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改变生活范文

时间:2023-03-29 15:4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改变生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改变生活

篇1

二十一世纪,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了,没有了网络,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有可能陷入全面瘫痪。可见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它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人们为什么那么依恋于网络呢?因为网络快捷,简单,方便,功能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网络,很难想象,假如没有网络,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不信,我们来做个对比吧!

从前,还没有开通网络的时候,用信使去送信是邮递工作的主要方式,虽然信使用的都是上等的好马、快马。但总是活物,体力有限,需要休息,弄不好还会死掉。虽然他们想到用驿站传递的方式来克服这个困难,但在路途中丢失是常有的是,这样就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而且速度非常的慢,近的两三天不等,远的就更不用说了,不要几个月绝对到不了,有时候,这样可能还会出些人命关天的事儿来呢!在加上那时侯官富民穷的,一般家庭只能遥遥望远了。所以古人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慨叹!

而现在,有了网络.通讯就简单多了,想跟谁聊天的时候就上,网络是一个液晶大电视,网络是一个大赛场,网络是一本大书,网络是......不管怎么说,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完美!

篇2

当今的社会,网络随处可见,瞧,网吧里的“网虫”们在尽情地操作鼠标、键盘,尽情地与外地的亲人聊天,或是查阅可堂上学不到的知识。那时,我心动了,渴望有一台电脑,可以看看网络这个“世界”的美妙、奇妙之处。我盼望的这一天终于来了,由于爸爸的需要,就买了一台电脑,我高兴极了,从此,网络成了我心里面的世界---

每天放学回家,我都要上网去查阅一些书籍、资料,听听音乐;每逢放假时间,我便与在外读书的表哥聊聊天,这种滋味还真的挺“爽”的,网络也是很奇妙的,可以上网购物、打游戏、聊天、查资料…… 它改变了我的性格,我从一个内向的人变成了开朗的人,于是,网络在我心中是任何珍贵的东西取代不了的,我要听音乐,它就陪我听音乐;我要看电影,它就陪我看电影,它永远是我心目中最忠实的伙伴,最要好的朋友。于是,我吃饭时想着它,睡觉时也想着它,和别人说话时也想着它,我不得不承认,我已经是一条“网虫”了,我离不开它,但是,它使我的成绩迅速下降,我从成绩全班前几名退到几十名;也因为它,我和我最亲的人---父母吵过架;因为它,我睡不香,吃不消;因为它,我差点成了近视眼。它改变了我的生活,于是,我在爸爸妈妈的强逼下,忍着泪离开了网络这个神奇的世界,这个富有吸引力的世界,在离开它后,我的成绩也迅速提高了。

网络真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但又是一个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的世界!

篇3

夜?气喘喘地说“炫,你可以帮我一下吗?就一下?”

“呃…………帮什么啊?还有这一下要帮多久啊?”

“帮我改变自己,至于多久吗?很难说,可能是一两个星期,也有可能是一两个月,还可能是一两年,十年半载也说不定的。”

“哇!我是不是听错了,以前我不知叫了你多少次你都不肯改变自己,这次你竟然来叫我帮你改变你自己,你有发烧吗?”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啊?你是不是鄙视我啊?”

“不是的,不是的,别误会啊!你要改变自己,需要很长的时间的,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力,你有吗?”

“我怎么没有啊!你是不是踩我啊?要踩也不要把我踩的那么低啊?你是不是找死啊?”

其实你根本就不够我打的,我不是踩你,而是你本来就那么低的,这些是在心里想想就行了,别说出来那么伤感情啊!正所谓食物可以乱吃,但话不能乱说啊!说多了在别人对我的印象是不好的,所以别得罪人多啊!“我不是踩你,我怎么敢踩你呢?我不想找死,因为我不够你打啊”

篇4

关键词:网络;学生;学习;生活;西部地州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273-03

本世纪以来,网络已成为一种全新的传递和人际交流工具,被人们称为继书刊、电台、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迅猛发展和应用给社会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及层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高校学生是网络普及应用的主要群体之一,更不能置身其外。

曲靖师范学院作为西部地州新建院校在同类院校中具有代表性。本次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发放问卷321份,回收293份,其中有效问卷277份,有效率为86.3%,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一、互联网对高校学生影响的基本情况

互联网在高校的蔓延正如校园水电、电子通信设备一般在学校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以及庞大的学生宿舍之间连接和延伸,它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每个角落,触及各个领域。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网络已是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生活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网络已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

1.上网已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CNNIC认定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1小时或1小时以上的人就是普遍意义上的“网民”。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学生均处于“触网”状态,已成为网络时代的主角和积极参与者。根据问卷的调查反映较大多数学生都偶尔上网,有31%的学生隔两三天就上网一次,几乎每天上网的学生达到23.9%。可见,网络已成为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多数学生的网龄已有四年以上,“触网”时间几乎都在一年以上。网络与学生生活相伴而行。

2.网络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上网的目的看,查找感兴趣的图片与电影占24.6%,查找与学习有关的资料占16.7%,收发邮件占9.2%,同时还涵盖了聊天交友、查看新闻、购物、游戏、论坛发帖等多种目的。可见,网络意识已深入人心。从网络行为来看,学生中88.7%的学生都有E-mail,近20%的人几乎每天都使用电子邮箱,网络服务覆盖了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需求,网上购物、网上学习、网上咨询、网上订票等行为在高校学生中日益普及。

