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华清宫杜牧范文

时间:2023-04-09 03:4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过华清宫杜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2-0039-01

人造物象中常常包蕴着文化功能,如中国诗歌中的“怨怒文化”就会激起我们去感悟。下面的人造物象的两首“华清宫”就寄托了作者怨恨之情。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吴融)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崔橹)

一提到华清宫,人们很自然地就想到唐代诗人杜牧(公元803―约852年)的名诗《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杨贵妃追求奢侈生活,为吃到新鲜荔枝,派使者从遥远的四川驰马进贡。骏马飞驰,不是使者送国家情报,而是进贡荔枝。我们从这里看到作者鲜明的倾向性,华清宫的奢侈让世人难以描摹,可以说华清宫是与帝王的奢侈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唐明皇、杨贵妃这两个历史人物,一直是历代文人议论的对象,则是他们奢侈生活的重要见证,成为诗人们关注的焦点。唐代李涉的《题温泉》,写出了盛时之象,“能使时平四十春,开元圣主得贤臣。当时姚宋并燕许,尽是骊山从驾人”。唐玄宗时太平盛世四十年,曾经兴旺一时,姚崇、宋、燕国公张说、许国公苏都经常跟皇帝出巡,多么热闹。

这里的两首《华清宫》诗,从题目看,题材是相同的。但其题咏的角度、所用的手法、所表现的主题并不相同,这就使两首诗各有特色。

从思想内容来比较鉴赏,我们会发现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如下:

第一,诗歌感情基调不同。唐代诗人吴融,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吴融的诗歌基本上属于晚唐温庭筠、李商隐一派,多流连光景、酬答之吟唱,很少触及重大社会主题,前人评为“靡丽有余,而雅重不足”。吴融的诗讽刺意味特强,讽刺统治者一味沉湎于宫中之乐,只顾自己贪图安逸的生活,不问民生疾苦,不问国家命运,以致让安禄山们拉队伍打进来,断送了繁荣的朝政。诗人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思索,对统治者奢侈生活的丑恶现象进行了鲜明的讥讽,表达了诗人愤恨的感情。

崔橹的《华清宫》流露了感伤的情调。面对眼前只见月色清辉,却不见玉人倩影的宫殿,忧愁之感袭上心头,正如他在另一首同题诗写的那样:“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月秋声渭水滨。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如尘。”秋山空寂,门户紧锁,宫殿无人,落月悄然,秋水无声。红叶纷飞,乌云潮湿,雨线飘散,给人以寂寞感。再也看不到唐帝国的兴盛繁荣,如那繁忙的磴道,悦耳的鸣鸾,然而白天不见,夜里也是为此,让人深感神伤。

第二,作品取材角度不同。吴融诗歌取材于兴盛之时的华清宫,在《华清宫》为我们描写这样的一幅画面:郊外绵绵不断地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云端依然灰暗阴沉,这雪花只有飘落在华清宫中,马上风干,踪影不见,宫中与外面,似乎是两个世界。绿树参差,与宫室垂下的碧帘色彩相映,加上地有温泉,热气腾腾,全无一丝寒意,显现出一派春的气息。华清宫宫内宫外暖寒气息形成强烈反差。由此可见,华清宫环境多么宜人,统治者生活多么开心。

崔橹诗歌取材于天宝之乱以后的华清宫。华清宫中的唐朝统治者因为骄奢逸,不治理国家,导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造反,堂堂大唐顷刻间土崩瓦解。华清宫自然也难逃衰落厄运――昔日磴道(石头修的登山之道)热闹非凡,今日御驾匿迹,磴道冷清,已杂草遮没,更不用说听到皇上辇车的鸾铃声了。此情此景,失去昔日的生机,白日夜里,物是人去,楼阁玉阑依旧,无人倚凭,给人以寒冷的气氛。

从作品的艺术手法上看,我们发现它们都使用了对比修辞格。

吴融的诗在对比时,一、四句写宫外,二、三句写宫内,这样构思跟常人不一样。诗人将华清宫的宫外之况与宫内之景进行对比。写宫外暗云压城,雪花如卷,天寒地冻,草木枯瑟;写宫内只见雪飘,不见雪堆,树林葱郁,碧帘垂地,暖意融融,统治者生活悠闲,毫无觉察外面的寒冷,毫无觉察安史之谋。

篇2

既然是比较鉴赏,所选的二首(浙江卷选了三首)诗歌应有可比性,具体来说有三个可比方面:题材、思想内容、表现手法。

一、题材相同,思想内容相同,表现手法不同

例1 (江西卷第14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金陵晚望

高 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 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 两首诗都以古都金陵为题材,借金陵周遭的景色表现其衰败,借以讽喻现实,表达自己的无限感慨。表现手法上,高诗触景生情,表达伤心之情;韦诗是通过观看金陵图生发议论,抒发感慨。

