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7 05:1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数乘小数教学设计

篇1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是课本第4~5页例3、“做一做”,以及第8页练的第1~5题。这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乘法、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对小数乘小数首次进行算理与算法的探究。 

教学内容从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引入,分为两个层次:①探究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的算理与算法。②探究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不需添0占位)的算理与算法。例3让学生先尝试根据问题情境分析数量关系,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结合以前学习的经验猜测是否可以把“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看作整数来计算,在猜测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分析算理;接着独立探究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的算理与算法;在完成“做一做”之后,引导学生对比归纳,完成对算法的建构。学习活动线索为猜想、尝试、说明、验证,学生在探究、交流活动中明晰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第一,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算理与算法,理解了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初步感悟了转化思想在小数乘法中的价值与应用,学会了计算小数乘整数,为探究小数乘小数做好了知识技能、活动经验、数学思想方法等准备。 

第二,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能在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提取相关条件,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同时,他们已经历过多次计算方法的迁移、推理活动,能够在大胆推测的基础上进行计算算法的探究。 

第三,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是难点,需要多次转化、推理。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决定了他们需要借助估算、直观图式来判断积的范围,借助直观、动态的演示活动理解算理,借助范式的语言表达来说明算理与算法,借助思维导图来完成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与提升。在独立探究、交流对比中习得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并能正确估算小数乘小数的积的范围,正确笔算小数乘小数(积不需要添0占位);能够运用“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估算、笔算等探究算理与算法的活动;经历独立猜想与尝试、独立笔算与验证、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经历独立推理的活动,感悟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良好的估算、计算习惯,能够自觉地用估计的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能够借助思维导图体验新旧知识的联系,学会迁移算法以解决新的计算问题;学会独立反思总结知识之间的联系,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价学习的过程与结果。 

教学环境与准备 

本节课通过实物展台、PPT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呈现教学内容,开展学习探究活动。根据班级规模大小,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班级学生分成2~4人的学习小组,以便他们进行讨论、分析和汇报。 

教学过程 

1.准备“乘”——复习回顾旧知 

①谈话引入:同学们已经知道乘法中有因数、因数、积;在上节课也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整数。那你们会计算4.08×5吗?学生独立笔算。 

②交流计算过程,提醒注意小数点的位置、积末尾小数部分的0要化简。 

信息技术支持:根据学生讲解的笔算过程和注意点,利用PPT完整演示笔算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明晰旧知的过程,直观演示到位。 

师:如果两个因数分别是4.08和0.5,又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小数乘小数。 

2.探索“乘”——探究形成新知 

①出示例题:每平方米要用油漆0.9kg。给一个长2.4m、宽0.8m的长方形宣传栏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教师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条件具备吗?可以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 

信息技术支持:PPT呈现一问一答的方式,帮助学生根据问题线索圈出相应条件,回答每个问题,从而清晰地厘清数量关系。 

②学生列出:2.4×0.8=。课件演示:第一步,估上限。0.8个2.4,得数比2.4小。第二步,接近估。两个因数分别看成最接近的整数:2×1=2。积大约是2。第三步,借助每一小格是边长0.1米的正方形方格图演示直观算法(如图1)。 

信息技术支持:根据学生猜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PPT随机呈现解决“2.4×0.8=”的方法,以凸显算法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积累计算的经验,为笔算做好铺垫。 

③教师提问:怎么笔算2.4×0.8?学生独立思考后,明确:将两个因数同时转化成整数,再计算。学生独立尝试算一算或请1~2名学生在投影下展示自己的算法,进行算法与算理的说明。重点交流:积的小数点是怎样确定的。 

 

课件完整演示借助“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的过程(如图2)。 

师:面对新的问题“小数乘小数”,我们是怎样解决的? 

生:将新知转化成旧知。 师:怎样才能知道计算结果一定正确? 

生:可以验算。 

师:怎样验算? 

生:估算、再算一次都可以。 

信息技术支持:整理学生的回答,用PPT动态演示加直观讲解的方式,演示转化的过程、积的小数点确定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表达算理。并且用提示语的方式,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明确验算的需要和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④教师提问:怎样求需要多少千克油漆?学生列出算式1.92×0.9=,并独立尝试估算和笔算。课件演示:第一步,估算。1.92接近2,2个0.9千克大约是1.8千克;如果每平方米用1千克,共需要1.92千克,但是实际应小于1.92千克。第二步,笔算(如图3)。 

信息技术支持:在学生独立尝试计算的基础上,整理学生的算法,PPT演示估算、笔算两种方法,笔算的转化过程、积的小数点确定的过程,进一步明晰算理和算法。 

⑤教师让学生回顾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总结先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计算中可以尝试估一估、画一画、算一算、验一验的方法。 

3.试着“乘”——初步巩固运用 

①出示“做一做”:5.4×1.07=,0.45×0.6=,你能独立算一算吗?学生独立完成。 

②课件演示计算过程(如图4),学生校对答案,然后同桌中的一人选择一道题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③教师提问:想一想,有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学生思考后明确:0.45×0.6的积应该是三位小数,整数部分添0来占位,末尾的0要化简。 

信息技术支持:在PPT中用不同色笔和动态演示的方式,突出计算过程中的易错点,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算法。 

4.归纳“乘”——总结算理算法 

①出示已经完成的四道题:观察例3与上面各题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独立观察后明确:积的小数位数是两个因数小数位数的总和。 

②组织小组讨论:小数乘法应该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整展示算法(如图5)。 

③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可以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数?学生思考后明确:依据积的变化规律来转化并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数。 

信息技术支持:利用PPT直观提示,帮助学生用范式的语言表达完整的算法。 

5.我来“乘”——巩固形成技能 

①出示“闯关1”:练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说一说理由。 

②出示“闯关2”:练第5题。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进行并列式解答,并集体交流。 

③课堂作业:完成练第1题、第4题。 

6.我会“学”——借助导图反思 

师:同学们,小数乘小数的计算,今天你是怎样学会的?有什么收获? 

