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新衣范文

时间:2023-03-17 05:3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皇帝新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二天,一张通缉令贴了出去,内容如下:

通缉令

姓名:安徒生

年龄:未知

性别:男

所犯罪行:保密

面貌:不详

皇帝要对大家说的话:大家如果遇到此人,请拨打皇宫电话:33456125

这样一张通缉令搞得居民莫名其妙,这么多未知怎么找呀?

篇2

说谎要小心,后果很严重。因为嘴里刚说了个谎言,身上的衣服就可能变成透明的,就像谎言当场被人揭穿一样。据说这是丹麦的“罗素格地”工作室设计团队正在研发的一种衣料的效果。设计师在衣料中加入了脉搏传感装置。当穿衣人说谎时,因为情绪紧张、出汗,皮肤表面的盐分就会比较高,皮肤的导电率增强,电阻就会降低,同时,呼吸波发生变化,脉搏波也会发生变化。衣料中的传感装置会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变化,然后,让衣服变成透明。据说这种衣料将被做成银行家和政府官员的“公务西装”,因为这些岗位更需要诚实的品质。

小智酷评:测谎仪贴身穿,诚实的人呀不需要它。

到太空去“捕鱼”

科学家的想象力,就像宇宙一样,无边无际!这不,英国科学家又想出了新玩意:太空鱼叉!乍一听还以为他们要去太空捕鱼呢,其实,这是解决太空垃圾的。

英国Astrium公司计划打造一颗捕猎卫星,卫星上装载至少5只“太空鱼叉”。卫星上内置的激光雷达制导系统先瞄准太空垃圾,然后利用气动装置发射出鱼叉,准确无误地刺中垃圾,就跟在海里捕鱼差不多,最后一步便是拉动绳索,将鱼叉以及垃圾收回即可。有时候,捕猎卫星上还会利用小型的“子卫星”,将一些细小的、安全的垃圾推入地球大气层,彻底烧毁。让我们拭目以待吧!(金心净)

小智酷评:也许有一天,人类能带着真正的鱼叉,去外星球捕鱼呢!不过,也许外星球没有鱼,说不定能捕到外星人哦。

狗狗的自动贩售机

天气热啦,主人遛着狗狗的时候,可以到自动贩售机那里去买上一听饮料喝,可是狗狗只能干看着。不过,这样的日子就要过去啦,狗狗也有专属的自动贩售机啦!

英国伦敦的这款狗狗专属自动贩售机由一家狗粮公司推出,但与常见的自动贩售机不同,它不需要投币就能吐出美味的狗粮。不过狗粮也不是那么容易到口的,狗狗也要有点本事才成。这机器的窍门就在旁边一块悬挂的“骨头”上面,狗狗只要一拉它,立马就会飞出一个网球!这就是一个捡球游戏哦。只要把球找回来,放回去,狗粮就出来啦!要吃东西,来捡球吧!(踏风逐月)

小智酷评:哎呀!我家的狗狗要有了这东西,就再也不用担心饿着了!但是放弃了“喂食权”,狗狗还会再讨好我不?

会讲故事的睡衣

你喜欢睡觉前听个故事不?可是爸爸妈妈要是没有时间或者不会讲,那可怎么办呢?现在好了,你有机会自助听故事了。

发明自助故事机的是一位美国爸爸,他可能在给宝宝们讲故事这事上给累到了,因为他有六个孩子!于是这位爸爸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听到故事,就专门设计了一套可以讲故事的睡衣。睡衣上有各种颜色而且排列不同的点子,只要给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安上一个特殊的软件,对着睡衣上的不同点子扫描一下,相应的故事就会从手机或者平板电脑里播放出来。(踏风逐月)

小智酷评:小编就喜欢睡前听个故事,不过现在已经不好意思开口请别人讲了……这衣服有没有大尺码的?

世界上最小的“人力洗衣机”

折叠后只有易拉罐大小的“洗衣机”,你见过没有?嘿嘿,“洗衣宝”便是这样一款让你眼前一亮的袖珍式“洗衣机”。

篇3

老挝的石缸阵享誉世界,这里遍布着大大小小的类似大水缸形状的石器,迄今人们很难说出它的起源与用途。

这个石缸阵位于老挝丰沙旺市周边,共有3000余个大小不一的石缸,其中有的高3米,重6吨。目前可以供参观和研究的石缸阵有3个,离市区十几公里到30几公里,石缸数量90到250个不等。这些造型各异的石缸或站或卧在平原上,有着厚厚实实的缸壁,数量多、形状各异。石缸上都留有装盖用的凹口,圆形之外,少部分是方形石缸。石缸有圆有方有盖迹,大小不一。建造石缸来用的石料为花岗岩、大理石、砂岩石或石灰石,而当地并不出产这些石材。数吨重的石料是从哪里运来的,至今仍然是个谜。

在原始社会,没有任何现代化工具,古人是怎么把这样的石缸制作成功的呢?走近石缸细细地观察,我发现在部分石缸的内壁,依稀可以看到一些人工凿磨的痕迹,但迄今为止,当地只找到过几只可能是狩猎用的小刀,用它们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制作出石缸的?

据科学家考证,这些石缸是在外地建造好后运来的。考古学家最为关注的是,这些石缸因何而建?有一种说法是用来做石棺。川矿省曾是古战场,可能是国王用来存放将士的尸体。但是,石缸周围找不到任何尸骨遗留物,使这种假说很难立住脚。二是“贮酒说”:这些石缸是古代国王用来装犒赏将士的美酒,但真的有必要建造巨型石缸装酒吗?是什么样的战役需要这么多的美酒?三是“贮水说”:古代人为防天旱而建造的巨型贮水器皿。根据是1号遗址中一个石缸上有一个石盖,仿佛是贮水容器的盖子,但这里不曾有部落居住。

如今,这3000多个石缸突兀地有站有躺东歪西倒于旷野。老挝的石缸平原因此与英国的巨石阵、智利复活节岛上的巨石人像及南美的石人圈并称为“世界四大石器之谜”,并于不久前被列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叶版皇帝的新衣

文/彦火

叶圣陶的《皇帝的新衣》比之安徒生的同名童话,更具有现实意义。

叶圣陶按照安徒生这个故事的情节发展下去,说是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明知被愚弄,还一意孤行,颁下法律,不准人们说他没穿衣服,他不但宣布要永远穿一套“新衣”,而且勒令:“谁故意说坏话就是坏蛋、反叛,立刻逮来,杀!”并且说这是“最新的法律”。后来事情发展下去,皇帝不但滥杀无辜,就连他宠爱的妃子、大臣也不放过,只是为了所谓说“错话”,便要“正法”,弄到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后来,“老成的人”觉得皇帝太过分,大伙儿便联合向皇帝请愿,虔诚地提出如下要求:

篇4

1、皇帝的新装寓意: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虚荣往往会蒙蔽人的双眼。

2、《皇帝的新装》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创作的童话,是其代表作之一。内容是:有一个皇帝特别爱穿新衣服,两个骗子说他们能编出神奇的衣服,能看出谁聪明谁愚蠢。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关键词] 南北朝 皇帝宗庙 七庙 禘祫祭礼