【参考答案】(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例2 (浙江卷第16题)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之感。(2分)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解析 三首诗词都以咏史为题材,由燕子触发议论,表现对盛衰兴亡的感慨。但在表现手法上,却大相径庭。

刘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写景之中蕴含了作者无尽的感喟,含蓄深沉。

吴词主要化用前人的诗句典故。“犹唱花”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句,借以表现兴亡之恨。“旧时王谢”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表现盛衰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将古人的感慨引到眼前,借歌姬曲中的词意表达自己的亡国隐痛,温婉悲凉。

赵曲借“山坡羊”末句格式的特点,将“兴”“亡”对举,在对举中展开议论,直抒胸臆,点破全曲兴亡主旨,明白晓畅,一览无余。

【参考答案】(1)燕子 兴亡

(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发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例3 (重庆卷第13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解析 两诗均以花为题材,均借花表达了岁月流逝的感慨。其中苏诗用了拟人手法写韶华的易逝,诗中寄寓了对自己的不得志的感叹。白诗则通过细腻的心理活动与人物动作来表明自己爱花惜花,借以表现对青春难驻的感慨。

【参考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二、题材相同,思想内容不同,表现手法相同

例4 (湖北卷第14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解析 两诗均以华清宫为题材,均运用了对比手法:第一首通过宫内外生活的对比,批判了统治者醉生梦死、耽于享乐,不顾百姓生死的荒腐朽的生活;第二首则通过华清宫昔日乘着玉辇、欣赏霓裳的游乐与今日宫殿凄清,杂树横生的对比,生发盛衰的感慨,寄寓了对国事的忧虑。

【参考答案】(1)①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②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荫,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三、题材相近,思想内容不同,表现手法不同

例5 (辽宁卷第15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解析 两诗均以夜景为题材,但表现手法与表达的思想内容均不相同。王诗的诗眼是首句的“悲”字,借秋夜山中果随雨落、灯下草中虫鸣的景象,表达自己悲哀孤寂的心境。周诗的诗眼是“虚”“静”两字,借门外春雪初霁、峰挂残月、溪水结冰等景象,表现自己悠远清静、自得其乐的心境。王诗采用的是反衬,以动衬静,突出内心之悲;周诗采用的是正衬,以不知变化烘托夜读之专注,内心之虚静。

篇3

一、诗歌类旅游文学的特征

在古代的诗歌类旅游文学当中,流传范围比较广的大多都是一些名流学士留下的文化遗产,这些名流学士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审美观以及休闲观上大多比较固定。另外,因为受到古时候经济环境、交通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遍游天下、旅居外乡等都不是非常方便,时空受到比较严格的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在古代诗歌类旅游文学当中大多是描绘自家或者友人家周边的景物给作者带来的感受,比如大部分情况下,风花雪月、楼台庙宇成为了主要的歌咏对象,在诗歌当中流露出来的思想内容也大多和社会内容有紧密的联系,以抒发感怀,为创作主流的休闲诗歌。

古代的旅游诗歌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以休闲及旅游为最主要的传播形式以及娱乐形式,强调诗歌可歌可吟的主要特征以及明快的节奏、委婉的旋律;在创作形式上,严格地坚持规范韵律和排偶对句;在创造意境上,大多采用意味深远或者出其不意的方式,勾勒明丽画境,令人有酣畅淋漓之感。而这些特征,也是现代旅游文学始终在追求的。

二、学习诗歌类旅游文学的关键性因素――情境

(一)立足学习理论角度

从学习理论视角入手,在学习活动当中引入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里,情境是说和某一事件有关联的完整情境、环境以及背景。情境学习不但是一种将教学情境化或者是和情境产生密切关系的建议,更是和人类知识本质有关的理论。情境从根本上说是所有认知活动中最基础的内容。换言之,实践并非独立于学习之外,意义也并非要和实践、情境相互分离,意义需要建立在实践以及情境当中,借助有效的协商和互动最终形成。

(二)立足诗歌特征角度

在对诗歌类旅游文学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引入情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令学习者充分感悟诗歌境界。每一首诗歌都凭借其自身特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境界。不管是作者本人或者是阅读的读者,对一首诗歌进行心领神会的过程都需要形成画境或者是戏景,将其生动且新鲜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令其神魂被勾摄,情绪当中掺杂或惊或喜的情绪,在阅读期间无暇顾及他物,似乎在阅读的空间当中只有读者自身乐趣存在,除此之外的宇宙、个人生活中产生的情绪都已经消失了。因此,如果能够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引入情境,能够帮助学生们在心中勾勒自己理想的画境,体会和自身性格、经验等相互匹配的情趣,继而赢得美感享受。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必须要保证自己先能获得美感的享受,之后才能够在进行导游的过程当中借助诗歌来引导游客体会这种美感。

