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写景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11 16:18: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优秀写景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优秀写景作文

篇1

炎炎夏日,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快要燃烧起来的大地。蝉无法忍受这般煎熬,无力地爬在树上,不厌其烦地抱怨“知了知了”,大黄狗懒洋洋的躺在树阴下,伸出舌头呼煽着。天很热!但正因为这个灼热的太阳,才有了一望无垠的滚滚的金黄色的麦浪,麦浪一浪比一浪黄就预示着人们该忙了。打谷场上,汗水和劳动换来的一堆一堆金黄色的麦垛子。然而,从人们喜悦的眼神中可知今年的丰收。

夏季的雨,从来都是说下就下,而且伴随着闪电,打雷,一并到来,没有半犹豫可言。雨下得急,正在打谷场上忙碌的人们,却镇定自若,因为他们已经“身经百战”了,懂得应对。

六月间,杏子熟了,一股股杏子的清香味,激起了人们的食欲,诱人的黄澄澄的圆形果实,吃起来酸甜可口。

不知不觉,天渐渐变凉了,冬天悄悄潜入人们的生活。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这时去摘果实正是时候,有桔子、柿子、枣……因为我家乡有柿子。所以,我就在这儿怀旧一下啦!我教大家做柿饼:取适量的面粉,依个人口味添加柿子肉,柿子肉多甜味就重,否则味淡。依个人爱还可加鸡蛋,搅拌均匀。烤、烙、炸、煎,都可以。吃起来香酥可口,大家不妨可以试试。

最后,就说说银装素裹的冬天。

早晨,打开门,一股寒气直逼人心里,让人不禁打个哆嗦,赶紧搓搓手,哈哈气。门外,雪花大片片的落下来,悄无声息。树上、房顶上、地面、田野里都盖了一层被子,在这寂静的早晨,偶尔会听见有人走路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中午,温度上升了,雪慢慢地融化了,小孩们一个个手里捧着热气腾腾的烤红薯,在雪地里嬉闹着,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

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一点点地下降,雪又开始变成冰,跟早上一个样子了。人们也就都回屋里了,坐在自家的炕上,看电视、吃红薯、聊聊天,那不是一般的惬意啊!

这就是家乡的四季。家乡的四季,永远都是这样变幻多姿,让人捉摸不透来年将会是什么样子。春夏秋冬这四个姑娘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欢乐!

篇2

老师交流时常提及的问题”字、词积累枯燥乏味,难以坚持!”“缺乏带领户外观察,当场习作指导!”“身边缺乏风景名胜景区,名山大川,江河湖海,没条件”等等,其实随着现代电教设备推广普及,”攻克小学写景作文”比以前要容易操作了。下面我谈几点心得:

一、循序渐进

写景作文需要字词积累,观察身边景物,多练习,书写体现时间、空间感。决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的。一定要循序渐进,结合课本字词学习,渗透扩充写景字词的认知使用。例如:学竹、花、草、树、字时认识常用描写词葱翠、俊秀、修长、苍翠欲滴、直插云霄;含苞待放、新枝吐蕾、花骨朵、色彩斑斓、花繁叶茂;欣欣向荣、绿油油、生气勃勃;参天、巍然、高大、繁茂、倒垂、盘曲、合抱、林海、遮天蔽日等等。结合多媒体展示丰富了这个字的内涵。类似的山、水、石、虫、鱼、鸟、风、雨、雪、小溪、江、河、湖、海等字时,有图形、声音的认识。激发学生多种感观,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有写作欲望,想要把它们美描写下来,随着学习深入,积累的词句多了,就会产生写作冲动,这时引导练习写作片段就容易多了。

二、善于观察、勤于动手

写景片段在教学中起到重要的过渡作用,它是不断积累字词的动力源泉,又是积累的

词转化为优美文章的切入点。同时多练写景片段还能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动手的习惯。解决了写作时 “眼高手低”、”无话可说”这些毛病。许多老师对写景片段不重视,不能结合平时教学进行充分的练习。尤其是学生在积累字词,运用字词上取得的成绩没有给予及时肯定、鼓励,让学生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写景片段练习场景可先写身边熟悉的,如校园美景,住处边上的广场,公园,小溪,湖泊等。写景素材很多,不一定非要写风景名胜,名山大川。只要带有情感去观察,去描写就是好文章就能打动人。就算需要,我们也很方便借助网络、多媒体找图片,视频,音频资料效果也很好。而且写景片段练习随时随地都可进行,还可体会四季变换,春、夏、秋、冬风景;天气变化,阴、晴、雨、雪等,体会通过写景反映作者心情。常练写景片段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锻炼描写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促进优美字词积累;写作中逐步反映时间感,空间感。

