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汉字手抄报范文

时间:2023-03-29 18:3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趣的汉字手抄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趣的汉字手抄报

篇1

一次有趣的综合性学习

老师刚带领我们遨游了汉字王国。虽然时间很短,但让我知道了了许多关于汉字历史,和些有趣的知识。

一天晚上,老师叫我们回家收集一些歇后和一些字迷,每个同学都很积极和认真地完成了这份作业。第二天,老师先叫一些同学把自己收集的歇后语读出来。同学都非常认真听;然后再叫一些同学把自己收集的字迷读出来,请同学猜。一个同学说:“不是车,打一字。”

同学们都在认真地思考,过了几分钟,老师见没有人猜得出,就请那位同学说出了答案是“辈”这个字是由一个非字和一个车组成的,两个字串起来不就是一个谜语吗?哈哈,太有趣了。我也举手讲了一个字谜:‘‘画字去掉皮。”我原以为没有人能猜到的,可是有一位女同学揭开了它的“真面目,”这个字就是“田”字。说完了谜语,老师给我们每个小组发了一张纸,说要让我们把刚才在课堂上说的歇后语和有趣的字谜编一张漂亮的手抄报,同学们都认真地完成了。

通过这次的综合性学习,让我学到了许多有趣的歇后语和字谜,激发了我们的大脑。在本单元里,我知道了汉字的演变和它历史,还知道了写错别字的危害。

篇2

一、项目活动设计

本项目的驱动问题是:了解汉字的造字法及书画结合的内容,探究如何创造性地使用、书写汉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积极努力完成项目任务。

本项目一共设计两个任务,分别是“汉字和我们的生活”(完成本任务约3课时);了解书画同源,创造性地使用、书写汉字(3课时)。

1.任务一:“汉字和我们的生活”。

该任务源于教材,是对教材的整合。完成每一个活动都要以学习阅读材料为先导,把阅读资料作为学生收集、查找相关材料的例子,学习并利用阅读资料为开展活动引路。

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跟汉字相关的资料,比如名人书法、字谜、汉字演变材料等。课内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进行资料交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写出计划,让学生通过互相传阅资料初步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

学习课本之前,谈谈没有文字的不便,例举“结绳记事”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结绳记事”的弊端,表示事情大就结大绳子,表示事情小就结小绳子,意义非常模糊。古时画上一个帐篷、一座山、一棵树旁两个人、一条蜿蜒的小路,如果让学生猜其表达的意义,答案会千奇百怪,其实真正表达的是两人相约的路程和地点,可见图画记事同样意义不明确。让学生通过事例体会文字发明的重要性,了解中国汉字的悠久历史。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充分感受到汉字的有趣,激发了进一步探究汉字奥秘的愿望。

走进课本共同阅读“阅读材料1~4”,感受汉字的神奇。

思考:这四则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的有趣的?为什么说是有趣的?除了上述四种有趣的汉字现象外,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汉字现象?

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小小书法展”――感受书法艺术美。(完成本项目约1课时)中华汉字不仅是文明的使者,也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在班内举办一次书法作品展览,硬笔书法、软笔书法作品都可以,展示在教室里。

2.任务二:“了解书画同源,创造性地使用、书写汉字”。

(1)课前预习任务:针对活动内容和分工,收集资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小组选定的活动内容,按照具体的分工开展课外收集资料的活动。

(2)自主交流,师生互动,复习汉字的基本造字方法之一――象形,进而了解“书画同源”,感受绘画与汉字结合之美。学生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与中国画,比较绘画线条和书法线条,会有什么发现?国画笔墨技法与中国书法用笔密不可分,都用同样的工具,都以线条为主,线条运行的本身都流露着书写者的情感,故有“书画同源”一说。

(3)合作探究,欣赏书画结合之美。小组交流,对组员收集的资料进行初步整理,根据活动内容,从中选择最能体现书画结合妙处的作品和全班同学交流。

例如,2005年乙酉鸡年邮票采用了传统书法和中国刺绣的设计技术与技巧。设计师巧妙运用了中国书法,字与形的完美结合,展示了中国文化与现代魅力。

再如上图的“茶”字:单单一个“茶”字,便可以如孙悟空般千变万化,变成一杯飘散清香的茶茗,变成一片片翠绿欲滴的~子,变成一幅幅精致的图画。

(4)在深入研究书画结合的基础上,能够对由汉字组成的一切文本生发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汉字进行富有个性的再创造。

