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赏析范文

时间:2023-04-03 18:22: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望庐山瀑布赏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望庐山瀑布赏析

篇1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2题;共106分)

1.

(5分)填空。

“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再查________笔。字典中“闻”的解释如下:①听见;②有名的;③用鼻子嗅;④名声。课文中“举世闻名”的“闻”应取解释________,因此,“举世闻名”的意思就是________。

2.

(8分)区分下面的字,并组词

踏________

律________

蹋________

津________

决________

茁________

诀________

拙________

3.

(1分)巧排古诗,根据诗的题目把诗句序号整理好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________

①飞流直下三千尺,②疑是银河落九天。③遥看瀑布挂前川。④日照香炉生紫烟

4.

(4分)读《望庐山瀑布》,结合古诗,理解下列词语。

遥:________川:________生:________疑:________

5.

(3分)快到反义词乐园里来赛一赛吧。

前——________

远——________

晚——________

6.

(4分)填空。

“饼、饺、馆”的部首都是________,它们的本义都与________相关;“筐、筒、篮”的部首都是________,它们的本义都与________相关。

7.

(5分)修改病句。

①我的作文水平不断进步。

②爷爷经常每天去跑步。

③双休日,去西山玩。

8.

(5分)用xx大,xx小,xx多,xx少的句子说话。

9.

(2分)根据不同的环境运用诗句。

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瀑布。当我看到长长的瀑布从山顶飞快地直泻下来,那么壮观,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

________,________

。”

10.

(5分)看《望庐山瀑布》的插图,展开想像,运用下面提供的词语写一段话。

阳春三月

云雾迷蒙

火红的朝阳

苍翠的山峰

哗哗的水流

11.

(5分)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我们怎么容忍破坏纪律的人和事?

②这么重的东西,我怎么拎得动呢?

③王老师带病工作,我们怎能不感动呢?

12.

(2分)根据不同的环境运用诗句。

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看瀑布。当我看到长长的瀑布从山顶飞快地直泻下来,那么壮观,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________,________。”

13.

(5分)缩句

①绿油油的草地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

②暴风雨像一片巨人的瀑布遮天盖地卷过来。

③我们像百灵鸟一样在祖国大花圆里放声歌唱。

14.

(4分)结合古诗,理解下列词语。

遥:________

川:________

生:________

疑:________

15.

(4分)多音字组词

kàn________       kān________

là________         luò________

16.

(5分)扩句

①星星布满了天空。

②太阳照射着树林。

③奶奶关心少年儿童。

17.

(18分)给下列字加上偏旁组成本课的字,再扩成三个词写下来。

暴: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此: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寺: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8.

(1分)默写古诗《望庐山瀑布》。

________

19.

(5分)扩句

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霞。

20.

(5分)缩句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

21.

(5分)我知道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飞流直下三千尺

22.

(5分)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那不是瀑布吗?

二、阅读题

(共3题;共15分)

23.

(5分)读《望庐山瀑布》,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24.

(5分)先写出划线词语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5.

(5分)《望庐山瀑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2题;共106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二、阅读题

(共3题;共15分)

23-1、

篇2

关键词:读诗;析诗;赏诗

中国古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押韵对仗、韵律十足,充满美感。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欣赏古诗词有助于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陶冶情操,塑造健全人格。

一、读诗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欣赏的前提是理解所要欣赏的对象。首先,教师要给学生范读,教师要真正进入到的诗的境界中去,体味诗人那时、那地的心情,带着诗人的情绪、情感去读、去表达、去演绎,将学生的想象带入诗人所描绘的画卷中去,让他们的思绪飞扬在诗的境界中,与诗人共同或悲,或喜,或静,或动,或爱,或恨。教师朗读后,学生要自读多遍,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再请善于朗读的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剖析诗人表达的思想。例如,我在与学生赏析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时,学生用慷慨激昂的语气朗读此诗,这与安静如初的诗境和诗人的心境不相符。我问学生:“‘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绘的是怎样的情境?诗人是怎样的心境?”我再次解释道:“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殆尽。这样的环境是怎样的静啊!这样的心境又是怎样的静啊!那么,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表达这样的‘静’呢?”学生再次阅读时语气平静了,因为他的思绪身临其境地行走在清晨安静的寺院中,怎可高声语呢?

