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袜文学范文

时间:2023-03-13 19:3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丝袜文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丝袜文学

篇1

来自主人的全面介绍

很难想象,温斯顿是主人从路边花15元钱购买的混血狗狗。当时购买的目的很简单,一是看温斯顿小小的,被放在路边的盒子里兜售很可怜,二是觉得温斯顿虽然是混血犬,但是长得很可爱,于是想给家里养的那只狗狗做个伴。就这样,温斯顿顺利摆脱漂泊的生活,跟随着新主人回到了家里。

目前已经3个月的温斯顿单独与人相处时很安静,但与其他小狗相处就有点人来疯,追跑打闹一点不亚于成年犬。但其有一个混血狗狗共有的特点,就是一旦主人制止或者批评它,就会马上停止下来表示认错,性格上比一般狗狗要敏感。

Puppy Day

刚刚回家时,温斯顿只有1个多月,性格乖巧,从不乱叫。与家中原来的狗狗相处时也非常谦恭,处处都表现得很低调。除犬粮外不吃其他零食,饮食一切正常。到家后主人为它进行了全面免疫,直到现在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温斯顿与人非常亲近,就算是陌生人接触也不会抵抗。这与非常早进入家庭进行社会化训练有很大的关系。

研究对象

温斯顿 3个月

体重:6kg

肩高:20cm

父亲 混血吉娃娃

母亲 法国斗牛犬

混得有道理

我们一直质疑温斯顿的双亲为吉娃娃和法国斗牛犬的可信度,因为两个犬种虽然都是小型犬,但是体型有一定差距。如果是这两个犬种混血,出生的幼犬存活几率极低,很容易因为难产而出现危险。与主人沟通得知,在购买温斯顿时,还有同窝狗狗出售,证明此窝狗狗出生率正常,那么据我们猜测,温斯顿的双亲中的吉娃娃血统,应该是一只大体型血统不纯的吉娃娃。

温斯顿目前已经快4个月,体型增长并不迅速,预计肩高应该在30cm左右,如果是大体型并不纯种的吉娃娃,是极可能达到这个高度的。散落在身上的被毛花斑证明它的父母中肯定有一只是白色被毛带花斑的狗狗,符合体型肩高而又具有这种被毛颜色特点的犬种,吉娃娃占有极高的几率。因为温斯顿是从路边商贩处买到的,所以尾巴保留着最原始的状态,其弯曲程度和上翘的形态符合吉娃娃的气质。

想了解温斯顿含有的法国斗牛犬血统要观察其头部特点。看头部侧面,温斯顿具有法国斗牛犬的标志特征,上翘的吻部,略突出的眼睛。当然,还有招牌式的蝙蝠耳,不但竖立而且是深色的。

主人总结出的

MIX混血标准

■ 耳朵 100%立耳

法国斗牛犬标志性的蝙蝠立耳基因,战胜了吉娃娃的倾斜立耳。

■ 被毛 100%顺直被毛

被毛服伏贴、顺直,单根被毛较粗。

■ 被毛生长速度 慢

保持被毛的固定长度,只会出现季节性脱毛。

■ 成长期外貌 变化不大

目前温斯顿只有3个月大,未来会出现体型变化。

混血有风险

篇2

在近年信息处理与分析相关技术领域的进展中,文本挖掘是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文本挖掘是一个方法群,涉及统计学、自然语言处理、信息抽取、可视化等多项信息技术。同很多新兴领域一样,文本挖掘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没有完全一致的方法与模型,但是,Feldman和sanger那个很笼统的定义:“可将文本挖掘大致定义为一个知识密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用户与文档集合通过分析工具进行交互”,清晰表明了这种方法与信息分析的内在联系。

信息分析方法可广泛用于决策支持和科学研究,在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中,它也具有一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所不具备的某些方法论优势。但情报学产生至今的数十年时间里,信息分析方法一直没有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方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情报学对本领域的理论与方法缺乏有效的宣传之外,信息分析方法本身的效率问题是一个关键因素。由于社会科学所需要的信息分析方法的效率不高,制约了它们大规模进入社会科学研究的应用领域。值得庆幸的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渐成熟,高效率的文本挖掘方法出现了。尽管文本挖掘方法本身尚未完全成熟,仍在发展过程中,它在专门领域的应用也需要情报学家根据信息分析的特点加以完善,但它作为一种优秀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前景已经展示无疑了。

2010年,笔者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我国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研究”。考虑到我国图书馆核心价值会受到我国社会主流价值的制约,我们需要判断国际上通行的图书馆核心价值是否为我国社会主流价值体系所认同。这就需要从国际上所有已经产生的图书馆核心价值中提取核心价值文本,并将其置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中进行考察。由于我国社会并没有形成“社会核心价值”,我们假定代表我国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文本,比如《人民日报》全文库或新华网,包含了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而这类代表我国主流价值体系的文本必定是海量的、非结构化的,除非采用专门的方法与工具,否则无法发现这些文本中所包含的社会主流价值,也无法判断它们与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联系。

篇3

关键词: 凯特·肖邦 颠覆性主题 女性形象

凯特·肖邦(1850-1904)是十九世纪末美国文坛的优秀女作家,她一生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和三部短篇小说集。她的长篇小说《觉醒》因其所蕴涵的女权思想而备受女权主义者青睐。但在一个世纪后,人们重读肖邦的全部作品,发现提倡妇女解放的思想并不是始于《觉醒》一书。肖邦在其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短篇小说里早已表现出十九世纪男性统治下的美国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摧残,女性的觉醒和颠覆的主题自始至终贯穿肖邦作品之中。

在父权社会,女性的三重家庭角色,即女儿、妻子、母亲,被无限扩大化。所有的女性都面临无形的压迫,在她们看似美好的生活背后是精神世界的极度匮乏。对于女性来说,拥有自我身份和独立必须走过一条遍布荆棘的曲折之路。传统的父权社会意识形态使女性对自我身份没有清醒的认识,忙碌于无止境的家务,无暇思考诸如妇女自己的身份认同及独立等问题。她们附庸于男性,遵循“虔诚、贞洁、顺从、爱家”的妻业、母业和妇道,把当好贤妻良母作为个人追求的最终和唯一表达;她们没有选择生活的任何权利,非但没有独立人格,不能拥有财产,甚至连单独上街的自由都没有。女性只要越雷池一步,就会遭到父权社会的无端谴责和迫害。而肖邦小说的女主人公并不是传统的、顺从于男权压迫的女性。

