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大自然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12:4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大自然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大自然的作文

篇1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0―0101―01

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内容更充实,更具体、更生活化呢?这实质上要求我们跳出课堂,把语文还原于生活本身,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个体的需求和发展当中。要求我们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在真实体验中展开写作。

那么,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汲取作文素材呢?

一、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一)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在观察中积累写作素材。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说明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才有可能成功。教师要有意地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缺乏写作材料的难题。比如,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发生一些突发事件,作为老师就要牢牢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说话写话,培养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在体验中发现写作素材。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需求,结合学校开展的各类专题教育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为学生“有话可说”做好铺垫。如运动会、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等活动,学生都喜闻乐见。活动结束之后,大家聚在一起用自己的方式叙述出活动的全过程,并且谈谈自身对这次活动的体会,学生都特别兴奋,语言也较流畅。于是,我们可以顺势引导:你们想不想把这些有趣的活动写下来与别人分享呢?学生自然都非常愉快地投入到写作中来了。家庭生活方面,如日常家务、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和父母互换角色等。把学生引入浓浓的亲情中,既受到传统礼仪的熏陶,又体验了亲情和友情,从而进行愉快写作。

(三)提倡学生走进自然,在感悟中丰富写作素材。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摇篮,而现在的学生却常常是远离了大自然。没有了大自然的熏陶,孩子们执笔再握时,便有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受,写出的文章,难免就枯燥无味了。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提倡学生走出校门,走入大自然的怀抱,去采撷阳光,采撷雨露,采撷虫鸣蛙鼓,采撷鸟语花香。引导孩子用各种感官去亲近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教他们如何学会以小见大,教他们怎样观其形,辨其色,闻其声,触其体,嗅其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放飞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四)指导学生巧用文本,在教材中搜寻写作素材。教师分析课文的过程也是教孩子写作文的一个浸润过程。只要做一番整理归类,不少内容都可作为写作的材料,画家齐白石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适时地指导学生概括文本内容,摘抄名言佳句,摘录文本中的典型事例,就文本内容展开适当评论。潜移默化地将相关知识和能力内化运用,从而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二、从课堂中习得写作章法

学生有了平时的观察和积累,并且被某事某物某景有所触动,并且产生了想表达的欲望。但不知道或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该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好作文课,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些写作的方法技巧。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以下方法:

篇2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自然。”大自然以其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千姿百态、各式各样的景物,显示了其独有的魅力。因此,我选取了《多角度描写景物》这一课题。希望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能成为学生写景作文入门的一把金钥匙。在备课时,我精心设计了每一个教学环节,力求教学有针对性、实效性。通过上课,我发现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亮点和需要改进之处,下面我就这两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亮点

在导入新课和练笔环节,我通过播放生动优美的视频画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及丰富的想象力。在播放视频时,学生都被视频中大自然的美景深深吸引,学习和写作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

在授课过程中,我能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悟并掌握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方法,我结合学过的经典文章中的语段,进行有针对性的赏析,因为是学过的文章,所以学生对于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理解起来就简单了很多。方法掌握了就要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练笔的环节,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写一个描写落叶的语段,学生在写作时能够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法。

“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在作文评价环节,我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互评,学生真正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我用这种方式来唤醒学生写作的热情,评价时引导学生围绕本次作文课的训练重点展开,致使教学目标鲜明。

二、需要改进之处

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理解多角度描写景物方法时,自己讲得较多,有些急于将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没有让学生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能有创意地表达。

篇3

在自然界面前,人没办法和它并列,更不是它的主人。如果自然是一位祖父,人只能算一群晚生的子孙。

自然受到敬畏的理由,不光是它河流汹涌的规模让人害怕,它的灵秀、秩序和精密同样让人惊叹。大自然和人本身一样,包藏着造物主的匠心和永远探究不尽的秘密。

中国文学的精神,算是亲近自然的。但自从唐代之后,文人所描写的“风景”转向人格化,成为情绪的背景与道具,离自然本身越来越远。

应该这么说,纯粹地反映自然,是文学的主旨之一,也有高下之别。“纯粹”的含义是切实、生动,进而上升到诗意。

作为写作训练,描写风景的基础是观察。观察的含义是“我手写我见”。在许多文章中,描写风景成了最可以懒惰和抄袭的方便工艺。我读中学的时候,作文结尾必定有“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篇篇如此。一种话,如果人人都能说出来,必定是套话,与观察无关。在作文中,用成语偷懒成为通病。比如: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绿茵如织等等。现代语言中,这类似是而非的成语太多,使人们感到不需要观察。

