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范文
时间:2023-04-06 17:1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各所高校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其理论课程以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而将工具性、操作性的内容放到实验课中。理论课程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组成与工作原理,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及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性内容。学校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基础。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应该是面向各个领域的应用,而不只是面向计算机学科。2008年学校新入学的本科学生有四千二百多人,计算机中心组织基础理论课教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试验。将目前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一一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采取了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收获,作为一种教学方面的探讨,希望和其他教师以及各相关部门进行交流探讨。
2目前存在的问题
2.1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很多城市里的学生在中学就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这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但不够系统,还有较大比例的学生,中学时基本没有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有的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学校近几年招收的新生中来自农村和小城镇地区的比例较大,约占总人数的70%,入校新生计算机水平的较大差异给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2理论课与实验课脱节现象较严重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实践性相当强的课程,理论老师上课时,学生只能看和听,不能亲自动手操作,下课后又没有及时回顾和上机操作,学习效果不太好;而上实验课时,由于相对于理论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个时间差,知识的延续性被截断,甚至有些班级理论课老师还没有教而实验课老师先上课的情况也有,导致实验课学习效果也不太好。
2.3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高校扩招使更多的学生考入大学,但同时学生的质量也一定程度受到影响。有的学生以为进了大学就可以放松了,有的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以为到大学是该享受的时候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还有的学生难以适应大学教育的新方法,等着老师像中学时那样进行手把手教授和灌输,主动学习的能力不强。
2.4在线考试与作业系统试题库与教材内容不配套
学校有一套很好的在线作业与考试系统,通过它可以调用试题库随机抽题自动生成作业题和考试题目,实现无纸化作业和考试。系统能自动批改客观试题,教师只批改主观试题,总分的统计和考试结果分析也基本是自动生成,现代化程度较高,提高了习题的灵活性,减轻了教师的改题负担。但由于试题库中的题目年代久远,跟不上时展,虽然不断在修改和更新,但由于题量很大,教材又不断更换,有相当多的试题在现用教材中找不到答案。试题库与教材内容的不配套,延长了网上作业的时间,打击了学生网上做作业的积极性。还有的学生因为家庭困难,支付上机费用有压力,因而减少了做作业的次数。
2.5个别教师认识不足,讲课效果不佳
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教师同样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个别老师平时不备课,上课照着课件念,或者自己另搞一套,凭经验讲一些东西,不系统、不连贯、不生动,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意愿降低。
3针对问题采取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面这五个问题,中心组织从事基础课教育的老师逐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抓住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症结所在,根据已有的条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并在2009年的教学活动中付诸了实施。
3.1上好第一堂课,树立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第一堂课十分重要。首先,教师欢迎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并做自我介绍。这样可以拉近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接着告诉学生:大学学习和高中学习是不同的,是从灌输式学习向自主式学习的转变,老师在课堂上教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课后学生一定要预习、复习和深入学习(比如从网络和图书馆查阅资料);同时告诫学生进大学不是进了保险箱,以后找工作光有成绩册不够,重要的是要有技能,必须利用大学的宝贵时间精通多门技能,作为将来谋生的手段。这样,学生的危机感上来了,学习时主动性自然就强了;此外还要告诉学生学校的相关纪律,要考勤、做作业、写实验报告,一旦违反校规,就不能参加考试;然后将上课的时间进度、每章节多少课时告诉学生,以便进行预习。这些内容交待完后才能开始新课程的讲授。这虽然看似简单的开场,其实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因此我们将这些统一做在了多媒体课件中,要求每个老师进行讲述。
3.2学进度,学课件,互相沟通,保证教学效果的基本统一
计算机中心统一制作全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教学日历、教学课件发给授课老师参考,同时要求教师据此修改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日历和课件上交计算机中心,中心把理论老师的教学日历发给实验老师,以使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进度一致,各班级的理论老师和实验老师名字显示在网上,方便教师间的交流。计算机中心在每两周召开的例会中都召集基础课老师协商,进行授课指导。中心正副主任和督导组老师不定期到课堂听课,进行现场指导,使授课老师自觉、积极地备课,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3.3完善试题库,使之适合当前教学内容和教科书内容
计算机中心组织基础课教师对试题库进行统一的修订,使得试题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科书的更新而更新。有些试题虽然在教科书上找不到答案,但只要这些知识是应该掌握的,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借阅相关参考书都不难找到答案,这部分试题还是会保留下来,并且这类试题数量不多。通过完善试题库,保证了试题库的总题量和试题质量。
3.4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对于入学新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通过走访也了解过其它兄弟院校的解决办法,有些学校的做法是:新生入学后,先进行计算机基础水平摸底考试,根据摸底考试的成绩,将学生分成高、中、初几个层次,根据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授课方法,其中高等层次可以免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经过对学校具体分析研究,我们没有采用这种做法,因为中学时期的信息技术学多是不系统的,有些学生虽然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却并没有系统地学习原理性的知识,如果免修很可能遗漏一些知识。因此,我们采取的是共同学习的方式,鼓励会的同学教不会的同学,这样大家能得到共同提高。
4实践效果和改进建议
通过以上改革实践,学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期末考试的检验,学生的考试通过率达到了97.5%。
学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至今已满一年,取得了一些成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动手能力强了,基本的操作都会了,尤其是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显著提高,有的已开始自学网页编制、程序语言,有的开始报学相关的选修课程。在欣喜的同时我们还发现如下有待进一步改进之处,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其中有些可以通过计算机中心基础课教师的努力做到,有些工作则需要学校及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
4.1加强管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首先,必须加强学生管理,多鼓励学生。学校还应在校风上进一步抓紧,良好的校风会让学生在不自觉中跟着大家紧张起来,到教室去自习。但目前学生自习的人数还不算多,这与学校的大环境有一定关系。其次,对于厌学情绪较重的学生或是不喜欢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学生,还需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比如:让学生把自己的照片或偶像的照片、歌曲做成幻灯片文件,举办一些计算机打字、操作比赛等等,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进一步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也为其他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4.2加大对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投入力度
虽然学校有很多计算机机房,但似乎仍不能满足需要,学校还很缺乏学生课余自由上机实验练习的场所。建议学校决策者加大对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投入力度,对计算机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让学生有课余实践练习的场所,可收取适当费用。但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应考虑开设免费的计算机实验室。
4.3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听课,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多、课时少,所有内容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精选内容、删繁就简,深入浅出地介绍最主要的概念。教师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听课,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也要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方法,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4进一步完善考试题库、优化教学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及教案
试题库应跟着教材的内容和时代的发展进行修改和完善,不断淘汰过时的内容,增加新鲜的题目。必要时可以根据各位基础课老师的教学经验组织自己编写教材,这样做的好处是保证教材相对稳定,使得修改试题库的工作量大大减轻,有利于教师的教课和学生的学习。
5结束语
大学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计算机技术仍然以它特有的高速度在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许多规律并未被充分认识,因此必须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渗透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探讨教学规律,把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更深入、更扎实地向前推进。我们的教学改革还只是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们仍将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时压缩;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都在不断加速。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计算机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1]。在大学教学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一新生基础课程,也是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该课程能够将大学生的科学技术水平有效提高。然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运城学院为例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具体教学过程,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简介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院大一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公共通识教育必修课,共32课时,每班每周一次课。为高效提升学生计算机技能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采用机房教学,所有课程内容均在计算机机房进行讲解并实践,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新知,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从而为学生计算机二级考试打基础,并促进所学专业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1.1教学流程安排。计算机基础课程一共90分钟,每一小节课为45分钟。课程安排分三部分:理论讲解、实践操作和实验总结。(1)理论讲解:传统安排在课程前40分钟,由教师讲解本节相关知识点和基本操作重难点。(2)实践操作:教师讲解尽量压缩课时,将更多的实践留给学生实践练习。教师会布置相应的实验题目,教师根据实验教材或者教师引导完成实验题目。(3)实验总结:教师在临下课前将实验中遇到的共同难点问题,通过控制屏幕进行统一操作讲解。1.2实验题目难度安排。实践操作题目主要分三个层次:(1)自主练习:主要包括教师讲解的知识点,题目没有连贯性(针对知识点独立的题目),主要供学生课前或课下自学使用,通过自主练习理解并掌握课堂教师讲解的内容。此部分内容不要求上交作业。(2)实验题目:实验题目主要是教师结合知识点,根据教材或者计算机二级考试题目自主编写的题目,题目一般是成体系连贯的内容,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对作品进行操作,从而巩固复习课堂知识点。学生可根据教材提示或者讨论自主完成内容,要求课程完成上交。(3)拓展题目:拓展题目相对实验题目难度大,主要来源计算机二级考试题库,一般针对完成作业比较快的学生,要求掌握情况好的学生自主完成并附参考答案供参考。不要求课上必须完成,可在课下完成上交即可。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课堂练习效果不佳,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各专业联系不紧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现象[2]。