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处于动荡混乱状态。然而,儒家经学,尤其是在强调、维护等级尊卑秩序,论证各政权的正统性和整合社会、协调人际关系方面卓有成效的礼学,普遍受到了各政权的重视。魏晋之际,《周礼》记载的吉、凶、军、宾、嘉五礼体系开始被应用于国家制礼实践中,至南北朝北齐、萧梁时期,五礼体系已经基本定型。[1] 皇帝宗庙礼制在沿袭两汉魏晋制度的同时,由于受政治、思想、学术、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多有损益、创新。近年来,中、外研究者对此问题虽多有探讨,但是对皇帝宗庙礼制的具体存在、演变形态,对其与社会历史诸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等问题的阐释,还存在着若干有分歧的观点。本文试图在借鉴上述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皇帝宗庙庙数、祭祀(四时祭、禘祫祭)礼制的分析,对上述相关问题做一粗略的考察。

南朝虽然长期处于动荡状态,但文化和国家礼仪制度的建设却颇值得称道。从《隋书·经籍志》著录的经学类书籍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礼学著作的部种、卷数均远远超过同一时期其它经学著述,而这些著作中的大部分均出自南朝儒生之手。南朝历代礼学硕儒辈出,[2][ p79]在因循两晋五礼制度的基础上,宋、南齐、梁因时制宜,相继制定新五礼,至梁代形成比较成熟的五礼体系。南朝皇帝宗庙立庙、禘祫(殷)祭祀礼制在沿袭魏晋传统的同时,也时有创新之处,就是这一历史背景的具体体现。

南朝皇帝“亲庙”制度,基本沿袭两晋以在位皇帝六世祖以下六亲庙,而非汉魏高祖父以下四亲庙之制。“晋江左以后,乃至宋、齐,相承始受命之主,皆立六庙,虚太祖之位。”[3][p130]但是细稽史籍有关记载,刘宋、萧齐建国之初,皆立“七庙”。除六世亲庙外,还将开国皇帝已经去世的配偶庙列入“七庙”系统中,这可以说是对晋制以及以往传统礼制的一个重大变革。宋、齐、梁虽皆曾依据诸侯五庙礼制立庙,但其“五庙”与礼经记载并不完全相符:“五庙”中除高祖父以下四亲庙外,并没有所谓始受封、始受命的太祖庙,而是代之以当时开国皇帝已经去世的配偶之庙。刘裕为宋王时,在彭城立宋宗庙:“初祠高祖开封府君、曾祖武原府君、皇祖东安府君、皇考处士府君、武敬臧后,”[4][p449]即皇帝位后,“乃增祠七世右北平府君、六世相国掾府君为七庙。” [4][p449] 依据《宋书·武帝本纪上》关于刘裕家族世系的记载,此处所谓的“七世”、“六世”其实分别是指刘裕六世祖、五世祖。刘宋建国之初所立“七庙”,实际上是由刘裕六世祖以下六庙与武敬后庙组成。这一现象在萧齐时依然存在,萧道成为齐王,“依旧立五庙。”[5][p130]包括萧道成高祖父淮阴府君以下四亲庙,以及早年去世的萧道成妻之庙,后“立七庙。广陵府君、太中府君、淮阴府君、即丘府君、太常府君、宣皇帝、昭皇后为七庙。”[5][p130]萧梁最初也曾仿照宋、齐制度,“于东城立四亲庙,并妃郗氏而为五庙。”[3][P131]不同的是,萧衍称帝后,将所立后庙排除于皇帝宗庙系统外,仅立六庙:“始自皇祖太中府君,皇祖淮阴府君,皇高祖济阴府君,皇曾祖中从事史府君,皇祖特进府君,并皇考,以为三昭三穆。凡六庙。追尊皇考为文皇帝,……庙号太祖。皇祖特进以上,皆不追尊。拟祖迁于上,而太祖之庙不毁,与六亲庙为七,”[3][P131]陈在宗庙立庙制度上兼采宋、齐制度与梁制:“追尊皇考为景皇帝,庙号太祖;”[6][p34]以开国皇帝之父庙为太祖庙;实行七庙之制:“太祖神主祔太庙,七庙始共用一太牢,”[7][p5169]此处“七庙”,似有可能包括陈霸先为先前已经去世的配偶所立之庙。综合上述,南朝皇帝宗庙立庙制度虽然大体上沿袭两晋制度:以近帝为宗庙始祖庙,亲庙上溯至时君六世祖。但也有变易之处:除梁朝外,宋、齐、陈皇帝“七庙”中,皆包括开国皇帝已经去世的配偶之庙。同样,南朝四代宗庙制度对前代制度也各有损益。宋、齐“七庙”之制基本相同:都以开国皇帝庙为宗庙高(太)祖庙,此前六世祖先庙随亲尽而依次迁毁;称帝后,原来列入五庙中的后庙继续存在于皇帝宗庙系统中,与在位皇帝六世祖以下六庙共同组成皇帝七庙。梁、陈立庙之制却有同有异。相同之处在于:梁、陈皆以开国皇帝之父庙作为皇帝宗庙太祖庙,其前历代祖先庙随亲尽而依次迁毁;不同之处在于,梁武帝对宋、齐庙制进行了变革,将以往列入皇帝“七庙”系统中之后妃庙排除在外,而陈七庙中可能包括后妃庙。南朝皇室为女性(皆为开国皇帝已经故世的配偶)立庙,而且,宋、齐、陈三朝皆将其纳入皇帝宗庙七庙系统中,这在中国礼制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现象。在男权强盛的中国古代社会,为女性(多为君主的母亲、配偶或女儿)立庙,并非南朝的首创。从考古发现来看,将女性作为崇拜、祭祀对象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至史前时期。[8]先秦以及魏晋时期,为女性立庙也屡屡见诸文献的记载。但是象南朝类似的举措却是前所未有,因此招致后世讥讽。[5][p131] 直到清代,学者对此问题的阐释才开始逐渐摆脱传统的男权主义倾向,注重从当时实际历史背景中挖掘这一奇异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刘氏之先既无有功者可奉为太祖,但有四亲而已,惟武帝有大功,当比周文武世室,而身又见存,遂以臧后充数。”[9]为力求符合诸侯五庙、天子七庙古礼;为沿循秦汉魏晋以来以近帝(如开国皇帝或其祖、父)为太祖庙的成例,不便以追溯的虚假显赫祖先为宗庙太祖庙;加上考虑到为自己立生庙又难免招致时人、或后世讥刺。又难以对两晋以来亲庙仅至六世祖宗庙制度进行根本性的变易而采取的从权举措。但此举毕竟违背古礼和秦汉以来的传统,故南朝梁时一度蠲除此制。

