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4-03 09:5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验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

2.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3.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经历材料收集、交流和表达的过程,培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并结合搜集资料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会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

【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彩笔、搜集有关百分数的材料。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方格纸。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注重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与读写法,解释生活中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感悟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体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这一理念。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百分数,增强合作意识,培养操作能力,注重亲身经历,做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去,为学生能正确运用百分数来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课件播放投飞镖比赛实况。

投镖成绩记录表

2.提出质疑,引发思考:到底选派谁去参加比赛?

3.学生交流,引导分析。(板书课题)

4.结合书上情境图,体会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

【评析】置换教科书中的主题图,结合学生熟悉的活动创设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验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展示课前准备的生活中的百分数的材料(饮料瓶、包装盒、衣服商标……)

2.请学生先独立思考,把自己的分析过程写出来,再把想法在小组内说一说,互相交流。

【评析】学生通过在小组合作交流体验中,获取直观的感受,初步认识到百分数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注重了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身边有价值的生活资源服务于教学。

3.探究百分数的意义:①鼓励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说说百分数的意义。(师随机板书)②小记者说百分数。(指名说屏幕上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A.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男性人口约占总人数的52%,女性占总人口的48%。

B.今天全校学生的出勤率为99%

C.衣服80%棉,20%涤纶

D.2002年,北京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0.6%

3.引导归纳百分数的意义。(板书:略)

【评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具体的情境理解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充分体现课标倡导的“基本活动经验”这一主线,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的感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探究百分数的读写法

(1)交流生活中的百分数。

(2)读自己喜欢的百分数。(课件出示)

99% 200% 112% 0.3%

50% 48.7%100% 1%

(3)找两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练习写百分数,同桌互评。

【评析】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自己读写百分数,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减轻学习压力,感悟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使学生认识生活中有许多数学知识,正确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寻找百分数的特点

(1)观察百分数,发现了什么?

A.一堆香蕉 吨,运走 ,还剩 。

B. 千米的 是 千米。

(2)比较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归纳百分数的特点(课件出示)

①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②百分数的分母是100。

③百分数的后面不能写单位。

……

【评析】让学生自己寻找发现百分数的特点,便于学生真正理解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是在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适时与分数比较,掌握百分数知识产生、意义和作用。对巩固新知,理解应用起奠基效果。

三、趣味应用,内化提高

1.小小设计师。小组合作在方格纸上设计一幅图案,并说说设计内容,各种颜色的方格占整幅图的百分之几?小组合作展示设计作品,汇报设计情况,师生共同评价。

2.妙用百分数。

(1)看成语联想百分数:百战百胜( ) 十拿九稳( )百里挑一( )

(2)看百分数联想成语:100%的命中率( )生还的可能性只有10%( )

【评析】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促进了学科资源的整合,注重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训练,增强合作意识,培养操作能力,在练习中深化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巩固百分数的读写。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学生自由谈收获。

2.师小结。

【评析】让学生互相交流反思,养成自己整理、总结的良好习惯。

五、布置作业,延伸感情

1.第65~66页练一练1、2(1)、3。

2.运用百分数描述你今天学习百分数的情感。

快乐占( )遗憾占( )

【评析】让学生在作业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延伸数学活动的情感,感悟百分数的价值。

【评析与反思】

一、在生活中体验百分数的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与态度。”因此,这节课的设计从置换教材中的主题图开始,提供的学习素材都是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资料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感悟百分数的价值,让学生在体验情境中,轻松地体会到百分数的产生、意义、作用。本节课注重联系生活实际,适时开发和利用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做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

二、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篇2

【关键词】 放手;自主探究;问题意识

【案例背景】

我校一直着力于打造简约、高效、自主的数学课堂,鼓励数学老师们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思想的形成.

在这样的一个环境背景下,我尝试“放手”,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一课,通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引导组织学生学习百分数时,跳出了教材、课堂这个狭小的空间,发动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如商标中、新闻联播中介绍的百分数),关注在课堂学习中新生成的百分数,使“单纯从书本中学数学”变为“密切联系生活做数学”.

这节课中,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生成中研究探索数学知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尝试用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生成“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百分数有什么用处”“在什么情况下用到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样一系列问题,为学生的探索发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从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通过让学生调查寻找的丰富教材,组织学生之间有效的交流讨论,提升了对百分数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案例描述及评析】

一、我的课堂我做主,学习内容我来定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课前准备: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可以摘抄,也可以拍照或将实物带来.

于是,课堂伊始,我就提问:“你在生活中找到百分数了吗?”

生:“我在餐巾纸的包装袋上找到了百分数,100%纯木浆. ”

生:“我在牛奶盒上找到了百分数,100%纯牛奶. ”

生:“我在衣服的标签上找到了百分数,85%山羊绒. ”

……

师:“百分数好找吗?为什么那么好找?”

生:“因为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见到百分数. ”

师:“这就说明大家都非常喜欢使用百分数. 这是为什么呢?这个话题值得我们研究吗?除了这个问题,你还能想到哪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小组讨论中列举出本节课学生期望研究的问题: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用处、优势,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案例评析:课堂伊始,我就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关于百分数,你想知道什么?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在小组中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畅所欲言,学习积极性相当浓厚. 在全班汇报的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汇报,着重引导出几个重要的问题:如百分数的意义、用途、好处、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等板书在黑板上,极大力度地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样会让学生很有成就感,感觉在老师和大家讨论我提出的问题. 一节灵动的课,如果光有老师不停地讲学,那绝对是不完美的,因为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剥夺了学生自由发表想法的权利. 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生成的资源,围绕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课堂以最真实的本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我的问题我分析,学习方法由我选

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征求孩子们的意见,自己制定学习方法,逐一解决.

师:“我们通过激烈的讨论列举这几个颇为关键的、继续解决的问题,那么你们是想我来逐一告诉你们,还是想自己研究呢?”

生:“当然想自己研究!”

师:“好,那我们就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百分数的意义,自己看书,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结合刚才我们找到的百分数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出来. ”

生:“85%山羊绒中的百分数表示山羊绒占整件毛衣的85%. ”

生:“100%纯木浆,如果把整袋餐巾纸看作100份,那么里面的木浆就占100份,说明全是木浆,没有其他物质. ”

生:“蛋白质28%,牛奶盒上的这个百分数指的是蛋白质占整盒牛奶的28%. ”……

出示豆奶的营养成分:蛋白质 34.5%,糖20.5%,脂肪10.67%,矿物质28.5%,维生素5.83%,提问:“你还有什么发现?”学生很自然地利用表中的百分数去比较各种营养物质的多少.

