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1 20:3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教学故事

篇1

关键词:故事;数学;教学

把故事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下做出的一种尝试。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笔者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数学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对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经验谈一谈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把故事引入数学教学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学生从小都喜欢听故事,每一个人从出生懂话开始,所听最多的就是父母讲的各种故事。可以说故事伴随我们一生,包括成年人在内,对听故事也是很感兴趣的。把故事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是把要教的数学内容,通过讲故事的这种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样可以起到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我们都知道,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很短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就更短了。为了提高学生注意力,增加注意时间,教师会采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教学办法等,讲故事就其中之一。通过教学过程的实践发现,用讲故事的形式,至少可以把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提高一倍以上。如果故事讲得精彩、生动有趣,整堂课学生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那里,这是其他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教学办法等无法比拟的,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

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听故事可以说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事了,教师把数学问题编进故事里,学生就会听得认真、听得仔细,甚至有的学生会把教师讲的内容都记住,基本上都能够复述下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再把其中的数学问题适当地引述出来,不但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固,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效果非常好。

3.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把数学问题融入到故事中,可以使一些比较难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变得更容易理解。在教师适当的引导或提醒下,学生自己就能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下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自己主动学习习惯的教学理念。

4.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选择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不仅让学生学习其中的数学问题,还要让学生了解故事所包含的意义,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可以对学生思想认识等产生很大的影响,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把讲故事引入课堂教学中的方法

1.把讲故事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就要把握好故事与教学的有机结合。讲故事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因此要把教学中的数学问题融入到故事中去。例如,在开始教小学一年级减法(十以内的加减法)时,如果教师简单地讲几减去几等于几,学生是理解不了的。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减法的概念,我决定从讲故事入手:“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们讲个故事好不好?”学生一听高兴的拍手叫好。然后我就讲了一个小猴子摘苹果的故事:“秋天到了,有好朋友在小猴子家玩,小猴子为了招待小朋友们,就拿果篮去果园摘了五个苹果,在回来的路上不小心掉到地上一个,被路过的小白兔捡去了,结果小猴子到家后篮子里还有几个苹果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还有四个。”接着我又问道:“为什么是四个了呢?”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但有一个共同点——都知道少了一个,所以是四个。这时我在黑板上边写边问:“小猴子摘了几个苹果?”学生说五个,我在黑板上写数字5,再问道:“有个苹果哪里去了?”学生说让小白兔捡去了,于是我边说边写5减去1个(实际写成5-1这样的算式),最后小猴子还剩几个?学生回还有四个。我最后写成“5-1=4”,边写还边讲数学符号“-、=”的意思。这样,学生很快就学会减法算式的写法和数学符号“-、=”的意义。

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故事讲的太多而忽略了数学教学,这样就违背了我们最初的教学目的。也不能在一个故事里有太多的数学问题,这样学生会感觉很乱,不易记忆和理解。

2.要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把握好适当的尺度。对故事的选择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来进行,使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比如小学一二年级,由于他们年龄比较小,对新鲜的事情感兴趣,但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有限,所以就可以选择一些很直观的、夸张性的或者卡通式的小故事,包括一些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例如《喜羊羊》这部动画片,很多小学生都很喜欢,如果教师讲《喜羊羊》的故事,那小学生一定高兴的不得了,听起来也会十分认真。三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事物的感知和看法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对故事体裁的选择就要进行适当的调整,选择比较适合这一年龄阶段特点的故事,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快乐。五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阅历、对事物的态度、对问题的理解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不太感兴趣,因此,我们所讲的故事最好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听起来有真实感,学生的兴趣就会很高。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宜用得太多,而且如果故事和数学问题融合得不恰当,会使学生有牵强附会的感觉,反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故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要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结合其他学科所学的内容,如语文课中所学的课文故事、思想品德课中所学的内容、自然课中学的内容等,把他们有机地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来,为数学教学服务。

