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22 19:0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鸟的天堂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篇1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佳作。课文描写了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枝繁叶茂,众写欢乐歌唱。作者巴金以朴实优美的语言赞颂了这自然景观。首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网络这个信息渠获取资料、运用资料,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时代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冲击着我们的生活。教学要创新,首先要紧随时代步伐。在学习课文时,学生不仅渴望了解作者,更想身临其境去看一看那榕树、那鸟。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课堂教学插上了翅膀,学生的实践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以不断激发。其次,课文课程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也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及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情感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语文课上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文本身就有语言形式上的美,并从中可以展开想象,感悟作者美好的感情,并结合生活实践受到没的感染,培养了审美的情趣。这节课中学生感受到了动物间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统一的美,感受了巴金饱满的情感,培养了发现美、感受美的乐趣。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教学中将学生引入了物我同一的境界。我既是树,你既是鸟,树鸟相互欣赏,形成整体。最后,在课堂中倡导学生充分朗读,自主体会,独立创作,力求体现主动参与,合作互动的教学境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由于教学时间调空不当,致使学生在读文时读得不够充分,后面的自主感悟、换位整合没有充分展开,使学生未能淋漓尽致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今后,我应倍加努力钻研、探索、提高自身素养。

 

篇2

    一、激发阅读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用有趣的谜语、生动的故事、巧设的问题、创设情境开展竞赛、电教手段等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好奇、兴奋、激动,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阅读情境中。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我采用了电教手段——用课件展示出桂林山水的美景,以实物直接感知观察的基础,以课件情景为补充将孩子们喜爱的情感,为后面进一步体会感情打下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辩。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回答、互相讨论、互相作用的共同活动中,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见解,使小学生在课堂上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还记得我在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那种伟大的母爱。”话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的很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最后,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二、读与练同行,促进言语表达。

    练的形式可以多样,比如《九色鹿》一课,我就设计了这样的读写点,让学生帮国王写一份告示,召告天下百姓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这正好与开头的皇榜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也希望通过想通过让孩子站在国王的角度写这个皇榜,让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这里的练笔设计,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成功地完成了读者角色与文本角色的心理对接,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言作者未言,言自我欲言,此刻的练笔设计是有声胜无声,促进了学生的言语表达。

    三、加强朗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背诵十分重视,但在现代人眼中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是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第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如我在教学《万年牢》一文时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先谈谈课题后的疑问,此时学生的兴趣很大,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内心所想:有的说:“万年牢”是说某种东西特别牢、耐用;有的说可能是有人犯了错误,要坐一万年的牢狱,就叫“万年牢”……同学们听着伙伴们的回答都把猜测的目光投向我。面对个个天真活泼、求知欲很强的孩子,我因势利导地说:“你们刚才的想法都好。那么课文中的‘万年牢’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当学生第一次读完课文,’没有找出明显的答案时,学习兴趣有些低落,于是我又向学生提出:“‘万年牢’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面对这个易解的问题,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很快地找出答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万年牢”的不同含义,组内交流之后在班级汇报。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交流体会三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又如;我在《鸟的天堂》一课教学结束时,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鸟的习性是晨出暮归,天亮了就离开巢觅食,巴金爷爷第二次经过时是早晨,怎能看到众鸟纷飞的情景呢?又怎能说这儿的确是鸟的天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个问题,我又让学生通过读书,查阅大量的资料相互交流,最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深化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主题。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让学生读代替教师讲,能更好地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四、引导自主合作,提高阅读质量。

篇3

小学生正处于敏感、害羞和胆小的年龄段。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在课堂上营造出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中,敢于思考,敢于提问,乐于探究。

1.和学生友好相处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他们不敢提问。教师要帮助他们抛弃这种胆怯的心理,就必须营造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使他们没有顾虑,敢于提问。教师应不嫌弃每一个学生,应和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鼓励他们大胆提问,相信他们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和学生交朋友,和他们一起质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

2.让学生有质疑的兴趣

要让学生敢于质疑所学的知识,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地让他们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产生兴趣。这样,他们才会有信心去思索和探究,才会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刨根问底式的追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创设情境,注意用交流的方式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使学生有质疑的欲望,从而踊跃提问。如在教《向命运挑战》时,教师可以跟学生说:“张海迪从小就因病瘫痪,胸部以下没有知觉,医生说她活不到成年,但她没有放弃,用毅力战胜了病魔以及各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大学学业,掌握了多国外语,翻译、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许多有着和她一样遭遇的人以她为榜样,敢于挑战命运。”接着,教师出示课题。这样的谈话,让学生感到惊讶,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有谁能像张海迪一样,想知道文章写的是谁,他们挑战的是什么,怎样挑战等。

教师要巧妙设疑,增强学生质疑的兴趣。《卖火柴的小女孩》对小女孩的外貌描写得很美,这让一些学生很不理解,他们觉得小女孩很可怜,没有必要描写小女孩的美丽。学《小抄写员》时,学生在读到叙利奥被父亲责骂后,内心的反应很微妙,觉得不解:为什么叙利奥受到了责备,却感到很欢喜呢?这些看似矛盾的叙述,内蕴了一个故事,这样巧妙设疑,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用心指导学生质疑

对于如何质疑,学生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地教导,从而把握时机,积极探究。

1.在预习课文时质疑

在正式讲课之前,教师要安排学生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并在笔记本上记下不懂的问题。

2.质疑课文题目

课题是文章的精华。对课题进行探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出示课题后,教师要问学生从课题中学到了什么或者看到了什么,这样就为课文内容的学习留下了悬念,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和验证答案的心态去学课文。如教学《鸟的天堂》时,在出示课题后,学生会问什么是天堂,以及“鸟的天堂”被如此命名的原因。出示了课题《一定要争气》后,学生质疑:谁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应该如何争气?