3.网络已成为校园最主要的媒体之一。传播学对大众媒体的认定标准是使用人数达全国人口的1/5以上。随着校园网的迅速普及,网络以其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传递速度快、互动式交流等特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成为校园最重要的媒体之一。调查表明61%的人认为“网络扩展了个人交往的空间”、“网络是人们了解外部社会的最好工具”,85%的人认为“网络使现代人的生活变得便利而迅速”。网络信息在高校师生中的日常信息量占相当比重,学生中51.6%的信息来源于网络。资料信息来源中有,网络作为学生查找资料的首选方式,网络查找方式占72.6%的比重。网络作为信息来源的主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他媒体的影响力从总体上讲,网络扩大了高校师生的信息量,提高了获取信息的速度,开阔了视野。

(二)网络丰富的资源和交互手段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1.网络扩充了学生的学习资源。物质使用的损耗性不同于信息使用的创新性。网络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并整合了零散的信息,迅速扩充并创造着学习资源。从互联网对学生日益渐增的影响力看,学生对电子图书资源的使用也明显上升。大学的图书馆已打开了壁垒,实现了资源共享,学生可以在自习室、宿舍检索书目,借阅图书,浏览期刊或数据库。网络为学生把握学术动态、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许多网站提供了专业、外语、计算机知识等知识内容和学习服务。学生可以进入各种数据库收集或查询资料,进行远程在线课程及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学习。许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悟,以前需要四处收集而不易获取的信息及学术资料,在网络可以轻松获取搜索下载。本次调查显示,在网上查找与学习有关的资料占上网主要目的的42%,有72.6%的人把网络作为查找信息的首先方式。

2.网络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高校现已具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基本条件。一方面,网络课堂打破了传统的知识和学习的时空界限,实现弹性化教学,增强了学习的自由性和自由度;另一方面,增强了师生之间及同学之间的交流。近几年来,学校均实行了网络选课和部分课程网络化教学和监评。使用智能手机上网通过建立的QQ群学业信息并进行讨论。以此相应,学校的教育管理,如学籍、选课情况、成绩查询都已实现网上办公,网络使学习生活变得便利而迅速。

3.网络带来了新的教育和学习观念。“信息素养”①已成为信息时代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教育的重要目标。目前对有用信息的判别力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网络重新配置了教育资源,撼动了教师作为传统信息源的地位,教师由学习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由信息传递者变为成长的引导者。网络强大信息的普及能力使“终生教育”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须。大学教育阶段,网络已成为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

(三)网络改变了学生精神生活的内容和方式

1.网络促进了学生的人际交往。网络拓展了人际交往的渠道和空间。调查反映,45.7%的同学有通过网络认识的朋友,而且快速低成本地和他人联系是上网的一大益处之一。QQ是最常用的个人交往工具,经常使用QQ交流比例达80.8%。BBS、论坛则提供了网络社区形式的集体交往空间。一些人认为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决定了利用网络交往会使人从现实中走向孤独。从我们调查中看,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有75.8%的同学主观上认为“网络扩展了个人的交往空间”,但对于“网络使人在现实中容易走向孤独、封闭”有42.5%的同学不同意,35%的同学持中立态度,“上网过多会给人在现实中的交往和生活带来不好的影响”,有26.4%的同学不同意,28.6%的同学认为一般。为了获得相对客观的结论,我对“上网频率”与“网络使人在现实中容易走向孤独、封闭”、“网络在您的生活中和学习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上网的频率” 与“网络使人在现实中容易走向孤独、封闭” 并无显著性相关关系,而与“网络在您的生活中和学习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相关(见下表)。可见,上网对人在现实中走向孤独和封闭并没有直接的影响。

网络对人际交往的促进体现为三个维度。一是将现实中的交友发展到网上,不少人通过网络与家人、朋友、师长联系。在学生群体中,电子邮件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信件,提高了交往的效率和频率。二是网络交往范围的扩大。人际交往的本质是传递信息的过程,传统的交往行为往往基于血缘、地缘或政治经济的关系,交往的条件和范围都受到很大的限制。网络信息传递突破时空的限制,为交往提供了无限的可能。许多同学在网络上结识了不同地域、国家、民族的朋友,这是现实社会中通过传统途径很难实现的。三是将网上的交往发展到网下,如通过电话、书信、见面等建立起个体之间的现实联系。网络对人际交往的促进作用还来自于网络交往具有平等性、自由性,双方的交往以符号的形式出现,掩盖了现实中的身份、地位。

2.网络为学生情绪调节提供了有利平台。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绪活动必然带来生理的反映,不论是积极或消极的情绪都会对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影响,主张人们通过有效的渠道将情绪表达出来,而非压抑。现实中,因为角色需要、利益冲突不能畅快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而造成了压抑的心理状态,当各种条件和情况悬殊日趋扩大时,情绪的压抑就越来越深刻。匿名的网络给人的精神世界营造了平等自由的空间,使情绪易于表达和宣泄,网络具有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提出的“安全阀”的作用,避免因情绪的压抑和积累造成心理障碍和极端行为。本次调查反映,61.5%的人在寂寞无聊时会选择上网排解,18.4%的人认为在网上的主要收获是使自己的压抑苦闷得到缓解。

3.网络丰富方便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方式。网络丰富改变了学生的娱乐方式。网络可以传递文字、图像声音集多种媒体功能于一身,拥有强大的娱乐功能和丰富的娱乐资源。网络提供的音乐、影视资源易于下载播放。网络一方面将原有的种种娱乐电子化、虚拟化,另一方面又不断创造新的娱乐内容和形式,如Flash的制作。网络娱乐丰富而成本较低,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对传统的娱乐方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如一部新影片在国内的首映,同学们几乎通过网络互相下载欣赏。

