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3 19:4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作文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先说“矛盾型”材料作文。所谓“矛盾型”材料作文指的是题面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多种观点,或题目材料反映出矛盾错杂的社会现象。
1.找准矛盾点。
即辨清题目提及的是何人何事,所言所述对象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明确其中哪两个(或多个)对象(概念)构成了“矛盾”。如2014年上海卷作文题的材料是: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供料的矛盾点在于前句的“自由”与后句的“不自由”,二者形成一定程度的互文关系,引发学生思考前后分句之间具有怎样的逻辑内涵(如“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着力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生活、社会乃至生命中种种客观存在的“不自由”,进而思考该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必然而普遍存在的种种限制。
2.审视矛盾现象背后的本质与根源。
题目本身是矛盾型的,有必要透过矛盾现象看清其本质、追溯其根源,从而实现对论题的透彻剖析。如2014年安徽卷作文题材料是: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
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
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
细读材料不难发现,表演艺术家和剧作家的结论虽然相反,但他们解说各自理由时,所持“意见”并非完全相悖。既然如此,论辩何以发生?深入分析相关原因――∽骷矣胍帐跫抑所以发生争论,是因为他们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据此,立意点就可确立为:①站在不同的立场,就有不同的主张与观点,写换位思考的重要性。②可思辨自己有追求,就不能否定别人的诉求与价值。③写尊重永远都是相互的,在当前呼吁“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尊重,显得弥足珍贵。
3.分析矛盾的一致性。
很多情况下,矛盾的事物看似水火不容,实则相互依存、相伴相生,即看似对立其实统一,看似矛盾其实相通。比如论述“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情感和理智实际上是一对合作伙伴,在人类一切事业中,“情感”都是原动力,而“理智”有时是制动器,有时是执行者;或者说,情感提供原材料,理智则做出取舍,进行加工。世上不存在单凭理智就能够成就的事业,所以无论哪一领域的天才,都必是具有某种强烈情感的人。
再来看“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一般是简明易懂的现实性材料,不是含蓄晦涩的诗歌、寓言之类,因此读懂材料更加容易。它给考生创设出一个真实的交流情境,变考场作文这种“虚拟写作”为接近真实的写作,以此来引发深入思考,激发写作欲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求考生对试题各个组成部分全面审读、准确理解,重点明确“写作任务”是什么,然后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完成“任务”。如2015年全国卷Ⅰ作文题材料是: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要想写好此类作文,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材料涉及的人物。
此则材料涉及的有小陈、老陈、警方、网友、媒体。我们不要忽略其中的“媒体”。
2.分析事件的发展过程与前因后果。
可采用抓关键词句法概括事件的发展过程,也可借助标点符号。材料所述事件包括三个阶段:因父亲开车陋习屡劝不改,小陈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和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事件发展的每一阶段,都要进行具体分析,建议采用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功能分析、措施分析等进行深度分析。
3.客观评判事件的是非曲直。
对事件是非曲直要进行客观评判,要像法官一样依据法律法规、公序良俗公正“断案”。如小陈举报父亲是迫于无奈,是对生命的尊重,但是不符合中国“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人伦传统,也许有更好的方式,既可使父亲改掉陋习,又能让父亲和其他人都能接受(比如给父亲看惨痛的车祸场景纪录片、图片等)。又如警方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是否恰当?出发点是好的,但会不会给小陈带来麻烦?
篇2
关注四个“有”:“有我”(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有事”(写人记事为中心);“有景”(已景衬情,但要简略);“有情”(以情动人);“有美”(卷面美、书写美、结构美) 二、具体指导:
写记叙文:规范要求:①应该有一些故事情节,至少是片段。文章少出现议论甚至不出现议论。应该有人物出现,最好主要人物就一个,要么是你父亲,要么是你母亲,或者干脆就是“我”。不要写太多人物。② 不要动不动写汤姆、杰克的外国故事,科幻题材的尽量不写。③ 记叙文最好不要出现这样的语句——“最近,我在《读者》上读到了这样的故事,十分感人, 故事是这样的” 。等于承认你是参考别人的作品。所以,主人公尽量是“我” ,别什么“云” “峰” “平”的。
作文五大注意事项:第一,字尽量写在作文答题框里,不要把字写得超出方框,笔画尽量横平竖直。哪怕你平时的作文字迹不怎么讲究,这一次请尽量把字写得整齐一点;第二,客观题书写时如个别字需修改,可直接将错误的答案用一条斜线划掉,接着书写正确答案。坚决杜绝大面积删改,万不可涂成墨团,尽量在写之前想清楚,争取一笔下去不要涂改。记住,不管你写得怎么样,整齐的卷面至少值38分。第三,文章的开头不要超过4 行。结尾也不要超过4行。中间部分最后分4—5 段来写。卷面整洁,段落布排错落有致,这是最爽心悦目的卷面形式。这样的卷面形式加上工整齐的字迹,值 45 分;第四,写之前尽量想清楚要写什么。把文章结构——“开头、中间、结尾”的语言流程基本想清楚。避熟就生,材料力避雷同。第五,开头一段,就要先声夺人,响亮而整齐,结尾或画龙点睛或语短情长,令人回味。中间几段每段开头一句是中心句。做到了五项,作文得分不得低于50分。
最后提醒:考试中请一定静心阅读、仔细审题,认真答卷。语文试卷还要特别注意:签字笔书写、字迹美观、卷面整洁、文笔优美、谢绝空题,预祝每位同学能够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下面提供了上届优秀学生的期中考试作文,请大家仔细揣摩、借鉴、学习: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在听雨中,实现了自己人生的壮怀激烈。谁能不说)删去更简洁。
听雨,是一种享受。(开篇点题,简洁明快)
小时候,雨声是伴我入眠的摇篮曲。(旋律,换个词更妥帖。)
江南,雨,是说来便来的顽皮孩子。那时怕黑,对一切声响都极敏感。忽听得 “啪”、“啪”的几声脆响,随即,“滴答滴答”,淅淅沥沥地由少到多,由疏到密,才知道是雨来造访我们(的屋檐,删去更简洁)了。那雨声轻柔动人,一如婉约灵动的苏城,(更像纳凉时妈妈手中蒲扇的轻拂,比拟欠妥删去更简洁)。“滴答”、“滴答”、“滴滴答答”,这渺远而亘古的檐漏从瓦楞上滑落的微响,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好似古时妇人头上的珠翠相叩之声。比拟欠妥删去)
听着这亘古的乐声,我不禁慵懒起来,许是醉在这雨声里了吧。微醺听雨,听雨而微醺。怎能不是一种享受?