三、如何在诗歌类旅游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情境

1.重现景色

诗歌类的旅游文学作品大多和作者自身游历有一定的联系,它细致地刻画作者在游历过程当中所见到的景象。老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使用一些图片并辅以口头解说的形式来还原对应的景色,令学生们能够勾勒心中理想的画境。根据心理学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到,人类进行信息获取的途径有八成左右是依靠视觉、一成左右是依靠听觉,其余一成为嗅觉、触觉以及味觉,由此我们确定,视觉和听觉联合的效果会比老师进行单纯讲解效果更好。

比方说,对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进行学习的时候,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西湖六月”和“四时”的景象对比,令学生们感受到六月西湖独特的魅力,继而令其能够将诗歌描述的“莲叶”、“荷花”和现实场景相互融合起来,形成对于西湖美感的体会。在以后的带团过程中,学生对游客进行景色描述的时候,就可以引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首诗歌了,不但加深游客的印象,而且还传递了西湖的美感。

2.写作背景

进行诗歌类旅游文学教学的过程当中,除了教学情境的引入,同时还需要更加详细地介绍诗歌写作的大背景。比方说,对杜牧《过华清宫》进行学习的时候,如果老师仅仅直观地使用图片和解说的方式并不能令学生们充分地体会其内涵,因为和西湖的自然风光不同,华清宫所包含的除了表面上的华美之外,更多的是它背后的历史内涵。因此,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历史资料来描述唐玄宗以及杨贵妃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所度过的奢侈的生活,以及最终唐玄宗因沉迷享乐忽略朝政(另可以引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等其他诗歌一并学习,以此来烘托当时的时代背景)而引发安史之乱,并直接导致唐朝迅速由盛转衰。在了解其背景之后,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过华清宫》的情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当中,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入“一骑红尘妃子笑”,令游客体会到华清宫所蕴含的沉重的历史感。

3 教学方式

从建构主义学习基础理论角度来看,学习属于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个体和外界相互影响、作用的过程,凭借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立足现有经验以及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之上,构建起新的知识以及新的理解方式的一个过程,同时也是增长知识、生成意义的过程。作为一名老师,M行诗歌类的旅游文学教学,适当地引入情境,需要充分地去理解并尊重学生们在课堂中的主置,指引学生们立足自身已经具备的生活经验以及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新知识和新理解。作为就读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有一部分诗歌是在中学已经掌握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假如诗歌教学依然采取传统的知识重复,不但不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更加无法强调在教学当中的旅游特征;即使是对于没有学习过的旅游诗歌,进行教学的时候也需要格外强调其中有关旅游的内容。因此,在进行授课的过程当中,老师更多的应该是在扮演一名引导者,充分发挥出学生们的主体性,指引他们勇敢地阐述自己的理解,之后结合上面两点,将教学引入到情境式教学的模式当中,借助旅游景色的再现、诗歌创作背景的描述,指引学生们站在作品的角度来理解诗歌,之后设定好一个旅游情境,令学生们能够对特定的旅游景点进行适当的讲解,同时在讲解的过程当中适当地应用涉及到的诗歌。在这一过程当中,老师仅仅作为一名引导者存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灵活的运用。

比方说,在学习杨周《苏堤春晓》的时候,老师可以先鼓励学生针对这首诗歌进行自行理解,之后借助上文第一点的教学方式来令学生们形成西湖美景的想象情境,体会西湖独特的美感,之后再让学生们针对西湖展开整体介绍,在介绍的过程当中引用诗歌当中的句子。

除此之外,学生在建构新知识形成新理解的过程当中,老师还需要加强学生和周围环境之间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对于理解学习内容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和沟通,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当中,每个个体的思维以及智慧都能够得以共享,并最终形成新知识或者新理解,这对于教学是非常有益的。

四、结束语

从整体上来看,进行诗歌旅游文学的教学,适当地引入情境,同时辅以有效教学方式,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们体会诗歌类旅游文学的美感。作为就读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可以把这样的美感分享给游客,令游客能够在旅途中了解到景物内涵。

参考文献:

[1]陈哲.在情境中感受美,分享美――诗歌类旅游文学教学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6).

篇4

一、引用诗文开篇,培养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一文时,就可以这样导入:先把杜牧的《过华清宫》和苏轼的《惠州一绝》诗句抄到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明白,杜牧用“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些诗句,描述了长途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唐玄宗和杨贵妃骄奢逸的生活,也让我们从侧面了解到,荔枝是一种不耐储存的上等佳果。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的诗句,也极力称赞了荔枝的妙处。那么,在诗词大家白居易的眼中,荔枝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把书翻到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这篇课文。

二、讲述相关故事,培养学生兴趣。

讲述张继的《枫桥夜泊》时,老师可以先讲述这么一个故事:唐朝时有一位书生进京赶考,在他落第回乡途中,夜泊姑苏城(即现在苏州),因沮丧羞惭而愁肠百结,难以入睡。书生看到了月色之下姑苏城外的霜天、江枫、渔火,听到了乌啼、钟声……虽然此时景色如画,但因科考场上的失意,这些美景反而增添了书生的乡愁和忧伤:月落乌啼引发了书生心中的无限惆怅,他觉得自己是一个被世间遗弃的人;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一下一下都撞击在他的心坎上,使他的心隐隐作痛。这些景物触动了书生的愁情,于是他挥笔写下了一首不朽的诗篇──《枫桥夜泊》。现在,我们就一齐来体会书生张继当时的心情,一同来欣赏诗中所描写的意境吧!