同时,网络改变了学生的语言习惯,“网语”也十分流行。常见的网语包括数字型,“886”(再见)、“8147”(不要生气);汉语型谐音,“斑竹”(版主),“大虾”(计算机高手);符号形象型,如::-)表示高兴,:-(表示难过;汉语简略型,如CU“see you”,mm(妹妹),bb(宝贝),faint(郁闷)。这些网络用语已成为校园生活的流行用语。

此外,网络在丰富和改变学生精神生活的同时,对学生的精神生活方面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网络信息的泛滥容易使学生的精神生活迷失方向,甚至走向消极。网络信息无所不包,纷繁复杂,使人应接不暇,美国密歇根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詹姆斯·弥勒曾说过:“一个人接受的信息超过他能处理的极限时,可能导致紊乱。”网络为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无数可供选择的形式和内容,但由于网络的绝对自由,容易导致某一方面的爱好和兴趣的偏执甚至沉溺,例如对网络游戏的迷恋,甚至有同学沉溺于不能自拔。从这个意义上,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同样性质的问题,网络交往的自由性随意性也使之带有明显的游戏色彩,在缺乏信任感的情况下,在网上难以找到真正的精神寄托。本次调查显示,在网络互动中95%人都不愿意或对部分人透露自己的身份,网络交友大多限于同龄和异性之间交往,在某种意义上缩小了交往圈,学生与成人之间的互动减少,代际之间的学习交流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网络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关系,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心理障碍和人格分离。许多同学畅游于网络的虚拟社会中,通过网络与陌生人侃侃而谈时,也逐渐形成了有意回避现实世界进行交往的心理习惯。

二、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对网络对生影响的基本情况概括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影响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基本结论。

(一)西部高校网络文化已初步形成

“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文化学将一种文化分为三个层面的内容:观念层,最主要的是核心的价值观念;制度层,包括规范人们的各种行为,维持一种稳定的生活方式的制度体系;器物层,是反映文化的物质载体。当我们的学习交流和生活大多都是通过网络来完成的时候。当“电子校园”已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空间的时候,网络已拥有了文化的意义,对校园的影响涵盖了文化的各个层面。

伴随着WWW的浏览、E-mail、OICQ、BBS、FTP、网络游戏的广泛使用,电脑和网络已成为基本的学习和生活工具,电脑、四通八达的网络连线及各种软件和网络服务已构成校园网络文化的器物层面。随着网络交际的迅速普及,网络社区的不断涌现,网络文学登堂入室,网络用语风蘼一时,在共同的网络生活中,既形成了各种文明的网络规则,又在长期的网络活动中约定俗成的网络行为、网络语言同时也改变着现有的群体存在方式,形成了诸多新的群体,这构成了网络文化的制度层面。网络所蕴涵的共享理念、全球眼光和创新精神、平等原则等观念体系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而构成校园网络文化的观念层面,网络已经与师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网络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

从网络带来的各方面影响看,积极影响是主要的,消极影响是次要的。消极影响仅表现在某些方面,程度也相当有限。网络大大地方便了同学们的生活,丰富的精神生活,创造了精神生活的新形式;网络还带来了一系列的新理念,促进学生思想观念的更新。

从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来看,网络促进了学生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分化,在分化的过程中积极的影响是主要的,绝大部分人体会到网络带来的方便,并能扬长避短为之使用。

马克思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网络的诞生与运用具有时代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在这个意义上网络带来的积极影响是绝对的,消极影响是相对的,主要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三)我校学生的网络意识和运用水平相对较低

本次调查显示,近80%的学生没有使用电子邮箱的习惯,在网上的活动也以浏览信息为主,可见学生的网络意识和运用水平相对较低。这主要是由于下列两方面因素决定的。

1.地理位置决定。由于西部地州院校的地理位置,地处西南边陲与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相比信息化和网络化程度相比还处于较低状态,校园的网络建设也比较滞后,从硬件设施反面制约了学生网络水平的提高。

2.学生基础决定。西部地州院校学生由于基础较薄弱,一些地区在中等教育阶段还未接触网络,网络的运用水平薄弱尤为突出。

参考文献:

[1] 张震.网络时代伦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热词 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c)-0225-02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变化,加之多媒体和手机的普及应用,我国在使用互联网的客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得到增长,互联网不仅仅是为大家提供及时方便的信息,而是影响所有人们生活的改变,特别是对其语言方面的影响更为突出。

1 网络上热词的共同特点

因为网络具有容纳所有海量信息的特点,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都可以通过使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开展创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大家的创作热情,出现了一大批形式多样、脍炙人口、风趣幽默体现百姓生活的网络词汇。网络热词是时代的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和一种反映,经常会反映出社会上存在的特殊热点文化,因此它会表达出的意思是拥有奇特的特殊性。例如,“微信(wechat)、二孩 (secondchild)”,以及“小鲜肉(little fresh meat)” 等这些词汇都是反映了现在日常社会和生活的焦点词语。同时,当代互联网也为大家搭建了一个具有充足想象力的发挥空间,这样就会使得网络上的一部分新鲜词汇通常是富有幽默感又能够贴近真实生活的感受。拿“剁手党(Hands-chopping people”这个词汇作为一个例子,“剁手”一词是起源于金庸的武侠小说 《射雕英雄传》 中的洪七公,七公有一次是因为贪吃而误了一件大事,所以一狠心剁掉了自己手上的一根指头,但是,假如遇到好吃的食物还是不能控制自己。但是现在是特指网络购物狂人,当“双11”到来的时候,他们就会不停地点击鼠标,加入到购物车中疯狂的购物,一直到付款已经成功才会说自己要“剁手”。再比如说“吓死宝宝了( scared to death) ”这个词,“吓死宝宝了”这个词汇中的“宝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吓到小 baby,而是吓死我的意思,就是为了自称自己是宝宝而起到卖萌,也是说明自己十分可爱的意思! 同时,互联网的独特之处又说明了网络新词汇简要特征。例如:“BS”(big smile),意为“大笑”;THX 的代表的是thanks(谢谢)。GF,是girl friend的缩写,意为“女朋友”。