肖邦笔下的女性形象总体上可分为三类。《一双银丝袜》里的索莫夫人、《艾森纳斯》中的艾森纳斯、《觉醒》里的埃德娜、钢琴家莱芝小姐及《智胜神明》中的宝拉是第一类女性的代表,她们要么挣脱贤妻良母的束缚,要么远离婚姻的求索,追求经济与精神的独立。《一双长丝袜》中的索莫夫人把十五美元的“财产”都花在自己的身上,而将孩子们的需要抛诸脑后。艾森纳斯敢于与她的家庭决裂,毅然嫁给她想嫁给的人,婚后由于憎恨被称作“太太”,又决然抛弃丈夫回到父母身边。爱德娜既不是“孝顺”的女儿,又不是“合格”的妻子,更不是“无私”的母亲。在肖邦的小说中,职业女性有相同的特征——追求艺术,音乐是她们的首选。钢琴家莱芝小姐和宝拉都是为了音乐而放弃婚姻的,因为在父权社会,走进婚姻意味着艺术生涯的终结。这些女主人公不甘为丈夫和孩子牺牲自我,拒绝效仿男权社会树立的理想女性形象,因此拥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小屋,独立的生活,以及自主的爱情。她们对自我价值、自我解放、自由自力的大胆追求和对十九世纪美国社会女性准则的极致颠覆,展示了她们的勇敢和成功。

第二类女性以《觉醒》里的埃德娜、《暴风雨》里的卡莉丝特和《一个正派女人》里的巴罗德夫人为代表,她们勇敢地打破性禁欲,在婚姻之外选择。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维多利亚人已经意识到女性解放的问题已经成为关于性解放的问题。十九世纪末的女性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女性的性解放,包括女性禁欲和在婚姻外选择。在《觉醒》中,埃德娜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感官的觉醒而达到作为独立个人的觉醒。《暴风雨》则是一个已婚妇女与她从前的恋人在一个下午发生的性关系及从中得到的快乐。维多利亚时代真正的女性模式要求妇女保持贞洁,贞洁的含义是丈夫拥有统治夫妻之间性生活的绝对权力,即妇女是依附于男性的,为男的,她不能有自己的感情要求和满足,而只能以丈夫的感情为自己的感情,更不可以在丈夫之外寻找。而她们公开挑战了这些性准则,开拓了女性心理的广阔领域,也颠覆了父权社会基础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肖邦对于传统观念和现存社会秩序的颠覆最突出地表现在她把女主人公对性的满足或追求的喜悦心情毫不掩饰地描写了出来。

在肖邦的作品中,死亡也是女主人公对社会道德标准的颠覆形式之一。《觉醒》里的埃德娜、《德西雷的儿子》中的德西雷及《一小时的故事》中的马拉德夫人,她们是与传统道德观念进行最彻底决裂的新女性,是第三类女性的代表。德西雷和埃德娜溺水而亡,马拉德夫人欣喜而死,肖邦笔下的女主人公多是以生命换取自由和尊严。她们的觉醒之旅,重在觉醒的过程或者道路,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她们是反抗父权的先行者。她们死了,摆脱了家庭、世俗和种族的重重压迫,获得了自我解放,挣脱了社会和传统观念强加给她们的种种外在责任,她们不再被称为“太太”,她们就是她们自己。只有通过死亡,她们才能获得向往的自由。

肖邦是个有着超前意识的作家,因此她的观点被当时的文化所不容。肖邦曾说:“我从来没有想到庞蒂利埃夫人会把事情弄得这么遭,会招来众人的诅咒。我当时若是稍稍预料到能有这般结果,我就不会把她写在小说中了。”言辞之中有嘲讽、有痛心,也有几分无奈。埃德娜享受身体及精神的双重觉醒,享受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愉悦,但是她逐渐意识到,作为一个独立的孤单个体她不可能成功反抗当时强大的社会力量。她发现,自己离自由独立越近,离世俗社会的距离就越远,总是不能同时拥有两者。在摆脱了奴役觉醒之后,由于无法找到出路,孤立无援,最后只能选择死亡。肖邦深刻地揭示了女性觉醒后所面临的这种矛盾。走在时代前面的人注定是孤独的,她们的窘境给后代以启示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金莉.压抑觉醒反叛[J].外国文学,1995,4.

[2]王庆勇.《暴风雨》中反讽和象征艺术研究[J].名作赏析,2008,4.

篇4

小时候我发疯一样想成为大人,做长辈,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有各种权利:可以有装秘密的抽屉,带着暗锁;钱袋里永远不会是空空的;可以竖起指头同小孩们谈自己的高见。特别想当的角色是妈妈,妈妈能决定孩子星期天去哪儿,能随便开食品柜,能戴戒指,穿丝袜,能同爸爸一块去参加别人的婚礼。这些都是我梦想的事。

我没找到过教人做妈妈的书,可是我在这方面有些天才。最初,是做了布娃娃的妈妈。那个布娃娃叫阿婷,圆脸红裙,我会给她编八条小辫子,乍一看,就像头上排了电线,还用彩纸给她做过一条披巾。可惜摆弄多了,她的胳膊掉了,再后来头也不知去向,变成个无头独臂的怪胎。阿婷消失后,我再也不想要布娃娃了,觉得意思不大,因为布娃娃太省事了,不需要催她快把汤喝光,也不需要叮嘱她别睡懒觉、别忘了带手帕。一天,邻居小燕来求我给她编小辫,我突发奇想,说给她当一小时的妈妈。

小燕爽快地答应了,像真的一样,一口一个“妈妈”地叫,但在这亲爱诱人的称呼间加入了许多新要求。

“妈妈,右边的辫子重编,太高了。”

“妈妈,把你的紫色蝴蝶结给我用用。”

“我口渴得很,妈妈,有没有酸梅汤?”

“你手太重了,怎么搞的,妈妈连这都不会做!蝴蝶结皱了。”

我这一小时的实践吃足了苦头,让这娇女儿指挥得连气都喘不过来。她刚想让我洗盛酸梅汤的茶缸,我跳起来大叫:“时间到了!”