南朝历代四时祭与汉晋制度没有根本性的差异,一般都是在每年一、四、七、十、腊所谓五孟月举行时祭。[10][p340-341、377-378]但是南朝,尤其是刘宋、萧梁宗庙禘、祫祭(殷祭)制度,在沿袭东晋每三十个月举行一次祭祀制度的同时,却往往兼采汉魏制度而有所变动。

南朝刘宋除孝武帝一代外,其他几代皇帝宗庙殷祭礼制并不是很明晰。从孝建元年(454)范义、周景远等人之语来看,刘宋初期宗庙殷祭制度可能兼采汉晋制度行事。以禘、祫为同一祭礼,“凡禘祫大祭,则神主悉出庙堂,为昭穆以安坐,不复停室也。”[4][p349]在举行祭祀年月问题上,既大体沿袭汉晋以来于夏四月、冬十月举行殷祭的惯例;又遵循汉晋时期何休、郑玄、杜预诸儒所主张的三年丧毕后举行禘、祫祭之说;同时遵循东晋中、后期实行的三十个月一殷祭的制度。[11]但是与东晋制度相异之处在于,禘、祫祭举行年月并不是依据以往确立的时间顺次排列,而是遵循汉魏儒者主张的三年丧结束后重新更定举行宗庙殷祭礼年月。这或许是当时师古与变古、兼采古制以消弭情、礼冲突的具体反映。永初三年(422)五月,刘裕卒,在是遵循三年丧礼还是遵循西汉文帝以来确立的权制决定举行宗庙殷祭礼时间问题上存在争议。傅亮以为:“权制即吉,御世宜尔。宗庙大礼,宜依古典。”[4][p456]这表明,在涉及现实重大问题时,应依据现实的需要,采取合乎时宜,甚至是非常规的措施。但是在关乎纲常名教的基本问题上,则应遵循古礼行事。刘宋初期采用郑玄三年丧礼二十七月而毕的学说,文帝元嘉元年(424)八月三年丧毕后,遵循东汉、晋以来相沿多用四月、十月举行殷祭,以及东晋中、后期每三十个月一殷的惯例,于该年十月举行宗庙殷祭礼。依次顺延,夏四月举行殷祭礼的年份则应有427、432、437、442、447、452诸年,冬十月举行殷祭礼的年份则应有424、429、434、439、444、449、454诸年。“文帝元嘉六年,祠部定十月三日殷祀。”[12][p922]孝武帝孝建元年十二月礼官奏议中才会有“依旧今元年十月是殷祠之月”[4][p455]之语。由于往年二月宋文帝因在皇储废立问题上被太子刘劭杀害,当时尚在三年丧期间,依照三十个月一殷祭间隔排列,原应于该年十月举行的殷祭礼废而不行。如果将此次殷祭礼拖宕至明年四月举行,则尚未举行禫祭,于礼不合。范义对此提出异议后,孝武帝命诸礼官对此问题进行讨论。苏玮生认为,明年四月举行殷祭礼合乎情理。徐宏、朱膺之对此提出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应等三年丧礼结束,举行禫祭后,在明年十月举行殷祭礼。周景远引用宋初成例,赞同徐、朱之意见,因而确定于孝建二年十月举行宗庙殷祭礼。自孝武帝孝建元年起,刘宋举行殷祭礼的年份重新起端。夏四月举行殷祭礼的年份应有458、463诸年,冬十月举行殷祭礼的年份则应有455、460诸年。孝武帝大明七年二月,礼官因故欲将原定于四月举行的殷祭礼推延至七月举行,周景远据《礼记》记载,认为夏、秋、冬三季都可以举行殷祭,并援引东晋成帝咸康六年七月举行殷祭的先例,认为七月举行殷祭礼与古礼并不冲突,其说被采纳并付诸实施。文帝、孝武帝两朝上述事例,虽然不能表明刘宋一代皇帝宗庙殷祭礼制始终如此,但是,至少在文帝、孝武帝时期,皇帝宗庙殷祭礼制是对古礼及以往制度,尤其是在兼采东汉、魏、东晋制度基础上进行综合的结果。南齐在以禘、祫祭为一祭,于夏四月、冬十月举行祭礼,因丧而改变举行殷祭时月问题上与刘宋制度相同。建元元年(479)曾经围绕殷祭举行时间问题展开过争论,博洽礼学的王俭依据《礼记》、《春秋》有关记载,借鉴汉、晋,尤其是刘宋宗庙殷祭制度,建议该年十月举行宗庙殷祭礼,并以此作为确定皇帝宗庙举行殷祭礼时月的起端,自此以后,按照三十个月一殷祭的时间间隔,五年而再殷祭。如此,则下一次举行宗庙殷祭的时间应是建元四年四月。该年三月,高帝卒,四月应举行的殷祭礼被取消。武帝永明二年六月,三年丧礼结束,可能于该年十月举行宗庙殷祭礼。五年“夏四月庚午,车驾殷祠太庙。”[5][p53]由于十年四月武帝的弟弟萧嶷去世,原应于该年四月举行的宗庙殷祭礼可能因而暂停不行,迁延至该年十月举行:“冬十月,……车驾殷祠太庙。”[5][p60] 梁初尚沿袭两晋以来制度,不刻意对禘、祫祭进行区分,举行祭祀时,合祭历代祖先及在孟夏举行祫祭,孟秋或孟冬举行禘祭,功臣皆得以一同享受祭祀:“三年一禘,五年一祫,谓之殷祭。禘以夏,祫以冬,皆以功臣配。”[3][p131]虽然“三年一禘、五年一祫”制度与东汉以来实行的“三年一祫、五年一禘”制度截然有异,但与“五年再殷祭”之礼基本相符。天监三年,何佟之提出,就祭祀规模而言,祫祭大,禘祭小:“禘于首夏,物皆未成,故为小。祫于秋冬,万物皆成,其礼尤大。……近代禘祫,并及功臣,有乖典制,宜改。”[3][p131]从此,梁代皇帝宗庙只有举行祫祭时,功臣一并配祭,而举行禘祭时,功臣不与祭,从而改变了晋、宋以来以禘、祫祭为一祭的成例,对禘、祫祭受祭对象做出比较明晰的区别。同时,对禘、祫祭举行时间进行了重大的变更,使梁礼与以往礼仪制度相比,呈现出新颖、独特的特色。这或许也可以视为南朝后半期与前半期礼仪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一个具体、微观的例证。