(1)计算机基础课时一再被压缩因很多地区的高中教学中开设了计算机课程,高校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不被重视,课时被一再压缩,从64课时压缩至48课时,再次压缩至32课时,课时的再次压缩使得学生仅用课堂有限时间进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任务无法及时完成,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课时的压缩同时也意味着课堂任务的压缩,而有限的任务和有限的课堂时间会限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导致课堂内容没有完全消化。(2)教学内容和专业联系不够紧密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开展信息化工作业务,信息和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为专业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等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各个专业对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也存在不同要求。然而,计算机基础课程对所有专业采用完全相同的教学内容,重点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掌握,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较少,导致学生抱怨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操作性不强。(3)教师教学模式传统单一虽然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机房授课形式,但是教学模式还是采用传统“理论授课+上机实验”模式,先讲后练灌输式教学。学生反映练习时间太少,讲解时间约占课堂1/2,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需要教师学习新的理念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突破传统模式的限制将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自己。(4)学生知识背景不同虽然目前我国计算机教育在中小学不断普及,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不均衡,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水平区域性差别较大,大一新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参次不齐[3]。部分地区开设过计算机课,有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这部分学生不够重视大学计算机课程,认为浪费时间;有的学生生活中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知识一知半解,这部分学生高估了自己上课不认真听讲;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没有接受过计算机教育,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容易跟不上教学进度。(5)学生实践操作效果不理想虽然计算机基础采用机房教学,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紧密结合,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并没有明显提升,效果不理想,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课时压缩后学生练习时间在原来基础上大大缩减,难度加大。学生课堂时间无法完成实验作业,课下练习不积极导致课堂知识并没有得到及时复习巩固。另一方面,因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及对公共课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认为太简单或者没有学习的迫切性从而放弃了对自己的要求,上课玩手机玩游戏,复制他人作业应付学习,从而影响实验效果。
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限制,改变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理论讲解+上机实验”模式,教师可尝试先练后讲的方式,采用“任务驱动法”布置教学任务,并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总结学习知识点,教师最后再做讲解。因课堂时间压缩,教师可通过翻转课堂模式将课堂时间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课下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和巩固。翻转课堂模式(FlippedClassroom)是对传统教学过程的颠覆,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完成课前学习,知识深化过程则是在课堂中经过教师指导和同学间协作来完成[4]。(2)利用移动设备平台实现课堂翻转随着移动设备及软件更新,微信、QQ、微博等平台很受学生喜爱,教师可将手机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成为学生首选的移动学习设备,从而将手机APP引入高校课堂中,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将课堂时间延伸到课外[5]。选择学生喜欢的移动平台教学视频、教学资料、实验资料,并通过平台与学生进行交互,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生也可从平台观看教学视频,下载学习资料并进行学习交流互动等。(3)结合专业知识设计实验题目因学生专业的性质不同,在设计实验题目时应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特点从而设计和专业紧密联系的实验题目,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专业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兴趣,提升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不仅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还要对各专业知识进行概要学习,以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实验题目。(4)分组实验教学,带动学习气氛因学生计算机水平不同,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程度和速度也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基础好知识点掌握得好,作业完成快,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及时发现这样的学生为代表,将班级平均分组并安排学生代表负责每组学生的实验答疑。对于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巩固加深印象,同时增进学之间的情感交流,提高协作学习能力。每节课根据实验内容不同和学生掌握情况,选择性安排不同学生作为代表,可通过学分奖励来提高学生争当代表的积极性。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可通过屏幕控制统一答疑。(5)及时监控学生行为,进行平时成绩评测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并不代表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监控学生的学习行为,对于认真完成作业、帮助其他同学解答的学生平时成绩要加分;对于上课不认真,玩手机玩游戏的同学,平时成绩扣分;对于课堂积极完成作业,作业提交很及时的同学,平时成绩加分;对于课堂作业没有及时完成,课下也不完成的同学要再三提醒并适当扣分等。根据课堂具体实际情况,教师做具体的测评方案。
篇3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Based on Case Teaching
LI Ruifang, LIU Huaying, XIE Hongtao, HAN Yuxiang
(School of Compute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8)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that students have little interest in the course of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and learning just for test, it is put forwar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its target is make students mastery in scattered knowledge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subject. Practice has proved,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stimulates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s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achieved good teaching effect and quality.
Key words case teaching;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teaching reform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第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常用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核心理念为重理论轻实践,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从而导致讲课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低,仅仅为考试而学等问题,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更谈不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了。因此,笔者将案例教学的理念应用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通过案例引出相关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强化实践教学,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1 案例教学法的理念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以具有鲜明代表性的案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师生问答,以达到学习者学习认知、技能目标要求的教学方法。①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可以在情境中掌握理论知识,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②
传统的大学计算机课程讲授采用以知识点为主线,按部就班的讲授所需掌握的知识,这就导致每个知识点都是单独讲解,各知识点之间前后脱节,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听课,学习兴趣较低。笔者通过对课程的整合,将大学计算机课程内容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Microsoft Office 2010、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和数据库基础等部分,每一部分都以案例为主线展开相关的知识点,实验课也以案例的形式将所需的知识点贯穿其中,既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2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根据案例教学的教育理念,结合我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按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知识的层次、特点和重要性的不同,笔者进行了教学模式改进,对Microsoft Office 2010、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数据库基础等部分分别组织了相应的案例,按照分析讲解、现场演示、知识拓展和课后练习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实现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2.1 Microsoft office 2010
Microsoft office 2010部分包括Word、Excel和PowerPoint三部分。Word部分通过“学生个人简历”的制作,将Word中的文档编辑、排版、表格制作以及图文混排等知识点融为一体进行讲解。Excel部分将数据编辑、格式设置、数据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知识点通过“学生成绩表”的制作传授给学生。PowerPoint部分通过以“我的家乡”为主题的幻灯片的制作,将幻灯片的编辑、外观设计、动画效果、放映及输出通过案例进行演示讲解,同时通过对家乡发展情况的查询汇总,引出计算机网络基础部分。
2.2 计算机网络基础和多媒体应用技术
计算机网络基础和多媒体应用技术均属于知识点较零散、内容抽象、较难理解的部分。针对这些特点,计算机网络部分一方面通过实验课上的网络配置、资源共享等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抽象的理论;另一方面,通过视频“Warriors of The Net”,形象地讲解信息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OSI模型。多媒体应用技术部分主要包括多媒体基础知识、Photoshop图像处理和Flas制作三部分,其中Photoshop图像处理以贴近学生生活的个人照片处理、海报制作为主题讲解Photoshop中各种工具的用法、图层、蒙版、通道等知识点;Flas制作则通过倒计时牌、牛象互变、蜜蜂采蜜、探照灯③和卡通MTV的制作,将逐帧动画、补间动画、路径引导动画、遮罩动画等知识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的知识。
2.3 数据库基础
笔者通过Excel中学生信息存放时出现的冗余、一致性差、信息分散等问题,以“学生信息管理”案例引出了数据库、数据表、表的相关操作及表之间的关系、单表查询及多表查询等数据库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建立数据库、数据表以及进行数据查询的基本操作。
2.4 配套的考核方式
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有着不同的学习过程,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为了全面和客观地反映案例教学法的实际教学实施效果,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评价,综合应用能力评价。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主要通过期末的无纸化考试进行评价。通过建立题量充足、题型丰富、题意准确、答案完备的机试题库,学生考试时随机抽题,现场作答,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还要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自选主题的大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强化了网络搜索、Word排版、Powerpoint制作及项目汇报等能力,同时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3 结语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很好地完成目标教学任务,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保证基础薄弱的学生能听得懂,跟得上,兴趣浓;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总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注释
① 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3):7-11.
