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妈妈的一段话范文

时间:2023-03-21 09:3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写给妈妈的一段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刘一的妈妈是位教师,2009年7月,妈妈感到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胃癌。之后妈妈住进了武汉中南医院,爸爸前往医院陪护,家里就剩下刘一一个人。那时他正面临高考,只好住校。

失去父母管教的刘一很快就迷上了网络游戏,成绩下滑得厉害。老师打电话把情况告诉了妈妈,妈妈又急又气,不顾医生阻拦,拖着病体从医院赶到学校。此前,刘一并不知道妈妈到底患的什么病。当妈妈消瘦虚弱地出现在他面前,含泪把患癌的事告诉他后,刘一抱着妈妈放声大哭,心里愧疚万分。

自从知道妈妈的病情,刘一一下子长大了。学校里,他沉默寡言,心思全在学习上,每次考试成绩一出来,他会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妈妈,在他看来,妈妈心情舒畅,一定对康复有好处。

然而,令人措手不及的是,不幸再次降临。2012年9月,刘一的爸爸被检查出患了结肠癌。以前,爸爸还能偶尔回家陪陪他,现在根本没了机会。爸爸和妈妈住在同一间病房,妈妈的病情不断恶化,身体肿胀,浑身无力,夜里咳嗽吐血;爸爸强撑病体,尽最大努力照料呵护着妈妈。春节时,刘一赶到医院,一家三口在病房度过了除夕夜。

尽管对人世有着千般不舍,但妈妈清楚自己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在与死神的博弈中,她把自己的心愿一降再降,最后只剩下一个,那就是在离世前能够亲眼看见儿子考上大学。只是这唯一一个愿望,妈妈也担心自己无力掌控。妈妈想了想,决定主动出手,提前安排。

“人总是要长大的,成长的过程是幸福而美妙的,你正在经历着幸福而美妙的成长过程,你不觉得吗?好好体会一下吧!”这是妈妈写给刘一一封信里的一段话,妈妈知道,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儿子的压力越来越大,妈妈想用这些话消除儿子内心的焦灼和沉重。

“孩子,你知道为什么你的名字里有一个字吗?这个字寓意茂盛,我们希望你像一棵平凡的小草,但又有着坚韧的精神,勇敢面对挫折――高考备考中,你总会遇到困难和疑惑,但知难而进,就会拥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一次科目考试中,刘一成绩出现波动,沮丧中,他收到妈妈这样一封鼓励他的信。

每一次收到妈妈的来信,刘一便倍感亲切温暖,信心大增。

2013年6月8日下午,结束高考的刘一和同学们自信满满地走出考场,守候在门口的爸爸送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刘一回头四处张望:“咦,妈妈呢?妈妈不是说考完会来接我的吗?”爸爸愣了愣,随即泪水汹涌而出。爸爸哽咽着说:“其实,早在3月27日,妈妈就离开了我们。”

篇2

高三伊始,小宝贝不要紧张

刚上高三,就像是真的战斗打响了,所有人都装备整齐,严阵以待,气氛紧张至极。女儿也不例外,情绪紧张,小脸严肃。家长好像比孩子还要紧张,其实现在想想真的没那么可怕,都是自己吓自己。

因为女儿是住校生,怕她不会按时起床,我们就给孩子录了起床的铃声,妈妈用及其温柔的声音,而爸爸用搞怪的语调。我们没有选择斗志昂扬的话语去催促她,只是用平常的“小宝贝起床”之类的话当作铃声,让孩子每天都能感觉我们和她在一起,她不是孤单一个人。另外,我们认为体育锻炼对紧张、急噪的情绪缓解极有好处,我们一直支持她每天坚持3000米慢跑的习惯。

在高三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自己先稳定住情绪,既不提成绩,也不说高考,还甘愿做女儿发泄情绪和压力的“垃圾桶”。慢慢的,女儿很快就调整了心态,恢复了平常心,调皮的笑容回到了脸上。

我曾经写给女儿一段话:如果你要蜕变成美丽的蝴蝶,妈妈不会帮你从黑暗中解脱,因为只有经历了痛苦的挣扎、奋力的拼搏、彻骨的痛,你的翅膀才更加坚强,才有能力搏击风雨,才会有把握生命的力量。但是我愿做你栖息的大树,给与你营养,为你遮风挡雨,保护你,守护你长大。

