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自我范文
时间:2023-03-23 17:1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自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是没有身体缺陷、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护理工作的平凡、琐碎、繁重给护士造成体力和心理的压力。工作压力影响身心健康的同时也引起护理工作质量的下降,由此而引起医疗纠纷增多、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下降、护士临床工作流失率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健康的心理需要较长期的、有效的进行训练与调节,培养自我维护能力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在校期间,对护生进行心理自我维护的训练非常必要,可以为护生将来顺利适应临床工作做好心理准备。
1护理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1.1学业问题。护生在校期间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其影响尤为显著。目前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等情况,加上卫生类中职生的学习的内容较多,很多护生刚到学校时很不适应,学习成绩差是引起学生焦虑,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1.2人际关系问题。中职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度较高,人际关系处理不良也是护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之一。良好的人际交往是护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目前很多中职护生是独生子女,有些在中学阶段没有住校经历,“自我为中心”、与他人关系疏远、猜疑心理很重、嫉妒心强等表现比较突出。同时因为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有些护生对交往既渴望又害怕,有时会产生孤独、自卑、恐惧、烦恼、抑郁等症状。
1.3情绪问题。社会角色的换位引起许多心理冲突,一些不能正确对待挫折的学生可能产生各种消极情绪,从而产生内心的痛苦和不安,易出现情绪困扰,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自卑、冷漠等等。
1.4恋爱问题。当前中职护生恋爱特点主要表现为低龄化、公开化、从众心理、轻率心理、逃避心理等。中职学生已进入青春期,随着性心理的发展,会出现一系列的性心理行为,但由于性知识的匮乏,一些学生常常陷入苦闷和彷徨之中。
1.5校园生活适应问题。中职护生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适应。由于目前学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所以,在学生中生活适应问题广泛存在,主要表现在生活能力、自理能力以及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等方面。
1.6专业困扰。随着护生对护理工作内容不断地深入了解,尤其在最后一年的实习阶段,在医院为病人服务过程中,工作强度大、病人的声、监护仪器的警报声等,会使实习护生产生焦躁情绪;护生实习时必须参加“三班倒”工作制,扰乱了生物钟节律,出现睡眠障碍;有些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尤其是护生的护理工作带有偏见、在工作中得到的岗位荣誉感低等等,会导致护生的心烦意乱、情绪不稳、心理失衡,久之则形成恶性循环,加重心理压力。
2提升心理自我维护能力
2.1正确对待挫折,保持良好的心态。中职护生面对学习成绩不理想、恋爱受挫、节日文艺表演出丑、与别人交往时碰钉子等各种挫折。其实挫折既是坏事,又是好事。当学生遭受挫折时,帮助他们分析产生挫折的主客观因素,通过改善策略,或降低目标,或重新选择手段,再作尝试,可以暂时放弃当前目标,从别的方面获得成功来予以补偿。或可采取妥协折衷的方法,找理由进行自我安慰,要有点“酸葡萄”精神和阿 “Q”精神,悦纳自我,悦纳现实。或通过倾诉或其他宣泄方式(如跳舞、唱歌、运动的等),疏导消极情绪,排遣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感。
2.2运用归因论,学会自我激励。不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学习态度和积极性,进而影响随之而来的行为状态和绩效,对过去成功或失败的归因,会影响对将来的期望和坚持努力的行为。比如护生成绩不理想或情绪控制不良或校园生活适应不良或专业困扰等,归因为努力程度不够、脑子不聪明、学习任务太难、运气和机会较差还是偶然的外因对其以后的学习动力及坚持性有很大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iliam James)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激励的人,仅能发挥某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某能力可发挥至80%~90%,这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到4倍,我们会利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其他的一些大型讲座,邀请行内成功的专家来校进行激励演讲,对护生起到积极引导。正确利用归因理论,积极客观地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理,是学生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重要方法之一。
2.3学习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社会交往技能。社会交往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社会关系好坏,事业的成功与失败以及人在社会上的吸引力和别人对他的满意度。尤其对护理工作,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能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更易获得患者的好评。大量的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技能所导致的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学生健康和取得学业成功的必要前提。
社会交往技能包括在与别人进行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口头语言、身体语言、情绪和认识等方面的技能。我们护生心理维护内容中,包括了培养护生遵守活动规则、迅速记住别人的名字、站在别人角度揣摩别人心理,交谈时学会目光接触、善于使用各种肢体语言、准确而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善于忍受人际关系交往中的挫折等等。
篇2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工作现状 心理修复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248-01
1 高校辅导员工作现状分析
1.1 工作负荷重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很到发展,国家为了尽快普及大学教育,号召高校扩招,增加人们大学教育的受教育程度。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渐出现一些问题,高校生源和在校生数量规模不断增大,硬件设施不断扩展,但是在大学教育的软件设施上却没有同步发展。绝大多数高校在辅导员的配置上并未增加太多,这就出现了一个辅导员同时需要带几百个学生的现象,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负荷。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指引、就业创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只要与学生沾边的工作都要辅导员去执行。由于学生众多,很多时候辅导员的工作状态都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烦杂琐碎的工作任务,多重角色的冲突和矛盾,常常让辅导员无所适从,疲于应付,使他们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1.2 职业风险高
目前,高校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涌入校园,各种性格习性的学生使高校校园稳定出现危机,所以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将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作为高效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保平安、创和谐、促稳定”的理念不断加强,学校各级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而其中辅导员是直接责任人,并且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高校采取的是“出了问题,一票否决”的责任制度。大数量、大规模的学生群体使辅导员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一旦出现学生事件且处理不当,轻则挨批写检讨,重则考核不合格扣奖金甚至可能被解聘丢掉饭碗。这些潜在的风险和心理压力长时间会造成辅导员出现心理问题。
