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03-25 10:0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篇1

2、鼠肝虫臂:比喻微末轻贱的人或物。

3、城狐社鼠: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胡作非为的坏人,一时难以驱除的小人。

4、鸱鸦嗜鼠:比喻嗜好各不相同。

篇2

从古至今,动物在人们的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人们对于动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并基于动物的某种特征进行形象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赋予动物词概念意义和指称意义以外的文化意义,以此来表达自己或喜爱、欣赏或厌恶、憎恨的思想情感;同时,这些蕴含着褒贬色彩的动物词也折射着特定文化社群所特有的审美情趣、文化心理,承载着重要的民族历史文化信息。

一、汉语动物词的褒扬色彩

人们经常基于一些动物的良好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产生丰富的联想,突出它们身上的闪光点和可取之处,由一些成语、熟语、吉祥语、吉祥图案等形式作为载体,表达人们的喜爱、欣赏、赞美等褒扬的感彩。

汉语中,由龙、凤、麒麟等传说中的吉祥之物和牛、马等对人们生产生活贡献较大的动物名称组成的词语较多地含有褒义色彩。龙、凤是汉民族吉祥、高贵的象征,汉语中由它们组成的词都是褒义词,如“真龙天子”“龙凤呈祥”等;而传说中的另一神灵之物麒麟则被人们作为天神送子的象征,在民间有“麒麟送子”的年画。华夏民族自古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经济形态(张岱年、方克立,2007:26),体大力强、善于负重的“牛”在农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而它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勤劳、忠厚、执着、奉献的代表。如人们经常用“老黄牛”来指那些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工作的人,用“俯首甘为孺子牛”来赞扬那些默默奉献却不图回报的人的高尚精神。从古至今,“马”始终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它脾性温顺、善于奔走。“马”的勇往直前和蓬勃向上在一些成语、熟语中有所体现,如“快马加鞭”“马到成功”“一马当先”等等。一些含有“马”的称谓甚至还蕴含着“英俊”“聪明”等义项,如人们将“杰出优秀的人才”称为“千里马”,以“识途老马”比喻经验丰富、明辨是非之人,少女的心上人也被称为“白马王子”……人们喜爱“马”的程度可见一斑。

二、汉语动物词的贬抑色彩

既然外形优美、性情温顺、对人有重要价值的动物受到了人们的喜爱,由其组成的词也具有了较强的褒义色彩;那么,那些微卑、丑恶、对人无较大益处的动物则只能得到与之相反的负面消极的评价,甚至有许多由这些动物构成的词语成为了骂词詈语,带有贬损、侮辱的詈骂功能,人们在交际中使用这些词以达到宣泄情感、侮辱对方的目的。据统计,《现代汉语词典》中列出来的骂人的动物词就有74条,如:阿猫阿狗、白眼狼、跟屁虫、狗头军师、老狐狸、母老虎、鼠辈、狗屁、狗咬狗、狗仗人势、狗嘴吐不出象牙,等等(德吉卓嘎,2005:16)。可见,以动物之名骂人的詈词占了不小的比例。

一般来说,人们通过寻求动物与人两者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以动物身上的某些不良特征,如外貌、生活习性等,来对应人的某些恶劣的性格、品行、道德等;把被称为“万物之灵长”的人贬斥为动物,表示对对方的轻蔑之意。通常,以“狗”“狼”“猪”“蛇”“鼠”等动物名称组成的词语含有较强的贬抑色彩。如:

狗的恋主性强,继而引申出奉迎巴结、倚仗权势之意,例如仗势欺人、与人作恶的人被称为“走狗”和“狗腿子”,奉迎巴结的人被称为“哈巴狗”,卑鄙无赖的人叫做“癞皮狗”。另外,“狗”与其他一些动物搭配组成的成语也都是贬义的,例如“狐朋狗党”“狼心狗肺”“鸡鸣狗盗”“狗盗鼠窃”等。

狼的本性凶残、暴虐、狠毒、有野心,由“狼”构成的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其的憎恶之心。如称好色之徒为“色狼”,称忘恩负义之人为“白眼狼”,称心狠毒之人为“狠心狼”“野心狼”“狼心狗肺”。

猪的天性好吃懒做,是“愚蠢笨拙”“肮脏丑陋”的代名词。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带“猪”的骂人话,如“笨猪”“蠢猪”“懒猪”“死猪”“肥猪”“猪头”“猪脸”“猪脑子”等等。

蛇会咬人,而且有毒,有俗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以,在汉文化中“蛇”是阴险毒辣的象征。因人们对蛇的憎恶而产生了许多贬义词语,如“毒蛇”“美女蛇”“地头蛇”“蛇蝎心肠”“牛鬼蛇神”等。

正所谓“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老鼠因其形象畏缩卑微、偷盗窃取、行动狡猾而受到人们的鄙视与忌恨。在与“鼠”有关的成语中,实在难以找出一条是褒义的成语。如“鼠窃狗盗”比喻小偷、小盗或鬼祟、卑鄙,“贼眉鼠眼”形容人其貌不扬,“目光如鼠”和“鼠目寸光”用来比喻人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卓识,形容一个人胆量很小,就用“胆小如鼠”等。

除以上动物之外,最不起眼的小虫有时也被用作骂詈语贬称他人,其鄙夷之意却毫不逊色。如无主见的人是“跟屁虫”“应声虫”,嗜睡懒惰的人是“懒虫”“瞌睡虫”,还有“蛀虫”“寄生虫”“糊涂虫”等。

作为詈语重要类别之一的动物詈语,其内容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它的表达方式既具有汉语修辞学意义,又具有汉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并以后者为重。动物詈语渗透着汉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是我们研究语言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角度。

三、汉语动物词褒贬色彩的民俗文化内涵

(一)褒扬类动物词的民俗文化内涵

1.褒扬类动物词与谐音文化

谐音,就是指“利用汉语词语的音同或音近的特点,由一个词语联想到另外一个词语,是一种同音借代的关系”。而谐音双关,“就是由一个词语联想到与其音同或音近的另外一个词语的语义,而且后者的语义是主要的交际义”(盛超,2005:43)。“汉字的同音字太多了,而吉祥字也有很多,这就使很多事物的名称都能跟吉祥之事联系起来,只要在语音上有联系,不管该事物属性如何,民间总能以某种方式把它作为一种祈福符号来使用”(黄涛,2005:186)。这种利用谐音进行祈福又叫做“讨口彩”,在我们汉民族民间就有许多基于谐音象征而产生的关于动物的民俗事项,如一些以动物为主要题材和内容的吉祥物和吉祥图案等。

蝙蝠本是一种丑陋的鸟,就因为“蝠”与“福”同音,所以在中国文化中,蝙蝠被视为吉样、幸福的象征。由于“蝠”与“福”同音,民间有“福禄双全”“五福拱寿”等谐音用语。民间的一些吉祥图画中也经常可见“蝙蝠”的身影,如两只蝙蝠寓意“双福”,五只蝙蝠镶嵌在寿字形窗格上寓意“五福拱寿”,蝙蝠与鹿、仙鹤组图“福禄寿”(黄涛,2005:189),等等。

“鱼”因为与“余”谐音,也是民间用来表达吉祥的动物之一,表示“富贵(吉庆)有余”,象征财富。年画中也经常出现“鱼”的形象,如:“鲤鱼跃龙门”寓意“步步高升”;一条鱼在长着莲花的水中游动的“鱼戏莲叶图”,取“莲”与“连”谐音,“鱼”与“余”谐音,寓意吉祥语“连年有余”(黄涛,2005:186);数尾金鱼在鱼缸里游组图“金玉满堂”(黄涛,2005:189)等。

“鹿”谐音“禄”和“路”,寓意“福禄双全”“福禄长久”“路路顺利”等。在吉祥画中,两头鹿为“路路顺利”,鹿与蝙蝠为“福禄双全”,鹿与蝙蝠、仙鹤组图“福禄寿”(黄涛,2005:187)。

谐音双关是汉族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反映了汉民族的求吉利、重含蓄的文化心理。以上这些都是动物词因谐音双关而产生的文化民俗象征含义,表达了汉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褒扬类动物词与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一种原始宗教形式,通常指原始社会(在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中也有表现)流行的一种信仰和习俗的体系”(盛超,2005:29)。“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中华民族崇敬的图腾、保护神。《说文解字》指出:“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其形象是由几种动物综合而成:象鼻、牛头、鹿角、马鬣、蛇躯、麟身、鳄棘、鱼尾、鹰爪、鼍足(郭锦桴,2010:300)。在汉民族的心中,“龙”是神圣的,古时是帝王的象征,后来民间把它当作吉祥之物,引申出“高贵”“吉祥”之义。所以,汉语中有“龙”的词语皆为褒义词,如“真龙天子”“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