我想怂恿小燕也当一小时的妈妈,让她也尝尝滋味,不料她毫不犹豫地说:“我一辈子不做妈妈,我怕小毛头撒尿。”

正说着,妈妈回来了,她打量着乱糟糟的房间,立刻卷起袖子去洗盛酸梅汤的茶缸。小燕暗笑,说:“还是做女儿好,做妈妈太辛苦。”我怪她太懒惰,正巧妈妈问:“谁把茶缸磕掉一块搪瓷?”

“不是我。”小燕说。其实是她刚才做女儿时发脾气用力在桌沿上敲了一记。她见我想开口,抢先一步说:“弄坏时你是妈妈,全怪你。”

那茶缸是妈妈的爱物,可她却没法大喊大叫,就因为她是妈妈。从那天起,我就不再急巴巴地想做长辈了,情愿不穿丝袜,情愿只用锡纸做一个假戒指。

想冒险

我小时候最喜欢读冒险的书,读了以后很想模仿,有一年过暑假,我和朋友小燕决定按书上写的做,各自背一个包,里面装着电筒、指南针还有一把防身用的刀,走啊走,每天过不同的生活,结识各种新面孔。

我知道朝一个方向走,迟早能绕地球一周,可是地球太大了,恐怕没走完一周我们就变老太婆了。况且小燕绝不肯走太久的,她有一张下周的电影票,说情愿当不成冒险家也不愿放弃电影票。

想来想去,我们决定沿着黄浦江畔走一圈,这样就能既当冒险家,又可以赶回来当电影迷。那天一早,我们各自给家里留了一张条子,我把信封好了交给弟弟们,让他们晚上再交出去。

“你们去哪儿?”弟弟们问。

“去当冒险家。”我说。

“我们也去。”他们说。

他们当然是被拒绝了,只有眼睁睁地看着我俩背个包大摇大摆地走掉。

走啊走,我们直奔黄浦江畔,走到那儿才能开始冒险家的生涯。待远远地看到外滩那江堤,我俩倒没开始讨论究竟向南走还是向北走。因为两个小时走下来,小燕和我的脚下都出了水泡,一落地就痛。可是书上没说冒险家会遇上这种倒霉的事。

当我俩坐在外滩时,又发现了新问题。口渴了怎么办?天黑了打雷怎么办?这儿没有书上的清泉和能敞开肚子吃的葡萄园及避雷法宝。

正在发愁,突然看见弟弟们在不远处探头探脑,他们还像模像样地拎了个旅行袋。问下来,才知道他们一路尾随我们走到这儿,那封信也带着。

幸好,谁也没看过我们的纸条,我和小燕把纸条放回自己的口袋,说长大后再用它。

篇5

关键词:《中国佬》 华裔 意象 象征 意义

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文坛的崛起与20世纪60年代晚期的亚裔美国人运动的兴起息息相关。无数当代美国华裔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生动地再现了几个世纪以来华人在美国所经历的种种不堪回首的遭遇――中西文化的碰撞,人身自由的丧失,以及来自种族的歧视,等等。短短十年之间,反越战运动、女权运动、多元文化的兴起,美国亚裔运动的风起云涌,等等,都对华裔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华裔作家渐渐地拓宽了创作领域,他们的作品尤其在主题、意象、文体、风格和特征等方面,呈现出了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特点。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Maxim Hong Kingston)就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汤亭亭并非多产的作家,而她的两部小说《女勇士》(Woman Warrior,1976)和《中国佬》(China Men,1980)的出版则都是美国华裔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其中《中国佬》更是获得了国家图书奖和国家书评界奖。以女性主义作家而著称的汤亭亭在《中国佬》中,一改在前部作品《女勇士》中侧重站在女性立场讲述女子故事的风格,在《中国佬》中则着重描写男性华侨和华裔美国人的经历。汤亭亭别具匠心地对小说中的各种意象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扩大了小说的内部张力,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一、“女儿国”――美国的象征

在《中国佬》的开篇《关于发现》中,汤亭亭便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一个虚构的东方意象――“女儿国”。“女儿国”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多次出现过的,例如,在《西游记》、《镜花缘》中都出现过类似的情节。而作者套用的便是后者中的故事情节,即一个叫做唐傲的中国人“为了寻找金山,漂洋过海,来到了女儿国”,他被当地的女人们逮捕,并被强行地“卸去战袍和靴子”,“双脚用链子锁在一起”,换上女装,刺穿耳垂,缠足裹脚,痛不欲生。在之后的三月里,“她们只让他吃女人的食物”,“使他体内的阴气上升”,让他的体貌特征逐渐呈现出女性的特征。最后他被彻底化妆穿戴成女人的模样,并以女人的身份去服侍女王用餐。

作者用了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向读者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一个并不可能存在的“女儿国”的意象,而其真正用意却在整章的结尾处被点明:女儿国的地点在北美洲。很显然,作者在此处虚构出的“女儿国”所象征的正是美国。而故事中的主人公唐傲象征的正是之后的章节《中国来的父亲》中作者笔下的“父亲”。与唐傲在女儿国被穿耳裹足,男扮女装的痛苦过程一样,父亲为了能成功移民美国,也经历了改名换姓。抛弃自己的真正身份,牢记精心为自己编好的谎言,在地狱般的天使岛如履薄冰般地通过美国移民局的一道道审查。在汤亭亭的这个神话故事里,整个国家都是阴阳颠倒的,和唐傲的故乡完全不同。当“父亲”踏上美国的土地后,他同样发现美国和中国是截然不同的一个国度,中国的一切都无法套用在这个陌生的国度。这则篇首的传说正预示着这本书中的“中国佬”将慢慢放弃他们中国式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以试图融入这个北美的“女儿国”。正如此书中的序言所示:“他们(中国佬)在各种不同的意义上被,被驱使。中国佬被迫处于相对无助和受剥削的地位。在西方,对华人的刻板印象是,华人主要从事洗衣和清洁等工作,而这些工作传统上是女人干的。这种看法如今依然存在。我们也了解到那些排华法阻止华人从中国带妻子到美国或不准华人男子同美国白人女子结婚,这就是另一个意义上的华人男子女性化。”

二、服饰――文化变迁的象征

在《中国佬》中,服饰作为一种直观的意象,也具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小说中各色人物的服饰变化,象征着美国社会华裔群体中的一种文化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移民的影响。一个世纪以来,在逐渐被接纳、逐渐融入当地文明的过程中,伴随发生的是华裔族群对自己原有文化的否定和扬弃。

