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寓言故事范文
时间:2023-04-07 14:2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励志寓言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那一片花圃,设计者胸中有丘壑,设计巧妙美观:形状的设置搭配,花树的高低俯仰,色彩的相互映衬,总之一句话——四季有不同的风景,无不赏心悦目。
春晖沐浴、春风吹拂、春雨滋润,娇艳的花儿在绿叶上轻歌曼舞,弥漫着清香的呼吸沁人心脾。花儿动情地对行道树说:“这一切都是春天的恩赐!活得美丽就是最好的感恩。”
阳光渐渐变得炙热,口里喷吐着热气,夏天来了。花瓣片片凋落于草坪,姹紫嫣红一地斑斓。行道树细密青翠的叶儿窸窸窣窣地叹息着:“花儿虽美,却易凋谢。”
篇2
【关键词】 上市公司; 股利分配; 投资价值
近年来,百元股上市公司受到投资者的广泛关注,有的上市公司每股股价高达200多元,甚者接近300元。截至2011年12月31日,我国深沪两市每股股价超过百元的上市公司有贵州茅台(193.3元/股);张裕A(107.9元/股);洋河股份(128.97元/股)。本文仅以这三家百元股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投资价值。
一、百元股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分析
股利分配政策是确定公司净利润如何分配的方针和策略,是公司投资与筹资等理财活动的必然结果。其不仅是公司给投资者投资回报,而且提升公司的投资价值,进而影响公司的股价和投资者对公司的心理预期。根据西方的“一鸟在手”和股利信号传递理论,百元股上市公司适宜采取固定股利或稳定增长股利政策,能够给投资者稳定的投资回报,向外界传递公司经营稳定的信息,有利于公司未来的发展。
(一)百元股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
1.贵州茅台的股利分配政策。贵州茅台主营范围:贵州茅台酒系列产品的生产与销售;饮料、食品、包装材料的生产与销售;防伪技术开发;信息产业相关产品的研制、开发。2001年上市,其股价由上市之初的35元,上升到2011年12月31日的193元。其上市以来的股利分配政策如表1所示。
2.张裕A的股利分配政策。张裕A主营范围:葡萄酒、保健酒、蒸馏酒、饮料等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备案范围内的进出口贸易。2000年上市,其股价由上市之初的每股23元,上升到2011年12月31日的每股107.9元。其上市以来的股利分配政策如表2所示。
3.洋河股份的股利分配政策。洋河股份主营范围:酿酒机械设备销售,酒出口、进口生产所需的各种原辅材料、设备和零部件,实业投资;市政公用工程、房屋建筑工程、旅游文化产业投资。2009年上市,其股价由上市之初的每股90元,上升到2011年12月31日的每股128.97元。其上市以来的股利分配政策如表3所示。
(二)百元股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分析
从表1、表2和表3看出,三家百元股上市公司每年都进行股利分配,分红比为100%,与同期我国股票市场整体分红公司所占的比例53%~54%(何基报,2012)相比,其分红比较高,投资者每年都能或多或少地从上市公司得到股利回报。具体股利分配情况分析如下:
1.每股现金股利分析。根据贵州茅台、张裕A和洋河股份历年每股现金股利(详见表1、表2和表3),通过计算得出描述性统计分析表,如表4所示。
从表4看出,三家百元股上市公司自上市以来每股现金股利的均值分别为每股1.1元、0.76元和1.1元,其中贵州茅台与洋河股份均值相同,均为1.1元,属于高现金股利。但贵州茅台从每股0.2元到3.98元不等,标准差较大,各年现金股利变动幅度较大;而洋河股份均值与中位数相差较小,标准差较小,每股现金股利从0.8元到1.5元,相对比较稳定,且逐年增长。张裕A的现金股利从每股的0.1元到每股的1.52元,差异很大。
探究贵州茅台和张裕A每股现金股利差异较大的原因,有每股收益、每股现金流、未分配利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作为上市已经超过十年的贵州茅台和张裕A,应该给投资者稳定的投资回报,但从股利政策得不到相关信息,也失去股利传递信息的作用。作为业绩优良的百元股上市公司,选择相对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给投资者合理的投资回报,是公司制定股利政策的基本思路。但贵州茅台和张裕A上市的十几年里,派发的现金股利虽然有所增加,但增长幅度无规律,呈现不稳定的状态,难以让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
2.每股股票股利分析。三家百元股上市公司自上市以来,都不同程度派发了股票股利。贵州茅台上市11年,每股转增0.6股送0.2股,共0.8股;张裕A上市12年,每股转增1.1股;洋河股份上市仅3年,每股转增1.2股。股票股利本身并不增加投资者的收益,但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投资者比较偏好股票股利,其主要原因是发放股票股利后其股价并不成比例地下降。贵州茅台、张裕A分次转增,其股价没有明显的变化,投资者得到股价相对上升的收益;而洋河股份股本扩张较快,相应的股价反而上升,投资者从中获得高额的价差收益。
3.现金股利支付率分析。现金股利支付率是每股现金股利与每股收益之比,反映公司在税后利润中向股东支付的现金股利。从剩余股利政策的角度分析,如果公司有良好的投资机会,以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为先,测算出投资所需要的权益成本,最大限度地用税后利润满足其对权益成本的需求后,将剩余的盈余予以分配,如果没有剩余,则不派发股利(陈雪,2010)。因此,即便企业税后利润很高,但如果采用剩余股利分配政策,企业也不会以分配股利为先,而是以未来的发展为先。
通过表1至表3发现,三家百元股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率均值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张裕A的现金股利支付率62.48%,其次是洋河股份31.01%,最后是贵州茅台29.22%,三家公司平均股利支付率接近41%。与西方国家相比,股利支付率依旧存在一定差距,美国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采取高股利支付率,且股利支付率一般在50%以上(孙玉婷,2009)。
(三)股利分配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分析
1.贵州茅台。根据表1贵州茅台自上市以来股利分配政策表中相关指标,得出各种指标趋势分析图,如图1所示。
图1显示,贵州茅台连续11年进行现金股利分配,且每股现金股利基本上随着每股收益的提高逐年上升,特别是2010年和2011年上升幅度较大。但现金股利支付率(含税)11年来一直在14%至47%的区间,平均只有29.22%。公司用于支付现金股利的部分与税后利润相比,所占比例较小,作为我国深沪两市第一高价股,在高额的每股现金股利的外表下,存在低水平的现金股利支付率,不利于吸引长期投资者。同时,波动较大的每股现金股利对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判断也是十分不利的。
2.张裕A。根据表2张裕A自上市以来股利分配政策表中相关指标,得出张裕A指标趋势分析图,如图2所示。
图2显示,张裕A的每股收益是先抑后扬,特别是2006年以后呈现直线上升趋势,而每股现金股利虽然也随每股收益变化,但在2004年至2007年与每股收益水平接近,说明公司将收益部分基本全部用于现金股利分配,特别是2005年高于每股收益,说明公司进行了超额股利分配。现金股利支付率的变化趋势和每股收益呈反方向变动,2004年和2006更是突破100%。现金股利支付率的稳定性与连续性较差,波动很大,不利于投资者作出判断。
3.洋河股份。根据表3洋河股份自上市以来股利分配政策表中相关指标,得出洋河股份指标趋势分析图,如图3所示。
洋河股份上市3年,公司连续3年都进行了现金股利分配。2010年每股收益增幅较大,但每股现金股利虽有所增长,但增幅较小,2011年每股收益下降,每股现金股利却增长较大。现金股利支付率呈现不稳定的变化,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稳定性不强。
二、百元股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是给投资者直接的投资回报,作为投资者是否能够获得预期的投资回报,是否值得继续投资?以下从股利分配视角加以分析。
(一)股息收益率低,投资者获得较低的投资收益
1.股息收益率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比较。根据证券市场的数据及公司的股利分配方案,贵州茅台、张裕A和洋河股份历年来的股息收益率、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及差额表如表5、表6和表7所示。
从表5中发现,从股利分配的视角,投资者投资贵州茅台所得获的股息收益率与同期最低的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相比,差额全部是负数,也就是说不如存到银行获得的收益稳定。以2011年为例,贵州茅台全年实现基本每股收益8.44元,是深沪两市每股收益最高的上市公司,其股利分配政策是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39.97元,共计41.5亿元(含税),是深沪两市分红最高的上市公司。但以2012年5月4日的收盘价计算,贵州茅台234元,股息收益率为1.71%(含税);中国银行3.06元,股息收益率为5.07%。因此,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高派现”并不一定带来高收益。
张裕A的股利支付率12年来平均为62.48%,属于高股利支付率,但其股息收益率只有2004年和2005年高于同期一年中最低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见表6)。
洋河股份每年的每股现金股利较高,但其股息收益率(含税)却没有一年超过1%,与一年中最低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相比,差距更大(见表7)。
综上分析发现,三家百元股上市公司虽然是我国上市公司中现金股利较高的上市公司,但其股息收益率均较低,三家股票26个年份只有2个年份大于同期年份中最低的银行存款利率,其余均不同程度地低于最低的银行存款利率。其主要原因是过高的股价降低了投资者的股息收益率。从现金股利分配的视角看,其投资价值甚微。
2.与各证券市场股息收益率的比较。百元股的股息收益率与各证券市场股息收益率的数据比较如表8所示。
通过表8列示的各证券市场在2000年至2010年及2010年的平均股息收益率的比较中,可以发现中国在各市场中的平均股息收益率处在最低水平,仅有0.74%和0.55%,而三家百元股除洋河股份2000年至2010年的平均股息率为0.59%,低于我国的平均股息率0.74%外,其他均高于我国的平均股息率。与其他证券市场的比较看,除了张裕A2000年至2010年平均股息率高于日本外,其余均低于其他各证券市场的平均股息收益率,且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百元股的股息收益率,再扣除获得现金股利后的税费,能够获得的实际的收益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因此,投资百元股上市公司应该慎之又慎,不能仅仅看到高额的现金股利,更应该计算股息收益率(含税)及税后的股息收益率,以确定获得的实实在在的投资收益。
(二)股票股利不能增加投资收益
从会计的角度看,股票股利只是资本在所有者权益账户之间的转移,即将资本从留存收益或资本公积账户转移到股本账户,股本数量增加,但并未改变每位投资者的股利比例,也不增加公司的资产。因此,发放股票股利可使投资者分享公司的盈余而无须分配现金,这使公司留存了大量现金,便于进行再投资。股票股利对现金流量不产生影响,但股票价格会随着股票数量的增加而下降,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从投资者角度看,虽然所持有的股票数量有所增加,但在公司中所占权益的份额并未发生变化。由于公司的收益不变,其所持股份的比例不变,因此投资者所持有股票的市场价值总额也保持不变。因此,从理论上说,股票股利对于投资者而言,除多几张证明其所有权的股票外,不能增加投资者的价值,但增加的普通股股数会引起每股收益的下降、每股市价的下跌,又由于投资者所持股份的比例不变,每位投资者所持股票的市场价值总额仍保持不变。
三家百元股上市公司自上市以来,都分别进行了转增和送股,随着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也都走出了填权的行情,投资者从股票股利中获得了较丰厚的投资收益,但是在目前过高的股价的背景下,投资者获得高额回报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三、建议
(一)上市公司制定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
百元股上市公司已经处于经营的成熟期,从稳定投资者心理预期的角度考虑,百元股上市公司应该采取固定或持续增长的股利分配政策,给投资者稳定的投资回报,以促进公司未来的发展。
(二)选择投资时机,提高现金股息收益率
在每股现金股利一定的情况下,百元股上市公司的股价越高,投资者获得的股息收益率就越低。因此,建议投资者应选择适当的时机以提高股息收益率。另外,在股价较低的时机投资,不仅能够获得价差收入,而且能够降低持有成本,获得较高的股息收益率。
(三)股票股利不能真正增加投资者的价值,盲目跟风炒作不可取
股票股利不能增加投资者的价值,因此盲目跟风炒作会造成投资损失。作为百元股的投资者,由于上市公司质量优良,对于获得的股票股利,可以持有等待填权,以获得价差收入,长期持有也会因为基数的增加,获得更多的股息收入。
(四)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的理念
百元股上市公司通常是在整个行业中有较高的核心竞争力或专利技术和较高的商业信誉等的公司,投资者认为其经营业绩比较稳定,经营风险比较小,且内部控制制度良好。因此在上市公司制定了科学的股利分配政策的情况下,投资者应该树立长期投资的理念,坚持长期投资,坚持价值投资,以得到稳定的投资回报。
通过对三家百元股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分析可以发现,不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过低的股息收益率,使投资者难以从股利分配中获得预期的投资收益。特别是在目前过高的股价下,投资者难以获得价差收入,如果股利分配政策不能持续增长,投资者的利益将难以保证。以上分析仅限于股利分配的视角,投资者进行股票投资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
【参考文献】
[1] 何基报.境内外上市公司分红的差异及原因实证研究[R].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2012.