3.在阅读中质疑

在阅读时,课文的内容会让学生产生新的认识,而这种新的认识又会冲击他们之前对课文的理解。两种观念的交锋,又会引发新的疑问。因此,教师要利用这样的机会,和学生一起读课文,一起分析文章中的疑难词句,一起分析作者的思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含义。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增加,也能养成在阅读时质疑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如《林海》多次出现“亲切”“舒服”这两个词,学生问:写这么多次有意义吗?写一次难道不行吗?再如《凡卡》中,凡卡在信封上写了“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学生问:这样写信封,爷爷能收到吗?爷爷收到后会来接他回乡下吗?……这些疑问,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理解后产生的。

4.课后的反思

课讲完了,不等于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应该让学生对整篇课文进行复习,针对自己以前的提问和回答,再结合课文的原意,比较两者的差异,看有无新的疑问产生。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展开联想,对课文进行反思。如教完《凡卡》后,学生问:凡卡的结局会怎样?这等于在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索中摸索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引起人的思考。

篇4

语文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要从培养一个真正的人的角度来进行。如果我们只顾眼前的单一的目标,就没有时间去展望、塑造整个的生命。我们培养的是人,是生命全程中处于起跑阶段的人,是生理、认知、情感等整体发展的人,因此,我们就必须在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每一个教育细节中体现我们关怀生命、塑造完人这一教育理念,而不应该让求知成为惟一。在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中堆砌理智知识,并以此来评判人的发展,这样做,只会泯灭孩子的灵性,抑制纯真的童心。

一、对“文字功夫”与“口头功夫”的反思

儿童在入学前已基本掌握了口头语言,入学后学语文,虽然口头语言尚待继续提高,但重点和难点,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与写。加上汉字这种表意文字的特点,远比表音的拼音文字复杂。因此,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任务特别繁重。我们说一个人语文功底不扎实,往往是由于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文史学家周汝昌先生读了《一屋子大学生写不出“钥匙”二字》,感慨良多,写了篇短文呼吁教育专家“多动动脑筋”寻找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总钥匙”,正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然而,反思我国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讲问,学生答读颇为忙碌,但一堂课下来往往很少用笔,语文课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

二、对“习得”过程与讲析过程的反思

我国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心理语言学”认为,每个人的第一语言(母语)都是在他一岁半到六岁之间,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自己获得的,这就称为“语言习得”。这种习得过程,一无专职教师,二无专用教材,三无专课讲授,四无强化训练,其习得的迅速、高效与进入学校后“学得”书面语言时的困难重重,形成了鲜明反差,其原因何在,值得我们反思。当然,儿童学前期的“习得”与上学后的“学得”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无定的,自然而朦胧的;而后者是规定的,自觉而明确的。但我们不能据此就把两者对立起来,儿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不免有某些“学得”因素;而儿童在“学得”过程中,更应当借助“习得”的规律,借鉴“习得”的经验。即应当注重自主的实践演练,在生活中运用。现在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违背了母语的习得规律,如课堂教学过程以讲解提问分析为主,割断了与生活交际的联系。学生在瞄准考试的题海中沉浮,既失去了主体地位,又缺少真正的语文实践。

三、教育是永远指向未来

那么未来这个更加技术化、国际化的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提出了人的发展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我们关注的是现实性、技术性和一大堆没有与社会整合的知识,而不是人。这是教育的悲哀。雅斯贝尔斯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一语中的:“当代教育已出现下列危机征兆:非常努力于教育工作,却缺少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籍,教学方法和技巧也不断花样翻新。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是前所未有的多,但因缺乏一个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富于语言创造力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学习,以掌握丰富的语言,传承精神遗产。而学习语言的形式应该是教师帮助下学生自主的识字、朗读、阅读、思考、讨论、背诵、写作和口语交际。新的小学语文大纲出来之后,大家都认为很好,重主体、重整体、重感悟,确实道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但就操作而言,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却处于一种“失范”的状态,怎么“整体”,怎么“感悟”,早自习读,晚自习读,回家读,上课还读,读什么,怎么读。我以为,抓住“读书”就是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古代童子“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练就了语言的童子功,而我们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弊端时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了,因而造成了多年来我们语文教育的极大浪费。读的目的是训练、养成语言的记忆力、语言的感知力,进而达到较高的语言鉴赏力。大量语言信息的贮存以及对词汇、句子、段落、篇章和对文章技巧、逻辑修辞的敏感是生成语言的关键。没有丰富的语言信息贮存,又怎么谈得上去创造性地理解和表达呢?然而我们今天是在肢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习题式的语言点的训练,这是舍本逐末,实践证明是不可取的。我想在读书问题上应该思考三个问题:读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

篇5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A-0065-02

以读代讲,顾名思义,就是用读来代替讲。以读代讲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倡导多年,但在课堂教学中,理念与教学行为还是难以实现对接,原因在于教师对以读代讲的定位不够明确。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对以读代讲进行详细阐述。

一、把读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下面是两位老师同时执教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三个儿子》一课,对朗读教学的处理各不相同,从中我们对以读代讲的定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案例一】

(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三个妈妈称赞自己孩子的句子。

(二)指名学生朗读三个妈妈称赞自己孩子的句子,教师进行点拨。

(三)分角色朗读三个妈妈的话,体会三个妈妈的心情,享受阅读的乐趣。

【案例二】

(一)在课文里,三个妈妈是怎么称赞自己的孩子的?谁来为我们读一读?

