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美景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17 05:3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春天美景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春天美景的诗句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闲”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读议结合、小组合作、适时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视频播放完了,歌曲中描绘了那些景物?

生:老牛、乡村的小路、干活的农民伯伯,牧童

师:对、歌曲中描绘的正是春末夏初乡村的美景。下面,咱们再来欣赏一组优美的图片。

(Ppt播放图片)

师:看到这些如画的风景,你能用一句诗来描述么?

生: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2、师:刚才大家说了很多诗句,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是?

生:描写春天美景

师:它们只是中国浩瀚诗海中的一滴水,其中很多古诗都是诗人漫游时写下的见闻感受。一千年前的一个春天,有位诗人走进乡村,乡村的美景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歌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乡村四月》,这位诗人就是宋代著名诗人翁卷。

二、学习《乡村四月》

(一)简单介绍作者

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翁卷?

(二)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自由读诗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

师要求:

(1)把诗读通顺,注意多音字,注意诗句的停顿。

(2)对照注释、插图,想想诗中每句话的意思。

(3)小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汇报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师:点名读,他们读得怎么样?

(1)字音读准了吗?(指导读准多音字“了”与生字的读音)

(2)注意到在哪里停顿了吗?

3、老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停顿。

现在老师给你们读一遍,听听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4、小结读古诗的方法:

通过老师的范读,同学们知道古诗应该怎么读了么?

生:要缓缓地读,注意停顿

5、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停顿方式再读诗,读出节奏,读出味道。

(三)品读诗句,领悟诗情。

1、师:读完诗句,乡村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美丽、繁忙

师:谁来读一下描写乡村美丽的诗句?

生:读

师:谁能读一下描写乡村人们繁忙的诗句?

生:读

2、细细品味

A 、体会美丽

师:说到乡村的美丽,诗中是用哪些景物来表现的?

生:景物——山原(山陵、原野)、川(平地)、子规(杜鹃)、雨(板书)

师:通过课后注释,我们知道山原就是指———

川是指—— 子规是指—— 雨就是指——

师:诗中 “绿遍”让你体会到什么?

生:充满生机,郁郁葱葱,到处都是

师:还有哪个字也能表现这种到处都是的感觉?

生:满

师:那“白满川”又是怎样的画面?

生:稻田中的水色波光粼粼,水色与天光相映照,满目亮白

师:这个季节的雨又是怎样的?

生:如烟的细雨

师:如烟说明黄梅雨下得?

生:淅淅沥沥,茫茫如烟

师:最妙的是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还听到了?

生:杜鹃鸟布谷布谷的叫声

师: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生:尝试着说说

(4)以读带情,感情朗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这种感觉带进诗中,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生: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B、体会农村生活的繁忙 师:诗中描写的乡村简直就是人间仙境,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后两句

生:齐读

师:他们在忙些什么?

生: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师:采桑养蚕,插秧种田是农民伯伯的必修课,他们多么勤劳啊。从“才了……又……”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村民们农活繁忙

师:是啊,简单的3个字写出了乡村四月一派繁忙的景象,写出了村民的勤劳,让我们再来读一遍,体会他们的繁忙和勤劳

师:勤劳的他们仅仅是在采桑养蚕,插秧种田吗?

生:不是

师:从哪个词能知道?

生:闲人少

师:闲人少也就是说那里的什么人多(忙人多)

师:请同学们想象他们还在忙些什么。(在黑板的一边写下学生提及的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

师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忙人多,却要写闲人少呢?

生:侧面描写,用闲人少衬托忙人多,还可以让人们自由想象

师:是啊,诗人用“闲人少”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师:面对这些辛勤劳作的农民,你想对他们说什么?(激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生:各抒己见

C.诵读诗歌,升华情感

师:劳动最光荣。你们想的和作者的一样,他在诗中也充分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赞美。带着赞美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三、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作诗。

师:现在我们也来学诗人作两句诗吧,把没写进诗歌的忙也写进去,比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鸡又……

如果不说乡村四月,而是说我们的校园生活,大家能否也作几句诗?校园的五月我们都忙着做什么?老师以“校园五月闲人少”为前一句,下一句怎么用“才了……又……”接?

对啊,诗意来源对生活的热爱

过渡: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才了喂鸡又放牛,才了犁田又翻土”等等诗句,诗人翁卷也是知道的,但一句都没用,选择了“才了蚕桑又种田”,为何?

师指导:押韵。

我们再读读整首诗,感受这诗歌的韵味。

四、谈谈: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学了这首古诗,你有话要说吗?(生成学法,诉说收获,巩固所得)

篇2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古诗的意境,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坐船游西湖,他们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西湖的美景,起初还是阳光明媚,后来突然下起了雨。苏轼被这奇妙的景象迷住了,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句。那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读诗题,也要读出节奏来。(师画节奏:饮/湖上/初晴后雨)按照节奏,再齐读一遍诗题(生再次齐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诗人笔下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读字词。(课件出示,指名认读,评价后齐读)

3.抽读诗句。(课件出示,指名读,评价后齐读)

4.师范读,划分节奏。(配乐范读)

一边听老师读,一边画出古诗的节奏。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诗句,学生对照检查。

5.再次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后再读。(分小组或男女生赛读,再全班齐读)

6.同学们真不错!大家已经会读古诗了,接下来该做什么?(理解诗意)你知道哪些理解诗意的方法呢?(出示自学提示,学生一起读一读)读完了吗?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这些方法学习古诗,理解诗意,和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品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刚才读了诗题,我们就已经知道,诗人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那么诗中的哪一句是写西湖晴天的美景呢?(出示第一句诗)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诗?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句诗描写的是西湖的什么?(板书:水)

(2)晴天西湖的水怎么样?诗也用哪个词来描写此时西湖的水?(板书:潋滟)“潋滟”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孩子们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出示潋滟图片)同学们,这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这就叫水光潋滟。

(3)晴天的西湖就是如此的美!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在西湖之中的游船上,迎着徐徐微风,你惬意地举起酒杯。这时,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生自由想象说话,师随机点评)