[2] 陈雪.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股利政策选择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0.
篇3
关键词:股权结构 公司治理 股权集中 股权制衡
一、引言
近些年,尤其是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2009年创业板的正式启动,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愈显突出,针对中小企业板的相关研究正不断升温。就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而言,针对主板的研究仍然是主流,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有研究认为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没有关系。(Demsetz,1983;Holderness and Sheelan,1988)更多的研究发现,股权结构影响公司治理绩效,具体来说股权集中度、股票的投票权结构和股票的所有权结构均会对公司治理绩效产生影响,这也是本文的观点。然而中小企业板在规模上、股权构成上有其独特性,本文针对江苏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研究将考察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从而为江苏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提供解决对策。
二、文献综述
(一)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治理对股权集中度的研究最早在1932年,伯利和米恩斯(Berle和Means)指出在公司股权分散的情况下,没有股权的公司经理与分散的小股东之间的利益是存在潜在冲突的,此类经理无法使公司的绩效达到最优。国内对股权集中度的考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孙永祥、黄祖辉(1999)的实证研究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曲线相关。朱小平、陈仲威(2007)、 邢有洪,程江(2009)认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刘莲花(2009)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二是第2至n(n=5较多)个股东持股比例。黄渝祥等(2003)、杨水利、杨万顺(2008)、刘莲花(2009)、邢有洪,程江(2009)进行的实证研究均表明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治理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股票的投票权结构 按照投票权的不同,存在内部股东(包括管理层持股)和外部股东之分。对于内部股东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基本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结论:一是詹森和梅克林(Jesen and Meckling,1976)、孙敬水、俞利峰(2007)、张传洲(2008)的研究表明内部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治理绩效间呈现线性正向关系。二是内部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治理绩效间呈现分段线性关系。莫克(如Morck,1988)发现,Tobin'Q值先随着经营者所有权的增加而增大,而后随着经营者所有权的增大而减小。三是内部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治理绩效间呈现非线性关系。莫克、斯雷佛和维什尼(Morck,Shleifer and Vishny,1988)认为,在公司内股股东持股比例达5%之前,托宾Q值随内部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在内部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低于25%之间,Q值随内部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下降;内部股东持股比例达25%之后,Q值随内部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又缓慢增加。麦康奈尔和瑟维尔(McConnell and Servaes,1990)发现当内部股东所拥有的股权从0开始增加时,曲线向上倾斜,至这一股权比例达到40%至50%之间时,曲线开始向下倾斜。赫马林、威斯巴赫(Hermalin和Weisbach,1991)发现内部股东所持股份在0%-1%、1%-5%和5%-20%超过20%四个区间上Tobin’Q 值分别随内部股东拥有股份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减少、增加和减少。迈恩―海恩.乔(Myeong-Hyeon Cho,1998)发现在公司内部股东拥有股权在0%-7%、7%-38%、38%-100%三个区间上,公司价值分别随内部股东拥有股权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减少和增加。
(三)股票的所有权结构周业安(1999)对国有股与净资产收益率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得出国有股的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孙菊生等(2006)、王芳芳(2007)发现国有股比重与公司业绩显著负相关。关于法人股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实证研究认为,法人股与公司治理绩效显著正相关、曲线相关、相关关系不显著。周业安(1999)对法人股与净资产收益率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法人股的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张(2000)、孙菊生、李小俊(2006)以及王芳芳(2007)等发现法人股所占比重与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孔爱国、王淑庆(2003)认为法人股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呈现出倒U 型结构。而林长泉(2004),孙敬水、俞利峰(2007)得出了法人股比例与公司业绩相关关系不显著的结论。社会公众股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一般认为是负相关关系,但也存在个别结论表明流通股比例与公司治理绩效间的关系不显著。肖作平(2003)发现流通股比例与公司价值负相关。王芳芳(2007)发现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而许小年(1999)的研究表明流通股比例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不甚显著。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及绩效的影响既有正相关关系的实证结论,也存在机构投资者对绩效的影响不显著的实证发现。此外,Chaganti,DeCarolis和Deeds(1995)Leland和Pyle(1977)、Grossman和Hart (1980)、McConnell and Servaes (1990)、Kaplan和Stromberg(2001)以及Gillian和Starks(2003)对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均进行过深入研究,结论均支持机构投资者所持有的股份与公司经营业绩正相关。但M.Keyes(1997)、Kevin Keasey和ShortHelen(1997)、Karpoff (1996)均支持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不显著或没有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股权集中度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取决于所处环境的状况。截然不同的,英美国家高度分散的股权和日德国家高度集中的股权不但没有形成截然不同的治理绩效,反而形成了当今世界两种主要的公司治理模式。我国的证券市场至今不过近二十年的历史,上市公司大多数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结果,股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一股独大,即使是在民营企业较多的中小企业板上,家族或企业创始人的控制仍然体现出这一特征。信息的不对称和利益的驱动,使得分散的中小投资者不愿也不能发挥监督经理人员作用,股权的集中有利于对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的经理人员的监督。但随着大股东利益趋同效应的不断扩大,型问题逐渐减少,直至大股东拥有了100%的股权,该类问题消失。但随着股权集中度的增加,来源于大股东的利益侵占问题可能出现,要解决此类剥夺型公司治理问题,有赖于第二至第五股东的持股之和,即形成有效的股权制衡。基于此,提出假设:
假设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治理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2: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公司治理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
投票权结构实则是公司治理中型问题与剥夺型问题的交织。作为内部股东,一方面,受全体股东委托经营管理公司,形成委托关系,成本随着随着持股比例的增长而减少,直至100%持股时,成本消失。另一方面,作为股东,为最大化个人收益,与外部股东之间形成了剥夺型问题。随着内部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型问题趋于减少,但剥夺型问题越来越明显。基于此,提出假设:
假设3:内部股东(高管)持股比例与公司治理绩效的关系取决于剥夺型问题和型问题的综合作用
股票归属于不同的股东,不同的股东以不同的方式作用于公司治理,形成不同的绩效。国有股股东由于主体虚置,形成重重委托,委托链条的延长,使得股东的监督动力及能力均大打折扣,成本增加。法人股东执着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往往是最有动力进行有效监督的,这会减少成本。另一方面,法人股东可能意图通过控制权实施关联交易等实现其他目的,这往往会形成新的成本。社会公众股往往因为监督动力不足,喜欢搭便车。机构投资者更关注变化带来的收益,缺乏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但由于持股量大,退出成本高昂,导致机构投资者意识到应积极参与到公司治理中来,积极公司治理主义在机构投资者中正逐步抬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逐步推进,对中小企业板所有权结构的治理效应研究应重点关注机构投资者的这种转变。基于此,提出假设:
假设4:机构持股比例与公司治理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8年12月31日之前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江苏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共计33家,剔除主营业务利润率异常的*ST张铜和澳洋科技,以公司规模、所处区域及上市时间为控制变量。数据主要来源于中投证券公司股票行情软件的公开信息,依靠手工收集获得。
(三)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 为了判断江苏中小板上市公司股本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本文试图以公司绩效变量为解释性变量,以股权集中度、内部股东比例、机构持股比例为解释性变量,以上市时间和公司规模为控制变量,设计检验如下模型:
ZYLR= a0+a1DYCG+a2ESCG+a3GGCG+a4JGCG+a5GSGM +a6SSSJ+ε
回归模型中各变量选取如下:第一,公司绩效变量的选择。从国内研究来看,选择托宾值及净资产收益率的较多。但是在我国由于债务市值通常采用账面价值,公司重置价值难以准确衡量,因此不适合用托宾值来衡量公司绩效;净资产收益率是证监会进行股票发行及特别处理的考核指标,加重了这一指标的盈余管理现象。因此,本文选取主营业务利润率(ZYLR)来衡量公司治理绩效。第二,股权结构变量的选择。对股权集中度的考查,选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DYCG),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ESCG)。内部股东持股通过高管持股比例(GGCG)进行反映,机构持股情况则以机构持股比例(JGCG)来表示。第三,控制变量的选择。选取公司规模及上市时间作为控制变量,这是因为中小板上市公司规模差异较大,同时在上市时间上,主板市场存在的“一年赢、二年平、三年亏”的现象说明上市时间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关系。公司规模(GSGM)用上市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上市时间(SSSJ)以距离2008年12月的年数计算。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江苏中小板上市公司截止到2008年末33家上市公司,其中有10只股票入选中小板100指数。从行业分布里看,制造业共计18家,纺织业2家,有色金属类3家等。从注册地来看,苏南26家,苏中6家,苏北仅有1家。结合环境,从上市日期来看,基本呈现出平稳的态势。上市公司的规模较小,差别较大,平均总股本为26875.9485万股,总股本最大的苏宁电器299100.80万股,总股本最小的澳洋顺昌才6080万股,仅为苏宁电器的2.03%。2008年主营业务利润率也呈现出较大差异,平均3.94%,标准差为10.54%,主营业务利润率最大的恒宝股份21%,最小的*ST张铜-33%。江苏中小上市公司呈现出的规模、行业、区域及其利润分布上的特点基本体现了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特点。规模小,以制造业为主,区域分布上与江苏区域经济的梯度分布一致,利润的差异显示出较大的投资风险。江苏中小板上市公司基本情况统计结果见(表1)和(表2);各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3)。江苏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差异较大,2008年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39.84%,而最大持股比例达到63.99%,处于绝对控股状态,最小则只有14.71%,股权分散度高。高管持股差异最为明显,最大持股比例高达56.75%,而最小持股比例为0,标准差高达16.32%。机构持股也显示出明显差异,最高持股为34.66%,最低的没有机构持股。
(二)相关性分析由(表5)可见,主营业务利润率与上市年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及公司规模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机构持股比例显示正相关关系,但均不显著。主营业务利润率与第二到第十大股东及高管持股比例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
(三)回归分析 (表6)显示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仅能解释主营业务利润率的38.7%的变动。(表7)方差分析表明,回归方程整体是显著的。(表8)中的t检验结果表明,仅高管持股、机构持股回归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与主营业务利润率正向相关,但不显著;公司规模系数显著负相关,上市时间回归系数负向相关,但不显著。从检验模型可以看出,在江苏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影响因素中,公司绩效随着高管持股、第一大股东持股、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机构持股的增加而提高,尤其是高管持股、机构持股的公司治理效应显著,符合假设1到4;随着上市时间越长,公司治理绩效下降,这与主板市场所呈现的现象一致,但是并不显著。公司规模越大,公司治理绩效下降,且显示显著性。
五、结论
