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与智慧范文
时间:2023-04-06 13:2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问与智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次活动围绕寓言这种文体的教学特点展开研讨。活动中,由研修团学员石排福隆小学的李慧婷老师和道滘中心小学的温见弟老师同课异构二年级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塘厦第二小学屠立元老师和长安第一小学岳林杨老师同课异构四年级的寓言故事《纪昌学射》。四位名优教师精准地把握教学内容、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精彩的课堂教学过程和精湛的课堂教学技艺,赢得了全体听课老师的频频赞许。
在名师课例中,罗才军老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课例《自相矛盾》,罗老师生动巧妙的课堂设计,让学生在文白对读、复述、表演、想象、练笔过程中深刻理解寓意、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课后,罗才军老师以《寓言教什么,怎么教》为主题进行了讲座,让我们对寓言这种文最后,市教研员严考全老师和黄小颂老师分别对中高段和中低段四位授课老师作出了点评,认为四位授课老师基本功扎实,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善于引导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做到读写结合,黄老师更提出了低年级的寓言教学也应做到四个重:重字词、重语言积累、重方法、重朗读,语文课堂不能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 体特征和教学策略有了全新的了解。
此次研讨活动虽已圆满落幕,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启迪将为我们打开一扇智慧之门,燃起创新智慧之火花。
1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进步,他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可以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下面是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感受,一起来跟小编了解下吧。
一、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说过。在激发学生学习时,学生只有乐学才能有兴趣学好,如果学生厌倦学习,就会导致差强人意的效果,所以必须是在学生感兴趣的条件下,对学生加于引导,学习起来肯定事半功倍,兴趣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曾听魏书生教师说过,“好导语像磁铁,能够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可以给学生以启迪,催学生奋进。”从魏老师的话中可以看出,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导入设计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调整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和思想带到课堂上。
(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的《晏子使楚》这节课时,教师可提出假设,对问题加于引导,并提出:“一个人的外貌重要还是智慧知识的重要?”老师刚说完,就有学生立刻站起来回答道:“肯定是智慧知识重要。”老师给予学生大力的表扬,并说道:“同学们你们说的对,智慧知识是很重要,但是外貌也重要,外貌的美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之上。”接着,教师再加以引导,引用历史进行更近一步地介入新课程内容:“就在春秋末年时期,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外交家,他能言善辩,口才相当了得,以至于闻名于全世界,当人们说起他的名字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个个赞不绝口,从没一个人因他个子矮小而笑话他,他用自己的一生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自己的尊严,你们想不想知道他是谁?”通过这样引导,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学自然而然就能继续发展下去。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又能使学生的情感反应达到顶端。
(三)根据课本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造能力兴趣
在学习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歌赋时,根据优秀的作品,教师可以利用优秀的文章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改写――扮演教材中的人物角色,进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兴趣。刚开始,得把学生从自主阅读中引导角色中来,认真思考如何把故事的情节表演活灵活现,只有通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能对学生的创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起到很好的培养作用。其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表演起课本剧,从而在表演中获得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还能提高沟通合作的能力。在编演课本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培养互帮互助合作无间的兴趣,还能培养合作精神,从在在表演活动中掌握知识。
二、共建智慧型课堂
为创建智慧型课堂,我们设计了一套方案,设计人员有:大学研究人员、各学科教师还有教研员。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讨论,得出结果,汇集各种智慧的结晶。研究方向必须遵照两条线索,一条明线,一条暗线。明线是“数学学科问题”,暗线是“智慧型课堂的创生”。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贯穿“智慧型教学”的宗旨是“如何有效地协调预设与生成,引发学生的精彩观念”的问题。这次课例研究打破了以往的备课、听课、与评课的教学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来研究备课、听课与评课如下。
(一)从备课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改进
智慧型课堂根据“愿景试教学设计”,智慧型课堂需从“愿景式教学设计”,愿景象征了教师对教学的憧憬,愿景教学有着不确定性及可能性。如“既定目标”“教学步骤”“教学程序”,教学设计是针对学生的关心、课程及自我评价的探究。设计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是对实际情境教学的丰富。从“课前分析”的三维度来加强对课程、自我及学生的研究。为了更好地研究课前分析,我们把课后的反思和课前分析连接成两次课的纽带。教师通过对课程和学生的反思,生成新的认识,为下一次教学做铺垫。
(二) 从听课的角度来了解课堂框架
完成教学设计改进后,下面就是为教学环节做研究,课例研究的人员参加课堂观课的过程,便于共同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通过把每次上课都录制下来,便于我们课后观察及分析。通过分析课程的结构、课堂生成教学、教学设计正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和起点,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的研究,利用数学概念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数形来搭建中间路径,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通过对教师观察来研究,教师必须要认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倾听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根据学生提供的线索来进行对教案的更改或调整,与学生形成互动。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学生能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上,掌握学习方法,体现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在不同能力的起点、不同风格认识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发展。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有助于加深对教师、对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三) 从评课的角度来分析研究方案
“评课”是课例研究最后一个环节,评课是围绕“数学学科问题”“智慧型课堂的创生”这两条线索来进行,撰写课例研究报告是从四个课题方式所呈现的。评课时,除讨论总体思路外,重点是抓住“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不同点,找出疑问,分析原因,经过讨论后,得出课例研究报告,提出修改的思路。这不仅包括了设计思路的规整,还包括课堂上的每个环节细节的处理,其目的是为了向更精彩的智慧型课堂努力。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
一、智慧课堂,定是富有趣味的课堂
智慧课堂,兴趣是保证。的确,学习更多的是学生的主体行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机,若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哪怕教师讲的天花乱坠,那也是“独角戏”,对学生毫无益处。相反,若能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探究,知识构建也就顺理成章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才有了基础。为此,要构建智慧课堂,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尤为关键。
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首先得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课堂中尊重并关心学生,多鼓励学生,以此而搭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要注重以情境为媒介,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而借助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探究活动中。如《欢乐的泼水节》的阅读,以视频展示泼水节的盛况,让学生融入其中,再引入泼水节的来历,引导学生阅读。又如低段识字教学中,以卡片、游戏等方式而引导学生参与,在活动中感知、识记,学生兴趣会更加浓厚。
二、智慧课堂,定是学生自主的课堂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智慧课堂,提倡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语文教学中并不是教师讲多少学生就能接受多少,更多的是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能学会自主学习,这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自主学习也可为课堂中的合作打下基础,促进课堂生成。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课前预习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为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注重以目标和任务作为指导。以《大作家的小老师》为例,课文讲述的是著名作家萧伯那和苏联小姑娘的故事,那么,在自主学习中,对萧伯那的了解不可少,对课文的内容感知不可少,对生字词的学习不可少,自主学习中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课堂中再以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方可让学生更好在事件中感受肖伯纳严于律己的可贵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不仅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而促进学生构建语文知识,还得关注学生的习惯培养,这样方可让学生更加自主地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
三、智慧课堂,定是充满探究的课堂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是一种典型的“授受式”的教学,而智慧课堂所提倡的是要让学生去经历,在探究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以丰富的活动、问题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从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探究的有效性,不仅要加强问题设计研究,还要注重结合学生的探究情况而对学生做出相应的指导,毕竟学生的认知有限,如果不辅以教师的指导,学生在探究中很可能偏离主题,也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教学中“相撞”环节的探究为例,先引导学生找出小女孩对爱因斯坦外貌的印象的句子,即“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采用角色置换的方法问学生如果是小女孩当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奇怪)追问“为什么会是奇怪呢?”由此而展开对爱因斯坦的形象描写分析。由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而引出“奇怪”,“为什么被撞还要致歉?”“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由问题逐层引导学生探究,在教师的点拨下而对爱因斯坦的形象形成整体感知。如此,语文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互动的“合奏曲”,教师“导”而学生“学”,真正让学生去经历并学会。
四、智慧课堂,定是具有发展的课堂