老师评价:从这位同学的朗读中,我们听出了三个妈妈对自己孩子不同的评价,你听出来了吗?请同学们用“______”划出三个妈妈称赞自己孩子的句子。

(二)进入角色,感情朗读,请学生分别读三个妈妈称赞自己孩子的句子,体会三个妈妈的心情。分三步:

1.请学生扮演角色读第一个妈妈的话,其他同学注意听她是怎么夸自己的孩子。然后老师评价。

2.让学生读第二个妈妈说的话。

3.指名读第三个妈妈说的话,理解“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最后全班齐读。教师小结方法。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你的妈妈是怎么夸你的呢?

(四)指导学生交流、品读:如果把自己当做妈妈,你会怎样夸奖你的孩子呢?会用什么语气?

【反思】

很显然,第一位老师将朗读作为教学结果,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先理解语言,再进行朗读指导。因此,朗读就成了理解后呈现的结果,学生在朗读前的主要任务是理解课文内容。这样,教学的立足点是分析课文内容。而第二位老师则是先引导学生朗读,通过联系生活指导学生读,让学生的朗读逐渐由感受过渡到语言,从而突出朗读的层次性。这样,教学的立足点是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学既是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过程,也是学生朗读实践的习得过程,教师将朗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同时也把朗读作为教学目标。

两位老师确定的教学重点是一致的,但是,第二位老师的教学是在引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突破了重难点,将教学内容寓于读的过程,以朗读指导为主线推进教学,很好地实现了以读代讲的目标。

二、力求整体感悟

【案例】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蕴含的情感很丰富,一位老师以“可怜”为主线,教学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文中写到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情景,首先由老师读一遍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部分。

课件出示: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进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教师在范读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部分时,学生仔细听,并说出老师哪里读得好,为什么要这样读。接下来,老师请学生分别朗读小女孩接下来的几次擦燃火柴的段落。在具体的指导朗读中,学生透过文字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对小女孩的情感由怜生爱、由爱生悲,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感情线索较为明显,教学时不宜层层分析文字,而应以朗读来代替分析、讲解,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如果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朗读,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体会、对比,对人物的情感就理解得更深刻、更完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三、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鸟的天堂》为例,文中写了作者两次看见大榕树的情景,第一次是傍晚,看到了静止状态的大榕树的美;第二次是早上,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鸟在大榕树上欢叫、飞舞、扑腾、嬉戏,此时大榕树是动态的美。一位老师在教学时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实现了以读代讲。

老师指导学生朗读作者第一次看见大榕树的静态情景,同时配上班得瑞的《寂静森林》展开配乐朗读。

老师指导学生朗读作者第二次看到大榕树的动态情景。因为这次是动态描写,因此配上了具有动感节奏的音乐,引导学生想象朗读,体会文字的变化,读出画面感。

整合读,请全班男生朗读静态部分,全班女生朗读动态部分,在动与静中的变化中提升感受。

【反思】

朗读是用语言传达对作品的理解,需要教师激发学生朗读的创造力。除了一般的朗读文字,教师需要对朗读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揣摩,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文本时做到深入理解文字,感受文字背后的意境和作者的写作手法,运用多种形式为学生的朗读注入活力和创意。在《鸟的天堂》一文中,这位老师领悟了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采用相应的配乐形式来引导学生朗读,提升了学生的感受。

篇6

一、课堂要多些民主与和谐

教学民主是学生进行自主实践、自主创新的前提。没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的生命活动在课堂中就不可能尽情绽放,创新意识就不可能真正产生。课堂中民主的学习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双方情感融洽、心理协调,能使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实践、创造活动进入理想境界。反之,课堂上师生的关系太“冷”,学生就不敢越雷池半步,思维动不起来,哪来自主实践、自主创新?

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首先应确立“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的理念,尊重差异、学会包容、公正评价。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能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落实应有的学习权利。允许学生在课堂中出错,允许学生质疑教师与教材。如果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而不是揣度教师的标准答案是什么,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及时进行表扬;如果一个孩子很努力地学习,即使成绩不理想,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其次,教师要学会欣赏、呵护童心。特别要学会欣赏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好奇与想象,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是求知欲和创造力的发动机,是生命成长的内在冲动,但它们是珍贵而不稳定的。课堂要留住那些珍贵的好奇心与想象力,需要懂得孩子的好教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片好奇爱问、自由想象、自主创新的天地,顺应自然地陶冶其天性,激发其创造意识,点燃其思维火花。

第三,教师要善于留白、学会等待。留白,是教育的艺术,也是教育的成全。在课堂上,在对话中,在困难面前,老师应该给予孩子更多机会作出自己的回答。在课堂上,面对一些问题,如果老师不急于把结论和答案告诉学生,多给学生一点时间去静心思索,去讨论、去思考、去合作,很多时候学生都能自己顺利解决。课堂期望的就是学生豁然开朗的那一刻,灵光乍现的那一瞬。

