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秋天的诗词范文
时间:2023-04-07 17:4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秋天的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认为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责任改变这种状况,而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借助诗化语言激发学生的审美潜能,进而诗化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能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效提高语文素养。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所在,代表着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他还认为“诗是培养兴趣的最好媒介。”因此,要培养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教师不妨以诗化语言为突破口。什么是诗化语言?简言之,诗化语言是指具有诗的韵味、诗的意趣、诗的风格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具有情感美、形象美和音乐美,最能感发人心,以其特有的情感魅力和审美让学生投入忘我的学习之境。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就是对感官富于刺激性的语言。形象生动的语言,能让学生有如临其境的现场感;富有感情的语言,能感染学生,陶冶情操,振刷精神。总之,诗化语言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自主学习,欲罢不能。我和学生自主开发了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主题为《秋之恋捕梦网》,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在组合运用诗化语言提升活动品味,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诗化语言激发学生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我引导学生自主开拓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和资源。我对学生说:“在教材中,没有关于秋天的综合性学习内容,那就让我们为秋天开道。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残,秋天如约而至。枫叶将故事染色,潇潇暮雨洗出一个清秋节。柔柔的一抹斜阳给我们带来温暖的忧伤,秋月撒下的漠漠轻寒勾起我们的辽远的秋的相忆。秋天来了,让我们走进秋天,构思秋天的诗。”这一段颇有诗意的开场白将古诗词和学生喜爱的歌词融汇起来,又用几组形象感人的镜头展现出美丽的秋色画卷,让喜欢秋天的学生受到激发,让那些不怎么喜欢秋天的孩子对秋天有了感觉。学生们就很自然地在这样诗化语言的引导下,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随后,我在与学生的探讨交流过程中,将这次活动主题定为富有诗意的“秋之恋捕梦网”。处于人生黄金时期的学生,从某种意义而言都是诗人,他们对诗化的语言有着敏锐的感知力,他们的心灵也犹如一张无弦琴,只要我们教师巧妙地弹拨,就会发出美妙的和鸣。
(二)用诗化语言构想、提炼活动方案设计。最初,我与学生共同设计方案时,就提两个要求:一是要有诗意,二是要有一点创意。我让更多的学生发挥专长,从各方面设计活动方案,如朗诵、品鉴、音乐、摄影、绘画、书法、郊游等等,然后在考虑将学生设计的活动方案纳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学生交来的活动方案有吉光片羽的创意和诗思,但较为零碎,如:写一封致秋天的信,将这封信贴在树上;同学们拍摄或亲手描绘的秋景图,并配短诗;有关秋天的诗词或书画作品赏析;配乐朗诵,如朗诵李清照的《声声慢》,古琴配乐《梧叶舞秋风》;选择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去郊游,放飞风筝,寄语秋天……我对学生的方案进行提炼梳理,确定了由四个主要环节构成的活动方案:一、寻找秋的足迹;二、文艺中的秋韵;三、探究秋的意蕴;四、共同寄语秋天。但总觉得诗意不浓,还是有些枯燥与僵化。后来,在收集有关秋天的诗词的过程中,闪现了这样的灵感:给每一个环节配上意味相近的咏秋诗词名句,将各个活动环节诗化。活动方案因此逐渐成形:一、“晓来谁染霜林醉”——闲寻秋踪迹;二、“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文艺世界中秋之舞步;三、“不知秋思落谁家”——探究秋的意蕴;四、“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寄语秋天”创意活动评选。我认为,引用诗词提炼活动方案的设计,要比要求学生机械背诵、默写咏秋的古诗词更能激发学生的诗情,而且化诗为思,随机生成、触处成春,也使活动更富有创造力和美的光彩。当然,这样诗化语文活动方案的前提是要充分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运作的关键是师生要有大量的诗词积累。
(三)以诗化语言展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果。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先生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彰显语文本色,拒绝被异化为政治课、生物课、地理课,也应紧紧抓住语言。因此,要求学生用诗化语言展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果就尤其必要。在学生的笔下,这样与秋天相遇:“秋天就这么来了。早晨起来开窗的时候,手指一下子凉了起来,风把秋的味道,一丝一缕的传递到我的世界。”秋日阳光里的树叶有梦幻般的美:“树叶在风的裹挟中旋舞飞扬,日光的影子,在落叶上惝恍迷离地划过,这些叶子就像一个个金色的精灵狡黠地冲我眨眼,而后翩翩而下。山路上,一片,一片,半绿半黄的,点点泛金的,金黄灿亮的,深红浅绛的,疏疏密密。”在品读悲秋诗文后有这样的感喟:“冷月残阳、枯树衰草、寒蝉惊蛩、断鸿啼鸦……这些历代咏唱不衰的秋景,以其永恒的魅力、莫名的伤感,长久地对应着诗人们的愁怀,映现着中国诗人以愁为美的诗心。”这些诗化的语言所呈现出的真切情感或者情境,令人不知不觉地就融入到或静谧或悠远,或欢悦或悲愁的氛围中,令人陶醉在浓郁的诗样的秋天里。其中体现出来的创作能力,是单纯进行仿句训练无法比拟的。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创作引发了学生对自然的亲切绵邈的深情和诗意的思索。自然是人类诗性的家园,也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不能和自然对话的人缺乏灵气的底蕴,恐怕在学业上也终究难有所作为。学生通过诗化的语言与秋天相约,与自然相拥,得到的不仅仅是心灵的震撼,可能更多的是去领悟自然之美“与人类当中比较有思想的人的心情绝对和谐一致”的真谛。
