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手抄报范文

时间:2023-03-28 23:3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弟子规手抄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弟子规手抄报

篇1

本学期沿承上学期的教育理念,深化 “知行合一”德育模式指示精神,按照“明理---力行---强化----深化”四个环节使之常规化,延续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日常规、周常规、月常规工作。

本学期工作重点及措施

一、抓好班级教育单元

1、各班依托班会、周会、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明理教育。(使学生通过课堂教育受到感化,由认知到认同,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的人生志向。)

(1)、落实班主任常规工作。各班主任每月依据本学期制定的月主题,在班级内进行主题班会活动。(保存相关活动资料)

(2)、注重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相结合的教育。(征集、评选优秀课例)

2、利用好教室外展板。结合主题月要求各班布置好活动内容。(每月检查:拍照、记录)

3、各班创设优美、整洁的班级环境、全校师生共同营造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结合卫生工作检查:拍照、记录)

每月举行1次班主任工作例会,学习理论,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和思想素质;(检查班主任工作日志和学习笔记反思等)二、以德育常规为导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品行质。

本学期我校继续完善执行小学生日常规、周常、月常规制度,结合班级自主管理落实。(常规制度张贴教室中;各班落实好人好事---长善 记事本。前面记好人好事,后面记典型违纪事例)

三、进一步落实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在“明理、力行”的基础上依托班级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对学生思想行为进行强化,逐步形成由他律转向学生自律,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班级自主管理模式在这里不再讲述,各教师可以重温一下学习笔记。各班施行班级自主管理,可以结合本班实际,遵循从简单到完善,循序渐进的方式。各班保留好相关资料。学校结合检察情况,在校会上进行通报。)

四、在班级开展“家”文化建设,开展“我爱我家”班级文化活动,建设各自特色的班级家庭。

继续开展好月主题德育活动

 

 

 

 

 

 

 

 

 

 

 

 

 

 

本学期德育活动月主题安排:

本学期本着“知行合一”的教育精神,制定德育月主题具体安排如下:

9月份:活动主题“尊师爱生”。

复习《弟子规》前五部分

1、进行国旗下的讲话,营造尊师爱生氛围。。

2、承接上学期,继续开展诵读《弟子规》活动。

3、利用班会、校会向学生介绍尊师的动人故事,组织开展“三个一”活动。即用真情的语言表达对老师的温馨祝福;给老师写一封感恩信或发一个短信;引导学生用身边的材料设计贺卡或制作电子贺卡。

4、大课间活动及班级文化建设检查。

5、制作第一期室外宣传栏,中高年级制作手抄报。月末进行总结表彰。

10月份:活动主题“热爱祖国,幸福成长” 。

学习《弟子规》(背诵“余力学文”后半部分,并复习前12句。)

1、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或班会营造氛围。

2、各班利用教室外展板开展主题教育。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中高年级通过手抄报、征文活动丰富、深化教育内容。

4、检查班级自主管理落实情况,推进我校班级自主管理工作。

5、月末进行总结表彰。

11、月份:活动主题“日行一善”---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学习《弟子规》信部分。

1、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教室前的展板开展主题教育。

2、开展以“从身边小事做起,积善成德”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

3、制作第三期室外宣传栏。月末进行总结表彰。

12月份:活动主题“关爱同学,互助友爱”----友学教育。学习《弟子规》。

1、开展以“关爱生命”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2、各班结合本班“好人好事”开展互助友爱,关爱同学的教育。

3、开展关爱同学,互助友爱手抄报系列活动。

4、制作第四期室外宣传栏。月末进行总结表彰

本学期,班主任教师依据每月主题至少开展一次主题班会教育。

五、积极参加乡校、教育局组织的各项活动,推动我校德育工作有效开展。注:以上工作作为评选模范班主任的主要条件。

篇2

在中央党校给领导干部讲话时特别提到:要读好书善读书,特别谈到要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理国家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活水,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辉煌灿烂文化、经典,是国家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被世界有识之士公认为人类瑰宝,是举世绝伦的文化精品,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文化系统,积淀着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深刻地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传承经典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弘扬中华美德,已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迫切的希望。作为一名小学校长,有幸参与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课题《中国儒家德育思想在学校品德教育中的现代转化研究》,觉得很欣慰。尤其是结识了国家十二五重点科研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课题组负责人――北京的张秀云和梁传大院长,得到了专家指导,学习了大量相关文件和资料,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渊源、发展、转化、融合、提升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感悟,从而更加坚定以传统文化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决心。

一、《弟子规》中儒家道德思想及学校德育的转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主要包括儒、释、道三家文化,而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最为深远。儒家文化最大的功用就是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人类的素质教育。近百年的社会变革,尤其是近三十年市场经济对儒家文化冲击很大,一些人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渐深,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扭曲,大到贪污腐化、生活堕落,小到言谈举止不文明等,我们必须重建社会道德体系。重拾传统文化,尤其是在小学德育中倡导“学儒”,将对整个社会起到教化作用,以达到构建和谐社会之目的。

认识道德,理解道德,回归道德,合乎道德。不仅是个人道德和精神修养的真实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走向和谐、实现永久和平的唯一途径。从小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播,才会使小学生从小修心养性,形成道德目标。《弟子规》“尊德性而道学问”强调知识授受的道德化、生活化。从而使知识授受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在教学中培养道德,在道德训练中学习经典。