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豆奶中蛋白质含量最高?为什么这么容易发现?”

通过我的追问,自然就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研究――百分数的好处和用途.

结合刚才学生的比较结果,我进行了小结:正是因为都把一个整体看成100份,所以百分数非常便于比较,人们在统计、调查、分析、比较的时候往往选择使用百分数来呈现研究结果.

师:“我这里有三袋纯度不同的牛奶:100%,75%,90%,如果是你,会选择哪种牛奶?”

生:“我会选择纯度是100%的,这样比较营养,毫无添加. ”

生:“我要选纯度是90%的,添加一点食用香料味道会更佳,我就比较喜欢麦香味的. ”

案例评析: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通过让学生在课前找百分数、课中交流、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文化特点. 同时,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自己解决问题,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生活中的百分数,恰恰说明了他们对于百分数意义的真正内化. 接下来的练习中,通过一个开放式的提问“你有什么想说的”,很自然地引起了学生的仔细观察,同时应用刚掌握的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这组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得出了各种物质间的大小关系. 我恰到好处地引导:“为什么这么容易发现?”立刻过渡到学生对于百分数优点的研究上. 最后的三袋纯度不同的牛奶,正是考验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灵活应用,学生在牛奶纯度问题上的表达,引来了全班学生的一阵笑声,但恰恰是这有趣的谈话,足以证明他们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是透彻的.

三、我的疑问我解决,学习效果你来测

此时还剩最后一个问题: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我开展了小组竞赛,比一比哪组找到的最多,借此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各种不同点:读写方式不同;表示的意义不同;百分数的分母看成100,分数分母不唯一;分数可以表示分率或带单位表示具体数量,百分数只能表示分率,又叫作百分比或百分率;百分数便于比较,分数则要通分;分数单位不同……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找到了百分数和分数间的区别与联系,下面就请你们读一读这两句话,判断这些分母是100的分数都能改写成百分数吗?”

生:“一根绳子■米,用去了它的■. 第一个分数不能改写成百分数形式,因为■有单位,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 第二个分数可以写成37%,把一根绳子看成100份,用去了37份. ”

生:“■千克相当于■千克的■. 前两个分数表示具体数量,不能改写成百分数形式,而最后一个分数可以,改写成50%,表示百分率,是数量之间的关系. ”

师:“我这里还有一些百分数:1%,18%,50%,89%,100%,125%,7.5%,0.03%,300%. 选择你喜欢的读一读,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它?”

生:“我最喜欢100%,因为100%就表示全部,非常圆满. ”

生:“我喜欢50%,这个数和0.5,■一样,也能表示一半. ”

生:“我喜欢300%,这个数是100%的3倍,比1还要大,说明超额完成任务. ”

生:“125%也比100%多,比1要大. ”

生:“我喜欢0.03%,因为这个百分数中还有小数,很有意思. ”

师追问:“那你们觉得0.03%这个数大还是小?”

生:“很小,因为如果把总数看成100份的话,才占0.03份,太少了. ”

案例评析:数学练习的价值,不仅在于巩固知识,反馈信息,更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技能,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拥有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能够自主探索和创新,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通过最后的几道练习,能够很好测试出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 特别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百分数这个设计,在测量对百分数意义理解的同时,也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他们自主联系实际,思考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和使用场景,为后续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案例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更需要不断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意识,实现自我,完善自我.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把催生数学思想看成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把学生的自我发展当作教学的至尊追求.

“百分数的意义”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实际应用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 这节概念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并不陌生,因此在教学中完全可以“放手”一点,给学生创造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机会、空间和余地,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从学会到会学,在活动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控,获得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享受自主的权利和快乐.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其实教师只需要在关键时给予点拨、评价,在课堂中,教师扮演的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的角色. 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如通过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可使学生学会多种思考方法;通过解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耐心细致、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特别是那些需要经过周密思考,反复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3

我们都喜欢听特级教师,尤其是全国知名的特级教师的课,为什么?因为他们的课堂是一种启迪感化,循循善诱,心灵交流的过程;他们的课堂淋漓尽致地演绎了“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浓;课已完,意未尽”的教学真谛;他们的课堂“行云流水”,每个教学环节都折射出“看似无心,实则有意”的教学功底。这犹如武林高手般“踏雪无痕”,我们权且称之为“教学无痕”吧!这种“无痕”考验的是教师的功底。《百分数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文将以此课为例谈一谈对“无痕”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精心创设情境,让数学与生活的对接“无痕”

“数学化”与“生活化”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两个维度,它们相辅相成:“生活化”是基础,它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数学;“数学化”是目标,它帮助我们认识生活世界,解决生活世界中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生活化”实现“数学化”,努力实现“数学化”与“生活化”之间的“无痕化”对接。“创设情境”便是最常用、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在《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中,我摈弃了教材中创设的情境:足球运动员进球率与种子发芽率。原因只有一个:离学生的生活太远,缺失了教学情境应当具备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丰富的现实背景。为了使情境富于“现实性”与“挑战性”,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市举行三年级学生数学竞赛,学校教导处要推荐一名同学参加比赛,以下这是三年级两个班推荐的四位同学及其答题情况,请帮杜老师确定一名选手。

生1 :老师,我认为应该让蒋小刚去,因为他答对的题数最多。

生2: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答对题数多,代表他掌握的知识牢固,这样参加比赛得奖的可能性大一些。

师:有道理!其他同学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生3:好像正确题数相差的太多了,这可不太正常。

师:是吗?你观察得很细致。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4:老师,我有一个疑问。他们每个人做的题数应该都不一样吧?

师:是的,在没有知道每个人做的总题数之前,我们所下的结论都为时过早。现在老师告诉你们,你们能比较吗?

学生在获取了正确题数与总题数等数学信息后,立即着手计算正确题数占总题数的分率,在一番计算、探讨后将分数转化成了分母是100的分数,通过比较得出了孙芳的成绩最好的结论。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与现实的情境中,学生表现得兴致盎然,乐此不疲。

这个教学情境之所以成功,我想主要是将“百分数”概念的建构与活动情境“无痕”地整合贯穿于数学活动中。在一个“帮老师解决问题”的“无比荣耀”的任务驱动下,孩子们的认知冲突被激发了,在运用已有知识帮助老师解决了棘手问题后,也很好地帮助老师将他们自己带进了“百分数初步认识”的大门,从而顺畅主动地完成“百分数”的概念建构。

二、精心设计梯度,让思维与智慧的绽放“无痕”

随着对数学教育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数学不仅是一门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学科,它同时具有很高的智力价值。我们不可能期待每一堂数学课都能成为“思维风暴”的课堂,但通过教师在课前的精心设计教学梯度,在课堂实现不露痕迹,含而不露地“让学生自己用脚走路,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的目标却并非是遥不可及的。

《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百分数的读写学生很容易掌握,只作为考查点即可,而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作为本课堂核心的数学思想――比的思想应当渗透在百分数意义的理解上。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课堂上我设计了三次不同层次的“比较”:

一比:同中求同――引出百分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90%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生1:90%表示100道题目,孙芳做对了90道。

师:可以这样表述。还有其他的说法吗?

