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4 06:1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植树的牧羊人
精彩开篇词
画家,用他的画笔,在一卷长长的宣纸上,在大片的空白中,绘出青山的苍翠。而他却远离浮躁,回归自然,孤独地行走在茫茫荒漠中,挥起锄头,把一片荒漠变成绿洲,一个简单而深邃的形式,便承担起此重任,那瑰丽的风光将永远深深地印在我们灵魂的深处。
学习目标
1.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2.学习人物的无私精神和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风雨中奋斗搏击。假如生命是鹰,不要畏惧困难,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不随波逐流之船,不惧困难之鹰——植树的牧羊人。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废墟(xū)
干涸(hé)
坍塌(tān)
戳(chuō)
酬劳(chóu)
流淌(tǎng)
水渠(qú)
乍看(zhà)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3.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交流点拨】牧羊人用几十年的坚持,不断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自信平和、忠厚内敛、认真细致的高贵品质。告诉我们人类有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的能力,只要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文章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
【交流点拨】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事。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点题,交代牧羊人是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好人。
第二部分(2—12):初遇牧羊人。第三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
第三部分(19—20):最后一次遇牧羊人。
第三部分(21):再次点题,抒发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3.请分别写出“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原的情形。
【交流点拨】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泉水长流,人口增加,村庄富饶。
(二)深层探究
在你眼中,牧羊人是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他是个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人。牧羊人种橡树,不在乎是谁的地,也不在乎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别人知道不知道,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还是一个认真细致、做事一丝不苟的人。从他挑选橡子、房间收拾得整齐、餐具洗得干净等细节可以看出。
(三)技法赏析
1.本文运用第几人称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运用第一人称叙事;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我”在文中仅仅是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森林村庄。“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我”并没有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对种树人的生活了解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这就使得种树人的生活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
2.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荒漠的毫无生气?这样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与后文荒漠变成了绿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
3.作者最后为什么还要写来到这里的居民的精神境界?
【交流点拨】通过写居民的精神境界的变化,从侧面衬托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他不仅改变了荒漠,还改变了人。
四、板书设计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
村庄废弃
泉眼干涸
狂风呼啸
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
重见溪水
创造的
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
树木歌唱
奇迹
泉水长流
人口增加
村庄富饶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直面不幸,勇敢超越,实现人生价值的牧羊人又何止一个人呢?请你再找找身边的“植树的牧羊人”的事迹,并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交流】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遭受泥石流、山体滑坡的灾害,是墨脱县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村。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常常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
篇2
zǎo chén wēn nuǎn diào yú méi huā sēn lín
( ) ( ) ( ) ( ) ( )
yáo yuǎn lán tiān hán lěnɡ yóu yǒnɡ zhuānɡ jia
( ) ( ) ( ) ( ) ( )
二、把表格写完整。(6分)
字
音序
音节
共几画
雹
感
三、写出带有下列部首的字。(8分)
亻( )( ) 木( )( ) 艹( )( )
刂( )( ) 扌( )( ) 纟( )( )
讠( )( ) 女( )( )
四、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组成新字,再组成词语。(12分)
人( )( ) 加( )( ) 采( )( )
半( )( ) 奇( )( ) 路( )( )
生( )( ) 青( )( ) 令( )( )
包( )( ) 本( )( ) 间( )( )
五、填上合适的词。(6分)
一( )树 ( )的树叶 ( )地操纵
一( )雹子 ( )的小花 吃得( )
六、把能搭配的词语用线连起来。(6分)
数 图画 洗 出来
种 星星 看 干净
画 葫芦 造 准确
七、选词填空。(3分)
1. 的 得
小马听了松鼠( )话,吓( )不敢过河了。
2. 喝 渴 治 沿
(1)叶子上生了蚜虫,你要赶快( )。
(2)小鸟口( )了,飞到井( )上想( )水。
八、排列句子的顺序。(5分)
( )小芽钻出了地面。
( )蓖(bì)麻开花了。
( )蓖麻越长越高。
( )种子在地里膨(pénɡ)胀(zhànɡ)发芽。
( )蓖麻结果实了。
九、选合适的字填在括号里,再把句子读一读。(6分)
1. 像 向
我们要( )雷锋叔叔学习。
秋叶( )那飞翔的小鸟。
2. 在 再
小林进步很大,不但不( )迟到了,还经常做好事。
同学们( )海边等候日出。
3. 做 作
这是语文( )业本。手工课上,王老师教我们( )风筝。
十、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做题。 (5分)
天那么高,那么蓝。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蓝天下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稻田。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铺了一地金子。
1.这段话一共有几句?
2.这段话中都写了哪几种颜色?
3.这段话中写的“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澄澄的稻子”像什么?