观察是和自然一起生活。看到草木雨雪的“不同”,而非“相同”。在不同的季节和光线下,自然界变化万千,怎么会相同呢?拿树说,它的“绿叶”有的近于灰,有的近于黑,而光线过了一个时辰,颜色又不同。洁白的雪花,在早春和深冬也不一样。对写作的人来说,自然界混沌也罢,精微也罢,落到笔下,只能是一些细节。只有细节才生动可感,它来自观察。

篇4

一、从古诗词中培养学生审美

古代诗歌描写自然景物或即景抒情的成份较多,此类诗词具有深蕴的意境,引导学生透过景物的美而体会其深刻的含义。如“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的雅趣,“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清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的清丽,“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的少女情怀等,一旦纳入了诗人的诗句中,无不闪烁着耀眼的光彩,透过文学的鉴赏,有助于培养起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审美者内心深处极其敏感的一根弦,拨动它就能很自然的激发起一片浓浓的情愫,对民族对故土的依恋。

二、从现代散文中培养学生审美

许多现代散文,大多即景而发,笔调流畅,景物鲜活生动,美丽怡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朱自清的散文中较多地方表露出自己对美学问题的见解,如他在《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对秦淮河水的描写就富于变化之美。天未断黑时,“秦淮河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等到灯火明时,阴沉沉的变为深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在灯月交辉的情形下,秦淮河水又“绿如陈酒”,同时秦淮河由于天黑,灯光、月色不同,水面显现出异彩,真是“一眨眼一个样,层出不穷。”在教学散文中,多引导学生分析此类活泼多变,而无板滞之感的文章,其美感而得以体现出来。

老舍《济南的冬天》里,群山环绕之形象美,无不透露出作者诗人般的笔触。而王蒙、张爱玲等的作品里,更体现出作家们对自然景物细腻的情怀。所以,通过对现代名篇散文教学,引导学生领会大自然的美景,从而培养学生观赏美、热爱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现代诗歌培养学生审美

许多诗歌,通过描绘景物,表现出作者对生活、人生的观察和体会。行行诗歌,除了具体的景物对象,更多的是作者们思想感情深沉的流露。徐志摩《再别康桥》中,“云彩”“晚霞”“康桥”“河水”等无不寄托诗人深深的惜别之情,一行行诗里,无论从节奏美、音乐美,还是描绘的情景美,都展现给读者一幅美丽而遥远的映像,同时那一份忧郁的情绪给全诗罩上一层浓浓的感彩。除开名篇现代诗,更多的小诗中还描绘出许多清新秀丽的意象,给人以明丽空灵的境界。

四、通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审美

大自然可说是一部永远看不完的美丽画册,学生的观察、掌握知识的角度等方面的能力毕竟有限, 需要我们在平时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体会、观察、欣赏自然的美景。当然在教室里凭着自己的想象,远远没有亲自走到山间、田野、溪流、河畔观察而得的生动形象。在教学中,大胆的鼓励学生对照书本中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一次次的训练,学生的感悟能力会提高;在作文时鼓励学生大胆描绘,久之,则能培养学生自由的个性,以及对美的观察和热爱,从而与日俱增地去创造美。