三、多看范文,扩展视野

到了中高年级我们的写作就要有取舍,抓住重点景物进行描写,体会写作中的时间感、空间感。课文中有许多范文学习像《秋天的雨》、《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也可从作文书中找一些学习,掌握技巧如方位顺序,时间顺序;体会美景带给我们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不一样的享受。

篇3

关键词:以写定教;小学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

“群文阅读”和“单元整组教学”“主题阅读”等虽有联系,但有很大的区别,它不是只把文章按人文内涵组合在一起,而是更深入文本内部,关注文章的形式,把握文章的内部结构,并在文章之间形成“互文关系”,使学生在探索群文时提升阅读技能和写作技能。

群文阅读教学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种多样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展写景文的群文阅读教学势在必行。

上学期,为了把温州课题《基于小学写景文读写序列化实践研究》做实、做好、做出特色,我们从学生的写作角度入手,进行写景文的群文阅读教学,为写景文教学打开了一扇靓丽的窗户,实现了“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一、立足学情,精选文章

群文阅读教学,首先是要选好文章,围绕一个主题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以“写作顺序”为线索,把“按方位顺序”的文章放在一起;以“文章结构”为线索,把“总分结构”的文章放在一起;以“表达手法”为线索,把“联想和想象”的文章放在一起等等。有主题地萃取文章,让群文紧密聚合起来。

如何精选文章,成为当前教师进行群文阅读教学的最大困惑。在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要以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起点、生活经验为基础,找到这些文章与学生经验的连接点和生长点,以便更好地开展写景文的群文阅读教学。

1.尊重学生起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哪个阶段应该学些什么,能够学到什么,受他们自身发展的规律、认识规律的制约。因此,精选同一主题的多篇文章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盲点以及学习特点等,挑选出最契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文本。如,三年级上册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孙老师结合学段目标,选择“中年级以段为训练点”的目标,精选教材中《秋天的雨》《富饶的西沙群岛》《香港,璀璨的明珠》这三篇文章,剖析了三篇文章中总分段落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总分结构,但分述部分各有特色,《富饶的西沙群岛》围绕总起句写了一个事物的几个方面;《秋天的雨》围绕总起句列举了几个事物;《香港,璀璨的明珠》围绕总起句写了一个事物的一个方面。并以孙老师的下水文《贝壳》进行拓展阅读,降低了学生仿写总分段落的难度。孙老师的群文阅读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2.关注学生需求

精选同一主题的多篇文章时,还要关注学生需求。只有在面对学生需要时,教师才会考虑“学生应该如何更好地理解这些教材知识”,才会竭力去寻找适合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内容,更多地认识学生、发现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如,四年级上册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潘老师根据本班学生作文开头出现的雷同现象,想学生之所急,供学生之所需,精选教材中《鸟的天堂》《火烧云》这两篇文章的开头,提炼出“时间+环境描写”方式的开头,并精心挑选了丁玲、古清生、沈从文、丰子恺等四位名家的名篇开头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明确“时间+环境描写”方式的开头写法,最后出示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雷同开头,用“时间+环境描写”方式的开头进行修改,真正做到了“以写定教”。

总之,学生的阅读经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精选同一主题的多篇文章,必须找准学段目标,尊重学生起点,关注学生需求。

二、细研文本,抓住特色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说:“教材内容是指传递课程内容的凭借。”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来教”。由于语文课本提供的只是教材内容,至于这篇课文“教什么”,也就是课程内容,完全凭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认识去选择、去琢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语文课程内容的随意、零散、无序和经验化。记得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师要做文本和学生的知音》一文中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因此,开展小学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除了“立足学情,有主题地萃取文章,让群文紧密聚合起来”外,还要细研文本,深入挖掘教材,既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内容,又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得当的取舍――“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1.关注语言积累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多读书、多积累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各个学段目标中均提到了“积累”二字,可见积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一个人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才能“出口成章”,才能“下笔有神”。由此,细研文本,首先要关注语言积累。如一年级上册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黄老师精选了《哪座房子最漂亮》《小小的船》这两首儿歌,从语言积累入手,挖掘出特殊的构词方式──“AA的”叠词,通过把“青青的瓦、白白的墙”等这些词换成“青的瓦、白的墙”,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读起来更有节奏感。接着找出《四季》中的叠词,改说为“AA的什么”,然后出示相关图片用“AA的什么”来仿说,以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

