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课件范文

时间:2023-04-08 04:5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桂林山水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桂林山水课件

篇1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2、通过品词析句,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电脑 大屏幕 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我们欣赏过奇丽的洞庭,今天老 师又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具有南国风光的美丽的桂林山水。(大屏幕出示课件: 桂林山水全景图、并出示“桂林之旅”字样的导游旗)大家想去吗?

生:想!

师:(板书课题)看了课题,提问: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问题要提问? 生:我想知道怎么去桂林?

生:我想知道桂林山水在哪里?

生:我想知道桂林山水美不美?

生:我想知道桂林山水是什么样?桂林的山,能否与我们调兵山的砬子山媲美?

二、整体感知 提出问题

师:那么,桂林山水到底什么样?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可以默 读、轻声读、大声读……再说说桂林山水到底是什么样。 师:读的时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一边读一边想: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作者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

边读边画。

生:汇报

师:读了课文谁想告诉大家桂林山水是什么样?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桂林山水的哪些方面呢?

这些内容,哪些是写山的,哪些内容又是写水的?

(小组互说 交流汇报)

三、品析文本 落实目标 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就随导游一起走进这美丽、迷人的桂林山水,去尽情游览、用心感受它的 美吧!

下面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的要求,自学描写桂林山水美丽景色的内容。 (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读、自学)

师:老师巡视同学们自学的情况。这部分描写了漓江的哪些特点? 生:静、清、秀。

师: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生:比喻、拟人、排比。

师:(大屏幕出示CAI课件:漓江图)看,这就是美丽的漓江。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分 钟,感受一下漓江水的美。

感情朗读,看谁能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秀。

同桌互读、小组读、配乐读……

师:接着往下看,看导游又带我们进入了哪里?

生:走进了桂林的山中。

师:桂林的山又什么特点呢?

生:奇、秀、险。

师:你说的真棒,简洁全面。

师:那么写桂林的山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生:比喻、拟人、排比。

师:(大屏幕出示CAI课件:桂林山图)看,这就是桂林的山。

下面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轻声朗读课文,来体会体会桂林山的美。 师:这么美丽的漓江的水、迷人的桂林山是那么令人神往。如果你就生活在这里,你怎样向大家介绍它的景致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美丽的画面,给我们当一回小导游吧!同桌互相练习说一说,看看谁能当小导游。

(学生互相当导游练说)

师:(大屏幕出示CAI课件:桂林山水美景图)(师挥动着“桂林之旅”导游旗)问: 谁愿意给我们当导游?(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

师:好,你来。(生解说略)

生:一学生刚说完。

师:他导游的不错,但是谁能比他说的更好,你的秘诀是什么?

生:抓住景物的特点用自己的话导游。

师:很好!那请你给我们导游。(生解说略)

师:你说的很棒,真像一位专业导游员。你去旅游见过导游解说吧? 生:是的,我去北京旅游的时候就见过“金牌导游员”。

师:你真棒!这面导游旗就送给你了,希望你以后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小姐。(生笑, 鼓掌)

师:美丽的桂林山水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生动,使 我们难忘呢?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三个问题。(大屏幕出示:

1.作者观察景物是站在什么地方观察的?

2.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3.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观察的?)

先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交流,互相评议。

篇2

1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建构知识

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其内容真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课文中的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若光靠教师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化难为易。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文中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来没有看见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到底是怎样的呢?此时,学生想亲眼目睹桂林山水的欲望已经产生。此时,教师打开计算机,播放桂林山水的画面,那“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的山峰,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同置身于其中,这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音乐缓缓而起,将学生带入意境中,使学生由文字到画面,由画面到音乐,在具体形象的教学环境中,缩短了学生与文中景物之间的距离,也缩短了学生与作者之间心灵的距离,那种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惊赞之情,对祖国壮丽河山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2获取信息,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利用多媒体为阅读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料背景,帮助学生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的事物生动化,陌生的事物生活化,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发现学生对地球的地貌、地壳、地幔等知识知之甚少,但又对此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选用清晰的、可视性强的图片制作课件,课件上显示出茫茫宇宙群星璀璨的画面,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旋转着出来了,它就是地球。蔚蓝色的地球美丽壮观,然而在茫茫宇宙中它却成了一叶扁舟。通过文本、动画、声音,为学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如此教学,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体会到了地球的美丽壮观,弥补了传统教学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取得了传统教学无法取得的教学效果。