二、从《弟子规》看小学德育教育的融合与提升

分析《弟子规》可以清楚地看出其德育过程是一种规范教育的过程,这种规范性教育与其创造性的发展不相矛盾,真正的创造是要有规范性的前提的,脱离其发展基础,其发展方向就会有所偏离。由于《弟子规》也存在一些历史局限性,因此在当前对适龄儿童进行教育时要始终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去伪存真,与时俱进。本译本要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在不改变具体形式下去伪存真,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弃之糟粕。

2.遵循阶段性、顺序性。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具体的人,人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就是要针对这个发展任务有目的地进行,体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先后顺序。

3.要遵循言传与身教的统一。言传注重知识的传授,身教注重行为的习得,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还是行为的养成。因此身教更为重要。尤其在个体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模仿习得的,这是与其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相适应的。作为教育者,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在教育时要做好榜样,要言行一致,教育效果才会显著。如果言行不一致就很容易使受教育者认知紊乱,导致不良认知形成不良习惯。另外,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儿童的记忆仍以动作记忆和形象记忆为主,身教更容易被感知与记忆。

4.注重躬行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不仅是道德标准的灌输,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在道德实践中发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让学生能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现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

三、具体做法

1.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有落实。

2.组织全体教职工深入学习。召开动员大会,组织讨论,明确目标,组织骨干培养,专家讲座,观看视频,派代表参加各级各类的有关幸福人生的讲堂。

3.宣传教育力度到位。学校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小广播、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校讯通、LED宣传栏,在班级学习园地、公布栏、手抄报等宣传有关知识,积极营造“诵读经典,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校园。

4.编写《弟子规》校本教材。通过课前5分钟演讲,每周一节校本课堂认真讲授《弟子规》。

5.请专家来校做感恩励志报告会。我们先后请北京张秀云教师、厦门行之张云栋来校做有关让世界充满爱、让生命充满爱的演讲。

6.通过少年宫活动推动经典诵读的全面开展。学校利用每周二、四和周日的少年宫活动时间,设立经典诵读班、口才演讲班、每年的校园艺术节诵读比赛,推普周等节日、假期对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地进行渗透《弟子规》的教育,取得良好成效。

7.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成立家长学校,每学期召开家委会、家长会、课堂开放教育周、家教讲座、亲子活动等,积极营造家庭学习氛围,实现三维一体的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8.通过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良性发展。每年参加春秋游、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小记者采风及市区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种比赛,充分让学生在社会的大熔炉中成长。

篇3

关键词:校园文化;园本课程;课堂教学;开展活动

1 春雨润物细无声――融国学经典于校园文化

1.1 大环境

走进兆丰幼儿园,你会感受到浓厚的国学氛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蒙以养正”四个大字,走廊墙壁上用大幅的图画故事诠释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内容,期间穿插了图文并茂的励志故事;窗明几净的国学启蒙教室,真正让你感受到“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的意境;过道长廊装饰了一幅巨大的古朴的“弟子规”竹简画卷,正所谓:“入芳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1.2 小区域

走进教室,每个班中创设经典导读的墙面,布置独具匠心,主题鲜明;教师根据诵读内容自制教玩具、操作材料;琳琅满目的阅读书架,图文并茂的千古美文,一句句鼓舞人心的读书标语,营造了浓厚的国学氛围。“无声胜有声”,于细致无声中,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2 未成曲调先有情――融国学经典于园本课程

2.1 课题依托

兆丰幼儿园申报了苏州市规划课题《幼儿园经典诵读实施策略的研究》和张家港市“十二五”规划协作课题“国学经典课程教学研究”。以课题为依托,拉开了“十二五”课题研究的序幕,并举行了隆重的启动仪式,使国学教育深入人心。

2.2 开设课程

把《弟子规》、《三字经》、《古诗》分别作为小、中、大年段国学课程内容,开设“经典阅读”特色活动。我们称为“两课”,即阅读课、体验课。阅读课;即国学小课,每周一课时固定教材、固定课时、固定老师,与日常教学相结合,组织引导幼儿诵读。从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读的方法多方面进行有效的尝试,体验课。把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与生活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每月的纪念日和重大节庆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诵经典、讲经典、画经典、唱经典、演经典”活动。

为了帮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诵读习惯,开展“一天四诵读”活动:①晨诵:将经典原文编辑到晨间韵律活动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趣味的律动中潜移默化地掌握诵读的内容。②午读:午饭后利用散步时段每天中午收听广播,由幼儿园广播站向孩子诵读寓意小故事或朗读经典诗文。孩子可跟读、跟背、跟唱。③晚诵:即放学前5分钟,师幼共读。④夜读:每天晚上回家,亲子共读。

3 含英咀华细细吟――融国学经典于课堂教学

3.1 创新方法,激发兴趣

对国学教学活动定位于16个字:直面经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终身受益。遵循现代教学原则,以“趣味式”植入学科课堂,采用“复习经典诗文――新课诵读――经典连接――明义导行――拓展运用”的基本模式进行国学课堂教学。从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着手,通过游戏体验法,图画展现法、故事引导法、歌唱表现法,让幼儿主动积极地投入参与到教学活动。让孩子爱上国学课,并不是停留在简单的读和背上,更多的是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通过创设“情景”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诠释国学经典的方式,使幼儿对每种经典的学习,能置身于特定的情景。根据这些情景激发幼儿探索和求知的兴趣,使幼儿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自发的力量,真正走进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的教育过程之中。