二、课堂要多些自主选择

学会选择是一个人适应时展的需要,能够选择是体现学习自主和创新的第一要素。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更是一种主体意识、主体行为的体现,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创新意识的真实萌发提供了可能。课堂教学应在更多环节上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多创设一些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

1.学习内容可让学生自主选择

如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课文都采用并列段式或层次,更多的课文是对某一事物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描叙。这都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最爱读、体会最深的部分进行学习研究和交流。如《将相和》中的三个小故事,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爱读的一个故事进行研读,说说廉颇、蔺相如、赵王、秦王这四个人物中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

2.学习方法可让学生自主选择

学习的方法有千万种,而人在学习过程中总是自觉地运用着各种学习方法。教师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法,并通过总结交流,相互借鉴,不断地优化学法的运用效率,发展学生的选择能力。

3.练习内容和要求可让学生自主选择

应当承认学生的资质有差异,基础有好坏,因而练习的内容和要求也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多一些弹性练习,多一些弹性要求,不能一刀切。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选择的机制有很多,如学习伙伴的选择、情感体验的选择、想象空间的选择、甚至对教材学习先后顺序的选择,等等。一句话,教学中选择机制的运用,是教师现代教学思想的体现,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真实保证。

三、课堂要多些质疑与批判

巴西教育家弗莱雷认为,除非对话双方进行批判性思维,否则真正的对话无从谈起。“只有要求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对话,才能产生批判性思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质疑和批判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中应利用思维差异的学习资源,产生多维对话的学习形式,在全程的思维碰撞和对话反馈中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反思的能力。思维碰撞是自主学习的要求,是合作学习的表现,是探究学习的内涵。创新是思维碰撞的火花,智慧是思维碰撞的果实。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留意学生在学习中的质疑和批判性学习,这样的创新意识培养随时随处俯首可拾,遗憾的是现在学生缺少这样的课堂时空。

我在教学六年级《穷人》时,有学生当堂质疑:“用‘温暖而舒适’形容桑娜的家庭是不合适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同学赞同该观点,但也有一些同学认为大文豪托尔斯泰不会用错词语,可一时又找不到合理的解释。于是我改变原来的预设,让学生研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寻找自己观点的依据,展开对话。

先讨论用“温暖而舒适”形容桑娜的家不适合的原因:吃得差、穿得差、住得差、生活苦、工作艰险等,特别是邻居西蒙一家的凄惨遭遇更说明了不能用“温暖而舒适”来形容穷人家庭,感受到“穷人的穷”。再讨论作者用“温暖而舒适”来形容的理由:桑娜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孩子睡得香甜、夫妇二人互相关心体贴、家庭感觉温暖,与西蒙家比较更显“温暖而舒适”,尤其是桑娜夫妇不约而同做出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的高尚行为倍显“温暖而舒适”,深切感悟“穷人不穷”。这样的思维碰撞,学生学得主动,觉得有效,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

四、课堂要多些尝试探究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尝试的结果,假如真了解了,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象必然比较深,自己对于它的情感必然比较浓。假如不能了解,也就发现了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师的指导就困难所在加以解答。其时,在内容的领悟上都会感到恍然有得的,对于以后的尝试,这是有力的帮助和鼓励。”先学生尝试,后教师指导,强调的是主体的尝试探究,自求得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尝试可以是无时不在的。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为了适应群体教学的特殊要求,提高教学效率,必须瞄准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特点和基点,考虑设置比较集中的“尝试中心”,实行以点带面、以中心带整体的教学策略。所谓“尝试中心”,就是组织学生能开展自主尝试活动的一两处基本点,它必须是紧扣教学目标的中心问题,有较大的覆盖面,有比较宽的跨度,有一定的难度和新颖度,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深入探究、充分合作,同时又能照顾差异,调动不同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一只小鸟》时,我紧扣“清——轻——和——美”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和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尝试学习,对话文本,品析语言,感悟创造语境,体验其中的语言美和人文美。

师:“清——轻——和——美”这样的描写方式很特别,我们很少见到,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请大家先读读这一句话:它的声音里满含着清——轻——和——美,唱的时候,好像“自然”也含笑着倾听一般。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清——轻——和——美”的什么?

生:我读懂了“清——轻——和——美”在形容小鸟的叫声悦耳动听,连大自然都听得陶醉了。

师:大自然都听得陶醉了,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生:我是从“倾听”中读懂的,倾听是在说大自然听得很专心、很投入,全神贯注,像陶醉了似的。

生:我还从“含笑”中读懂了小鸟的歌声很动听,因为含笑也说明大自然很喜欢听,被小鸟的歌声陶醉了。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老师想听听你们读的小鸟的歌声有多美。(生有感情地练读)

师:小鸟这么美的歌声到底是怎样的呢?

生:是清脆的、美妙的。

生:是轻柔的、是美好的、是和谐的。

生:还是轻快的、柔和的。

师:是啊,歌声中有这么多美妙的感觉。接下来请同学们比较体会,如果把“清——轻——和——美”中的“——”改为“、”感觉会怎样,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这句话里的“清、轻、和、美”用得不好,让人感觉小鸟的歌声是一会儿清脆、一会儿轻快、一会儿柔和,断断续续的。而课文中“清——轻——和——美”是连贯的,这么多美妙的感觉同时在一起。

师:你太有水平了。是的,这里的“——”也叫破折号,表示连接不中断的意思。你还从哪儿读懂了这“——”表示这么多美妙的感觉同在一起的?