篇5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官当镇高桥小学六年级 李宇轩

指导教师 陈继荣 金运德

大自然好是一个“酷我音乐盒”,它有许多美妙的音响,令人百听不厌,叫人心旷神怡。

我爱雷声。“轰隆隆,轰隆隆——”雷公公是不是感冒了呀?怎么老是打哈欠?雷公公打的哈欠声也太大了,在树枝上唱歌的小鸟被吓跑了,在荷叶上奏乐的青蛙被吓得跳出小河,和小鱼儿玩耍去了……雷公公的哈欠声,尤如千万匹骏马在奔腾,又好像千万头雄狮在怒吼。

我爱雨声。“沙啦啦,沙啦啦——”由远而近,一场大雨来了。天地浑成一体,形成一幅壮观的雨帘。雨,落在地上,溅起一朵朵美丽的水花。屋檐下,雨水像断了线的珍珠,不断地往下落,滴嗒滴嗒……弹奏的是一首悠悠的小令。

我爱蛙声。“呱呱呱,呱呱呱——”雨过天晴,青蛙王子和青蛙公主们一个个蹬在玉盘似的荷叶上,不知是在炫耀自己的美丽打扮,还是在展示自己甜美的歌喉。“呱呱呱……”倾听青蛙的演奏,我也不由得轻轻吟诵“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我爱溪水声。“哗哗哗,哗哗哗——”你听,小溪又在弹琴了,溪流上漂浮着白色的、粉红色的花瓣,缓缓地向远方流去。清清的小溪,你要这些美丽的花瓣带到哪里?花瓣中也有我美丽的梦想!

我爱蜜蜂声。“嗡嗡嗡,嗡嗡嗡——”金灿灿的油菜花丛中,勤劳的蜜蜂边歌边舞。那动听的歌声,引得喜鹊亮开了嗓子“喳喳喳”,惹得麻雀情不自禁“叽叽叽”……

篇6

关键词: 创新 作文教学 智慧

写作永远是一个强调个性创造性的劳动,中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启发想象,唤醒学生创新意识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模仿到创新的阶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做好“攻心”工作,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为学生想象的驰骋提供广袤的天地,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思索。

创造机会,向学生介绍各个领域富有创新意识而取得成就的典型事例;结合情境,组织学生开展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大讨论;共享美文,评论创新写作的价值。相同的题材,从不同角度出发,作者即能够创作出万花筒般风格迥异的优秀文章。欣赏这样的文章,学生自然对创新与循规蹈矩作出正确的选择。比如,向学生提供朱自清和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营造出的不同意境。另外,文人喜欢的秋季,笔下大多描绘的是落叶满山,寒蝉凄切的萧瑟之境,但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表现出的则是高昂的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唱出非同凡响的秋歌。

列举这些例子,能让学生以“天下文章一大抄”为耻,以“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为荣,激发写作创新的强烈欲望。当然,结合作文练习,选取一些人云亦云,不求创新,一味模仿方面的负面材料,让学生评论文章,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比较、思考,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来,摒弃陈规,发前人所未发,立意求异,在潜移默化中巩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意表达,写出真情实感

只有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期望“有创意的表达”的出现;只有真正做到了“自由表达”,才能实现“有创意的表达”。

每一个学生本来都是一位诗人,一个画家,他们眼中的世界缤纷灿烂,如诗如画,作文教学更应鼓励学生发展个性。让学生在习作中“真实、真诚、自然地表达自己”,当学生写出有创意的话时,要用“这是你的独特创造,“你的想象很形象”等话语鼓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有创意表达的习惯。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长。脑子灵活的,让他们工于构思;语言幽默的,让他们精于表达;思维深刻的,让他们挖掘内涵;喜欢体育的,让他们多些竞赛;关注社会的,让他们多些评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充分发挥,从而显得个性十足。作文要求中的文体不限给了学生更加宽广的空间。

三、留些空白,让学生想象无限

维纳斯女神雕像断臂的空白艺术,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中国古代文献《诗品》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文学创作空白艺术,更让读者对文学形象、意境等展开充分的想象。留些空白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更重要的是赋予他们一对想象的翅膀,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创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有些课文虽然已经有结尾了,但意犹未尽,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如《变色龙》结尾是这样的:“‘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诺夫向赫留金恐吓说,便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后来的情景怎样,课文没有交代。这样的空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我让他们把后来的发生的事想象出来,并加入自己的心情和感受。批阅他们的文章,我感受到他们仿佛进入了角色,和主人公的感情融为一体。