爸爸妈妈的爱就是孩子搏击风雨强有力的翅膀,是战胜困难的力量源泉,有了这份力量,孩子才能勇敢自信地面对一切。

音符因为有变化的乐曲才动听

高三八次模考,女儿的成绩就如他爸爸说的:高低起伏的音符因为有变化的乐曲才动听。成绩一直不稳定的状况让女儿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这样说话也是为了安慰她。每次考试,她的成绩波动都是从几十名到一二百名的跨度,有一次竟然还考到三百多名,这样起伏的变化让我们内心也非常担忧。但是,我们把孩子的情绪、心态放在第~位,我们只做了一件事,就是非常肯定地告诉女儿:我们相信你行,这都是暂时的。每次女儿考得不好,我就告诉她:你简直太幸运了,高考前能把自己不会的都遇到。你看,高中三年的知识就像一张渔网,一定会有很多漏洞,你现在补的洞越多,高考时分就丢得越少,捞的鱼就越多。所以,慢慢的,孩子没考好时,情绪反而很好,成绩也越来越好。下学期的成绩起伏就没上学期那么大了,只有一次后退,其余几次都在前进,而且女儿越战越勇,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越来越有自信。理综一直是女儿的弱项,为此,她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每天坚持做一套理综试卷,自己判对错,有疑问时就仔细询问老师。她没有去找老师补过课,最后用自己的方法让理综成绩提高了很多。最终,她以高考642分的总成绩,再加上通过自主选拔录取后的20分加分,完美地实现了自己的高考目标: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专业就读。现在回过头来看,高三成绩起起落落对每一个高三孩子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我们那时对女儿的安慰和肯定是非常正确的。

对于成绩起起落落的女儿来说,挺住了,就是奇迹。跟女儿聊天时,她还开心地说:“累的是身体,快乐的是精神,成就的是梦想。”我想,世界上没有最完美的孩子,或许,最完美的是爱的信任和庇佑。因为我们一直相信孩子,相信奇迹,才和孩子一起战胜了重重困难,家长就是孩子情感的稳定器和加油站。

家长功课做得深,宝贝梦想终成真

高三是全力以赴的一年,孩子们都在刻苦地拼搏,他们知道这次考试意味着什么。最忌讳的就是家长紧盯分数和排名,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这时候,清理和排解孩子的不良情绪,激发他们的斗志才是我们该做的。为此,我为女儿找了很多励志的文章,如激励无数学子的《花开不败》《奇迹,就是为了信念牺牲一切》……还找来相关的学习方法指导策略如王金战老师、祝云天老师和一些高考状元分享学习方法的文章……

如果孩子学习苦闷了、疲倦了、没有激情了,这些文章将是他们的兴奋剂,是再次奋起拼搏的动力。

手牵着手,心连着心,陪孩子走过高三

班主任老师在家长会上说:父母牵着手把孩子送进考场的孩子都能够成功高考。我像孩子一样听老师这句充满关爱和期待的话,一路陪伴看女儿。其实老师何尝不是另一个家长呢?高考那天,班主任站在考点门口拥抱每个学生,肯定而信任的目光和灿烂的笑容比任何语言都有力量吧!

在整理女儿的高考资料时,我竟发现了一封她老师写给她的信,时间是5月25日。信的结尾是这样写的:“你的将来会相当了不起,别担心理综,所有的科目只要尽力了,就是最好的,不到最后不放弃,你是最棒的!加油!贴心丫头儿!”信的结尾还画了个笑脸。我看后感动得泪水涟涟,女儿何其幸运,遇到这么好的老师,女儿真幸福。

高三这一年,陪伴孩子们的不只是月亮和星星,还有家长和老师。这一年是我们所有人为之奋斗、为之自豪的时光。这一年让我们终生难忘,这一年让我们刻骨铭心。

[结语]

2012年的高考早已尘埃落定,当女儿徜徉在大学的林荫路上时,是否还在回味高三的拼搏时光,为曾经那么执著的自己喝彩呢?高三是一段路的终点,也是另一段路的起点。女儿在大学校园里将展开一段精彩又绚丽的人生。祝福女儿飞得更高、看得更远。

2013年高考序幕已经拉开,高三之路已然启程,又有一群朝气蓬勃、青春洋溢的孩子为自己的梦想而战。宋长们,相信孩子,相信奇迹,请在孩子的美好年华里,一起陪看他们牵手走过。

篇3

书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源泉,提高人们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读书的妙处可谓无穷,书香更是浸人心脾,引人入境不能自拔,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些目送读后感,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请您阅读

目送读后感1取一杯清茶,在静谧的的午后或夜晚翻开书本细细品读,如同品一杯香茗一般,感受书中的宁静或汹涌,感受它带给我们的震撼……我想《目送》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值得我们慢慢地品读。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个世界如此匆忙,我们好像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看风景,没有时间去悲春伤秋,但好像又缺了些什么。生活在“快餐时代”,我们所缺的是内心的“宁静”。所谓“宁静”并非大张旗鼓地去参观旅游景点,那样走马观花的旅行除了“到此地一游”什么都没有留下。真正的“宁静”是沉淀下浮躁的心,用心去看世界。因为每一个用心“看”到瞬间的刹那,都被你所记录,每一次记录都弥足珍贵,因为它稍纵即逝。作为学生的我们何尝又不该学会静下心去学习,去沉淀自己呢?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像而求,咫尺千里”,我们所相信的,所不相信的,都将成为老生常谈,很多永恒不灭的东西也都不一定会长存不灭,就像地球和太阳终会归于尘埃一样。我们能做的只是在变化的世界中坚持自己所认为对的东西。相信于不相信,其实是我们人生中最私密的东西,也是我们为之困惑的东西,在行走的路上,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唯心而已。是否相信也仅仅取决于你自己而已。但温暖的世界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是吗?希望我们不要再仅仅将信任的基础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而是对这个世界多一点信任。