3启迪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自主探究

篇3

一、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为学生创设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广西桂林山水相映的秀丽景色和独特风貌,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课一开始,我就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出示一张文字片:桂林山水甲天下。通过对甲字的讲解,点出桂林山水在世界游览胜地中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激发学生一睹为快的强烈欲望。然后抓住时机播放一段编辑好的配乐录像,展现桂林山水的奇特风光,把学生带进如诗如画的境地,从中感知桂林山水独特的美。随着画面的移动,学生不时发出惊叹声,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这样既渲染气氛,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课文中,又让学生怀着对美的向往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景。接着,我播放了课文配乐朗读的课件,让学生在欣赏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诵之后,个个跃跃欲试,都想读一读课文,表达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我用语言、录像、音乐的渲染,创设了课堂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唤起正确感知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容。小学生限于生活经历和生活积累,感知发展水平不高,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实际相去甚远,很难正确感知。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越容易理解和巩固。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首先精心布置了教室:讲台上端放两盆碧绿的万年青;黑板上方正中,悬挂着的遗像,遗像上披着黑纱;学生的课桌上放着每人精心制作的小白花。教室里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气息。考虑到课文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学生所处时代有很远的差距,单凭教师讲述很难唤起他们的感情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我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首都人民在长安街上送总理的实况录像,将课文内容用字幕显示在录像下面,再配上哀乐,先让学生边看边听教师范读,使他们沉浸在对总理的沉痛缅怀追忆中。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创设了可感、可知的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心灵受到了难以言状的震颤,从而被悲痛欲绝的送别场面深深吸引与感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培养创新能力

多媒体可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

如教《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在学生学完课文后,我把制作好的课件及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南沙群岛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宝藏,海洋也向我们展示了它的宝藏。我们能看见星罗棋布的岛屿,数以万计的珍贵的海洋生物……想象还有哪些矿产资源?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陶冶情感升华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定情境中,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形声同步的教材,变生硬死板的文字形象为活灵活现的实体形象,会达到激励、愉悦的审美效果,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更主动和积极。

课文《黄果树瀑布》写景抒情,教学时播放配乐朗读和影像,使学生在听读感知、欣赏体味中仿佛置身于瀑布旁,尽情地欣赏瀑布的样子、听瀑布的声音,感受到瀑布的清凉和美好。一名学生看后充满激情地述说自己的感受:“黄果树瀑布太美了,真是独一无二,难怪被认为是我国最大的瀑布呢!简直太神奇了!”

五、拓展知识空间

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以单一的形式传授知识,如听力课训练听、阅读课训练读等,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今,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可结合有关情境、情节,以“立体”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

如:在进行《只有一个地球》的课堂教学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一系列美丽的大自然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多么迷人。通过学习课文,学生知道地球资源是有限的。然后播放录像,看看目前我国严重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的可怕现实,激发学生“应该好好珍惜”的强烈欲望。最后,在学生讨论收集到的地球污染现状资料时,教师再补充许多目前地球严重受污染的有关信息,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分组讨论,想想办法,“我们应该怎样做”?此时,教师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课外,让学生课后自己看有关书籍,围绕“如何保护地球”设计一份宣传小报和一则公益宣传广告,或写读后感和倡议书。这样,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六、提高教学效率

篇4

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的美。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成长,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培养高尚的人格。

【关键词】

善用慧眼 巧借平台 抓住重点 个性指导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他还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及时引导学生去品鉴,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善用慧眼,挖掘教材之美