第一大股东持股、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表明,江苏中小板上市公司总体上股权分散,股权的适度集中将有助于公司绩效的改进。同样的现象也存在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上,提高第二到第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也是一条途径。高管和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起到了显著性作用。上市时间越长,公司绩效下降,可能是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行上市规则、圈钱的观念等有关。公司规模的显著负相关说明,中小板上市公司以家族企业较多,在规模扩大后,公司治理无法得到同步提高。基于此,要改善江苏中小上市公司的治理。引导公司适度提高股权的集中度,充分发挥第一大股东的监督作用,减少型公司治理问题;同时通过第二到第十大股东的制衡作用,减少剥夺型公司治理问题;引导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完善发行上市及退市机制,树立科学的股票上市观念;上市公司应该学习规模公司的治理经验,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孙永祥:《公司治理结构:实证与理论研究》,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年版。
[2]汪平:《财务理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3]刘莲花:《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治理绩效:基于中国的经验证据》,《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篇4
【关键词】股权结构;公司治理机制;股权集中;股权分散
公司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在世界经济中已经成为了占据领先地位的组织形式。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提高经营绩效的必要条件。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是公司制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是真正实现公司制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重要保证。
一、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
(1)股权结构的含义。股权结构是指股东的产权结构,即公司股东权益的构成和分布状况,具体而言是指公司内部各种类型股东所持有的股份占总股份的比例以及所持股份的流通与非流通性、股权的集中与分散等。(2)公司治理机制的含义。公司治理机制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公司治理机制是指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条件下,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即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权利和责任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广义的公司治理机制则涉及到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供应商、债权人、政府、社区和雇员等与公司有利益关系的集体。(3)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一般来说,股权结构决定着公司治理机制。有什么样的股权结构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治理机制。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它决定了股东结构、股权集中度;而公司治理机制则决定了如何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利益的分配,是衡量公司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因此,股权结构、公司治理机制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只有合理的股权结构才能形成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
二、不同的股权结构模式对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
(1)股权集中型。股权集中会给公司治理机制带来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一方面,在股权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模式下,大股东掌握了控制权,其具有限制经理人牺牲股东利益,谋取自身利益行为的经济激励,可以更加有效地对经理人的行为施加监管,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问题。另外,大股东持有较高的股票份额,与公司的利益相关性也较高,这能够促进他们有积极性去监管经理人的行为,使得经理人的行为倾向于股东利益最大化,同时也能够缓解中小股东“搭便车”的问题。另一方面,股权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模式也会给公司治理机制带来消极的影响。大股东凭借其所持有的较高股票份额,谋取私人利益,从而牺牲了中小股东的利益,甚至会损害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2)股权分散型。在股权分散的股权结构模式下,单一股东缺乏对经理层进行有效监管的动机,导致公司治理机制失效,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形成公司经理层强,外部股东弱的局面。股权分散模式带来的主要问题是“内部人控制”,经理层掌握着公司控制权,谋取私人利益。在股权分散模式下,单个股东持有公司份额很少,其对公司的监督能力有限,而且其对经理层实施监管获取的收益按持股比例分享,但是却要单独负担全部的监管成本。因此股东要在成本和收益之间将进行权衡,并以此决定是否对经理层实施监管。在这种情况下,分散的股东普遍存在着“搭便车”心理,监督经理层行为的积极性很小。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
(1)股权结构复杂。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十分复杂,股票被划分为国家股、国有法人股、社会法人股、内部职工股和社会流通股,社会流通股又进一步分为A股、B股、H股、S股等。不同类别的股票在股价、流通性和转让程序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别,形成了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的状况。(2)股权结构不合理。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其是否合理决定着公司治理的效率。我国推行股权分置改革的目的在于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公司治理效率。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各类非国有股不断涌入,使得国有股在总股本中的比例有所下降,有效地优化了股权结构。但是目前,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的局面依然存在,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依然高度集中,国有法人股依然占据着绝对控股地位。(3)国有股“所有者缺位”现象严重。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确保所有者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而当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所有者缺位”。国有股是非自然人持有的股份,其股东理论上应该属于全体人民,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也是全体人民。但是真正能够对国有资产使用和处置的只能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机关及其授权的相关部门,而政府机关又委托资产经营公司代表政府行使股权,资产经营公司再向企业派出法定代表人,这种不规范的委托关系会导致上市公司出现经营者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经理层缺乏为国有资产的利益而实施经营管理行为的激励,从而导致国有股“所有者缺位”现象的出现。
四、优化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政策建议
(1)逐步减持国有股,以有效的股权结构制衡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减持国有股,降低国有股的比重,提高社会法人股东和社会公众股东的持股比例,优化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机制,这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和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观点。国有股减持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国有股配售,二是国有股回购。第一,国有股配售是指在全流通的情况下,向普通的股东以低于市价的方式出让国有非流通股。国有股配售可以降低国有股权比例,重新配置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促使上市公司内部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从而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第二,国有股回购是指上市公司用现金将本公司发行在外的国有股购回,并注销这一部分以达到降低国有股在上市公司股本中所占比重的经营行为。适当的国有股回购有助于减持国有股,盘活国有资产,增加上市公司其他流通股东的持股比例,从而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机制。(2)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形成股权结构多元化。机构投资者是指接受投资者委托,以证券投资为主要获利方式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机构投资者与分散的小股东相比,其在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例如,机构投资者能够解决小股东不具有规模效益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消除大股东以及内部人控制所缺乏的外部独立性与公开性。机构投资者能够有效地监督经理层的经营行为,参与公司治理,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3)推进股权分置改革,优化股权结构。股权分置指的是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在一个上市公司的总股份中存在的现象。股权分置改革是由国有股减持和股份全流通的概念演变而来的,是资本市场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制度变革。股权分置改革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改变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现状,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促进各类股东形成共同的利益基础,提高上市公司的绩效,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和公司利润的最大化,最终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地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股权分置改革不能一步到位,因此我们要稳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
参 考 文 献
[1]徐莉萍,辛宇,陈工孟.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及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6
[2]赵秋君.美日两国公司股权结构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启示[J].会计之友.2005
[3]高闯.公司治理:原理与前沿问题[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9
[4]葛蓉蓉.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影响的状态依存性[J].金融研究.2006
[5]杜亚,刘祯艺.解决公司治理问题的利器——股权激励[J].企业导报.2009(5)
篇5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不承担企业的最终风险的经营者管理者企业的经营中的一切事物,为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一致,股权激励政策便产生,他联系着公司高管薪酬与公司的业绩。激励经营着全心全意为公司的预期发展而努力着。
二、股权激励的含义
股权激励是指公司以自己的本公司的股权为根本,将公司的股权分发给高管,从而达到对高管实施中长期的激励。进而形成高管与所有者利益者取向相同,利益共赢。股权激励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现了公司价值与高管薪酬紧密结合。
股权激励是得到各个发达国家的多年实践并且得到了有效的长期激励方式,股权激励相对于其他的方式具有力度大时效长等特点,还可以避免高管的短期行为。
三、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政策存在的问题
股权激励政策由于可以带动高管与企业持续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但是相对于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1.思想观念存在偏差
我国的历史文化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国家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价值是企业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经过了改革开放这种观念虽然对我国有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还是很有限的,很多的中国的员工很难接受收入差距较大的现象,同时,我国的很多高管对于股权激励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他们换句说就是更加青睐与短期的激励方式,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大的利益,这些观念都不利于股权激励更好的运行和发展。
2.内部环境不成熟
(1)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完善
对于我国的许多国有企业都存在着一股独大的特点,董事会、监事会等高管层并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无法形成科学规范的股权激励制度。
(2)内部财务制度不完善
资本市场的改革使得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在不断加强,但是任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会计准则的制定还是会有漏洞;上市公司对于信息的纰漏还是会有不真实,不充分的现象;商业文化也缺乏诚信;监管部门相对松懈,惩罚力度较轻,使得个别上市公司存在财务造假的现象。
(3)业绩考核不够规范
我国上市公司对于业绩考核反映的指标单一,没有反应短期和长期的风险,使得信服度不高,缺乏合理的考核标准,容易形成造假的现象,难以令人信服。
3.外部的宏观环境不成熟
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股权激励有效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规范的证券市场,有效的经理人市场,以及完善的法律体系都很重要,但是在我国这些方面恰恰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1)证?皇谐〉牟还娣?
