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历史范文
时间:2023-03-31 09:2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秋节的历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2、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着古老的渊源,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3、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4、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玩月拜月
中秋一词的含义有二:一是中秋八月,二是指作为节日的八月十五日。中国古代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很丰富。嫦娥奔月故事在战国已经出现,《山海经》说“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周易・归藏》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至汉代,《淮南子・览冥训》讲月精实为蟾蜍,是由后羿妻娥所变。娥、嫦娥、常羲实为一人,即后世所说的嫦娥。而吴刚伐桂的传说从《淮南子》“月中有桂树”的记载可见端倪,至唐《酉阳杂俎》则呈现出一个吴刚学仙有过、谪令伐桂树、树随创随合永无止境的完整故事。
月亮神话传说反映出人们对月亮知识的追求,并演变成赏月之俗。明清时期赏月风俗普及,表现在各地方志列出“中秋”节加以介绍。其内容是,一般要在庭中陈瓜果、月饼供月,进行祭拜,然后赏月。
月饼由来
众所周知,月饼是中秋节的节日食品,月饼的出现和普及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秋节的形成。韩养民、郭兴文认为:“吃月饼的风俗据记载唐代已有之。《洛中见闻》中说: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味极美。他听说新科进士在曲江开宴,便命御膳房用绫包裹月饼赏赐给他们,这是月饼初见记载。”
明代方志中记载中秋吃月饼是普遍的。在北方,如嘉靖《威县志》:“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在南方,崇祯《嘉兴县志》记载:“十五是为中秋,作饼肖月形,曰月饼,有相馈遗者,取团圆之义。”
清人继承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和馈送亲友的习俗。
月亮占卜
对月亮知识的追求、赏月及神话故事,还促使了民间以月亮占卜的活动。《岁时广记》引《琐碎录》所载“占乔麦”之俗:“中秋无月则兔不孕,蚌不胎,乔麦不实,盖缘兔蚌望月而孕胎,乔麦得月而实。”《岁时杂记》说:“珠之贵贱,视中秋月之明暗,明则珠多,暗则珠少。”
明清时期中秋以月亮占卜风俗更加普及。崇祯福建《龙溪县志》载:“人家儿女于月下设果饼、环服之类,群望月而拜,致词,谓之请月姑。置筐于盘,俟月神降筐,自举为剥琢声,祝其声数卜休咎,然不甚验。”
摸秋送瓜
月属阴性,主生育。中秋值收获季节,举行尝新秋报活动时自然联想到人的生育问题。《东京梦华录》说八月秋社“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俗云宜良外甥”。秋社中有以多子葫芦和枣企盼早得子的求子习俗。
篇3
中秋节里的一件事优秀作文范文一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是一个亲人团聚的节日。
我们全家人围着餐桌,在欢声笑语之中,吃了一顿香喷喷的晚宴。
吃完了饭我连忙跑去看月亮,这时太阳才刚刚下山。“今晚的景色好美呀!”我情不自禁地叹道。可月亮姐姐就是躲在云里不肯出来,不一会儿她才一纵一纵的露出了半边脸,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有好像躲在云里偷偷的笑呢!又过了一会儿,突然月亮猛地一使劲,终于出来了。那刺眼的光芒在暗蓝色的天空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明亮,平时那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已不再那么引人注目,引人注目的是那一个又圆又大的月亮。那月亮就像是一个大玉盘高高的挂在天空!
就在我想得正起劲的时候,一阵喊声打乱了我的思路:“大雪,快回来吃月饼啦!”我听了,箭一般冲进了家门。我品尝着月饼,一边赏月一边想:不知灾区的小朋友是怎样过中秋的呢?
祝灾区的小朋友尽快找到自己的亲人,也祝灾区的小朋友们也能度过一个快乐而圆满的中秋节。就请嫦娥姐姐和可爱的玉兔将我们全家人的祝福送到遇到灾难的地方吧!