组织小组交流的同时,通过课件演示思维导图(如图6)。 

信息技术支持:PPT动态演示小数乘小数的算理与算法:从“旧”知到方法再到检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构建学习路径。 

 

7.我会“学”——评价反思与拓展学习资源 

①师:这节课你的学习效果如何?请从对本节课知识的兴趣、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习成果的喜悦、学习方法收获的程度四个方面做出评价吧! 

学生独立评价后,和小组内的其他同学互相说一说。 

信息技术支持:PPT出示的活泼有趣的评价方式,能激发学生自我反思和评价的兴趣,使其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②师:课后大家还可以登录手机、计算机学习平台等,进一步学习小数乘小数的知识。 

信息技术支持:利用PPT展示了更多的学习平台,以帮助学生拓展学习时空,接近新的学习方式。 

设计亮点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本节课的教学预设是运用网络教研的形式,通过教研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微课程设计,为学生开发自主学习的新平台和新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力求在明晰算理、掌握算法、提升计算技能等方面予以突破。 

1.基于潜在学情,为学而备 

(1)已有知识重沟通 

新课开始,从复习4.08×5这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开始,唤起已有小数计算、探究小数计算算法的经验。 

(2)已有计算经验重迁移 

在复习中,提示学生:能不能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推测,再计算?重视已有计算经验的迁移。 

(3)已有解决问题经验重系统化 

在新授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对三个问题的有序回答,明确解决稍复杂的小数乘法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实现解决问题经验的系统化。 

2.基于核心知识,明辨算理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算理是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多样算法、数形结合的方式,将算理予以明晰。 

(1)估计中明范围 

每次计算之前都让学生估一估,即可以估上限、下限,估范围,估大约是多少,发展数感。 

(2)直观中明表征 

借助方格图帮助学生理解2×0.8与0.4×0.8的积合起来表示的就是2.4×0.8的积。 

(3)转化中辨算理 

课件中动态演示转化的过程和积的小数点位数确定的过程,帮助学生明确怎样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将新知转化为旧知、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等难点。 

(4)归纳中明算法 

在完成四道试题的计算之后,组织学生对比确定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在讨论交流之后完成算法的归纳。 

3.基于核心素养,发展学力 

学科知识只是获得学科能力、发展学科素养的载体,在习得学科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发展以下四方面的能力: 

第一,激发学习动力。练习环节用“闯关”的方式让学生来完成对新知的巩固练习。 

第二,培养持续学力。针对五年级学生学习新知的特点和思维的特点,用课件演示本节课核心知识形成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学会建构知识学习路径,发展学力。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能力;构成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施行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不仅要求小学教育机构要革新教育理念、方法以及模式,同时也对小学数学教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个更多的要求,其中对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更高。教学设计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教育学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座重要桥梁,对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在新时期向科学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教室的教学设计严重趋向于形式化、教条化,所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设计能力,已成为促进小学数学教育在新时期良性发展的必然途径。

1.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简要分析

能力泛指一种可以完成指定活动的本领,同时也包括完成这项活动时的具体表现,以及顺利完成此种活动所需要具备的心理特征。教学设计是人类在从事教育活动中的一种特殊设计活动,其本质上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以及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制定一系列教学方案,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设计活动优化教学效果,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以及传播学理论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现阶段我国教育体系要求我国教师应具有优秀的思想道德、法律意识、专业素养、教学技术以及有效沟通等能力,要求教师应具有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过程设计的能力,要求教师应具有展示有效表达、促进、提问以及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的能力,同时也要求教师应具有评估学习者学习、绩效以及教学效果的能力,只有保证教师在具有以上能力后才能保证教育质量与教育效果。

2.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构成分析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同时也是小学教师在完成教学活动中必须具有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而根据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过程我们可以将教学设计能力划分为意识与态度、知识以及教学设计技能三个部分,同时也充分反应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所使用的具体技能。

2.1教学设计能力的意识与态度方面。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意识与态度主要包括:教师对数学学科的热爱;教师对小学数学学科的教育意识;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度;教师对小学数学学科自主学习意识;教师对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管理的意识;教师对小学数学学科设计研究以及交流的意识,这些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意识与态度的主要内容。

2.2教学设计能力的知识方面。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知识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小学数学学科知识素养;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知识以及经验;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数学观、教育观以及教学观;教师必须具备教学设计的知识;教师必须具备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目标分类;教师必须具备信息加工以及整理的理论等,这是构成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知识方面的主要内容。

2.3教师设计能力的教学设计技能方面。从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将教学设计技能划分为:教学分析技能、教学设计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调整以及教学研究等技能,只有教师具备以上教学设计技能才能保证教学设计质量以及效率。

3.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构成具体分析

3.1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项教学设计都要以教学分析作为主要基础,要求小学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对小学数学教材、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等进行深入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要发现制约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并结合自身教学知识、教学技能以及教学经验并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在数学教学任务分析过程中要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以及存在的教学问题,同时也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这些数学内容所使用的思维模式形成不同教学路径,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对提高学生对数学理论教学的理解深度有着重要意义。教师在针对小学数学分析过程中不仅要针对课程进行分析,同时也要针对学生的已有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以及数学经验等方面,同时也要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动机、情感态度以及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分析,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分析结果更好的完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3.2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设计技能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过程整体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媒体选择和设计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和设计等方面,教学过程整体设计要求教师要具有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思想,根据目标――策略――评价这个顺序对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同时也要保证一以贯之、相互匹配以及整体优化这几项原则。教学策略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组织策略、教学传递策略以及教学管理策略,要求教师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对教学顺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分别设计,这样才能在整体上确保小学数学教学课程的整体质量与效率。

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对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要不断强化教学设计能力,同时也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性,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认清教学设计能力的多重构成要素,这样就能在这基础上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R.A.瑞泽,J.V.邓普西.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和问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情境;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3

曾经见到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在三年级的一节信息技术课《初始Internet》上,老师在课上面给同学讲为什么要上网,什么是Internet等问题的时候,是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关于恐龙的专题网站。恐龙是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上的一课,学生学习过这个课文,因此对这个专题很感兴趣都不由自主的都专题网站上面点击和阅读,学生就在这无意中学会了如何去打开链接和网上看图片及发表讨论等等。从这个教学情境中可以看出,在信息技术可上面如果教学情境设计的很好可以很好的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生能够很快的学到知识。