2.关注写作特点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作品,在写作上会有不同的特点。因此,细研文本,我们要关注其写作特点,挖掘出文本独特的写作特色,选取典范内容让学生仿写。如,六年级上册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倪老师细细研读了第一组课文《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从写作手法来看,这四篇课文均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景物的独特感受。倪老师从这个写作手法入手,选取从“颜色、形态、声音、动作”等不同角度进行联想的句子,进行群文教学;接着以美文《巫峡赏雾》作为拓展阅读的文章,让学生内化“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手法;最后让学生运用这种手法写《云江晚景》,真正实现“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三、关注语用,发展语言

“语用”即语言文字运用。也就是说,语文课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李海林教授也曾在《言语教学论》一书中指出:“语文教学就是言语智慧教学。”因此,在小学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关注语用,从文章的写作顺序、段落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如,二年级上册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本人执教的《运用方位词把教室一角介绍清楚》是从写作顺序入手,帮助学生学会表达。首先复习盘点《北京》《秋天》,引导学生比较思考:这两篇按方位顺序的写景文,观察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发现:《北京》的观察顺序是从中间到前面,而《秋天》是从上到下的。这比单篇阅读教学更有优势,培养了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然后出示教室一角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观察顺序,并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方位词来介绍。最后让学生动笔写一写教室的一角。学生的仿写既到位又精彩。

优秀片段如下:

学生1:教室后面墙壁的中央有一块又宽又长的大黑板。这块黑板五颜六色,漂亮极了。黑板上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图案,还有同学们写的美丽汉字。黑板上方有八个大字“乐学善思 勇敢自信”,这是我们的班训。黑板下方贴着美丽的树叶贴画和端正的汉字书写作品。

黑板右边是争章台,上面贴着起飞章,代表着同学们的学习表现。黑板左边是展示台,上面贴着同学们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照片和优秀的作文。展示台旁边有一个书柜,书柜里摆满了整整齐齐的书籍。书柜上面放着一个金光闪闪的奖杯,它凝聚着同学们的心血。

你瞧,这就是我们班又美丽又干净的教室一角。

学生2:我们教室墙壁上方贴着“乐学善思 勇敢自信”这八个大字。大字下面是一块又宽又长的大黑板。黑板上画着五彩缤纷的图案,写着笔力十足的文字,那是同学与家长辛勤的汗水换来的。黑板下方贴着我们写的汉字和童趣十足的拼贴树叶画,可漂亮啦!

黑板左边是展示台,展示台上贴着许多优秀的作文和漂亮的照片。展示台旁边有一个书柜,书柜里面放着整整齐齐的书。书柜上面摆着一个金光闪闪的奖杯,它凝聚着我们大家辛勤的汗水。黑板右边是争章台,上面贴着起飞章,代表每个同学的学习表现。

瞧,我们班教室多美丽多整洁啊!

……

再如,五年级上册写景文群文阅读教学,王老师执教的《巧用抒情,写家乡一角》是从写作手法入手,让学生采用借景抒情或叙事抒情的方式表达情感。首先复习盘点《桂花雨》和《小桥流水人家》,弄清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的不同写法。然后从本册选学课文以及课外阅读中选取四个片段,分别选自《黄果树听瀑》《百泉村》《回乡》《故乡路》,让学生分清哪些是借景抒情,哪些是叙事抒情,并对写景文中的叙事与我们平时的事情记录作比较,弄清其不同点。群文阅读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快速阅读的策略,同时培养了学生比较文本的能力。

优秀片段如下:

学生1:稻田,一望无际。金黄的稻田像一波又一波的浪涛,翻滚着、跳跃着……我不禁想起童年时代那一桢桢美丽的画面:沐浴着阳光,大人扛着镰刀,自如地走在田埂上;在涌动的稻浪里弓着腰,挥舞着镰刀;妇女们一边哼着乡歌,一边捆起稻子;小孩们一蹦一跳地给父母端茶送水;人们拉着丰收的喜悦,把粮食送进仓库……我难忘丰收的稻田,难忘金色的童年!