3.2 多样诵读,提高实效

幼儿园的国学课堂教学更多的离不开诵读,通过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把古老的经典演绎成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活性画面,如拍手诵读、画面跟读、器械配读、情景在线等。在实践中设计,总结了很多实用、简单的游戏,将经典诵读与游戏相融合:①跟读法;②对诵法;③默念法;④接龙法;⑤轮诵法;⑥学小古人法;⑦吟唱法;⑧节奏法。幼儿喜欢表演,喜欢展示自己,把国学经典与表演相结合,以唱歌、舞蹈的形式去表演能帮助幼儿很快记住所学的内容,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还把《三字经》、《弟子规》编排成韵律操、器械操,让幼儿边做操边诵读,孩子们不仅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幼儿学习国学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4 借得春风一树花――融国学经典于系列活动

4.1 诵读经典促成长

将经典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以喜闻乐见、趣味横生的活动形式让幼儿直面经典,感悟经典。举行了诵读经典比赛,讲国学小故事比赛,班级手抄报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次次声情并茂的诵读,一个个绘声绘色的故事,一张张图文并茂、制作精美的手抄报,展示出师幼学习国学的优秀成果。

4.2 悟领经典修身心

篇4

按照教育局教研室《过一个祥和的“中国年”系列活动通知》中关于师生读书活动的要求,我校于寒假前进行了认真的安排与部署:对老师和学生都发出了读书倡议、介绍了读书方法、提供了具体的读书书目并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开学后及时进行了寒假读书效果的验收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教师读书情况。

为了继续巩固并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学校精心挑选了李丙亭老师的《高效课堂22条》作为必读书目,同时还配备了一些教育专著、专业知识方面的书籍。加深对高效课堂的理解,掌握具体切实可行的方法同时加强理论修养。要求教师写出一万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正月十六下午的开学会以前老师及时交上了读书笔记,教务处及时进行了检查并写出了结果汇报:内容丰富翔实、书写工整,特别是感悟深刻,能够密切联系教学实际。正月十七日下午我们又进行了读书感悟交流汇报,老师讨论热烈,认为收获特别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我们找到了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比如预习强调不到位,展示活动不够规范,不能及时进行当堂检测,教师讲解过多,不能真正做到课堂的高效等。

2.我们还找到了努力的方向:1).强化了观念: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让学生学会的老师才是好老师;让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形成学习能力。

2).明确教研重点:由研教向研学方向转化(也就是由研究教师自我的教学艺术向研究怎么指导学生学生学习的方向转化),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3)成立“研学”课题组:研究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研究怎样指导学生的预习;研究怎样有效指导学生的展示与评价;研究学生在怎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高等。

4).教师要做好课前调查:

有人统计: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老师强调点拨,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老师要做好课前调查:明白哪些知识是学生自学完全可以掌握的;哪些知识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哪些知识是需要展示、点拨、反复训练的,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学生自学可以掌握的,检查落实就可以了;学生讨论可以掌握的就要给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研究、讨论,在交流互补中掌握;对需要展示、点拨才能掌握的,也就是学生的疑难点,一定要重点指导,要讲精讲透,需要反复训练的一定要训练到位。

5).没有预习的课不上。

做好预习导航,给学生规定预习的时间,只有充分的预习,才有展示的精彩。

5).强化当堂检测。这是检测课堂是否高效的的重要标准。

检测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俩俩检测”;可以是小纸条检测;可以多媒体出示,甚至可以是口头提问,小组长提问等。教师要对学生掌握的效果了然于心。对学生没有掌握好的内容课下一定要做好补救,并反思原因。

6)明确了时间分配:坚持161原则。(一个单位是5分钟)

5分钟预习检测:用于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重点是学生自学可以掌握住的知识。

30分钟课堂交流、展示,教师点拨。

5分钟课堂检测。

其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包括各种形式的自学)。教师讲解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主要指点拨、指导、强调,贯穿课堂始终。)

3.提升了教师的理论修养。从老师的发言来看,有理有据。

二、学生读书情况。

寒假前给每个学生发出了读书倡议、推荐了读书方法、提供了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开学第一天进行了验收活动:

1.材料清单。

学生交上了1800多本读书笔记、1800多份《沐浴书香,快乐成长》的读书征文、5000多份手抄报、4000多张读书卡。同时还有践行《弟子规》活动周记。

教务处与政教处进行了联合检查,读书笔记大多同学内容丰富具体,书写认真。由笔记来看学生进行了较为丰厚的文学积累,提升了人格修养

开阔了视野,最可贵的是让学生养成了读书习惯,达到了预期目的。手抄报形式活泼,就是内容有些单调,太过于重视版面设计。教务处还对各班的读书笔记质量进行了量化打分并把结果反馈给各班。

2.结合假期的“读书征文”,每班进行了假期读书回报活动,已推选两名参加学校组织的“读书演讲活动”。

3.手抄报展示活动。优秀手抄报进行了展示评比。

有整体读书情况来看,读书已经成为师生的日常行为,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学生从机械被动的读书变为积极主动的读书,读书兴趣日趋浓厚,利用已获得的学习经验和方法进行,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篇5

看到眼前的这一幕,许多场景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肯德基店里,孩子们毫不客气地吃着,家长们欢天喜地地看着;公交车上,孩子们心安理得地坐着,家长们疲惫不堪地站着;放学路上,孩子们两手空空地跑着,家长们背着书包跟着……诸如此类的场景太多太多了。我不停地问着自己:“如今的孩子怎么了?如今的家长怎么了?”