1.3 职业认同感和个人成就感低
高校辅导员虽然也进行一些简单的教学任务,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并且也从事行政工作,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大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最直接执行者,但是实际上,辅导员既无教学人员的中心地位,又没有行政人员的政治前途。许多高校没有对辅导员这一位置进行专门的考核制度,也很少有晋升的机会,这就导致辅导员在工作中很少得到应有的重视和鼓励或者奖励,付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辅导员的年龄相对年轻,正处在结婚购房、赡养父母等时期,这些现实问题使辅导员对自我出路产生了后顾之忧,最终会丧失对职业的热爱和应有的敬业精神。
2 辅导员心理健康调控措施
2.1 外界辅助调控
外界的调控主要是指国家和高校相关政策的修订,以及高校领导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高校应该将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与硬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同等地位上,甚至是更加突出的地位,在政策和积极支持,在条件上提供保障,给高校辅导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机制,对辅导员的身份有个明确的定位。两外制定相应的奖罚机制和激励措施,提供同等晋升机会等。另外建立健全辅导员心理教育机制,对辅导员进行不定期或者定期的心理咨询,建立心理干预机制,这样才能使辅导员的心理问题“标本兼治”。
(1)通过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认识和心理知识的掌握来降低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提高高校各级领导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来降低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改变传统思想。
(2)改变传统的晋升或转职模式,适当权衡和保障辅导员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制定合理的高校辅导员规章制度,条件允许下,将辅导员队伍纳入到专业化教师或者管理队伍,对符合条件的辅导员进行定期转岗或晋升,甚至条件优秀的辅导员要考虑逐步提升至领导岗位。因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所以在激励体制中应该保证优秀辅导员享受同一级优秀教师的精神荣誉和物质待遇。
(3)改变传统的辅导员定位争议,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内容以及权利义务,改变传统重管理和服务,轻引导和教育思想的现状。
(4)将辅导员的工作培训和培养同步于教研骨干的培养,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师队伍整体培养规划和年度培养计划之中。
2.2 自我调控
外界的调控只是起到辅助作者用,真正能够改善辅导员心理问题的途径必须从辅导员自身出发,主动进行自我调整。因为辅导员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在此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常识,然而高校辅导员中真正心理专业毕业的很少,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他们面临多重角色的冲突是很容易出现心理不适。因此,辅导员要加强自我心理调适,增强职业心理素质。
(1)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做到对职业当事业来做。
(2)在工作中要做到善于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素养,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和信心,认识到“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3)培养敬业乐群、开放稳定的优良品质。
(4)正确看待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和职能,活用“既来之则安之”的理念,把工作当做兴趣和乐趣来做,实现悦纳自我。
(5)努力扩大自己的交际圈,扩大社会交往。
(6)积极参加业余活动,注重劳逸结合,学会放松和工作,避免疲劳工作。
(7)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
参考文献
[1] 艾楚君.不容忽视的关注: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S):110-112.
[2] 张思佳.辅导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科学教育家,2009.
[3] 林洁,景毅,罗忆.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心理教育研究,2008(11):95-97.
篇3
【关键词】 自我评价(心理学);精神卫生;心理学,实验;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R 1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6)09-0797-02
自我改变是指个体自主进行的改变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的尝试和努力。它是个体积极向上的一种动力,促使人们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向理想自我靠拢。大学时期的青年,需要学习并尝试各种社会角色,培养各种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自我改变是连接现实自我与符合社会要求的理想自我之间的桥梁。本研究针对大学生的正常观念或行为,试图对大学生自我改变的内容进行分析,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以及他们的价值取向,并考察大学生自我改变期望强度的高低,为大学生的培养教育、自我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4年12月,随机抽取西南师范大学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09份,回收104份,作内容分析和期望程度分析得有效问卷96份。其中男生39人,女生57人;文科学生36人,理科学生60人;家庭所在地为大城市16人,中小城市或乡镇42人,农村38人。一至四年级分别为20,25,26,25人。1.2方法首先自编完全开放式问卷:“请问您在新的1 a里希望自己有怎样的改变?请按照想要改变的程度由强到弱填写”,采用小范围问卷调查(20份),对学生的回答反应项目进行分析,概括出身体、个性心理、学习、生活、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六大方面的自我改变;在此基础上,自编结构式开放式问卷:“请问您在新的一年里希望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怎样的改变?并请您在每一方面下按照想改变的程度由强到弱按序填写.按照您希望改变的程度排序”。参照郑涌等(1997)的内容分析方法,对学生反应的语句,根据语意划分单元,统计每个单元上全部学生的反应频数,反应至少2次者归为一单元项目,再对项目进行归类。对每个被试的六大类排序,由强到弱分别赋以6.1分,被试未排序的类别计0分,以作为每个被试每一类得到的期望程度分。采用SPSS 11.5作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内容分析对个别的项目归类稍加调整,最后共得到六大反应类别98个反应项目,参照有关研究的维度构想和通过研究者讨论,在两者间拟定各反应小类,共691反应次数,平均每个学生反应7.20个。
2.2 自我改变期望的基本状况大学生身体、个性心理、学习、生活、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自我改变期望得分分别为(3.260±1.755)分、(3.458±1.666)分,(4.490±1.629)分,(2.729±1.645)分,(3.573±1.665)分,(3.427±1.541)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类别的期望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66,P=0.000);多重比较(LSD)显示,学习方面的自我改变期望值最高,生活方面的自我改变期望值最低,与其余5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不同类型大学生自我改变期望比较各类别各变量(性别、年级、专业类型、家庭所在地)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对大学生个性心理自我改变期望程度存在显著交互作用(F=5.196,P=0.026)。