1.信息技术教学情境创设的三个误区

1.1 离

这种误区主要是指创设的情境偏离了教学的主题、和置于教学过程之外,喧宾夺主,这样的情境不仅不能发挥其功能,还会干扰课堂的教学。在实践的过程中,主要有三种层次的游离,第一是形离神也离,这是较低层次的游离,容易避免;第二个是形离,主要是情境的内容与教学的内容不符合,无法进行迁移;第三个是神离,这是指形式上好看,但是貌似神离。下面来举个情境偏离教学主题的例子:在一节递归算法课上面,以为老师通过例举和演示"镜子里照镜子"、"山上庙里和尚讲故事"等实例来让学生理解递归的含义。但是,这明显偏离的教学的主题,要很好的理解递归算法,我们必须要有相应的数学模型化的思想的实例来进行情境教学。显然,前面两个实例并没有数学模型化,这样不能发挥出其教育的功能。因此,这需要我们要在情境创设的时候要贴近学生经验的同时还要贴近教学的内容。

1.2 假

教学情境可以分为现实情境和虚拟情境。两类教学情境都有其本身的适用的对象和使用价值,但是,一旦两类情境出现错位,假情境便不可避免。首先,如果创设出来的现实的情境并不现实,却偏离了实际的生活,甚至与生活常理不符合,是教师乱编造出来的,那么就是虚假的情境这样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会带来逆反的心理。其次,有些情况下创造的情境却用虚拟情境来代替了现实的情境,实际上情境并不需要虚拟情境,这样同样会产生虚假的情境。以一节《算法与程序设计思想》课上的错误情境假设来举例:某位老师在这节课中以电视上的挑战主持人节目来进行情境假设,即以古时候的打擂台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来选取课堂上第一排10个同学谁是最高者,老师把这类选择的过程描述为,首先确定一个擂主,进而挑战者上台,擂主和挑战者比较,如果挑战者胜利就做擂主,否则擂主卫冕。重复执行上述的步骤,直至最后一个挑战者,老师把上面的重复可做循环结构来实现。显然在这个例子中,老师是用心良苦,但是学生仅仅可以凭借生活常识就能判断出教室的这个打擂台的方法是小题大做,是一种假任务和假方法。在生活中我们就简单把这10个人排到一起就能马上看出谁是最高的。

1.3 繁

这个繁在情境创设中有两个表现,即从内容上面来看,老师设计的情境的情节冗长、复杂,出现了过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直接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担,且冲淡了教学的主题;而教学情境冗长会挤占过多的课堂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下降,又间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其二,从教学情境设计过程看,教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编造情境,直接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2.信息技术课题教学情境的设计

2.1 创设故事情境,凸显童真童趣

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的经历来创设故事的情境,通过创设与学习内容香菇那和有情趣及寓意的情境,通过故事来切入教学,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吸引学生注意,并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我在《图形的翻转和旋转》这节课上,我采用了《小红帽》这个故事作为引入点:比如小红帽要去看奶奶了,家里的篮子很大,提不动,这时候我就让孩子们把篮子在WORD中缩小,这时候用到了图形的缩小和放大。另外,在去奶奶家的路上的时候,小红帽要通过有大灰狼的路,这时候我就要孩子来改变路线的方法拯救小红帽,这时候用到了图形的翻转和旋转。在小红帽到达了奶奶家,这时候奶奶病了,房间很乱,我就请孩子来整理房间,进行了综合的联系。

2.2 创设写作情境,培养团队精神

协作将会发生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协作对学习资料的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学习成果的评价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情境设计,我们应该通过协助、竞争和角色扮演以及伙伴等形式来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通过这样的情境的学习来针对问题展开交流,来完成学习的任务。比如我在WORD制作电子报刊的课程的时候,我就通过《爱我家园、携手共创》的主题来进行相应的教学的设计,在制作的过程中,我安排每个小组3个人,并给予他们不同的任务,一个学生负责设计的板块,一个搜集资料,另外一个就搜索相关的图片,最后通过三个人一起来深度材料来完成排版。在在班上进行作品的展示和交流。这样的协作情境非常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并且能够培养好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程设计;优化;教学效益

中图分类号:G632.3;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3-0034-01

数学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最终的考试成绩,还是解题的速度与质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从当前的全面发展理念来看,上述目标都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所应当追求的,也是衡量数学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当然,成功的数学教学所能够实现的效果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总结起来一句话:所追求的是教学效益。这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词,也为教师们预留出了更多优化课程设计的空间。

一、立足实际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提不起兴趣,原因在于认为数学学习枯燥、乏味。而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调研发现,学生们的这种学习感受主要来源于过于理论化的课堂教学。对于数学学习来讲,理论性的知识内容固然重要,但若是始终让数学停留在纸面上,必然渐渐成为学生眼中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因此,要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容完成了初步教学之后,向学生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每年一月份,小张所在的公司都会给员工一次性提高全年月工资。小张2008年的月工资是2000元,到了2010年已经增长到了2420元。如果2011年的月工资仍然按照2008年至2011年月工资的平均增长率继续增长,那么,小张2011年的月工资是多少?这个问题非常实际,虽然看似复杂,但当学生们运用一元二次方程之后,求解过程十分简明顺利。由此,大家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并不是只能用于解方程本身,而是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当数学知识立足于实际生活之后,原本悬于半空的内容便在学生心中生根了。同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们看到了数学的来源和出处,也让大家感觉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更是有趣的。如此一来,何愁学生对知识学习没有兴趣呢?