祫祭大,禘祭小,是郑玄在宗庙祫、禘祭礼大小问题上的一个重要观点。但是,除了曹魏外,东汉、两晋南朝前半期,皆实行宗庙禘、祫祭为一祭制度,并不存在所谓的祫、禘祭礼大小问题。在学术研究领域中,儒者多以禘、祫为一祭,而非二祭。西汉刘向、东汉何休、晋代袁准 [13][p1382]虽然认为禘、祫祭是两种祭礼,但是禘祭大于祫祭。南朝梁何佟之、崔灵恩 [14][p1152、1161]遵循郑玄之说立论,并对当时国家礼仪制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一事件本身就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表明,两晋时期因王肃学说的兴起而暂时消沉的郑玄学说,在某种程度上又开始对当时思想学术和国家典章制度产生深刻影响,这或许也是东晋南北朝时期学术研究领域“《礼》则同遵于郑氏”[15][p2709]学风的体现。梁为何将郑玄依据《礼纬》所阐述的“三年一祫、五年一禘”改为“三年一禘、五年一祫”?这可能与当时对郑玄禘小祫大、三、五通数说的理解有误有关。一般说来,判断一种祭礼规模大小的有效标准,就是看这种祭礼前后举行时间间隔的长短。规模越大、越隆重的祭礼,前后间隔时间应越长,反之则短。从郑玄禘、祫祭礼学说可以看出,除了新王即位后举行的第一次禘、祫祭礼外,尽管其余禘、祫祭礼都是相距各自五年,但是祫——禘祭之间相隔二年(通计举行禘祭之年),而禘——祫祭之间相隔则为三年(通计举行祫祭之年)。梁代儒者极有可能以为三、五不相通数,故而改变以往禘、祫祭礼制度,实行三年一禘祭、五年一祫祭礼制。

十六国早期,由于民族矛盾长期积聚,种族之间的冲突与相互杀戮相当残酷。不过,由于各少数族统治阶层多程度不等的受到汉文化的熏染,同时出于长久统治的考虑,尚且能够不时采取措施,减缓统治区域内民族、阶级矛盾、冲突。通过血与火的纷争,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阶层逐渐认识到,只有借鉴汉族比较先进、成熟的经济、政治乃至思想文化统治模式才能长治久安。他们通过讲求移风易俗、旧典,笼络衣冠华族,继承先朝帝统,对本民族进行程度不等的洗面革新。弘扬儒学,复兴、延续汉族传统文化逐渐成为十六国政权为争取正统地位而普遍采取的基本措施。而作为汉民族文化精髓的礼乐制度,自然就成为当时及随后北朝各少数族政权汲汲以求完备,并以之作为论证本政权正统性的有效工具。拓拔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由于统治比较稳固,汉化程度较深,皇帝宗庙礼制比较完备。在借鉴、沿袭两汉魏晋相关制度的同时,搀杂若干鲜卑民族旧有祭祖习俗,且往往对诸儒异说加以折中,并裁以己意定制,从而使北魏皇帝宗庙制度呈现出独特的特色。

天兴元年(398),道武帝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追尊成帝已下及后号谥。”[16][p33-34]从皇帝宗庙制度的设置来看,拓拔魏初期对汉族王朝有关典章礼仪的摹仿并不彻底,其中还时或夹杂有许多拓拔鲜卑原有部族习俗,与儒家礼经记载及两汉以来汉族政权传统礼制模式并不完全吻合。天兴二年,立平文、昭成、献明三先祖庙,“岁五祭,用二至、二分、腊,……常遣宗正兼太尉率祀官侍祀。”“又立神元、思帝、平文、昭成、献明五帝庙于宫中,岁四祭,用正、冬、腊、九月,……太祖亲祀。”[16][p2735]此时所立的三庙、五庙都是道武帝直系先祖庙。“又于云中及盛乐神元旧都祀神元以下七帝,岁三祭,正、冬、腊,……祀官侍祀。”[16][p2735]由此可见,道武帝时皇帝宗庙庙数并不确定。三庙、四庙、五庙、七庙数的陆续增加,表明北魏皇室对祖先祭祀在国家礼仪体系中地位和影响的认识逐渐深化,逐渐与汉族政权有关礼仪相接轨。当时祖先祭祀还没有形成比较明确、固定的制度,当时存在于二分、二至以及腊日举行祭祀的五次祭祀之制;有在正、冬、腊、九月举行祭祀的四次祭祀之制;也有在正、冬、腊三时举行祭祀的三次祭祀之制。主持祭祀者的身份也不尽相同,立于皇宫中的神元、思帝、平文、昭成、献明五帝庙由皇帝本人亲自主持祭祀,立于京师的平文、昭成、献明三帝庙,经常由宗正或太尉主持祭祀,皇帝或许不时亲自主持祭祀。皇帝宗庙处所也不确定,有京师庙(可以分为皇宫外和皇宫内两种类型),有在原初旧都所立之庙。这种状况至明元帝时尚未有根本性的改变。永兴四年(412),明元帝于白登山为拓拔珪立庙,“岁一祭,具太牢,帝亲之,亦无常月。”[16][p2736]同年,又在拓拔珪生前行经之处“各立坛,……岁一祭,皆牧守侍祀。”[16][p2736]此处用于举行祭祀礼的“坛”,也具有宗庙的性质。“又立太祖别庙于宫中,岁四祭,”“后二年,于白登西,太祖旧游之处,立昭成、献明、太祖庙,常以九月、十月之交,帝亲祭,……又于云中、盛乐、金陵三所,各立太庙,四时祀官侍祀。”[16][p2736-2737]从上述来看,北魏初期皇帝宗庙制度在初步参照汉族政权有关礼仪制度的同时,在更多方面,尤其是祖先祭祀制度方面,多与北方游牧民族所固有的宗教信仰、政治生活习惯有关。[17]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时期对皇帝宗庙制度影响更为深刻的,似乎是鲜卑族原有习俗,而不是研究者所主张的周、秦汉民族祭祖典礼。[18][p337]

