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答问范文

时间:2023-04-08 21:3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山中答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雪后的早晨,一缕缕阳光洒在了大山中,雪渐渐地化了,“滴答,滴答”地落在了池塘中,池塘中的鱼儿也跃了起来,好一片朝气蓬勃的景象。

在森林之中,一辆小车通往了一个小山村,小山村随着小车的到来也活跃了起来。

“是谁来了?”人们议论纷纷。几个大学生从车上下来,伴随来的十几箱书。最后走出车的是一个男生,瘦弱的身子,却背着一个大书箱,整个人透露着少年应有的朝气,但又透出了成年人的成熟,眉宇间透露出了智慧的目光。

他正是徐本禹。

阳光照着解冻后的小山村,整个小山村中透露出了从未有过的朝气,它散发着扩散着,引响着整个森林。

正因为徐本禹的到来,小山村活跃起来,带动了整个小山村,一个大学毕业的学生,扛起了本不应属于他的责任,他正若那红烛,点燃自己,以那微不足道却又强有力的烛光照着山村,又如同那春蚕吐丝,却从未有过怨言,又似阳光,照着大地,化解那冰一样的小山村,他本应在学校之中考取硕士学位,但却坚持去了偏远的山村,用那微小的心去温暖整个山村。

可是意外总是会发生,两个同学因为水土不服回去了,几个同学又分别在几次食物中毒中病倒了,可每当一个同学离去,他都会说,“放心吧!我会照顾好这儿的一切。”可哪一次晚上,他都不是哭湿了枕头。三个月后最后一个同来的伙伴也走了,伙伴说:“如果真不行,就写封信回来吧!”可那天晚上,全村的人都听了那声音,微微的哭泣声,这声音回荡在整个山村。

篇2

天人合一,阴阳协调,辩证施治不单是孙思邈研究医术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中华中医文化的精髓,而这种辩证思维哲学的创立者,就是中国道家思想的奠基人老子。论年龄,老子应该是孔子的长辈;论学问,孔子自谦是老子的学生。

老子和谐思想:探索礼乐之源与道德之旨

公元前771年的烽火之乱后,安享礼乐盛世275年的西周王朝,不得不放弃苦心经营的国都镐京,东迁洛阳。

周王室如日暮西山,一天天走向衰微,中国历史进入了诸侯纷争,争夺霸业的春秋战国。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雄心勃勃的各路诸侯,在以黄河和渭河流域为中心的华夏大地上,展开了持续500年之久的霸业争斗。

剧烈的变革和动荡,为中国缔造了一个具有思想解放,个性张扬与人格凸显特征的时代。一时间,儒、墨、道、法,诸子百家,择木而栖,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空前活跃的文化奇观。

位于秦岭山中的楼观台,2500年前因为有了与老子的联系,自古至今声名远扬。直到今天,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的游人,还是要虔诚毕恭地给老子,这位和西方的苏格拉底一样,为人类思想夜空带来犀利光芒的圣贤,点上一炷感恩的香火。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虽然出现了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思想解放,但诸侯争霸的硝烟四处蔓延,百姓生活水深火热。

朝败,民不聊生,杀戮、流血、饥饿和死亡,让老子痛感民间疾苦,王权残暴。如何能够使土地变得宁静,如何能够使人间变得太平,多年以后,他在《道德经》中写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是说,天地因为无心,所以是没有所谓仁义的,但是它宽厚地养育了万物,让万物合乎自己的本性去自生自长,这就是和谐。

为了探索礼乐之源,道德之旨,老子从楚国来到周都。

老子在东周王室做守藏史,掌管全国的图书典册和重要文档。

公元前516年,由于宫廷发生内乱,早已对周王室心灰意冷的老子于是骑上一头青牛,往函谷关以西的秦国而去。

孔子思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就在老子离开洛阳,向函谷关进发的时候,一个后来和老子一样,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此时也乘坐一辆牛车,急匆匆奔走于列国之间,向各国君王宣讲自己的经世之学。

这个人,就是鲁国人孔子。

论年龄,老子应该是孔子的长辈;论学问,孔子自谦是老子的学生。早在老子在周朝做史官的时候,博学多才的孔子就已经被老子述而不著的“道”所深深吸引,他特意从鲁国来到洛阳,向老子求教。

回到鲁国,孔子向学生们讲起他对老子的看法时说,老子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是自己梦寐以求的老师!

当孔子再次向老子请教问题的时候,老子直言不讳地说:“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自己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你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

早在1700年前,晋朝学者葛洪就指出:“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这就是说,老子的道家思想对孔子的儒家学说的创立所产生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对于两种思想的关系,有人认为老子学说与孔子学说相辅相成,都是指引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经典;也有人认为道家哲学才是中国哲学的理论主体。

从十多岁到五十岁,孔子先后多次向老子求教,老子也为这位谦逊的晚辈大讲其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以及他的圣人之道、修身之道、治国之道。

直到今天我们从孔子留下的言论中,仍然可以看到,孔子对老子的感戴与崇敬之情。他对自己的学生说,老子就是那种神秘莫测,可以腾云驾风,自由驰骋的神龙。

就在老子离开洛阳,到达函谷关之前,一个名叫尹喜的人,已经在那里静候多时了。据说,有一天尹喜观察天象,一团紫色云雾倏然升起,祥光四射。紫气东来使尹喜顿觉天阔地开,内心澄明,隐隐感到会有不凡之人从函谷关经过。

不久,果然有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骑一头青牛,来到关楼之下。

这一年,老子56岁。

可以说老子是诸子百家中最为标新立异的一位。西行函谷关之前,他也只是向学生们口授表达过自己的哲学思想,除此之外,还从未著书立说。

没有人确切知道,尹喜使用了怎样的方法,最终能够使心怀遁世理想的老子一改初衷,在函谷关停下脚步开始了《道德经》的写作。

《道德经》:为人类打开了通往宇宙的大门

老子也许不会想到,他那充满智慧和辩证思想光芒的《道德经》五千言,如同一把钥匙,为人类打开了通往宇宙的大门。

《道德经》蕴含的哲学思想,不但滋养了中华民族,而且在传入欧洲后,为西方的哲学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老子的去向始终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不解之谜,可是老子的道家思想却影响深远,为后人所铭记。

公元前206年,从秦岭南麓汉中崛起的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

连年战乱的中国大地,满目疮痍,民不聊生。西汉第四个皇帝汉文帝崇尚黄老之学,不仅生活节欲自持,在政治上,也贯穿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劝课农桑,减免税赋,其目的是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东汉末年,中国历史又走到了一个重要关口。刚刚享受了四百多年和平阳光的华夏大地,再次陷入军阀混战,群雄割据的动荡之中。

这时候,又有人把目光投向了老子。

这一次想起老子和《道德经》的,不是君临天下的皇帝,也不是独霸一方的诸侯,而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第八代孙张道陵。

公元191年,获得汉中控制权的张鲁接手五斗米教后,开始奉老子为太上老君,作为道教至高无上的尊神,供教徒朝拜。

就这样,那位在函谷关前为人类留下充满哲学智慧光芒的老子,这时被捧上了神圣的宗教祭坛。

篇3

我原本以为原始部落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却看到了一则有关原始部落生活的新闻。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洲的山上仍有原始部落,那里的男性可以娶五个妻子,十二岁的孩子就可以结婚,到二十几岁时,已经有了好几个孩子。

不是不帮助他们走出大山,而是有许多的原因并没有使他们走向人类的文明时代,国家曾经给部落盖楼,引进一切的先进条件,但是部落的人已经习惯生活在草屋中,又陆续的从大楼中搬回草屋,而且他们看到生人就会躲起来,只有在所谓的首领呼唤下才走出去。

部落中没有人读过书,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哪天出生的,只有一些是下雪时出生的模糊概念。