古云:“孝乃天之精,地之义,德之本也。”孝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也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目前,由于独生子女没有直系血亲相伴,他们冷漠自私、过分依赖,以自我为中心,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常常扮演着单打独斗的角色。心理素质和行为素质出现了下滑的现象,多数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和长辈的溺爱下长大。他们只想着自己,从来不替别人着想,养成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根本体会不到父母养育他们的艰辛,也不知孝心为何物。

近些年来忙于应试等原因,忽视了对孩子的孝道教育,孩子们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的传统美德已不复存在。大多学生身上呈现出的是冷漠自私、不思进取的“贫孝”状况。他们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被爱,不知爱人。因此,孝道教育迫在眉睫。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呢?经过几年的教育经验,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一、架起沟通桥梁,赢得家长支持

我们知道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学校,更离不开家庭。如果要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就必须要发挥家庭这一主阵地的重要作用。如果离开了家庭的支持与配合,那么我们的孝道教育将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作为班主任,首先要与家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利用家长会、校讯通、QQ群等形式,向家长进行孝道教育思想的宣传,大力倡导以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使家长深刻认识到“百德孝为本,百善孝为先”的真谛。懂得哪些事情是家长们该做的,哪些事情是孩子该做的。虽然,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如果家长对孩子事事包办,那么孩子的“孝敬之种”就很难发芽。因此,我们要赢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让家长安排孩子们在家时干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收拾自己房间;洗洗自己的衣服、鞋袜;帮父母择择菜、推推车……这样,孩子们就能体验到父母对工作的劳心、对自己的关心、对生活的艰辛,知道家长们为他们付出的点点滴滴,从而激发孩子们由心灵深处产生的对父母的体贴、孝敬,进而教育学生还要爱同学、爱家乡、爱祖国,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学习传统文化,开启学生的孝心

那天下班,我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一屁股就坐在了沙发上,连声喊着:“潼潼快给大姨拿拖鞋,快点儿!”“马上就来!”五岁的外甥女大声答应着我,可就不见她从卧室出来,我知道肯定又是什么玩具吸引了她。于是我对她说:“潼潼你忘了你们幼儿园学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了吗?”孩子一听这话,飞快地跑了出来将拖鞋摆在了我的面前。我轻轻地摸着她的小脸说:“这才是孝顺的好孩子!”孩子甜甜地笑了。通过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我深深体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因为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开启学生的孝心,净化学生内心世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让小学生从小学习传统文化,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是很有必要的。《弟子规》《三字经》《二十四孝故事》等这些传统文化,都是依据至圣先贤的教诲和故事编成的。其中的好多古诗文都是教育孩子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尊老爱幼、如何诚实守信……如:《弟子规》中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二十四孝故事》中的小故事“鹿乳奉亲”“卖身葬父”“卧冰求鲤”;古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是交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成为人们眼中的好孩子、好学生。因此,要想开启学生的孝心,必须要学习传统文化。

三、开展各项活动,进行孝道教育

少先队活动是少年儿童成长的主要阵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孝敬长辈活动。有利增强班内的孝敬氛围。比如:利用黑板报、手抄报、走廊营造孝敬氛围;利用班队会开展主题为“学会感恩”的班队活动,让学生自编自演孝敬小品,讲孝敬故事,谈个人孝敬体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懂得孝敬的重要,感受孝敬后的喜悦;利用各种节日,如:“三八妇女节”“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让孩子们唱一首感恩歌,听一个感恩的故事,看一部感恩的电影、写一封感恩的信,给父母端一杯茶,给父母洗一次脚,算一笔亲情账,出一张感恩的手抄报……来表达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感谢之情,使学生的孝心、善心、爱心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能爱祖国呢?”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也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像我们地处城中村的学校,从我国传统美德“孝道”入手,塑造学生健全的道德品格,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愿我们的孝道教育,能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知道饮水思源、感恩图报,永远铭记父母之恩。

参考文献:

篇6

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从整体出发,从细节入手,为师生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几年来我们对校园文化做了两次调整,整个校园文化都是以“中华经典和中华国粹”为主题。力求创造一个书香浓郁的育人环境,以经典的智慧,启迪学生心智;以古老的故事,陶冶学生情操;以中华的经典,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楼道内以班为单位布置展板展示师生作品,配以中外名著简介,《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配图文字。教师的书法作品更起到了点睛的作用,流动书架更增添了浓郁书香。同时,学校还利用星星雨校刊、手抄报、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板报等形式,进行文明礼仪知识宣传,营造文明礼仪的校园氛围。

二、创造特色校园环境

为了把养成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学校积极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变原有的封闭式绿化小区为花园式开放小区,移步换景,曲径通幽,个性化的校园警示语让无声的环境给人温馨提示。由少先队发起成立班级“红领巾监督岗”,每名监督员负责一个小组的品行督查工作,其任务是:对本班学生在一天中的举止言行进行督查记载。以此监督学生的行为习惯。另外,各班级还积极开展每天捡一次垃圾,主动扫一次地,见面互相问好,放学时说一声再见,每天反省一下自己的不雅举止等活动。通过我们的努力,以前常见的乱丢乱扔、打架骂人的现象没有了,主动拾捡垃圾、乐于助人的现象多了。同时,学校还要求教师从细节入手,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生活习惯抓起,从学习用品的摆放、坐姿、作业、书写的规范到升旗、进出门的礼仪,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训练,培养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仪表端庄的品质。除此之外,将美德教育与养成教育相结合,开展献爱心社会实践及孝敬父母做家务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学会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使人与人之间少些埋怨,多些宽容,少些仇恨,多些友善,体会到被别人爱和爱别人的快乐。开展“爱心捐赠”、“爱心直通车”活动,教育学生永远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善良的心。

