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诗词范文
时间:2023-04-06 21:5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山水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评书里经常说起这段顺口溜,响马、劫匪、绿林好汉什么的,在打劫之前往往会说道说道这番话,听起来除了威胁之外,更像是一个解释,强行收费的解释。
在淘宝商城小卖家围攻事件之后,商务部除了要求淘宝回应小卖家的合理要求之外,淡定地说了一句:要为电子商务立法,规范网络销售行为。
政府部门通过建章立制规范市场,本无可厚非,但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个说法,却显出商务部纠结而阴暗的内心。因为,目前主流的电子商务平台是在完全没有中央政府扶植的情况下,从草丛中顽强成长起来的。而那些拿着政府巨额资助的所谓电子商务平台,在耗费了巨额公帑之后,都已经不知所终了。一个在中国大陆飞速成长中的产业,被众多专家公认是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未来趋势的产业,与商务部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怎能不让官僚们胸闷?
不过,说句实在话,商务部想要为电子商务立法,窃以为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首先,电子商务平台所依托的万维网,不在中国政府的控制之中,商务部想要规范的东西,无法获得执行。
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The I nternet Corporation forAssiqned Names and Numbers,ICANN)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国际组织,负责互联网协议(IP)地址的空间分配、协议标识符的指派、通用顶级域名(gTLD)以及国家和地区顶级域名(ccTLD)系统的管理、以及根服务器系统的管理。
目前全球共有13台域名根服务器。1个为主根服务器,放置在美国。其余12个均为辅根服务器,其中9个放置在美国、欧洲2个(位于英国和瑞典)、亚洲1个(位于日本),由互联网名字与编号分配机构ICANN统一管,理。任何域名解析都要经过这13台根服务器获得顶级索引,并不是说您访问com会经过这些服务器,访问,cn就不经过这些服务器,访问任何网址,都需要经过这些根服务器!
简而言之,商务部出台的任何规定,如果不能获得ICANN的支持,就根本不能在互联网上被执行!因此,商务部所谓的立法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其次,目前比较成功的电子商务平台,都不在政府的掌控之中,商务部主导的法律法规,会受到多少人的服从,也是大大的问号。像淘宝网,商品类目的划分方法与国家有关规定并不一致,许多企业因此而非常烦恼,但又不得不遵从淘宝网的规定,在一个并不适合的类目中开展网络营销活动。有一家上海的企业,生产拖鞋和浴衣,按照国家行业分类,应该属于家用纺织品行业,而在淘宝网,这些商品被归类于内衣,他们经常需要与文胸、内裤一道比拼,企业只有努力去适应淘宝网的规则,国家的行业分类在这里是没啥用的。
再者,就算商务部想为电子商务立法,按照惯例也是需要行业内的主流企业一道参与,以便使立法与行业发展现状协调一致。如果没有这些电子商务大佬的参与,商务部制定的法律法规能否有效规范相关的交易行为,会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如果这些大佬都参与进来,商务部的想法还能保留多少,肯定也会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篇2
[关键词]慈善事业;税收激励;政策评估
[中图分类号]F810.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2-0082-04
鲁 伟(1982―),男,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管理;(湖北武汉 430072)刘细发(1965―),男,江西财经大学软通学院院长助理,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和教育经济。(江西南昌 330013)
我国慈善事业税收捐赠的立法工作,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立法条款没能够有效地贯彻实施,对企业在进行慈善捐赠时应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或者措施,很难以具有执法效益的法律法规条款来进行约束。目前存在的慈善捐赠税收激励法律法规在具体执行时,没有统一的可执行法律依据,税收激励的内容比较混乱,且缺乏统一支持的法律政策体系,致使慈善捐赠者无法享受到统一的、一致的税收激励,并且在实施捐赠时,政府对具体捐赠数额、办法、落实情况无法统一监管,致使捐赠者无法获得合理的税收激励。
一、我国慈善事业捐助税收激励政策简析
(一)旧内资企业所得税税收激励政策
旧内资企业所得税税收激励政策中,全额扣除的税收激励政策倾向于企业直接向中国红十字会、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及青少年活动场所等公益机构进行捐赠,捐赠途径较为单一,且纳税人在索取到相应的捐赠票据后方可享受税收优惠(见表1)。
(二)旧外资企业所得税税收激励政策
旧外资企业所得税税收激励政策中,外资企业进行的公益性救助或捐赠基本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全额扣除,比内资企业慈善事业捐赠税收扣除政策优惠(见表2)。
(三)新企业所得税税收激励政策
新企业所得税税收激励政策中,新企业所得税税法对限额扣除比例和扣除的适用范围进行了调整,并且将年度应纳税额调整为年度会计利润额度(见表3)。
(四)个人所得税税收激励政策
个人所得税税收激励政策中,明确了个人捐赠的限额扣除力度,对向教育等社会公益项目进行捐赠,限额扣除比例达30%,而向九年义务教育进行捐赠,全额扣除(见表4)。
二、我国慈善事业税收激励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慈善事业捐赠税收税前扣除比例较低
从我国现行慈善事业捐赠税收激励政策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慈善捐赠主要通过限额扣除来实现慈善基金捐赠。对于企业单位而言,公益性捐赠支出限定在年度利润总额的12%范围内予以扣除,而对于个人在公益、慈善性的救助捐赠,在其年度纳税额度的30%范围内予以扣除。相对其他国家而言,这个扣除比例偏低。美国的《国内收入法典》中明确规定,纳税人向具有免税资格的非营利性组织进行慈善捐赠,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比例是10%,而个人慈善捐赠税收扣除比例是50%,企业及个人慈善捐赠的税收税前扣除基础是调整后毛所得,若其税收税前部分超过可扣除比例,则超出部分仍可在其后5个纳税年度内予以扣除。捐赠给私人慈善基金组织的纳税人,可享受调整后毛所得20%的税金扣除。英国企业向具有慈善资质的团体进行捐赠,可以从其应税所得中统一全部扣除,个人向具有慈善资质的团体进行捐赠,可以按所得税最低税率纳税。德国企业的慈善捐赠,按捐赠的方向和方式不同,其扣除比例在5%~10%之间,超过规定可扣除限度部分仍可在其后7个纳税年度内予以摊销;而个人向具有慈善资质的机构进行慈善捐赠,其税收税前可全部扣除,超过规定上限的可扣除额度在其后7个纳税年度内予以摊销。日本企业的慈善捐赠可扣除比例按照资本金额和所得额两个指标来计算,其可扣除比例是资本金额的2.5%和所得额的2.5%的平均数,当个人慈善捐赠超过规定税额限度时,可在计税时进行税前扣除。这些国家对企业和个人的慈善捐赠体系及税额激励政策都较为健全,其中美、英、德国家的慈善捐赠税前扣除额度都较高。
(二)慈善事业直接捐赠不允许税前扣除