学生2:树丛中,夹杂着许多鲜艳的花。绿叶衬着红花,显得花愈发娇艳。那簇绿荫遮掩之处,住着一户人家。古老的屋顶上,是乌黑的瓦片,由于雨水的冲刷,已有了些许斑迹。房屋前,是一个小小的庭院。一个约莫七岁的小孩子正手抓一把米,撒一点儿,撒一点儿,正在喂小鸡;一位老奶奶正靠在竹制摇椅上,拿着锥子和针,缓缓地纳着鞋底;一个小男孩挽着裤腿,淌着水,踏着鹅卵石摸小鱼小虾。瞧,他多能干,捉了一尾鱼!

……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群文阅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并由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诚如蒋军晶老师所说,群文阅读某种程度上可以“治疗”目前阅读教学中最大的痼疾。

总之,群文阅读教学,给小学语文写景文教学带来了一片新天地,开启了学生阅读的智慧,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实现“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篇4

学生在写作中如何将景物写得形象生动逼真,从而达到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观其色、如嗅其味的艺术效果呢?

一、立即抓住写作主体

“主体”即指作文题中的描写对象。见到写景状物的题目,要立即选准观察点,抓住题目中要求描写的景和物进行分析,分析主体的特点,描绘主体的形象。抓主体也就是抓主要矛盾,抓住了主体,就突出了特点,文章就不会走题。这样,思维就不会涣散,写作速度也就加快了。譬如写《故乡的吊桥》、《高高的脚手架》、《人民英雄纪念碑》、《河边垂柳》等题目,见到题目,丝毫也不要犹豫,立即抓住“吊桥”、“脚手架”、“英雄纪念碑”、“垂柳”等题目中要求描写的主体物,分析它们的特点,瞬间便可下笔写作。

二、描摹景物主要特点

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每一个事物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特点。状物作文,应力求所写事物形象逼真,让人如见其物之感。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抓住物体的个性特征来描绘,这样才能使读者对事物留下深刻的印象。“描虎不能像猫,画叶不能像花”。由于物体的类型不同形态习性各异,因此我们在描摹物体时,就要抓住它们与众不同的特征加以描绘,才能把其写真写活,真实地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这是写景状物的基本功。唐朝诗人骆宾王的《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把鹅状写得准确传神,吟咏该诗,一幅“春鹅戏水”的水彩画就历历在目。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魅力呢?我以为就是得力于“白、绿、红、青”四个表色彩的词语准确地再现了描写对象,从而产生了很好的审美效果。

三、局部描写也要仔细刻画

如果不写“细”处,一味写全局大部,文章就会患“贫血症”。一些学生写景状物三言两语,寥寥几笔。虽然准确,但空洞无物。观察景物要尽量细一些,角度多一些,视点小一些。那些写景状物的经典名篇无不是在“细”字上下功夫,刻画出一个个精彩细致的特色镜头。如宗璞的写景名篇《紫藤萝瀑布》不仅准确写出紫藤萝整体像流动的瀑布,而且从局部细致刻画一穗花、一朵花的花苞与花舱的风姿,以及颜色光彩的细微变化。细致了,文章才会具体,内容才会丰富。观之要洞烛幽微,明察秋毫,使景物纤毫毕现。

四、围绕主体迅速辐射联系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彼此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或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写景状物不能孤立、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很多学生面对写景状物的作文题,觉得无话可写,主要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写联系物的方法。所谓迅速辐射联系,就是说抓住主体物以后,要尽快找到主体物的联系物。只写主体物会显得单调,内容贫乏,一写联系物,文章的内容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辐射联系,就是说以主体物为中心,观察点移向主体物的周围事物,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找联系物。比如写《家乡的小河》,除了写小河这个主体物之外,还可以写河中的鱼虾、鹅卵石,河上的小桥,河边的树木,等等。

五、借助各种感官的不同体验展现景物特点

观察,不仅要看,而且要听、闻、摸,多方面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受事物的特征。从颜色、形状、声音、味道等多方面把握事物的特征,以便真实、细致地进行描写。

如朱自清《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春天像……春天像……春天像……”这几句对春天美景的描写文字,以花、蜜蜂、蝴蝶、小鸟、风为关照对象,从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写起,抓住事物的特点,恰如其分地运用“红的、粉的、白的、闹着、飞来飞去、抚摸、酝酿、呼朋引伴、应和”等形容词和动词,把它们的“春”态写得生动可感,赋予了春天青春少年般地健康、活力等生命特征。这样,春天的景色就从形、声、味、色各方面显现了出来。在朱自清笔下,春的景色借助人各种感观的体验,以及作者精心的体味,完成了从植物到动物的状写,使景状物达到了极致。