智慧课堂所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确,教育并不是为个别人而服务的,而是为全体学生而服务的,语文教学要提高的是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里,必须摒弃传统观念的束缚,重新定位发展的概念。发展不是以成绩来定优劣,而是要以学生自身的基础为基准,通过过程来看学生是否在学习中得到了进步。
要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得到发展,首先的以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能客观地看到学生的差异,在目标定位、过程设计、练习等过程中因材施教。其次,要学会发现学生的优点,多给予激励,这样方可让学生喜欢语文,积极参与。如有的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可能差些,但口语表达能力却较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表现而及时给予学生激励,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自信,取长补短,更好地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智慧与策略
一、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
素质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就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建一个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努力创建一个全新的教学情境,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轻松自如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保证学生在轻松自如的课堂环境中进行探究学习,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入的将自己投入进去,才能够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小学生的朋友,带领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种情感方面的喜悦。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更好的卸下学习的重担,学习才能获得更大的突破。具体说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学生的需求,要深入学生大群体中,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保证学生和教师在共同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情感方面的共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思维能力才能够被激发起来。
二、改变学习防治,为学生创建自由探索的空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保证让学生懂得如何说学习,如何才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过于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积累,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实践的能力,重点培养学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相信自己学生的能力,要敢于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小学生好奇和爱动的特点,对于学生自己能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要交给学生去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智力更好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讲解《难忘的一课》过程中,在学生对文章中人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教师应该结合课堂这个神圣位置问问学生对这一刻的感想。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根据文章的情感发表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由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感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进行了有效的互动交流,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和创新能力,最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有效互动,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
课堂互动是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双向沟通、交流和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很好的实现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教师在课下就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工作,精心的设计教学问题和教学情境。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启发性和探究性,保证探究过程中趣味性和价值性。这样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加具有兴趣,才能更加有效的实现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交流和互动过程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通过交流,学生能够敬爱给你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再将收集回来的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和分析,对于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的进行修正,而不是简答的对是非对错的判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究学习,大胆质疑,积极发言,这样才能实真正的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互动和交流。例如在讲解《少说闰土》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熟读,然后对段落进行划分,并积极的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文章进行讨论和分析,特别是让学生对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外貌描写进行分析和研究,对采用这种描法的好处进行分析,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提出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这样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学习过程中问题。
学生通过小组内的相互补充、相互质疑、相互启发会对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能够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自主发言的机会,这样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会更加的深刻和完整。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刺激学生多种感官神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智慧和灵动。
4浅谈小学语文智慧课堂
一、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懂得思考、爱上思考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要亮点之一。在我国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老师对学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也就是说,在小学传统语文课堂上学生并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接受,而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思想上的僵化,从而使得学生成为一个不懂得变通的“机械人”,而这样的教学是不符合智慧型课堂的教学目的的,同时也是非常失败的。因此,为了使得小学语文课堂实现传统到智慧型的转变,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通过思考将课堂上的知识转变为自己内在的智慧。
比如说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告别童年》教学中老师在教会学生课本上的基本知识(如生字、词语等等)之后,可以听出若干个思考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反思和思考,如“什么是童年”、“自己的童年是什么样的”、“童年对于自己、对旁人来说有什么样意义”、“在自己的童年生活中自己领悟到了什么”、“自己在童年中成长什么”、“应该如何告别童年”、“在告别童年的过程中自己会失去什么又会收获什么”等等。当然,其中有一部分问题对于小学六年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的,如“童年对于自己、对旁人来说有什么样意义”等等,这些问题学生在思考的过程难免会感到有些吃力,并且学生所能提供的回答都会较为稚嫩,此时,老师不应为了避免教学的麻烦而放弃对学生的引导,也不应该因为学生回答的不到位而阻止学生思考。相反,老师应该通过例举学生身边发生的小事,让学生一点一点的对“童年”与“告别童年”进行深入的思考[2]。
二、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创造
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学会创造也是老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这是因为,时代与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在不断变换,而目前时代与社会最为需要的人才就是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创造、愿意创造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当然,许多老师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就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是较不实际的想法,因为小学生各项能力均处于启蒙的阶段,而在这个阶段中就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索,那么其教学的效果必定无法得到较好的保障,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是存在较大误区的。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其实小孩并不小。你若再说小孩小,变比小孩还要小”。
而通过陶行知先生的话可以得知,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潜力往往是老师无法想象的,因此,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能进行更多的尝试与探索,从而实现对学生创造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与此同时,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可以得知,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是能够行之有效的。如在小学三年级上册《奇妙的海底世界》的学习中,老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用自己的双眼去看一看海底世界,老师还可以组织展示小课堂,让学生通过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去创造出自己心目中海底世界里可能存在的生物,并且让学生说一说原因。
三、在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会理解
篇2
在远离人类生活、社会生产和自然风光的狭小封闭的教育空间里,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在反思中怎样寻求一些自我突破呢?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在反思中回归本位。本位语文课堂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快乐,我在这一堂课上也很快乐。快乐地学习语文,也快乐地考得好。本位语文课应该是生命的春天,本位语文课应该成为孩子们飞翔的天堂,本位语文课应该是孩子们成长的舞台。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引领学生走进本位语文,欣赏语文独特的美,让我的学生爱上语文,爱上语文课,我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成长,在成长中快乐地学习。我平时对学生的预习要求第一步就是读书,读得越多越好,记得越多越好。因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一切提醒我们,这才是回归本位语文教学。好多学生不听老师讲课,是因为老师讲的和书上一样。尽可能让学生多读课外的、课本内的,多读多背多写。这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第二步就是要求学生读书后发现问题,上课时每个同学要准备一个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就不符合我的要求。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大家或分小组一起讨论解决。这样的课堂学生才会感到快乐。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何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呢?