二、析诗

对于初中生,古诗中的一些词语典故是陌生的,深奥的难以理解的,诗的意境也是这些小孩子难以体会的。例如《龟虽寿》中的“神龟、蛇、盈缩”等字词典故,学生是一定要弄明白的,否则难以体会和欣赏古诗的美。再如,《望庐山瀑布》中,诗人借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来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这种手法的特点是景中蕴情,景为情设,看似写景实则写情。没有对美好景致的喜爱哪里会有如此美妙的诗句?古人含蓄,往往不直白的抒感,所以要借物抒情。这样的道理学生一定要明白,否则不可能深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三、赏诗

赏诗当然是比较高的一种境界。《望庐山瀑布》中,诗人目睹此般美景,惊奇、感叹、喜爱之情油然而发,诗人的思绪飘得很远、很高,联想到了天空和银河。从诗句中也可以体会到诗人是极富想象力的,诗人的情怀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读诗、析诗和赏诗的过程中与诗人一同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一同体味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师生的思绪与诗人的思绪共同徜徉在诗海中,去想象、去享受、去创造,从而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廖艳红.重视古诗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珠江教育论坛,2013(02):7-8.

[2]张素侠.诗歌欣赏教学的“一主三学”模式探索[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02):150-152.

篇3

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多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古诗教学的效率作了一定的研究与阐述。

【关键词】

讲究 教学 策略 提高 古诗 效率

古典诗词语虽短,但意境却大,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美育的好题材。但是语言精练优美,表现了深刻的意蕴和动人的境界。然而,古诗词毕竟与现在中小学生的距离较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因而,小学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不能生搬硬套,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更多的是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

一、古诗词教学要以读为本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的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

在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明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的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二十遍,学生读的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的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该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古诗词教学要欣赏意境,创设情境

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所以,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顾小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意境。

1.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就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瀑布产生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引出李白的诗。

2.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

要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香炉”就一语双关,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炉,表示山极高。“紫烟”看起来简单,但探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分析。我主要用以下几种赏析诗的语言:

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 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

3.想象漫游,深入情境

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像,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像,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的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感情油然而生,并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因此,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能较快的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本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样做,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三、古诗词教学要朦朦胧胧更是美

篇4

古诗语言精练,篇幅短小。诗人一般不会交待写诗的目的和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就必须向老师、家长或书本求教,为理解诗意、体会意境扫清障碍。如学习《梅花》一诗,如果了解到这首诗是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复杂心情的表露,那么你对诗中梅花凌寒独自怒放的意境就会有更为深刻的体会。

二、理解词句

要进入诗的意境,必须准确理解字词句的含义。古诗的意境,往往是由表现力强的词语构设的。因此抓住这类词语,分析、理解其所蕴涵的意义,就能进入诗的意境,打开诗人情感的大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为人所称道,为什么?如果换用其他词,有没有“绿”字那么形象、生动?一个“绿”字,让人似乎看到一阵春风刚过,随即出现一片翠绿,整个大地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从中折射出诗人思念春光旖旎的江南,急欲回乡的心情。此类例子很多,如“月出惊山鸟”的“惊”,“僧敲月下门”的“敲”等,不胜枚举。由此发现,富于表现力的词语大多数是动词。因此在鉴赏时应多注意动词。优秀的古诗中一般有脍炙人口的名句,这些名句往往是理解全诗内容的关键。

三、想象补白

诗歌的思路具有跳跃性的特点,这给理解诗意和体会意境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同学们要善于借助想象来填补因“跳跃”而形成的句与句之间的空白,从而更好地“入情悟境”。如学习《寻隐者不遇》一诗,针对“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一句,大家可以提出“谁问”“问什么”“言者是谁”“‘师’是何人”等问题进行补白。

四、品析修辞

古诗中有不少诗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感情具体化。如《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同学们应仔细品析“露似珍珠月似弓”这一比喻,从而领悟全诗的意境。

五、赏析体会

篇5

一、赏析“诗情”

1、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征等。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和情感。如:李白傲视权贵,渴望施展才华而郁郁不得志;杜甫穷困潦倒,乱世流离,有感叹自己不幸、忧国忧国的情杯;刘禹锡、苏轼屡遭贬官;岑参、范仲淹经历过边塞军旅生活;辛弃疾、陆游遭排挤打击,报国无门;李煜遭遇帝王沦为阶下囚的巨大反差。

2、通过标题来确定诗歌写的是什么内容和情感。有些标题即指明了诗的主题,如:标题中出现“送”,表明是送别诗,往往是表达真挚友情的;出现“塞上塞下”,表明是边塞诗,往往表现的是戍边将士们的爱国思乡之情;出现“秋”,则往往是悲秋之作,抒发的常常是思乡怀人之情。