(5)学生个人原创作品在小组里展示,并汇报创作意图和对这个汉字的解读。小组内成员互相评价,互相学习,提出改进意见,学生个人修改和完善。

二、项目评价设计

本次活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围绕学生的主动学习来评价,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学评价是贯穿始终的。合理科学的评价,能够激励学生充满热情地参与下一次的活动课。

1.评价要素: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确定以下评价要素:

(1)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规划、分工合作、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用书面语言、图表等形式陈述的表达能力。

(3)丰富的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4)学生通过活动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探究意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

(5)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6)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评价活动过程:

(1)表格式评价。

(2)语言描述式评价。

3.评价办法:

一评学生的成果,包括过程性成果和终结性成果。二评认识,通过学生写反思感悟,从中了解学生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

三、项目实施

1.方法指导:

(1)阅读教材,习得基本知识。同步阅读教材:《木(末林焚森休集)》《神奇的足迹》《神奇的打字》《文字的老寿星》《汉字的故事》《小学生规范字典》,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通过阅读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培养欣赏汉字的兴趣,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2)走进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汉字。进行社会用字调查,写简单的调查报告;书写绘制书画作品,举办书法展览。

(3)了解多种学习方式,为项目学习做好准备。首先学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为今后进行综合性专题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学会制订活动计划,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参与,勇于承担一定的任务,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收集到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最后学生通过活动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促进探究意识的形成。

(4)广泛收集资料。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汉字的造字方法、字谜、有关谐音的歇后语、笑话、对联、古诗、故事等。可以在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查询,可以到学校图书馆借阅相关的书籍摘录,还可以通过咨询父母、亲朋好友获取信息等。

2.分工合作,实施项目: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第一组收集汉字的造字方法,第二组收集书画同源的资料,第三组收集书画同源在现实中的应用,一二三组共同完成汉字的再创造。

(1)“字谜擂台赛”。由第一组成员组织。第一,把他们事先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字谜出示,让其他同学学习。第二,教给大家猜字谜的方法:组合法、象形法和意会法。第三,开展有趣的字谜擂台赛,形式可以是:灯谜、字谜游园会、猜字谜接力赛等。谜面的形式多样,有文字谜、画谜、动作谜等。活动要有层次,可以分成猜课本上的字谜、收集和猜课本以外的字谜、自编字谜互相猜等几个阶段展开。第四,小组成员说说猜谜制谜过程中的体会。

(2)“谐音大本营”。由第二组成员组织。第一,出示他们事先收集的各种各样的有关谐音的歇后语、笑话等,让其他同学学习。第二,讲解谐音的知识。第三,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例如经过学习得知谐音分为谐音歇后语、谐音笑话,谐音故事和谐音对联等;小组自己创编的作品。第四,话说谐音:学生说出自己收集的歇后语前半句,其他人说后续的谐音字;学生说出自己收集的对联的上联,指名其他人说出下联,并指出其中的谐音字;学生讲带有谐音的笑话,其他学生说出笑点在哪里。第五,小组成员讲述通过收集、制作谐音歇后语、笑话、对联、故事等活动后的体会。

(3)探索汉字起源。由第三组成员在多媒体教室组织大家一起学习交流。第一,学习课本上的阅读材料《仓颉造字》《“册”“典”“删”的来历》。第二,通过电脑展示他们收集的有关汉字起源的资料,给同学们提供网络学习地址,让同学们也上网络浏览学。第三,投影展示他们收集的图片和拍摄的资料。第四,展示他们小组探究后总结的收获。

(4)展示交流:各个小组以手抄报、黑板报、材料手册、贴图等形式展示成果,互相交流评价,形成评价表,并在评价表附上自己的活动心得体会。

四、项目反思

1.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并且从过程中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拓展性以及创造性的特征。

2.提升了学生的研究力。学生通过“我与汉字交朋友”的项目学习,对汉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汉字之美,激发了他们对汉字的兴趣和热爱,沉淀了他们对中华优秀文化深厚的感情,使他们树立起从小为纯洁祖国语言文字做贡献的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促进他们探究意识的形成。

3.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提供的相关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收集到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