2.品读第二行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1)刚刚还是艳阳高照,突然间又下起雨来了。苏轼所见到的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你从哪句诗知道的?(出示第二句诗)这里是写雨天的什么?(板书:山)(指名读,齐读)

(2)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描写此时的山?(板书: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指着空蒙图片)这就是云雾迷茫的样子,这就叫山色空蒙。我们张家界的天门山也经常是雨雾迷茫的样子,这也可以叫做“山色空蒙”。

(3)雨中的群山云雾迷茫,就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若隐若现,恍如仙境一般,诗人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板书:奇)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一个“奇”字来概括了雨中西湖的特色。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读出它的美妙,读出它的神奇。(生齐读)

(4)引读前两句诗,品出韵味

其实,一句诗,你仔细品读,就会读出它的韵味。我们再来看这两句诗:晴天的西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生齐读),雨天的西湖是――山色空蒙雨亦奇(生齐读)

风和日丽,当我们漫步西湖边,我们会赞叹道――水光潋滟晴方好(男生读)

细雨蒙蒙,我们荡舟西湖中,我们也会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女生读)

3.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苏轼享受到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美,见到如此美景,诗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谁?(板书:西子)你从哪儿知道的?(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

(2)知道西子是谁吗?(西施)西施又是什么人呢?(生自由答,师略作补充)

(3)诗人把西湖比作了西施,是因为他们都很――美!西施到底有多美?哪一句诗告诉了我们?(出示第四句诗,生齐读诗句)

(4)淡妆和浓抹,是两种不同的装扮,你知道各有什么特点吗?(学生自由谈,淡妆素雅,浓抹鲜艳明丽)

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亮丽的装扮是――浓抹,

生活中那些爱美的女孩子清新淡雅的装扮是――淡妆。

(5)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诗人是怎样说的?(都好,总相宜)

(6)西施天生丽质,无论是化淡妆,还是化浓妆,都是那么的合适。这西湖就像西施一样,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那么奇妙无比,令人神往。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示三、四句,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诗句

1.西湖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去观赏,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出示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诗人杨万里笔下夏天的西湖。

2.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学生自由读)

3.全班齐读。

篇3

关键词:导趣;读画;释意;悟境;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8-0113-01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古诗教学是打开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一扇窗。如何使古诗教学超越对诗的字面意思的肤浅理解,不再把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灌输给学生,引领学生主动融入诗的意境,领悟诗中的形象和情感,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艺术的熏陶?朱熹的《春日》是咏春诗中的精品,诗人在诗中展现了春日的美景,表达了愉悦的心情。这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而且是一首含义深刻的劝学诗。通过教学,我总结出五字秘诀"导--读--释--悟--拓",它们是层层递进,缺一不可的。

1 导――激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诗歌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的顺利进行。教学《春日》时,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授课前我让学生咏春。学生从春字组词到说四字词语,到说诗句,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有的学生甚至背诵出朱自清的《春》,李叔同的《游春》。学生在文字间游玩的同时轻松走进春天,引出朱熹的《春日》。紧接着,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当阳春三月,万象更新,万紫千红的系列美景影像映入学生眼帘时,学生已形象、直观的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内心已是波浪起伏。

2 读――奠基础

读,是学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古诗教学更离不开读。古诗的美是读出来的。首先,我用课件出示古诗,让学生自由读,解决字词障碍;接着,我使用CAI配乐朗读,指导学生先明确停顿,再明确重音,后明确语调,让学生根据平仄的规律自读古诗,画出诗的节奏,和课件对照,如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了解诗的节奏后,我又让学生吟诵,初步入文、入境,读出古诗的韵味。再出示诗人的简介,让学生了解诗人。

3 释――明诗意

古诗不能串讲,要引导学生在品读中理解词语、诗意,走进诗的意境去感悟。教学《春日》时,为了让学生品出诗的意境,我采取了以下三个教学步骤:

3.1 抓字眼,找切入点。

我以"寻"字切入文本。我问:"寻是什么意思?你在诗中寻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被带到文本,通过读,他们知道"寻"是"寻找"的意思。他们寻到了:无边光景、一时新、万紫千红、春风、胜日。

3.2 建意象,学会补白。

学生寻到后,我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建立意象,由"万紫千红"想到百花齐放,由"春风"想到"春风拂面杨柳风",由"一时新"想到万象更新。学生在诗的字里行间穿行,对诗句内容进行补白,将对春天的认识转变成一幅幅立体的、鲜活的画面。学生在建立意象的同时,享受着春光,解决了词语的理解问题,初步了解了诗的含义。

3.3 释诗意,层层递进。

学生给诗补白后,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笔记本,用自己的话写下诗意,读给大家听。之后,我又说道:"你们发现没,这二十八个字中还隐藏了诗人的心情?再读,看你从哪句诗中读到了诗人的心情。"学生又置身文本中,有学生从"胜日寻芳泗水滨"读到了诗人的愉悦;有学生从"无边光景一时新"读到了的诗人的开心;有学生从"万紫千红总是春"读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我追问道:"要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可以通过哪些描写来表现?"学生说:"可以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来表现。"我马上予以肯定,要求学生通过诗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来表现诗人的心情,并穿插到自己写的诗意中。学生纷纷补充了自己写的诗意。我又请了原来读诗意的几个学生来读出自己修改后的诗意,果然,个个写的完整而且精彩。

4 悟――赏意境

掌握诗意后,我决定继续加强学生的能力。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读诗后的感受。在交流过程中,有学生针对课前了解到的时代背景,提出了质疑--作者不可能有机会去泗水滨寻芳。对照诗人简介,我们发现诗人朱熹是南宋人,"泗水滨"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一个学生根据课后注释说道:"泗水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一个学生补充说:"寻芳是指寻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指孔学的丰富多彩。"听后我倍感惊喜,学生居然悟出了诗背后的含义--"劝学诗"。我立刻补充道:"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种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5 拓――放思绪