后来,家也由矮屋变为高楼。儿时的伙伴早已四散人海,而雨声却亲昵如故地依旧伴我。
有时泡点茶,看会书,雨,便不期而至,轻叩我窗。氤氲的茶香里,那番清脆之声,早已“未成曲调先有情”。
年岁长了,慢慢就意识到雨是万物之灵,滋润万木,泽被苍生,且春雨尤贵。难怪老杜当年号不住,夜闻喜雨,免冠徒跣,击缶而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呢!
冥冥中,雨声又变成明媚的遥想。想起奶奶曾在雨天抱着我,轻唱着那些古老的歌谣。原本不甚完美的歌声,在雨的浸润下,竟一如水磨腔般那么绵,那么糯。还有那些最纯真的小伙伴,在细雨飘飞时,全然不顾地扔掉伞,扔掉鞋。一任雨漫了弯眉,湿了衣衫。身前身后的小水坑,成了最爱,不闪不躲,纵身一跃,“啪““啪”里,惊飞一畦蛙鸣。
如今,岁月流转,不见了当年的那些小小的身影,也听不到了奶奶的糯糯的歌谣。远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永远不远的是心与心的距离。
恍然觉得,一切从不曾走远,亲人,友谊,美好的过往,一切皆在。因为雨,因为爱。 雨声,仿佛往日的留声机,留住了往昔的美好缱绻,校园里,老宅旁,榕树下,时不时的绵绵吟唱,拨动心弦,听得我声也蒙蒙,心也蒙蒙。
听雨,难道不也是一种享受?
修改稿
这也是一种享受
孙冠群(星湾2012届中考116分获得者)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在听雨中,实现了自己人生的壮怀激烈。谁能不说)删去更简洁。
听雨,是一种享受。(开篇点题,简洁明快) 小时候,雨声是伴我入眠的摇篮曲。(旋律,换个词更妥帖。)
江南,雨,是说来便来的顽皮孩子。那时怕黑,对一切声响都极敏感。忽听得 “啪”、“啪”的几声脆响,随即,“滴答滴答”,淅淅沥沥地由少到多,由疏到密,才知道是雨来造访我们(的屋檐,删去更简洁)了。那雨声轻柔动人,一如婉约灵动的苏城,(更像纳凉时妈妈手中蒲扇的轻拂,比拟欠妥删去更简洁)。“滴答”、“滴答”、“滴滴答答”,这渺远而亘古的檐漏从瓦楞上滑落的微响,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好似古时妇人头上的珠翠相叩之声。比拟欠妥删去)
听着这亘古的乐声,我不禁慵懒起来,许是醉在这雨声里了吧。微醺听雨,听雨而微醺。怎能不是一种享受?
后来,家也由矮屋变为高楼。儿时的伙伴早已四散人海,而雨声却亲昵如故地依旧伴我。
有时泡点茶,看会书,雨,便不期而至,轻叩我窗。氤氲的茶香里,那番清脆之声,早已“未成曲调先有情”。
年岁长了,慢慢就意识到雨是万物之灵,滋润万木,泽被苍生,且春雨尤贵。难怪老杜当年号不住,夜闻喜雨,免冠徒跣,击缶而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呢!
冥冥中,雨声又变成明媚的遥想。想起奶奶曾在雨天抱着我,轻唱着那些古老的歌谣。原本不甚完美的歌声,在雨的浸润下,竟一如水磨腔般那么绵,那么糯。还有那些最纯真的小伙伴,在细雨飘飞时,全然不顾地扔掉伞,扔掉鞋。一任雨漫了弯眉,湿了衣衫。身前身后的小水坑,成了最爱,不闪不躲,纵身一跃,“啪““啪”里,惊飞一畦蛙鸣。
如今,岁月流转,不见了当年的那些小小的身影,也听不到了奶奶的糯糯的歌谣。远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永远不远的是心与心的距离。
恍然觉得,一切从不曾走远,亲人,友谊,美好的过往,一切皆在。因为雨,因为爱。 雨声,仿佛往日的留声机,留住了往昔的美好缱绻,校园里,老宅旁,榕树下,时不时的绵绵吟唱,拨动心弦,听得我声也蒙蒙,心也蒙蒙。
听雨,难道不也是一种享受?