而经常与“龙”相提并论的“凤”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在民间也是吉祥、神圣的象征。“凤”经常与“龙”结成许多成语,皆具褒扬色彩,如形容人的神态气度不凡的“龙眉凤目”,比喻才华出众的“龙跃凤鸣”形容书法笔势生动、秀逸的“龙飞凤舞”等。

由“龙”“凤”等组成的词颇具褒扬色彩,蕴含着汉民族崇敬的感情,这是传统神物信仰扩散的结果,也是汉族人民对古老图腾崇拜的文化心理的反映。

(二)贬抑类动物词的民俗文化内涵

1.贬抑类动物词与人本位观念

人作为最高等的动物,在心理上有一种优越感。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类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核心的文化,更加强调自身的价值。相反,对一些他们认为“低等”“卑劣”的动物就产生了强烈蔑视之情。“从深层文化心理看,贬损类詈语是传统的天地万物等级格局带来的人贵畜贱观念的反映”(孟昭水,2006:79),突出体现了“物贵”的传统的人本位观念。这样,一旦以动物来称人,如“(懒)猪”“狗(腿子)”“(白眼)狼”“(缩头)乌龟”等,就是将其贬为人类之外的“异类”,对该对象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侮辱。动物詈语“实则是以另一种形式反映人类自身对人性的强调和强化”(关英伟,2000:40)。

2.贬抑类动物词与传统道德观

中国自古就深受佛教的影响,民间俗语有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的善恶因果论等重要教义对中国人民道德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儒家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道德伦理观念深植于人民心中,成为了汉民族日常行为的准则。这些是非善恶的传统道德伦理思想在汉语贬抑类动物词中也有显著的体现。

狼是动物界最凶残的动物之一,生性凶狠残暴,有时甚至同类相残相食。成语“狼心狗肺”用以比喻狠毒、贪婪之人,“虎豹豺狼”比喻凶恶残忍之人。狐狸是狡猾的代名词,性多疑,含“狐”的词语也多为贬义词,常用作詈语,如:用“狐狸精”“骚狐狸”等贬斥那些用美貌姿色迷惑、勾引男人的女人,“九尾狐”用来喻指阴险奸诈之人。(郝志华,2002:25)这类动物词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惩奸除恶的传统美德。

四、结语

汉语动物词语的褒贬色彩是汉语词语文化意义中颇具特色的一个类别,隐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民俗文化信息,是汉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反映。人们依据动物的外形、行为习惯等特征,通过隐喻的方式把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投射到动物身上,使动物词有了褒贬色彩,并凸显了汉文化的图腾崇拜文化、人本观念、传统道德观等。汉语动物词语的感彩是汉民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的独特映射。所以说,从人文角度,尤其是赋予其顽强生命力的民俗角度来观察和研究汉语动物词语,其学术研究价值还是不可限量的。

参考文献:

[1]陈创生.称谓、吉祥语、禁忌语、咒语的文化象征――对几种日

常语的意义阐释[J].学术论坛,2003,(1).

[2]陈伟武.骂詈行为与汉语詈词探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2,(4).

[3]德吉卓嘎.《现代汉语词典》所收的詈词研究[D].苏州大学,2005.

[4]关英伟.詈语中动物词语的文化含义[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0,(3).

[5]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6]郝志华.汉语动物词文化意蕴例释[J].咸宁师专学报,2002,(1).

[7]黄涛.中国民俗通志⋅民间语言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8]姜明秀.汉语詈骂语研究[D].吉林大学,2006.

[9]李月松.汉语动物词语之国俗语义研究[J].汉语学习,2008,(6).

[10]刘福根.汉语詈词浅议[J].汉语学习,1997,(3).

[11]刘福根.汉语詈词文化意蕴例析[J].浙江社会科学,1998,(3).

[12]孟建安,柳金殿.詈语与社会文化[J].修辞学习,1997,(5).

[13]孟昭水.汉语詈语的致詈方式及文化内涵[J].齐鲁学刊,2006,

(4).

[14]盛超.汉语动物词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

[15]王清.动物隐喻的认知和应用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16]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7.

[17]周荣.汉语骂詈语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

篇3

关键词: 牛 文化 英汉翻译

不论在中文还是在英语中,以牛设喻的成语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的。然而,由于受到不同风俗习惯、文化传承和历史原因的影响,相同的动物在各种不同语言环境中虽然具有相同的指称意义,但其内涵意义却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就不能简单地抓字面意思、按动物的名称对等地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要采取直译、形象转换及意译等多种翻译形式,达到对原文的准确翻译。

著名的翻译家刘重徳和思果提出信、达、雅。严复阐释为:信——信于内容,达——达如其分,切——切合风格和信,达,贴(贴切,译什么像什么)。牛是英语成语中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动物。例如:英语中与“牛”对应的词有ox(牛)、bull(公牛),calf(小牛犊)、buffalo(水牛)、cow(母牛,奶牛),也就是产milk的牛和cattle(牛总称)。另外,还有beef(牛肉),beef jerky(牛肉干儿),horn(牛角),cowhide(牛皮),cowpox(牛痘),moo(牛叫声)等。但是,英语中ox在汉语中的牛所表达的内涵意义往往有所不同。如在英语中我们形容一个人力气很大,常说as strong as a horse(像马一样强壮),而在中文中,牛才是最强壮的,所以中文中表达同样的意思却用“力大如牛”,而不是简单地翻译成“力大如马”。随着汉语的“洋味”(鲁迅语)和英语的“汉味”,在英语中我们用as strong as an ox 如:He’s one of our best players-strong as an ox,with good speed and great hands。 从词源学角度上,an ox (= male cow) is a very strong animal。我们在翻译带有动物句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一、直译法

在中文和英语中,它们不论是在指称还是在内涵上都表达同一种意思。英、汉语言中具有相同联想意义的牛,如在中文中,“play the lute to a cow”可按字面意思直译为“对牛弹琴,”When people come to see you handle something with ease,they will praise you as doing it like 庖丁解牛,The idiom means “an experienced cook easily slaughters an ox”。因此在进行这种同义转化时,我们用直译的方法。

二、形象转换法

有些动物习语翻译时需要转换动物形象。对于此类的翻译,我们首先要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非常熟悉。英汉两种文化里的不同动物具有相同的联想意义,也就是说一种动物在英语中具有某种联想意义,而在汉语中具有这种联想意义的却是另一种动物。例如,“to break a butterfly on the wheel”直译就是“在车轮上割蝴蝶”,可是这样的表达不符合中文中的表达习惯,因此我们转换一个动物形象,译成“牛刀割鸡”,像这类词语包括前面提到的“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牛),“before the cat can lick her ears”(牛年马月),“a dog’s life”(牛马生活)。这样既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又表达了作者的意思。

三、意译法

除了动物转化外,还需要意译,即直接表达出意思,而舍弃原文中的动物形象,少用动物进行转化。这类例子就非常多。像我们比较熟悉的“cock-and-bull story”翻译成“无稽之谈;编造的话”,“a cash cow”翻译为“很赚钱的生意”,“have a cow”不能按字面意思翻译为“有一头奶牛”外国人也听不懂,在美式英语中应翻译为“很着急,很担心”“until the cows come home”翻译为“很长一段时间”,“take the bull by the horns”字面义“抓住牛角”应意译为“不畏艰险;快刀斩乱麻”,“John Bull”约翰牛(典型的英国人),牛郎织女 husband and wife living apart /九牛一毛a drop in the bucket。句子也是如此。比如:He always talks big.不能把它直译为“他总是谈大”而应转译为相应的汉语习语“ 他总是吹牛”。

以上含有牛的习语在进行英汉翻译时要充分考虑其文化因索,这样才能把握其真正的含义,译出既生动又准确的美文。

参考文献:

[1].cn.

[2]Random House,Inc.The Random House College Dictionary(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Inc.1979.