篇3

一、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专题”课程设计不同于一般的阅读性课文,它是专门性和综合性的完整结合,围绕一个中心题材选择文章,这些文章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对本专题进行多角度的诠释。另外,还附了一些参考资料,包含的信息量非一般课文可比。文本中提供的各种文字和图片资料,可谓琳琅满目,乍一看真让人眼花缭乱。如果教师想将这些材料占为己有,在教学中做到面面俱到,结果肯定不尽如人意。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针对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精心设计,巧妙构思。

教学“狼”专题的时候,我在想,狼一般只出现在电视上,学生对这种动物并不熟悉。课本中选取的两篇文章――蒲松龄的《狼》和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都是从两个角度来评价这种动物的,那么我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这个专题呢?在浏览学生预习内容时发现学生查找的资料翔实丰富,关于狼的成语、谚语、小说、影像资料,很全面。我将学生收集的资料分类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对狼这种动物的情感很特殊,有的学生对它报以仇恨、讨厌的态度;有的学生则很喜欢、欣赏这种动物。根据学生的想法,我决定将这个专题的学习目标定位为“用辩证的态度认识‘狼’”,我想通过学生对狼的了解和介绍,引导他们客观公正地评价“狼”,从而培养学生客观评价一种生物、一种现象的能力。在这里我找到了一个辩题“有人总结在东西方的教育中,东方流行的是似‘羊’的教育,西方崇尚的是似‘狼’的教育,对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你觉得哪种更好?”当这个问题投下去的时候,学生们的思维立即变得异常的活跃,回答很精彩。

在“狼”专题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是这样的一种方法,但是不是这样的构思适用于任何一个专题呢?当然不是。每一个专题都有每一个专题的特征,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也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找准教学的切入口,真正发挥专题教学的功效。

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的智慧在专题学习的课堂上熠熠生辉

《新课程标准》明确:“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我认为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说得动听,如何写得漂亮,如何想得深入,所以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地位应该更高。我个人认为专题的学习就可以给学生这样一个展示的舞台,因为专题的内容涉及面很广,可以查找的东西也很多,可以发挥的空间就更大,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可以大展拳脚。

在“汉字”专题的学习中,备课时我自己也很困惑,因为汉字太博大精深了,虽然身为中国人天天在使用汉字,但是对汉字的了解并不是很深。也许正是因为天天接触才忽略了它的渊博和深邃,假如按照一般的流程来操作这节课,可能学生什么也学不到。鉴于这种思考,我将这个难题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自己确立学习目标,设置学习方案,几天后学生交来了学习成果,他们找到了鲁迅先生对汉字的一句评价――“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学生决定就从这三方面来全面地认识汉字,于是他们找来了很多大家的书法艺术,找到了很多读来朗朗上口的诗歌,找来了妙趣横生的“会跳舞的汉字”……最让我称赞的是学生们从自己的名字出发,不仅仅诠释了他们丰富的内涵,还尝试了用不同的字体书写自己的名字,就不同的字体阐述了自己的名字。这样写法的理由,让课堂充满了文学的味道。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让语文更贴近生活,让生活融入课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重视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并“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我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可以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如制作小报、绘制与文章内容有关的图片),让语文更贴近生活,让生活融入课堂,同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叶”专题就是一个能充分发挥学生动手能力的专题,在这个专题的学习中,我设置了一个小专栏:展示你设计的关于“叶”的小报,谈对叶的感受。叶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太常见了,所以学生做起来很容易,难度不大,面也可以铺的很广。但是叶子的美却被很多人忽略,通过小报制作,可以激发学生对叶的多重认识。

那节课让我久久难忘,以前我眼中的叶子就是在路边随处可见的孤叶,是书上冷冰冰没有生命的文字。那节课后每次我走进教室,看到学生们贴在墙上各式各样的手抄报时,我的心被震撼着,感叹他们那双双巧手,是他们用稚嫩的双手拉着我亲近自然、亲近生命,让我即使闭着双眼都能呼吸到那清清的空气,我知道那是叶子的味道,那是语文的味道,更是用心、用爱创造的生命的味道。

篇4

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设计语文生活化作业的方向。我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就要有意识地扩展学生的生活化的活动时空,进行语文生活化的作业设计,使师生自然摆脱语文作业形式主义和机械繁琐的状态。其目的在于落实“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改变单一的语文作业设计模式,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的语文作业,把语文作业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和谐的发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联系学生生活,优化作业内容。