随着北魏儒学的复兴,拓拔鲜卑汉化程度不断深化,历代诸帝的诏令中援引《诗》、《易》、《春秋》、《礼》等儒家经典增强说服力、进行说教的次数也日益增多。长期、持续汉化过程,造就了以孝文帝拓拔宏为代表的汉化程度较高、比较成熟的统治集团,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将拓拔鲜卑汉化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太和十一年(487),孝文帝派遣使臣至南朝萧齐求取图书。这表明,锐力推行汉化政策的孝文帝迫切需要了解南朝的有关典章制度以及学术文化的最新发展,为其改革寻找适宜的借鉴蓝本,这或许也是孝文帝在而后制定宗庙禘、祫祭礼制度时,会抛弃汉、魏传统,而选择以王肃经说为依据的东晋南朝制度根本原因之所在。不过,孝文帝对汉族传统礼乐制度并非一味盲从,而是在遵循儒家倡导的礼乐学说基础上,往往借鉴汉晋南朝政权实行的有关制度,并凭借儒学造诣,开阔的视野,对礼学上若干争议不休的问题进行裁断。太和六年,孝文帝依据儒家礼经和汉、魏以来有关制度,确立北魏皇帝宗庙七庙之制。由于此时诸因有功德而有“祖”、“宗”庙号的先帝庙皆不随世次的递进而迁毁,因此,当时所谓七庙,有可能因包括神元(始祖)、平文(太祖)、昭成(高祖)、献明、道武(烈祖)、明元(太宗)、太武(世祖)、文成(高宗)、献文(显祖)诸帝庙而为九庙之制。“祖”、“宗”庙数的泛滥,无以体现尊崇先祖功德的真正用意。太和十五年,孝文帝依据古礼,规定除始祖神元、道武(原谥烈祖,此时改谥太祖)、太武、献文四帝庙外,其余诸庙皆随世次的递进,血缘关系结束后,予以迁毁。“烈祖有创基之功,世祖有开拓之德,宜为祖宗,百世不迁。”[16][p2747]但是孝文帝并不是以道武、太武二帝庙,而是以道武帝庙与其父献文帝庙为二祧庙。这既是孝文帝在立庙制度问题上尊崇功德卓绝远祖,也是他尊崇近世直系先帝的体现。由于太武帝征伐四方,功德同样卓绝,其庙虽然不在祧庙之列,但是也可以享受世世不毁的礼遇。从孝文帝诏书中所记载的“平文既迁,庙唯有六,始今七庙,一则无主”之语来看,在此之前始终被视为北魏皇室宗庙太祖庙的平文帝庙,既然因为血缘关系的终结而被依礼迁毁,那么,同样亲尽的昭成、献明二帝庙依礼也应当被迁毁。所以,此时皇室宗庙有六庙:即神元、道武、明元、太武、文成、献文诸帝庙,而不是由上述六庙加平文帝庙而成。[19][p62]孝文帝此处所确立的七庙制度,就亲庙制度而言,与两晋以来依据王肃学说确立并延续至南朝的亲庙制度截然不同。但其将道武帝庙列入世世不毁之庙列中,世世不毁的祧庙数达到三所,显然与郑玄对周礼的诠释,以及曹魏以郑学为依据实行的“一始祖二祧庙”的七庙制度也不同。其将除道武、太武、献文三帝庙外,其他原本有“祖”、“宗”庙号的诸帝庙列入随亲尽而依次迁毁的庙列中,与东汉末年依据蔡邕主张而确立的太祖与三昭三穆而七,但是有“祖”、“宗”庙号的皇帝庙世世不毁,不在七庙数中的七庙制度 [20]也不相同。综合上述,如果认为孝文帝改革仅仅是简单的摹仿、采用汉魏制度,或两晋南朝制度,与史实不尽相符。孝文帝此时还采取了一种被当时人视为不经的举措,那就是不顾当时的避忌,打算将自己的宗庙列入七庙数中,以求与礼经记载的“天子七庙”相符。这在当时无疑是惊世骇俗之举,因而无法得到臣僚的支持。孝文帝在考虑了此举利弊之后,也放弃了初衷。孝文帝一世,实行的可能是皇帝六庙之制。

在对皇帝宗庙庙数制度进行变革的同时,孝文帝还依据儒家礼经的记载,对皇帝宗庙祭祀制度进行了变革。这次变革,主要是以礼经中记载的四时祭、禘祭代替以往具有浓郁鲜卑民族习俗气息的祭祖仪礼。早在太和六年,就曾经依据汉魏制度,对宗庙祭祖礼的祭服、冠屦、牲牢、簠簋、俎豆、奏乐、升降等仪式进行了改易。这次改易,可能大幅度地删销其中原有的鲜卑族习俗仪式,而代之以汉民族有关礼仪。不过,这次祭祖礼改易与孝文帝最初的设想,即仿照汉族政权四时祭、禘祫祭有关礼仪,实行较为彻底的汉化改革的初衷,可能还有相当差距。太和十三年至十六年,陆续对宗庙大祭(禘祫祭)、时祭礼仪进行了改革。举行时月的变易,是太和十六年宗庙四时祭改革的主要内容,即改变以往于每季度之仲月(即夏历之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举行时祭的成例,在每季度之孟月(即夏历之正月、四月、七月、十月)举行时祭。[16][p2749]与四时祭改革之简易相比,宗庙大祭的改革由于牵涉到郑玄、王肃等儒者在禘、祫祭问题上的分歧,而有所辨议。太和十三年,孝文帝胪列了《礼记》、《诗经》、《论语》等儒家典籍中关于禘、祫祭的有关记载,并对郑玄、王肃对这两种祭礼的阐释进行了论述、比较:“郑玄解禘,天子祭圆丘曰禘,祭宗庙大祭亦曰禘。三年一祫,五年一禘、祫则合群毁庙之主于太庙,合而祭之。禘则增及百官配食者,审谛而祭之。…………王肃解禘祫,称天子诸侯皆禘于宗庙,非祭天之祭。……宗庙称禘。禘、祫一名也,合而祭之故称祫,审谛之故称禘,非两祭之名。”[16][p2741]可见,究竟应遵循郑玄之说,以禘、祫为二祭,还是遵循王肃说,以禘、祫为一祭,是此次议礼关键之所在。参与此次礼议的儒臣大致可以分成主张遵循郑玄经说,虽然主张兼采郑、王说,但是更倾向于王肃经说两派。由于关乎国家典制,兹体事大,经过两年的思考、探讨后,直至太和十五年“亲定禘祫之礼。”[16][p168]孝文帝以为,郑玄、王肃关于禘、祫祭礼俱有长处,也有不允之处,宜兼采郑、王之说,“王以禘祫为一祭,王义为长。郑以圆丘为禘,与宗庙大祭同名,义亦为当。今互取郑、王二义。禘祫并为一名,从王;禘是祭圆丘大祭之名,上下同用,从郑。” [16][p2743]研究者大多依据此语,遂断言孝文帝此时所确立的宗庙大祭制度兼采郑、王二说。[21][p390-391]而其误解孝文帝语之关键,盖在于对“今互取郑、王二义”之语理解存在偏颇有关。孝文帝肯定了郑玄将祭天之礼和祭宗庙之礼俱阐释为禘祭的合理性,并以禘祭作为皇帝宗庙大祭的名称;又肯定了王肃以禘、祫祭为一祭学说。在此意义上,孝文帝的举措具有兼采郑、王说的性质。但是,如前所述,此次礼议的关键问题,实际上是平议郑玄、王肃禘、祫祭礼名实异同问题。孝文帝虽然通过肯定郑玄禘祭同时是祭天、宗庙之礼说,从而间接否定了王肃禘祭仅为宗庙祭礼之说。但是在宗庙禘、祫祭礼问题上,孝文帝明显专重王肃禘、祫祭为一祭之说。由于王肃也主张禘祭为宗庙祭礼,因此,孝文帝表面上采用郑玄之说,将用于祭天的禘祭礼同时施用于宗庙,“上下同用,从郑”,但以禘、祫祭为一祭,取消(或合并)祫祭于禘祭,以禘祭为宗庙大祭,这实际上是对王肃经说的彻底归依。所谓兼采郑、王,只不过是掩饰其宗王说而抛弃郑说的虚文而已。孝文帝还进一步指出,由于郑玄、王肃三年丧毕,五年再殷祭之说于情于礼皆有不妥:“毁庙三年一祫,又有不尽四时,于礼为阙。七庙四时常祭,祫则三年一祭,而又不究四时,于情为简。”[16][p2743]其说皆不可从,宗庙每五年举行一次禘祭,其余四时祭俱为合祭,此举情、礼兼顾,自然可为万世遵循之准则。孝文帝在宗庙大祭礼问题上舍郑取王的举措,反映出当时北魏在汉化进程中,在兼采汉、魏制度的基础上,尤以借鉴更切乎实际、兼顾情、礼的两晋南朝典章制度为主的思想倾向。而在禘祭礼举行时月问题上,勇于抛弃以往先儒成说,变更以往成制的举措,也反映出此时汉化程度较深的北魏统治集团,因受汉族儒学师说束缚较弱,能够凭借深厚的儒学修养,依据对儒家经典含义别出心裁的理解,以一种更为成熟、自信的心态,另创新说、新制,以为万世之法则。这无疑既是以孝文帝为首的北魏统治集团彻底汉化决心的反映,也是他们以中原汉族文化的延续者、复兴者乃至创造者自居的自信心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通过以太和十五年为标志的宗庙礼制改革,儒家思想,尤其是“礼”、“孝”伦理思想在北魏政治、社会生活中主导地位已经逐渐确立,从而为孝文帝随后一系列汉化改革的顺利推行,为拓拔族全面、彻底的汉化、封建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社会基础。但这期间潜伏的如皇室贵族生活奢靡;官吏贪污腐化,吏治败坏,因频繁发动战争而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等种种弊端,也开始逐渐显露。由汉化拓拔贵族和汉族士大夫阶层构成的统治集团由于深受儒家礼学思想浸润,面临着逐渐显现且可能有日趋激化的社会危机,因而更加强烈的意识到进一步加强礼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由于孝文帝宗庙禘、祫祭祀礼制改革过程中的某些举措,诸如专重于两晋南朝比较盛行的王肃经说,而置被当时北方儒士视为礼学渊薮的郑玄经说于不顾;孝文帝参以己意,曲解儒家传统经典的内容以适合现实需要;自承三国曹魏正统而与曹魏禘、祫礼制参差不合等,与北朝儒学世族秉持汉儒经注的学风及恢复周、汉、魏制度文化的理想格格不入。因此,当孝文帝去世,宣武帝遵循儒家三年丧礼学说行三年丧即将结束的时候,以孙惠蔚为首的儒学士人建议,参照汉、魏,尤其是曹魏依据郑玄经说确立的禘、祫祭祀礼制,变更孝文帝太和年间确立的制度。