生:是“满含”。说明小鸟的歌声清中有轻、轻中有和、和中有美,互相包含。

师:这么美的歌声,你能把它读好吗?这么可爱的小鸟,你能读给我们听吗?(生再有感情地朗读)

五、课堂要多一些学习方式

课堂中应该让学生的学习充满智慧的挑战,面对千万种挑战,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学习方式。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探究,也可以讲授;可以小组合作,可以独立探究,也可以集体交流;可以以读助学、以练助学、以议助学,也可以画一画、演一演……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生动了学习,精彩了课堂,激发了主动,生成了创新,使课堂成为学生愉悦学习的“娱乐坊”、自主活动的“操作间”、创新学习的“学习场”。

在教学四年级《鸟的天堂》时,我让学生通过画板画学课文,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板画:根据自己的学习感受,先画一棵大得不能再大的榕树,以表现“鸟的天堂”的高大美丽、枝叶繁茂;再画一次多得不能再多的鸟儿,以体验鸟的天堂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树鸟对话,感悟“鸟的天堂”中人、树、鸟相生相息的愉悦与和谐。

如在学生画了一黑板的大树之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我们的大作,你觉得这幅巨大的板画,最能表现的是什么?请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

生:我们画出了大榕树的枝叶繁茂。

师:你从哪儿读懂了大榕树的枝叶繁茂?

生1:作者说“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就是说大榕树把能长的枝和叶都长出来了,生机勃勃。

生2:课文中说:“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我觉得真有点密不透风的感觉。

生3:我从“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是一棵大树,有着数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读懂了大榕树的枝叶繁茂。

生4:老师,我们还画出了榕树的高和大。

师:你从哪儿读懂了榕树的高和大?

生5:“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斜躺在水面上一样。”只一部分树枝就像一棵大树,那如果是整棵大树,真不知有多大了。

生2:作者说:“我见过不少的大榕树,但是像这样大的榕树却是第一次看见。”我想作者也算是见多识广的了,但是像这样大的榕树却是第一次看见,说明这棵榕树是出奇的高大。

生3:我从“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的绿叶伸到水面来。树叶绿得可爱。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但是我看不出树干在什么地方”中读懂了榕树的高大和枝叶繁茂。第一“河面变窄了”,那是因为榕树实在太大了,把河道都挤窄了。第二,我看不出树干在什么地方,说明这棵榕树的枝叶实在是太繁茂了,挡住了视线。

师:看来同学们读书的能力远远高于作画的本领。细看这幅巨大的板画,老师总觉得有点遗憾,你们讨论一下,是什么?

生1:画得不够美丽。

生2:画不出树叶上颤动的生命。

师:树叶上怎么会有新的生命在颤动?

生1:那是因为大榕树的养分充足,生命力旺盛,树叶实在是太绿了、太鲜嫩了。

生2:这么多嫩绿的,不,翠绿的树叶,因为树叶水分充足,在晚霞的映照下,就更显得明亮了,刺着人的眼睛。

生3:我有补充。这时如果有微风的话,风吹树叶晃动,就让人觉得一个个新的生命在树叶上颤动。

篇7

【关键词】自主评价 自评 互评 引导策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自主评价就是让学生以教材为载体,结合相关信息,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然后开展互相评价或自我评价,判断他人或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促进他人或自身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自主评价,可以让学生对问题的结论有新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思辩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有利于培养反思意识,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评价活动是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自主评价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评价意识

小学生的自主评价意识是建立在教师有目的培养的基础上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开辟评价机会,鼓励学生学习自主评价;通过自主评价,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再次尝试的欲望。在这方面,我主要运用三种策略激发学生的自主评价意识。

1.激发内部动机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具有更持续的作用。” 只有让学生明确学会自主评价的好处,才会促使他们产生自主学习的动机,积极地参与评价活动。要让学生认识到一些同学之所以学习成绩优秀,是因为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发言、勇于表现;要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别人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识自己以及学会探究事物规律的正确方法,扩展创造未来的力量。”

初学自主评价,我先以一些学生为试点,鼓励他们模仿老师评价学生的口吻对同学的发言进行评价,或让他们对自己的发言补充理由根据;再以点带面,组织学习小组开展互评或自评,教师以伙伴身分加入学生的学习中,以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让学生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积极主动地学习自主评价。

2.创设和谐环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才能思路开阔,主动参与活动。”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创设适应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见解的精神,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既回答了问题,又懂得怎样审视自己结论的对与错,学会反思。如在教学《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时,我故意说:“老师对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的知识不甚了解,谁能把自己懂得的知识告诉老师呢?”经此一问,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有的学生争着告诉老师,有的学生抢着评价别人的说法,这种角色置换的做法往往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和谐民主的学习情境。在课前或课后,设计“探究学习成果展示”的活动也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汇报自己所收集的信息或学习的收获,互相评价学习的方法,使知识和能力都得到内化。

3.鼓励自主评价

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当学生一旦取得成功,就应及时鼓励,因为让学生得到一个成功的喜悦要强于千百次的说教,用成功感作为催化剂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自主评价的意识,并逐步养成“好之”“乐之”的良好行为习惯。如在指导朗读《桂林山水》时,一位学生自告奋勇朗读课文后,我让他说说自己读得怎样?他说:“我读得很流利,很响亮,但是开头两个自然段还读不出感情。”班里有几位学生在发言中也表示赞同,于是,我肯定他总体上读得不错,而且能对自己的朗读做出如实的评价,让全班学生鼓掌表扬了他,他高兴得不得了。以后的日子里,只要有朗读或评价的机会,他都争先举手。