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所选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一套语文教材几乎包含了美的各个领域,表现了美的各种形态。美的因素比比皆是,既有丰富的内容美,又有精妙的形式美。诚如罗丹所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海底世界》、《趵突泉》、《海上日出》、《桂林山水》等,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赏心悦目、令人陶醉的自然美;《我的战友》、《劳动最有滋味》、《一夜的工作》、《小珊迪》、《穷人》等体现的则是催人奋进、感人至深的社会美;《卢沟桥的狮子》、《人民大会堂》、《颐和园》、《清明上河图》表现的则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的艺术美。又如《绝句》、《匆匆》、《燕子》、《林海》、《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不仅有丰富的内涵美,而且在语言、结构、意境、风格等方面各具特色,令人回味无穷。我们应深入钻研教材,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或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之具有美的特征,并在教学时通过自己的讲课艺术引导学生去发现、感知和欣赏。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意识地将美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二、巧借平台,感受情境之美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已成为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一种美育方式。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借助各种教学设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精心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活动,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中感受美、欣赏美。如《桂林山水》图文并茂,文质兼美,是融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于一体的美育好教材。在教学时,首先可以运用教学课件或教学挂图,引导学生欣赏画面。通过观察,让学生初步感受桂林山水之秀美。再引导学生熟读深思,深入了解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色,并补充介绍桂林山水的相关知识和传说,然后让学生欣赏课件,进一步创设情境交融的意境,把学生带入美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中去感受和体验“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最后,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畅谈感受。这样,学生不仅多感官地感受了桂林山水之美,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爱美的情趣和审美的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和赞美。

三、抓住重点,品析词句之美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作为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语言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好词佳句不胜枚举。如《燕子》一文中的“赶”“掠”“落”等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从南方赶来闹春的急切心情和飞翔时的轻盈轻巧,特别是文章未句:“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赞歌。”更是以新颖贴切的比喻把作者心灵深处的惊讶与赞叹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为读者展开联想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这些美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品词赏句,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体味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也能使学生对文章所表现出美的意境和情感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又如老舍先生在《猫》中这样写到“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在教学时,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几朵小梅花”指什么?2.此时此刻假如是你,你会怎样?3.猫在洁白的稿纸上踩上了小脚印,作者非但不生气,还说它踩印的是“几朵小梅花”,这说明了什么?然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学生不仅弄清了“小梅花”就是猫的小脚印,而且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

四、读写结合,提升创造之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还不是将美育融入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而是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激励学生创造美,既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在教学中,加强读与写的结合,是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教学《穷人》一课后,可让学生续写结尾,这既是课文内容的延伸,又使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的品质得以再次体现。又如教学《火烧云》后,可让学生根据平时的观察发挥想象,仿写课文,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才能,而且也使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语文教学是多方面因素有机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必须将审美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语文课堂因为有了美育的渗透而变得生机勃勃,活色生香了。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成为一名美的使者吧!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翻转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81-01

新课改的深入推进,翻转课堂在语文课堂中风生水起。翻转课堂是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课堂中信息传递的渠道得到了拓宽,教师通过教学视频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提前告知,并且可以在线讲授与辅导,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重点的讲解。这样,能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1 制作微课,为实施翻转课堂做好准备

微课是近年来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发展下的产物。就是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视频,把教学内容浓缩了较短的视频中,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展现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围绕要探究的知识点,在网上筛选教学资源,结合本班学情制作适合本课程目标的微课。在备课时教师要搜集材料,对资料进行编辑然后制作成视频。这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自己的疑问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不仅如此,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翻转课堂对于传统课堂来说是形散而神聚,学生能从中学到更加系统的知识。例如:在教学《卧薪尝胆》这篇课文时,就制作微课视频,把其中的知识点提炼出来。把越王勾践刻苦自励,发奋图强的故事展示出来。同时,把表示励志的典故与成语系统的展示。这样,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一个思维导图,有了很多关于自强不息,自我奋进的意识。不仅掌握本节课内容,还很好的学到更系统的语文知识。

2 微课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开展微课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安排时间与空间。在观看微课视频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写接收知识。同时,把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逐一梳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行分配时间,对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不懂的地方教师要进行多次播放,直到学生看明白为止。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就让教学视频共享的形式来完成学习过程。在观看后,有的学生不明白刘备为什么要去三次;有的学生想知道这三次是谁陪同刘备一起去的;有学生想了解为什么前面两次没有见到诸葛亮;等等。于是,教师对这些学生存在问题进行逐一讲解。并且对当时的背景进行再一次的讲解。然后,让他们再一次观看视频。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中弄清楚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水平的提高。同时,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相应提高。