三、介绍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讲授《威尼斯商人》一文之前,老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世界文学宝库中有四大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有夏洛克,有的说有葛朗台,还有的说有我国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笔下的那个因多点了一根灯芯而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的严监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时老师可以把他们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俄国 果戈理的《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法国 莫里哀的《悭吝人》中的阿巴贡

法国 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英国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然后,导入课文《威尼斯商人》(节选)的教学――

我们现在就一同来欣赏文艺复兴时英国大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的剧作《威尼斯商人》(节选),看看剧中塑造的夏洛克是怎样的一个吝啬鬼。

四、借助多媒体手段,培养兴趣。

讲授《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老师可以这么导入:先用投影再现当年天安门广场百万民众悼念的悲壮场面,随同播放在那极其沉重的哀乐声中朗诵全诗的录音,从而让学生身临其境般体味《十里长街送总理》所描述的送别时那种沉痛的哀悼、怀念之情。

五、巧出问题,激发兴趣。

讲授《田忌赛马》一文时,老师可以首先这么设问:假如给你们每位同学三匹不同等级的马去参加赛马比赛,你们将会采用什么策略以保证去战胜对方,赢得胜利呢?同学们的兴趣就会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这时导入新课的话,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篇5

一、 以文引诗,拓宽视野

中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都有诗句的引用,借以描绘事物,说明观点,拓展内容,增添情趣,还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如教学《雨中登泰山》一文时,文中引用杜甫《望岳》一诗中的四句,借以说明泰山之高,云海变化之莫测。我把这首诗补充完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通过对整首诗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得到比较,在比较中促进对诗文的理解,进一步领略泰山的神奇壮观,增强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在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时,引用苏轼的《岭南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棵,不辞长作岭南人。”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表现人们对荔枝的喜爱。用杜牧的《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表现统治阶级为了吃鲜荔枝而不顾人民的苦难,不惜劳民伤财的罪行。

二、 以诗歌来映照课文

记叙文中的一些描写,倘能恰当好处地用一些诗句来描述,无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共鸣,使学生得到更高层次的审美享受。如《长江三峡》的第一段提到“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它体现出作者那种兴奋、激动,以致神采飞扬的兴致。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让他们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对文中有关两山对峙的描写,用李白的《望天门山》加以映照,“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描绘了三峡雄奇瑰丽的景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先引用宋代诗人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来激发学生对荷塘景色的想象,更好地体味作者对荷塘月色美景的描绘。

三、 以诗歌来延伸课堂内容

《鸿门宴》一文刻画出项羽妄自尊大,目光短浅,胸无城府,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导致他以后在乌江自杀,结合此事,我引用了几首诗供学生分析、评议、延伸内容,锻炼学生的文笔。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七律 人民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苍桑。”这三首诗各有各的意旨,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更清晰地看楚汉争霸,认识楚霸王,从而写出一些不错的评论文章,这就把对课文的理解,对历史的理解,作文的训练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可谓一石三鸟。

四、 以诗歌为主搞活动课

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活动,开展活动课要有主题,可以是“爱国名言”、“写景之句”、“佳句对接”、“思乡集景”、“咏月情结”,当然搞活动课应注意竞赛机制,以提高兴趣、活跃气氛,并要给学生较长的时间准备,有了较长的准备时间,学生就能在准备的过程中接触大量的诗歌,在阅读中理解诗句,选择诗句。让学生在静思、感悟中受到感染,提高审美情趣。其鉴赏水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提高。鼓励学生尝试写作诗歌,通过写作深化诗歌阅读,更深刻地领悟诗歌内涵。

五、 以诗歌进行思想教育

篇6

关键词:旅游者;旅游者心理;好奇心理

Abstract:Thetravelingisspecialcomprehensivetoursightseeing,thepeopletoachievetakevacation,goalsandsoonrecreation,entertainment,exploration,seekingknowledge,goestotravelinthelocalcountryandintercontinentalbetween.Chinaisthemajortouristdestination,inrecentyears,inthereformandopenpolicyandundermarketeconomy''''snewsituation,theforeignerwhoandthedomestictouristtravelledtoChinaincreasesdayafterday,studiedtourist''''s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andthedemandearnestly,toimprovedthetouristservicequality,thedevelopmenttourismtohavetheveryvitalsignificance.

