酵素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03-17 01:3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酵素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酵素的作用

篇1

酵素能够促进人们肠胃的蠕动,从而达到帮助人们减肥的目的。

第二、 解酒

酵素还具有解酒的作用,因此,如何喝醉了的话,可以食用些酵素。

第三、 缓解痛经

酵素还具有缓解痛经的作用,对于经常痛经的女性,可以食用些酵素。

第四、 提高免疫力

篇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是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历史潮流的必然要求。高校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 它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及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形成,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良好健康的音乐,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调节紧张的学习气氛。而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它能够使人们感知和领会美的内涵。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提高人们对事物的感受、理解、鉴赏能力,可以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通过音乐的素质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将道德、情操、精神品质熏陶渗透,从而使人们达到崇高的理想境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进一步深化了音乐对人思想的净化作用,他说:“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他认为,音乐教育除了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教育以外,还承担把人教育成美的人和善的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重要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李岚清副总理曾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做了精辟的论述:“音乐的美育功能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他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李岚清副总理从百年树人的高度,提出了加强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问题,强调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指明高校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可见,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对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二、高校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作用

音乐教育的作用在于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陶冶人的情操, 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身心健康,并使人从中汲取激情和前进的动力。大音乐家贝多芬曾说:“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是“最能深入人心灵的艺术”。健康向上的音乐可以振奋人的精神, 鼓舞人的斗志; 优美抒情的音乐可以给人以愉悦的情感体验, 放飞人的心情, 安定人的情绪。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变得开朗、乐观, 喜欢主动与人交流, 增进个人的亲和力,促进健康心理的养成, 良好个性的培育。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功能和渗透是全方位的, 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音乐教育发展至今,它对素质教育的作用日趋显著。

(一)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以音乐教育为媒介,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是空洞的说教。音乐的外在形态是感情, 而音乐的内在根源是对于事物的真伪美丑的认识。音乐教育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意识形态的产物, 它来自人的意识活动, 同时又反作用于人的意识。通过音乐教育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和完美人格,是音乐教育责无旁贷的责任, 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音乐在德育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等乐曲的同时, 可以可激发人从困境中站起来的勇气,引导学生勇于直面现实中的困难与挫折, 锻炼不屈不挠的精神, 形成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正确的人生观;欣赏《义勇军进行曲》等优秀的民族音乐,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大学生不断自我激励,奋发图强;《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爱你,中国》、《走进新时代》等作品鲜明地反映了我们的新时代精神,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仍然起到积极和鼓舞的作用。音乐教育由于它自身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决定了它可以使大学生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等等的渗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是我国当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想象力、创造力是人最珍贵的能力之一,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形象思维的建立、想象力和创造性等素质的提高, 有着很大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与技能的训练,可以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同时,激发他们的潜能,启迪他们的心灵,提供无穷的想象空间,引起他们的联想与想象,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我的科学成绩很多是从音乐启发来的”。音乐作品留给人们的想象空间是很大的,利用音乐的可塑性和形象性,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反应力等等, 使大学生成为一个思想开阔、思维敏捷的具有多种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国内外大量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以及众多优秀教育成果反复证明,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音乐教育能提高大学生的情感素质

人的情感是丰富而复杂的。音乐具有巨大的情感魅力,在教育中能够发挥出独特的作用。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音乐语言,使人在情感的体验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使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受到教育。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能够丰富和深化人的情感,激发鼓舞人们去热爱生活,具有陶冶人的情操的作用。音乐教育充分利用美妙的音乐、丰富的和声、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来抒感,表达思想,是借助艺术形式的感化效应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引导他们识美丑、知善恶、明是非。因而能最直接地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它不仅让人们记住一些优美动听的旋律,而且也在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领悟美的过程中,将人的智慧、理智感,道德情感与美感融合在一起,创造出色彩斑斓的情感世界。正如美国教育家穆塞尔所言“情感在音乐教育中占着中心的位置, 音乐教育应当是情感的教育。”诸多的音乐要素、音乐作品都展示着音乐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 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转贴于