篇4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课程;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11.52
1 网络平台应用于教学的意义
计算机公共课程主要是教会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能力,基于平台的网络教学平台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化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认知,有助于学生更快的学会计算机技能,进而提升学习质量。
另外,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一般是在计算机机房中进行的,很多时候都是学生按照教师要求的步骤进行实践。由于课堂教学和实践练习之间课程安排间隔时间比较长,因此基于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串联和巩固知识[1]。
最后,由于学生数量较多,教师在授课时无法照顾到每一名学生,网络平台的建设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自学。因为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所以对于所学知识的需求也各不相同,通过网络平台的搭建能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并且适合自己的知识。
2 可行性分析
2.1 技术上。以xp作为操作系统,利用作为开发平台,VB为编程语言,使用Sql server 2008数据库技术,设计开发计算机公共课网络课程平台。
2.2 经济上。计算机公共课网络课程系统中友好的UI界面以及全面的功能支持,会让我们的教学工作效率以及系统管理效率得到提升,进而节省大量人力、物力,提高经济效益;另外使用平台开发系统的成本较低,目前学校机房的硬件环境即可为网络平台的开发设计提供全面支持。
2.3 操作上。计算机公共课网络平台的操作主要是对windows xp系统的引用,学生在使用这一平台的过程中,凭借已经掌握的操作windows系统的知识即可非常简单的对网络平台进行控制,一键进行课堂内容学习、观看教学视频、在线留言询问等。而对管理员而言,其管理界面清晰简洁,便于管理。
3 平台结构分析
3.1 系统开发原理。以ASP为脚本,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环境下使用IIS建立虚拟路径,之后使用Dream weaver进行编码,环境调试步骤如下:(1)安装IIS;(2)测试IIS是否成功安装;(3)测试IIS的启动与退出是否正常;(4)测试IIS的www服务,一般包含web页面的,服务内容目录的建立,web默认文档的建立,虚拟服务目录的建立;(5)进行IIS设置的备份与重启。
3.2 系统功能结构。计算机公共课网络平台的主要系统功能结构包含了:教学大纲、教学安排、课程内容、课件、教学参考、网上习题、音乐欣赏、友情链接、后台管理等几大主要模块,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3.3 系统流程。学生打开计算机公共课网络课程的首页之后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需求来选择学习内容,还能够利用留言功能来和老师实现互动交流,同时平台中设置了一些学习网站的友情链接,还为学生提供了课件资料下载、视频学习等多元化的学习渠道[2]。管理人员也能够利用后台管理模块对网络平台的各个版面进行管理。
4 页面设计
(1)主页面。学生在进行登录时仅仅需要将浏览器打开输入相关网址,课程网站的主页面一般包含了课程概述、学习帮助以及教学计划等内容。(2)教学大纲。学生登录平台之后即可开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在教学大纲中非常明确的给出了所有学习章节的目录,同时还附有学习要求,便于学生对照自己学习情况展开学习。(3)授课规划。其中列出了计算机公共课程的课时和周次。(4)课程内容。该页面给出了计算机公共课所要求学生掌握的所有知识内容,学生能够在这一页面展开学习,也便于学生进行预习或者复习。(5)教学参考。主要内容包括了计算机公共课程网络平台建设所参考到的相关资料,学生通过查阅这一页面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资料来学习,从而获得自我提升。(6)教学课件。这一页面中主要内容为计算机公共课课堂上教师讲课用到的PPT课件,学生可以从这一页面上自行下载这些课件,从而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7)课堂视频。点击此页面中的视频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教学内容,从而实现不受时间地点条件束缚的学习,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效。(8)网上试卷。学生可以在“网上试卷”这一页面模块中下载有关计算机公共课知识的模拟试卷,从而展开自我测试,了解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试卷答案中同时附带了解释说明,让学生能够清楚的知道每一道测试题的正确解决方法。(9)友情链接及音乐欣赏。这一页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和计算机公共基础知识相关的网页链接与音乐播放器,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劳逸结合,从而提升学习效果。(10)功能页面。功能页面主要有学生留言板和教师信箱两个模块。通过这两个模块学生能够和教师进行更加深入的互动交流,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向教师请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5 网络平台安全性分析
5.1 安全威胁。计算机公共课网络平台在其输入、存储和输出时所产生的一些问题,例如说信息的泄漏、窃取、伪造等,常常会对网络平台产生较大的危害,换句话说即是存在一定的网络威胁。
5.2 安全措施。我们在设计和构建公共课网络平台时应该主动的实施安全防御对策,不仅仅要制定一系列的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同时更重要的是结合网络平台自身功能来制定安全措施,一般来说安全措施包括了加密、反病毒、数据库防御、远程访问措施等。
5.3 实现技术。(1)多层防病毒技术。多层防病毒技术指的是在服务器中安装反病毒软件,同时在各台电脑端安装单机版防毒软件,在网关安装网关防毒软件。避免各台计算机都不会受到病毒的感染,确保教学过程中的安全;(2)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安全防范技术,它在网络的入口处对网络通讯进行检查,在保护内部网络的基础上确保内外网络通讯处于正常状态,能够对内外网络进行很好的隔离,对于来自外网的请求进行准确检查;(3)入侵检查技术。进行实时入侵检查同时自动进行防护,例如说自动断开网络。入侵检查技术一般应用于网络课程平台的核心层,能够实现对服务器所有请求的即时监测,同时把相关信息向控制台进行反馈,让系统可以及时的找到和排除安全威胁。
6 结束语
通过计算机公共课网络课程的建设,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计算机教学模式,在要求学生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做到差异性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能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能力发挥了出来。
参考文献:
[1]肖勇.计算机公共课网络考试系统安全问题解决方案[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06):78.