生2:90%表示,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九十。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2:因为90%这个百分数是从18/20这个分数来的。18/20表示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18/20,那么90%就可以表示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90%。

师: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百分数,像这位同学一样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吗?

二比:异中求同――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师:看来大家对百分数有了一定的认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百分数,你能说一说它们的意义吗?(PPT出示,配图)

这四组题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第一个数据与百分数意义的表述方式完全相同,第二数据总量与部分量的顺序相反,第三个数据则是最常见的“率”,第四则是不出现总量(但可以根据图来确定总量)。通过这样四组表述不同的百分数意义理解,旨在异中寻同,概括出百分数意义的一般表述方法。

师:说了这么多百分数的意义,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百分数的意义吗?

先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以便后面学生进一步交流。在学生反馈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方法不进行任何指点,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感受这里的百分数表示的是通过一个数和另一个数在做比较,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

三比:同中求异――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百分数是由分数导出的,因此,理清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之处也是本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为了使学生能清晰地比较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之处,课前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PPT出示):

课堂上学生通过辨析,得出了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虽然百分数与分数都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相比的关系,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但两者的区别是,分数还可以带计量单位表示一个量,而百分数不能带计量单位表示量。因为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之间相比的关系,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比;如果是表示部分同总数相比,百分数也叫百分率。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将重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设计成三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为学生铺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平台。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于是他们有话可说,而合作交流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所以,讨论前的独立思考不是“空白”,而恰恰是思维的最高处。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对于百分数概念的理解过程,机智地运用学生的迁移,并不是急于牵引学生回到标准答案上来,而是诱发学生自觉地反思、体会,逐步靠近准确的概念。

三、精心选择载体,让历史与文化的融入“无痕”

数学可以说是与人类发展同步的,源远流长。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它的作用渗透到各个方面,人类的每一个成果都不可能与数学没有联系。数学和其他科学一样,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十分注重让数学历史与数学文化自然、融洽、和谐地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这或许已是老生常谈了,但依然具有新意。因为现下“数学与文化两张皮”“数学+文化”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与“贴标签式”的思想教育有什么两样呢?这又怎能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呢?最好的思想教育应当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犹如春风般“润物细无声”,实现“不露痕迹”的教育,这才是最佳的模式。

我在设计《百分数的认识》中努力实现这种思想教育的“无痕化”。我首先出示这样一组题目:①请用一个百分数表示下面的四个成语:百里挑一、十拿九稳、百战百胜、一举两得。②请根据描述写出以下三个成语:命中率100%,生还的可能性为10%,50%的国土面积。

面对这样新颖的练习题,学生们都表现得异常兴奋,丝毫感觉不到这是老师在向他们灌输有关的思想教育:我国的古典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数学与古典文化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感到自豪与骄傲。所以教师认为有一定难度的第二组题目他们也同样做得得心应手,并且做完题目后一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似乎意犹未尽。

课的最后,我一改往常与学生共同小结课堂内容的做法,赠送给他们一句学习宝典:成功=99%的汗水+1%的灵感。对于这句话学生也许早已熟悉了,有的或许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们还是非常乐意接受。因为老师对这句话做了精心的包装,是一句“成功宝典”,而且这是“我”(指学生)刚刚懂得百分数的知识后得到的,这是多么幸福呀!

“教的境界大约分为三个层次:上、中、下。记问之学的境界乃下界;必然王国境界乃是中界;自由王国境界乃是上界。”我们要走出被自己设计的教案和思路所奴役的必然王国境界,追求左右逢源,出神入化而又形散神不散的自由王国境界,在教学设计中就必然要体现教学上的艺术,在无形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渗透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使数学不再枯燥,而是生动、有趣、活泼的课堂,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和教研经验,让笔者深刻体会到:关注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读懂学生。

一、读懂学生的起点,尊重全体学生

学生的起点就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读懂学生就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知识和认知的基础。如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的知识所必须达到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学习目标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能掌握的是哪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么样?哪些内容自学可以学会,哪些内容需要老师的点拨和引导?学生在课上可能遇到哪些问题?可能提出什么问题?还要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喜欢什么样的教学组织方式,而老师要怎么去评价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百分数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认识百分数,会正确读写百分数。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的课从哪里开始,要符合学生的原有认知发展水平。认知发展区有一个“最近区域”,在这个区域对学生认知发展有优势。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找准学生认知发展区的最近区域,教学前要做学情分析调查。在《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后,有教师问我:“学生在生活中能找到百分数,说明已有生活经验,为什么不把生活中的百分数放到课的引入来调动积极性,而放到认识之后呢?”我这样回答:“虽然学生对生活中的百分数有一些经验,知道怎么读,但并不知道具体的一个百分数的意义,如一件衣服棉65%,到底是什么意思,学生很可能不清楚。而且,学生的起点不同,如果这样引入,可能就是面对部分知道的学生在教学,而忽视了多数的学生。所以,用计算投篮命中率来引入,则可以让所有同学共同来探究。

要使课堂教学扎实有效,教师首先要考虑的不是用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而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真实的起点,制定教学目标,只有真正地把学生读懂,才能使教师所教成为学生所需,教学也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读懂学生的思维,注重个性化差异

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而学生想什么则更重要。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生活背景、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同,不同的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性别特点都存在差异,教师不要总拿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学生。在教学中要“淡化差,尊重异”,既要面向全体,也要关注个性。

在关于“乘法分配律”的练习中,学生错误率很高。

例如:

28×99+28=28×(100-1),

18×101=18×100×1=1800;

125×48=125×(40+8)=125×40+8=5008;

