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代表作范文
时间:2023-03-22 21:1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徐志摩代表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美国海明威以后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非雷蒙德,卡佛莫属。译林出版社目前透露,卡佛的小说集《大教堂》已由译林出版社引进出版。该社今年还将陆续出版卡佛的《请你安静些好吗》等四部代表作品。
卡佛作品致力于描摹美国平民的生活,表现小人物日常生活的变质,表现普通人被生活打磨得遍体鳞伤后的孤独与沉默。失败不是故事的开始,也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他们故事的全部。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卜昌伟
巴金文学院与八位作家签约
近日,巴金文学院第12届“诺迪康”杯文学奖颁奖大会暨2009年度签约作家签约仪式在成都举行。麦家的长篇小说集《风声》、骆平的长篇小说《蓝桥》、邹瑾的散文集《走出心墙》获奖。袁远、李牧雨、李兰、刘小川、索朗仁称、郭严隶、钟正林、羊子等八位作家与巴金文学院签订目标责任书,成为本年度签约作家。
来源:巴苑
铁凝会见大江健三郎
1月16日,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京会见并宴请了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奠言、陈众议、刘宪平、李锦琦、许金龙等参加了会见。
铁凝等与大江健三郎就文学创作、写作与批评的关系以及文化交流等话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莫言和大江健三郎都表示,作为亚洲的优秀作家之一,如果到处旅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就出不了好作品,也会名不符实。作家还是应该推掉更多的社会活动回到家里好好进行创作,才不会愧对自己、愧对喜欢自己的读者。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刘瑚
“芙蓉王”湖南作家网2008年度颁奖庆典在长沙举行
2009年1月8日,备受关注的“芙蓉王”湖南作家网2008年度十项大奖在文学院宾馆阅江楼揭晓。有文学湘军少将之称的马笑泉和80后代表女作家米米七月等十人分获殊荣,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作协领导罗成琰、唐浩明、龚政文、江学恭及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欧阳友权等领导出席庆典并为获奖者颁奖,活动吸引了湖南省内外近百名网友参加,并受到首肯和高度赞扬。
来源:湖南作家网 作者:黄中泉
浙江散文家三门论剑
近日。浙江作家二十余人,在三门就散文创作的诸多话题,进行沟通和交流。
这个名为“浙江散文家三门论剑”的平台,以提问式的对话,取代通常的讲座形式,提问者点题小大由之,被提问者的回答。须以新鲜观点切入,不可长篇大论,但要言之成理。
简约平易的探讨,涉及的是散文创作中的文化背景、生活积累、社会影响和终极关怀,以及方法论、历史观等重要层面,其间除了散文外,还兼及小说诗歌等艺术门类,谈者尽兴,听者通透。
“浙江散文家三门论剑”由省作协散文创委会主办。台州市作协小说创委会和三门县作家协会协办。
来源:浙江作家网
山东首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颁奖
2008年12月31日,山东省作协首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颁奖大会暨首批签约制作家签约仪式在济南隆重举行。包括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文学评论(理论)8个门类的25件作品获奖。另外,包括9名小说作家,2名诗歌、散文作家在内的11名作家成为省作协首批签约制作家。
来源:山东作家网
“星小说”今年投入200万元抢滩新生代青春文学
天下智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蔡贤伟最近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表示,他们计划3年内投人200万元作为“星小说”青年作家的创作基金。在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北京天下智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红袖添香共同承办,多家单位协办的首届青春文学大赛颁奖典礼上,蔡贤伟说,2009年他们立志在大赛成功举办的基础之上。打造全新的“星小说”,不仅让大赛中诞生的文学之星得到持续的写作支持,已有成就的优秀青年文学作家也将来到“星小说”,领航2009青年文学。
来源:中华读书报作者:舒晋瑜
韩寒《他的国》上市
近日,韩寒新书《他的国》将在京城各大书店上架,韩寒称本书是他最好的一部长篇,首印15万册,而本书的版税继续高达15%,依然是其出版商至今付出的最高版税。
《他的国》还没上市前,盛大文学的一场PK赛就已经为其预热,而几天前韩寒也在博客上贴出了书封和图书预计的上市日期。他把本书称为自己“最好的一部长篇,我尤其喜欢它的结局”。当被问及这本15万字的韩寒第十部长篇小说好在哪里时,韩寒告诉记者写完后自己感觉很好,但这只是个人的判断、很难描述。
来源:上海作家网
“11岁”新概念复赛90后粉墨登场成主流
1月19日下午,“99杯”第11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正式拉开序幕。回首第一届新概念,让特立独行的80后粉墨登场,11年后,这个舞台已正式交接到“90后”手中。据悉,此次共有5万人参赛,其中210人进入复赛,“90后”占总复赛人数的九成以上。与前几年比赛不同的是,复赛只有一题,即“你不可能在乎的声音”,“新概念”策划人赵长天解释:“题目由各大学提供,评委经过4轮投票决定,只有这个得票最多。”
来源:上海作家网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启动
近日,由南方都市报和南都周刊联合主办的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启动。此次评奖新成立的提名委员会表示,将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学杂志期刊之外的新生的文学力量,比如网络文学。
据悉,本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成立了提名委员会代替往届的推荐评委,成员主要由全国著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学者构成。在奖项设置上依然为年度杰出作家、年度小说家、年度诗人、年度散文家、年度文学评论家、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六个奖项。
篇2
关键词:徐志摩 爱情婚姻 诗歌 浪漫人生
一、徐志摩与张幼仪之间没有爱情的婚姻
张幼仪是徐志摩的元配夫人,可徐志摩并不爱她。虽然张幼仪出身名门、温柔贤慧,但徐志摩却坚决拒绝这门婚事。后来,他在奶奶的苦苦哀求下,忍痛接受了这门婚事,与张幼仪结婚。婚后不久,徐志摩便收拾行李外出读书,两人联系很少。1920年冬天,张幼仪出国与徐志摩团聚,徐志摩去接她时,有这么一个片断说明他不爱张幼仪:“三个星期后,轮船终于驶进马赛港的船码头。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人群里东张西望。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虽然我从没看过他穿西装的样子,可是我晓得那是他。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的表情的人。”由于他们之间没有爱,1922年徐志摩与张幼仪在德国柏林离婚,终于结束了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