篇5
关键词 数据库 概念模型 接口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对大多数医学院校而言,多采用以纸和笔为介质的手工考试方式,随着考试类型和考试要求的不断增加,教师忙于到处找试题、组试卷、忙印刷、组织考试、批阅试卷、统计成绩等,工作量大而效率低下,而对成绩的分析统计停留在平均分、及格率等表面层次上,难以统计出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找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当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深入发展的今天,一些医学院校的传统考试方式也将面临着创新变革,其中一种先进的考试方式是基于Web 技术的网络考试系统,它比传统的考试方式更具有以下优势:考试形式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随机自动生成试卷;自动阅卷快速准确;节约考试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因此,以后考试发展的趋势将是采用网络考试方式。同时,作为新形势下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数字化改革,改变传统的考试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系统构架与开发平台
当前,在网络数据库访问技术上,主要分为B/S模式及C/S模式,也有使用B/S 及C/S 混合体系结构的。对于B/S模式的数据库体系,客户端软件仅需安装浏览器,用户的应用程序界面比较单一,客户端硬件配置要求较低,易于管理和维护,而且开发效率高、周期短、见效快,与具体平台无关,具有极强的伸缩性,可以选择不同厂家的设备和服务,采用公开的标准和协议,系统资源的冗余度小,可扩充性良好,是目前的主流技术。而C/S 模式需要开发客户和服务器软件,此种结构的考试系统主要适用于工作组规模的运行,要在更大范围去使用则难以实现。并且由于相当部分功能集成客户机上,使客户机的功能日趋复杂。其开发、、移植的工作量非常大,也非常繁琐。故本医学计算机基础网络考试系统选择B/S模式的体系结构。
本医学计算机基础网络考试系统采用三层结构体系,三层是把中间层(Web应用服务层)加入到客户与服务器层之间,客户端仅负责提供用户界面,当需进行数据库访问或复杂计算时,客户端向Web应用服务器发出请求,Web应用服务器响应客户端的请求,完成相应的数据处理或向数据库服务器发出SQL命令,由数据库服务器完成相应的数据操作,最后由Web应用服务器将结果返回客户端。采用三层结构具有以下优势: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可以实现应用服务与数据服务的分层分布,较好地实现负载上的平衡。
软件开发成功的要素之一是对开发平台或工具的选择,开发工具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所开发系统的最终用户和开发人员。对一种开发工具的评估,除了要看它对设计模式、对象结构以及管理的支撑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具体的使用环境、结构体系、开发方法、开发群体,以及工具的适用情况。
因SQL Server 具有超强的数据管理与处理能力,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并且数据表中的记录的行数仅受服务器硬盘空间的限制,同时支持远程存取等,符合网络考试系统的需求,故本系统选择SQL Server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
三、系统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指用户对目标软件系统在功能、行为、性能、设计约束等方面的期望。通过对系统问题与系统环境的理解和分析,为问题涉及的信息、功能及系统行为建立模型,把用户需求完全化及精确化。
用计算机来代替人工完成考试中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且达到考试智能化,是作为一个在线式网络考试系统的基本功能。为保证系统能够长期、稳定、高效、安全的运行,系统应该具有的性能需求如下:
采用开放、动态的系统架构,将先进的网络应用与传统的考试模式相结合。在考试之前建立有关的医学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库,并设置考试参数及信息。考生进入系统应该进行身份识别验证。因考试环境主要在机房,考生之间的距离很近,对于每个考生来说,试卷的题型和题量都应一致,但考题并不相同,试卷应从网络服务器的试题库随机抽取试题后动态生成。从本网络考试系统的实用性上考虑,在考试内容设计上,题型不但要有判断题、选择题等客观试题,而且要有填空题、简答题等主观试题。对于题型在数据库中的保存及主观题和客观题的评分问题及考试时间控制问题也是必须考虑的。考生选择提交试卷后,应该由计算机自动批阅试卷,并将成绩保存。最后,考试系统还应当根据考试情况对试题区分度及难度进行评估,以及试卷信度的分析等。另外,在线网络考试系统管理应该能够方便的操作管理。
四、数据库分析与设计
由于数据库技术具有对数据处理量大、数据类型复杂,以及对数据的存储、检索、维护、分类、统计等多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且网上考试系统离不开数据库系统的支持,不论是试题、答案,还是考生信息都需要存放在数据库中,而且数据库独立于程序而存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因此本网络考试系统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通过前面对系统需求分析,以及功能模块的划分情况的详细研究分析,可以得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并对考试系统各数据项及数据结构的分析,以及对现实世界概念模型的抽象,可以确立医学计算机基础网络考试系统的主要实体为:学生、教师、考题及管理员,并简要地设计出E-R关系图,最后转化为数据库的逻辑结构,以便在数据库中建立表结构。
五、总体结构设计
本网络考试系统总体上可以分为学生操作子系统、教师操作子系统及管理员操作子系统3个部分,分别面向学生、教师及管理员。学生操作子系统主要为学生参加考试报名、在线考试及查询成绩提供服务;教师操作子系统是为教师管理试题库、配置组卷方案、批阅试卷、考试成绩分析及试题试卷分析提供服务;管理员操作子系统主要负责为管理员提供一个管理考试过程中的一个信息平台,包括人员管理、成绩统计查询及系统维护等。系统总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各操作子系统流程图及模块实现细节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六、总结
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生成试卷的速度和成功率,还可根据不同情况并结合试题的难度、区分度,以及试卷的信度、效度,采用更加有效的算法。为了检测学生运用Office 办公系列软件的操作能力和水平,并让考试系统能够自动判定学生的上机操作内容,并给出分数,还需要进一步研究VBA接口。另外,由于现在还不能全面解决网络考试的作弊行为,因此这种考试形式还不太适合大规模的考试活动,但是它完全可以应用于以下情况:选修人数较少的课程、因故不能参加统一考试的学生和超前或滞后选修课程的学生。
总之,作为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以后产生的网络考试系统,还有许多需要探讨和完善的地方,例如,网络考试管理方法制度的研究、网络考试软件的开发、网络考试方式的成本效益分析及对网络考试主观试题的有效批阅等等。
参考文献:
[1]范立南.SQL Server 2000 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6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在现时代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计算机教育入门课程,主要包含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是很重要的。但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想要准确测试学生的计算机应用于操作掌握程度,通过采用无纸化的网上测试方式,不仅能够帮助教师节省时间,还能够更为准确测试出学生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本文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网上考试系统的设计及其实现。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行网上考试的优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行网上考试的优点不是没有根据的,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故实行网上考试,充分符合了“计算机应用”这个条件。为学生提供与实际需要一样的考试环境能够学生动手操作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操作表现出来,这样更能够准确测出学生的基础技能;(2)网络系统考试实质就是“无纸化考试”。在追求绿色节约的现社会来说,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考试环境的前提下倡导绿色环保考试方式,不仅能够节省了印刷数万张甚至亿万张试卷的费用和时间,还能够通过此方式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3)通过网上考试系统来实现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可实现自由组卷和自由评卷。自动组卷、评卷能够避免教师因为工作量大而出现评卷错误的现象,或是受主观因素影响而出现不公平评卷现象。除了能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外,网上评卷的公平、公正性还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
3《计算机应用基础》网上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上考试系统的开发是根据当前情势需求下所进行的,目的在于实现测试的公平、公正、客观、准确及实践考核性。系统开发可以帮助教师减少了繁重的收发及评卷工作。
3.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上考试系统的模块设计分析
3.1.1用户登录与注册模块设计系统设计中,作为学生登入系统的模块,在进行考试之前需要将考生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主要包括了考生姓名、性别、身份证以及考试号等等,这些信息是作为学生登入系统前的一个检验信息。将收集来的考生信息录入到考生数据库中,作为是考试的原始记录。其中,用户登录界面中,有“新用户登录”、“学生”、“教师”以及“管理员”选项,用户可根据自己身份进行选择登录,然后输入登录信息即可进入子系统界面。3.1.2学生子系统学生子系统的主要功能为学生提供考试和成绩查询两个选项。考生根据要求选择“考试”选项登入即可。3.1.3考试模块(1)学生在选择登入考试之后,界面将出现要求考生输入相关信息的条栏,主要包括了学生的考试证号、姓名以及班别。之后即可进入试题抽取界面,系统会根据IP地质的不同而快速实现自动抽取不同试题。这些试题与相邻学生试卷各不相同,主要为了防止相邻考生作弊。之后便可进入考生答题模式。(2)考生答题模块会有预先设定的计时器对考试时间进行倒计,在试卷上显示的是考生考试所剩余的时间。(3)考生交卷。学生在答完题后,经检查后可进行考生交卷。即在考试倒计时间停止后,把考生试题中的客观题作答结果进行保存,将主观操作题窗口关闭,将其文件进行存档打包备份,以防止在自动阅卷程序出错时丢失而无法对考生的作答试题进行评分。3.1.4监控系统远程监控系统可实现对考试过程中的实时监控和维护。以防在考试过程中有出错,实时监控也有效实现了防止学生作弊现象的发生。3.1.5成绩查询模块在考试完毕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可登录系统进行成绩查询了。同样的,登录需要输入相关信息以验证无误后才能进入查询页面。3.1.6评分管理子系统评分管理子系统结构中,主要分为了主观题评分、文字录入题评分、Windows操作题评分、Internet操作题评分,以及Office操作题评分。3.1.7系统性能需求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络考试形式主要是基于网络下进行的,故为能够使系统能在考试考试整个阶段中甚至长期有效、快捷、安全可靠的环境中为考生和教师提供考核服务。且由于该系统的重要性,应当满足本身的易于维护与完善。故其性能就有了要求:(1)对其数据的录入要具准确性和及时性,此外数据也要具有一致性与完整性,并且能够实现共享与独立。这样能够防止系统在评分过程中能够准确判断与评分,以免失去评价结果的客观性。(2)系统要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一方面是指,系统本身运行的可靠性,这样可以防止在访问该系统或对该系统进行运行操作时会出现故障,或者将其控制为少出现故障。另一方面,是指系统对以外事故的处理能力要强。因为在进行操作时,如果出现死机、蓝屏或者网络故障时,系统都应当要有自动对考生或其他操作人员操作记录进行自动保存的功能,以避免出现故障后学生丢失原来的答题记录。(3)系统的安全性。考试系统是基于网络的,故未来保证其数据的安全、机密、完整,系统应当要有能够预防风险,保护数据及基础结构不被恶意攻击或盗用的作用。因为系统中,用户信息、题库、成绩等的安全性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系统所要考虑保障的。(4)系统要具有可扩展性和开放性。系统设计中,应当要考虑到其具备可扩展性和开放性,因为在以后的使用中,系统用户规模会不断扩大,用户管理功能等也会在使用中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而可扩展性的实现需要依靠其开放性来帮助完成。可以是通过增添或减少一些模块,配置系统的硬件,通过对软件的修补和替换等来升级系统和更新换代。(5)易用性。系统应当要具备有简单操作易于维护的功能作用。若系统出错了或者用户操作错误,其能恢复原先出错前的状态。
