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诗范文

时间:2023-04-08 12:0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无题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无题诗

篇1

关键词:晚唐 李商隐 无题诗 赏析

在唐代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当政的六十余年里,国家内忧外患。政治上的瓦解和分裂,经济上的凋敝和动荡,使得这一时期的意识形态也处在一个相对混乱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诗歌,杂处在由唐代“诗境”向宋代“词境”的转变过程之中。恢宏壮阔的盛唐气象经过丰富多彩的中唐风采,最终转变为哀婉深沉的晚唐之韵,即走向更为细腻的心灵感受和更为含蓄的情感体验。

晚唐的“无题诗”晦涩、难懂,呈现出复杂、朦胧的特点,这是时代的困窘在诗人心头打下的痛苦而绝望的印痕,不可避免地使作品染上悲哀的色调和伤悼情绪。因为它进一步触及了诗人潜意识的层面,所以表现出一种更深刻、更隐蔽的时代情绪。

一般来说,诗之有题犹如文之有目,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晴之目的。但是,当诗人本身的思想不太明晰、目的不太明确、情感不太单纯的时候,为作品设题目便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过去,有人将同一情感类型的诗篇排在一起,用一个笼统的名字一以贯之,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如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八首。但是,真正大张旗鼓地以《无题》为题,并创作出极有特色之诗篇者,还要数晚唐那位“制造诗谜的专家”李商隐。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历史上,恐怕没有谁比李商隐的“无题诗”更加婉曲幽深、隐晦含蓄,让人猜不透、想不清、坐不实了。然而这些难以索解的诗篇却同样让人牵肠挂肚,难以割舍,爱不释手。

广义地讲,李商隐的无题诗不仅包括以“无题”命名的作品,而且泛指那些以诗歌首句前两字做题目的作品,比如《碧城》、《如有》、《相思》、《东南》、《昨日》等,以及那首脍炙人口而又令人费解的《锦瑟》。

与其他“无题诗”相比,《锦瑟》诗似乎更具有扑朔迷离的朦胧美。就其所选取的意象而言,无论是庄生之梦为蝴蝶、望帝之化为杜鹃,无论是沧海遗珠、鲛人泣泪,也无论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都带有不可指实的朦胧性与模糊性,它们之间的排列也没有明显的必然联系。因此,诗境之下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真是很难揣知了。我们所能感知的只是笼罩弥漫于诗境之上的那层浓重复杂、挥之不去的人生情绪:伤感、迷惘、惆怅、无奈、悲伤……不过,这已足以使我们心荡神摇了。近代学者梁启超曾说:“义山的《锦瑟》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们若还承认美的价值,对于此种文字,便不容轻轻抹煞。”在我们看来,梁启超所谓的神秘性的美,是儒、释、道三家交融汇合后,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必要的艺术张力。

作为封建文人,李商隐具有儒家学者积极入世的精神。他执著于人生、理想、功名、事业、爱情、亲情等,并将之升华为一种人间至美,甘愿为之泣血生烟。甚至于明知无望,仍然要“一寸相思一寸灰”地不懈追求,真正凸现了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从而,为诗歌提供了内在的、深层次的情感动力,并呈现出深挚真纯的精神面貌。与这种入世精神相反,佛教恰恰要求超越一切人生执著,超越是非、毁誉、美丑、善恶等一系列价值标准,甚至于要求泯灭物质与精神二者的界限,让人走进清澈澄明的佛禅之境。因而李商隐在遭遇到一系列人生打击之后,便终于走上了佛禅之路。用他的话说,“三年已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克意事佛。方愿打钟扫地,为清凉山行者。”(《樊南乙集序》)无疑,这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态度,恰似两股巨大的激流在诗人心底不期然而遇了。诗人力图在儒、佛之间找到出路,寻求于执著中实现超越,超越中坚持执著的途径。这种极难实现的努力在给诗人内心带来激烈痛苦的同时,更给诗人以排遣不尽的诸种人生情绪。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绝句》)元好问曾感叹于李诗的扑朔迷离,索解不易,希望有人像郑玄为《诗经》作笺注一样,能为李诗解谜。此后,果然有不少人诱于无题诗的巨大魅力,苦心求证。此风绵延千载,至今不衰。然而,每一次新释义的增加非但没有使这些作品的读解更加明晰,反而又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朦胧美与神秘感。就像一条不断延长的解释链一样,其韵味也变得更加丰厚、更加绵长。或许,无题诗不仅言志,而且言情,它包含了更为复杂微妙的人生体验与生命感受。就像在“锦瑟”与“五十弦”之间,李商隐巧妙地加入的“无端”二字一样,有些情绪和感受本来就是没有端倪的。或许,正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在缠绕着诗人。以“无题”为题,这难道没有什么特殊的意味吗?