3、通过意象(人、景、物)来确定。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胡马”、“单于”、“楼兰”象征入侵的敌人;“柳”与送别有关,古人有折柳而别的习俗;“雁”、“月亮”借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花落”、“花残”令人伤感;“杜鹃”、“子规”,叫声哀婉,令人感到凄凉哀伤;“”、“梅花”象征是坚强、高洁。

二、赏析“诗技”

“诗技”是指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这是诗词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1、抒情方式。抒情是诗的灵魂,诗人就是藉此来言志抒怀的。教者在教学中应明确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叙事、写景、议论等,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具体为:⑴直抒式,即直抒胸臆。如:《关睢》、《蒹葭》,爱慕之情流露大胆、直接、强烈而真挚;“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断肠人在天涯”等都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⑵叙事式,即通过叙事来抒情。如:《木兰诗》、《观刈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都是如此。⑶写景式,这是最主要的抒情方式。情景相生,写景就是为抒情服务的。《观沧海》、《春望》、《使至塞上》、《钱塘湖春行》、《渔家傲》、《天净沙秋思》等均是情景珠联璧合的典范之作。⑷议论式,即通过评论来抒情。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等。

篇6

关键词:赏析;延伸;底蕴

小学语文新课标在第一学段就阅读提出了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要求。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古诗词,而在小学课文中选取的古诗词只是古诗词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如何在教学中将课内的古诗词向课外延伸,增加学生的古诗词积淀,并使其从中理解、体会到古诗词的美,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进行课外古诗的阅读赏析。

一、景物延伸,内化美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对于古诗词中描写的美丽景物没有形象直观的认识,因此,笔者首先从学生较为喜欢的美景入手,除了欣赏教材上描写的景物外,还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同类古诗词。比如说:在学《春日》时,诗中写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思是说:春天总是让人陶醉。黄澄澄的迎春花、粉红色的桃花、紫红色的紫荆、淡白色的梨花、鲜红的海棠花、开满山野的杜鹃花等,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笔者又给学生补充了唐朝杜审言的诗歌《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意思是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这些都是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学生从大量的课外诗词中,品味到了古人描写春景语言的凝练与优美,受到了美的熏陶。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笔者还让学生将自己从所有古诗中看到的春色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出来,深化了理解,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二、作者延伸,开阔视野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多是著名诗人的作品,这些诗人中,有浪漫主义、诗风豪放、不拘一格的李白,有现实主义、诗风严谨、忧国忧民的杜甫,还有爱国主义、情感内敛的陆游以及边塞诗人王昌龄……因此,笔者抓住作者这一素材进行拓展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了解诗人的兴趣。学过王昌龄的《出塞》之后,又给学生补充了《从军行》,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一位边塞诗人对边塞官兵的感情以及对于战争的思考和忧虑;在学了李白的《静夜思》之后,补充了《古朗月行》《月下独酌》《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等名篇,学生在朗诵、赏析的过程中,感受到李白豪放、浪漫、放荡不羁的诗风;学习了陆游的《示儿》,引入了《剑门道中遇微雨》、《枕上做》……陆游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于心。学生对诗人的诗风有了了解,也就非常好奇地想进一步了解诗人,激发了学生赏析古诗的兴趣。

三、内容延伸,深化理解

中国的古诗词很多内容都是相似的,如: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切,对统治阶级残暴、贪婪的抨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以及离家思乡的愁绪等。我们在进行课外古诗词赏析探索的时候,将教材中的此类内容延伸到课外,将当时相同的时代背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打通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轻松地化解了难题,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比如说,学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之后,学生又赏析了杜甫的《登高》、王维的《使至塞上》、王之涣的《凉州词》等,美好的景物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品读延伸,感受诗情

“没有朗朗的读书声,语文课堂将失去活力”,因此,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入情景,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揣摩、体会诗句所承载的知识、情感、文化,从而表现出对语言本体的学习,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载体,以“读―思―悟―读”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感悟,使学习程序螺旋式重现、上升,使他们深刻地领悟诗意,并促使其语文素养(朗读水平、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

五、激发延伸,迸发创造力

新课标把“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与感想”作为写作目标的第一要求。“兴趣、想象、感想”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有鲜明个性、有自的学习主体来定位的。在古诗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也值得一试。

以《村居》为例:(1)绘画比赛。画春天,也可画想象中的春天。(2)音乐比赛。关于春天的歌曲演唱、乐器演奏、舞蹈。(3)词语接龙比赛。目的在于激励学生课外阅读与积累。(4)朗诵或是演讲比赛。(5)写作比赛。