1、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参与式作业。

新课标教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注意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材体系。教材的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封闭的,而是用各种形式联系到课外,联系到别的学科,直接通向丰富多彩的社会、自然、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设计了许多向学生生活扩展和延伸的练习。例如,认姓氏字和牌匾字等,与生活实践接轨。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鼓励学生认姓氏字,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不但认识一些常用姓氏,而且认识本班同学的姓氏,认识身边最常用的汉字;语文园地四鼓励学生认牌匾字,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激发儿童随时注意生活中的汉字,主动识记生活中的汉字,沟通了课本识字和生活识字两个系统。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环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语文材料中,大量地亲身接触语文知识,激发兴趣。更加主动地参与作业活动。

2、结合教材视域,设计专题性作业。

语文教材内容上涉及到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科技等知识领域的方方面面,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探究、体验的机会。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综合作业中主动探索、动手实践提供了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语文课外作业:查阅性的作业,如在学《香港,美丽的明珠》以前,布置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阅有关香港的资料,为深刻理解课文作铺垫,并培养其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专题性的作业,即围绕一个专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完成系列调查报告。如三月“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中,组织学生查找雷锋资料,调查周围学习雷锋的好人、好事,了解新世纪儿童勤俭节约状况,最后写日记,开班会,出小报,讨论交流等。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记录自己最关注的新闻;观看动画片,学写短小的童话、科幻故事;观察大自然中的某种现象,写观察日记;了解某种产品的性能、用途,学写产品说明书、广告语;阅读课外读物,做读书笔记,办手抄报;背诵经典古诗文,在班上举办诗文朗诵会;练习书法,在班上举办书法展览;收集名人名言、歇后语、谚语、春联、民间故事,在班上交流;走上街头,查找纠正街道两旁的错别字;搜集本地文化、资源,关注家乡历史及发展……另外,还有探究性、交流性、参观性的生活化作业设计等,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去研究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做在生活中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外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又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十分有用、有趣的事情。

3、结合学生自身,设计自主性作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设计。作业可以自己留,互相留,学生自己决定每次作业的题目、数量和时间,并允许学生超前学习教学进度以后的教材。并通过展示性的“暗示”评比,引导学生自我发展。

二、尊重学生差异,优化作业形式。

每个学生对作业都有着独特的需要、独特的目的,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身心不同,作业的形式也因人而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巧妙地设置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化作业形式,如,画一画,演一演,辩一辩,读一读,课前查阅资料、历史背景等,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为多元的生活化作业。作业设计力求体现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生活实践活动。既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又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应用意识和自主能力,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生活中学习语文,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责任感。使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接受教育。

三、注重主题整合,优化作业目标。

篇5

一、利用文本资源,拓展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空间

综合性学习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加强学科与生活、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课内与课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利用图书馆、网络生活等多方面的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解决学习与生活相关问题。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学生在学完这课后,我以本文中心“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为切入点,开展一次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的综合性学习,课前引导学生多渠道搜集资料,让学生知道世界多姿多彩,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有许多奇美的地方和有趣的文化,比一比,看谁对世界各国了解的多,这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资料有的制成手抄报,有的编成剧本,有的写心得体会,还有的写导游解说词等……汇报课上同学们跃跃欲试,一个个边解说边展示所搜集到的异国风情图片,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了维也纳处处是音乐的幽雅;悉尼动物园以自然为美,呼吁人类和动物和谐相处,学会尊重动物;美国人视读书为平常事的态度……

二、巧用生活体验,加强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指导

综合性学习必须注重实践,实践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取、学习技能的培养、学习素质的提高无不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应该说:学生的学习是以实践为基础和生长点的,在实践中学生开阔了眼界,体验了获取知识的过程,积累了学习经验。如“我们的奇思妙想”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习作内容。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营造一段“奇思妙想”的生活。聊一聊伦敦奥运会的奇思妙想、找一找生活中的点点缺憾、赏一赏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与科幻故事、画一画美好生活的幻想世界。教师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从自己的切身感受说起,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富有想象的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让孩子们随时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在展示台展出。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刺激他们对未来世界的遐想。在老师不经意的经营中,孩子们拥有了一段“奇思妙想”的生活,这段生活调动了他们的生活感悟,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有了这段生活,相信“我们的奇思妙想”口语交际和习作,都会得到有效提升。每一个环节都给予了学生勇于实践,大胆尝试的机会。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从狭小的课堂和书本中解放出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运用学科知识,挖掘综合性学习的学习素材