证券市场是实施股票期权的基础,公司的业绩与高管的薪酬之间的关系为
如果证券市场的结构规范,则该传递就会比较顺畅,股权激励达到的效果就会比较好,但是我国的证券市场还不是很规范。并且我国上市公司的的股价尚不能充分地反应企业的真是业绩,因此对于高管对公司的贡献不能充分地作出评价,同时庄家操纵股价的现象较为严重,政府也会对股市有所干预,这些现象都影响了股权激励制度的有现实施。
(2)法律环境不够成熟
我国关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面的法律虽然在不断地完善中,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在股权激励授权的主体,激励的对象的选取,股票的来源,购买股票的数量以及比例,持股员工的离职等相关的问题,都需要有效地法律体系来维系。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操作过程中的合理合法。另外现行的法律和规章之间又存在着很多的矛盾。这些就使得企业在具体实施的时候产生的极大地困难。
我国对于税收优惠政策还是有些缺乏,很多西方的国家对于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政策都实施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然而在我国,不仅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反而还规定了行权人要缴纳股票交易的印花税外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真更是加大了股权激励的成本。另外有些国家也实施了相关的财务资助政策,可以确保激励对象获得获得贷款和延期支付。
四、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关于股权激励的建议
1.加强企业人员对于股权激励的理解和认识,引进西方的成功的股权激励的实施办法,更多的举办一些外出考察的机会,学习其他企业现有的文化和实施办法,聘请一些知名专家为高管培训,增强高管对于股权激励的长远认识,把眼光看远,是企业与员工共同可持续发展。
2.企业内部
(1)建立合理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有效地实施股权激励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便是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为了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治理模式,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和建立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约束关系更是现代化企业的核心。为了实现企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使得企业与企业管理者共同可持续发展,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促使管理层按照企业所有者的奋斗目标发展,同时又可以相互制约,是企业的资本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在我国如果要的股权激励的有效户顺利地实施,必须建立合理有效公司内部治理。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等层层划分,强化独立董事,外派监视和稽查特派员的监管作用。公司治理的优良的结构应当规定公司的持股员工所拥有的职责和权利,规定公司章程,同时建立公司实现目标的明确框架。
(2)加强内部财务治理
由于部分会计准则存在一些漏洞,对于企业来说为了能更好的实施股权激励政策,就必须完善企业自身的规章制度来达到弥补漏缺的效果,建立切实可行的股权激励制度,而不是一味的效仿,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与文化建立属于自身的制度,建立制度时,要考虑企业的规模水平,所属行业的特点,所在区域的文化特性,市场竞争力的水平和企业目前发展所在的阶段,以及需要激励的的高管的能力。在做好一切准备活动后,要为企业制定一个可行的适中的业绩目标,让经营管理者根据企业的目标制定自身的奋斗目标,最后实现管理者与企业共同可持续发展。
(3)优化企业的业绩考核体系
一个好的业绩考核体系是对员工最大的安慰和鼓励。另外,根据企业的财务指标来权衡企业的业绩指标是不够缜密的,因为由于内部监管机制可能存在一些不完善的现象,会使得某些高管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伪造财务信息。因此,企业在考察业绩时不光要关注企业的财务水平,也要特别关注一些非财务的指标,比如,员工的离职率,员工对于工作的满意程度,以及对工作的热爱程度。最后就是考核的方式,要尽可能地采取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秉承着民主的原则,不要让高管成为该考核的直接决策者。在考核中,企业应把行业现状,员工素质,社会发展形式等考虑其中制定合理地业绩考核体系。
2.企业外部
(1)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
由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体系等制度与国际逐渐趋同,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逐渐分离,这就使得经理人市场显得格外重要。当今的各大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模式正在不断的完善,所以对于经理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强。所以一些人力资源市场就应当加强对经理人等一些个人的资料和经历的记录保持真实,细致,这样企业在雇佣经理人的时候会对其个人的品质与能力有大体的了解,据此找到更适合企业的发展的经理人,也同时会对经理人产生制约,确保他们的能力和人品。
篇6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西方成熟资本市场上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与股利政策的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探析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与股利政策的相关性,从而为上市公司制定合理的内部治理机制提供参考。
一、引言
股利政策是关于公司税后利润在股利与公司内部留存收益之间的分配选择,是公司经营中一项重要的财务决策,是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因此,其必然受到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影响,不同的内部治理机制产生不同的股利政策。另一方面,股利政策虽然取决于内部治理状况,但通过分析股利政策可以透视上市公司的治理状况,合理的股利政策有助于降低甚至消除成本,使管理者尽量将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即恰当的股利政策可以作为一种约束机制,有效协调公司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缓解甚至可能解决公司治理问题。
作为公司治理基础,股权结构对公司内部治理的运作方式和效率都能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不同股权结构下的治理结构产生不同的股利政策。我国关于内部治理与股利政策的相关性分析,几乎都是在2005年股改前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并存,“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利”的条件下进行的,如今股改已基本完成,对于股改后的研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股改后我国股权状况发生了质的变化,所有股票实现了全流通,所有股东有了共同的利益基础,这将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发生重要变化,那么是否会使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发
生变化呢? 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二、国外发达资本市场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与股利政策相关性分析
(一)所有权结构
大量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是影响股利政策的重要因素。股权分散时,外部投资者对公司的经营状况不够了解,根据股利信号理论,高股利支付率可以向投资者传递公司具有良好发展状况的信息,因此公司一般都倾向于采取高股利支付率;再者,根据成本说,由于单个股东持股比例较低,对公司的监督成本大于其收益,因此一般情况下,股东没有动力对公司进行监督,而宁愿通过高现金股利减少管理者手中的自由现金流量,以降低成本。而股权集中时,比较成本与收益,控股股东有动力也有能力对公司运作进行监督,公司一般由大股东控制,其对公司的经营状况比较了解,于是无须通过股利向外界传递信息;所以股权相对集中的公司,股利支付水平一般较低。
在德国,首先,银行持有10%左右的公司股票,从而以大股东身份参与公司治理;再者,银行是中小股东股票的“保管银行”,可以代中小股东行使权。根据德国《股份公司法》,企业法人投票权力不能超过25%,而代表公众股东的银行的投票权却不受限制,因此银行在上市公司的治理中有突出作用。拥有股东和债权人双重身份的银行,有动力也有能力对上市公司的运营进行监督,股利政策的监督作用相对较小,因此其股利支付水平不高。
(二)董事会
作为最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董事会能对经理层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在德国,上市公司实行“双重董事会”制度,即包括理事会和监事会,且监事会的地位高于理事会。监事会有任免理事会成员的权力,监事会成员由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各一半组成,监事会成员不能兼任相当于经理人角色的理事会成员,因此监事会的监督作用较强,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另外,这种机制安排便于信息传递,能够有效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相较之下,股利政策所发挥的治理效率并不高,因此德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率较低。
(三)债务政策
债权融资的杠杆效应有利于限制管理者的随意行为,促使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一致,从而有利于减少成本。但过多的债务融资可能使企业的现金流发生短缺,更甚者可能陷入危机,银行为了保证资金回收,通常会限制企业的投资、股利发放等决策,因此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其股利支付率越低。在德国,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银行向公司提供各种贷款,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作为债权人和股东参与公司治理,虽然较好地贯彻了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但也限制了其股利发放水平。
通过对德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与股利政策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股权结构对股利政策制定的影响作用贯穿始终,股权结构是股利政策制定的根本影响因素。且综观德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发现,虽然其股利支付水平较低,但股利政策稳定,且以现金股利为主。
三、现时期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与股利政策状况
(一)股权高度集中
股权分置改革使所有股票实现了全流通,所有股东具有了共同的利益基础。由于股改方案大都采用对价支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各股东的持股比例,大股东(原为非流通股东)的持股比例有所减少,公众股东的持股比例增加。然而,针对我国2005年已完成股改的299家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这些公司2006年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仍高达38.56%,股权结构仍然高度集中,即公司仍然处于大股东控制之下,可能按照大股东的意志决策。
(二)无效的董事会
我国的董事会类似于德国的“双重董事会”制度,但又具有中国特色。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大部分都是内部董事,且由原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和行业内高级经理组成,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现象普遍,董事职业化程度不够,且也没有确立职业经理人观念;其次,我国的独立董事由于建立时间短,且基本上都是由大股东推荐产生,所以独立董事基本上都是听命于大股东,缺乏独立性。另外,我国的监事会形同虚设,监事会采用集体工作制度,监事会成员无法独立开展工作,起不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三)资产负债率偏高,但银行监督无效
我国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偏高,且近年来有逐年升高的趋势,2003—2004年都超过了45%,2006年甚至高达68.16%。但作为最大债权人,银行对公司治理的参与却受到限制,且由于银行本身也处于改革初期,内部治理尚不完善,因此对上市公司的监管缺乏力度。
四、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现阶段的内部治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此相对应,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在制定上较股改前并没有太大变化,每股现金股利2004年为0.112元,2006年为0.095元,并没有显著变化,股利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体现了控股股东的意愿,而不是建立在公司发展的基础上。
(一)股利政策不稳定,且缺乏连续性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决策受控股股东和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较大,公司发放股利不是以公司的长远发展为目标,而更多体现了控股股东的意愿,或者仅仅为了迎合政府的相关规定,而置公众股东的利益于不顾,因此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频繁多变,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在所有的a股上市公司中仅有519家公司在2005、2006年连续两年支付现金股利,且几乎没有公司保持相同的股利支付率,所以在我国股利政策不具有信号传递的作用,反映不出公司治理状况。
(二)股利支付方式多,现金股利不是主要的支付方式
我国上市公司采取的股利形式有现金股利、股票股利、现金加股票股利、现金股利加转赠股本、股票股利加转股本、现金股利加股票股利加转股本等多种。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上,现金股利是主要的股利形式,然而我国1393家a股上市公司中,2005年仅有639家分配现金股利,2006年仅有747家,近乎多半的公司不发放现金股利。依靠发放现金股利来降低成本,改善公司治理在我国基本上还行不通。
五、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与股利政策
(一)完善董事会结构,加强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我国董事会结构可以参考德国的模式,重组董事构成,让股东、雇员和债权人共同组成董事会,为保证股东利益,股东董事应占绝对多数。为保证各位董事成员享有共同的权利,股东董事由股东推荐,雇员董事由全体雇员民主选举产生,债权人董事由债权人推荐,如此有利于企业信息交流,并对高层经营者有一定的监督制约作用。同时,加强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监事会成员同样由股东、雇员和债权人组成,但为了防止企业遭“内部人控制”,提高经营效率,保护债权人利益,可适当考虑债权人在监事会中的占有比例。
(二)加强银行信贷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现阶段我国的股权高度集中,但基本上都是国家或法人控股,银行不占有股份,公司资产负债率虽然很高,但银行不参与公司治理,对公司缺乏有效的监督,从而造成资金使用低效,银行资金回收率太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可以借鉴德国模式,加强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参与角色,并为公司提供融资、咨询等方面的支持。
(三)健全高管薪酬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
有效的薪酬激励,可以促使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一致,有利于提高公司经营业绩,这是增加股利发放的收益源泉。在日德等发达国家,高管薪酬普遍与公司经营业绩挂钩,从而充分调动了管理者的积极性。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管理机制混乱,薪酬与公司经营状况脱节,从而出现了大量经营者消极怠工现象。我国应借鉴德国模式,健全薪酬激励机制,激励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热情,从而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四)股利政策应当稳定、连续,并以现金股利为主
我国上市公司应借鉴国外发达市场的经验,建立稳定、连续的股利政策,增强股利的可预见性,切实维护股东利益,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现金股利是发达资本市场上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我国上市公司也应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并适当采用高现金股利支付率。高现金股利支付减少企业的留存收益,公司到市场再融资时必受到市场的监督,并且高现金股利减少了经营者所控制的自由现金流,有利于减少成本,对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状况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雷光勇.经理报酬契约设计与经理市场运行[j].管理世界,2003(4).