篇2
关键词:中秋节;青少年;集体活动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283-01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 称谓“仲秋”, 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宋代、明代、 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一、自制月饼大赛
(1)组织好同学在教室坐好,由老师统一在投影上播放关于制作月饼的相关视频,让同学们熟悉制作月饼的过程。
(2)在活动场地将桌椅一排排码放好,将活动要用到的材料放在桌子上,等同学们进行活动时让同学们自行挑选。材料:奶粉,转化糖浆,枧水,花生油,中筋面粉,莲蓉,咸蛋黄,蛋黄,蛋清。在现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同学们还可以自己创新月饼制作程序,设计新颖独特、自己喜欢的月饼。尝试锻炼自己的创造、动手能力。
(3)将做好的月饼坯放入电烤箱中烘烤。
(4)当月亮高挂于空,最圆最亮的时候,大家团团坐,边赏月边聊天赏评吃月饼,分享大家劳动的成果。
二、赏月诗词诵读演唱会
师生们围坐一团进行关于“月”的诗歌朗诵。大家一边吃着月饼,一边看着又亮又圆的月亮,一边聆听学生声情并茂的诗词朗诵或词曲表演歌唱,体会感受到中秋节月圆人圆的气氛。
同学们自行选择感兴趣的诗词进行朗诵,感受诗词中的美好境界。大家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月”的诗词歌赋等进行朗诵或背诵,也可以通过交流将自己找到的诗词歌赋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同时开动自己的智慧想一些有关“月”的短信、祝福语等将它们写下来,送给我们的亲人、朋友,将我们最美好的祝福送给我们最亲的人。
虽然只是一则小小的短信,但是经过我们自己的努力编写出的短信就会有更深一层的祝愿。收到短信的人心里也会是温暖的,更深刻的体会到中秋节大团圆的氛围。为更好的传承华夏瑰丽灿烂的诗歌文化,为同学们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扩大和培养诗歌文化受众,启发同学们的创作灵感,提高同学们的文学修养,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中秋节的氛围。
三、猜灯谜
用绳子将挂有附灯谜的灯笼串联在一起,再将灯笼放在操场中央挂起来,每个灯笼上都写有不同的的灯谜。然后,同学们开始猜谜题,看看谁先猜出来。活动参与者若知道谜底,撕下选中的灯谜,去旁边的兑奖桌告诉工作人员编号及答案,若答案正确,则可当场获得奖品。同学们可以集思广益,踊跃猜谜,如果猜中就到领奖处领取精美奖品。猜灯谜锻炼了同学们的思维敏捷度和知识的储存量,让同学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中秋节的氛围。猜谜,就是要顺藤摸瓜,一点点开动脑筋,一步步向前,让自己的思维敏捷起来,根据提示找到答案。
四、许愿船
活动前期:活动前通过海报的形式向全校师生进行活动宣传,由负责人员准备好活动所用到的材料,然后将同学们带到指定教室,由同学们自己选择所需材料。分配人员对活动地点进行实地勘察,确定交通路线和活动地点。材料有彩纸、马克笔、小蜡烛。
活动阶段: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折成各种样式的小船,然后将自己选择的蜡烛放在船身中央,由负责人员将大家集体带到小河边,将已制作好的小船放入河中,点燃蜡烛,在心中许下愿望,让小船随着河流的方向自由流动,看着小船越飘越远,它承载着我们的梦想随着河流的方向流动。这种方式表现的是心中一种美好的祝愿,放飞我们心中的梦想。
篇3
在秋天,一些声音盖过我所有的孤寂,让我以为纷乱的尘世里,终于觅到一片属于我的天空,一朵洁白的云彩,为我唱着最动听的歌,那是一支只属于我的歌。我喜欢静坐在秋天的门滥上,细数着每一个与回忆有关,与歌声有关的日子,心变的如湖水般温柔。我怀揣着美丽的遐想,走丢在秋的梦幻里。梦要是永远不醒多好,至少我还会坚定的认为冷漠的石头也会开出温馨的花。可事实证明,石头终究是石头,它只会僵硬而又冰冷的存在着。
秋天的早晨也会有鸟鸣声。其实我很很早就听见,只是蜷缩在温暖的棉被里不愿醒来。秋天的鸟鸣比春天的鸟鸣少了一份清脆,少了一份欢快。多了一份低沉,多了一份忧郁。这是我闭着眼睛,听出来的感受。尽管听着听着,心会莫名的伤感。即使不喜欢秋天,却也无可奈何。因为这是不容许选择,也是不容许逃避,必须要去迎接,而且还是必须要笑着去迎接的一个季节。
如果说这个秋天美丽,那是因为一场遇见,当温馨的祝福如漫天的雪花一样飞舞,幸福很快就盈满了我那颗小小的易感的心。我喜欢用花来形容幸福,其实我更知道幸福如花这是一个很不贴切的比喻。花总会直面凋零,而幸福,也会很短暂,短暂到如流星划过天际,如月夜昙花一现。又有谁看见我明媚的眸子暗自流转着忧伤,又有谁会知道有一个幽灵一样飘忽的影子总在我的脑中游荡。
篇4
古诗文教学中应如何真正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呢?我在近两年的课题研究中作了如下的尝试探究。
一、知人论世,在作品背景处激情
绝大多数的诗人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寄意,而大多数诗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这制约着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我们不妨为学生提供与诗词有关的背景材料,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为学生学习诗词作知识、情感的铺垫。