附原稿:
这也是一种享受
孙冠群(星湾2012届中考116分获得者)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在听雨中,实现了自己人生的壮怀激烈。谁能不说听雨,是一种享受。
小时候,雨声是伴我入眠的旋律。
江南,雨,是说来便来的顽皮孩子。那时怕黑,对一切声响都极敏感。忽听得 “啪”、“啪”的几声脆响,随即,“滴答滴答”,淅淅沥沥地由少到多,由疏到密,才知道是雨来造访我们的屋檐了。那雨声轻柔动人,一如婉约灵动的苏城,更像纳凉时妈妈手中蒲扇的轻拂。“滴答”、“滴答”、“滴滴答答”,好似古时妇人头上的珠翠相叩之声。
听着这亘古的乐声,我不禁慵懒起来,许是醉在这雨声里了吧。微醺听雨,听雨而微醺。怎能不是一种享受?
后来,家也由矮屋变为高楼。儿时的伙伴早已四散人海,而雨声却亲昵如故地依旧伴我。
有时泡点茶,看会书,雨,便不期而至,轻叩我窗。氤氲的茶香里,那番清脆之声,早已“未成曲调先有情”。
年岁长了,慢慢就意识到雨是万物之灵,滋润万木,泽被苍生,且春雨尤贵。难怪老杜当年号不住,夜闻喜雨,免冠徒跣,击缶而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呢!
冥冥中,雨声又变成明媚的遥想。想起奶奶曾在雨天抱着我,轻唱着那些古老的歌谣。原本不甚完美的歌声,在雨的浸润下,竟一如水磨腔般那么绵,那么糯。还有那些最纯真的小伙伴,在细雨飘飞时,全然不顾地扔掉伞,扔掉鞋。一任雨漫了弯眉,湿了衣衫。身前身后的小水坑,成了最爱,不闪不躲,纵身一跃,“啪““啪”里,惊飞一畦蛙鸣。
如今,岁月流转,不见了当年的那些小小的身影,也听不到了奶奶的糯糯的歌谣。远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永远不远的是心与心的距离。
恍然觉得,一切从不曾走远,亲人,友谊,美好的过往,一切皆在。因为雨,因为爱。 雨声,仿佛往日的留声机,留住了往昔的美好缱绻,校园里,老宅旁,榕树下,时不时的绵绵吟唱,拨动心弦,听得我声也蒙蒙,心也蒙蒙。
听雨,难道不也是一种享受?
修改稿:
这也是一种享受
沈一帆(星湾2012届中考117分获得者)
每每到了放假,校园里总会充满如小鸟冲出笼子般兴奋的孩子。他们迫不及待想要离开学校,回到温暖的家中。只是,他们不曾知道,在我看来,漫步于校园之中,也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才刚踏进校门口,一座并不算高大的范文公石像便映入眼帘。他眼中透出“心忧天下”的情怀,巍巍然立于科学楼前。我怀着满腔的敬意走上前去,轻抚那被雨点滋润的石身,对前人的崇敬和满腔的责任感不禁同时升腾。虽然年少,但对国家兴亡、天下忧乐的使命,不早已背负在肩?
循着校园内的小道走,雨丝轻轻落在身上,心中是满满的享受。不知不觉间久负盛名的“红楼”已然出现在眼前。红楼确是用朱红色的砖石砌成的,轻抚墙面,有一种隐隐约约的粗糙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无怨无悔地屹立于此,眼望着一个又一个学子走出教室,名题金榜。不知何时眼前出现了一块牌子,上头写着“高三(4)班”。我恍然忆起,又是一年高考时节,这幢有着悠久历史、象征着智慧与成功的红楼,又将孕育出一批精英学子,目送他们步入名校之门。三年后的此时,我是否也可以骄傲地告诉它:“你将为我喝彩”?中考的钟声已然敲响,此时不为着坐在红楼内饱读诗书的梦想而努力拼搏,又怎能对得起那承载了我三年苦乐的学校,和那幢粉饰一新的教学楼?
楼的南方是一座池子。池上有一亭,灰瓦白栏,甚是古朴。听这儿的学生说,道山南北有两池,一圆一方,取“规矩方圆”之意。浓浓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了悠悠的道山情怀,开放、包容、井然有序。我抬头一望,果然眼前是一座并不算高的山,正对着我的是一条曲径。“曲径通幽处”,沿着它上山,一路绿荫如盖,满心享受,满心欢愉。山顶正巧有两个女子,一位指着跟前的老树,惊喜地喊道:“看!十年前我们毕业时的小树苗,如今已是参天大树了呢!”
满心的感动与激奋霎时间漫了上来。我在心中默默告诉自己:“这个美丽的‘有山的学校’,请你一定等我。”十年之后,望我也能自豪地站在山头,大声呼喊出心中的喜悦!望我回到母校,也可以欣慰地称:当年的树苗已然长大,当年的人也已然翱翔!
苏中之行,收益颇丰。为了梦想,我将载着希望,一路前行。校园之美,美不胜收,这何尝不也是一种享受?
原稿:
这也是一种享受
沈一帆
每每到了放假,校园里总会充满如小鸟冲出笼子般兴奋的孩子。他们迫不及待想要离开学校,回到温暖的家中。只是,他们不曾知道,在我看来,漫步于校园之中,也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才刚踏进校门口,一座并不算高大的范文公石像便映入眼帘。他眼中透出“心忧天下”的情怀,巍巍然立于科学楼前。我怀着满腔的敬意走上前去,轻抚那被雨点滋润的石身,对前人的崇敬和满腔的责任感不禁同时升腾。虽然年少,但对国家兴亡、天下忧乐的使命,不早已背负在肩?