(四)音乐教育能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面对同一审美对象,由于审美能力不同,人们获得的审美感受也不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音乐教育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及创造和表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思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五)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突出,社会、家庭、学校等诸方面的因素导致部分学生存在着心理不健康现象,如:冲动、嫉妒、忧郁、怀疑、自卑、彷徨、失望、攻击等。这些现象带给学生、学校、社会及其严重的负面影响。而音乐作为情感艺术,能表现多种情感,可以对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予以调节。有人说:“听贝多芬的音乐,使人找到了一种向上的力量。现在有些医疗机构就是运用音乐的这种奇妙作用来治疗精神疾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听多唱一些艺术思想性较强,歌唱生活,歌唱美好未来的作品,可以使学生从中得到快乐,振奋精神,抚平心灵上的创伤,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积极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高校音乐教育应积极开展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组织大学生社团、艺术团、合唱团、舞蹈队、剧社、器乐队等等,定期组织交流、排练,让学生自行编排,自导自演,通过各种综合艺术实践活动,开展音乐教育活动;或通过“第二课堂”,组织各种音乐技能的培训班、专题讲座、组织各种音乐沙龙等形式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另外,还可以与其他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如校园“十佳歌手”比赛、“五四”文艺汇演、校合唱比赛、暑期社会实践的文艺“三下乡”等等,通过这些艺术实践,使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更好地培养学生艺术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篇3

审美修养直接影响教学美的创造、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诗意地生活是教学诗意化的必要条件、教师审美情趣有利于化非审美因素为审美因素,优化教学效果。

[ 关键词] 教师;审美素质;教学美

        教师的审美素养对教学美的创造起关键作用,只是在现实中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故有待进一步增强。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的人。美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审美素质。这种审美素质对于美的创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最近,这一效应更令人惊叹,沃森(james dewey watson)指出,他之所以成功破译了dna 的结构,完全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认定,其答案必然具有一种最优雅的形式——只是由于这个审美假设,他设法在合理的时间内,在无数敞开的理论大门中,找到了这个恰到好处的解决办法。教育研究结果也表明:教育者必须具备一种对美的精细的感觉。你必须热爱美、创造美和维护美(包括自然界的美和你的学生的内心美)。魅力也是教师的不可缺少的品质,在教育活动中重要的是使魅力激起积极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情感能最充分地促进教育客体和主体的相容性。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美的创造,每个教师都应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审美素质。

        一、具备审美素质的教师会把教学当作艺术看待

        受美学影响,无论中西,都有人把教学当作艺术。艾斯纳(eisner)曾从四个意义上确定了教学可以被看作一门艺术:第一,教师在他或她的职业中已颇有造诣,对于师生来说,课堂是一种美学经验。第二,教师——与画家、舞蹈家等一样——在教学中根据在过程中了解的质量做出判断。教学的质量特征如进度、基调和速度由教师在“读”或理解学生的反应时进行再选择。第三,教学的艺术要求教师具有规定的常规或技能。艾斯纳确定了自动性与创造力之间的紧张和平衡。第四,教学和艺术成就一样,有时在一开始就未预料地结束了,但它是需要的,甚至是受欢迎的。艾斯纳区分了工艺与艺术,前者是运用技术来获得预定结果的过程,后者是在过程中利用技能通过行为来发现目标。教学艺术家对未预期到的、创造性的内涵留有余地,避免将他们的“教学智慧”凝结成机械的、常规化的行为。杜威也主张,教师所进行的教学活动,乃是具有弹性的、有意向的工作,因而深具美与善的含义。所谓艺术性的东西,就是把技能和感情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起来,使创造的成品赋有一种美。当教师更多地懂得了美的素质怎样进入人的生活,当他们能够有意识地来完善、扩展这种美的体验的方法时,他们也就踏上了教学艺术之路。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学艺术就是成功地创造美的教学。

        二、教师的审美修养直接影响教学美的创造

        具有相当审美修养的教师,就会和谐并富有创造性地投人到教学活动中,不仅把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技巧作为教学的手段,而且自觉地使教学按美的规律来进行,使教学提高到审美化的境界。因而,他们的教学活动本质上就是美的创造。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对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无疑是一种近乎灾难的障碍,教育教学是一个太需要研究、太需要智慧去解决的难题了。基于此,作为教师,就需要用自己心灵的手指引导学生触摸天上的星辰。 

教师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就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普通人视为寻常的教学活动,发现其中所存在的美。而缺乏审美修养的教师,则会对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美的事物、美的对象熟视无睹或充耳不闻,从而淹没教学中所存在的美。能否发现和感知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美,是衡量一个教师优劣的重要标志,这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