2 网络上词汇的词语构成方法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产生和发展,广大网民通过使用网络开展沟通,特别是使用网络购物 (online shopping),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模式,进而使得网络热词的组成表现出以下几个办法:(1)全新创作法,就是指通过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词汇,来在网络上流行开来,通过使用这种办法创造出来的词汇十分众多。这些词汇像: “光棍节 (singles’day)、秒杀( speed skill)、闪婚(flash marriage)”等等。(2) 老词赋意法,是指通过使用借代、词性互换等一些修辞方法的运用,使原来的词赋予了全新的意义,这样就会使旧词得到了一个全新的意义,这些类型的词汇都来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如“打酱油 (none of my business)”,这个词语原本的意思是自己带瓶子到商店去买酱油,然而现在在网上的共同中,打油则赋予了一个新意,指与自己没有关系的意义,也就是说告诉别人,我只是一个路人,与我没有任何关系。(3) 谐音法,就是指在网络的沟通交流中,通过使用汉语的近音词和同音词,对以上词的发音再次进行整合联想,通过整合后的词语会出现幽默诙谐的这些特点。例如, “内牛满面”是“泪流满面”的谐音,它的意思是指很难受、很难过的意思。由于本来是一些网友受到方言的错误影响,在打拼音时,把 “n”与 “l” 打错了,导致了打出的词语是“内牛满面”,起初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到后来才发现这样打错字挺好玩的,于是一些网友们将错就错,很快喜欢上了“内牛满面”这个词。同时还有:“洗具(喜剧,comedy) 、围脖(微博,micro blog)、驴友(旅友,tourpal)”等网络热词,这些词都是对汉语发音的改变,从而使得这些本来平淡的无聊辞藻显现出了另一番滋味来。

3 网络上的热词翻译特征

网络上热词的大量出现和使用,并且在网络上的广泛使用,极大的推动了汉语内涵的丰富使用,也给大家带来了新鲜的感觉,大量网友也认为这些搞怪的翻译给大家带来的乐趣。随着越来越多的词语火到不得了,那么大家朋友圈中的网络热词是怎么译来的呢? 通过梳理,一般有主要两种技巧翻译而来。

3.1 直译法

世界著名的翻译家给出过这样的概念,翻译不但要符合原著的真实意思,还必须要准确把握和表达原文的真实风格和本意; 翻译者必须尽最大努力满足这个要求。直译这种方法是最有助于保持原著的形式和本身内容,是翻译工作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例如,“愤青”就可直译为“angry youth”,“愤青”在汉语中就是指对社会有不满情绪,强烈的想改变现在状况的青年,用直译的方法把“愤青”翻译为“angry youth”最合适的。

3.2 意译法

语言的翻译其主要目的就是用一种语言精确表示另外一种语言的意思和表达。尤其当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时候,就会很可能出现语义缺失的情况,有时在翻译时就应该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如果直译不能满足原语的意思表达时,译者就可以采用意译的办法来开展创造性的翻译,来把真实的意义表达出来,与原意的表达几乎相同。在许多的网络热词上,都是来自于网友的自己产生,能够凸显出当前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况,具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在翻译具有这些特点的热词时,不能分离开我国的语言环境,必须要考虑到目前的国家的语言特征和背景要求,从而使别的语言国家的读者能够真正了解这些网络上的热词的真正含义。例如,网络上有一个热词“傻白甜”,假如直译为 “foolish white sweet”,那你就错了。因为在我国傻白甜都是指在大陆电影或电视剧中说明没有心机,懵懂可爱的女主角,所以应该把傻白甜翻译应为 “blonde”,因为“blonde” 是指面貌美丽,但内心纯洁的女人。再比如“不差钱”这个新词,它是小品 《不差钱》里的一个比较经典台词,假如按照表面的翻译,可以直译为 “Not lake money”,但是感觉很不符合语境,不能体现出这个台词的幽默效果,应该译为 “Money is not a problem”。

4 结语

网络的流行热词是由网民自己创造的并且在网络中广泛传播。网络的热词多数具有诙谐幽默、讽刺调侃、俏皮易懂等特点。这些热词富有生活上是意义和哲学上思维,它可以深刻的表达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啡ぁT谒孀呕チ网技术的持续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网络热词快速走进人们的生活,影响着大家的语言交流,我们在翻译网络热词时,必须充分掌握国家的文化背景同时运用合适的翻译手段,在最大限度上保持语言地方本意。相关的翻译理论基础是为网络热词的翻译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和学术指导,该文通过采用直译法、意译法等方法希望对网络热词翻译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 杨阳.网络热词“给力”及其英译研究基于对应语料库[J].赤峰学院学报,2015(5):170-177.