篇4

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语文古诗三首教学案例资料,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 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懂《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体会诗人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2.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宏大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3. 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板书:江南春 书湖阴先生壁)

二、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7】《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自学提示:

1. 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2.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3.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4.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第一部分:《江南春》

(一)合作学习

1.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2.介绍作者: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3.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4.理解重点词语,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

5.说一说诗句的大意: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

(板书: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二)质疑探究

1.重点词句 【出示课件8】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品读,深化理解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称,均设故都于江南,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时间存在较短的时期。由于佛教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方便他们统治人心,巩固江山。于是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几百座,是当时人民的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现在大江东去,南朝的统治已经灭亡,那些荒的当权者也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当年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读到了诗人慨叹南朝的灭亡,借古喻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板书:忧国忧民之情)

第二部分 《书湖阴先生壁》

(一)合作学习

1. 解题:《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2. 了解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3.理解重点词语:

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一水护田: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

两山排闼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闼,指门。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送来莽莽青翠。

3. 说说诗句的大意:茅屋檐下经常打扫得干净,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亲手栽种的。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莽莽青翠。

(板书:院里: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两山)

(二)质疑探究

1. 【出示课件9】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 品读: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板书:景美人更美)

三、总结拓展

1.黄河的磅礴气势,江南的美丽春色,乡村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

2.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在课下可以自己找来读一读,背一背,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浪淘沙

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忧国忧民之情

书湖阴先生壁

院里: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两山

景美人更美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选编了《浪淘沙》《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三首诗歌。从内容上看,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从形式上看,都是七言绝句。

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第一节课教学刘禹锡的《浪淘沙》,基本教学步骤是导入后,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释题、了解作者,熟读古诗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说说诗句的大意。接下来,学生合作学习,按照提示逐步完成练习,教师检查指导。最后的环节是质疑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从中读懂诗句蕴含的感情,进而深刻理解全诗。

第二课时,按照同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和第三首诗。学生在掌握了学习方法后再来学习新课,没遇到什么障碍,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是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第二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在第一句中的“绿映红”中的“映”字,学生体会得很好,学习完第二句后,我想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前两行的江南的明朗绚丽之美,但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还不够巧妙,让学生体会得不够细,其实这两种美也是相互映衬的,可惜我没有点到。

篇5

“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瞧,这就是描写春天的诗句,多美呀!现在,我们就去大自然看看春姑娘为我们准备的惊喜吧。

我们来到郊外。啊,这是多美的“绿毯”呀!绿油油的,上面还挂着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太阳升起来,“珍珠”就发出了彩虹似的光芒,不一会儿就消失了。我想:小“珍珠”一定是架起彩虹桥去太阳神的皇宫了。这时,一股股幽香扑入我的鼻中,好香啊,走,去瞧瞧。我们先来到一株红梅前,那梅花正开得灿烂,并且还散出阵阵清香。梅花的颜色也许只有九天的织女用早晨的红霞和晴午的白云在天机上织的轻绢,才可以比拟吧。我们又来到迎春花旁,迎春花正在开花。它开出的花非常小巧可爱,并且金灿灿的,美丽极了。我想当年大自然在创造它时,一定用了最精妙的刻刀来细心地雕刻,再用最小巧的刷子沾点金色的颜料刷上去,才大功告成吧。突然,我们听到了“呱呱”的叫声,发现一只只青蛙都蹲在碧绿的荷叶上,唱着它们的歌。它们的歌声很像鼓声,宏伟而有顺序。我们听着这宏伟的“鼓声”,感觉好像回到了古战场,战士们英勇抗敌,死的死,伤的伤……忽然,一阵“嘶嘶”的杂响窜入我们耳中,啊,原来是一条无毒的小蛇(从它圆圆的脑袋可以看出它是无毒的)。这条小蛇长得还挺美丽,穿着一身黄边黑底红纹的大衣,它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滑入草丛中,溜走了。告别小蛇后,我还去访问了小河,小鱼,小虾……一路沐浴着春风,欣赏着春天的美景。

啊,多么美丽的春天!

春天的作文(二)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古人对春天的喜爱从这一首又一首优美的诗句中就可见一斑了。我最喜欢的季节也正是这万物复苏的春天。

每到春天,红得如火的木棉花,粉得如霞的芍药花,白得如玉的月季花竞相开放。它们有的花蕾满枝,有的含苞初绽,有的昂首怒放。一阵沁人心脾的花香引来了许许多多的小蜜蜂,嗡嗡地边歌边舞。

我喜欢春天,就像那鱼儿离不开潺潺的河水一样。我热爱春天,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那样。我每时每刻都在想,春天你能多停留一会儿吗?哪怕是一会儿!

春天也恰恰和我有缘,我是春天生的,生在这个百花盛开的季节,是我觉得这一生最美好的事。每当鲜花盛开、冰雪融化的时候爸爸妈妈也在给我唱着生日歌,轻轻的微风拂过我的脸颊,仿佛也在为我祝贺。

冬天时,每当夕阳和月亮交接时。我都会把对春天的思念发泄出来。心中也想着,春天你什么时候才能来。终于春天到了,我迫不及待的到那刚发出嫩芽的草地上,轻轻地走着,轻轻地抚摸着,生怕打扰了那还没有睡醒的小草。我用鼻子嗅一嗅,嗅到了春姑娘的花粉味,瞅一瞅看到了那茁壮成长的嫩苗。春天你终于来了,你知到我盼了你多久吗?整整275天。每天我都度日如年,你知道吗春?