六、利用多种修辞手法丰富景物内涵

篇5

关键词: 高中作文教学 古今优秀诗词 借鉴运用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苦于没有范文可供引路、借鉴。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另辟蹊径,借鉴一些优秀诗词的写作手法,来充实、辅助我们的作文教学。诗歌、散文虽属不同的文学体裁,但它们具有相同的文学属性,在整体构思、表情达意、艺术手法、语言表达上是相通的。通过鉴赏古今优秀诗词,学生学习作文的方法和技巧,既可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又可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和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一、赏诗词,学构思

精巧的构思可以使作文提纲挈领、主旨凸显,让人拍案叫绝。诗词作为反映社会生活最集中的文学样式,尤其讲求构思。许多诗词构思新颖巧妙,方寸乾坤,咫尺兴波。比如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听雨》,以“听雨”为线索,以蒙太奇手法先后展现了在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壮年、老年听雨的不同场景和感受,高度概括了作者一生的经历和对人生的况味,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通过鉴赏这首词,学生学习这种以典型意境一以贯之,以画面反映生存状态的构思方法。从实际应用上讲,运用这种构思方法既可以纵向深入写,又可以横向比较写;既可以写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感受和认识从而反映认知的变化,又可以写不同年龄、性格、阅历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来反映不同的人的认识差异。

在诗词中,像这样可供借鉴的构思方法还很多。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运用的悬念、铺垫;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和最后一句所形成的“反跌”,等等。

二、赏诗词,学手法

许多诗词正是由于写作手法运用恰当、高妙,更好地突出了主题,抒发了强烈的情感。如欧阳修(一说朱淑真)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

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

泪满春衫袖。

此词能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鲜明对比的运用。那种物是人非的怅惘,情人难觅的伤感,那种清婉和缠绵,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再比如唐代李峤的《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通篇运用侧面描写。柳永的《雨霖铃》上阕写别时情景,下阕写别后想象,虚实相映,倍增离别之哀。

所有这些能在古诗词中见到的写作手法,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自觉运用。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强化指导学生对写作手法的运用,多让学生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我想说什么,怎样说表达效果就更突出了,在这里我可以运用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其意图和作用如何,等等。学生就会对自己的写作过程体验得更加深刻,写作状态就会由自发向自觉转变,就能获得更多更大的写作自由。

三、赏诗词,学写景

中国古典诗词“贵含蓄,忌直露”。在抒情表意上常常借助于客观物象。景物则是诗人抒感最多的媒介。他们或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高妙的写景技巧。

还以蒋捷的《听雨》为例: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词人选取了宽阔的江面、低垂的阴云、萧瑟的秋风、失群的雁鸣和漂泊的客舟来作为听雨的背景,渲染了衰飒凄冷的氛围,烘托了词人颠沛流离的奔波之苦和内心的无限凄楚。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词人的这种因景寄情、设境传情的方法。这几句词虽无一悲字,但无字不悲。在设计作文训练时,可以让学生自由选定情感靶向,然后训练学生为传达这种情感,练习选取与情感相应的典型物象组合成为意境,同时注意训练学生用词的精确、生动和传神,做到抒情达意“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四、赏诗词,学语言

诗词语言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形象化。形象化的语言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让篇幅相对短小、语言高度凝练的诗歌产生“象外之象,韵外之致”,让人获得艺术上的美感。尤其是一些抽象化的事理,如果用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出来,就具有了诗情画意。比如的《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

写猿向人的进化,从此成为万物之灵长,用了“人猿相揖别” 这一画面来具象地描写。把人类诞生惊心动魄的一刻,想象为人和猿拱手作揖道别,即形象生动,引人遐想,又充满谐趣,妙趣横生。

篇6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受限于教学理论的落后、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较为缺乏的因素,因而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素材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有独特的素材资源,正确对待和积累这些素材,对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农村学生正确的素材积累意识

(一)农村有独特的作文素材资源

农村与城市有本质的区别,这导致学生在作文教学资源方面存在巨大的反差。农村学生的正规作文资源缺乏,并且其家庭成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阅读资料缺少,这都导致农村学生作文资源严重缺失;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村拥有广阔的天地,有不同于城市的环境和生活,富有诗意的农村生活成为他们丰富作文素材的源泉,这些素材完全可以写出独具农村特色的作文来。