我在上《示儿》一诗时,首先复习引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铺垫全文基调,很自然地将陆游的诗句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于作者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
接着我饱含深情地说:这一盼就是六十五年,诗人陆游在日夜盼望着宋王朝的军队能早日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统一。他等啊,盼啊,盼了一年又一年,他都八十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发出了内心的悲叹。(出示《诉衷情》)
题解:这首词是陆游晚年的作品。这时诗人已退居故乡山阴。但他一日也没忘记抗敌前线,报国信念至死不衰,愈老弥坚。引领学生诵读,大致理解诗意后,老师接读: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转眼又是六年过去了,诗人已八十六岁了,临终之时,还没有看到祖国统一的他挥笔写下了最了不起的遗嘱 :《示儿》。史实材料的补充让学生豁然开朗,学生也在不觉中入境,切身感受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二、巧用“诵读”,在深化体验中抒情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涵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只有让学生反复地读,才能在读中有所感悟。起始阶段的自由读;深入学习阶段的读中悟情;学完全诗后的抒情朗读,等等。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用热情奔放的音调给学生范读,充分表现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让学生一开始就受到感染,激起浓厚的情趣。再如教学林升的《题临安邸》,诗中“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个问句,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后,我就设置这样的情境:现在你就是诗人,请你指着那些统治者的鼻子问一问。学生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假如这个昏庸的南宋皇帝现在就站在你面前,请你再问一问。学生更加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在体验角色有情朗读中,学生会渐渐地产生对终日只知游山玩水、欢歌曼舞、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及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的同情。
三、读写结合,在想象写话中融情
当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真正被诗中的情景所吸引、陶醉、沉浸之时,老师在结课延伸时对课文主旨的升华拓展和写话,也可谓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在教学《山行》一文后,一孩子问:“那山上的枫叶真的有那么美吗?能让作者那么流连忘返?”这可是给学生练笔的好机会,我灵机一动,说:“你们觉得秋天的山林,是怎样的美呢?试着写写看。”
孩子写作的热情被激起,创作的欲望被点燃了:听,一路上,鸟儿“叽叽喳喳”,那交响乐不禁使人陶醉;看,那火一般的枫叶,织成了一片绚丽的朝霞……短短28字的诗句就这样在孩子们心中逐渐丰满起来。
四、适度“拓展”,在提升内涵中升情
在古诗教学中,我竭力做到用活教材:既凭借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通过适度地拓展阅读,使教学内容丰满充实。例如《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也是托物言志诗的代表作。诗的意思并不难理解,如何引领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梅”的冰清玉洁,“梅”的高洁品质,奠定了她所代表的“梅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梅花”的文化内涵如此之深,范围如此之广,何不带学生以一首带动多首,走近梅文化,走进梅的世界呢?因此,我确定了“吟诗咏梅”这一教学的主题,课始,在欣赏了一组梅花图片后,我展示了一组咏梅的古诗词名句,以此来体现梅之高洁品性的多方面内涵,并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领悟梅之精神,再由物及人,以创设情境追问的方式一次次地引读本诗的中心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使学生入情入境。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课后搜集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及故事,办一期以“岁寒三友”为主题的小报。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唐诗 语文素质 人文性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蕴涵的价值
1.以古诗之美丰富学生思想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诗歌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里面富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观念,作为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将这些思想与审美观念,通过对学生的讲述与引导,对其加以熏陶、传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帮其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初中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与审美观念可分为以下几种:
(1)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类作品在古诗词里面占据多数,其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读者读来荡气回肠。比如:在国家动荡不安,战乱四起、民族危难的年代,诗人用行动,用诗歌表达自己誓死卫国的决心,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大诗人杜甫因国家动乱,到处漂泊,但无时无刻不挂念国家安危及黎民百姓生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句句无不反应了作者的悲愤与痛彻心扉,表现出了杜甫本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念。大诗人李白虽然满腹诗书,却一生潦倒,怀才不遇,空怀一腔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怀,但他仍然对追求理想拥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着,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乐观心态,等等。
(3)向世人传达一种纯洁美好的人间真情。古人用大量的古诗词不断歌颂着人世间的亲情、友情、爱情。《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男女对纯真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老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与依恋。友情在中学生阶段很重要,古诗词中有不少表达友情的美好词句,如“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等等。
(4)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古诗词中有不少写景的诗篇,从古代诗歌中可感受到古人对祖国江山、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比如教材中的《钱塘湖春行》《西江月》《题破山寺后禅院》等。里面蕴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只有留心身边一草一木,关注生活点滴,才能将生活如此美妙地传达出来。
2.以古诗之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古典诗词体现着丰富的艺术美,其表现主要如下:
(1)音乐美。古典诗词最早就是以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每首古词都配有曲,曲就是配乐唱的,其音乐性也就不言而喻。古诗多音律和谐,章节复叠,有着浓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唐朝之前成为古诗,之后成为格律诗,古诗多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律诗对格式要求十分严格,必须讲究平仄,以求得声调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2)语言美。诗歌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诗中的每一个字对诗整体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得出来的,诗中每一个字都有不同的韵味,饱含了不同的意境。比如可比较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悠然望南山”中“见”与“望”的区别。很明显,“望”字缺少一种悠闲的意蕴。
(3)意象美。诗歌形成过程中需要诗人精神情感异常饱满、激烈,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这种广阔深远、自由新奇的审美想象。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抓住诗歌这一特点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幻灯片、讲述诗歌写作背景、诗人个人经历等措施,积极调动学生想象力,使其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感情体验与经历去感受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蕴与丰富画面。
(4)结构美。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的意境,还应在教学活动中让他们了解一下诗歌的构思结构特点。古典诗歌的构思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叙述故事情节的构思方法(《木兰辞》),写景抒情或怀古抒情的构思方法(《钱塘湖春行》《赤壁》),以幻想结合现实的构思(《雁门太守行》)等等。除此之外,托物言志、情境交融等抒情方式,想象、以小见大、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拟人、对比、双关、夸张都是修辞手段的有效运用,使得古诗结构与意境更加丰富。所有这些在古诗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应向学生加以传授,进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艺术结构与思想意境。
二、实现古诗教学价值有效性的途径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不仅如此,它也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
1.吟诵朗读
诵读是学习古诗歌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在吟诵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韵美。出色的诵读不但能够让学生读出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也能将学生引入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之中,从而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诵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各词字的语音、语调都会有轻重之分,这样既能读出音律美,也能传达诗人的思想情感。不仅如此,在吟诵过程中还能加强学生古诗词量的积累,为今后的学习及写作打下基础。