每一代子女和父母之间也许都在寻找更好的沟通和相处方式,像安德烈和龙应台之间,像龙应台和她妈妈之间,也许像龙应台所说的,“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但,我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矛盾缺越来越多总想着离开他们的视野范围,可同时我们陪伴他们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何妨不多和他们沟通一下。而不是等到他们老了才后悔。莫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才后悔。

金门的地雷,中东的战乱,……有时候,时代太残酷了。你闭上眼,不忍注视。那些爱好和平的人们,无论牺牲了多少生命也换唤不醒为了权势而制造战乱的人。我们常说热爱和平,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对生命不漠视呢?是倒地的老人,落水的小孩,还是待宰的珍稀动物,生命,需要的不是喊声如雷的口号,而是真正的关注和行动。让我们行动起来用双手和可见的行动去践行这个愿望。

每一本书都能引起我们的思考,也能给我们以启迪。但愿你如品一杯清茶一般,拥有澄净的心灵。用心去感受世界的美好与不美好,去感受人性的真实。

目送读后感2“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

有人是这样评价龙应台的文字的,“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百炼钢化作绕指柔,想来也只有“爱”能有这般巨大的威力。

文中写道,从儿子华安上小学开始,母亲的目光如那紧紧附着其他枝干的菟丝花一般,也紧紧地跟随着他。“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哪怕是重重人海,母亲仍有若”火眼金睛”的能力找到孩子,直到孩子消失在那一边,再也,再也不见。母亲的爱,就藏在这恋恋不舍的目光中。

青春期的我们,也如同那个在机场被母亲目送走的十六岁少年华安——母亲的深情在我们眼中,宛若“洪水猛兽”。我们不能理解母亲突如其来的一个拥抱,那太肉麻;我们不愿聆听母亲轻声细语的一顿教诲,那是唠叨。可我们不曾想过,体会过母亲心里的难过。“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那三字“进不去”,蕴含着多少无奈与心酸,渴望亲近却只能远望的心酸呢?龙应台眼里的青年,终究是不见了。他走在他的路上,可路上没有他的母亲。此时龙应台心里大概只剩落寞和惆怅罢了。

这在背后的静静目送,让我也想到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幕不禁让朱自清先生潸然泪下。父亲的伟岸,就是在坚持为儿子做简简单单之事时所现。

当我阅读《目送》,当我想起《背影》,我也总忍不住想起车站里一次目送,一个背影。

数日前,我需坐动车前往学校。父亲将我送到车站门口,将行李递给我。别时,也只是叮嘱我几句,诸如安全学习一类。当我忍不住回首时,发现父亲还在等候,还在看着我。也许是等我的背影消失,目送我的又一次远行;也许是等我的一次回首,盼望我的再一个眼神。古人常云:父爱如山。父亲的爱,大概也就藏在一次又一次驻足中吧。

读了《目送》,让我更容易体会到一个个细节隐藏之下的情感,是父母担心自己的多次问候,是父母在车站驻足不前,是父母准备的一桌饭菜。

感谢《目送》,给我以情感上的启迪,感谢龙应台,告知我世间纯纯的爱,感谢书籍,给我带了温情的文字。读书,不仅可以沉浸于作家优美的文字,而且可以丰富自己的内心。让读书,让温情,伴我们远行……

目送读后感3“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龙应台在《目送》中已为人母的感受到当看到这一句感伤无奈却充满深情的话语时,我那颗有些叛逆、不理解父母的心得到了抚慰,决定将人生三书之三——《目送》读完,想深入了解一个母亲的感受。

初为人母,难掩喜悦,却也忧心忡忡。龙应台三十四岁才当上母亲,当看到还睁不开眼睛的宝宝,她是激动的;当他上小学的第一天,能和他手牵手,穿过街道到达学校,她是喜悦的;但当儿子才十六岁就到美国做交换生,在机场深情的拥抱住已经比她高一个头的儿子,她是不舍的;知道儿子在国外遭遇挫折时,她是担忧的……和多数母亲一样,龙应台也要经历孩子从无知到叛逆,再到成熟的过程,她也试着不与孩子产生隔阂,但代沟是无法逾越的鸿沟。

再看看我们的生活中,父母逼迫孩子上各种补习班,给孩子施加太多压力,以至于隔阂加深。又或者对孩子过度顺从、溺爱,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以至于上大学时连衣服都不会洗。对待早恋问题,有些父母不是找孩子好好谈谈,而且采取极端的方式勒令禁止,以至于孩子离家出走甚至以死相逼。导致这种矛盾加深的原因,大多是缺少交流,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应该像龙应台一样细心观察对方的一举一动,理解对方的心情,也许我们不能逾越代沟,但我们能尽量减小代沟。

身为女儿,感受母爱,却也操碎了心。龙应台虽已为人母,但在她的母亲面前,她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当看到龙应台写自己的母亲时,能看到她母亲对女儿满满的爱,也看到龙应台对母亲的孝道。“我每天打一通电话,不管在世界上哪个角落。电话接通,第一句话一定是:‘我——是你的女儿。’如果是越洋长途,讲完我就等,等那六个字穿越渺渺大气层进入她的耳朵,那需要一点时间。然后她说:‘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对,那就是我。’”每每看到这,我的内心是被触动的。每天打电话给一个患了老年痴呆的母亲,讲几句话她又问“你是哪一位”,龙应台却毫不厌烦,每天如此,又有几个子女能做到这样?

