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心的距离范文
时间:2023-03-27 00:5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颗心的距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题记
我独自一人漫步在林间,阳光透过树叶斑斑驳驳地照在我身上,那味道暖暖的,很温馨,我微笑着向每个路人点头,他们也微笑着回敬我,他们认为我是那样的开朗、阳光。
但!你知道吗?
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躲在黑暗中睡觉,在外拼命打工的父母,没有太多的时间教育、关心我,导致我变得沉默寡言,倔强、叛逆甚至发展到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直到上四年级时遇见了她……
那时的他已年过半百,但很精神,她了解我的情况后,并不像其他老师那样因忙于自己的公务而对我漠不关心。第一次我们四目对视时,那种目光,深深地烙在我心里,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那是友善,是慈祥,或是怜爱?心管如此,我还是给她制造了不少麻烦。
那天,她像往常一样亲自收作业,到我面前时他俯下身问我:“你的作业呢?”“没写”我轻描淡写的回答道。“下课到办公室来”整整一节课,我紧张、激动,她会严词锋利地吵我吗?她会拿板子狠狠地敲我的手心吗?切!我才不在乎。但我没想到的是……
“你是聪明的孩子,不应该自我封闭,应该给自己和别人一点娱乐相处的空间,多做一些开心、有意义的事,当你毫不保留的向别人打开心里大门的时候,你会发现,外面的世界是那样的鸟语花香……”
倔强的我第一次在别人面前流泪……
叛逆的我第一次肯用心听老师说话……
再后来,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带着我们一起玩耍,我也慢慢变得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不断进步,成了一个阳光男孩。可以说是她教育了我,是她改变了我。
篇2
1、对申请的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每项分别给予补助500元、400元和300元。申请国外PCT专利,每项补助申请人1000元。
2、对授权的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每项分别奖励3000元、1500元、1000元。
3、对当年专利申请量在30件以上,同时授权量在15件以上的企业,奖励3万元。对当年专利申请20件以上,同时授权量10件以上的企业,奖励2万元。
4、新办企业引进省级以上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重点新产品或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证书或文件三年内有效),或新办产业名称和行业代码符合《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目录和代码(2004年修订)》要求的企业,在有上述产品销售年份按注册资金7‰奖励。
5、对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兴办独立注册的研发机构,按注册资金的15‰奖励;对当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新办企业,在有上述产品销售年份按注册资金的7‰奖励。
6、对与高校院所合作开发项目、委托高校院所开发项目或买断技术成果的企业,按年内实际支付给对方技术费用的10%奖励(以合同文本、合法有效的支付凭证为准)。
第4、5、6单项奖励最高限额为10万元。
7、被省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给予开发企业一次性奖励1万元。
8、被新认定为南通市、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或星火龙头企业,分别对认定企业给予1万元、3万元、5万元的奖励。同一企业按高标准执行,不重复奖励。
9、申报省及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每项补助2000元。
10、凡被上级立项的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级项目每项奖3万元,省级奖1.5万元。其中50%奖励给项目实施有功人员,同一项目按高标准执行,不重复奖励。
篇3
关键词:教学方法;人格魅力;师生关系
笔者对2009~2010学年初中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心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的初中生喜欢历史,但讨厌上历史课;有的初中生对历史及历史的学习富有浓厚的兴趣,但历史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学习动机不明确。探究原因:学生主要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理解;大部分老师照本宣科,教学形式枯燥。要解决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课堂;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融洽师生关系进行阐述。
一、多种方法点燃学习热情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兴趣
好奇是思维的前提,能诱使人发现、提出问题,并激发人对知识的求知和学习的兴趣。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有意识地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笔者在教学中常常注意会给学生设置悬念,以激起学生好奇的心理,学生在课上的注意力就显得格外集中,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比如,针对一些历史方面的电视剧,我在讲到相关内容时就告知他们,你们这节课上完就会发现,与电视剧里历史事实是有出入的,这样学生上课会显得格外认真。