3 立足课文,在阅读教学体现主体性

小学语文翻转课堂对多媒体设备的运用是充分的。尤其在阅读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课文内容制作成视频,或者把内容制作成PPT的形式让学生观看课文内容中主要环节。这样,有利于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但在实施课堂翻转教学模式中,对视频或PPT的使用作了调整。教师在课前制作的视频或者PPT并不是让学生回家观看,而是引导学生先熟悉课文内容,对其中的知识内容进行阅读。这样,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已经阅读文章内容的视频或者PPT。然后,要求学生对视频、PPT提出“贴合化”要求,从而视频、PPT中的内容更加贴合课文。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插入了桂林山水的美景图,以及作者的生平与写作背景。同时,还添加一些与写作背景相关的图。如当时作者在游览桂林山水时的原貌图,以及作者本人在桂林山水时是如何拍照的。这些贴近作者写作背景的图片,能让学生更加深切的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的来由,以及作者如何细致的描写桂林山水的景物。

4 变革教法,构建有深度的语文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在经历了多次教改后,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而翻转课堂的出现,让语文课堂的构建更加有深度。我们知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实施翻转课堂过程中,更加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微课的创建,使学生更能通过系统的思维模式来开展学习获得。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变革教学方法。把一些课时较长的教学内容划分成成几个小课节进行。这样,就等于创建了微课小专题。这对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其次,通过网络制作视频以及多媒体数字技术的运用,从而实现了自控式学习模式。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配好学习时间。例如:在习作课中,通过《学写国旗下讲话》来实施语文课堂的翻转,根据讲话稿案例来创作微课程。把讲话稿行文特征、形式以及写作方法等都制作到微课中去,从而使学生通过微课开展自主学习。这样,让习作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翻转课堂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应该说我国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实践和案例很多。因此,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对翻转可课堂教学理论的探讨,而应该把这种崭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这样,小学语文教学才会走出一条光明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金磊.小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

篇6

我国心理学家陈琦、刘儒德在《当代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论述学习动机的激发时写道:"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启发学生思考,与文本内容进行真切而有效的对话,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那么,什么是"教学情境"呢?所谓"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这种教学环境能给儿童一个真实的世界,在儿童眼前展现一个活生生的、可观、可闻、可触摸、可与之对话的多姿多彩的世界。能促使儿童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让情感进入课堂,可以把学生带入作者创作时所处的或知识产生的情境之中,使创设的情境意境广远,同时也为学生拓展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创设情境呢?

1.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材料,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上课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学目标又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中不同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所创设的情境是不相同的,如学生学习生字词语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些动画识字情境,如果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我们可以播放一些励志故事片,让学生在观看中接受教育。而这一切的情境创设都离开教材内容,都必须与教材相吻合,都必须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

一年级下册《画风》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理解课文内容",上课时,我先让学生听风的声音,猜猜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用"风"字组词,最后教师揭示本课课题《画风》,学生心想风看不见摸不着,怎样能画出来呢?这样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把学生拉进了课文,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又如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教学即将结束时,我用课件展示了最近新闻报道:6月23日下午,江苏省阜宁县发生龙卷风、冰雹等极端天气。电线杆被吹断,屋顶被掀翻,汽车被卷走,造成近百人遇难,财产损失惨重。这样创设情境,学生从课文学习走向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能避免或减少自然灾害,教育学生要爱护家园。

2.认真分析学生,结合学生年龄特征

小学生在六年的小学生活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具有适宜性,只有与学生心理特征相一致的教学情境,学生才容易接受。

2.1 结合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的年龄特征创设情境。好奇、好动、好玩是儿童的天性,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根据这一特征,适时创设多元化的、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这种教学情境可以创设实验情境,如我在上《一次成功的实验》时,抽三个同学上台来,做课文中的实验,结果失败了,以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可以创设学生竞猜情境,如我在上《松鼠》一文时,用课件出示几个谜语让学生猜一猜,让学生在活动中导入新课,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些的情境创设都迎合了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的心理。

2.2 结合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年龄牲创设情境。小学生是儿童发育时期,他们抽象思维薄弱,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我们教学时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生动形象,能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这种情境多以动态为主,让学生在动态中享受一次次视听盛宴。这种情境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才能实现。例如四年级下册的《桂林山水》介绍了桂林山水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上这课时,我让学生欣赏桂林山水的实景视频,伴有课文录音,让学生边看边听,视听结合,自然而然就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的美丽。