父亲来到纽约后,精心为自己置办了一身价格不菲的行头:真丝领带,灰色丝袜,尖头皮鞋,一顶草帽和一身200美元的蓝灰条文西装,“在镜子里他看上去就像弗雷德・阿斯泰尔”。在父亲看来,有了这身衣服。他就能成功掩盖自己黄皮肤、黑眼睛的东方人特征,成为一个如假包换的白种人,和美国人一样去茶馆品茶,上舞厅与金发女郎共舞。然而,就在父亲认为自己的服饰已经让自己步人美国主流社会的时候,突然有个洋鬼子摘下了他引以为傲的草帽,“一脚将帽子踢穿”。当父亲“还没有反应过来如何对付这种对中国佬的人身侮辱”时,又看到其他白人的帽子也被摘掉了,于是父亲认定“这肯定是一种风俗”。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中,父亲苦心经营的美好愿望在一瞬间就被残酷的事实所击败,但父亲却极力冷静下来,自我安慰,宁愿相信这是一种“风俗”。被踩踏的草帽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华人只有学会适应和理解,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所以我们看到,父亲为刚到美国的母亲也是换上了“缀有白色花边的黑绉丝裙,上面钉着水晶和银扣”,又为她“买了一件毛领的黑大衣,一条用小黑眼动物的皮毛制作的披肩,高跟鞋,长筒丝袜,黑山羊皮手套,还有一顶缀有真丝飘带的阔边花式帽”。很快,母亲也懂得了要改变自己,适应生活,“她把带来的真丝长裤和衣服洗好、熨好、再包好,以后再也不穿了”。

三、自由女神像――虚幻的美国梦

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象征,她代表着自由与平等,这也是美国一向引以为自豪的。在《中国佬》中,自由女神像的意象也是多次出现:父亲用挣来的第一笔钱买了一张自由女神像明信片;父亲把分别十五年的妻子接到美国后,参观的第一处景点便是自由女神像。在初到美国的父亲看来,美国就是一个自由的国度,“人们可以不去参加大型的群众性的庆祝活动”,“假如你记不住哪天该播种,哪天该收获,那对你在纽约的生活无任何影响”。在他眼里,美国更是充满机会与平等,只要你勤劳,就能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在纽约的第五大街上,父亲通过擦玻璃攒下了与合伙人开洗衣店的钱。

然而,是什么又让当初对生活无限憧憬的父亲转变成了一个对生活,对工作乃至身边的一切充满怨恨,成天不断地咒骂,同时却对自己的过去沉默不语的人呢?自由女神为什么没有给父亲带来作为一名美国公民所应有的自由和平等呢?纵观美国华裔民族的辛酸历史,答案便不言而喻了。自19世纪始,无数华人移民参与到美国各项基础事业开发与建设中,他们以精湛的技术在手工业行业开拓了自己的市场,勤勉、耐心、遵纪守法的华人为整个美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由 于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巨大差异,素有“熔炉”一称的美国并不能将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平等地融为一体。辛勤劳作、勤俭节约、思乡怀旧的华人在美国遭受了诸多不平等的待遇。《排华法案》不仅把华人排挤出主流社会,更排挤出了劳动力市场。华人只能找到一些诸如洗衣、缝纫、烹饪等最低贱、最辛苦的工作。华人所创造的一切丰功伟绩在美国史册上却只字不提,一笔抹杀了。在小说中,自由女神像所象征的只是父亲脑中一个虚幻的美国梦,美国社会虚伪的自由与平等。

四、China Men――尊严与敬意的象征

据说小说《中国佬》最初的书名为《金山英雄》,是为“移民父辈”而作的。据汤亭亭解释,“我为我的新书取名‘金山英雄’,是为了以此纪念华人先驱”,“但是《中国佬》出版那年,有好几本即将出版的作品在书名中都有‘山’、‘金’等字样,所以编辑和我决定将小说定名为《中国佬》”。小说书名“China Men”的选择,也有其自身独特的含义。在美国,男性华人移民惯于将自己称为中国(男)人。然而“中国(男)人”一词的英译“China Men”却与早期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对华人移民的贬称“China men”极为相似。作者特意将书名定为China Men,正是为了强调两者之间有着微妙但却非常重要的区别。大写的“China Men”象征着对含有歧视意味的、印刻着历史屈辱的“China-men”的否定。分离的两个音节掷地有声,铿锵有力,象征着不屈的尊严。为小说定名“China Men”是作者对华人移民前辈表达敬意的重要象征。

五、结语

小说《中国佬》以家史的形式讲述了华人移民在美国的辛酸故事。移民的祖辈抛家弃子,远渡重洋,踏往“金山之路”。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勤恳耐劳的华工却受尽歧视与压迫,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过着边缘人的生活。小说中所讲述的传说或经历中所出现的各种意象及其象征意义,给这部自传式的纪实性小说增添了想象的空间和更深层次的寓意,使小说更加触及人们的心灵。象征主义手法的应用与小说主题思想的表达相得益彰,实现了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段的完美结合,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参考文献:

[1][美]汤婷婷著.肖锁章译.中国佬[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杰夫・特威切尔著.张子清译.《中国佬》序言[A].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美]尹晓煌著.徐颖果译.美国华裔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已经一个学年过去了,一年中我们相互搀扶,手拉手,心连心地一路走来,其间有阳光的普照,有大雨的滂沱,有道路的泥泞。我们辛苦走来,有汗水的挥洒,也有欢歌笑语。在着里,我要向全体教师说一声:老师们,辛苦了。

一、进步与成绩:

1、漓渚镇中学:

(1)教学质量提升较快:

初三成绩比初二时有所进步

本届初三在初二期末考试进入全县前1000位的只有14名学生,今年4月份的适应性考试进入全县前900位的提升至24名;今年中考中又有31人上第一批录取分数线。大家都认为是最糟糕的年段,结果成绩比较理想。

初二成绩进步神速,居全县前列

本届初二学生上学期末成绩整体是3b,今年期末整体baa,居全县第8位,学区四所学校列第一位,其中数学学区排名第一,全县评估aaa,居全县第四;英语学科学区第一,县评估aaa,居全县第二,成绩进步神速,在学区中遥遥领先。

初一成绩稳中有升,进步明显

本届初一上学期成绩整体为ccc,今年期末考试成绩提升至bbb,整于全县11位,学区四所学校排名第二,其中科学学科学区第一,语文学科第二。整体成绩稳中有升,进步可见一斑。

