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19 08:1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雪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雪的诗词1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小雪的诗词2 《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小雪的诗词3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小雪的诗词4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小雪的诗词5
《小雪》——(唐)戴叔伦
花雪随风不厌看,
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
一片飞来一片寒。
小雪的诗词5
《夜泊荆溪》——(唐)陈羽
小雪已晴芦叶暗,
长波乍急鹤声嘶。
孤舟一夜宿流水,
眼看山头月落溪。
小雪的诗词6
《沁园春》
小雪初晴,画舫明月,强饮未眠。
念翠鬟双耸,舞衣半卷,琵琶催拍,促管危弦。
密意虽具,欢期难偶,遣我离情愁绪牵。
追思处,奈溪桥道窄,无计留连。
天天。莫是前缘。自别後、深诚谁为传。
想玉篦偷付,珠囊暗解,两心长在,须合金钿。
浅淡精神,温柔情性,记我疏狂应痛怜。
空肠断,奈衾寒漏永,终夜如年。
小雪的诗词7
小雪
作者:释善珍
云暗初成霰点微,旋闻蔌蔌洒窗扉。
最愁南北犬惊吠,兼恐北风鸿退飞。
梦锦尚堪裁好句,鬓丝那可织寒衣。
拥炉睡思难撑拄,起唤梅花为解围。
小雪的诗词8
初寒
作者:陆游
久雨重阳後,清寒小雪前。
拾薪椎髻仆,卖菜掘头船。
篇2
我教的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比较懂事了,但是相对的,那些不懂事的学生也更加会惹祸??他们甚至学会了打架!有天上午我在办公室里备课的时候就有一个学生慌张来报:“老师不好啦,王鹏和别人打起来了,还伤人了。”我吓得立刻跳起来就跟他跑出去了。又是他,打架到见血那可就不是普通事件了!
当我到现场的时候被打的学生已经被送去校医室了,我对王鹏说:“你在这里等老师回来再说。”然后赶到那里校医说必须要送医院治疗,偏偏这个学生的家长一时联系不上,我叫了车去送去医院掏钱垫钱挂号拿药。学生母亲赶到后把我埋怨了一通,我想的确是我没教好学生才出了篓子,只是尽心尽力地陪护道歉。回到学校的时候天已经快黑了,我意外发现王鹏还在出事地站着,这才想起来因为送医院把他给忘了,正好教务处通知我过去。我知道是免不了要挨一顿批了,不过还是先对王鹏说:“你先回去吧,晚点老师跟你谈谈。”
领了领导的“板子”之后,第二天我找到王鹏,想到被通报批评很有把他再骂一顿的冲动。可是火上浇油又能怎样呢?该骂的以前没少骂也不管用,于是我也没去发脾气了,只是跟他说:“以后别那么冲动,有什么解决不了的找老师啊。你家里又不富裕,白白贴上医药费浪费父母的钱。这次也是老师没做好,原谅你了。但是想要父母原谅你,以后要好好克制一下自己……”
那天我坦诚地跟他说了很多,也不知道他能听进多少,但他似乎对我轻易原谅了很意外。虽然他一句道歉的话也没说,但此后我再也没听到过他打架的消息。
篇3
我知道小蒋家在偏远乡村,家庭条件不好,猜想可能是他家里发生了变故。我问他情况,他说:“我家的房子是村里最破的,父亲身体一直不好,不能干重活。前一段父亲生病,又借了不少钱。我妹妹上初中,眼看要辍学。我就算能考上大学,上不起还是小事,我家可能就垮了。”
作为老师,我当然希望自己的学生能金榜题名,有更好的发展可能,但面对现实,有时真的感觉无能为力。
小蒋说:“前些天我到一家商场打听,他们正招聘美工。我把我的作品拿去让他们看了,他们愿意接收我做美工,还给我准备了一大间美工室。”显然,他已经胸有成竹,“他们给我开的工资也不低,说干得好还有奖金。”
“那你就一直这样干下去吗?”我问。
“先干着,有奔头就多干几年,如果不行再转行。看机会吧。”小蒋有着超越同龄孩子的成熟,“其实,我对做商业也感兴趣,正好在商场里学习学习,但愿将来也能有机会从商。”
看小蒋如此冷静,我决定放弃劝阻他退学。他语言表达能力强,很善于沟通和组织活动,加上较为扎实的美术功底,我相信他能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事情如我所愿,小蒋在商场干了五年后,已经走上了中层管理岗位。他跟老总的关系不错,还有上升的空间。靠着他可观的收入,他家的经济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在市区买了一套房子,把父母接到身边颐养天年。但小蒋并不满足,他又辞职自己开起了化妆品店,做化妆品、批发业务。现在,他已经拥有五家县级连锁店了。
前年春节,小蒋组织了一次师生聚会。聚会中,小蒋颇为自豪地对我说:“老师,你看有的同学考上了大学,现在还在给别人打工。要是我也上大学,现在就不会有自己的事业了。”
篇4
正在这时楚歌走了过来,萘子心中猛生一念:我何不趁现在来认识他呢?说干就干,于是萘子就拿着一叠本子走了过去,她故意碰撞
楚歌,把本子摊了一地。萘子连忙说:“对不起,对不起!”
“没关系。”说着,弯下腰来,帮萘子捡本子。
“今天真是不好意思,把你撞了还让你帮我捡本子。”
“其实也没什么啦!”
“这一撞倒让我们认识了。我叫萘子,请多指教。”
“我叫楚歌,请多指教。”
楚歌把本子递到萘子手里,说:“好了,我要走了,拜拜。”
“拜拜。”
萘子回到教室,非常高兴,因为她认识了心目中的偶像——楚歌耶。
“丁零零”,上课了。这一节是体育课,老师说过要测试“悬空跳”所以
同 学们早就做好准备,等候着老师的到来。老师来了,让同学们按先
后顺序跳。萘子心想:这次我一定要超过小雪,为自己争一口气.“萘子,到你了。”她手掌地,来了个“悬空三连环”。“真厉害。”周围顿
时响起一掌声。萘子瞥了小雪一眼,想:哼,看你怎么办?“小雪,
到那了。”每想到小雪比萘子还要厉害,来了个“四级悬空跳”,当然,掌
声比萘子更响,持续的更久。可是,萘子咽不下这口气,要求老师让她
重跳一次。萘子第二次跳,由于太过用力,把脚扭伤了。小雪连忙跑过
去扶起她。萘子用力松开手,说:“别假惺惺的,我不要你扶。”这时,老
师发话了:“萘子,您怎么可以这样说小雪呢?英美,快把她送到保健室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文教学