就作者的经历而论,李商隐创作无题诗并不是偶然的。他聪明早慧,很早就有“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远大政治抱负。在一段少年得志之后,他不幸被卷入牛李党争,虽屡次上书投表请求汲引,却终遭冷遇,致使一生辗转各地做幕府书记,官小位卑,潦倒不堪,心中自有抑制不住的郁闷忧伤。与此同时,他的情感经历也颇为坎坷,尤其是中年丧妻之后,郁郁寡欢,常常沉湎于回忆之中,发而为诗,本是极为自然的事。加之中国诗歌自屈原以来就有“托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的比兴传统,因而哪些诗是“言志”,哪些诗是“缘情”便难以分清了。从社会的角度上看,无题诗在晚唐的崛起也不是偶然的,此一含蓄幽深、晦涩难懂的诗风正是衰变时代特有的表现。如果换上盛唐诗人,无论是写仕途,还是写爱情,都会比这明快健朗、直露坦诚得多。我们知道,若就仕途的坎坷而言,李白并不比李商隐更幸运。但李白对自己的抱负与苦恼却从不隐晦:得意的时候,他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几儿童入京》);失意的时候,他狂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之三)。诗中表现的只是大悲大喜,丝毫没有凄凄惨惨的情调。由于他对命运的不满是建立在充分自信的基础上,因而他不但敢出怨言,而且企图进行抗争:“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匐震天鼓”;“闾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梁甫吟》)。这种悲剧性的搏斗,充分显示了盛唐士人昂扬的气质和蓬勃的生机。然而,在李商隐这里,我们感到的却是欲言又止的表露,毫无希望的执著,充满痛苦的深情,无能为力的慨叹。爱情的失意、仕途的蹭蹬以及时局的混乱,使诗人失去了对外部世界的兴趣。他宁愿沉浸于内心狭小的一隅,不再希望高飞远举了。正所谓,“雌去雄飞万重天,云罗满眼泪潸然;不须长结风波怨,锁向金笼始两全”(李商隐《鸳鸯》)。诗人就像金笼锁鸟一样,将自己的心事紧紧地锁在意识的底层,使人琢磨不透。从这一意义上讲,如果说盛唐诗歌是行至中天的太阳,将光芒向广袤浩大的宇宙间播洒,强烈而充沛;那么晚唐诗歌则是静静燃烧的烛火,只给很小范围内的事物涂上一层微黄玄妙的光泽,柔和而宁静。如果说盛唐诗歌如同一望无际的大海,汹涌澎湃;那么晚唐诗歌恰似跳跃在山涧之中的潺潺小溪,幽微曲折。如果说盛唐诗歌像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乐;那么晚唐诗歌则似一曲低回婉转的小夜曲。前者固然以其特有的劲健沉雄给人带来高亢昂扬的审美感受,后者也因其独到的柔美幽深、含蓄细腻而具备了特殊的魅力。

与这种时代精神相一致,李商隐的无题诗不仅朦胧、隐晦,而且绝望、痛苦。如果说“悲”可以转化为一种“美”的话,那么古今中外的诗歌恐怕无过于李商隐的几首《无题》诗了。在这些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一种不可企及而又刻骨铭心的爱,一种万念俱灰而又至死不移的情,一种无法言传而又心心相印的思。人生是宝贵的,也是短暂的,然而在这宝贵而短暂的一生中,人们又将留下多少刻骨铭心的遗憾呢?相爱而不能遂愿,相思而难以谋面,但诗人耿耿此意,拳拳此心,至死不渝。他就像一只春蚕,一生一世都在吞吐着不尽的丝(思);他就像一只红烛,每天夜晚都有流不尽的泪。早晨起来,他常常面对镜中新添的白发空自叹息;夜幕降临,他常常不忍离开眺望远方的楼台;夜晚的睡梦里,往往出现与挚友重逢的场面;落日的余晖中,每每记起与恋人约会的情景……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只能加深那日渐绝望的爱,那无法延续的情。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诗人已经失去了改造世界的信心与勇气,面对猝然而至的悲剧命运只好抱有一种近乎宿命的绝望情绪。在这里,诗人已经失去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的勇气,有的只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的叹息了。然而,细细想来,这种自我信念的失落不正是时代的夕阳投射在诗人身上的暗影吗?