2.3 结合小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小学生活儿童化,细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富有童真和童趣。因此,我们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小学生生活实际,让情境生活化。例如四年级下册《麦哨》一文中描写的儿童生活情境跟我们现代儿童的生活很相似,上这课前,我利用课余时间,偷偷录制了一些儿童课余生活情境,课堂上,适时展示这些视频,让学生明白:古今中外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如此的开心快乐,我们要珍惜美好的童年,不能虚度光阴。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多样化情境

很多年前,现代信息技术还没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学生还是有自己喜欢的老师,总觉得他们上课很有趣,学习轻松愉快。这种被学生喜欢的老师就擅长教学情境创设,他们凭借的是一些传统的手段,如讲故事、做游戏、演课戏等。但是,自从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变得多样化,而且更加生动形象。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3.1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视觉盛宴。我的教材是是静态的,如果上课时,将与课文相关的素材制作成动态的视频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完全可以还原一些课文情境。例如:《詹天佑》一文的"人"字形线路,我们就可以设计成简单的动画,模拟火车如何上山。又如《桂林山水》一文,我们可以搜集一些关于桂林山水的风光图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之美。

3.2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听觉盛宴。倾听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现如今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MP3、小蜜蜂的广泛使用,用音乐来创设情境就变得轻松而又普遍。我们可以下载课文录音,让学生认真倾听,纠正自己读音,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播放音乐,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学习课文。例如我在上《猴王出世》时,以播放《敢问路在何方》音乐开讲,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个电视剧的插曲吗?最喜欢这个剧中的哪个人物?了解他的故事?以这种情境开讲会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将学生引入学习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语;应用艺术

导入程序是语文课的首要环节,十分关键,因此,具有艺术性的导语则是思想的“金钥匙”,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所以,我们要创造科学有效的导入形式,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具有艺术性的导语呢?笔者结合自己在万全区第三小学从事语文教学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就导语艺术性设计谈一些浅见。

一、体现承先启后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就是说,我们在教学中无论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都必须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当堂教学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古语曰:“温故而知新。”因此,我们复习已学内容,承接前面所学要点,为后学知识做好铺垫,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例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二课时,就做了这样的一种导入设计: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卖火柴”这部分课文的内容,这个小女孩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在学生回答之后,我用激情的语言引出问题:是啊,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只能蜷缩街头,又冷又饿,那么等待她的命运是怎样呢?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就这样一下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题上。

二、突出悬念设问

教学实践表明,在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一些“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他们的注意,以便完成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颇具“神秘感”的悬念,促使学生在激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设置这样的悬念:本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讲的是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正可谓魏、蜀、吴三国鼎立、战事纷争。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准备攻打孙权。在这危急关头刘备和孙权决定联合起来共同抗曹,于是刘备派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但是,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方设法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化险为夷,挫败周瑜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这样,学生以很高的兴致投入到学习中。

三、利用网络课件

不难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中,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我认为此类课文可借助多媒体网络课件把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现代声光电系统把学生带入身临其境的奇幻境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就做了这样的导入设计: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美,像一座大花园,而被称之为“甲天下”的桂林则是这个大花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的山是那么奇,那么险,那么秀;那里的水是那么清,那么绿,那么静。谁到了那儿,都会被那奇特的风景所陶醉,被那美妙的景色所感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走一走,看一看。随机把桂林山水的课件投影到大屏幕上,把学生“带“进了”桂林。这样导入,学生就会被桂林山水的神奇所吸引,同时也对桂林山水的主要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就会全身心进入课文描述的境界中去,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景色的欣赏中去。

四、设计评书演播

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利用评书的演说形式,可以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就可以这样设计:话说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长的金黄头发,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在街头卖火柴维持生活,可谓艰苦至极。这不,又到了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富人们家家户户围在火炉旁欢度新年,却没有人买她的火柴。此刻天已经黑了,可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悲沧的说书道出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和对主人公的同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

五、引入音乐视听

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因此,我们播放与本课有关的音乐而导入新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时,借助多媒体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并再现同学们在湖面划船、放声高歌的画面让学生欣赏,然后提出问题:你们喜欢这首曲子吗?作曲家乔羽为什么要写这首动听的曲子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然后板书课题《让我们荡起双桨》。就这样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同学们便自然而双轻松愉快地进入了学习新课的角色。