二、精心准备问题,灵活学生思维

问题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来讲,是一个“常客”。很多时候,无须教师们去刻意计划,也会在教学过程中随口提出一些问题来让学生们回答。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讲,在课堂上提问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甚至已经成为了与学生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这里想要强调的是,问题对于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来讲,具有非凡的推动作用,更是优化教学设计的绝佳突破口,教师们有必要加强对这个环节的关注。例如,在对函数知识进行复习时,可为学生设计这样一个连续性的问题:矩形ABCO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C分别在x轴、y轴的正半轴,OC=3,OA=4,抛物线顶点在BC上,且经过点O、A,与直线AC交于点D,则抛物线解析式是什么?点D坐标如何?若点M在抛物线上,点N在x轴上,是否存在以M、N、A、D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难度递增的问题串中,综合考查了学生在函数图景里解答四边形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远比单纯的理论讲解理想得多。不难发现,经过精心准备的问题,在内容质量和思维导向上所发挥的作用都是让人眼前一亮的。这样的问题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构成一个连续性的系列出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预期达到的目标效果灵活调整。教师们一定要意识到,数学课堂上的问题不是随便提出的,要努力做到有提问就要有效益。

三、创新设计活动,揭示数学本质

想要完成对课程设计的优化,除了将原有的教学环节加以强化之外,教师们还应当拓展思路,在基本的课堂教学之上添加一些新的环节,让数学教学在创新中提升效益。其实,这也无须教师们投入过多精力去开创新的教学形式,只要适当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活动设计就可以。例如,在对正方形的特点与性质完成教学后,可以在课堂上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在只有笔和尺子的情况下,如何最快地画出一个正方形?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马上动手操作起来,并相互讨论,气氛十分热烈。很快有学生提出:画两条相等、垂直且互相平分的线段,顺次联结四个端点,得到的图形就是正方形。教师和学生们就此开始推敲,结合四边形知识得出如下推理思路:从对角线互相平分推得平行四边形,从对角线相等推得矩形,从对角线相互垂直推得菱形,从既是矩形又是菱形推得正方形。新颖的活动形式下,学生们领悟到了知识的本质。课堂活动的开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只要设计得当,便可以与教学过程相得益彰,相互融入。与此同时,课堂活动的加入,也从形式上让学习过程灵动了许多。在活动的带动下,数学课堂焕发出了崭新的生机,学生们也得以在活动的辅助下更顺利地抓住知识的本质。

四、结束语

完整的数学教学,不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师生互通配合,并同时兼顾双方感受的交流过程。为此,教师在对课程设计不断进行优化时,应当时刻将学生对于教学过程以及知识内容的接受效果放在首位。以此作为教学创新与调整的依据,才能使得教学效果朝着师生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促进教学效益稳步提升,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应用数学;课程;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教学手段

2009年4月我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是首批升本专业之一,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设置是我们学习本科教育、研究本科教育和实践本科教育的重要工作。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1]。高等院校必须紧跟社会发展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具有特色的教学与实践模式,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上,而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课程体系设置,因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的前身是数学教育专业,自1978年学校成立招生办学以来,数学教育专业就是学校首批师范类全日制专科的招生专业之一,至今毕业生人数已达1 500人。除此之外,从建校开始,数学系就曾与云南师范大学联合办学招收全日制本科数学教育专业学生61人,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对数学教师的需求逐渐增大,对专业和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1998年起又连续办了五届本科成人教育函授班,毕业生人数383人。

1充分认识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专业

数学正形成三大分支: 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和应用数学。基础数学,即传统的纯粹数学理论,如拓扑学、泛函分析、抽象代数、微分几何等。计算数学,即计算机与数学相结合形成的直接应用于生产、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产品,它由数学模型和算法构成,通常表现为软件的形式,如快速报价系统软件、中长期天气预报软件、计算机模拟技术等。应用数学,用数学的观点、理论、方法去理解自然和社会,把实际问题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化建立描述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选择或创造合适的数学工具,并借助计算机求解该模型,最后通过模拟或实践修正该模型,使之达到最优[2]。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应该说数学与应用数学方向是非师范教育,培养目标主要不是教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非师方向与建设历史较长的综合大学和理工科大学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不同,后者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数学研究和应用人才[3]。如果我们也把培养目标定位在数学研究和应用人才上,这不符合实际情况,至少目前是这样。虽然将来有为数不多的学生考上研究生,并能够做数学研究和应用工作,有部分同学继续学习与数学学科关系紧密的应用技术类专业,如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或相关的理工科专业,但大多数学生主要还是从事基础教育师资的,所以我们的课程体系设置应该根据这些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改革。

2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重要性

正如自然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工具一样,计算机语言也是应用者和计算机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电子设计比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尚需一批既懂专业又懂程序设计语言的学生去实践。而对于常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其管理和维护也需要使用者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目前,虽然软硬件技术平台在飞速发展,但还没有一个不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就能进行软件开发的环境,要使学生毕业后进行软件开发工作,就需要较深入地掌握先进的可视化开发工具,如Visual C++、Java Builder、VisualBasic、PowerBuilder、Delphi等,但是目前的课程设置,还不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能力和知识的要求在不断变化,已经从单纯的专业能力,向综合能力和综合知识转变。这个转变也直接对大学生产生了影响,计算机、外语、金融类课程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重视[4]。而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来说,程序设计语言课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时,除了报考基础数学和学科教学法方向外,还可以报考计算机、自动化、经济类等方向,这些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语言对他们考研大有益处。

3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选择与设置

经过考查、分析、论证各门课程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将相关的课程和教学环节组成一个体系,减少授课内容的重复,增强课程的总体效能,实现减时增效[5]。程序设计语言种类众多,而且各有优缺点,目前流行的语言主要有:C语言,侧重讲解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模块化程序设计等;C++或Java语言,侧重讲解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应用程序编程接口;VC++、VB或Delphi侧重讲解可视化编程技术、组件技术、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及应用程序开发等。

从培养学生编程能力的侧重点不同,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也可分为两个层次,语言级程序设计,重在语言(如C、C++)级程序设计技术与原理;工具级程序设计,重在利用工具(如VC++、VB、Delphi)开发应用程序。无论选用哪种语言,都应讲解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编程技术。

由于不同的要求和学时所限,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设置中可以采用“1+X”的方案,其中X部分由各新建本科院校自定,即:大学计算机基础+若干必修M选修课程。在规划必修M选修课程时,可根据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定位和学生的发展方向,制定合适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也可将典型核心课程整合,构造新课程,如运筹学、数学建模等课程。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设置应贯彻少而精、不断线的原则,在第1学期修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可以开设如下程序设计语言课程。