大学4 a中,女生的个性心理自我改变期望在一年级最高,二、三年级持续下降,到四年级又有所回升(主要是大城市和农村女生);而男生从一~三年级缓慢上升,变化不大,到四年级有较大下降(主要是大城市和农村男生)。农村女生的个性心理自我改变期望高于中小城市或乡镇女生,更高于大城市;而来自中小城市或乡镇的男生的个性心理自我改变期望,远远低于来自大城市或农村的男生。来自农村或大城市的学生,一~四年级个性心理自我改变期望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这部分数据主要来自于男生),而来自中小城市或乡镇的学生在一年级较高,二年级时期望值特别低,三~四年级又回升并持平。由图1可见,中小城市或乡镇学生二年级下降数据主要来自于男生,他们的期望值在一年级较高,到二年级下降,到三、四年级又持续上升。
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变量中,只有家庭所在地对人际关系自我改变期望存在显著主效应(F=4.279,P=0.018)。多重比较(LSD)显示,差异来自于大城市与中小城市或乡镇的学生之间(P=0.026),而农村学生的人际关系自我改变期望居中。
另外,各变量在身体、学习、生活、社会适应自我改变期望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大学生自我改变的内容分析在大学生自我改变反应的各类别中,以个性心理反应次数最多,其余依次是身体、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
笔者认为,描述个性心理的词语相对比较丰富,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被调查对象在这一项目上反应次数较多,同时也造成了研究者在分类上的困难。总体来看,大学生对期望的个性心理的描述以成熟稳重、开朗乐观、坚强耐挫为多。其次是身体自我改变,集中于身材与性、运动、健康等特征,反映了处于青年期的当代大学生发展特点,他们十分注重自己的外形与长相,而对运动与健康也未忽视。第三是学习自我改变,反应集中于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态度3个方面,学习目标主要有考研究生、过等级考试、拿资格证书,提高文化修养,争取发表学术论文等。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和研究生扩招的形势,使大学生们试图一方面通过获得更多的证书来加强就业优势,一方面通过继续深造来缓解就业压力。学习内容主要是掌握专业知识,知识面更广更深,学习外语和提高英语口语水平。第四是生活自我改变,主要是经济消费、穿着打扮、饮食和休闲娱乐。大学生在经济上都未自立,主要依靠父母提供支持,而在精神、情感上都相对独立,拥有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交圈,他们追求穿着打扮的成熟品位,休闲娱乐活动的丰富多样。这些相对较高的消费水平与他们相对较低的支持水平构成了一对矛盾,试图改变的期望有:经济更宽裕、消费更节俭、经济更自立。第五是人际关系自我改变,大学生最注重的是朋友关系,改变试图从3个方面进行:结交更多的朋友、加强与朋友联系、对待朋友更真诚、相处更亲密;其次是与同学、父母家人和教师的联系。第六是社会适应自我改变,反应最主要的方面是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适应工作能力,具体表现为扩大交往范围、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
3.2大学生不同类别的自我改变期望不同 大学生各类别的自我改变期望中,学习期望最高,生活期望最低。可见,受学校评价体制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影响,学习仍然是大学生面临的最重要任务,它成为决定大学生前途的重要因素,因此他们对学习成绩有较高的期望。
3.3不同类型的大学生自我改变期望不同 有研究表明,女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男生相比,情绪不稳定、多愁善感、抑郁、焦虑、敏感、缺乏耐力,心理健康不如男生。一、四年级分别是大学生入学适应期和工作准备期,女生遭遇或体验到的心理冲突较大,试图在个性心理方面自我改变的期望也较大;男生在前3个年级个性心理自我改变的期望变化不大,而到四年级有较大下降(主要是城市和农村男生)。城市学生在16 PF人格测验的多个项目上的得分均高于农村学生,而后者在新环境中的沉着、适应、成长能力高于前者。本研究亦发现,女生的个性心理自我改变期望农村高于大城市,而中小城市或乡镇居中;男生的个性心理自我改变期望,总体上中小城市或乡镇低于大城市或农村,中小城市或乡镇男生在二年级时有较大下降,而城市和农村男生在四年级时有较大下降,这一点颇为费解,其中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篇4
关键词:心理契约 员工 自我管理
当今企业间的竞争逐渐从产品和市场延伸到了人力资源,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迅速升温,不断地投入人力物力,引进科学的管理理论,学习六大模块的实践经验,制定出全方位的规章制度,甚至将人力资源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层面,建立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然而美国知名民调机构盖洛普日前的2013年“员工敬业度和工作环境研究”报告称,中国的敬业员工比例仅为6%,远低于13%的全球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只有极少数人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对工作漠不关心的人占了绝大多数(63%),还有24%的员工处于最糟糕的怠工状态。可见,仅靠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制度是很难实现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最大化。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更加人性化、更有内在动力的途径来帮助企业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这种途径就是心理契约。
一、自我管理
1.什么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一个人主动调控和管理自我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自我管理的实质是自我监控。同时,它又是人对自身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各方面实施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主学习、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自我管理的含义中可以看出,自我管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首先,自我管理实现了管理主体、管理工具和管理客体的“三位一体”,在自我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管理工具和管理客体都是同一个“自我”。这是自我管理最根本的特征。其次,自我管理是所有管理模式中最具渗透性的管理,可以说,没有自我管理,其他任何管理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次,自我管理具有隐蔽的社会性。表面上自我管理是纯个人的行为,但实际上是社会性的活动,因为它的目的在于使个人按照社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和释放自己。
2.自我管理的现实意义。2l世纪,自我管理对未来企业管理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正如德鲁克所说,一切管理效果最终由员工自我决定。“从成本/收益观点看,自我管理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因为它可使企业减少用于雇人充当管理者的货币和时间成本 (Luthans&Kreitne1975),而且它也可使管理者腾出精力处理需要更加重视的长期关键性问题。”许许多多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证明:员工进行自我管理时,往往比在严格监督下干得更为出色。自我管理是实现人本管理的有效形式和本质特征,通过自我管理员工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实现员工全面自由的发展。自我管理是人生成功的基础和途径,德鲁克认为,获得成就的人不是百万富翁,而是能做出贡献、享受了充实的人生和实现自己人生意义的人。