篇6

关键词:网络 产品设计 整合

网络是现今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个虚拟的有待被进一步的开发的强大媒体和消费市场。网络的应用使得人们的生活观念得到新的改变,一种新的生活——网络生活已经悄然走进我们。随着这种IT技术的成熟,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坐在家中可涉世界已非梦想。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产业——网络服务业的发展;产品设计将机器符合人性要求设计,不但解决了人与机器的问题,它还引导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网络时代人们的消费特点

1.数字式行为:我们对于电子媒体是熟悉的,网络生活就在身边,我们不用多想就可以了解数字行为,因为我们是在这个过程中成长的。

2.更多的DIY:个人电脑的发展改变了人类行为,赋予每个使用者更大的权限 Do It Youself的观念越来越普及。自己动手的特征,代表网络时代使用数字式产品的数量,会比非网络时代更多。

3.反权威:网络具有权力下放的性质,在数字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信息渠道多,流通快,具有怀疑精神和创造力是很自然的。

4.世界观:网络有助于世界和平,通过电子邮件可以加强世界各国人们之间的了解,人们互相影响,增进了解,使网络时代具有全球意识。

5.效率观:电子邮件的快捷是毋庸置疑,也就是说,效率是一种行为习惯,网络社会让网络时代形成效率的观念与习惯。

6.更多元的知识:网络会增加人们接触外界的机会,每次接触都是开启知识之门。

这时产品设计所研究的功能与形态问题必然要遵循网络时代人们的消费特点:

1.要求多样化的选择;网络时代惯于按钮方式以及网络无穷无尽的漫游路径,他们认为无止境的选择几乎是理所当然的事。

2.要求量身订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带来无穷尽的选择,网络也使得一对一性变得空前容易。

3.希望能随时改变心意;只要轻按滑鼠,网络时代就可以随时修正刚才的错误。科技不会让他们目眩神迷,产品所提供的价值与传达给他们的感受变得十分重要。

二、产品设计和网络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产品设计与网络整合的必要性取决于消费行为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上述消费行为变化结果中已经提到消费者已从理性消费转到感性消费,他们的权利变得空前强大,市场定位变得越来越细,种种原因要求企业更加了解消费者,以最大的能力满足消费者的选择,使达到较高的满意度,消费者的自主意识也在急剧增长,他们需要自我设计,把自我设计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正所谓自我满足。但因缺乏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能力,所以需要有产品设计师辅助和引导其完成所需要的产品。总之,企业要在错综复杂的市场中有所发展,必然需要更加贴近消费者。无论从企业内部还是外部都要有较高的协调和反应能力,这需要缩短企业与消费者间隔(时间间隔和空间间隔),而解决这一问题正需要产品设计和网络的联合。网络技术逐渐成熟,利用网络进行生活和商务已成为现实,而现在只需要发掘和利用其潜能,网上购物将成为未来生活中的主要的一种购物形式,而实地购买将成为一种休闲方式,是一种娱乐。

网络应用普及化需要更高速的网络速度,电子商务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益的方式。目前网速已经从56K提高到100MB或1000MB,甚至能达到40G/秒,一瑞典老妪拥有全球最快家庭宽带,2秒下载高清DVD,使得图像和影视传播更加高速,加强了网络应用的普及和终端设备的增加,加上电子货币和网络安全的有效保障,使人们享受网络的快捷。产品设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设计水平越来越成熟,产品设计已成为一门设计战略,它的理论日益完善,在如今网络和消费个性化时代产品设计中有的放矢。产品设计辅助工具越来越先进,加上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计算机制造技术(数控机床),早已为网络与产品设计的整合打下基础。

三、产品设计在网络时代的发展

人类进入网络时代,新的生活方式诞生了,新的文化背景产生了,因而影响着人们对产品的需求。而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

放眼今天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产品设计在网络世界的合理发展与运用,会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如半透明时尚,金属质感的家电,卡通化的生活用品,家电化的电脑产品,多色彩的造型组合等,唯有在这个时代才显得与人们如此贴切。个性化的生活空间,宠物化的个人产品,颇具儿童化的时尚用品,返璞归真的因素,在今天乃至未来网络时代的产品设计中地位更明显更重要。

结束语

网络和产品设计的整合,为产品设计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和亲和感,推动了经济的新一轮发展,是产品设计史上亮丽的一笔。生活的追求永无止境,生活的品质随设计而提升。愿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一个令人神往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1993

[2]埃文.施瓦茨.数位达尔文主义.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3]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篇7

摘 要:

随着机技术和通讯的迅速的广泛,网络正以革命性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饭店业而言,其本身的特性与网络营销有着天然的耦合关系,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是饭店的机遇也是挑战,更意味着对饭店经营管理的考验。然而我国饭店业的网络营销存在着如产品的全球化目标受到限制,传统的成本定价基本未变等诸多。因此饭店业网络营销的发展对策必须针对其现状既要从传统的4P出发,又要充分考虑网络营销本身所区别于传统营销的CS(Customer Satisfaction)理论。只有这样,饭店才能真正实现网络营销的最终目标即顾客满足和利润最大化。

关键词:饭店 顾客 互联网 网络营销 策略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已进入信息。互联网的冲击已经实质性地波及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网络正以革命性地力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饭店业而言,网络营销蕴藏着无限的潜力,它将为饭店营销带来新的思路。积极建设信息网络,重视网络营销,利用信息网络来开展工作,将是饭店业面临的新课题。

点击查看全文

篇8

关键词:网络学习 知识经济 职业变迁 人才培养

网络条件下经济发展方式和内涵的改变,同样也改变了人们对所从事职业、对自身生活以及与他人社会关系的理解。人们生活、工作和交往行为的知识化、网络化和虚拟化将会成为网络社会人们生活和交往行为的重要特征,因此不断学习成为与他人交往的重要条件。人们应对知识经济给社会生产理念和生产方式带来的挑战,需要能够适应在网络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需要具备网络社会公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这种素质和能力需要经过不断的教育训练和继续学习才能获得。尤其是成人群体,应对知识经济和网络社会的挑战,适应网络社会的生活,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成为一种个人适应社会的必要的竞争力。