(二)生活包含真善美和假恶丑

学生会认识到,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亦有假恶丑,这些都需要正确去面对,都能够成为作文素材。平凡的生活中有大量的作文素材,这些都需要学生敏锐地观察和发现。作文素材的积累要真实,要富有情感,因此面对身边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人情世故、亲情友情都能够成为良好的作文素材。

(三)自主获取作文素材

从调查发现,农村学生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更倾向于现成的作文资料,缺乏自主发现作文素材的能力,没有自己动手动脑积累作文素材的意识,总是通过模仿甚至抄袭、死记硬背来完成作文写作,这种方式不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作文素材观,教会他们积累素材的方法。

二、农村学生得天独厚的素材资源

农村学生缺乏足够的作文资源,其作文基础相对较为薄弱,但是他们却具有独特的农村生活基础。因此农村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围绕自己身边熟悉的农村生活来积累作文素材和寻求作文写作灵感。总体来说,农村学生的独特素材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农村忙碌的劳动生活、农村淳朴的民风、农村所特有的风俗文化、农村生活和环境的变化、农村的动物和植物世界、农村的不良现象、农村学生的家庭和学校生活等。

三、引导农村学生搜集积累素材的方法和途径

(一)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作文虽然是由文字符号构成的,但其内涵和感染力却是通过情感来展现的,而情感多来源生活的感悟,因此老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作文观念,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培养丰富的情感。搜集和积累生活素材的方法主要有三条。其一,观察是主要的方法,人对世界的认知和感悟是通过观察来实现的,观察是情感形成的开端。鼓励学生多走出校门去观察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感受美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和朴实的农村生活等。老师制定系统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和自然。其二,组织或引导学生去采访和体验生活来增加他们的生活阅历和对生活的理解。其三,借助电视、网络等媒体开阔学生的视野,获取更多的知识。

(二)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从阅读中积累素材通常包括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两个方面。作文创作除需要细致的观察之外,还需要阅读别人的作品来积累素材。在课外阅读方面,一方面可借助学校的图书馆给学生提供阅读机会,另一方面要通过宣传教育,鼓励学生和家长多提供阅读资源,建立读书和藏书意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辅助建立流动图书馆,图书资源主要来源于学生,使图书在所有学生中传阅。在课堂阅读方面,老师要制定系统的课堂阅读计划,适当的给学生留出阅读时间,创造阅读机会。

四、培养农村学生掌握写好作文的方法

(一)运用农村素材写好写景状物散文

灵活运用农村素材写好散文需要注意写景、状物的基本要素,要仔细观察事物,注重事物的细节,将细节观察和感悟写进作文。农村的农忙收获、各种动物植物,都是写景状物散文的素材,都能使作文内容更加充实。另外,要充分利用农村生活的独特优势,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感悟,细心体会家乡的风土人情和风俗文化,这些都能够成为写景状物散文的素材。

(二)运用农村素材写好叙事散文

叶圣陶说,练习协作,最好从记叙文入手,记叙文的材料是现成的,作者只须加上安排取舍的功夫,容易着手。农村学生要结合自身农村生活的经历和感悟,写出颇具农村韵味的作文来。可以选择自己在家或者学校的经历和感受为素材,也可以以留守儿童的真实情感为素材来写作文,这种具有鲜活素材的作文更容易成为优秀作文。另外,农村素材的叙事散文的选材要新颖,比如农村田间劳动的经历、农村风俗掠影等。在农村,多数学生都有农活的经历,这些经历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悟,这在学生作文写作中将是一种宝贵的素材,能够提升作文的深度和广度,使得作文更加鲜活。另外农村的一些风俗节日等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这些同样能够成为学生作文的素材,能够给学生提供许多可写的故事情节。

参考文献:

[1]唐永建.关于农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J].才智,2014,(3).

[2]李淦.叶圣陶作文教学观的应用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5).