        而教师的审美修养对学生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学生在教师审美修养的陶冶下就会逐渐养成审美兴趣、发展审美能力和习惯,最后形成审美修养,从而享受教学中的美,变枯燥的学习为快乐的学习。而师生在感受教学中的美、陶冶教学中的美的同时,就会进一步激发他们追求美、创造美的愿望,开拓新的教学美的天地。同时,教师的审美修养也有助于自己享受教学美创造的幸福感,所谓审美是发现幸福、创造幸福的重要法宝。因为幸福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种对主体自由的审美能力。幸福感就是一种生活的美感。因此,缺乏美感的人也一定缺乏幸福感。要收获教育幸福,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精神境界、创造性的教学能力,还应当具有对教学活动过程和对教学双方的审美能力。

        三、以审美的态度对待学生

        学生是教师的审美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到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教师赞赏的眼光和鼓励声中不断进步;同时,使自己在教学中也有美的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为不断满足受教者的审美需要而进步。要做一个新时代的教育家,就必须有崇高的理想、宽广的胸怀、博大的善心和非凡的教育艺术。这些都是为了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人,而不要以惩罚为目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陈缓祥教授讲过一个观点,对于年轻的学生,我们可以明确地指出他们明显的错误,同时也要允许所有的孩子偷偷地自觉地改正他们独自一人时所犯的错误,这是一个教育的原则。在孩子人格或是习惯没有完全养成的情况下,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宽容,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而我们在教育中经常使用,或是错误地使用强迫别人改正错误的做法,导致许多孩子走向了反面。可以说大部分“坏孩子”是在没有条件和机会偷偷改正错误的情况下越走越远的。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待孩子的错误一定要有一颗真正崇高的善心。对受伤的心灵、迷途的羔羊应该有极度的宽容。在很多情况下,对孩子独自一人时所犯的错误,应该把门关起来以后再教育,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把学生犯的错误公之于众。 教育的成功和失败往往决定于教师,教师能救人也能伤人,能让人开心,也能让人丢脸,教师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也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学会了审美的教师,其目光中的学生没有不美的;反过来,被教师审美目光普照的学生,也会变得越来越美。

篇4

一、提升审美意识,树立审美情趣

优秀的美术作品具有无穷的魅力,人们在欣赏时完全陶醉其中,整个心情都感到非常的快乐。伟大的美术作品有优美的特征,这种美对唤起人们美的追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其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训练人的感觉器官,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是美感训练的最佳途径。在接受美术教育时,学生通过对客观形式的对称、均衡以及统一,节奏与韵律等规律的感悟,从而获得对形式美的把握。这对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以及创造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其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充分享受由美术作品带来的精神愉悦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审美知识,提高了审美意识,启迪了审美智慧,树立了审美理念。一切教育活动中都渗透着审美教育。

二、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在美术课堂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对自己的创作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教育目标。学生在绘画、手工创作过程中,运用不同于他人的方法,发现工具特殊的用法以及材料的新用途,另辟蹊径的美术创作构思和绘制新颖作品都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学习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构思独立绘制自己喜欢的图画,进行各种手工设计以及非模仿的各种作品。学生通过参阅有关资料正确理解美术作品,对一些伟大的艺术作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也是美术创造能力的体现。同时,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时,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美术感兴趣,才能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课堂上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观察力也会更加敏锐,想象力更加丰富,才能积极地吸收美术知识,培养美术技能,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创作欲望以及创作激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三、完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道德修养

做人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崇高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情操,这是最基本的。在美术教育中,每一个伟大的艺术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历史背景故事,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可以利用这些感人的故事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复杂的人生以及纷繁的社会,从而感悟出为人处世的道理。

篇5

【关键词】艺术教育;素质教育;重要性

通过进行艺术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们的美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由于时代在不断发展,艺术教育的内涵与功能也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我们不断与时俱进,加强探索艺术教育的特征,为艺术教育实践提供有力依据。