1) 第2学期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总72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验18学时),侧重讲解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模块化程序设计以及程序的测试与调试技能等;

2) 第3学期开设VB,总54学时(其中理论36学时,实验18学时),侧重讲解可视化编程技术、可视化编程环境的使用等;

3) 第4学期选修C++或Java,总72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验18学时),侧重讲解面向对象设计方法、类及其对象等;

4) 第5学期开设数值计算软件Matlab,总72学时(其中理论18学时,实验54学时),侧重讲解矩阵运算、绘制函数和数据图形、实现算法、创建用户界面、连接其他编程语言的程序等;

5) 第6学期选修中小学课件制作,总72学时(其中理论18学时,实验54学时),侧重讲解课件制作技术,为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做好准备;

6) 第7、8学期学生忙于实习、找工作、写毕业论文和报考硕士研究生等,学习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效果不好,开设综合性较强的数学工具软件及其应用课程,如Mathematica或Maple,总54学时(其中理论18学时,实验54学时),侧重讲解数值计算与符号演算。

4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课程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6]。教材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数学与应用数学的专业特点,以应用为目的和出发点,选择教育部推荐的“十一五”规划教材、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奖的教材,或者著名大学编写的实用性较强的教材,如谭浩强教授编写的《C语言程序设计》。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规划教材、重点教材的编写工作,提升专业教材建设的水平层次和竞争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普及化,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在激烈竞争的教育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除了抓好本科层次教育外,还应适当发展专科生、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教材建设应体现多样性、层次性;同时,还应注重学科性质和专业特色,选用教材应体现出程序设计语言课与专业课、基础学科和培训教材的联系和差异[7]。程序设计语言课程选用的教材不仅能传授最新的知识、体现教材的学科特色,而且应考虑教师主体的自身需求和受教育者兴趣、态度、接受能力等个别差异,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5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

5.1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程序设计语言是一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知识点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实践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起更大的作用,很多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实验课教学形式讲授,在教学计划中需列出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课时安排,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以行动引导学生为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实验中,一部分是验证教材的知识点,这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巩固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设计属于应用型的实验内容,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除了对所有学生进行统一的要求之外,还应做到因材施教,对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借助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联系实际开展实践性教学,如在数组应用中根据考生的成绩获取考生信息的问题。通过这个例题使学生掌握数组的使用方法,弄清楚计算机处理问题的过程,从而学会利用二维数组处理矩阵运算、矩阵求转置、解线性方程组等[8]。通过实践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更清楚和形象地了解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充分显示应用数学的魅力所在。

5.2改进教学手段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采用集中授课和上机实践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体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变革[9]。网络化教学平台是在校园网支持下构建的现代化教学环境。从事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的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环境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开展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实践,使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更加适应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服从于教学内容,要着眼于人才培养,同一课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集中授课时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多功能教室授课比较适宜,教师可以直接使用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CAI课件等,从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逐渐过渡到多媒体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夯实程序设计基础知识也是必要的。而对于上机实践时,精讲多练、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受到普遍推崇,现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工具软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项目开发提供了环境。

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科学合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扩大学生视野,使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师生互动式和计算机辅助式教学有益于构造自主探索的环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这也是教师倡导和学生向往的教学方式。

6结语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建设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作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其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认识到应用数学的重要作用,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应用数学,21世纪的知识经济需要具有应用数学专业特长的高素质人才,给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进一步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考虑和解决的实际性课题。

参考文献:

[1] 成宝芝,郭险峰,郭宗光,等.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与实践模式研究[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3):142-144.

[2] 王涛. 今日应用数学与高师应用数学教育的特殊意义[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2):66-69.

[3] 刘绍武,莫海平,韩超.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 绥化学院学报,2009(5):145-147.

[4] 张侨平,严启平. 关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调查报告[J].湖北大学学报,2006(3):244-247.

[5] 王文豪,张亚红,陈晓兵.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5):156-159.

[6] 伍一. 应用型本科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J]. 黑龙江教育,2008(6):52-53.

[7] 沈中和. 高校教材建设发展的新思考[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3):335-336.

[8] 谭浩强. C程序设计[M]. 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38-140.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

New University Mathemat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Programming Languag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ZHENG Ji-gang; GUO Xiu-qing

(Baoshan College, Baoshan 678000, China)

篇6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现状;改革策略

一、当前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之现状

第一,艺术设计这一学科专业中存在更新缓慢的问题。从基本架构上看,必要的高校艺术设计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类别:(1)基础课程,其中又包括素描、速写以及色彩三种;(2)史论课程,具体可再分为中国美术史与外国美术史两类;(3)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艺术设计专业概念之类。基本架构纵然如此,然而对于我们而言,同样不可忽视的一点在于:艺术设计本身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处于随时更新的状态之中,如果高校设计课程教学的模式脱节于时代的发展,那么就很难实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讲,有必要及时改良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方法,更新这一学科专业课程的教材。特别是教材更新缓慢的问题,在艺术设计学科专业中一直比较突出———据了解,部分相关教材甚至五年都未能更新,完全跟不上当今社会发展的速度与知识发展的趋势。总而言之,艺术设计这门学科专业无论从内容角度还是从属性角度看,都必须紧跟时代浪潮,唯有如此,相关高校才能培养出与快速发展的社会相适应的大学生。第二,艺术设计这一学科专业中存在严重的盲目借鉴状况,课程设置欠缺应有的个性。当前国内存在许多艺术院校盲目引进西方院校课程、盲目学习国外先进设计教学模式的情况。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应当抱持审慎的态度和辩证的眼光。有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先进的设计教学模式固然存在一定的长处、可取之处,然而我们不可以因此就忽略同样重要的一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也就是说,我们的“引进”与“学习”,一定要建立在合理、适用于自身的基础之上。诸如前文中提到的那种情况,各相关艺术院校明显未对中西文化间的异同进行全面且理智的分析,进而引发了东施效颦般的后果。总而言之,在向西方学习、借鉴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坚持一大主要原则———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绝不能让自己的学习与借鉴行为沦为表面化,比如仅仅是借鉴课程名称或者课时安排,等等。我们要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同时,力争办出自身特色。第三,艺术设计这一学科专业中存在实践经验匮乏的问题。一直以来,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当中。然而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理论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所在便是指导实践,如果教师、教材上所讲授的那些理论不能用于指导实践,那么它们将与空话无异。此外,从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本身的特点来看,这一专业本就有着很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因此,我们在制订改革方案的过程中无论如何都要注重专业课程教学及理论教学实践性的加强,从根本上改变高校艺术设计中普遍存在的实践经验匮乏这一现象。

