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最佳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5 10:3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重阳节最佳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重阳节最佳诗句

篇1

春节戏码:屠苏酒

屠苏酒是过年喝的,几千年来名气巨大,饮用方法是现煮现喝。

屠,就是割;苏,就是药草,砍了药草来泡酒,泡成的酒就是“屠苏酒”了。“屠苏”本来是一种阔叶草。南方民间风俗,有的房屋上画了屠苏草作为装饰,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

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今天人们虽已不再大规模盛行此俗,但在节日或平时饮用这些药酒的习俗仍然存在。

养生主角登场

《本草纲目》、《备急千金要方》、《治疗与保健药酒》、《老年保健学》等医药典籍均有记载。内容大同小异:大黄、桔梗、蜀椒各15株,白术、桂心各18株,乌头6株、菝葜12株。其中大黄排各种滞浊之气,被称为药中的将军;白术健胃、利水、解热,久服能轻身延年;桔梗补血气、除寒热、祛风痹、下肿毒;蜀椒解毒、杀虫、健胃;桂枝活血化瘀、散寒止疼;乌头祛风痹祛痞、温养脏腑;菝葜驱毒、防腐、定神。此配方对人体裨益甚多。

养生小品编排

材料:白酒5 200克,厚朴8克,桔梗8克,防风8克,桂枝8克,白芷8克,川乌头8克,土大黄10克,檀香10克,花椒6克,藿香6克,威灵仙5克,甘草5克,茅术8克,冰糖250克。

做法:

1. 将厚朴、桔梗、防风、桂枝、茅术、川乌头、白芷、土大黄、檀香、花椒、藿香、威灵仙、甘草加工成粗末后置于容器中;

2. 加入白酒和冰糖,上锅隔水加热煮沸后,密封静置24小时;

3. 过滤去渣,装入瓷坛贮存即可。

养生表现品评

屠苏酒有祛风散寒、理气消胀、健脾和胃、化积消滞之功效,适于风湿等症患者饮用。

端午戏码:菖蒲酒

菖蒲酒远在汉代已名噪酒坛,为历代帝王将相所喜用,并被列为历代御膳香醪。到了明代,每逢“端阳节”这一天,皇帝除自己饮用外,还赐给宫眷内臣一起品尝,并要穿上“五毒艾补子蟒衣”,举行隆重的饮酒仪式。

它是以菖蒲为药料、以白酒或黄酒为原酒制成的配制酒,色橙黄微翠绿,清亮透明,气味芳香,酒香酿厚,药香协调,而不失中草药之天然特色,入口甜香,甜而不腻,略带药味,使人不厌,酿和爽口,辣不呛喉,饮后令人神气清爽。酒度为35°~45°,糖度为7°~10°。

养生主角登场

菖蒲是生长在山涧溪流旁的一种名贵药材,主产于江苏、浙江、四川等地,具有开窍、理气、驱风、活血等功效。早在先秦时期,《神农本草经》、《周礼》等古籍中,就有关于菖蒲药用价值的记载。到了宋代,它被道家视为“辟邪之物”。明清之际,饮菖蒲酒辟邪的风气大为盛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指出“菖蒲酒,治三十六风,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

由此看来,端午节饮菖蒲酒是为辟邪禳毒,久服可祛病强身。

养生小品编排

将菖蒲根去皮擦成碎末,加枸杞、党参、大枣、冰糖少量,用白酒泡12小时即可,随饮随制。

养生表现品评

此酒具有提神、化痰、清脑明目、轻身坚骨之功。常饮可补脑益智、延年益寿。

中秋戏码: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的一种美的享受。自古人们把桂花看成是富贵吉祥、子孙昌盛的象征,桂花酿制的酒自然也倍受人们喜欢。

我国用桂花酿制露酒已有悠久历史。2 300年前的战国时期,已酿有“桂酒”,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清代酿有“桂花东酒”,为京师传统节令酒,也是宫廷御酒。《蝶恋花》词中名句“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使这一名酒成了人们交友饮用的上乘美酒。直至今日也还有在中秋节饮桂花陈酒的习俗。

养生主角登场

桂花性温味辛,煎汤、泡茶或浸酒内服,可以化痰散瘀,对食欲不振、痰饮咳喘、肠风血痢、经闭腹痛有一定疗效。古人甚至认为桂为百药之长,用桂花酿制的酒能达到“饮之寿千岁”的功效。