二、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美丽的爱情故事
林徽因出生书香门第,家人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徐志摩和林徽因在英国通过林徽因的父亲相识。当时徐志摩正面临婚变,而林徽因正是情窦未开的少女,她对徐志摩更多的是倾慕之情,但徐志摩的感情正处脆弱的低谷期,经不起异性暧昧的触动。可在婚姻抉择的关键时刻,林徽因是理性的,她始终不能相信诗人瞬间迸发的热情,最终嫁给了梁思成。人生的游戏就是如此,得不到的永远是最美好的。在林徽因婚后的岁月里,尽管梁思成对她百般宠爱,内心却从未停止对徐志摩的思念。徐志摩最终为赶赴北京听一场林徽因的演讲而搭机撞山葬送了生命。据说徐志摩死后,梁思成从失事地点给林徽因带回了一块未烧焦的木块,林徽因一直将其系挂于床前。林徽因伴着床前的这块飞机残骸终其一生。
三、徐志摩与陆小曼之间理想中的完美婚姻
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后,徐志摩灰心到了极点。就是在这时候,徐志摩遇到了同样忍泪度日的陆小曼。陆小曼与徐志摩在一起,有许多共同语言,他们可以谈诗,可以谈文学,徐志摩会讨陆小曼喜欢,而她的丈夫王赓忙于工作,无暇顾及陆小曼,最终他们离婚了。而后徐志摩和陆小曼顶着巨大的家庭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举行了婚礼,在没有得到亲朋好友祝福的婚姻,注定是不幸福的。在种种矛盾中,徐志摩形容自己的创作陷入了“穷、窘、枯、干”的境地。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出于对陆小曼吸毒、玩乐表示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徐志摩完美的现实追求,终落在社交名媛陆小曼身上。
徐志摩除了他浪漫的爱情与婚姻,还有他浪漫的文字。
四、徐志摩浪漫的文字
(一)浪漫的诗歌
徐志摩1920年秋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与陈源、英国作家威尔斯等人相识,开始对文学产生出极大的兴趣。1921年结识了林长民、林徽因父女,后经英国学者狄更生介绍,以特别资格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接近真正的康桥生活。康桥,从此成为徐志摩人生新的起点。在康桥,他的心灵得到深层的荡涤,他寄情于山水,倾听自然,康河的灵性默默地滋养了他胸襟和情怀。在康桥,徐志摩一面沉醉在“康河的柔波”里,一面与英国的作家学者们产生了精神上的交流。1922年秋徐志摩回国,他满怀英国康桥式的人和理想,期望在中国实现他的理想主义。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再别康桥》正是有了曲折幽深的意境、低吟回环的节奏、周密的技巧和严整的格律而被传诵下去,成为名篇佳作。
(二)浪漫的散文
徐志摩浪漫的情思还表现在他的散文中。比如《翡冷翠山居闲话》在徐志摩的散文中,也许是写得最酣畅的了。文中写一次远足,即便只是偶尔的放松,留给记忆也是难忘的。在这里,真是怎么想怎么做都有一种畅适。大自然复苏了人的天性,人生就没有必要再带上一幅面具。徐志摩是那么的喜欢走进自然中去,实在是借此发现了内心的自然。不过作为诗人的他是很任性的,也不想束缚自己。如《海滩上种花》一文中所说,我们失去的只是一种单纯的信仰和愉快的童贞,这才自以为聪明地想到了现实中的种种不可能,却忘了还有可能在人道的海滩上种鲜花。花不可能种活,但种花的精神不死,所以不能说诗人是过于天真了,其实倒很执着。
(三)浪漫的书信
徐志摩的书信中最出名的当然是他写给陆小曼的情书《爱眉小札》。徐志摩是个典型的理想浪漫主义者,他的爱是轰轰烈烈、恣肆的。对他而言,爱是血液里的火,心脏里的热情,生命存在的理由。爱必须是热烈、激情的爱,才能让他完全感觉到自己是因为在爱而存在的。在《爱眉小札》中,徐志摩的喜、怒、哀、乐都是因为陆小曼,是因为他在爱陆小曼。《爱眉小札》中徐志摩多次提到要陆小曼陪他一起死,如:“眉呀,我心肝的眉呀,你快来伴我死去吧!”可想而知,在徐志摩看来为情而死是爱情最完美的结局。
五、徐志摩的理想悲剧
如果说徐志摩与张幼仪之间没有爱情的婚姻,让他感到痛苦与无奈,那么林徽因重道德胜于爱情则给他带来的就全部是痛苦,而他和陆小曼的婚姻是生命的另一次痛苦的开始。在我看过的许多情感电视和小说中,最真实的婚姻莫过于“一把青菜两条鱼”式的平淡婚姻。过于浪漫,过于完美的婚姻是不会长久的。当激情的潮水退去后,现实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搅拌出的种种矛盾会冲淡当初的感情。如果徐志摩没有死于空难,我想他与陆小曼的婚姻也不会长久。他把他的婚姻设计成同他的诗文一样浪漫、完美,现实生活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正因为这样,徐志摩从一开始就是不清醒的。可以说他在这个婆娑的世界里受尽情苦的折磨。因此他最后只能: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也许就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爱情和命运。
参考文献:
(1)/f?kz=135910180
(2)《徐志摩诗集》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3)《志摩的诗》 徐志摩著 中国画报出版社
篇3
关键词:再别康桥;象征意义;云彩;金柳;青荇;天上虹
一、云彩
这首诗中,多次对云彩提及,在诗的第一节和第七节都有提到,云彩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是飘逸和洒脱,在第一小节中诗人写到“我轻轻的招手,作别天边的云彩”,这句话表面上表现的是诗人的洒脱与不羁,但是统揽全篇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强烈的不舍,正是表面表现出来的洒脱与不羁与内心的强烈不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诗人内心的惆怅更加的突出了。诗人对于康桥的恋恋不舍不仅仅是与母校的告别,更是对于康桥理想和康桥文化的告别,康桥给诗人的影响时非常大的,所以诗人与康桥的告别不可能是洒脱的,所以巧妙地运用了“云彩”这一意象,表面上表达诗人的洒脱,实则更加浓烈的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不舍。
二、金柳
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河边的金柳“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刻画了在康桥的美景下,柳枝在夕阳的照射下随着微风轻轻的摇摆,柳树的倒影映在了河面上,河面上波光粼粼,柳树的倒影像是一位美丽的新娘,通过这个细节生动的描写,可以看出康桥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如此重要,桥的一景一物都是那么的美好,都是那么的动人,面对着如此美好动人的康桥,诗人又怎能舍得离开,在古代的送别诗中“柳”是非常常见的意象,在古时候,人们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而诗人恰到好处的借用了柳这一意向将自己对康桥的浓浓不舍与留恋之情表达的额非常到位。
三、笙箫