[2]李思敏.论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6(5).
[3]孙胜.股利政策与公司治理[c].山东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田银华,梁锷等.公司治理结构与股利政策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第1卷 第1期.
[5]汪昌云.公司财务政策与公司治理:中国的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股指期货;套利;协整;Johansen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2
一、股指期货套利理论介绍
套利是指利用标的资产的理论价格和其实际价格之间存在的偏差,不冒风险或是冒很小的风险而取得较高收益的一种交易行为,通常套利的时间是很短暂的。所以,股指期货套利就是是利用股指期货合约的价格和其理论价格之间存在的偏差,不冒风险或冒很小风险而获得较高收益的一种交易行为。常见的股指期货套利有期现套利,跨期套利,跨市套利以及跨品种套利,本文主要研究期现套利方法。
(一)期现套利
期现套利是指当市场上存在价格偏差时,以买入现货卖出期货或者卖出现货买入期货的方式进行套利的一种套利方法。即在买入(卖出)某个月份的现货标的股票的同时卖出(买入)相应期货合约的组合,并在未来某个时期进行对冲平仓的一种套利交易方法。它包括正向套利和反向套利。
正向套利是通过买入现货,卖出期货的方式实现套利的交易行为。当股指期货的实际价格大于其无套利区间的上限是,就可以买入现货同时卖出期货,进行正向套利交易。
反向套利是通过卖出现货,买入期货的方式实现套利的交易行为。当股指期货的实际价格小于其无套利区间的下限是,就可以卖出现货同时买入期货,进行反向套利交易。由于目前我国还不能进行股票现货的卖空交易,所以在我国还不能进行反向套利交易。
(二)无套利区间
在进行套利研究之前,首先要确定其无套利区间,当股指期货合约的实际价格和其理论价格正好相等时,就不存在套利机会。
1.完美市场假设下的无套利模型
利用已有的持有成本定价理论,得出股指期货在完美市场假设条件下的定价模型[1]:
(1-1)
其中, F表示股指期货在时间t时的价格,S表示现货指数在时间t时的价格;
R表示以连续复利计算的无风险收益率,q表示股息收益率;
T表示股指期货合约到期的时间(年),t表示现在的时间。
因此,股指期货合约的价格和现货指数的价格之间必须保持上述关系,否则就存在套利机会。如果F> Se(r-q)(T-t),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股价指数中的成份股票,同时卖出股指期货合约来获得套利利润,相反,如果F< Se(r-q)(T-t),投资者可以通过卖空股价指数中的成份股票,同时买入股指期货合约来获得套利利润。
2.正常市场下股指期货的无套利区间模型
在完美市场中,不存在套利交易费用,而在正常市场中,交易费用也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假设进行一次买卖股指期货和现货的交易成本为C,则无套利区间为:
(1-2)
当股指期货合约价格在无套利区间之外时,才能进行无套利交易。
(三)现货模拟方法
进行股指期货套利交易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股价指数的模拟技术,即现货模拟技术,它决定了股指期货套利的成败,需要具备的特点有:
(1)模拟时间短,套利持续的时间是很短暂的,因此现货模拟技术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模拟。
(2)建仓和平仓的时间短,期货和现货应能够同时建仓和平仓,来降低基差风险。
(3)采用程序化的交易手段。
尝试用ETF基金来模拟现货,但是由于现在沪深两市还有跨市的ETF,还有以沪深300指数为标的ETF基金,所以,选择运用几种ETF基金来模拟现货。
目前,市场已经存在着上证50ETF、上证180ETF和深证 100ETF 三只ETF产品,这三只ETF与沪深300指数的相关性都较高,且流动性较强,符合要求,但是180ETF规模较小,不适合大规模的交易,而上证50ETF和深证100ETF构成了大多数沪深300的成份股,因此,我选择用这两只ETF进行现货的模拟。通过检验这两只ETF和沪深300指数之间的协整关系,得出现货模拟的模型。
二、协整模型理论及研究意义
协整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Engle 和英国经济学家Granger于1987年正式提出的。当我们对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时,总要求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否则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就变成了“伪回归”模型。而现有的经济数据总要受到时间变化的影响,大多数都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传统的做法是对变量的差分序列构造回归模型,但是对时间序列进行差分会导致各个变量之间长期关系信息的损失,而这些信息又是十分重要的,协整理论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一)协整模型的理论
所谓协整,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同阶单整的非平稳时间序列的线性组合是平稳的时间序列[2],则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协整的,根据Judge等人对平稳和非平稳序列的研究,假如序列Xt 和Yt有以下性质存在:
(1)如果Xt~I(0),即 Xt 是平稳序列,那么a + b Xt 也是I(0)。
(2)如果Xt~I(1),即一阶单整,那么a + b Xt 也是I(1)。
(3)如果Xt 和Yt都是I(0),那么a Xt +b Yt 是I(0)。
篇8
关键词:顾客价值;企业关键能力;物流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0)03-0065-04
Identifying Business Key Capability Based on Customer Value
――An Experimental Case Study of Chinese Logistics Companies
GU Qi-feng1, QIN Jin-na1, DING Hui-ping1, ZU Zhao-han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2.School of Computer Software of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Abstract:Understanding the business key capabilities based on customer values is important for enterprises to maintain and improv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ovel logical customer-value-based business capability enhancement paradigm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key-capability identification model. The model is validated in the empirical case studies in the Chinese logistics industry. Identify the capabilities that significantly impact customer value in terms of economic value, functional value and mental value, respectively, and then concludes the business key capabilities.