我国税收激励政策对于企业或个人的直接捐赠不允许税前扣除。这项税收政策,原本是为了有效地引导捐赠资金的使用,提高捐赠资金的使用效率,并预防企业利用不正当的慈善捐赠手段,伙同具有慈善资质的机构虚列慈善捐赠支出,以达到偷逃税或侵吞慈善捐赠资金的目的。但是,这项政策在当前我国慈善非营利性组织发展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成了慈善捐赠方式和慈善捐赠门槛的限制,从而使得我国慈善捐赠税收激励政策无法发挥更大的实效。
(三)慈善事业捐赠税收激励政策体制不具体
目前,我国的慈善捐赠税收激励政策体制还很不具体,大多数税收激励政策仅停留在指导性文件和章程中,对于具体的税收激励政策落实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如对实物捐赠无法进行具体的评估,税务机关对于捐赠物品的认定以受捐赠机构开具的证明为依据,但是,慈善捐赠机构对于捐赠物品的价值无法进行正确评估,捐赠机构对实物的价值评估缺少公开透明体制。
(四)慈善事业享有优惠税收政策的公益组织有限
我国慈善捐赠税收激励政策法规规定,向公益性组织机构进行捐赠,是指企业或个人将自己的合法性收入无私捐赠于合法的受益人,用于从事与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的具有公益性事业的行为。并且规定,只有向中国境内罗列的非营利性的国家机关或社会机构捐赠才能够享受到税收激励政策。这种政策将社会中大多数公益性团体和组织排除在外,使得我国捐赠税收激励政策适用对象范围缩小,挫伤了企业向社会公益性组织进行意向捐赠的积极性;并且,使得没有被罗列的社会公益组织和机构捐赠资金来源减少,遏制了这些公益组织的发展。
(五)慈善事业捐赠财务列支管理不规范
社会慈善捐赠资金一般来自三方面,即企业经营性收益资金、企业家个人财产、员工捐赠筹款等。在具体的企业财务报表中,直接用经营性资金支出的比例较少,且企业直接使用经营性资金进行慈善捐赠,其财务列支混乱,缺乏统一的管理。目前存在较多的现象,是税前项目列支企业财务计划较少,部分企业捐赠列支在税收项目之后等。
三、完善我国慈善事业税收激励政策体系的措施
(一)提高企业慈善事业捐助的税前扣除比例
从西方发达国家税收激励政策和体制建设经验,及企业慈善事业捐助原则上来讲,企业进行慈善捐助的资金属于企业的经营性收益和成本,应该允许全额进行税收优惠扣除,但是,考虑到我国国情和社会慈善捐赠企业发展体制的不完善性,为了杜绝慈善捐助资金不合理利用和企业以慈善捐助偷逃税行为的发生,目前我国对公益性慈善捐助的可扣除额度进行限定。但是,提高捐赠的扣除比例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企业的慈善捐助积极性,有利于我国公益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考虑到我国实际公益事业发展的现状,在保持企业所得税税前可扣除计算基础不变化的情况下,我国可适当提高税前可扣除比例,对于超过可扣除部分的超额部分进行适当纳税年度范围内的结转。
(二)建设公益性慈善机构监督及认定机制
参考公益慈善事业体制健全国家,对慈善捐助团体或机构认定的体制,我国应对公益组织是否具备享受税收激励政策进行认定和监管。目前,我国对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公益慈善组织进行简单列举的方式,限定了20几家公益组织。这种准入制使得社会公益性组织事业发展缓慢,并且不利于我国对公益性慈善事业团体进行监管。对于公益性慈善机构或团体而言,不仅捐赠者可以享受到税收激励政策,其组织和团体也会享受到税收激励政策。因此,我国对公益性组织的审查和审核要构建更为全面的准入制度,建立长期有效的监管机制,对公益性组织的财务管理、捐助资金利用等情况进行监督,并定期对该组织和团体的运营情况进行评估,以正确的方式来建立第三方评估体系,提高公益性慈善事业团体的透明度和公允性。
(三)建设慈善捐赠事业的物资评估体系
在我国的慈善事业捐赠过程中,捐赠大多以物资的形式出现,但是,我国并没有建立合理的物资评估及税收减免体系,对于捐赠物资的实际物资价值无法进行正确的价值评估,致使在具体的物资捐赠过程中出现了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虚假捐赠等现象。因此,对于实物捐赠,我国需要建立专业的物资评估体系,通过专门的物资评估机构来进行物资价值评审,并且建立物资评估制度,对实物捐赠物资进行真实有效评估,从而保障税收激励政策的合理性。
(四)简化慈善捐赠事业的税收减免程序
我国的慈善事业捐助程序较为繁琐,并且税收激励政策执行效率较低,这就使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进行物资捐赠时,税收激励政策难以有效实施。因此,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推行高效、简化的慈善捐赠程序是有必要的,并且在健全税收减免程序时,推行慈善事业捐助发票制度,使得企业和个人在进行慈善事业捐助时能够获得相应的等额发票。一方面,通过发票可以进行税务的监管;另一方面,可以规范慈善事业组织和团体管理,在保障税收激励政策高效落实的情况下保障国家的税收。
(五)调整个人慈善事业捐赠的税率与可扣除比例限定,降低个人捐赠成本
对个人捐赠事业进行税收政策激励时,要综合考虑其综合收入,以家庭收入为基本纳税单位,简化税率结构的分级情况,提高税率级差。现行的多级税率结构导致边际税率较低,从而提高了慈善捐助的成本,不利于税收公平制度的发展。我国可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税率标准,简化税率等级,提高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控能力,并尽可能地允许进行慈善捐助的可扣除比例上限的改动。
(六)明确个人慈善事业捐赠的各项税收优惠,确保个人捐赠利益
加强个人慈善事业捐赠税前可扣除规定细化工作,对捐赠慈善可扣除税金的发生纳税期进行分次,以捐赠年度内发生的当年纳税所得额为基础进行可扣除额计算,并年终进行统一汇总,在税前可扣除额限定的情况下,对超出部分进行一定比例的延续扣除。这样,不仅可保障国家的基本税收,同时有利于个人纳税工作和个人捐赠慈善事业的开展。我国应出台相应的个人实物捐赠价格明细及价格核定规定,对捐赠物品进行严格的审查,并适时出台捐赠审核法律法规,增强捐助慈善事业的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切实保护个人捐助的利益。
四、结语
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仍处于一个法律法规健全、慈善捐赠制度完善、慈善税收激励政策有效化开展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对慈善事业的税收激励政策进行有效的评估,是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和体制完善的重要依据。但是,在目前的慈善事业税收激励政策执行情况下,政策本身的落实情况及其政策的实用性仍不理想,慈善事业的捐赠监管和评估体系仍不健全。针对税收激励政策的健全问题,需要从立法、政策论证、税收实效分析、慈善业发展现状等方面入手解决。对于慈善事业的监管和评估而言,一方面我国需要对慈善事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定期审计,同时,要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来对慈善事业团体和组织进行监管。慈善事业团体要通过会计和法律顾问服务实施透明化、公开化办公,以合理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激励政策来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宏顺.推动社会捐赠的税收政策探讨[J].税务研究,2011,(2).
[2]吴俊彦.探讨我国公司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J].财会研究,2010,(2).
[3]于鹏.慈善公益捐赠中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现状分析和制度研究[J].商业会计,2010,(18).