中秋节里的一件事优秀作文范文二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中秋节。重阳节。端午节……
其中我最喜欢中秋节!因为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是赏月的日子,今年,也是我哥哥姐姐的生日。
下午6点我和爸爸。妈妈。表姐。表哥来到哥哥过生日的“美露大酒店”。来到酒店门口,人山人海的,连个停车的位子都没有。进入酒店的生日大厅,顿时,我的眼前一亮,生日大厅真漂亮五桌酒席都摆好了。就等所以亲朋好友都到齐生日庆会就开始了。时间如同流水,一转眼就7点了,大家都来了。
忙了一天终于可以吃到美食了!餐桌上有:鱼。肉。虾。螃蟹等美味佳肴……最重要的当然是月饼和蛋糕啦!我先吃了一些鱼,等着分月饼和蛋糕的时候。终于到了“压轴戏”——分蛋糕会月饼,我们这些小孩儿都争先恐后地上前去抢蛋糕,都怕拿到最小的。
我和爸爸妈妈一边走一边赏月一边聊天,度过了这个难忘的夜晚。我爱中秋节,我爱这个难忘的日子。
中秋节里的一件事优秀作文范文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很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每年的这天里家家户户都要载歌载舞,欢聚一堂。今年我们也不例外。
这天下午,我们一家三口来到了外婆家,那时已经是晚上了,于是我们吃完团圆饭准备开始博状元,而且还有丰厚的奖品。、
开始博状元了,我们拿来一个红彤彤的瓷碗,拿来六个骰子。便开始博状元了。
首先是外婆,今天外婆的运气似乎很好,一下子就是个四进,瞧爸爸那副囧样,一看就知道运气不好,连一个秀才也没有。我还好,有三个三红、一个对堂……
篇4
范文一: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吉祥。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孩子来说,他们并非知道中秋节的意义与传统礼节。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主要以“快乐”为中心点,开展了中秋节的活动,以此让他们体验幼儿园这个小家庭的团圆与快乐,激发他们乐意上幼儿园、爱幼儿园的美好情感。
中秋节这天,我们小班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集合在我们班的教室里面。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活动开始了。我们班的任务是大月的一角北海的北字,家长们你一手我一手的很快就完成了我们的地基部分,小不点们最后用大红枣子在我们的帮忙下排成北海的北字放在月的上面,他们排得可认真了,边排边说“让大红枣排成火车”。
在活动中,小朋友们边欣赏我们干活边品尝从家里带来地月饼,象一只只放飞的小鸟,显得格外的高兴。小妮妮拿着月饼塞到我嘴里说:“老师你吃。”我张大嘴巴咬了一小口还故作美味地说:“哇,这月饼好甜呀。”这时许多小朋友都跑了过来,把月饼往我嘴里塞。我说:“你们知道今天为什么要吃月饼吗?”有一个小朋友喊了起来“中秋节”。其他小朋友也跟着说“中秋节”。我肯定地说:“对,中秋节,是人们团圆地日子,所以我们小朋友也团圆在一起过节,我们把月饼分给大家一起吃好不好!”小朋友都把月饼给了我,切成小块分给大家。在赠送月饼的同时,我们还鼓励孩子互相说祝福的话。
在这次充满快乐喜悦的活动中,幼儿知道了中国的节日“中秋节”,在分享月饼的同时,小朋友们给别人送去了祝福,也得到了祝福,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交往的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友好交往的幸福,体验到了团圆、分享的快乐。
范文二:
今年我园针对园幼儿年龄特点,我们围绕“中秋、国庆”双节开展了以下几个活动:
活动一:品尝月饼。
通过观察月饼的形状,品尝月饼的味道,学说“我喜欢吃甜甜的月饼”,让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活动二:小小爱心卡,浓浓爱国情。
国庆前夕,我们利用晨间活动时间,提供爱心卡片和皱纹纸,指导幼儿用皱纹纸团成一朵朵小花贴在爱心卡上,一张张普普通通的爱心卡,因为有了孩子们富有童趣的装扮,立刻变得生机盎然,爱意浓浓,虽然孩子们还不懂“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在祖国妈妈爱的怀抱里茁壮成长”这一寓意,但是在我们既朴实又动情的谈话中,孩子们懂得了自己也是祖国妈妈的孩子,祖国妈妈要过生日了,自己亲手做一张爱心卡送给祖国妈妈,祝祖国妈妈生日快乐。
活动三:认识国旗。
篇5
1.抓“解集”
对于恒成立问题,不等式的解集虽是一把双刃剑,它常会导致把不等式的解集与恒成立混为一谈的错误,但如能搞清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就能把“解集”作为“恒成立”求解的突破口.