125×48=125×(40+8)=125×40×125×8=5000000

28×99+28这道题在老师眼里,那么明显的“100个28”,在学生眼里却只能看到了2个28,这是学生思维水平发展的局限,还停留在只看到具体数字的阶段。而这个时候,当老师要求孩子举例说说算式的意义时,孩子就因自己熟悉的例子而悟出了运算的方法。这说明,当学生的“知识”还没有转化成“能力”时,适当地“退回生活”是个理智的选择,而“退”是为了更好地“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定律。“回到事物本身”。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不妨慢下来,帮助他们寻找到算式背后的意义。也许,问题就在这“慢下来”中迎刃而解了。教师要把学生的错误当成宝贵的资源,分析错误原因,从正面和反面巩固加强正确认知。共性错误全班性指导,个性错误课后指导。培养学生规范书写、认真审题、仔细计算、耐心检查、总结反思的好习惯。

三、读懂学生的困惑,帮助学生破解难点

教师对于学生的困惑,要能迅速地指出学生困惑的原因在哪,并给予恰当、合适的指导。读懂学生的困惑,教师换来的是对教学的重新认识,对学生来说是一份“柳暗花明”的欣喜。

例如,学习“观察与测量”时,要求认识“分米”和“毫米”并学会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要正确完成,必须清楚:①测量的方法。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尤其是分米与厘米、厘米与毫米的换算。只有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了上述知识,才能准确无误地完成。看似简单的画线段,其实是学生空间观念上的一次重要飞跃。学生的困惑就在于:他们对“分米和毫米”的直观感受还不够。成人能很快准确完成画线段,那是因为我们头脑中早已形成了表象。而学生因为长度单位的表象积累得还不够,没办法在头脑里正确反映出来,因此会无从下手。

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适当分散难点,给学生提供经验积淀、能力形成的时间和空间,更好地帮助学生破解难点。

四、读懂学生的生成,展现学生智慧和才能

课堂上,教师要用心观察学生,从静态的学习状况、起点、终点,到动态的怎么从起点走到终点,经过哪几个环节,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例如,老师让学生做5的拆分,鼓励学生说出思考,并提供了从0到5的按序排列的做法,教师有意渗透一种有序排列的方法,但有的学生认为还是自己的做法好,他的做法是先分2和3,再依次左边加1右边减1,因为“谁分东西不是最先将两盘分得差不多呢?”

篇5

一、让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成为数学课堂关注的目标。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每天都在精心准备数学课,特别是在确立教学目标上,既要慎重又要做到全面,只有心中有目标,教学环节的设计才有依据,教学任务才能得以全面落实。因此,我们把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设立成教学目标重点之一。笔者认为,学生只有经历一系列的数学活动才会逐渐形成经验,才能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圆的面积》教学中,教师确立了“让学生经历猜一猜、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一目标。《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师确立了“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推导圆锥体积公式”的目标。以这样的目标为依据,设计了相应的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如果心中没有此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就不可能有意识地设计相应环节,即使出现了,我们往往也会错过发展的机会。

二、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课标》指出:“数学活动经验是学习者在学习的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离开了活动过程是难以形成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的。”所以,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至关重要。在执教《圆的周长》一课时,我们设计了“探求圆周率”这一活动过程,让学生们利用缠绕、折叠、滚动等方法来测量不同大小、不同材质的圆的周长。他们兴趣盎然地利用线绳、尺子等工具认真地测量,在获得直观活动经验的同时,感受到几种方法的局限性,从而激发他们探索更深层次知识的欲望,通过进一步测量不同圆的周长和直径,学生很快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从而引出“圆周率”。这样的活动设计。

正如张奠宙教授所说,“教学活动经验是对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具体操作和探究所获得的经验。”相反,如果我没有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或没有好的教学活动为载体,数学活动经验又从哪里衍生呢?

三、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经历学习的过程。

我们的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教学活动经验也带有明显的个体特征。属于学生自己。基于这个特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总是想方设法去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经历学习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关于“高”这一知识点教师采用了如下方法:在“圆柱比高矮”的活动之后,把学生由活动表面引向了知识的本质。“同学们,其实大家这里比的高与矮也就是指圆柱的――”学生齐答:“高!”“那什么是圆柱的高呢?”“圆柱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就是高。”显然大多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有所了解,这时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向学生出示一个里面竖直塞满牙签的圆柱形牙签筒。“同学们,如果把这个牙签筒看做一个圆柱体的话,你能找到这个圆柱体的高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牙签!”“那谁能把高指出来?”学生们跃跃欲试,指着每一根牙签:“这些都是!”“同意吗?”在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后,教师倒出牙签筒中多余的牙签,只留一根倾斜的牙签,“那现在呢?”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现在的牙签是圆柱的高吗?什么才是圆柱的高呢?谁还能再来说一说呢?”教师以生活中极其熟悉又普通的牙签为教具,在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教学本质的同时,又设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经验的形成,仅靠“认真听讲”是难以完成的,学生需要在活动中去操作,去观察,去体验,去交流,去感悟,进而积累起属于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引导学生反思与评价,提炼与外显所得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反映的是学生在特定学习环境中对知识的一种经验性的认识,这种经验性认识更多时候是内隐的,所以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反思与评价,提炼与外显所得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执教《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在课末,教师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让学生谈收获的设计。“同学们,一节愉快的数学课就要结束了,相信通过你们的努力,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现在让我们共同来回忆你是如何完成本课的学习的?”学生们沉静了片刻,陆续举起手来,“我们先利用部分数是总数的几分之几来比较两个厂家的产品合格情况,因分母不同把它们转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来比较,从而认识了百分数。”接着引导学生按环节进行回忆,“我们还知道了……”“认识了百分数后,通过老师出示的主题图和自己搜集来的百分数知道了百分数的意义。”“接下来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困惑吗?”学生的思绪已完全沉浸在对知识提炼的过程中,“通过老师出示的练习,我们研究了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我还会读写百分数……”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回答。我们应该看到,如果仍沿用以往课末谈收获的方式,笔者认为只是流于形式,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是零散的、模糊的。

篇6

【关键词】“隐性饥饿”;供给侧改革;核心素养;供需平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5-0029-03

【作者简介】刘佳,江苏省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江苏宜兴,214200)副校长,一级教师,宜兴市数学学科带头人。

“隐性饥饿”是指机体缺乏某种必需的营养,同时又存在其他营养过度摄入而产生的隐蔽性的饥饿症状。当下的数学教学中,因教师供给的失衡,学生出现了“隐性饥饿”的症状。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急需进行教学的供给侧改革。一要改变观念,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从“教”的立场回归“学”的立场,回到教育的本义上;二要改变策略,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师的供给,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供需平衡”。