学科竞赛创造历史好成绩

其中科学学科在学校整体人数相差悬殊的情况下,获奖比例与实验中学、柯岩中学三足鼎立,实际获奖比例和位次稳居全县第一,一等奖3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5名。本学期全校学生共获得市级三等奖1人,县级一等奖3人,县级二等奖8人,县级三等奖15人。获奖人次同比上学期有大幅度提升,摘掉了前几年来学科竞赛“剃光头”的尴尬局面。

(2) 教师专业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本学期有1位教师参加省级领雁工程培训,8位教师参加市级领雁工程培训,2位教师参加县级领雁工程培训,1位教师参加市级班主任骨干培训,占教师数的25%。教师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得县级一等奖5人,县级二等奖2人,县级三等奖4人,教师在全国杂志3篇,省级杂志发表5篇。无论是参加县级以上培训,还是参加评比获奖同比去年都有较大提高,出现可喜的局面。

2、漓渚镇小

(1)平稳教师队伍,积极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创设和谐温馨的校园文化,目前教师们能齐心协力、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初步形成有正气、讲团结的教师团队。并且领导班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逐步提高班子的战斗力。

(2)积极推行学校制度改革,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制订一系列制度,如:“漓渚镇中心校文明十二礼”、“漓渚镇校十大学习习惯”、“教师岗位责任制考核办法”、“校本培训制度”“教育教学规范”,开展“师德承诺工程”。

(3)抓实学科学质量,扎实开展素质教育。组建了“兰渚花”26个社团组织,开展“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系列活动,以花文化为主体,开展丝袜花、十字绣、书法、绘画、摄影、文学、舞蹈等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学校推行“艺术大课间”,全校每个学生都自觉地买来了乐器,一二年级口风琴共304架、三四年级腰鼓380只、五六年级笛子374支,做到人人有乐器。学校特色教育成果先后在县、市电视台播出,也在省《教育信息报》进行报道。学校创建为“市级文明单位”

(4)加强社会联系,举办大型六一庆祝活动,推介学校成果,重塑学校形象。完善校董会、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举行家长会。我们在六一节举行的“快乐六一祝福中国”大型庆典活动中尽显风采,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目前,学校内部、外部环境很好。

3、化技校:

(1)XX年11月举办两期130人纺织印染高级工培训,通过县技能培训中心技能鉴定获国家高级证书120人,为漓渚印染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受到县农办、县教育局、镇党委政府和各印染企业老总好评。《绍兴日报》、《天天商报》、《绍兴县报》和《中国柯桥网》分别报道成校为企业培训高级人才做法,县农办还专题发文通报推广漓渚成校农民培训创新特色。

(2)XX年9月为镇属企业培训锅炉工44人,并全部获得技能证书。

(3)XX年4月在红星村、棠二村分别举办中式面点师两期,培训农村女劳动力112人,经县技能鉴定中心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核,取得职业资格证书93人,合格率为82.14%。

(4)XX年6月举办印染定型工95人,6月30日通过县技能培训中心理论和实践考试。<莲山 课件 >

篇7

1、徐静蕾妖娆未遂

最近看了一组徐静蕾为某时尚杂志拍的大片,主题似乎是要尝试“妖娆”。因为她厌倦做玉女好多年,加上年纪也渐大了,就想突破自己素面、淡如菊的形象,不再抿着嘴展现招牌式的微笑,眼神狠了,眼影浓了,双唇艳了,但怎么用力,总觉有些造作、僵硬、单薄,甚至滑稽,残酷地说一句:妖娆未遂!

某种意义上说,女生的形象打造,就是内心对爱情形象的追求、把握与彰显,不同的形象有不同的固定的死忠的男性“消费群”,若想贪心通吃,有几个人能做到?而且女生的美丽或者魅力,应是柔顺,一旦扭曲强行逼鸭子上架,就让人倒胃口了。

没有错,一谈到爱情,每个女生都本能地蠢蠢欲动想妖娆起来,如同浓郁的玫瑰,洋溢的全是爱情的蜜意与气息;而没有香味的郁金香常常给人感觉太清高,以至只有“友情”的气韵。可是,东方女孩很多时候,如徐静蕾一样,很难妖娆起来,因为身体的和文化的原因,都让她们很难在爱情里摇摆妖娆。

2、静蕾女人味

其实,徐静蕾以往一贯驾轻就熟的清纯形象,没有什么不好,而且有广阔的“爱情市场”,中国男人比较欣赏这样的女生,清新、脱俗、舒服、知性,优雅!

这也是本文要探讨的话题,是不是每个恋爱的女生都要打妖娆牌?在我看来,拿徐静蕾的爱情形象来说明,对平凡的东方女生而言,更有参照意义。

获得过诸如“阳光健康电视明星”等光荣称号的徐静蕾,单眼皮,皮肤偏黑,不丰满,个性生涩与拘谨;但也是朴素的真实的内敛的,甚至是文学的,骨子里散发出来的那种气质一样吸引无数中国人。在一个群星争艳的时代,徐静蕾的美具有特殊的韵味!她的美是那些妖艳明星们永远无法追及的!那种传说中的“没有优点却无懈可击”的女人,贴近生活,贴近美丽,却有纯净清新味道,被称为“静蕾女人味”。

3、“小家碧玉的性感”很吸引有内容的男人

徐静蕾自己也从没把自己列入美女的行列,上大学的时候她还因为自己又黑又瘦而自卑过。不过就像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徐静蕾的这种率真和自然获得了众多影迷的喜爱。在浮躁而奢靡的社会里,这种清纯自然,不加修饰的出水芙蓉气质,反而是追星族们稀缺的追逐资源。加上这个“博客女王”的知性发酵,她的魅力与吸引力,就不断升值,她的爱情形象,值得我们平凡的邻家女生反思与学习。

必须承认,妖娆是有强烈的诱惑力与性意味的,但是小家碧玉一样有出路,比如徐静蕾“亲切的性感”,同样让男人耳目一新,而且很健康、可心与可信。再来八卦一下徐静蕾的爱情轨迹,就会发现,她的爱情也同样精彩,虽然不妖娆。她的绯闻男主角都有淡淡的书香或者才子气息,从现任的黄觉,到过往扑朔迷离的王朔、三宝、张亚东,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欣赏这样的“玉女+才女”的女生,爱到有品位与段位,其实,男人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低端与粗俗。

4、在此,我要隆重强调这个爱情动词:欣赏

妖娆只是浮光掠影的止渴式的诱惑,而可以让一个男人“欣赏”的柔性特质,则可以细水长流。有欣赏的爱情才是可靠、可贵与深厚的,否则就是轻浮与脆弱。

妖娆如果说是一种广义的“露”与“重”,那么中式的“藏”与“淡”也有它的美妙之处。虽然说,当今“暴露”已经成为一种社交礼仪,比如服装和身体相得益彰,展现出最美的姿态,是男女社交文明的一部分。可以选择露出身体中最美的部分,比如暴露颈部的弧线、温柔的小腹、光滑的小腿……可是,如果你的暴露、妖娆起来很勉强吃力,还不如让自己“珍藏”到含蓄,自然到纯真、亲切到清澈!