2.运用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运用故事叙述的方式讲解历史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把历史史实编成有趣的故事,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惟妙惟肖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把他们带进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海洋,使学生对历史充满了渴求,也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恰当地运用故事叙述对教材重、难点也能深入地理解。例如,在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时,通过让学生讲述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内政,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晋文公的“退避三舍”、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最后把吴国灭掉,使其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当中。
3.利用兴趣迁移
对某门课程感兴趣的往往起源于对任课老师喜爱的程度。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努力得到学生的认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所教的课程上来。同时教师也应不断地培养学生对课程本身产生兴趣,把学生因教师而产生的对课程的喜爱转化为对课程本身产生的兴趣。
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课堂
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改进教学方法,一般要遵循直观性、参与性与新颖性原则及适合学生心理特点。
1.精心设计教案,启发学生兴趣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备教法。比如,对导入的设计要有启发性;创设什么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如何进行设问等,都要一一精心设计。通过不同的学案设计,给学生形、声、色的直感,给学生提供条件施展才华,开拓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激发兴趣。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初中生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较高,基于以上的心理特点,我在教学时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我还在教学过程中曾经尝试过历史知识竞赛、分组活动的教学模式,如,在学习“张骞出使西域”时,我在课中设计了“张骞会”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畅所欲言,不仅使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印象更加深刻。同时,也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表现欲强的特点得以展现。
3.合理利用多媒体,提升课堂实效
(1)制作课件要体现科学性。在制作教学课件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有弹性,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般来说,初中生主要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较差,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素材选择时要侧重于有声、有色的视频、图片。同时“拿来主义”是要不得的,课件制作时必须经过精心的筛选,不要一味拿来就用,要细细地斟酌。
(2)协调多媒体辅助教学与教师主导性的关系。教学案例:在刚接触多媒体时,比较盲目,在制作课件时每张都写满了文字,都穿插了图片。我最初的本意是想让学生在听课时参阅屏幕的文字,便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能亲近历史,图片的目的是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可结果却恰恰相反,媒体一播放学生便一味地去记,基本顾不上听课,只是看热闹,造成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不能发挥。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双边关系,教师要肩负起组织课堂的责任,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不要把多媒体当成课堂的主角。教学时要做到课件播放的时间不要过长、频率也不要太快,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教师精讲与学生参与两者的关系,对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才会有时间进行提取,学生也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理解,只有这样利用多媒体才会实现师生的互动,体现多媒体的辅,提升课堂实效。
三、展示人格魅力,融洽师生关系
1.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教学理念、教材、教法的挑战、学生知识层面的不断拓宽,如果教师不去学习,不接受新的理念,对所教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不了解,是很难顺应时代的步伐,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知识储量,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打破陈规,转变思想