2.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了解,深入学生生活中去,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对其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对故事的选择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故事教学;应用;方法

数学学科的严谨科学和故事的活泼风趣看似毫不相干,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故事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丰富,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1)符合低龄儿童的心理,能够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降低他们对数学的陌生感,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2)丰富数学课堂,增加教学的趣味性;(3)能够把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提高知识的转化率,让老师教起来简单,学生学起来容易。那么该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故事教学法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好的故事能满足数学教学需要

在讲课中,教师要将故事与数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不能生搬硬套;故事的选择也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要在他们的认知和理解范围之内。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故事教学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果把他们喜欢的人物编到应用题中,效果就不一样了,学生都会积极踊跃地回答。

二、要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提出教学问题

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深思,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比如,我在讲圆的性质时,利用动画讲了一个唐老鸭坐车的故事:唐老鸭想买一辆小汽车,其中一辆汽车的车轮是方形的,另一辆汽车的车轮是圆形的,唐老鸭坐在方形车轮的汽车上被颠得“嘎嘎”叫,而对圆形车轮的汽车却十分满意。学生在被动画片逗得哈哈笑的时候,我向他们提出了问题:“和方形车轮的车比起来,为什么圆形的车轮的车坐起来会比较舒服呢?”接着一步步和学生探讨了圆的直径等长的性质。

三、注重对知识的总结

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课堂;数字故事;应用

一、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使得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开始认识到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的重要性,进而开始寻找能够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而运用数字故事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得不再枯燥乏味。因此,本文针对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内容如下:

(一)小学生的兴趣无法得到持久化

虽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字故事能够更好地提高小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从而能够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但是目前数字故事在应用过程中,很难将学生的兴趣进行持久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教师采用PPT的方式对数字故事进行讲解,但是很多教师在利用PPT时仅仅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对PPT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地推敲和选择,导致学生对相关的内容不感兴趣;第二,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来讲,其教学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可能对于初级阶段的小W生来讲,对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高级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讲,学生对于该教学方式有审美疲劳,所以无法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兴趣。

(二)无法利用数字故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运用数字故事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基础。然而,虽然很多小学生对数字故事感兴趣,从而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但是并没有真正将这种兴趣转换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数字故事并不是万能的,虽然能够运用数字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对于一些逻辑较为复杂的知识点,数字故事并不能降低知识点的讲解难度,因此还需要对数字故事进行更有效地运用;第二,很多教师在运用数字故事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数字故事作为课堂的重点,而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变得不重要,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在逐渐地变弱,违背了数字故事的运用初衷。

二、运用数字故事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完善策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目前虽然很多小学数学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开始运用数字故事开展相关的教学,但是在运用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从而无法更好地发挥数字故事的作用。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必须要更好地运用数字故事开展课堂教学,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对数字故事运用之前进行深入分析

在运用数字故事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前,需要对运用的整个过程进行深入地分析, 才能够更好地选择运用方式。具体的分析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对于数字故事的接受程度,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必须要围绕小学生开展,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所以,需要对小学生关于数字故事的接受程度进行深入分析,并且教师需要通过积极地引导,更好地帮助学生接受数字故事的运用,从而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第二,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从而能够找到运用数字故事的适合时机,并且使得数字故事能够更好地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得数字故事能够起到促进教学内容讲解的重要作用。

(二)数字故事的讲解方式要完善

为了更好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字故事,还应该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讲解,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需要遵循多样性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数字故事采用不同的讲解方式,例如: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数字故事,可以采用文字的方式直接进行讲解,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口头论述,更好地理解数字故事,也能够领悟数字故事对于教学内容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复杂的数字故事,可以采用PPT或者短视频的方式进行;第二,学校需要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了解数字故事,并且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讲解。