由于综合性学习拓宽了学习空间,和单一的学科课程相比,更需要综合应用学科知识。如一节小学语文课一般是针对拼音、汉字、语句、修辞、阅读、作文等七种的某一个方面来授课的,是有所侧重的,而综合性学习,需要对以上多项知识进行整合,从多个角度进行训练。比如《蔬菜总动员》我们设计了看蔬菜、说蔬菜、写蔬菜等三种活动形式,综合应用听说读写等语文知识,课堂上有汉字的识记、量词的使用、猜一猜有关蔬菜的字谜、读一读有关蔬菜的儿歌、以蔬菜为话题说一说我最喜欢的蔬菜、模拟买卖蔬菜、写一写你认识的蔬菜等,通过活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常见的蔬菜,懂得了蔬菜种类繁多,具有我们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我们每天应该多吃一点蔬菜,做到不偏食、不挑食,才能使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四、善用自主学习,激发综合性学习的学习兴趣

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学习能力和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轻叩诗歌大门”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我们即可设计诗歌朗诵会、知识竞赛、自主创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课堂上综合应用听说读写等语文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感受诗歌的美丽、拓宽知识面。诗歌朗诵会环节,在展示过程中,有个人朗读、小组朗读、齐读、接读、轮读、配乐朗读等,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机会,唤起了学生朗诵诗歌的浓厚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整个过程既分工又合作,提高了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知识竞赛环节能检验学生综合性学习的知识成果,用竞赛形式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在更短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自主创作环节使学生明确写诗可以写各种事物,同时要发挥想象,用上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上述设计中各项活动的完成所培养的能力是综合的。除语文能力外,也培养了其他认识能力和活动能力,在人际交往、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五、活用评价手段,提高综合性学习的考查方法

教师要着重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发展,摒弃单一的知识考查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成效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关注学生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等方面的表现,促使学生知识积累完整化、系统化和熟练化。如教完了《赠汪伦》和《送元二使安西》后让学生从这两首诗中任选一首,展开想象,设计一个简短的小剧本,让学生根据人物设计台词,进行表演或者任选一首展开想象写话,先让学生说说你眼前似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然后把想象到的景象写下来。

篇6

一、加强自身素质,创造“愉快教师”形象

要让学生“愉快”,首先教师必须“愉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亲切的眼神、一句幽默的发问、一个循循善诱的举止,甚至整洁、典雅的衣着,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境和积极向上的求知情趣。因此,教师要注意精心备课,博览群书,充分准备。课堂上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愉快的学习气氛,达到师生间的协调默契,将学生引导进神圣的科学殿堂。对于课堂可能出现的不愉快因素,教师要以宽容、大度的气质,巧妙地融而消之。另外,还要注意作好后进生的思想工作,让那些后进生逐渐加入到有趣的课堂教学中来。

二、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事物形象化,营造愉快氛围

歌曲、诗歌、谜语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比较特殊的格式、形式。他们能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导人新课时,打破循规蹈矩的引课模式,利用歌曲、诗词等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渴望探究的心动。

一则好的谜语,能帮助学生记住有关概念和名称,突破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例如:在讲矿产资源时,可以引用谜语:“黑汉性高强,浑身闪亮亮,入炉放光热,工业好食粮。”(谜底:煤)。

一节地理课,有歌曲、有诗歌、有诗词,又有谜语……将地理知识与历史知识、语文知识交融,杂而不乱,整个课堂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氛。他们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全神贯注地听讲,好像在期待着老师下面会有什么样的“意外”送给他们。

三、通过相关的历史故事来辅助学生记忆,理解

地理事物和天下万物一样是不断发展的,今天正是过去的延续。在讲到非洲政治地图的变化时,我指导学生看图并提问:为什么非洲许多国家之间的边界会呈明显的几何图形呀?很多学生踊跃猜测。最后,我给出答案,造成这种疆界的划分主要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为了便于达成交易,就直接在地图上用尺子划分各殖民地的边界,从而形成了非洲许多国家直线边界的特点。大家恍然大悟。

根据课本的内容,转述或编造一些简短而生动活泼的小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消化课堂知识。如在讲到洋流时,可以引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事件,并可巧设问题:在偷袭珍珠港时,为什么日本选择了气候较差的北太平洋暖流流经的海区为秘密进军路线?