篇6

2、该成语的出处为:出自《诗经》:“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3、该成语的用法为:作谓语、定语、补语;

4、该成语的近义词为:病入膏肓、气息奄奄;

5、该成语的反义词为:妙手回春、药到病除;

篇7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1

  《黄帝内经》一书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当然其在中医学领域的经典地位更是家喻户晓的了。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读的,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因此,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在读过《黄帝内经》后,我结合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状况综合分析了一下,发现自己没能做到《黄帝内经》所提及到的理念。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在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绪调节的,当然也很少注意自己的作息习惯,现在普遍大家都睡得很晚,殊不知这些都是背离阴阳之道的,而且平时也不注意情绪和精神的调节,在读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时才发现对精神的调节以及对情绪的控制对健康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看来这些谨小慎微的地方如果不注意真的会出现很严重的状况。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些也就提醒我们应该内心恬淡,而且应该到外面出去走走,这才符合养生的大道。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的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当的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黄帝内经》读后,我的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这些感受去生活,虽不能达到上古之人境界,但还是大有裨益的。因为《黄帝内经》篇幅较多也没能全部看完,而且后面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也不能读懂,因此仅有这些肤浅的感想来完成这次作业。今当临文嗟悼,不知所言。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2   

  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典籍中,我们熟悉的常用的能称得上经书的很少:大学系统读过的就四本:《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神农本草经》,《难经》。开始读这些经典时,发现读完一遍,或几遍后收获往往很少,很苦恼:读了中医经典却不知道怎样去运用,有时有这样的想法:中医是一门纯正的经验医学吗?是我们的古人在欺骗我们吗?前不久看报纸:发现中医药已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意思是不保护起来,就要面临进一步萎缩,淘汰甚至是消亡,且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医院都不是在发展扩大,而是处于求生存的状态,在现代医学日益发达的时代,有这样傻傻的坚持下去的必要吗?中医到底是科学吗?为此,我曾扪心自问,科学是什么?衡量中医科学的标准是什么?现代科学是衡量中医是否科学的标尺吗?我想不是,最简单直接的证据便是:目前很多临床疾病现代医学无法治疗,可一放到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核心的中医里面,疗效确实肯定,所以我不想去争论中医是否科学,中医的经典是否科学,在我的心里有一个对中医的定位和评价:能治好病就是科学。

  怀着这样的信念,反复研读《黄帝内经》,把自己放到天地自然里,把人自然化、自然人化,把地球人化、人地球化,采用传统医学取类比像方法学习经典,反复揣摩,并把自己感悟到的理运用于临床,疗效明显提高,有时对于现代医学的疑难杂症,却能收到覆杯之效,对一些急诊病人,也效如桴鼓。当然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在临床上碰到很多的疾病,疗效不肯定,有时甚至是石沉大海。我想是我对中医经典的理解不够,并不是中医不能治愈该病。

  下面请允许我把自己学习《黄帝内经》过程中对一些经文的感悟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1 《阴阳印象大论》篇云:….惟圣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2《五运行大论》篇云:帝曰:地之下为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故燥盛则地干,暑盛则地热,风盛则地动,湿盛则地泥,寒盛则地裂,火盛则地固也。

  3 《金匮真言论》篇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谿;…….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4 《五常政大论》篇云…..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闭之常,太少之异耳……

  5 《阴阳别论》篇云: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3

  经过了半年的大量阅读《黄帝内经》,老师终于给我们解经了,当解完一段以后,每个人都站起来发言,而我也深有体会。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两汉年间,在内容上主要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人的对话形式展开。下面我来解一小段给大家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呀,大都能活过100岁,而且动作灵活没有衰老的迹象。

  现在的人,年龄到了50岁上下就动作迟缓有了衰老的迹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效法天地间的阴阳变化来调节自己,饮食有规律,不过分操劳,所以能活到100岁。现在的人就不同了,他们拼命地喝酒,任意地妄为,过份地生气,贪图享乐,起居没有规律,所以到了50岁左右就衰老了。”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从小很努力用功读书,事业一番风顺,而且从不做坏事,是一个好人,可他也只活到了65岁。

篇8

落花,不问季节的无奈飘落;流水,不顾打湿幽怨的无情。

白天把很多的琐碎交织成了一张无形屏障,压抑的喘不过气来。于是夜幕悄然无息的降下了安详的恬静,凭栏在依稀的场景,有微凉的风儿轻轻地划过脸颊,抚慰着日益苍老的容颜。瞬间,一种油然而生的难受,嘘唏了疲惫的空躯,颓废了孤独的灵魂。

街景喧攘了一片繁华的霓虹,来往的车水马龙见证了人们非凡的愉悦,而我只有在这个寂寞的窗台,倔强的望着天边无尽的遥远,这是怎么样的一种距离了,是隔着千万光年了,还是踮起脚尖触手可及?我错综复杂愁肠纠结的心情询问着爱的故事,难道这就是命运的终点么?