二、改革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之可行性路径

第一,做到与时俱进并注重学生自主创作欲望的激活。在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艺术设计这门学科有着较强的时代性特点,教授这门课程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与时尚接轨。接下来我们重点说明一下激活学生自主创作欲望的重要性。设计贵在创新,如果学生仅仅是一味地临摹物态,停留在对物体的表面化表达层面,那么最终呈现出来的画面会缺乏灵动色彩,显得较为呆板。为了鼓励学生针对所画物体进行个性化表达,激发他们的自主创作欲望,教师可应用一些现下十分流行的教学方法来开展课堂教学,如依托多媒体平台,带领学生进行影视欣赏。以中外美术史课程为例,为去除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的枯燥感觉,教师可以借用一些优秀的影视资料,如《法兰西大革命》《穿普拉达的女王》等辅助自己的知识理论讲解过程,赋予讲解内容以新鲜的时代感,从而使学生产生较强的自主创作欲望。第二,做到有计划、分层次地设定教学目标,并在目标指导下进行课程定制。教师在制定学年专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讲究层层递进,不可激进,亦不可混乱。比如为大一年级的学生拟定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位在基础课程的学习与巩固上;对大二年级学生的要求则需要更进一步,要求他们进入“入门”状态;而面对大三年级的学生,教师不但需要带领学生专业且深入地刻画作业,还需要在此过程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使用Flash、PPT等来向学生演示各种设计作品。在大的目标框架拟定完成以后,教师则需要在明确学生所处阶段与所需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课程。尤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基础教学阶段中,教师务必做到言简意赅及深入浅出,以使学生在较为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技能。第三,实行资源共享策略,以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实践体验。对于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而言,实现资源共享是绝对不可绕过的一步。为了使学生的实践体验更加丰富,教师既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课程教学,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竞赛或者社会实践活动等。另外,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外出进行实地考察与写生也是相当不错的体验方式。一方面,在高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些文史馆与展览馆等,使学生得以在这种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教师带领学生外出写生,使学生获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对于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样大有裨益,因为学生在自然而又轻松的环境状态中更加容易萌发创作灵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第四,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相关经验的交流。如今,从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该专业更加侧重于经验的积累,而经验的由来离不开实践,因此,高校的艺术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性的拓展,且将人才的培养方向调整为以应用型为主,在充分积累和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紧密联系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强化艺术设计的实践经验交流。对于艺术设计课程实践经验的积累而言,至关重要的课程主要有二:一是欣赏课程,二是创作课程。接下来我们以艺术设计欣赏课为例,在该课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较为成熟的设计方案,如时尚感与幽默感兼具的广告设计等,带领他们一起欣赏作品的设计风格以及存在于其中的各种形式美法则,如色调与构图等。经过一番对具体案例的讲解,学生对艺术设计有了更加深刻的感知,接下来教师便可以带领他们继续参与到实践中,比如让他们做一份有关设计的虚拟作业。第五,正确地认识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并确认正确的学科发展方向。从艺术设计的现阶段发展趋势来看,要进行改革,须得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具体来说就是需要将培养的重点转移到专业实践能力这方面上来,在调整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也要充分把握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这一主要目标。高校需要将学生想象力的激发和创新力的培养作为出发点,积极打破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狭隘格局,给予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内的各相关学科以充分的关注与指导,不仅注重理论教学,还要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将其培养成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艺术设计人才。

篇7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应试模式教育体制已经深入各个学校的教学中。但是现行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被作为参考,有很多学生自己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停留在机械性的教学模式中,只是学习一些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并不能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很多学校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里师资力量比较缺乏,缺少计算机专业的人才,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知识更新速度较快,很多非专业的教师很难跟上发展的步伐。

如今,我国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越来越重视,在城市和农村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已经基本普及,信息时代推动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发展,使得其越来越规范化。在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但是学生的信息素养也要培养,信息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信息技能,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对新信息的吸收能力。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经费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很多地方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不平衡。在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小学生已经普遍接触到信息技术,甚至开展的课程会跟不上学生的发展;在西部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学校不能提供给学生信息技术的硬件设施,这样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缺少必备的传授设备。这样就增加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难度。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二、课程设计中的技术取向——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计中的技术取向

信息技术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依靠理论来实践.学校要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将知识性人才转变成素质型的人才。培养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来创造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检索手段,学会对复杂信息加工,这样学生学到的不只是知识,还是一种技术能力。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实践

课堂是学生系统科学地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在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能力设计课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的教学看法。

一、依托教材,联系生活

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媒介,教师在教学时要将教材中的内容充分利用起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进行教学。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教师要密切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从而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使其感觉到数学学习的趣味,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我就让学生依据教材讨论长方形与正方形各自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哪些。学生都积极地思考回答问题,并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充满了亲切感与熟悉感,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有助于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整合内容,综合教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其众多知识点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将相关的内容融合到一起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内涵的基础上进行高效学习,综合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我在教学时就将“时、分、秒”与“年、月、日”这两节的内容进行了整合,让学生全面地学习这部分的内容。在教学年、月、日之间的等量关系时,我便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日与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将大的时间单位进行细化,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也让学生对时间有整体宏观的感知。如1年=12个月=365天=8760小时=525600分=31536000秒。当然,这些复杂的乘法计算是通过计算器得出的,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其中简单的等量关系。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却使小学生都十分积极地参与课堂,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三、合作学习,实践操作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其对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与能力的提高都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一节内容时,在教学了角的基本概念与测量方法后,我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组内的成员要互相出题,在画图与测量中锻炼学生的能力。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创造力,有些学生为了增加测量的难度,故意画了一个与水平面不平行的射线,并在此引出了相应的一条射线,这样的实践过程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四、总结反思,及时答疑

总结反思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仅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使其真正地认识到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一些参考。另外,教师在这个环节,还可以及时地解决学生的疑惑,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质量。

例如,在教学了“运算定律”后,我就根据学生做课堂练习的情况总结,并反思了我的教学设计过程。我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做题时经常会把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弄混,虽然对于一些算式的计算结果并没有影响,但是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为了改正学生这种错误的方式,我便着重对学生进行了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这些练习题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典型题的总结来体会这两种运算定律之间的不同点,从而避免了学生学习的误区。最后,我再让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以及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并争取做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师要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其次要巧妙地整合教学内容,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与实践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要进行课堂的总结与反思,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进而真正地实现有效教学,构建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叶世清.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J].黑河教育,2016(7).