2.通过比较联系法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比较联系法可有效减少学生古诗词书写过程中的错别字的现象,比如“亲射虎,看孙郎”与“西北望,射天狼”中的“郎”与“狼”的书写。通过平时的比较联系可有效帮助学生区分并理解。
比较联系法可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蕴含的传统意向。比如古典诗词中常见的“燕”与“雁”的区分。通过对含有这两字的诗句进行分析发现,几乎所有含“燕”字的诗句都有春天有关,代表了春意盎然,成为春天的象征;带有“雁”字的诗词多与秋天相关,出现意象多为大漠、边塞等,通过类似比对,学生对古诗句的意象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总之,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与想象,使其认识到古典诗词的存在价值及其所能产生的影响,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意象 诗歌 灵魂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2-023-01
诗词犹如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卷,在那凝练的语言、整齐的节奏、丰富的意象中,描绘着自然的美丽,体验着生活的滋味,记录着人生的悲喜,感受着生命的真谛。高中生处于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是培养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能只以应试为目的进行枯燥的知识灌输,特别是在高中语文的诗词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诗词多种美的意象来让学生体验,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通过诵读诗词的语言美来体会意象
诗歌的每词每句都具有精炼、含蓄、生动等特点。通过诵读,细细地品味诗歌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看到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卷在眼前展开,让人顿生美感。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明月、松林、清泉、渔舟、浣女向人们勾勒出了秋天雨后一个寂静深幽的美景。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描述:“荒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俨如一幅恬静的田园风光图。诗中的语言风格魅力独特,意境令人神往,通过诵读感受语言的意象能够让人心情愉悦。
在诵读诗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让学生把握好诵读的节奏,通过抑扬顿挫地诵读、音节间的错落,自然的融入诗词描绘的意境当中。如《蜀道难》中的“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两句统摄全诗,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诗的感情豪放,要读得有声势。第二,课堂当中需讲解相关的诗词鉴赏技巧,结合学生的反复诵读,让学生来进行品味、比较诗词中的语言在听觉、视觉方面的美感,以及用词的精准、凝练。
二、通过诗歌的情境再现来体会意象
诗词中凝聚着作者丰富的体验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再现,在那客观的物象背后,或许是诗人的悲欢离合,或许是诗人治国平天下的夙愿。通过创设情境,品味诗词,体验诗人的情感意象。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在教学《山居秋暝》时,教师饱含情感地描绘一幅清新动人的山间秋图景,学生就自然会情随意迁,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自己就会散步在秋雨洗过的山谷,呼吸着新鲜湿润的空气,闻到扑鼻而来的松脂、竹叶及荷花香味,看到滚动着晶莹水珠的莲叶及波光粼粼的涟漪,听到山泉潺潺的音响和浣纱女舒心欢悦的笑声,于是陶醉在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激发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创设情境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类似情感的音乐、画面等方式来引导体验。如《春江花月夜》,诗作给人展示的是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作者借助春江、江天、江流、江水、江畔、江潭、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等形与景、光与色的物象,将春、夜、花、人有机结合起来的。可以用多媒体对这些景色再现,结合思乡之情的音乐,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春江夜月,体验到在那美丽的景色之中,孤独游子的静静思乡之情。例如,白居易所作的《琵琶行》整篇意境就是比较低沉而凄切的。老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先选择一曲比较忧伤哀怨的琵琶独奏曲进行播放,并利用多媒体播放出相应的画面。秋风萧瑟的一个夜晚,诗人、明月、孤舟、江水构成了一个冷清的画面。哀伤的乐曲、凄冷的画面,让学生一下就能领会到诗歌的基本情感。
三、通过类比鉴赏来品味诗词的意象
诗词中的物象、词句通常隐含着多重的意象,在教学中通过类比思维的培训,对学生的鉴赏能力是有很大益处的。比如,“梅花”象征高洁、坚韧的品格,常见的象征坚贞高洁,鸿雁是思乡怀亲的标志,兰花、竹子、松树、莲花、梧桐、杜鹃等也是古诗词中常采用的物象。另外,古诗词常通过谐音字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如“柳”与“留”谐音,常借“柳”来表达挽留之意,故有折柳送友的习惯,如《折杨柳》和《雨霖铃》就是例证。“莲”与“怜”谐音,和爱情有关,南朝乐府的《西洲曲》中就是借“莲”来表达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切思念和对爱情的纯洁。