[3]Hadumod Bussmann.语言与语言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篇4

【关键词】翻译策略 动物习语 翻译因素

1 习语及其意义

1.1习语的定义

胡壮麟说:“英语习语是在语义上和句法上都受到限制的一类比较特殊的词。”林成章教授是这样定义英语习语的:“英语习语是一组固定的词语或者是单个的词,甚至是一个句子,有着特别的并且不能从其结构上推测出来的含义。”本文所讲的动物习语包括成语、习语、俗语和歇后语,它们都是英国人民创造出来的宝贵文化财富。

1.2动物习语的意义

动物习语因其丰富的形象、独特的功能和其表达力在英语语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读者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生动具体的形象。习语“like a cat on the hot brick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根据这个描述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情景,翻译成汉语就是“如坐针毡”。

2 翻译中的主要因素

2.1常见的阻碍

既然英语习语反应出其独特的文化,译者应该试图保持原作的风姿,保留其丰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但是译者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例如词义不符或者是语义空缺。产生这些障碍的原因主要是中英人民在诸多方面的不同点,如经济、文化、地理坏境、生活风俗等。

2.2词义不符

词义不符是指在中英文中,一个词有相同的字面意思但其蕴含意义有一点不同或完全不同。以“狗”为例,在大部分的英语习语中“狗”通常含有褒义,例如,a lucky dog幸运儿, a top dog优胜者, 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出头日。英国人以爱狗而出名,他们甚至将好朋友的名字为狗命名。然而在汉语中,狗通常含有贬义,如下列表达:狗仗人势,狗东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2.3语义空缺

在英语中,一些动物形象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但中文中却没有相对应延伸意义或形象意义。例如:在圣经和希腊神话中的动物,如nightingal(夜莺)即侦探的意思;Swan(天鹅)杰出的诗人或歌唱家。

3 基本翻译策略

中英人民的很多共同之处对翻译则是很有帮助的。掌握一些翻译动物习语的基本策略如直译法、意译法和套译法,就可以更好地翻译。

3.1直译法

两国人民的共同点是翻译的基础。当两方用同一种动物来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形象时,就使用直译法,例如都用“猪”来表明“肥胖”,用“羊”来表示“温顺”。直译法有很多优点,它保持了原文的形式,在意义上不会引起混乱和误解,如“as fat as pig”可以翻译成“跟猪一样肥”。“as gentle as a lamb”为“跟羊一样温顺”。直译法能准确有效地表达原文的文化内涵,缩小了两种语言之间的差距。读者能轻易地理解这些富有文化内涵和隐喻的译文。并且它保持了原作的风姿、形象性和表达力。以“as proud as apeacock”为例,想象孔雀的样子:漂亮、优雅。如果有人被比喻成“as proud as a peacock”,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巧妙而生动的比喻想象出他到底有多么骄傲。另外直译法能够给汉语注入新的词汇。例如:“dark horse”指的是名不见经传的候选人出乎意料的获胜,在汉语中我们称其为“黑马”。直译法也有其缺陷,如果使用错误的话会导致误解引起混乱。以 “white elephant”为例,不能简单的翻译成“白象”,因为白象对中国人来说没有什么意义,不带有任何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考虑另外一种翻译策略。

3.2意译法

当英汉之间存在着相异之处时,可以考虑一下意译法。如“white elephant”应该翻译成“废物,大而无用的东西”而不是“白象”。意译法能够准确有效的表达原文的意思, 如“do the donkey work”意味干粗活,读者熟悉这些译文就可以轻易的理解它们。但缺点在于它舍去了原文的动物形象,减少了表达力,例如“my old servant never left me ,he was as faithful as a dog”可以这样翻译“我的老仆人从不离开我,他对我非常忠诚”。省去了隐喻,读者不能够理解老仆人到底有多么的忠诚。转贴于

3.3套译法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可能用不同的动物形象来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比喻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套译法。例如“牛”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强壮而普遍使用的动物,也是农民田间工作的好帮手。而在英国,“马”扮演着相同或相似的角色。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狮子”,在英国,狮子被认为是动物之首,代表着权力、高贵和尊严。而在中国,老虎则是动物之王。下列图表中有更多的例子:

但是套译法的使用非常有限,只有当我们对两国的习语都非常了解时才能够灵活自如的运用。

4 结论

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中很特别、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翻译英语动物习语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为了帮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英国文化,增长其见识,译者应该多加练习,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恰当的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努力地译出忠实通顺、优雅的译文。

参考文献:

[1]Zeng,H.M.从文化差异角度论英汉习语翻译异同.2004.

[2]Yu,S.L.英汉中动物形象习语翻译比较.2001.

[3]Jia,Q.Y.英语习语中的动物名称及其翻译.2000.

篇5

--中秋节活动方案

一、目的

1、让员工过上一个愉快的中秋,提高员工士气;

2、加强员工内部沟通,促进员工关系的进一步融洽,增进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3、以活动为契机让员工表达心声,建设企业内部形象;广集员工智慧,共绘XR未来。

二、参加人员

股份公司、无锡分公司、营销总公司、工程技术中心全体员工。

三、时间

20XX年9月12日周五19:00-20:30。

四、地点

XR广场。

五、活动流程

时间

耗时

节目安排

19:00~19:05 5分钟

入场、分发食品

19:05~19:15

10分钟

总经理致词

19:15~19:55

40分钟

游戏:歌曲接龙(附件一)

19:55~20:25

30分钟

猜灯谜(附件二),抽奖(附件三)

20:25~20:55

30分钟

朋友心声(附件四),抽奖

20:55~21:00

5分钟

放孔明灯(附件五)

六、工作分工

1、设备科负责广场照明灯、音响设备的安装调试。

2、人力资源部、工会、行政后勤部组织员工活动开始前将员工就坐的现场布置完毕;

3、工会负责及时购买橙子、矿泉水及奖品(月饼大礼盒)并负责现场分发橙子及矿泉水;

4、各部门领导及稽核办负责现场指挥、维持秩序;

5、员工关系组担任活动主持。

七、所需物品及费用预算

1、奖品:义乌前沿人才电动车1辆、月饼大礼盒3盒、义乌前沿人才雨伞5把、义乌前沿人才T恤5件、义乌前沿人才餐券5张、义乌前沿人才扇子5把,约3000元;

2、食品:橙子2100个、矿泉水2100瓶,约3000元;

3、活动道具:孔明灯1个、信封2100只、纸箱2个等,约300元

合计:约6300元。

附件1《歌曲接龙》

每组100人(可从现场随意抽取整列或整行的员工),从第一个人开始,按次序每人唱一句含有指定字眼的的歌曲,每人所唱的歌词不能有重复,3秒接不上来的为败者,遇败者跳过,直至唱到每组的最后一人。

第一组:每人唱一句含"月"字的歌曲;

第二组:每人唱一句含"yue"音的字(如月、约、越、乐等)的歌曲;

第三组:每人唱一句含"liang"音的字(如亮、两、凉、晾等)的歌曲;

第四组:每人唱一句含"qiu"音的字(如秋、求、囚等)的歌曲。

等四组接龙结束后,公布对败者的集体惩罚:仰天向月学狼嚎。

此游戏参加人数较多,可迅速调动开场气氛。

附件2《猜灯谜》

题号

谜面

谜底

1、十五的月亮(打一成语)

正大光明

2、十五的月亮(打一演员)

高圆圆

3、乌龟盖了栋房子住进去(打一药名)

盖中盖

4、乌龟又盖了栋房子住了进去(打一药名)

新盖中盖

5、左边一太阳,右边一太阳,站在太阳上,反而不见光

6、一只蜜蜂停在日历上(打一成语)

风和日丽(蜂和日历)

7、第十一本书(打一成语)

不可思议(book十一)

8、手机为什么不能进水?(打一成语)

因为:机不可失

9、一个女人第九次结婚(打一个城市名)

巴黎(八离)

10、这个女人又离婚了(打一成语)

前功(公)尽弃

11、什么东西加热后变固体?

12、什么动物可以贴在墙上?

海豹(海报)

13、一头公牛加一头母牛猜三个字?

两头牛

14、米的妈妈是谁?

花(因为:花生米)

15、布怕什么?纸怕什么?

不(布)怕一万,(纸)怕万一

备注:所有员工均可抢答,答错的员工在猜谜结束后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第一个说出谜底的员工可参加抽奖活动,中奖率100%,可调动全员的参与热情。最多有15名中奖者。

附件3《抽奖活动》

1、将印有奖品名称的共53张奖券放在抽奖箱内供抽奖者抽奖;

2、奖项设置:

一等奖1张

XR电动车1辆;

二等奖3张

月饼大礼盒1盒;

三等奖50张XR雨伞、XRT恤、XR餐券或XR扇子的其中1样;

共53个奖品。

3、各部门总监(或部长)现场为本部门获奖者颁发奖品。

附件4《朋友心声》

此项节目旨在以活动为契机,广集员工智慧,达成共识,共绘XR未来。

每人发一张名为《蓝图》的纸条:

蓝图

心向明月,共绘圆满!