参考文献:

1.赵景波,《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机制—兼论中国古典意象诗的解读规律》,《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6年第六期。

2.陈冠明,《李商隐的无题诗和锦瑟诗》,《唐代文研究年鉴》1984辑。

3.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4.郑官柱,《终身之困,难言之隐——李商隐〈锦瑟〉新释》,《文史知识》1994年 第10期。

5.王蒙,《对李商隐及其诗作的一些理解》,《文学遗产》,1991年第1期。

篇2

蓑衣破帽欲淹愁

错堪艋舟心未收

茫茫水色相思短

野旷清露赛自忧

无题(二)

自瞰此情胜似骄

那知他人眼中渺

浮萍一生从此过

扬飞红尘任逍遥

无题(三)

偶本世间一俗物

不须他人眼里漂

人心好比水中月

只可远观莫强捞

无题(四)

皎月似水愁思浓

残花低处遗西风

路过春旁不留色

自知之明两轻松

无题(五)

月影窗上走

青花阶下残

默默独倚楼

恨眼望不川

朝不见归人

强断此生缘

篇3

    论文摘要 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创,其中写得最好且被历代传诵的,都是以七律为载体的几首无题诗以及《锦瑟》。以《无题》(八岁偷照镜)等五首无题诗和《锦瑟》为例,从这六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上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李商隐无题诗是他有意进行的试验。通过艺术实践,他为其所要表现的内容找到了最适合的形式,那就是七言律诗的体裁和男女爱情的外衣。

    无题诗是李商隐的艺术独创,以“无题”命名的诗歌不足二十首,但就是这十几首无题诗和相当于无题诗的“锦瑟”,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课题。从诗歌体裁上看。无题诗几乎涵盖了除五绝、五排以外的古近诸体:从题材上看,无题诗都是以男女爱情为诗歌情感中心:从艺术上看。写得最好且被历代传诵的都是七言律诗。“这一情况透露出,作者在进行试验,看哪种形式最适合他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内涵”。。故本文打算以《无题》(八岁偷照镜)等五首无题诗以及相当于无题诗的《锦瑟》为例。通过分析这六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发展过程。来看李商隐有意为之的无题诗创作是怎样走向成熟的。

    一、从思想内容看无题诗的创作过程

    (一)无题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关于这首无题诗的写作年代,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是李商隐早年的作品。如冯浩认为:“初应举时作也。”诗中描绘的少女美丽早慧,勤于习艺,却对自身的未来无法掌握,托喻痕迹很明显。以少女的怀春闺怨来借喻有才之士的渴求仕进、渴望遇合之情。而同时又以女子之“十五泣春风”来形象比喻才士内心的忧虑。刘学锴就认为:“以少女怀春之幽怨苦闷,喻才士渴求仕进遇合之心情。”

    (二)无题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学者们大都认为“诗作于义山任职秘省期间。”首联的气氛温馨浪漫,昨夜的星辰好风,给人以恬静安宁的感受。画楼桂堂般的美丽地点,更是让人难以忘怀。颔联是广为流传的佳句,爱情遭受阻隔,不能相依相守,但彼此的心灵是感应的,相通的。有如灵犀的一线贯穿,上下相通。“写出间隔中的契合、苦闷中的欣喜、寂寞中的慰藉”。颈联用华丽的辞藻渲染了灯红酒绿的热闹场面。尾联写拂晓听鼓应官,身如转蓬,抒发身世飘零之感,在爱情的阻隔之感中融入了身世之悲。前一首对命运的未测的忧虑,已经变成现实命运飘零的无奈,可见这一首诗是写于前一首之后。

    (三)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无题诗的具体写作时间已不可考。但同前一首相比,已经没有了温馨场面的描写和两情相通的欣喜,而是抒发离别之苦和别后痛苦缠绵的相思。可见是写于前一首之后。颔联抒发的情感是:“正是在这种仿佛绝望的悲哀痛苦中透露出感情的坚韧执着,既悲观又坚定,既痛苦又缠绵。明知思念之徒劳与追求之无望,却仍要作无穷无尽的无望追求:明知思念与追求只能使自己终生与痛苦为伴,但却心甘情愿背负终生的痛苦去作无望的追求。”尾联在濒于无望的情况下,仍寄希望于神话中的青鸟为自己传递音信。总之。此诗的感伤色彩、悲剧情调较前首又有所加重。思想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徘徊挣扎。但毕竟理想中的“蓬山”离自己还不是很远,毕竟还有传说中的青鸟为自己传递音信。