春天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走了,我的脸上还挂着未干的泪痕。昔日庭前那娇艳妖娆的花朵也早已悄无声息地凋零,落入泥土中,仅仅残留着隐隐约约的香气。我曾经最爱花朵也谢了,正如我如梦般转瞬即逝的幸福。而那泡沫般的幻影更加深了我的孤独。

春天的作文(三)

寒冷的冬天虽然过去了,但是它给我们带来了一节美好的礼物 ——春天。春天的脚步悄悄了接近了我。你会发现我们身边许多都变了。

地面,你会很吃惊,那弯了腰,筋疲力尽的小草变成了生气勃勃的青草,可以说是“焕然一新”呀!路上两侧,还开着星点般的小花;还有那湖边长长的垂柳,大家争先恐后的装扮自己,好晚上和大家一起玩呢;偶尔还可以看到一群机灵的小麻雀,叽叽喳喳,湖面那高声的演唱家“青蛙先生”和“绿仙女”——蜻蜓,“粉姑娘”——蝴蝶:两个舞蹈家也来参加这群合唱队,真是载歌载舞啊。傍边的湖水也没闲着,也给他们唱轻调,湖水“啦—啦—啊~~”“咕—咕—咕~~”真是一片热闹的情景呀!

天理也是一片勤劳的笑声:农民伯伯那是一个高兴,愉快地拿着种田的工具高兴来到田里,耕田,播种,农民伯伯耕田的耕田,播种的播种,还唱起小曲,春天真是又让农民伯伯高兴也让他们动气双手。阳光照在身上,那是和慈母般的温暖似乎是没有差别。

篇6

基于人文教学思想,本课设计坚持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情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读感悟。

设计特色:激发主体情趣,自读感悟,入境悟情。

设计重点: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设计难点:通过想象,潜入诗境,与诗人达成心灵的交流。

设计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乡之情。

2.引导学生抓住重要词眼,通过想象与诗人达成心灵的交流。

3.熟读成诵,潜入诗境,品悟诗歌的意境美。

4.运用所学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与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读正字文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思乡篇章,读来常使我们热泪盈眶。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尤为脍炙人口。

1.请大家放开心情,自由读,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读读诗的作者:王安石,记住这个北宋大诗人的名字。

3.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

音:bó jiàn huán

泊船 一水间 还绿 数 重

二、通读晓内容

同学们,当你把这首诗读正确、流利之后,能感知到此首诗的大概论内容是写什么的吗?

1.要求生反复通读,读出节奏。

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边读边想这首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诗中找出体现主要内容的依据。

3.交流,评议。

写诗人的所见(春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京口、瓜洲、钟山、数重山。

写诗人的所想(心思):何时照我还。

写诗人思念家乡(思乡):明月何时照我还。说明作者身在异乡。

4.试着用自己的理解去说说这首诗的大概内容。

5.师小结: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王安石在旅途中所见的美丽春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细读解诗意

这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又蕴含着怎样的诗意呢?让我们通过体悟图文来理解诗意。

1.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对照注释,小组内互说诗歌大意。

2.小组合作根据诗的前二句,画一幅简图,标出:京口、瓜洲、钟山的方位。

3.讨论交流,选派代表上台出示简图,指图说出全诗诗意。

4.鼓励学生着重理解好前两句诗的诗意,明白诗人所处的地点,为下文抒发思乡之情打下铺垫。

5.师用电脑演示PPT:京口、瓜洲、钟山。帮助学生理解三者之间的方位关系,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前两句诗的大意。

6.自由说说全诗大意。

四、熟读悟诗情

当我们反复地读着这首诗,诗人心中那份浓浓的乡愁便伴随着三月的春风徐徐吹送到我们的心头,感受到诗人对家乡那份真挚的思念之情。那么究竟是什么触发了诗人思乡的情感呢?

1.反复熟读,感悟诗情。

2.是什么触动了诗人思乡的情怀?能从诗文中找出一个最鲜明的字眼吗? (“绿”)

3.此时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4.又一次被春风吹绿的江南岸是一派怎样的景象呢?抓住“绿”字想象春天到来时江南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象。

5.想象江南美景的同时,品味“绿”字的传神。从一个“绿”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提醒学生还可用哪些词?(到、入、满、来、过……)

6.交流、评议,让学生感受到“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春天到来时江南岸边一派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陶醉,令人向往。

7.课件展示:春天到来时的江南美景图。从直观上感受文字蕴含的美好意境。

8.如此美好的季节,如此美丽的春景,而诗人却不能趁着美好的春光回到家乡去,多么遗憾与无奈啊!(鼓励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体会他的思乡情怀)

9.师:油然而生的强烈的思乡之情便在孤独的船头化作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0.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后两句,一步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体会他深沉的思乡情怀。

五、精读谙背景

师:夜夜魂牵梦萦的家乡即在眼前,又被春风吹绿了容颜,多美好的时节啊!诗人为什么不能就此回家而孤单地在船头独自哀叹、忧愁呢?

1.出示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课件出示)。

2.分析不能还的原因。

3.评议小结:

(1)表达了作者重被朝廷启用,有机会施展自己抱负奔赴上任的急切心情,所以没时间回。

(2)王安石是一位有政治抱负、远大理想,以事业为重的人。

4.师小结:诗人的内心是喜悦与愁肠纠结,希望与失落交错的多重感受。带着这样的理解,再精读这首诗,我们的心灵一定有了更多的感触。

5.师生凝视画面,再次深情朗诵。

六、诵读入诗境

篇7

杏生长普遍,尤其盛产在我国北方。杏花是春天代表性的时令花卉之一,是早春花卉,宋祈《玉楼春•春景》“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用杏花初放描写早春景色。杏花开放的时间稍迟于梅花,罗隐《杏花》“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写出了杏花的这一生物特性。杏花初开时是淡粉色,极其鲜嫩,古代文学作品常将春雨与杏花组合搭配,相互映衬,表现春雨带来的新鲜明丽的生机之美,唐代和凝《春光好•频叶软》:“频叶软,杏花明,画船轻。双浴鸳鸯出绿汀,棹歌声。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红粉相随南浦晚,几含情。”明丽鲜亮的杏花与春天的细雨相映成趣,渲染出清新舒暖的美丽春景。最具代表性的是陆游《临安春雨初霁》所写“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诗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彻夜听着窗外淅沥的春雨,欣喜地想象:明天早晨便能听到小巷中卖杏花的声音了。绵绵的春雨从诗人的听觉写出,骀荡的春光从诗人的想象中巧妙地流露,艺术表达形象而有深致,成为描写春雨的名句。其他如宋代志南《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欧阳修《田家》:“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元黄溍《题平章康里公春日杏园西即事诗后》:“目断云车天路永,小楼春雨杏花风”;明杨基《半身美人图》:“记得去年春雨后,杏花院里短墙头”;杨士奇《荻港》:春雨凝寒着杏花,春风吹绿上芦芽”;清查慎行《题王石谷杏花春雨图》:“溪光汃汃山蒙蒙,杏花十里五里红。此时江南新雨足,农事未起春方中”,这些诗句的杏花都起到了渲染和辅助表达作用,准确地写出了春雨季节天地一新、万物生机勃发的时令特征。