一、当下数学课堂供需失衡现象的反思

由于教师供给的偏差,学生虽然解题能力强、考试成绩好,但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严重缺失,供需失衡导致了学生出现“隐性饥饿”的症状。要改变学生“隐性饥饿”的现状,教师须从教学的核心出发,反思教学供给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1.从数学教学的核心看――既要扎实练就“双基”又要有效落实“四基”。

过去的“双基”指的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新课标提出“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乃至终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供给方的教师,备课时不应只见教材中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挖掘隐含的思想方法,设计好相应的数学活动;上课时要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唤起他们深层的数学思考,使他们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有效落实“四基”。

2.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看――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在教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一要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形成饱满的学习热情;二要启发引导,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三要提供开放、广阔的学习空间,使W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学习策略。

3.从教育的终极价值看――既要达成三维目标又要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人可持续发展的根,数学教学除了要达成三维目标还要特别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供给方,教师要明确小学数学课程应培养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要思考每个单元、每节课培养的核心素养的目标如何制定;要琢磨哪些教学环节落实哪些核心素养,培养到什么程度;要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反思、学会学习,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从“隐形饥饿”走向供需平衡的教学策略

要进行满足学生需求的供给侧改革,教师要提高教学供给的质量,让“供给结构”有效对接“需求变化”,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美对接,真正实现供需平衡。

(一)做加法――深入挖掘,加强隐性知识教学

新课标明确了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做加法,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加强隐性知识的教学。

1.增加活动经验积累。

案例1 苏教版五下《和的奇偶性》

教师出示1+3+5+……+29,让学生先猜测和的奇偶性,然后从两个数相加入手研究和的奇偶性与加数的关系。学生通过举例得出结论后,教师追问:3个、4个、更多个不是0的自然数连加,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学生运用刚才积累的经验举例验证,得出结论,发现规律。

上述案例,教师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然后从最简单的两个数相加入手举例验证,再到3个、4个甚至更多个不是0的自然数连加和的奇偶性的探究,学生经历的猜测、举例、推理、验证等一系列活动就是一个典型的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过程。在获得活动经验的同时,他们也形成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并自觉地将这些体验和经验迁移到后续的学习中。

2.加强思想方法渗透。

案例2 苏教版五上《小数大小比较》

让学生比较0.3和0.8的大小,学生得出结果后让他们用不同方法说明。

生1:在后面加“角”,8角大于3角。

生2:用正方形表示(如图1)。

师:一个正方形表示什么?

生3:表示0.1。

上述案例,学生通过画图,用正方形表示、比较小数的大小,是学生初具数形结合思想和模型思想的体现。教师追问“一个正方形还可以表示什么”赋予了正方形更多的“模型”意义,帮助学生逐步建构比较任意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有效渗透基本数学思想。

(二)做减法――减少形式,凸显数学本质

当下,教师重形式不重实效的做法屡见不鲜:多完全放手少果断介入,多热闹非凡少冷静思考。教师要学会做减法,减少虚无形式,凸显数学本质。

1.减少虚假自主,于关键处介入。

案例3 苏教版六上《认识百分数》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课中,让学生以小组形式交流:在哪找到的?找到的百分数表示什么含义?整堂课,学生自己讲解、提问、板书,课堂气氛热烈。可在课堂总结环节,当教师问到为什么百分数又叫作百分比或百分率时,学生面面相觑,无人能答。

上述课堂呈现出教师放手后的“虚假繁荣”。让学生自主学习固然好,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层次决定了缺少教师的引导,有效的学将是一句空话。上述案例中,在学生说出收集到的百分数后,教师如能及时介入,请学生观察这些百分数的相同点并思考:为什么叫百分数?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相信学生学习将真正深入概念的核心本质。

2.减少无谓操作,于无向处指向。

案例4 苏教版四下《三角形的认识》

在学生得出三边关系后,教师再次深入知识核心:有两根小棒,一根长7厘米,一根长9厘米,把其中一根剪成两段,你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不提供小棒)学生想出三种不同的剪法后,让他们继续思考是否还有其他可能。

上述案例变动手操作为想象操作,少了表面的热闹,多了自由灵活的思考路径和自由驰骋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直入概念的核心。让学生想象是否还有其他可能,为存在思维定势的学生指引新的思考方向,在教师“指向”后,学生将思考得更全面、更深入、更合理。

(三)做乘法――课外拓展,提升核心素养

教师关注学生素养的提升,若在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做乘法,课外继续拓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定会加倍提升。

1.在数学游戏中形成素养。

案例5 “24点”游戏活动

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后,学生开始进行渐进式闯关游戏。第一关:两张牌对对碰,直接用乘法口诀计算。第二关:三张牌连连看,经过两步计算得到24。第三关:四张牌巧巧算,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尝试用不同方法和策略得出答案,不断积累经验,感悟算24点方法的多样性。

上述游戏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计算技能,又激发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勤于思考、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课外利用数学游戏促使学生主动实践、探究、体验、感悟,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2.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提升素养。

案例6 “蒜叶成长记”研究性学习活动

苏教版五上“统计”单元学完,教师要求学生回家种植三盆蒜叶,一盆水培、两盆土培,两盆土培的分别放在阳光下和阴暗处,让学生进行观察、记录。要求水培的从第2天起每天测量根须生长情况,土培的每2天测量一次最长蒜叶的生长情况,记录测量数据。一个月后将记录数据画成“蒜叶和根须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

在上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用眼观察、用手操作、用脑思考,不仅感受了探究的乐趣和应用的价值,而且体会到了研究的科学性和结论的严谨性。他们勇于探究、敢于创新,养成了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诸如此类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四)做除法――以少胜多,唤醒内生动力

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即唤醒学生的生长自觉和内生动力。教师要学会做除法,以少胜多,让学生学会批判、质疑,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生长。

1.唤醒批判质疑的能力。

案例7 苏教版二下《除法竖式》

谈话引入:昨天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在预习的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提出疑惑:为什么除法的竖式要写成书上这种格式,我们以前学的加法、减法、乘法的竖式都不是这种格式?

上述案例中,教师提前布置预习,唤醒了学生质疑的意识,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反思,培养他们敢于争辩、理性质疑、自我反省等良好的思维品质。教师要鼓励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教材、教师、同伴和自我,成为具有理性精神的创造型人才。

2.唤醒自我反思的能力。

案例8 教学苏教版五上《商的近似值》时,教师出示下列题目:每套衣服用布2.2米,50米布可以做多少套这样的衣服?

生1:50÷2.2≈23(套)

生2:50÷2.2≈22(套)

师:一道题会有两种不同答案吗?