1、提一个提高工作效率的建议(我们力所能及的),并具体论述;

2、提一个对公司有帮助的建议,并论述建议缘由;

3、畅谈你心目中义乌前沿人才在两年后的发展。

您的姓名:

身份证号码:

答题前由主持人告知所有员工:所有员工均需以光明的(诚恳的、善意的)态度"绘制蓝图"(填写问卷);填完后将问卷收上来放在纸箱里,请总经理从中抽出8名幸运者上台抽奖;对纸条上的问题回答不光明的,可取消其抽奖资格。

篇6

词语命名历史传承文化时尚所有的词语都有一个名称获得的问题。词源学即是应运而生的在传统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学科。探讨词语的命名过程是一个很有趣的文化溯源过程,人们的文化观念会渗透到词语命名过程中。

一、汉语专有名词的历史传承与文化时尚

地名是精神文化的结果,反映了人类认识活动的共同规律,地名反映民族文化特征,反映地域文化特征,反映不同时代文化特征。

例如,中国县市地名中含有“安”字的占38条:如安化、安庆、泰安、延安等,这些地名中大都表现出求平安,保太平的意愿。有的还表现出了一些特定历史朝代的政治现状。有一些地名清楚地体现出当时统治者的征服、顺化、臣化的意志。如招远县、开远市、宁远县、清远市、抚远县,“招”“开”“宁”“清”“抚”与“远”都构成动宾关系。前面的五个动词可看作是朝廷的统治意愿与行政权力,后面的“远”则指偏远地区,上面五个县市都位于古时边远地区,远离政治中心。

人名也是富于文化意蕴的一种词汇专名现象。对从古至今的人名,可以分析出其人、其实、其学的意蕴。例如,旧时当为孩子取名“狗剩”时,体现出家长心中的道教文化意识,即以贱为贵。同样,侯王自谓孤,寡,不谷,也是为了达到平衡,以合于“道”。

店铺命名体现出行业特色,发财心理,时尚文化。如眼镜店用“明丽”“大光明”等、药店用“维康”“平安”等、求发财用“兴隆”“昌运”等、用“沃尔玛”“麦德龙”等最新潮的店名,体现更高层次的时尚追求。

二、汉语赋予词语命称时体现形象优先心理

汉民族思维有着重形象,重具体的特点,这种思维特点也体现在词语命名上。在创造一个新词时表现出浓郁的形象优先的造词心理。如“活菩萨”指心肠慈善,待人宽和。“轻于鸿毛”指死得不值得。“笑面虎”比喻外貌装得善良,而心地凶狠的人。“拳头”产品指产品质量过硬。“摸石子过河”指边干边摸索。“踢皮球”指互相推诿。“红眼病”指嫉妒等。

三、“月令”语义溯源:《礼记·月令》解读

“月令“是指:我国农耕文化语境中的关键词。《现代汉语辞典》:“月令”条云:农历每个月的气候的物侯。但“令”作为词根,并无“气候”和“物侯”之义。

《辞源》(修订本)“月令”下曰《礼记》篇名。作为周公所作,实为秦汉间人抄合《吕化春秋》十二纪的首章,收入《礼记》,题曰《月令》。记述每年农历十二月的时令,行政及相关事物。

古代还存在丰富的“月令”体裁的文献。“月令”体裁当萌芽于前文字时期,它伴随着远古人类在采集,狩猎与农耕生活中对自然现象观察,辨识和思考而产生作为珍贵的口传知识指导先民的生活。当华夏民族进入文明时代,“月令”被少数掌握着书写权力,为统治者服务的人书写下来,其内容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渐渐丰富与完备,是“王者”治理天下所依据的政治文献。《礼记·月令》是“月令”体裁的代表,记载天子在一年各月不同的自然条件所的政令。在早期文本里,“月令”的语义为天子“每月当的政令”。

四、汉语成语典故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

汉语成语蕴涵着历史和文化的轨迹,千百年来不胫而走。许多成语出自一代又一代的大文豪的笔下,从“哀鸿遍野”到“指鹿为马”,从“笔走龙蛇”到“水落石出”,这些成语有诗的韵律、词的韵律,又有散文的传神、小说或戏剧的精深。许多成语正在向人们叙述着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从“按兵不动”到“投鞭断流”,从“四面楚歌”到“神机妙算”。这些历史故事孕育而成的成语,越过时光长河,富载历史文化信息,使我们可以以史为镜,能知兴替。许多成语饱含生活的哲理,是无数先哲前贤对于人生感受的精辟概括和高度总结。从“塞翁失马”到“朝三暮四”,从“庖丁解牛”到“邯郸学步”,这些成语永远让我们汲取智慧和力量。许多成语妙趣横生,极富幽默,又寓教于乐,令人醒悟。从“二桃杀三士”到“此地无银三百两”,从“风马牛不相及”到“驴唇不对马嘴”。这些成语似谆谆教诲,激发人们去思考,启迪智慧。

五、英语词语命名中的历史传承与文化时尚

语言是一个抽象的表征系统。语言不仅可以用来交际,还可以用来储存信息和进行思维活动。这两个功能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同的语言具有本质的相同特征。英语词语命名中同样存在历史传承与文化时尚。例如,英语“frontier”一词含义为“前沿”“边缘”,到了18世纪其新的含义为“美国西部边远地区”。众所周知,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欧洲列强先后到达美洲大陆,并瓜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后来英国建立了新英格兰北美十三州殖民地。殖民地人于1775年奋起反抗,进行美国独立战争,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成立,国土主要位于东部。那么西部则被视为边远地区。因此“frontier”一词被赋予“美国西部边远地区”。现在美国西部已经步入现代化时代,那么“frontier”一词现在则解释为:“尤指20世纪前美国西部边远地区”。“minister”这个词指部长、大臣的含义。按照词源的解释,“minster”为“小官员”,而部长、大臣被人们理解为“大官”。原来“minister”的原始含义是指与皇帝相对而言。和皇帝相比“minister”自然是“小官员”。还有“netizen”一词意为“网民”。是由“net”“网”的含义加上“citizen”“公民”的含义合成的一个词,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每天我们都会看到新的词汇应运而生。

任何语言无论汉语还是英语,都是历史文化的载体。通过汉英词语命名中人历史传承与文化时尚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这才是研究语言与语言规律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苏新春.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6,4

[2]杨雅丽.《礼记》语言学与文化学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

[3]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新英汉词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5]当代美国英语学习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9

[6]成晓光.西方语言哲学教程[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篇7

关键词:商标名称翻译;动态对等;基本概念;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242-03

0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国际品牌在商业界越来越重要。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一个很重要的产品市场。世界各地的品牌都落户到了中国,如可口可乐,耐克,柯达等。与此同时,中国的很多产品也已成为国内外的知名品牌,如海尔,联想,方正等。

然而中国的品牌翻译还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中国品牌的国际化。因此,研究品牌的汉英翻译是很必要且有价值的,是今后中国品牌发展的基础。本文将根据奈达动态对等原则谈一些英译中国品牌中的方法.

1 理论基础

1.1 奈达的动态对等原则

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对“翻译”进行了新的定义:“翻译即将源语言最接近的自然对等信息体现在目标语言中,其信息包括意义及风格。” 同时他还指出,“翻译的可接受性不是仅仅在于词句是否明了,句法是否正确,而是在于接收信息者对所传递信息是否可以完全接受。” 然后他有对动态对等作了进一步的定义,即“动态对等是被定义为能使信息接收者通过译文实际可以接收到与阅读原文相同信息。” 使原文和译文一对一的对应是不必要的,重要的是动态对等关系,也就是说译文和其接受者之间的关系需与原文及其读者之间的关系相同”

皮特•纽马克认为,语言的首要目的是交际.他将交际翻译定义为“试图产生使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相同的接收效果”。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与奈达的动态对等原则非常相似。

1.2 品牌译名汉译英的研究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许多中国学者开始对品牌翻译汉译英的研究并且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贺川生的《商标英语》用了一种既系统又科学的方法概括了商标的有关理论、构成、动机、特点和商标语言的优美性及其他们对现代英语和“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产生的影响。他还特别指出中国品牌名称国际化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影响翻译实践因素的重要性。

朱凡回顾了中国从1994到2001年间品牌名称翻译研究成果,并对此做了一些对比及归拢,指出了不足,并且就这一领域当前及将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想法。

刘法公则指出:像当今的一些翻译原则如“忠实性原则”,“一致性原则”等根本不能保证高质量的品牌名称翻译。品牌名称的汉英翻译要求译员不但要精通汉语,英语及其文化背景和相关其他知识,而且还要有能力将其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语言展示出来。 通过对在品牌名称汉英翻译中措辞技巧,文化元素和对汉语词句转换的列举分析,他就一些相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一些学者从奈达动态对等原则为出发点提供了一些翻译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建议。肖辉、陶玉康, 程奉和刘汝荣把这个基于作用对等或者说动态对等的原则作为品牌名称翻译的指导理论。同时,他们还寻求各种各样的翻译技巧以便更好地解决原文和译文在市场上作用对等的问题。

2 品牌名称汉英翻译的方法

2.1 品牌名称的一些基本概念

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海斯认为:“一个品牌,或者说是商标,是一个名称,术语,一种标识,符号,一种设计或是说以上这些的混合体,告诉大家制造商或者卖家,并说明所出售商品的特色。

作为一种品牌的标志,商标被赋予了区别于一般语言的特点:专有性,暗示性,隐含转换性及联想性。

(1)专有性。

只要是被注册过的商标,其使用权只归商标持有方所有。

(2)暗示性。

暗示性是品牌名称本身可以反映出商品所具有的功效,质量以及特点。Accutron作为手表的品牌名称就非常具有暗示性,因为Accu-这部分由英文的accuracy这个单词而来表示手表的准时。