循着校园内的小道走,雨丝轻轻落在身上,心中是满满的享受。不知不觉间久负盛名的“红楼”已然出现在眼前。红楼确是用朱红色的砖石砌成的,轻抚墙面,有一种隐隐约约的
粗糙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无怨无悔地屹立于此,眼望着一个又一个学子走出教室,名题金榜。不知何时眼前出现了一块牌子,上头写着“高三(4)班”。我恍然忆起,又是一年高考时节,这幢有着悠久历史、象征着智慧与成功的红楼,又将孕育出一批精英学子,目送他们步入名校之门。三年后的此时,我是否也可以骄傲地告诉它:“你将为我喝彩”?中考的钟声已然敲响,此时不为着坐在红楼内饱读诗书的梦想而努力拼搏,又怎能对得起那承载了我三年苦乐的学校,和那幢粉饰一新的教学楼?
楼的南方是一座池子。池上有一亭,灰瓦白栏,甚是古朴。听这儿的学生说,道山南北有两池,一圆一方,取“规矩方圆”之意。浓浓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了悠悠的道山情怀,开放、包容、井然有序。我抬头一望,果然眼前是一座并不算高的山,正对着我的是一条曲径。“曲径通幽处”,沿着它上山,一路绿荫如盖,满心享受,满心欢愉。山顶正巧有两个女子,一位指着跟前的老树,惊喜地喊道:“看!十年前我们毕业时的小树苗,如今已是参天大树了呢!”
篇3
一读。唐代大诗人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必须广泛阅读。同学们从初一年级起就要养成广泛阅览各种书刊报纸的习惯,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吸收新的知识。
二看。“看”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观看,如看电影、看电视、看演出等;二是参观、观察,如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等。生活中,我们要仔细观察各种各样的人与事,鲁迅先生说过:“要创作,第一须观察……”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晋丞相谢安和自己的侄儿、侄女观赏纷纷扬扬的雪景,他想考考晚辈的诗才,便指着窗外的飘雪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他的侄儿略一思索便脱口而出:“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听了摇摇头:“不好!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把盐撒得满天都是?盐在空中很快就落下了,岂能准确表现大雪纷飞之态?”侄女谢道韫说:“我倒想好了一句,不知恰当否―――恍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拍手大笑:“好!风吹柳絮上云霄,正像雪花漫天飞舞,絮白如雪,雪轻如絮。好!好!”谢道韫的诗句之所以好,正是她仔细观察的结果。
三做。俗话说,耳闻不如眼见,眼见不如实践。实践出真知。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就有丰富的农业劳动经验,懂得如何播种、如何施肥、何时收获,写农业生产方面的文章,他们就能写得内容充实;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就懂得电梯的功能和用法,知道游乐园中的模拟宇宙飞船、少年宫中的航天模型,写这类文章,他们就能得心应手。由此看来,课外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就不愁没有内容可写。
四记。积累材料需要用自己的头脑记,但仅凭头脑记是不行的,还必须养成勤做笔记的好习惯。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俄国著名小说大师契诃夫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十分注意积累材料,随时把听到、看到、想到的东西记下来。他曾记录了上万个流浪汉和移民的生活状况。有些同学已经初步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把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下来,这种习惯应当保持下去。
除了写日记外,还可以写读书笔记,把所读书中的优美语句、精彩段落摘抄下来,可以做卡片摘抄,把名言警句、成语谚语、普通人生活中幽默的语言、景物和人物描写的精彩片断,分门别类地摘抄在卡片上,久而久之就可积累成一个写作材料仓库。
篇4
【关键词】作文材料 妙用
Brief talk about the clever use of the composition material
Fan Shixia
【Abstract】It is the base for writing a good composition to rein the composition material correctly which is collected usually.
【Keywords】Composition materialClever use
近年来,高考作文新的评分标准出台后,作文要求也随之宽松起来,作文材料的使用也打破了只做“论据材料”这一传统,而是增加了许多功能。对于考试中的作文材料,我认为有如下的妙用:
1.借助丰富的材料彰显历史积淀,使文章具有思想性。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近一亿生灵死于非命,从希波战争到,从希特勒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到日寇在华北的细菌试验场。以往的人类历史,可以说是交织着满足人类无限贪欲的狼狈与铁血啊!……可以看看巴以冲突中的流血牺牲,看看菲律宾的人质危机,人类啊!难道说还要我们的心智像雨,像风,以对道德的沉沦来拯救我们这个越来越脆弱的星球吗?