三、活动育人润物无声

1.开展创建书香校园读书活动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学校制订了读书计划,开设了阅读指导课,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古诗文等国学经典,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帮助学生通过读书懂得基本伦理和处事原则,学会文明礼仪,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了更好地落实此项活动,学校还为各班级配备了图书柜,并确保班级诵读时间。各年级课前诵读学校规定的篇目,午休课间自读喜欢的书籍,班级还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汇报会和书写读书心得体会等活动。

2.开展礼仪之星系列评比活动

良好的举止源自日常行为规范。为了让学校的养成教育落到实处,促进良好班风、学风、校风的形成。学校少大队开展星级学生评比,每周每中队评出“礼仪之星”、“环保小卫士”、“劳动之星”、“守纪之星”,每月评出“星级班级”。通过评比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增强学生的自律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良好班风和校风的形成。

3.成立兴趣活动小组定期举办活动节

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倡导“兴趣广泛,情趣高雅”,学校成立兴趣活动小组,开设“诵读”、“趣味体育活动”、“科技制作”、“合唱”、“舞蹈”、“书法”等兴趣课程,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定期举办校园“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校园节日不断发展完善,使得学校的整体文化氛围和师生风貌得到熏陶和影响,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开展我是“冠军”系列挑战赛

我们通过古诗词背诵比赛、汉字听写比赛、中高年数学口算比赛、校园之星歌曲大赛、中高年英语口语比赛、体育之星系列赛等评出校内冠军。通过校园广播站向全校师生宣传各项赛事的成绩,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兴趣。

四、科学评价,团结互助

篇7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国学,是祖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博大精深。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是时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教师要学习和传播国学经典,努力营造课堂的国学文化气氛,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国学经典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举行经典诵读活动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在诵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也在逐渐提高。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国学经典诗词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等古人的名言警句,使学生自觉按圣贤的要求约束自己,身体力行去实践。经典诗词中,还蕴含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励志哲理,展现了“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思维方法,也体现了“吾日三省吾身”、 “人贵有自知之明”的立人之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使学生体验到“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的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从“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中体验那种辛勤为民、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更让学生树立了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奉献的远大抱负。可见,一首好诗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声情并茂的经典诵读中,让学生轻松记住一生受用的礼义廉耻,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

在平时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式,例如课前五分钟诵读、举行朗诵比赛、表演读、古诗新唱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此外,我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在国学课上做一些讲解与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涵。让国学经典课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学经典传承活动中来,增长见识,修养身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把国学与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结合

好的习惯包括举止文明、尊重他人、诚实守信、认真听课、规范写字读书、感恩、勤俭节约、惜时守时等,这些都可以在国学经典中找到。

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要做到三到,在《弟子规》内容中说道: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书时,心、眼、口都能一起用到这件事情上,加上手到、脑到和信心,才能发挥实力。肯用心思索,用眼睛专注书中的文字,用口清楚地念出字或动手搜集资料,并且养成力行的习惯,这样读书、做事就能成功了。古人写字使用毛笔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了。写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来。有同学因为不小心地碰撞而吵起来,互相指责对方,我就用《弟子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这些内容教育他们,让他们懂得要讲究文明、和睦相处。通过类似的国学经典,让孩子们懂得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同时,加强养成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把国学经典与养成教育融合在一起。国学经典无不渗透着做人的哲理,尤其是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名言,经久不衰,至今仍散发着勃勃生机和魅力。我们宝安中学附属小学创作的《附小三字经》,就是把国学经典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联系,让学生学会感悟和反省,督促自己,规范自己言行举止,做一个文明守纪的学生。

三、开展传统节日的教育活动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进行国学教育时,开展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国学文化的魅力。我在重阳节的时候,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手抄报。并开展一次交流会,让学生汇报关于重阳节的知识,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利用周末,我组织学生去爬福永凤凰山,在登高远眺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内涵。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并给孩子们介绍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篇8

班级文化,“无为”育人

以境育人,熏染学生心灵。我们的教室里,有“我是金葵花”――每个孩子都是“小葵花”。教师从课堂表现、作业、劳动、卫生、纪律等,以笑脸、花朵印章等进行奖励,学生每周末以一定数量的印章换取金葵花标志,贴在代表自己的“福”字上。

以情感人,增添人性光辉。当生活在和谐、温馨、充满关爱的环境中,一个人会成为一个具有爱心的人。因此,对一些琐碎的问题,我们班总是以“不给别人添麻烦”为原则来解决,例如,办好自己的事,不给家长、老师添麻烦;不乱丢废物, 不给清洁工人添麻烦;公共场所守秩序, 不给社会添麻烦……当我们的心胸能铺陈出这样的温情绿地时,这世界将是另一番景象。

诵读经典,以“道”导“行”

诵读千古流传的文化经典,是每个人获得文化教养的基本方式,而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精粹,孩子们虽然开始不理解,但通过老师的悉心讲解,自身生活阅历一点点丰富,这些经典美文必将成为他们生命成长历程中的养分,长养他们的优良品德。“诵千古美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我们班掀起了一股诵诗热潮。课上引导学生从《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等国学经典里的名段佳句入手,要求学生由背诵到对诵、接诵,再到配画,表演,并举行诗文手抄报展览,诗词背诵擂台赛,激励学生的诵读热情。通过诵读,体现教育的人文内涵;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习惯;通过自我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班主任并不是讲的越多越好,嘴动还不如实际行动。