现今当“啃老族”的年轻人不少,还有父母把不赡养自己的子女给给告上法庭,竟还有因为父母不给钱而把父母给刺杀的新闻。如此触目惊心,“孝”是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即使不能像龙应台那样每天都关心自己的母亲,也不能如此不孝啊!父母不能给予我们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也每天累死累活的努力着。就像龙应台的母亲一样,她患了老年痴呆而不记得很多事,但她永远记得女儿的名字。天底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一样的无条件爱自己的孩子。

“幸福就是,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来,书包丢在同一个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张床下”这是龙应台对幸福的诠释,简简单单便是幸福,有家便是幸福,家人都健康便是幸福……是啊,我们不奢求什么,有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

读《目送》收获的是满满的感动,还有对人生深刻的理解。读完最后一页,合上书,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到自己的父母是否也如此细腻,自己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目送读后感4夜未央,流星落,即使左岸目送之印再过深刻,也抵不过右岸回望时光的淡然清歌,回望,未湮……

——题记

绚丽的黄昏渐渐褪去,繁华的夜色阑珊过往,耳畔,《月光曲》漾出层层光晕,轻轻地,我合上了这本封面犹如绿色水墨肆意泼墨的水彩画的书,忆你,门廊斜风细雨空蒙,墨香氤氲声如许,衣带生风,溅湿一腔心情,留下一份沉重。回望,未湮……

《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龙应台说这是献给自己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书。有评论者认为,这本书不仅是为作者的同代人写的,同时也是写给上一代和更年轻的下一代的。在书中,展翅高飞的孩子、即将离去的母亲和站立在小路这一端目送他们的作者——三代人的情感一样丰沛,只是各自表达的方式不同。龙应台以她流畅的笔法写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如未湮回望之光抚亮心灵,让每一代读者都从中有所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与未湮之回望相遇。

在《目送》中,龙应台明显地将笔触伸向了“人”的内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说着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她娓娓述说,述说着亲情的血浓于水,也述说着亲情离去的无奈与锥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诉人们亲人的重要与亲情的珍贵,“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永别。”这或许就是龙应台想要告诉给我们的生活与生命的本真。这些温情的语言,如一剂醒脑益智的良药,使我们深陷尘世羁绊的心灵,一次次得到解脱和自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心猛地一震,继而涌出一抹莫名的伤感——华安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妈妈的心,只可惜,他没有再像小时般不断回头,而是,选择将背影送给妈妈。因为,他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个依赖母亲的小华安了,他不再是那个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围的那个小孩子了。他没有看到,妈妈的眼神一直随着他的行进而移动;他没有注意到,妈妈的眼神一点点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点点的暗淡下来。他用自己的时间,无形的抵抗了母亲的靠近。

窗外,微风起,雨丝纷纷,风吟故里,几度风雨暮,一曲笙萧随云飞,穿越浮世烟嚣,念温婉浅笑安然。

记得,周日返校,母亲在身后的千叮万嘱,“在学校记得多喝水。”“有事打电话”“考试认真考。”……而我,总是不耐烦的摆摆手,径直走向学校,殊不知,身后是母亲之浓浓亲情凝成的目送,我,将回望,湮至朦胧。终于,又是一次径直走向学校,我不经意间一回望,便是母亲的温婉浅笑,安然溅起点点温馨,温暖心头,暖之余温久久不散。

星宿如许笑苍茫,泪成行,咬噬星点忧郁晶莹泪,诉说心扉,风影传音,温婉浅笑间,才明晓,回望后,风景如此之美。

趁一切都还来得及,彼此还能拥有彼此,把时间调慢再调慢,陪彼此一起,将风景看透,细水长流,回望,未湮……

捻一抹未湮回望心香,静坐流年之上,笑看红尘过往。回首凝望,那逝去的时光,总会在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或明媚,或黯然,留下了一行行或深或浅的痕迹,上演着一幕幕荡气回肠。

龙应台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不必追!生命的脚步是无法追逐的,但是,也不能忘记回望,不能放纵回望渐湮渐深,直至朦胧,忘却……

《月光曲》,依回漾,回望的花开,开到茶蘼,一瞬的烟花,宛如繁华过后的一场梦境,回望,未湮……

目送读后感5柔和的橘黄色的灯光自雪白的灯罩中缓缓洒下,合上摩挲的书页,思虑良久,仍不知以何为题,提笔于纸上,方写“目送”。

于我而言,太过悲情的书我是万万看不下去的,但《目送》却成了例外,迄今为止它是一本令我心痛却又不忍放下的书籍。

龙应台描写的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事情,但她却可以用不同寻常的态度,写得如此动情。她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她写尽了无数人的痴怨离愁,道尽了无数人的无可奈何,试问在读完书后,我又怎能佯装淡定,置身于外?