(三)教师和学生进行积极地交流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辅助方式,能够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不可否认教师和学生才是小学数学课堂的主体。因此,必须要促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交流,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应该在运用数字故事的过程中,积极观察学生的反应,从而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更好地调整数字故事的运用方式等等,从而能够使得数字故事起到更好的运用效果;第二,可以建立教师与学生课下交流的平台,学生能够通过该平台对数字故事的运用过程进行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更好地对数字故事的讲解内容、讲解方式等等进行调节,使得数字故事的运用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与学生共同努力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晓庆.数字故事叙述学英语任务型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3)

[2]刘纪平,程志娜.数字故事制作实例及其应用意义探讨[J].才智,2014(08)

篇4

一、自编小故事制造“悬念”,创设情景

与数学课内容相关的故事,往往缺少现成的,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恰当地编写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小故事,制造一种悬念,让悬念激发学生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学习新知。如在上《多边形内角和》这节课时,我自编了小故事《才智过人的小聪》来创设情境:

“古时候有个人叫小聪,他从小才智过人,8岁的时候, 有一次家里来了几个客人正在设计这样的一个园林绿化问题:以五边形的各顶点为圆心,1 米为半径,画五个等圆,阴影区域铺上小草,问需要多少面积的小草?小聪脱口而出,让在场的所有人惊叹不已,你知道他是怎样算的吗?”

图1

“一个8岁小孩,一口说出答案”,他是怎么知道的?本身就是悬念,自然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在心中燃起了探究之火。

二、让小故事讲出“惊奇”,创设情景

意外和惊奇可以激发人的兴趣,引起注意力。情景创设时,如果小故事的结尾出乎常理或学生的意料之外,会起到一石激起起千层浪的效果。如在教有理数乘方(1)一节课时,我曾尝试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我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

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我告诉大家若满足大臣的要求,国王的国库里应有(20+21+22+23……264-1)粒米,以100粒/克计算,约为1844.67亿吨。学生们都“哇”的一声惊叫起来,“惊喜、意外”催促学生纷纷翻开课本阅读。就这样学生一开始上课就处于高昂的状态,自主学习的愿望更加迫切。

三、让小故事讲出“新鲜”,创设情景

新授课之前,教师讲述一些独具魅力的“新鲜”小故事,出乎学生的生活和知识范围之外,让故事的“新鲜”吸引学生,诱发学习动机,活跃学习气氛。如,在教授“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一节时,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来创设情境:

公元三世纪的古希腊数学家刁番都的故事。刁番都的墓志铭是由希腊学者麦罗尔用方程的形式写出来:“过路人,这里埋着刁番都的遗骨。下面的数目可以告诉你,他一生究竟活了多长?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童年时代。又活了十二分之一,颊上长细细的胡须。刁番都结婚了,可是还不曾有孩子,这样,又度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再过5年,他有了一个儿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命运给这孩子的生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从他儿子死后,刁番都在极度的悲痛中只活了4年就死了”。

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刁番都他一生究竟活了几岁呢?墓志铭一般都是介绍墓主生平,歌颂墓主丰功伟绩的,像这种用数学分数来划分人生几个阶段,以及墓主的功绩的写法,着实少见,新鲜奇特,隐藏玄机,引人注意;加之,一句“到底他活了几岁了呢”问话,就强烈地刺激同学们兴趣高昂都急得想以最快的速度解决这个问题,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学习角色。

四、让小故事讲出人物“超群”,创设情景

学生对英雄有种崇拜趋向,对有些技艺超群的民间“奇人”的绝技感到惊奇羡慕。教学时,抓住这一心里特征,讲述一些奇人奇事,让学生产生一种探究、运用这种方法的愿望,达到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效果。如,在教“相似三角形”一章时,讲述了一下故事来创设情境:

在19世纪阳光明媚的一天,一位德国数学家旅行到了埃及金字塔脚下,开始参观欣赏附近的十几座金字塔,从与村民的谈话中他得知,村里教堂的神父出了这样一则悬赏告示:能测算出法老胡夫金字塔(最大的一座)的塔高的人将得到神父的重赏,当地人没能算出。这位数学家略一思索,马上胸有成竹地表示能迅速得到答案。他叫人找来一根竹竿,一根皮尺,把竹竿竖直插在地面上,在阳光的照耀下,竹竿拖出一条长长的影子,他用皮尺量出了竿长和影长,然后又量出金字塔的影长,不一会,他说准确地报出了金字塔的高度,终于得到了神父的重赏。(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学生们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之中。)

接着,教师提问:“你知道这位数学家为何量出了竿长和影长就测算出金字塔的高度?”就在学生们想弄明白又茫然无措的情况下向他们指出:“我们通过本章的学习,就会彻底明白上述问题了。”显然,一颗颗探究的心灵已在萌动。

五、让小故事讲出“情趣”,创设情景

小故事本身来源于生活,具有浅显易懂、生活味浓、充满情趣,它可起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功效。如,在讲授“加法的交换律”一节时,我讲述《搬家》的故事:有一个人,他家的左边住着一个铁匠,右边住着一个磨豆腐的,他每天凌晨总是被两户人家发出来的噪声吵醒,终于有一天他受不了了,于是他就找两个邻居商量,和他们谈好条件让他们搬家,他的两个邻居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他很高兴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然而第二天,他还是被同样的声音吵醒,他很生气,冲出门去,一看就傻眼了,原来:住在左边的铁匠家搬到了右边,而住在右边的磨豆腐家搬到了左边。

篇5

一、培训内容注重实效性。

首先,县教研室张老师向我们详细的介绍了“网络大集体备课的流程”,理论联系实际,面对面交流。一遍又一遍地演示着操作程序,让在座的老师们感受到了县教研室领导对进行网络集体备课的态度和决心。全体入会老师在微机室现场操作了在网络平台上建立自己的工作室,然后加入沂南县小学数学协作组,并结合网络集体备课学习了如何上传自己的备课,撰写共案,如何根据共案编写个案。接着里庄等四个单位就集体备课作了典型发言,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很值得学习、借鉴。教研室就集体备课的意义、形式、要求等进一步做了详细的说明。明确了今后集体备课发展的方向。之后,观摩了徐长青的《退中的数学》和济南市经五路小学都雯的《分数除法》,紧接着展开了评课议课活动。

二、网络大集体备课,为你欢呼。

张老师的精彩报告不但让我明确了集体备课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确了网络集体备课的操作方法。她的报告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具体操作的演示,是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说句实在话,集体备课以前我们学校也搞过,只不过是有形式,但实效性不大。正如张老师所说:

①只见表格不见人;

②课时备课变了味;

③备课意义知多少。

总之,备课成了形式:书头真“头”;简案真“简”;祥案真“新”。里庄、双堠、大庄和界湖老师的集体备课的经验介绍可以说是张老师报告的延伸。他们毫无保留的把他们多年的宝贵经验传授给了我们,这不正体现了大集体备课的团队精神吗?我们十分感激,要好好的向他们学习。使我对大集体备课的内容、形式、要求(三定五统一),以及三种意识、三个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网络教研,资源共享,真正把老师们从写教案(甚至是抄教案)中解放出来,让老师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编写自己的个案,有更多的时间来反思我们的教学。我想,老师们会为之欢呼,为之雀跃!