十一、默写。(8分)
山行
十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5分)
(一) 冼(xiǎn)星海在巴黎
一九二九年,二十四岁冼星海,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誉为学校开除了,他在远洋轮船上找了一个工作,就趁这个机会到时去法国巴黎(lí),实现他学习音乐的愿望。
在巴黎,冼星海的生活很艰苦。他在饭店洗碗,在理发店扫地,还帮别人看孩子、守电话、抄乐谱,甚至拉着提琴到街头和咖啡店去卖艺。
在那饥寒交迫的日子里,他好几次在楼梯上晕倒,在马路上饿倒。但这都动摇不了他学习音乐的意志。
后来,冼星海的音乐天才和苦学精神,得到了巴黎音乐家的赏识,她们给冼星海很多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的鼓励。冼星海终于考进了巴黎音乐高级作曲班。他是第一个考进这个班的东方人。还得了荣誉奖。
1.用动词填空。(5分)
( )地 ( )孩子 ( )电话 ( )乐谱 ( )提琴
2.用“ ”画出冼星海生活艰苦的句子。(2分)
3.你认为冼星海是个怎样的孩子?写一写。(1分)
(二)读下面一段话,再回答问题。
早晨,森林里散发出阵阵清香。树缝中间透进来的阳兴有红的,有紫的,组成了各种颜色的光带。一只只小松鼠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上。树上的露水沙沙地滴落下来。树上的几只黃莺叫得那么脆,那么响。
1.这段共有 句话,写了早晨 的景色。(3分)
2.表示颜色的词语有 、 。(2分)
3.从这段话中找出动作的词填在括号里。(2分)
松鼠( ) 露水( ) 黃莺( )
十三、看图写话。(10分)
一气之下
要求:仔细观察画面,展开想像,先练习说话,再写下来。
参考答案:
一、
zǎo chén wēn nuǎn diào yú méi huā sēn lín
( 早晨 ) (温暖 ) ( 钓鱼 ) ( 梅花) ( 森林 )
yáo yuǎn lán tiān hán lěnɡ yóu yǒnɡ zhuānɡ jiɑ
( 遥远 ) ( 蓝天 ) ( 寒冷 ) ( 游泳 ) ( 庄稼 )
二、
字
音序
音节
共几画
雹
B
bɑo
13
感G
ɡɑn
13
三、
亻(你)(他) 木(林)(材) 艹(草)(花)
刂(到)(利) 扌(打)(扫) 纟(约)(纪)
讠(说)(话) 女(好)(如)
你一定还有更好的答案吧!
四、
人(认)(认识) 加(架)(衣架) 采(菜)(种菜)
半(伴)(同伴) 奇(骑)(骑马) 路(露)(雨露)
生(胜)(胜利) 青(清)(清楚) 令(冷)(寒冷)
包(跑)(奔跑) 本(体)(体育) 间(简)(简单)
五、
一(棵)树 (嫩绿)的树叶 (随意)地操纵
一(阵)雹子 (美丽)的小花 吃得(很饱)
你一定还有更好的答案哦!
六、
数 图画 洗 出来
种 星星 看 干净
画 葫芦 造 准确
七、1.的 得 2.治 渴 沿 喝
八、
(2)小芽钻出了地面。
(4)蓖(bì)麻开花了。
(3)蓖麻越长越高。
(1)种子在地里膨(pénɡ)胀(zhànɡ)发芽。
(5)蓖麻结果实了。
九、1.向 像 2.再 在 3.作 做
十、1.四 2. 白、蓝、黄 3.铺了一地金子
十一、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十二、
(一)
1.扫 看 守 抄 拉
2.他在饭店洗碗,在理发店扫地,还经别人看孩子、守电话、抄乐谱,甚至拉着提琴到街头和咖啡店去卖艺。
在那饥寒交迫的日子里,他好几次在楼梯上晕倒,在马路上饿倒。
3.略
(二)
1.五 森林
2.红的 紫的
篇3
关键词: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提问艺术;提问原则
提问是一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常用富有启发式的提问进行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大纲要求,联系教学实际,以询问的方式逐步解决课堂问题,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这就是提问。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是教师运用教学手段,以询问的方式,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的具体条件下,根据明确的教学任务,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预想结果所使用的教学艺术。
什么样的提问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运用提问艺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以下是笔者在七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和探索: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作用
(一)激活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关注
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就很容易因其它事物转移注意力,使课堂教学效率下降。如果教师能够适时地加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就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并激活课堂气氛。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在好奇心的支配下,很快地把心理活动定向和集中到某个特定的概念和观念上,从而引发认知的需要和学习的兴趣,并且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真正发挥。
(二)提问教学重点,获得反馈信息
通过提问,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掌握学习方法。课堂提问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通过提问和回答,教师能及时地吸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或巩固知识,或弥补矫正。这样,师生之间可以形成信息双向交流,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所以,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并充分地利用教学提问的这一重要功能,为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服务。
(三)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习能力
提问能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探索。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教师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并能促进学生相互学习。教师的提问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发展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原则
课堂提问不是空穴来风,它建立在教学内容、任务、目标和教学对象基础之上,必须与学情、学生的身心特点相适应,这是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
作为一名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充分掌握好课堂提问艺术,首先要了解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首先,七年级学生好奇、好强、好玩、自尊性强,他们的注意力欠稳定、欠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其次,七年级学生的注意范围较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第三,随着年龄的增长,七年级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七年级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他们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第四,七年级学生在探究问题时,有时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只是获得肤浅的书本知识。
鉴于七年级学生具有以上心理特点,所以课堂上教师提问时应力戒以下情况的出现:一戒语言缺乏美感,语言生硬,平淡无味;二戒违背认知规律,急于求成。提问要顺着讲课的次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三戒满堂问,时时问。这样会让学生头脑疲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四戒不辨难易,不看对象,提问范围狭窄,只照顾“重点生”,让大多数学生无事可做;五戒不假思索,信口开河,信口点名,简单提问,问题的提出如蜻蜓点水,水过鸭背,课堂没有实效。
基于这些原因,在七年级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既要遵循《教学大纲》要求,又要充分联系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要切实把握好提问的原则,运用好提问艺术。只有深入学生心灵,问学生所疑,解学生所惑,才能达到有问有答、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运用