“目送”,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情——儿女目送父母容颜的逝去,父母目送儿女的远去……如今仔细想来,平日里的“目送”竟都是我们忽视的款款深情。我独爱文中的一段话,相信也触动了无数读者,它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成长远去的背影,你不必追,无论你有多么深爱他。

每一个人,都是孤零零的来到这个世界,最终也将会是孤零零地离开。作为父母,清楚地知道自己绝不可能永远地陪伴孩子,所以努力要做的便是在离开之前,教会孩子如何独立,如何生活。尽管有时面对儿女的不解和背影很是无奈,但是也明白着——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日益衰老的背影,你不必追,无论你有多么不舍得。

当我们看到父母头上的银丝,触碰到父母脸上的皱纹,心中都不免伤感着时光的遗失。不知从何处看到的一段话:“父母的头发白了,把满头的黑发给了儿女;父母的脊背弯了,把挺直的脊梁给了儿女;父母的皱纹多了,把年轻的面容给了儿女。”父母和儿女就好像是沙漏的两端,这一端的充实又何尝不是以另一端的流失为代价呢?我们,就是这样目送着他们日益衰老的背影,不断成长着。我们与父母的一段情,因为短暂,所以更美好;因为难得,所以更宝贵;因为失去,所以更珍惜!

“时间是一只藏在黑暗中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间,物走星移。”终有一天,我们也会为人父母,亲身经历他们的艰辛,如同当初的他们一样,又把自己的一切给了孩子,再目送着孩子们远去,面临即将到来的孤独和死亡,到那时,拜祭,终究也只不过是生者的一份安宁。

人生,本就是一场没有回程票的旅程,途中的路人行色匆匆,能够相遇便是缘分,你与某些人产生了或朋友,或夫妻,或亲人的关系。无论情深或是义重,都且行且珍惜吧!

篇4

良和总是在那样的梦境中醒来。

朝歌坐在学校的顶楼上,两只脚悬在空中无谓地晃动。她转头看着一脸忧郁的良和,阳光从她的头顶倾泻下来,模糊了大半个脸庞。阳光那么刺眼,鲜艳得可怕,那个滚烫的火球好像就在头顶触手可及的位置,所以散发出的光才那么强烈。

良和,你知道飞翔的感觉么。

声音远远地传过来,恍惚而不确定。良和重重的呼吸声摩擦着自己的耳膜,他努力地睁开眼睛,看见朝歌的嘴角扯出一个暗淡的笑容,平和而讽刺。

一个恍惚,朝歌张开双臂的身影已然跃下。

良和在惊恐中醒来,心猛跳个不停。他那么害怕,每次,都那么害怕。

1

是那样的一条巷子,厚重的木门已经剥落了颜色,因为雨水的浸泡用指甲使劲一抠就会掉下一块木屑,晒衣服的木杆从头顶横过来,上面挂着大红的裤衩或发黄的白衬衣,那些青石砖垒砌的墙壁覆盖了一层薄薄的青苔,潮湿而滑腻。总是有那么一块空地,给女人们茶余饭后谈论张家长李家短,良和的母亲就坐在里面,散了花的头发紧紧地束在脑后,用一只廉价的塑料珠花别着,说话的时候嘴巴总是不由自主地歪出去,用以表示对某个谈论对象的鄙夷。

从朝歌母女搬来的那一天起,她就从未停止过对她们的攻击。

“一把年纪连个男人都没有,还打扮得那么,能有什么好事?”

那年,良和十五岁,他站在母亲的身后,模糊地理解着这句话的含义,他努力回想下午新迁来的邻居的模样。那个女人很漂亮,薄唇,眼梢微微吊起来,很刻薄的样子,穿一件稍显过时的红色薄呢外套,却并不光鲜。她身后跟着一个瘦瘦小小的女孩,看起来跟自己一般大小,脸色有点黄黄的,也从不抬眼看人,只是安静地把大大小小的包费力地搬进屋子。只有母女两个,东西倒也不多,也不请谁帮忙,远远地望进去,屋子空荡荡的,似乎弥漫着一股冷寂的气息。她们把堆在门口的东西挨个捡进去,“吱呀”一声木门阖上。

隔两天的课堂上,她站在三尺讲台上自我介绍,她说,朝歌,我叫朝歌。

声音低低的,穿透了凌乱的空气。所有人都以为她是个腼腆的姑娘,只有良和知道她不是,只因为她的目光,就那么直直地抛出去,落在所有人身后。

那么无所畏惧,不需要任何人的靠近。

良和希望她能认出自己,哪怕只是扫视一圈之后稍稍的停留,可是没有,她好像全然进入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落座在自己的位置,对周边便再也没有丝毫的理会。

忍不住跟在她身后,在某个雾气凉薄的清晨或黄昏。早早地起床,等在门后,直到听见隔壁熟悉的推门声,再轻轻地阖上,悉悉挲挲的,整理书包还是别的什么。球鞋踩在青石板上,渐渐走远,差不多到巷口的位置,良和再轻轻推门走出来,刚好看到即将转弯的身影,紧走两步,确保朝歌在自己的视线之内。