我觉得不受教育真的很可怕,没有文明的教育和熏陶,部落终究会走向灭亡,被时代所淘汰。希望他们可以早日走向文明,迈出勇敢的一步。

篇4

歌声吸引了在田里和母亲一起拔草的6岁小男孩朱之文。他直起身,还没麦子高,额头上的汗珠混着泥土,往下流淌,他寻着歌声的方向,满眼羡慕地望着他们,什么时候自己会成为一个背着书包会唱歌的“小二郎”呢?半晌,他回过头,小声地说:“娘,我也想上学。”朱之文的母亲望了望儿子,面露难色,家里6个孩子,之文最小,肚子都吃不饱,哪还有钱上学,但孩子想上学毕竟不是坏事,就哄他说:“你还小,过两年再说。”朱之文听了,小嘴一咧开心地笑了,然后跟着远去的歌声轻轻地哼起“小呀小二郎”,唱着唱着,朱之文觉得干活就不累了,还干得更有劲了。母亲望着儿子埋在田里的幼小身体,心里酸酸的又甜甜的。

两年后,8岁的朱之文真的背起书包上起了学堂,开始学123,aoe。但一学年下来,就是上不到音乐课。朱之文有些沮丧,什么时候才跟老师正式学歌呢。

乡下学校所谓的音乐课,就是那些会唱歌的语文数学老师偶尔来代一代,一般老师会唱什么就教学生什么,有些年级开,有些年级不开。上二年级时,朱之文终于盼来了自己的音乐课。

老师教的是一首红歌《大海航行靠舵手》,他一边有力地打着拍子,一边大声地教大家唱:“雨露滋润禾苗壮……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秧……思想是不落的太阳……”乡下刚学唱歌的孩子,大多害羞,声音小得像蚊子,女生们更是不好意思捂着嘴偷笑。惟有朱之文,声音一出,引起同学哄堂大笑。沉浸在歌唱中的朱之文憨憨一笑,心想,这首歌好唱又好懂,有雨露有禾苗,有鱼有水,有花有秧,都在唱自己天天在身边能看到的东西,大家为什么笑呢。

这时,老师停下来,严肃地说:“你们不要笑,要向朱之文学习,他唱得最认真,最响亮,最准确。”同学们不笑了,受到表扬后的朱之文,唱得更有劲了。唱着唱着,他觉得自己身上的每个毛孔都打开了,身上好像长了翅膀,自己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翔,唱到处,朱之文闭上眼睛,慢慢享受这种高飞的感觉。几节课下来,朱之文的唱歌状态和唱歌水平已经跟老师差不多了。

此后,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一看到开阔的田野、河边的牛羊、路边的花草,朱之文的嗓子眼儿就痒痒,忍不住高歌起“舵手”来,同伴们羡慕地跟在他后面断断续续地唱,把他当成了他们唱歌的“舵手”。朱之文心里美极了,现在自己是真正的背着书包会唱歌的“小二郧”了。

然而就在朱之文美美地做着“读书郎”时,父亲因病去世,家里经济更加窘迫,他不得不辍学在家。

虽然不能在学校跟老师学唱歌了,但只要一听到歌声,朱之文立马像着了魔似的。一天,朱之文一边在院子里劈柴,一边唱着《大海航行靠舵手》,这时,邻居正在播放评书的收音机里传来了咿咿呀呀的唱歌声,朱之文竖起耳朵,这评说里还穿插歌曲呢,他放下柴,蹲在墙根下,静静地听,然后小声地学起来。评书播了半年,朱之文学了半年。

就这样,只要有机会,朱之文就会学着唱几句,他慢慢爱上了唱歌。几年过去了,朱之文惟一能完整地把一首歌唱下来的还是那首“舵手”,正是它,像一个引子一样,把朱之文唱歌的种子种在了心田,然后慢慢发芽。

为了生活,朱之文17岁就到北京一家工地上做泥水工。累的时候,朱之文就打起嗓子唱歌。叮叮当当的工地上,有了悦耳的背景音乐,工人们干起活来也觉得带劲,就笑着说,朱之文的歌声比吸根烟喝瓶啤酒还解乏。

朱之文没想过,自己的歌声有天会跑到工地旁边的公园里。一天早上7点多,朱之文正在工地上一边唱一边和水泥。这时,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颤巍巍地朝他走来,当她看到朱之文穿着一件已经掉了色的军上衣,挽起的裤脚和一双露脚趾的解放鞋时,她满脸疑惑地问:“你就是每天唱歌的那位小伙子?”朱之文停了声,以为自己的嗓门大,打扰了居住在工地附近的居民休息,现在人家有意见,找上门来了,他脸红地说:“对不起,是我唱的。”老人一听这浓重的山东方言,又不相信地问:“真的是你唱的?”朱之文更不好意思了,他低下头,坦白说:“是我唱的,老人家。对不起,打扰你休息了,以后我不唱了。”老人家一听这话,急了:“唱!千万别不唱,要唱j”朱之文傻了眼。老人笑着说:“我就是喜欢听你唱歌,才来找你的。”

原来,老人姓王,就住在这附近,经常在工地旁的公园里锻炼身体。她特别喜欢唱歌,对音乐也略通一二,是个老乐迷。两人就这样成了忘年交。王奶奶没儿没女,一个人居住,一到周末,她就邀朱之文到她家去玩。朱之文到了王奶奶家后,先是给王奶奶打扫好卫生,提好水,然后就跟王奶奶交流怎样唱歌。狭小的房间里传未了一老一少的歌声。

六月的一个周末,朱之文来了后,忙里忙外的,一刻也不停歇。王奶奶问:“之文,今天不想唱歌了?”之文红了眼睛说:”奶奶,我明天就要回老家了。现在小麦熟了,我要回家割麦子。”王奶奶听了不禁黯然,虽说一开始跟朱之文没亲没故的,但这两个月的相处,两个人越来越像祖孙俩,之文不光诚实,勤劳,是个好小伙子,这样懂事地照顾自己,难得的是他没学过任何乐理知识,竟然唱歌唱的这么好,还成了自己的歌友,这一走,还真有点恋恋不舍。朱之文说:“王奶奶,农忙完了,我还来北京打工,来看你。”一听这话,王奶奶更伤心了,她走到里屋,抱出了一个长长的东西,递给了朱之文:“这是我用了20多年的电子琴,现在眼花了,也看不见琴键了,送给你,你回家好好练。”朱之文望着电子琴,眼角湿了,这是他第一次看见电子琴,也是第一次看见乐器。王奶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好好练,好好唱。”朱之文重重地点点头。

朱之文把琴当宝贝似的抱回家了,又买了一本《跟我学简谱》。六月的天气热如火,朱之文白天在地里忙农活,晚上有了空闲,他点起了煤油灯,蚊子见光嗡嗡地飞来飞去。他看着简谱上像小蝌蚪一样的音符和123全懵了,这些符号像密码一样,什么都看不懂。再看琴键,有的黑有的白,像家里那头长黑点的羊一样,他不知道如何下手。一两个小时过去了,朱之文急得全身是汗,身上到处是被蚊子叮咬的红包,搔痒难耐。睡觉时,朱之文的梦里全是小蝌蚪和黑白羊在打架。

农忙过去了,朱之文把简谱翻烂了,还是不认识。电子琴虽敢下手了,连半个曲子也弹不出来。这时,朱之文想,到北京打工时,再向王奶奶求教。但这时家里农活重,离不开劳力,朱之文没有去北京。

朱之文又到县城买了一本《跟我学简谱》,但就要走出书店时,朱之文脑筋一转,再买一本不还是

不会吗?怎样才能学会识谱,又会弹琴呢?自己不是会唱《大海航行靠舵手》吗,知道它的调子,如果能买到这首歌的乐谱,不就慢慢学会识谱了吗?