在当今社会,教育改革的灵魂是转变教育思想。它的转变实际上也决定着学校教育及教学改革的方向,所以教师必须做到打破陈规,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教与学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时也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会结合生活实际、社会的热点,发现问题,学会运用课本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有勇气猜想、创新,甚至对教师提出新看法。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相容,是形成融洽学习氛围的前提,也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对历史产生学习兴趣。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做到先行,努力做到公平、平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我在教学上对学困生和后进生多关照、多鼓励,多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们找到自我的价值。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用心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我也创造机会与学生拉家常、聊心事,放下架子真心地与学生交朋友,尊重学生,从而大大减少了师生之间的陌生感。
篇4
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抓住利益关系,就抓住事物的根本;统筹协调好利益关系,就把握住工作关键。因此,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打破阻碍科学发展的利益格局。
计划经济下的利益格局,由于权力和资源的高度集中与分配过程中的平均主义,“干好干坏一个样,不干和干一个样”,使人们普遍失去了劳动的积极性。实行改革开放后,我们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克服绝对平均主义,在经济领域全面引入竞争机制,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活力,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利益主体多样化、利益结构复杂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冲突明显化的态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在政策的鼓励下,通过合法的劳动先富起来了;有些人通过卑鄙的手段攫取了社会的大量财产;一些把握社会权力的部门和个人,钻政策的“空子”得到了许多物质利益;还有一些社会中的特殊职业群体,利用对行业的垄断,获取了大量的利益。贫富差别日益拉大。有资料表明,我国社会中,20%的人拥有整个社会80%的财富,而另外80%的人只拥有20%的财富。利益格局的变化,使社会的公平公正受到严重影响,挫伤了多数人的劳动积极性,减弱了社会发展动力,加深了不同阶层的利益矛盾,阻碍了科学发展,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当务之急是打破阻碍科学发展的利益格局,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更好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加快发展。
利益格局和体制机制密切关联。打破阻碍科学发展的利益格局,关键是突破旧的机制体制的束缚。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从“大而全”的全能政府向“小而优”的有限政府转变,从以管理、统治为主向以服务、治理为主转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打破阻碍科学发展的利益格局,要靠深化改革。而改革本身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势必会影响到个人利益。各级领导干部要敢于革自己的命,勇于让出自己的既得利益,破除官本位思想,正确行使手中权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社会公共资源更公平、公正地分配。
打破阻碍科学发展的利益格局,要破除狭隘的局部利益观。从长远看,通过改革,各方面的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将更趋于合理。但在实施中,由于各地发展的不平衡,难以做到所有地方所有人都同时同程度地受益。当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坚持以大局为重,把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必要时以牺牲局部利益来换取全局的利益。不允许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不允许存在损害全局利益的地方利益,也不允许存在损害全局利益的部门利益。要正确把握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找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不同方面群众具体利益的切入点,缩小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差距,使全体社会成员更多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篇5
【中图分类号】R18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5-165-02
孕产妇属于社会弱势群体,随着当代社会医疗体系的完善,孕产妇的分娩模式及护理都有所变革,孕产妇更趋向与选择微创和无痛化的分娩方式[1]。虽然社会医疗条件和医疗环境等都在不断的改善提高,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孕产妇分娩时的生理疼痛,但是孕妇分娩对于患者心理和身体都会带来应激反应,这是无法避免的[2]。产后抑郁在临床上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孕产妇心理疾病,其成因主要是环境、身体、自我调节等因素。产后抑郁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妊娠期的孕产妇焦虑不安、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这些负面情绪都影响了产妇分娩后的恢复和对婴儿的关怀等[3]。因此通过产科心理干预来加强产妇分娩期间的心理状态是十分必要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3月期间在青海省互助县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孕产妇1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对孕产妇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5例孕产妇。