二、桃花雨

桃花常见,清明节前后开花。风柔日暖、水秀山润的春天里,桃花以“占断春光”的物色成为唤醒春酲的芳物,在古代一些时令或物候性质的农书、类书等文献中,常常以桃花记载春天物候,“桃花雨”“桃花水”等表述成为固定说法,桃花风也被作为春天的风信①。每年桃花盛开的时候往往会下雨,雨量不大,然而时间绵长,雨停的时候也是桃花即将凋谢的时候。桃花盛开时烂漫娇美,凋谢时如红雨般飘洒,十分美丽,引人注目。因此,人们喜欢用“桃花雨”来指称这一时段的春雨。与“春雨”这一名词相比,“桃花雨”具有一种视觉上的美感,受到文人青睐。作为一种文学意象,“桃花雨”较早出现在追求浪漫的唐代文人作品中,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兰溪三日桃花雨,夜半鲤鱼来上滩”,写的是浙江兰溪春日雨后的活泼生机。李咸用《临川逢陈百年》以“桃花雨过春光腻”描写临川的春日美景。王维《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红色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柔和可爱,刻画了令人陶醉的春日山庄美景,令人“每哦此句,令人想辋川春日之胜,此老傲睨闲适于其间也”②。在后代的文学作品中,“桃花雨”成了春雨的代称,用以描写暮春气象。元谢应芳《过太仓》:“杨柳溪边系客槎,桃花雨后柳吹花”;明陈贽《桃源行》“三春处处桃花雨”;文仲义《夜雨绝句》:“江南三月桃花雨,绿暗红稀春欲归。”桃花雨后,柳花纷飞,绿暗红稀,真是“春欲归”时了。

三、春雨意象的情感意蕴

春雨是一种自然气候现象,但作为文学意象的春雨又因文人不同的经历和创作时的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所融入的主观情感就有所不同。因此,春雨意象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别具意味的抒情载体:文人或因春雨伤花而怜花惜春,或因春雨绵绵无尽而生离情别绪,或因羁旅客居遭遇春雨而思乡怀人等,这些都丰富了春雨的文学和文化内涵。下面分别论述。

1.惜春。古代文学作品对春雨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情感:赞美春雨滋润万物、惠泽人间的美好,感伤风雨送春、韶光易逝。刘勰《文心雕龙》中对自然物象的春秋代序所引发的心理反应做了深入的论析,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悲秋和咏春、惜春、春恨等。中国古代文学的春恨、惜春意识早在屈原作品中就有表现,“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此后,曹植、陆机、江淹、庾信、何逊等诗人的作品中皆有体现。至唐宋,出现了第一个创作,形成了春恨主题文学。春雨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然而,春雨又扮演着另一种角色———摧花者,若遇风吹雨打,尤其是在暮春时节,便会使花辞故枝、落红狼藉,敏感的文人瞻物而思纷,产生悲悯之情。唐代李山甫《落花》写道:“落拓东风不藉春,吹开吹谢两何因。”春雨也是如此让人欢喜让人忧。由飘雪坠红引发的风雨春愁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常见内容,早在唐代就有很多描写,如白居易《惜落花》:“夜来风雨急,无复旧花林。枝上三分落,园中一寸深。”“惜”字即点明了题旨,李中《落花》:“年年三月暮,无计惜残红。酷恨西园雨,生憎南陌风。片随流水远,色逐断霞空。怅望丛林下,悠悠饮兴穷。”“酷恨”“生憎”“怅望”等词表明了对春雨既恨又无奈的感情。温庭筠《春愁曲》:“觉后梨花委平绿,春风和雨吹池塘。”春雨无情,落花深重,诗人的“愁”情溢于字里行间。宋代开始,有关作品数量急剧增加,艺术手法也更加多样,代表作家如秦观、张耒等。张耒《春雨中偶成四首》,其中的三首诗都充满着淡淡的清愁,如第三首这样写道:“天低芳草接浮云,万柳含烟翠不分。燕子归时花遍落,暮云和雨入黄昏。”落花、暮雨、黄昏,这些具有伤感意味的意象让我们不难理解此情此意。其他如宋赵善括《好事近•风雨做春愁》:“风雨做春愁,桃杏一时零落”;元薛昂夫《楚天遥带过清江引》:“屈指数春来,弹指惊春去。蛛丝网落花,也要留春住。几日喜春晴,几夜愁春雨。六曲小山屏,题满伤春句”;明谢勉仲《春雨》:“愁边雨细漠漠,天如醉,揺扬游丝晚,风外醸轻寒”;清吴绮《用前韵赠澹心》:“春风春雨乱愁生,纵有高轩不肯迎”等等都是经典的描写,春来又春去,似乎弹指间,未及欣赏桃杏飘香的三春美景,便见落花纷纷,让人无限怅惘。中国古代文人善于将自然物象的春秋代序与人生联系起来,春天用于象征最美好的青春韶华。怜花惜春就是对青春年华的流连,这一主题发端于楚辞,魏晋南北朝时期,陆机《悲哉行》、何逊《增新曲相对联句》等作品中也有体现,但在唐代之前,有关的作品数量还不多。唐宋时期,不仅作品数量骤然增加,而且突破了传统的惜花主题,将花与女性的青春年华和美丽容颜联系起来,用春雨象征岁月,风雨送春归象征青春的消逝和容颜的衰老,从而形成了伤春或相思主题,代表作如李商隐《春雨》、李煜《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苏轼《点绛唇•红杏飘香》、朱淑真《春日感怀》、李清照《好事近•风定落花深》、陆游《春日杂赋》、元好问《南乡子•风雨送春忙》、沈周《赋得落花诗三十首》等。在这些作品中,红杏、翠柳、落花、余香……春色宛然如画,然而,转眼之间,风雨落花,春归无迹,容颜已老,就像纳兰性德《南乡子•烟暖雨初收》词所写“人去似春休”,作品中的每一场春雨都隐然诉说着青春易逝的“愁”情。