笙和箫都是我国的传统乐器,演奏时声色圆润但是声音越非常低沉,适合对于比较凄凉的音乐进行演奏,在我国古代的诗歌中要渲染悲凉和凄惨的氛围时,诗人通常喜欢用笙箫来进行渲染,徐志摩写到“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诗人马上就要离开康桥了,离开这个对于自己有着特殊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地方,但是在此时他却不能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内心,只能是静悄悄的离开,“悄悄是别离的笙箫”悄悄一词表面上看是没有任何声音,是安静的,但是“笙箫”却将诗人内心的心声描写的淋漓尽致,通过对环境异常寂静的描写,更加深刻的表现出了诗人的不舍与惆怅,衬托出内心深处的波涛放翻涌,即使诗人的内心对于康桥有万般不舍,但是还是不得不离开康桥,环境明明是寂静沉默的,但是诗人却用“笙箫”来进行表达,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伤感与低沉。
四、青荇
“青荇”的意象是美女的象征,青荇又叫荇菜,它的叶子的形状是椭圆型,漂浮在水面上,根生在水底,因为它的形态与荷花相似,所以又被人们成为水荷花,在《诗经》中多次被引用到,用荷花来比喻人,荷花是鲜艳娇媚的,也是形容女子的容貌娇媚,明亮动人。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荷花用来比喻没人,那么青荇也是用来比喻美人的,《再别康桥》对于青荇的描述是这样的,“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诗歌将青荇比喻为人,给没有生命的青荇赋予上鲜活的生机,通过拟人的描写将青荇描写的淋漓尽致,情谊深重,这种柔情似水、轻盈的姿态,特别像是一位美丽的含情脉脉的女子在跟情人送别时表现出的姿态,徐志摩巧妙的利用青荇,生动的描写出了自己对于母校的眷恋与不舍,就像是对待情人的不舍那般真切。
五、天上虹和波光
天上虹同样也是对于美女的象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彩虹都被比喻为美女、女神,在中国古代彩虹常常被看做是阴阳结合的象征,在民间彩虹也通常被称作美人的象征。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这样描述道“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用天上虹比喻潭水,用天上虹比喻自己的梦想,将谭和梦通过天上虹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渲染的气氛是丰富多彩、瑰丽多姿的,天上虹即使绚丽多彩又是破碎飘零的,表现出了诗人的凄凉的心境,自己遗失在康桥的美好是无法挽回的,所以这里的天上虹将女性幽怨和柔美的敏感内心表现的淋漓尽致。“波光”是由于太阳的折射作用在水面上产生的,它虽然是美丽夺目的,但是毕竟是幻影,所以很难把握,诗人利用波光构建了一幅缥缈的、神秘的景色,通过对于更加绚丽、美妙的场景的描写更加反衬诗人内心深处的孤寂,这两种感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六、结语
综上所述,《再别康桥》在表达感情的时候,巧妙地运用了意象表达的意思,这就是诗人对于康桥。对于母校的那份恋恋不舍的感情。在徐志摩先生的笔下,云彩的飘逸高洁,金柳的美丽灿烂,青荇的华丽娇媚,彩虹的绚丽多彩,将先生的母校描写的美丽无比,借助这些意象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诗人对于母校的热爱之情。
参考文献:
篇4
一.探寻创作之源
“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在感情的宣泄、意境的营造、节奏的追求和形式的探究等诸多方面,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启迪。这跳跃的文字又常常将读者带入清波荡漾的康桥,看作者所看之美景,感作者所感之情怀。在《追忆志摩》中曾经说过:“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汇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单纯的信仰的实现历史。”
作为一首抒发作者康桥情节心境的诗歌《再别康桥》,作者在诗中用深情的笔触去编制绚丽的色彩进而融合惬意的心情,向世人呈现了自己一颗向往爱、自由、美的赤子之心。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去深切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文学欣赏是读者通过文字的意象表述,依靠个人经验的一个精神感受活动或过程。然而每一首诗歌对每一位读者都有不同的距离,即“诗距”。诗有时代,地域,语境等文化特色,这是大的方面的‘诗距’;而读者有不同的文学修养,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这是小方面的“诗距”。常说,一首诗歌读起来很亲近,很感人,能产生共鸣,这就是说“诗距”小,也有很多诗读起来感觉内容和自己离的很远,比如读古诗大多都有这种疏远感,那么,如何才能让只有十几岁的初中学生缩小和作者在时代、背景、年龄方面的“诗距”呢?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探寻作者的创作之源,达到一种感同身受的作用,也为进一步仔细解读诗歌打下基础。
康桥是英国著名剑桥大学的所在地,也是英国文化、学术的孕育地。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这段英伦求学生涯成为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他从一个封闭的国度奔入一个全新的自由的领域,如同饥渴的人找到了水源,朝拜的信徒抵达了圣地,徐志摩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康桥秀丽的风景,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徐志摩印下了美好的回忆。正是因为康桥,徐志摩的生命经受了甜蜜的洗礼。用徐志摩自己的话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的殿堂,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他的灵性,唤醒了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徐志摩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康桥才得以成就的,康桥是徐志摩一生的情结。诗人把康桥评价为“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二.聆听音乐之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谈到诗歌的音乐性,大家常有两种解释:一曰“内在的音乐性”,这是描述诗歌内容蕴含的节奏美感和旋律美感。一曰“外在的音乐性”,它指诗歌语言在听觉上的节奏美感和旋律美感。关于诗歌的音乐美,闻一多先生在《冬夜评论》中这样说:“声和音的本体是文字里内含的质素;这个质素发之于诗歌艺术,则为节奏、平仄、韵、双声、叠韵等表象。寻常的言语差不多没有表现这种潜伏的可能性力量,厚载情感的语言才有这种力量。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所以能将这种潜伏的美十足的充分的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诗歌的音乐性应该是内外统一的。