3.阻碍自我管理的原因。从以上论述中,企业和员工都应当很向往自我管理,然而目前大多数企业还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监控员工,无法实现员工的自我管理。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大多数企业和员工之间通常仅以物质利益交换的形式合作,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长期处于一种博弈的状态。企业希望以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而员工希望以最少的付出获取最高的收入,所以企业采用各种手段来约束员工的行为,防止其带来的损失,而员工总在自己的心理价位上起伏,当所得高于期望时就表现较好,反之则抱怨甚至消极怠工。另一方面大部分员工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过多来自父母、学校等外界的非自然因素的压抑,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在别人的安排和监督之下,缺乏自我认知、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长此以往就无法形成自我管理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二、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心理纽带,企业为员工的事业发展与成长创造机会,员工不断改善自身的技能和知识结构,积极从事角色外的工作和任务,达到自我管理的境界,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成功。管理者必须正视它的存在和影响,因而心理契约成为在过去二十多年中逐步成为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热门话题。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 H. Schein)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它是从社会交换理论和公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的基本假设是组织与员工之间是一种互惠互利的相互关系,具体体现为双方对相互责任义务的主观约定,双方均需要有一定的付出,也需要得到一定的收益。它虽然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它确实又是发挥着一种有形契约的影响。
一般而言,心理契约包含以下七个方面的期望:良好的工作环境,任务与职业取向的吻合,安全与归属感,报酬,价值认同,培训与发展的机会,晋升。
心理契约的主体是员工在企业中的心理状态,而用于衡量员工在企业中心理状态的三个基本概念是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组织承诺。
三、心理契约与自我管理的关系
从对阻碍员工进行自我管理主要原因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那就是通过建立起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使员工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而心理契约恰好能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通过搭建心理契约,员工能在清晰地认识并且认同企业的使命、愿景、理念、价值观的基础上将自己的理想、价值观、能力发展与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逐步实现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随着企业的发展积极主动的提升自己,达到自我管理的新境界;从另一方面,企业也会积极主动地在员工自我认知的前提下提供适宜的职业和工作任务,配备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员工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激发员工为企业作贡献的内在动力,摆脱依靠外力约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四、心理契约在实现员工自我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契约是成就员工自我管理的“发动机”,在管理过程中,企业应当从员工的心理契约入手,有效地实现员工自我管理,提高自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达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
企业应当如何发挥心理契约在实现自我管理中的作用?首先是在契约建立初期,帮助员工做好自我认知和定位,企业应当全面地向员工展示自己的愿景、理念和价值观,并使员工明确企业及其所在部门的现状及未来几年内的发展状况,为员工做好自我认知和定位提供全方位的有力的信息,从而使员工对自身的发展方向做出理性正确的判断。其次,在契约落地期,企业要开通多种方式多种层次的沟通渠道,形成互动的交流模式,针对双方关注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协商,为员工实现自我激励奠定基础。企业不仅要在契约中提出适宜的物质利益目标,更应当引导员工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紧密相连,产生为企业努力奋斗的内在动力,满足自我实现的最终需求。最后,在契约履行期有两个需要关注的事项,一是企业应及时考察实现程度,了解员工的合理预期在多少程度上已变为现实,尚未实现的是源自员工的能力问题,还是企业方面的原因;二是企业和员工都需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契约,特别当企业的状况发生重大改变以致引起员工的心理剧烈波动时,高层的及时沟通能降低员工的心理负担,降低负面影响,有利于员工的自我调控。
综上所述,虽然“心理契约”只存在于员工的心中,但它的无形规约,能使企业与员工在动态的条件下保持良好、稳定的关系,使员工视自己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将个体的发展充分整合到企业的发展之中,开启实现自我管理的“发动机”。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自我评价;心理健康
1已有的自我评价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钱铭怡等[1]的研究指出,人类的自尊心水平和自我效能感不但和抑郁症有一定的关系,而且与个体心理健康的诸多方面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较低的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会对个体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谭先明等[2]研究证明,自尊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影响。自尊心程度较高的学生,其心理症状得分较低,即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自尊心程度较低的学生,其心理症状得分则较高,即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尼春萍等[3]研究表明,自尊水平与SCL-90评分呈显著负相关,这说明较高的自尊水平可以有效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并对心理健康的提升有积极的影响。张永安等[4]研究了扩招后高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发现,精神负担重、期望值过高、缺乏自信是影响高考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2高职生自我评价量表差异性分析
本文以济南市550名高职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我评价量表(PEI)考察了高职大学自我评价的特点。
2.1高职生自我评价性别差异分析
为了考察高职生自我评价性别差异,本研究对自我评价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高职生自我评价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而且,男生的得分比女生高。
2.2高职生自我评价年级差异分析
为了考察高职生自我评价年级差异,本研究对自我评价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高职生自我评价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2.3高职生自我评价城乡差异分析
为了考察高职生自我评价城乡差异,本研究对自我评价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高职生自我评价不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
2.4高职生自我评价学科差异分析
为了考察高职生自我评价学科差异,本研究对自我评价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高职生自我评价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而且,文科生的得分比理科生高。
2.5高职生自我评价独生子女差异分析
为了考察高职生自我评价独生子女差异,本研究对自我评价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高职生自我评价不存在显著的独生子女差异。
3本研究高职生自我评价特点
①高职大学生的自我评价结果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的得分比女生的得分高。这是因为受到文化习俗的影响以及男女社会期望差异的影响。通常而言,男生对自己的个人评价比较高,而且自尊心也比女生的自尊心强,同时在学习和对工作期望等方面都会表现出比女生高的自信心。而且,女生较情绪化,较易受他人等外在评价的影响;②高职生自我评价存在显著的学科差异,文科生的得分比理科生高。与理科生相比,文科生的生活较为丰富多彩,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得认同,而且,文科生一般比较感性,有利于提高对自己的个人评价;③高职生自我评价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城乡和独生子女差异。
篇6