六、借用名言警句

篇8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对游记课文,作者所写的对象学生未曾见过,仅仅读课本上的文字,就会感到索然无味。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效果则不同。如教学《桂林山水》时,为了让学生一览桂林风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课前我从网上收录了许多关于桂林山水的介绍的文字,图片和视频,制作了声图并茂的课件,通过屏幕的展现,一幅幅桂林山水美景展示在学生面前,在与优美动听的音乐和谐相配,让学生产生了一种亲临其境之感。音乐制造了氛围,图片再现了文章的结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定点观察的写法,比平时单独的写作训练效果更佳。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突破了重难点,训练了思维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般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训练结合等途径。信息技术与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靠老师口若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多媒体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如小语第七册《爬山虎的脚》一课,这篇课文的第三段是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可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段,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读明白的同学在图上画出爬山虎的脚。然后再用多媒体把同学们的画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用课件出示句子,这样形象直观的图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引导了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了学习自觉性

学生在“人机互动”中,通过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事物的声、色、光的发展变化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的互相作用,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这种交互方法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学习生字新词中,在计算机上为本课的生字建立资料库,每个生字都设置按纽,有字音,笔顺,字义,词语,趣味识字等内容。学生只要按住按纽,就可以自学到相关的知识,这种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与“学”的传统方式,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拓宽了学习途径,培养了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篇9

(一)教师的技术和观念问题

计算机教学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而现在很多教师并不具备系统的信息技术知识,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也不充分,没有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念,因此,很难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有机结合,这样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随着教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很多新技术也逐渐涌入课堂,使得中小学教学逐渐出现了三种现象:一种是过分依赖教学技术,不管上什么课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虽然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但过分依赖,甚至有的老师没有多媒体就不能上课。另一种是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排斥,虽然多媒体教学在中小学教学中已经广泛使用了,但是有些教师就是坚持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它。再一个就是片面追求新技术,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之后,一部分教师坚持认为新技术就是最好的,不管教授什么都是用最新的技术,这样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很多教师由于对于信息技术不是太懂,因此往往为了一节课费了好大的力气,有时候还要信息技术老师的指导,但制作的课件却并非上乘,这样不但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往往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反之,有的教师则认为自己不会,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用一支粉笔一本书就进行课堂教学。

(二)教学的形式大于内容

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间的限制下,为了提高教学速度,因此将整堂课的知识点都收集到自己的教学课件中,在一个课件中可能包含很多重要的内容,但由于多媒体教学花费的时间较传统课堂要多,因此老师为了完成当堂的教学任务就必须加快上课速度,省略了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学生直接可以看到答案,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兴趣,经常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图片、音乐、视频等,这一措施使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但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而已,学生只是抱着玩玩的心态,而并没有让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另外一点,教师只注重学生直观思维的发展,没有注意到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表面上看起来课上的很好,而实际上弱化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让多媒体直接代替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变得更加懒惰。

(三)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

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中小学教育中,教师开始用多媒体教学,这样不但可以增加教学的广度,还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初衷是好的,但是现在原本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变成了人机之间的交流,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课件的演示上,教师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往往会采用一些图片、视频等,形式上看起来活泼,但师生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疏远,教师已经不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成为了信息操作员,师生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多媒体取代,教学活动的双边关系变成了单边关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应对措施

(一)培养教师的计算机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对教育的作用,要站在信息技术和课堂整合的高度来看待信息技术的作用,要让计算机起到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而不是仅仅成为一个表演的工具,摒弃形式观念。在此基础上,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教师计算机技能的培训和提高,使教师能正确的使用这种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帮助他们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各级各学校中,应采取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学习课件的制作、课件的使用技巧等方面。对于一些条件相对艰苦一点的学校,可以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即先派本校一部分老师出去学习,回来后再培训学校其他老师,或者将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请到学校,对老师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以此来提高教师对计算机的应用水平。

(二)优化课堂形式,使课堂形式内容相结合

计算机技术广泛的应用于中小学的课堂,通过图片展示、动态图展示以及音响等效果,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去理解所学知识,更愉快的去接受,但是这往往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出现,那就是教师注重于形式和忽略了内容,学生也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图片画面上,因此,教师应该明白,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而具体的课堂的教学方法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教师可以在课堂的讨论、推理中穿插一些多媒体手段,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还能让学生更直观的去认识所学知识。