篇3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宝山区全区所有的113家物业公司和574个物业小区。
1.2方法
设计专门调查表,对调查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采取询问和现场勘察及座谈的方式获取各物业小区的水箱及蓄水池数、使用水源情况、水箱及蓄水池的所用质材情况、水箱及蓄水池的卫生防护、二次供水的卫生管理状况等信息,对所获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水箱及蓄水池的水质进行抽检。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宝山区地处上海市北翼,位于长江三角洲东北角前沿、黄浦江与长江汇合处。到2004年底,常住总人口为125.48万人,户籍总人口为86.76万人。宝山区现辖3个街道、9个镇,截止2006年底,共有业主委员会293个,物业小区574个,物业公司113家,共有12 572只水箱,1 167只蓄水池。二次供水来自上海市市北自来水公司。
2.2水箱及蓄水池内部所用质材情况
水箱及蓄水池内部所用质材以水泥和瓷砖贴面为主,有部分水箱和蓄水池内部使用了不锈钢和玻璃钢,均为2000年以后建造的居住小区。使用后者有利于水箱和蓄水池的清洗和消毒,但建筑成本较高(表1)。
2.3水箱及蓄水池的卫生防护情况
113家物业公司的水箱及蓄水池均装有防护盖(门),蓄水池均远离渗水坑、垃圾堆放处等污染源;112家物业公司的水箱及蓄水池装有相应的透气管和网罩,水箱及蓄水池完整密封;水箱及蓄水池装有防护盖和加锁的执行率偏低,为90.3%。
2.4水箱及蓄水池的卫生管理状况
抽查了物业公司9项卫生管理措施,有8项执行良好,执行率均在94.0%以上,特别是水箱及蓄水池有专人管理、有完整的水箱清洗程序和操作规范2项执行率均为100.0%。聘请专业清洗消毒队伍进行水箱及蓄水池的清洗执行率偏低,只有77.9%(表3)。
2.5二次供水投诉举报情况
2006年宝山区共收到投诉举报案件275起,其中涉及二次供水的投诉举报案件11起,占4.0%。11起投诉案件分布在不同的物业小区,投诉举报的内容主要有自来水有异味、自来水中有红虫、自来水水质发黄、水箱未及时清洗等情况。接举报后,区卫生监督机构及时到现场进行了调查处理,情况均属实。被投诉问题大多是由于物业公司对水箱及蓄水池的卫生防护及卫生管理不到位所致。
2.6二次供水水质抽检情况
2006年对272个居住小区的屋顶水箱和蓄水池水质进行了抽样检测,采集水样672件,检测了浑浊度、游离余氯、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4项指标,合格率分别为100.0%、97.3%、99.9%、96.8%,比2005年的合格率略有提高。
3讨论
从各物业公司对水箱及蓄水池的卫生防护、卫生管理情况以及二次供水抽检结果看,宝山区二次供水卫生状况总体良好,但也有少数二次供水单位对水箱及蓄水池的卫生防护、卫生管理不到位,存在饮用水安全隐患,居民对二次供水卫生问题投诉也随之而来。
卫生监督机构要充分认识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重要性,联合区有关部门如建委、水务局、房地局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加强二次供水的日常卫生监督,及时查找安全隐患;重视对二次供水投诉举报案件的查处,加大卫生行政处罚力度;加强供水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监督,规范供水单位日常水质监测资料报送工作[2];进一步加强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间协调合作机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监督工作效率[3]。加强对二次供水单位领导的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提高其卫生法制意识和生活饮用水安全意识,促进供水单位健全二次供水卫生管理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不断提高其自身对二次供水的卫生管理水平。
二次供水的卫生安全关乎千家万户居民的身体健康。相关部门除了要加大监管力度外,老百姓自身也要提高卫生意识,督促物业及时清洗水箱及蓄水池,更换老化设备[2]。使用水时发现水中有杂质、红虫或出现异味,应立即暂停使用,并报管理单位或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只有形成大家齐抓共管的局面,二次供水才能真正干净起来。
4参考文献
[1]宋强.徐州市二次供水水质卫生状况调查[J].江苏预防医学,2003,14(1):38-39.
[2]郑锦其.改善二次供水卫生状况的策略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3,19(1):46-47.
篇4
中国山水画,分水墨、浅绛、小青绿、大青绿等多种画法。水墨讲究笔情墨韵,水墨渲染,格调清雅,浅绛是在水墨基础上淡着色,一般以花青和赭石两色为主。青绿山水是用浅条勾描后填彩,多用石青、石绿、赭石、朱磲等矿物质颜色,色彩鲜丽、厚重而古雅。小青绿,相对用色较少,或是在水墨画基础上加青绿,而大青绿是重彩重色,层层勾勒敷染,或者加泥金或银色勾描,比之现代色彩瑰丽的油画,更显其金碧辉煌,很具装饰性。年久而色泽不衰,能表现山水之美。
中国画艺术的视觉,技法可以有效转换于陶瓷艺术中的青花及釉上创作,国画艺术中的笔情墨趣可以很快地在陶瓷釉下或釉上创作中得到移用和表现。陶瓷山水画是国画山水在现代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其创作理念异曲同工。元代黄子久在《写山水诀》论画山水提出了“理”、“趣”、“韵”兼备的要求。“理”即指山水的规律如“远山无弯,远人无目”;“趣”则指山水的转定气氛;“理”、“趣”兼备类同于“神”、“形”兼备;“韵”则是与“俗”相对立的“士气”,即“逸墨撇脱的士人家风”。虽然赵盂\重“形”,是山水立意的基础,但陶瓷山水画家充分领悟黄子久的“理”、“趣”、“韵”是现代陶瓷山水画创作的根本要求。当代著名陶瓷山水画家技法多为釉下青花山水和粉彩山水,工笔法大都勾线平涂,色彩以浓淡的层次表现,不洗光暗深浅。写意法气势洒脱,画面颇有生气。
青花瓷作为景德镇传统名瓷中影响最大的品种,它在中国制瓷史乃至世界陶瓷史上都闪烁着夺目的光辉。由于水性的青花料,还有具有吸水性的干坯胎,青花料笔,都与中国绘画的笔墨工具在性能上有极大类似之处,青花料借助于水生发开来,继而可调出不同浓度的青花料,在釉下经高温烧成后所呈现出的是不同明度的青花蓝色,所营造的画面效果就如一幅单色的水彩画,其水墨韵味也是非常丰富而神妙的,加之显得深沉而智慧的青花蓝色,配之以料色上嫩白的淡绿色的灰釉,使得青花既具备中国画的墨色韵味,又有天然的材质美、工艺美,整体上显示出一种沉着、素雅的谦和美,从欣赏角度来讲,其丰富性绝不亚于中国画艺术。
同祥,我们也可以釉上新彩来表现这几幅山水画,借助于色溶于油的特点,可将同一色用拍、涂、染、勾等手法表现出不同明度的色相,同时也可像调水粉色一样,将不同的颜色彼此掺入进行调配,调出我们所需要的画面色彩,继而完成画面,而且在未入炉之前,不够精到的地方可随意擦掉。因此,它可以精细地去表现,由此中国画艺术中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的画面皆可在陶瓷釉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青花山水的画面常以树木为主,多为中景、近景,对于深远的景致表现较为困难。因为青花多用线条,而且浓淡相等,由于只有一种颜色,故不易表现深远的景色。青花画树亦多画春夏秋冬长叶的形态,用枯枝叶落容易使画面单调平淡,且难表现。画山石,树木、水草,则多用勾线,料色也是浓淡一样,依靠线条的松紧、疏密、粗细来表现深浅光暗。在分水时,山水画面多用淡水、影淡水、最影淡水来分,很少用浓水或特浓水。树木分水最深为二浓水,有交错的树丛多以色彩深浅来间开,以“个”字,“介”字形点成。树叶用正淡水,枯枝初发苗的树用影淡水或淡水,松树也用淡水。对于园庭山树,可分稍浓的水。树干有各种皮纹不同,分色也要加以区别。有时也可分出光暗深浅,其分法是靠暗处一边分上一次水,上面再罩上一层水,就能表现出深浅。山石、坡岸,也都以淡水分染,水面用色更淡。陶瓷绘画中画树木和画人物一样,也需要多进行实地观察和写生,要求熟悉掌握各种树木的生长形状,开枝的规律,及其风格特点。各种树木的枝干形象、皮纹、叶子,都各有不同。①松树:树干苍劲有力,有的犹如游龙,有的挺拔傲岸,要画出它的精神气势。松树的皮成鳞状,和其它树有明显的分别。暗部的线纹应画得不同于其它水草的针叶。松叶的生长如扇形,从一点出发,向外放射。②柳树:冬枯春发,所以主干给人以枯老的感觉,而枝条却给人软嫩的感觉。柳树的主干既然是枯老的,因而就要刻画出纹路苍老的特点,皮纹是直性的。柳枝软嫩,不能画纹,只宜淡淡地画出明暗。柳叶细而长,特别是垂柳,要表现出轻柔飘逸的姿态。柳叶的生长像个字形,画时不能过密,叶和小枝要分出来。
掌握画树木的一般规律,无论画什么树的树干部分,都应该有正反面、弯直、遮叠等分别,瓷上表现这些情况和国画是有所不同的。主要应该掌握料性的浓淡,以料来彩出光线的明暗,表现出技干反侧曲折的自然姿态。先画主干,后画支干,然后画枝,再画细枝,最后画叶。这种绘画步骤,画起来比较顺手,使各部分衔接起来。对于树的生长地方也应加以注意。如柳树一般都生长在近水的堤岸和池塘边,松树则很少在水边生长。在画树木时,就必须根据这些情况,依照各种环境适当地配置。在面上,有些树根外露,这和树的苍老程度以及生长环境都有关系。一般的情况是老树露根,小树不露根;生长在岩边、陡壁、山坡的都露根,生长在平地的不露根。其它树的叶子大都相仿,画点叶或夹叶都可以。杂树大都以点叶代替。点叶的种类有好几种,如介字形、个字形,点、梅花点、鼠点、藻点等等。远树不必画得太细致,只画出主干就行,并且用料要淡,叶子要密一些,宜用胡椒点、大小米点、垂藤点、破笔点等画点方法。另外,树可以布置在沙洲、山峦、堤坡之上,使它有高低、大小、长短的分别和远近的层次。切忌整齐呆板而无变化。