这一招还真管用。乐谱买到后,朱之文一个键一个键地试音,一遍遍地唱“舵手”,慢慢知道了简谱上的123对应哪个键了。

识了谱子,会弹了琴,朱之文开始学着唱歌了。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朱之文开始一大清早起来,就练唱。后来,邻居们笑着说,不要听鸡叫,听朱之文唱歌就知道天亮了。为了怕影响家人和邻居们休息,朱之文挎着筐,赶着羊,到村南边的河边和小树林去练唱。

就这样,朱之文唱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24岁那年冬天,朱之文又到北京打工,他兴奋地想,这回可以跟王奶奶报告自己的唱歌成绩了。来到王奶奶的住处,开门的不是王奶奶,而是一个年轻男人,男人说,王奶奶几年前就去世了。朱之文站在门口,半天没挪步,王奶奶对他说的那句“好好练,好好唱”一遍遍地在耳边回响,朱之文陷入了深思,如果没有王奶奶和她给的电子琴,自己还不会识谱,还在瞎唱呢。

28岁,朱之文与邻村的李玉华结婚了,他有了两间自己的草房。在草房外面的屋角,他搭了一个五六平米的小房子,把电子琴郑重其事地摆在了里面,墙上贴满了乐谱,“好好练,好好唱”,朱之文把它当成了练歌房。

刚结婚时,李玉华觉得自己的男人整天“咪呀,吗眯”怪不好意思的,也不知道他唱的啥。慢慢地,李玉华觉得朱之文一亮嗓子,跟那录音机里出来的嗓子还真差不了多少。

一次,朱之文问李玉华自己唱得咋样,李玉华不好意思地说:“比咱庄其他人唱的强些,但是比录音机里唱的差点。”朱之文也笑了,自己这是唱得好呢,还是不好呢,庄里人唱得可比录音机里差远了,但不管怎么样,自己还是没有录音机里唱得好。为了唱得跟录音机里差不多,朱之文买了一台旧录音机,又买了一些旧磁带,没事跟着录音机学着唱,在旧书摊上还买了一本《中华卡拉Ok大家唱》。

两年后,女儿朱雪梅、朱兰伟相继出世,家里的负担越来越重,朱之文农闲又不得不外出打工,一年有个四五千块钱的收入。但不论走到哪里,朱之文唱歌从没断过,越唱瘾越大,一天不唱总觉得嗓子痒痒。

2006年12月的一天,朱之文的牙疼得厉害,接连几天无法开口唱歌,他有点急了。而这时,家里一分钱也没有。晚上,朱之文为了止疼,舀一碗凉水含在了嘴里。李玉华看了,直打冷战,这12月的水,像冰一样,含在嘴里咂得有多疼呀。但是,冰水也不能止疼,半夜里朱之文翻来覆去睡不着。

第二天一早,李玉华出门了。等她回来,朱之文发现妻子长到腰际的长发没有了,她剪了短发。这时,李玉华从口袋里掏出两百块钱,给了他,让他拿着赶快治牙疼去。朱之文问钱向谁借的?李玉华笑着扭扭捏捏地说:“你没看见我剪了短发了吗,我把头发剪了,卖了。”朱之文听了,牙也不疼了,心里既感动又心酸,玉华卖头发为自己治病,自己作为一家之主,竟不能养家糊口,还算一个大老爷们吗?病好后,他又唱了,然后背起包跟着村里的建筑队到邻省河南商丘打工去了。

快到年底,村里建筑队的人都回来了惟有朱之文没回来。李玉华急,了,难道出什么事了。几天后,朱之文高高兴兴地回来了,李玉华忙问他怎么了。朱之文不好意思地说,他参加商丘的一个卡拉ok大赛,得了二等奖。李玉华想,其实老公比庄里人唱的强多了。

第二天,朱之文又练歌,问李玉华自己唱歌好不好听,李玉华说,好听。朱之文又问,那,有没有录音机里唱得好呢。李玉华想了半天说,还是差点。朱之文有些失望,第二年,他又参加了一个唱歌比赛,又得了第二名。朱之文想,玉华的听力还真行,自己不去比赛了,啥时跟录音机里唱得一样了,再去比。

朱之文买了一本《跟我学民歌》,开始一个音符一个音调地跟着学,唱得越来越像。一次,朱之文正在练歌房里一边弹琴,一边唱歌,李玉华以为朱之文在外屋,就对着外屋大喊,把录音机关上,我们下地去。歌声还是没有停下来,李玉华又说了一句,但歌房里的声音依旧。她有点气,三步两步朝歌房走去,自己要去关录音机。当李玉华来到练歌房里,两眼傻了,房间里根本没开录音机,声音正是朱之文和琴声发出来的。

2011年3月初,全国都在响着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的《春天里》。这时,朱之文看到山东综艺频道《我是大明星》栏目正在海选,心里一动,就对李玉华说:

“我想明天去试试,明天起早点做点饭。”他要先到单县,再到济宁赛区参加海选。李玉华就淡淡地说,行,试试就试试。

3月12日一早,天有点冷,朱之文戴了一个线帽,披着军大衣出发了。下午一点多到了济宁赛区,一看几千号人,朱之文急了,这要比到什么时候,自己可没钱住旅馆在这里一个个地比,他直接找到栏目组,问能不能让他马上试试,如果不行,自己也好回去赶火车。

栏且组让他试试,朱之文一张口,唱的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和原唱杨洪基的声音相差无几,栏目组也很吃惊,让他直接进入海选。海选中,当朱之文把这首歌完全唱完时,台上的评委、下面的观众全兴奋地站立起来了,他们久久不愿坐下,他们的掌声不息,一个真正的农民大明星即将在这个台上升起。

第二天,“军衣哥”朱之文参加海选的视频就在互联网上传开了,一夜之间,他成了网络红人。朱之文的经历引起了著名歌唱家于文华的共鸣,她亲自到单县去看望朱之文,鼓励朱之文参加央视的《星光大道》,并送给朱之文一架电子钢琴。

篇5

[关键词]:中国文化 新媒体 英语表达能力 现状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得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学己得到全世界外语界的普遍认同。然而在外语教学中过多地强调目的语文化(西方文化)的学习,对中国文化的忽视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症在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中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缺失的现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变得尤为凸显,这更加激化了英语学习者在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上存在的弱势效应。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只注重目的语文化输入的大学英语教学己不适应当前中国文化输出的需求,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英语表达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全面的中西文化观;了解和提高当前高校师生本族语文化英语表达力以及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基于此,研究和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重中国文化的导入模式意义重大。

二、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状

笔者对100名2014级非英语专业二本的学生进行了中国文化相关英语知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68%的同学对英语并无兴趣,认为英语教材没有涉及中国文化的占83%,希望学到传统文化内容的学生占86%,希望学习现当代中国文化的内容的学生为75%,高达96%的学生希望学习如何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在要求学生对常见的中西方节日、食品等词汇进行英文表达的时候,学生们对中国节日以及食品英语表达的熟悉程度明显低于西方节日及食品。具体结果如下:

三、利用新媒体在大学英语课程导入中国文化的优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电脑这些电子产品已经基本普及,基本处于人人都有的状态。新媒体的信息量大这一特点更迎合了大学生的口味,通过手机、电脑打发像等车这样琐碎的时间,看看短信,上网浏览下网页,与好友聊下QQ,分享一下身边的新鲜事情这些已经基本与当代大学生形影不离。新媒体的日常使用频次高。新媒体因为它的携带便捷,信息量大,而且具有实时性已经成为人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使用工具,逐渐替代着传统媒体。人们可以再新媒体上浏览想了解的信息,与世界各地的亲朋好友视频聊天,拓展了大学生们的人际关系,满足了大学生情感、交流方面的需求。而以往媒体的局限性使得大家越来越依赖新媒体。