一、知识经济发展与成人网络学习

网络技术加速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更新了自农耕经济、工业经济以来人们对经济发展形式和内涵的认识。“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概念最早在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一份文献中提出,并定义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其重要的特征和内涵就是:知识和信息是社会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的源泉,人的价值的不断提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知识经济改变了人们的知识观、价值观和学习观,人们适应社会的唯一方式是不断地学习,个人自身价值的体现在于创造性地学习并应用新的知识,学习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占社会发展主体力量的成人群体,作为承担社会重要发展任务的成人,学习不仅是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形成新的生产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作为承担职业成人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重要形式,在知识的再生产和创造性的人才培养方面,负有重要的责任,同时也大有可为。知识经济发展不仅促进了成人网络学习,而且也为成人网络学习开拓了新的领域和空间,同样作为知识再生产另一过程的成人网络学习,体现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成人在网络条件下利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和网络学习资源进行的学习,实际上就是促进知识经济的增长,是一种生产要素和知识创造能力的生产形式,是在从事重要的社会再生产。这种学习不同于传统学习和规范化学习,它将成人自身的知识更新、适应性生存与从事社会经济生产融合为一个不断递增的创造性学习过程。

二、社会联系方式与成人网络学习

互联网技术对社会的深刻影响,在于它改变了人们对生活和人际交往的观念。在网络社会中,交往借助于网络虚拟技术才成为可能,社会生产、生活和交往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在不断学习过程中的认识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社会生产、生活和交往过程本身就是学习,没有学习就不能进行网络化、虚拟化的生活和交往,就不能进行以知识创造为核心的社会生产。在网络社会,QQ、博客、虚拟社区、E-mail等虚拟化的赛博社会(Cyberspace)交往方式取代了人们传统的交往和交流方式,虚拟社会的交往和行为不仅仅在于实现人们之间信息的交流,还在于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获得能够生存于网络社会的身份和认同,这就是数字化生存的真正含义。这种社会身份和认同,在传统社会是一旦获得便相对稳定,而在网络社会则需要不断地学习、激励、强化和巩固,需要不断地通过学习和与他人的虚拟交往以获得持久的认同,博客版主和跟帖者们的生活和交流方式就清楚地表明了他们这种身份和态度。因此,网络社会的成人学习,就显得相当必要,而学习的内涵不仅是指学习知识和信息,而且更重要的还是不断获得认同的适应性学习,这本身与网络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

网络社会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对人们的挑战,不只在于适应网络化、虚拟化的交往,还在于促使人们要以新的态度和方式去适应网络社会的生活,即网络化生存。澳大利亚就业、教育与培训全国委员会就发展终身学习事业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技能和态度”的报告。报告认为,以网络和知识为基础的社会,要营造“学习文化”。“学习文化”能使人去接近一切有用的信息,并准确地处理、分析、消化和使用信息,为自己的生活服务。终身学习是对人的生命质量的补偿和有限生命的延长,它在改善着人们生活的整体质量。要鼓励所有人为个人的发展和适应网络生存进行终身学习;同时,还要使雇主意识到并帮助雇员在工作岗位上进行终身学习,使工作场地成为知识密集的场所。因此,在网络社会,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经济和社会状况的改善依靠不断地适应性学习,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

三、职业变迁与成人网络学习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样对成人的工作和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传统的工作、职业的内涵和方式逐渐发生转变,电子操作系统逐渐取代传统的生产单位,计算机远程控制逐渐取代手工劳动,电子商务(政务)逐渐取代纸面交易(纸面办公)。工作的虚拟化、柔性化、分散化和个性化成为成人职业的重要特征,但也是成人适应性生存和学习所必须面临的职业变迁。塔普斯考特在《数字化经济》一书中描述了未来数字化经济时代人们利用远程开放教育学习有如下特征:(1)工作和学习将变成同一件事;(2)学习将成为一生的挑战;(3)学习将从正规的学校和大学转出;(4)某些教育机构将难以合适地独立创造自己而进步缓慢;(5)要求具有创造学习型组织的意识;(6)新媒体将使教育转型,创造出一个适合数字经济的“工作――学习”信息结构。由此可见,网络时代成人从事的工作和职业,与成人接受继续教育和继续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同一过程,并且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网络时代工作和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需要。面对新型工作和职业的挑战,人们除了不断地学习,别无选择。

篇9

关键词: 网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性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已成为现今大学生广泛使用的网上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平台,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念。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网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一、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教育者主体权威性的消解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育者的主体性是教育活动得以有效展开的基本条件。[1]

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日渐式微。网络具有海量的信息源,尤其是在突发事件传播中具有的得天独厚的速度优势,使学生从信息的“围观者”成为信息的“参与者”,学生通过网络随时都可以查到各种信息,看到对事件不同的评价和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面对社会形势的变化和大众传播,很多时候都会出现教师所接受的信息迟于或少于被教育者的情况,从而失去了宣传、教育、引导的优先地位。当教师提供的信息不能涵盖事实进程,教师提供的解答不能优于网络上的评论,教师不再具有教育资源的优势时,教师的主导性便会受到挑战和质疑,于是,教师的教育目标就难以得到有效实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效性受到干扰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确立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教育关系的纽带。适宜的方法,有助于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进行良好的交流、引导和教育关系的确立。方法不适宜则会引起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互逆、对抗关系。