    (四)无题四首(其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在前一首诗里还有对分别场景的回忆,还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害怕她因思念自己而“云鬓改”,并寄希望于传说中的青鸟。而本首诗一出场便喊出了积蓄已久的失望和怨恨:当初你和我相约来此现在已经纯属空谈。你一去之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次句“梦为远别”为全诗诗眼,相思成梦,但梦中却因“远别”而悲泣不已。梦醒之后痛苦不已,在墨尚未浓就匆匆写下书信以寄相思。颈联渲染了华丽而迷离的气氛,暗示了诗人沉醉于曾经的美好而无法自拔的痛苦心境。尾联与前一首的末两句相照应:前首还自我安慰蓬山没有多远,而此首则是“更隔蓬山一万重”,抒写人生理想更加地可望而不可及。可见,本首无题诗的具体写作时间虽然不可考,但从感情失望痛苦的程度来看,肯定是写于前一首之后。

    (五)无题四首(其二)

    飒飒东南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首联细雨轻雷,隐隐传出生命萌动讯息,与末联所暗示的“春心争发”暗应:颔联暗喻相思的深长以及无孔不入:腹联中典故的主人都是情之发乎中而不可抑止者:末联由香销成灰生出联想。强烈的对照中显示了对美好情愫被毁灭的郁积悲愤。没有了前一首诗里对曾经美好的沉醉。在梦中去找寻对方,梦后还有给对方写信的冲动。而是对自己的悲剧命运似乎有了一种更加清醒的认识,所以告诫自己要减少痛苦只有减少对理想的追求。故这首诗的具体时间虽不可考,但从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来看,肯定是写于前一首之后。

    (六)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对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一般都认为是李商隐晚年回顾一生遭遇而作。由于将自己的悲剧身世和悲剧心理幻化成一幅幅各自独立、而又含意朦胧的象征性图景,所以中间二联具有通常抒情方式所缺乏的丰富性和暗示性。但只要抓住“思华年”和“惘然”这条主线。结合诗人在其创作中一再重复的主题和心声,那么诗中所牵涉到的具体情事虽不可知,但迷茫感伤的心境我们却能够体会。陈伯海指出这首诗“略去了‘思华年’过程中涉及的种种外表事象,而致力于发掘诗人内在的情绪体验。……诗人着重提取回味身世时的种种情绪体……其间可能包含有年华消逝的感怆,理想幻灭的悲哀,国运沦替的忧愤。爱情生活的隐痛以及漫长人生道路上的种种遗恨。”

    可见,大多数无题诗虽不能确定具体的写作时间和背景,但诗人感伤和绝望的情绪在一步步加深。无题诗多为某件事对他有所触动,但在创作时不只停留在那件事上,而是深发到自己的身世,对自己的命运有一种哲学认识,那就是诗人一生都在迷茫与得而复失的痛苦中。无题诗的创作。表面上是无题。实际上是诗人有意为之。借男女之情来表达他的哲理。为自己的哲理式的无题诗披上爱情的外衣,是因为诗人还有意学习阮籍。阮籍用玄言诗来表达哲理,他的玄言诗只是在空谈哲理,被评价为“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蝾《诗品序》)。李商隐看到了阮籍诗歌单独讲人生哲理所遭遇到的弊端,所以才会给自己的无题诗披上了爱情的面纱,也造成了无题诗的朦胧多义。这是李商隐的创新,也是他的尝试。

    二、从艺术特点看无题诗的创作过程

篇4

一中国古代感伤诗词产生的原因

感伤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无不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诗词家们的经历、见闻以及感受不顺、不平、不善、不美、不喜、不乐的时候,自然会产生感伤的情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情发于中而言出于外,所以诗人借诗词这一文学载体来浇释心中之垒块。中国古代诗词感伤情绪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历史的原因纵观历代诗词发展史,中国古代诗词感伤情绪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定的社会历史现实条件造成的。中国几千年的社会总是处于集中统一与分裂割据、相对安定与动乱频仍的交替之中,中国封建社会先后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迁,而处于这其中的诗人词人,必然会受到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由于封建知识分子大都受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多具社会良知和责任感,有较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远大的理想抱负,但现实中,特别是在动乱的时代或逆境中,他们往往是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理想多归于破灭,政治上常遭受挫折,生活上常趋于困顿,浪迹漂泊,亲友别离。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反映在创作上,必然表现为感伤诗词,如宋玉“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慨叹、曹植“君怀良不开”的无奈和愤懑、庾信的“啼枯湘水竹、哭坏杞梁城”的哀伤,无不是社会现实使然。如果我们按感伤的内容来分类,作家不外乎或因忧国忧民而感伤,或因怀才不遇、理想破灭而感伤,或因漂泊怀乡而感伤,或因爱情的不幸而感伤,或因亲朋的生离死别而感伤……凡此种种,无论是政治抒情诗,还是生活爱情诗或是送别诗,其思想内容和情感都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典型者如李煜和李清照,两人都是在亡国之后的和飘零中,由于今昔对比强烈,物是而人非,有感于个人身世的剧变,因此在其词作中,追昔思今,幽怨、伤感、悲愁就自然成为其词的基本情调。