画石是画山的第一步,画石头要表现出立体感。古人说:“石分三面”,就是这个意思。石头的立体感靠轮廓线条的轻重和转折来表现,宜画得硬而有力。近处的石头一般填大绿接赭石,远处的石头暗光地方填大绿,光面按淡苦绿或赭石。画山是山水画中的主要部分。由于地质结构的不同,各种山岳具有多种多样姿态,因而表现的方法也就不同。一般的画山是采用勾、皴、彩、点等方法。所谓勾,就是勾勒山的外部轮廓;所谓皴,就是画山的皴摺;所谓彩,就是用彩笔把皴成的线条彩成一体,构成山的明暗面;所谓点,就是在上述的基础上加点,作为远山的树影。画时可以自由一些。
“皴”在山水画上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我国古代画家的杰出创造.由于山岳的外形构造不同,古代画家不断创造和丰富了表现手法,特别是各种皴法的运用很广泛,所以,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杰出的山水画创作。在国画上采用的皴法很多,但在瓷器画面上不一定完全适用,这就需要善于灵活掌握运用。国画上采用的皴的方法有如下几种:①披麻皴:长披麻皴、短披麻皴,②卷云皴系:云头皴、弹涡皴,③雨点皴系:米点皴、芝麻皴,④荷叶皴系:介索皴、乱柴皴,⑤斧劈皱系:大斧劈皴、小斧劈皴、云斧劈皴:⑥折带皴系:泥里拨钉皴。这几种皴法除雨点皴、荷叶皴在绘瓷上不能完全适用外,其它都可以采用。如画土山,可用披麻皴,画奇石,可用大斧劈皴。
篇5
关键词:山水画论;山水诗;意境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自古以来,诗与画密切相关,诗传画外意,画写物外形,画可入诗,诗中有画。中国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思维表达思想,营造美感意境。诗与画在创作机理、创作手法与审美标准上皆有相通与相互借鉴之处,“诗画同源”“诗画一体”已是中国古典文论中无可争议的文化现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山水画论对山水画创作的总结与指导可以为中国山水诗的欣赏和翻译提供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山水画论视域下的山水诗及翻译
根据山水诗的发展史以及中国百年来诗学的发展历程,并参考相关资料,笔者对山水诗美学研究及翻译情况进行了梳理,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宋代以前,中国古代文人τ谏剿诗的评论多是摘句式的感悟或概括性的总论,缺乏系统整体性的观念,其研究也是比较零碎、松散的。
(2)北宋郭熙、郭思创作《林泉高致》一书,可以说是中国山水美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将中国山水诗对意境的追求引入画论之中,同时也阐述了山水诗画之间相互影响、互相补充的美学思想。同时代人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作品“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则引发了后人对诗画异同的众多评论。
(3)元代的胡助首先提出“诗画同源”之说,将山水诗与山水画的欣赏研究融为一体,使山水诗研究的美学价值更为全面。而后明代的李贽、张岱等,清代的叶燮、沈德潜皆对这一美学命题有所表述。
(4)近现代山水诗画研究及翻译。20世纪初至80年代,中国老一辈学者多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国山水诗人及其作品之上,同时也开始了对诗画之异同的关注。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提到“诗和画是姊妹艺术”;朱自清作《论逼真与如画》,提出“诗中有画”,指“诗中有境界”;中国学者朱光潜首次将西方美学思想――莱辛的诗画异质说引入中国山水诗研究。这些诗画思想对中国的山水诗学术研究均具有重大意义。这一时期,我国的译诗实践及译诗理论亦开始出现,徐志摩、朱自清与王佐良等学者开始把中国古典诗歌译为英语,并对诗歌翻译中“形”与“神”以及诗歌意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中国山水诗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后进入一个小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更加趋于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诗画同源”这一命题的讨论中,其中不乏对山水诗翻译的研究。学者许渊冲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词,其中包括中国山水诗,译成英、法韵文,并提出译诗的“三美”理论(“形美”“音美”“意美”)、“三似”理论(“形似”“意似”“神似”)、“三化”理论(“深化”“等化”“浅化”)以及“三之”理论(“知之”“好之”“乐之”)。其对中国汉诗英译的贡献意义重大,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的影响亦是十分深远。
(5)进入21世纪,中国山水诗研究与翻译进一步多元化。许多学者不仅仅局限于某一领域去研究山水诗歌,而是拓展到其他学科领域,采取更为多元化的视角对中国山水诗歌的价值进行评析、探讨与翻译,如从接受美学、生态美学、生态哲学的视角探讨中国山水诗的风格再现与翻译,使山水诗的美学价值获得了更广泛的重视和研究。
三、山水画论在山水诗翻译中的具体运用
1.山水画论的“留白”与中国山水诗意境模糊美翻译
中国山水画论中“留白”指以“无” 写“有”,“计白以当墨”的书画创作手法,是山水画表现闲、静、清、空、淡、远之深层意境和表达中国绘画艺术内在含蓄美的重要技法。“留白”这样非物质的空间构成方式不仅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古典山水诗歌意境的重要表现方式。诗歌中有限的意象可展露出无限的意蕴,未道出的言辞可展现出模糊的美感,不作强解的意会性与模糊性成为表现诗词意境的前提。因此,山水画论“留白”创作手法对山水诗意境模糊美在翻译中的实现具有借鉴意义。请看许渊冲先生对柳宗元《江雪》一诗的英译:
千山鸟飞绝,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万径人踪灭。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孤舟蓑笠翁,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独钓寒江雪。
In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唐顺宗年间,由于政治革新运动的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和压抑,他因此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江雪》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该诗描写了一幅幽僻的江乡山水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只有一叶扁舟、一个孤寂孤傲的渔夫在寒江独钓,整个作品恰似一幅空鞯暮诎咨剿画映入人的眼帘。
诗歌翻译中能否还原出这种空鳌⒐录拧⒐掳恋纳剿画意境是翻译的焦点和难点。“留白”作为山水画表现空间的一种创作技巧,给鉴赏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作为诗画同源的山水诗汲取了山水画的创作手法,诗的“留白”与“模糊美”也增添了诗的意象与意境。原作中千山、万径这两个数量限定词并不是真的用来表示山和路的数量,而是泛指,借此衬托勾勒出一种空鞯囊饩常因此许先生用两个from…to…短语来翻译原文的“千”和“万”,更加突显了背景的广阔和空鳎自然引出后文两个lonely(孤舟和孤翁)。在这空鞯谋尘爸下,读者自然对诗人孤独的心情感同身受,对诗人孤傲的精神品质感到由衷的敬佩,整首诗空鳌⒐录拧⒐掳恋囊饩澈嫒欢出。
2.山水画论的“散点透视”与中国山水诗的对偶句式与意象枚举翻译
“散点透视”又称“移动视点透视”,作者用逐步移动视点的方法,把所看到的景物集中到一个画面上,多角度、多层次地画出多种不同视域的景物,各部分相对独立的画面在整体构图上呈现全面铺排、有机组合与集中经营。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的构图原则和山水诗自然意象的排列组合有迹近、契合之处。山水诗在句法上往往以“散点透视”的视角遣词造句,以线条并列方式安排词汇或意象,大量中国山水诗在对偶景句中采用意象历数、枚举与排列组合的表达方式,撷取横陈并列的自然意象,以求在诗中体现一种绘画形式美,实现“诗中有画”。我们且以诗人兼翻译家叶维廉对唐诗《宿建德江》的英译为例,来阐释山水画论的“散点透视”法是如何应用于山水诗歌的对偶句式及意象的:
移舟泊烟渚,
Moving boat,mooring,smoke-shore,
日暮客愁新。
Sun darkening:new sadness of traveler.