keyword:Tourist;Touristpsychology;Curiouspsychology

一、旅游者的好奇心理

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见到一些新异的刺激物,如街上有人敲锣打鼓送老工人退休;农村小伙子娶新娘,壮汉抬着轿子,一队锁呐乐队在前面开路,十分热闹;还有农民吊在竹杆上车水灌溉;妇女摇着纺线车;从蛇肚内取出蛇胆和酒喝,等等现象,都能使游客产生好奇心理。

一次,港台旅游团在广西桂林旅游,中午山区小饭店供应乌黑的墨米饭,吃惯了白米饭的游客,见此米饭既好奇又胆怯,不知此为何物?热情的导游说:大家吃吧,这叫墨米,是广西河池地区东兰县的特产,为什么呈黑色呢?据民间传说:有一年天大旱,东兰附近的红水河也断流了,方圆数百里田地龟裂,禾苗枯死,有一位老汉的地里侥幸剩下一蔸禾苗活着。为救活这蔸禾苗,老汉爬了九重山,走过十六个村庄,还是不见水的踪影,没办法,只好忍痛割断自己的手指,用鲜血浇灌禾苗。说来也奇怪,禾苗得了血的滋润,居然长得很茁壮,结出一串颗粒饱满的稻穗,老汉因流血过多而死去。乡亲们把这唯一的稻穗保存下来,翌年春天用它播种,得到的稻米颜色竟然是墨黑色,用墨米煮成的饭,香气扑鼻。常吃墨米,可治疗慢性肝炎,胃炎,贫血,故有“药米”之称。通过导游介绍了墨米的神话故事,顿时使游客情绪活跃起来,团内几位港台老太太纷纷要求购买带回去,让家人共享口福。

二、旅游者的怀旧心理

探古访幽乃是旅游者怀旧心理的反应。游过的山水名胜,有机会重游,会感到十分亲切,遐想万千。西安是中国古都,丝绸之路起点。想当年,盛极一时。公元1375年,明朝皇帝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shuǎng@①在原城墙基础上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明城墙。游人见到象巨龙一样的城墙,静卧在八百里秦川之上,数百年前的古城风貌,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古时的盛况,一一浮现在游人心中。朝代兴衰,历史沧桑,留给后人无限遐想。位于古城西安郊区的秦岭支脉骊山,西周时期,周幽王曾与褒姒在此建骊宫行乐,并点燃烽火,戏弄四方诸侯,后被犬戎杀于骊山脚下。人们游此,不禁想起秦始皇暴虐,唐玄宗昏庸,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池寻欢作乐,皇帝国威在骊山大修华清宫。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四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使人遥想当年骊山变成达官贵人的享乐之地。谁料结果发生了安史之乱,杨贵妃被缢死于马嵬坡。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正是唐玄宗晚年在政治上腐败的必然结果。人们驱车来到骊山脚下,仰望长空,抚今追昔,想当年华清池水洗凝脂,一派灯红酒绿度时光,广大的老百姓怨声载道,悲愤交加。诗人杜甫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长期以来成为人们控诉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名句。

三、旅游者的求新求知心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采,许多外国游客品尝中国菜,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菜肴,赞不绝口,胃口大开。在餐桌上看到这些菜,就象是见到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不忍心把它吃掉,有的用照相机拍照留念,有的请主人介绍它的名称、来历、制作方法、特色等,他们听得出奇、神采奕奕。的确,中国菜融实用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不仅味美营养丰富,而且菜名颇具诗意。首先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一道“金钱遍地”,这菜名豪华气派,实则是金黄的冬菇摆在翠绿的青菜上;粤菜“龙凤呈祥”,多么喜庆吉祥的名字,原来是鸡、蛇一块烧煮而成;用母鸡炖甲鱼,真是逗趣谐谑,美其名曰“霸王别姬”,令人大饱口眼之福。服务员小姐又捧来一盆清香四溢的酿豆腐,已有饱意的客人一箸未动,服务员小姐笑迷迷地说:这道菜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最爱吃的御膳宫食。一听说皇帝吃的御膳,几位外国朋友顿时雀跃,筷勺齐上,一盆酿豆腐一扫而光。说实话,这道菜用料平常,就是用豆腐裹夹玛瑙肉糜精工烹调而成。其特点是过油而不腻,汤浓而不沾,外脆内嫩,甜中透鲜,汁若琥珀,形似金元,营养丰富,延年益寿。初次品尝这道菜,饱享口福,获取知识,实是受益非浅。

参观芜湖铁画,是一大艺术享受,工人们以锤,以铁当墨,巧制出一幅幅精美的铁画来,来厂参观的日本友人也赞不绝口:“真了不起,中国的文化太伟大了”。工人师傅手中的锤简直比画家的笔还要来得自如。