篇9

单元简介

在《寻找信息》教学单元中,学生将初步了解用于存储大量信息的只读光盘,学习怎样搜索保存在只读光盘上的信息,掌握如何使用菜单、索引和关键字来搜索信息、采集数据。当学生为了某一特定目的使用只读光盘或利用网络搜索采集信息资源时,他们将会自觉地运用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需要借助一个可以通过菜单、索引和关键字进行百科知识搜索的只读存储光盘。

学习目标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能够学会在只读存储光盘上搜索到所需的信息;对一些接受新知识较为迟缓的学生而言,能够大致了解只读存储光盘的搜索是“如何导航”的理论原理;对一些能迅速接受新事物的学生而言,能够选择最为恰当的方法进行有目的的搜索。

教学过程

任务1:使用菜单搜索信息

教师借助“百科全书”的只读存储光盘向学生展示如何通过菜单来寻找特定信息所在的位置,引导学生理解菜单中的项目提示可以被选择来搜索一些特定的信息,例如:选择“岸边”项目可以搜索到有关“螃蟹”的信息。

任务2:使用索引搜索信息

教师借助“百科全书”的只读存储光盘向学生展示如何通过索引寻找特定信息所在的位置,要求学生使用索引找到特定的信息,引导学生返回上级菜单和主页。

任务3:使用关键字搜索信息

教师借助“百科全书”的只读存储光盘,向学生展示如何通过关键字来找出信息所在的位置。先让孩子们键入一些关键字进行尝试,并说明要找到特定的信息对象,可以使用多个单词,例如:“狮子”这个信息可以通过“非洲”和“动物园”等词找到。在教学中,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如要求学生分组使用只读存储光盘,通过特定信息对象的名称或特性的关键字来寻找相关图片。教师也可有意键入一个错误的单词,以此告诉学生输入关键字时必须拼写正确,否则电脑将不予识别。

任务4:使用热链接或超链接导航只读存储光盘

教师借助“百科全书”的只读存储光盘向学生展示如何使用热链接和超链接来寻找关于某一特定主题更多的信息,以及如何使用“向前”和“向后”的按钮。引导学生分组使用软件包自由地进行搜索实验。这种搜索实验是有目的性的,需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并且注意选择具有明显特征的释义以便帮助所有学生都能够正确地找到所需信息。

任务5:使用适当的搜索方式寻找信息

教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在“百科全书”只读存储光盘上搜索生活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如池塘和陆地)中的动物,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搜索信息,使用索引或菜单搜索信息,确定信息所在的位置。

在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分组在百科全书的只读存储光盘上搜寻不同的地址,若发生错误时使用回车键予以改正。教师还可帮助学生将信息复制到一个单词处理器中,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描述他们所找到的动物,句中应包括学生在搜索时使用过的关键字。需要注意的是,搜索信息是一件复杂的工作,采取的搜索方法要求适当而灵活,这需要学生花时间熟悉电脑系统。

二、中学信息通信技术《网上公布》教学设计

单元简介

本单元中,学生将根据他们选择的课题,学习如何设计建设交互式网页,并将其在因特网或校园网上。网页是由若干组件构成的,这些组件由特定程序设定承担动作,如超链接可以使用户自动链接其他网址,鼠标箭头经过屏幕某一区域上方时这一区域按程序变化。学生在掌握这些基本的网页知识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考虑到网页的设计如何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如介绍历史城镇的网站应该给受众提供名胜古迹的清单,以及重要历史人物的细节资料。本单元需要7课时。

本单元教学涉及“信息与呈现”、“公众信息系统”等相关知识,因而让学生掌握“搜索网上的信息,熟悉可以在网上查找到的信息的特点和类别”,基本了解控制和自动事件等知识点是本单元教学的又一重点。

教学资源

可利用的因特网或校园内部网络。

可使用表格、文本处理的网页软件,或带有网络功能的桌面排版软件。

可实现网络功能动画的图像软件。

学习目标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能够创建网页,包括网页上图像(至少包括一幅图画)和连接到其他区域的超链接,以及学生所选择的与主题相关联的附属信息。除此以外,在使用不同资源的信息时,要能够以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呈现该信息,以适应特定的目的和受众。尝试开发诸如能够控制链接等的页面功能。

对部分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而言,应该能够创建包括图片的网页,其文件应和简单的主题相关,能理解并满足受众的需求。

对部分做得更好的学生而言,在页面上使用自动编程控制事件,使包含的信息更容易被一系列用户所接受,如屏幕区域对鼠标的移动产生反应做出变化等。同时,用多种方式呈现网页,使受众有更为直观的视觉感受,从而增强网页的效果。

教学过程

任务1:初步了解网页

网络媒体的格式和纸质媒体的格式有所不同,因此信息的获取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页面的设计,网页应该能为特定的受众服务。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网页和印刷材料的区别,解释印刷材料的线形特性和网页的动态特性。要求学生讨论“什么是合适的设计”,同时勾勒出思考的要点。教师解释不同的链接可被创建出来以适应不同受众。学生接下来应该比较三个不同网站(其中一个是含视频程序的网页),区分其各自的独到之处。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理解页面设计影响到用户获取的数据,了解网页应为不同受众而设计。需强调的是,本单元开始时应关注做出相同页面设计和链接不同内容页面的所有学生。