三、观摩名师课堂,领略名师风范。

在这次集中培训中,我有幸观摩了两位名师的课堂教学,深深为两位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幽默的教学语言,精湛的教学技艺,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智慧而折服。徐老师在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风趣幽默的话语,都充满着启发与挑战,抽象的数学思想不经意地融于课堂之中。在整个的课堂教学中,精彩不断,迭起,师生互动,共同参与。“退退退,大踏步的退,退到不失事物的本质。进进进,小步子的进,回头看,找规律。”的思维方法。课上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反复强调了三次,告诉学生的不仅是一种数学的思维方法,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徐大师魔术般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实践探索的殿堂;蜻蜓式的点拨,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样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到“退、退、退;进、进、进;回头看,找规律。”这一探索思想的魅力所在。自主性的操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思想的价值。

篇6

一、指导思想

通过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促进我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对基础教育课程教研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省级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校数学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研修目标

1、提升我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准,形成健康的教师心理,培养团队合作、沟通、交流、与分享的意识与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师职业幸福感。

2、规范数学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教研活动,使自己由学习型向研究型转变,进而使自己成为新课程实施及推广的引领者,配合全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活动,逐步提高我校数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及水平。

3、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和研究适合学生特点、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4、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自己“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迅速提高新任教师和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

5、迅速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和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推进我校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研修要求:

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上,使教育从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为本)的转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使自己及老师们转变成素质优良、能适应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教师。

四、研修形式:

第一阶段理论培训。集中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进行理论学习,理论更新和专业技能训练。

第二阶段跟岗学习。进入小学数学“教师工作室”跟岗学习,采用师带徒模式由工作室主持人进行传、帮、带。与主持人一同备课、上课、评课,一同开展课题研究。

第三阶段岗位实践和行动研究。回任职单位进行岗位实践,进行教学改革,提炼个人教学风格,结合个人教学风格完成教学课题的研究。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多媒体技术;运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其直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优势进入了语文课堂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古诗文是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古诗文阅读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入诗情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为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运用其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古诗文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教W《两小儿辩日》时,教师所制作的课件首页出示了一幅旭日初升的摄影作品,屏幕上一轮巨大的红日正欲跃海而出,画面本身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人无法不去注目,所有的学生都被吸引了,生动的画面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强烈的美感,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了。如教学杜甫的《绝句》时,为体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好景致,则可以色彩明丽的春景图为背景,配以轻快活泼的琵琶乐,将学生带入生机勃勃的春境。值得一提的是,对不同的古诗,选用不同字体,能够有助于表现不同的意境美:如黑体的方正沉稳,隶书的凝重端庄,草书的狂放不羁,行楷的活泼灵动,魏碑的古朴淳厚……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朗读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古典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这时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弦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宛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既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有了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们在练习时都特别认真。一个同学读完了,其他同学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朗读表达给大家听。学生们积极地、主动地揣摩着、品味着诗句。这时,我悄悄地点击电脑,教室中再次响起舒缓的古曲。惊奇的是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情地朗诵起来。朗朗的书声,悠扬的乐声交融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动听。每位同学都在朗诵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朗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融会贯通

古诗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熟读成诵,终生受用。而要记牢这些诗词,需反复咏诵、复习,不断巩固,避免遗忘。为此,我经常将一段时间内教学时用过的CAI课件集中、分类映示给学生,激活学生的记忆,背诵出有关诗文。有时,我还组织拍摄或选择一段DV,让学生根据图片,朗诵出一组诗文。我将根据《燕子》一课拍摄的春雨景象的一段VCI,用在古诗文的辅读课上,让学生根据这段VCI联想、想象、回忆,背诵出十多首古诗来。“蒙蒙细雨”使学生想起“润物细无声”的诗句;镜头中刚出现的带黄绿眉眼的枝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句脱口而出;此外,还带出了《春日》、《早春》、《春晓》、《春游湖》等一连串关于春天的诗篇。这样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规类复习,融会贯通,可以收到系统积累的好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再现画面,引领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之美