(三)改变传统观念,加强计算机在教学中运用的理解

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正确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是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一些知识,加强学生的理解,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桂林山水甲天下》这节课时,很多学生并没有去过桂林,因此也无法亲身去体会桂林山水的美,如果老师上课前给学生播放一段桂林山水的视频,学生就会对课文所讲内容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这样教师在讲课时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课文了。学生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出知识间的关联,以便更好的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和强化。而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明白多媒体只是教学手段,不可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二者应有机结合,教师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上课内容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而不是照搬别人或自己的传统模式。

三、结束语

篇10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做到想读、乐读,是做好朗读教学的第一步。小学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有感情地朗读对儿童来说很难。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的兴趣。直观、生动形象的事物是学生永远喜欢的,也最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如,在学S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课时,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朗读氛围,我通过互联网给学生找了很多桂林山水的美丽图片,把它们做成课件。当讲到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时,课件中,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和着美妙的音乐,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孩子们被迷人的画面和我的激情所感染。从孩子们的眼神中,可察觉到他们向往这个美丽的地方,这时,我便因势利导,提问“你们谁能带上想去的心情把桂林山水的美读出来?”然后,为他们播放优美舒缓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让他们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桂林山水之中。通过这种朗读情境的创设,每一位学生都变得想读、乐于读书了。

二、巧用示范,引导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指导、范读,教给他们朗读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这一特点,在指导朗读过程中,我先深入到教材,把文章的道理弄清,自己先从中受到启发教育;其次,我再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感染力。

如,在S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泊船瓜洲》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范读前,对他们提出了问题:“认真听老师读这首诗,看看老师在哪里做了停顿,哪里做了重音处理?”这样的提问不但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还引起了他们的思考,同时也让他们懂得了七言古诗的朗读方法,从而学到了朗读的知识与技巧。在指导感情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范读,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使他们真切地体会课文的情感,缩短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的。

三、紧扣文眼,读中品味

S版语文教材选材新,文质兼美,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如,S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小兵张嘎夺枪记》这篇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作者用他的一枝生花妙笔,细腻地刻画了张嘎这个人物形象。文中“张嘎夺枪”这一段写得尤为精彩,如,描写张嘎夺枪时的动作“扑”“压”“咬”“夺”等重点字词要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去体会,这样才能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传神。

四、特色朗读,活跃课堂

朗读是体会文章感情的有效手段。好的朗读可以创造语言形象,把人带入到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中去。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除采用一般的范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外,再采用其他一些颇具特色的朗读形式,便更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提高“读”的质量,活跃了课堂气氛。

1.导读

教师在学生仿读时,挥动手臂像指挥家打拍子一样引导学生入情朗读,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如,在教S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鸟的天堂》一文,学生齐读时,静态描写处教师手势平柔缓慢,动态描写处则高扬跌宕,学生则随着教师变化的手势或轻缓道出,或急促高起。教师在范读的基础上以手势导读,使学生不仅耳闻其声,而且目睹其形,进而入情入境地朗读,把榕树的大和茂盛及众鸟纷飞的热闹情景很好地表现出来。

2.赛读

小学生的好胜心特强,针对这一点,运用赛读的方式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如,在读S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五彩池》一文描写五彩池神奇颜色一段时,我先用激励法提问:“谁能站起来,用最高水平读出五彩池的神奇?”当一个学生读完后,我又说:“她已经站在‘领奖台’上了,下面谁能把她读下。”接下来读的几个同学一个比一个读得好,我便适时地给予肯定,在比赛中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让他们体验得到肯定的喜悦感。人人都想超越对手,在比赛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最后我用齐读的方式把最后一个同学“打”下擂台,并适时进行“团结就是力量”的思想教育,使被“读下”的几个同学输得坦然,因为齐读中也有他们一份,并感到了自己朗读水平的超越。这种朗读新颖有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竞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

3.评读

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朗读时,采用评读,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发,让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快乐地学习,提高朗读能力。你要勇敢地站起来。“听我这么一说,一部分原来胆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学生读完后,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评读,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能像他那样读吗?”“哪里读得还不够,你能读得比他更好吗?”“谁也想来展示一下?”……同时,我也经常参与到孩子的评读之中,“学生第一遍读的不好,就给予第二遍、第三遍的机会,直到读好为止。”一段时间下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评读效果明显.实践后发现,评读,提升了大部分学生的朗读能力,丰富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