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的“空白”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或添加内容,或补充情节,或续写故事,或遥想历史,或注入时政,让学生开阔思路,放飞想象,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走进大自然,引领学生碰撞灵感

作文素质的提高,仅仅依靠课堂是很不够的,广阔的社会更能够给学生提供更有价值的养料。所以让他们了解祖国绮丽风光、壮美山河和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观对激发他们积极向上、刻苦求知的精神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把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多观察生活,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把自己所看到的美丽景观、感人的事件介绍给大家,让大家都知道祖国不仅有引以为荣的名胜古迹,还有引以为傲的山川河流和人文风情。

篇7

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自然之道》这篇课文,它主要描写了“我们”及向导和同伴们到小岛上观察幼龟怎样进入大海,“我们”因为不能见死不救得情况下救了只幼龟而害了一群幼龟被嘲鹰叼去的事。学完以后我们知道了:一定要遵守自然规律,不然一切都可能适得其反。

当故事发展到一切都“寂然静止”时,“我们”才明白好心办坏事的伤心和悲哀,“人是万物之灵,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我们的心里跟作者一模一样。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好心办坏事。大自然的规律十分复杂,没有调查清楚就不要乱做决定。

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初夏时,大地被阳光照的金灿灿的,一棵棵小树苗们经过风吹雨打,终于,长成了一棵棵参天大树,高大而又壮观;洁白而又清晰的河面泛起阵阵涟漪,像面长长的镜子,一只只栀子花洁白的身躯美丽多姿,一幕美景尽显眼前。在一年当中,栀子花只在一个季节开花,就是那烈曰炎炎的夏天。

那还是初夏,栀子花已长出了大大的花苞,跟栀子花不相上下,只要是在同一个环境下,只是外形不一样,香味还是那么清香。这不经引起了我的好奇心,那时年幼的我还不懂事,在那时,我就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想重温把栀子花捧在手心,抱在怀里,闻着那沁人心脾的香味,真是提神又解热,我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拿起小刀就往我家门口那开满了大花苞的栀子树跑去,小心翼翼的把它那大大的花苞给一刀一刀地划烂了,那久违的清香扑鼻而来“哇,真香!”我喃喃道。

那栀子花外形好看,犹如仙女一般那样美,那样漂亮,那清香扑鼻而来的情景令我心旷神怡,我坐下来,静静的,目不转睛的盯着花,真美啊,犹如一朵洁白的水晶灯,清晰而明亮。但不知是怎么回事,栀子花慢慢的倒下,花瓣一下子就消了我这时才明白了,我破坏了大自然的规律,栀子花才会这样啊!栀子花在一定时间,一定季节就会开花啊,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让它自己的成长,才会开出最好的花,最清香的花,最美丽的花。只有让它最自然的成长,才会得到最自然的结果,才会给我们一个最自然的答复。

遵守大自然的规则作文二:

时光流转,云水千年。现存于寂静天地里的每一个存在,都是光阴的馈赠。物转星移,适者生存,每一个生命都是在刹那千年里的竞争与争斗中,存活下来。在万物踏遍山河万里的进程中,都进化出属于自己的本性与生存规律。自然规律,是在历史风沙的磨砺沉淀出来的,万不可随意变更。不顾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为所欲为的人,必定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揠苗助长的故事:农夫不顾稻子自然生长的规律,而自作聪明地拔高幼苗以求其快速长高,结果却使所有稻子都蔫了。我们如果一味地因自己的喜好,胡乱喂食野生动物,为所不该为,则必定会使得动物失去觅食的主动性,失去在自然中生存的警惕性与攻击性,失去动物们原本的生活规律和有劳才有所获的生存法则。当野生动物渐渐丧失觅食的能力时,它们的生存便全成依赖性,在自然的激烈竞争中,必将被淘汰。