新媒体环境下的英语课堂资源更加丰富,微信、QQ群等各类网络平台所带来的多元化更容易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引导他们自己发掘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表达并掌握它,自主学习的要求会强化。而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来说,通过信息化手段收集的中国文化导入的资料在内容上更丰富,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的即时交流更为便捷,能快速地了解学生对哪些知识有需求,从而即时加以引导。这就从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转变为学生想学什么老师就教什么的模式。大学英语教师通过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使得新型英语教学手段和多元文化交互能够完美结合,构建新媒体背景下大学英语中国文化导入模式,从而提出有效可行的应对策略,打破大学英语课堂文化失衡现象,为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以便传播中国文化,真正实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四、改善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状措施

如今的跨文化交际已不再是强调单向目的语文化输入的交际,中国在国际上的巨大影响和中国文化全球热的现象,迫使外语教学要顺应时展的趋势做出相应的调整。外语教学的侧重面也不仅仅局限在学习外语只为作一种单向的没有母语文化输出交流工具。因此,提高外语教师自身母语文化素质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英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其自身的母语文化素质和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教师应该摈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意识到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报刊书籍、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学习并积累一些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另外,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一些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的讲座或培训,并组织教师进行此类教学经验的交流活动。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将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进行对比讲授,必要时补充一些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或描述,增强学生对中西文化的鉴别能力。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将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进行对比讲授,必要时补充一些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或描述,增强学生对中西文化的鉴别能力。

此外,积极组织各种汉文化比赛,主题英语角,召开相关学术会议以及积极开展通识课教育都是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表达能力的很好的方法。此外,网络在信息发达的今天作为一种媒介是传播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校园网或是各类微信公众号上传有关的知识也是一种有趣而且有益的方式。

五、结语

我国五千多年所孕育发展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一直以来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因而对中国而言,弘扬民族精神的核心便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本研究在帮助提高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也必将再一次唤起中国广大的英语学习者的爱国热情和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心。

关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势必促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有利于弘扬我国灿烂文化。只有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在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早己走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因而大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获得成功,并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参考文献:

[1]华瑛.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外语文化教学[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05).

[2]张换成.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03).

[3]王薇.大学英语四级翻译新题型之于跨文化翻译教学模式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5(01).

篇6

关键词:大豆 种植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1-0078-02

一、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整地问题

由于山区多春涝,播种大豆时往往整地质量差,整地标准不到位,降低了播种质量,造成单位面积株数减少。加之施肥水平单一,耕作粗放,造成犁底层、潜育层混拌,致使土壤板结、耕层浅、肥力低、有机质含量下降、通透能力差,使大豆总产不稳,单产不高。

2.品种问题

大豆栽培品种单一,更换不及时,特别是缺少抗病、耐旱、耐涝品种。目前生产上的主栽品种主要是一些生育期短,早熟的品种及当地农民自留的农家品种,品种混杂,退化严重,产量极低。缺少适宜的中、晚熟品种的种植,这正是制约大豆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

3.施肥问题

施肥技术是大豆高产关键技术之一,目前的问题是肥料品种单一,只重底肥、不重追肥,耕地又处于冷凉状态,致使土壤养分释放少,耕层土壤营养元素不均衡,肥料利用率低。肥料施得浅,通常5~7cm,造成种肥副作用大。

4.田间管理问题

一是播种质量差,用种量、种植密度都不太科学;二是防治病虫害不及时、不普及,有的农户甚至不进行防治,造成病虫害发生较重,致使大豆产量、品质下降;三是中耕除草不及时,人力除草力度不够,机械除草农具不配套,药剂除草配方单一,造成草害严重,影响了大豆质量;四是肥水管理不到位,大豆一生需水较多,但生产中几乎不能进行灌溉,严重影响了大豆的产量。

二、针对大豆生产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更新观念

要提高广大农户对种植大豆重要性的认识,种植大豆不仅能在调整种植结构中起重要作用,而且作为优质蛋白和脂肪的重要来源,在人们的膳食结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还能起到用地养地,培肥土壤的作用,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大豆籽粒榨油后的豆饼,加工后豆渣也是家畜的良好精饲料。大豆的茎、叶、豆荚也是牲畜良好的粗饲料,其营养高于其他作物副产品,发展大豆生产可以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2.精细整地

实行翻、松、耙相结合。春季整地时,因春风大,易失墒,应尽量做到耙、耢、播种、镇压连续作业。特别要推广深松整地,耕深为40cm,这有利于改良土壤,能增强土壤通透能力,给大豆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耕深不能浅于30cm,最浅也要打破犁底层。

3.选用良种

品种选择要根据本地区生态环境,不同地块、不同肥力来选择,要求品种纯度高于98%,发芽率高于85%,含水量低于13%;挑选种子时,应剔除病斑粒、虫食粒、杂质,使种子净度达到98%以上。一般适宜北方山区种植的大豆品种有合丰50号、合丰51号、宝丰7号、合丰47号等品种。

4.合理密植

大豆产量,取决于单位面积株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因此在生产上,要求在保证植株个体良好发育的基础上,尽可能增加单位面积株数,发挥群体的增产作用。确定合理密植原则,主要根据地力、品种特性、气温以及播种方式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肥地、晚熟品种、宽行距、繁茂性强品种、与高秆作物间作宜稀,密度以1.5~2.0万株/亩为宜;瘦地、早熟品种、窄行距、延期播种、与早熟矮秆作物间作宜密,密度以2.2~2.5万株/亩为宜。

5.肥水管理

5.1增施农家肥

施用农家肥做底肥,营养元素完全,并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可改良土壤机构,增强保肥保水能力,同时肥效长,可适合大豆生育后期需肥多的要求,为大豆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5.2合理施用化肥

化肥的施用要做到氮磷钾搭配,有条件的要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一般中等肥力地块,每hm2施肥量按纯氮18~27kg、五氧化二磷46~69kg、氧化钾20~30kg的量,折合为所用的化肥实际用量。

化肥做底肥要结合秋整地起垄,在土壤封冻前10d进行,不宜过早,过早容易造成肥料浪费。也可以在春季结合顶浆起垄施入垄底。

种肥应分层施,耕层占1/3,深层点2/3。一般土壤肥力,每hm2施肥纯量120kg,氮、磷、钾比例为1:1.5:0.5。

追肥要根据大豆植株长势、地力和施肥基础灵活掌握。大豆苗期生长较弱,封垄有困难的情况下,在分枝期或开花期进行一次追肥,追肥主要以氮肥为主,每hm2施尿素37~74kg,在垄侧开沟,距植株5~10cm,深5~10cm,追肥后立即中耕培土。在土壤比较肥沃,而且底肥和种肥较多的情况下,大豆植株生长健壮、比较繁茂时,可以不进行追肥,以免徒长倒伏。

叶面追肥一般在大豆盛花期、结荚期进行。如喷1次以初花期为宜;喷2次时,第一次在初花期,第二次在终花期至初荚期。主要的肥料有钼酸铵、尿素、硝酸铵,或过磷酸钙和磷酸二氢钾等,一般多用尿素,浓度0.1%。

5.3及时灌溉

灌溉的方法因各地的气候条件、栽培方式、水利设施等情况而定。喷灌效果好于沟灌,能节约用水40~50%.沟灌又优于畦灌。苗期至分枝期土壤湿度以20~23%为宜。低于18%,需小水灌溉;开花至鼓粒期0~40cm的土壤湿度以24~27%为宜,低于21%应及时灌溉。播种前、后灌溉仍以沟灌为宜,以加大水量,减少蒸发量,满足大豆出苗对水分的要求。

6.田间管理

6.1加强中耕

中耕的重要作用在于消灭杂草,破除地面板结;还可以培土,起到防旱、保墒提高地温的作用。

6.2化学除草

大豆主要除草剂的使用方法如下:

乙草胺 主要防治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部分小粒种子的阔叶杂草。每亩用90%乙草胺乳油100~120ml,播种前或播种后出苗前表土喷雾。

塞克津(70%)可湿性粉剂于播种后出苗前施药。每hm2用药0.375-0.795kg。如使用50%可湿性粉剂,则用药量为0.525-1.125kg。

10%禾苗克乳油、12.5%盖草能乳油等也可用来防治禾本科杂草,每hm2用药量为0.75-1.05kg。

6.3防治病虫害

用1.8%阿维菌素乳油4000倍液防治蚜虫红蜘蛛。在食心虫发生盛期,用4.5%氯氰菊脂乳油1500倍液防治。

6.4适当使用生长调节剂

目前生产上常用的生长调节剂有以下几种:

增产灵(4-碘苯氧乙酸)能促进大豆生长发育,盛花期和结荚期喷施,浓度为200umol/L。该药溶于酒精中,药业如发生沉淀,可加少量纯碱,促进其溶解。

矮壮素(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铵)能使大豆缩短节间,茎秆粗壮,叶片加厚,叶色深绿,还可防止倒伏。于花期喷施,能抑制大豆徒长。喷药浓度0.125~-0.25%。

2,3,5-三碘苯甲酸(TIBA)有抑制大豆营养生长、增花增粒、矮化壮杆和促进早熟的作用,增产幅度5~15%。对于生长繁茂的晚熟品种效果更佳。初花期每hm2喷药45g,盛花期喷药75g。此药溶于醚、醇而不溶于水,药液配成2000-4000umol/L,在晴天下午4点以后喷施,喷后遇下雨会影响药效。

7.适时收获

篇7

大众文化的发展

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过技术改革特别是新闻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1]大众文化是来自我们的社会经验的持续过程,并且这些意义需要涉及到的人创造一种社会认同,理解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事物包括作为其媒体的个人,理解本身消解了主客体的差异,并建构了与另其相关的任何一方。大众文化不同于高雅文化,因为高雅文化具有明显的阶层性;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文化,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大众文化的繁荣昌盛已经成为当下生活中无可争辩的事实。前几年的娱乐选秀节目如《超级女声》、《快乐男声》、《我型我秀》等等,它们是完全面向大众,以娱乐大众为目标走出了所谓精英文化的束缚,以一种自居的大众娱乐文化填补了精英文化的空缺。

大众文化始终是一种关于冲突的文化,它总是关系到生产社会意义的斗争,这些意义有利于从属者的,并非主流意识形态所喜欢的那种,这场斗争的胜利,不论如何地转瞬即逝或者受到限制,总能创造出大众的快乐。大众文化始终处在运动过程之中,它的意义在一个文本中永远都不能确定,因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被激活,才有意义。一个文本只有进入社会和文化关系中,其意义潜能才能被激活,而文本只有进入读者的日常生活被阅读时才能产生社会关系。[2]

大众文化从实质上可以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一方面是同与时代紧密相连的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相互区别和对抗;另一方面也是同传统自然农业经济社会里的各种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有着一些细微的差别。

受众时代的来临

随着大众传媒的猛速发展,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推进,今天的受众已经不再只是游走于不同媒介之间的读者、听众或观众,也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在日趋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紧张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受众个体迫切需要了解外界的信息,以满足自己的精神及情感需要。当前,大多数人都会通过网络媒体来快速浏览一些重要讯息,网络为寻找相同话题提供了共享的平台。一方面,实现了个人经验的分享、以及更广泛的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从受众角度来看,由于工作节奏的加快,居住环境的改变,都市人彼此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而通过阅读或者观看其他人在传媒上的倾诉,个人不仅获得了交流的机会,还能从他人的经历中反观自我,获得共鸣、经验或者教训,也借机释放了内心的情感,并获得新鲜的刺激和每日的谈资。因此,都市化的进程也在另外意义上促成了一种时尚文化资源。[3]

从2006年初,网友胡戈根据电影《无极》剪辑制作成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一词就频繁出现在网络上,到2008年的“山寨”现象,时间过去两年,网民的娱乐精神没变,网民对草根文化的追求没有变,对知名事物的模仿热情没有变,但是,网民的数量变了,模仿的对象和程度变了,一部分模仿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

在一个自由而多元化的环境中,受众可以按照个人的意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媒介源。“恶搞”、“山寨”之所以能够迅速的广为人知,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中国改革开放后给予了年轻人多元化的文化,使得他们更加倾向在娱乐中成长,同时,年轻人的外在压力非常大,迫使他们找一种快捷的话语方式进行释放。而网络上的“恶搞”和“山寨”行为均为轻松幽默的形式,可以让他们放松积聚的疲倦,这是一种张扬个性的途径,也是吸引外界注意的简单而有效的手段。

中国青年报社调查记者肖舒楠说:有40%的人认为山寨文化就是一种创新。其实,山寨现象自古有之。相对《三国志》来说,《三国演义》算不算恶搞?相对不苟言笑的《大唐西域记》来说,《西游记》算不算山寨版?相对经典名著《西游记》来说,《大话西游》又是不是恶搞?山寨现象自古有之,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但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将其娱乐引入民众视野,并逐渐使之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

山寨的自娱自乐

目前,“山寨”现象成为备受瞩目的事情,对于给消费者造成损害的伪劣山寨产品,应该坚决打击;而对于搞笑的山寨现象,大可宽容地接受。[4]“山寨”是最近创造出来的词,源于广东话,本来是“山寨手机”专有,是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上全面超越本来的产品。

由于山寨现象已从数码产品扩散到各个领域,现在“山寨”一词用来泛指那些非正式、非正规生产的产品,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仿造化、快速化、平民化。不过,山寨现象也因打球,经常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在网络用语当中,山寨还有“抄袭”、“模拟”、“仿造”的含义。无论如何,山寨已经代表一种精神,它深深地印上了草根阶层创新的烙印。在南京就出现了“山寨一条街”,街上所有如雷贯耳的名牌店都是“山寨”版,真是让人大跌眼镜。大名鼎鼎的运动品牌李宁变成了“李明”;小资们最爱的星巴克STARBUCKS被改为“BUCKSSTAR”等等,众多的名牌都被恶搞了一把,引得过往的行人纷纷止步观望。

2009年1月25日,新加坡《联合早报》也报道了中国的山寨现象之事,山寨现象已经引起国内外多方关注,既有争议也有公识。山寨文化是一种非主流文化,基本内涵就是低成本的模仿。据央视报道,2007年,山寨版手机流入市场超过1.5亿部。很多人对山寨文化持宽容认可的态度,认为山寨产品虽然存在抄袭、模仿等等,但它具有草根性,山寨产品会有如此之大的市场,是因为它的价格符合了广大草根阶层消费的需求,山寨产品几乎拥有精美“名牌”产品的所有功能,外观设计也不逊色与“名牌”产品,而价格却十分低廉,不仅让消费者享受了高科技的同时,而且实现了实用价值的最大化。

2008年12月3日,一向严肃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居然花了近两分钟的时间对山寨文化进行了报道,探讨了这一社会现象,而各大媒体也都相继报道 “山寨”的最新动向,使得全国洋溢着一股“山寨”气息。湖南世界之窗在2008年举行了“山寨圣诞节”,当时湖南经视播放的广告宣传语是“最山寨的圣诞节,快乐不山寨”。 山寨春晚从它面世的那天起,不仅得到众多网友的舆论支持,还有大量的物质支持,使山寨春晚大出风头,其实,网友追捧山寨春晚,并不是因为它含金量有多高,大腕儿有多少,而是它站在草根的立场,举办草根阶层的狂欢节。新华网对于“山寨春晚”给以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存在必然有它的道理,“山寨春晚”代表的是草根阶层的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草民一种自娱自乐的消遣。