Key words:customer value; business key capability; logistics
1 引言
顾客价值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是管理学理论的努力探索与企业不断寻求竞争优势的管理实践两方面结合的产物。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各个企业将注意力集中在顾客身上,面向顾客的价值需求进行研发、销售和服务,为顾客提供超越竞争对手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顾客需求。实现顾客价值,必须与企业核心能力相结合。正如童煜和甘碧群提到企业构建核心能力,必须基于顾客价值,对顾客价值的系统分析有助于为企业准确地找到构建核心能力的基点[1]。企业基于顾客价值识别本企业关键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顾客价值与企业能力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以及如何基于顾客价值识别企业关键能力。本研究定位于:在理论研究层面上,提出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关键能力识别模型的理论方法;在应用研究层面上,立足于中国物流行业,提出基于顾客价值进行企业关键能力识别的通用定量方法,指导中国物流企业识别其关键能力,更好地培育和提升面向顾客价值的行业竞争优势。
2 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2.1 顾客价值与企业能力
关于顾客价值,Woodruff等人将顾客价值界定为:顾客对那些产品的属性、属性表现以及从使用中引起的有利于或阻止顾客在使用状态下取得他们的目的和目标的结果偏好及评估[2]。本研究提出顾客价值就是顾客在购买或使用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对所感知到的利得及所付出的成本的整体效用评估。本研究以效用价值论为基础,提出顾客价值是由产品或服务的“稀缺性”而体现的经济价值、物质本身客观的“有用性”而带来的功能价值和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主观“欲望”而带来的心理价值组成的。
关于企业能力,哈维•汤普森提到企业能力是配置、开发、保护和整合资源的技能和知识,是企业从事各种具体业务活动的基础[3]。本研究基于迈克尔•波特的企业价值链理论,提出企业能力是企业为了赢得持续竞争优势而培育的能适应外部环境、超越竞争对手、为顾客带来长期价值的能力体系。该能力体系是由内部物流、生产经营、外部物流、市场和销售、客户服务五大基本能力和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四大辅助能力构成。本研究提出企业关键能力是指在企业价值链的能力体系中,最能够形成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或创造长期顾客价值的关键环节;对于形成局部竞争优势或创造局部顾客价值的关键环节,就是该企业的亚关键能力;其余企业价值链环节均为企业的一般能力。
2.2 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能力提升逻辑框架
本研究认为,为了适应和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顾客价值已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新来源。顾客价值决定顾客忠诚度,赢得顾客忠诚度就意味着可以增加销售量,稳定企业利润源,提升企业价值,使企业有能力加大基础能力投入,提升企业价值链的运作效能,使产品和服务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带给顾客更大的价值,企业能力和顾客价值之间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圈。因此,本研究以顾客价值、顾客忠诚、企业价值、企业能力、企业关键能力等五大概念为核心要素,并将其放置于外部环境这个大的影响因素中,构建了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能力提升逻辑框图,如图1所示。
在该框架结构图中,顾客和企业是市场中的两大核心主体。整个市场就是以顾客为核心的顾客价值感知过程和以企业为核心的企业能力提升过程之间相互影响、循环互动的综合体。企业通过驱动企业内部价值链体系,生产出面向顾客需求的服务产品,全面提升顾客的经济价值、功能价值和心理价值,通过顾客价值的提升来提高顾客忠诚度,从而提升企业价值,全面挖掘企业能力活动的潜力,实现顾客价值提升的良性循环。
2.3 研究假设
顾客已越来越关注企业能力而不是其目前的产品或服务。姜大鹏提到在企业价值链配置层面上,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采购、内部物流、生产经营、市场销售、客户服务等过程中许多相互独立的能力活动,企业通过价值链配置系统把质量、创新和价值传递给顾客,同时又把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反馈给企业,最终实现顾客价值[4]。可见企业能力的各个组成部分与顾客价值有着紧密的关系。本研究立足陆家骝基于效用价值论提出的顾客价值分类理论[5]和Porter的企业价值链理论[6],创新性地提出企业的九大能力与顾客价值呈正相关关系,即企业的九大能力(内部物流、生产经营、外部物流、市场和销售、客户服务、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与顾客价值(经济价值、功能价值和心理价值)呈正相关关系。
故此,本研究提出顾客价值与企业能力之间关系的如下假设:
H1 企业能力与顾客价值呈正相关关系。
H11 企业分项能力与顾客价值呈正相关关系。
H12 企业能力与顾客分类价值呈正相关关系。
2.4 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关键能力识别模型
根据上述理论阐述和研究假设可知,企业分项能力与顾客分类价值均呈正相关关系,即企业能力强,企业所提品或服务的顾客价值就高;企业能力弱,企业所提品或服务的顾客价值就低。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关键能力识别模型,如图2所示。
为了研究“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关键能力识别模型”中的因变量(顾客价值)与自变量(企业能力)的相关性,本研究建立线型回归方程,可用向量矩阵(1)式表示如下
S=α+βW+ε(1)
其中S表示因变量的向量矩阵,W表示自变量的向量矩阵,α为回归方程的常数项,β是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向量矩阵,ε是回归方程的随机误差项。本文设置的显著性水平为α
2.5 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关键能力识别矩阵
围绕着如何判断哪些企业能力是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关键能力,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关键能力识别矩阵”。该识别矩阵指出:(1)当企业的某种能力对顾客价值的经济价值、功能价值和心理价值均有显著影响时,则该能力为企业关键能力;(2)当企业的某种能力对顾客价值的任意两种分类价值产生显著影响时,则该能力为企业亚关键能力;(3)当企业的某种能力对顾客价值的任一种分类价值产生显著影响时,则该能力为企业一般能力。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是在2009年6月至2009年8月之间进行的。本研究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中国重要的服务业――中国物流行业,为了确保样本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本研究主要选取物流委托方企业员工、物流专家学者、物流企业员工和政府监管者等作为调查对象。本研究采用访问调查的形式,当被试者接到问卷后,调研者首先对问卷的因变量(中国物流企业的经济价值、功能价值、心理价值)进行具体解释说明,然后让被试者根据给定的11家中国物流企业的企业能力分布组合进行顾客价值评价。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032份,剔除无效问卷,最终有效问卷999份,有效回收率为83%。
3.2 变量测量
本研究在研究国内外关于企业能力理论和顾客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在实际访问调查之前,对调查问卷进行预测试,再根据预试者的反馈,有针对性地修订问卷,使问卷更加简明准确。
(1)企业能力。本文结合物流行业特征和实际情况,采用专家评价法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七大企业能力,即采购(供应商绩效管理与考评)、生产经营(仓储设施及管理现代化程度、准时送达率)、市场和销售(市场占有率)、客户服务(增值服务/定制化服务、客户满意度)、技术开发(业务流程革新、物流系统自主研发)、人力资源管理(员工满意度)和企业基础设施(固定资产规模),对所选取的11家中国物流企业分项能力表现进行评价,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同时,为了避免被试根据公司的名称填写顾客价值,调查问卷略去物流公司的具体名字,用字母A~K代替。
(2)顾客价值。经济价值通过价格接受程度、性价比满意度等衡量。功能价值通过基本功能(准时发货,准时送达等)、增值功能(动态配送,货物跟踪,个性化需求满足等)等衡量。心理价值通过企业品牌、公众形象、物流服务整体感知衡量。根据给定的11个中国物流企业的企业能力评价组合,调查对象对经济价值、功能价值、心理价值进行打分,三种顾客价值都分为非常低、比较低、一般、比较高、非常高5个等级。
3.3 数据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Logit定序回归的方法(Logit Ordinary Regression)进行数据分析,首先进行全模型分析,然后,根据AIC和BIC的模型选择标准选择具有良好预测能力的模型。本文建立的Logit定序回归模型验证了企业分项能力对顾客分类价值的影响,并通过识别矩阵有效识别出企业的关键能力、亚关键能力和一般能力。
4 数据分析与结果
4.1 顾客价值定序回归模型分析
针对顾客价值(经济价值、功能价值、心理价值)与企业能力的关系,本文建立并选择定序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1)顾客经济价值的定序回归结论:所给定物流企业的市场和销售能力、采购能力、生产经营能力、企业基础设施能力对顾客经济价值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市场和销售能力、采购能力对经济价值的影响最大(0.78,0.78),生产经营能力次之(0.76),企业基础设施能力的影响最小(0.62),其余三种能力对顾客经济价值的影响不显著。
(2)顾客功能价值的定序回归结论:所给定的物流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采购能力、企业基础设施能力、市场和销售能力对顾客功能价值有显著的影响。其中,生产经营能力对功能价值的影响最大(0.95),采购能力次之(0.84),然后依次是企业基础设施能力(0.70)、市场和销售能力(0.63),其余三种能力对顾客功能价值的影响不显著。
(3)顾客心理价值的定序回归结论:所给定的物流企业的市场和销售能力、企业基础设施能力、采购能力、客户服务能力、技术开发能力能显著影响顾客的心理价值。其中,市场和销售能力对心理价值的影响最大(0.69),然后依次分别是企业基础设施能力(0.66)、采购能力(0.59)、技术开发能力(0.52)、客户服务能力(0.28),其余两种能力对顾客经济价值的影响不显著。
4.2 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关键能力识别
基于顾客价值的中国物流企业关键能力的定序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运用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关键能力识别矩阵对企业关键能力进行识别,详见表2。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1)企业能力与顾客价值呈正相关关系
具体说,企业的内部物流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外部物流能力、市场和销售能力、客户服务能力、采购能力、技术开发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企业基础设施能力等九大能力与顾客价值中的经济价值、功能价值和心理价值呈正相关关系。
(2)基于顾客价值的中国物流企业关键能力识别实证结果
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关键能力识别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顾客经济价值与功能价值均受中国物流企业市场和销售能力、采购能力、生产经营能力、企业基础设施能力的影响,但是企业各分项能力对顾客分类价值的影响程度不同;顾客心理价值主要受中国物流企业市场和销售能力、企业基础设施能力、采购能力、客户服务能力、技术研发能力的影响。
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关键能力识别矩阵的实证研究发现:市场和销售能力、采购能力、企业基础设施能力是中国物流企业关键能力;生产经营能力是中国物流企业亚关键能力;客户服务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是中国物流企业一般能力。
5.2 研究局限性
(1)本研究是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对B2C的服务行业进行了理论研究,对于B2B模式的行业需要通过深入访谈的方式进行理论研究。
(2)本研究采用定序回归的数学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对于基于其他相关的数学研究方法来探讨企业关键能力识别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讨和探索。
5.3 研究展望
本研究对中国物流企业进行了定量的实证研究,未来可以定期开展纵向和横向的实证研究,一方面可以纵向跟踪中国物流行业的顾客价值变化和企业能力表现演进,从而为中国物流企业开展企业关键能力甄别、培育和提升,促进顾客价值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下一步可分析不同产业间的顾客价值差异以及对企业关键能力识别的影响。具体地讲,就是利用本研究的理论方法,对其他行业进行应用研究,并就行业间的顾客价值差异性,和影响顾客价值的企业关键能力的因素进行横向对比分析,通过借鉴各行业间的顾客价值表现,取长补短,促进各服务行业顾客价值的提升。最后,未来还可以研究企业能力体系建设问题,围绕着企业关键能力的培育和提升路径等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理论研究。
参 考 文 献:
[1]童煜,甘碧群.构建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核心能力[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2):109-112.
[2]Woodruff. Customer value the next sourc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97, (2): 139-153.
[3]哈维•汤普森.创造顾客价值[M].赵占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3-40.
[4]姜大鹏,和炳全.顾客价值战略与持续竞争优势[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34-37.