我们可以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让学生观察、思考生活,认识生活,积累“语文”素养资源,点燃语文学习的火花,进而提高思维、交际、听说读写等语文素养。
1. 借助电教平台,让学生身在教室直面生活:如辩论赛、环保、节约水资源、反腐倡廉、奥运会、国乒、国羽的备战,地震的伤悲与感动,嫦娥三号探月,各国风云等等,这般鲜活的生活镜头,如能走入语文学习的课堂,肯定会激发学生诸多思维、感悟,给他们带来说和写的冲动与实践。
2. 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田野、森林、泥土、花鸟虫鱼、小草对话,让大自然调节学生的心情,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丰富精神生活。
篇3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社会文化能力
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曾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语言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不可分割且相互渗透的。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人情的总和。在教学中,我们常把文化分为两个层面:即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通常交际文化要比知识文化更直接地影响跨文化交际和言语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对文化所包含的这两个层面的熟悉、掌握、运用程度,就是我们要探讨的社会文化能力。
中国加入WTO以后,社会对涉外人才的培养数量和层次提出了更高要求,各行各业对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愈益迫切。高职英语教学作为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一个重要环节,日益受到重视。但从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还存在很多不足。例如:(1)高职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英语基础相对薄弱,阅读、听说能力也比较差。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学生只能进行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会话。(2)高职英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不是原来中专学校或中学里过来的,就是刚毕业的应届生。教学方法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事倍功半。(3)在英语教学中,人们普遍忽视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认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没有把文化渗透和学生的语用能力相结合。
2000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修订的《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1]新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以下特点:(1)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突出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2)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语言基础能力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21世纪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要求。(3)为适应改革开放对涉外业务交际能力的需求,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以及加强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职外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高职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进行涉外交际,高职英语教学应加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应用能力不但泛指应用语言的一般能力,更是指把语言运用到实际涉外交际环境中的能力。后者也可称为“社会文化能力”。应用能力是社会文化能力的基础,社会文化能力则是应用能力的最终表现。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应以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为最终目的。
实际上,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上都可以进行,它存在于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
首先,作为高职英语教学引领者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海姆斯(Hymes)曾说过,外语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对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谈什么。”从这个意义上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是不可分离、相辅相成的。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英语既是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也是为了学习和了解其他文化;从教师教学角度来看,教授一门语言同时也是在传授一种文化。教师不能只顾教授语言知识,也不能教语音的只管教语音、教语法的只管教语法。英语教学“只有考虑到文化因素,我们才能全面地理解语言行为”(Crane,1981),才能更有效地交际。由此可见,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把教学指导思想从“语言为本”向“以语言运用为本”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宗旨。
其次,教学模式也要作实质性的改革,具体描述如下:
以大纲为依据外语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予以取舍,而必须按大纲要求去做。要在仔细研究大纲,研究学习主体的入学水平、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个性差异等的基础上准确施教。立足本校实际,加强集体备课,商定每一单元文化导入的内容、要求、重点、难点等。日常教学中适时融入介绍、告别、聚会、访问等文化因素的讲解,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领会“不仅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还要重视语言运用的恰当性”,使其文化能力与语言能力同步提高。
课程设置及教材选择课程设置应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既可以请外籍教师开设口语课、语言文化系列知识讲座,也可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尝试开设一些辅修课,如“文化与交际”、“涉外礼仪”、“外企文化”等。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领悟力和接受程度。另外,教材不合适也会影响教学效果,阻碍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选择富含英美人实际交际中的“真实语料”的教材,在方便教师教语言的同时又能结合文化内涵展开教学活动。当然,教材内容应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有持续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其中的乐趣,同时也要使学生觉得“易学”和“好用”。另外,高职外语教学中读、写、译的学习重点应是涉外应用文,所以教学素材的选择在着眼于典型性的同时,也应注重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典型性、实用性、趣味性强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职业文化的培养。
课堂教学英语课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运用多种方式增加课堂语言实践活动,如role-play,groupdiscussion,pair-work,热点话题辩论,实用文写作等。要克服班级规模偏大、人数偏多的困难,实施教师为场外指导,学生为场上队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另外,针对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比如口语训练中,让学生学会句式表达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该语言适合的语境、包含的文化因素等,避免出现交际中的语用错误。因为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语用方面的错误,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听者或许会认为是粗鲁和恶意伤害的自然流露,从而导致交际失败。[2]又如阅读课中应加强风俗、文化、宗教等的介绍,因为现今教材的阅读材料多取自英美国家,只有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下,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其中的含义,增强语言功底。此外,在词汇教学中也应注重文化介绍,因为词汇中同样也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有些词语因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综合起来的文化意识不同而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如blue一词,在英美人的眼里,除了颜色,还可代表心情忧郁;在中国,称赞人家小孩的时候往往用“胖乎乎”这个词,但英美人受社会文化影响认为“fat”是个贬义词,因而不用“fat”而用“cute”。类似的例子很多,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文化差异在词汇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跨文化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考试项目的调整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该语言进行成功的涉外交际。如果对学生语言学习的测试仅停留在知识点的考查上,那么最终导致学生只会用纸笔交流,掌握的只是用规则硬套的哑巴英语。因此,我们应提供多种测试途径(听、说、读、写),设置不同的语言环境,考查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恰当性和应对变化的灵活性,使语言学习真正为语言交际服务。
英语教师培训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高职英语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方法的墨守成规和师资队伍的年轻化是两个最大的问题。许多英语教师自身就缺乏对语言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的广泛了解。因此,一方面教师本人应及时“充电”,进修专业知识、提高学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为英语教师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让教师走出国门,感受英美国家的语言及文化环境。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才能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时起到指导作用。
第二课堂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不仅限于课堂上进行,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其他渠道。例如,课余利用英语广播电台播放原汁原味的英语新闻、英语歌曲,或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一些原版的影碟,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又可让学生对异国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有直观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请一些外籍人士与学生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或以讲座形式向学生介绍国外的社会生活风貌等。通过这些方法获得的文化背景知识更容易让学生领会、掌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再次,要明确语言教学与文化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当然,高职英语教学中不能因重视文化教学而忽视语言教学。我们应权衡学生水平、人才培养目标及教材内容等方面因素,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第一,文化教学是为了加强而不是削弱语言教学,是为补充语言教学的不足,而不是取代语言教学。第二,要明确语言教学的范畴。就一个国家文化而言,有主次之分。全盘讲授,一难于做到,二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最终不利于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故应有所选择地讲授。第三,语言和文化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所以在文化教学中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严格遵守文化规约,这也意味着教师要与时俱进。21世纪,社会发展必将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交流愈加频繁。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际的涉外交际能力是最终目的。我们应在打稳、夯实语言基础的同时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从而促进不同语言、文化间的和谐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究;业务
从教十多年来,尽管在教育教学中碰到了许多困难,体会了几多焦虑,但我依然执著地热爱着自己的工作,为了自己的学生而兢兢业业,不知疲倦。当自己想懈怠的时候,我总不会忘记自己是一名老师,“学高为师,人正为范”成了鞭策自己的座右铭,使我在语文教学这块园地里孜孜不倦地学习着、努力着!