这样很多个日子,朝歌从未停下来,邀他一起走,甚至从未回头看他一眼。良和猜想朝歌知道自己跟在后面,或许从第一次就发现了,只是不愿说破而已。她至少是不讨厌自己的,否则,她随便错开个时间,便不会再有这样亦步亦趋的追随了。

本就是不爱与人亲近的性格,她和她的母亲都是这样,很少出门,也没什么亲戚朋友上门拜访,似乎跟谁也不熟识,亦没有跟谁熟识的打算。也从不见她出门上班,亦没有什么门面生意,钱倒是一直都有的,虽不富裕,却也从不见拮据。

母亲经常会在一番添油加醋的描述后,告诫良和,听说她家小丫头跟你同班,少跟那孩子来往,上梁不正下梁歪,瞧那副目中无人的样子,打个照面也从来不知道叫“叔叔阿姨”,跟她妈一个德行,也不是什么好货色。

每次父亲都会脸色很难看地打断她:“别在孩子面前胡说八道的,一点分寸都没有。”

母亲撇着嘴一副不服气的样子,却也不再说下去。

2

冬天的时候,午休时间减少到一个半小时,离家稍远的同学都会在学校附近解决午饭问题。以往良和还是要回家吃饭的,不然母亲总是碎碎念,外面的东西不干净又没营养,小孩子是要吃坏肚子的。一边指责一边心疼地把大块肉往良和的碗里夹。可是良和发现朝歌并不回家,于是也借着功课多的理由硬是跟妈妈讨了饭钱来。

还是那样,傻乎乎地一前一后走进同一个面摊或小馆子,也不在同一张桌子,只是,只要一抬头、一侧目便能看到她的脸。她喜欢吃牛肉面,三块钱很大一碗那种,辣椒多多的,香菜多多的。每次,良和看朝歌“嘶溜嘶溜”地吸着面条,大口地喝汤,油乎乎的嘴巴烫得红红的,就忍不住微笑起来。在他的眼里,她那么那么可爱。于是尽管自小不爱吃面也忍不住大快朵颐起来,突然发现,面条竟是那么可口的食物。

每次回忆起来,良和都无比感激那次校际表彰会,感谢婆婆妈妈的校长,感谢总也领不完的奖章和奖金。因为这些,大堆的学生才会在结束之后涌进附近仅有的几个小饭馆。

本来是无比痛恨的,上面刚一叫“结束”,人潮就整个涌进视线,那么多的人头,数都数不过,朝歌在哪儿呢。良和迟疑地走进朝歌最喜欢的牛肉面馆,满满当当的都是人,几张桌子加的都是小凳子。良和登时觉得沮丧极了。突然看到一个空当,上面摆着一碗热乎乎的面,而朝歌就坐在旁边的位置。与自己目光相对的时候,朝歌轻轻把面朝自己的方向推了推,然后若无其事地低着头继续吃面。良和有点高兴得不知所措了,他只觉得全身的细胞上下左右毫无规律地乱蹿,蹿得自己心慌意乱的,身子轻飘飘的。

他就那么飘飘忽忽地走进去,在朝歌旁边坐下来。半晌,傻乎乎地伸出右手指着面问:“这个,是我的?”

他看见朝歌稍稍停顿了下,然后点点头,虽然自始至终都没看他,也没说一个字,良和仍是狂喜不已。那碗面,他吃得毫不知味。他觉得,是喜悦让他丧失了味觉。

似乎就这么熟络起来,话依然不多,只是默契地相伴左右。至于朝歌的家事,她不说,良和自然也不去问,他只是默默地希望她好,亦做不到像蹩脚的偶像剧那样,想法子逗她开心,然后温柔地说,这样才好,你笑起来多好看。

那么肉麻的话良和说不出来。他也试图讲一些好笑的话,甚至专门买了本厚厚的笑话大全,努力背下来,选择一个适当的时候,自然地讲出来。而朝歌只是莫名其妙地看了他一眼,再看一眼,然后“扑哧”笑出声来。笑话那么冷,朝歌是笑他,笑他佯装自然地讲一个冷得要命的笑话,紧张得手心都出了汗,却仍是满心期待地看着自己。不管笑点在哪,这都更让良和乐此不疲。

一切的一切,都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生活本就蕴藏着巨大力量,任谁,也只能随它捏圆捏扁,任意逆转方向。

3

不知道是怎么传进良和母亲耳朵里的,她终究是知道了他们的亲密,于是导演了一场“成双”的戏码。就在那个巷口,她眯着眼睛痛恨地盯着朝歌,嘴里不断吐出恶毒的字眼。良和从没觉得这样厌恶母亲,他护在朝歌身前的反驳更让她暴跳如雷。她觉得自己顺从的儿子突然变了样都是受了这小妖精的蛊惑。她狠狠地拽过朝歌的手臂向她家走去,她要问问清楚,这些勾人的招数是谁教她的。这条街有谁不知道,她从不是吃哑巴亏的人,而她最吃不得亏的就是她的宝贝儿子。

正在争执,那扇门却自己开了,那个漂亮的女人走出来。

“你来得正好,我正要找你,你给我说,你家的孩子你管不管?这小狐……小小年纪就搞这一套出了事谁负责?”