四、巧设比喻、谐音,便于记忆

恰当地运用一些比喻,常起到“调味品”的作用,将知识趣味化。我们总结等温线的分布规律时,可指着《1月、7月世界等温线分布图》,因势利导:这弯弯的等温线是否更像一个安图享受的人呢?热时向冷的地方(高纬)跑(突出),冷时向热(低纬)的地方跑(突出)。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利用谐音汉字将课本中的地名、物产、数据等枯燥乏味的内容变成一些顺口溜。如地壳物质组成由多到少排列顺序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元素,我教学生记忆:“养闺女贴给哪家美”,语言幽默生动,学生好学易记。

五、通过实物标本、多媒体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物标本、多媒体等因素,把复杂、抽象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很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深刻理解。例如在讲地球自转和公转时,可以插入一些FLASH动画,把学生没有接触过的运动,很形象地展示在他们面前。

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低,将地理事物形象化、直观化更有助于他们理解。因此,讲到“陆地地形”时,学生如何才能区别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呢?我们可以用幻灯片将各种典型地形的图片投影出来,同学们在观察归纳后便都明白了。再如讲到“矿产资源”这一节时,学生对石英、方解石、硫铁矿等矿物比较陌生,我便将相应的一系列矿物标本呈现在大家面前。同学们一时兴致高涨,很感兴趣。

六、适时联系学生所关心的时事热点进行教学。

学生总是比较喜欢新鲜的事物,时事热点由于具有较新的时效性,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复习初中地理西亚这一章时,我联系当时阿富汗反恐战争为时事热点的情况,提出现在正激烈进行的“反恐战争”发生在哪个国家呀?学生一致喊到:阿富汗!那么阿富汗位于亚洲的哪个部分呢?学生们便纷纷开始翻查地图,于是,很自然地进入了该章节的学习。

我把热点定义为世界上最近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及学生身边的事件,在学习到海水的运动时,可以以2004年12月26日在东南亚发生的海啸为例,并可延伸到目前的国际人道援助,加强情感教育。

七、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除定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外,还先后组织学生参观天象馆、气象卫星观测站等科普基地,拍摄月球表面、太阳黑子等天文照片,不断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提高地理兴趣。经过一年的准备,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电脑排版,自编了一份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天、地、人》地理杂志,既提高了自己应用知识的水平,又使全校同学能一齐分享他们的成果与快乐。

八、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体验愉快

学生都渴望别人的了解,也比较爱面子,很多人害怕在课堂之上答错问题。所以课堂中,我很少点名提问。一般是将较复杂的问题分拆成几个小问题,按列或排让学生依次作答,使每个人参与的次数和成功的机会大增;若遇到学生不会回答或回答不正确时,我会马上给予鼓励和启发。逐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克服不良的心理习惯。

九、利用活动。引导愉快的行为

“学”的主体是学生,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只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是要看学生学得如何。所以,我会在课堂上安排一些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主动的去学习,这也是愉快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我安排学生制作“小地球仪”、“手抄报”等活动性作业,并在课堂上及时进行讲评。同学们都很积极的参与其中。这样,不同知识水平的同学都能参与进来。没有畏难情绪,能够愉快地接受这些知识。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在课堂上应让学生自己通过学习去寻找答案。即加深印象,原本枯燥的东西也因此而变得快活丰富了。

课堂上这些实践活动,能引导学生及时的参与。所以,它能不断地引起和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需要。

篇7

一、当前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状况分析

1.语文学习习惯。职业学校不同于普高,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差异性很大,学生入学的起点不高,不少学生实际上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合格要求。很多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语文素养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同时,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政治等知识也相对缺乏,形成相对的知识断层,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2.语文学习观念。部分学生上职业学校是想学些立身技能。部分同学却只是被家长逼着来上学的,自己根本没有上学的想法,即使是来上学了,也只是抱着学不学无所谓的态度。对于他们来说,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就已经很好了。更有一些学生上课肯本不想听。专业课如此,更何况是他们认为根本没用的语文呢?