对照组患者年龄分布在22-30岁区间内,平均年龄(24.5±4.4)岁;试验组患者年龄分布在21-31岁区间内,平均年龄(25.1±3.6)岁。两组患者均为足月分娩,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护理人员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护理人员对试验组采取常规护理的同时实施产科心理护理干预。(1)基础护理:护理人员应当监测孕产妇的妊娠反应,各项生理指标并加以记录。向孕产妇及其家属讲解分娩流程、配合措施、孕产妇注意事项。(2)心理护理。①分娩前心理护理:孕产妇办理入院手续正式入院后,护理人员首先应当与患者本人和其家属进行沟通,增加患者对医生和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引导患者和家属熟悉医院环境,了解产科设备,并对患者有疑问的地方加以解释说明。其次,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和家属讲解产程进展流程,重点是让患者和家属掌握孕妇分娩过程,分娩常识及妊娠知识,对分娩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加以介绍,嘱咐孕产妇和家属做好心理建设,减少恐?植话埠徒孤欠吃甑惹樾鳌"诜置渲行睦砘だ恚翰?妇进入第一产程后,不断鼓励孕产妇,让家属配合在旁安慰孕产妇,提升其分娩信心和安全感,有助于孕产妇顺利分娩;进入第二产程后,需帮助孕产妇和产科医生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对孕产妇给予体力和精神支持;进入第三产程后,护理人员不仅要关注产妇状态,还要紧密关注新生儿的情况,当新生儿成功出生后,对产妇进行适当的腹部按摩,保证产妇分娩后的休息。③分娩后心理护理:向产妇和产妇家属详细讲解母乳喂养的正确流程和喂养技巧,说明哺乳期产妇的注意事项,嘱托家属对产妇多加关怀,有助于防止产后抑郁的发生,提升孕产妇对护理的满意度。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以两组孕产妇的妊娠结局(产妇的自然分娩率、产后出血率和剖宫产率)、产后1周的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情况为评价指标,对数据进行探讨分析。EPDS量表总分为30分,评分评分≥9,有产后抑郁倾向;评分≥13,诊断为产后抑郁。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X2检验,P
2 结果
2.1 妊娠结局 试验组孕产妇65例,自然分娩率86.2%(56例),剖宫产率13.8%(9例),产后出血率3.1%(2例)。对照组孕产妇65例,自然分娩率69.2%(45例),剖宫产率30.8%(20例),产后出血率12.3%(8例)。试验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产后出血率和剖宫产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EPDS比较 观察产妇产后1周的EPDS评分,试验组产妇评分评分≥9,10例;评分≥13,0例;对照组产妇评分评分≥9,13例;评分≥13,9例。试验组无产后抑郁的患者比例要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有抑郁倾向的患者要少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妊娠分娩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分娩对于孕产妇来说,会带来一系列的生理应激反应,同时会影响孕产妇心理状态。产后,患者的生理状态发生了较大改变,体内激素的分泌也会随之产生变化,有可能引起产妇焦虑不安[4]。产后产妇的需要照顾新生儿,进行哺乳,这些都会影响产妇产后休息恢复,导致产妇精神状态不佳,食欲不良等。以上所述的多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产后抑郁的发生。
篇6
在用户浏览网页信息过程中,在线客服弹出窗口会在用户没有提出服务请求时自动出现在网页界面上,主动向用户提品或服务方面的信息咨询。合理利用网络客服功能,往往既能提高商家销售业绩,也对提升用户体验大有裨益。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许多用户对在线客服弹出窗口怀有抵触情绪,原因在于在线客服窗口干扰了用户的在线行为,使用户产生强迫性感受,认为商家在强制性邀请他们咨询其产品或服务。心理学上认为过度的劝说或诱导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消费者的决策自由,进而引发消费者的心理抵触情绪[1]。因此,合理设置在线客服弹出窗口显得至关重要。本质上看,在线客服弹出窗口是商家为方便用户获取信息而提供的一种主动式服务,是商家对用户的一种善意的行为,但是商家未从用户的心理角度考虑,致使在线客服弹出窗口带来的效果适得其反。为充分发挥在线客服弹出窗口的营销功能,商家需要深刻挖掘哪些因素能够降低用户对在线客服弹出窗口的心理抗拒,了解它们发挥作用的机理。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改和维护,使用户对在线客服弹出窗口不再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愿意主动向在线客服进行咨询。
目前,少有学者从用户的心理和决策行为角度研究用户对在线客服弹出窗口的接受意愿问题。对此,本文以心理抗拒理论为基础,基于用户行为视角,探索了影响用户对在线客服弹出窗口产生心理抗拒的重要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以期为商家优化在线客服弹出窗口营销效果提供参考。
1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1.1在线客服弹出窗口