关键词: 心理健康 自我训练 训练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在高节奏、高度紧张、高效率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之下,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精神状态,是人们学习、工作或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的重要保证。从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看来,心理健康训练已逐渐成为大家关心的热点话题之一。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研究者发明了很多种有效的心理训练方法,在提高人们心理健康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在我国,由于心理训练发展较晚,心理训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与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
同时,心理健康训练并不仅仅针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的人群,也包括生活中的每个人,人理想中的一生应当是幸福、快乐、满足、健康的,可现实往往会为我们设置各种困难与阻碍。这些困难与阻碍也许一不小心就会让你焦虑、抑郁并痛苦着,但这些并不会使你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病人。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个有效的心理健康的自我训练方法,使自己摆脱工作、学习和生活带给我们的不良情绪,恢复自信,保持良好的心情,微笑并快乐地面对每一天。
国际知名心理咨询及治疗专家约瑟夫・J.卢斯亚尼认为,焦虑和抑郁是由人们自己的不安全感所驱动的,但是没有人生来就缺乏安全感,内心满是愤怒、无聊和抑郁。事实上,快乐才是真正的自然状态,慢性的不愉快:焦虑和抑郁只是一种坏习惯――一种可以改掉的坏习惯。
对于心理健康的自我训练,笔者认为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自我放松,缓解自己不良情绪。
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我们必须懂得放松自己,缓解自己的情绪。没有一个不懂得放松自己并长期处在紧张、忧郁、焦虑的状态下的人能拥有健康的内心世界。所以,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我们需要学会自我放松。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不同放松方法,笔者对与自我放松有以下几种方法作为建议。要做到自我放松,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通过想象,想象一个自己中意的地方,如大海、高山,讲自己所有的思绪放在想象物体上,渐渐地自我放松或者也可以通过调节呼吸放松自己,从快速进行浅呼吸到慢慢吸气、屏气,最后呼气。当然还可以平躺在地毯上,面朝上,身体自然放松,紧闭吸气,再放松,使腹部恢复原状,反复几次。
同样也可以建立自己的信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信仰更显得难能可贵,从禅宗佛教、道家庄子、基督教甚至穆斯林的思想中,都可以找到很多种让自己放松的心灵法门。
还有一种音乐放松法,音乐可以缓解人的紧张情绪,减轻心理疲劳,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理状态和紧张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各种不带歌词的音乐,让自己融入音乐之中,使自己情绪松弛、心情舒畅。
二、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用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每个都会认识、评价他人,但是时常无法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或许,这个缺点我们穷尽一生都无法改正,但是我们可以从心理上逐步纠正,不断地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与缺陷。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如何能够做到正确认识自己呢?吾日三省吾身,在做到放松自己之后,以平静的心态,仔细回忆自己每天经历过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情绪回应,品味自己的情绪波动及心态变化,分析出自己的不良情绪的根源及原因,并不断提醒自己,在下一次遇见相同情况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在不断的自省中慢慢纠正自己的情绪缺点。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在正确认识自己的过程之中,只依赖自己的视野必然是狭隘的,我们可以从身边的朋友、老师、父母、同事的眼中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心理缺陷,不断地改正、克服它。
认识自我是一个伴随我们一生的过程。要想真正正确地认识自己,就必须在自省和他人的意见中不断总结和吸收,对自己的条件有更清楚的感知。对于自己心理上的缺陷更正确地认识、对待它,并根据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对其进行不断改正,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接受和纠正自己心理上的缺陷。同样,面对自己的优点,要牢牢保持并不断弘扬。
三、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暗示,消除自卑,增强自信。
自我调节的训练方法是以稳定情绪和增强抗挫能力为目标的心理训练方法。一般来说,这需要让自己穿上舒适宽松的衣服,在一个安静、柔和的环境中,播放轻柔的无词音乐,躺在靠椅上,放松自己的身体,头脑中浮现美丽的经历、情感体验及相关的人和事物,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使自己内心处在一种宁静、平和的状态。这种自我调节使自己的心理功能增强,活动效率得到提高,并能有效增强自己的意志。
接下来,就是心理的自我暗示,自我暗示的训练方法主要是为了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多种实验证明,当人们面对一项从未遇到过的挑战性任务时,如果准确认识自己的力量并以足够大的勇气承担并完成该项任务,那么结果往往能很优秀地完成挑战。但是,如果人们缺乏自信心,就会影响到工作的效率和结果。
自我暗示的训练方法既有积极的自我暗示作用,又有消极的自我暗示作用。我们可以通过积极自我暗示的训练提高自信心。例如,我们在遇到困境时,可以不断地用“我很棒”,“我能做到”,“我很优秀”,“我很快乐”等肯定自己的话进行自我安慰和自我激励,锻炼意志,使自己保持一种愉快、向上、轻松的心理状态。从而肯定自己、稳定自己的情绪,消除自卑心理,坚定必胜的信念。这样,当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就能使自己以一颗自信、向上的心,克服一切不利因素,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四、学会遗忘,学会放下。
很多人的心理压力往往并不仅仅来自于对未知未来的恐惧,还来自于过去某件事的失败的阴影,或者发生在其他人的类似的不幸,都会在人们心中留下痕迹。例如,某天你决定第二天去漂流,可就在当天夜里,你听说有人漂流出了事故,即使新闻报道已详细说明是由于漂流者操作不当导致漂流失败,但人们往往都会在心中认定漂流会出事,最终可能会导致你取消第二天的漂流。同样,一个因为车祸受到过伤害的人会害怕开车,虽是意外,但我们经常会将很多意外的对自己有伤害的事情牢牢记在心里,并在遇到类似事情时选择逃避。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学会遗忘,学会放下。只有学会遗忘、学会放下,才能在遇到事情时以平和的心态面对。
遗忘有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分别是:转换频道,冥想。
当我们听歌时,会想听自己喜欢的歌。当我们遇到不安全的事时,我们会充满消极思想、怀疑和恐惧,这时我们就需要转换频道,让自己思想变得积极。随着我们不断地练习,会发现自己能随时将消极的思想装换为积极的思想。
冥想会使人放松,头脑变得清醒、敏锐,在冥想的过程中,我们会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并不让任何东西使自己分神,使世俗的自我意识离开内心,头脑和身体摆脱不良影响从而得到生理与心理的双重释放。
在这个日益发展的社会里,学会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的自我训练尤为重要。希望自己的四种方法能够帮助各位缓解自己的情绪与压力,从而获得健康、自信、向上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Phillip L.Rice.压力与健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45163.76.
[2]公安部政治部编.公安民警心理健康训练[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85-200.
[3]王淑合.警察心理调试[M].北京: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88-94.
[4]赵桂香.领导者心理咨询手册[M].北京:北京华文出版社,264-266.
[5]张振声.警察心理学[M].北京: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99-10
[6][美]孙金昌著,马铁译.七步心理训练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7.