网络的便捷性、高效性、即时性等特点传递了一种高效、即时、人人都能参与的生活状态。网络时代大学生越来越要求生活效率,也越来越缺乏耐心,同时大学生渴望表达、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今学生越来越没有耐心接受参与会议、听取报告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促膝长谈更会受到学生的反抗,除了直接用他的思想和语言与教育者进行辩驳,即使参与会议、报告也会通过手机网络、瞌睡等方式打发时间,消极抵抗。[2]传统的注重灌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灌输的长期性被网络的即时性打破,同时灌输所具有的宣传价值在网络的参与性面前步履维艰。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性式微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联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信息纽带。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教育内容的传递达到引导教育对象把思想观念内化的过程。

传统的思想教育内容死板单一、注重理论说教,缺乏生活色彩。网络不但可以以文字形式存在,还可以在文本中加入图片、音频和视频,相对于传统说教来说,网络内容更丰富和多样,同时网络在促进学生自我表达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的思考,学生更期待在信息中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愿顺从和接受教育者的观念,也可以说,比起灌输式教育,学生更倾向于自我教育。此外,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也促进情绪化和不负责任的言论增多,以及社会上存在的消极、颓废思想的传播,等等,也带来了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冲击,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在教育者的权威逐渐消解的同时,传统的教育内容在学生寻求自主性的网络时代已经不能够担当起丰富学生的生活学习空间的任务。

二、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推动

(一)网络引领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塑造

在接受、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中,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则以主体的身份出现。作为成年人,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价值观人生观,他们以自觉的主体视角来体验及观察教育者的实际行动和表达出来的意义,以自己的认知方式来诠释、选择、内化教育者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的思想正是源于他们的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才能对其进行思想和价值观的引导。网络是大学生生活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极具个性特色的话语环境,学生可以在不受外界控制的情况下,自由交流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人格。主体人格能够保存和发展激发了大学生主动探索世界和自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的观察、体验、判断、审美等能力不断发展。而这正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在自由人格的支配下,知与行在个人身上达到了统一,形成自觉能动的主体性人格。

(二)网络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有效性

教育情境是物质条件和精神氛围的统一体。网络日渐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大学生了解世界和了解他人的重要手段,成为他们与外界的交往方式,也成为他们内心自我的发泄和表达场所。网络有利于营造自由、平等、尊重的交往氛围。因此,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走进大学生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针对性,使教育方式具有可接受性;也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呈现在网络中,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形成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积极有效的引导。教师利用网络所创设的教育情境,传播、渗透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教育对象进行引导和熏陶。

(三)网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实现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可实践性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效性。[3]

网络适应了社会发展形势,网络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实践性。交往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要,人与人之间要通过对话,交往和理解,建立起主—客—主的关系,使受教育者在与他人的广泛交往中认识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提高交往技能,发展社会性情感。网络是基于平等的师生交往,为教育者提供了明确的教育目的,通过网络教育者发现教育对象的情感状态、化解教育对象出现的生活矛盾,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入学生内心,容易被学生接受。网络环境下的人际交往,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容易形成角色认同。在平等的交往中,教师要使自己的言行满足社会要求,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吸引学生关注和青睐,同时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状态,通过网络持续不断地将自己的人生理念和教育思想传达给青年学生,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有效性。

三、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建设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力素养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教育者是信息的者,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信息垄断地位,掌握教育过程的话语权,而网络使得教育者的权威性减弱,当教育由单向的传授变为双向的交流,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身位发生了改变,处在相对平等的地位,有时候甚至教育对象有了一定的优势。同时,网络化的生存交往方式,滋生个人主义的膨胀,无限制地追求个体自由,导致蔑视权威,无视规则。由此,教育者在新事物面前,需要如彼得·圣吉所说的,“从把自己看作无助的反应者,转为把自己看做改变现实的主动参与者。”从而创造出全新的未来。[4]网络的冲击并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否定,相反,它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提升带来了新的契机,让教育者重新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理念和方法,在反思和改变中实现教育的进步。教师应明白传统的直接、控制式的思想指导方式的内在缺陷,懂得思想观念只能通过曲折、复合、间接的作用来实现。因此、需要教育者不仅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扎实的理论素养,而且需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掌握全面的网络知识以及提高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

(二)利用网络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网络是平等的交流空间,在网络这个空间里容易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关系。而网络的匿名性也能够使得老师能够更容易、更便捷地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情感状态。这就要求教育者拥有更多的平等意识,放下架子,坚持民主协商、坚持说服教育,以人为本,疏通思想症结。同时,网络平台的交互性的信息特点,不仅需要教师掌握大量信息,更需要教师参与到信息中去,主题,交流思想心得,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网络世界是个开放的环境,作为教师不能教条地套用教育公式,简单地对教育对象设立,要注重引导和塑造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主动性,教育者要在网络世界中有自己的发言权,在众多的信息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5]

(三)通过网络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礼记》有言“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因此,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必须让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真实的生活世界更能体现人的德性及其对德性精神的理解。网络成为大学生生活方式之一,情感表达随时登录网络,好奇到处转帖,浏览他所关注的人的近况,遇到好玩的事就现场拍照与大家分享。教师必须利用网络,发表网络,体验网络,才能理解网络对于学生生活世界的意义,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真实生活,才能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状态。而借助“网络”,教师不仅可以理解网络对学生的吸引力,还可以发挥网络的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学生的生活中。当然,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是基于教师自身的人格品质,人文素养,思想境界来影响和提醒学生,而非换一个场所来进行道德灌输。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平等交流、共同探讨、体验升华的教育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与你的沟通、分享和创造中变得更有理性和眼光;学生才能认可你的帮助、温暖和智慧;学生才会在失意和困惑的时候想起你的声音。

参考文献:

[1][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金永淼.“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职教探索与研究,2011(1).