在线客服弹出窗口是指用户登录企业网站时自动弹出在网页界面上的一种主动式服务邀请行为。商家通过主动与用户进行交流,从交流中获取用户信息,这种主动式的网络营销为商家赢得极大的市场竞争优势。主动式网络营销指利用各种网络技巧和手段主动去探索用户的心理和需求,并以劝说、诱导等方式促使用户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系列行为[2]。主动式网络营销需注重客户的心理感知和态度变化,否则会引起客户的心理抗拒反应[3]。Fitzsimons等研究表明用户容易对未经许可而主动出现的建议产生心理抵触情绪,进而忽略建议内容[4]。企业网站客服弹出窗口在用户未提出服务请求时自动且持续地出现在网页界面上,违背了主动式营销的核心思想,因而容易引起用户产生抵触情绪。如何既能凸显商家借助在线客服弹出窗口实现主动营销效果,又能弱化用户对在线客服弹出窗口的心理抗拒情绪,对商家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选取基于用户视角,探索影响用户对在线客服产生心理抗拒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3.2管理启示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针对电子商务网站设置在线客服弹出窗口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用户卷入度对操纵意图推断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营销者应该通过市场调研确定目标受众,借助在线客服弹出窗口更多与目标受众进行在线交流,传达公司产品或服务信息,提升企业的营销效果。
篇7
从1995年起到2009年2月,人类总共发现了342颗太阳系外行星或行星系统。尽管目前还没有在太阳系以外发现另一个地球,但是却发现了一些质量只比地球大几倍的太阳系外行星。科学家将它们称为“超级地球”。但是即便如此,天文学家也认为这些超级地球未必就比地球更适合生命的存在,除非它们到所围绕的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
质量越大的行星就越容易被发现。这些行星本身的运动会造成其宿主恒星围绕它们公共质心转动,而这一运动的速度越大在恒星光谱中造成的谱线移动也就越厉害。通过观测恒星视向速度中的这一多普勒效应,就能反推出行星的存在。
当行星运动到恒星和我们视线之间的时候(凌星),个头越大的恒星造成的恒星亮度降低也就越严重。当一颗木星大小的行星从一颗类太阳恒星前方经过的时候,大约会遮挡恒星表面的1/100。这会造成恒星的亮度在几个小时内下降1/100,由此天文学家们可以在地面上观测到这一变化。
随着多普勒效应测量精度越来越高,天文学家现在已经可以测量出3,6千米/秒的速度所引起的频移。这足以来探测质量仅有地球几倍的行星。而它们凌星时所造成的恒星亮度降低很难从地面上观测到,除非宿主恒星本身就很小。
从“科罗”到“开普勒”
尽管使用视向速度测量方法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数量是用其他方法总和的4倍,但是这一方法只能提供行星质量的最小值,还无法告诉我们行星的直径和组成。而这恰恰是了解行星特性的关键,由此凌星探测方法的重要性就彰显出来了。
受制于地球的大气,地面上的凌星观测精度始终有限,而且观测也受到时间的影响。因此最佳的行星凌星观测无疑必须进入太空。
2006年12月,欧洲空间局“科罗”外星行星探测器发射升空,它可以探测到比地面观测极限还要小得多的太阳系外行星凌星事件。“科罗”可以在5个月的时间里不间断地同时监测12,000颗恒星的亮度变化。目前“科罗”已经可能探测到了一颗直径为地球1.7倍(质量大约为地球的6倍)的类地行星,还有其他的一些巨行星。
太阳系外行星凌星发生的概率取决于恒星直径和行星轨道半径之比。因此,行星越靠近恒星越好。对于距离一颗类太阳恒星一个天文单位的行星来说,其发生可见凌星的概率只有1/210。即便是类地行星发生凌星,它每年只能使得恒星的亮度下降一次,且下降的幅度只有1/10,000,持续的时间也只有几个小时。
为了确认这些凌星事件,就必须看到它们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周期性地发生。因此“科罗”为期5个月的不间断观测时间使得它只能用来探测比水星到太阳距离还要近的行星。但是那些位于宜居带中的太阳系外行星通常到宿主恒星的距离要远得多。因此发现这些真正让人感兴趣的行星就需要连续不断地监测恒星亮度达数年之久。
“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就是为此应运而生的。“开普勒”将花3年半的时间来不间断地观测位于天鹅座和天琴座中的100,000颗恒星。它会在远离地球的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以避免地球对它观测的干扰。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科罗”是一颗围绕地球转动的卫星。由于会受到地球的阻挡以及阳光的干扰,最长连续观测时间只有5个月。“开普勒”直径1.4米的主镜所能收集到的光线是“科罗”的2.5倍,对于亮度为12等的恒星其测量的精度可以达到1/50,000(0.00002等)。这使得它可以看到大小只有地球一半、和火星差不多大的行星。
“开普勒”的视野
“开普勒”上的光度计可以覆盖105平方度的天空,这相当于伸出手臂两个手掌所能覆盖的天区。在这么大的范围里从M型矮星到A型和B型这样的高温大质量恒星应有尽有。天文学家已经花了数年的时间来观测和分类“开普勒”视场中的300万颗恒星,以便挑选出最佳的观测对象。
如果能获得3年半的观测资料,科学家们预期会找到50个~640个周期为1年的候选太阳系外行星。而12%的恒星至少会拥有两颗行星。同时“开普勒”还可能会发现数百次的短周期凌星事件,以及几十个距离宿主恒星1个天文单位的巨行星。上述的这些预计都是在假设了所有目标恒星都拥有地球大小的行星所做出的。事实可能并非如此。但是即便“开普勒”什么也没有探测到(尽管可能性不大),这一结果也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哲学意义。根据“开普勒”观测到的太阳系外行星的数量,天文学家们可以可靠地外推出银河系乃至宇宙定类型的恒星所具有的行星数量。
“开普勒”可能会成为美国航宇局未来“类地行星搜索者”探测器的开路先锋,计划于2013年发射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将会在红外波段研究行星的形成,并且可能会直接探测到年轻的太阳系外类木行星所发出的热辐射。除此之外,“开普勒”还会为地面上的视向速度观测提供大量的候选目标。
相关链接:第一批超级地球
使用多普勒技术,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几个超级地球。2005年发现了第一个超级地球,它的质量为地球的7.5倍,围绕一颗红矮星Gliese 876转动。早期的观测显示有两颗气态巨行星围绕着这颗恒星,但在考虑了和这两颗巨行星之间的共振相互作用之后,在这个系统中又发现了一颗质量小得多的行星。
这颗超级地球围绕Gliese 876公转一周只需要2天。如此短的公转周期说明它非常靠近宿主恒星,同时它可能也已经被“潮汐锁定”。于是它就会像月亮一样,始终只有一侧是冲着恒星的。它始终对着恒星的那一面温度可以达到400℃,而另一面的温度则取决于它大气的热平衡效率。
2007年,科学家们在Gliese 581周围一下子又发现了两颗超级地球。而Gliese 581除了这两颗超级地球之外,还有一颗海王星大小的行星。这两颗超级地球中有一颗的最小质量大约是地球的5倍,而它到宿主恒星的距离比水星到太阳的距离还要小。因此它每13天就能绕它的恒星转动一周。