一、艺术教育的内涵与特征定位

艺术教育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艺术教育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项教育内容。学生们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技能,还要以此为基础加强心灵建设,对自己的情感与灵魂进行升华,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们远离“文化垃圾”,系统地进行情感与道德的培养;其次,艺术教育可以加强培养学生们对生活的正确理解。艺术本身的特征决定了艺术教育的内在价值,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价值与追求等有着更真实的认识,通过学习艺术,也可以加强学生们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在生活中更加乐于探索;最后,艺术教育将德育、美育与体育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在感性与实践的过程中体会想象的世界,教育就是对人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进行引导的过程,艺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多种模式的教育共同发展。艺术教育的特征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第一,艺术教育综合了很多学科的共同特点,艺术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手工,还集合了很多艺术学科,是一门综合的学科教育;第二,艺术教育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它以实际中的作品与艺术体验作为基础,深化艺术教育的理念,这也是传统学科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体现;第三,艺术教育并不是单纯的以传授艺术知识为目的,其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们的整体素质,艺术教育主要是为了发挥学生们的创造力与人格魅力,加强对知识教育的探索来提高学生们的知识能力;第四,艺术教育具有全面性,是对学生们进行长时间的艺术熏陶,不只是在教育阶段影响着学生,而是贯穿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始终。

二、艺术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定位

艺术教育指的是包括课程教学与艺术活动的多个方面,艺术教育的功能主要有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两个方面。艺术教育能够开发学生们的内在创造潜能,通过积累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加强教育,科学与艺术是相伴而行的,科学的产生离不开艺术的创造,这也是智慧与情感的共同结合。审美教育的主要核心内容就是加强创造性,在创造过程中产生美感,这也是审美创造开发潜能的表现。艺术教育的开展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实践成果来看,加强学生们的艺术教育的意义表现为:第一,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让学生们参与到艺术实践中来,培养学生们的审美艺术与审美能力;第二,艺术教育可以让学生们掌握基本的艺术知识,观察一些艺术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第三,通过对优秀作品的鉴赏,可以加强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学习优秀文化。

三、开展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

艺术教育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艺术教育课程中更加应该突出审美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强了教育改革,但是美育一直没有得到加强,这也是由于认识不足所引起的。学校在教育时各个学科都有着自己的内涵,增强美育的教学途径,才能够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教学目标来看,提高美育需要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形式上作出创新,从教学内容上吸引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开展艺术教育还需要加大审美教育的实施力度,教师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的个人魅力和平时态度会影响到学生们对于美的感受。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自己的穿着与言行,设计具有美学价值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四、总结

美学是抽象的内在的,通过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把艺术教育渗透在素质教育中,能够加强各个学科教育与审美的结合,这也是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现代化教学需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内涵,艺术教育能够增强学生们的创造性,激发学生们的内在潜力,对开发创造潜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实践情况积极探索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分析艺术教育,并探索发现学生的潜力。

参考文献

[1]王巍,钟天娥,池阿海,李敏.公共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84-87.

[2]黄昌海.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现实作用与深远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118-122+128.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 推进 作用

体育教学是我们在进行基础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着自身的特点,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及全身心的发展,对提高学生全方面的素质工作中有着极大的作用。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相比,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一)素质的概念。素质是一个生理学及心理学都涉及到的概念,我们在对于素质这个词的理解上,应该从狭义及广义的范围来进行理解。

素质在狭义上的理解,是从生理学及心理学上来进行定义的,它是指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生理特点。素质的发展是以人的身体、智慧、能力以及整个心理活动共同发展为前提的,若是没有这个大的前提,就没有人类的发展。狭义上将素质定义主要是由遗传方面的因素,在这个方面,主要是由基因决定的,这种定义就不能够与素质教学相联系到一起来。

而在广义上,我们将素质定义的范围就超越了遗传因素,它更加的强调了事物本身就具有的性质。在广义的素质定义中,我们既可以将素质的展现的对象说成个体,也可以说成群体。在这个定义之中,我们可以将素质看成人的身心发展的一种标准,它是指在人们本身就具有的基础上,来通过学习及教育来给人们原有认识的发展。这就表明了一个人的素质是可以通过环境的适应及改造来进行推动发展的。

(二)素质教育的概念。人的素质既有着人本身就具有的先天特点,也有着后天所体现的一种行为品质。在后天学习及环境影响的素质因素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展现的本质性的东西。所以,我们通过教学的观点来进行对素质的考虑的时候,就应该将其所具有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相结合起来,另外还有更加的强调社会带来的本质因素。因此,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的教学,来进行对人们本身具有特点的发挥,以得到提升人们素质水平的效果,使其得到全面及充分的发展。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其使得教育更加的具有规律性,我们在应试教育中,着重要求体现的是分数,分数与教育水平的有着重要的关系,它只是注重学生对于应考能力的培养,而没有强调对学生能力及发展潜力的培养,它没有将学生自身具有的个性特点展现出来。但是素质教学可以将人们的全面素质得以提升,它更加注重了对学生能力及个性的培养,其具有全面性及发展性的各种特点。