生3:50÷2.2结果虽然比22.7多,但还是不够做23套,所以答案是22。

师:取近似值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四舍五入,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上述案例中,教师注重引导而不强制,注重释放而不控制,注重参与而不决断,让学生与自己深度对话,唤醒他们自我反思的意识,增强自我反思的能力。由知识生长出方法,由经验生长出智慧,让学生拥有自我生长的能力。

作为“供给方”的教师要竭力改变自己,服务好作为“需求方”的学生,根据他们的需求合理改革教师的供给,关注核心素养,做好供给“四则运算”,使学生从“隐性饥饿”走向供需平衡。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2]王一鸣,陈昌盛,李承健.人民日报人民要论: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6-03-29(07).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7

由于课堂教学都是立足于教材,因此,提问也要紧靠教材内容,要突出重点、难点,还要问得学生开窍,“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这就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创造性的智慧。

一、提纲式提问

这种提问从教材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出发,通过提问把所教内容的牵出来,把内容的精华“问”出来,把教学重、难点“突”出来。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节课,课前教师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使用“百分数”的例子,上课开始时让学生自己展示。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对于百分数,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设问,学生纷纷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围绕本节课的内容,选择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要求学生开展独立学习,尝试回答:①为什么要用百分数?②百分数是什么意思?③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联系?这几个主要问题实际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是本节课的“筋”。把“筋”牵出来形成提问,谓之牵筋式提问。这种提问往往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学习的重点、难点上,促使学生对学习的重点、难点进行潜心思考、深入钻研。

二、揭疑式提问

有疑问才会有探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更要善于引导学生“揭疑”和“释疑”,培养他们寻根究底的意识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节课,教师欲擒故纵,先提问设疑:“任意用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经过操作发现并非任意用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教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否定原来的答案,形成新的正确结论:三根小棒有时确实围不成三角形。此为初步“揭疑释疑”。接着,教师又步步设疑,让学生思考探究:为什么围不成?什么情况下围得成?围得成与否跟什么有关系?再引导学生步步揭疑释疑。这种提问脉络清晰,揭疑释疑逐步深入,使学生在揭疑释疑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正确的思维训练、不断地获得解决问题的愉悦。

三、迷茫处探问

探问,就是课堂上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问题时,教师变换角度,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或化虚为实,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也就是一种问题分解的策略。

例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时,在学生交流剪的过程后,我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家的剪法不同,但都是剪7刀呢?”学生们一时不知所措。我意识到这个问题跨度太大,必须循序渐进,于是又启发到“看看原来的正方体还有几条棱没被剪开?”、“你发现了什么?”然后我又引领学生思考“为什么偏偏只剪7刀,少剪l刀或多剪1刀行吗?”、“你又发现什么?”这一系列探问犹如一个个脚手架,帮助学生们逐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只有灵活运用这种策略,教师才能引领学生攀登数学的高峰。

四、开放式提问

问题的引领要重视开放性和生成性。问题引领的开放性,即问题有多种不同的解,或多种可能的解答方案。如上述“较复杂的平均数问题”案例中,教师就是有意为学生提供了条件不充分的问题,从而一次次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碰撞,学生在相互争论、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中完善了对平均数问题的认识,体验到数学思维的独特魅力;问题引领的生成性,即教师创设一种情境,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要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由学生自己生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并做出自己的解释。这样的问题引领巧妙地处理好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有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探究环节,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情境式提问

这种提问依据教材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设置的情境之中,切中时机地发问。它有助于学生回答问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体味到思考的快乐。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节课,当课堂教学已进行到巩固应用阶段时,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教师用手托起一叠奖状,提出一个应用型问题:“这是长方体吗?”学生答:“是。”教师把奖状抽去一部分,问:“还是长方体吗?”学生仍答:“是。”教师把奖状再抽去一部分,剩下一小叠,问“还是吗?”学生答:“还是。”最后,教师抽剩一张奖状,问:“还是长方体吗?”这下,学生们愣住了,大多数学生说:“不是”,个别学生说“是。”于是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教师于是把主张“不是”的一方称为正方,说“是”的一方称为反方,让正、反双方各找理由,然后开展辩论。正方说:“因为长方体有长、宽、高的特征,而一张奖状只有长和宽,没有高,所以我们说它不是长方体。”反方说:“这张奖状其实是有长、宽、高的,只因为它的高不明显,我们肉眼好像看不到,但还是有高的,如果没有高,那么,再多的奖状叠在一起,也是没有高的。所以,我们说这张奖状也是长方体。”面对反方富于思辩的回答,正方服了。教师经过创设情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展开思辩、争论,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收到了“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效果。

六、错误处反问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互动

1 情感交融,激发互动

教育的核心是爱的教育,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同学的爱,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定不会很高。尤其是当老师心情舒畅,表情丰富而又抑扬顿挫地提问,与学生交流或者点评,学生就会变得愉悦、兴奋,就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互动合作学习中去,整个的课堂气氛就会变得非常活跃,教学效率也就提高,学习效率也会很好。如:在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时,就可以安排学生每人自己写出几个大小各不相同的百分数,并请每个学生说出各自写出的百分数所表示的含义。并相互交流、彼此评价,老师一开始就带着欣赏的眼光,鼓励每个学生去写,去思考,去讨论。走进学生中间,也可以拿出自己写的百分数给学生看,充分肯定学生的思考和应用,并加以表扬和指导。有的说:我选20.0%、53.8%、79.6%。因为据我大致统计本赛季林书豪三分命中率为20.0%,投篮命中率为53.8%,罚球命中率为79.6%。教师评价:这几个百分数自己算出来,很会用百分数来检测生活实践,已经应用到日常生活了,很棒!于是学生都开始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数字,以及具体含义,问老师喜欢不,问其他同学喜欢不,不但真正地理解和应用了百分数,而且让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拉近了。

2 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

3 创设好的数学问题、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猜想、类比、推断等探索性和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受教师“先入为主”的观念制约。所谓数学情境,就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从它提供的信息,通过联想、想象和反思,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数学情境的创设,其素材可以源于生活,源于数学本身,还可以源于其它相关学科。在此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呈现刺激性的数学材料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现欲,产生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 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从而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反观有些新手型教师不能通过提问给学生以思维方向,不能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不能很好利用学生的资源,致使课堂的精彩转瞬即逝。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怎样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呢?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教师设计的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问题。