课堂提问,是课堂知识信息的载体,是师生之间思想情感交流的途径和纽带,是教与学之间产生共鸣的主要“媒介”。它是催化剂,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呼应;它是助推器,能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它是剂,能打开学生的思绪。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既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性教学艺术。如何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掌握好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炼语言,美化提问
1 多选朴实、亲切的语言,增强提问的“感染力”。由于七年级学生思维的发展还不够完满,分辨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教师提问时也应该选用口语化的,最好是跟学生聊天似的朴实、亲切的语言。朴实、亲切的语言不仅通俗易懂,使学生听得明白,而且给学生一种真实感,有助于激发和感染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因此,教师提问时要说实话、道真情、讲实理,尽量避免使用生涩、冷僻的语句。为此,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就要注意对教案上的字词做一番筛选,剔除那些假话、空话、套话,尽可能把课讲得实实在在,讲得新鲜活泼。
2 多用幽默、趣味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七年级学生好动、活泼、喜爱热闹,对平淡无奇的事物不感兴趣,对课堂上教师乏味的提问也会顿生反感。因此,教师课堂上的提问语言也需尽量幽默、风趣。幽默、趣味的语言具有生动、含蓄、富有启发性的特点。幽默风趣可以把语文课中深奥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活跃课堂气氛。如在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分神的时候,教师一句幽默、趣味的提问,往往有“投石激浪”之效。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注意力,增强教学的号召力、感染力、鼓舞力,使学生入耳入脑。因此,幽默、趣味的提问在语文课中是不可或缺的,它犹如菜肴中的味精,少了它就失去了应有的“味道”。
3 多说贴近学生的语言,提高“亲和力”。国外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要使人们相信你,首先必须让他们喜欢你。”同一个道理,如果教师对学生有感情,学生则对教师有好感,就容易接受教师的观点;反之,就会产生逆反、恐慌心理。老师疼他、爱他,他才会接受你、亲近你。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满情感的贴近学生的提问能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比如,我们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多数比较紧张,这时我们应用亲切的语言提问学生:“不要怕,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错了也没关系。”尤其是对后进生更要多给予热情的提问:“再想想会回答得更好。”教师应多运用贴近学生的语言,所说的话、所举的例应尽量与学生的亲身经历、身边的事、视野范围、生活经验相接近,用贴近学生实际的语言把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理讲出来,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这样的课,学生才会喜欢听、愿意听。
4 多出新鲜、生动的语言,加大提问的“吸引力”。学生都有喜新、求新的心理需求,当周围的环境中出现了某种新鲜事物的时候,就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吸引学生去注意它、了解它。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教与学、说与听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因此,语文课堂教师提问时,就要特别注意在“新”、“鲜”两字上下功夫,要注意传授新知识、选用新事例、讲出新道理,要避免“吃别人嚼过的馍”,避免说别人讲过多遍、早就失去棱角的语言,更要避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那些没有新意的语言。
(二)注重方法,优化提问
1 围绕中心,破题提问。由于七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是很稳定、不会太持久,教师讲课时就要避免泛泛而谈,长篇大论,不能让学生“啃了半天还吃不到馅”。七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些课文的题目与文章的主题关系密切或题目就揭示了主题,这时可选用“破题法”提问,达到一语中的的效果。破题法,顾名思义即根据题目设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学的目的。例如: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一文,可以根据题目设计问题:①“伟大的悲剧”是什么意思?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斯科特的“悲”?③他的伟大又体现在哪?再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根据题目中“说”和“做”两个字设计问题:闻一多在“说”方面有何特点?又是怎么“做”的?这样,通过破题提问,达到让学生领悟文章中心的目的。
2 紧扣主旨,点睛提问。点睛提问就是根据课文的中心句或作者的点睛之笔进行提问。如七年级上册第17课《看云识天气》,可以根据几处中心句提问:①“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②“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再如八年级的《苏州园林》一课的中心句是: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据此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①文中“图画”、“画”这些词语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②分别是在什么地方出现的?③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些词语?有何作用?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苏州园林的特点,从而深入地理解了这篇说明文的主题。
3 探究因果,寻究提问。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课外阅读《勇气》一文中,文末这样写到:“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据此可设疑提问:她为什么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根据这一结果在探究其具体原因时可设置这样的提问:①幸福的含义是什么?她做了什么?她为美国伞兵做了什么?②她有怎样的勇气?这样探究下来,学生就弄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的提问与追问,对学生的思维上要求更高,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4 联系实际,发散提问。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的书本知识,也需要接受现实社会的考验,才能真正成为有用的知识。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要结合实际来理解。如《羚羊木雕》一课可设计这样的提问:假如文中的“我”、“万芳”就在我们中间,你会对她们说些什么?你有什么想法?像类似这样的语言提问,学生都可以加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这样就做到了学习既源于课内又源于课外,既深入课堂,又深入了社会现实,学生的视野也开阔了,所获得的知识也不再是理论的、肤浅的了。
(三)把握原则,规范提问
1 层层深入,提问有“序”。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他们接受知识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因此教师提问时切忌“一杆插到底”或盲目无序,而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结合实际教学问题和学生学习的深入,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在揭示课题时可采用启发性提问;初读课文时可采用疏导式提问;深钻课文时可采用探究式提问;单元总结时可采用比较式提问;品尝精华时可采用鉴赏式提问等。这样的提问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课文,内化知识。
2 捕捉时机,提问适“时”。由于七年级学生稳定性不强,情绪波动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最佳时机进行提问,才会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果在不当提问时提问,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在应该提问时没有提问,又无法使学生解决学习的困难。如何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首先,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时机,适时提问,在学生想“知”又不能立刻“知”时,通过提问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其次,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在其对于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或乐于接受时适时地进行提问,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所提出来的问题,这时教师只要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就会进行积极的思考,并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提问的最佳时机的选择应该在学生最需要帮助时。