(3)隐含转换性。

不论是本来存在的或是后来制造的词汇,一旦它被挑选作为品牌名称,就变成了专有名词。于是逐渐的当人们用到这些词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这些词汇原来的意义,而是这些名称所代表的商品。比如说“苹果”Apple代表的是“苹果机“Apple computer(一种电脑)。这就叫做隐含转换性。

(4)联想性。

大多数的品牌名称都有被大众所公认的联想意义,包括其内在固有的或是历史文化的联想意。Lux(香皂)在拉丁文中是阳光的意思,同时又可使人想到lucks(幸运)和 luxury(奢华),这些都说明了香皂本身的品质。 在说英文的国家中,“七”是一个幸运数字,所以Mild Seven, 7-up and 7-Eleven这些商标都可以使人产生愉快和幸运感。而具有负面联想意义的品牌名称是注定会失败的。如Nova(汽车名)在西班牙语中是“动不了”的意思,所以这个品牌在南美市场上便失败了。

基于这些独一无二的特点,商标名称主要用于以下几个目的:

①刺激消费。

②区别其他商品。

③体现产品信息。

④成为质量和信誉的标志。

⑤提供法律保护。

⑥宣传商品。

2.2 品牌名称汉英翻译的方法

主要有四种方法可以实现将汉语品牌名称向英语翻译的动态平衡。

(1)字面翻译。

字面翻译是一种将品牌名称从中文翻译为英文时的常用手法,它强调的是逐字的意译。永久(自行车品牌)―Forever, 蜂花(沐浴露)―Bee & Flower, 皇朝(葡萄酒)―Dynasty, 活力(牛奶)―Vitality, 钻石(手表)―Diamond, 英雄(笔)―Hero, 自然美(化妆品)―Natural beauty.

这种方法可以使目标人群联想到原品牌并且同时起到原品牌名称相同的效果。如中文的“永久”和英文中的”forever”都传达出相同的正面意义――产品的耐久性,它表明了自行车的高质量。虽然字面翻译可以完全传达原品牌名称所蕴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也可能带来一些不好的问题。

由于中英文化背景的不同,一些在中文里表达褒义的词语在英语语境里是贬义的甚至是粗俗的。举例来说,“白翎”钢笔在中国很流行,但由于其英译“white feather”含有“胆怯,懦夫”的涵义,”to show the white feather”表示害怕且胆怯的行为因为人们相信尾羽由白色的斗鸡注定失败。由于这一层意思,其外国市场并不乐观。如金鸡(钟表)―Golden Cock, 白象(电池)―White Elephant等等。“金鸡”取自中国成语“金鸡/雄鸡报晓”,但在英语中”cock”往往表示的是雄性生殖器官或者暗指鸡,所以,外国顾客会认为”Golden Cock”这一品牌名称过于低俗、无知。在这以后这一公司将英语品牌名称改为“Golden Rooster”,它包含了原有意义并且不再涉及低俗的意义。“白象”电池经受了相似的失败因为其英语品牌“White Elephant”在英文中不仅是一只白色大象,也表示一件令人难堪的礼物,一件昂贵而又毫无用处、只带来麻烦的物品。这一含义的来历是这样的:在泰国白象因为它的稀有并且通常只有皇家成员才拥有而被认为是神圣的生物。传说一个国王赐给了一个官员一头白象作为礼物,由于白象是神圣的生物,这位官员不能转送他人也不能让它干活,只有供奉起来。时间久了,这头白象成为这位官员家庭的负担,随后就慢慢衍化为指代某件昂贵而无用的东西,显然不会有顾客想要买以它命名的商品了。

有些中文词语在中国文化里有特殊含义而找不到任何英文中相对的词,即使将它们逐字翻译为英文,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文化、历史的蕴意丢失。在某种程度来说,这类词语的含义是不能翻译为包括英语在内的任何其他语言的。中华民族为其长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背景而自豪,所以许多中文品牌是从中国诗词、成语、典故或者传说中取材的。拿“红豆”(服装)来说,红豆一词来自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名作《红豆》。据传古代一名征夫战死沙场,他的妻子在一棵树下哭泣至死然后化身为红豆。所以,红豆成为了刻骨铭心爱情的代表。古诗《红豆》 正是传达了这一意思,让读者不忘他们的爱人。如果将它直译为”Ormosia”, 原有意思将不复存在。曾有人提议其翻译为”Lovepea”,它能传递一些中文原有的意思,但却失去了“红豆”带来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顾客将不会再联想到《红豆》这首诗,蕴含的中国文化也就消失了。从这层来说,它不能被直译为英语。另外一些例子如“木兰从军”、“杏花村”、和“杜康”同样使用。这些拥有独特中文背景的品牌名称起源于中国历史、诗歌、和神话传说。字面直译将不能很好地传达中国文化方面的含义,不能使目标顾客理解品牌本来所有的神韵。

(2)音译。

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拼音翻译方法由于其所带来的便利和与原有品牌读音的相近性而被普遍采用。但拼音法也有其不足。首先,拼音法和国际音标不相容,外国人将不易发音及记忆。其次,拼音不能传达品牌信息和原有品牌名称的意义。再次,某些拼音法翻译的品牌名称会和某些英文单词冲突。如果英文词是褒义的能帮助销售当然再好不过,但如果英文词是贬义的就会给销售带来不好的影响。如“普科”(电子产品)的拼音是“puke”,与英文单词“puke” (“吐,想吐”)相同。“芳芳”(化妆品)―Fang Fang.芳芳在中文里表示“幽香”,暗指此化妆品使人充满幽香。可是“fang” 在英文中表示犬科动物和蛇等的尖牙、毒牙。

音译是指将另一种语言里的词、名称或句子用另一种语言的字母拼出或写出。相对于“拼音”法的优势在于音译的名称更易于外国顾客读出,且除了读音接近外,还遵循英文语言要求。如“新科” (VCD)―Xinke―Shinco, “康佳” (电视)―kangjia―Konka, “立白” (洗衣粉)―Libai―Liby.

虽然好处很多,音译还是不能传达商品的属性或者是原有品牌名称的意思。举例来说,“麒麟” (服装) 在中国表示一种传奇的野兽,它带有好运和幸福的蕴意。当翻译为”Kylin”时,所有与麒麟的关系都消失了。

翻译者还应该注意的巧合是某些音译过去的品牌名称有可能与某些含有负面意思的英文词相同或相似,不管是字形还是发音方面的。举例来说,“西子”(香皂)被翻译为 “Shitze”,正好与“shits”读音相似。显然不会有人买这种“丑陋的”香皂。

(3)音义译结合法。

单纯的音译会造成原有意思的丢失,但使用音义译结合法则可以起到一些补救作用。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将中文商标名称转换成含有发音相近并且带有正面感彩的英文词语。

拿“西冷”空调生产商来说,品牌“西冷”是来自于公司所处的中国古代艺术胜地的名称。考虑到外国顾客没有关于这方面的背景知识,公司决定选择“Serene”作为英语名称。“Serene”读起来很像拼音“Xiling”,并且将“宁静与舒适”的含义恰到好处地赋予这一空调商品之中。“乐凯”(胶卷),其英语品牌称为“Lucky”,虽然不能使人联想到原品牌但向顾客传达了好运的意思。“美的”(家用电器)字面意义为“美丽的”,其英语名称为听起来很像拼音“Meidi”发音的“Midea”,隐含了“my idea”的意思并向顾客传达了英语文化中的个性化观念。显然,这一品牌能获得其海外客户群。

(4)重塑。

重塑法是要根据商品的特性、优点和功能结合其他诸如文法、文化和市场等因素创造一个词语作为品牌名称。如今很多厂商为了效仿流行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其商品的国际化都在使用这种形式。

重塑法在实际应用中有剪切、混合、附加、组和等形式。这种方法创造出来的品牌名称会使目标群体感到创新性和独特性,还能较好地传达商品的信息。下面是一些成功的例子:

新飞(电冰箱)―Frestech (fresh +technology)

彩虹(显示屏)―Irico (iris +corporation)

飞龙(制药)―Phron (pharmaceutical + on)

有时翻译者会选择与原有品牌完全无关的词语。一个较成功的例子是“联想”(电脑)。如果直译的话,“联想”应该称为“Association”,显然做为品牌名称太长了。于是公司采用“Legend”为品牌名,虽然这个词语原有中文品牌毫无关系但却暗示了公司神话一般的成功而且向顾客心理注入了对这一品牌的信心。所以,这一举措可以被称为是成功的翻译。最近,公司又将品牌改为“Lenovo”,即剪切了原有英文品牌“Legend”并且加上了拉丁语中表示新颖、独创性的“-novo”。这个新的名称暗示“联想”公司技术上的创新性。

重塑法要求翻译者不但要有很好的语言操控能力、文化背景和市场意识,更重要还要有创新性的思维和想象力。

英译中文品牌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含着各种考虑因素。实践中需注意语言因素、文化因素、市场策略和企业形象、法律因素、品牌名特点、与原名的相关性(语音联系和语意联系)等。

3 结论

由于本人识有限,加上资料的可用程度和此论文要求的时间、长度限制,本文章只是讨论了品牌中英翻译中的一些层面,还有很多值得思考。

品牌翻译是一项复杂的程序,它需要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深入了解以及许多相关领域的知识,比如品牌、市场和文化。因此,翻译者需要积累更多这些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完成这项工作。中国翻译人员还需要从他国成功的案例中学习经验来进一步改善国内的品牌翻译状况。

参考文献

[1]Hise, Richard T.,etc. Basic Marketing [M]. Massachusetts Winthop publishers inc.,1979.