另一颗行星的质量则至少为地球的8倍,到宿主恒星的距离大约为日地距离的3/4,公转周期为83天。靠里的那颗行星会由于温度太高而无法有液态水的存在,而靠外的那颗行星的温度又显得有一点过低,当然这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其大气的性质。
究竟有多少外星地球?
天文学家预计,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数量实际上要比气态巨
行星更多,原因是形成类地行星所需的物质要少得多。
综合目前的视向速度巡天和其他的观测资料,大约10%的近距离恒星在5个天文单位的距离以内会有一颗质量至少为木星质量的行星。这里1个天文单位相当于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而大约15%的恒星在10个天文单位以内的范围内至少会有一颗类似木星或者土星的行星。
但也有科学家发现,猎户星云中只有不到10%的新生恒星在其周围的行星盘中具有可以形成木星质量行星的足够物质。这些行星盘的平均质量大约为太阳质量的1/1000,可以形成两倍于海王星质量(34个地球质量)的行星。尽管目前的天文观测对于仅能形成低质量行星的行星盘还不是很敏感,但是对年轻恒星的观测显示,大约80%的年轻恒星具有可以形成类地行星的行星盘。因此很有可能80%的恒星会臭有岩质的行星。
现在天文学家们正在不断加大在低质量恒星周围搜寻超级地球的力度,而暗弱的M型红矮星则是他们的重中之重。M型矮星所发出的光和热通常还不到太阳的1%,因此它们的宜居带――位于其中的行星表面可以有液态水的存在――会非常靠近恒星,距离一般在0.1个天文单位之内。由于宿主恒星的质量较低,因此行星造成的多普勒效应会较强。但是由于恒星自身亮度比较低,因此必须要长时间的观测才能从背景噪音中分离出行星的信号。
尽管发现了不少超级地球,但是人们更关心的问题是究竟有多少个太阳系外的类地行星?这个问题还需要更多的观测才能回答。
2008年6月,科学家们又发现了4颗质量在3个~9个地球质量之间的超级地球,但是它们的轨道周期都在几天到20天的范围之内。其中的3颗围绕着恒星HD40307转动,这颗恒星的质量比太阳稍小一点。另一颗超级地球则和一颗木星大小的行星一起围绕着恒星HD181433公转。
篇8
如果太阳系是一美分的硬币(直径=2厘米),海王星是位于硬币边缘的一个针孔(地球轨道太小,以至于看上去只是中心的一个小点),小行星带是硬币中间用削尖的铅笔画出的直径约2毫米的小圆圈。柯伊伯带是硬币的一个扁平的圆圈(就像土星的环一样),如果用指尖去画这个圆圈,要尽可能把它画得厚一些。奥尔特云不像前两者那样是一个平面上的圆盘,它是一个球体,从距离硬币30厘米处开始,向外沿各个方向一直延伸30米,这样的尺寸比佛罗里达州迪士尼乐园里的地球飞船稍微大一点。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位于离硬币90米以外,这个距离差不多是从硬币到奥尔特云外缘距离的3倍。如果太阳系这枚硬币位于足球场一侧的球门区,那么最近的恒星就是另一侧球门区里的一个针孔。“旅行者1”号是已经飞速驶离我们整整38年的最快的人造物体,只离开硬币前进了4厘米――这已经使它成为有史以来离我们最远的人造物体。
我们会受到因为碰撞或引力扰动(可能由木星或者经过恒星时造成)而偏离了正常轨道的小行星或者彗星的撞击。
小行星不需要很大就可以毁灭一切。1908年,一颗直径60米的小行星在西伯利亚上空5至10千米处爆炸。即使是发生在这样的高空中,这次爆炸也摧毁了8000万棵树。如果这颗小行星到达了地球,它爆炸的威力将相当于1000多颗广岛原子弹。一颗直径只有0.8千米的小行星,会扬起足够多的尘土,使地球温度在多年间降低若干摄氏度,而这会导致各种剧烈效应。1989年,一颗这样大小的小行星经过了地球轨道,恰好位于地球6小时前所处的轨道位置上。如果是一颗更大的小行星,将会造成什么影响?还需要知道一点,那就是木星表面每个这种小行星的撞击坑,都有地球大小。
造成恐龙灭绝的著名小行星直径大约是10千米。如果地球被这样一颗小行星撞击,我们首先感受到的将是撞击点附近区域比太阳表面温度高10倍的热浪,这是由小行星以100倍于子弹的速度从空中俯冲下来时,对其下方空气进行压缩造成的。几乎与此同时,冲击波将会向外传播,将方圆几百千米内的一切全部破坏。撞击将会以10亿颗广岛原子弹的威力,将来自小行星和撞击点的上千立方千米的岩石抛向宇宙,在这一地区产生高耸入云的黑墙。当这些岩石从大气层中穿过回到地面时,将会变为成千上万颗巨大的火球,点燃地球各处的城市和森林。很快,整颗地球会变得炽热难耐,一系列地震被触发,各地的火山开始喷发,难以想象的巨型海啸将会冲击每个海岸。随后的数月甚至数年间,大气中浓厚的尘埃将太阳光阻挡在外,地球将会大幅度降温。此后上千年间,地球气候都不会回到现在的状况。
篇9
1915年10月12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联合天文台的一份通告中,他们宣布发现了一个亮度微弱的恒星,在天空中角运动速度异常快。罗伯特・因尼斯是这个观测台的负责人,他发现的这颗星就是后来为大家所知的比邻星――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
发现太阳系的邻居
大部分星星距离我们非常非常遥远,以至于我们几乎察觉不到它们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但长期的观察却显示,星座会缓慢改变形状,并且天空中的每颗星都有着不同的运动方式,只是变化非常慢,没有精密的测量就无法察觉。
这种星星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是由星星与太阳系的相对运动而产生的。我们通常用自行运动角和自行运动速率来描述星体的位置变化。前者表明自行运动在天球上的方向,而后者表明运动速率的大小。
从地球观察者角度来看,一颗恒星的自行运动越大(即星星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越大),就意味着离我们的太阳系越近。因此,罗伯特・因尼斯对寻找自行较大的恒星十分感兴趣,因为它们很可能与太阳系相对较近。对“邻居”的好奇,使得天文学家从未放弃对这些星星的探索。
为寻找这样的星星,因尼斯决定查看离太阳最近的半人马座恒星系统,当时已经知道半人马座α双星系统,但是还有没有比这更近的恒星呢?他使用闪视比较仪,检查了两张该区域的摄影板,这两张板上的图像分别摄于1910年和1915年。
检查摄影板对因尼斯来说是很难的工作,因为这两张摄影板记录了天空中到15°×15°=225平方度的一块区域,图像上的星星数量难以计数,而那时又没有计算机代劳,全靠人眼一一分辨。为了减少对比检查图片过程对眼睛的压力,因尼斯把测量区域缩小到60平方度,就这样也还需要2周时间来检查对比。更加困难的地方在于,原始1910年照片板被送往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所以他只能与一个副本做对照,而副本和原本存在细微的星图视像扭曲。
功夫不负有心人。因尼斯观察图像,发现在1910~1915年这5年之间,多数星星看起来都是静止不动的,然而有一颗星星自行运动较大,似乎从一个位置直接跳到了另一个位置。
有趣的是,这颗星星的运动方向与半人马座α星十分相似,距离也很近。它会不会与半人马座α的双星系统有所联系呢?