二、指导评价方法

要让学生正确参与评价,促进评价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评价方法的指导,使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评价成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1.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课堂教学中的自主评价是让学生对他人或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正确认识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倾向、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因此我要求学生在评价时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人口服心服。如在领悟《鸟的天堂》一课的表达方法时,有的学生说是“静态描写法”,有的说是“动态描写法”,还有的说是“动静结合法。”我就问:“大家是怎样得出结论的呢?”一阵沉默之后是三三两两的交头接耳,接下来是各抒己见,学生读出文中动态描写或静态描写的句子来说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那几位认为是“动静结合法”的学生更是说得头头是道:作者描写“鸟的天堂”时有对大榕树干、枝、叶的静态描写,又有对鸟儿活动情况的动态描写,这就是“动静结合法。”达成一致意见后,那些认为是“静态描写法”和“动态描写法”的学生也认识到自己看问题的片面性。由此可见,有理有据的自主评价能使学生更准确更深入地领悟课文,“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得到实实在在的收获。

2.一分为二,客观评价

事物总是存在着不同的两个方面,所以在指导评价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客观地评判他人或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既要看到所取得的成绩,更要正视存在的缺点,对他人、对自己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在促进他人发展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我,促进自身的发展。如在学完《将相和》后,我让学生评价文中人物并说说自己喜欢谁?经过小组讨论后,很多学生认为蔺相如勇敢机智、敢于与的秦王作斗争,顾大局、识大体,这一点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也有说喜欢廉颇的,认为他知错认错、勇于改错,是个诚实的人,值得学习。可当一位学生说喜欢赵王时,全班一片哗然,我示意要安静,让该同学陈述理由,那位同学说:“赵王善于用人,有功必赏,蔺相如立一次功,赵王就赏他一个官职。”一位学生马上站起来反驳:“赵王接到秦王的信时表现非常着急,秦王约他在渑池会上相见时又没了主意,还有秦王要他鼓瑟他就鼓瑟,这是软弱无能的表现,是不可取的。”赞扬赵王的那位同学又举手说:“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可否认赵王有软弱无能的一面,但他知人善任,当今社会不正需要这种具有管理才能的人吗?”这一来,全班同学议论纷纷,争执不休。此时,我肯定两位同学读书认真仔细,善于思考,讲的都有道理,并教育学生看待事物要尊重客观事实,一分为二,评价同学也要一分为二,客观民主,只要同学言之有理,就应加以肯定。

三、调控评价过程

自主评价旨在引导学生依据理性要求,客观地进行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了保证自主评价能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在学生的自主评价中要适时适度地做好调控工作。

1.及时评价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通常情况下,对学生的发言应及时引导同学们做出评价,教师则运用激励性语言引评,这样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造成学生失望倦怠情绪的产生,同时也有利于在评价过程中深化学生对文本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把握课堂自主评价的一般策略。

2.延时评价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当一个开放性话题或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提出后,我往往采用延时评价策略,通过调控,暂时延缓评价,使学生能在从容自由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诱发新颖而有意义的独特想法。比如在教学《蛇与庄稼》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事物之间互有关系的例子,大部分学生只能说出一二个生活中的简单例子:如种植树木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青蛙能捕捉害虫等。这时我不忙于下结论,而是留下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再思考、再讨论。经过一番深入探究,学生们说出了更多独特的、鲜为人知的例子:如蚊子能把一个人的传染病传给另一个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延时评价为不同学生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参与学习的时间,符合学生的成就动机,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分析综合的能力,是引导学生自主评价的一个重要策略。

篇8

关键词:高效;语文;教学;课堂;优化

构建生本高效语文课堂其核心在课堂,关键是思维对话,目标是和谐高效,这是一种完全符合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作为一线教师,我深切的体会到新课改所带来的新变化。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构建生本高效型课堂应着力优化备课、上课和检测三个环节。

一、要优化备课环节,精心做好教学预设

要想上好一节课,我们教师首先要对文本潜心研读,并做好教学预设。一个语文教师若没有对自己文本进行一番精心研读,没有做出科学的教学预设,那么高效课堂就成了空谈,教师教的“高效”和学生学的“高效”就更谈不上了。教学预设要尊重差异,讲求实效,分层管理,不能用单一的模式、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应在原有的教案上进行创新。预设要备好各个环节,知识结构、重难点、课时划分、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具准备、学生活动、学法指导、内容整合、习题设计、板书设计、教后感等都要设计周全。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重在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匆匆》时,我作了这样的预设:

(1)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认识本课8个生字,要求会写。

(2)了解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3)再读课文,弄清各自然段大意。

(4)细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时间匆匆,一去不返”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看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采用设问的句式,抒发自己强烈情感的表达效果。