篇7

一、迁移写法,模仿妙招

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大部分是一些经典文章,是可供中学生摹仿作文的绝好例文。但是中学生对语文课文中的写作套路与技巧只限于中学语文教师讲解时的记忆。之所以中学生在独立写作时不会灵活运用,那是因为对语文写作技巧的理解不够深刻。不经过大量的实践,中学生是无法将书面理论性的知识内化为自己丰富的写作经验。中学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该将课文中的比较好的写作素材进行归纳与总结,并指点迷津,让中学生学会将这些写作技巧迁移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例如,笔者在教学高建群的大散文《西地平线上》这篇课文时,就注重引导中学生逐渐学会领悟文章里的意境开阔、善于想象联想等各种写作技巧。首先,让班上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抛出笔者精心设计的问题:文章三次都表现出落日的“雄伟壮观”,读起来却没有反复累赘的感觉,为什么呢?让班上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寻找此文作者写作的技巧。学生们通过认真研究文本后发现:一是三次落日的地点和背景各不相同,每次落日的着重突出的特点也不一样。第一次强调的是落日柔美、安静,第二次突出的是落日从没有朝气到雄伟壮观,第三次则是抓住了热烈灿烂的特征。二是作家在文本中流淌出来的感情也不同。第一次落日作者流露的是对落日的不舍和流连。第二次作家的情感有了变化,赞颂生命在临死之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第三次作者被落日震惊了,作家觉得自己很卑微平庸,赞扬了华夏儿女的执着、坚定的气概。描写落日时,作家选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很多不为人所知的细节;正面描写以及侧面描写相结合等技法,使难以描述的景色就像一幅幅画展现在眼前,使读者身临其境。此时,笔者就顺势让班上学生归纳出描写景物的常用技巧:描写景物要运用各种技法来表现景物的细节;描写景物的色彩和形态;描写景物时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想法,这样描写出的景物才能使读者有同感。

在领悟到文章作者写景状物的技巧之后,笔者就进一步引导中学生学会写作方法的迁移。让中学生把从文本中学到的技巧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例如“穿过薄薄的雾气,大地上的一切被光芒温柔地抚摸着,像个刚睡醒的婴儿,一开始是弧形,后来慢慢变成半圆,浅黄色逐渐加深,森林的黑影渐渐褪去,大地亮了起来。”“忽然,东方闪现出一线微光,这些光充满希望,充满蓬勃的生命力。它冲破重重阻力,从地平线的下面跳出来了。光线顿时洋洋洒洒地多了出来,太阳探出了一点头,好像顽皮的小孩露出的额头。大海上波光粼粼,折射出金色的光泽,混沌的雾慢慢散去,浪花的声音有了金色光芒的照耀也显得格外温柔。”

二、读写结合,系统训练

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相同体裁的写作教学指导分散在各册教本中,写作技巧、写作基础知识好像缺少了必要的连贯性以及全面指导性,因此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就很难把握到一个准确的度,再课堂上教学起来就有了一定的难度。比如,指导议论文写作时,必修一中的写作要求是“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必修二里写作要求是鉴赏文的写作;“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是必修三的写作要求;可必修四又有“让说理更令人信服”。中学语文教师怎样在同一本课本中进行议论文写作指导时对中学生进行一个有层次和系统的训练呢?笔者在平时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就进行了一些尝试。

例如在《劝学》中就有巧妙的比喻论证的技法,笔者在此文的教学过程中,就让中学生以“善听有益”为观点,灵活运用这种比喻论证的写作技巧写一个段落。可是中学生在写段落时出现了比喻恰当却没有进行对应的分析的症状。笔者就让中学生紧密联系刚学过的《师说》这篇课文,引导并指点他们学会分析、学会领悟、学会应用,努力尝试着运用例子进行比较,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些都是笔者在讲述例子之后,然后比较讲述的例子,寻找例子之间的异同,才能让读者理解举的例子的深刻涵义,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强调自己所要表明的观点。经过笔者的这么深入浅出、由浅入深的举例分析,这些学生很快就能领悟在比喻论证时还可以运用比较分析的这一写作技巧。

之后,笔者还在课堂上告诉班上学生,这种段落还可以运用举例子后进行假设的技巧。在这个基础上,笔者再让中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最后训练整篇议论文的写作,论点一定要显明,结构一定要完整,论证方法一定要多样。这样的较为系统的训练会使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达到一定的教学要求。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文只不过是例子”。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学生阅读文本不但是要积累丰富的语言,了解写作的技巧,还要让学生把掌握到写作的技巧和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在写作时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我们教师应该将阅读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用教材中的经典文、时文的写作技巧有计划、有系统地训练、指导学生写出优秀的作文,学生再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出发去欣赏教材中的文本。

篇8

提到语文,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作文是一块很难啃的骨头。学生一写作,嘴里就念着: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就烦心。难道作文就真的那么难吗?事实并非如此。学习要靠积累,作文也要靠积累。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谈的就是积累,字、词、句要积累,写作材料更要积累。只有积累了丰富的材料,才能写出佳作来。由此可见,写出佳作就需要积累,积累是写出好文章的必要条件。