养生小品编排

在每年桂花开放的季节,从桂花林中采一些桂花,在家自制桂花酒。桂花各品种中,以金桂最佳,数其最芳香。

将刚摘或摘下不久的桂花置于通风阴凉处摊开风干一夜,去掉垃圾成分,取250克,加入白糖250克(粉状冰糖最好)拌匀,放入容器内发酵二、三天后,加入2千克~2.5千克35°以上的米酒或高梁酒,密封保存,放在避光处,三个月后桂花酒即成。若窖藏一年后饮用,则为上好佳酿。加入50克桂园肉和10克白参、100克红枣,则更好。

TIPS

桂花酒属于口味酒,可根据自己的口味习惯选择白酒,和调整桂花、冰糖的比例。

无论做桂花糖或桂花酒,都不能将桂花水洗。

养生表现品评

正宗桂花酒通常色泽金黄,晶莹透明,有桂花香和酒香,味感甘绵醇厚,沁入心脾,有开胃醒神、健脾补虚之功,尤其适宜女士饮用,被赞誉为“妇女幸福酒”。

重阳戏码:酒

重阳佳节,我国人民有饮酒的传统习俗。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历史上酿制酒的方法不尽相同。

我国酿制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民俗有在盛开时,将之茎叶并采,和谷物一起酿酒,藏至第二年重阳饮用。

据南朝梁关均撰《续齐谐记》记载,“九月九日……饮菊酒,祸可消”。这是重阳节需饮酒的开始。

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酒。

到了明清时代,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用甘煎汁,用曲、米酿酒,如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其效更佳。

养生主角登场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从医学角度看,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

养生小品编排

将干去蒂洗净晾干,泡于低度粮食酒中,一两天后就可以饮用。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国学教育;传统文化

语文学科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对传承和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国学,“就形式而言,国学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就内涵而言,国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关注语文教学中的国学,并充分认识国学的当代教育价值,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都具有重要和长远意义。

如何发挥语文学科优势,把语文教学与弘扬国学结合起来?如何利用语文教学中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唤发起学生学习国学的热情,富于国学教育更加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以保证我国国学教育的持续发展?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语文教学这一便利的平台,努力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国学教育体系,身体力行地用国学的智慧之光点亮学生的心灯。下面,围绕这些问题做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国学”之定义

“国学”的“国”有着特定的社会历史涵义,它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历经数千年演变,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的文化体系。国学教育最主要的特点是它鲜明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表现为注重现实人生的意义,具体地讲就是注重人生伦理价值与艺术品味,注重人生的自我修养。我们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去解读和品味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对其蕴含的民族文化精髓进行传承、弘扬之余,更要创造性地学习,密切结合时代品质,谱写出更加优秀的文化。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国学教育体系

1. 巧用教材,适机切入,使之成为传授国学教育的有效载体。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为例,7-9年级全部课文中有国学篇目80余篇,占全部课文的40%,加之课后十首古诗词、名著导读、综合性学习等,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国学教育资源库。

以上任意一课或一个环节都可作为开展国学教育的切入点。如《<论语>十则》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指导我们对朋友要以诚相待。教学中,可用先贤的言论来教育学生养成诚信的美德。《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色愈恭,礼愈至”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实例,语文教学中可以此为契机,对比时下学生的浮躁、目无尊长等现象,让学生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道、吃苦耐劳等传统文化。教师不须一言说教,学生自然能感受到文学形象的人格魅力。在作品的情感熏陶中,学生能够自然感知着是非曲直,接受着诚信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

2. 由点及面,改编教材,横向构建国学教育体系。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也得到了应有的体现,不论是唐诗宋词、经典名著、戏剧,亦或是建筑、绘画、谚语、民俗等国学教育内容在书中都能找到。我们可深挖教材主题内涵,由点及面,以主题为单位,重组单元,改编教材。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初中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点名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3. 循序渐进,梯度开展,纵向构建国学教育体系。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国学体系,应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阶段推进国学教育。

七年级阶段: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围绕“立志”“诚信”“孝悌”“为学”四个主题开展国学教育。使学生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后,对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和勤奋的态度。在知识的习得、习惯的养成、精神的磨练、人格的培养等方面有所获益。

八年级阶段: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围绕“宽容”“毅力”“惜时”“节俭”四个主题开展国学教育。意在教会学生在待人处事上善于调节自己的身心,凡是包容。在生活学习中,不畏困难、挫折,能懂得“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珍惜时间、珍惜青春。勤俭节约是我国传统美德,即使是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也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这一优良的传统美德。