一、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为自己的语文教学撑起一片蓝天
学习前人、大师的经验是一条捷径,往往会事半功倍。为了给自己的语文教学撑起一片蓝天,我心甘情愿地走进了理论学习的天地。先后学习了叶澜教授的新基础理论,任长松的《研究性学习的18条原则》、肖川的《浅论学习方式的改变》,和阅读有关班主任经验材料的书。理论的学习虽然枯燥乏味,但是每当细细品味几位大师的著作,身心潜入其中,咀嚼字里行间透出的智慧与灵气,感受着大师们的理性思考,品尝着大师们的精神食粮。那一道道美餐,如春风化雨般启迪着自己的心灵,点燃了自己的智慧。
理论学习使自己视野更加开阔了,虽不能称之为高瞻远瞩,但是,确实为自己的语文教学研究开辟了一块广阔的天地!语文教学的目标更明确了,教育科研的研究思路更清晰了!这一切的转变都应该感谢理论著作的学习!
二、刻苦钻研业务,给自己的语文教学添砖加瓦
作为一个已有十多年教龄的语文教师,跟着语文教学改革共同经历了风风雨雨!走过了语文教学的一道道门槛!语文教学的任务仍定为“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了解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与基本任务,自己在钻研教材时心中有了一杆秤。虽然自己在语文教学这块神圣的园地里耕耘了十多个年头,也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但是,每每手捧语文书,看着自己熟悉的课文,我总不敢轻易写下我的教学设计。课文依旧是原来的课文,一字未改。可是,我的学生已经不是原来的学生了,教学的理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我力争将我的每一堂课都在新的理念指引下,能给学生学点什么,而且是轻松快乐地学点什么。
三、善于记录教学机智,给自己的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尝试走进教育科研的园地。初入此地,只觉得科研门槛之高,科研理论之深,令人望而却步!但是,我深深知道,只有走科研之路,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碰撞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当出现了这些意想不到的时,作为教师就要记录下来加以研究,并以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案例分析技术,开展教科研工作。
四、借助多媒体,展现语文世界的魅力
2002年,我们学校在学生教室安装了多媒体平台后,我积极地运用它来辅助教学。通过课件制作,使之音、图、文并茂,在追求实效的基础上,从听觉、视觉、审美等角度给学生展现语文世界的魅力。收效颇佳。其次,在语文课堂上,我幕后操作,还给学生自己的天空,让他们亲自体味语文的灵魂。从尊重教学的人本思想出发,把教学着眼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做到教学的人文关怀。我的语文课,我喜欢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欣赏一起评价。
五、宁静的阅读,教给学生猎取知识的智慧
阅读一定要指导。教师可尽可能给学生多开列书单,让学生通过多读书,广泛涉猎,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通过读好书,引导学生深刻思考,培养健康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严谨、专注、求实的学习品质和科学精神。读哪些书?读中外文学名著,培养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读历史著作,以史为鉴,明辨是非。读科学著作和名人传记,增长探求自然奥秘的本领,触摸科学伟人和文化名人的脉搏。读时尚杂志,参与社会发展,感受文明气息。读中学生报刊,倾听名师教诲。读不完的好书,是人生的一道道美餐,自己品尝可以,但有老师的点拨,更能品出书中真味。有着宁静阅读和深刻思考的人生,本身就是美丽浪漫的人生。
篇5
一、在诵读积累中学习语言
重视诵读,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有道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读,是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当然,读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语言文字中的意境美。
诵读,除了“读”之外,还应该强调“背诵”。背诵,是学习语言的好办法。发展学生的记忆力,提高理解文字的能力,促进写作,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积累语言,培养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都有赖于背诵。背诵还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等多种功能。尤其重要的是,小学阶段是人生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又大多文质兼美,背诵,可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辞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语文教师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多读,多读至熟读,熟读至背诵。
二、在品味感悟中学习语言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学习表达也需要抓住范文的语言文字进行体会。作为语文老师,应把目光从“理解课文内容”转向“学习课文语言”,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揣摩、品味、鉴赏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段落,来领悟其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精妙传神,从而潜移默化地习得语言表达的“窍门”。
[案例]一老师教学《嫦娥奔月》,讲到“八月十五这天清晨,后羿要带弟子出门去,逢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时,这样引导。
师:仔细研读这句话,哪些字词写得好?
生:我认为“闯”这个字,用得好。
师:好在哪里呢?想想看,还可换成什么字?
生:“跑”“走”“溜”。
师:请大家读一读,比一比,看看哪个字最好?