2.离别相思。春雨缠绵、淅沥,如丝如缕,与文人细腻柔婉的性格极为契合,极易触动他们敏感的心理。在所有情感中,离别相思之情最令人迷茫而感伤,而这与春雨丝丝缕缕、如烟如雾的自然状貌极其相似。因此,古代文学作品常把离别之情比作春雨,产生了别样的情感意蕴,早在唐代就有专题描写,李商隐《春雨》是代表作,“怅卧新春白祫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晩,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这是一首情诗。诗人因春雨而引发出许多怀思的情愫,有追思、有梦境,连情书都无法寄送,可见情思之苦,更可知这种思念的无奈而又无休无止。写得尤其缱绻婉约的是宋代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这首词以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描绘一个女子在春雨绵绵的时候所生发的淡淡感伤。全词意境怅静悠闲,含蓄有味,令人回味无穷,一咏三叹。下片“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写凝望春雨时所见所感,与唐代崔橹《过华清宫》“湿云如梦雨如尘”所表达的意境相近。秦观以纤细的笔触,把幽眇的情思描绘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境界,抓住了“丝雨”和“愁”所具有的“轻”和“细”这两个共同点,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用语奇绝,从而使读者通过环境和心灵的契合、情与景的交融,体味到一种淡淡的忧伤,是历代传颂的佳作。其他又如宋无名氏《长相思•雨如丝》:“雨如丝,柳如丝,织出春来一段奇。莺梭来往飞。酒如池,醉如泥,遮莫教人有醒时,雨晴都不知”;明谢榛《春闺》:“罗衣初试薄寒生,荳蔲花开感别情。零落铅华君不见,画楼春雨燕双鸣”;清吴绮《鬓云松•春雨》:“滴尽红檐声欲碎,点点丝丝,学做离人泪”等,都用春雨极其形象地写出了离愁之苦。

3.羁旅愁思。南朝何逊《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通过对孤灯听夜雨的描写,表现了离别的伤感。诗人何逊发现了雨意象的细腻情味,并以清丽的笔调加以表现,艺术影响深远,此后,雨意象便经常与羁旅漂泊、孤独这类主题联系在一起,代表作是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一夜听春雨”,表明诗人彻夜无寐,窗外缠绵的春雨时刻都在撩拨着他的思绪,国事家愁,万千心事,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同样是听雨,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暗寓怀友之情,而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与自己的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收到了极好的艺术表达效果。其他如宋李处权《表臣检校东皋雨中有怀诗以促归》:“旅泊愁春雨,春寒更北风”;元代虞集《赋程氏竹雨山房二首》:“游子闻春雨,思亲望故园”;明张羽《春雨》:“轻风逓迟折,春夜苦复长。脉脉夜来雨,如缕萦羁肠”等,都能让我们体会出春雨意象所承载的诗人的羁旅漂泊和孤寂的情怀。

篇8

一、倒学而导,突破古诗的教学模式

发展性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主动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我们用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教学,大胆尝试。一去传统自上而下的“逐句教学”和“逐环教学”的模式,采用“赏景――悟情――活用”的教学思路,从诗末到诗题,倒学而导,拾级而上,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力求将一首简单的古诗,变得既生动鲜活又有血有肉,诗情画意。

二、注重对比,突破古诗的解读模式

1.同一作者描写同一景物――“荷”诗的对比读。在引导学生体会“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莲叶荷花色彩美的遣词之妙,我通过和旧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拓展对比,让学生从读中自主发现旧知是抓动态写出形态美,新知是抓住荷塘的静态写出色彩美。这样的教学,比呆板地向学生介绍色彩美的特点多了一份灵动。

2.同一景点,不同时节――西湖风光的对比读。诗人杨万里从诗一开始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那“六月的西湖和其他季节有什么不同呢?”我链接了其他季节的西湖风光,目的就在于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比,引领学生切己体察,欣赏思考:虽然西湖的四季风光可以说是美不胜收,但诗人之所以爱六月的西湖风光,是因为有那接天的莲叶,别样红的荷花。接着教师创设不同的语境:“此时六月的西湖,不同于春天的杨柳依依,不同于秋天的诗情画意,也不同于冬天的银装素裹”,引导学生反复读“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一唱三叹。

3.不同诗人,抒发同一情感――送别诗的对比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悟始于疑。小疑问催生小感悟,大疑问催生大感悟。在解读完全诗后,教师巧妙地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质疑:(1)诗学到这里,你还有疑问吗?(2)请你把目光聚焦到课题上,你读懂了什么?(3)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谁也不知道一别之后何日才能再次相见,所以很多人把这种情感寄托在诗歌中。你知道哪些送别名句?(4)再看看我们这首诗的内容,你还有疑问吗?学生质疑:“题目告诉我们是送别诗,可诗中没有一个字提到送别,却描写夏天的荷塘,这是为什么呢?”课堂上让学生主动质疑,就能溅起一圈圈思考的涟漪,学生就能在思维的碰撞中感悟到,原来诗人是在“借景抒情”。古诗的写作“借景抒情”特色就能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的心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古诗的文化魅力,爱上这神奇的古诗文也就成为了一种可能。