二、体育教学对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

体育教学是我们在进行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下面我们主要从体育教学的功能方面来进行探究,说明体育教育在推进素质教学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一)体育教学首先是生存教育。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教育,其次才是运动,这就是表明了,体育教学是通过运动来体现出来的一种教育方式,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体育方法,而是让学生们学会生存。虽然我们现在的生活不需要我们去探险,但是生存给体育教学带来的要求却不能减弱。因为今天我们所说的生存的概念已经有所不同了,今天我们所体现的生存,是要求我们其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化社会,避免淘汰,另外,我们还要通过运动来抵制更多因肥胖而导致的疾病问题。

(二)学校体育的生活教育功能。我们在有着生存的意识及技能之后,在现在的生活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因此,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成了当今人们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共有意识,而体育教学在对于学生在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及习惯、生活技能方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体育教学已经慢慢的变得普及化的教学了,不论是学习什么种类的专业及科学,当他们在将这些所学习的东西带入社会中进行实践之前,这些学科所学习的东西都不能够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但是体育教学就不是这样的,体育教学在其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在学的同时感受到体育带来的美,另外还要保证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安全问题,在这些方面都做到的之后,就是对学生健康做到一个更深次的提升。体育教学所要追求的就是让学生们可以将所学习的东西养成一种习惯,进而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三)学校体育的道德教育及个性教育功能。我们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人,他们的道德素质不断的下降。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我们在进行道德素养的过程中,必需要通过实践来进行完成。道德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因为我们存在着利益方面的竞争,因此在进行道德素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在竞争的环境中去学习。而体育运动正是这种竞技运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服从规则。因此,当这种约束力不断的规范自己的同时,就可以提升道德素质。

另外,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着一个特色及个性化的创新,它给学生发挥个性的同时提供了一个舞台,让他们在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可以发挥学生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及自强自立的个性品质。对学生养成独立的性格及个性都有着极大意义上的帮助。

三、总结

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其自身教学方式上具有的特点,可以做到对素质教育工作的推进。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素质教育。我们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做到了让学生们学会去生存、去适应社会的发展,还可以让他们今后在工作的过程中,养成一种良好的体育习惯,来进行对健康的保障。

参考论文:

[1].浅谈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国现代教育网,2005.7

篇7

关键词:音乐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 作用

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经济发展提高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了匹配社会需求,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培养学生的一个重点。音乐教育能够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也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音乐教育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先机。谁也不能否认,现阶段我国音乐教育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已经发挥了令人可喜的成绩,然而音乐教育仍然是高中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高中音乐教育至今难以匹配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音乐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有助于美育落实

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点,能够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以及健康的审美观念,因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深远。美育是一个熏陶、感发的过程,是潜移默化中对人产生的一种精神激励。在现代素质教育过程中,美育作为一项非智力因素重要性不言而喻。美育能够帮助人更新自身的情感,使人能够合理的沟通理性、感性,促使自身协调发展,进而拥有健全人格。现阶段,市场竞争激烈,现代人的精神压力不断增大,音乐作为美育落实的重要途径,能够在感染人的同时丰富人的想象力,提高人的文化水准,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二)音乐资源具备潜在素质功能

音乐具备强的感染力,当人通过听觉进行审美时,音乐会传递给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会作用于人的身心,参与人各项素质的构建。因而,音乐可以全方位地影响人的素质:在生理素质方面,音乐可以促使人身心健康;在心理素质方面,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感,使人拥有高尚情操;在文化素质方面,音乐可以提高人的文化水准,开阔人的视野,使人拥有较高的文化涵养;在民族意识素质方面,音乐可以帮助人了解热爱自己的民族;在思想素质方面,音乐可以使人的情感品质朝着高道德情操方向发展,使人朝着真、善、美的方向不断发展……因此音乐可以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三)音乐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的迫切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生产力时代,社会已经发展成为知识经济社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尊重人创造、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号召能够构建人与人友爱团结、沟通合作的良性氛围。音乐教育无疑为实现上述目标创造了条件,利用音乐教育的感知力,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关爱,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得以强化,融洽的社会关系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各方素质,对于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四)音乐教育是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要求