确定我们与邻居的距离
新星与半人马座阿尔法星可能存在联系,这意味着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或者视差角度十分重要。当天文学家测量两颗星之间距离的时候,实际上测量的往往是它们之间的视差角度,也就是测量星星、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角度,用地球和太阳的距离作为基准线,进而计算星星之间的距离。
因尼斯经过计算,得出新发现的恒星的视差值为0.784″,这个值表明它与我们的距离比半人马座α星与我们的距离更近,因此它也得名比邻星。
多亏了欧洲依巴谷天体测量卫星,人们现在对半人马座的α星和比邻星的视差测量已经十分准确,分别是0.775″和0.772″,相当于4.32和4.22光年的距离。这些数值表明比邻星与地球的距离比因尼斯1917年推测的要远一些,不过,即使这样,比邻星仍然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
与太阳大不一样的邻居
比邻星是一颗低质量的M型红矮星,直径只有太阳的14%,质量约为太阳的12%。作为一颗步入老年的红矮星,比邻星发出的光很弱,即使在离它很近的地方,其视星等也只有11等,是肉眼所能辨识的光亮的1/100。我们在地球上想要用肉眼观测,需要借助一台极大的望远镜即使真有这样的望远镜,想要在众多亮度相似的繁星中辨认出它,仍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从一开始,因尼斯就猜测,比邻星与人马座α双星之间有所关联,它们彼此距离较近,在空间内的行迹也非常相似。多数科学家坚持认为α星是一个三星系统,其中,比邻星在一个轨道上缓慢地绕着更亮的那两颗星运动。在一次近期的测量中,科学家计算出其轨道路径特别长,像是彗星的路径,延伸的距离是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54万倍。但要沿着这样一个巨大的轨道运动简直是不可能的,因为会被银河系其他星体的引力所干扰。这个问题的答案目前我们还无从知晓,但未来天文学家会不断改善测量技术,有可能会发现α双星(A星和B星)的引力究竟是如何成功抓住比邻星的。
有行星和生命吗?
今天,天文学家正在密切关注着比邻星的一举一动,他们用哈勃望远镜的精密制导传感器和地面望远镜进行观测,寻找任何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要知道,比邻星可能会受其他星球影响出现运动轨道的晃动,邻居家如果出问题,搞不好会殃及池鱼。
天文学家们还想知道是否有行星围绕比邻星公转,但是比邻星太暗了,能够发现其周边行星的机会微乎其微。科学家打算利用引力透镜来发现被黑暗遮蔽的行星,从地球的角度来看,比邻星在2016年2月会从太阳和一颗恒星中间穿过,其时,比邻星的重力会使那颗恒星的光线弯曲,产生引力透镜效应。而比邻星周边果真有一颗行星的话,引力透镜效应就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可以间接证明有行星存在。
如果真的发现了行星,那上面会有生命存在吗?
像许多其他M型红矮星一样,比邻星是一颗会闪光的星球。也就是说,它的光亮会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极大增加,猛然爆发。这些猛烈爆发的光亮可能是由于恒星表面的爆炸所引起的,类似太阳耀斑,但比太阳耀斑更加猛烈。M型红矮星爆发耀斑的时间是随机的,间隔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有时候还可能同一时间爆发多次耀斑活动。耀斑的能量来源在于星球的地磁场、它们的旋转以及其外层湍流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比邻星通过X光的形式释放出大量耀斑能量。这就意味着,如果有任何其他行星环绕该恒星运动,恐怕在上面是找不到任何生命痕迹了。
不断向我们靠近的邻居们
篇10
2012年9月21日,俄罗斯业余爱好者Vitali Nevski和Artyom Novichonok发现了ISON彗星。数日之内,这颗彗星就深陷于争论的漩涡之中。在国际光学监测网(ISON)的16英寸(40.64厘米)小口径望远镜拍摄的图像中,两位发现者注意到了一个勉强可辨的模糊光斑。它在恒星背景中移动得非常缓慢,这意味着,在被发现时,这颗彗星距离太阳异常遥远。但真正让天文界激动的是,它将在2013年末以非常特殊的路径穿过内太阳系。
近几十年来,已有好几颗彗星在靠近太阳时上演了壮观的天象。1997年,海尔—波普彗星曾飞抵距离太阳不到8500万英里(约合1亿3679万千米)的地方,1996年的百武彗星和2007年的麦克诺特(McNaught)彗星则抵达了这一距离的1/5以内。但是当ISON彗星在世界时11月28日绕过太阳时,则真可谓与太阳擦身而过,与可见日面边缘的距离不到75万英里(约120万千米)。
但遗憾的是,在众多网站和在线论坛关于ISON彗星将密近飞越太阳的早期报告中,有很多不寻常的亮度预报。许多人都认为,ISON彗星将会比满月还亮,有可能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彗星。