三、拓展情读,突破古诗的感悟模式

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莲叶”“荷花”这一意象,先让学生从诵读中想象整首诗的意境,再在品味推敲词句时体验意境后诵读,最后巧设悬疑喷感后诵读。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意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洒而出,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诗情从意境中走来。

1.诗中有画想象读。在初读古诗中,教师通过不同层次的要求和方式,如师生对读、聆听名家吟诵等等,引导学生多次诵读,反反复复,浅吟低唱,不仅巧妙地让学生感受到这首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而且不知不觉地在学生头脑中绘制了这样一幅图画――挨挨挤挤的莲叶上开着千姿百态的荷花。在想象“意象”的画面后进而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品味、感悟并读好“接天,无穷碧”“映日、别样红”这些词和诗句,从而感受西湖的美丽风光。

2.画中有诗赞叹读。让学生在品味“无穷碧”“别样红”后,利用多媒体的视觉冲击,“莲叶、荷花”这如画的“意象”化为学生内心深处的赞叹后,教师激情导入:“你觉得怎样读,怎样的节奏,怎样的表情才能读出这莲叶、荷花的美,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味?”相信课堂上学生就能入境入情地去读古诗。

3.诗中有情入境读。这是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诗中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感情。在学生质疑问难后,我补充了自己游赏西湖的经历:“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老师四月底也去了西湖,从净慈寺到荷塘步行不到半个小时。即使走出西湖也不过一个小时左右。诗人和林子方也用了这么短的时间吗?那他们用了多长的时间啊?你从诗中的哪些词看出他们走了很久?”西湖之行不仅让我欣赏到了美景,更让我掌握了一手重要的资料――原来净慈寺到荷塘的距离并不远。一直困扰在我心里的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从诗句里体会诗人杨万里和友人林子方的深情,突然间迎刃而解――原来诗人和友人的离别之意就隐藏在“晓出”和“映日”当中。短短的路程,他们却从“晓出”――清晨很早的时候,走到“映日”――太阳光照射很强烈的时候。这两个词不仅向我们透露出诗人送别花的时间长,还给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这一路上他们有多少的浓情,有多少的不舍啊?“生活即语文”,有时生活的经历就能帮助我们捕捉到文本当中不易被察觉的字眼。此外,我还拓展了诗人和友人的资料:林子方为官清廉,深受南宋百姓的赞赏。淳熙十四年(1187)间,林子方担任直阁秘书。当时任秘书少监的爱国诗人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和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国家大事,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二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之后,林子方升官要去福州赴任,好友杨万里当即作了五首诗文相送,以诗祝友。正因为这些资料的搜集,还原了情景,学生才得以真正走近诗人,才会茅塞顿开――原来诗人是借“莲叶、荷花”这意象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恋恋不舍、深切祝福和殷切期盼之情。因为是朋友,才会有不舍之情;因为是升官,才会有祝福之意;因为是上下级,才会有期盼之心。于是也就有了“别样红”多元而深层的理解――“别样红”还指林子方的前程更美好,两人的友情更加深厚。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基本要点

古诗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文字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绚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小学是学习古诗的重要阶段,尤其是近几年来,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显得重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初中阶段的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在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

对于小学古诗的教学,教师要做到让学生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音乐美、语言美和创新美。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进行古诗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语文古诗学习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根据古诗的特点,我认为可以对古诗教学进行如下教学:

一、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作诗背景

古诗是"诗人生活在情绪的流波中的影子"。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时,要注意让学生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还要了解诗词的语言、相应的表现手法以及与之有关的典故、成语等。课前可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信息。课上采用学生汇报信息和教师补充介绍的方式,让全体学生对作者的身世、写作风格及时代背景等有总体的了解,对学习古诗有一个正确的目标,为理解古诗内容作好铺垫。初读诗歌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自由朗读古诗词,读准诗题、作者,读通每一句诗,直至将整首诗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读出诗词合仄押韵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让学生领会并感悟古诗情境

1、在诵读中感悟诗词情境。古代诗歌具有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语句简练、朗朗上口、意境优美等特点,最适合诵读。在读中去理解诗词的含义,在读中去品味诗词的意境,在读中去体验诗词的美,感受诗词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

2、在歌唱中感受诗词情境。我们都知道,诗歌起源于劳动,最早的诗歌都是可以唱的。教学时,对已有曲调的,像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岳飞的《满江红》、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王维的《阳关三叠》......可直接播放歌曲录音。对未有曲调的诗词,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学生根据对诗的意境、格调的把握,调动自己的音乐素养,选择与之基本相配的曲调,用民歌、通俗歌曲、影视歌曲、儿童歌曲来套曲。用今曲来唱古诗词,不仅唱出诗情画意,使学生在音乐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且通过自己的音乐活动感染了他人,使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兴致勃勃,寓教于乐。

3、在绘画中想像诗词情境。教学中,我们把"诗"与"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像,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通过绘画,能有效地让学生体会诗中的美丽景象和作者内心的感受,受到美的熏陶,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同时更加彰显了学生的个性,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兴趣。

4、在表演中再现诗词情境。若引导学生尝试品味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再把它表演出来,既符合学生好动的特点,张扬学生的个性,又能让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再现诗中的情境,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例如一组学生这样表演《赠汪伦》:两个学生扮演船公,一个学生扮演李白。李白跳到船上,忽然听到岸上有踏歌的声音。李白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学生扮演汪伦,两个学生扮演仆人。他们一边拍着手,一边用脚打着节拍过来了。李白与汪伦拥抱,李白说:"兄弟,多保重啊!"汪伦洒泪说:"今日相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会深深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

三、帮助学生拓展古诗阅读

阅读教学既要凭借教材,又要不拘束于教材。通过拓展诗词阅读,使原有阅读内容有所发展,使原有信息量更加丰富,学生就会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在更多的古诗词阅读实践中学会鉴赏。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