莱蒙特曾说:“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强扭的瓜不甜,我们如若违背自然规律,为所不应为的,势必会适得其反。而顺应万物其本性,并借以利用该规律,为所应为,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禹之父鲧,历时九年未能够解决黄河洪涝之灾,他一直采取“水来土掩”的治水方针,以墙垣抵挡洪水的冲击,效果甚微。大禹却采取与其父亲“堵”相反的方针,叫做“疏”,即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自由地通过。“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高考满分作文大禹在总结了洪水规律的基础上,顺应其自然规律,因势就导,才使得黄河多年的水患得以控制。

篇8

一、多观察,力求写实。

无论是写日记还是写作都离不开观察,只有用心观察才能有所发现,才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但是现实中,很多学生的作文都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废话连篇。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现在我们先看看,著名作家丰子恺的《白鹅》中对白鹅特点的描写“它伸长勃颈,左顾右盼、白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还有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视”“敏捷的跳上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描写,体现白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描写,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为什么作者能把白鹅的特点写得如此逼真呢?是因为作者以生活为素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感受和思考,才把这一特点写活,所以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去感悟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最能打动心灵的素材,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这样我们就不会为无米之炊而烦恼了。

二、多活动,积累素材。

现在不少学生平时很少读课外书籍包括古典名著,缺乏写作材料,学生基本过着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阅历浅,周围又没有风景名胜,一提到作文望而生畏。对此,我们应该抓住一切机会给学生创设丰富多彩活动。如:春天可以组织学生春游,到田野中发现大自然的美,冬天可以组织学生堆雪人、打雪仗……前几天我班有一名学生发生车祸,家庭条件本来不好可谓雪上加霜。因此我及时组织了一次“爱的奉献”主题班会,在富有感情的乐曲中我诉说那位同学不幸遭遇,同学们都留下了眼泪,原本几个调皮捣蛋也深深底下头,大家纷纷提议要捐款给其帮助,这时我又把汶川地震大家互救感人场面播放给学生看,同时我把本次作文题目《感动》告诉学生,在这种环境气氛的感染下同学涌起不能自控的情感便会用言辞表达出来。结果本次同学们写作非常成功,还有几篇文章刊登在校刊上。可见多给学生提供活动机会创设情境对于积累素材最后到成文是多么重要。

三、多写多练,开阔思路。

篇9

一、走进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作品是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对生活的反映。同样。学生习作也是对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体现,习作过程是儿童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过程,是对生活创造和审美的过程的反映,因此。我们要引导小学生走进生活,学会观察生活、参与生活、体验并感悟生活,使他们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在教学中,引导他们争做生活的有心人,“事事留心,处处在意”,实现定向观察和随机观察相结合,让学生多积累生活素材,写作时就有话可说,比如在教“我的自画像”这一习作时,对于人物的外貌描写,先观察同学的外貌,然后玩一个小游戏“猜猜他是谁”之后,就来写真实的我,让其他同学来猜我是谁,这样学生的兴趣高涨,学生要写的愿望就会越来越强烈,作文从“老师要我写”变成“我要写”的局面。我还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如: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田野小河、瓜果蔬菜……尽可能让学生去体验,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让学生习作时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我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语言思维,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认识、感受生活、面对生活,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有受到挫折的沮丧,也有被责难、被误解的惆怅。我鼓励学生大胆的写出来,习作中自然充满生活的气息,表达了孩子率真的灵气。

二、把生活带进课堂。每一位学生的生活都是不同的,对生活的观察、认识也是不同的,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就会有几十个不同的认识和感受、那么,如何使他们之间的认识和情感进行交流呢?我在每周的作文课中抽出一节,为学生专门开辟了交流场所,并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个交流题目。让他们展开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在交流中表现出非常高的兴趣,有些学生还做了笔记,学生在作文的时候不仅写了自己对事情的感受,还把同学问对同一类事物不同的看法和感受进行分类和整合,概括出一种全新的看法和感受,学生习作水平有了提高,对写作业也更有了兴趣。

篇10

如果让你描写自己喜爱的一种植物,应该怎样去做呢?