徐静蕾说,即使再怎么相爱,仍然是一件孤独的事情。所以内心的内涵、教养、甜美、恬静很重要,不要为博妖娆而让自己没有后路可退。她说,美好的爱情应该既有激情,又是平稳的。能平稳的,当然是你的内秀。如果“风情”有些困难,那就“纯情”到底,那也是很得体、包赢不输的选项。纯情不是简单,而是有意味与内容的东方女性魅力。

5、妖娆不当,则是危险的

有个女孩写贴“求救”:我朋友说我不风情,我很郁闷,大家帮帮忙,怎么样才算是风情啊?拜托了!

结果,大部分男人居然是这样的幸灾乐祸回帖:去鸡窝里生活3年,所有风尘女子该有的你都有了。换句人道一点的话说,不太支持。如果有硕胸、肥臀、蜂腰的生理性感,不必加大力度妖娆,很容易夸张成“芙蓉姐姐”;如果没有以上的身体硬件,硬撑妖娆,则有些画蛇添足。

清汤挂面,却要靠肢体语言去放浪,总有离题的嫌疑与不适,如徐静蕾妖娆未遂,浪费了表情也失去本真之美。天鹅可以飞,却不放浪;你适合玻璃丝袜,就不要冒险穿黑色的网眼袜,性感很招摇,但是还有一种风情含蓄而收敛。

另外一个女生则委屈问:我风情万种为什么却让男人退却?

篇8

猫的天空之城是一家概念书店。他的粉丝们都亲切的称之为“猫空”。它出售一些青春读物,提供阅览;同时又是一家咖啡店,手工制作奶茶、咖啡和甜点;它也是一家杂货店,坚持用原创设计一些和纸相关的产品;它的一大特色还是一家明信片主题店,在这里你可以把问候寄向未来。

当我问到店长你们家的店到底要卖什么,他说我们也没有清晰的定义说一定要卖某一个具体的品种,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我们只是觉得如果跟我们的气质相契合,就很自然的成为我们这个店的一部分了。

没有猫,却满是猫的味道

室内,暖黄的灯光,木质纹理的地板和摆放不算紧凑的原木色货架,靠窗是一排木质的趴台和高架板凳,台上放着一盒盒各种图案的印章,还配备有各色的签字笔,供你随时停下来,写上几句你想说的话。货架上摆放着大大小小的玩意儿,创意陶瓷躲猫猫杯,各式图案的木质镂空书签、印章、本子、和纸胶带。每一样都让人爱不释手。每一处都充满了文艺的气息。

书店当然要有书,他们大致销售四类书,旅行、艺术、绘本、文学。没有声势浩大的鸿篇巨制,也没有享誉世界的经典名著。他们提供一些青春软文,不能让人倾时醍醐灌顶,却也是有自己独到的经历和感悟,能与在北京这块福地上奋斗的青年产生些许共鸣。

在这里有一种格调能让人特别放松。下班后在不大的厅室里,坐在木质和布艺组成的沙发上,品一杯招牌丝袜奶茶,翻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或是写上几句想说的话,也或者就这么坐着,什么也不做,听着慵懒的音乐,任时光静静流淌。

店长跟我介绍说好多进店的客人都问我你们店为什么没有养猫呢?我想我认为我们店可能存在一只概念猫。我问你觉得猫是一种感觉吗?她解释道可能就是一种Feel,猫的特性是很安静很文艺又很有思想的,它总是凝视一个地方,跟“猫空”的气质很契合。

贴心,感受原创的天空

在这个不大的空间里,“猫空”只贩卖自己设计的东西,在杂货方面,大到一张地图小到一个书签都是由自己的团队原创或定制的。在餐饮方面,猫空拥有自己的咖啡加工工厂,在店内下单后才将咖啡豆打磨成粉,另外小店还提供手工奶茶、手工布丁,和一些华夫饼等轻食,份量不大但对得起价钱,吃不到饱却自有一种情调。

手绘地图是“猫空”的一大特色,它最著名的也是最早的是苏州的手绘地图,这些地图当然不能被当做精准的地图来用了,却是文青旅游、吃喝玩乐的必备装备,有好多粉丝会收藏或送人,都是不错的选择。店长介绍他们有专门的团队实地负责了解当地的风情和有特色的餐厅和风景,然后将信息带回来供设计师亲手绘制而成。

当然讲到原创是必须要介绍到他们家的明信片和贺卡。从形式上讲他们有镂空的,有立体的、有纸质的也有胶片的。从内容上讲,他们都是设计师精心原创设计而成,他们被分为众多系列,每年“猫空”会举行插画大赛,然后挑选合适的签约出版。也会跟著名的插画师约稿定制。

寄给未来――两个时空的重叠

“猫空”最大的卖点在于他们有一面“寄给未来”的明信片墙,在这里你可以邮递明信片或信寄给未来的自己。他们每一件只收取2元的代寄费。从今天算起,你可以邮递给十年内的任何一天,只要每年付10元钱的保管费就好了。明信片、信纸和邮票店内都有各种原创设计,价钱呢从两块到几十块不等,比较人性化的是你也可以自带。据店长了解邮递的内容有的是有关于毕业纪念的,有的是准妈妈写给未来的宝宝的,也有写给爱人和朋友的的话。但是绝对保证隐私安全噢,每一个明信片都将由你亲手投递到特定的日期信箱里。