5 互动学习中评价要多元性

篇9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为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思想,找准每一节内容与学生生活环境、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的联系,诱发学生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反思等数学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实施新课程中,我紧紧围绕"把生活中的数学引进课堂",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1.捕捉生活素材,精心设疑导入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性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现实、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知识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邀了两个好朋友星期天要到铁岭人民公园去游玩,准备买点饮料带去,(同时出示一些饮料的价钱)你们能帮老师出主意吗?"听到老师要请学生帮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想跃跃欲试,有的说,买3瓶矿泉水,花去23=6(元);有的说,买6瓶"红牛",花去56=30(元);有的说,矿泉水和"红牛"各买3瓶,花去23+53=21(元),有学生补充也可以这样算:(2+5)3=21(元)……还有的说,除了买些饮料吃的也得买点,比如面包之类的,矿泉水、"红牛"和面包各买三份,花去23+53+13=24(元),或(2+5+1)3=21(元)。看,学生已经在自觉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来探究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了。然后我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2.联系生活现实,充实创新教材

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在教材中它总以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少题目都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文字表达严谨、准确、枯燥,但很少创设问题情境,忽略去了数学知识从生活生产中被发现的曲折过程,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因此,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重组教材,把学生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创造出校本特色。

2.1 合理补充教材,充实学生的学习材料。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教材的滞后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教材中难以及时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联系生活现实,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教材中去,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在"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教学时,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的调查任务:明天我们要学习"百分数",谁理解"百分数",找找哪些物品上有"百分数",想想表达什么意思?这样布置后,学生一地方通过预习了解了百分数的表现形式和意思,另一地方,又知道生活中有不少地方都用到百分数。由于课前学生调查了各式各样的百分数,便纷纷在课堂上汇报并说明它的含义。如:衣服的成分标签上,成分90%是羊毛,成分10%上涤纶;我国的耕地面积是世界耕地面积的7%;"十一"期间泉州新华都购物广场购物满200元即可抽奖,中奖率100% ; "精品惠泉啤酒"的酒精度约有8%;"康师傅"方便面的包装袋上:加量20%,加量不加价。……通过课前这样的调查汇报,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大大地丰富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2.2 适当改编教材,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通用的数学教材具有一同性的特点,但在现实运用过程中,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差距。此时就需要教师联系学生的现实,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开展适当地充实和删改。

例如:学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例题所述的情境与农村的现实生活存在差别,而在此基础上要去分析理解计划与现实的数量关系,更显困难。教学时,我把例题改编成:我们班的王胜同学(此生花钱大手大脚),口袋里有10.5元钱,他计划在这一个礼拜(7天)内花完,可当老师找他谈话,希望他能节约点之后,他决定每天节省1元钱,用来买课外书。那么王胜同学口袋里的钱现在可以花多少天呢? 这样的改编,让学生直面熟悉的同学,熟悉的生活情境,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难度,通俗易懂,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很快就掌握了知识点。同时也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3.创设情境活动,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很有用,学习是为了应用,这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但它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生活情景,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

篇10

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差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基本能力。培优计划要落到实处,发掘并培养一批尖子,挖掘他们的潜能,从培养能力入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较扎实基础,并能协助老师进行辅差活动,提高整个班级的素养和成绩。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班共有学生40人,其中男生有20人,女生有20人。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及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看,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目的明确,上课认真,作业能按时按量完成,且质量较好,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态度欠端正,书写较潦草,作业有时不能及时完成,因此本学期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外,我准备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通过培优辅潜的方式使优秀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潜能生得到较大进步。特订本期计划如下:

三、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内容分为"圆柱和圆锥"、"正比例和反比例"和"总复习"三部分。"总复习"包括4个单元。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会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掌握圆柱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掌握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反比例。

学会使用数对确定点的位置,懂得将图形按一定比例进行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平面图的比例尺。提高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周密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3、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简易方程、比和比例等基础知识;

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象,进一步明确各种计量单位的应用范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换算。

5、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进一步掌握一些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画图、测量等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懂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能对统计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

7、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所学的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措施:

1、进一步培养合理、灵活地演练计算能力。

2、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3、培养抽象思维和概括、判断、推理能力,以及以此类推、举一反三的能力。

4、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5、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加强学生的空间立体感。

7、加强口算练习,学会解答比较简单的整数、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逐步提高学生四则计算的能力。

8、能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逐步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9、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图形表象,正确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

10、能掌握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正确进行名数的换算。

六、辅差措施

1、思想教育,转化观念端正学习态度。

2、根据学生的知识缺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补缺补漏。

3、多一份关心、帮助,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鼓励、表扬他们,使其体验成功、努力学习。

4、因材施教,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5、课堂上多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并逐步提高要求。

6、加强作业指导、抓质量。

7、开展一帮一活动,让优秀学生带动后进生,促使他们的转化。

8、加强家校联系,共同教育。

七、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 学 内 容

1 2.21/27 1、教学准备; 2、面的旋转

2 2.28/3.6 1、圆柱的表面积; 2、圆柱的体积

3 3.7/13 1、圆柱的体积; 2、实践与活动 3、练习一

4 3.14/20 1、变化的量; 2、正比例

5 3.21/27 1、画一画; 2、反比例

6 3.28/4.3 1、观察与探究; 2、图形的放缩; 3、比例尺

7 4.4/10 1、练; 2、整理与复习;

8 4.11/17 1、数的认识:整数;2、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

9 4.18/24 1、常见的量; 2、数的运算:运算的意义;

10 4.25/5.1 1、估算; 2、计算与应用; 3、运算律; 期中检测

11 5.2/8 1、运算律; 2、用字母表示数;3、方程;

12 5.9/15 1、正比例、反比例;2、探索规律;

13 5.16/22 1、图形的认识:线与角; 2、平面图形;

14 5.23/29 1、立体图形;图形与测量;2、图形与变换;3、图形与位置

15 5.30/6.5 1、统计与概率; 2、可能性 3、解决问题的策略。

16 6.6/12   全面复习

17/19 6.13/7.3  全面复习、做好检测准备。

做好期末结束工作、写好各类小结。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在这新的一学期,我将以新课程提供的全新理念为指导,依据教研组工作计划,按照教导处的安排,围绕课堂教学和教学科研这一中心任务,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合作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一)总体分析:六年级两个班现有学生97人,学生的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风气较好,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非常高。我班的特点是:学生学习主动,优秀率及合格率等指标一直较高。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父母对其要求较严,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因而这批同学的学习态度端正,成绩较稳定。如管辉、殷悦、陈炳政、郑晗、赵云杰、万梓桐、乔艺、安秦等;但也有部分同学由于父母长辈过分宠爱,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如金星、付鑫鹏、孔曦、王国良等。也有几位同学尽管学习态度端正,但由于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偏重于机械性的死记硬背,不够灵活,所以成绩也不够理想,如尹怡康、秦文龙、胡伯威等。另外,班中的互助互学风气已经形成,本学期认真搞好学优生和学困生的结对工作、强化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知识现状分析:本班学生基础较扎实,思想品德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但也存在不平衡性,有些学生学习不用心,懒惰,有不做作业坏习惯,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本班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效地探索知识,寻求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素质。