篇9
一、研究设计
(一)理论分析与基本假设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股权集中度。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两权分离在现代企业中出现,并随之产生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各自的利益不同,其所追求的经营目标也会不同,因此,为了自己的利益,企业股东必须对经营者进行监督。而当企业股权过度分散的时候,每个小股东由于监督成本与获得收益的不匹配,他们往往会抱着“搭便车”的想法不去监督经营者,这就导致对经营者的监督缺乏力度,从而产生较大的成本。相反,一定程度的股权集中会使大股东出于自身利益的保护,具有监督经营者的强烈动机,而且大股东在与经营者对峙中,会比小股东占有更加有利的地位。因此,一定的股权集中度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公司治理绩效。
假设1: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治理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2)股权制衡度。股权制衡, 是指由少数几个大股东分享控制权, 通过内部牵制使得任何一个大股东都无法单独控制企业的决策, 达到互相监督、抑制内部人掠夺的股权安排模式。由于企业的股东之间也可能存在利益不相同的情况,特别是当企业存在第一大股东的情况下,第一大股东有可能会与经营者相互勾结,侵犯其他股东的利益。而若企业中存在几个大股东,那么各大股东会为了自身利益与其他股东和经营者之间进行博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企业的公司治理会引入更多的参与者,公司治理结果是多方博弈的一个产物,这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绩效。
假设2:股权制衡度与公司治理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3)国有股比例。国有股指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部门或机构以国有资产向公司投资形成的股份,国有股包括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国有股归全体人民所有,但事实上,不可能让全体人民作为国有股股东对上市公司进行管理,因此,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机构作为国有股股东对上市公司进行管理。由于这些机构又各自有其目标,他们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比较严重,往往会为了自己的其目标放弃企业的经营目标。因此,国有股在公司中往往对公司治理起不到太大的作用。而且由于国有股的所有者缺位还会带来较为严重的问题,由于政府企业的“政企不分家”也容易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因此,国有股不利于公司治理绩效的提高,会降低公司治理效率。
假设3:国有股比例与公司治理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4)法人股比例。法人股是指企业法人或具有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其依法可支配的资产,向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所形成的股份。法人股股东与国家股股东相比,往往会更注重企业的经营绩效,更具有“经济人”特征,会更多的参与到公司治理中来。而且法人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决策以及经营状况不满时,往往不是通过“用脚投票”放弃某一投资,而是通过“用手投票”的方式来参与上市公司的决策,以期实现自己的最大收益。因此,法人股比例对公司治理效率会产生正面影响。
假设4:法人股比例与公司治理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样本为2006年~2008年沪深两市的电力上市公司,依次剔除掉年度区间内被ST的上市公司、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及同时发行了A股、B股的上市公司,最后得到有效样本为50家电力上市公司。所有样本数据取自CSMAR财务数据库和手工整理数据,数据处理采用EViews5软件和Excel2003软件完成。
(三)变量设计本文选取的变量及具体说明如表1所示:
(四)模型设定 本文拟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以上变量进行回归,但考虑到各解释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首先要对各解释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
由表2可以看出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与国有股比例的相关系数达到0.57723,国有股比例与法人股比例的相关系数达到-0.4169,这表明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多重共线性或近似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为了使回归模型能够更好的拟合,本文对X1与X3、X3与X4分开进行回归。
根据以上变量建立的模型为:
模型1:Y=α0+α1X1+α2X2+α5X5+α6X6+α7X7+e
模型2:Y=β0+β3X3+β5X5+β6X6+β7X7+e
模型3:Y=γ0+γ4X4+γ5X5+γ6X6+γ7X7+e
二、实证分析结果
本文使用EViews5软件对构建的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见表3、表4、表5。
(一)模型1的回归结果 模型1的回归结果(见表3)显示:
(1)模型1的F统计量为6.336095,P值为0.000024,整个方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2)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X1)的系数α1为-0.175919,T统计量为-1.51071,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假设1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治理绩效呈正相关关系不一致。这可能主要是由于虽然股权集中可以让大股东加强对经营层的监督控制,减少成本,但公司的大股东利益也可能与外界中小股东的利益不一致,大股东会通过控制经营层以追求自身利益目标而不是公司价值目标。因此,由于利益趋同和利益侵占效应的相互作用,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治理绩效无显著相关关系。
(3)第二至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X2)的系数α2为2.727754,虽然这与假设2股权制衡度与公司治理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的方向一致,但T统计量只有0.979623,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是因为虽然在理论上股权制衡可以使各大股东之间相互监督、相互控制,从而提高公司绩效。但对于电力行业这样的行业,对企业绩效作出贡献的重要因素很可能是由于其垄断的行业性质,在这样的背景下,股权制衡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就会不明显。
(二)模型2、3的回归结果 模型2、3的回归结果(见表4、表5)显示:
(1)模型2的F统计量为5.686112,P值为0.000081,模型3的F统计量为5.779253,P值为0.000068,两个方程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2)国有股比例(X3)、法人股比例(X4)与营业利润率(Y)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关系,这在方向上与假设3、假设4相一致。但国有股比例(X3)、法人股比例(X4)T统计量分别只有-0.161841和0.644347,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实证结果表明公司股东类型与公司治理绩效无显著性关系。在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法人股与公司治理绩效的相关关系关系都不显著,国有股没有表现出由于“所有者缺位”导致的对公司治理绩效的负效应,法人股也没有表现出由于产权清晰引起的对公司治理绩效的正效应,股东类型与企业的业绩好像无关。导致这一结果的因素可能主要是由电力行业的自然垄断特性和产品需求的弹性小所造成的。
(3)对于公司规模、资本结构、成长性三个控制变量,在3个模型中,总资产的自然对数(X5)、总资产增长率(X7)都与营业利润率(Y)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资产负债率(X6)与营业利润率(Y)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三、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本文研究表明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不呈显著相关关系。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股东类型与公司治理绩效的显著相关关系在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都不存在。而公司规模、成长性与公司治理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说明在研究公司股权结构与治理绩效时,行业的竞争性程度起的作用非常大,不同的行业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对于电力行业这样的垄断性行业,其绩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形成垄断所带来的优势和提品的需求弹性小所带来的,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绩效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二)政策建议根据以上研究结论,笔者对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构建合理的股权结构从而提高公司治理绩效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适度增加行业竞争性。电力行业属于高度垄断行业,导致股权结构因素对公司治理绩效影响不显著的原因主要在于决定其绩效的因素主要是行业垄断带来的垄断优势以及其提品的需求弹性小。因此,适度加大行业的竞争性,可以使股权结构因素在公司治理绩效当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第二,保持一定的国有股持股比例。在电力行业这种基础产业和垄断性上市公司中,保持国有股股东的控股地位不会对公司治理绩效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反而通过国家持股,可以使这类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得到更多的国家政策性支助,同样也能使这类行业更好地对社会行使其职能。当然,国家控股还可以提高这类关系国计民生行业的安全性。
第三,强化监督力度。电力行业属于高度垄断与稳定的行业,其经营风险是比较小的,而高管的报酬通常又是比较高的。因此,为了提高公司的治理绩效,在对高管进行股权激励的同时,也必须加大对其的约束力量和监督力度。这其中的监督重点就要放到高管的薪酬上来,尤其是在职消费这块,一方面要强化董事会、监事会的监督力量,以及外部监督力量,如独立董事和外部审计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如加大举债等来控制自由现金流量,使得高管可用于在职消费的现金流减少,从而降低成本,对公司治理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淘、王丽萍:《股权结构、激励机制与治理效率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2]何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8年第5期。
[3]徐星、张剑:《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研究》,《交通财会》2007年第1期。
篇10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音乐艺术;儿童孤独症;音乐治疗;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222-05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至今病因未明的、严重的、广泛性身心发展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语言、社交、行为、认知等方面的发育异常。根据DSM-IV的诊断标准,孤独症多起病于3岁以前,大部分患者还伴有智力低下的特征。自1943年Leo Kanner教授首次在John Hoopkins医院发现并报告孤独症至今,关于孤独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取得重大进展。近年来,孤独症在我国的诊出率呈逐年增多趋势。根据2001年对全国六省市0~6岁儿童的抽样调查,在0~6岁儿童中精神残疾现患率约为0.101%,全国约有0~6岁精神残疾儿童10.4万人,其中孤独症占绝大部分。调查结果还表明,孤独症的发生存在着性别差异,男孩明显高于女孩,比例约为5:1。但临床观察发现,女性患儿的症状往往较为严重。
孤独症对人的社会化功能损害极大,致残率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必须引起更多的关注与重视。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孤独症儿童没有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在确诊的精神残疾儿童中,有50.82%的精神残疾儿童根本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诊疗与康复,这其中有父母不重视的因素,有经济条件的限制,也有诊断技术和治疗途径的影响。而运用中国传统音乐对孤独症儿童进行辅治疗,无疑是一种易于操作、成本低廉的办法。
1 孤独症的病症、病因及发病机理