有一次,我刚走进教室门口,就看见地上有张纸片,我走了过去,对着纸片看了一会儿,又朝我的这班小豆包们看了看。这时,全班的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到我这儿。我看到了他们脸上挂着天真的微笑。我弯下腰,捡起纸片,把它扔到垃圾桶里,然后开始我的教学。下课时,我伸了伸腰,这时又眯见不远处的走道有张纸片。我走了过去,这时,我班的小豆包都围到我身边,一个个乐呵呵地朝着我笑。我凝视了纸片好长一会儿,只好再次捡起纸片扔进垃圾桶里。中午第一节课,我和学生们讨论当地上有纸片时该谁去捡,他们都难为情地说:“应该我们自己捡。”我认为严厉的说教只会搞僵师生关系,如果真是这样,我宁愿十次、一百次地捡起地上的纸片。

篇9

关键词: 诵读经典 校本课程 有效策略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一部中国文化史,犹如一条滚滚长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经楚辞、老庄哲学、史记汉赋、唐诗宋词,如同浩瀚宇宙中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闪烁着美丽迷人的光芒。可时至今日,由于当代中国语文教育存在的一些误区,一些华夏儿女已不知如何继承中华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在我们的血脉中渐渐地流失。

现阶段的小学生,他们生活条件优越,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大量外来文化、网络文化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表现出,而且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所以,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培养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而开发校本课程,诵读经典诗文,为这个目标的实现提供可能性。

1.从理论角度讲:经典诗文是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人文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其一,人类历史发展证明,经典非一时之存在,人类的和睦相处,永远需要经典精神的陶冶;其二,经典精神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经典精神不局限于哪个时代,也不局限于哪个民族或哪个阶级,它具有全人类的自我修养的意义。譬如,敬业爱人、敦厚朴实、心地坦荡等人文精神,都是一般的心性修养。儿童诵读,为读而读,是纯心之读,有特殊功效。童子之功,一日成诵,终身具有,这是成人读经所不能企及的。所以让儿童以一定时间诵读经典,使其渐渐具有经典精神是必要的。

2.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类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其发展曲线各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依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的发展从零岁开始,一至三岁便有显著发展,三至六岁更显著,六至十三岁,则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代,十三岁是一生中记忆力的最高峰,以后至多保留在这个水平上;理解力从零岁开始酝酿,一至十三岁虽缓慢上升,但无明显进展,十八岁以后才渐渐成熟,随着经验的丰富和思考的训练,理解力会一生维持上升趋势。所以一个人的发展在其十三岁以前是以记忆力的发展为主的,少年时期的儿童,处于既有能力记忆又善于记忆的最佳时期。这时如果让他们熟读背诵一些人文经典,将具有一生的修养意义,也恰恰符合他们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的天然学习方式。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经典诵读挖掘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同时,诵读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

诵读经典诗文意义远大,我校在这方面采取有效策略。

一、科学而有选择的选编校本教材。

以经典诵读为主的校本课程开发顾名思义就是把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古典诗词、古典名著等文化积淀中的精华作为课程内容,以诵(吟诵、熟读、背诵)读(朗读、默读、略读、精读)为课程实施和组织的主要方式,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丰厚文化底蕴,启迪品性灵气,全方位地以提升语文素养和文化涵养为教育教学目标的一种课程实践过程。经典诵读向来是我国的传统教学方式,从秦汉至清末,从私塾到学堂,熟读精思,口诵心唯一直是语文教育最基本的教与学的方式,经典是最基本的甚至是唯一的课程内容。

经典教育之初,我们主要接受王财贵教授的理念,在全校开展背诵经典活动。我们先后背诵了经过科研组删减的《弟子规》、《增广贤文》、《朱子治家格言》等,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方式存在很大问题。一是学生兴趣度不高,易记易忘,往往要靠强制,这违背了教育初衷。二是全校背诵相同的内容,没有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不科学。三是没有连续性,缺乏整体规划。

为了保证校本课程有效且有序地进行,我们确定以《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古诗词》、《论语》、《经典名言》等国学经典作为校本教材的主要内容配上译文后编印成册。校本教材紧紧围绕“修身、养性、励志、劝学”这根主线选定适合学生背诵的经典内容,按照年级分类,每学期一册,6年共12册。每学期安排16周的学习量,每册除了必背的经典内容外,还增加了格言、谚语、古诗词等选学内容。一年级学生处于识字阶段,教材中童谣、歌谣占了很大比例,二、三年级以较浅显的蒙学为主要内容,四、五年级以《四书》中的精华为主要内容,按照主题进行编撰。六年级学生临近毕业考试,内容选取侧重于扩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内容涉及诸子百家。

我们对读经的内容、授课模式、读经的时间、经典教育的评价激励机制等进行了规划,并编辑出版了校本教材《水韵书香》,使读经诵典教育走上可操作、可量化的轨道。

二、开设课程,保障学生诵读时间。

我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形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我们在鼓励学生背诵的同时,不忘帮助学生理解其蕴含的深意,使学生学到千古美文中的道德原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为了保障校本课程的实施时间,学校将课程排入课表,每班每周安排一节校本课,由班主任老师负责。要求每位老师在上校本课前认真备课,分门别类地精心讲授经典诗文、加大学生的积累容量。