二、要优化上课环节,准确把握好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作为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文化修养、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将面临着新的冲击,新的困惑,新的挑战。我们应该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而准备,通过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必须反思的问题。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角、主体作用,所以预习后如何演绎课堂,我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学习方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学习方法,这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提出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僵化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紧扣“自主——合作——探究——实践”的学习方式而进行设计,放手让小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整个学习过程分四步进行:①初读课文,理线索。教师引导质疑,激发学文情趣;学生自读,整体感知。②自主学习,谈感悟。这篇文章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情真意切,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进行自主学习,以发扬民主,弘扬个性。我采用了抓段落,谈感悟;抓句子,谈感受;抓品读,促感悟的方法,给学生时间让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喜欢”,讲“原因”,挥洒自主学习之精妙。让其反复阅读,细品深味,再合作学习,讨论交流,那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行为、美的情感……回荡在学生之间,升华在学生心中,彰现了合作学习之奇妙。让其自选自读自悟,小组过关,班里竞赛,显现了自主与合作学习之功力。③主动探究,悟“环保”。《鸟的天堂》不仅文质兼美而且寓意深刻,联系生活环保教育更表现出我对生活即课本的现代教育观。④综合实践,练“能力”。让学生搜集材料练“查阅”;学写解说词练“习作”;学做导游练“交际”,无不是在讲读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学会搜集、运用、交际,小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知识与本领。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度是重心的转移,这一变革,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切实体现出学生是“演员”,而教师是“导演”,把最多的时间拿给学生。新课标指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定位就是把学生看成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是思想提出“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一堂课中,通过几名学生不同角色的“表演”,真正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使学生正确把握人物的心理特征、事件的因果关系等,这也即将帮助我们完成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从中也体现教学理念的综合性。例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时候,首先我就叫学生在课前把文中的内容编成剧本,然后在课堂上表演出来;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很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更加形象、深刻。还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强了语文课的教学收获、学生对语文课的期待感。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老师问学生答,教师准备好问题,学生答出预设性答案,如果学生说的答案与老师说的不相符合,老师就觉得这个答案是错的。现在,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看待问题要从多角度出发,要有不同的观点,只要能够说明自己的理由即可,当然,这并不是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是有科学性的。例如说:有的学生他的思想就有些偏激,不能像其他学生想象恰到好处,说得到位。还有的学生想象到位,但不善于表达。比如说我班的吕昕迪,我刚教的时候,从来没看见她举手,不管是这个问题会不会?那么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巧妙进行引导。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树立“问题”意识,不过教师要鼓励表扬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学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同时也让所有的学生都来参与探讨。但是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一节课中都有学习的收获,从收获中找到学习的真谛!

(三)让娱乐性始终贯穿整节课堂。

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享受知识的乐趣,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要把一堂课上得生动活泼,要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更形象地说,就是应该让课堂里的气氛动起来,一旦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就变得非常自然,学生听课不会感觉疲倦,教师一堂课下来也因为有成就感而不会觉得太累。

如何使课堂里的气氛动起来是对教师最大的挑战。首先,教师必须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个好的教师应该用最简单朴实的语言,最鲜活生动的例子和最简洁直观的推理和基础知识讲清楚明白。一个好的教师要具备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的本事。其次,创设问题情境,形成积极思维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在眼、口、手、脑等各种感官与活动中去探索新知、获取知识。最后,教师要留心处处皆学问,一个好的教师必须平时多看多听,多积累素材。这些素材不一定是本学科的东西,可以是历史的,生物的,心理学的;可以是中国的,也可以是国外的,积累不同国家和不同学科的素材,可以作为上课的备用材料。教师上课之前可以想一想如何把课堂的内容和平时积累的素材联系起来。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有幽默感的教师最受学生的欢迎。教师恰当运用幽默可以增添师生的生活乐趣,消除师生教学时面临的困境,减少不愉快的情绪,可以使学生精神放松,使教学气氛更加轻松融洽,教育教学更富成效,而且也会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在新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形势下,教师都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尝试学习过程,给他们以自尊和自信;同时,鼓励学生自我实现,自我评价,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要优化教学检测环节,发挥好检测的教育功能

教学检测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借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检测评价方式往往仅注重对学生现有能力水平和成绩的判断和测试。而检测评价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因此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

在最近几次教学检测中,我大胆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不仅仅重视检测结果,更注重检测过程的教育作用,使教学检测活动成为推动学生前进的一个“加油站”。检测中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还可以营造一种宽松、民主、乐趣无穷的氛围。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阅读;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立足学生自主探索,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然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多情况下教师将自己对教材的解读强加给学生,越俎代庖式的教学过程严重地抑制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形成和阅读能力的发展。针对于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语文教师必须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成长。

一、创设阅读情境,注重“导”读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语文阅读的内在驱动力不足,不懂得如何理性地关注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将枯燥乏味的文本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游戏、生活情境等,深深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唤醒学生内心情感的需求,唤起对语文学习的激情,进而接近文本,走进文本,其中,教师利用情境教学“导”读的作用非常关键。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秦兵马俑》一课教学中,这些古代文物与学生今天的实际生活太遥远,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本节课教学设计为一次神秘的旅游探险,教师为导游,引领学生兴趣盎然地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个教学设计中,可以瞬间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同时,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讲解者,而变成了一个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完成神秘的探险之旅,一起解读文本传达的丰富的内涵。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情景,注重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从而带着迫切的期望走进文本,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活力,也能够更好地实现高效课堂。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创设情境需要适可而止,以服务于文本的解读为出发点,以贴近学生认知水平为落脚点,避免误设情境。