篇10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依赖 团体辅导

1.问题提出

人类进入网络时代,我们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我国高校教育的主体――“90”后大学生是伴随改革开放和网络普及而成长起来的,他们已成为互联网使用的主要群体。虽然,网络成为“90”后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所不可或缺的工具,也是他们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但对网络的过度使用行为已经直接危害学生的学业和心理的发展,甚至导致学生出现人际交往问题、社会适应性差、日常时间管理混乱等问题,这些问题越来越多地得到心理和教育界的关注和研究。

早前的国内外研究的重点都在网络成瘾者,而国内学者白羽和樊富珉[1]发现,研究网络成瘾的人群自然有其重大意义,然而关注可能成为网络成瘾的边缘群体,即沉迷于网络使用但未达到成瘾程度的群体更具有现实意义,他们将这个群体界定为网络依赖者。网络依赖介于正常使用网络和网络成瘾之间,存在与网络成瘾相似的症状,如人际关系淡漠、交际范围变小、社会适应性较差、时间管理混乱、在学业和个人发展问题上存在一定的障碍[2]。虽然网络依赖者的症状不及网络成瘾者严重,但是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受到网络干扰,并且有转变为网络成瘾者的可能。网络依赖在“90后”大学生中所占人口比例较大,且更容易进行心理干预。团体辅导作为心理干预的一种形式,它可以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运用团体动力和适当的心理咨询技巧,协助个体认识自我、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团体辅导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这种干预方式更适合网络依赖者。故本研究选择团体辅导的方式对“90”后网络依赖大学生进行干预,并探讨了干预效果。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在湖北某高校发放正式通知招募及辅导员转介,通过结构面谈与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CIAS-R)[3]甄选,最后确定10名网络依赖者作为研究对象。甄选标准:CIAS-R量表得分介于46-53之间(在修订CIAS量表时此分数段位于总数据点的80%-95%位置)[4]并参考面谈结果。

2.2方法

2.2.1工具

陈淑慧[3]等人编制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CIAS-R)[4]。共19个题项,包含网络成瘾核心症状(IA-Sym)及网络成瘾相关问题(IA-RP)两个分量表,含强迫性上网及网络成瘾戒断反应(Sym-G&Sym-W),网络成瘾耐受性(Sym-T)、人际关系与健康问题(RP-IH)及时间管理问题(RP-IM)四个维度,陈淑慧教授报告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2.2团体辅导的设置

团体名称:网络伴我健康成长―心理成长小组;团体性质:成长与治疗相结合的结构式团体;团体的整体目标:对网络依赖的群体进行干预,使之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学习,健康地使用网络,避免其陷入更深的网络依赖或网络成瘾中。

2.2.3团体辅导方案

共进行八次团体辅导活动。八次团体辅导活动名称分别为:缘聚你我、我真的很不错、风雨同舟、携手同行、信任之旅、网络面面观、时间馅饼、珍重再见。每一次团体辅导活动都有明确的分目标。

2.2.4干预程序

团体辅导活动共进行八次,每周两次,持续四周。团体人数为12人,含团体带领者1人,协助带领者1人。每次团体辅导活动的时间为1.5小时。第一次团体活动前及八次团体活动后进行前后测,前后测问卷均采用CIAS-R量表。

2.2.5干预者及其训练背景

干预者与助手均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专职心理老师,不仅具备心理学硕士学位,具备3年以上的咨询经验,而且参加过团体心理咨询的专业培训。

2.3统计方法

运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配对样本t检验。

3.结果

表1 团体辅导前后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及各因子得分比较(±s)

表1显示团体辅导前后CIAS-R的总得分及CIAS-R的戒断反应、人际与健康因子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而CIAS的耐受性、时间管理因子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也说明,团体辅导干预后,网络依赖大学生的网络依赖,特别是在戒断反应和人际与健康方面发生了明显改变,而在耐受性和时间方面没有发生明显改变。

4.讨论

本研究设计的团体辅导对“90”后网络依赖大学生有显著的干预效果,特别是在戒断反应和人际与健康方面有了很好的改善。这可能与本研究的团体辅导的方案设计有关。白羽和樊富珉[1]在研究中提出,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的三个主要原因为:①网络的可获得性,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由支配;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发展性问题,即人际关系问题;③自我同一性的建立。本研究团体方案就是围绕网络依赖的这三个原因而设计团体活动的,使团体成员从根源上获得改变,这是团体辅导活动成功的关键。

研究还发现,团体辅导干预后,“90”后网络依赖大学生在耐受性和时间管理方面改变不明显。这也与一些研究的结果相一致,刘伟等[5]用集中封闭式团体咨询对网络依赖大学生进行干预,结果也发现,网络依赖大学生在时间管理方面并没有明显改变。白羽和樊富珉[6]则认为,网络依赖的根源并不在于网络使用,而在于大学生的发展性和适应性问题,以及大学生有关自我价值和自我肯定的需求等一系列问题。

本研究对团体辅导在“90”后大学生的网络依赖问题的应用上进行了初步探索,也得到了有效干预。在后续研究中还有更多内容可以进一步研究,比如设计出更适合“90”后网络依赖大学生的结构形式与主题的团体辅导等。

参考文献:

[1]白羽,樊富珉.大学生网络依赖及其团体干预方法[J].青年研究,2005,5:42-29.

[2]王世伟,翟春花,吴洪来.大学生网络依赖团体辅导初探[J].校园心理,2011,9(6):388-390.

[3]陈淑惠,等.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J].中华心理学刊,2003,45(3):279-294.

[4]白羽,樊富珉.大学生网络依赖测量工具的修订与应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99-104.

[5]刘伟,等.网络依赖大学生集中封闭式团体咨询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4):39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