铁画原名铁花,为明末汤鹏所创制。它酷似国画、水墨画,然而,却是采铁作画,以锤锻制而成。它使炉锤之巧同画理相通,将绘画与工艺相结合,构成黑白分明、虚实相对、苍劲凝重、豪放潇洒、有强烈立体感的独特艺术风格,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枝奇葩。改革开放以来,铁画一直销往国外,深受国际友人青睐。日本朋友亲眼目睹之后,认为这是世界上仅有的产地,对异国文化求新求知心理,在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满足。许多游客观后感慨地说:此次中国旅游真是不虚此行。

总之,不同类型的旅游者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

近几年来,外国旅游者来华旅游的人数与日俱增,尤其是日本人和美国人更多,就客观情况分析,他们均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个人收入较高,加上与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五十、六十年代由于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与世隔绝长达三十年之久。76年以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92年又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国外的吸引力非常巨大,故而纷纷组团来华参观访问,亲眼看看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繁荣、社会安定、政治开放的良好局面。有的人一踏上中国的土地感到中国是个神秘的国家,什么都要看,什么都新奇,一度中国热在世界上持续好久。另外,这类人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花钱多少不在乎,只要吃、住、行、游、购、娱满意,便事事称心,件件如意,乐于来中国旅游。日本是中国近邻,素有一衣带水之睦邻友好关系。日本旅游者来华旅游交通方便,费用低廉,况且中日文化和习俗又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均成为日本旅游者来华旅游的强大驱动力。我们旅游业者若以一流服务质量一流设备去服务于每一个外宾,就能在当今旅游市场竞争强烈的形势下,赢得胜利。

篇7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学校,我们语文组逐步探索出一整套的教学方案,我们坚持“以生为本”,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改变了原来的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听背记”变成课堂的主讲人,讲给对桌听,讲给同组听,讲给全班听。

(一)制定课堂的参与标准

新课标的要求,一学期结束有学分认定,如果平时各项表现均是优秀,学分认定为优。在课堂中采用得分制来记录平时的表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1、按照回答问题的难易梯度,给予2---10分的奖励。

2、如果进行黑板展示,给予5分奖励。

3、如果进行点评讲解,给予10分的奖励。

个人的得分计入小组的总得分中。个人得分和小组得分上墙公示,每天按时填写,由学生在最后一节课后进行班级巡查检查记得分,纳入班级量化考核。最后按照小组的总得分排出名次,每个班的前三甲得到奖励。学校奖励、班级奖励、任课老师奖励,总之,各种各样的奖励机制。

(二)高效的小组合作课堂模式,“学、展、评”课上三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学:在学习本课之前,安排学生进行预习,印好预习导学案下发,举人教版必修三李商隐诗词为例。学生课下必须进行自主学习了,这样他们就会先去查阅相关资料,诵读文章,进行思考,上课的时候,他们就能够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课前预习,提高课堂上的自信心,慢慢地,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由被动变乐学,课上参与度大大提高。

附:《马嵬》预习导学案

一、【资料卡】

背景:本诗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安史之乱爆发,次年,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宰相),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

二、【自主学习】

1、思维热身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代帝王被几颗“妃子笑”迷倒,那才是历史的真正悲哀啊!

美人,三千宠爱集于一生,衣袂飘动,暗影浮光,《霓掌羽衣曲》的旋律,淹没历史的钟鼓。

天宝中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立过边功,深得玄宗宠信,令杨氏姐妹与禄山结为兄妹,杨贵妃则认禄山为干儿子。禄山以入宫谒见干娘为名,竟明目张胆地调戏起杨贵妃来。这些是为安禄山后来造反奠定了基础,755年11月,安禄山反,玄宗仓皇入川,次年途经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西),军队哗变,逼玄宗诛杨国忠,赐杨贵妃自尽,时年38岁。

2、独学,主要内容,原句回答。

(1)自由诵读,体悟节奏和情感,把握诗作内容。

(2)马嵬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为主要事件,哪几句是写了马嵬之变?

(3)杨妃被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展:我们的课堂是小组合作学习开放式课堂,全班学生按照总成绩一条龙式进行分组,每个组实力相当,均有A1、A2、B1、B2、C1、C2六个人。

课堂上,学生们就本课重点问题展开探讨,可以有各种方式,A1对A2,B1对B2,C1对C2,然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家在组长的带领下齐心协力,碰撞出睿智的火花,达成一致意见后,派出代表到黑板进行展示;或者在组长的带领下,大家逐一发言,组长汇总发言结果,一会班级里进行交流分享。

学生们喜欢这样的课堂,在组内,每个人都会积极表达出自己的看法,为了小组的荣誉而踊跃参与讨论、展示。这样就调动了他们的内驱力,课堂严谨又不失活泼,学生都在参与。

附《马嵬》合作探究案

1、合作探究,精句赏析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点拨:这两联采用的相同手法来写的李杨爱情悲剧,具体分析。

2、重点难点

倒叙的手法,你能具体分析一下吗?