[2]Hornby. A.S..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97.

[3]Peter,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Nida, Eugene.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M]. Leiden: E.J.Brill. 1969.

[5]Nida, Eugene, and Charles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Leiden: E.J.Brill 1969.

[6]程奉. 等效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商标名称翻译[J]. 咸宁学院学报,2004,(5).

[7]金缇,等效翻译探索[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8]刘汝荣.等效翻译理论与英汉商标词的翻译[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

篇8

关键词: 动物词汇 英汉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语言中许多动物名称的词汇既表达动物本身特定的概念意义,又富有不同文化背景下特定的感彩和联想意义。而其内涵的文化因素是隐性的,往往对外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造成巨大障碍。因此,我们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既要学习词语的概念意义,又要了解词语深层所蕴涵的联想意义,即它的情感意义、内涵意义或社会文化意义。只有探讨和了解英汉文化中动物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才可以避免因此而造成的理解和表达上的错误。本文仅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某些动物词汇,以了解它们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差异。

1.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动物词汇所折射的英汉文化差异

牛在汉民族的生产生活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化里,牛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典型和勤劳的象征,常被作为公仆的形象。以牛为喻体的词语也以褒义为主,如“孺子牛”、“细如牛毛”、“牛刀小试”等。而在英国牛很少干活,没有多少联想意义。英语中牛的种类虽然很多,但只有ox和dull有联想意义。ox主要用于祭祀,具有吃苦耐劳和温和的形象。bull由于身体高大、生性凶猛,象征着雄性的威力和潜力,常喻指健壮的汉子。a bull in a china shop形容举止粗鲁、行为莽撞、爱闯祸的粗人。

马在中英文化中的联想意义差异较大。马是英国人早期生产生活的主要工具,因此马在英语文化中则是勤劳和吃苦耐劳的象征。在英国,马在生产之余还用于赛马等娱乐活动,所以英语中由马组成的习语、谚语和典故也相当多,都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经验之谈,暗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work like a horse,eat a horse(饿极了),talk horse(吹牛),a horse doctor(蹩脚医生),horse laugh(纵声大笑)等。而在汉语里,马暗含珍情重义、忠于职守之意,是民族生命力的象征,如“天马行空”(比喻淡泊和潇洒)、“龙马精神”(指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之精神);马又是能力、圣贤和人才的象征,如“千里马”(比拟不可多得的人才);马还是中国古代战争不可缺少的战斗力量,所以汉语里有“一马当先”、“单枪匹马”、“马到成功”等成语。

羊在中西文化中都有性格温和、恭顺的联想意义,但又不尽相同。英国人一向重视畜牧业,以牧羊为主。对应词汇sheep(ram,ewe,lamb)和goat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联想:sheep通常指胆小鬼、害羞而忸怩的人、温顺或受压抑的人,如有习语as monk as lamb,as gentle/mild as lamb等;而goat则向来被认为与好色、和罪恶有关,是魔鬼的化身,因而有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把好人和坏人区分开)。汉语中羊古同祥字,甲骨文中吉祥多作吉羊,羊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都具有吉祥、温顺文雅、平和的美质,是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国泰民安的象征。

狗在英语国家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他们欣赏狗的忠诚和勇敢,将它视为宠物,倍加爱护,因此语言表达中有“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志之日)”等赞叹。然而狗在汉语言文化中是一种卑微的被蔑视的动物,代表卑劣可恶的品性,有词语如“走狗”、“狗腿子”、“狼心狗肺”、“狗屁不通”等。

2.人们所熟悉的野生动物词汇所反映的英汉文化差异

英汉民族对于狮虎反映差别很大。西方lion是百兽之王,而在中国却是老虎。在英国lion是力量和好战勇猛的象征,如12世纪后期英王理查一世因勇武大胆而被誉为lion-hearted Richard。与之有关的习语也多为褒义,如regal as a lion,the lion’s share(最大或最好的份额),lion-heart(勇士)。但在汉语言文化中,狮子几乎没有什么文化联想意义。汉民族对虎的联想有两方面:虎健壮有力、英勇果断,有关的成语也多为褒义,如“如虎添翼”、“龙腾虎跃”等;虎又有凶猛残忍、冷酷无情之意,“如狼似虎”、“笑面虎”、“伴君如伴虎”等。而在英语中tiger喻指凶恶之人,如ride the tiger(表示以非常不确定或危险的方式生活);口语中常指比赛的劲敌,如paper tiger(比喻貌似强大而实质虚弱的敌人)。

蝙蝠在英汉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涵义。英语中的bat是一个丑陋、凶恶的吸血动物形象,总是与罪恶和黑暗联系在一起,所以有关的习语均为贬义,如as blind as a bat(有眼无珠),have bats in the belfry(异想天开)等。而在中国文化中,蝠因与福谐音,被视作“福鸟”。人们常以蝙蝠作画,表达良好祝愿,如“蝠鹿图案(福禄双全)”、“蝠鱼图案(富裕)”、“蝠桂花图案(富贵)”等。

在英语中owl是智慧的象征,是智慧女神雅典娜智慧的体现,因而就有聪明或智慧的联想意义,如as wise as an owl。而在汉文化中,猫头鹰经常在夜间发出凄厉的叫声而被认为是一种不吉祥的鸟,有凶险、不吉利等联想意义。

在英语言文化里bear常指粗鄙、鲁莽之人,如like a bear with a sore head。而在中国熊可指人行为缓慢、呆傻和无能,如:“笨熊”、“熊样”;目前形容股市不景气称熊市。

3.传说中的虚拟动物词汇所表现的英汉文化差异

数千年来,龙文化已渗透在了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汉语中的龙是马脸、鹿角、兔眼、牛耳、蛇身、鱼鳞、鹰爪,神通广大无比。历史上的皇帝常被称为真龙天子,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汉语中会引起权威、力量、才华、吉祥等褒义的文化内涵,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争虎斗”、“藏龙卧虎”、“虎踞龙盘”、“龙潭虎穴”等。而在西方传统文化中,dragon是一种形似蜥蜴、满嘴喷火、长着翅膀、身上有鳞的硕大怪兽,它是罪恶和异教的象征。在英语文学作品中是凶险邪恶的象征:如《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现代英语中常用来比喻母夜叉、凶狠的人,含有邪恶和魔鬼等意义。

凤凰在中西文化中的形象和联想意义迥然不同。在西方文化中,phoenix又名长生鸟、不死鸟,身披火红色和金黄色的羽毛,每五百年即自焚而死,然后由火中重生。因此,在基督教里被当作不朽的灵魂,象征着复活和永生,在英语中成了复活、再生、永生的代名词。而在中国文化中的凤凰分雌雄,雄为凤,雌为凰,有百鸟之王之誉,是吉祥幸福的化身,象征着太平安宁和美满的爱情。在神话传说中凤和龙齐名,分别代表阴阳两性。在传统文化中龙和凤代表帝王和皇后,象征皇权,还可比喻婚姻美满、夫妻恩爱,在现代汉语中还有珍贵和吉祥的喻义。

麒麟在汉文化中被看作“仁兽”、“瑞兽”,只有在太平盛世才会出现。其形象如鹿,独角,全身生鳞甲,可比喻杰出人物和有出息的子孙。独角兽是西方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它像马,或小羊,额头上有一只美丽的独角,是幸福和圆满的象征,同时也被视为西方文化和西方智慧的象征。有些学者认为中国的麒麟就是西方的独角兽。有些辞典把二者对译,但从两者的形象和联想意义都可以看出,麒麟和独角兽并不是同一概念,独角兽的文化含义和地位近似于中国的“龙”。

总之,语言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文化的差异与语言的差异并存。语言的习得过程就是一个民族文化习得的过程,要精通一门外语,就必须学习这个民族的文化。英汉文化千差万别,这种差异同样体现在动物词汇上,同一动物词汇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折射出的文化意义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异给跨文化交际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只有了解英汉动物词汇所折射的文化内涵差异,才能清楚地看到两者各自承载的深层信息,从而避免因此而造成的英语理解和表达错误,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4]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5]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6]张绍麟.词义的文化标记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策略[A].李如龙,苏新春.词汇学理论与实践[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篇9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水中传播