除了每周一节课外,学校还专门安排了每天上午的一次课间十分钟为全校校本诵读时间,伴随悠扬的乐曲诵读溢满校园。在朗读上,老师时刻尊重孩子们的朗读个性,不拘一格,赛读、唱读、摇头读,使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彰显个性,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大课间活动,让学生将校本诵读贯穿跳皮筋、跳绳等各种活动中,将《三字经》等内容编成游戏边玩耍边背诵,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三、因地制宜,诵读的形式丰富多样。

1.集中指导。每天的必背篇目,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字音、韵律及抑扬顿挫的背诵指导。

2.分散训练,每周、每天老师都要布置相应的诗文背诵作业,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背诵。

3.一、二年级学生可将当天要求背诵的诗文当做家庭作业来完成。

4.拓展诗文诵读的外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学生对精典诗文的独特理解。

(1)画诗文,我们让学生根据对经典诗文的理解,想象诗文的意境,用绘画的形式把诗文的内容画出来。

(2)查诗文,由小组长定期检查本组诵读情况。

(3)改诗文,要求高年级学生根据诗文内容将其改写成散文、记叙文等,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5.加强指导,领会诵读方法。

(1)寓背诵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动中读背。

①把诵读与传统的跳橡皮筋、跳绳等课间游戏结合起来,让那些古奥的诗句伴随着跳动的轻快身影,像儿歌一样从孩子的嘴里脱口而出。

②在动态的表演中进行背诵。把诵读与武术、舞蹈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经典与传统的和谐融合。

(2)据意而背,分门别类,在横向的对比中进行背诵。

诗文按内容分,有写景的,有叙事的,有抒情的,在背诵过程中,可以把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整合到一起,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理解上的难度,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横向对比中感悟诗的情韵。例如让师生搜集以“送别”题材的诗,如《别董大》、《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赠汪伦》等诗归纳到一起。

(3)据时而背,借助季节变化,跨越时空界线,面对自然风光,身临诗中境界,把诗人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化为眼前大千世界。这种方法是根据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例如春天来临,万物复苏,花红柳绿,春光烂漫,就可以让学生背诵与春季有关的诗文《春》、《清明》、《草原》等,让学生浸润于自然风光与翩翩诗情之中。当盛夏来临之际,可让学生背诵与夏季有关的诗文,如《小池》、《夏日》、《荷塘月色》等;步入了秋的高远,让学生背诵《秋思》、《我与地坛》、《明月几时有》;当隆冬到来时,可让学生背诵《梅花》、《济南的冬天》、《江雪》……

(4)创设背诵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音乐走进课堂,用音乐烘托情感,为学生配乐诵读;要用动态的画面展示诗文中描绘的风光,让学生看图背诵……

(5)多种形式综合背,走出机械背诵的狭窄胡同。

为了激发学生背诵诗文的兴趣,可以采用两人赛、小组赛,可以限时背、师生背、轮换背、接龙背,可以据意背、据时背、据画背,可以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让多种形式的综合背,交织于学生背诵的过程之中,让灵活多变化的方式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6)适应家长的意愿,简单易诵的诗文可要求家长和学生同读同背,让家长做孩子读书的榜样。

四、拓展活动,激发师生诵读热情。

每学期都要开展各种类型诵读活动,活动内容年年有新招,年年收获丰。多姿多彩的诵读活动,促进学生的诵读向乐读延伸,辐射到每个学生的家庭。

1.举办校本教材诵读比赛,激发热情。

为使活动有效而又生动活泼地开展,我们每学期都进行校本诵读竞赛,形式丰富:归类对诗竞赛,使学生对同一类古诗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有充分感悟;千字文接龙、说唱,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经典学习的热情;韵文对歌竞赛,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经典故事表演,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经典诵读的内容。这些竞赛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中华经典的喜爱和理解,促使学生主动扩大经典诗文的诵读量,更好地接受经典诗文的熏陶。

2.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学校定期举行“古诗诵读大王评选”、“古诗文手抄报评选”、“经典诗文书画展览”、“经典诗文临摹”、“经典诗文摘抄”、“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知识竞赛”、“节日诵诗”、“诗词情景剧表演”、“亲子共读一刻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犹如春雨,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在经典美文中,他们体味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领悟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胸怀;感受到“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品质;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领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蕴含的真情。这些,必将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3.诵读与节日庆典结合。

利用节日庆典,结合美术、手工等课程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图文兼美的诗文书签、名言贺卡等,做到学以致用,使节日生活因校本课程而更丰富多彩。

4.强化素质培养。

我们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地摘录诗文名篇,记录诵读经典的心得体会等,进行笔记、心得体会等评比,对优秀的诵读笔记进行表扬与奖励,并对全校学生展览;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期手抄报比赛,促使学生多读书,多搜集资料,将自己了解的诗文方面的知识、名篇佳句等办成手抄报,学校评出优秀手抄报,并给予表彰奖励。

五、创设科学、多元的经典诵读评价机制。

经典诵读评价的目的,是要通过教育改进学生的心理和外在的行为。如果评价没有教育性,即对学生、教师无所教益,那么评价就没有任何价值。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不断进步,最后积淀为厚实的素养,达到学生高尚人格塑造和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评价的效果。

经典诵读为主的校本课程评价除了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诵读数量和质量、活动的评价外,更重要的要纳入语文课程评价中。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背诵积累篇目,将古诗文诵读纳入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当中,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学期末给出相应等级,可以通过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情况(兴趣、态度、背诵篇目等方面),教师、同学、家长参与评价。