九年级阶段:在九年级语文教学中围绕“得失”“爱国”“审美”“和谐”四个主题开展国学教育。九年级学生强调其争取人生观的建立,面临升学压力,学生如何保持正确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社会和学校应予以关注的问题。这一阶段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容易表现出叛逆的情绪和冲动的行为,而国学教育和文化的熏陶才能平衡学习的坐标,调节得失心,增强爱国心,提高审美情趣,构筑和谐生活,是时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国学教育真正走进学校、融入教学的表现。

4. 理念更新,教法灵活,形式多样地开展国学教育。

(1)诵读经典,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氛围熏陶,加深学生的经典记忆;通过诵读,使学生体会作品中蕴含的自然美、人性美,进一步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们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在学校和班级的布置中也可以体现这些内容,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国学文化”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此外,还可利用板报、手抄报、每日的校园广播作为宣传阵地。还有,在学校定期举行的以班为单位进行经典诵读比赛,都会是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3)传统节日,抓住学生的体验机会;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是引导学生诵读程颢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都将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通过出板报,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而且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作为语文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 刘心武.国学发展现状[M] .科普教育,2007.

[2] 章太炎.国学概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纪宝成.重估国学的价值[N].南方周末,2005.

篇3

关键词 功能对等 唐诗 不可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3.010

Abstract Tang Poems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on the issue of untranslatability of Tang poem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Because of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re will be some lost in the progress of th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Untranslatability surely exists, bu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 is feasible.

Keyword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ang poems; untranslatability

0 引言

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古诗是了解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唐诗的翻译不仅意味着是中外语言之间的一种交换,还意味着是对中国文化传播的促进。许多中外读者会发现翻译过来的唐诗很难懂,并且会逐渐失去阅读的兴趣。为了帮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减少唐诗翻译的局限,找到一个有效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1 唐诗和功能对等理论

一谈到唐诗的翻译时,我们首先会想到“信、达、雅”三字和创立了“三美”原则的许渊冲先生。对于唐诗的翻译,国内外学者中一直存在争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翻译这个领域注入新鲜血液。他将翻译定义为“翻译是用接受语再现源语信息的最接近的自然的相当信息,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风格而言。”(奈达,1993: 117-118)。该理论要求翻译文本的读者能和原文本的读者能有相同的回应。许多学者努力尝试着用奈达的理论来进行唐诗翻译。但是,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更侧重与意译,更加强调文章的意思而不是格式。所以在翻译中会存在局限,这种局限也被称之为不可译性。

2 唐诗的不可译性

可译与不可译是一个古老的悖论。唐诗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在翻译领域一直受到各家学者的争论。一些学者坚持唐诗的翻译虽然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在翻译过程中还是可行的。然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唐诗是不可译的。在笔者看来,对于唐诗的翻译我们没有绝对的可译,但也应承认唐诗翻译的局限性。其实,翻译可以被看作是语言的转化,是把一种读者相对来说不那么熟悉的表达方式转换为对他们来说比较熟悉容且符合他们表达习惯的方式的过程。而译者主要应该向读者传达文本的精神和意义。

2.1 语言角度

唐诗有着丰富的内容,动人的意境,和谐的韵律和完美的形式。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读者的关注。但也恰恰是因为语言,反而成为了唐诗翻译的一大局限。

2.1.1 押韵

唐诗不仅文体严格,并且还强调韵律。平上去入四种发音使得唐诗读起砝爬派峡凇T谔剖翻译的过程中,关于押韵这个问题一直被学者们所探讨,但是仍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我们来看看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独坐敬亭山》的英文翻译:

All birds have flown away, so high;

A lonely cloud drifts on, so free.

We are not tired, the Peak and I,

Neither I of him, nor he of me.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这首诗中,第二、第三和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押的是an这个韵。押韵是唐诗的最大特点之一。虽然押韵在西方的诗歌中也存在,但是这两种韵是完全不同的,想要通过英语翻译出唐诗中的押韵是有一定难度的。

2.1.2 双关语

与平上去入相关的另一个现象是双关语。在汉语里,有许多具有相同声调但含义不同的汉字。但是英文中却没有与之对应的单词。因此,双关语是译者翻译中要处理的另一个困难的方面。例如:

The west is veiled in rain, the east enjoys sunshine,

My gallant is as deep in love as the day is fine.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在这句诗里,“晴”与“情”谐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天气“晴”,但是又表达出内心的“情”。虽然译文表达出了原诗的意思,达到了功能对等的目的,但是双关却没有从中体现出来。

2.1.3 对仗

对仗也是唐诗中的一大亮点,它是把相同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诗句中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从而使语句更具韵味。例如: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从中文翻译来看,m然诗的意思表达得很清楚,也做到了功能对等,但是如“日照”和“遥看”等对仗都没有显示出来。