山寨文化之所以能够风行全国,因为它代表的是最平民化的时尚,最全民化的娱乐,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巧妙地利用社会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捕捉到了人们的好奇和从众心理,形成一股备受关注的形式。通过媒介呈现在大众视线中的山寨文化还有相当的泛化和泡沫化成分。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的推波助澜,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山寨文化的声势。不过,从网络语言、媒介文化的角度来看,作为一种流行语,“山寨”一词具有一定的易逝性。

注释:

[1] [美]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杨全强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2] 同上,第2页。

篇8

[关键词] 武术影视;中华文化;传承

中国影视发展的初期要落后于一些西方国家,我国第一部影视作品诞生于1905年,名为《定军山》。这是我国独立摄制的影片,其中融合了传统的中国武术元素。此后,电影在我国的发展仍十分缓慢,直到“”后期“”彻底被粉碎后,才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1980年到1984年4年间,由中国人自己导演拍摄的影片已达120部每年,这个时期被称为中国电影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年电影作品数量已经高达500部,票房价值在100亿人民币以上。然而,从中国首部电影《定军山》开始,就奠定了中国功夫与影视作品间相辅相成的协作关系。提到武术题材的电影,人们大多想到的就是一代武术技击家李小龙,他的成名作品《精武门》《唐山大兄》和《死亡游戏》等在当时曾经掀起了一阵学习中国武术的风潮。在电影早期的发展阶段,李小龙使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了解到中国武术的魅力。由此可见,李小龙独特的武术影视成功传承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一、李小龙与功夫电影《唐山大兄》

中国功夫被世界追捧始于李小龙的功夫电影,虽然他的一生非常短暂,而且只带给了世界四部半电影,但是从此世界开始真正认识中国功夫、热爱中国功夫,可谓是功夫电影功不可没。李小龙是一位了不起的武术家,中华武术始终贯穿于电影之中,其精神与思想凭借电影得到了充分的发扬,他所参演的电影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认可,而且中国功夫也透过电影这种媒介得到了传承。当时电影的拍摄技术水平非常有限,但是李小龙的功夫电影拍摄的场面非常精彩,非常吸引人,这主要归功于他精湛的中国功夫。李小龙的中国功夫不需要任何电影拍摄技术的修饰,属于原汁原味的再现,所以电影中像李小龙的尖叫、敏捷的伸手和锐利的眼神等很多细节得到了众多影迷的追捧。

在中国武术界中,以快、准、狠进行搏击的李小龙的地位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都是无人能及的,而且他并不拘泥于武术的传统形式,以电影的形式将中国武术带向了世界,所以对于中国武术的弘扬与传承来说,电影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唐山大兄》与早期的武术电影完全不同,虽然当时有很多人在李小龙的影响之下都模仿他,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望其项背,哪怕是模仿得一模一样,也不能超越他。李小龙采用了另一个风格来演绎自己的功夫,进而开创了新一代的功夫电影。

在电影《唐山大兄》中,李小龙所塑造的形象有一个较大的特点,即通常都是平民英雄,不当最厉害的,也不追求高大形象,总是以正义的形式打造场景,其武术风格也大多凭借自身的套路来完成,招式套路比较实用、耐看。最为经典的就是李小龙在电影《唐山大兄》里的中国武术截拳道中以一种凶猛、犀利的形式展现在了观众眼前,令人至今也难以忘怀。电影中有一个非常危险的场景,李小龙从楼顶向对面的大楼阳台跳了过去,这一段是他自己来完成的,为了拍好这个镜头,他遭受了脚骨折断等多次受伤。因此这部电影在体现了中国武术的同时也将中国武术中勇敢坚毅的精神进行了传承。李小龙师从叶问,他的武术套路讲究快、准、狠,因此他的电影也因为其独特的武术套路而显得格外好看,而且比较看重环境的塑造。

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先生,非常熟悉武术的套路,可谓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精、气、神贯穿于每一个洒脱优美的动作之中,相当具有欣赏性。李小龙拥有极高的武术悟性,即便是不能进行较强的实战,但是他能够将武术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他完美塑造了唐龙等经典人物。美国好莱坞对李小龙的武术动作评价极高,甚至将其作为标准来衡量动作美学。全世界都认为李小龙拍摄的电影《唐山》引领了当代武术电影的发展方向,是传承中华武术的经典之作,其方方面面都值得功夫片的拍摄者借鉴和学习。

对于中外驰名的武术明星李小龙,他的表演可谓是质朴真实,既充满了英雄气概,又不失武者的精神面貌。他们的电影中都是在刻画人们心目中英雄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更是以身作则,参加各种武术文化传承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因此,他出演的电影更多了一份民族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将会教育了一代一代的中国人。

二、武术影视中的中华文化

(一)武术影视中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人均生活水平已经发展到又一高度。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以后,开始懂得享受生活。在这个阶段,电影的发展也是必然的。人们在物质方面已经基本上得到满足,便开始追求精神层面。一些优秀的作品都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这样可以保证中国传统美德完好传承下去。电影《唐山大兄》,从中我们不但了解到李小龙的中国功夫,更从他身上学习到一种爱国主义精神。人们在这部电影中找到了精神上的寄托,学习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在李小龙的师父叶问系列电影得到无数武术爱好者的疯狂追捧以后,笔者发现他们表面上是折服于咏春拳的技艺精湛,实质上是与电影中主人公叶问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他们热衷于中国功夫的精髓,热衷于武术运动文化的内涵,更执迷于中国传统美德的传承。

(二)武术影视促进民族精神与文化传播

以武术为题材的电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系列。因为中国武术本来就蕴藏着一种武德精神,武者不但以“天下”为己任,而且宣扬“尊师重道、谦虚谨慎、厚德载物”的高尚品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无数英雄人物的身上都存在着一种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将他们的事迹拍摄成电影,传承给后人,以保存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上映的比较有民族教育意义的功夫电影,就是在刻画这样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主人公叶问在面对日本人的暴行时,不畏强权,捍卫祖国和中国人的尊严,不顾自身安危接受来自日本人三蒲的挑战。这位优秀的咏春拳宗师,即李小龙师父,原本为人淡泊名利并且与世无争,但是他的武术精神却时刻都在,并且在关键时候爆发,彰显了他的爱国热情。

武术精神只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体现,武术题材电影给后人带来的积极影响也在证明电影艺术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电影人应该以此为鉴,通过影视作品来宣扬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文化。

(三)武术影视带动中国运动文化产业发展

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带领着传媒手段的不断向前。尤其是电影行业,近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周边产品的销售业绩。例如武术题材的电影,不断取得票房上的奇迹。由著名功夫明星甄子丹主演的武术电影《叶问》取得了不菲的业绩,在国内和国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部电影之所以被人们追捧,主要因为其不但宣扬了中国的传统武术咏春拳,而且彰显了练武之人的高尚武德,得到了很多武术爱好者的肯定,并且珍藏起来,传交于后世。所以,一部电影的成功,是可以带动其周边产品的发展的,为武术运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在促进武术文化方面与《叶问》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其播出以后,在中外引起了一阵轰动,不少武术爱好者纷纷前往少林学习中国功夫,同时,很多地方兴建了一些专门的武术学院,为中国功夫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武术影视对武术运动文化传播发展的消极影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影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状态。从选材角度分析,武术元素在电影中的应用有积极的一面,但是偶尔也会出现消极的影响。有些电影为了赢得观众的注意和较高的票房收入,夸大中国武术的修炼秘诀,像九阴真经和降龙十八掌等,已经慢慢被“神化”,并且失去了武术的真实感;另外,电影中为了情节的需要,夸大了门派和武林间的斗争,往往给人们一种错误的感觉,武术似乎成为一种泄愤的工具,反而影响了电影的正面意义。以武术为题材的电影意在突出中国武术的精神,以此来教育世人,如果脱离这样的主题,就会给人们带来负面影响。

四、结 语

电影的作用不但能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更能对后代人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说,每一部成功的电影都可以称作是一段生活中的传奇。对于中国而言,在影视领域的发展实属不易,经历过“”的洗礼,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加重视,所以,很多优秀的电影人都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中国电影的发展铺平道路。尤其是武术与电影的完美结合,让我国电影产品独树一帜,并且在国际上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以中国功夫为题材的电影,充满了武术的精神,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振奋人心的民族文化课。

中国武术已经有千年的发展史,中国电影也将近百年,它们的联姻可谓是锦上添花。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并且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传媒手段,在融入了武术的精神以后便加深了其在民族文化方面的宣传意义,值得我们继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卓伯棠.从电影科技看香港武侠片[J].电影艺术,2000(06).