篇7

【关键词】语文课堂 巧用 多媒体 课堂效率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走进课堂辅助教,为深化教改革,培养生能力,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提供了崭新的天地。它对于课堂教结构、教方法的组合,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语文教中,尤其是在古诗教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极大地改善了课堂教中师生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了生认识素质的提高的特点,增强教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较完美地展示古诗的艺术魅力,在习内容和方式上,在习时间和空间上,发挥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生的习兴趣,促进生深刻地领悟古诗的意境,从而提高了生自能习的能力。满足了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一、拓宽意境,激趣引情

古诗很讲究意境及其韵味,因此,我把古诗教着眼点放在创设情景上,以激起生的兴趣,引导生真切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生在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如古诗《望庐山瀑布》,诗中涉及的许多事物是生未曾见过的,教时如果只出示书上那仅有的插图,就很难唤起生的感觉美,尤其是一些从未看过瀑布的生,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再现庐山“真面目”,把生带进庐山瀑布的真实情景中,是完成本课教任务,提高教效率的关键。于是,我在设计多媒体教软件时,选择若干个相互连接、前后呼应的镜头,运用多媒体,使远景、近景、全景交替出现,为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图像。课堂上,我只需通过击键的简单操作,便可以从屏幕上看到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景象:高山上笼罩着紫色的云雾,一道瀑布从山顶喷涌而出,水雾蒸腾;瞬间,瀑布飞速沿陡峭高壁落下,飞珠溅玉,气势壮观。还有那轰隆隆的水声震撼着每个生的心灵,刺激着他们的视、听觉。这样,诗中的情景全多展现在生面前,让他们从整体上初步体会图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诗句的联系,激起对习古诗的兴趣。这种教效果是一般插图绝不能达到的。如有生需要再看的,只要用鼠标再击键,就可随时欣赏到自己所需的图像。生可在这些声像的感染下,朗读诗文,逐句体味,感受诗中美的景色,美的语言,从而引感的共鸣。

二、提供感知,启迪思路

古诗的语言凝练、形象且含蓄,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处处闪耀着美的情趣。要使生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感情,就要引导生反复朗读,帮助生理顺句子问的关系和词儿的排列顺序;还要启发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由表及里,因景析情,开拓诗的意境,从而准确地领会诗的思想内容。

为了让生较容易地理解诗文,我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运用鼠标灵活地拖动诗句的前后位置,且具有判断功能的。生在理解诗句时,可以任意调换词儿的顺序,如果拖对了词序,屏幕便会显示一个红通通的苹果和一句“您做对了!奖你一个大苹果!”的鼓励语言;如错了,屏幕也会显示“别灰心,请再来!”的文字。如《早发白帝城》的第一行诗“朝辞白帝彩云间”是倒装句,理解时要适当调换上下词序才容易接受,生只需通过如此操作,就能理顺句子,较容易地理解它的意思,读懂全诗。对于诗文的赏析,我也不按照陈旧的教方法逐句讲解,而是通过电脑荧屏画面上的一个个场景,设计一些有趣的思考题,引导生去思考和联想。如古诗《早发白帝城》的教,我就创设了如下几个问题,让生通过观看场景去边思考边品味。

(1)“早发白帝城”和“朝辞白帝”有什么异同?

(2)“彩云间”描绘了什么时刻的景色?

(3)图像中的两岸景色,诗中用什么词语来展现?

(4)第四句中的“轻”明指什么?暗指什么?

生带着问题,通过电脑荧屏上画面的展现和变换,使他们的感知处在兴奋状态,激发了深入思考的积极性,拓宽了思维的闸门,既抓住了线索,又欣赏了画面,也充分感知了诗所描绘的情景,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引导生以诗句的语言材料为依据,用自己的语言内化诗文,具体描述出诗中的景象,化诗人的思想感情于形象画面的描述之中,进而深刻地领悟诗的意境。

三、充实信息,自主求知

篇8

一、让学生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教学中,首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有人曾这样打比方:如果把墨香飘溢的语文教材比喻为一座风景优美的大山的话,教师应该是一名出色的导游,带领学生跋涉攀登,流连忘返。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就是是从理解到想象,从体验到评判的过程,教学时必须遵循这个规律。语文课本中美的词语,美的情感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探求美的切入点。首先语文教学要从字词中发现美。如教《望庐山瀑布》,赏析“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的美妙,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得恍恍忽忽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时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所以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疑”的精当和美妙,从而发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语文教学还要从情感中发现美。当我们随着作者的文笔领略《沁园春 长沙》对湘江秋色的热爱之情;《海燕》对海燕在大海上搏风击浪的赞美之情;《荷塘月色》中清幽寂静之夜出现的流水一般的月光,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的喜爱之情……这样的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流淌能不产生美吗?