二、教材分析

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分数乘法,位置与方向,分数除法,比,圆,百分数(一),扇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应该让学生切实掌握。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也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圆两个单元。位置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对曲线图形——圆的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统计图。在前面学习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会看懂扇形统计图,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分数乘法和除法、百分数、圆、统计等知识,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进一步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五、教学设想

教学时力求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1.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分数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数四则运算在计算方法上与整数、小数计算有一定的区别,在算理上比整数、小数计算稍显复杂,所以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更困难一些。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在计算方法上与整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虽有区别,但是在算理上与整数、小数的加、减法又有联系,都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为了突出这一共同的规律,加之学生已学习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所以,教学分数除法需要有分数乘法作基础;而且分数乘、除法的内容比较多,学生理解它们的算理也更为困难些。

2.注意知识的迁移和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培养。

有关百分数的计算,通常是化成分数和小数来算;解决含有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在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上与解决分数问题基本相同。因此对求百分率的问题,特别是求增加百分之几、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适当举例加以教学,然后加强百分数实际应用方面的教学。例如,结合求百分率,出现求达标率、发芽率等的计算(还提示了出勤率、合格率、出粉率);介绍折扣、纳税和利息等知识中有关百分数的计算知识等。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如何求出出勤率、成活率、命中率等。既拓展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范围,加深学生对百分率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3.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学“位置与方向”时,首先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学习新知识,并及时对已有经验进行提升,迅速将具体的情境数学化,抽象成学习如何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另一方面,注意呈现丰富的生活情境和现实素材,帮助学生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加深对用数对确定位置内容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锻炼空间想像的能力。

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它同直线图形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圆”的教学是学生系统认识曲线图形特征的开始。在低年级的教学中虽然也出现过圆,但只是直观的认识,本册的教学要认识圆的特征、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等。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学时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教学圆的面积时,教材启发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回忆以前用过的转化方法,从而把圆的面积转化为熟悉的直线图形的面积来计算。教材还注意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渗透数学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

4.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逐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学时,一是注意与先前学习过的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二是注意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凸现统计的实用价值。更好地体会统计知识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5.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注意将解决问题的教学融合于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通过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6.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然与社会现象有了一定的探求欲望,此时需要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启发与引导。在教学中,要通过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同样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本册实验教材不仅内容涉及数学教学内容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探索奇妙的数学世界提供了丰富素材,而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安排了许多体现数学文化的阅读材料、数学史实等,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丰富多彩、充满魅力。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六、课时安排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3一、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

(一)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学段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及简单数量关系的过程,认识亿以内的数,了解分数、百分数、负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会用方 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会解简单的方程。

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 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变换,能初步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技 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数学思考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 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基本性质、变换、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 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基本性质以及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的基本性质,初步认识投影与视图,掌握基本的识图、作图等技能;体会证明的必要性,能证明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本性质,掌握基本的推理技能。

从事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作出判断并进行交流的活动,感受 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掌握必要的数据处理技能;进一步丰富对概率的认识,知道频率与概 率的关系,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 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 ,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字母和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4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1班现有学生66人。从新课程的角度来讲,班级人数比较多,可从一年级一直到六年级,都是自己带过来的,所以对学生的情况了解比较充足,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但也有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还有一部分比较认真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只能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稍稍拐个弯就不知所措。本学期重点还是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学习的动态。

二、教材分析 :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小数有关计算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数四则运算能力以及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解决简单的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数学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位置、圆两个单元。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初步的数学化的过程,理解并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是安排扇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体会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方面: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思想。

7、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在前面几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已经介绍了许多教具和学具,其中的一些仍可继续使用,如小棒、方木块、量角器、三角板、直尺、计算器等。结合本册的教学需要,介绍几种使用效果较好的教具和学具,以供参考。

1.圆形纸板作为演示分数计算以及认识圆的教具。

可以用硬纸板做成大小相同的圆若干个。拿其中的两个圆形纸板做成如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4页介绍的教具,用来演示不同的分数。作为教师演示用的教具要大一些,作为学生操作用的学具可小一些。

2.圆规教学圆的认识时用。

教师要准备可以在黑板上画圆的圆规。每个学生也要准备一套自己用的圆规。

3.说明圆面积计算公式用的教具可以仿照教材第68页的图用纸板制作,供教师演示用。

另外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同样的图,学生可以剪下来贴在纸板上,作为操作用的学具。

4.方格作图纸学习位置时用。

在本册教材的附录中印有几幅10×10的方格纸,可以让学生剪下来用。

5.其他教具教师还可以根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准备或设计制作一些教具和学具。

如教学位置时在本地区的简易路线图上画上方格子作为教具;教学百分数时,可搜集一些含有百分数表示含量或性能的商品标签作为教具或学具等。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其他适用的教具。

五、教学措施: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5两个月的暑假已经结束,现在又回到工作岗位上。这个学期依然是担任六年级数学的教学任务,现将六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任务计划如下:

一、教材简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圆,百分数,统计,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决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统计观念。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比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5.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能运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设计简单的图案。

6.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有关百分数的计算,能够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8.认识扇形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分数乘法和除法、圆、百分数。

四、教学难点:分数乘法和除法、鸡兔同笼问题。

五、班级情况分析:

1.基本情况:本班共计23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11人。

2.学生学习习惯: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

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实行分工合作,各尽其责。能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并能自评、自检和自改。

3.学困生情况: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

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高。

六、教学改革措施:

1、转变教学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2、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七、后进生转化措施:

1、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

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后进生。

2、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

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心。

3、重视与家庭的联系。

八、教学进度:

一单元:位 置...........2课时

二单元:分数乘法

1、分数乘法..............6课时

2、解决问题..............4课时

3、倒数的认识...........1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单元:分数除法

1、分数除法..............5课时

2、解决问题..............3课时

3、比和比的应用.......4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四单元:圆

1、认识圆...........2课时

2、圆的周长........3课时

3、圆的面积........3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单元:百分数

1、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1课时

2、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3课时

3、用百分数解决问题...............9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六单元:统 计

1、扇形统计图........1课时

2、合理存款...........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