根据现有资料和临床观察,孤独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孤独离群。喜欢生活在自我的狭小空间里,不善于也不喜欢与人交往,喜欢单独行动,对外界事物漠不关心,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反应冷淡,甚至带有一定的恐惧或敌对情绪。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极度封闭,不考虑别人的看法与体会,我行我素,旁若无人。二是语言障碍。多数患者不善于通过语言表达自己,很少向人提问或回答问题,平时言语很少,极度严重的甚至终生不语,日常词汇有限,声音很小,常常以手势代替语言,喜欢自言自语和重复单调的话语。三是思维偏激。脑筋多“不转弯”,不少患者有异于常人的专注力,能长时间做一件常人认为比较枯燥的事情。行为非常刻板,喜欢单一的重复,对一切事物都强烈要求保持原样,如有变动则会有明显的焦虑反应。四是智力障碍。有3/4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水平低下,少数患者智力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部分患者由于专注力极强,一旦对某项事物产生兴趣,会表现出超常的天分,呈现智力孤岛现象。针对上述特征,医学界逐步建立了有关儿童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并通过行为评定、诊断访谈、社会适应能力评估等方法进行筛查和诊断。
研究表明,孤独症的发生与先天因素关系密切,而与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地理位置、经济水平、生活方式和受教育程度等后天因素无关,其先天因素表现为母体的情绪、营养、饮食习惯,以及出生时的异常情况等。通过孤独症患儿与正常儿童的比较,我们可以将儿童孤独症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隐伏期(1-2岁),病症尚未显现出来,不易引人注意;第二阶段是分化初期(2-3岁),病症逐渐显露,患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低下,并会引起周围人的注意;第三阶段是分化成熟期(4-6岁),孤独症特征非常明显;第四阶段是分化晚期,个体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并趋于稳定。可见,4-6岁是治疗孤独症的希望时间,而2-3岁是治疗孤独症的最佳时间。
目前,有关孤独症的病因学和生化异常改变尚不十分清楚,但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孤独症的发生可能与由多种生物学因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而导致的功能障碍有关。许多研究发现,大部分孤独症儿童都有过器质性脑病的历史,如在胎儿期和围产期脑损伤,则后天发生孤独症的可能性较大。同时,遗传因素、神经生理异常、神经生化改变、神经疾病和免疫功能缺陷等都与儿童孤独症有着密切关系。此外,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也会起到一定作用。调查显示,良好的家庭气氛、和睦的双亲关系对孤独症儿童的培养教育、促进其社会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2 音乐在孤独症治疗中的作用和理论基础
当前,世界上还没有任何方法能够治愈孤独症,但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病症,提高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中包括药物治疗、行为治疗、教育和训练等。从史前时代“法师”、“巫师”使用鼓、圣歌、歌舞进行魔法和宗教活动,到古埃及的长老医生将音乐作为心灵的药物,把歌曲治疗作为医学活动的一部分(Feder和Feder,1981),人类早已经意识到音乐对于思想、情绪和身体健康所具有的特殊力量。亚里斯多德说“音乐是人类灵魂的良药”。由于孤独症儿童对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感知,不同程度地存在感觉过敏或感觉迟钝的问题,围绕声音刺激对孤独症儿童心理影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在临床治疗中的生理/物理、人际/社会和心理/情绪等三方面的作用,形成了一系列有关音乐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近年来,音乐作为治疗孤独症的一种干预性手段得到了医学界和音乐界的广泛重视,并取得了相当成功。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种伴随着愉悦的进行的强有力的感观刺激和多重体验,包括可以听到的声音和可以感到的声波振动。国外大量研究表明,音乐的节奏可以明显地影响人的行为节奏和生理节奏,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反应,而选用合适的音乐可以有效地消除人的紧张情绪,促进人的身心放松,减少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长期紧张而对人体所造成的严重损害。尽管,孤独症儿童具有语言表达方面的障碍,但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的交流手段比其他方式更容易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刺激孤独症患儿的听觉神经,成为改善其身心功能、协调心理健康、建立良好情绪、矫正不良行为的有效手段。美国孤独症研究院院长Dr.Rimland认为,孤独症患者的音乐能力几乎是宇宙性的,尽管他们对周边的事物漠不关心,有的甚至没有语言,但对音乐通常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些患者甚至会表现出超凡的音乐感和超强的辨音能力。美国音乐治疗之父Gaston指出:“音乐的力量和价值就在于它的非语言 的内涵”。这种非语言的交流特点对于临床治疗非常重要,对普遍存在语言交流障碍的孤独症儿童来说更是如此。作为一种有效的交流媒介,它可以在治疗师与患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联系,形成有助于治疗成功的基本动力。正是由于孤独症儿童对音乐的特殊感知与反应能力,以及音乐具有舒缓心理、矫正行为、消除障碍等作用,运用音乐进行孤独症儿童的行为干预训练,来恢复、保持、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增强其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能力,成了孤独症儿童康复治疗与训练的一种有效手段。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以中国传统音乐作为研究对象并不是源于笔者狭隘的民族心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的维度,影响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它的理解、感悟和认同。虽然,孤独症儿童从小生活在自我的狭小空间里,很少受到本地区和本民族文化的熏陶,但他们仍然可能会因人种差异和代际遗传而被打上地区和民族文化的烙印,表现出对所处民族和地区文化的心理认同,而对孤独症成人来说,对这种音乐文化差异性的反应可能会表现得更为强烈。当然,这只是笔者一种无谓的猜测、疑虑和担心,有关孤独症儿童跨文化的音乐治疗问题有待日后另行研究和探讨。
3 个案选择与实验研究
为进一步探明中国传统音乐对我国孤独症儿童的效果和作用,笔者从2008年开始对特殊音乐教育和特殊音乐治疗进行专题研究。2009年3月,又在南京市某特殊教育学校选择了8名孤独症学生进行对比试验,前后历时5个多月,获得了第一手实验数据。
3.1 对象选择
根据南京市某特殊教育学校提供的孤独症学生档案,笔者从中选择了7男1女,共8名学生,年龄均为9岁,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名。这8名学生肢体发育正常,说话吐词不清,生活自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和与人交往能力都很差,不能进行学习和计算,并于2006年前后被南京市脑科医院诊断为孤独症。
3.2 研究思路、模式和技术
本研究尝试地运用心理学、神经生理学、教育学和音乐治疗等学科基础理论,根据孤独症儿童的不同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音乐演听训练,努力提高他们的模仿、感知、协调、认知等方面的能力,以寻求一种适合我国孤独症儿童身心发展的训练方法。
针对孤独症患儿语言发展、社会交往、感知反应和行为控制等方面的问题,本次实验综合采用接受法、主动法和即兴演奏法等三种技术。
(1)接受法。接受法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听到和倾听两个听觉程序,改变孤独症患儿的情绪和心理,并对音乐产生积极的反应。例如,通过聆听旋律优美、轻松活泼的中国传统经典曲目,使患儿舒缓情绪,身心放松,引发和促进其与治疗教师非语言的情感交流;通过音乐听力训练,使患儿提高通过声音获取信息的能力,改变其“充耳不闻”的毛病;通过听觉辨别,提高患儿对音乐的理解力。
(2)主动法。主动法强调的是通过听觉引导,在患儿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建立起积极的联系,并激发和使他们产生健康的变化,逐渐由聆听音响发展到亲身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例如,让患儿直接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帮助他们稳定情绪,改善症状,促进大脑皮层的活动和调节;通过模仿性演奏、歌曲演唱和呼吸训练,增强患儿口、手、眼的协调能力,让患儿在自己熟悉的音乐情境中学习掌握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气的强弱等。
(3)即兴创作法。让孤独症患儿在潜意识和半意识的指引下,自发性地甚至创造性地进行器乐演奏或自由演唱,以帮助他们随心所欲地抒发和宣泄内心情感。患儿即兴创作的乐器一般比较简单,多为不需要经过学习便可以演奏的节奏性或旋律性打击乐器。如小鼓、摇铃、三角铁、钢片琴等。
3.3 方案设计
3.3.1 治疗目标:短期目的是减少50%的刻板、四处走动的行为,减少50%情绪干扰行为,增加50%集中注意力演奏打击乐器;减少50%的焦虑、情绪发作和躁动,增强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能力。最终目的是提高患儿的社会融合性,消退干扰行为,提高注意持续时间、学会沟通、消除爆发性的情绪干扰行为。而从显性目标来看,主要是增加患儿随老师做动作的时间和次数。据此,我们确定靶行为A:减少不当行为――攻击性情绪扔、打物品;靶行为B:增加适当行为――将攻击性情绪转移到打击乐器的演奏上。
3.3.2 时间和地点选择:本实验在特殊教育学校约30平方米的音乐治疗室内进行,室内配有摇铃、铃鼓、小鼓、响板、木鱼、打棒、沙槌、三角铁、电子琴、钢片琴、奥尔夫音块、录音机、录像机等设备。音乐治疗以个别治疗为主、集体治疗为辅。个别音乐治疗每周1、3、5分别进行1次,每人每次30分钟左右。集体治疗每周进行1次,每次45分钟左右。
3.3.3 训练安排:通过教师和家长的陈述,进一步对实验组患儿进行观察和评估,并根据每位患儿的特点制定个别化治疗计划,以听觉刺激和节奏训练为主。(1)听力训练。主要让患儿多听一些中国传统音乐曲目中活泼明快的音乐作品,舒缓他们的紧张心理,使之熟悉并发生兴趣。(2)演唱和记忆训练。选用患儿熟悉或者具有生活意味和特定情感的歌曲,让他们跟着音乐的旋律进行模唱,引发其与音乐相伴生的情感和记忆。(3)演奏训练。在治疗教师的带领和指令下,进行简单的演奏训练。(4)发音训练。伴随着音调变化,进行呼吸调节和发声练习。(5)协调性训练。跟随音乐的节奏,完成拍手、行走、舞蹈等运动。
3.3.4 音乐选择:不同的音乐会引起人的不同心理体验,使人变得或倦怠,或活跃,或胆怯,或兴奋,因此针对每一位孤独症儿童选择合适的音乐十分重要。本次实验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选择的多为中国传统经典曲目。开始时,主要选用每位患儿所喜爱的音乐作品。随着治疗过程不断推进,逐步选用风格多样化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以增强其适应能力。
3.4 治疗过程
在确定了治疗对象和治疗方案之后,2009年3月至6月和2009年9月,我们对实验组中的4位患儿分别进行了针对性治疗。每次治疗结束后,详尽地记录下治疗的日期、时间、训练方法、目标行为持续时间和目标行为频率等内容。5个多月的治疗过程没有固定模式和训练内容,具体实施计划常常应时而变。由于4位患儿从未接受过音乐专门的学习与训练,缺乏音乐基础,所以,治疗过程从最基础的乐器触摸、最机械的敲击训练和最简单的儿歌模唱开始,让患儿跟随老师做简单的动作,逐渐形成他们对音乐的基本印象,从而建立起患儿与治疗教师的情感联系和对音乐的第一反应。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尝试性地采用音乐伴奏方式让孤独症儿童感知音乐的节奏;让患儿自由地即兴演奏乐器或无拘束地哼唱歌曲,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让患儿跟随着音乐的旋律,进行各种音乐游戏,增强他们的行为控制能力;让患儿在治疗教师的指令下完成各种音乐活动,增强与人交流的能力,实现对要求的遵从和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同时,我们还通过歌曲学习 和呼吸训练,帮助他们掌握一些语汇和节奏,形成对音调和节奏的正确控制。需要说明的是,在治疗过程中,患儿主动表达意识和能力较差,注意力很不集中,情绪波动大,有时会拒绝合作,治疗状况偶有反复。目前,针对上述患儿的音乐治疗仍在继续。
3.5 疗效测试与评估
本次实验在综合参考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丹佛智力发育筛查量表、儿童社会适应能力量表、儿童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儿童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等的基础上,结合音乐治疗的自身特点,设计了一套《特殊儿童音乐治疗测量用表》(囿于文章限制,在此不作详细介绍)。量表共分7大项、58个小项,每小项3分,总计174分。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动作协调能力和认知能力;二是乐器演奏技能(包括儿童打击乐器、音条乐器、键盘乐器)和音乐感受能力;三是情绪控制和与人交往能力。
量表中的所有内容由学生家长和未参与实验的教师协助填写,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每个月各填写1次,由此获得了每位患儿的7份数据。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测量数据分别计取算术平均值,并通过这7组数据的纵向对比,以及实验组与参照组的横向比较来验证中国传统音乐在治疗儿童孤独症方面的作用。
图1数据显示,对照组初始测量数据稍好于实验组,且前2个月两组的数据增长相差不大,有关变化可能与患儿的自然增长有关。随后的2个月里,实验组学生的测量数据大幅提高(71.75-64=7.75),而对照组学生的变化不太明显(66-64.25=1.75)。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7月和8月暑假期间,两组学生的测量数据均有所降低,相较之下实验组的数据下降得更多一些。接着在暑假之后的第1个月内,实验组的测量数据又有较大提高(73.5-70.5=3),而对照组的测量数据变化很小(65.75-65.5=0.25)。从这一连串的数据变化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音乐对治疗儿童孤独症的实际效果,然而这样的治疗应当长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