2作家自身的原因文学的内容固然离不开社会历史现实,但文学创作却取决于作家的主观创作。不同时代的诗人由于所处时代、生活环境、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及师承关系等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文学和艺术风格。感伤诗词的创作是与作者性格中带有的感伤因素或者说感伤个性特质不能分开的。中国封建社会大多数文人都具有感伤的特质,他们关心国是、关注民生,有变革现实的理想。他们不但感情细腻而丰富,而且多愁善感,内心敏感,在感知时事、体验人生中,能注重和观察周遭事物的变迁,及时捕捉客观的事物和事件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如李清照的故国之思,诗中叙写的孤独、自怜、渴望归宿的复杂情绪,无不是北宋亡国之后所形成的感伤性格。可以说,是客观环境促成了作者感伤的性格特征,是作者感伤的性格特征决定了感伤诗词的存在和发展。

3文学本身发展的原因从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看,无论是文学表现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以及所采用的具体形式,总是遵循由不定型到定型、由不成熟到成熟、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化到多样化的发展规律。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化、多样化和复杂化,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创作也必然会随之丰富、复杂和多样化。感伤作为人类的特有情绪之一,必然在文学中得到表现和宣泄,这既是作家审美创作的需要,也是社会阅读鉴赏的需要,是由文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决定的。

二中国古代感伤诗词的文学价值

古代感伤诗词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和作家的思想感情,它的内容表面上看是消极的,但却有着深刻的认识价值;它的艺术造诣很高,使得感伤诗词极易震颤人们的心灵,使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1古代诗词的感伤情绪与佛道意趣的联系佛道对人生理想的阐释为文人的感伤情绪找到一种出路与归宿,它能消融诗人的痛苦,注入了诗歌的幻想与灵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人的创作心态,并加大了无题诗解读的难度和多义性,使得无题诗增添了朦胧之美、悲怆之美和生命之美。作家由于对理想的追求而产生对现实的无耐与否定,力图获得精神的超脱,而佛道的意趣为这种探求与超脱提供了一条理想的便捷之路,无论是陶潜的田园诗还是王维的山水诗,无不隐含着佛道的禅机玄理。李商隐无题诗的佛道意趣在于对生命感性的执著追求,无题诗中的悲剧性情致与诗人对于人生的体验在于对有求皆苦、无常幻灭的表达。感伤情调与佛道意趣是无题诗解读的重要途径,表现在:一是生命无常、命运难宰是诗人对佛法的深切感悟,是无题诗反复咏吟的对象;二是有求皆苦,超越痛苦的禅学观照升华了诗人对佛道的感悟;三是至死不渝的执著是诗人在佛道相融之下心灵的一种整合。感伤情调是中国文学作品情感抒发的一大传统,与佛道意趣相生的比比皆是。自宋玉《九辨》以来,历代不绝。其成因为:儒家入仕的人本思想造成中国文人特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兼济天下“”济世救民”的人生理想体现政治价值与人生价值的统一。可大多数文人学者仕途坎坷,于是老庄所推崇的自由独立的人格境界便成为文人追求的另一个目标。然而,“桃花源”的理想只是诗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追求独立人格伴随着文人内心深处的不安与不满,矛盾重重的文人渴望精神家园的出现,这样禅宗中的回归彼岸世界的思想又为文人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解脱空间。一方面,中国文人大都受儒家理想主义精神和庄子人格独立精神的强烈影响,他们往往追求政治成就和个人完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两种不同的目标是相冲突的,而且文人对自己过高的期望值使他们不可能满足一般的成就。在两种目标的冲突中,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文人因强烈的挫折感而导致心理失衡。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没有专门容纳文人的位置,却又实实在在地需要文人,统治者们一方面以“功成名就”“封妻荫子”为诱饵来吸引文人,一方面又以重重规范去约束文人,因此造成了文人极为尴尬的处境和异常特殊的心态。