二、尊重独特体验,鼓励“真”读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抓紧时间,完成教学进度,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常常停留在表层的阅读中,这种“假”读的教学,学生的阅读能力无从提高。因此,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个性化的阅读教学非常必要,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往自主阅读之门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实现“真”读。个性化阅读需要学生自主体验,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探索独特体验,赋予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让语文教学从感性思维的视角解读文本的内涵,并引导学生用心灵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从而带给学生“真”的阅读感受,教会学生带着感情“真”读。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教学中,教师利用独特的问题预设,充分唤起学生内心情感与文本的紧密接触,在学生解读“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树枝上兴奋的叫着,那歌声真好听!”一句的时候,学生对鸟儿的“兴奋”和声音的“好听”缺乏细腻的体会,此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如果你是那只钻进丛林的鸟儿,你会唱些什么呢?”学生听到这个问题眼前一亮,经过一番讨论,有的学生说:“在歌唱树林环境的舒适!有的学生回答:假如我是那只鸟,我会歌唱生活的幸福!”也有同学站起来说:“假如我是那只鸟,我用美妙的歌喉唤醒人们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学生们回答得太精彩了!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实现个性阅读,从而深入挖掘文本传达的情感,体验文质兼美的精妙之处,去除肤浅地读,粗糙地读,而是实现“真”读。

三、强调个性批判,提倡“回”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倡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语文文本的解读,教师当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批判和阅读反思,挖掘个性化阅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进行“回”读,提高反思意识,从而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选学课文《麻雀》一课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按照平时上课的惯例进行了总结:我们通过文章,发现这篇文章凸显了伟大的母爱……还没有等教师说完,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质疑:“老师,为什么那个老麻雀不能是爸爸呢?为什么是最伟大的母爱呢?”对于学生这一质疑,教师当时异常惊讶,同时思考如果此时直接回答“可以”或者“不可以”都不利于学生的阅读发展,于是,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再回到文本中,一起研究有没有关于麻雀性别的介绍,讨论结果是大家一致确认没有明确指出老麻雀就是母亲,也可以是父亲。最后,老师表扬了学生的批判精神,而学生也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领会了阅读方法。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并积极引导学生的批判性阅读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独特的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批判阅读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要求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从关注学生成长入手,深入解读教材,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个性化阅读意识,鼓励学生通过探索、讨论、交流、批判等形成阅读能力,树立信心,真正地实现让个性阅读打造鲜活课堂,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姜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案析剖析[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 2010(07).

[2]孙丽维.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及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篇10

一、精心设计讨论题。

教学目标的明确,往往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上课前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讨论题:1、教师要认真备课,熟悉教材,研究学生的情况,制定出适合本班实际情况的讨论题。2、根据课文的教学目的、重难点,结合本单元的导读中的训练项目,设计相应的讨论题。

二、自学讨论。

“阅读教学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于是,我是这样做的:

1.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学生边学边想勾画要点:教师巡回指导,随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并适当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否则自学就成为一种形式。

2.小组讨论. (一般前后桌为一个小组)

讨论,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培养学生动于口、动脑的习惯。教师注重引导,交给学习的方法。

三,鼓励学生“创”读,尊重独特体验。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和重要实践活动。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玩解读,鼓励学生个性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激活学生的阅读审美动力.

在阅读教学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积极调动,激活学生的审美动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的阅读对象,审美内容。

如《再见了,亲人》―文,文中描绘的生活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很难入情入境。我在课前收集了志愿军战士舍身堵枪眼,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的感入场面。课中,以录像形式呈现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景。最后,以朝鲜人民与志愿军的临别赠言结课。这样,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在体验审美的乐趣中感知教学内容,在参与创造过程中拓宽审美情趣,达到“设境悟情”的目的。

2.让学生在动态中阅读.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创意去解读文本,生成心得感悟,获得新的启示。

如教学《啄木鸟和大树》一课时,有学生说:“大树拒绝啄木鸟给它治病,把啄木乌赶跑了,这虽然不对,但啄木鸟也不应该看到大树快枯死了,都不再去看望大树,应该做劝说工作。大树在病重时,也许会认识到自己不对,接受啄木乌的治疗呢!”我抓住这个可贵的教学契机说:“是啊,原来的故事是有啄本鸟又一次上门劝说的,可是因为故事太长,没有编,现在我们来当小编辑,把这部分编进去,怎么样?”学生兴致勃勃,续编了啄木鸟二劝大树,三劝大树的故事。在这种动态的阅读中,学生既遵循文本,又超越文本,培养了创新思维。

3.让学生在想象中阅读。

想象是倾向于艺术真实的创造性思考,通过想象能体验感悟到文本隐含的意义。因此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通过想象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对人生的心理体验。

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当学生读到“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树枝上兴奋的叫着,那歌声真好听”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假如你就是林中那只可爱的小鸟,你能告诉大家你在唱些什么吗?”学生的想象翅膀展开了,有赞美家园环境舒适的,有歌唱自己生活幸福的,有发出诚挚邀请的,还有向人类发出强烈呼吁,希望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 这样把握契机适时点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想象丰富,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涵。

四、引导“研”读,培养探究学习。

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所学知识。由于学生认识能力和水平的不同,对某些问题难以理解,模模糊糊,一加半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自学讨论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和讲解,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小学阅读教学提倡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丰体作用,让学牛在积极探索中萌发灵感。

如学习《詹天佑》一课,我着重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杰出”和“爱国”两个词语让学生通览全文,自主读书,探究阅读,看看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边读边标出有关语句,积极讨论,大胆交流,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着发现者的快乐,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五、强化阅读的个性化反思,指导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