野旷天低树,
Wilderness,sky lowering trees,
江清月近人。
Limpid river:moon nearing man.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五言绝句中的写景名篇,刻画了一幅秋江暮色图。对这首诗歌的翻译,笔者找到了好几种版本,但均未能跳出英语句法的束缚,在译文中增添了不少英语衔接词及主语以保证译文的衔接与连贯。读这样的译文,诗味寡然,解释性成分远远多于诗性。叶维廉先生除创作和翻译了很多诗集,对中国画论也深有造诣,因此他借用中国山水画论的视角,大胆摆脱英文句法的束缚,完全保留了原诗的意象排列组合方式,将原诗中横陈并列的意象以线条并列的方式全部转换成名词或名词词组。山水画论中的“散点透视”,即无焦点的构图风格再现于译文中,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去阐释、去理解诗的意境,而不是代读者去解读。
四、结语
“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画是哑巴诗,诗是盲人画”“诗画本同源,机理共相通”。山水诗与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关系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在创作机理、创作手法上有共通之处。因此,将山水画论的研究成果运用指导于山水诗的翻译是可行的,山水画论的一些重要创作手法如 “散点透视”“留白”等对山水诗的翻译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方珠.山水画论观照下的中国诗词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4):76-77
[2]高 擎.中国画论观照下的中国山水诗歌的美学价值及其翻译[J].宿州学院学报,2010(3):51.
[3]李 亮.诗画同源与山水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04:142-143.
[4]许渊冲.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汉英对照[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
[5]叶维廉.中国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6]朱纯深.感知、认知与中国山水诗翻译:从诗中有“画”看《江雪》诗的翻译[J].外语与翻译,2000(2).
[7]罗 庆.从接受理论的角度谈王维山水诗翻译中的风格重现[D].宜昌:三峡大学,2011.
[8]陈 曦.中国山水诗翻译中的意境重构:美学视角[D].上海:复旦大学,2012.
[9]陈 曦.中国画论关照下的王维山水诗英译[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1(2).
[10]王建开.东边日出西边雨――诗歌翻译中的跨文化视角[J].中国翻译,1997(4).
[11]高 宏,王则发.山水诗的意境在目的语中的传达――《中国画论研究》对诗歌翻译的启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
[12]于 淼.诗歌翻译中的意境发掘[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13]段晓冬.异国情调的美:翻译美学――诗歌翻译的出路[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6.
[14]李 丽.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的美学策略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9.
[15]蔡 蕾.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解读英译唐诗《游子吟》[J].北方文学(下半月刊),2010(8).
篇6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101―0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美妙的旋律响起,你是否理解苏轼彼时的心境?古诗词作为我国文学艺术的一种,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此时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印象并不美好,无法感受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意图。所以,在此现状下,为提高我国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质量,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我们要对古诗词的趣味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少一点应付,多一点情感
传统的诗词教学活动中,学生们被动记忆,毫无疑问他们对诗词的内涵及审美无法深入理解,从而厌倦古诗词,最终既没了成绩,也没了兴趣。此时,就需要语文教师的努力了,在进行诗歌教学期间,教师应多注重诗词中情感的体现,因为古代,诗人经常通过对客观物象的加工、提炼,来渗透自己内心的情感。例如《天净沙・秋思》这首诗词,作者马致远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来抒发自己漂泊无依,思念家乡的情感。如果了解了作者的情感,那么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便很容易对文章内容的意象的使用有清晰地认识,即为作者情感铺垫。可知诗歌中,情感的重心。x懂了情感,就像掌握了船舵一样。从而学生重新拾起对诗歌的兴趣,并收获快乐。
二、少一点死板,多一些互动
如今,教师采用的“填鸭式”,课堂只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学生因为无法参与进去,每节课都收效甚微,这种情况继续发展可能会磨灭学生对语文诗歌的兴趣。在此状况下,成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显得尤为重要,此时迫切需要一种新思想、新方法来更改这种现状。于是,多元互动诞生了。多元互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与教师进行语言及行为的互动,多角度交流彼此的新思想,新认识,这样大家既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友谊,可谓一举两得,从而实现趣味教学。
互动的课时执行方式有很多种。情境式教学: 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主导。而鉴定情境教学成功的唯一标准是其对学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创设情境需要我们设计情境,首先我们要有计划、有意识地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即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情境教学应注重科学性,即要适应学生的年龄、认知方式、情感特点,以顾及学生的心理需求。最后,情境需要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如此一来,大家才能在情境中娱乐,最重要的是学到了新技能。
肢体语言的运用:毋庸置疑,肢体语言在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直接受到它的影响。例如,一个满脸严肃面目“狰狞”的教师带给学生的是畏惧,毫无亲切感可言,如此一来,学生哪里还敢发言,积极性又何在呢?相反,老师的一个微笑,一次轻拍肩膀,都会给学生极大的鼓励,而后便是积极有趣的课堂。分组讨论:在小范围内,每个学生的想法得到展现,得到肯定的过程无疑为他们树立了自信。例如,教师可以举行诗歌朗诵比赛,要求同学们身体及语言的结合。这样一来,不仅缓解了初中学习的压力,而且可以收获乐趣,学到知识。
三、少一点框架,多一点想象
篇7
【关键词】唐代桂林山水诗审美自觉
“桂林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山水与文化紧密结合,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相得益彰。奇特的山水促进了文化名城的形成,悠久的文化又充实了山水的人文内涵。”「1这样优厚的条件给桂林旅游以很高的起点,“今散见于史籍及市内诸山石刻的古诗词多达5000多首。「2南朝齐永明年间(483——490)留在芦笛岩内的墨书题名及隋朝开皇十年(590)名僧昙迁在七星岩洞口留下的摩岩石刻‘栖霞洞’榜书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从中原来桂林观光的旅游事迹”。「3这说明了桂林景区的开发建设和旅游业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到兴盛的发展过程。那么弄清桂林山水于何时进入世人自觉的审美视域是非常必要的。从历代留存的山水诗歌分析,唐代是桂林山水旅游审美走向自觉化的发轫期。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桂林山水诗的数量和质量来看,一直到唐代的桂林山水诗才能充分表明桂林山水旅游审美的自觉化。