抒情言志是古诗的一大特色。生动的景物描绘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古代诗人在写哲理诗时习惯借助“景”“物”“人”“事”“生活”来阐发观点,传达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传诵的经典哲理名句。由于诗中蕴含的哲理往往表现得含蓄、自然,不露痕迹,许多学生在阅读鉴赏哲理诗时经常无从下手,无法真正品味出其中的道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诗句“山水萦绕,山路弯弯,林中垂柳成荫,山花绚丽耀眼,一条山路穿林而过,更有美丽的村庄隐藏在树林深处”的动态画面,将抽象变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使诗句蕴含的哲理通俗化、直观化,学生自然会豁然开朗,稍加思考之后,便能很快说出诗句之意,进而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古诗文学习注重的是意境的形成,因此一定要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否则传统文化精华就会失去其应有的魅力。意境的形成需要应用多媒体,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具体如何做,还有哪些意境空间可资拓展,需要继续探讨。

篇8

关键词:古代蒙学;书法教育;当代小学书法教育

从古代官学高等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来看,书科地位是比较高的。然而在古代蒙学中,或许并没有“课程设置”这样清晰的概念。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中国古代知识结构以文科为主,科技知识所占例甚微。先秦至清,学校的教育内容大部分为经、诗、书等,“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 再者,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初步的道德行为培养,以识字、写字、背书为主。这一阶段中,习字是识字的有效手段,是书写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所以我们可以相信,古代蒙学习字训练,在课程设置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启蒙教育中,作为书法基本功――习字课程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按照清人的观念:“书者,小技也,然为六艺之一,古之小学教焉。乃有用之技,人生不可缺者也。上然制、诰、谕、敕,中而为表、奏、启,精于八法者固佳,否则亦走笔顺利、清晰整齐”(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213页),这实际上道明了书法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存在价值。

一、学科化是当前小学书法教育的必然趋势

书法作为独立学科的雏形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学校教学内容中就有专门的书法教育,书法列入教学内容“六艺”中;汉代增设“书馆”;唐代国子监有“六学”,书学位列其中。西周“六艺”强调个体在礼乐(德行)、射御(军体)、书数(文理)等教育内容全方位的修养,源于古代社会分工还不够细化,学科化进程还很不明确,习字需要依附于识字教育,从而作用于其他诸学,故书法本身还不具备其独立性。

而随着当代文化科技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已非“六艺”“六学”所能涵盖。书法虽然还有在其他学科中的工具作用,同时依旧保留了书法的德育教化功能,却具备了更大的艺术价值取向,对于书法启蒙教育,不仅要求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还应该从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来培养,增补书法史学、书法理论、古代文字、国学知识等相关内容,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对待,使书法启蒙教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实现学科化成为可能。

二、早期化是当前幼儿书法教育的时代要求

秦汉时期的幼儿有的在四五周岁就开始学习识字、写字,六七周岁就读完了基本的字书。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就以切身经历强调及早从学的重要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清初教育家唐彪在几十年的蒙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思想与方法,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对儿童尽早施教。认为三至八岁之间的孩子在入小学之前就可以通过识字关。

较之古代,当代学前教育已拥有了幼儿园这样的教育机构,要做到书法启蒙教育早期化已经拥有了完备的物质平台和师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条件允许,当前幼儿的书法启蒙教育起步可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

三、艺用化是当前小书法教育的终极目标

识字与习字有着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习字对识字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古代书学教育的实用功能不言而喻。但“书法课”不同于“写字课”。 写字只是要求把字写规范、易识,而书法则包括写字、艺术、文化、审美的内容,是艺术也是文化。艺术形象和文化精神更是书法所追求的境界。

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办公无纸化,书法的实用性正在急剧弱化,艺用性随之凸显出来。当前书法启蒙教育依旧存在较强的实用倾向,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得不到发挥,失去了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书法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除了功用性,还承担着文化延续、艺术审美等职能,因此,突出其艺用性是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最终目标。

四、评价机制的设想

随着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书法课堂教学任重道远,在实际书法教学评价中应重过程性指导,抓细抓实教学的流程,有效提高教学的效果。在实际书法课堂教学中,可巧用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艺术能力及人文素养。具体操作如下:

评价重点要体现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上。课堂上能最有效地实现书法教学的目标,真正让学生学到东西,这就要体现在创造性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