2感伤诗词是作家自我生命意识的表现如果我们从更深层次去挖掘感伤诗词产生的原因,发现其还在于中国古代感伤诗词是诗人词人主体生命意识的强烈表现。从创作的主体上说,文学是作家主体意识的宣泄和表现,而这主体意识又多表现为对自我生命意识的探索与追求。从哲学层面上考察,生命作为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在无垠无限的时空中,往往让人体验和体悟着顺与逆、穷与达、悲与乐乃至生与死的挑战、考验与困惑。而它作为精神与意识的现象,又往往让人希冀对生命时空的超越。这就使得文人的情感认识、人生体验以及创造实践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貌,从而反映了文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在诗歌中较多地再现对生命的感伤是在汉代。东汉末年,政治衰败,战乱频繁,生命显得格外脆弱,士人心中萌发的人生短促之感和浓得无法化开的悲哀情绪就在《古诗十九首》中荡漾开来。建安时期,文人的个体生命意识更显强烈,但不同的是,悲凉中带有慷慨,感伤中含有昂扬。到了西晋时期的陆机,他对生命的体验变得复杂起来,悲哀、昂扬、颓废乃至享乐,似乎前代对生命的种种感受都集于一身。唐宋时期,特别以李商隐为代表,感伤情调成为他诗词的主调。可以说,古代大部分诗人都在痛苦中挣扎,在生命的边界线上艰难跋涉,另一方面又以执著的功名心来传达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从而形成了诗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由于意识到生命的渺小和人生的短促,士人们更加注重对有限生命的珍惜,也就具有了更加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意识。而他们的作品也强烈体现了这种意识,无论是咏怀诗、咏史诗、爱情诗、送别诗,都具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和主体意识,都是对美好理想、美好事物的追求而无法实现的感情抒发与宣泄。虽然这其中有很多的无奈与忧伤,但却是作家自我生命意识的珍视与觉醒,对生命价值的探究和思考,从而使感伤诗词具有生命哲学上的认识意义。

三感伤诗词的美学意义

篇5

1、“君子世无双”上一句是“不能容世俗”,其出自《君子世无双陌上人如玉》网络小说中的一首诗。

2、《君子世无双陌上人如玉》,是网名为珏尘々燚寒的作者创作的一部言情小说,该小说描述了一对恋人悲凉的爱情故事。

3、在小说中,作者赋有无题诗一首,诗曰:“青楼斜影疏,良人如初顾。纤手如玉脂,淡妆胜罗敷。引君入香堂,言词论今古。君心城切切,妾意情楚楚。盟定三生约,共谱月下曲。岂料鸳鸯棒,分飞相思苦。纵有抱柱信,不能容世俗。君子世无双,陌上人如玉。不能同世生,但求同归土”。

4、该诗也是对整个故事的概括,反映了一对恋人从初识谈古论今,相见甚欢,到彼此萌生爱意,订下月下之盟。岂料被棒打鸳鸯,劳燕分飞。但这对恋人在世俗压迫下勇于抗争,誓言生死不离。“不能容世俗”,才见“君子世无双”,可见其爱情之坚贞。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岁月静好,梦已久远,你是否会徘徊夕亭间,赏月观秋。

谁能读懂历史的尘埃,谁能重塑你一身清风,谁能感慨字字珠玑的背后。

谁又能舍得付出的泪和情,月照中天,名落孙山,怀才不遇的痛,权欲的诱惑,岂是把酒当歌息矣?

江南的雨,淋湿了谁家的新燕;窗外的寒雪,又覆上了何巷的柳。

遥看青梅何时归,竹马撑伞湖畔等。

古人为爱的辛酸,没有给后人留过太多的记载。

史书对古人梦的记载,是否掩盖了真实的性情。

逝者的心,被古尘覆上;逝者的泪,还未流尽。

古代君王能有几分憔悴,面对明月,诉说自己最初的梦想,会否知道自己的未来,不受混沌所制;累了,宫斗的心演不了凄苦的情;受宫的束缚,青年心志尚存,行如猛虎,卧似蛟龙,如何想到今暮,却细嗅牡丹,品佳肴人生。

能有几分朝气还夺美人一笑?

惟有追梦,赏春朝花雾,观夏暮云迁。

殊不知,梦已尘封,身不由己。

醉酒的诗人阿,是何苦滋味,如此哀愁?满腹诗文,一身才气,还满足不了你呵?莫非官权诱惑了你,无法自拔?还是为心爱的人,抛舍一切,义无反顾,却遭离别之痛?

情痛为何?欲痛又为何?

怕是那大家闺秀,倾城倾国,爱慕者无数,痴情守候,春夏秋冬,却痛心疾首,弃了谁的情,梦了谁的颜?

想崛起天下,来来往往,始乱终弃,又是怎样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暗无天日的心墙,包裹了怎样的无语?

叱咤风云的人物,至今也沉沦于寻常百姓,还能怅然灰天,独尝孤寂的酒酿,又品味当年放下权势的痛,放下心的高贵,至今才知安居乐业之道的不易和心向自然的空荡。

轻轻颔首,淡了句:“多年未见了,心的自在,神的向往。”

闺中梳辫的姑娘,难诉心的惆怅,官府的逼束,高墙的积岁,可怜天上人间的人儿,何处是归宿?