3.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上考试系统的实现
3.2.1网上考试系统中题库管理子系统的实现该系统的登录界定,只能是允许老师或管理员,学生不得登录题库管理子系统。教师在登录时,先要输入相关的信息,如用户身份、用户账号和密码,其中,用户身份选项中可选择“教师”或“管理员”,经系统验证通过后才可进入题库中。教师在进入题库管理子系统中对其所作的修改都将会保存到数据库中。其中,教师身份登录的可进入到题库管理界面,而管理员身份登录的则是进入服务器考试界面。3.2.2网上考试系统中监考管理子系统的实现网络考试过程中,需要通过监考管理子系统对考试系统和考试过程进行管理。其包括了维护管理、试题管理、考生管理以及考试监考管理和试卷回收管理等多方面模块。首先,管理员再登录界面登入后就可进行编辑和导入题库等操作步骤了。在考试时,监考员登入考试管理界面进行试卷生成,点击开始考试,学生也随之可以登录考试步骤了,监考员在这时就可进入考试监控进行监考。其中,监考员具有可延长考生考试时间和强制还不愿交卷的考试交卷,在所有一切完毕后系统将自动回收试卷。接着就进入客观题自动阅卷步骤。3.2.3网上考试系统中考试管理子系统的实现该系统是从考生登录、试题抽取和考生答题,最后到考生交卷的一系列操作过程。前面在系统设计中提到,学生在各个模块中按提示进行操作,直至进入到考试界面。(1)在考试管理子系统中,首先是考生凭借相关信息的输入,经验证无误后顺利登录。(2)然后进入试题抽取模块,该模块中,系统会自动识别信息,如题目难度等级以及题量要求等,然后自动生成一份既符合考生要求,又带有一定独立性的卷子。在成功分发给学生后,学生点击开始考试,然后会显示有考试结束倒计时。该计时是由服务器和客户机协同完成的。(3)在本系统中所涉及的试题类型主要分别有选择题、文字录入题和操作题,其中操作题又分为Windows基本操作题、Word操作题、Excel操作题Powerpoint操作题以及Internet操作题。每一种题型单独对应一个模块,试题要求会始终显示在电脑屏幕上,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对试题进行笔抄记录,达到真正的计算机考试要求。考试过程中,其将自动每隔五分钟就对考生的答题信息进行保存一次,以防止学生作答试题丢失,保证了其系统的续考功能。(4)考生交卷。该模块在考试计时器显示的时间为0,或者考生点击交卷按钮时,会自动将考试的试卷收回,对不交卷的只要时间到,该模块就有强制性将考生试卷收回的命令。通过一系列对试题文件进行加密和压缩后就可将答题信息交到数据库中。3.2.4网上考试系统中评分管理子系统的实现单项选择题是属于理论题,而理论题是该系统中的客观题,故在其选择题答案只是一个字数或字符的情况下,系统对其进行自动评分。评分过程中,是将设定好的标准答案与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对比从而给出相应的评分效果。在考试过程中,学生自行交卷,或者系统考试时间结束后强制的交卷后,系统均会自动调用“客观题评分模块”进行对考生客观题的自动评分。
4结语
篇7
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已进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也进入了各行各业,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也就成为了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之一,是学生学习计算机入门的基础课。本文的目的是探讨该门课程教学方法的现状和对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改革和创新的设想。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的选用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能不能实现,关系到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体现,关系到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能力。教学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一种艺术,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应该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去深入分析中职学生的基础、教材特点、课程知识结构特点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学、轻松的学,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就要求我们大胆地改革现有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够。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本教材,自始至终唱独角戏,包打天下。结果一堂课下来,教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喉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一无所知。学生就会形成隋性,不积极思考,被动接受,缺乏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2.过于讲求知识的系统性,不注重知识的模块化教学。中等职业学校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时,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尤其是讲它的编程语言和方法,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云里雾里的境界,让学生产生了对学好计算机的恐惧感。要知道,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中职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要因材施教,选取学生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等。
二、对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课堂教学模式、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1.编写精品课程、校本教材,因材施教。使用传统的中等职业学校统编教材,存在教学知识老化、理论过多等问题,以该方式培养出的学生,第一不能与社会接轨,第二不能为其它需要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打好基础。计算机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知识衰减周期短,技术淘汰快,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要求、特点和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要开发精品课程和校本教材,打破统编教材的知识体系,按模块化知识结构编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让学生学得懂、够用、实用、能用。
2.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任务,而教学任务又取决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型”的中等技术人才,因此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强调能力培养,并要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安全教育。“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在内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教学不应“由外而内”地注入,而应是“由内而外”的主动吸收。
3.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引入btec教学法。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是通过在教学中进行课业设计,并让
转贴于
学生主动完成任务,来解决职业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难题。以“人格本位”来充实和完善“能力本位”的课程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全新的能力标准、课程模式、教学方式及评价机制,是btec课程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反映了当前发达国家职教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最新成果与基本趋势。
篇8
论文关键词:等级考试通过率,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2006年6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虽是针对本科院校的,但我们可以作为参考。
其中就提供了评价标准,除了对资金、设备、软硬件环境提出要求外,主要明确了:1、要有明确机构负责规划、组织、承担计算机基础教学;2、要形成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其结构要满足教学要求;3、教学计划中要合理体现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4、要选用高水平的教材,在教材建设方面是否具有特色;5、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是否注意平时成绩的评定与上机能力的考核;6、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是否满足专业课程的需求等等。
我院从99级开始就在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不断摸索,以期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目前,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共6学分,由《计算机应用基础》(4学分)和《计算机信息技术》(2学分)两门课组成,信息与电子工程系负责规划、组织、承担教学。
那么,我们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究竟成效如何,怎么来评价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呢,关键就在于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而对于现阶段来说,考核学生掌握与否的唯一量化标准就是江苏省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基础》课程学完后参加一级考试)。
多年来,我院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通过率正在以极快的速度不断提高。
尤其是2008年春季的江苏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我院更取得喜人成绩。全院共有1944人报名参加,实际参考人数为1869人,总合格率为86.89%,优秀率为21.72%。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委员会将一、二、三级考试综合计算后对全省各高等院校进行了综合排名,我院综合排名为全省第八。计算机一级考试通过率及优秀率创历史新高,分别为88.30%、22.09%。而我院07级学生考试通过率为97.10%,优秀率为26.40%。而2008年秋季的考试我院通过率位居全省第三。
根据我院历年的教学经验及等级考试后的交流、总结,我们认为是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因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要条件。现将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的经验归纳为两大方面,详述如下。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教学环境