良久,冰冷的心终始没人来安慰或解答。似乎永远没人能够知道,但却究力不从心无法躲掉现实的残酷,成了一个生活的累赘。很想停留在那些依偎的日子里,到最后才发现时光走的好快,自己是多么无助,多么可笑。

我发现我很喜欢笑,总是见到人就心领神会的微笑一次,即使嘴角带有苦涩,也不让别人窥视内心的悲伤。即使是一个表情,我不知道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体现这是一种心情,久而久之,笑也笑的没心没肺。

时常认为自己很看得开,譬如有些事情发生在眼前,我没装在心上,有些事情装在心上我没挂在口中。其实在坚强的心也抵挡不住那一句薄凉的话语,说出难以启齿的柔弱。

时常觉得自己什么都不缺,想想又什么都没有。如此的茫然,环顾四周,颠簸于红尘,寻寻觅觅的和百转千回的缘分错落了一个又一个,与陌生的自己难过了一天又一天。

食尽人间烟火,诉唱历经歌谣,习惯了用文字记录一点一滴的心情,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敲打着聊乱的键盘,那流转的音符,是最真实的旋律,这不习惯的习惯,人是麻木的,精神是恍惚的。

一曲倾诉所有,难言旧事人。习惯了在虚拟的网络中行走,与伤感起舞篇章的故事,铸造一个空洞的伤城,试图幻想有一天能够美梦成真,花好月圆。

原来我是在想一个人,想到无可救药,疼到遍体鳞伤。其实也只是单纯的想念而已,可为何牵动着每一个神经呢?得不到黎明的呼唤,那彼岸无法泅渡的苦海。

一步步不是平步青云而是万丈深渊。

只是不明白结局怎么就没给我一个喘气的机会了,就像此刻的天空,是漆黑的,没有调皮的星星和温柔的月光。

低头叹息,泪流满面。难道梦的真的很遥远 ?

就算再多的眼泪也没有人会来心疼我,一颗心究竟要被伤到怎样才会开心的过完余后的岁月。

荒芜的世界仿佛幸福远了又近了,于是踮起脚尖努力去触摸如海市蜃楼般的温暖,怀着波澜不惊的心去幻想着,可梦里的遥远又如此寒凉。原来,忧伤嵌入了深邃的灵魂,疲倦也累倒了。

篇9

一、村企合一的主要做法

坚持“农”字号特色,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吉林市东福米业公司成立以来,发挥企业“农”字号优势,扩大经营范围,延伸生产链条,由最初的单一水稻种植加工企业,发展成为现在集农业科研开发、绿色水稻种植加工、农机修理、畜禽养殖、小额贷款、建材加工、生态旅游等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实行耕地流转,开展集约经营。今年年初,村民大会决定:在保持农民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对全村1300公顷耕地的绝大部分实行集体统筹,成立农业种植公司,实行集约化经营、公司化运作。

努力安置就业,让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全村共有劳动力1400人,至少有900人在东福集团上班,平均年收入在15000元到20000元之间,大批农民离土不离乡,转变为产业工人。

二、村企合一带来的巨大变化

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种粮效益。过去,农民人力收割水稻,一亩地一个人要干上一天;现在使用机器,20分钟就完活。耕地没流转前,一块块稻田里,农民各种各的,品种不统一,成熟期各异,收割机进不去。现在农场统一管理,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农资统一采购,得到了价格优惠。

保证了水稻质量,增加了土地可利用面积。最初,东福米业实行订单管理,要求农民不施化肥、不喷农药,可是耕地在农民之间流转,一些农民为了让地“有劲”,偷偷地施化肥、喷农药,不仅影响水稻品质,而且板结土地。现在实行统一耕种和管理,问题迎刃而解。田块大了,田埂少了,可增加土地面积1.5%。

改善居住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分散的居住方式不但浪费耕地,而且房屋简陋,影响村民生活质量。实行耕地流转后,村里盖了24栋楼房,建筑面积70000平方米,置换农民的宅基地,免费让农民居住。

美化乡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村里建起了垃圾处理站,配备了运输车、铲车和保洁员;种植了上万株绿化景观树木,修建了3200延长米水泥路;主要街路全部安装了太阳能环保路灯;新建了1100平方米由村委会办公室、图书室、医疗服务站、卫生保健中心、村民议事会议室、老年活动室及农民文化学校组成的多功能服务中心;投入500万元修建污水处理厂,治理奉士河流域;投入1.2亿元拓宽了通往市区的红旗路。

三、村企合一给我们的启示

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大荒地“村企合一”模式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东福集团这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该村无论是村容整治,文化、教育、卫生、计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还是耕地流转、小城镇建设等,都得到了东福集团坚强有力的支持。

要选好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大荒地村党委书记、东福集团董事长刘延东是吉林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曾先后荣获全国创业之星、全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贡献先进个人等称号。

要突出“农”字号特点。大荒地村距吉林市较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发展经济具有独特的地位优势。然而,该村发展的产业既不是工业,也不是商业,而是始终突出“农”字号特点,努力做好“农业产业化”这篇“大文章”,既可以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又能发挥资源优势。

篇10

【摘要】构建心理地图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手段,更是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文章以《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为例,设计如何构建心理地图,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简单介绍GoogleEarth用于构建心理地图的部分功能,以此论证GoogleEarth如何辅助构建心理地图,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为中学地图教学提供新思路、新想法。

关键词 心理地图;GoogleEarth;技术手段;中学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015-02

一、引言

目前,国外中小学地理教育十分注重构建学生的心理地图,心理地图在国外的中学地理教学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我国中学地理教学还没有对心理地图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学地理课标也没有明确提出心理地图这一概念。尽管如此,仍有很多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尝试对此做出相应地研究,提出多种心理地图的构建策略。其中有部分学者提出利用多媒体辅助构建心理地图的策略,但多媒体大多仍然是传统的纸质地图,或者是比较专业的GIS软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中学教师在地图教学方面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法上,偏重知识而轻视技能训练,重理论而轻实践,教学过程偏于静态。基于上述思考,本文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前人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借用GoogleEarth这一大众多媒体软件辅助构建心理地图,希望以此给中学地理教学带来新的教学手段。

二、借助GoogleEarth辅助构建心理地图的意义

按照《地理为生活——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1994》的解释,心理地图就是人们对地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内化了的印象。它反映出人们对位置和不同尺度区域(从学生卧室的布局到海洋和大洲在地表的分布)的认识,这些地图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感知世界,存贮和提取地球上人文信息和自然信息的必要方式。心理地图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心理地图是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可帮助学生加工整合各种地理信息,为学生提供构建地理知识的框架;另一方面,心理地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和地理空间思维,可以成为终生受用的生活工具,为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借用GoogleEarth辅助构建心理地图,对中学地理地图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能为地图教学提供一种新思路,促进地图教学中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革新,同时引导学生将GoogleEarth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工具;另一方面,初中地理课标要求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着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注重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将GoogleEarth应用于课堂,通过强化构建心理地图可以增强学生的地理信息意识、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借助GoogleEarth进行中学地理特色教学