篇7
关键词:诗歌鉴赏;意象;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173-01
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题往往存在畏难情绪,常感到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这主要是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意象造成的。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掌握鉴赏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是提高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善解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我们理解诗歌形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连叠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土的彷徨悲苦的情怀,那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意象,都传递着作者的羁旅愁思。“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意象勾画出杨柳依依,晓风吹拂,残月微明的情景,这些最能触动人离愁的意象交融在一起,构成了凄凉难耐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感伤离别的悲哀。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二、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
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表达归家之念,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灞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与乡思乡愁有关;杜康是酒的代称,贾生、屈原多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多指富商;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等。
三、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
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和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也和诗人的风格有关。同一个意象,不同的诗人也会寄寓不同的情感,具有不同的含义,要注意结合诗句辨析。
篇8
常见的诗词风格
在古诗当中有这样一部分诗词,它们不追求词藻华丽,其语言平实朴素,其风格平中见奇。如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整首诗显平淡,但在平淡当中却传达出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把握这类诗歌时,要从语言方面下手,在平淡的语言描述中,作者的情感渗透其中。
情或事不直接写出,恐怕是东方人固有的特性,更是古代人典型的性格,通过其他事物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达内心情感。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诗人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闻”歌,到落花江南“重逢”。含蓄地表达了时代沧桑、人生巨变,抒发了沉痛的家国兴亡之感。此类诗歌借景抒情,咏物言志,字里行间的情感总能让人言欲未尽。
不留雕琢痕迹,浑然天成。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四句,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也没有精工华美的词藻,自然清新,但内涵丰富。此类诗浅显易懂,但说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韵味无穷。
既讲究词藻,又强调对仗,色彩绚丽,工稳和谐。如杜甫的《绝句(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四句,两两相对,且一句一景,独立成画,色彩缤纷。此类诗歌,虽有明显的雕琢痕迹,但作者遣词造句的细腻还是让人领略到真切的情感。
气势豪迈壮阔,笔力刚健遒劲,境界雄奇奔放。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诗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长河荡涤千古的风流人物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边对景生情的豪迈。
特定的表达意象
与别离有关:如杨柳、长亭、浮云、明月、扬花、柳絮、孤蓬、灞桥、易水等。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友人将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飘远,此种寄托了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又如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柳”“扬花”“离亭”牵拽彼此的惜别之情,惹动了双方缭乱不宁的离愁。