中国的古诗文,表情达意言简意赅,诗画结合意蕴悠远,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小学语文课本上每一册都编排两课古诗,即四首古诗的教学,因此古诗文教学在整个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以下三个环节谈谈对古诗文教学的看法。
一、吟诵诗的语言
陈少松先生说:“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诗读词和读文的方法。作为一种独特而行之有效的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手段,它不仅为历代的文人学子所普遍采用,而且也深被今天的文学爱好者所喜爱。吟诵,无疑是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一份宝贵而仍有生命力的文化遗产。”由此可见,古诗文是一种特殊的体裁,吟诵的效果远远胜过用普通话以现代的方法朗读,它能使我们充分地感受古典文学作品的情味。
1.披文入情,美读成诵
美的语言不一定是诗,但诗的语言一定是美的。美学家朱光潜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时,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老先生这段精辟的描述,高度概括了学习古诗文的必要途径——吟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把吟诵的权利留给学生,结合现代的教学设备,让学生在吟、观、听中品味景的美、境的美、意的美,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诗,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我通过不同方式引导学生低吟浅唱,熟悉诗句,理解诗意。诗中最后两句是诗人大胆的想象,集中体现了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我选择了让学生纵情吟诵,让学生在吟诵中感受诗人笔下祖国河山的壮美,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这样学生不仅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而且也会油然而生自豪之情。
2.情动辞发,读中品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这样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可见,古诗文作为一种感情丰富、信息浓缩、美感性强的一种文体,在吟诵它时就是读美、析美、赏美、品美、创造美。吟诗之始是美读,读得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有韵、有味,一句话,尽可能读出美来。古人吟诗喜欢用古筝、古琴等乐器伴奏,做到琴瑟和谐,今天的我们,也可以播放一些古曲渲染气氛。因为,吟诵本身就是享受古诗词文音乐美的过程,所以选择与吟诵调十分和谐的伴奏曲,才能更好地丰富和拓展作品的意境,从有声语言中获得更多的美的享受。
例如,我在带领学生吟诵东坡居士的《水调歌头》时,就选择了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在典雅的旋律中,品味隽永的韵味,感受“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学生能更好地领略诗人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豪迈情怀。这种以声传情的吟诵诗文的方式,动人心弦,使人难以忘怀。
二、想象画的意境
一首好诗诞生在优美的情境中,是情与境的水融。“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契合无间。”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鲜活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
1.创设情境,引发共鸣
情境是最明亮的诗,因此,教师应创设逼真的情境,利用情境中蕴含的元素,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诗人的创作欲望,让学生融入情境,使他们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在情境之中,学生的思绪是开放的、活跃的、灵动的。他们入情入境,进入了较高层次的情感体验并通过自己的想象赋予古诗生命力。只有让学生置身其中,才能动其情,发其辞,才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
2.想象画面,体会诗情
运用想象,可以增加诗歌的生动性和图画感。图画本身就具有十分形象而浓郁的美感效果。因此,在意境的创造中,放飞想象的翅膀,会让诗歌变得如图画一般美妙,更有甚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内心情感。
例如,我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时,多次引领学生吟诗想象画面,体会诗情,感悟诗意。学生在反复吟诵、自由感悟中,描绘出了凄清寒冷、荡气回肠的《寒江独钓》画卷。在清绝、寒绝、独绝的境界中,学生情不自禁地欣赏脑海中的画卷,体会诗人孤傲高洁的品格,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三、体会情的真挚
古人曾说过:“诗之言情,贵得其真。”任何一首传颂千古的诗,都是诗人情感的河床上孕育出来的喜怒哀乐的浪花,是诗人审美理想、情趣的集中体现。白居易曾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由此可见,诗人都是带着浓郁的情绪来写诗的。因此,我们只有走进诗人的“赤子之心”,才能体味到从诗中酿出的美酒的滋味。