3 因人而异,提问有“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时,要因人而异。不同年龄的学生,其理解、接受知识的能力会有所差异,即使是同龄的孩子,也会因其接受能力的高低而体现出掌握知识的强弱。因此,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针对自己的学生实际,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是简单的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作为教师既要对全体学生进行提问,又要对个别学生进行提问,尤其是要关注特殊生――极好生和极差生,才能保证整个课堂的完整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一点一滴的教学和生活中,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对他们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运用好提问语言,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4 画龙点睛,提问见“真”。课堂教学的提问要有实效性。教师的提问不是简单地为了获得学生的回答,而是要促进学生的思考。只有获得真实性的信息、反馈的提问才是实在的。教师提问时要设计好适应学生年龄和学生个人能力特征的问题,在提问时画龙点睛,让语文课堂教学真实而有效。
篇4
关键词:语文课堂;创新教学;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224-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确,新一轮的课改从教材编写、课程资源都做了较大的改进,但如何落实新观念、新教材、新课程,这就涉及到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要整体考虑“三个维度”,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分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几乎把课堂教学内容定性为:知识。总是罗列了一大堆语文知识点,这也要那也要,整节课塞得满满的,然后才经常抱怨课教不完。所谓的没上完,就是知识没传授完罢了。这就好比给学生“鱼”,虽然可以喂饱学生,但却不得体现“过程与方法”。这就要改“给鱼”为“给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学生中心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主张“学会学习”。可见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包括知识和方法。由注重知识,改为知识和方法并重。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中学方法,再运用已有方法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尤其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学中要不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正如教学生打鱼,不直接给“网”、给“船”,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织网”、怎样“造船”,怎样“打鱼”。让学生掌握“捕鱼”的方法,锻炼培养学生运用方法去捕“鱼”的能力。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今后的终身学习就有了支柱。
二、追求新成效和新境界
“新成效”和“新境界”是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传统教学也有成效,但这是“旧成效”,即使老师满堂讲、学生满堂听,学生也会学会一些知识,考试也得到分数,甚至是高分。但这只是“旧成效”,语文教学的“新成效”远不止而此。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成效,不止是给学生传授知识,也不止是为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会字、词、句、段、篇和语法、修辞和逻辑等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文化修养和文化品位及其他综合素质,如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这就是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新成效”。所谓“新境界”就是在新思想和新理念的指导下,老师运用新的教法和学法来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就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最高、最新的教学境界。
三、教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将基本的阅读方法列入教学内容,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例如,结合《在山的那一边》、《金色花》(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现代诗歌教学,重点进行朗读训练,教会学生朗读的技巧、方法,学会处理停顿、轻重音、缓急、扬抑、悲欢等。学会借助语音、语调及肢体语言等方式方法表达感情。阅读诗歌的最佳方法就是多诵读,反复的读,即能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诗歌阅读教学中,就要以朗读为重头戏,促进学生感悟意象并体验情感。再如,结合《春》、《风筝》(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等散文教学,教会学生整体感知及理解文章的基本方法,抓住散文的线索,寻找散文的“散形”和“聚神”点,借助重点语句和精彩语段,归纳概括文章内容大意,进行整体感知,感受散文的“神”。再如,《中国石拱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说明文教学,重点就要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抓住“桥”的哪些特征,介绍赵州桥时按照什么顺序,采用什么方法来介绍中国的石拱桥的。这三大方面是阅读和理解说明文的钥匙,因此,说明文教学就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再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阅读的几种方式:浏览、略读和精读;默读与朗读;速读等。
四、追求课堂有效提问的境界
篇5
基于以上的学情和校情,本区初中语文教师的工作重点一是管好不爱学习的学生,保证课堂教学能有序进行;二是让学生掌握考试会涉及到的知识点,比如课后生字词、古诗词背诵默写、文言文等。在日久年深的岁月里,教师的热情被磨灭,精力被耗尽,对于先进教学理念,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等活动就无暇顾及了。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促进语文教师提升专业素养
由于薄弱初中老师无奈地把时间和精力,大量地用在生管和应试上,所以对于自身知识的积累、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手段的多样化等方面,往往无暇顾及。所以在本区优质校与薄弱校的师资交流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尴尬局面:有些优质校教师因无法适应薄弱校的学情,无法控制班级纪律,学生学习成绩比以前更差了;有些薄弱初中老师轮岗到优质校教书,学生是很配合了,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不从心,无法把课文内容挖掘得精深透彻,无法把教学手段运用得淋漓尽致。
马洛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改进自己的冲动,一种更多地实现自己潜力,一种朝向自我实现或人性充分发展的冲动。”笔者认为,薄弱初中语文教师在保证教育教学工作平稳进行的前提下,应努力拓宽知识面,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提高授课质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家长、社会的需要。而如果薄弱初中的语文老师下定决心上好一堂综合性学习课的话,那他在这一过程中将受益匪浅。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课主题丰富,有关于自然科学的,如《感受自然》《探索月球奥秘》《科海泛舟》等,有关于生活的,如《这就是我》《我爱我家》《献给母亲的歌》等,有关于人类社会的,如《追寻人类起源》《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让世界充满爱》等,有关于文学艺术的,如《戏曲大舞台》《莲文化魅力》《古诗苑漫步》等。并且就单一主题而言,信息量也是相当惊人的,如《探索月球奥秘》,就涉及到天文地理知识,涉及到古诗文的积累,涉及到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