2.2 文化角度

2.2.1 典故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映射出文化,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为了达到翻译过程中的功能对等,我们必须把源语中关于文化的方面考虑在内,尤其是文本的深层含义。以《锦瑟》为例:

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

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在这两句话里,有两个典故。如果译者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来翻译这两句话,是无法用简洁的句子来解释“庄生晓梦”和“望帝春心”这两个典故的。

2.2.2 情感

诗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诗歌所包含的情感会从字里行间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诗人的情感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传达出诗人的情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

Straight lonely smoke rises in the desert,

Grand long river reflects the round sun sets.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国外的一些读者可能会发现这句话很难理解。为什么在沙漠中会出现烟呢?实际上,它揭示了壮阔雄奇的塞外之美,透露出一股苍凉、雄浑的意境。

2.2.3 传统习俗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传统节日,并且会伴随各种传统习俗。大多数外国人只知道几个著名的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和中秋节等。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

All alone in a foreign land,

I am twice as homesick on this day

When brothers carry dogwood up the mountain,

Each of them a branch―and my branch missing.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如果读者不知道重阳节和该节日的各种习俗,那么这首诗所表达情感对于他们来说是很难理解的。

2.3 专有名词角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专有名词在英文中是无法找到对应的单词的。

2.3.1 地理名称

以《出塞》为例:

The Moon and the wall has not changed from dynasty to dynasty,

But nobody has returned from the crusade.

As long as the General defends the strong hold,

Invaders will never occupy our territory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中国的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在唐诗中有一些生僻地名,甚至有些地名不是在今天使用的。在上面这首诗中,“龙城”,“阴山”这两个地名甚至没有在今天的中国使用。有些中国读者都不知道这个地名,更不用说外国读者了。

2.3.2 量词

量词在唐诗中的使用也很频繁,会产生不同的修辞效果,如夸张和对比。唐诗中较为常见的量词是是“三”。以大诗人李白的《秋浦歌》为例,

The hoary hair is ten miles long,

Because the sorrows are as long.

In mirror, no one knows at all,

Where came on head the frost of fall?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这首诗中的“三”是泛指多数,并不是真的指三千丈这个数字。“三”的含义中国人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外国读者却不是。在这里,译者将“三千丈”翻译成“The hoary hair is ten miles long,”虽然两者具有相同的含义,原诗的意境却在翻译中丢失。

3 唐诗的不可译性的补偿

在笔者看来,唐诗不可译性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即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因此,为了尽可能的达到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各方面的对等,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补偿手段。

3.1 添加注释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消除唐诗的不可译性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添加注释。注释其实是对译文的一种补充,它是译文的延伸。例如,

One night by riverside I bade a friend goodbye;

In maple leaves and rushes autumn seemed to sigh.

My friend and I dismounted and came into boat;

We wished to drink but there was no music afloat.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如果外国读者读这首诗时,他或许会迷惑,为什么他们喝酒时需要音乐?其实,这是古时候的一个传统习俗。古代文人墨客在送客时,一般会在饮酒时,以音乐助兴。所以,像这种无法在诗中翻译出的内容,可以采取添加注释的方法来进行解释。

3.2 多版本翻译

尽管许多唐诗中的内容在唐诗英译的过程中翻译起来比较困难,但是世界各地仍有许多学者在努力翻译唐诗,并且会有各种不同的版本。一般会有两种不同的翻译方式:语义翻译和如实翻译。就以《静夜思》为例,这里有两种版本的译文。

版本一:

Moonlight before my bed,

Could it be frost instead?

Head up, I watch the moon,

Head down, I think of home.

版本二:

A pool of moonlight before the bed,

Took it to be frost on the ground.

Raised my head to gaze at the moon,

And lowered it to think of home.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e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两种不同的翻译版本侧重于不同的方面。第一个翻译版本更多地强调唐诗的形式,而第二个翻译版本则侧重于这首诗的含义。而这两种形式都有他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同时,这两种不同的形式也可以相互补偿。一种可以表达出唐诗的思想感情,另一种则展现出唐诗独特的结构,这将有助于保护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

4 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这大大加强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如果我们在翻译过程中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或许会在唐诗翻译方面得到一些新的启示。在翻译过程中,多版本的翻译以及添加注释可以被视为唐诗英译的最佳方法。不仅有助于更好的调整我们翻译唐诗的目的,亦可提高国内外的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 Nida,Eugene A. 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17-118.

[2] 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