古语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如白居易的《忆江南》自写成到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时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在教学《忆江南》时,我巧设疑团,带领学生走进词中。词中没有一花一莺,只有一条滚滚长江,却让我们透过“红胜火”“绿如蓝”,看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我还相机渗透写作背景资料,让学生知道白居易当时身在洛阳,年迈体弱,神驰江南。这样就能使学生体会到“六安居士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
总之,通过吟诵,可以使学生实现与诗文的同振共鸣;通过感悟理解,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想象诗景诗境;通过质疑解疑,可以使学生与诗人面对面的交流。这样就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深入体验与感悟,从而达到深刻理解,对诗文有独到的见解与评判。
参考文献:
篇6
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和大家分享相关的小学古诗教学设计案例资料,欢迎你的参阅。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诗人借景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气势磅礴 雄伟秀丽
青山—相对出
孤帆—日边来
山水相映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教师推荐学法,(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讲出重点词的意思。(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
教师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
(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过渡:刚才我们初步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了解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教师提出诗歌审美三法:
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
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看到的美丽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出示:美女西施)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课件展示: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
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体会作者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晴:水——潋滟
雨:山——空蒙比西子(娇艳、迷人)
《望洞庭》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课前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 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翠, 遥望洞庭山水翠,
盘里一青螺。 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题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
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
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看到 联想 比喻
湖面镜未磨→把湖面比作铜镜
银盘→把湖面比作银盘
君山→青螺→把君山比作青螺热爱
教学反思:
篇7
一、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课标”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以400万字以上。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教师要着力发现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垂泪、见花生情,但也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由于古诗短小精悍,有好些诗在孩提时代学生已会背诵,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积累,加以引导,激活兴趣。如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日一诗”活动;偶有学生用上一、两句诗词,大加褒扬;采用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出游诵诗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开展诵诗擂台赛,评选背诗小能手。
二、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三、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四、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篇8
关键词:小学教学;古诗词;情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1
古诗是古代文人墨客表达情感,志向所擅长的一种形式,由于古诗中所描写人物、景物、事物及诗人的思想意识都与学生生活的年代有一定时间和距离上的差距,学生们并不能很好把握它的内涵。然而,古诗在语文教学中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下面谈一些自己对古诗教学浅显的认识。