最早涉及桂林山水的诗句是颜延之的“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这句诗被认为是“独秀峰之名有文字可考的开始”,“肇始了桂林山水诗风”。但这并布意味着桂林山水审美已经走向自觉。据《粤西诗载》「4收录诗歌情况看,唐以前有关桂林山水的诗歌不足十首,其中能在严格意义视为山水诗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颜氏的诗句在当时只不过是孤篇绝响,而且还是残篇孤句。因而不具普遍性,不能表明当时整个桂林山水审美主体群的审美自觉。当时桂林的奇山秀水仍是待字闺中的少女“藏在闺中人未识”。这种情况直到唐代之后才有改变。据不完全统计,唐代涉及桂林山水的诗歌有近百首,其中半数以上的作品是山水诗,且佳作数量不少。因而我们不能无视唐以前桂林山水诗在数量、质量上与唐代桂林山水诗存在的差距,更不能通过夸大颜氏诗句的地位和意义来说明当时桂林山水旅游审美已走向自觉。事实表明唐代才是诗人们对桂林山水旅游的审美自觉化的发轫期。
二,从唐代桂林山水诗的景点描写及开发的行动,充分表明唐代是桂林山水审美自觉化的发轫期。
虽然“早在南朝时期颜延于宋景平二年(424年)在任始安郡太守的时候就对独秀峰进行了开发”「5,但他的开发仅限于独秀峰,景点范围明显不广,也没有带动当时其他人进行开发,因而并未形成规模,因而,未能表明桂林的旅游审美走向自觉。这种情况到了唐代则有了明显改观。李渤的《留别隐山》、《留别南溪》,元晦的《除浙东留题越亭》,曹邺的《东洲》,李商隐的《桂林》等诗歌都表达了诗人对桂林山水的欣赏、留恋甚至归隐的情感。李渤的《南溪诗(并序)》还叙述了诗人于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开发南溪山,使这个千百年来不载于前籍的山岩变成了旅游胜地。隐山原名盘龙岗,藏于茫茫西湖(唐代桂林的西湖很大,隐山完全被西湖水包围,像座孤岛一样,与现在西湖的情况有所不同。此材料可参阅唐代吴武陵的《新开隐山记》和唐代韦宗卿的《隐山六洞记》),桂管观察使李渤于唐敬宗宝历二年亲手开发使之得以闻名。在唐代像李渤这样对桂林山水着手开发的事例并不鲜见。例如,元晦对叠彩山的开发始于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六月,完工于会昌四年(公元844年)七月,辟山、修路、建亭,历时一年零两个月。次年元晦又开宝积山华景洞,建岩光亭,留下了《岩光亭诗》。裴行立曾在訾洲建起楼台亭榭,还请柳宗元为之属文,(见柳宗元《上裴行立中丞撰訾家洲记启》)。不仅如此,这些诗人们还以极大的热情给这些景点命名,并留下了吟咏的诗句。南溪山及南溪山诸洞之名、隐山六洞之名、叠彩山之名的由来与这些诗人有密切关系。强烈的喜爱之情是促使这些诗人有如此举动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强烈的喜好之情是与诗人的审美自觉分不开的。
三、,从唐代桂林山水诗中景点描写涉及的范围看,也能充分表明这种审美自觉。
唐代桂林山水诗所描写的景点主要集中在三大区域:桂林城区、漓江流域、阳朔城区。首先,关于描写桂林城区景点的诗作。宋之问《桂州黄潭舜祠》所咏的黄潭又叫皇泽湾,位于虞山附近,舜祠则在虞山脚下,这些景点就是现在虞山公园的一部分。元晦《越亭二十韵》、《除浙东留题越亭》及《题越亭》所咏的越亭在叠彩山上。李渤《南溪诗》及《留别南溪》和其兄李涉的《南溪元岩铭序》则描写了南溪山的独特魅力。从卢顺之与张固相互赠答的《七星山东观席上赠张侍郎》和《东观席上和卢从事》以及张固的《游东观》可以看出当时的七星山(现在的七星公园的主体部分)已经成为诗人们呼朋引伴外出游赏的好去处。唐代陆宏休与欧阳实都有同名的《訾家洲》对訾家洲进行了描绘。李渤《留别隐山》所咏的隐山位于今西山公园。张固的《独秀山》描写的独秀峰位于王城。这些诗歌所咏的景点都是桂林旅游景点中的精华。即使在“大力发展大桂林旅游圈”的大潮之下,这些景点的独特地位仍不可替代。其次,漓江流域。张九龄的《巡按自漓水南行》、曹松的《桂江》、刘长卿的《入桂渚次沙牛石穴》、宋之问的《下桂江悬黎壁》和《下桂江龙目滩》等都是描写漓江流域风光的诗作。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诗作描写的主要区域是由灵渠至桂林这一段,并不集中在从桂林到阳朔的83公里水程范围之内,与现在漓江旅游的游程有差异,因而没有涉及重点刻画出像九马画山、黄瀑倒影、半边奇渡之类的著名景点,但是这些诗却已经基本刻画出了漓江流域风景秀丽的特点。再次,描写阳朔风光的诗主要有沈彬的《碧莲峰》,曹邺的《东郎山》、《西郎山》、《东洲》、《广福岩》。这些诗中描写的景点同样也基本被后人继承发展为现在阳朔景点中的精华。
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唐代桂林山水诗中描写的景点不仅都被继承为现在桂林旅游中的精华,而且在区域范围上也与今天桂林旅游景点的分布区域基本相似。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并非基于巧合。“挥毫当得江山助”,如果说秀美的审美客体——桂林山水是客观原因,那么唐代诗人对桂林山水的审美的自觉则是主观原因。唐代诗人在这种审美自觉的催使之下有意识地欣赏吟咏桂林山水并开发景点,桂林山水之美才从“藏在深闺人不识”的状态,走进世人的审美视野,缺少这种审美自觉,唐代桂林山水诗描写的景点只能是零星的,不会成格局。所以从唐代桂林山水诗景点描写的分布区域来看,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唐代是桂林山水审美自觉的发轫期。
四、从那些诗人自己未到过桂林,但因送友人到桂林而创作的涉及桂林山水的诗来看,唐代桂林山水审美已经走向自觉。
虽然这些诗旨在送别赠答,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山水诗,但也能从某些侧面反映唐人眼中的桂林山水。例如郑谷的《送曹邺吏部归桂林》全诗长达四十余言,只有一句“触目成幽兴,全家是胜游”涉及桂林山水,但足以表明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审美是自觉的。因为这种自觉是使“触目”能产生“幽兴”的前提条件,否则不可能“全家是胜游”。郑谷是中原人,一生未到过桂林,他怎知桂林风光是“触目成幽兴,全家是胜游”。一定是有人特意给他介绍过,这一介绍的过程就是审美自觉的充分表现。无独有偶,韩愈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送桂州严大夫》)也属此例。诗人同样一生未到桂林,但两句诗却非常形象地概括出了“桂之千峰,皆旁无延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笋瑶簪,森列无际,其怪且多”「6的特点,成为评价桂林山水的著名诗句。白居易《送严大夫至桂州》也写到“山水衙门外,旌旗艛艓中。”这句诗形象地概括桂林的另一个特点——秀美的山水风光在城市之中,“皆出城不过七八里,近者二三里,一日可遍至”,并非“又在荒绝僻远之濒,非几杖间可得”。「7除此之外,赵嘏的“遥闻桂水绕城域,城上江山满书画”(《寄桂府杨中丞》),许浑的“桂州南去与谁同,处处山连水自通”(《送杜秀才往桂林》),张籍的“旌旗过湘潭,幽奇得遍探”(《送严大夫之桂州》),都能在未到桂林的情况下以精辟的诗句描绘桂林山水之美,这表明当时桂林的山水妙胜已闻名遐迩,而人们对桂林山水的审美自觉正是使之声名远播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唐代桂林山水诗体现了桂林山水审美自觉的发轫。
“遍观中国人文山水名胜的形成过程,大量的山水景观被文人发现和欣赏是在唐宋时期。”「8桂林也不例外,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由桂林独特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中国山水审美的自觉到魏晋才才开始涌动,而代表当时山水审美自觉的诗人群主要集中江浙一带。并且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大分裂大动荡时期,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审美自觉的传播。其次,桂林地处岭南,层层阻隔不利于这种自觉的传播。再次,自南越政权赵佗首创“以夷制夷”政策之后,这种政策或多或少都被历代统治者沿用。他们利用当地土司及一些少数民族文化来管理夷人,派驻的中原地方官并不多,故而文化启蒙程度不高。到了唐代之后,桂林山水审美自觉的条件已经具备了。经济上,经过历代的开发,桂林及周边地区农业、手工业都有了长足发展。唐宪宗时(806年)著名诗人白居易就用桂管布做棉衣,并题诗赞之“桂布白如雪,吴棉软如云,布重棉且厚,为裘有余温”。文宗时左拾遗夏侯孜穿桂管布,皇帝也跟着穿,于是满朝恩武纷纷效仿,以致于桂管布因畅销京城而价格暴涨「9。文化上,唐代派驻或贬往桂林的中原官吏数量大增,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加深。诗人的不幸变成了桂林的幸运。这些“中州伟人硕士,或迁谪之经从,或宦游之侨寓”「10,与桂林结下不解之缘。大历十一年观察使李昌巎在独秀山下创建了桂林第一座府学,兴起了文教之学。同时这些诗人大量的文学创作也给桂林的文学以极大促进。所以汪森在《粤西通载发凡》中指出“然苟非诸君子,则无以开辟其榛芜,发泄其灵异。”经济与文化上有如此之进步,加上迁谪诗人的山水审美启蒙,桂林山水旅游审美终于开始走向自觉。新晨