陡然花开,陌上独秀,何时看的花,今已流年。

风烟锦瑟,红颜已旧

是否有人怀念,年芳的她,如今,青丝暮成雪,嫣然迁陌。

胭脂遮的是泪颜,花髻栽的是白鬓,女儿叹光阴似水。

默然,当年那个少年,也是否怀念着自己。

只是,岁月已晚,梦不返然,红颜已葬。

我梦中的人啊,无题的诗,怎样才能唱尽风尘?

我梦中的诗啊,把我的心晕染。

无题的古人啊,你的心多么凄凉,你的梦似多情,把我魂牵梦萦。

无题的诗,为无名的心所作;无心的人,为逝者所葬。

墓旁的瘦花,为何开;花旁的碑,为谁立?

古往今来,风流人物不胜朽月,落于土灰。

篇7

后来在宿舍谈起此事时,某君一脸惊讶的说,“怎么可能呢?猫肉是酸的!怎么能吃呢?”我问他如何知道,是否吃过,依然一脸惊讶的说,“这还用得着试?人人都知道啊,猫肉是酸的,还用得着试么?”那口气简直是听到了世上最荒谬的事。

由此想起关于西红柿的一则趣事,据史料记载,西红柿是生长在南美洲秘鲁国家森林里的一种野生植物,原名“狼桃”。当地传说狼桃有毒,吃了狼桃就会起疙瘩长瘤子。虽然它成熟时鲜红欲滴,红果配绿叶,十分美丽诱人。但正如色泽娇艳的蘑菇有剧毒一样,人们还是对它敬而远之,未曾有人敢吃上一口,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观赏植物来对待。到了十六世纪,英国有位名叫俄罗达拉的公爵在南美洲旅游,很喜欢番茄这种观赏植物,于是如获至宝一般将之带回英国,作为爱情的礼物献给了情人伊丽莎白女王以表达爱意,从此,“爱情果”、“情人果”之名就广为流传了。但人们都把番茄种在庄园里,并作为象征爱情的礼品赠送给爱人。过了一代又一代,仍没有人敢吃番茄。到了十七世纪,有一位法国画家曾多次描绘番茄,面对番茄这样美丽可爱而“有毒”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诱惑,于是产生了亲口尝一尝它是什么味道的念头,因此,他冒着生命危险吃了一个,觉得甜甜的、酸酸的、酸中又有甜。然后,他躺到床上等着死神的光临。但一天过去了,他还躺在床上,鼓着眼睛对着天花板发愣。怎么?他吃了一个像毒蘑一样鲜红的番茄居然没死!他咂巴咂巴嘴唇,回想起咀嚼番茄那味道好极了的感觉,满面春风地把“番茄无毒可以吃”的消息告诉了朋友们,他们都惊呆了。不久,番茄无毒的新闻震动了西方,并迅速传遍了世界。从那以后,上亿人均安心享受了这位“敢为天下先”的勇士冒死而带来的口福。后来有人分析了西红柿的成分,论证了它含有多种维生素,是营养极为丰富的食品,于是便把它从公园里挪出来,移进了菜园。到了十八世纪,意大利厨师用西红柿做成佳肴,色艳、味美,客人赞不绝口。番茄终于登上了餐桌。从此,番茄博得众人之爱,被誉为红色果、金苹果、红宝石、爱情果。

可见世人的成见是件很可怕的东西,能使人长久以来都不敢尝试从别人口中听得的“毒物”。谣言不知从何而起,但是说了千遍万遍,诸人皆如此说也就成了客观真理,普遍承认,毋庸置疑,乃至于从来没人去试着尝试一下。

不过诸般谣言,虽多有不可解之处,有些仔细思量之下,或许也有深意。譬如食猫,国人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几乎没有不敢吃的东西,某一物种被吃到灭绝也是常有的事,猫既能抓老鼠,是极有用的生物,假设被人列入食谱,恐怕不几日也会沦为“珍稀动物”,难得一见,而老鼠则会泛滥成灾。单纯设一禁令,效果恐怕并不会很佳,人皆有猎奇意识,越是“珍稀”越是“保护”,往往越是趋之如骛,比如现在各地都有专门的野生动物菜馆,专门以一些国家保护动物作为卖点,菜价还往往贵得离谱。比如象牙,明令禁止之下,反而推高了售价,越是珍稀,越是可贵,变成了人人皆想据而有之的奢侈品,争相购买之下,却反过来进一步助长了偷猎者的疯狂行为,加速了大象的灭绝速度,陷入了越保护越稀少,越稀少售价越高,越售价高就越稀少的恶性循环。这样看来,与其三令五申的设立禁令,倒不如花点力气去宣传“象牙能致癌”,“象牙是酸的”,“象牙有毒”之类的谣传,性命相关,价值且低,自然没人去招惹,或许可以起到保护的实效。