[7]张梅.心理训练[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8]颜世富,庄清,李凌编著.催眠人生――心理训练与心理自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篇7
[关键词]朋辈心理互助;心理教育;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 2015 13-0031-03
[作者简介]岳欣 1978― ,女,河南信阳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校园里的心理问题呈逐渐增多趋势。在大学阶段,学生会面临学业、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对应产生的焦虑、恐慌、无助、绝望、抑郁等不良情绪和各种应激反应,很可能引发各种障碍和行为问题,甚至出现自杀行为,因此寻求增强大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方法对预防及应对心理危机有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探索与实践,朋辈心理辅导 peer counseling 弥补了有限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助人活动人手不足的状况,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自我心理教育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从源头上减少了心理危机的产生,同时它还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普遍欢迎。因此,在学校心理教育人力资源有限的客观情况下,实施和推广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发挥学生在自我心理教育中的主体性,对加固学校心理安全稳定的防护屏障、营造和谐校园起到一定作用。
一、朋辈心理互助辅导的含义及特征
朋辈有“朋友”和“同辈”的双重含义,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是指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的非专业心理工作者,向同辈的同学和朋友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它具有时效性强、简便易行的特点,而且具有友情效应、实施方便、推广性强、见效快等优势,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渐渐成为各学校弥补专业心理咨询不足的途径。朋辈心理辅导的核心是把学生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者转变成传播者,让学生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生活化地起到人际支持的作用。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成为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方式,除了具有时效性强、简便易行的特点,它还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朋辈人因为年龄相仿、经历相似使得他们在思想上不会产生大的代沟,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彼此交流、沟通和接纳都比较容易;第二,朋辈成员来源于学生,对象依然是周围的同学和朋友,他们可以在辅导的过程中,得到彼此的心理满足,形成互助的同盟,因为它的基层性同时会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关注,为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自我实现潜力提供保证;第三,朋辈成员在心理辅导中会及时接受专业心理咨询师的督导,督导使他们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辅导进程,因此,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会得到自我成长。
二、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有利于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他人的真诚、接纳和同理心可以使我们获得成长。因为,当人们被接纳和获得奖赏时,他们就会以一种更关爱的态度对待自己。当人们以同理心倾听时,他们就更有可能倾听对方内心的感受。那些关注他人的个体更能体验到社会的支持,更能享受生命并有效应对压力。朋辈心理辅导在实施中是以真诚、关注、尊重为基础的,因此受过训练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能给对方带来真诚、关注和接纳。罗杰斯通过经验还发现,人的本质是积极的、向前发展的、建设性的、现实的、值得信赖的。人之所以能够拥有这些特性,是因为人的内部存在一种要向完美发展的先天性倾向性,罗杰斯称这种倾向性为实现倾向性。每个有气息的有机体内部都有这种实现倾向性。柳圣爱认为,这种实现倾向性存在于个体的内部,它促进个体不断地扩张、延伸、发展、成熟、奋发。因为它的动力来源于自身内部的动机,因此,它不仅可以增强自己的自律能力和自主能力,而且最终可以实现自我。因此,朋辈心理互助辅导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三、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的体现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在助人自助的同时使学生彼此间开始关注自我心理健康,增强了他们应对挫折、解决问题和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避免了各类心身疾病和危害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美国学者的一系列研究结果也表明,朋辈心理互助辅导虽然提供了一种非专业的辅导服务,不能取代有资质证书的专业咨询与辅导,但却是美国学校教育尝试的最有效的策略之一。
一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调动了学生自我反思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实现自我的身心成长是减少学校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根本保证。因为愉悦的心理气氛,团结、向上、积极的学习环境可以促使学生乐观、宽容和具有创造性,从而能够愉快地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种种不适。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成员在活动组织、开展与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咨询者,既需要大家互相协助和学习,又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活动与咨询的优势与不足,进而逐渐调整、确定整个活动计划的实施和确保咨询的效果。对于朋辈心理互助成员,在督导教师的指导下,他们更需要通过对自我进行不断地反思,用强有力的自身感受、体会和经验去帮助其他同辈同学调整行为,驱散心灵的雾霾。实际上,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就是个体的心理体验过程。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既调动了自己和同伴的自我反思能力,提高了心理自助互助的能力,又突出了他们在心理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帮助每一位同伴强健了抗压力,最终减少校园危机事件的产生。
二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增强了学生的心理品质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始终以人本主义的每个个体都有实现自我潜能的要求为指导,积极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为宗旨。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证明,人的积极心理因素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驱力,它能使人对自己形成客观的认识,对自己的能力拥有自信,给予自己积极的自我评价,并引导自己身心健康发展。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因素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M.赛利格曼 M.Seligman 提出的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它认为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力量与潜能,要着重关心人积极的心理品质 见表1 ,它还提供了积极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乐观地面对未来。另外,它一直在为每个人的终身幸福而努力,引导人们用发展、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各种心理问题。因此,重视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因素,能够使人更好地调控情绪,有意识地提高自我的幸福基线水平,增强生活的目标感、价值感和效能感,增强心理品质。
三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强化了学生主动应对危机的能力
危机应对能力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项必要锤炼,它需要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意识到关爱自我,满足自我的需要,习得积极情绪体验对自我身心健康保持的必要性。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是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促使同伴积极地去认识、客观评价自我,接纳自我,最终实现自我的身心成长。实践显示,面对复杂的社会状况,学生们在应对心理危机时,必须利用内部积极力量和外界无私支持的双向危机干预机制,才能增强他们自身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主体性。据调查,在众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中,人的认知偏差是其根源之一,此时若只采用纯粹的外界干预,其效果实际上并不理想,因为心理问题的最终解决归根结底是要依靠学生自己去完成的,所以加强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有利于强化他们主动应对危机的能力。
四、如何借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发挥学生在心理教育中的主体性
一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实施朋辈心理互助辅导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成员来自同学中间,他们处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的基层,生活、学习在学生中间,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最方便,也最容易发现周围同学中出现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这些成员在心理健康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利用自身的便利性,编辑不同心理健康知识主题的宣传报纸、网页等进行宣传,也可以利用宣传展板、漫画展等营造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可以在班级、宿舍组织开展以心理教育为主题的心理训练活动,还可以根据周围发现的心理问题编写、排演校园心理情景剧等,扩大心理影响的效能。
二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朋辈心理互助辅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系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养的一个途径。在该课程中实施朋辈心理辅导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局内人,真正调动学生上课的主观能动性。鉴于心理辅导咨询的保密性原则,在课堂中实施朋辈心理辅导主要集中在心理危机识别与预防、心理健康常识、自我成长等方面。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大班授课的特点,事先选择高一年级的朋辈辅导人员2~3人作为课堂上的团体和实践体验活动的实施人,经反馈,效果很好。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加强了课堂的学习效果,而且使朋辈心理辅导人员得到进一步的内心体验,双方的实践目标顺利实现。
三 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实施朋辈心理互助辅导
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满怀各种憧憬,对新环境既新奇又陌生,为了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学校环境和班级环境,帮助他们完成角色转变,尽快融入班级集体,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进行朋辈心理互助辅导可以使他们顺利适应新生活,推动整个班级学生群体形成互助、关怀和支持的氛围。据反馈,新生在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平等、安全和信任,在这种氛围里,他们能够尽快熟悉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对自我的接纳程度变高了,并开始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制订合理的目标。研究结果也表明,朋辈心理辅导对于提升新生的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等方面都有显著效果。
五、结论
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抓住了人的本质是积极的、向前发展的、建设性的、现实的、值得信赖的特点,这些特点无不显示出任何个人都有改善和提升自己的愿望和潜能。在朋辈心理辅导与咨询过程中,朋辈成员通过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及疏导、排解同学心中的不良情绪,既实施了关注自身、成熟向上的自我心理教育,又使他们得到彼此的情感支持和经验知识,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随之形成。朋辈心理互助辅导是学生乐于接受、覆盖面广的体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的一种辅导方式,它的实施和推广既增强了学生心理互助、自助和心理危机应对的能力,又提高了周围学生的心理素养,加固了学校心理安全稳定的屏障,因为在朋辈心理辅导过程中不仅心理辅导员们能真正体验到自助成长的心理,被辅导的学生也能感受到互助的快乐,从根本上成为自我心理教育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宁盛卫.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的实效与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2 12 :324.