而这门课程的特点又决定了,没有现成的适合所有学校和班级的教材和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因此想上好一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首先,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开阔的眼界。平时应积极扩大阅读面,多积累资料,知识面不能局限在本学科上,更不能局限在本学科的课本知识上。要把这么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得认真备课,要设计整体的活动方案,在活动方案中要对学习内容、目标要求、组织方式和时间分配等做出安排。得充分了解学情,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写好教案。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还应与学生多交流多沟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组织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在实施活动课程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条件,否则在课堂上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在授课过程中,要按严谨的步骤组织教学,精心安排好学生的各项活动,还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的作用。课后还要了解学生对这堂课的评价,还要总结整堂课的得与失。以上工作中任何一个环节做不好的话,活动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因此,上好语文综合实践性学习课,大大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熟练掌握,提升了教师对各类教学资源的挖掘和整合能力,以及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教学研究和探索能力、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人际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有效促进薄弱校师资水平快速提升。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让学生提升兴趣,努力进取
本区薄弱初中学生不爱上语文课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觉得老师讲课的内容枯燥无味;二是由于基础太差而听不懂或没信心;三是由于家长管教不严,学生惯于玩耍疏于学习。对于这几种厌学语文的学生,
文综合性学习既可以激发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效率,也可以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人生与社会,从而摒弃不良习惯,回归常轨。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很多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是让学生很感兴趣的。如七年级上册的《这就是我》和《我爱我家》、七年级下册的《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这样的活动课学生都有生活体验,都有话可说,有文可写,没有“基础”和“智商”方面的障碍,即使是成绩很差的学生,也可能在活动中表现很出色,学习兴趣自然就提高了。并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厌学学生对语文的认识也会有所改变。之前他们可能认为语文就是一些有关于文章、诗词、作文之类的内容,甚至认为学语文就是为了考试,而现在他们认识到语文就在身边,语文就是他自己,语文就是生活的点点滴滴,语文不仅关注字词积累,关注阅读,关注写作,语文还关注个性、关注人生、关注社会,这样的语文,他们怎么会不喜欢呢!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贴近学生生活,还面向学生未来。如八年级上册的《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走上辩论台》,下册的《科海泛舟》,九年级上册的《微笑着面对生活》、下册的《脚踏一方土》。这些综合性学习,有的是关于科学的,有的是关于人生的,有的是关于社会的,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认识到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学好语文对学好其他学科,对走好以后的人生路,对认识世界都是有益的。
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能够弥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带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获得成功与快乐
薄弱初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基础空虚,阅读量少,阅读能力低,所以学起来吃力,成绩低下,缺乏成功的快乐。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横向的、综合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培养学生为主动性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进行探究活动的态度;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情感与品德,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与快乐。
如开展“闽江——我的母亲河”综合性学习。首先,学生对于闽江,有的无动于衷,有的略知一二。学生得先在课前了解我们身边的闽江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有着深微长远的关系,必须搜集整理有关闽江的地理知识、古诗词、成语、谚语、俗语、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资料。涉及的内容虽多,但借助参考书、网络工具,学生是比较容易搜集到资料的。接着在教师的组织下,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合作探究,交流各自所搜集的资料,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此同时,教师也通过多种形式展示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各种问题。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大量信息,进行了一定量的听、说、读、写训练,还培养了合作探究的精神,更重要的是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也有机会参加活动。比如有些学生虽然语、数、英较差,但他可能历史、地理学得好,在这些方面他们就能饶有兴味地准备并积极发言。有些学生虽然厌学,但讲到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时他们就双目传神,主动参与。有些学生可能较内向,不敢参加讨论,但他可能在搜集材料方面细致入微,也有了表现的舞台,增强了自信心。
篇6
关键词: 校本教研 农村教师 专业成长 社会学科
一、农村中学社会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研究上有一句名言,即“课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1]。2012年迎来新一轮课改,再一次对社会教师,尤其是农村社会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自2012年担任学校社会教研组长以来,我一直深感作为农村学校的教师在专业发展水平上的局限,以本校社会组的情况为例。
1.教师专业混杂,知识结构欠佳。
由于学校近几年办学规模缩减,教师学科不协调的问题凸显,社会学科成为学校安排富余教师的缓冲地带。我校21名社会教师,原任教其他学科的教师有9名(均为语文教师),占到半数。非专业教师的社会专业知识匮乏,上课往往“拿来主义”,平时不钻研课标、教材,不关心时事,每每把社会学科上成语文课,逐段分析讲解,清楚明白,但无法对教材进行拓展、延伸和提升,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也就无从谈起。
2.教师的专业信念不强。
自从2003年温州社会学科实行开卷考试,成绩用A、B、C、D、E五个等级方式呈现以来,从学校领导到一线教师,从学生到家长都认为社会学科是一门不折不扣的三流学科:等级制不算分,开卷考试就是翻翻书,不会有多大的难度。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消极怠工,对教材处理肤浅,很少思考创新课堂教学以增强思品课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形象性。
3.教师的专业能力欠缺。
由于农村学校信息闭塞、无人指导,教研组没有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自2003年以来近十年没有新教师流入,社会组的平均年龄在44岁以上,职业倦怠与日俱增。组内半数老师独立备课,缺乏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于教学的能力;加上农村地区没有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风景名胜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也限制了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给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带来了难度,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那么,农村教师怎样才能达到课程改革所需的专业发展要求呢?