例1 关于x的不等式x+(m+1)x+m
解析:原不等式等价于(x+1)(x+m)
x≥0,即x
x≥0.当m≥0时,不等式解集为空集;当m
2.抓“主元”
在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中,抓住了主要矛盾,就犹如抓住了一根主线,从而使次要矛盾迎刃而解.同样地在数学问题中,多变元的干扰,常会使学生思维的头绪,陷入众多繁复的岔道中,剪不清,理还乱,而如若分清主次,抓住主元,则犹如抓住一根主线,一目了然.
例2 (2006四川卷(文))已知函数f(x)=x3+3ax-1,g(x)=f′(x)-ax-5,其中f′(x)是f(x)的导函数,对满足-1≤a≤1的一切a的值,都有g(x)
解析:它表面上是一个给出参数a的范围,解不等式g(x)
φ(-1)
3x2-x-2
3x2+x-8
3.抓“”
二次不等式是不等式问题中一种最常见的题型,解决这类问题有很多方法,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最根本的方法,还是利用“二次式中的判别式”.
例3 若不等式-x2+2mx-2m-1
解析:不等式要求在x∈[0,1]时恒成立,所以
(1)
(2)(Ⅰ)≥0
f(0)
m
f(1)
m>1解得-12-12.
4.抓“分离”
由“函数极值”思想可得,f(x)≥a恒成立a≤f(x)min;f(x)≤a恒成立a≥f(x)max.由此,此类问题可化归为求函数最值或值域的 问题,利用这种方法,关键是将参数与未知数进行分离,因此叫分离参数法.
例4 在ABC中,已知f(B)=4sinBsin2(π4+B2)+cos2B,且|f(B)-m|
解析:由f(B)=2sinB[1-cos(π2+B)]+cos2B=2sinB+2sin2B+1-2sin2B=2sinB+1,0f(B)-2
m
m>1,
m≤3,即m∈(1,3].
例5 (2000年日本大学入学试题)已知两个函数f(x)=8x2+16x-k,g(x)=2x3+5x2+4x,其中k为实数.
(1)若对任意的x∈[-3,3],都有f(x)≤g(x)成立,求k的取值范围;
(2)若对任意的x1、x2∈[-3,3],都有f(x1)≤g(x2),求k的取值范围.
解析:(1)令F(x)=g(x)-f(x)=2x3-3x2-12x+k,问题转化为F(x)≥0在x∈[-3,3]上恒成立,为此只需F(x)在[-3,3]上的最小值F(x)min≥0即可.F′(x)=6x2-6x-12=6(x2-x-2),由F′(x)=0得x=2或x=-1.F(-3)=k-45,F(3)=k-9,F(-1)=k+7,F(2)=k-20,F(x)min=k-45,由k-45≥0,解得k≥45.
(2)由题意可知,当x∈[-3,3]时,都有f(x)max≤g(x)min.由F′(x)=16x+16=0得x=-1.f(-3)=24-k,f(-1)=-8-k,f(3)=120-k,f(x)max=120-k,又由g′(x)=6x2+10x+4=0,得x=-1或x=-23,g(-3)=-21,g(3)=111,g(-1)=-1,g(-23)=-2827,g(x)min=-21,则120-k≤-21,解得k≥141.
5.抓“图形”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在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中,如若一时难以找出突破口,常可联想到问题中涉及的函数图像,以形助数,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例6 已知a>0且a≠1,f(x)=x2-ax,当x∈(-1,1)时,有f(x)
解析:本题其实也是一个恒成立问题,即函数f(x)
6.抓“特征”
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和不等式能成立问题,两者“形似质异”,抓住它们的条件特征,有利于准确解题.
例7 (2006全国卷Ⅱ文)设a∈R,二次函数f(x)=ax2-2x-2a.若f(x)>0的解集为A,B={x|1
解析:这是一个在不等式成立的前提下,求参数的范围问题.题目的要求与大部分见到的题并不相同,这类题目在试题中出现最多的是不等式恒成立的问题,而本题却是一个不等式能成立的问题,因为题目的条件是只要集合A,B的交集不是空集就可以,即只要不等式f(x)>0在区间(1,3)有解就可以,这等价于f(x)max>0,在x∈(1,3)成立.