桂林山水审美自觉的独特意义在于表明了桂林这座城市第一次以旅游胜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唐代以前的桂林城市的特征带有浓重的政治、军事、经济色彩。桂林是岭南与中原之间的交通要道,水路与陆路交汇,枕山带水,地势险要,便于进攻退守,被称为“自孙吴以后,湖广之间或生,未有不争始安者……用兵谴将之枢机”(《读史方舆记要》107卷顾方禹)这说明在统治者眼中桂林上是一座“地压坤方重”(《送严大夫之桂州》白居易)的军事重镇。另外由于桂林“所处延海,多犀象、瑇瑁、珠玑、奇珍异玮”(《〈隋书?地理志〉》)据《三国志?吴书》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记载,魏文帝曾“谴使求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于此可见桂林的经济意义。总之,当时的桂林(始安城)的城市特征带有浓重的政治、军事、经济色彩,但旅游功能还未显现,一直到唐代,桂林山水审美才开始走向自觉。这种山水审美自觉开发了桂林的山水之美,使桂林旅游胜地特征日益突显,改变了“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又况逾临源岭,下漓水,出荔浦,名不在刑部而来就吏者,其加少也固宜”(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的情况。终于让世人认识到桂林山水甲天下,人们开始自觉的来桂林旅游,至此也掀开了桂林旅游胜地的发展史。
参考资料:
[1]颜邦英.桂林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清)汪森,桂苑书林编辑委员会校注.《粤西诗载》[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3](宋)范成大,齐治平校补.桂海虞蘅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篇8
纵观整个中国文学史,诗歌无疑有着一个不可动摇的特殊地位。诗歌鉴赏首先是赏,即运用想象等主观体验感受、品味诗歌中的形象和意境,然后才是鉴,是站在评价的角度,对诗歌作出审美判断,获得某种新的感受和认识。诗歌的欣赏是欣赏者与作者之间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是一种在阅读和欣赏过程中产生的审美体验。诗歌的意境深广,富于形象,长于抒情,它的抒情意蕴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具体鲜明的。鲜明的意象形象及细节,能深刻地凸现诗意的情韵和意趣,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这增加了古诗词的隐晦曲折,也增加了我们鉴赏理解的难度。诗歌的抒情总是借助一定的形象。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倾注着诗人的审美倾向,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常常是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极富美感的意象。因此,把握诗歌的意象,凭借对诗歌意象的特征、艺术手法、民族传统审美心理来分析把握作者的内心情感,从而能够在诗歌的欣赏中,最终与作者达到心灵上的共鸣。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和思想内容前提条件是要了解作者一些关于生平、所处的时代等方面的知识,诗歌的创造联系着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性格特点,也联系着当时的具体环境,是作者特定时期内的思想情感的一个反映,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动态、风格流派和写作动机,使我们的主观情意与诗歌中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交融,以我们的心感应作者的心,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感情,以“此时”“此景”感应“此人”“此情”,与作者一起共同去感受诗歌中的意境美、生活的哲理或人生的启示,有了审美感应,才算是达到了对诗歌的鉴赏。
对于诗歌的鉴赏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深入体现诗人在创作诗歌时所融入的审美情感以及我们从诗中所领会到的诗意,与诗人间的情意相通。具体分为景物审美感应、人物审美感应和社会生活审美感应。
景物审美感应。中国古典诗歌中写景诗占据了很大的一个篇章,诗人带着有情的眼睛物观察景物,借助客观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抒发主观情感,移情于景、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使景物带上感彩,景生情,情生景,情境交融,浑然一体,理解凝聚在景物描写中的诗人的主观感情,积极乐观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渴望建功立业;消极悲观的,怀才不遇,落寞悲伤。古典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常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心理特点等方面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在文化发展中被赋予某些约定俗成的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很多诗人往往都会有自己特定的意象群,比如屈原的诗中常用香草、美人、凤凰等意象~,李白的诗中多有明月、黄河等意象词,这些和诗人的风格是相关的,也和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所谓“诗品出于人品”,我国历代诗论都非常重视和强调人品与诗品的关系,一个成熟的伟大的诗人,其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就是他的人格的自我写照,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诗人的心胸气度不同,品格修养不同,审美标准不同。
常见的写景诗有山水诗和边塞诗。山水诗是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东晋谢灵运是第一个大量描写山水并且成就较高的一个诗人。山水诗的鼎盛时期则在盛唐,出现了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诗歌还寄托了诗人的志向与情感。而李白的山水诗则将精神寄托于自然,将情感倾注于山水,追求人与自然的浑然合一,显示出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人物审美感应。人物形象的完整描写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作为直接传达感情的一种手段,细节,是刻划形象、展现丰富内心世界的―条重要途径。传神的细节除了能准确生动地传达感情外,往往又是含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能调动起读者丰富的想象。这样的细节,可以是典型的动作,也可以是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以元稹的《行宫》为例: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在荒凉冷漠的古行宫中,宫中的红花无声无息地盛开着,当年入宫的红颜少女,如今早已是白发苍颜,闲坐无聊,一个一个数说着玄宗昔日的盛世繁华。这首诗很平实,但很有概括力,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力,历经沧桑感不言其中。首句点明地点:古行宫,第二句暗示出了时间:红花盛开的季节,第三句介绍了人物:白头宫女,第四句描绘出了动作:闲坐说玄宗,构成了一幅生动又蕴含深意的画面。诗人要表现的是哀怨凄凉的心情,却描写出红艳的宫花,红花美景与寂寥的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的哀怨情绪。元稹生活在盛世巅峰过后的中唐,他的诗平实中呈现绝美华丽,色彩浓烈,细节刻画真切动人,这与他的的性格特征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他刚正不阿,情感真挚。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是末句“闲坐说玄宗”,白头宫女是唐玄宗时代历史的见证人,唐玄宗后期沉迷酒色,酿成安史之乱。诗中宫女没有愤慨,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谈起自己的过去,就像是谈论别人的故事,心如死水,无怨无恨。看似轻笔带过,实则是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强烈的感慨,透过这淳朴的字面,我们其实是能感受到宫女苦熬了几十个春秋的寂寞孤独,青春年华就此葬送的哀怨。