朝歌的母亲也不说话,就那么冷冷地吊着眼睛看,仿佛在看一场事不关己的闹剧,让良和的母亲吐了一半的“小狐狸精”竟硬生生的咽了回去。

“恋爱这回事,终究是两厢情愿的事情。”说着便拉了朝歌转身回去,不卑不亢地阖了门。

良和的母亲吃了闭门羹,竟也不知如何应对,在门口不咸不淡地吵了两句,便也愤愤地回去了。

那晚,良和饭也没吃,关在自己房间里待了两个小时,他听见父亲在外面发脾气,母亲因心疼儿子竟破天荒地没有吵闹。待到外面安静,良和偷偷溜出去敲朝歌家的门,他想他怎么也要来看看朝歌,向她和她的母亲道歉,把一切都解释明白,要朝歌的母亲别生气,朝歌没有做错什么。他怕她挨打,他总是觉得她们母女的关系并不是很融洽。

开门的正是朝歌的母亲,良和有些窘迫地站在门口,他说:“阿姨,对不起,您别生气,我跟朝歌没什么,我只是看着她不爱与人交往不放心,便总是跟着她……我,嗯,我不会伤害朝歌,不会做让她不开心的事,我只是……阿姨,你别怪朝歌。”

良和紧张地看着她的脸,他觉得自己该说的都说了,又觉得似乎什么都没说明白,他紧张地看着她的脸色,脑袋里乱七八糟地转着。

蓦地,他看见她突然绽开一个美好的笑容,使她整个脸的线条柔和起来,他听见她问:“那么,你会对朝歌好,是么?”

良和下意识地点点头。

“我知道了,我不生气,你回去吧。”说着便关了门。

良和在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了许久,他努力回想整个过程,他有点不明白了,他竖起耳朵听里面的动静,没有责骂,没有恸哭,那么,这样就代表朝歌是安全的吧?

4

朝歌的母亲是在朝歌十八岁生日的第二天消失的,消息像流感病毒一样沿着空气在整条街蔓延。他们看朝歌的目光里,透着同情、探寻、或者幸灾乐祸,良和就在那样异样的目光里紧紧抓住朝歌的手。

“你瞧,她那么迫不及待。”朝歌说。

“朝歌……”良和觉得有什么东西压住了他的舌头,他突然就丧失了说话的能力。

“你知不知道朝歌是什么意思。”未等良和回答,她便自顾自地说下去,“朝歌,是卫国故都,意为高歌黎明,喜迎朝阳。可是你说,我是为谁而歌,谁,才是我的黎明呢。”

阳光已经暗淡下来,我们就那么浸润在血红的残阳里,突然就有了惨烈的味道。

良和突然就明白了两年前她的笑,那是一种欣慰,一种释然,一种解脱。她把朝歌托付给良和,她要他承诺,一直一直,对朝歌好。

朝歌花五百块做了一个刺青,那是一只精细的翅膀,就在右面的蝴蝶骨,针孔细密、羽翼饱满。翅膀微微扬起来,以飞翔的姿势。朝歌说,她只有一只翅膀,再华美,再有力量,也只是徒劳的挣扎,只能是挣扎。

她开始习惯一种笑,嘴角微微弯起来,很安静,目光平和。是一种毫无快乐的笑容。

朝歌,你又何必,一遍一遍揭开自己的悲伤。

良和知道现在的朝歌很危险,他努力地想把她自己营造的那个世界撕开一道口子,他希望她能借着透进去的一丝阳光看到自己,看到盛开的蔷薇,看到路过的飞鸟,看到幸福。可是他做不到,他分明看到朝歌眼中涌出大片大片的绝望,足以让他的希冀全军覆没。

朝歌开始疏远他,她自己搬到最末一排靠门的位子,除了上学的时候可以远远地看到她的身影,其他时候竟无论如何也寻不到。那扇曾经冷寂的门板似乎关闭在光年之外,任你如何呼喊叩击也不会传递给屋内任何信息。良和惊恐地发现,一个人要抹掉自己生活的踪迹原来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

终究还是从别人口中得知,就在朝歌像往常一样早二十分钟从后门溜出教室的时候。

“难道你不知道?早早出去还不是为了掩人耳目,这个人……”女生的脸上露出嘲讽的笑容,“还真是放得开。”

“听说她妈是跟人私奔的呢。”

“嘘……”惊讶得倒吸一口气,“原来还有遗传因素呢,都喜欢老男人。”

良和就在一片嘲弄的哄笑中奔出教室,朝歌,沉默的瘦小的朝歌,他一直以来都想拼出所有来保护的朝歌,已经钻进一辆黑色的豪华车子疾驰而去。良和站在扬起的尘土里,终于大哭起来。