生1:“闯”字好,它比“走”更写出逢蒙的急不可待,终于等到这个机会,恨不得一下子拿到仙药。
生2:我也认为“闯”字好,看出他是破门而入,不征得主人的同意,比“跑”“溜”更写出了逢蒙的凶狠。
生3:我想他闯进去时会用脚狠狠地把门踹开,把门都踢坏了。
师:你感受到这是怎样的人?
生1:他真是个奸诈贪婪的人。
生2:他有点凶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字字皆精妙,句句悟其神。”就一个不起眼的动词,经过这么一辨析,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了解了逢蒙的个性特点,理解了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精妙。文中那些含义丰富、隽永贴切而又富有表现力的“点睛之笔”,更值得我们去引领揣摩。当然,文章表达上的精妙之处何止词语,大至文章的谋篇布局、构段方式,小至一种修辞、一个标点,都是我们引导学生感悟的对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促使学生自觉地关注课文语言表达形式,用心触摸语言的细微之处,从而对语言敏感起来,让语言表达鲜活起来,最终能闻其口,出其手,化为学生个性化语言的有机部分。
三、在迁移运用中学习语言
编人小语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里面的很多语言可以直接拿来用,通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具体来说,迁移运用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迁移运用词汇。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词汇均优美形象,表达力很强,在学生的表达中使用频率也比较高。出于丰富学生语汇、促进内化积淀的需要,教材中也时常有这样的“连词写段”的练习。这样的练习不能“轻轻”带过,更不能随意忽略,而应精心设计训练过程,帮助学生在深化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应用,在学习应用的过程中内化积淀。如《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文后面安排了这样的练习:想象一下植树后,荒山变成了什么样子,说一段话,可选用以下词语:“枝繁叶茂、搭窝筑巢、阵阵林涛……”我在教学中,特意辟出10分钟加以指导,启发学生先按词语的运用范围作大致归类,再按其意义分别造句,然后按观察顺序进行组合,最后梳理润色,用上合适连接词,使之连贯流畅。这样一来,相信学生已把文中出现的词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了。
2.迁移运用句段。很多课文,编者在课后还提出了背诵章节乃至背诵全文的要求。细细考察这些章节和课文,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或感情真挚,动人心弦;或风光旖旎,引人入胜,在教材所选课文中堪称经典。这类练习看似简单,仅仅是背背默默而已,但本人认为在具体操作时,不能满足于“积累”性目标的达成。积累是为了运用,只有经常有机会运用,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积累。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有意把背诵经典范文和说写表达训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背诵积累的优美句段自然地迁移到自己的口中,乃至习作中。
如《特殊的葬礼》一课,大多数老师在上这课时都注重学生的朗读,运用多媒体进行渲染,激发学生对大瀑布枯竭的失望和惋惜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但是,有一位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却另辟蹊径,关注到了课文的写法。这一课的第三和第五自然段构成了鲜明对比,而且两个自然段都是先描写瀑布景象,再写游客反应。在学习完第三和第五自然段后老师让学生对照一下这两个自然段,想一想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然后分别出示描写瀑布景象和写游客反应的部分,两相比照,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课文中描写的是雄伟壮观以及逐渐枯竭的瀑布,文中还提到:“科学家预测,过不了多久,瀑布将完全消失。”那位老师抓住了这个空白点,让学生模仿运用第三、第五自然段的写作方法,动笔写一写完全枯竭的大瀑布。并出示了这样的句式进行训练:“又是几年过去了,大瀑布____,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____。”
这样,学生领悟了作者的写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就不仅停留在对语言的感悟,而能够成为一种语言的迁移与运用。这样的训练,引导学生不断将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让学过的词汇和句子、句式能不断地运用,让语言在笔下更加成熟精练。
篇6
【关键词】文化语境理论;高职英语;词汇教学
语音、语法和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其中词汇是语言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单位,没有词汇就没有语言。众所周知,在英语学习中只有掌握了充足的词汇量,才能听懂他人的话语和读懂他人的文章,才能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也才能在跨语言交际中收放自如。而高职学生英语词汇量是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后实践密不可分的。词汇学习应贯穿于高职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不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听、说、读、写、译都无法顺利进行。由于词汇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况且词汇量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致使高职英语词汇教学的改革成为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不管怎样,词汇教学都是高职英语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倘若忽视了这一环节,便很难完成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高职英语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起到很好的组织作用,根据词项的形式、意义和内容,很好地组织材料,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地指导,使其增强信心,克服畏难情绪。本文旨在探讨如何运用文化语境理论改善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以推进高职英语教学的进一步改革。
一、文化语境与词义的关系
文化语境这一术语最初是由马林诺夫斯基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他认为:文化语境是用来描述言语活动中参与者所共享的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背景知识;人们所说的话语只有放在它所处的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整体语境中才能被真正理解。对于文化语境,Halliday等功能语言学家也十分重视,Halliday本人曾多次论述文化语境对语言意义的产生和理解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文化语境包含很多方面,几乎囊括了一个族群中的人们从外部活动到内心信念的所有方面,也涉及单词或语段所处的文化背景。
任何一种语言的产生和发展都依赖于该语言群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授与传播必然借助于语言。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又对文化施加影响。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是语言赖以生存的支柱。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在词汇层面上的体现尤为突出,涉及面也最为广泛。词汇是文化的最大载体,词汇本身蕴涵丰富的文化意义。因此词汇问题往往是文化问题,文化背景是影响词义的最主要因素。文化语境与词义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词汇只有放在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才富有意义;另一方面,词义能够反映人们赋予它的文化含义。
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意义,不同语言文化在历史传统、社会政治、、民族文化、思维方式和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会使某一词语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产生不同的词义。词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词汇层面,应跳出词汇范畴,与文化背景结合才能够使词汇教学活跃起来。
如果熟知词汇所被应用的整个文化背景,就会给我们提供更加宽广的语言之外的语境。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经写到过:“语境的概念必须打破纯粹的语言学界限,并且进入对所讲语言的整体环境的分析。对于任何语言的学习,如果学习者不属于此语言所在的文化和言语环境,那么他也必须连同文化和言语环境一起学习。”
二、高职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也应是文化教学过程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词汇,高职英语教师需要认真研究词汇的文化内涵。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一般被置于“发音、拼法、词性、意义”的框架中,很多情况下忽视了词汇存在的特定语言文化环境,孤立地教词,导致高职学生的词汇学习因缺乏文化语境意识而思维简单,只靠机械性地将英语单词与中文意思一一对应来强化记忆。学生在头脑中混乱地大量堆积词汇,却未能掌握正确应用单词的方法,造成实际能力低下的现象。