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我党十五大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该计划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造能力被列为重点。体育和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因而音乐是美育、更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我国高中学校培养优质人才提供了指导和借鉴的材料。

二、现阶段我国高中音乐教育状况分析

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使得我国高中音乐教育获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看来,音乐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些甚至已经制约了我国高中音乐教育的发展,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几点:第一,师资力量缺乏。音乐教育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然而大部分高中学校的音乐教师引进力度不够,现有的音乐教师数量根本无法满足音乐教育的实际需求。第二,教育设备简陋落后。音乐设备的投入力度不够,师生对音乐设备的重视度也普遍不高,使用中的音乐设备经常被损毁,短缺的音乐设备难以及时补充。第三,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因为音乐教育于高中学生而言是“副课”,很多学校为了迎合高考,不断压缩副课课时,有限的教育时间难以为教育者设计完整的课程体系创造条件,教育者的教学内容也因此支离破碎,没有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的教学工作难以提升教学效果。第四,学生未能正确认识音乐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制约,我国人民普遍未能正确认识音乐教育,在不良的社会氛围之下,学生的思想被误导,很多人因而不重视音乐教育,敷衍对待教育问题严重。第五,学生的音乐基础普遍较差。由于高中学生的主要精力被放在应付高考方面,音乐教育因此只沦为口头上的空洞套语,由于音乐教育被忽视,很多学生都缺乏音乐基础,还有一些甚至不懂得如何欣赏音乐。

三、提高音乐教育实效的策略分析

音乐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现阶段我国高中音乐教育状况不容人乐观。社会各界应该积极配合,及时解决问题,提高音乐教育的实效。在具体落实的时候,可以从如下几点出发:第一,正确社会各界对音乐教育的认知,将音乐教育做榻逃的一项系统工程;第二,打造一支具备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为落实优质的高中音乐教育夯实基础;第三,创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改革现有的音乐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与信心。

四、结语

音乐作为一门表达人类思想和反应现实生活的艺术,有着陶冶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的作用,将音乐作为一门学习课程,旨在提高学生们的艺术修养、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养成良好的素质,但是音乐教育不等于素质教育,因而无法涵盖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环节,社会各界应予以重视,只有科学、合理的运用音乐教育才能够有效提高教育实效、提高我国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郭欣.论音乐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D].中北大学,2015.

篇8

(1)美术教育的概念:美术作为一种艺术,是有生命和情感的,它可以作为幼儿的“第二语言”,幼师基于幼儿教育的特点、原则,结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要求和教育规律,以各种美术活动来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在美术创作教学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实践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审美鉴赏能力。[1](2)美术教育的特点:①培养目标:幼儿美术教育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画家,而是通过这种幼儿比较喜欢的益智活动,传授他们学习方法和灌输一些基础的价值观,丰富其感性经验和审美认知。[2]②判断标准:幼儿美术教育的关键不是看孩子是否画得逼真,而是通过幼儿的画,来窥探其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观察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情况。③成长环境:幼儿的美术表达能力深受其成长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环境,幼师可以通过美术了解幼儿的内心,及时与家长沟通,为幼儿成长携手共创优良环境。④牵引性:美术教育综合培养孩子的德、智、体、美,锻炼其表达能力、感悟能力、计算测量能力、观察能力等,它可以将自信、快乐、健康灌输到孩子的综合能力当中,为后续的学习、生活的素质教育打好基础。