篇10

1循循善诱,逐步培养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课外阅读同样应从兴趣开始,学生只有对课外阅读充满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外阅读中去,才能把课外阅读当作他们的一种享受、一种休闲,从而保持旺盛的阅读热情,主动遨游在浩瀚的书海中。那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我利用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故事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有的小学生虽然不愿读书,但却愿听故事,能从讲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故事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或未讲完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教师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自己去看书,教师可以推荐书目,然后开故事会,可由教师讲故事,也可由学生来讲。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学生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读《小猪唏哩呼噜》的故事,当我讲到“小猪的裤带断了,他总不能提着裤子回家吧!”时,孩子们可着急了,有的说:“找根树枝吧!”有的说:“最好找根长长的绳子把裤子系起来!”……听着学生的话,我说道:“告诉你们小猪居然找来一条蛇系在了腰间。”“蛇!”学生们可紧张了,红扑扑的小脸上写满了对小猪唏哩呼噜的担心……就这样,“叮铃铃”下课铃响了,可孩子们还沉浸在小猪唏哩呼噜的世界里。当我不再继续讲时,孩子都在跟我说“老师,我们不要下课,再给我们念一段吧!”这时,我便出示《小猪唏哩呼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要更仔细地阅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同时也不忘推荐一些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书目。后来,我们又给他们读了几个故事,例如《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可爱的鼠小弟》等,同学们下课时间都不愿出去,躲在教室里看书呢。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创设环境,让孩子置身书的世界

众所周知,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阅读的良好环境,让学生轻松、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2.1创设良好的外在阅读条件。学生要有丰富的书刊可读,这是完成课外阅读量的基本条件。对于这个条件,我发动学生,让学生从家带来了不少书,放在班级图书角, 我自己又买来一些适合孩子们看的书,放在图书角里。现在我们班的图书已经差不多达到人手3册了。有时我还组织学生介绍自己阅读的好书、好文章和好的读书方法,学生之间可交流读书心得;我还经常把学生带进学校阅览室、图书馆,让他们读自己喜欢的书,感受书海之浩瀚,体验读书人的痴迷,使他们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受到熏陶,从而形成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2.2我运用教室的墙壁、公告栏和黑板来解释班规、列举作业、通知等,引导学生阅读生活内容。

2.3发挥家庭的力量。我经常联系家长并帮助家长,使孩子在家里拥有自己的图书库、小书桌,把书放在孩子随时可以看得到、拿得到的地方。并鼓励家长与小孩进行“亲子共读”活动,共读一本书,共享阅读的快乐。这样坚持了下来,有几个学生受父母的影响,开始读报纸了,经常和我探讨一些国内甚至国际新闻,这对于低年级来说,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2.4营造轻松的阅读氛围。所谓轻松的阅读氛围,就是说让学生在没有过高要求、没有过重压力的环境下阅读。发现有一些老师,总是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强制学生做一些诸如阅读训练题、阅读小练笔等一系列阅读作业,让学生望而生畏。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阅读兴趣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低年级的孩子认识的字比较少,对阅读本来就有畏难情绪,如果教师提出太多的阅读要求,便会打击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3开展喜闻乐见的阅读活动

3.1古诗诵读。

《大学》、《论语》、《老子》等古代先贤的作品,经过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变迁之后,仍然闪耀着熠熠光辉,诵读经典的重要性已被我国的很多有识之士所认识和赞同,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诵读经典的热潮。小学生正处于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只要合理安排好诵读的时间,并不会给学生增加额外的学习负担。

为切合低年级学生的语言发展的特点,我现在班上的学生朗诵的是三字为一句的古代蒙学教材《弟子规》。坚持每天早晨到校后诵读二十分钟,回家后读十分钟,由家长督促并记录诵读情况。《弟子规》诵读的形式多种多样,齐诵、男女对诵、拍手诵,再配上合适的动作进行表演。

3.2谈天说地。

下午课前的15分钟的谈天说地时间给孩子们提供了练习的时间,把自己看到的、身边发生的事情讲给同学们听。

3.3组织朗读赛。

利用每周一次的拓展阅读课与一些班级活动课,组织朗读赛、阅读知识竞赛、角色表演赛等活动,以赛促读。并定期举行故事会,让学生讲故事、听故事、复述故事,或教师讲,或学生讲,大家在乐中读,在读中学,在讲中练,在不知不觉中加大学生阅读量,增加了知识的积累,智力得到开发,还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3.4开展剪贴报、手抄报活动。

让学生将日常感兴趣的报纸杂志上的图片或者语言剪下来收集起来,作为日常的积累,剪贴报无疑是积累材料的好方法。这一实践活动提高了阅读的质量,加强了对阅读材料的印象,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阅读能力和兴趣,丰富了课余生活。例如教学“科技篇”这一主题单元,让学生收集有关于科技方面的知识、材料、图片,学生的兴趣相当高,都以自己收集的材料多、新鲜而自豪,极大的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5评选。

一周评选一次“阅读之星”,运用激励措施,促使学生天天与好书交朋友。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与研究,现在班上喜欢阅读的孩子越来越多。饭后、课间他们都会自觉的到书架上拿上几本书,与同伴一起阅读。而且,他们的书已不再是以前的奥特曼、恐龙图画书了。一些家长还可喜的发现,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知识,认识了许多的生字,还提高了写作能力。可以说明,阅读给孩子带来快乐,阅读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在孩子心田里植下阅读的种子,让图书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