上文站在世纪的终端来审阅历史,深刻地指出了20世纪在“美”的背后相随着人类丑恶的贪欲与道德的沉沦,间接的回答了人类如何看待20世纪的问题,可谓高屋建瓴,历史积淀与思想厚度在此相得益彰。
2.借助丰富的材料增强文化底蕴,赋予文章文学色彩。
说到诚信与风度,不能不说到魏晋。那是个真正的乱世。“龙质凤章”的嵇康何尝不是至诚至信之人呀!然而现在在哪里呢?只留下临刑抚琴的慷慨与豪情,还有“《广陵散》从此绝矣”的凄怨哀叹。
此例体现了考生较丰富的文学素养。在处理材料的过程中,考生都能注重文学材料的同类性,于不露痕迹处显示了考生潜在的文学功底,使文章自然充满文学色彩。
3.将丰富的作文材料整合成排比修辞,使行文极富文采。
幽王乱点烽火,戏弄诸侯,终至国破家亡;林肯砍断小树,主动承认,终于功成名就;拿破仑违背诺言,攻击盟国,沦为阶下囚;曹操一诺千金,割发示罪,成就帝王之业。在诚信面前是非分明,绝没有折中的态度。
上面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格,一口气使用了四个材料,两两对比,且句式对应整齐,字字珠玑,文采裴然,充分体现了考生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极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4.以丰富的作文材料统领行文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
谈到爱,不能不想到母爱,想到母爱,考生自然会将《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白发亲娘》等有关母爱的歌词融入文中;谈到“理想”,考生很自然的就想到《男儿当自强》、《超越自我》、《星星点灯》等表现自强不息的歌词略加剪裁引用,往往显得出奇制胜,让人眼前一亮。
以上例文将与文章主题相吻合的万口传唱的歌词融入文中,亲切动人,引发联想,激起好奇心,产生共鸣,能准确表情达意,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且作为文章的行文线索,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结构更加严谨。
篇5
作文最大的困难是缺乏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素材,文章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也就无从谈起。
如何解决?惟一的办法就是积累。散文作家秦牧曾说:“生活有多种多样的生活,有心人必须多方面加以注意。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他写东西必须运用各种材料,而平时有没有注意积累这些材料,对他关系重大,甚至影响到他有没有写作冲动。因为积累材料多了,他就有表达的愿望,他发现了新鲜的事情,觉得有告诉别人的必要,他就会去写。”这段话说明积累问题时写作的一项基本功。积累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从书本积累;二是从生活中积累。先谈从书本中积累。这是我们获取材料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广泛阅读报刊、杂志和各种书籍,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获得各方面信息,又可以广泛搜集名言佳句、优秀篇章,借鉴他人的写作技巧。在这方面,不少名人学者为我们提供了先例。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一生写了一百多部科幻小说,在他去世后,人们在他的书房里发现他亲自摘录的笔记竟有二万五千篇。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广泛的阅读和积累,文学巨匠的名篇就不会问世,科学伟人的著作也不能诞生。对于我们来说,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广泛积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有值得借鉴的材料就随时记下来,并经常翻看,从中汲取营养。这样,铢积寸累,天长日久,作文材料便可如涓涓细流,取用不尽。
生活积累,这是获取作文材料的第二条途径,也是我们积累写作素材的根本途径。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留心周围的事物,观察人物的言行,有体验、有所得就随时记在自己的日记或生活札记里,以备作文时选用,作家们文学创作的材料都是这样获取的。作家冒着风险,深入到包身工的住区观察了解,写下了声讨万恶的包身工制度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为我国报告文学立下第一块里程碑。鲁迅写《阿Q正传》时,因缺乏坐牢的生活,曾想佯装醉酒去打警察,以便入牢观察、体验。俄国有个作家阿莱姆,他的第一部作品取名《后母娘的词汇》,据说他小时经常受到继母的打骂,特别是骂他的话尖酸刻薄,不堪入耳。每天夜里阿莱姆都躺在被窝里悄悄地记下继母骂他的话。时间久了,竟积了厚厚的一本。他以后的作品里许多尖刻话语都是从这里摘抄的。所有这些都说明一点:观察体验很重要。有时从生活中积累的这些材料虽然是零乱粗糙的,但却是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如果我们对这些材料进行认真的提炼、加工、润色,便可写出优秀的篇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我们每个同学都能拿起笔来,去阅读、去观察、去积累,那么,我们作文的材料,就将如宝瓶里的水,用了还有,不用的时候总还是满的。
篇6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英国哲学家托马斯·布朗说:“当你嘲笑别人的缺陷时,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你内心嘲笑着你自己。”