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为提高我校社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科能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要求,以瑞安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为契机,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教研组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读研结合,实现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
教师实现自我知识建构的途径有很多种,阅读是基础。“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农村社会教师应该读什么书呢?学期初,教研组通过收集组员们推荐的书籍信息,选取其中有助于夯实教师专业知识基础、丰厚文化底蕴的书籍,组织统一购买,并放在三楼阅览室供大家借阅。有:《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系列、《大国崛起》系列、《第56号教室的奇迹》、《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半月谈》、《中学政史地》等。根据事先商定的研讨内容,制定读书计划表,让组员们有计划地阅读。老师们结合自身的困惑,开出各类的研讨课。有目的地进行研讨,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在阅读中进行研究,在研究时深化阅读,读研结合,这是我们教研组目前为建构自我知识体系所一直在努力实践的。
2.网络教研,资源共享。
网络教研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新颖的研讨形式,一台电脑、一根宽带,就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天涯比邻,无远弗届。我们筛选网络资源,收藏名师博客,动员组内全体教师注册了浙江教育资源网,加入“超级牛群”QQ群。过去没机会见到的名师,如特级教师唐少华,现在不仅在网上可以看到他的课堂实录,感受特级教师的课堂魅力,还可以通过博客跟帖与之直接交流;过去身边没有同事可以就某个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就某个课题进行合作研究,自从加入“超级牛群”之后,500人超豪华阵容,随时可以为我们答疑解惑。浙江教育资源网的历史与社会协作组更因为我们提供了网络学习、互动的平台,成为我们经常光顾的场所。参与“七年级新教材教学资源交流”、“我为历史与社会作业本修订支招”、“如何上好七年级上册的历史与社会”等网络教研活动,我们分享心得,共享资源,加深了对新课程的理解。
3.撰写反思,养成习惯。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和判断教师专业成熟度的主要指标之一。为了督促组内老师撰写反思,我们在学期初的教研组会议上作了硬性规定,教师反思的数量不少于上课数的1/2,务求使每位社会教师都养成反思的习惯。撰写反思就是让自己时刻注意社会课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反思经验和教训,同时,发现问题进行研究,也是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2]在新课程实践中,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就一定能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在“反思―实践―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校本培训”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和策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校本教研的多元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积极地行动起来,以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实践校本教研,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真正促进农村社会学科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一、引进“微课”教学,促进学生理解
“微课”主要是采用视频讲课的方式,教师在教学前录制几分钟的短视频,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程内容。它改变了传统的教案设计的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人教版)《桂林山水》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掌握本课的生字词;通过阅读全文,了解桂林山水的总体特点和漓江水的特色;分析作者的观察手法和表达方式,从而切实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壮观之景。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个小视频。在小视频里面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阐述,即“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文章使用较多的比喻和排比手法来突出桂林山水的壮观之景。”小视频是使学生对本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每一自然段的具体含义,理解作者描写意境的手法和写作风格,认真体会“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的美好意境,达成本课的阅读教学目标。
二、设置具体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得到发展,对事物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所以教师在课堂环节中要尽量去设置具体的、可观的课堂教学情境。因为这种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促进有效教学。
例如,在讲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人教版)《北京的春节》时,由于本课的阅读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中“详略得当”的特点;熟悉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有关老北京过春节时,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的一些风俗活动的动态图画,如贴春联、挂灯笼、祭灶扫尘、穿新衣、守岁、闹元宵等,同时给学生播放老北京春节的音乐视频《恭喜》,使学生沉浸在老北京春节的欢乐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章中的“北京春节”,指导学生们分析“春节的年味主要在哪里?春节人们的主要活动有哪些?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人们的喜悦和希望?”等重点知识点,完成本课的阅读教学目标。
三、引进“翻转课堂”,促进学生思考
“翻转课堂”即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讲授”课为“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堂”,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即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人教版)《匆匆》的时候,由于本课的阅读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掌握本课中的重要生字词:通过阅读文章,找出文章中的优美句子,分析其写作手法和描写特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准确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给学生展示出一系列问题:“在文章中,作者用哪些拟人词来表示时间飞逝的?时光究竟是怎么样从我们身边溜走的呢?”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内容,并与同伴进行讨论,使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并把各自总结的答案汇集给老师。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在文章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四次追问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启示呢?”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这些重点和难点问题,总结出“对于世间万物来说,时间都是一样的公平,一样的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要活在当下,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宝贵时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翻转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平时比较胆小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师要不断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机制,通过组织新型的阅读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M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一、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关系