1、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如,在教学完《春晓》并加以总结后,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诗人看到春天景色如此美丽,便写下了这么一首描绘春天美景的佳句,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别的诗人赞美春天的诗句吗?同学们也根据这美丽的景色说上几句话吧。"边说边给学生出示一幅幅风景优美的春天景色,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2、向整篇(部)著作拓展。如学习《春江花月夜》的前面四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然后引导学生去阅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其他部分。

3、向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如学了王维的《山居秋暝》,问:"你还知道王维其他的诗作吗?"这样的设计以点带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学以致用,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了学生的信息交流,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对美的鉴赏能力。

篇10

一、明确阅读步骤

阅读诗歌时,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1.通读文本

要想通读,先看题目,再看作者,三看注解,最后才是读诗文。很多诗歌初看题目就可以知道内容,比如是托物言志诗,是思乡怀亲诗,还是送别诗。如《江乡故人偶集客舍》这个题目,有很明确的信息:故乡人在外偶然相聚,而且是在客舍中,它的内容里一定有思乡怀亲之念,客居在外又有漂泊流离之感,宦海沉浮之痛,不忍离别之情。

问题是大多数学生不看注解,注解被忽略。教师一定要强调看注解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看注解的习惯,知道从注解中寻找信息。

2. 判断手法

分析语言技巧,包括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正常的顺序是,先找修辞,找不

到,再找表现手法,还是没有找到典型的表现手法,最后才找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一定是有的。

很多学生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混为一谈,眉毛胡子分不清。如果学生能够记住表现手法的类型与每一种类型的典型例子,记住表达方式的类型及每一种类型的典型例子,他就可以像学数学一样掌握了公式定理。

诗歌中表现手法十分重要,常见的有: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一般在古诗中,描写细微的声音,如露珠滴落,石上泉水流动,秋冬鸟、虫啼叫,落叶的声响,鱼儿跳动等,就是以动衬静;而描写较大的声音,如竹笛响,牛儿哞叫,箫声,爆竹声等,就是以声衬静。教师让学生记住这些惯例,在分析表现手法时,他会一眼就得出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结论。

对比衬托。举一个最通俗的例子就可以说明什么是衬托,问“很高的人和很矮的人走在一起会是什么感觉?”“胖子和瘦人站在一起什么感觉?”这里既是衬托,又是正反对比衬托。在影视剧中,墙上的钟哒哒哒发出很响的声音,为什么?这里的问题是,学生搞不清楚什么是正面衬托,什么是反面衬托。通俗的解释就是好的,同类的就是正衬,比如两个很高的人在一起;好的和坏的,两个相反的在一起,就是反衬。但是不同的诗歌,要做具体分析。

写景抒情。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诗歌典型的

间接抒情。诗句究竟是什么表现手法,在脑子里梳理一下有哪些类型,对号入座。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第一句记叙,同时写景,交代了时间、事件、环境,第二句抒情,情感的落脚点是“悲”字,交代了人物。

虚实结合法。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送别诗往往是虚实结合的手法,明写送别时的情景,虚写送别后的情景,同时也是想象送别后的情景。学生记住了这个规律,只要一明确是送别诗,就可以基本上判断采用了虚实结合法。

表现手法是考的最多的,学生往往会判断失误,如“白银盘里一青螺”既是比喻,又是想象,很多时候,一句诗既有修辞手法,又有表现手法。很可能学生只判断出比喻,不能够判读出想象。像这种情况,如果阅读题目问的是什么修辞法,只须要答比喻;如果问的是表现手法,就要回答想象。

表达方式只有5种: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记叙。在古诗中,描写、抒情是最多的,难得有直接议论的诗句,说明几乎没有,记叙是有的。在诗歌阅读中,很少有分析表达方式。

3. 分析手法

答题包括3点:什么手法、什么作用、什么情感。

如“白银盘里一青螺”是比喻的修辞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把湖水湖面比作白银盘,把远山比作青螺,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洞庭湖明丽的美景,又是想象,把洞庭湖想象成白银盘,深绿色的远山想象成青螺,表达了对山水美景的喜爱之情。

二、明确阅读的答题模式

诗歌阅读题目的类型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意象类。判断是什么意象,结合原句分析营造了什么氛围,流露表达了什么情感。

技巧类。判断手法,结合原句翻译和分析手法的作用,明确是什么情感。

语言类。概括语言特点,结合原句分析语言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

炼字类。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翻译、解释分析作用、氛围,表达了什么感情。

三、举例理解阅读步骤和答题模式

诗歌的三大特征是语言凝练,音韵美,饱含情感。教师在教授诗歌阅读时,首先需要提纲挈领地告知学生,每一首诗歌阅读的落脚点都是情感,诗歌就是为了抒情。而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在诗歌中通常都是间接抒情。

以诗人戎昱的《塞下曲》(其六)为例,分析诗歌的阅读理解。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VV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解,①VV(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歌的题目告诉读者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中的人物是将领、士兵,这类诗歌作者

对他们是颂扬、怜惜的情感,他们有报国、建功立业、思乡怀亲的愿望,这类诗歌的主旨往往是表达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VV”的注解可以帮助理解原句,“卢龙塞”是古地名,“烟尘飞至今”就迎刃而解,“烟尘”,借代的修辞手法,仗打得很久了,战争连年。

在这首诗歌中,典型的意象是“月”。“月”在古诗中通常表达思乡,可是有学生说“你怎么知道边将思乡?”这证明,学生连阅读古典诗歌最起码的常识都不知道。但是,“月”不仅仅是表达思乡,它的含义还有:清高孤傲,不同流俗;感叹昔盛今衰等,关于这一点,老师须要给学生讲清楚,以免读诗看见“月”就是思乡。

首句为什么是“北风”?“白草”?因为东风是春天,北风是冬天。知道绿色的草,枯黄的草,也该明白白色的草是怎么一回事。凛冽的西北风中被霜打后又披着白雪的凋敝的枯草在瑟瑟抖动,可见天有多么冷。而胡人的马天天都来侵扰。为全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将七的出场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