在全面总结前几年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按照知识形成的层次,结合我院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灵活、可行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为我院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措施之一:根据我院的硬件情况,即学校机房计算机数量和学生数量不匹配的问题,以及校内教师数量少,需外聘任课教师这一特点,把全院一年级学生分成两批,分别在第一、第二学期学习计算机公共基础这两门课,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多、计算机少;专职老师少、外聘老师多的难题,从另一方面,也相对大大提高了上课的效率,为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的提高作了根本上的铺垫。
措施之二:明确由信息与电子工程系负责规划、组织、承担计算机基础教学,并确定专门老师负责总管理和调度;以专职教师为主,配合适量外聘教师,形成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其结构满足教学要求;教学计划合理体现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形成“学计划,学要求,材,统一考核取证和统一协调管理”的“五统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措施之三:教材的不断更新。众所周知,计算机类的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很快,为了让师生在第一时间学习最新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我们总是与教材的更新同步,在每学期的开学总是如期让师生用最新版本的教材备课、上课。而《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了迎合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平台,一直和等级考试的版本相一致。
措施之四: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与创新及改革考试、考核办法,鼓励学生学得活,教师教得活。结合我院大一新生整体知识文化水平不高这一现状,针对学生的特点与基础,以培养思维和应用能力,增加可接受度为目标,突破传统,锐意创新,形成了大众化、通俗化、多元化的实例教学方法。如《计算机应用基础》采用两节课在教室上课,另两节课在机房上机练习的方式,而练习题的主要形式和计算机等级考试题型一致,突出“精讲多练”、“案例教学”、“注重平时考核”这一特点。而在考试方法上,摒弃了书面闭卷考试传统方法,采取了上机考试这和等级考试相当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考试热情,为以后学生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下伏笔。
措施之五:不断地充实师资力量,提高师资力量的教学水平。积极参加江苏省教育厅及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研讨会,多次集中任课老师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二、在上述工作基础之上,切实作好计算机等级考试前期的辅导培训工作。
措施之一:接到所辅导的班级,与任课老师和辅导员联系,及时地了解该班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布及学习特点,做到心中有数,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并将其纳入备课中。
措施之二:辅导老师精心备课,集体准备正确的第一手辅导资料,对不明确答案的真题进行探讨,交流,学习,根据每年新生的具体特点,积极商讨正确先进的针对性很强的高效率的教学方法。
措施之三:适当增加辅导课时。为了方便表述问题,我们仅以2006年秋季和2007年春季等级考试的相关数据作一些比较说明。2006年秋季,全院组织9个辅导班,每班26课时针对性辅导,160个机位供学生自由上机; 2007年春季,全院共组织12个辅导班,每班28课时针对性辅导,170个机位供学生自由上机。
措施之四:加强辅导员管理学生的工作力度,切实做到“三个到位、三个配合”(即教师辅导到位、机房保证到位、辅导员督促到位;机房教辅人员与教师授课密切配合、辅导员与教师密切配合、辅导员与机房教辅人员配合)的辅导,使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人去做具体的工作,环环相扣,节节生辉。
措施之五:切实加强学生的管理力度。针对有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人在心不在”的情况较多,行政主任、辅导员和辅导教师进一步加强管理,不但让学生坐下来,还让学生学了进去;对于差生由辅导员协助,与以往通过的学生或学得好的学生结对子,把握差生弱点,有的放矢辅导的同时,切实让每位学生都用心听课和动手多练。
措施之六:严格实施考勤通报制度,加强督促和监督作用。对辅导教师上课、辅导员的跟班听课及学生到堂上课练习进行考勤,对一些旷课早退的师生进行通报,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由于计算机基础教育任务繁重,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我们不能放松每一环节的教育,从任课教师、考前辅导老师、辅导员、机房教辅人员、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都要有为学生、为学院奉献一切的忘我精神。
参考文献
1. 王燕舞 尹静《从计算机等级考试看计算机教学改革》钟山学院教育论坛杂志
篇9
摘要:计算机基础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之一,是学生学习计算机入门的基础课。本文探讨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的现状和对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课堂教学模式、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的设想。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课堂教学;模块化教学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的选用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能不能实现。关系到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体现。关系到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和形成能力。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往往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教学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一种艺术。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应该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去深入分析中职学生的学情、教材特点、课程知识结构特点等。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自主的学,轻松的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要求我们大胆改革现有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一)教学手段单一,师生间的互动不够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一本教材、一个演员,自始至终唱独角戏,包打天下。结果一堂课下来,教师上课讲得头头是道,喉干舌苦;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一无所知。学生就会形成隋性,不积极思考,被动接受,缺乏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在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为了便于驾驭课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整堂课都是采用powerpoint课件加实例演示教学模式。虽然该模式比以前板书教学模式有了很大的提高,加大了课堂信息量,更直观形象。但是缺少师生间的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二)过于讲求知识的系统性,不注重知识的模块化教学
上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时,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尤其是讲它的编程语言和方法,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云里雾里的境界。让学生产生了对学好计算机的恐惧感。要知道我们教育对象是中职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要因材施教,选取学生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文字图表处理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小模块等。
(三)课程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而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相对缓慢。一方面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是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更新周期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从而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上。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体现不出中高等教育的先进性,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四)教学模式陈旧
简单的照本宣科,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然后笔试或上机的考试。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无味。教学中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学生对学习越来越厌恶。其结果,只能是教师讲教师的课,学生开自己的小差。
二、对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课堂教学模式、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编写校本教材,因材施教
使用传统的中专统编教材,存在教学知识老化,理论过多等问题,以该方式培养出的学生,第一不能与社会接轨。第二不能为其它需要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打好基础。计算机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知识衰减周期短,技术淘汰快。有的学生抱怨“学校学的都没有用,现在用的学校都没教”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要求、特点和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开发校本教材。打破统编教材的知识体系,按模块化知识结构编制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让学生学得懂、够用、实用、能用。
(二)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任务,而教学任务又取决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中等技术人才,困此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强调能力培养,并要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在内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教学不应“由外而内”的注入,而应是“由内而外”的主动吸收。
例如:我在Word章节的设计任务为“报刊设计操作”和“毕业自荐表制作”,内容涵盖Word里的文字设置、段落设置、图文混排、表格制作等知识点。上面这些任务都是学生现时比较感兴趣的内容,经过在学生中了解的情况,这些任务也是学生特别想学习的内容。
(三)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引入BTEC教学法
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是通过在教学中进行课业设计,并让学生主动完成任务,来解决职业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难题。以“人格本位”来充实和完善“能力本位”的课程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全新的能力标准、课程模式、教学方式及评价机制,是BTEC课程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反映了当前发达国家职教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最新成果与基本趋势。