二、让学生感受美

语文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而且是在教师“点拨”、“诱导”下的一种审美过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美的内容融合在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设计之中,教学活动的开展符合学生对美的认知过程,凡是美,都会被学生吸引,并使学生感到无限的畅适愉悦,从而使学生在自学、理解、讨论中感悟到语文的内容是美的,事实上,语文学科中不乏有大量美学的内容,例鉴赏诗《天上的街市》,表明诗人的情感随诗的叙事抒情美渲泄出来。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美的内涵,就可以激发人的情感,激发学生追求语文美的真谛、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又有限,往往浮于表面不能深入,引导学生入境很有必要。比较是感受美的基本手段,教学中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对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识别什么是假、丑、恶,什么是真、善、美,培养学生鉴别美丑能力。

三、让学生创造美

篇9

【关键词】古诗教学教学思路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悠久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它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常吟古诗,可以陶;台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小学语文教材中就选编了数十首古诗,由此可见,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更应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本人结合多年的教书经验,谈几点肤浅的看法,与我的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情感引领,架起文学桥梁,教师是关键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力戒刻板。在进行每课古诗教学时,都应批准激情点,以此做契机。如《赠汪伦》是挚友篇;《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每首诗作都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从中汲取文学营养。

二、巧用媒体,情景结合,进行审美教育

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台。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然后播放瀑布奔流的视频;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此时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淡化诗意,晶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那么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但是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精华,受到熏陶感染。

四、启发想象,升华主题,感悟诗的意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造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古诗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续讲故事,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如《寻隐者不遇》一诗的教学中让学生续讲故事,他们的故事给了我意外的惊喜。生A讲:“诗人兴致勃勃来游园,主人不在,万般失望,抬头看见盛开的红杏,没想到红杏开口说话,向诗人介绍了园中美景……”生B讲:“看到诗人即将扫兴而归,便主动招呼诗人,告诉诗人它们的烦恼,它们被关在园中只能看到头顶上的天空,它们多么渴望外界的自由……”看,学生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心灵的火花得以进发。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使他们在诗中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意。在教学“遗民泪尽胡尘里”诗句时,我播放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并从旁低沉解说,让学生闭目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借此激活学生脑中相关表象,缩短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心灵差距。比如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正押着遗民修筑城墙。”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金兵挥着皮鞭抽打着移民,生活多么痛苦啊!”

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所以教师还要独具匠心,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记忆,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将古诗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活,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如《咏柳》,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师可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

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

五、拓展阅读,培养诗趣,课外延伸,积淀文化底蕴

我们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由此及彼地进行相关链接。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篇10

新课标下的古典诗歌阅读鉴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志趣、品格、情操等多方面的熏陶,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类试题已呈新变化,“对比型”鉴赏已悄然走进高考命题中,这颇值得我们关注。2007年江西、湖北、重庆、辽宁、山东、浙江等卷古诗词鉴赏都采用了两首诗对比鉴赏的形式。对这类试题命题者也在逐年加重考查,从大方面看,此类试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考生只要遵循规律,摸清思路,也就迎刃而解。

【经典回眸】

例1 (2007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伯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两首诗描写对象都是华清宫,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比较鉴赏要求一是求同,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求异就是两首诗书法的感情不同。

参考答案:(1)①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血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例2 (2007年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海 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分析】这道题要求是把不同诗人不同诗歌进行对比。题中点明了对比内容和对比点,即思想感情,所以考生应结合诗句,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先整体再局部,并恰当使用思想感情鉴赏术语作答。

参考答案: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备考方略】

纵观高考试卷,笔者针对这种题型,就命题模式、解题思路作如下解说:

一、同一题材,不同诗篇的思想感情比较

感情对于诗而言,犹如人之血液,花之水分。它是诗歌的生命。古人云:诗言志。诗人写诗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均为抒发自己的感情。然而,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处境各异,追求有别,他们的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自然也不同,因而,比较思想感情的差异就成了高考命题的关注点。例如2007年高考试题江西卷14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望