3、鉴赏手法

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分析说明。

评:对于评的环节,是培养尖子生的有效措施,在课前5分钟,每组选择一个主评的学生,语文老师对他们几个进行培训点拨,然后在展示环节结束后,由这几个被培训的尖子生给全班同学讲解点评。这样调动被培养的同学在课下认真自学,有意识地从多方面锻炼自己的能力,课上更是精神百倍地参与。

三、有效的奖罚机制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意境教学

一、诗词的意境

诗词的意境,指的是诗词创造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难以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诗词的意境是形神情理的有机统一和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画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的评价就说明王维在其作品中就达到了极高的意境运用的水平。在我国的古诗词中,创作者善于运用意境进行诗词创作,意境运用的水平往往能体现一首诗词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水平。

二、开展古诗词意境教学的方法

古诗词的意境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及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因此,在开展意境教学时,要着重于意境的具体化,要通过一定的技巧把难以言传、难以把握的艺术境界具体化、直观化。结合日常的教学经验和思考,笔者认为可以借助以下几种方法开展高中古诗词意境的教学:

1.了解作者经历,站在作者的视角

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诗词往往承载着作者个人的观点和情感,要透彻解读古诗词,就有必要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经历和在诗词创作时的心理状态,站在作者的视角解读他们的作品。这样的方法,就是我们在语文教学所称的“知人论世”。

例如,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一生坎坷,几经变故,命运多舛,她所写的词就与她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纵观她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人生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她的作品风格是不同的。第一个阶段是她的少女时代,此时她生活优越、意气风发,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如梦令》;第二阶段是她的时代,此时她与夫君琴瑟相合,专心治学,这一阶段写出了《一剪梅》等代表作;第三阶段是她的老年阶段,此时的她正经历国破家亡的变故,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声声慢》是她在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因此,在遇到鉴赏李清照的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了解该作品的创作时期属于作者哪一个人生阶段,让学生在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心理状态的情况下,这样学生自然就能了解该诗词的深刻内涵了。

2.模拟情境,体验古诗词的创作环境

模拟诗词情境的教学方式,指的是在课堂上通过模拟重现古诗词创作的环境,让学生“重返”诗人创作诗词的社会背景,从而进行古诗词的鉴赏和意境体验的教学方式。在采用这一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和教学道具进行情景模拟,针对诗词的创作背景,通过情景剧、小品、影视视频和PPT等方式进行模拟呈现。这样的情景模拟,能让学生在脑中构建起诗词创作时的现实环境,以“局中人”的视角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以及诗词的内容。

例如,教师在讲授杜甫诗三首,即《秋兴八首》(其一)《登高》《咏怀古迹》三首诗时,因为这三首诗均是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举家旅居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的两年间所创作的,所以其创作的社会背景大致相同。针对这三首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模拟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杜甫的遭遇,让学生结合当时的情况更加直观地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和所寄托的情感。

3.仔细品味诗句,寻找句中的“线索”

古诗词的篇幅较小,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然而,即使是篇幅短小,但作者在字词的运用上极其严谨,其语言高度凝练,可谓字字珠玑。诗词中包含了丰富的“弦外之音”,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找出藏在字里行间的线索,才能准确地复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达的情感。

例如,杜牧的《过华清宫》这一首七言绝句,全文为“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作者在这一首诗中对字词的运用就十分绝妙,字词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诗句“长安回望绣成堆”中“长安回望”四字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描写,实际上却道出了天子荒废朝政,与美人游乐骊山的所为。而后面三个字“绣成堆”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诗词功底,“绣成堆”描写的骊山峰峦秀丽、连绵不绝的壮丽景色,作者仅仅用“绣成堆”三字就传神地描写出这壮丽的山景。“山顶千门次第开”竟然为的只是博得“妃子笑”,深含了作者对统治者只顾自身穷奢极欲,置天下贫苦百姓于不顾的批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古诗词的鉴赏不仅着眼于诗句的表层意思,还要仔细品味每个字词的意境,通过字词里的“线索”深挖出作者的“弦外之音”,全面掌握诗词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容,做到理解透彻。

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高中的古诗词教学,意境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和总结,注重经验的积累和方法的借鉴,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客观环境,采用合适的古诗词意境教学方法,令高中古诗词的教学更为有效,让学生更为深刻领会和传承我国辉煌灿烂的古诗词文化。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创设 情境 地理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导语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作为一线的地理教师,深知深感初中地理教学的难度之大。教师巧妙地导入新课,是创造良好教学情境的基础。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并且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调。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本文结合自己在长期的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地理课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方法进行探讨。

一、引用故事导入法

巧用地理故事,增强课本内容的趣味性,活跃教学气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例如讲中国地理下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第二节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生活中很多同学听过一种叫妃子笑的荔枝,据说是唐朝时期杨贵妃为了能吃到新鲜的荔枝,派专人骑快马,日夜不停地赶路,从南方送到北方,杜牧对此很有感触,就作了一首绝句《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来针砭这件事。于是人们把这种被送给杨贵妃的荔枝叫作妃子笑。这时好多学生都提出,为什么要这么费事在北方种植荔枝不就解决问题了吗?我告诉大家:人们早就尝试过把南方的荔枝拿到北方大面积的栽种,但一直都难以成功。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大部分学生一下子就联系到这是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有差异,南方地区的荔枝不适应北方的自然环境,所以就难以栽种成功了。水到渠成地自然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此故事对于理解南北方的农作物分布、耕作制度上的差异很有帮助。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了。