[2] 李春玲,孙彦,李廷奎,孙长顺.商业功夫电影与传统武术发展策略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6(02).

[3] 黎华.影视武打的生存与发展[J].民族艺术研究,2000(02).

篇9

【关键词】公务员;大学生;职业认知

近几年来,每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屡创新高,其中大学生占据很大比例。大学生积极报考公务员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公务员队伍的活力,提高公务员队伍的职业素质。另一方面,由于对公务员的职业认知不足,大学生在报考公务员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报考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公务员队伍的优化。

一、大学生报考公务员过程中在职业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于公务员职业的发展轨迹不了解

把公务员职业的性质与旧思想观念里的官僚简单等同,认为公务员依然是铁饭碗,只要考上公务员,就不会存在失业的问题。其实早在1995年我国就开始推行辞退制度,打破了原来长期存在的工作做得好不好没有区别;职位上只有晋升少有降级;只有进入公务员队伍,少有被辞退的弊端;随着《国家公务员法》的出台,进一步纠正了过去讲究资历、按资排辈的传统做法,使公务员队伍的管理机制规范化。

(二)大学生对公务员真实的工作状态不了解

大学生对于公务员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压力等各方面的认识都很肤浅,仅片面看到公务员都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享受较好的福利待遇,竞争压力小,并没有看到公务员同样需要努力工作付出,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且同样有从业的竞争压力。正因为这样片面的看待公务员的工作状态,使大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误以为考上公务员就如同“跃龙门”一样,可以“一劳永逸”。

(三)大学生对于报考公务员的流程缺乏了解

现阶段我国公务员招考,国家公务员招录统一进行考试,省级及以下公务员招录并没有进行统一招考,因此招考工作进行的时间各不相同,且各级招考都制定有详细的报考流程,包括报考时间、报考方式、考试类别、考试时间等。在问卷调查过程中的交流了解到,有少数大学生因对报考流程缺乏了解而错失报考的机会。

(四)大学生对自己所报的职位缺少足够了解

不少大学生在报考公务员过程中并没有先对自己报考的部门的职位有足够的了解,更多考虑的是职位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情况,而对所报职位的工作是否能胜任、是否符合从业要求等方面认知的不够。这容易造成报考岗位集中,冷热不均的现象。

(五)大学生对公务员从业要求并不了解

“在新时期,对公务员有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思想观念方面,要求公务员树立世界眼光、服务意识、法治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市场意识、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公务员加强法律法规、经济管理、社会管理、公共管理、现代科技等知识的学习;在能力方面,要不断提高公务员促进发展、推动改革、维护稳定的能力,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能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等;在工作作风方面,要求公务员求真务实,提高效率,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①对公务员从业要求不了解就无法针对性地去培养自身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从而无法达到一名合格公务员的要求。

(六)大学生盲目跟风报考的现象比较严重

报考公务员的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并非是有志于成为一名公务员,只是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或是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才报考了公务员,仅仅是想将公务员作为一次尝试,多一个就业的选择。也有小部分大学生只是把报考公务员作为检验自身能力的测试,作为自己步入社会的前的一次预演,即便考上也不会去从事公务员职业,这就间接减少了那些有志于从事公务员职业人员的就业机会。盲目跟风报考公务员这种现象一方面浪费了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也造成许多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大学生报考公务员过程中职业认知的改善

在这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公务员招考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就业难”和“公务员考试热”的相生相伴也将成为一种常态。要想从源头上来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社会各方面采取措施,相互配合,才能使大学生报考公务员过程中的职业认知情况得到改善,理性地看待公务员考试,理性地对待就业。

(一)政府及时公开相关的信息和资料

在解决大学生报考公务员过程中的职业认知问题方面,政府扮演着最为重要的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将公务员考试招考的政策、录用计划、资格条件、考试成绩和录用结果通过网站或者张榜公告等形式公开。使得报考者能及时全面的了解到全面信息,以便根据自身的优势来做出选择。同时也可以提高招考工作的公信度,消除大学生对公务员招考公平和公正性的质疑。

其次是关于政府公务员日常工作状态的公开。使大学生了解不同岗位的职能特点、工作的内容、职业环境和氛围,使大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公务员这一职业,有助于其判断自己是否真的适合报考公务员。

最后是关于公务员的工资福利待遇、权利职责和监督退出机制的信息的公开。只有在权力边界清晰,各方面监督制度完善且透明后,才能让公务员回归作为大学生众多职业选择中的一种,从根本上改正大学生对公务员错误的职业认知。

(二)媒体积极发挥宣传和沟通桥梁的作用

在当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每日所接触到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方式也越来越多,媒体作为其中的媒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样,要改善大学生对公务员的职业认知状况,必须借助媒体的力量。

媒体要和政府紧密配合,将公务员招考的及时动态在大学生广泛接触的网络或平面媒体及时地,让相关的报考者能及时接收到这些讯息。另外,通过网络、报纸、期刊杂志等平台,加大对有关公务员报考、公务员的职业特点、国家的公务员政策等知识的宣传,让对此有兴趣的人能便捷地收集到最新的且丰富齐全的相关资料。使得报考者能提前对公务员这一职业有较为深入的、正确的认知。

媒体要自觉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影响舆论的导向,向社会大众宣传新时期下公务员的社会角色定位、公务员所发挥的社会作用,还原真实的公务员工作环境、生活状态,转变社会大众对公务员的固有思维,改善公务员的职业形象,使得众多的大学生报考者理性看待公务员考试;对政府,媒体要更多发挥监督和沟通作用,对公务员考试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报道,成为社会监督公务员招考的最直接的方式,确保其公开、公平、公正,从而消除报考者对公务员招考的质疑。沟通则是在政府和大学生之间搭建一个平台,使得两个主体间进行交流沟通,让大学生的疑问能得到答案,同时政府能收集意见,使得政策更为合理,成就双赢局面。

(三)高校努力做好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近几年发展迅速,由此也引发一系列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就业渠道的不顺畅。专科的学生学历层次相对较低,就业期望值也低,加之其本身所受教育的实用性很强,就业显得顺利很多。本科教育则更注重综合性人才的培养,这反而使得本科生在就业竞争中优势不明显,于是就只好发挥考试能力强的优势,去参加公务员考试,这也是造成“公务员热”的一大原因。

高校在改善大学生报考公务员过程中的职业认知情况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学校教育是大学生了解公务员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教育引导工作,请从事相关研究的教师为学生开设专门的课程,让学生系统地了解这一职业。同时和政府取得联系,为学生创造安排去政府实习的机会或邀请政府的有关人员来校开设讲座,为学生进一步对公务员进行职业认知提供途径。此外,应引入职业测评,使学生对自己的个性特点、适合的岗位特质有一定的认识,并给出发展建议,引导他们认清自我,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方向,避免学生毕业后的不知所措。高校应致力于培养政治素质高,实践、创新能力强,人格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化解“公务员热”的关键所在。

(四)大学生加强对公务员职业认知的学习

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要主动思考自身的职业定位问题,不能等到毕业前才着急,最后选择抓住公务员这棵就业“稻草”不放。大学生要增强就业意识,应该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在老师的教导帮助下,不断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经验,尽早认识到自身的兴趣所在和能力倾向,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相关的能力。职业导向的确立,能避免毕业前的盲目跟风和因只有“考试能力”而无奈地选择报考公务员的现象。

有志于从事公务员工作的大学生要主动展开对公务员职业认知的学习,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公务员职业有关的信息,并提前通过理论学习、到政府部门实习等来提升自身能力,了解自己想要报考的部门职位的工作性质、工作职责、工作环境。明确目标,坚定信心,不断完善自身能力。

注释:

①苗仲彩.公务员能力初论[D].济南:山东大学,2008.36.