B.声音不能在固体中传播

C.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

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2.针对以下四幅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按压弦的不同位置来改变发声的音调

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色越好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手机铃声越来越小

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

3.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

A.撞击声太小,入耳无法听到

B.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C.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D.月球受到撞击时不产生振动

4.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A.春天,冰封的湖面解冻

B.夏天,利用冰箱制作棒冰

C.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D.冬天,冰冻的衣服逐渐变干

5.下表为一些物质的凝固点和沸点,由此判断,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应选用

A.酒精温度计B.乙醚温度计

C.水温度计D.水银温度计

6.“金星凌日”是在地球上看到金星从太阳面上移过的现象,它

的形成和日食的道理相同.右图为形成“金星凌日”现象时的

示意图,金星的位置在

A.甲B.乙

C.丙D.丁

7.一束光线斜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上,它与界面成40。角+反射光线跟折射光线的夹角恰好是90°,则入射角、折射角分别是

A.40°50°B.40°40°C.50°40°D.50°30°

8.近视眼镜的镜片属于下列哪种光学元件

A.平面镜B.凹透镜C.凸透镜D.凸面镜

9.光斜射到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砖上,在上、下两个相互平行的表面发生折射,下列关于光传播的四张光路图A、B、C、D中正确的是

10.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常常需要从飞机上拍摄地面的照片,若使用的相机镜头焦距为50mm,则底片与镜头距离应该在

A.100mm以外B.略大于50mmC.恰为50mmD.50mm以内

11.正在向南行驶的甲车上的乘客,看到向北行驶的乙车从旁边驶过时,感到乙车特别快,那么,这个乘客所选的参照物是

A.甲车B.乙车C.地面D.太阳

12.苹果熟了,从树上落下来.下列图像中可以大致反映苹果下落过程中速度v随时间t变化情况的是

二、填空题(本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26分)

13.联欢晚会上,口技演员惟妙惟肖地模仿一些动物和乐器的声音,他主要是模仿声音的,台下观众听到口技演员的声音是靠传播的.

14.成语“震耳欲聋”从物理学角度看是形容声音的大,有资料显示,噪声每经过一块100m宽的林带可降低20~25分贝.新建的苏州火车站在两侧种着许多树木,这是为了在减弱噪声.

15.人体的正常体温约为℃,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16.寒冷的冬天,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内游客的嘴里不断呼出“白气”,这是现象;冰雕作品的质量会一天天减少,这是现象.(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17.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m/s,白光被分解成多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

18.小孔成像是利用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传播的原理,它所成的像是(正立/倒立)的像.

19.“黑板反光”是由于光射到黑板上发生反射造成的,而全班同学都能看到讲台上的物体是由于光在物体表面发生反射的缘故.

20.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是光的现象,“池水映明月”说的是光的现象.

21.图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cm,

木块的长度是cm.

22.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50m赛跑,他们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跑得最快的是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运动的快慢采用的是在相同的条件下比较的方法.

23.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

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

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

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①凝成小水滴或

②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在一定条件下,

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

落.在下落过程中,③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依次写出上文划线处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的名称:

①、②、③;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三、解答题(本题共7小题,共50分.解答第28题时应有解题过程)

24.(8分)按题目要求作图

(1)在图中画出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的折射光线(大致方向).

(2)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

(3)在图中根据透镜的折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

(4)根据光线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在图虚线框中画出适当类型的透镜.

25.(7分)如图所示,是小明和小华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的情景,通过酒精灯对水加热,使水沸腾,他们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1)实验中使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的性质工作的.

(2)实验中观察到水沸腾时的现象如图(甲/乙)所示;水沸腾后,需要(吸收/放出)热量,才能保持水的温度不变;该实验中水的沸点是℃.

(3)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丙所示的坐标上画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4)实验中酒精灯使用完毕后要求盖好灯帽,这样做可以减慢液态酒精的.

26.(4分)某同学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

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

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

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到镜面的关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关系;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能/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27.(4分)在沿直跑道进行100m赛跑时,终点处甲、乙两位记时员分别根据发令枪冒烟和听到枪声开始记录同一运动员的成绩,他们所记录的结果分别是13.30s和13.00s,则该运动员的真实成绩应该是s;这时声音的传播速度大约是m/s.(结果用小数表示,且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28.(7分)一列长为360m的火车匀速穿过一条长1800m的隧道,测得火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108s.求:

(1)火车的运行速度(单位用米/秒),合多少千米/时;

(2)火车头从刚进入隧道到恰要离开隧道所用的时间;

(3)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

29.(8分)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作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a)、(b)所示.

(1)观察图(a)可知,甲车在作直线运动.甲车通过0.6m的路程所用时间为

s.

(2)观察图(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m.

(3)比较图(a)、(b)可知,甲车的速度(大于/等于/小于)乙车的速度.

30.(12分)桌上有两个凸透镜,规格如下表所示.

篇10

摘要:近十几年来,我国出版的关于语义研究的著作内容上大多是以词汇和句义、语篇为研究核心,谈义素、义位、层次分析和语义场分析等概念及分析方法。马清华的《文化语义学》与吴国华、杨喜昌的《文化语义学》,同以前的语义研究相比,填补了从文化方面入手研究语义并论述成著的空白。两本著作在研究著述中沿着各自的理论背景及研究路径,探寻创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达到了填补文化语义学研究领域的缺失,有机地将文化与语义学结合起来,拓展了语义学的研究新枝,并为跨文化交际与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方法和例证的共同目的。

关键词:《文化语义学》;比较;内容;方法;目的

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在世纪之交出现的两部《文化语义学》:马清华《文化语义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和吴国华、杨喜昌《文化语义学》(军事谊文出版社,2000年)不直接谈义素、义位等方面,而是从文化方面入手研究语义,将文化与语义向结合,使语义研究的一个空白地带填上了颜色,拓宽了语义学研究的领域。两部文化语义学充分借鉴了国际先进的语言学理论,融汇各家,开阔视野,显示出了各自较完备的文化语义学理论体系。

两部《文化语义学》的初版同于世纪之交发表,二者在内容方面呈现出重叠或复现的面貌,在语料分析方法上和著作撰写目的上都体现出了同一性。但两本书各自的“个性”论述以其独特的创新之处为文化语义学这个逐渐兴起的理论涂上了一抹亮色。这些“个性”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部《文化语义学》理论背景方面的区别与创新

吴国华、杨喜昌《文化语义学》是建立在符号学的基础上进行展开论述的。作者在书的第三章着重论述了语言是一种多层级的符号系统。作者认为用符号学理论对文化语义学进行论述的根本意义在于:从本体论上看,符号现象同样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从认识论上看,认识客体是通过符号所携带的信息使认识主体认识自己,而认识的主体也正是通过符号所携带的信息达到对认识客体的认识;从方法论上看,符号学首先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现象的新的角度,它使人们从另一个层次、角度上看到人类文明的共性,同时,符号学方法论价值更鲜明地反映在作为符号主体的语言学对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领先作用上。

作者认为,语言是一种多层级的符号系统,分为两个层级,并且语言的二级符号系统是其主要研究对象。具体内容可由下表表示:

马清华《文化语义学》不同于前者,他的理论背景相对广泛,是在汲取古今中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正如书中林书武先生所作的序中对于本书研究的性质界定:“它不能归于语言学语义学、历史语义学、结构语义学、生成语法学派语义学、孟德鸠(亦译作“蒙塔古”)语义学,而是包含了不少认知语义学、认知人类学、语言文化人类学等内容在内…”的一部文化语义学。在这种广泛吸收社会各学科的理论基础上,马清华便可得心应手地用多种方法、多种角度对语料进行分析语研究。如第九章常识中,作者认为,常识性程度越高,其内容越容易在整个言语表达结构中隐含起来。作者对温州城乡八所学校的学生进行交通工具关注及使用进行了调查,并通过直观的图表进行社会认知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论证自己的观点。

二、语料选择方面的区别

从语言上看,吴国华、杨喜昌《文化语义学》所选择的研究语言是以俄语词汇、文化分析的俄汉语对比,同时汉语与部分英语也纳入分析范围。这是在俄国的《语言国情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相比于吴国华、杨喜昌《文化语义学》单一运用俄语进行研究的情况看,马清华《文化语义学》的研究语言要广泛的多。他所涉及的研究语言不仅仅是我国古今汉语、我国各地方言,也包含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以及日语、英语、俄语以及国外土著语等。在如此丰富的材料基础上,马清华通过归纳、整理、分析、解释,提出了比较全面、较为可信的文化语义学理论体系。如:从马清华《文化语义学》第126页中作者整理归纳的与汉语普通话或江苏金沙话零对应的词表来看,作者归纳总结了河北方言词、满语动物义类词以及印度尼西亚语动物义类词来阐明“零对应”概念。