(1)当a
篇6
关键词:插值法 财务管理 适用条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264-02
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围绕时间价值原理对不同时间点上资金之间的换算一直是课程教学中的重点,也是《财务管理》的研究基础。在教学中,借鉴了数学上插值的思想,利用查表得到的几组变量(通常是两组),结合其他给定条件,来求解未知变量,被称为“插值法”。插值法利用了数学上相似三角形对应边长成比例的原理,巧妙地将数学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但目前一些教材和教学中,不分情况地对所有时间价值的问题统统采用“插值法”解决,是一种教学的浪费,使得一些本来不必大动干戈的题目小题大做。因而在何种情况下使用“插值法”是由题目的条件和求解变量的特点来决定的,在不必使用“插值法”的情况下,使用算术法更有优势。
一、插值法的几何意义及固有误差
在数学界,插入法最早是在1976年由两位运筹学家提出,最初是为求解车辆路线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法。《财务管理》应用中使用的“插值法”是指简单的线性插值法,其几何意义是相似三角形对应边长成比例的原理。下面举一例来说明简单线性插值法的几何意义。
图1是某曲线方程y=f(x)的图像,已知x1=1、x2=3、f(x1)=2、f(x2)=4、f(x0)=3,求x0。在不知方程y=f(x)的图像是直线的情况下,我们不好求解具体的曲线方程来得到x0的值,可是,如果我们认为可近似地将定义域x1~x2的曲线部分看成一条直线段,就可将ABC、ADF、FEC看作相似三角形,得到等式■=■,进而得到所求的的值。这就是最基本的插入法应用原理,即相似三角形对应边长成比例的原理。
假如,这条曲线不是直线,这个求得的值就不是一个准确值,这是使用插值法的一个问题。往往在《财务管理》中研究的图像都不是线性的,故使用插值法求得的结果与真实结果之间必然有一个误差存在。假如图1中的曲线画的稍微弯曲一些,便可以得到图2。在图2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使用插值法求得的结果与真实结果之间的误差x0,所以在使用插值法解题之前,往往会有一个关于可接受的误差范围的假设,在这一假设前提下,可以将这个误差忽略不计。但是,对于部分货币的时间价值问题,从精确和经济的角度来思考,完全可以不采用插值法,得到一个比插值法更精确的结果,而且也不比插值法复杂。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先对所求解的问题做一个分类。
二、按未知量在时间价值系数中出现次数对所求问题的分类
分类之前,为方便下文分析,先明确两个概念:公式算术式和公式算术法。所谓公式算术式,是指在《财务管理》中一般常见的货币时间价值问题,按照货币时间价值原理列出的,含有求解的未知变量的方程式。比如,已知现值P,终值F,折现率i,求期数n,可以得到的公式算术式F=P(1+i)n。公式算术法,是指通过公式算数式来求解未知量的方法。仔细观察《财务管理》中最常见的时间价值系数,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像求解复利终值系数、复利现值系数中的折现率i或者期数n的这类问题,所得到的公式算术式中折现率i或者期数n只出现一次或者容易变形公式算术式得到一个不含未知量的式子,通过一般的数学计算器可以得到一个精确结果。可对于像求解年金终值系数、年金现值系数中的折现率i或者期数n的这类问题,所得到的公式算术式中折现率i或者期数n不只出现一次或者不容易变形公式算术式得到一个不含未知量的式子,通过一般的数学计算器往往也不容易得到一个精确结果。所以,按照上述的分类方法,可将求解复利终值系数、复利现值系数中的折现率i或者期数n的这类问题分为一类。将年金终值系数、年金现值系数中的折现率i或者期数n的这类问题分为第二类。在《财务管理》教学中,对于第一类问题应该使用简单明晰的公式算术法来解决,第二类用公式算术法解决起来较为麻烦的问题,采用“插值法”更合适。
三、正确分类使用“差值法”的优点