社会生活审美感应。这类诗表述的是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主题通常是诗人对某一社会现象做出冷静、理性的思考,结合社会现实,抨击社会现实,达到讽喻的目的。阅读这类诗歌,重要的就是弄清当时的时代环境,社会背景,然后深入理解这一史实给人留下的深刻的经验教训。诗歌的欣赏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艺术创作过程,从动情到理解,再到再创造,它需要用心去发现,用心去理解,用心去体会,由浅及深,由表象到实质,逐渐达到心灵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李健夫.现代美学原理.科学主体论美学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篇9
认识志荣是先读其诗。他在2011年出版《诗囊小集》,刊有诗词曲百首。读罢这些诗词曲,首先产生的是美感。美感是人的审美主观感受,来自于对审美客体的认识,这里的审美客体是诗词。美是自由、流动的,美感并非固定、一成不变的。诗词带来美感可以多方面,或抒发家国情怀,或赞美壮丽河山与奇花异草,或痛述悲壮的人生经历,或讴歌社会正义、社会美德、善人善举,或歌颂丰功伟业、赞叹重大历史事件,或诗词本身的奇巧构思、瑰丽辞章与优美韵律,都可以给审美主体(读者)带来美感。古人、今人作品都是如此。志荣的诗词则是营造一个个画面,从画面上让人产生美感与意趣。
试举几例。如咏山水,《白鹭洲》: “草绿清流静,风和白鹭闲。天然多野趣,抬眼望琼山。”《过闽山》:“千山经雨后,一水碧无尘。回首烟岚处,絮风愁煞人。”写风土人情,《游乌镇》:“白墙乌瓦木廊桥,一橹一湾一梦遥。酒巷深深人共醉,青花最爱赠阿娇。”抒人生感慨,《赠别》:“作别向天涯,长空雁字斜。悠悠云日暮,踯躅伴君家。”《回乡》:“柴门深锁故园秋,暗牖堆尘满目愁。啸立晚风寻旧路,只因追忆叹淹留。”读这些诗词,首先觉得格调清新高雅,慢慢地还会品出一缕禅味,进而眼前就会出现种种画面。因此就想,作者可能是个善画者,果然,通过进一步接触,知道志荣具有相当的绘画素养。
刚过不惑之年的志荣习画很早,颇为刻苦,并有名师指点,画作涉及山水、花鸟、人物,走的是文人画的路子。中国画自元“四大家”后,逐渐向文人画转变,实现诗、书、画融合一体之境地。不仅以笔墨为主体的画充满着诗情,达到了诗情画意,而且画上题诗也成为一种时尚,用诗点明画意,表达画外的东西。自己书题也好,他人代题也罢,都可以做到两者的结合,将诗情画意推向更高的境界,这也许画家与画匠的作品区别之一吧。
让我们先看看古人所为。宋代坡题李思训的山水图:“舟中贾客莫颠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用拟人手法,把小孤山喻为小姑,澎郎矶说成彭郎,彭郎小姑谈婚论嫁,郎情妹意的人性化,更表现出山情水意。元末张以宁为元代吴兴画家钱选作品《丝瓜》所题:“黄花翠蔓子累累,写出西风雨一篱。愁绝客怀浑怕见,老来万缕足秋思。”由丝瓜之丝而生意成情丝和乡思,完全合乎常理。钱选画这幅《丝瓜》,也许没有、也许有而道不出的某种情绪,却由张以宁的诗来表达出来,真所谓相得益彰。明代徐青藤《题墨葡萄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图画葡萄,诗则写晚景凄凉,与唐六如“谁来买我画中山”诗意相同,读后令人涕下。清代郑板桥自题画竹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风来而竹潇,竹潇而思起,思什么?因风来竹潇而想起平民百姓的疾苦声。当代齐白石大师早年在京华因应酬而结识梅兰芳,赠之《雪中送炭图》,自题诗句:“曾见先朝享太平,布衣蔬食动公卿。而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画面并无梅郎形象,而一题上诗,对梅兰芳的感激之情,以及两人的诚挚友谊跃然纸上。这就是好的题画诗的功效。
篇10
长江在安徽境内长达416公里,人们把这段长江称为皖江。皖江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地貌复杂多样,植被丰富多彩,早在三四十万年前,就成为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感谢先祖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像一珍珠,洒落在青山绿水之间。
历史悠久,延绵不断,各类遗址,丰富多彩。“和县猿人”证实,皖江这块土地是人的起源地之一。从和县猿人时起到今天,三四十万年间,祖先在这块土地上演绎了一幕幕生动的活剧;古文化遗址、古城址、古窑址、古矿冶遗址遍布皖江各地。这些遗址保留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成为中华文明的见证物;各类历史名人墓葬,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现、当代,难以计数;墓葬型制复杂,材质多样,表明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民居村落、寺观庵堂、楼台亭阁、文庙书院、祠堂会馆、古塔牌坊、桥梁关寨等各类建筑,反映出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各具特色的审美趣味;摩崖石刻、记事题刻、墓葬石刻,篆、隶、行、草、楷各种字体齐全,是人们研究历代书法演变与特点的第一手资料;近现代的革命战场,重要会址和战争指挥部,烈士墓园,革命先驱活动场所和故居等等,在皖江各市都有分布;馆藏文物,精美绝伦。和县猿人头盖骨化石是我国现在唯一完整的直立人头盖骨化石,可谓稀世珍宝。凌家滩玉人、玉龟,是5000多年前先人的科技水平和审美理念的标尺。石器、陶器、青铜器、金银器、漆木器、雕刻、货币、书画、碑刻、丝帛织品,美不胜收。
诗文歌赋,争奇斗艳,书法绘画,流派纷呈。南齐山水诗人宣城太守谢钟情当涂青山美景,称其为“山水都”并掘井筑宅,作诗《治宅》和《游山》,为马鞍山地区留下了较早的山水诗作;李白给皖江地区写了200多首诗,贾岛、李绅、杜牧、孟浩然、韦庄、梅尧臣、白居易、苏轼等文化名人也给皖江地区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华美文章;方苞、刘大槐、姚鼐等创立的“桐城派”,在文坛称雄200多年;吴敬梓的长篇巨著《儒林外史》,开长篇讽刺小说先河,至今无人超越。张孝祥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清劲秀雅,萧云从诗、书、画皆精,是“姑孰画派”的创始人,对“新安画派”和中国版画都有重要的启迪意义。邓石如在篆、隶、行、草诸体上均有卓有成就。以方以智为代表的方氏画家,以大学士张英为代表的张氏画家的画作均自成一体。李公麟对人物、山水、花鸟等,样样精通,被人称为“独步当时,映照千古”的大师。汤鹏以铁作画,“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独创“芜湖铁画”。林散之诗、书、画三绝,人称当代“草圣”。
宗教圣地,兼收并蓄,历代名人,各领。九华山、天柱山、司空山、琅琊山等,深邃的宗教文化与绝佳的自然景观互为映衬,使其成为宗教圣地。尤其是九华山,素有“山城佛国”之美誉,与五台、峨眉、普陀合称“四大佛山”。皖江历代名人荟萃。文臣武将在此建功立业;文人雅士在此挥毫泼墨,千古流芳;哲学家、教育家、科学家、医学家、实业家更是层出不穷。
民间艺术,精品迭出,理论研究,硕果累累。程长庚将徽剧升华为“国粹”京剧;民间小调黄梅戏闯进艺术殿堂,成为我国五大剧种之一;傩戏被人称为“戏曲活化石”和“民间艺术奇葩”;当涂民歌和巢湖民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并序》、刘全白《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以及李阳冰的《草堂集序》是研究李白的第一手资料。史学、文学、诗词、美术、绘画的理论研究,在明清前后达到相当的高度,如马鞍山夏燮的史学著作《明通鉴》,至今仍是史学工作者的必读书目,方以智的《文章薪火》、《物理小识》、《通雅》等理论专著自成体系,在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