评价要立足于学生行为的纠编。要面向全体学生,评价书法课堂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行为,笔画正确是否、字体是不是端正、大小是不是适中、结构是不是均匀、是不是整洁美观等,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来矫正纠偏,从而进一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技巧,促进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评价要着眼于学生导练。评价落实在学习方式上,如出现执笔姿势、书写姿势、临帖方法上的误区等问题。作为书法教师,不可忽视这些小节,应该从小处着眼,认真地对待学生书写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同时予以指出纠正。从而使学生在评价中有所收获,爱学,乐练,会学,不断增强能力。

评价要落实在对教学行为的巩固上。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懂得了对与错,就要让学生及时巩固,通过再一次练习来检测自己的纠偏或纠正能力怎样,教师再布置一定量的作业,来让学生自己检测评价,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教师充分利用评价机制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篇9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媒体都是以物质形式出现的,教学媒体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传统教学媒体,再加上良好的学习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正是教师所追求的。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教学《枫桥夜泊》古诗时,学生还未走进教室,我便打开计算机,播放早巳准备好的软件。整个教室里立刻回荡起旋律优美的乐曲。整个教室回荡着音乐,学生们在强烈的文化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了学好古诗的强烈愿望。

    铃声响了。我站在讲台前扫视了一下教室,只见同学们静静地坐在那里,注视着我。此刻,我饱含激情地开始讲解:“说起唐诗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古诗发展的最高峰。许多作品虽然距离现在已有千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那经久不衰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这首唐诗并结识他们的作者。”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产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这节课中,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生动的语言,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情境,并使这种兴趣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诗中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诗是抒发诗人的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望庐山瀑布》,写的是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学时,我让同学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珠进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深探地体会到诗句虽短,但诗人却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至!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朗读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古典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弦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宛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既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有了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们在练习时都特别认真。一个同学读完了,其他同学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朗读表达给大家听。学生们积极地、主动地揣摩着、品味着诗句。这时,我悄悄地点击电脑,教室中再次响起舒缓的古曲。惊奇的是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情地朗诵起来。朗朗的书声,悠扬的乐声交融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动听。每位同学都在朗诵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朗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篇10

关键词 多媒体;小学古典诗歌;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2-0083-02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精华,更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过去私塾教育时代就作为启蒙读物的材料,现在小学所选古典诗歌也不少。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教学手段,在小学古典诗歌教学中加以运用,不但可以摆脱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还可以把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通过多感官的合作,激发了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氛围。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历的限制,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古典诗歌教学时要充分根据学生实际和古典诗歌特点进行教学。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 突出吟诵,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化枯为趣

小学所选古典诗歌基本上是唐诗绝句,其语言凝练,平仄押韵,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具有音乐美,所以在对诗歌进行分析和解读前,先指导和督促学生背诵,一定让学生读出鲜明的节奏和神韵。背诵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对课堂教学环节来说,是对诗歌进行内容理解、体会情感的一种准备,有感情的朗诵本身就包含着对诗歌情感的体悟和表达。

学生背诵后,在进行古典诗歌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童话情境,难理解的枯燥的古典诗歌变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变成有声的音乐。生动的情境、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典诗歌的欲望,为古典诗歌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利用多媒体进行古典诗歌教学时,为了突出吟诵的重要作用,先让学生模仿录音朗读,强化朗读能力。在指导学生背诵时,第一遍,播放古典诗歌的相关录像,配以轻声的录音;第二遍,录音没有了,在画面旁有重点词的提示,学生依据提示词语复述整首诗歌;第三遍,学生依据画面展示的内容轻声背诵。采用这样的方法,学生记得牢,背得快又准。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让学生沉浸在古典诗歌的意境中,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一下子就爱上了古典诗歌,学习兴趣比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2 突破时空,利用多媒体连通古今,化难为易