高 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 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分析】对于诗歌鉴赏,作为考生,应读到边边角角,从注释切入,我们可以获得“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的背景提示,结合《阿旁宫赋》,就应了解到晚唐危机四伏,也由此得出使人伤心的原因,从而就解答了第一题。

参考答案: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再关注诗歌的标题及其内容,高诗吟咏“金陵晚望”,“落日”、“秋声”等意象让世人感受到了唐朝恰走向灭亡,这种情感,任何画家都是无法画出的;韦诗吟咏“金陵图”,从画中的“老木寒云”义举,让人感受到了凄清荒凉,尚感洋溢于诗人的左右。因而虽然切入的角度不同,但实际上两位诗人的感情却是相似,都是借六朝旧事来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担忧,艺术上是异曲同工的。因而作答为: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二、同一题材,比较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的差异

古典诗歌十分注重讲究表达技巧。鉴赏诗歌,也应该辨析诗的表达技巧,而要想准确地辨析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技巧,就必须要掌握抒情方式、对比映衬及了解相关修辞,掌握相关术语。在试题的设置中,置疑点往往为修辞或抒情。例如2007年高考试题浙江卷16题: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分析】要想做好此题,考生必须首先明确提干中所考查的两个方面,即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不能丢掉其中的考查目标。其次要熟练地运用好相关术语,尤其是关于语言特色的术语。语言特色通常指作者的语言风格,这方面的术语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等。这些属于均可结合语境,为我所用。

参考答案: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三、同一题材,比较诗歌的意境的差异

诗词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写的事物或画面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鉴赏诗歌,重在领悟诗的意境,能够领悟诗词的意境就能准确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所抒发的感情。因此,比较诗歌的意境的差异便成为考查点。例如2005年辽宁卷第17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分析】此题的置疑角度是比较鉴赏古代诗词的艺术境界和表现的情感。“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四、同一题材,比较诗歌的选材立意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诗人,或不同一时期的诗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处境各异,追求有别,所以面对同一题材,他们的诗歌选材立意自然也不同。因而比较诗歌的选材立意的差异就成了高考命题的关注点。例如2007年北京东城区高考模拟试卷:

1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以下问题。

(甲)寒食

(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乙)寒食

(唐)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问题:甲、乙两首《寒食》都是唐代诗人的作品,是比较两首诗在选材立意方面的异同。

【分析】由于两位诗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所处环境各异,追求也不同,诗人孟云卿从独在他乡、身为异客的寒士角度感受寒食节的;诗人韩则诗则从寒食节的皇都风光着笔,突出皇族与宠臣的特权,隐寓了对特权阶层的讽喻之意。

参考答案:两首诗均写出了寒食节时春天繁花竞放的迷人景象。虽地域不同,但都充满春意。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有所不同。(甲)诗从独在他乡、身为异客的寒士角度感受寒食节的,一个“悲”字写出了寒食的辛酸,也表达了对贫居者的深切同情。(乙)诗则从寒食节的皇都风光着笔,突出皇族与宠臣的特权,隐寓了对特权阶层的讽喻之意。

五、同一题材,比较诗歌的风格的差异

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自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或不同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同。因而,比较诗歌的风格的差异也便成为高考的关注点。例如2007年北京海淀区试卷15题:请从整体上简要说一说这两首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的诗,在艺术风格上有何不同?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杜 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昭君

李 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

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分析】要准确地把握古代诗歌的风格,这不仅要求我们在平时完成一定量的阅读积累,还要我们具备较高的诗歌综合鉴赏能力。由于李白和杜甫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不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格调、气派和趣味也不同。

参考答案: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满了同情,但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这一步,还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诗一开始,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李诗第二联是“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而杜诗则更沉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个“一”字,一个“独”字,将王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最后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氛围,而杜诗中因为用了“空归”“月夜魂”“千载”“分明”等语,就显得更加的孤愤悲壮。

六、评析诗论,对此作出顺意诠释和逆意创新。

近年来,命题者往往在诗歌的后面引用相关的诗论,要求考生结合诗论对诗歌作数相应的评论,并作答好相关的试题。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读懂诗评、诗论,明确诗评、诗论对两诗评价的观点。而且从整体上把握两首诗,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抓具体诗句,从描写是否真切、形象是否鲜明、写得是否突出而不一般化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例如2005年上海卷第16题。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的整体把握、鉴赏能力。本题具有引导限制性又有开放灵活性。考生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能给分。如若同意,可分析徐诗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如果反对,可从徐诗的构思、意象、手法等方面加以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