《再别康桥》全诗一共七节,每行大致6或8个字,大致三顿,音节长短不一。全诗做到自然换韵,音节错落有致,诗行整齐匀称,声调回环往复,随情变韵,乎仄声交替使用读起来抑扬顿挫,却少了些跳跃性,使得诗歌舒纡婉转节奏鲜明和谐,犹如“润物细无声”的夜雨轻轻敲打在人的心田,形成流动感极富音乐性。“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实现了首节和尾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一首一尾借助《诗经》反复渲染的表达方式,其感相似其情相应,巧妙组合出节奏感和旋律美。诗中第二节前两句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青荇”诗行本身的音节和旋律。都显得非常自然和谐。双声词“艳影”、“ 榆荫”、“清泉”及“荡漾”、“招摇”、“斑斓”等双声叠韵词的运用,使整首诗富有节奏感,感情是不至于大悲或者大喜,轻柔中略带平和的心境透过这样如吟如唱的诗句全然展现在世人面前,其实可以发现《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和诗歌的建筑美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音乐之美是建立在建筑之美的形式上的。在中学课堂上,诗歌的音乐美正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不断地去诵读,读出诗歌的美和灵魂,让课堂在轻歌曼舞中舒展起来。
三.感悟意境之美
在中国的诗歌艺术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在现在的语文课堂,如何去引领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我们往往采用的是客观的逐句分析,或者是笼统的大意概括,急切地想将这些前人总结出来的理论,以一种理性的手段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这些粗暴的方式一方面有损于学生对本首诗歌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以后对诗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我看来老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营造一种氛围,这种朗读可以是学生个人的,也可以是学生集体的。例如文中第六段: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笙箫:多指世俗的欢乐。如:唐·曹唐《小游仙诗》:“忽闻下界笙箫曲,斜倚红鸾笑不休。”宋·张子野《清平乐》词:“曲池斜度鸾桥,西园一片笙箫。”清·袁于令《西楼记·砥志》:“那知我粉冷絮尘,脂冻桃花,不理旧时笙箫。”这笙箫是于别离之时奏响的哀乐,在这音乐中作者压抑内心淡淡的哀愁,与心爱的康桥挥手作别,诗人沉默,康桥不语,不愿别离不得不别离,这让人无可奈何的生活怎能容诗人肆意放歌?诗人挥别的岂止是康桥,更是埋藏在康河柔波当中的对爱、自由、理想的最求。“轻轻”、“悄悄”、“沉默”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丰富但不沉重,留恋但不缠绵,深挚但不张扬。著名画家徐悲鸿曾经说过“凡美所以感动人心者,绝不能离乎人之意想,意深者动深人,意浅者动浅人。”《再别康桥》这首诗笼罩着一种寂静的氛围,是“绘幽静之景色,状宁谧之心境”。这沉默的氛围,成为诗人离愁别绪的陪衬,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深邃意境。诗作更加富于诗情画意,动人情怀。
篇5
一、现代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教材选编存在严重偏废
201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篇目总共三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从篇目上看,高中必修五本教材,共66课,而现代诗歌只有两课三首,所占比重只有3%左右。2012年修订的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6册课本,入选古诗词,包括课外背诵的总共89首,而现代新诗仅11首。中学语文教材选编,厚古薄今倾向非常明显。
2.高考对新诗考查的缺失
首先,是高考作文对新诗的回避。长期以来高考作文都有“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规定,这就给学生一种误导:诗是和高考无关的。甚至连一道论述性文题,本来很难写成诗,也还要强调“诗歌除外”,为什么不规定其他某种文体除外呢?这正是导致现代新诗长期不被重视的原因。以这样的方式暗中抑制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重视,甚至喜爱,是极其不合理的。其次,是阅读理解对新诗的回避。命题者认为高考阅读理解考新诗不合适,理由是意蕴太深,考生不容易把握。而忽视新诗的考查,则导致学生更加不重视新诗。我们认为,相对于小说和散文,新诗自有其他文体不能比拟的意蕴和美感。比如,北岛的经典一字诗《生活》只有一个“网”字,却充满了无限的意蕴。让学生解读这样的诗歌,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新诗解读理论滞后与教学方法单一
由教材缺失和高考不重视带来的现代新诗教学现状,就是教学上的不重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对现代诗歌的认识有很多局限,对现代诗歌存在一定审美隔膜,从而在教学中普遍认为有些现代新诗过于朦胧和晦涩。他们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内核,体会不到诗歌丰富的内蕴,只能照本宣科,流于“应付”,自然不可能引领学生走进现代诗歌的美学世界。譬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看似平实质朴、明白如话,可真正读懂并不容易。一般解读多定位在“抒发了诗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上,而联系诗人的身世际遇、生存状况,按照“新批评”理论进行深层解读时,却认为这首诗是海子弃世时的临终谶语。“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意味着今天并不幸福,当“明天”隔夜又成了今天,于是“幸福”就成了人生可望而不可即的永远的追求。面对大海,按理说应该是波涛汹涌、或蔚蓝壮阔的雄浑景象,而诗人感受到的却是“春暖花开”的幻象,一种遥不可及的幻境而已。因此,诗歌所表达的是一种错杂、多层、甚至矛盾的情感体验:孩子式的天真与成人的现实感,对幸福的向往与幸福的实际遥远,对尘世的留恋与“弃世”的决断,日常的人伦细节与超现实的高蹈追求,自我的沉溺与和他人的真切关联。所有这一切,都随着诗行的起伏,被纳入到一种有机的情感结构当中,也正因为如此,这首朴素的短诗才一唱三叹,绵长而真挚。
其次,中学语文教师普遍缺乏一种语文本位、文学本位意识,解读理论严重滞后,没有把诗歌作为诗歌来教,“重意义、轻审美”,甚至把诗歌审美赏析上成简单的思想教育课,脱离了文学和诗歌本身,也脱离了语文学科自身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长期来,中学语文教学的“通病”就是偏重思想教育,忽视并脱离语文本身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诗歌时也如此,主要目的在于指出一首诗的思想意义,而且对其思想意义的理解又过于简单;更有甚者,在多年来的惯性作用下,依然把文学教学、诗歌教学政治化、意识形态化。这样就使诗歌失去了本身的美感,显得枯燥乏味。
再次,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滞后。因为教师没有真正走进诗歌,教学只能走过场,有的根本放弃新诗教学;有的即使教学,也只是读读诗作,介绍作者,讲讲背景,让学生记一记诗歌主旨之类而已。这样教学新诗对学生毫无吸引力。所以,诗歌教学的空间还远远没有拓展,语文课堂离“诗教”的传统愈来愈远。比如,我们阅读《再别康侨》,就得先理解游学康桥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了解1922年前后徐志摩曾在康桥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可是教师在教学中就寥寥几句,说他曾经留学剑桥,然后就再无补充,那么,学生又怎能理解徐志摩对于康桥的深沉眷恋呢?