通过长期的实践教学与关注大量的《财务管理》教材后,发现在很多书籍中凡遇到诸如前述四类基本货币时间价值理论相关的计算时,都不分情况地对所有的问题统统采用“插值法”解决。这种作法即是一种浪费,使得一些题目小题大做,又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时间价值的原意。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该按照以上所述的分类方法对求解变量仅在公式算术式中出现一次的题目不使用插入法而使用简单的公式算术法,对求解变量在公式算术式中多次出现的题目使用插值法。这样做的好处有以下三点。
1.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插值法在财务管理学习中的意义。在财务管理的学习中引入插入法,只是一个工具的作用,目的是为了解决财务管理中货币的时间价值问题。部分教材在不分具体条件的情况下,对所有的货币时间价值问题都采用插值法解决,会让学生陷入一种误区之中,学生会以为学习的重心是使用插入法解题。其实不然,教师应该将财务管理中货币时间价值的原理推到教学的中心,将理解货币时间价值作为教学的重点,而不单单是告诉学生们只要用插入法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都会造成不良后果,可能会让很多人忽略掉问题的本质——货币的时间价值,或者会让他们缺少对于插值法之外的其他方法的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对问题适当地进行分类,将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插值法在财务管理学习中的意义。
2.明晰考点,避免非必要的查表得数。这一优势紧承上一个优势。在考试中,如果过分强调使用插值法解题,考试的重心就成了考插值法,而偏离了原来的中心——考察对货币时间价值的理解。在考试中,对于适合使用公式算术法去解决的问题,应该让学生使用公式算术法来解答。这样避免了不必要的查表得数,因为这个问题本身是不需要使用插值法这样的较为“高端”的方法。而且这样做还能避免学生产生一种误区,查表得数是需要的时候自己查得的,而不是在任何时候都会给定的。这样将会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插值法在财务管理学习中的意义。由此,前两个优势是相互联系的。
3.结果更精确。在求解复利终值系数、复利现值系数中的折现率i或者期数n的这类问题中使用公式算术法,相比较使用插值法最直接的优势是结果更精确。现举例说明。
假设,已知现值P=84,终值F=100,期数n=4,求折现率i(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另外,在n=4时,复利现值系数PVIF=0.855,i=4%,复利现值系数PVIF=0.823,i=5%。
先用插值法来计算,由题目已知条件求得PVIFi,4=P/F=0.84,由插值法可得算式■=■,解得折现率i1=4.47%。
再利用公式算术法计算,按照复利现值原理可得式子P=F(1+i)-n,可转化得到式子i=■-1,代入已知数字可得到结果i2=4.46%。
如果说,最准确的i0=■-1,将上述两种方法得到的i与之计算误差百分比可得■×100%=0.3%,■×100%=0.1%。可见,公式算数法比插值法更加精确。
四、结论
插值法是《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对于求解不同时间点上资金之间的换算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教学中使用时应该对所求问题分类后再决定是否使用。对于像求解复利终值系数、复利现值系数中的折现率i或者期数n的这类问题,所得到的公式算术式中折现率i或者期数n只出现一次或者容易变形公式算术式得到一个不含未知量的式子,使用公式算术法解决更加精确合理;对于像求解年金终值系数、年金现值系数中的折现率i或者期数n的这类问题,所得到的公式算术式中折现率i或者期数n不只出现一次或者不容易变形公式算术式得到一个不含未知量的式子,则适宜使用插值法。
参考文献:
[1] 吕红.简易插值法在财务管理实务中的应用[J].大众商务,2009(1)
[2] 刘高常,谢林海.利用斜率原理解析财务管理中的插值法[J].商场现代化,2009(2)
[3] 田笑丰.财务管理教学中插值法的快速理解和掌握[J].会计之友,2008(4)
篇7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2021年中秋节的发展故事有哪些你知道吗?共同阅读2021年中秋节的发展故事,请您阅读!