二、运用图像投影导入法

运用图像投影引入新课,能够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励学习动机。如在“地形的变化”一节中,运用投影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其海生生物化石”示意图,提问学生:你了解这座山脉吗 ?学生纷纷回答: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山脉。接着教师提出: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该山的地层中,可能吗?为什么?这样促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通过学习新知识,解决认知矛盾的动机。利用投影图片,使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激发探求的欲望。在“五带的划分”一节教学时,展示景观投影片《热带、寒带景观》,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思考两幅景观图中儿童的衣着、房屋有什么不同,引发学生的兴趣。接着问:热带与寒带的阳光照射有什么不同?住在热带的儿童为什么将箩筐顶在头上?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三、设置悬念导入法

在新课的开始,提出与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新颖奇异的问题,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授“中国的疆域”时说:为什么同样是在冬季,北国的哈尔滨的人们冒着 -28℃的严寒,观赏“冰灯游园会”,而在南国广州正举办“迎春花展”。又为什么在夏季的时候我国东部美丽的乌苏里江上到处洒满晨辉、渔歌阵阵,人们已开始一天的劳作;而远在西部的帕米尔高原上却是星斗满天、明月高悬,人们还在沉睡之中。悬念一出学生的注意集中到教师的提问上,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教师总结:这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宽广的缘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中国的疆域。又如在讲授“黄土高原”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都知道,由于地壳的抬升,形成了高原和山脉,但是也有“风吹来的高原”,你们知道是哪个高原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我国的黄土高原。巧妙设置悬念,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勾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直接进入一节课的最佳求知状态。

四、讲述问题导入法

根据授课内容设计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如讲到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时,上课一开始,我便问:同学们,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这究竟是天在转还是地在转?从而引出地球的运动,让学生自觉地从课文中探寻出问题的答案,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提出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做到精心设问,巧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之入境。这不仅符合学生好奇、探求的心理特征,也是使课堂产生的最基本方法。再比如在学习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时,我设计的问题:一日之内气温有什么变化? 最高值和最低值及差值是多少?新疆的最大日较差是多少?陆地月均温最高值?陆地月均温最低值?年较差的大小如何?该地气温年变化规律如何?南北半球的气温曲线分别是哪个,为什么?这些问题的讨论和分析,能使课堂处于活跃的思维之中,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既学到地理知识,又促进了他们智能的发展。

五、多媒体导入法

篇10

1针对成人教育现状,加强人文素养提升

南开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叶嘉莹说:“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中,品格最好的一面都保存在古典文学中。”是的,电大语文课本中涵盖了丰富的古代文化,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但很多人认为电大的成人教育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技能放在突出的位置。因此,现在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无视教育过程中的价值与意义。电大教育中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与生活经验,受各种非主流文化的影响比其他类型的学生大。而语文则是成人教育中提升人文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它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价值取向、心理素质与思维方式等。语文不仅以其工具性、实用性为基础,也以其人文性与艺术性为基础,更以道德性为核心开展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让学生在人与自然和睦共处的文化大背景中陶冶情操、儒化道德、完善人格。

2科学定位语文课程,彰显人文

语文教育教学不仅承担着人文教育的功能,同时还承担着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任务,因为个体的语言水平不仅决定其对外界事物的敏感度,同时还影响其心灵世界的丰富性与深刻性。语文的工具性与实用,就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社会学家通过长期的调查与分析后认为:一个口才好,并且其他方面也不是太差的人常常能较快地获得一份收入丰厚的理想工作,并且职位能得到迅速的提升。心理学研究者屠锦红与徐梅等综合加涅和布卢姆的观点,用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以及情感性目标来概括学校教育情境下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提出了语文教育中的三类课程要素,即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与语文情感。语文能力其实就包括四个基本方面,即读、听、写、说。其中,读与写指向的是书面的言语活动,听和说指向的是口头的言语活动。而语言情感则是指社会性、精神性层面的情感。

3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培养健全的人格

高等教育语文课本中集中了大量的传统学说中的精华,特别是关于人格与思想境界的论述,无不充满了理性的光辉,是中华民族的先哲留给子孙后代的无价之宝。如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大丈夫”的高风亮节与刚正不阿的真实写照。大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作品,具有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语言、高远的意境、真挚的情感。如《诗经》的古朴与典雅;先秦百家思想的睿智与博大;唐诗的和谐典雅;宋词的豪放与飘逸。不仅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又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之美;更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壮,又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委婉。这些作品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激励学生更加的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