“对话式”语文教学首先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传统的语文课堂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有时甚至取代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这时的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他们习惯于被动地聆听、接受。然而随着时代、社会、教材的变革,教师与学生之间应颠覆传统的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体关系,代之以“主人”与“主人”的平等关系。师生不再是教与被教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主体,民主对话的双方,在对话中分享、理解对课文的感悟。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较有发言欲、表现欲,一堂灌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磨灭发言欲,到了初二、初三就没有学生愿意发表意见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效果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高。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如果有的学生去过百草园、三味书屋,他们非常愿意将他们所见所闻与大家一同分享。把话语权给他们,他们会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结合文中鲁迅的介绍,学生以自身的眼光、童心去注视那个儿时的乐园――百草园,不仅会使课文更宜于理解,学生还会自主地用探寻的目光去寻找生活中属于自己的乐园。通过对话,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不再仅仅被教,也通过对话在教,他们将经历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
“对话教学”要求教师由“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向“导着学生走向教材”转变,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巧妙地激发学生对教材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形成浓郁的学习气氛。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尽量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融入教材。例如:在学习《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时,我利用“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举国欢腾的有利时机,先播放“神五”升空的瞬间境头,接着让学生就“神五知多少”这个话题略作畅谈,进而指出“神五”的成功发射反映了我国在国防建设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指出我国探究宇宙奥秘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然后教师继续讲道:“我们今天看到了也感受到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巨大成果,但你们知道宇宙里究竟有些什么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抛出各自心中的答案,提问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去研读课文,探究科学奥妙。
二、对话型教案与教学流程设计
教材是最基本的文本资源。对话型语文教学的真正实现,需要让教材成为与教师、学生平等的特殊对话者。所谓平等,指这三者处于同一个层面上。特殊,指“对话关系无疑绝不等同于实际对话之间的关系,它要更为广泛、更为多样、更为复杂。两个表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可能相距很远,互不知道,但只要从含义上加以对比,便会显示对话关系,条件使它们之间只需存在着某种含义上的相通之处(哪怕主题、视点等部分地相通)”。从这个层面上看,作者写作文本、读者解读文本,其根本目的都是对人类精神、价值的探寻、解读和超越,都在追求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启示意义。
1.教案准备要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能引起学生与教材主动对话的兴趣和意愿。广义的对话,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与各种 文本之间。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具有怎样的结构和机能,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发展阶段,选择恰当的课本问题,进行合理编排,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9
作为年轻教师不敢奢谈什么“课堂提问的艺术”、“提问的有效性”,只是将自己三年多以来课堂实践过程中的有关课堂提问方式上的转变以及收获记录下来.回首走来的路,也是成长的过程。
大学四年师范学校的学习中,专业课老师不止一次的强调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思路清晰设计完好的提问,不仅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逐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优化教学效果,而且还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010年9月份如愿考取,光荣的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初踏讲坛,不敢忘记老师的教诲,十分注重课堂提问。于是在充分利用我校积极进行新课改,课堂中师生互动明显增多,学生参与意识明显增强的高效课堂模式的契机下,在课堂设计之初就广泛设置提问,一节课下来有时会有二十几次的提问。以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为例,我在第一课时就设计了(1)《皇帝的新装》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初期创作的童话作品。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安徒生的其他作品吗?(2)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皇帝爱新装? (3)皇帝为什么会认为“那真是理想的衣服”?(4)老大臣看到新衣了吗?(没有)他实话实说了吗?(没有)为什么?等16个问题。特别是像《济南的冬天》、《论语》这样的重中之重的文章我都费尽心思,每节课设置了二十余个问题。
刚上班的这半年可以说是全身心的投入,绞尽脑汁备课、意气风发上课、及时细致评判,花费大量心思怎么多设置一些问题出来,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翻看当时的教案,统计一下每堂课都有不低于十个问题,临时提问的不算,原以为自己的努力付出可以在学生的能力、考试的成绩上体现出来,结果却是2010年冬季的期末考试中,我所带的两个班学生的语文成绩在全县中学排名中倒数第三,拿到这个成绩我留下了委屈的泪水,半年来连一刻都不曾懈怠的我,学生成绩如此之差,百思不得其解。幸好,学校为我们新上岗的教师每人指认一名有经验的“师父”。几次听我课过后“师父”指出了我的问题:(1)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一节课总共45分钟,如果设置问题过多,就意味着平均每两分多钟学生就得回答一个问题,这样势必就会造成学生被问题牵着鼻子走,能应付回答上问题就算是不错的了,那还有时间思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体现,反而被问题牵着“鼻子走”了。(2)问题数量过多,质量不足。师父点评了我的《皇帝的新装》一课,前面第1至9题,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直接回答,只有后面的10至16题是总结归纳部分,只有这部分是需要学生认真思考、集思广益得出答案的。“师父”的建议是可以在原文找到答案的问题直接设置在导学案上,在“自主学习”板块,学生快速独自完成达到加深对课文理解的目的。总结归纳部分可以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合作探究”的环节集思广益。经过一阵的听课、评课、点拨之后,我不在盲目的地低头干活,在备课上有了一定的方向性。