中秋节的发展故事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加班工资算法法定节假日:按不低于员工本人按上一个月的平均日工资或小时工资的300%另行支付加班工资
节假日加班工资=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21.75×300%
公休日:按不低于员工本人按上一个月的平均日工资或小时工资的200%另行支付加班工资
公休日加班工资=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21.75×200%
按照国务院放假规定,国庆节从10月1日至10月8日,共放假8天。这8天,只有四天是法定假日,后四天是双休日调休。因此,劳动者在四天天法定假日上班,用人单位应该按照日工资的300%支付加班工资,这笔钱不得以调休来抵销。10月5日至8日,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可以选择给劳动者安排补休或者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工资的200%支付加班工资。
计算加班工资的基数不得低于劳动者所在岗位应得的工资报酬。如果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则以本市新的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基数。
中秋节的起源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篇8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民俗活动,到了唐代,中秋节成为了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到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与主题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是以团圆为主题,团圆的本质就是体现出一种亲情。但是在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下,这种文化内涵又具有延展性。传统节日在当代应该有新的内涵,中秋节团圆与亲情的主题可以从家庭延展至社会。
中秋节对中国人来说是特殊的节日,因为它起源就在于文化。在中国人心中,月亮始终象征着柔和与光明,寄托着中国人的美好向往。在当下社会,中秋赏月仍然寄托着中国人“天上月团圆,地下人团圆”的情怀。对于今日中国人来说,中秋之夜,人们在同一轮月光下,共享象征团圆的月饼,品尝新收获的瓜果,分享亲情与友情,是中国人极为重要的精神需要。
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的习俗有很多,习俗也分为官俗与民俗,中秋祭月为古代帝王中秋的官俗,民俗则为民间的中秋赏月、民间拜月、吃月饼、赏花灯、请兔儿爷、中秋诗会等。我们这里介绍一下中秋节的部分民俗活动:
中秋赏月 我国自古就有在中秋节期间赏月的民俗,中秋赏月古代也称文人赏月,其民俗来源于古代官俗的中秋祭月,历史延续使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唐代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文人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中秋之夜,古往今来,记载了多少文人墨客以号称佳句动人的诗词歌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脍炙人口的中秋诗句,至今仍是中秋赏月时人们引用最多的祝愿。
民间拜月 民间拜月是我国民间过中秋的民俗之一,即祭拜月神。拜月时,要在院中摆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桂圆等祭品(不能摆与团圆主题背离的果品,如梨),西瓜讲究要切成莲花状。
拜月时要将月亮神像放在朝向月亮的地方,高燃红烛,女人依次祭拜,然后由当家的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多切,但也不能少切,切块大小要一样。在今天,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这项拜月的习俗。
吃月饼 谈到中秋节,必然要说到月饼。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是源于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武德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得胜,农历八月十五这天凯旋,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习俗。而如今许多人都忘了中秋食俗为主食吃团圆饼,而月饼只是点心,晚上拜月时才吃。团圆饼是用红糖、芝麻酱制作的一种面食,团圆饼象征着全家甜甜蜜蜜、团圆和美之意。做法是:将发好的白面加碱揉好后根据笼屉大小先擀成四片簿面饼,每片上均抹上些芝麻酱、糖桂花汁,并码上些果脯、核桃仁、葡萄干等,一层层叠放在一起,再擀一较大的面饼从上向下将其包严成大圆形饼,最上面洒些青、红丝,然后上屉蒸熟。中秋节食团圆饼和月饼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作为主食,而月饼只是茶点,但如今知道团圆饼的人已不多了。
篇9
20xx年8月十五中秋节时间20xx年中秋节是10月4日,星期三
中秋节,习惯上又把它叫团圆节。因为每月的十五日月最圆,八月十五又时值秋高气爽,这天夜间月又最亮。外出办事和远离家乡的人,有条件的都要赶回家中团聚。所以,这天晚上,人们在浩月从东方升起时,家家户户都把西瓜、月饼等最圆的果品、食物,放在院中的桌子上供月,也叫圆月中秋节来历简介中秋节来历简介。为了吉利,人们在供月后都要吃点月饼,庆祝团圆。
中秋节习俗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篇10
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俗称中秋节。“中秋”意为秋天之半,一秋之中。中秋节还被称之为月节、拜月节、团圆节、八月节,以及追月节,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秋节的简单介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秋节的简单介绍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月饼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习俗中秋赏月,最盛是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族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天,东京的所有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彩的牌楼,出售新启封的好酒。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之中少见。显官和豪门,都在自己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至晓不绝。一般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并且安排家宴,团圆子女。“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冰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繁星”(见《武林旧事》)。而“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常娥,圆如浩月。”(见《新编醉翁谈录》)
明清以来,民间更重视中秋节。《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云:“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的起源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