一、认真观察抓特征

不同的植物会在形态、颜色、味道、用途等方面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来,如松枝的苍劲有力,荷叶的圆润光滑,柳条的飘逸柔软,牡丹的高贵芬芳,兰花的清香淡雅。

即使是同一种植物,比如花,在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和不同时间(早晨、中午、晚上),其形状、颜色、气味也是不尽相同的;同样是绿色,也还有嫩绿、翠绿、墨绿之分;同样是香,也有清香、淡香、浓香等的区别。

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之前,必须要对所描写的植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抓住其与其它植物的不同,写出它做为“这一个”的与众不同的特征来。

范例举隅:

那一尺多高的万年青,远看就像古老的金字塔,近看却似一个青罗盖。那粗糙的身躯,顶着密集的枝叶,翠绿的枝叶一层层重叠着,有的蜿蜒向上,也有的垂直向下,这形状再配上那的龙爪似的劲根,仿佛是一条翻腾的蛟龙。再看看枝条上那些绿油油的叶子,大的一寸来长,椭圆椭圆的,映出幽幽绿绿的光泽,使万年青显得更加生机勃勃。它虽无馥郁的馨香,也无红花的点缀,而只有朴素的绿叶为伴,但它那奇形怪状的样子,却叫人十分喜爱。

(选自作文《那一株万年青》)

妙点精评:

作者抓住“万年青”“青”的特征,写它“无红花的点缀”,“只有朴素的绿叶为伴”,“那绿油油的叶子”,“层层重叠”,“使万年青显得更加生气勃勃”。这一株万年青的形象在我们看来如此清晰,这跟作者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观察是分不开的。

二、言之有序条理明

要将植物介绍清楚,还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来描写。可以先从整体入手,看它像什么,然后再一部分一部分地写也;也可以按照它生长的时间顺序写,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最后长什么;也可以按根、茎、叶、花、果实的顺序写……总之,只有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才能做到层次清楚,有条不紊。

范例举隅:

春天,皂荚树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开出白里带点黄的小花。夏天,皂荚树长成了大片的绿荫,让人感觉不到如火的骄阳。秋天,皂荚树落叶满地,风吹黄叶,落叶像翩翩的黄蝴蝶。冬天,皂荚树的枝条上裹上白雪,成了银的冰枝。

(选自作文《老院里的皂荚树》)

妙点精评:

植物总是随季节的变化而生长变化。在写作时,作者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组织描写的顺序,这样,皂荚树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不同的风姿,便条理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三、惟妙惟肖细描摹

除了要抓住特征、安排好描写顺序之外,描写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可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丰富描写的层次与角度;可运用联想来丰富描写的内容与内涵;可运用修辞来增加文采,使被描写物更加生动形象等……

范例举隅:

它的干像竹子,一节一节的,有明显的痕迹。根部是深绿色的,越往上越细,而颜色越来越红。叶子是锥形的,四周呈锯齿状,像大扇子。叶子正面布满了许许多多密密麻麻的小白点,大的像米粒,小的像芝麻。叶子背面是浅红色的,几道粗壮的叶茎把叶子分成一块块的,非常醒目。(选自作文《我喜欢四季海棠》)

妙点精评:

在描写海棠树的“干”和“叶子”时,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即使是没有见过海棠树的同学,也能由作者的描写中知道海棠“干”和“叶子”的形状来;而且修辞的运用也使文章富有文采。

四、托物寓意寄深情

文章中的写景状物,都是为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是要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的。描写树木花草也是一样,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把无“知”无“觉”的植物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感”。

范例举隅:

盆栽里的仙人掌,它的坚韧的性格已经够使人吃惊了。有水,没水,天热,天冷,它都不在乎。它那翡翠似的、长满硬刺的掌状茎一直向上伸着,像叠罗汉似的,一片“绿色的手掌”上面又长出一小片来,重重叠叠,以这个姿势矫健地挺立着。无论天气怎样亢旱,别的盆栽植物都已垂下了头,它却总是生机蓬勃,凌空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