是的,我们留意一下就会发现,那些喜欢嘲笑别人的人,往往一辈子毫无建树;而那些被嘲笑的人,却往往以顽强的生命力在痛苦的泥淖里绽放绚丽的生命之花。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论述性的材料作文,论述的中心词是“嘲笑”,因此,考生作文只要与“嘲笑”相关,都是符合题意的。根据材料的意义指向,写作的角度至少有三种:
1. 着眼于嘲笑者立意:从“当你嘲笑别人的缺陷时,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你内心嘲笑着你自己”“喜欢嘲笑别人的人,往往一辈子毫无建树”等句出发,从心理、道德、发展等角度,阐述“嘲笑”别人,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影响。
2.着眼于被嘲笑者立意:从“被嘲笑的人,却往往以顽强的生命力在痛苦的泥淖里绽放绚丽的生命之花”句出发,立足于怎样正确对待“嘲笑”,如何在“嘲笑”中走向辉煌。
3.着眼于“嘲笑”立意:发掘嘲笑者的心理背景,从自身、别人、社会生活等方面,阐述嘲笑带来的危害,倡导包容、宽和的阳光心态,开创和谐、向上的人际关系等。
【例文】
以微笑面对嘲笑
焦可馨
太阳的嘲笑造就了星星的信念,在亘古的星空中坚持着那点微光;
磐石的嘲笑造就了水滴的理想,在艰苦的岁月中守护着那一份渺茫的希望;
别人的嘲笑造就了我们的意志,在瞬间的改变中把握生命的航向。
以微笑面对嘲笑,让冷静成为勇气。
战国时期,郡雄割据,百家争鸣。独有一人,醉心于山水的悠然之中,享受独钓水滨的乐趣,他就是庄子。有人嘲笑他的贫寒,以楚王之赐卖弄于前,他以海中遗珠反唇相讥;有人不屑他的轻高,用国相之位夸耀于前,他以寓言睿智机敏回应。在斜阳余晖之中,他无心世人的冷嘲热讽。“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静静守侯着内心那片自由的蓝天。斯人已逝,然而,那一份淡然,常驻于大地之间。
以微笑面对嘲笑,让坚忍化为动力。
面对轻浮少年的无理要求,他忍受屈辱,只为心中的那一份信念;面对众目睽睽,他不顾尊严,只为未来的一鸣惊人。韩信,一个曾忍受过胯下之辱的英雄人物,穿越千百年的历史红尘,在丹青山上,留下自己永恒的印证。当嘲笑成为人生的动力,每一步足迹都镌刻着曾经的坚忍不屈。在鄙夷的目光中接受历炼,以顽强的生命力在痛苦的泥淖里绽放绚丽的生命之花。
以微笑面对嘲笑,让幽默成为大度。
一位南方诗人来北大荒采风,与陪同人员一起在雪地上行走,突然,因被掩埋在雪下的树桩绊个仰面朝天。人们对这个不习惯于雪上行走的南方诗人发出一片嘲笑声。诗人慢慢地站起来,掸去身上的雪沫,然后,张开双手,幽默地说,朋友们,我是被这美丽的北大荒倾倒的!一句幽默的话,赢得了一片热情的掌声!每个人都会遇到性质各异的嘲笑,但并不是都能如此幽默地化解嘲笑,冷静对待,让尊严在幽默中闪光。不睬他人的无理,不管他人的嘲笑,才能在睿智中显示一份大度、一份坦然。
以微笑面对嘲笑,需要的是一种坚强、一种自信、一种大度。人生之路不会一帆风顺,独立朔漠,以寒风为衣,以贫瘠为帽,以荒芜为剑,忍受天地间一切痛苦的侵袭。那时,你会感受到一种喷薄而出的力量,面对世间万物的嘲笑戏弄,那是最有利的武器。
当落叶归于土壤,曾经的嘲笑都化为沃肥;当青虫化茧成蝶,曾经的嘲笑都化为绚彩;当凤凰冲出烈火,曾经的不屑都化为伟岸。以微笑面对嘲笑,人生之路充满活力!
篇7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家是个美好的地方,有时候,路是个更美好的地方。
对我们来说,人生永远既是道路,又是家。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材料”涉及两个关键词:家和路。明乎此,我们就知道这其实是一道关系型作文题,即探讨“家”和“路”的关系。
家是个美好的地方,因为家是爱的港湾。一个美好的家庭,乃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但有时家的安逸也会让我们贪恋、止步不前,少了在路上的挑战、惊喜、希望以及带给我们的成长。如果我们不睁眼睛去看广大世界,“家”这个小圈子有时会摧毁年轻心灵的发育成长。
有时候,路是个更美好的地方,因为路是远方,是寻找,是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看不见的灵魂里涌动的向往。所以,我们会风雨兼程,即使受伤,也决不退缩。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行走,路上都会悲喜交杂、苦乐参半。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需要一路上的精彩。
在立意上,我们可以侧重于“家”的美好来写,也可以侧重于“路”的美好来写,也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写,“人生既是道路,又是家”。
例文
与其选择在家,不如选择上路
钱冠文
家是安身立命的场所,是心灵的港湾,是人生事业的支撑,也是我们最后的归属,所谓叶落归根。确实如此,家是个美好的地方,正如一首歌所唱的那样:“我想有个家,一个并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然而,有时候,路是个更美好的地方,因为在路上我们可以收获比在家里更多更好的东西,选择上路,就是选择一种追求,一种探索,选择一种别样的人生。
因此,我要说:与其选择在家,不如选择上路。
家,固然是美好的;没有了家,你将会承受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的苦痛。家作为一个住所,可以像港湾一样庇护着你,让你免遭外界环境的折磨。不管外面如何,你总能舒适而又惬意地过上每一天。由此看来,似乎没有什么能比家更美好的了。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假如你是一艘船,不去外面搏击风浪,一直待在港湾中,又会有什么收获呢?