(四)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将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模拟试卷及答案、上机实验案例及素材、在线测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源建立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和练习。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兼顾了贫困、边远地区学生计算机水平较差的情况,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已全面过渡到Windows平台,包括AutoCAD、3ds max等辅助设计课程均以图形方式呈现出来,对于上述教学内容,若仍采用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信息媒体,能够直接演示教学内容所涉及软件的屏幕界面,直接显示操作运行结果和屏幕反馈信息,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由此可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手段和实践方法、开发多媒体软件、建设交互式多媒体计算机室,提高上机效率和实验教学质量,对整个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计算机基础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理念等,均已经到非改革创新的时候了。它们都已不适应现代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变化的需要,也不适应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必需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真正让学生愿意学,学得好,学得轻松愉快。
参考文献:
[1]李雁飞.“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长治学院学报,2008,10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魏慧彩.论文: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方法初探
[4]关于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广东省惠州商业学校信息科
篇10
本报讯(记者 赵晶)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课堂内外》杂志社共同主办,卡西欧(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二届“外教社・卡西欧杯”全国中学生英语阅读竞赛总决赛于7月11日在“山城”重庆举行。
历时半年多,经过初赛和复赛、从全国7大赛区(上海、浙江、江苏、广东、重庆、四川、陕西)和官方网站在线答题的21.4万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的36名中学生,齐聚重庆大学。经过笔试、口试两大环节的激烈角逐,最终,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赵思娱同学和重庆外国语学校的周光朴同学以深厚的英语功底、广博的知识面、流利的口语表达和激情睿智的演讲风格分获初、高中组冠军。
总决赛邀请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红教授,重庆市外文学会副会长、翻译协会副会长吴念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孙珊珊、赵璧、赵阳博士等英语教学专家担任评委,对所有选手的英语文字功底、演讲主题、英语发音、演讲技巧、反应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初、高中参赛选手分别围绕“My Future Life in Ten Years”、“Technology and Our Life”两个演讲主题各抒己见,展示了当代中学生活跃的思维、开阔的视野和高质量的英语演讲水平。现场提问环节中,选手们机智幽默的答辩,与评委们旁征博引、画龙点睛的提问和点评相映成趣,他们的精彩表现不断得到在场观众和评委的阵阵掌声和共鸣。
第二届“外教社・卡西欧杯”全国中学生英语阅读竞赛以《外教社-朗文中学英语分级阅读》为参考阅读书目,这套由外教社与朗文出版公司强强联合、合力打造的中学百科阅读精品丛书,依照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对阅读技巧的要求编写,国家教育部曾发文向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此套读物,受到了广大中学生的欢迎与喜爱。不少选手也反映,在比赛期间,通过大量阅读《外教社-朗文中学英语分级阅读》,学习到了更为地道的语言表达方法,同时也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受益匪浅。
《工程力学辅导与习题详解》
本报讯(记者 邝发)北京科技大学和东北大学合编的《工程力学》(第4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1版始于1979年,是“”结束不久出版的高等工科院校学生必修的三门力学课程教材之一。由于该书理论深入浅出、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并大量选用与工程实际密切结合的例题和习题,所以深受师生欢迎,被众多院校选用为教科书,拥有庞大的读者群。经过30年教学实践,2008年出版了第4版,读者群在不断扩大,备受欢迎。
工程力学是一门与工程实际结合密切的基础学科,是高等工科院校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工程力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能应用力学原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21世纪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解算能力,从而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力学建模能力和正确分析计算结果的能力要求也相应提高。力学建模能力必须在牢固地掌握了力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解答习题来逐渐培养和提高。一般在校学生,通常没有足够多的时间去解算大量的各种类型习题,本书中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学生在解题中经常遇到的疑难和困惑,对每一道题的解答,都着重于解题思路的分析,给出了较详细的解题步骤,并说明了每一步骤的理论依据和使用公式的出处。阅读本书,有助于读者加深对工程力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拓宽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技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提高力学建模的能力。
《ERP沙盘模拟实训教程》
本报讯 ERP(企业资源管理)沙盘模拟是通过构建仿真企业环境,模拟真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集成企业的所有资源,通过计划、决策、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等手段对这些资源进行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2004年,用友软件公司研发了“企业资源管理(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将这种体验式教学方法引入高校教学活动中,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亲自动手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到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锻炼了学生的全局观念以及规划能力。作为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全国大学生ERP沙盘模拟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了4届,来自全国30个不同省、市、自治区的十几万学生参加了这一活动,大大推动了全国高校实验实训教学的深化改革。
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参加了第一届至第三届“全国大学生ERP沙盘模拟大赛”,并取得了第一届全国赛亚军、第二届全国赛一等奖和第三届全国赛冠军的骄人成绩。直接指导教师和参赛获奖学生共同总结了参赛精华和亮点,将参赛的真实感受、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汇集成书并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分5章,基础篇、入门篇主要介绍“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的基本框架和基本规则。在提高篇中,从战略、财务、市场、生产、采购、团队6个板块,将参赛选手对沙盘实训规则的深入研究和透彻分析以问答形式体现出来。在第四章中再现了队员参加第三届ERP沙盘对抗赛北京赛和全国赛的比赛过程,在文中具体介绍了战略选择、运营实践方法的灵活应用,并就各年各环节中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提示。最后摘选了部分获奖队员的赛后感言。
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全面展示了全体参赛队员的智慧结晶,介绍了在规则允许范围内,如何运用技巧,合理规避风险,提高最终的比赛成绩。书中还给出了队员在反复磨合和总结之后自创的很多图表,有助于读者轻而易举地解决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难题,诸如计算产能、填写资产负债表等;从多次的参赛经验中,同学们总结出了各个时期的运营策略,此外还传授给读者运营之外的辅助方法,帮助读者精益求精。
“用友杯”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全国总决赛即将开始,书中呈现的宝贵经验能为参赛同学以实战帮助,希望以此书搭建一个平台,与各院校师生共同探讨“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教学与参赛中的问题,深化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姚晓敏
《大学生安全教育》
本报讯 (记者 王智)日前,《大学生安全教育》一书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教材系统阐述了大学生安全教育中所涉及的有关防火、防盗、宿舍安全、人际交往安全、交通安全、保持身心健康以及与大学生切身相关的法律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分析透彻入理,层次分明,结构紧凑。本书特别以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多所高校的安全情况为考察对象,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安全事故发生的内外因素,努力让学生在掌握安全知识的同时,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本教材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以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为目标,在考察新时期各高校校园内存在的诸多安全隐患问题的基础上,编写而成。作者成员均为多年从事安全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教师,他们在总结全国各地多所学校有关安全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全面深入地规划了安全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建设。全篇语言简练,条理清楚,知识点详细,案例分析具体,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实践性。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
本报讯(记者 赵晶)天津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卓越系列・21世纪高职高专精品规划教材”之《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一书,本教材由周文彬、杨少慧主编。