3.语言表达能力。部分中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一是因为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自卑心理强;二是学习习惯差,不肯说;三是想说说不好。久而久之,语言的表述能力可以说是逐年退化。

4.书面表达能力。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对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比较忽视,而且学生一直畏惧写作,况且中职学校学生写作又大都侧重于应用文写作,对于记叙文都写不好的中职学生来说,略显枯燥的应用文写作更像是一个紧箍咒。

二、提升中职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思路

1.以教材为基点,拓展学习内容。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绝不能过于依赖课本,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地开展活动。我们要认识到:语文综合素养是要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培养。教师不仅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语文,而且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用语文,把课堂上的生活情境再现为实实在在的生活体验,从而感受“生活语文”的无穷乐趣与价值。可以结合教材,多引导、带领学生走入企业、走入社会,让他们在广阔的空间中学习有用的有趣的有兴趣的知识,认识自我、提高自我。

2.以课程资源为支点,开展常规教学。陶行知先生曾指出:“‘鸟笼式’的学校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知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不可否认,当前教材仍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载体,但积极开发与利用校内外显在与潜在的课程资源,有着广阔的空间。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应该克服各分科课程的限制,加强学科知识内容的整合,完成与专业课程的整合,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以灵活形式为依托,提供学习空间。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可以以更灵活更开放的形式实施。当小记者,搞社会调查,写人物通讯,访谈录,写游记,到公共场所收集使用不规范的汉字。运用朗诵、演讲、辩论、表演、摄影、写作竞赛、专题讲座、办手抄报、制作课件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培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当学生能用自己的笔评价社会现象,抒写内心感受,当他们觉得自己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和服务时,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就会提高,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更高。

4.融合多学科知识,提高综合素养。中职语文教材在每一单元后面都设计了一个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专题,这些专题的设计体现的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综合等教学理念,是属于与语文学科结合最紧密的一类活动内容,充分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学习目标、内容、方式的综合)既综合又立足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当然,无论语文与其他学科综合的程度如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本质的属性还是要回归到“语文”这点上,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

5.注重多元性评价,分享学习喜悦。“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如果认为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智力方式学习、记忆和应用知识,那么用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必定是有局限性的,取而代之的方法应该是多元评价,用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衡量不同的学生。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发挥评价的功能,培养出具有分析、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适用人才(高级技工或者高级蓝领工人)。为此,要着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能力,而不是一味地玩无谓的试卷游戏,片面看重书面成绩。

篇8

[关键词]高年段 英语 兴趣 调查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01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但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以及年级的递增,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渐减退,教师也感到教学越来越吃力。对此,邕宁区教育研究室小学英语组开展了课题研究,设计了问卷调查,力求通过数据和事实来剖析学生的学习现状,掌握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指明方向。

一、调查方法

1.时间:2012年3月13日

2.对象:本城区部分乡镇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共311名。

3.内容:调查内容共16项,分以下几方面。(1)对现有学科的兴趣如何及产生兴趣的原因和变化。(2)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意识。(3)了解学生对英语课堂教学的看法及态度。(4)了解学生课外巩固和获取知识的途径。

4.方法:问卷调查法。在英语教师的监督下,发放不记名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11份,全部收回,有效问卷为311份,回收率100%。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

三、结果分析

1.英语教师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教学方法守旧、落后。调查表明,沉闷、紧张、没劲的课堂仍占53.70%,“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法在农村依然占主体地位。二是教师布置的英语作业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中发现,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中,78.46%是重复抄写单词、句子,同桌练习对话占6.75%,小组课前表演占0.32%。这种单一、机械的作业形式,忽视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形成了对英语的厌学情绪,并且降低了作业效果。三是开展英语课外活动少。调查中发现,经常开展课外活动的学校或班级只有9.97%,这也是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2.学生方面存在的主要不足

学生方面的不足是欠主动、缺方法、学习资源贫乏。一是欠主动。调查发现,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没有形成。每天坚持朗读英语的只有22.83%,课前会主动预习英语的也只有15.43%。英语学习中,遇到困难会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的只有20.90%。二是缺方法。绝大部分农村小学生采用“背+做”的方式来学英语。他们不注重英语的理解,偏重于对课本的机械记忆、死记硬背及做大量习题来巩固知识,对于所学的知识缺乏比较、总结、归纳、推广和引申等,违背了语言的特点,语言的交际性没有得到体现。三是学习资源贫乏。调查发现,除了英语书以外,还有其他英语读物的学生只占28.62%,配置复读机或点读笔等学习工具的学生只占21.54%。农村学生除了英语课堂上的语言输入和运用外,很少有其他途径的输入与运用,学生出了教室,几乎就接触不到英语,这大大阻碍了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