所以,当然还有比在家更美好的事,那就是上路。
路,作为一个人前进时的方向,可以让人在前进中得到许多在家中得不到的东西,比如勇气、决心、毅力等。路上可能会有风雨,可能会有艰难险阻,但如果你能迎上去,收获必然会比所遭受的痛苦多得多。而假如你仅仅只是呆在家中而不去迎接挑战,那么你同时也会失去许多机遇,一无所获。
在路上,虽然会有风险,但也会有更大的机遇;在家中,你只能坐井观天。
当今社会,不少年轻人宁可宅在家里也不愿出去走走,看看大千世界,只贪图家的安逸。虽然在家中也能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但是这种宅在家里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
世界那么大,我们应该去看看。一路上,我们既能欣赏到沿途的美景,也能让心灵丰盈,从而过一种更完整更有意义的生活。实际上,有时候离家是为了更好地回家。
篇8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认真阅读并全面理解材料,是给材料作文题审题的前提和基础。 这就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所给材料,并对其进行全面理解,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切不可只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 当然,重视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是正确且必要的,但必须把它放在材料中进行理解,切不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如,2011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作文文题二中所给的材料为:“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始终找不到快乐,于是,他们向苏格拉底请教,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这群年轻人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放到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首先锯倒了一棵大树,然后掏空树心,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造出了一条独木船。独木船终于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 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审题时,如果仅仅抓住“快乐”一词,还不够全面,寻找快乐的过程和方法也是材料重点表述的内容。
二、深入分析,提炼中心
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学会分析材料。 首先,材料所包含的内容既有主要的又有次要的,所表达的中心既有外显的又有隐含的。 其次,材料中往往包含着命题者的倾向,有的蕴含在关键语句中,有的蕴含在阐述评议中。 因此,在剖析材料时,一要分析材料的整体含意,二要分析材料的关键细节,三要分析材料的写作指向。 具体方法如下。
1.抓关键词句法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会在其中设置关键词句,这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抓住这些,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如,2011年吉林省中考作文文题二中所给的是关于徐霞客精神的材料,其中有一句:“参与者亲身体会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的徐霞客精神。”抓住这个关键句,也就把握住了材料的中心。
2.明确褒贬法
有些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如果能捕捉到这些信息,正确判断命题者的感彩,自然容易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如,2011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作文题所给材料中含有“仁厚”“信守承诺”“仗义”等词语,从感情入手分析材料内涵,不难看出命题者对其是持赞扬态度的。
3.求同分析法
求同分析法适用于内涵有相同之处的多则材料。 其具体方法是:逐一分析材料,再对几则材料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这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如,2011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作文题的材料为“王羲之学‘书’,在广袤平原中感受‘横’的舒展,在深山古藤上感受‘竖’的坚韧。 观察、体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简单的笔画与结构”“孔子学琴,在反复弹奏中思考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感受作者高尚的追求。 思考、领悟,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李时珍学医,在质疑中研读前人书典,在遍尝百草中验证真伪。 质疑、实践,他的仁心已超越医术本身”,三则材料均涉及“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智慧”,审题时需从中归纳出这一共同的中心。
4.舍次求主法
篇9
【议论文写作构思】
材料作文的议论文思路关键在于要围绕材料有明确地角度进行论述,要层次清晰地展开论证,要脉络分明、井井有条地组织文段,最好能够以并列加递进的模式来呈现出层层推进的议论思路,使文章思想观点凸显出一定的深度。此外,目前新材料作文命题的议论文写作在行文中概括材料,从材料出发来展开论述,也可以在选取角度提炼观点后,不必顾及所提供材料的内容,由此写作思路不再拘于一格而变得更为开阔。以2012年全国大纲卷作文题(文题见第29页)举例谈一谈具体的构思示范:
【示例一】
从作文题所给材料出发,选取角度概括材料,引出中心论点。如“妈妈的话提醒了‘我’,解除了‘我’的窘态,脱掉外衣和鞋袜,甩掉了多余的顾虑,故而‘我’得以把秧苗挑到了妈妈跟前。人生一世,不要有太多的顾虑,也不要慨叹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完美,只有放下顾虑,解除心锁,才能成就美好的未来”。这样,在文章开篇之时就做到了紧扣材料,切合题意。
在提出论点之后,就可以依据中心展开论证,如针对“人生路上的顾虑”可以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可以理解为“困难前的徘徊”“挫折后的举棋不定”等,然后以理性的思考“克服困难,走向成功”,揭示“放下顾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行文中为使文章论证形象,可以尝试采用比喻论证的方式,对“顾虑”作形象化的举例。其后,可以反面论证“不放下顾虑可能会导致的后果”。层层深入的论证将能更好地凸显议论中心,行文中可以继续从生活出发,进一步揭示“放弃顾虑”这一中心,可以从“提升人的思想认识”的角度深入议论,让读者感到亲切自然。
最后以诸如“要想成功,需要放下顾虑;要想克服困难,需要放下顾虑;要想超越自我,需要放下顾虑……”这样的排比句式作结,强化中心。
这样整个文章结构层次严谨,思路流畅,中心凸显,论述充分深入而富有感染力。
【示例二】