二、现代诗歌美学价值叙录
培根说:“读诗可以使人灵秀。”新诗和古诗一样,不但能陶冶情操,提高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但是,新诗和古诗又是有着极大差别的。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还体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
形式上,新诗采用的是更接近我们语言环境的诗歌语言,在形式上更加自由,不拘泥于格律。那么,对中学生来说,尝试创作新诗,远比创作古诗来得容易。
内容上,古诗以对国家的忧思、对家乡的思念、对朋友的离情等为主,而新诗所表现的内容取材更广,而且更加注重作者自身的情感变化。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选取他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创作,那么,这种关注个人本身的写作理念,就拉近了学生与诗歌的距离,他们也可以学习诗人,带上一副诗意的眼睛去观察周遭的事物。这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是大有益处的。
思想上,新诗是“五四”文化思潮后渐渐兴起的,经历了“自由、民主”思想的洗礼。有别于古诗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新诗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价值,崇尚自由,重视创作个体的内心变化。当然,因为时代不同,有的诗歌也承载了一定的教化功能,但是更多的优秀的诗歌所表现的思想自由对于塑造一个完整的人,具有重大意义。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新诗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形成独立的人生价值观。
艺术手法上,新诗受西方诗歌的影响,吸收了一些不同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手法。现代诗歌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和仿效。譬如,闻一多在《死水》中,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一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艳。美与丑交织,形成巨大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
三、现代诗歌教学改进建议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没有办法改变高考的形式,也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左右教材的编写,但是,面对目前现代新诗教学的偏废,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改进,拓展新诗的教学空间。
1.用好教材,探寻多样教法
尽管教材中新诗的入选不能尽如人意,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充分利用好现行教材。教材选篇不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课外拓展,将课外的诗歌跟课文结合起来对比着讲授,以此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外,在诗歌教学中,要重视朗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诗人的情感。而不是由老师强行贴上一个情感标签,形成一种固定的解读模式,宜不断探寻教学方法,更新解读理论。
2.扩充选文,拓展阅读空间
只讲读教材上的篇目是远远不够的,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的诗歌作品,或者跟教材的文本相关,或者是师生根据喜好自主选择。例如,在苏教版的诗歌单元,就可以给学生补充相关的课外诗歌作品:教学食指的《相信未来》,补充食指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热爱生命》;讲授语文读本中的《回答》时,可补充顾城的《远和近》《一代人》等,以及其他朦胧派诗人的代表作品;教学郑愁予的《错误》,可补充介绍其他台湾诗人,如洛夫及其代表作。
3.重视选修,开展读写活动
篇6
To be honest, I know that Sun Li didn't learn from the lotus lake. When I was in junior high school, a good friend once introduced me to see Sun Li's "iron wood biography", saying that this work can even compete with Hemingway'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For some reasons at that time, I missed a good book. So, this time I met his representative work Lotus Lake, I read it carefully. The result surprised me a little. This article full of human beauty made me read it for the second time.
且先不谈他的文学造诣,让我佩服的是他的文学审美角度,独树一帜。抗战时期,当别人都在壮怀激烈时,他却以人性的角度去处理激烈的抗日题材,包蓄了人情味,写得那么柔和,那么美。
Let's not talk about his literary attainments first. What I admire is his unique literary aesthetic angle. In the period of Anti Japanese War, when other people were strong and vigorous, he dealt with the fierce Anti Japanese the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nature, including human feelings, so soft and beautiful.
在学习孙犁的作品时,我还特地去查找了一下他其他的一些作品阅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的一段话,精妙地概括他作品特点:“写,却没有多少刀光剑影,而且竟用了好几百字,细微入微地描写那样的时空里,一朵瓜蔓上的稚花如何静静地开放自己。”可以想像,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场景——大概只能用“奇特”来形容了吧!
While studying Sun Li's works, I went to look up some of his other works and read them. What impresses me most is a passage in his novel the first record of the storm, which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works subtly: "when we write about the Anti Japanese War, we don't have many swords and swords, and we use hundreds of words to describe how a young flower on a vine can quietly open itself in such a time and space." As you can imagine, what kind of scene it will be - it can only be described as "strange"!
再回过头来说说他的文学造诣吧!很高!这是发自内心由衷的赞叹。他的文字没有张爱玲的“冷傲孤寂”,也没有徐志摩的“煽情精致”,但却有一种小家碧玉的亲切,清新可人。
Let's go back to his literary attainments! Very high! This is a heartfelt admiration from the heart. His writing is not "aloof and lonely" by Eileen Chang, nor "sensational and delicate" by Xu Zhimo, but it has a kind of amiable and fresh Jasper.
在整篇《荷花淀》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的第三节,尤其是那句“水面上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花,荷叶香”。品读那细腻温情的文字,不禁让我想起《荷塘月色》中的那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渺茫的歌声似的”。那刻,好像真的屡屡清香随风扑面而来……或许,这就是他的文字传神,清秀飘逸的独特风格吧!
What impresses me most in the whole "Lotus Lake" is the third section of the article, especially the sentence "there is a thin transparent mist on the water surface, the wind blows over, with fresh lotus, lotus leaf fragrance". Reading the delicate and tender words, I can't help but think of the sentence in the moonlight in the lotus pond: "where the breeze passes, it brings wisps of fragrance, like a distant song.". At that moment, it seems that the fragrance comes with the wind Maybe, this is his unique style of vivid and elegant writing!