3.学生家长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

其一,家长无法辅导孩子。有的家长虽然也能认识到小学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但自己本身对英语一窍不通,更谈不上辅导孩子或者为孩子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了,而这些情况恰是造成学生忽视英语学习的原因之一。其二,家长督促不力。农村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打工在外,孩子跟着老人或亲戚生活,外地的父母无暇照顾、管教孩子,亲戚不好过于严管,年迈老人只能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而学习方面只能放任自流,这也是造成学生忽视英语的原因之一。

四、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针对调查结果,课题组经充分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实验,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1.重整活用教材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的顺序、教学的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舍取或调整。

(1)调整教学顺序。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例如,对模块之间有相互关联的内容(如家人、工作、喜好等)进行调整,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再如,教材中某个模块的内容恰巧与学生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某些事情相关,在语言知识的衔接方面没有太大问题时教师也可提前教学这个模块。

(2)根据教学难度重整教材。如表示月份的12个单词,本身就是发音长且难,还要让学生记住和背出这些词更是难上加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布置家庭作业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写日记的形式,在作业本上用英语写下日期、星期、天气,并在每次布置作业时都有意识地问学生:“What’s the date today?What day is it today?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由此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记忆并掌握有关日期、星期、天气的词汇。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为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恰当地运用听说法、情境教学法、视听法、交际法等,借助实物,利用多媒体、图片、幻灯片、录音、点读笔等教学手段进行听说训练,并配合唱歌、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表演、设计各类主题活动,将教学内容轻松地呈现出来,促使学生在做中学、乐中学、趣中学,让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学生自我需求的活动。如教授新标准英语五年级上册Module10 unit1《He was in the kitchen.》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图文与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制作课件:一只顽皮的小猫跳来跳去,一会儿待在桌子底下,一会儿跳到桌子上,一会儿又钻进盒子里,然后又躲到盒子后,最后,它站在了两个盒子之间。学生一下子就被这有趣的画面吸引住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愿望。这使得他们在学习、运用介词“under、in、on、behind、between”和句子“Where’s...?”及“It’s...?”时,兴趣盎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对学生进行识记单词技巧的指导,攻克单词难关

随着年级的递增,单词的量和学习内容逐步增加,学生仍然靠死记硬背或在单词旁边注上汉字来帮助背诵单词,长此以往,必然影响他们学习的兴趣。对此,很有必要对学生记忆单词加以重新研究和指导,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掌握方法,攻克单词难关。

(1)改头换面记单词。在原有单词上增加或减少或替换一个字母,使原来的单词变成另一个单词。如“for”增加字母变成“four”,换个字母为“fork”,删掉字母“f”变成“our”等。

(2)拆词游戏。把原有单词拆分成若干个单词。如“watermelon”可拆成“water”“melon”“me”“on”“tear”“wear”“eat”等词。

(3)单词接龙游戏。原有单词的最后一个字母作为下一个单词的首字母进行连接。如“car-read-desk-kite-ear”等,看谁接的单词最多。该游戏特别能使学生产生不服输的心理,激励学生全员参与。为了能比别人写得多,学生就会翻阅课本查单词、写单词,这一查一写的过程就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记住了单词,这比教师布置的抄写单词的作业获得的效果要好得多。这就使英语学习从原来的“要我学”转化成了“我要学”。

4.布置形式不一的课外作业

小学英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但是,单纯地听磁带、朗读、抄单词等机械固定、没有难度和缺乏创造性的作业将严重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通过设计形式不同的英语作业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多元智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如创设英语“小口袋”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农村学生的知识面窄,查找资料不方便,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从生活中去寻找英语的作业,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所见的英文,如“hamburger”(汉堡包),“pizza”(比萨饼),“Coca Cola”(可口可乐)等,再有公共场所的标语,如“No Smoking”(禁止吸烟),“Keep Silence”(保持安静),还有公共汽车上标有的英文字母缩写如“up,down,on,off”等。教师可引导学生随时留意观察周围的生活,将与英语有关的资料、信息用笔记下来,形成学生自己的英语“小口袋”。每过一段时间,就让学生将自己的“小口袋”拿到班内进行展示。这样不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5.开展生动活泼的英语课外活动

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如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利用广播、板报、手抄报、学习园地等,让学生自编或摘抄英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听力竞赛、朗读竞赛、书写比赛、歌曲歌谣比赛等,让他们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使学生英语知识得到延伸,个性得到发展。活动的开展,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感到英语学习其乐无穷,而且对英语知识也能达到印象深刻,经久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