从作文题中提炼出观点,不必概括叙述原材料,这也是符合命题要求的。如可以再准确审题基础上提炼出“学会舍弃”的观点,然后直接围绕这一中心论点展开议论。具体论述中可以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方式,通过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的正反结合,鲜明对照中凸显观点,增强说服力,达到说理目的。当然,在收束文章的时候,少不了对前面的内容进行归类概括,总结观点。
【示例三】
议论文在于说理,所以写作中结构清晰是很关键的。在对材料解读之上,可以不必急于给出中心论点,可以引出论题,带着阅卷者一起思考。如“孩子下田劳动效果不佳,然而妈妈的话语却让孩子最后获得了成功。你说,这是为什么呢?”在引出论题后,可以适时举例分析生活中面对这样的情况的应对,结合材料给出答案“材料中的母亲凭借经验一语道破孩子窘态的根源所在,唯有放下顾虑,方能书写完美人生”。接下来进一步以举事例、引名言等方式展开论述,如“放下顾虑,庄子在楚大夫盛情相邀中选择了‘持竿不顾’,漠然视之;放下顾虑之心,让他超然世外,独善其身,享受着一份心灵的逍遥,把持着心灵的净土,这不能不使我们对他肃然起敬,而且是那样的刻骨铭心”。接下去可以继续选择名人,如以“放下顾虑,使人明志;放下顾虑,使人豁达;放下顾虑,使人有所作为”等不同角度展开论证,这样并列论证的框架形成,思路一样清晰明了,最后以总结中心论点的简单一句话有力地收束全篇。
【记叙文写作构思】
以记叙文文体来写目前的新材料作文命题相比较以前的材料作文题来说,思路相对打开了,但往往受材料的观点性指向,同学们选择写记叙文的不是很多,即便选取了记叙文体,若不进行构思,在行文中还是会不自觉地倾向于议论,最后造成文体不清。所以在此想谈,新材料作文题的记叙文构思应该作为建立在审题立意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处理,避免简单化选材搭构文章。应立足于立意选择记叙的对象,在构思中注重事件情节记叙的完整性,增强记叙文的可读性,不能忘记点题,最好能够在构思中把点题性的语句组织好,在体现文章结构脉络的同时也是对主题的凸显。
【示例】
可以围绕“遇见生活中的顾虑”——“困惑而徘徊”——“思考而明了”——“走出顾虑,实现超越”来组织事件,选取事件的横断面进行交代,或直接进行场景勾勒,或心理活动描写,或进行环境描写烘托渲染。此外,可以组织几件事来表现不同情境下的顾虑以及不同的解决方式,以小标题方式来解读命题,来表达自己的立意。
在2012年的高考作文中,有一考生采用《中国达人秀》刘伟的事迹作为高考素材,在结构组织中,首先在文章开头以第三人称“他”来设置悬念,最后在文末点明“他”就是“刘伟”,此外通过“做鞋套”“穿鞋套”“脱鞋套”的细节搭起了“一个在绝境中崛起,与命运和世俗偏见抗争的人物故事”,呈现了一个坚韧顽强的人物,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佳作示范】
全心
林清玄在他的《心的菩提》中说:“我们要以全心来绽放,以花的姿态证明自己的存在。”我想,是啊!在生活中,我们为人做事要以全心全意的态度,集中思想,心无旁骛,那么,结果也往往是遂心如意的。
我们其实有共同的感受,站在泥泞的田间,那双溜滑的鞋子让我们很难挺直站稳,当脱下鞋,卷起裤脚,重新回到那片土地上时,你顿时觉得有一种稳重之感。你的脚的每一个神经都处于泥土之中,扎在其中,像大树一样,有牢固的根基。也因此你的每一个脚印都是那样实,那样一步一步地走来,也因此,你没有了负担,不再害怕滑倒,走得很专心,很踏实。最终,你踏过了那片泥泞的土地,感到一种成功,而这种成功来源于你的专一,来源于心无旁骛的境界。
荀子有云:“蚯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我们就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那么,首先就要静。只有在静中,我们才可秉气凝神,有一股浩然之气,全心地对待一件事,也因全心而忘我。就如一泓清泉,一片落叶于其上,顿时水面起伏,但泉的深处,却安谧静止,这也说明,不管外界如何变化,我们自己始终要有一颗沉静之心,才可能有所作为,才可坚持到最后。其次,就是要抛开一切杂念,不管外界多么美好或丑恶,我们不能因此丧失了自我的节奏。要把多余的顾虑全放下来,安心地做自己的事,不能躁动,更不能急功近利,否则,结果往往很不好。
只有在忘我之中,我们才能让一件事更加圆满,也只有在忘我中,一切的事物会变得自然。忘我,可让我们专心,专心则让我们更加用心,世间之繁杂,让我们每个人都有点不安,有点躁动,那何不学学陶渊明,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定,何不学学王国维进入“内美以修能”的无我之境,有这样的心态我们才能有这样的思想与认知,也因为上升到整个人生当中去,把物与我相结合,达到一种忘我、无我之境,那么,我们的步伐才会更加稳重。
正严法师说:“凡心佛心,实乃一心,只要秉持一心,立足之地即为灵山。”要秉持一心,我们才可从中获取人生中的大智慧,也正如同是泥泞的路中挑担子,忘记你的衣服,忘记你会摔倒,那么,你得到的,是踏过这片土地,走到了对岸。同时,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全心,忘我,去除一切杂念,这是我们今后所要的,同样,也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只有高格的人生境界,才可能有高尚的品行与情操。也同样,在静、稳、沉中,才可能具有这样的品行。因为人静,就如一泓水,可以容纳一切,也可以被一切容纳,能屈能伸,柔能克刚。因人稳重,就如磐石般坚不可摧,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正因此,以全心之态,对待生活中的每件事,才可至善,至美!
篇10
一.单一型的作文材料
(一)从抓关键句入手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勇于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二)抓住已经给出的结论
有一类材料在记叙一个事件后,有一两句阐明观点、总结概括的句子,即结论句。这个结论句其实就是作文的立意。也是写文章的立论所在,所以要善于抓住此类材料的结论句,作文就绝对不会跑题。
(三)得出结论,分析原因
有一类材料,只完整地介绍一个故事,要想得出材料的结论,即作文的观点,那么,就问自己三个问题:故事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非洲大草原上,三只瘦弱的小狗正与一只高大的斑马进行一场生死搏斗。乍一看来,三只弱小的小狗很难是大斑马的对手。但实际情况是,一只小狗咬住斑马的尾巴,任凭斑马的尾巴如何甩动,也死死咬住不放;一只小狗咬住斑马的耳朵,任凭斑马如何摇头,也决不松口;一只稍显强壮的小狗咬住斑马的一条腿,任凭斑马如何踢弹,一点也不敢懈怠。不一会,在三只小狗的齐心攻击下,“庞然大物”斑马终于体力不支瘫倒在地,成为三只小狗的盘中餐。
读完这则材料,考虑以上提到的三个问题。故事的结果是“庞然大物”斑马成为三只小狗的盘中餐;原因是三只小狗团结合作,分工明确;我们应该像小狗一样懂得科学分工,团队制胜的道理。
二.复合型的材料
(一)寻找材料的异同点
①马克思 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 21岁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17 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 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 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 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
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二)寻找材料的互补性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