语言离不开文化,英语语言自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也应是文化教学过程。语言和文化这一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英语学习者除须获得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必须熟悉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否则必会影响正确表达和准确理解,也不可能真正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基本上是围绕着语言知识进行的,存在着重语言基本技能训练、轻文化教学的现象。然而今天看来,纯粹的语言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全球化语境时代的现实需要。英语教学从某种意义说是教育学生掌握英语语言文化体系,并用该体系认知、感受、阐释物质世界,因此,高职英语词汇教学不能与英语语言文化脱节,必须引入英语文化教学。
引入文化教学的目的,是使高职学生增强语言判断和理解能力,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水平,从根本上掌握运用英语语言的技能。在文化教学中,高职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和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文化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拓宽英语文化知识。高职英语教师应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课文背景知识介绍、启发联想法、交际实践法、中西文化对比法、文化讲座、问题讨论等等,让高职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尽可能多的受到英语文化的熏陶。
三、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比较
比较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比较词汇的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的异同也就是词汇的对等性。
(一)意义重叠词汇
由于自然环境与人类心理的相似性,中国人与英语世界中的人对世界有着相似的认知,因此产生了很多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两者都相似的中英词汇,也就是意义重叠词汇。
比如英语单词“mouse”和“peony”。在英语中,“mouse”有着鬼鬼祟祟的文化含义,例如“He moused about for money”(他偷偷摸摸地四处寻找钱);“The burglar moused about for valuables”(这个盗贼鬼鬼祟祟地四处寻找值钱的东西)。在汉语中,“老鼠”(mouse)有着相同的文化内涵,例如“贼眉鼠眼”和“鼠窃狗盗”。
一般说来,像这类意义重叠词汇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掌握。在跨文化交际中意义重叠词汇能够很容易地被识别与理解,而且不会引起学生的误解与误用。
(二)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完全相同的中英词汇
有一部分中英词汇具有不止一个联想意义,有些联想意义在中英词汇中是相同的,有些却是不同的。共有的内涵意义象征着不同民族对世界相同的态度与理解,而词汇内涵意义中不同的部分又揭示了不同文化的不一致性。
“Rose”和“玫瑰”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中都象征着爱情,但有关“rose”的英语成语如“under the rose”,却是“秘密和沉默”的象征,这就反映了在会议桌上方悬挂玫瑰花意味着所有与会人员必须保守秘密的古老习惯。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用带刺的玫瑰比喻那些容貌美丽,但却不容易接近的姑娘。
在词汇教学中,像这类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完全相同的中英词汇应该被重点强调。学生能够很容易地识别和理解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相似性,却不能轻易地识别它的差异性。词汇教学中如果忽视中英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就会感到困惑,并导致其对词汇的误解与误用。
(三)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的中英词汇
由于人们在居住环境、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体系和历史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中英词汇中出现了很多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甚至完全(下转封三)(上接第131页)相反的词汇。虽然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之上的次要意义,但它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却不容忽略。
“peacock”(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情;而“peacock”在英语中的意义基本上是否定的,表示“one making a proud or arrogant display of himself”(一个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它不强调孔雀美丽的一面,而强调骄傲的一面,在英语中有“the young peacock”(年轻狂妄的家伙)、“proud as a peacock”(像孔雀一样骄傲)等用法。
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更多地去关注这类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只有这样,语言才能被学习者灵活运用,跨文化交际中的词汇误解与误用现象也就会减少。
(四)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一语独存的中英词汇
由于文化的差异,一个词在一种文化中除了概念意义外可能会有很多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就只有一个概念意义。
英语中有些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在汉语中也是没有的,例如英语中“swa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根据希腊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由此产生了毕达哥拉斯寓言:所有杰出诗人的灵魂都要进入天鹅体内,因此“swan”就代表了杰出的诗人;“beaver”(河狸)指为讨好上司做事过于卖力的人,河狸主要产于北美洲,活动积极,在啮树筑巢方面有很高的技艺和独创性,因此有“eager beaver”(卖力的河狸)之称,常用来喻指“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但有点急躁的人”,略带有贬义。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像这类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一语独存的中英词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特定文化所具有的特征,它们是不同文化的写照。
(五)文化专有词
文化专有词也就是词汇空缺现象,它是由于不同民族某些独特的文化元素而产生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中有些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简单地说,词汇空缺现象就是某些词汇在一种特定语言中的缺失。英语和汉语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所以一些词汇仅在一种语言中存在,而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它们的对应词。
我们以“太极”来举个例子,它是汉语中一个常见的用法,但在英语中却找不到它的对应词。在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上,有一个精彩的太极表演。“太极”在汉语中非常流行,但在英语中却没有与之相关的词汇,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文化产物。在中国文化中,“太”意味着“最高的、至上的”,“极”意味着“最终的、极限的”。传说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在看到一只鸟与一条蛇打架后模仿长蛇的动作创造出了“太极拳”。“太极”代表着一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它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英语国家的人用汉语“Tai Chi”来表达这个汉语文化专有词。
尽管一些文化专有词汇可以译成相对应的英语或汉语,但人们并不能借助其字面意义理解它的文化意义,还需要进一步解释说明。学习语言的同时,必须了解其文化背景,才能准确理解和运用这类特殊词汇。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和掌握词语的文化内涵非常重要。在高职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掌握词汇的发音、意义、拼写、搭配等,又要掌握词汇所具有的特定文化内涵;既要注意比较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又要深究词汇的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的异同即词汇的对等性。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词汇接受能力及实际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彭利元.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异同考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1):108-113.
[2]陈莉明.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西南师范大学,2005.