GoogleEarth软件是Google公司于2005年7月的地图搜索服务软件,它采用3D地图定位技术,将地球做成3D地球仪形状,用户可随意地翻转模拟的地球,从任意角度浏览世界任一个角落的地图。虽然GoogleEarth软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而设计,但是它所包含的内容及内容呈现的方式都与地理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地理科学以其直观性、应用性与GoogleEarth有很好的结合点,尤其将GoogleEarth作为地图教学中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学习方式,可以实现其它教学媒体所不能实现的效果。

1.创建动态地理教学课堂。GoogleEarth的3D地球仪相当逼真,它所呈现的虚拟卫星影像直观、形象地展现了地球的地形地貌特征。例如,通过调整比例尺来判读卫星影像,从宏观地观察地球到微观地探究地球表面:通过旋转地球、开启飞行器等功能在三维空间中感受立体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通过显示地理网格对任意地点实现精确定位等。通过虚拟立体地球,不仅置地理事件于“看得见”的空间中,还通过与虚拟地球的互动,模拟真实的地理过程,让抽象、复杂的地理过程变得具体而直观,让偏于静态的地理教学变得动态化。这样的动态过程让学生像探险一样学习,学生学习动机强,印象深刻。

2.整合利用丰富的地理信息资源。GoogleEarth中包含大量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信息,提供种类丰富的图层。大部分图层与地图教学有紧密的联系,如边界、交通、居民点、地形、全球意识等。在教学、学习中,根据不同的目的勾选不同的图层,实现多种图层的叠加,可以从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实现不同信息的整合。

四、实例分析

下面就根据心理地图的一般构建策略,以《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部分内容为例,简单介绍GoogleEarth可用于辅助构建学生心理地图的部分功能。《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是高中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块的教学内容。该模块的学习必须有区域背景知识做铺垫,而构建心理地图是强化区域背景知识的重要方法,在培养学生明确区域位置与特征、阐明区域差异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空间定位。

(1)技术手段。在备课时,使用“添加—网络连接”功能载入一段视频,使用“添加—多边形”功能,在地球上圈出西北地区;“视图—网格”;“视图—总览图”;“工具—进入飞行模拟器”。

(2)具体教学步骤。打开GoogleEarth软件,在侧栏中点击视频资料,向学生呈现一段全球不同地区的荒漠化土地及土地上人们的生产生活的视频,学生根据视频感受和体会荒漠化并结合课本回答荒漠化的概念和实质。

打开“视图—总览图”(或拖动三维地球,360°旋转),整体感知全球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再打开飞行模拟器,近距离浏览全球荒漠化地貌景观,最后定位到中国,学生根据卫星影像了解全球及我国荒漠化分布现状。

在侧栏中打开添加的多边形,显示西北地区范围;打开“视图—网格”,显示经纬网,如图1。学生根据影像读出西北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结合中国地形图和气候图,读出西北地区的相对位置(以地形为分界线的相对位置和以年降水量线为分界线的相对位置),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各自练习绘图。

(3)心理地图之外部轮廓粗化。此阶段,利用视频、虚拟立体地球让学生感知荒漠化,利用经纬网绝对定位法和相对定位法对西北地区进行空间定位。在这一阶段,学生明确了西北地区整体范围,在头脑中形成西北地区的基本外部轮廓。

2.分层显示地理要素。

(1)技术手段。图层显示功能。

(2)具体教学步骤。在侧栏图层栏中勾选“边界”图层,学生需结合政区图读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在已绘地图上标出;结合中国地形图,读出主要地形单元、河流与湖泊,在已绘地图上标出;概括地势特征。转动导航环,调整观察角度,向学生呈现三维地形,如图2。

(3)心理地图之内部要素细化。此阶段,利用图层叠加显示功能,通过读图、识图、绘图,让学生在了解外部基础轮廓的基础上对西北地区范围和内部的自然地理要素进一步细化分析。

3.利用、提取地理信息。

(1)技术手段。在备课时,利用“添加—图像叠加层”,添加图层“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用“添加—照片”载入“天山中部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图”。

(2)具体教学步骤。打开图像叠加层“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学生需在前面地形地势特征和位置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教材17图2.2“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思考下列问题:本区的年降水量在哪个范围内,属于哪个干湿区?地表植被以什么为主?它的更替规律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地域分异规律?该区年降水量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何关系?本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什么?受其影响,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有什么差异?

打开“天山中部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图”,放大模拟地球,使视图显示在塔里木河流域。学生需要结合前面地形地势特征和气候特征读图思考:天山南北两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什么?为什么?新疆绿洲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其灌溉用水的来源是什么?

结合教材活动,教师分析讲解,说明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并做小结,强调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3)心理地图之地理要素整合。此阶段,利用新图,结合原图,叙述西北地区的干湿区分布和地表植被分布状况,分析地理规律,总结地理要素的空间关系。以图释图、以文释图使地理要素实现空间上的整合,心理地图在原有基础上更加完善,基本形成完整的心理地图。

4.展示地理环境变迁。

(1)技术手段。“视图—历史图像”。

(2)具体教学步骤。打开“图层—居民点”,打开“视图—历史图像”,展示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及周围居民点分布的变化状况。学生需读教材图2.4“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回答问题: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哪些?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合理的行为?

教师小结,学生自学教材,完成表格。

拓展延伸:用flash动画演示次生土地盐渍化的形成。

例证巩固: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学生可以利用GoogleEarth解释相关问题)。

(3)心理地图之内化。此阶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感受具体的荒漠化变化过程中,运用脑中地图分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活化学生的心理地图。

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可以看出,GoogleEarth空间定位、图层显示和叠加等功能可以有效辅助构建心理地图。首先,GoogleEarth高度的立体感和真实性能够渲染真实地理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其次,GoogleEarth的虚拟卫星影像和海量图片为心理地图的形成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地理图像积累;最后,GoogleEarth图层显示和叠加功能体现建构主义思想,利用它构建心理地图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总之,GoogleEarth所呈现的三维立体地球更加有利于构建简洁、清晰、准确的地理空间图形,形成心理地图中的地理分布空间表象。识记材料是影响记忆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直观、形象的地理图像比平面、静止的地理图像更易于记忆,因此,GoogleEarth的利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地图的构建效果。希望广大教师充分挖掘GoogleEarth软件,使其变成地图教学中的“利器”。

参考文献:

[1]林元龙.心理地图的内涵剖析和构建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4):14-16.

[2]成丽娟,谢云.GoogleEarth软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德雷克环球航行》教学设计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08,(3):21-22.

[3]孙汉群.用GoogleEarth整合地理教学[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26(6):47-50.

[4]袁仁忠.GoogleEarth转变学生地理学习方式运用初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16):40-42.

[5]葛焱.GoogleEarth辅助地理教学实践的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3,(Z1):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