[2] 倪潇潇.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体系建设与探索[J].北京教育:德育,2013 6 :53.
[3]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7版.黄希庭,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507-508.
[4] 柳圣爱.罗杰斯与老子的人性观比较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8 4 :14.
[5] 石芳华.探析美国学校中的朋辈心理咨询[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7 1 :41-45.
[6] 王希永.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 4 :52-55.
篇8
高校贫困生就业是一个多层级、多极化的重大话题。虽然实行就业“双向选择”已有好多年,但在对待贫困生就业这个问题上的观念似乎还徘徊不前,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适时转换视角,从就业的主体―――大学生这个视角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呢?鉴于此,本文仅就“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就业核心竞争力关系”这一维度略作探究。
一自我意识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它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大部分。[2]从结构上分析,自我意识一般包含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层含义。
据此,我们认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对自我及其与周围关系的意识,包括大学生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其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从结构上分析,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自我认识,其中包括对自己体态与外表容貌、自己所学专业以及自己对生活中来自“重要他人”的感觉的评价等,亦即“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二是自我体验:对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是否满意,能否悦纳,“满意”则是表示自我肯定,反之则是自我否定;三是自我控制:即自制力,“它包括了两层含义,其一是自己对自己的设计,即‘我应该做什么、我不应该做什么’,其二是自己对自己的指导,即‘我可以怎样做’。”[3]高校贫困生在进入大学前对自己的大学生涯是否做出合理规划?进校后,当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规划的路径发生偏差或者与现实脱节时,能否及时纠偏?这些都能考验和体现着其自我控制力。
二核心竞争力与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提出应该说起源于对企业竞争优势特别是持续竞争优势源泉的分析。哈默与普拉哈拉德1990年于《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首先提出了“核心竞争力”这个慨念,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共有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4]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管理学界、社会学界的热议,其核心理念也得到进一步的阐述和移植。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连生存都困难,何谈发展和壮大。那么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高校贫困生想赢得自身的机会,同样必须要具备核心竞争力,否则,连就业都成问题,更别说就好业,那何为就业核心竞争力?有研究者认为:“就业核心竞争力是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的竞争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能使高校毕业生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5]
与此同时,学界对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也进行了系统探究和分析,有学者在2011年做的调查中发现:“工作能力强”、“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目标的执行能力”、“了解职业要求及特点”、“目标选取的恰当与适时调整”和“了解自己,扬长避短”等7个因素在整个22个影响因子里排第1~7名。[6]从上述定义和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现的是大学生的内在的“质”的优越,而非外在因素的优势。
如果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这7个影响因子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状况有着高度的关联性。“了解自己,扬长避短”、“了解职业要求及特点”要求大学生对自我认识能进行合理的评价;“目标的执行能力”、“工作能力强”、“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说明大学生能够悦纳自己,自信心强;“目标选取的恰当与适时调整”则要求大学生要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当就业遭遇挫折时,能够自我设计和指导。为此,我们是否可以作出这样的推论:如果一个高校贫困生有完善的自我意识,那他(她)就具备较强的核心就业竞争力,反之,则无从谈核心就业竞争力。
三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就业状况关系的理论分析
1自我认识的错估可能导致就不成业
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的身心特征、心理活动状态及社会特征(人缘、地位价值等)的认识与评价。[7]自我认识主要表现为高估自我和低估自我。有部分贫困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校期间可能取得一点成绩,自我评价较高,往往会夸大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就业过程中对用人单位挑肥拣瘦,而当求职碰壁时,又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更多的贫困生在校期间表现平平,既无成绩,亦无特长,对自己评价较低。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这些贫困大学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最终选择逃避。他们的这种低估自我的做法会导致对自己各种能力的怀疑,从而引起严重的情感挫伤和内心冲突,就不了业似乎成为一种必然。
2自我体验的偏差可能导致就不了业
自我体验的实质即是对主体我的需要与客体我的表现之间的现实状态的自我感受。其主要表现就是过分的自尊与过度的自卑。过分的自尊会导致眼高手低,目空一切,理想与现实完全脱节,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些学生往往都在“等待”下一个更好的用人单位,而机会也就在这种“等待”的过程中逝去,到最后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要么随便签一家用人单位,要么待业。而过度的自卑,则会蔑视自己,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和情感。这种自卑心理形成后,往往会从怀疑自己的能力转变为不能表现自己的能力。在日常社会交往中,他们本身就很少与人交流,自我封闭,不仅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别人难以知晓,甚至连沟通交流的技巧也会日渐衰退。而到就业面试的关键环节,如不能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出来,不敢展示自己的长处,甚至都不能正常交流,那么哪怕你再优秀,结果也同样令人惋惜。
3自我控制能力的缺乏可能导致就不好业
完善的自我控制能力既可以对自身的行动进行有效的支配,也能够合理表达自身的情感。反之则会出现异常,导致“自我失控”。从目前现状来看,高校贫困生的“自我失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专业学习自觉性不够,主动性不强。尽管已进入大学,但在学习方式上,有不少学生仍习惯于被动学习,缺乏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意识,自我学习能力欠缺。平时的学习内容仅限于本专业的书本知识,与本专业相关的书本外的知识则很少关注,更别说去学习与本专业“无关”的知识了。缺乏学习的欲望,由此导致他们知识结构单一,知识视野狭窄;另一方面,假期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本应该认真对待,这既是一次难得的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又是毕业后能使自己尽快适应社会的一次预演。但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抱着“打酱油”的心态,应付差事,实习效果非常差。这种实习充其量也只能是“伪实习”,根本就派不上“用场”。用人单位需要招聘的是“工作能力强”、“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的毕业生,然而我们的学生的实际表现却让人不敢恭维,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其次,就业选择上的一厢情愿,缺乏变通。一个大学生身上不仅寄托了整个家庭的希望,甚至是整个家族的希望,家人不仅希望他能上一个好大学,更希望他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以为家庭增光添彩,这本是人之常情。然而正所谓过犹不及,这些观念致使部分贫困生在择业过程中急功近利,就业期望值过高,有些脱离实际。他们纷纷向往到省会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大企业、机关部门就业,哪怕他们在寻找工作中撞得“头破血流”,也丝毫不能改变他们的决定。而对那些求贤若渴的中西部地区、中小型企业等用人单位,则视而不见,或者说不屑一顾,哪怕那些单位的发展空间再大,机会再多,都无所谓。
总之,高校贫困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相关各方都应有自己的担当。近些年来,政府出台的利好政策接二连三,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也日渐“阳光”,而作为培养人才的机构,各高校除了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方面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外,还应帮助大学生确立一个合理的理想自我,既不要满足于现有的状况,又不能对自己要求过高、过于苛刻。高校贫困生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不断完善自我意识,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潘友梅,徐贵权.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的扫描与透视[J].教育探索,2006(8).