讲到写信就不能不提起他们店内拥有的独特的写信体验。你可以选用更古老更时髦的火漆蜡和各种印有你喜欢的图案的印章,点燃火漆蜡滴在粘贴处,将印章扣到信封上。

篇9

关键词: 书缘 情缘 万里 《查令十字街84号》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家书店,是一本图书,是一部电影,是关于一位女士和一位先生的故事。查令十字街是位于伦敦西敏市的一个交汇路口,是伦敦的传统中心点,正是传统的节点连接了海莲女士和查令十字街的缘分,开启了长达二十年的书缘。大西洋连接的不是距离,不是英国和美国文化冲突的尴尬,而是一个才情横溢、嗜书如命的女编剧和一个知识渊博、幽默感十足的书店店员,是两个彼此未知又彼此相知的陌生人。

一、相隔万里,书缘未断

1949年10月,一位嗜书如命的女作家海莲,偶然在一个《星期六文学评论》广告上看到关于伦敦马科斯与科恩书店“善于经营绝版的书籍”,尽管在她的认知中绝版和昂贵是紧密相连的,她还是像看见沙漠中的绿洲般寄出信件给这家书店,她嗜书如命,不放过任何能得到自己渴望书籍的机会。海莲是一位穷困潦倒的美国纽约女作家,她非常偏爱于旧书,她曾用一个早晨跑过纽约的四家书店,还是失望而归。一方面是价格昂贵她难以负担,另一方面是美国的现代版图书使很多经典书籍丧失传统的底蕴。翻拍的电影里,海莲经典的一句话就是:纽约难道没有人读英国作品吗?她对英国文学的热爱和纽约图书市场的限制更是一个促使她寄信给伦敦的马科斯与科恩书店的契机。

第一封信带着海莲急需求购的书单从纽约飞越大西洋到达伦敦,开启这段书之旅。海莲和弗兰克的第一封信,是请求弗兰克帮忙找一些书,弗兰克则回复她关于书的情况。因“女士”这一称呼,勾起海莲的好奇心,海莲便回信说:“希望在你们那边,女士的意思与我们这边指的是两码事。”海莲的直率幽默使她和这家书店的联系并未中断于第一次的商业化信件,就像是天生契合的半圆,海莲在另外一个半球找到属于自己的小书店。海莲对书籍的渴望没有断过,她和伦敦查令十字街八十四号的书缘因此而长久地持续着。书店里的弗兰克先生总能满足她那些绝版书的要求,不断地给她找书供书。她厌倦了那些用惨白纸张和硬纸板大量印制的美国书,她对那有细致的皮装封面和米黄色的厚实内页的书籍爱不释手。遇到不满意的书籍,她亦会脱口而出:“这算哪门子的新约圣经,简直糟蹋了有史以来最优美的文字。”看到用旧书内页作封皮和包装纸,让她直想跑到书店告状。遇到特别好的书,她会极力称赞,欣喜若狂,会欢呼得像个孩子一样。从《新约全书》到《哈慈里特散文选》、《牛津英语诗选》、《大学论》、《朝圣之路》等,海莲涉及各类书籍,可见她对书的热爱。可能是因为春天快来,她想读点儿情诗,她说:“别给我寄济慈或雪莱!我要那种深情款款而不是口沫横飞的。怀亚特还是琼森或谁的,该寄什么给我,你自己动点儿脑筋……”从一开始商业性的书信往来,渐渐到轻松愉悦、自然随意的语调,是书缘慢慢地诞生,这是一段或浅或深的缘分。

二、情缘切切,莫逆于心

何为情缘?有人说是海莲和弗兰克之间柏拉图式的爱情之缘,而更多的人认为是这位女作家和书店的德尔先生及其他人之间的友情缘分。一面是两个人的书缘情缘,长达二十年的精神之旅,另一方面是海莲和查令街十字84号店员们的浓淡友谊,患难见真情,即使海莲自己穷困潦倒,也仍然在五十年代初英国战后困难时期对书店的人们伸出慷慨之手,为她带来真挚、淳朴的友情。我更偏向的是海莲和弗兰克之间的情缘,两人同是知识渊博、有幽默感的人,在一次次的书信往来中,有了深厚的情感。海莲曾说,他是最了解我的人,而每次弗兰克收到她的来信,都会跑到一边静静地看。海莲・汉芙在查令十字街84号购书近五十种,数目虽少,却维持了二十年的书信往来,每封书信的间隔时间或长或短,不确定的时间也挡不住和弗兰克的书信,这便成为海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友情就像酒一般,时间越久,越香越醇。本来只是简简单单地寻书人与书商之间的关系,但海莲在50年代英国困难时期的慷慨解囊之举,让她与书店的关系无形中转变。一个从未相识的陌生女子,在困难时期寄来一个六磅重的火腿,这无疑让这冷冷的伦敦圣诞节,有温暖与欢笑。她时不时给马科斯与科恩书店寄火腿、鸡蛋和丝袜,渐渐地建立他们之间的友谊。海莲与书店的人的书信往来,让书店里的人都对汉芙小姐有了深深的情谊与浓浓的好奇感。流转在友情之间的是海莲和弗兰克的书情,爱缘。两个人没有逾越的言语,有的只是相互的理解和尊重。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海莲的慷慨大度,回报她的是弗兰克先生寄去的精美刺绣,让海莲爱不释手。弗兰克四处为她寻书,在书与书交流中,有了共鸣,两人不仅仅结下书缘,更是难以言喻的情缘。海莲曾写道:“我想,当爱情以另一种方式展现铺陈时,也并非被撕去,而是被翻译成一种更好的语言。上帝派来的那几个译者,名叫机缘,名叫责任,名叫蕴藉,名叫沉默。还有一个,名叫怀念。”即使两人最终未能见上一面,但这段情缘早已埋藏在彼此的心里。有缘有情,这二十载的书信往来,传递的是温暖,传递的是情缘。

如果不能相见,那么情感如何继续?二十年的书信来往但彼此却不曾见过一面,不禁让人感叹两人感情的简单和纯洁。最后的相见却是永生的不能再见,因书结成的缘分,薄弱却又珍贵,“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篇10

她与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并称为“拉美双姝”