篇8

醒来后  发现你就在我的身旁

一切就好像命中注定

我们之间的缘分 该追述到何时

是不是前世 我们是双胞胎

让我们的精神有了交集

篇9

认识物体

今天,我上了一节数学课。数学老师教我们认识物体。我学会了什么是球体,圆柱体,正方体和长方体。我还学会了它们的特点。球体可以自由的来回滚动。圆柱体站着不能滚,躺着可以滚,它有两个面是圆的。正方体有六个面,这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能自由的滚动。长方体也有六个面,,但这六个面不一定都是长方形。

瞧,今天我的可真多!

白云飘飘网

篇10

图书馆作为读者学习知识的重要阵地,也是社会主要信息的服务中心,对促进国家的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读者服务工作不仅涉及到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方式也涉及到图书馆的管理方式。体验式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创新点这一,充分的结合当下读者的个性特色,从读者被动的接受信息的形式转化为主动的服务,从而不断的提高图书馆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图书馆读者服务存在的问题

观念陈旧以及服务方式封闭。图书馆在很多人眼中就是读者主动去借阅,长时间的计划经济对图书馆的运行产生了很大的制约因素。图书馆在经营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竞争和风险意识,从而对自我的发展缺乏长远的目光,不能跟随时代的观念进行转变,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仍旧处于陈旧状态,不利于图书馆的长远发展。

图书馆管理制度不完整。由于图书馆藏书众多,信息量极大,所以在进行图书馆管理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无论关于读者信息的登记以及归还过程中的信息记录,还是对于图书的摆放都存在着一些滞后的问题。并且在选择图书馆的服务人才的时候也需要选择一些专业的人才,但是具体的图书馆服务人才还是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从而导致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的一些信息的遗漏和失误的情况的出现。

经费紧张以及设备落后。随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出现,人们对于网络化的信息技术越来越依赖。但是目前很多的图书馆信息检索方式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许多的图书馆由于经费的不足不能进行网络信息的更新换代,无法购买现代化的网络建设,从而造成读者不能得到更加全面和迅速的信息。此外图书馆还有很多书籍都过于陈旧,并且在外国书籍以及名著的收藏方面过于贫乏,大大的制约了读者对于图书信息的需要。

体验式服务下图书馆服务的具体措施

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适应体验式经济的新特征和新变化,图书馆为了自身的发展也需要积极的转变发展形式,从而开辟创新型的体验式服务,实现图书馆的又好又快发展。

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特色。体验经济时代,企业将经营的重点从原有的产品上升到对顾客提供体验,从而让顾客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而图书馆制定体验式的服务方式也是一种创新的尝试,为读者定制个性化的服务方式,促进图书馆的发展。为了适应这一发展模式,很多图书馆都在积极的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具体表现为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方式:邮件传送、预留网页以及寻呼机等方式来满足读者的需要。随着现代信息量的逐渐增大,很多读者在阅览图书的时候都存在着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的情况。所以通过为读者量身定制服务特色不仅能够减少这些损失还能促进图书馆的长远发展。图书馆的员工能够根据相关读者的信息建立相应的资料列表,根据这些信息了解现下读者喜欢的图书的类型以及风格,并且还可以对不相关的信息进行过滤,从而建立起图书馆和读者之间更亲密的联系。最后通过制定个性化体验式服务还可以让读者建立自己喜欢和特有的图书网页,这样不仅能够让读者体验到特色的图书方式,还能减少图书馆自身的经费和人力的投入。从而不断的加强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联系,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服务手段要突出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互动。体验也就是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参与其中,给与读者更多的主动性。图书馆的体验模式并不是要取悦于读者,而是要让读者真正的置身于图书馆的服务之中,感受到图书馆的人性化管理模式。首先可以开辟自助式的服务形式,这种新式也是一种新的服务趋势,就是可以越过所谓的图书馆中介的帮助直接获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主要包含着现在的自动借书机、联机自我服务以及个性化定制三个方面的内容,但是目前我国很少的地方有自动借还书机,但是国外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兴起,这种方式大大的方便了读者的借书行为。此外还可以开展读书节,充分的利用节日的渲染作用促进读者对于读书的重视。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希望人们能够喜欢上读书,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图书馆应该多举办这样的读书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活动中来。例如“图书专题讲座”或者是“我与图书馆”的征文活动等等,从而充分的调动起读者读书的热情和积极性,也能营造出一种读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氛围。正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以书为友,从而不断的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