一、多种形式朗读,陶冶情感
语言是说的语言,是读出来的语言,现在语文教学倡导多读,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陶冶情操,提高性情。马克思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对于处在审美能力正在形成阶段的少儿来说,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的古诗正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通过朗读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古诗是作者由生活到文字、由面到点的结晶物,而作为读者则要通过驰骋想象,展开联想,将“点”再次还原成“面”,甚至扩大,从而得到深刻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在系统性的教学中通过有序、渐进的积累,就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逐步提高。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作者身在异乡,面对着窗外秋夜的雨,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此诗。在学习这首诗时,学生需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朗读,才能深切体会到李商隐的伤感,思念亲人,盼望回归的思想感情。
二、吟诗唱诗,增加情感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戴建荣对古诗教学颇有研究,他说“教导学生适当的吟诗唱诗对于古诗教学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培养学生情感,发扬我国的国学文化有很大的帮助。”他在教古诗的时候,会用各种形式吟诗唱诗,这样学生投入积极,兴趣很高,对诗词的意境理解比较深刻。在教学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只需简单疏通字词,在反复吟咏之间即可体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以及身为子女应该感念亲恩,报答慈母的良好规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脍灸人口,头两句写落日黄河,景象苍茫阔大,绝无常人日薄西山的衰飒之气,后两句写眼前实事,平易通俗,却呈现出勃发的进取精神。通过大声吟诵,学生便可领会精神。
三、入情入境,体验情感
对古诗的教学,叶圣陶曾经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志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话。”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诗歌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们就像一串灿烂的明珠,在世界艺术宝库中放射着独特的光辉。古诗的教学,一定要把握重点字眼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教出古诗的诗情画意。
四、抓住关键,再现意境
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内在的感受(情)与外界的景物(境)有机结合而创造出来的鲜明、生动、含义深刻的生活画面。诗人往往依靠它蕴蓄丰富的内容,寄托强烈的感情,以启发读者展开联想,去领会言外之意,并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诗句去分析其中丰富的内容,领会诗人强烈的感情,并从中发掘出诗中的深刻含义。要做到这一点,再现诗歌的意境是个关键。怎样再现诗歌的意境呢?这应从分析景物入手,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在头脑中形成鲜明、完整的景象,再逐步引导学生去品味,感受意境中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五、日积月累,潜移默化
篇9
培训伊始,培训处的领导先就纪律做出了要求:每天按时上下课,不准早退、迟到!每天要点名,如果真的有事情,也一定要履行请假手续。培训中,班长果然每天都点名记录。纪律严谨,这是今年培训给我的第一个感觉。
可以说,这次培训的老师授课非常系统,解说概念很清晰,非常专业。培训专业,这是今年培训给我的第二个感觉。
这次培训也给了与其他各位同行交流的机会,在课余和晚上在宿舍休息的时间里也和舍友们交流交流每天的学习情况。研讨氛围浓厚,这是今年培训给我的第三个感觉。
在这次培训的教育教学实践阶段,教育局安排我们在县城小学——芦溪小学给我们安排了一周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们在培训中获得的理论知识有了实际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我认真地做好听课笔记,认真地听优质课,认真的上课堂教学观摩课,有许多收获和感触。
通过这次培训,收获很多:眼界开阔了、思考问题能站在更高的境界,许多疑问得到了解决或者启发。
第一、原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到位,总觉得改不改没什么大不了的,有这个必要吗?通过培训后认识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把学生如何获得知识转变为如何获得技能,就如古人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这个观念的形成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个观念的引导,在今后课程改革中尽管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挫折,但我会去探索、解决,而不是躲避,因为希望就在前面!