作为俄罗斯犹太移民的后代她在绘画诗歌方面都卓有建树

帕斯曾说作为一名女诗人她在诗歌上的成就不亚于博尔赫斯

在大师与天才云集的巴黎,从小被认为是丑小鸭的她却让众多才子刮目相看

叶甫图申科就曾盛赞她虽然长相平平但一开口便会成为沙龙皇后。

她是短暂划过巴黎左岸的彗星,一朵忧郁的阿根廷之花。

迟缓的童年,沉默如迷的皮扎尼克。

就像安东尼奥・阿尔托评论梵高时所说的,阿根廷女诗人阿莱杭德娜・皮扎尼克也属于那种拥有着“迟缓童年”的人,既是疯狂的人又是孩子,既是智慧的人又是杀手。皮扎尼克的性格或诗人形象真正成型却还是在巴黎,在此之前因为长相平凡甚至青春期肥胖症,她一直被家人和同窗视作是丑小鸭,也许因为作为诗人或者身为女人特有的敏感,她从很小就知道自己并不具备一般意义上所言的女人的魅力或身体的吸引力。

她敏感的个性在她十岁的那年直接导致了突发性的口吃,甚至哮喘症和肥胖症。青春期的危机感和自卑感直接为她悲剧的一生埋下了伏笔,从那时起她便患上了抑郁症,中学时她就要定期看精神病科的医生,已减轻心理的压力和痛苦。

也许因为从小的自卑感,皮扎尼克对自我的约束力和自制力也非常差,从十岁那年开始她便长期依赖药物,而不是通过自我控制来减轻病症的发作,少女时代的朋友都曾戏称她的卧室就是一个药铺子。

随着青春期的结束,她的肥胖症也自动消失了,但由此在身体里种下的抑郁症和对药物的依赖的种子,再也没有办法摆脱,成了终生与之相伴与对抗的缪斯和敌人。在她十七岁高中毕业时,便凭着一手漂亮的文笔考入了阿根廷最高学府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一夜之间这个绿眼睛的小女生一下子便成了切・格瓦拉的校友。

她那略带波西米亚的俏皮文风引起了当时校报的注意,不过没有真正把外表平凡甚至有些内向的皮扎尼克与诗人皮扎尼克联系到一起,在阿根廷的最高学府她埋首与哲学与文学的海洋,也正是从那时起她开始向往巴黎。

横渡大西洋漂到左岸巴黎的怀抱已经是那个年代一代拉美知识分子开拓文艺之路必走的路线,能在巴黎左岸闯出一片天下,登上世界之巅的跳板。在那时混迹于巴黎的拉丁女作家中只有男性化风格极为强烈的乔治桑有着世界性的影响力,画坛里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也开始初展眉头。

大学毕业那年,创作颇丰的皮扎尼克已经出版了两本诗集,她觉得自己闯荡巴黎的机会已然成熟,便向当时还在做珠宝生意的父亲提出了去巴黎留学的想法,作为犹太人的父亲素来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幻想着巴黎能将她这个灰姑娘造就成一个真正上流社会的淑女,于是他便欣然答应了皮扎尼克的请求。

来到巴黎的那年,皮扎尼克刚好二十四岁,一身灰色的风衣一支火红的玫瑰,这是她最初进入左岸花神咖啡馆的装扮。最初巴黎给皮扎尼克留下的印象非常美好,她在索邦大学学习诗歌写作和绘画。白天流连于卢浮宫,黄昏时徘徊于左岸的咖啡馆,随处站上一分钟便能不经意地与某个大师来个照面。

巴黎的一切都让她幸福不已,就像一支突然驶入大海的小船,舵手往往会一下子失去自己的方向。她有时一整天都可以不吃饭不出门,关在租来的小屋里埋首阅读和写作。这个国土给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她发现巴黎的姑娘们总是大胆而骄傲地展露自己的身体,在家乡根本不可能出现的超短裙与玻璃彩色丝袜满街都是。

新时尚新思想带着焦躁与迷惑,自我突破与自我封闭的矛盾,披头士的黄色潜水艇在巴黎的上空摇旗呐喊。她突然发现脚下的这片辽阔土地可以任由她自由栽种时,她白天就不再把时间消磨在卢浮宫,而是蜗居于圣日耳曼区里自己小小的卧室兼写作间里。直到晚上她就会带着一天收获的粮食冲进花神咖啡的大门,与朋友们分享自己的幻觉,冒险与梦呓般的死亡经历。

我的白天,你的黑夜。

困扰了皮扎尼克一生的失眠症正是从她来到巴黎的这段时间开始的,因为父亲家族生意做的不错,每月给皮扎尼克的生活费比起她的朋友著名作家科萨塔尔等人来说实在是让人艳羡了。她租住在位于巴黎中心的圣日耳曼区,靠近圣米歇尔广场,公寓附近的商铺文艺书店颇多,楼下便是左岸先锋思想文艺集中的沙龙花神咖啡馆。

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咖啡馆和常来此处聚会的文艺友人,皮扎尼克几乎可以足不出户。通常她白天整日写作,晚上就会泡在这个咖啡馆里,有时是和朋友们聊天分享自己的作品,而有时她只是坐在一个角落观察着周围的人们。

通常在朋友们的聚会中,皮扎尼克一开口便会因为她智慧幽默的谈吐轻而易举地成为整个聚会的焦点,凭着一种敏感和天赋在巴黎的头一年她便谙熟于当时左岸的时尚社交礼节,成了叶甫图申科口中的“奢华一族”。无论男人女人老人还是青年,与她相谈三分钟便会折服于她的敏锐。

迷恋她的除了科萨塔尔和叶甫图申科这样的才子,还有当时的文艺前沿杂志《南方》投资人的妹妹西尔维纳,西尔维纳不仅出身望族在文艺与绘画方面都有着惊人的天赋,天生丽质的她一直是著名作家博尔赫斯的追求者,但西尔维娅却莫名地钟情于皮扎尼克,虽然在她三十岁的那年她还是嫁人了,但与皮扎尼克的亲密关系还是维持了终生。

在巴黎的学业结束时,阔别四年皮扎尼克第一次回到了家乡,满怀希望的父亲并没有得到女儿学成归来的文凭,甚至巴黎的高等教育并没有交还给她一个高贵的淑女,而是一个举世浪荡的女流浪汉。母亲认为皮扎尼克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而巴黎先锋文艺在她身上种下的隐患让她那眼光敏锐的父亲更为焦虑。

与父母斗争了两年,最终战争在皮扎尼克父亲突然的去世落下帷幕。尽管她的内心被死亡的阴影笼罩着,但诗人的眼睛却冷静地记忆了父亲仪式上的所有细节。也就在父亲离开的那一天起,她才突然感到童年与自己真正来了一次永别。父亲的死亡仪式成了她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