而且文中人物的刻画细腻生动,个性鲜明,语言对白质朴,处处流淌的是贴近生活,真实感人的生活场景……
Moreover, the characters in the article are portrayed in a delicate and vivid way, with distinct personality and simple dialogue. What flows everywhere is a real and moving life scene close to life
篇7
1.《 》,春秋末期孙武所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2.傅雷,现代________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一生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译著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以________(作家名)的名著译作最为。
3.《哀郢》,屈原的代表作之一,选自《 》(九歌/九章),写于公元前278年________国攻破楚国都城郢后楚顷襄王东迁、百姓离难的日子里。
4.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作家。其最为人所称道的诗是诗人第二次离开英国剑桥(又称康桥)大学时所作的《 》。
5.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我国古代杰出的________(唯心/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主要著述有《 》。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中的"徒"的意思是:( )
A、白白地 B、仅仅 C、徒弟 D、空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句中的"遂"应解释为:( )
A、顺便 B、于是 C、索性 D、干脆
3.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文以志。"( )
(1) 此句中"为"应解释为:( )
A、充当 B、做 C、变成 D、是
(2) 此句中的"志"应解释为:( )
A、志愿 B、记录 C、标志 D、志士
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此句唐诗的作者是:( )
A、李白 B、杜甫 C、韩愈 D、杜牧
5.分辨下列语句中"发"字的用法(将对应当答案编号填入括号内):
(1) 明朝散发弄扁舟( )
(2) 早发白帝城( )
(3) 当春乃发生( )
(4) 一发而不可收拾( )
A、发生 B、出发 C、发表 D头发 E、发展
6."天行有常"中"常"的意思是:( )
A、规律 B、常常 C、长 D、往往
三、翻译题(将下列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共计24分)
令既具(商鞅的新法令已经写好了),未布(颁布)。恐民只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市场)南门,募民有能徙置(移到)北门者,予(赏赐)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立刻)予五十金,以明(表明)不欺。卒(最终)下令。
——《史记。商君列传》
四、简答题(10分)
简述《左忠毅公逸事》一文的主题思想。
五、鉴赏分析题(20分)
试分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六、作文(50分)
(略)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计16分)
1.孙子兵法
2.翻译,巴尔扎克
3.九章,秦
4.再别康桥
5.唯物,荀子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 B
2. B
3. (1)B (2)B
4. C
5.(1)D (2)B (3) A (4) C
6.A
三、翻译题(将下列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共计24分)
参考答案:商鞅的新法令已经写好了,还没有颁布。恐怕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便在国都市场的南门立起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民众有能把木头移到北门的,赏赐十金,民众觉得这事很奇怪,没有人敢去移动。于是又说:"能够移到北门的人,赏赐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移走了,立刻就赏赐他五十金,以表明不欺骗民众。随后就颁布了新法。(本答案仅供参考)
四、简答题(10分)
参考答案:
《左忠毅公逸事》一文通过记叙左光斗以国事为重、舍生取义的两件事,以传神的笔触突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本答案仅供参考)
五、鉴赏分析题(20分)
篇8
1. 从商代的甲骨文到今天的楷书,汉字的形体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这种演变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就是___________阶段和___________阶段。
2. 汉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之分,汉字的构成有“六书”之说,即象形、指事、会意、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3. 汉字各种书体的代表性作品大多是靠碑帖保存下来的,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___________)、颜真卿的《多宝塔》(___________)、怀素的《自叙帖》(___________)等。(在括号里写出书体名称)
4. 对联由 和___________组合而成,要求对仗工整,音节协调。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___________ 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___________声。
5. 对联张贴时,要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___________,下联在___________ ,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分别。
6. 《论语》成书于___________之际,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___________ 、伦理、哲学、___________ 等方面的思想,是___________ 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7. 孔子,名丘,字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国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的创始人。
8. 狄更斯是享有世界声誉的___________(国别)小说家,也是唯一可以与___________比肩的英语作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古玩店》《艰难时世》《双城记》《远大前程》等。
9. 《大卫・科波菲尔》是“___________ 体”长篇小说,以大卫的成长史为小说的___________。小说中的房东密考伯夫妇是那种“债多不用愁、乐天知命”的性格成为文学中的典型,称做“___________主义”。
10. 《呐喊》是鲁迅的一部___________ 结集,收录了鲁迅在1918年~1922年间所写的14篇小说,其中,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等小说皆为鲁迅的代表作。
11. 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其《呐喊》中的中篇小说___________ 不仅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
二、选择题(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八句诗可以组成四副对联,请选出组合正确的一组( )
①万里伤心严谴日 ②竹直心虚乃我友
③水淡性泊是我师 ④不尽长江滚滚来
⑤蓝水远从千涧落 ⑥百年垂死中兴时
⑦无边落木萧萧下 ⑧玉山高并两峰寒
A. ①⑥/⑤⑧ B. ①④/⑤⑥
C. ②③/⑦⑧ D. ③⑥/⑦④
2. 孔子第77代嫡孙孔德成旅居台湾,他给在大陆的二姐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风雨一杯酒”,请为它选出下联( )
A. 天涯共此时 B. 羁危百年身
C. 江山万里心 D. 千里共婵娟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孔子授徒讲学,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B. 王羲之,东晋“书圣”,文学家。其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称为“天下第一楷书”。