第二、在一些老师、领导当中有一个误区:课程改革之后,旧的教学方法不适应新教材了,于是一上公开课、示范课就搬到多媒体教室,否则就怕被评价为“老一套”。那么,传统的一些教学方法是否就真的不适应新教材了?我原先也有这样的困惑。经过培训其间的学习、交流,我觉得方法只是方法,方法不是目的。教师上好一堂课,最主要就是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灵魂,不同的方法可以学习、借鉴,但是不可以照搬、照抄。
第三、新课程标准出台后,教材也做了很大的修改,教材体系打乱了,熟悉的内容不见了,造成许多的不适应,教师因此对课程改革产生了抵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我也有过,所幸没有持续很久。在这次培训中我听到一句话,深受启发。这句话是江西的一位名师问的:“你们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对啊,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死的,但作为教师的人是活的。所以,一名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将教材中有限的知识拓展到无限的生活当中去。“我是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作为一名教师,应当经常问问自己。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5—0080—01
一、知诗人,解诗题
“知诗人”不仅要知道诗人的名字,还要了解诗人的性情,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因为诗人的性情往往能显示出其诗风,而“背景”常常是诗的“产床”。所以,有人说当你手握一卷新书最先做的不是看内容简介,也不是看序言,而是了解作者。例如,李白性格奔放洒脱,不拘泥于尘俗,常贻情于山水,诗中流溢出豪迈、壮丽、雄奇的色调,内容大多赞美大好河山。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窥之一斑。
诗题是诗的一个窗口。有的概括诗的事件,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有的点明所咏对象,如《草》;有的表达思想感情,如《静夜思》等。诗题一般简短精练,解题时可依靠书下的注释,逐字逐句地分析全诗。如,《枫桥夜泊》,“枫桥”书下的注释为: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枫桥镇;“夜”指傍晚;“泊”是停靠的意思。因为泊与水有关,那么,停靠在水边江岸的必定是船,所以题目可译为:夜晚把船停靠在枫桥岸边。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在解释好题目以后,还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窗口”处揭疑,引发问题。
二、学字词,明诗意
要想了解古诗的意思,必须从字词入手,解释字词意思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今非昔比。古今词意有很大的出入,如“床前明月光”一句中的“床”是井栏杆的意思,并非今“床”。2.字序颠倒。作者为了使诗句韵律和谐,对仗工整,常颠倒字的顺序,翻译时应按现代文语法,正确排列字序。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意思是只看见长江水流向天的尽头。为了和“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州”押韵而把“天际”提到“流”的前面。再如,《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应译为:两个黄鹂在翠柳中鸣叫。为了和“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仗,把“鸣”提在翠柳之前。3.补充省略部分。诗的语言高度浓缩,作者遣词用句就十分惜墨,常省略一些枝节。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将诗句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从而正确地理解诗意。如,《望庐山瀑布》中的“疑是银河落九天”,落的后面省去了介词“自”,教师在教学时,应将省略的“自”译为“从”补充到诗歌中。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习那些有特殊含义和特殊形式的千古名句。千古名句是诗歌的传神流彩之笔,是作者智慧的精华与灵点,也是使诗歌生辉的妙笔所在。如,《草》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中把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韧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其象征着一种永远不会被摧灭的正义力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等都是千古绝句,教师在讲解这些句子时,不仅要让学生明其理、悟其意,还要让学生在现实中遇到与句子相吻合的情境时,能吟诵出这些千古名句来。
三、想诗意,表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