与乡思有关:秋风、归雁、杜鹃、落花、明月、枯藤等。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风”使百草凋零,游子见到这凄凉摇落之景,必然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秋风”引发“乡思”。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边塞的秋天,风景独特,南飞的大雁却无半点留恋之意,由此触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
与情操志向有关:松、竹、梅、菊、兰、蝉、荷花、大鹏等。如李白的《送杨山人归嵩山》:“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月”“松”象征隐居者高洁的情怀。又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抒发自己高洁傲岸,但遭人妒忌的愤懑。
与自己身世命运相关:落日、西风、残照、贾生、屈原等。如杜甫的《江汉》:“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落日”指自己已到暮年,也有身处逆境之意。
典型的艺术手法
直抒胸臆,表明自己的爱憎。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思悠悠人生,悲从中来,放声长叹,一吐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表达失意苦闷的情怀。
情景交融,将情感融于景物。如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夜黄鹂空好音。”景物中包含着作者对诸葛亮的凭吊,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哀叹。这种手法多为诗歌词曲所用。
托物言志,通过对某种具体事务的描绘,表达一种志向,寄托一种情操。如陆游《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本词明写梅花,暗寓人事,表达了诗人不肯同流合污和不屈不挠的品格。
借对历史人与物的缅怀、凭吊、讽喻现实,寄托情怀。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花”的靡靡之音,使陈朝灭亡。杜牧借这一史实对当时不以国事为重,反用这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的统治者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运用典故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如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借李广故事,既表现了对汉武时国威远播的向往,又显示了对当时变幻莫测的世事的担扰;既表现了对“飞将军”李广的仰慕,又蕴含了对唐将庸碌无能的谴责;还希望能有英才良将克敌戍边的期待,可谓言简义丰,意味无穷。
篇9
关键词:诗歌鉴赏;宏观把握;典例讲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125
诗歌鉴赏一直是高考的必考题目,虽然形式上经历了客观题到主观题的变化,但是考查的基本点一直未变。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诗歌鉴赏题一直是学生最头疼的板块,好多学生读诗歌时总是云雾缭绕,读不懂,更不用说再去做题了。在近几年的高考备考复习中,笔者总是在一轮复习时就最先开讲诗歌,目的是让学生能有充裕的时间消化吸收所讲的诗词基本知识,能够通过大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最终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诗歌,并且最终能在高考时拿到高分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一、对诗歌要有宏观把握
1. 对作者的介绍要全面深入。古人讲“知人论世”,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因而在介绍作者时,教师不能流水账似地讲一遍生平经历,而更要通过介绍作者的生平展现出他丰富的精神世界,从而带领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与作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另外,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诗人一生的思想并非一成不变,写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例如柳永的词作不都是写儿女情长的,也有气势澎湃的《望海潮》留世;陆游的爱国诗作读来酣畅淋漓,但也有《钗头凤》让古往今来众多有情男女潸然泪下。
2. 对文本的探究既要关照字词更要超越字词。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重在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体验,结合文本中的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字来形成自己对文本的解读。
首先,要积累古诗词中常见字词的含义,如:“迟日”指春日;“端居”是闲居的意思;“素秋”是秋天的代称。
其次,要积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含义。几乎所有的复习资料中都有关于意象的相关知识。如:高山、沧海,大江、等这类意象一般抒写自己的豪情壮志;沙漠、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等这类意象多抒发凄凉悲伤或孤独惆怅的感情;松、菊、梅、竹?这类意象多用来表达坚贞高尚的品格;杨柳、南浦、长亭、月亮、鹧鸪鸟等这类意象多用于抒写离别之苦;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捣衣,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长城、楼兰、柳营、羌笛等意象多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的向往。