C. 狄更斯的小说具有十分明确的道德意图,处处体现着民主思想。《大卫・科波菲尔》塑造了一系列劳动人民的正面形象,首先是大卫的保姆佩葛蒂。
D.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再别康桥》《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的作者分别是鲁迅、巴金、徐志摩、戴望舒、艾青。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对联是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它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
B. 有些汉语的新词语是随着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的出现而产生的,如“义工”,指自愿参加义务性公益活动的人,这种公益活动就是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
C. 《论语》有12700余字,简明扼要,内涵丰富,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
D. 《大卫・科波菲尔》包含了作家本人的许多生活事实。但狄更斯没有采用“纪实”的方法,而是把他们都“化用”了,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赞颂的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
B. 经孔子整理的典籍有《诗》《书》等,他还将鲁《春秋》加以删改,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C.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繁荣,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儒家虽为显学之首,但并不立于一尊的地位。
D. 《大卫・科波菲尔》采用第二人称叙事。大卫童年的篇章是世界文学中的珍品,每一个读者都会从天真无邪的大卫身上唤回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6. 下列对《大卫・科波菲尔》作者、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部小说是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一部具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
B. 小说通过主人公大卫一生的悲欢离合的叙写,多层面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
C. 《大卫・科波菲尔》在艺术上的魅力,不仅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构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而且还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
D. 《大卫・科波菲尔》的细节刻画十分生动传神,环境描写也很有功力,尤其是亚摩斯那场海上风暴,写得气势磅礴,生动逼真,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运用题(50分)
1. 下面是美国作家斯诺在鲁迅先生逝世后撰写的一幅挽联散句,请调整还原对联,只填序号。(4分)
①文坛从此感彷徨
②译书尚未成功
③先生已经作古
④惊闻陨星
⑤痛忆旧雨
⑥中国何人领呐喊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一次,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参加学校的联欢会,主持人临时加了一项“校长训话”。竺可桢风趣地说:“训”字从“言”从“川”;“言”者,说话也;“川”者,河也;此时此地,要说话,必定是信口开河的。请从“研”“抱”“舒”“劣”四字中任选一个,根据下面的示例,从字形出发,写出两个妙解汉字的句子。(6分)
示例:尖――上“小”下“大”,先“小”后“大”。做学问要循序渐进,注重积累;“大”是“小”的基础,“小”是“大”的精华,只专不博根底浅,只博不专无建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从下列新词新语中任选两个做适当解释。(10分)
麦霸、宅男宅女、雷人、杯具、菜鸟、丁克家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名著阅读。阅读下面《论语》中的句子,然后自拟一句人生格言。(10分)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
②“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③“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④“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句子,把你读后的感悟用一句格言表达出来。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精练,富有含义。不超过20字。
我选择的是第(___________)句。
自拟格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论语》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请根据其意蕴,联系自己的生活,仿照示例,另写三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10分)
示例:面对纷繁的人世,请多一分思索,不要主观臆断,为表象所迷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参照示例,用一句话点评下列文学名著。(10分)
示例1:《红楼梦》――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示例2:《家》――个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的缩影。
篇9
20年代后的新诗,清理地基、重建大厦是其面临的最为迫切的任务。这时的诗坛分为以闻一多和徐志摩所代表的新格律诗派和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新格律诗派的领军人物——闻一多,他一方面将五四新诗运动中的探索精神传承下来,另一方面反思了在这场运动中脱离中国传统诗文化、盲目追求西化的倾向。审视闻一多的诗歌的意象艺术轨迹,我们可以清楚发现,他先是回归意象传统,再试图突破意象传统,用西方意象派、象征主义的诗学与艺术经验改造中国传统意象艺术,最终建立了一个象征主义和浪漫主义相融合的现代意象体系。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他提倡应该向西方印象主义艺术、象征主义艺术学习,实现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接轨。李金发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融入了西方诗歌的象征主义意象。当他开始象征主义现代诗的创作时,似乎是专门在巴黎街头拾取那些丑怪的病态意象,而这些意象中内蕴的又无不是一些悲伤的生命体验。从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中,我们看到的是寂寞萧索、孤单冷清的意象,而不再是赞颂大自然鬼斧神工和谐优美的景象。李金发对现代文学诗歌意象的又一发展,是他最早从诗的本质意义上自觉地将象征引入中国诗歌意象,建立起了中国诗歌的象征意象范畴。纵观20年代诗歌意象艺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总体上现代意象构建还是以古代诗歌的意象艺术为对照物,初期白话新诗是一个与古代诗歌的意象传统纠结的起始期,之后以郭沫若为代表试图从传统意象体系中突破,新格律派又重新审视回应传统,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又再一次叛逆传统意象。这些曲折的尝试构成了新诗意象的现代性蜕变与诞生过程。