二、美术教育渗透素质教育的方法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给幼儿开展美术教育是为了让其成为开启孩子思想、情感、能力宝库的钥匙,所以要基于孩子自觉、自愿、自发的基础之上,因此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是先决条件。第一,幼师要尽量站在孩子的视觉和思考角度,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形式、绘画方法、色彩搭配来激发其作画兴趣;第二,就是要“寓教于玩”,从脑生理功能开发来看,大脑左半球是记忆、语言、计算、书写、逻辑推理等智力活动的控制中枢,右半球是视觉、知觉、身体协调、情感等神经心理功能的控制中枢。幼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孩子的认知经验积累,充分开发孩子的各项智力水平。(2)模仿只是方式,创新才是目的。幼儿美术教育的重心不是技能的传授,而是开发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依据“泛灵论”的儿童心理特点,幼师组织美术教育时,应该尽可能地少设框架、模式或要求,让孩子们尽量在无拘无束、相对自由的氛围下作画,要让幼儿的画作完全是其自由想象,主观情绪的反应结果,多鼓励、少要求,开发幼儿敢想、敢画的创造能力和追求新奇特意的冒险精神和求异精神,让幼儿个性和身心发展顺应自然天性。(3)让美术教育完善幼儿的道德品质。美术创作活动和美术的表达形式往往可以体现创造者对人、事、物的主观判断和认同。因此美术教育的实质是为幼师引领幼儿人格发展和价值判断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平台。幼师在组织美术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要让画作体现孩子的心理及心理感受,还应该注意传达积极、乐观的正能量,让艺术的熏陶完善幼儿人格,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9

一、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

1、众所周知,小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小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矗。

2、强化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

应该肯定,我们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可靠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尚”,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目前,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重点学生的塔尖久攻不下。这些学校只是供少数“英才”,大款和特权阶层用“高分”,几万之重金,手中权力去择校而设。学校在升学率指挥棒左右下,全力以赴为升学考试组织安排教学、教师、资金和奖金。凡是与应试无关的其它活动则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课讲二年。每天撂在学生面前的是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数也数不尽,做也做不完的模拟考试题,这些题不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融汇贯通,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着现成答案去死记硬背。即使有的学生背会满脑子答案,暂时赢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级学校,而实际上,他们的听说读写语文能力非但没有提高相反却在整体素质上下降了,滑坡了。为了弥补这一根基的不足,在这些学生升入上一级学校之后,学校不得不用大量时间去采取补救措施。如果不这样补救,势必影响其它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在所有各门课程中,加强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础。

2.3培养学生能力和习惯

听说读写能力属特殊能力②的范畴,严格地讲,在小学阶段只能是技能。它是以一般能力(注意、记忆、观察、思维、想象等)为基础,一般能力的培养又是靠特殊能力的训练而体现的,而习惯是一种长期养成的比较固定的、机械地完成的自动化的行为或动作的特殊倾向。可以这样讲,习惯应该属于作为个体的“人”素质的有关部分。

通过综合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锻炼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读书和学习习惯,在语文学科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能收到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高质量教育,而语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应依据小学语文教学规律,从以下几方面实施素质教育:

1、准确理解和处理好教材

语文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到,“要着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准确的把握好教材中的所提出的教学要求,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主要目标,制定符合素质教育的科学化的目标体系,以有利于检测和操作,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我教的是小学三至五年级,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所以我尽量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对词语和句子进行理解,将学习方法和规律教给学生,让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重视课堂教学结构的研究

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注意培养能力,是改革课堂结构的目的。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就是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变师生间单纯的知识授受关系为教师指导与学生探究发现的关系。教师要根据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的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方案,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创造条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完成自己的认识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规律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观察、思考和必要的讨论、实验,最终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形成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篇10

一、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学习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成为诱导无意识的主体时,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把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内驱力。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上教师枯燥的讲授,学生毫无兴趣,但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的演示,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例如在讲《坐井观天》一课时,设计一个课件,让小鸟带着青蛙四处看看(飞过高山、大海、平原),并配上了音乐和自己录的解说词,学生好像在看动画片一样就把课文内容理解了,而且兴趣很大。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原有认识结构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同我们的概念和思维方式,并内化到自己新的认识结构中,形成自己新的概念和思维方式。

二、节约了时间,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过目不忘

让静止的内容动起来,能弥补学生在学习中感性知识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差、教师上课语言阐述不明、教具演示看不清的缺陷等。在教学中把静止的图形变为动态的演示,把不易看清、说明的地方用平移、延伸、展开、内动等方法一步步的显示出来,就可使学生印象深、记得牢。例如在讲平行线时,有的同学理解不清“两条平行线永远不能相交”的原理,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出两条一直在无限延伸的平行线,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而且很明白,思维也很清晰。教学软件使这个知识点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们的感性认识。在动态中观察从弱到强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增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加深了对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三、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创造反思的环境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一直是处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主导地位,多媒体教学就使计算机像学习伙伴一样和你进行讨论交流,也就是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多媒体技术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交互性是多媒体所独有的,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得多媒体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方法,而是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乃至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