最后,要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对语言的变形。诗人要借助非常精简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必须要对语言作出变形。中国古典诗词中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词性改变、词序颠倒、内容省略、意象罗列等,而影响学生对诗歌大意理解的往往是前三种,这也是笔者在诗词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提问最多的问题。以下就对前三种变形简要作一说明。
(1)词性改变
诗人为了炼字,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而这些词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例如:周邦彦《满庭芳》“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中“老”的使用就把雏鸟从嗷嗷待哺的娇憨到渐渐羽毛丰满,再到展翅离巢的漫漫时日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肥”也写出了梅子从青涩到黄肥的动态特征。又如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红”与“绿”的使用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借“红”、“绿”颜色之转变,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2)语序改变
例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却是表示“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3)内容省略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影响理解的最重要原因是诗歌内容的省略。从语言形式看,省略可以使语言简约凝练;从欣赏心理看,省略可以使诗歌产生含蓄的艺术美,拓宽诗意联想的空间。一般来说,诗歌语言的省略越多,理解的难度就越大。
例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香炉”是“香炉山”的缩写,而不是烧香的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遥招手”的主语是蓬头稚子。孟浩然《宿建德江》“野阔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阔”“清”后都省略了连词“故”。
再如,2004高考浙江卷选的是李白的《菩萨蛮》,给出的考题是: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答案,就是词语省略造成的。由此可见,正确补出诗歌省略的内容对于理解诗意有多么重要。
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引导
“导”即是在学生学习之前进行指导,它是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的,也是渗透在每一个环节里的。我认为它应该分为三方面的引导:
一、环节引导(即教师应该对授课的环节进行宏观的规划与引领)
例如,在今年三月份的区级汇报课《雨之歌》的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复习学习散文诗的方法。
1.读――读出感情。
2.品――品析形象。
3.悟――体悟主题。
4.探――探究写法。
在学习环节上让学生有一个把握,同时,这样的环节引领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引导。
1.读――读出感情,就是要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来体会诗人在散文诗中表现出来的感情。
2.品――品析形象,就是要学生在朗读的础础上品析诗歌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悟――体悟主题,就是通过朗读、体会感情、品析形象来体悟出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
4.探――探究写法,最后的一步探就是让学生在内容学习的基础上探究出写作上可以借鉴的方法。
这不仅仅是环节,同样是方法的引导。
关于环节引导,其实,在我们教学目标当中也是可以体现出来的。
二、方法引导(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
关于方法的引导,不仅仅指学生学习的某一类课文的方法,同时也指一些细小知识掌握的方法。例如,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引领学生的朗读不是只让他们读就行,而是给出了方法让学生依方法而行事。
例如,《雨之歌》的教学中在朗读这一环节中,我就提出了方法和要求:
1.在朗读中感知诗歌的形象。
2.在朗读中体味情感,注意流畅(节奏、停顿、快慢等)。
3.在朗读中重在进入情境,体会抒情性。
三、细节引导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具体提出两个细节引导的问题:
1.学习目标的出示
学习目标的设定为课时目标,每节课都有相应的目标。并在每一节课的授课之后进行适当的调整。学习目标作为一堂课中学生学习的方向和依据,在设置时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自身素质。举例来说,我的学生因为普遍在中游,所以每一堂课我便结合他们的素质来安排目标。
例如,《雨之歌》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
(1)读――读出感情,体会诗中的感情及美妙意境。
(2)品――品析形象,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3)悟――体悟主题,理解诗歌的主题。
(4)探――探究写法,探究诗歌中比喻与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2.自学部分及探究部分的问题设定
问题的提出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不仅要注意问题的明确性、适度性、激发性、灵活性等,还要注意问题的提出的技巧。
再如《秋天》一课的教学中,开放性问题设计如下:
用你喜欢的方式来描绘你眼中的秋天。
- 上一篇:四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计划
- 下一篇:谁把流年暗偷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