古典诗歌及其背景离当前这个时代较远,教师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缺少历史知识的小学生的理解程度就更可想而知了。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古典诗歌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限制,形象地传输、保存和再现知识原型,把间接的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接形象的知识。同时,凭借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提供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使他们更好更快更准确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当然,设置相关的动画、音乐、图像等,要结合学生认知实际,不能简单按照某些资料的专家介绍,一定要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比如杨炯的《从军行》,该诗开始写出征打仗的场面的隆重和庄严,这时可播放相关的画面、声音,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地去体会。诗歌最后“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宁愿当兵当个“小排长”,也不在京城做个小官当个书生,诗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参战打仗?这时,通过影像资料介绍,把当时的背景、诗人遭遇等利用多媒体形象化地呈现出来,学生就来了兴趣。可以给学生这样介绍:初唐刚建国,人人自信,都热爱这个国家,都想建设这个国家,国家又想收复和扩展边疆,重视军人,谁立功就封给他官职以示奖励,所以,想成名想实现个人理想的年轻人就特别想从军,打仗回来立功封侯。学生如身临其境,知识很快就化难为易了。

再如《寻隐者不遇》,文本中的隐者是现代学生不大理解的现象,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进行介绍:古代不肯做官,不愿与世俗的人交往而隐居在深山野林的人,往往是一些得道的高僧,找到他们往往很不容易,而贾岛本人年轻时出过家,也曾和师傅隐居过,此时拜访这些人,也是他对这方面感兴趣。这样介绍学生就对这首诗发生的背景了如指掌,而且通俗易懂。另外,利用多媒体展现他们隐居的美景,更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主旨。

3 还原生活,利用多媒体获取信息,化虚为实

诗来自生活,是生活的高度提炼,是敏感的诗人对生活真实的感受。诗抒发的是人情人性,是诗人面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联系自己的体验或设想,才能更好地懂诗。而在这方面,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受年龄的限制,往往有些教师要么过度拔高,在那里大发议论;要么是概念化解说,让学生记忆,学生感觉高深莫测,会对精美的诗歌望而却步,敬而远之。这样的教学会适得其反,打消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针对这一点,要想法设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诗歌表现的内容或者情感尽力还原到学生的现实生活里,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走进文本,更能在文本的学习中得到心灵的成长。

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首诗情感表露的一处是“情更怯”,为什么怯?害怕担心什么?这里面就有生活了。单独琢磨近乡情怯,那可能性多了,如在外混得不好,丢人,不敢问别人,怕人家认出来奚落,偷偷回家。要联系前几句,这是一个整体的叙述,开头说“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好几年在外没有家的任何消息,这下就顺着这个逻辑可想而知,这几年,不知家里情况如何,有何变故,天灾人祸,他太不敢听了,怕有不幸啊。诗人常年漂泊在外夜夜惦念,常常怀有美好愿望,这些问题马上就要知道了,去又害怕起来,怕毁灭了自己美好的愿望!这样的解读就让学生感觉是一个现代人现实的遭遇。同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及时引导学生观看“因为思乡矛盾徘徊”的场面。这样学生马上把人们低落的思乡情绪、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心理意识到了,解决了一开始难以体会到的虚的情感,更贴近生活的真实。

4 巧借网络,利用多媒体拓展知识,培养能力

多媒体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很多便捷,网络的发达更让教师可以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因此,语文教师进行古典诗歌教学时应该针对不同诗歌的内容特点多设计一些开放的作业,多安排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创新的作业。

例如,在学习曹操的《观沧海》时,布置学生搜寻关于大海的相关信息,学生要较好地完成作业,就需要寻找大量资料,同时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整理,整个过程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审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蓬勃兴起,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古典诗歌教学,更有助于提高古典诗歌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它也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今后要认真学习,积极探索,寻找多媒体技术与小学古典诗歌教学整合的最佳结合点,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孙厚钊.多媒体网络教学浅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3(5):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