篇7
一、左手知识,右手智慧
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老师们常常面临文言知识和古文智慧的背离,尤其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我们可能更倾向于告诉他们“之乎者也”各种词义的解释,而忽视了对古人智慧的讲解和领会。就像攀岩的双手,因为应试的需要,我们急于抓住他们的左手,搀扶着他们前行,而事实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单手站上险峻秀美的最高峰。在事与愿违中,我们看到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在减退,他们对古文字的整体感受能力在逐步下降,而记忆文言词语的解释与意义也成为一件枯燥耗时的事情。
如何才能回归文本,感受文言之美呢?不久前,香港中文大学独立时代杂志社举办的微情书征文大赛中,一等奖是一首菱形分布的《百字令》情书,古典意味较浓,在网络上年轻人中迅速流传。这个现象再次说明,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年轻人,并没有丧失对古文的热情,甚至有的还情有独钟。然而,这样的热情更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发现并且点燃。
一次班会课,有学生推荐全班欣赏了一部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印度语原声,中文字幕。字幕出现得很快,有的文字来不及看完就过去了,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学生的观影热情,看完后,他们还写下了精彩的影评。当时我就在想,外文电影和文言文阅读都存在一定的文字障碍,可无论字幕出现多快,光影所展现的故事总能吸引学生,如果学生怀有同样的热情来学习文言文,一定会事半功倍。
一个对文字艺术无比热爱的老师,在教学生时,他会自然而然地渴望把自己的热情传递出去,会迫不及待地把这种艺术最能打动他的地方、最绚丽耀眼的部分展示给学生,会和学生分享自己对古文的热爱之情。此刻的老师集编剧、导演和演员于一身,他的评委是学生,最高奖赏是课上舍不得眨眼的追随目光,以及被激发后课外独自徜徉古籍的热情。
二、直面困惑,欣然解构
热情点燃后,我们要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持续主动地学习。古代先哲对天人合一、古今之变等有很多振聋发聩的论述,可是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把一些高考的知识点告诉学生,忽略了学生主体对知识的解构。讲授法固然是授课的一种重要方法,但遇到文言文,这种看起来最便捷的方法可能是低效或者无效的。笔者以为,越是有难度的内容,越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带着一颗好奇心,寻找并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
上世纪50年代末,布鲁纳提出发现学习理论,认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都应着眼于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我们的教学活动也应当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使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本身产生比较强烈的愿望,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
针对文本内容,如果有与之相关的故事,我一定不会忽略并适当取舍。如在学习《高祖本纪》时,讲到高祖的出生时有这样的介绍:“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我们就可以结合传说华胥踩巨人脚印生伏羲、玄鸟生商等故事,分析神话传说在文章中的作用,既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补充拓展了相关知识。
另外,可以结合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期初,我告诉学生学习完《〈史记〉选读》后,会组织课本剧表演,希望大家能够将课本的知识掌握好,并且补充了解未被选入课文的相关故事,全面了解人物,选择典型故事,自编自导课本剧。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学习时很认真,还在课后补充查阅了相关史料,对文本的解读更为深入。期末汇报演出,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表演一出课本剧,内容丰富多彩,有鸿门宴、淮阴侯列传、荆轲刺秦和卫娘清歌等等,剧本编写立足课本,尊重历史,情节紧凑,“演员们”大段地背诵《史记》里面的语句。我们还邀请了全班家长前来观看,家长们对孩子们的演出给予了极大肯定。
在学习时,还要多进行赏识教育,增强学生的信心。知识是什么?只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符号。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必须掌握的文言常识,应避免形而上学,呵护学生们对文言文的敏感度。如学习《淮阴侯列传》,读到“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时,我请一位同学翻译这句话。学生站起来怯生生地说:“不会。”我问:“哪里不会呢?哪个词成了你理解的障碍?”他回答:“且。”我说:“如果此处用个括号,让你填词,根据上下文语境应该填什么?”他低着头小声猜测“并且”“况且”,又摇了摇头说道:“按照上下文意义应该是将要吧?”我当即称赞了他,并鼓励全班同学,要有语境意识,遇到陌生的实词,可以联系上下文大胆猜测,相信自己的语感。渐渐地,学生推断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学习文言文越来越有信心。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美术班,在教学中,偶尔也会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如在学习《项羽本纪》的时候,我让学生课前阅读,把自己心中的英雄形象画出来,再结合故事,画几幅插画。学生们通过阅读文字,把对文本的解构付诸于线条,打通了艺术形式之间的隔膜。
三、做中有学,怡然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是灵动的个体,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以往的经验,使之愉快地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教学的艺术主要就表现为在学生自身的学习经验与教学内容之间建立一个点或者搭一座桥,让学生从这一点出发独立地开辟前行的路。
要善假于物,夯实文言基础。文言文的语言背景是古代文化,如果对古代文化知之甚少,空谈语言,也是徒劳。如翻译“吴太宰嚭贪”一句,很多学生无从下手,因为他们不知道太宰是官职。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人手一本《古代汉语辞典》和《文言文基础知识手册》,了解古代文字的常见用法和古代文化常识,通过课前预习、课堂上查阅陌生字词以及课后积累整理等方法,夯实文言基础。
要合作探究,攻克惑之不解。刚开始,学生疲于思考,求知的好奇心变成了功利的等待记录答案。面对老师的提问,大多在观望,更不用说自己主动提问了。对于教师而言,哪怕课堂沉闷一点,哪怕冷场,也要给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的时间,让他们运用原有认知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相信他们。在学习中,我让学生把读不懂的语句画出来,思考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有阅读障碍,是哪个字或者哪种语言现象让你困惑,把难点缩小,然后,大家在商讨中攻克难关。这样,学生们通过讨论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享受思考的快乐,体验探究带来的成就感。我再进行简单的总结和落实,效果很好。我们还一起总结了一些文言现象的符号:通假字用等号,古今异义用三角号,词类活用画小圆圈,判断句画横线,被动句画波浪线等,慢慢地,我们的课堂进程也越来越顺畅。
要学以致用,锤炼文言语言。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必须要常用。学习了几篇传记之后,我布置学生为自己的父母或好朋友写一段传记。学生们兴致很高,如有学生写自己的爸爸:“韦掌柜树中者,浙江东阳人也。忠于事亲,其孝为乡人所道。而近年此人衰老甚急,性情变化如云雨,谏言咸无道入其法耳。吾不禁喟然太息曰:父不父则无道,天下之大过也。”“吾父,肚如谷垛。少时,吾长以为蹦蹦床,取乐于此。常于无人时,展其歌喉,堪比狼嚎,家慈常呵之。其不以为然。曰:尔目光微浅,尝有人千金买我一唱,吾断然拒之门外。而今尔等反责于我,实为可笑。家慈与吾面面相觑。”
篇8
优势一:在语文教学中,容易让学生明确生活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生活态度是一个人个性发展的方向。因为,一个人的生活意义是这个人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解决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就为人的个性奠定了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确立新时代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真正理解和明白:为别人生活得更美好而活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实现祖国繁荣富强而做出自己的贡献。有了这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就会具有“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的不竭动力,主动投身社会,服务人民,为形成良好个性打下基础。
优势二:在语文教学中,容易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
在培养人的良好个性中,正确认识自己最难。具备良好个性的人,总是能面对现实,以积极的方式体验自我,对自己进行客观的估价:自信,不卑不亢,实事求是,具有积极向上的自我期待,能对自己进行符合实际的评价;而不是自卑,妄自菲薄,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对自己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更不是自负,自以为是,过高估计自己,经常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冲突等。要通过语文课文的分析,指导学生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使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善于运用自身的力量,克服原有的个性弱点,使自己的个性日趋完善。