篇10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情感
为了使初中地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中,我紧紧以大纲要求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为基准,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出发,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述人地关系,充分利用丰富多彩、时空广阔、文理兼备的地图、图表和景观图等学习资料,激发学生的情感。对教材中感染学生、培养情感的部分充分挖掘,并在形象和情感上加工润色,强烈地激励学生的情感。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好别人的情感。”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应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创设情境,做到以境育情。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只凭经验办事,一张嘴巴讲到底,而应开动脑筋,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常用一些技巧来辅助教学,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如,板书条理清晰、示意图勾画逼真、演示利落、准确等都会使学生受到严谨、和谐的美的熏陶,学生并会由此对教师产生尊敬、钦佩的情感。反之,如果教师不能娴熟地运用这些技巧,如徒手画图画了又擦,擦了又画,三番五次还是不圆不扁,就会使学生产生失望厌倦的情感。例如,“气温变化”的教学,我给学生提供了“我国夏季气温分布图”和“我国太阳辐射量分布图”等背景资料,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另外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制成多媒体课件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能使学生领略到动态的、立体的视听效果。又如,在学习“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差异时,可通过多媒体显示出北方和南方在耕地类型、交通工具、房屋建筑、文体活动和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使学生产生对南北各地的向往和热爱。
二、把学生当作朋友,构建全新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情感课堂的主要因子。教师应该多方了解和洞察学情、学生的心理,实现和谐、平等、民主的多层次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交流和心理交流,要有预见性地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当教学中出现消极情感或学生学习不太理想时,教师应对各方面情况进行客观和有效的反思,积极思考如何应对和改进,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和勾通,营造活泼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表现他们的个性和灵气,积极地参与教学、大胆幻想、勇于创新。如,在学习“地图”一节时,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形图的判读、中国铁路路线图等,学生会对此普遍感到困难,进而产生焦虑畏难的情绪,甚至对地理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所以我就精心设计教案,让学生充分自学,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好合作探究,这样学生就克服了缺乏自信或产生自卑的心理,使学生和我的思想脉搏融为一体,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调动,使学生在愉快、和谐、充满民主的教学气氛中,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露短与出错,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去获得地理知识。这样就真正实现了“亲其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真正的”信其道”。
三、以情动人,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
世界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被学生直接感知,虽然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引入课堂,多少能够弥补一下这方面的缺憾,但毕竟极其有限,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根据中学地理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地理的特点,我运用小说的语言,吸收相声表演艺术的精华,使教学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自觉地进入了我的教学中。这样使学生变教材内容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让学生“触景生情”,以达到情感共鸣。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一定要把丰富的情感寓于形象化的描绘之中,达到以情激情、以心动心,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使他们在愉悦和自信中轻松地学到知识。如,讲到陆地地形类型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的地球家园无比美丽,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有绵延不绝、雄伟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有被誉为”世界屋脊“、富含民族神韵的青藏高原,有郁郁葱葱、神秘莫测的亚马孙热带丛林;有深陷千丈、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东非大裂谷……”一段热情洋溢的引言,在学生面前幻化出了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学生不禁发出阵阵欷之声。这样不但激起他们对地球的热爱,而且很自然地引发他们要去研究的热情和兴趣。由此可见,教师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学而忘倦。
四、创设情境,编导动人的剧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上课要认真表演,让学生紧随你的思维行动,你就要想办法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轻轻松松的学习中就能获取知识,增长见识,提高学习效率。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讲到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地图”这一节时,我是用谜语导入新课的:”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猜到的学生,自然享受胜利的喜悦,没猜到的学生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启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引入其他学科,带来精彩的视听盛宴
要增加一堂课的趣味色彩,就应兼顾其他学科,将语文中优美的诗词引入,将音乐课中动听的歌曲引入,将历史等学科中的奇闻轶事引入,这样才能使学生发出由衷的微笑。如,讲到“蒙古高原”时引用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由诗句结合教学,使学生置身于浪漫的诗情氛围中,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探究地理奥秘的欲望。此外,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曲视频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例如,讲”香港特别行政区”之前,用《东方之珠》歌曲导入新课,本来当时学生都很疲惫,一听到熟悉的流行歌曲,几个活跃分子带头一起跟着歌词全体歌唱,越唱越响亮,尾声时全班的歌卢把整个教室都震动,每个人的心灵都振动鼓舞,接下来的授课极其激动流畅,师生相互影响,情感相互交流。
总而言之,在地理教学中,应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以大纲教材为准绳,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地理教学情感模式。
相关文章
精品范文
10七年级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