[2]冉苒.大学生的自我意识[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3]桂世权.关于就业压力下完善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7).
[4]黄继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5]沈金峰.略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1.
篇9
关键词 心理调适 自我调节 “90后”大学生
“90后”大学生多数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他们自我意识显著。自我意识一方面让“90后”大学生充满激情,追求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另一方面也让他们内心脆弱,缺乏交际能力。本文将结合自我理论分析“90后”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
1 关于“自我”
关于“自我”,弗洛伊德、米德、库利和哈贝马斯都进行了分析。在弗洛伊德关于人类的精神世界划分的三区域里,“自我”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对环境的适应发展起来的,是本我与现实世界打交道的中介。与此相比,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客我”,主我表征着自我的创造性,客我表征着自我的社会性,体现了互动在自我形成中的重要地位。库利也强调“自我”的社会性,儿童靠观察别人的脸色来确定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即“镜像自我”(the looking—glass self)。哈贝马斯在米德和库利的自我观基础上提到“任何人都不可能单独地自由存在,没有与他人的关联,任何人都不可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哈贝马斯的自我观里,继承了米德和库利关于自我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观点,并进一步发展出自我对人们日常社会生活实践的能动意义。
弗洛伊德关于自我在社会适应中形成,社会是自我受压抑的主要因素。在对付使人烦恼和焦虑的种种威胁和危险时,自我一方面采取积极现实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也会否认和歪曲现实的方法,阻碍社会适应。米德认为人从外部世界获取实践经验形成意识,自我是人的意识的对象。自我产生于社会互动,在人与社会中他人的交流互动中承担着各自的任务。库利的“镜像自我”强调自我的社会性。社会中的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体,他是社会关系中的存在。哈贝马斯认为个人惟有融入一个主体间共有的生活世界,才能通过语言和行为能力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并保持个体和集体的同一性。
2 “90后”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培养:自我与社会环境的适应
根据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92.5%的心理问题集中在适应性问题(包括对环境和人际关系的不适应,生活上的不适应,学习上的不适应)。①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行为、个人和环境存在交互作用,并提出了“自我调节”的概念,“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
弗洛伊德、米德、库利和哈贝马斯的“自我”理论里,都体现了自我与社会环境适应的重要性。弗洛伊德的自我对社会的适应体现在自我积极现实地解决问题避免自我防御的发生,米德从语言沟通互动而来的自我社会适应体现在自我反省与他人对自己实际的看法的一致性,库利提出的“镜像自我”强调自我社会适应表现在循环系统中自我与他人评价的协调一致,哈贝马斯认为在主体间共有的生活世界里,自我存在自由发展的空间。以上论述,结合班杜拉自我调节理论,“90后”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可以从其自我认知入手。
从社会认知的角度看,自我调节过程及其伴随的信念可分为三个循环的阶段:预测、操作或意志控制和自我反省。自我调节循环既有阶段性,也有过程的连续性,是自我与社会环境自然而然的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
3 “90后”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培养的对策
“90后”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在于让他们在各种适应性问题中获得自我调节的技能。
3.1 家庭和学校环境的适应性问题
“90后”大学生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之间的差距往往使他们在一开始时产生许多消极的自我防御。自我调节是生活技能习得的内在动力,处理自我角色转换、环境改变后的适应,需要从认知上调整自我意识,即在任务目标、策略、期望、评价、归因等方面再认识与分析,并通过反馈内化为新的自我意识。
3.2 人际交往的适应性问题
马克思认为人要避免自我与他我关系的断裂(即自我疏离),认清自己在真实社会中的真实社会关系中的自我。认识到自我对社会关系的依赖性,同伴模仿、理解与尊重将跨越自我防御(如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社交恐惧心理等)的障碍,促进个人改善自我融入团体。
3.3 学业的适应性问题
学业适应表现为专业适应和学习动力调用。专业适应需要自我调整学业取向和态度,改变认知策略。学习动力调用需要自我提高自制力,通过自我奖赏提高自信。此外,专业适应和学习动力建立在劳逸结合基础上。
3.4 恋爱的适应性问题
“90后”在校大学生生理成熟早,心理尚未成熟,恋爱现象却十分普遍。恋爱问题会增加心理紧张和焦虑,产生心理失调。恋爱适应的自我调节,可以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是一种启示、提醒和指令,能支配和影响行为,也能达到情绪调节的目的。
3.5 就业的适应性问题
篇10
山里孩子知我心
今年十月,我所在的小城开展向乡村中小学捐书活动。一直酷爱读书的我,深知一本课外读物,对那些贫困山区的孩子意味着什么,我似乎看到了他们那渴望的双眼,于是没有迟疑,就开始挑选合适的书籍。
不经意间,我找到厚厚一摞《小哥白尼画报》、《世界儿童》、《幽默与笑话》,约有一百多本,它们曾伴我度过快乐的童年,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这些年我们两度搬家,但这些书却视若珍宝,一直舍不得丢弃。我心想,如果把这些书捐出去,那将不知会增加多少忠实的读者,远比我个人收藏有益的多,于是立即拿定了主意。
我把书带到学校,同学们都惊呼:“这么多书呀!”,这时却有人不解地说:“呵,全都是些旧书啊!”我不想反驳,她怎能知道这些书在我心目中的份量呢?更何况好书并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失去它真正的价值。
我仿佛看到:当这些书本下发到乡村小学孩子手中时,他们如饥似渴迫不及待翻阅的情景,对于读书的那份热爱,正在这些与我一样稚气未脱的孩子们身上不断地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