然而,在最初的ISON彗星轨道计算中,遗漏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它是一颗重返内太阳系的彗星,还是一颗全新的来自奥尔特云的原始彗星?对此,最初的观测并没有给出线索。天文学家们只有在足够充分地观察一颗彗星后,得出其真实的轨道形状,才能下定论。
在对一颗彗星靠近太阳时将如何演化的预测中,它是全新的还是回归的至关重要。旧彗星以往曾遭受过太阳的反复炙烤,所以它们身上的大部分不稳定层都已经蒸发掉了。这让它们在以后回归时,表现出更强的行为连贯性,从而使早期预报可以在整个出现期中比较准确。
相反,新彗星都是处于原始状态的天体,一般认为它们有一层由高度不稳定的冰状物质构成的薄壳。这个薄层会在距离太阳仍然非常远的地方就开始挥发,从而暂时形成一个容易让人误解的明亮天体。当这层外壳消耗殆尽时,彗星最初的亮度就会衰减,露出一个本征亮度较暗弱、活动性较低的天体。今年年初被吹嘘得天花乱坠的PanSTARRS彗星就曾经让许多目视观测者深感失望,它的表现正是天体力学上的新彗星的典型模式。
曾经与太阳多次交会的旧彗星,如Bennett彗星(1970年)、West彗星(1976年)和哈雷彗星(1986年),在出现期间通常会表现出更高的行为连贯性。它们一般不会辜负业余爱好者和公众的期望,这意味着对它们亮度的预报会相对地精确。
开始上演
关于ISON彗星的早期预报基于这样一个理论:彗星的亮度与它们到太阳的距离的4次方成反比。根据距离太阳0.3~2.5天文单位处的彗星观测结果,这个理论在20世纪曾得到很大发展。但是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这个幂律公式过于粗糙了。而且,对于发现时远离太阳的彗星,其亮度很难预报,往往不会精确地按照天文学家通过幂律公式所预言的那样变化。
早期的论文作者和博客们忽略了这些因素,套用通常模式简单地推算了ISON彗星从发现一直到近日点的亮度。这导致了一些惊世骇俗的预报,预言它最终会比满月还要亮。
在ISON彗星被发现后的几个月里,随着观测数据的不断积累,人们已经确认它是从奥尔特云首次来访的旅客。与这一性质吻合,这颗天体力学上的新彗星的亮度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增长。除此之外,ISON彗星的亮度在今年春季末还停止增长了一段时间,让一些人认为它可能已经在旅途中灰飞烟灭了。
在这一点上,ISON彗星正在重蹈两颗曾被冠以“世纪大彗星”头衔的天体的覆辙。1940年,人们认为Cunningham彗星会在圣诞节期间上演一场壮观的天象,一些人甚至以为它或许就是伯利恒之星回归。事实上,它没有那么亮,也不是伯利恒之星。30年之后,几乎同样的剧情又被声名狼藉的科胡特克(Kohoutek)彗星重演。当这些彗星到达各自的近日点时,它们事实上表现平平,甚至对于狂热的天文迷也是如此。许多读者也许会想起新闻界为科胡特克彗星起的绰号——“世纪大失望”。
在漫长的彗星历史上,有一大批看上去有希望的新彗星最终都辜负了人们的期望。回想起来,只有一颗天体力学上的新彗星与上述情况大相径庭,那就是2006年至2007年的麦克诺特彗星。它的故事开头或多或少伴有争议,但最终成为了一颗足够亮的,在晨昏的明亮天光中也能看到的大彗星。而且对于南半球的观测者来说,麦克诺特彗星提供了一次我们这个时代最壮观的彗星盛宴。
揭开新的篇章
今年年初,ISON彗星一直隐身在太阳的明亮光芒之中,直到8月,它才重返黎明时的天际,看上去与几个月前最后一次见到它时几乎一样。尽管它的本征亮度很明显没有预期那么亮,但倒是也证明了这颗彗星还没有消亡。此外,最新的预报指出,在过近日点前后ISON彗星可能达到白昼可见的亮度,并将在12月上旬黎明时的东方天空中精彩呈现。
然而,由于ISON彗星围绕太阳扫过的方式不同寻常,所以即将上演的ISON彗星秀的精确细节仍是一个谜。它的近日点距离太阳非常近,所以可与之类比、能在预报时参考的天体寥寥无几。仅有的合理参照物是独特的克罗伊策群掠日彗星的6个明亮成员,以及1680年大彗星,后者在早些时候还被误认为与ISON彗星有关。但所有这些彗星以往都曾与太阳近距离交会过。
几年前,我建立过一个彗星的本征亮度与近日点距离之间的经验关系式,可用来判断彗星在与太阳交会后能否幸存下来。如果这个关系式可以适用于ISON彗星及其0.012天文单位的近日点距离,那么它的本征亮度必须达到7.0等才能幸存。关于ISON彗星亮度的最新估计刚刚越过这道门槛。如果幸存下来,它的彗核仍有可能因为太阳的高温炙烤和潮汐作用而分裂。在1976年3月黎明前的天空中,West彗星曾经带来的激动人心的壮观景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彗核过近日点前后破裂的结果。2012年的Lovejoy彗星也是如此。
基于我50年来的彗星观测经验,我觉得我在今年1月的《天空与望远镜》上做的预测仍然很有可能兑现。在2013年11月28日~29日期间,ISON彗星将在白昼中也短暂可见。但是在观赏这一奇观时,必须充分做好眼睛的防护,因为彗星非常接近太阳。12月15日以后,ISON彗星的亮度会随着它远离太阳而迅速衰减,同时满月前后的光芒将使它显得更为暗淡。到圣诞节的时候,彗星头部的亮度会降至接近裸眼可见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