二、诗歌意象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经过20年代起起伏伏的多元探索,进入30年代后,现代诗歌意象艺术在反思与开拓中进一步发展。以戴望舒、何其芳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既受到了英美意象派诗歌的影响,又接受了法国象征主义文学主张。他们的现代派诗歌表现出一种氛围美和意境美,既注重突出意象个体的鲜明特征,又追求整个已经的浑然天成,既有意象的朦胧含蓄、意味深长,又尽量不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他们使用意象不是为了表达地更加清楚、直接,而主要是为了用意象暗示性地表现现实生活、现代情绪的复杂性。像戴望舒的《印象》,诗中用深谷、烟水、青色、古井这些并列的意象,营造了一种空灵寂寞的意境和渺远的意绪,是东方诗有的感伤的意境,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气质和特色。的爆发,催生了一批将诗歌意象根植于现实的生存的土壤的诗人,这其中艾青是最成功的代表。他给30年代的诗歌意象艺术注入了新的气息。艾青诗歌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光明”、“斗争”和“苦难”上,在意象的表达上主要借助于“土地”和“太阳”。这两个意象是艾青多年颠沛流离生活的写照,蕴含了他对生活的自身感悟,体现了他的诗歌与现实生活、时代精神的密切联系。“土地”意象体现了艾青对饱受战争苦难的祖国、对食不果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深沉的爱;“太阳”意象体现了他对祖国美好明天的向往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艾青把意象艺术根植于民族土壤里,将时代精神与对艺术美的追求统一起来,探索了一条象征主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道路,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诗歌意象艺术的发展。通过对上述30年代诗歌意象艺术特征的阐述,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一阶段中国古代传统诗歌意象与西方现代诗歌意象实现了自觉兼容。这种兼容从意象的审美方式、生成方式、思维特征直到形态选择,使现代文学诗歌意象艺术完成了跨越式的发展。
三、诗歌意象艺术的成熟
40年代诗歌意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七月诗派、冯至、九叶派对意象艺术的探索中,代表了中国现代意象艺术成熟期的成就。七月派的意象艺术,自觉继承了艾青、田间的现实主义诗风传统,同时更加强调时代性色彩与主体的情感化体验倾向,融入了更加鲜明的现实斗争生活的个人情绪,提升了现实主义诗歌意象艺术的境界。如代表诗人绿原在《复仇的哲学》写道:“贫穷的锯子/锯着/我们的颈项;/饥饿的大风车/碾榨着/我们的干燥的肉渣。”将锯子说成贫穷的,将大风车说成饥饿的,在对现实的记录中蕴含了深刻的反省精神。冯至的由27首诗歌组成的诗集《十四行集》,是中国现代诗歌文学意象艺术的巅峰代表作之一。冯至的诗歌没有直接描绘战争生活,也没有太多的现实生活色彩,他仅仅通过日常事物表达自己的个人感受,也是从更高的境界中引发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生命的意义。如其《十四行集》第十六首,“站在山巅,化身为远景,化成平原,化成蹊径”,在意象表达上,主客体是一种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关系,我们与“远景”、“平原”、“蹊径”融为一体。这首诗既饱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又展现了辩证的意象艺术。冯至的诗将二三十年代的诗歌意象得以升华,又为九叶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0年代的九叶派继承了卞之琳、冯至的智性化诗风,在现代主义诗歌意象广度和深度双向发展中,把诗歌现代化意象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九叶诗派很少将对于现实人生的个人感受用传统的意象体系表现,他们强调贴近现实,但是并没有将现实狭窄化,现实既包括生活现实又包括心灵现实。这一意象的扩展是诗境的扩展,若想要表达某种情绪,应该采取隐晦的、旁敲侧击的方式,避免平铺直叙,通过对与这一情绪有紧密关联的客观事物的描述,引起人们的丰富想象,实现表达情绪的目的。这种扩展增加了诗歌的戏剧性色彩,扩大了人们的感知能力,能够更加有效地、自然地表现诗作者复杂的人生经验。
篇10
小学一年级,我的外公送了我人生的第一本书,内容已忘,只记得它是彩色的,图画书,它使我萌生了对故事和色彩的神往。
三年级时,父母带我去镇上,给我买了《365夜》,鲁兵主编,黑色封面。经常能想起这本书,之前一直如获至宝地保存着,可惜的是,搬家时,所有书都愣是让大人装到了一个大麻袋,之后搬到新家,我却怎么都不能从那麻袋里找回我的《365夜》了,有时兴起,会在网上搜这本书,可以搜到这样的介绍:“《365夜》(故事),使幼儿读物突破了只供孩子自己阅读的框框,首创了由父母读给孩子听的幼儿读物。这部书一出版就受到社会的欢迎和舆论的重视,在1981年获全国儿童读物优秀一等奖。在城市家庭中影响颇大,成为普遍备用的书。”不过,那时我已不是幼儿,书是自己读的,以我看来,这本书不仅惠及“城市家庭”,对“农村”孩子也会“影响颇大”。
此外,若说小学时代对我“影响颇大”的,还有:经语文老师介绍,订阅《中国少年报》两三年,它打开了我的眼界,那时的我,不但爱看书,也喜欢开始写点关于书的残思断想了。
儿时的我,爱上书以后,便特别喜欢去外婆家,外公的床底下,一个大纸箱里,藏着大量的连环画,包括《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济公传奇》、《隋唐演义》、《三毛流浪记》等等,那时的外公,现在想来,很是重男轻女,表哥要看连环画,向来是可以随便拿的,我却不行,看本书,还得向外公写借条,一星期为限,到期不还下星期还没得借,也正是如此,我对看书,更是如饥似渴,直到看光了那一纸箱子的连环画,记得那时外公还封了我个“小人书大王”,经常拿我当教材教育我的那些哥哥姐姐要多看书。
小学四年级,我和班里的几个同学步行到离家还有点远的光明桥头,是为第一次出门买书,记得想买一本与语文课本配套的“词语手册”,记得那时作业总有一项叫“解词”,有了“词语手册”,就不怕有解不了的词了。到了桥头,找到了书店,却没买到书,只好失望而归。回到家,看到母亲买来一本书,竟是“小学生词语手册”,囊括了小学语文所有词语,着实让我转了好一阵子。这也算较早的教辅书了,那时课本之外也就一册“双基”(基础知识与基础训练)而已,不像现在这般残酷。大概也是这一年,我还是和那几个同学,步行到七八里外的红山买书,没找到书店,却在一地摊买了几本,除《小学生字典》外,竟有《古代诗词》、《李白纵横探》,那时的水平,着实还看不懂,却满心欢喜的买回来了,一直看了好几年才略懂。可惜的是,这两本书也都于搬家时丢了。如今的地摊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城里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卖书的摊位,但都时一些时鲜的杂志罢了。
再一次记得是五六年级了,暑假,我和另一同学,共驾一辆自行车,去十余里外的坎山镇,在那里的新华书店和门外的书刊亭买了好些书,多半是些作文选之类的,看看别人刊登的文章都是怎么写来着,自己也开始想投个稿之类的了。
除了买书,必须提及的还有我的表哥。那时他自己虽不怎爱看书,但读书时,却经常在学校图书室借了一些书给我看,特别是《绿野仙踪》,讲的是小女孩多罗茜和狮子、稻草人、铁皮人结伴寻访奥茨国魔术师的故事,而今又买这本书读给班里的孩子们听,读着听着,仍觉特别亲切。表哥还订了《少年文艺》,每一期都带给我看,因此一当周末,我就去问他杂志来了么。此外,我还读过表哥借来的《萌芽》杂志,也零散购买过《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巨人》,以及《山海经》等书刊。那段日子,那些书本,让我度过了愉悦的年少时光。
初中时,订《春笋报》,时朦胧诗、现代派正火,一拨追逐风潮的文学少年也赤膊上阵,吞吐了一些新异蹊跷的文字,我也常常眼球发热,并摩拳试之。不记得什么时候了,曾邮购过《五人诗选》和一本朦胧诗研究著作,喜欢一切有关朦胧的东西,那时和班里同学去照相店拍几张艺术照都拍成朦胧的,朦胧的书,朦胧的岁月啊!
高中,忽神往“哲学”,专门去买了卢梭《忏悔录》(那时还把忏读作纤)后来又买叔本华的《意欲与人生之间的痛苦》及朱光潜《美学书简》,这三本书的具体内容忆模糊不清,但足以让终生难忘,至少我开始接触“欲望、痛苦、悲剧、诗意、生存、美感、审美”等等这些借得珍惜的词。
有高燥,也有浅鲜,所以迷过一阵子席慕蓉,抄过几首汪国真,买过席的《写给幸福》和一本诗选,汪的一本《年轻的风》,都已不知去向,但席叫我至今喜爱桐花,汪让我记着“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倘有人让你惦着一种花、念出一句诗,足矣。
大学,借读王国维《人间词话》,做了大量摘记,虽只意会了一点皮毛,像“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三种境界”,却也深植于心。在大学附近的小书店里购《飘》、《百年孤独》、《简·爱》,品尝外国小说的魅力,再次翻读高中时买的《忏悔录》,始知“忏悔”的魅力。
大二时,受吴教授指点,借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又读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因此盯上了尼采,也盯上了周国平,后又在校内地摊购得周国平《只有一个人生》,这些书让我懂得自省、自明、自信。想当年对尼、周真乃饥不择食,求其书其文亦不厌不倦,哪怕见到他们的只言片语,也要复印了,待到尼、周的书遍布街市,我似乎再未正经翻阅过。
或是这一年,曾购林语堂、梁实秋、、周作人、徐志摩等人散文集,叹过去“大师”太多,购贾平凹自选集之《闲人》、《油月亮》,又叹当今代“大家”太少。
那几年还读了加缪的《局外人》和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想及“荒谬”与“非人”、爱与永恒,我写下一句话:“有意味的小说形式就是意味着多种可能”。
大学时,还补习过“古典”,主要是“四书”及《老子》等。选读或重读了莎士比亚悲喜剧代表作,卡夫卡小说(《地洞》、《城堡》),米兰·昆德拉《为了告别的聚会》,都足以终生难忘。
工作后,购书越来越少,读书也越来越毛,记忆特别深刻的真的不多了。能想到的有:《卡夫卡全集》,《小王子》,余华《许三观卖血记》,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