优势三:在语文教学中,容易引导学生学会调控情感。
由于中学生学识以及生活阅历、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原因,有的学生容易因生活中周围的事情而引起主体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情绪极不稳定的个性,缺乏对自我情感的控制。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感是在情境中产生的。初中语文教材选取的文章,文质兼美,具有丰富的人文情感。有趣的童话,优美的诗歌,令人感奋的散文,荡气回肠的小说……它们从不同的层面,运用不同的视角反映了自然美、生命美、哲理美、人性美。作为语文教师要注意充分利用语文课文中的情感因素,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分解和组合,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求知的激情、爱国的激情、创造的激情……引导学生学会调控情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优势四:在语文教学中,容易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老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但我们经常会遇到“怕学习、不爱学习、学习不好、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孩子。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对学习失望的心理,树立搞好学习的信心。在语文教学中,对这类学生适当降低要求,加强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采用正面的方法激励学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当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看到大大的“优”,或得到简短的批注:“字迹工整”“句子好”“词语妙”等,品尝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便会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在评价时,语文老师应更多地强调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只要学生做出努力,有一点出众的表现,就能获得老师的赞赏和表现机会。即使水平一般,仍然加以肯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同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的时候,既要看到进步的一面,又要找到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学生能从语文学科中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正确的评价,进而延伸到其他学科,这样能增强学生搞好学习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优势五:在语文教学中,容易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通过丰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是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又一大优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的对象,教师是红娘,不要充当第三者,教师要从学生和知识中淡出,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知识探究中,教师应更好地服务于主体,目前这已经在广大教师中形成了共识。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老师在如何建立自主教学结构,正确引导学生,巧妙疏导学生,积极投入教学的全过程方面比其他学科更为有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放权让学生独立自主。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参与度深了,有充分的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这种独立探索的做法,正是形成学生自主性的强大支点。同时,为尊重和满足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参加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过程的组织等活动。每一课时,我们还可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习,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篇9
一、 语文课堂为何要“让学”
1. 素质教育所需。“以人为本、多元文化和自主选择”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教育价值和基本理念。”“让学”关注学生的幸福体验,关注学生的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与素质教育所追寻的目标一脉相承。“让学”,是学生素质发展的有力保障。
2. 有效教学所需。有效教学不是取决于教师有没有教,而是取决于学生有没有学。而学生的学习是需要空间的,在教师步步跟进的狭小空间里,学生不可能有完整、从容的学习,更不可能完成具有一定学习容量的核心任务。任何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外界信息并进行自主建构,同时生成新的信息并组合新的意义。“让学”,为学生的自主建构提供了可能,是教学本质的一种回归。
3. 语文课改所需。不可否认,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影响,使得大多数语文课和其他课一样,被异化为一种沉重的灌输和简单的传递,加上语文课堂充斥着的“伪阅读”、“伪对话”、“伪活跃”,使大部分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被剥夺,思维的空间被压榨,语文学习的热情被扼杀。“让学”,为学生保障了言语实践的机会,是语文学科课程的自然选择。
二、 语文“让学”课堂的目标
语文“让学”课堂努力创设一种有规则的自由活动的氛围,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过程体验,能积极揣摩语言的音、形、义,品味语言的色、香、味,体味语言的分寸、质地和美感,提升言语智慧,培育热爱母语的思想感情,最终达成传承经典文化,发展语言能力,形成独立人格的目标。
这里的“自主学习”的内涵包括:一是“自控地学习”。学生有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对学习能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二是“自觉地学习”。学习是主动、自愿和自发的,学生明白学习是基于责任和义务的学习。三是“自信地学习”。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有一定的学习技能、有效的学习策略、持续的学习力,学习有主见,不唯书,不唯师,敢质疑。四是“自由地学习”。学生可亲身体验学习过程,有较多选择的机会,能充分发挥“自学”“互学”的作用,教师不作过多地干涉,只在适当时候、一定范围内予以支持。
三、 语文“让学”课堂的表征
1. 课堂有静谧
一是“静思”。学生在静悄悄中经历思维的茧缚、冲撞、顿悟、蜕变。二是“静听”。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静静聆听的习惯,让其明白静听的价值,并通过多种方法来开展静听训练,如复述、比较、总结别人的发言、提出不同观点等等。三是“静写”。要变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为学习语言表达,紧扣文质兼美的阅读课文设计写作活动,可以参照课文句式、段式、表达顺序仿写,根据文章主旨、内容、细节、语言进行续写、扩写、缩写,根据文章体裁进行改写,也可以写写点评、读后感。
2. 课堂有书声
一要丰富朗读形式,提供朗读的机会:齐读、分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范读、赏读、仿读、评读,要变着法儿让学生参与语言的“实战演练”。 二要夯实朗读基础。要将朗读要求一步步落到实处。如最基本的读正确,在此基础上,再要求“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最后引导学生熟读成诵,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感情传达出来。三要扩充朗读材料。除了语文教材,我们要拓展一些文本,如经典古诗词、哲思美文、小韵文、诗歌等等,这些文本词汇丰富,音韵和谐,情感真切,思想丰富,意境深邃,表现力强。声情并茂的诵读,使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会成为一样亲切而有温度的东西。学生在口诵心惟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人类优秀文化的熏染,积淀语感,奠文字之基,养浩然之气。
3. 课堂有留白
语文课堂必要的“留白”, 是一种以少胜多的策略,是一种智慧的退让,可给学生营造一个适度自由的空间,有助于他们乘上思想的翅膀,主动地探究,用自已积累的知识和独特的生活经验去“补白”,去“自得”。
篇10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橘灯》,教师可自制小橘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激发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橘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巧设悬念,激感。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之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七、抓住重点,纲举目张。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