参考文献:

[1]郭顺姬.国考热如何降温[N].中国经济时报,2011-11-29(3).

篇10

关键词:平台汛期稳定水位

Abstract: right ZhongDa construction is a branching cable-stayed bridge in the project control node, flood season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considering the platform the upper loads, water flow to platform of steel pipe piles under impact, high water level by the general erosion and local scour drilling platform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whole,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drilling platform scoured the emergency measures.

Key words: flood water stable platform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研究背景

1.1研究目的

2010年是个高水位年,从5月份开始水位就较常水位高1~2m,从气象资料和长江委员会预测的数据来看,今年将发生20年一遇的洪水。中塔是本项目的控制性工程,直接影响到右汊主桥的按时完工,目前中塔正在进行基桩施工,汛期施工期间,考虑水流对平台的冲击力、高水位下的河床冲刷等对钻孔平台整体稳定性影响,进行研究,以指导施工。

1.2施工概况

马鞍山长江大桥右汊斜拉桥跨径布置为(38+82+2×260+82+38)m,全长760m,为三塔六跨的双索面半漂浮体系斜拉桥,下部采用哑铃式圆形承台及群桩基础。目前YZ3#中塔进行基桩施工,钻孔平台采用钢管+型钢结构,标高为+8.5,钢管桩型号为Φ630*8mm,护筒采用Φ2700*20mm,施工过程中考虑平台上最多可同时上7台YCJF-250钻机。

2 中塔平台汛期稳定性验算

2.1汛期影响平台稳定性的因素

⑴、平台上部荷载,主要为钻孔平台自身结构是否满足钻机等施工设备自重影响

⑵、汛期水流冲刷造成钢管桩入土深度不够对竖向承载力影响

⑶、汛期水流对钻孔平台整体稳定性影响

2.2 参数取值

2.2.1 荷载类型

钻孔平台结构自重、施工过程中平台上最多可同时上7台钻机作为平台最大竖向荷载,最高施工水位为+9.2m,水流速度为2.0m/s,河床最大冲刷标高为-12.345m。

⑴、钻孔平台结构自重:midas分析软件自行计入

⑵、7台钻机按照实际布置情况施加的竖向荷载

⑶、流水压力:根据《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可计算得P=1.63Kpa;

2.2.2工况及荷载组合

验算工况:水位在+8.5m时,平台上有7台钻机。

荷载组合:⑴+⑵+⑶

2.2.3 地质情况

表1 中塔墩位处地质情况

分层厚度

(m) 层底深度

(m) 层底高程

(m) 岩土名称及特征 容许承载力(Kpa)

极限摩阻力(Kpa)

6.94 6.94 -12.94 粉砂 90/25

8.65 15.59 -21.59 细砂 200/40

2.2.4 20年一遇的洪水冲刷深度

通过《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水文分析计算专题报告》可查该河段一般冲刷深度为16.693m,局部冲刷深度为4.852m,根据河床标高-5.7m,水位+9.20m,可知:冲刷总深度为6.645m,一般冲刷线标高为-7.493m,局部冲刷线标高为-12.345m。

2.3 稳定性计算分析

2.3.1 钢管桩冲刷后承载能力验算

通过实际施工数据来看,取中塔入土深度为14m的φ630×6mm钢管桩进行承载力验算。

验算工况为:在20年一遇最高水位+9.2m时河床达到最大冲刷线-12.345m,平台上单位面积上只摆放一台YCJF-250钻机(钻机中最重的机型)。

数据分析:

(1)、YCJF-250自重35t,平台恒载重量按10t/根计算,按照35t钻机全部集中在单根钢管上,则单根钢管承载力最大为450KN。

(2)、按原河床标高计算的入土深度为14m,现已冲刷深度为6.645m,则剩余入土深度为7.355m,通过高程可很知已完全进入细砂层,其摩阻力τ=40 Kpa。

满足施工要求。

2.3.2 汛期钻孔平台稳定性验算

为验算钻孔平台在洪汛期间的整体稳定性,采用midas软件对整个支架钢管桩模型进行整体屈曲分析,临界系数为11.4,大于5,所以钻孔平台在洪汛期间的整体稳定性满足要求。

2.3.3 计算分析结论

通过以上计算可知,中塔钻孔平台的设计刚度和整体稳定性能满足洪汛期间安全要求。

3应急措施

汛期施工期间,加强对平台四周,特别上游侧平台贝雷上附着的漂浮物清理,以减少流水压力。

3.1 冲刷观测

项目部为监测河床冲刷情况特购买了一台HY-1500型便携式测深仪,每天对水深进行测量,及时了解河床冲刷情况,监测频率为每天两次,分为上午9点一次和下午17点一次,洪峰时期适当加密监测次数,YZ3墩上下游设6个冲刷观测点。

3.1.2 冲刷警戒线计算

本计算主要是计算单护筒的保证自身稳定性的情况下最少需要的入土深度,设为x

此处有:其中K为桥墩形状系数,对于圆形墩取0.8;

水的重力密度γ=10KN/m3 、重力加速度g=9.81m/s2、设计流速V=2m/s

桥墩阻水面积A计算至一般冲刷线,则

则可计算出

作用点高度

因此最大弯矩

由于护筒形成的摩阻力f要抵抗住流水压力形成的最大弯矩,取摩阻力为40KPa,护筒外径为2.7m。

则有 ,求解有x≥4.1m

根据护筒底标高为-15.9m,可计算出冲刷线标高要高于-11.8m,取-11m(x= 4.8)。

则此时护筒所承受的水平力

细砂层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平推力

明显F>1.4•Fw满足要求

因此冲刷警戒水位取-11m。

3.2 冲刷处理方案

根据观测记录数据,当发现因冲刷导致河床标高致-10m时,立即准备冲刷处理。物资部及时采购砂子及沙袋,生产部安排钢筋作业队及时加工钢筋网铁笼。

当河床标高致-11m时,即启动冲刷处理方案。立刻组织人员、机械先沿钢管桩四周抛铁笼,铁笼与钢管桩固定牢固,同时往铁笼里抛沙袋和铁笼围囹范围内沿护筒四周进行抛沙袋处理,沙袋标高控制在-8m左右,以减少对河床的冲刷。

平台四周沙袋采用铁笼集中堆放,上游钢筋笼下放位置距平台首排钢管桩1.3m,防止水流冲击力对平台产生影响。在平台内,采用在护筒及钢管桩周围散抛沙袋处理。

4 结语

通过对中塔施工区域的冲刷稳定研究,可以有效的指导中塔渡洪,为基桩钻孔平台在洪水期的安全稳定提供技术保障,同时在施工中依据理论数据和实际监测数据的比较,提前做好各项预警和防控措施,以减小了平台失稳机率,从而保证了整个右汊主桥的顺利施工。

参考文献:

[1] 《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 《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工程地质勘查报告》

[3] 《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河工模型试验》

[4] 《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水文分析计算专题报告》

[5] 《钢结构设计手册》(第三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 《装配式公路钢桥多用途使用手册》 人民交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