这本教材借鉴和吸收了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教育的新理念,采用任务驱动的编写体例,适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模块化的内容便于教学的灵活组织和实施,将职业能力培养(知识、技能、方法)贯穿本书内容的始终。本书以华中世纪星HNC-21系统、FANUC0i-MC系统、西门子SINUMERIK810D系统3种典型数控系统为载体,重点阐述上述数控系统在安装、调试、维修中的应用,具有针对性、可借鉴性强的特点。便于读者归纳总结不同系统应用的异、同点,满足今后工作中的需要。同时,便于各院校根据实训条件的不同展开教学,教学内容根据课时及实际需要灵活组织。
本书中“任务的学习目标”使读者明确该任务学习的理论和技能有哪些要点;“理论与技能要点”详细阐述了理论知识和主要操作方法;“常见问题与处理”提出本任务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问题思考”便于读者自主学习,并学会查阅说明书,解决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第四版)
本报讯 (记者 王智)日前,中国铁道出版社计算机图书中心推出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第四版)一书。
本书在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详细讲解了计算机常用的一些基本操作,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及Word、Excel、PowerPoint 、Outlook、IE等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本书强调实践操作,突出应用技能的训练。为了实用方便,第1章介绍了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常识以及汉字输入方法。第7章介绍了一些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第8章介绍了计算机日常维护的知识和常见故障处理方法,除第1、8章外,本书包含了大量的操作实例和课堂练习,便于教学及自我训练。本书吸收了国内外教材的优点,结合作者多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经验编著而成,适合作为高等院校应用型专业教材,也适合作为各类培训班教材以及自学参考书。
12688
2009年公路工程监理工程师过渡考试用书7月上市
本报讯 2009年公路工程监理工程师过渡考试将于今年11月举行,交通运输部《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过渡考试大纲》(2009年版)已于2009年6月出版发行。为了帮助广大应考人员系统复习监理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考试内容,顺利通过过渡考试,人民交通出版社邀请长安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多年从事监理业务培训及考前辅导的老师,依据交通运输部颁布的《公路水运工程监理工程师过渡考试大纲》(2009年版)和最新标准规范,对2007年版《公路工程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用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并于7月上市。
本套丛书包括以下7个分册:《〈监理理论〉复习与习题》、《〈合同管理〉复习与习题》、《〈公路工程经济〉复习与习题》、《〈道路与桥梁〉复习与习题》、《〈隧道工程〉复习与习题》、《〈综合考试〉复习与习题》、《公路工程监理工程师考试应试题集》。
邝发
《计算机信息及网络安全实用教程》
本报讯(记者 赵晶)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逐渐渗入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人们与其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也变得突出和复杂。事实上,资源共享和信息安全历来是一对矛盾,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安全问题是先天存在的,目前Internet使用的第4版TCP/IP协议(即IPv4)框架基本上是不设防的。因此,如何保护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免受破坏,提高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为了让读者特别是初学者能尽快了解和掌握信息和网络安全所涉及的各方面知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了《计算机信息及网络安全实用教程》,该书还入选了“21世纪高等院校精品规划教材”。
本书的内容安排几乎涉及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各个方面,涵盖各种技术、管理、法律等方面,包括:信息安全概述、实体安全、数据加密技术、windows加密文件系统、Windows中的证书服务及应用、Windows中的IPSec、虚拟专用网络VPN、内网安全管理、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系统安全、Web安全等。每一个理论部分都配有相关实践操作,大部分实践是以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为例进行操作的,满足读者的实际需要。
《网络综合布线实训教程》(第2版)
本报讯(记者 王智)日前,中国铁道出版社计算机图书中心推出了《网络综合布线实训教程》(第2版)一书。
本书围绕着“综合布线系统”展开,从基本的理论知识,到相关的实际操作技能,以及布线工程的相关测试与验收方法等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全书共分15章,主要介绍了综合布线系统的基本理论知识;综合布线系统的相关设计工作;综合布线工程的管理和验收工作;综合布线系统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操作技能;无线网络的基本设计;综合布线工程测试概述,测试仪介绍,认证测试,测试报告生成软件安装与报告分析以及OptiView网络分析仪。本书适合作为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网络综合布线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内科学》
本报讯(记者 依菁)近年来,内科学教科书的内容有了较大的更新,而目前已出版的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内科学试题》的内容已不能与更新的教材相匹配。因此复旦大学出版社组织了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的内科学教授编写了《内科学》一书。
这本《内科学》主要是为了帮助医学生、研究生、临床医师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以进一步培养临床思维和处理临床病例的能力,是“医学试题精编丛书”之一种。
本书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晓平教授负责循环系统疾病、内分泌和代谢疾病及泌尿系统疾病的命题;中国医科大学肖卫国教授负责呼吸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病及血液病的命题;复旦大学中山医院陈世耀教授负责消化系统疾病和危重医学的命题。
本书试题以最新版本的医学院校本科教材为依据,尽可能做到与新版五、七、八年制教材配套,内容绝大部分以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范围为准。在选择题题型上与国家医学考试中心使用的相一致,因此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医学生复习、巩固、提高知识的参考书,还可作为执业医师考试的参考用书。另外根据巩固基础知识的需要,本书仍保留名词解释和问答题。为了配合双语教学,本书还加入了英文试题,每道试题均有答案,对于部分试题备有题解。每道试题均经过命题、互审,并由医学生和临床医师逐题试做,在此基础上精心修改而成。
《艺术的故事》
本报讯(记者 春晓)日前,广西美术出版社隆重推出了《艺术的故事》一书。本书是讨论艺术的著作中知名的畅销书之一,被誉为“艺术史中的《圣经》,曾被译成30多种文字,重版20余次,销售达700万本之巨。这本书把成千上万的人吸引到了艺术的殿堂。2000年,《艺术的故事》被英国媒体评为“20世纪影响人类的百部著作”中唯一一本艺术类图书。
《艺术的故事》是一部流传了50多年的“老故事”,书中记述了始自史前的洞内绘画以至当代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艺术风格的变化与创新,阐明了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既回顾过去又展望未来”。简而言之,这是一部通过艺术史来帮助人们欣赏艺术的通俗读物。该书一直被奉为“世界艺术史的最佳入门书”,至今其地位无法撼动。
本书的作者贡布里希是英国美学家、艺术史家。1909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后移居英国并加入英国籍。1959年~1976年担任瓦尔堡学院院长,兼任剑桥和牛津大学斯莱德美术讲座教授,以及哈佛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曾获史密斯文学奖,以及奥地利科学与艺术十字勋章、黑格尔大奖、法兰西学院勋章等特殊荣誉,并获得了牛津、剑桥、哈佛、伦敦等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1972年受封勋爵。2001年11月3日逝世于伦敦,享年92岁。其主要学术著作有《艺术与错觉》、《秩序感》、《艺术发展史》、《象征的图像》等。
《艺术的故事》出版不久,艺术史权威博厄斯在书评中称:这部肯定被广泛阅读的著作将会影响一代人的思想。作者的学问,尽管在这一领域工作的任何学者都不难察觉,他却表达得不露声色,而且几乎在每个论题上都讲出了新意。他以寥寥数语阐发了一个时代的整体氛围。
《研究生英语文学欣赏》
本报讯(记者 紫嫣)复旦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史志康主编的《研究生英语文学欣赏》。
《研究生英语文学欣赏》由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两部分组成,主要有三个特色。
第一大特色是线索清楚、重点突出。该书按文学史次序,遵循以点概面的原则,分别从英国文学中挑选了16位著名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从美国文学中精心挑选了14位著名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或代表作片段。英国作家及作品时间跨度较大,既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也有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以及现当代的优秀作家和作品。选文涉及的作品体裁多样,有戏剧、诗歌、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作家中既有诗人,又有小说家、戏剧家。作品风格多样,既有现实主义作品,又有现代主义作品。
第二大特色是编排得当、简洁流畅。作家简介部分介绍了作家的文学地位、生平、主要作品和主要创作特征,文本选段皆选自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注释部分详略得当,赏析精彩绝伦。
第三大特色是精彩独到的阐释和评论。编者利用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非凡的领悟力对每段选文作出了相应的赏析。在诗歌方面,编者对每首诗歌不仅逐行进行阐释,而且对整首诗歌的创作背景、主题、意境、韵律等有精彩的概括和评论。在短篇小说或长篇小说片段方面,编者利用高超的语言能力将创作背景、主题等巧妙地和细节结合起来。
该书编者史志康现任上海市通用外语水平等级考试办公室主任,中国英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及上海外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莎士比亚研究”、“美国诗歌研究”以及“英汉、汉英翻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本报讯(记者 白羽)日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由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立足于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纲要》,同时结合高等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具有系统的理论性和应用性。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和个人发展中的各种困扰,增强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开发个体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本书从内容组织及写作方法上均作了精心设计,力求做到详略得当、通俗易懂、实用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