两部《文化语义学》对于研究语言的选择,进而影响了书中对于词汇和文学作品的选择。

从词汇选择方面看,吴国华、杨喜昌《文化语义学》多选择俄语中的词汇进行研究。词汇中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也是以俄罗斯的文化特征为主。马清华《文化语义学》中的词汇量相对来说较大,所涉及的语言情况也较为复杂。相对丰富的语料的运用,往往在证明观点时会更具说服力。如在谈及“隐喻”问题时,吴国华、杨喜昌单纯运用俄语词汇材料作为论证的基础,而马清华在其《文化语义学》“隐喻”部分的“海洋生物的陆地化隐喻”中便使用了彝语、英语、德语、汉语分析海菠菜、海栗子、海豹、海牛、海百合、海狗、海马等海洋生物命名的陆地化隐喻。从文学作品选择方面看,两部《文化语义学》都大量地将文学作品作为语料参与理论证明与建构。吴国华、杨喜昌《文化语义学》中选择的同样是以俄语为主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马清华《文化语义学》中选择的文学作品则涵盖了古今中外,仅第三章和第八章中运用的文学作品语料就多达48处之多。

三、部分内容方面的区别与创新

作为两部理论相对成熟,说理相对合理的语义学著作来说,马清华《文化语义学》与吴国华、杨喜昌《文化语义学》在内容上的区别性即是两部《文化语义学》各自的创新性所在。 笔者将以两部《文化语义学》独特的理论分析作为二者区别与创新的主要方面进行如下论述。

(一)、马清华《文化语义学》的创新性内容

王德春先生在《文化语义学》的序中便提到:“书中的《意念》和《观念》两章是作者个人的创见,材料异常丰富,《意念》一章调查的文学作品就达两千万字之巨,《观念》一章调查的词典就达数十部之多。”①虽然王德春先生没有将第九章常识纳入与第六、第八章内容的“个人创见”范围,但“常识”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为广泛的事物,却常常被学术创作所忽视。马清华先生将其作为最后一章,是因为日常语义知识是最具有文化意义的知识内容,是将常识作为文化语义分析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最后一环进行《文化语义学》的逻辑性结尾。所以,笔者将第九章也纳入马清华《文化语义学》内容上最具创新性的章节之一。

1、“观念”

第六章观念中,作者首先阐明了观念(单项义素类别所反映的思想范畴)与概念的关系:成分对应关系,相互独立性,文化同构性和互补性。作者也说明了不同类型的义素实现为观念的方式不尽相同,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形态标记发和在隐形词义范畴寻找方法来确保不同类型的义素实现为观念。最后,作者运用人类与动物对立观念的分析的例子阐明文化的释放。在这一章的论述中,作者运用了数十部词典,查询了丰富的少数民族语言语料对理论进行了佐证,如在阐释汉藏语系的部分语言的动物名词常带严格程度不等的前缀中,运用布依语、湘西苗语、哈尼语、凉山彝语、珞巴语、拉基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例子进行例证。

2、“意念”

在第八章意念中,作者首先举例阐明了意念与取象的概念与对应关系。意念是人们从实际意义中抽象出来的基本意义范畴。取象是从形象性字面意义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模式。意念和取象在不同时代可呈现不同的对应关系。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作者进一步以感情意念为例从层级结构、异构的等效性、同构多能性和意念分化、概念隐喻、表情体使用频率与外界的关系以及体态的内化等六个方面阐释了取象结构。作者就不同语言间取象的差异现象,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这一章中,作者援引的语料与文学作品为主,所援引的文学作品的数量达48部之多。如:作者在论述体态的内化部分,以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笑”、“醉”、“甜滋滋”、“光亮”和“心痒”来表达喜悦概念。

3、“常识”

在第九章“常识”中,马清华用下图阐释了知识的分类:

其中,日常语义知识是最具有文化意义的知识内容,简称:常识。而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际与词汇选择中,潜意识中的常识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常识的补足是语言理解的一大前提。作者也提出了表述常识的几种常见方法,如词典释义、表述式和构件式等。作者认为常识贯穿语义组织的一切方面。马清华对于知识的归纳以及对于常识的阐释是在语义学领域的一大创举,是跨文化交际教育的至关重要的一环,是语义学与文化学结合的最好例证。

(三)、吴国华、杨喜昌《文化语义学》的创新性内容

潘蕾认为吴国华、杨喜昌《文化语义学》中最具价值的内容为第八章动词的文化语义学特点和第十章句子层面的文化语义学分析。另外,《文化语义学》第七章专名的文化语义学特点也同样具有创新性意义。语言学家们对于专名的描述很多,但没有从语义学,尤其是没有从文化语义学的角度对专名进行专门的分析。吴国华、杨喜昌用较大的篇幅从文化语义学角度对专名进行的深入分析同样具有创新性。笔者认为,专名的文化语义学特点一章也应纳入吴国华、杨喜昌《文化语义学》的创新性内容范畴。

1、“专名的文化语义学特点”

在第七章专名的文化语义学特点中,作者提出了专名的概念并认为其包括人名、地名和其他事物名称三大类。作者从语言的文化载蓄功能角度出发,认为专有名词与普通名词更富有意义。在第二节中,作者指出,专名的指称性质表现在:它只有指称对象,只有实指而无概念意义。另外,作者阐述了专名对文化的多侧面反映,包括人名的运用特点与民族个性和专名的历史文化内涵两方面。作者也论述了专名的词汇意义的分析价值。从文化语义学的角度对专名进行分类可分为:获得性涵义、先设性涵义、分析性涵义和创造性涵义。第四节中,作者将专名归于不对应词汇,它也具有普通义素和异常义素。普通义素一般都是跨语言义素,而异常义素往往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另外,作者论述了专名具有多义性与其使用的多样性。

2、“动词的文化语义学特点”

动词是俄语中十分重要的此类。但迄今为止,动词是文化语义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作者从文化语义学的角度将与俄罗斯的民俗、心理、宗教、文艺等多方面的民族文化特点有密切关系的动词分为4类并得出结论:俄语中含有民族文化意义的每一类词中,都包含有一定数量的动词。这是动词的文化语义学价值。另外,作者对动物名称词干动词加以了分析,他们认为,动物形象往往能够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综合本章的叙述,作者归纳出了动词突出的文化语义学特点,即语义上的深层次性、综合性、确定性、和理据性以及修辞上丰富的表现力。

3、“句子层面的文化语义学分析”

作者在《文化语义学》第十章句子层面的文化语义学的开篇便陈述道:“一般意义上的语言理解,首先就意味着对句子的理解。但是,在语言的研究中,却不是这种情况,句子并没有被优先考虑,在过去,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语义学,通常被理解为词汇语义学。”②诚然,过去的文化语言学的分析过程中,词汇意义被看作分析的主体,尽管一些学术论著注意到了,如马清华《文化语义学》中也注意到了句义的分析,但是马清华并没有将句义的分析单独整理成体系进行论述,而是作为例证的一部分佐证书内的理论。吴国华、杨喜昌《文化语义学》将句子层面文化语义单列成章进行着重论述,在文化语义学领域甚至语义学研究领域都是具有创新意义的。作者在从实践方面和句子帮助确定词义以及词汇应在句子构成的具体语境中进行分析构成的理论方面,语言国情学的基本理论是词汇背景理论。另外,作者简要论述了句子的社会意义和语用意义以及句子的句法特点。另外,句子的语调体系也可归入句子的形式结构方面,并且也体现出民族特点。最后,作者论述了句子的美学功能。

凡此总总,两部《文化语义学》在理论背景、语料选择以及部分内容的区别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出了两部《文化语义学》的创新性。如在内容方面马清华《文化语义学》的“观念”、“意念”以及“常识”和吴国华、杨喜昌《文化语义学》中的“专名的文化语义学特点”、“动词的文化语义学特点”及“句子层面的文化语义学分析”都显示出了作者对文化语义学甚至语义学研究的独创之处。当然,这两部《文化语义学》也不是十全十美、无懈可击的,二者也存在着一定的缺失。瑕不掩瑜,马清华《文化语义学》和吴国华、杨喜昌《文化语义学》抛出的语义学新枝引起的国内语言学的兴趣必将激励后起之秀开始对于两部《文化语义学》的总结与学术延伸,使“文化语义学”不仅仅作为一部或两部著作进行研究,而是将其发展成为成熟、稳定的学科而为之奋斗。

注释

①马清华.《文化语义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序第2页

②吴国华、杨喜昌.《文化语义学》.军事谊文出版社.第226页

参考文献

[1]汪如东.评马清华《文化语义学》[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潘蕾.语言与文化研究的又一力作――《文化语义学》[J].外国语学报.2001年第2期

[3]纪云霞.语义学研究的一个新枝――马清华著《文化语义学》简评[J].满语研究.2001年第2期

[4]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6]吴国华.语言文化问题探索[C].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7.

[7]吴国华.文化词汇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