那晚,良和趁爸妈睡着,偷偷翻墙出去,挨着朝歌家和自己家连接的墙壁坐下来,倚靠着潮湿的青苔,脑袋里混乱不堪。已经将近十点钟了吧,朝歌还是没有回来,他一直留意门外的声音,这扇厚重的门板始终未曾被推开。他跑到附近的便利店买了一打啤酒回来,辛辣的酒水顺着喉咙滑下去,辣在心窝里。

朝歌回来的时候,看到自家门口一身酒气的身影,由最初的惊恐慢慢沉静下来,凉薄的月光洒下来,他的脸孔让人安宁。朝歌使尽全身力气把良和拖进屋里,她沏了一杯茶水,回头就看到良和睁大眼睛看着她。

“朝歌,你不能这样惩罚自己。我难受,我真的难受。”良和口齿清晰,看起来异常的清醒。

朝歌就全部明白过来,原来今天看到的那个追着车奔跑的身影果然是良和,他定是听了什么人嚼了舌根吧。

“良和,他是我父亲,他知道母亲走了,觉得对不起我,就经常过来看我。我只是感到疲惫,才避开你。”

“真的?”良和弯起嘴角,露出孩子一样纯净的笑容,“我就知道,我就知道……”

朝歌还要说什么,男生已经发出细微的鼾声,睡着了。良和还是醉着的。

朝歌脱下鞋子,在良和身边躺下来。

吊在房顶的风扇有节奏地发出沉闷的声响,月光如水,透过多棱的窗子被割成大大小小的格子铺洒在男生和女生的身上。

朝歌伸出手,轻轻握住男生的手掌,终于恸哭起来。没有声音的恸哭。

自母亲离开,朝歌从未掉过眼泪,面对所谓的父亲突如其来的关怀,朝歌除了讽刺,没有其他感觉。她盯着他已然苍老的眼睛说,不管你现在为我做什么,我都不会感激,因为这是你欠我的。事实上,从懂事起,朝歌便再也不哭了,她觉得眼泪除了遭到别人的耻笑和更进一步的欺辱没有任何意义。可是现在,她握着良和温热的手掌,听着他平稳细微的呼吸,终于忍不住掉下眼泪。

良和,我终于可以在一个人面前卸下所有的伪装,可是我的呼吸太过沉重,那么多细密繁复的情绪覆盖在心脏上。我需要一场寂寞而绵长的征途,让一切的一切沉积成一片轻风淡云。良和,你可懂。

5

朝歌走了,就在良和醉倒在她门前的第二天。

良和抚着欲裂的神经,找到朝歌留下的纸条:

良和。

我走了,带着母亲和父亲留给我的钱,我想去看看那些曾经希冀的美好城市。你听没听过一句话,举着花朵去流浪。

良和,不要问我理由,不要担心我,我只是太迷茫,太不知所措,我要寻找那些在我记忆里流失的东西。

好好的。

朝歌

良和握着纸条的手指微微颤抖,他走到院落里,仰起头凝视着高远的天空。

你走得这样决绝,怎能让我放心得下。我就在这里,就在这,为什么不让我陪你一起度过。朝歌,现在的你,在哪里,又在想些什么呢?

良和站在清冷的晨雾里,心里有肿胀的悲伤蔓延开来。

6

收到朝歌的信是在一个月以后,良和看着信封上小小的字,颤抖着手险些拿不住信封。他走出教室,大口大口地呼吸着空气,他被一种巨大的情绪冲击,那种夹杂着紧张、喜悦、担忧的复杂情绪。

字迹淡淡地舒展开,很少的一段话:

良和。

我终于到了一直令我魂牵梦萦的北京。在这里生活的人,脚步同样匆忙而急迫,我捏着两块钱一张的地图站在拥挤的人群里寻找线路,沿着马路一直走一直走。走过很多很多陌生的街道和店铺,这是一座纷繁古老的城市,沉淀着数百年的记忆。

可是良和,这里的空气很寂寞。

我抚摸着厚重的城墙,给你,给我,最美好的祝福。

朝歌

朝歌写给良和的信,称谓的后面不是冒号而是句点,一直都是这样。好像是表示,良和是最后的依靠,完整的结束。

良和摩挲着这张薄薄的信纸,绷紧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至少他知道朝歌现在很好,朝歌,从未迷失过。

后来,朝歌从各地邮来的信或者包裹断断续续。字都很少,也只类似于“据说古代皇帝就是用精细复杂的苏绣,我给你买了一块,却也不知道你能拿来做什么,或许,铺在冰箱上?”这样的话。可是,良和仍能从那样的只字片语感受到一点一点迸发的温暖。他仿佛看到那些积郁在朝歌身体里的污泥烂草被一片片揭掉,露出最软嫩的纯良和美好。

良和把所有的信件和包裹按顺序排好放进皮箱里,他时常在阳光灿烂的日子翻出来看,他想,这算不算是一个美好的故事,等到岁月老去,牙齿也掉光的时候,他要拉着她的手,讲给所有人听。

最近一件包裹是一包茶叶,也不知道是什么品种,含在舌尖清苦却余香不绝。

朝歌写:“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良和收起信纸和包裹,笑得安静而幸福。良和想,他终于可以不再陷入恐慌的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