任务2:使用工具创建网页

使用一系列软件工具来创建具有交互性的网页,由学生自主决定网页的结构。当然,网页的创建也可以通过编程语言来进行。

给学生提供一个简单的网页范例,包括标题、背景色、文本、图像和文件间的简单链接等,页面由表格控制,要求学生改变文件的外观。教师解释网页编辑软件如何转化为HTML语言,以及怎样使用相关软件创建标题、背景(背景色或背景图)、图表和表格。使用软件类型根据每个学校现有软件工具而定。

学生通过学习应能用相关软件创建网页,能深入思考一个网页软件和另一个实现子功能的差别。当教师向学生介绍如GIF和JPEG文件的转化技术时,学生应理解为什么做出这些转化。HTML应被阐释为传递代码,由元素构成,如文本、图像、速度效果,学生应能学会用HTML代码生产很多网页。

任务3:使用专门图形软件优化网页

通过专门图形软件包生成的动画实现最佳教学效果,向学生解释如何使用相关软件创建链接、简单动画、浮动按钮和其他简单编程等。

任务4:设计链接

其教学目标为给页面加上合适的链接,不同类型的链接要能适应不同用户的需要。教师应能解释设计网页的全过程,在设计过程中能充分考虑链接的前进和后退。

任务5:自主创设网页完整方案

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并用先前介绍的工具软件创建网页,同时兼顾网页设计所需要采用的完整方案。教师对学生的工作应给予及时反馈评价,要求学生根据评价改进网页。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讨论网页的合适主题,确定页面创建服务的受众范围。要求学生绘制考虑主题、内容、受众关系的网形表,写出简要的计划。学生可以分成小组协同做一个课题,然后在页面间做链接。要求学生画出呈现各部分内容及各部分间链接的图。鼓励学生开发页面评价系统,通过向网站访问者提问的方式来实现。学生要在网页之前集中讨论“网页到因特网上的合理性”。最后,把完成的网页上传到校园网上。

对学生的要求是页面应包括背景色/图,至少两幅图片,至少三个内部链接。

三、以上两例教学设计的比较与启示

上述两例教学案例各有其独特之处。小学的《寻找信息》案例特别强调小任务,将寻找信息的方法分解为多种方式,而每一种方法都是一项任务,同时教师讲解和学生自主操作相结合,最后将最适当的信息搜索方法作为一个综合性任务布置给学生。中学的《网上公布》案例则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只是通过示范、讲解和引导等方式来传授知识。由此可见,不同的学段有其独特的教学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时也必须区别对待。

1.注重自主,协作学习

通过上述两个案例,不难发现英国的信息通信技术课程强调自主、协作性学习。在小学阶段,强调学习者自主操作来实践搜索信息的方法;在初中阶段,则特别强调学生协作来完成一项较大的任务,例如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网页和印刷材料的区别等等。这样的教学方法更加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和协作的能力。

对照我国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自主、协作学习的策略贯彻得不够充分,使得很多学生不愿意深入学习信息技术。

2.强调单元主题设计,贯穿多个学习活动

英国的中小学信息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强调以单元为单位组织教学设计,在一个单元内设计多个学习任务活动,并以完成学习目标为其最终目的。一个单元可能由几个课时来组织学习活动。基于单元的设计思想,有利于全面系统地考虑主题的完成。如《寻找信息》单元就是以信息的搜集、处理和演示文稿为主题,借助五个任务活动涵盖本单元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过多强调的是软件操作训练,缺乏单元设计的整体观念。我们有必要借鉴英国的单元设计思想,考虑在初中和高中,采取大单元的设计思路,围绕大的学习目标,设计大的学习主题,以小的学习活动来组织整个教学。

3.完备的单元设计体例

篇10

关键词:备课;生成资源;课堂评价

我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通过这几年的教学体验,对于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有了几点粗浅的看法。现芹献于此,以就教于大方。

一、课前有效的备课

有效的备课不仅仅是备好教材,还需要备好每位学生。

1.有效的备教材

新课标中提到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还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教师在备教材的过程中要结合整本教材来准备――这节课在整册中的作用是什么,在整个单元中又处在什么样的地位。教师作为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可以在考虑每位学生发展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具体的设计。如,在讲“妙用曲线巧画图”这一课时,在备教材的过程中考虑了每个环节的知识点,我运用任务驱动学习法,将认识曲线、曲线的画法等知识点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中去。在每个知识点中我预设了学生会出现的问题,随后的教学效果良好。由此可见,备好一节课不仅仅是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好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

2.有效的备学生

教育课改的新理念指出“以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本”,同时它包含了以下三个含义:以人为本的教育,倡导全人教育,追求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考虑了教材的各方面,却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和预设好学生的掌握水平和会遇到的问题,那也不会设计出一节高效课堂,更不会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学生生成的问题去教学。因此我们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好教师预设的知识点哪一个是可自学完成的,哪一个是需要通过研究性学习法才能解决的,这样我们的教学环节才会更加清晰,才可以让学生不仅仅学会信息技术知识,而且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同时还可以达到了课标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的要求。在教学环节中只有预设好学生才能得到生成资源,我们才有机会运用生成资源。

二、充分开发、利用生成资源

教学的关键在课堂,在备好课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课堂的表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完全预设得完美无缺,我们更希望课堂上所谓“突发事件”的发生。这既可锻炼我们对于课堂的应对水平,也可让我们从中获取更多的教育智慧。教师怎样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充满童趣的世界呢?除了善于倾听,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这既是对学生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们教学资源的进一步丰富。

三、课堂评价要及时、准确

新课改中提到了评价的创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过程与评价并重,我们只有在出现课堂生成时及时地给予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评价,才能更好地利用生成资源,因此评价要及时、准确。

在教学过程中,若对于出现的生成资源给予了否定或放弃的话,将失去一个有效的资源,学生不再敢去尝试,更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和主动学习,影响的可能是学生的一生。我很庆幸自己抓住了这次机会,并在课后做成了一个更丰富的生成资源,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我将这一合作学习法、主动探究法列在了评价量表中,让学生从中获取了极大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