首先,生活的积累。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深入生活中,投身大自然的怀抱,让学生在多彩的生活中去挖掘取之不尽的素材。比如妈妈经常提醒你:“热了就把外套脱了!”“做作业要专心!”“把头抬高!”其中包含了多少关心和爱护啊!再比如开个家庭联欢会或者来做个小游戏,家人的表现一定各不相同;最近,家里面谁最开心?谁做的家务事最多?你仔细观察了吗?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那么,家里的乐事、趣事、烦心事,事事可入文。只要学生用心去观察,那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神情的祝福,雨中送伞的情景,深夜相伴的灯光,都会成为令人感动可写的内容。关注生活,还可以积累生活中许多鲜活的语言。如谚语、俗语、歇后语、寓言、民间故事。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作文心田,就一定会让自己的文章增添色彩。

其次,课本的积累。学生语文课本的文章是经过许多知名专家深思熟虑,反复筛选检验的名家精品。那些文质兼美的名篇将我们带进了神奇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画卷。作品中所表现的丰富内涵,巧妙构思,精美语言为学生积累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在课本里有抒写认识感情的精彩篇章,有文情并茂的写景名篇,有引人深思的哲理文章,有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在课本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体会到人间的亲情伟大,了解到不平凡的探险之旅,走进广袤的人文世界,从而得到语文的滋养和审美的陶冶。课文中丰富的词汇,优美的文句,特别是古典诗词中的名言警句以及说理抒情写景名段名篇,要求学生去背诵,能做到烂熟于心,出口成章。中考高考的佳作很多材料就是来自课本。比如:2000年广东一考生作文《答案》这样写:“如果有人问'春天是怎样的?'。有人会说'草长莺飞,杂花生树';白居易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轼说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像这样运用课本材料的例子举不胜举,也更好地说明;丰富的课本积累能让学生作文锦上添花。

再次,阅读的积累。这里提到的阅读是指课外书籍的阅读,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内容有限,学生就有必要阅读课外书籍,来获取更多更好的积累。尤其是阅览名著,可博采众人之长,让学生得到丰富的积累,吸收古今中外优秀的语文素养。同时,学生阅读的经典名著以及当代美文,应采取正确的方法,既能把握时代的脉搏,又不至于在书海中迷失方向。学生在书海中遨游,可以去探索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去欣赏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去享受知识,享受语文的乐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读书,读好书,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为写作夯实了基础,学生在写作中就会文思如泉涌,大放光彩。

最后,传媒的积累。当前学生接触最多的传媒应该就是电视。由于看电视,学生的独立性、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进一步加强,电视中有很多节目令学生大开眼界。他们通过电视的广阔视野,从电视荧屏上学到的底细不亚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讲,电视是孩子们的第二家庭,第二课堂,为他们打开了一个精彩的世界,也给他们汲取营养,积累材料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电视中一些优秀的电视栏目,如“探索发现”、“焦点访谈”、“百家讲坛”、“艺术人生”等等,可以让学生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关注周边的五味生活,培养自己的良好品质。在观看电视过程中,可以积累和品位自己喜欢的节目导语、歌词、流行广告等。把他们运用到写作中去,就别有一番滋味,又多了一道美味佳肴。学生生活的范围较狭窄,教师就要鼓励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亲身感受体验生活,将自己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发现、理解、感悟积累下了,把观察所得变为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所读的,所看的化为自己的东西,写作就会左右逢源,言之有物,文章就更能光彩照人。

篇9

关键词:古诗名句;引用;作文;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35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凝聚着五千多年璀璨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纵观多年的学生作文及优秀的文章,很多文章的成功是灵活巧妙地运用了古诗名句。在作文中加古诗名句以点缀,才能使文采斐然,典雅蕴藉,神韵俱臻。所以在语文作文教学中,需要把古典诗词的精髓转化为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化成学生写作时源源不断的灵感与素材,转变成诗意横溢的华丽精美篇章,让学生对古典诗词能学以致用,这才是古典诗词教学的目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引用古诗词的能力,使古诗名句走进学生的写作中,作为随取随用的作文素材,点亮文章。为此,笔者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是知识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的水平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如何巧妙地引用古诗词和名句的能力时,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运用具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的古诗词进行写作。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会学生灵活地运用古诗、谚语、古词等,必须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教师要加强个人的文化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学会宽容,使自己成为一个更有个性魅力,富有内涵,心胸宽广的教师。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等。学生很喜欢模仿教师,因此,教师要从言行举止等方方面面给学生树立榜样,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在引用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欣赏一些成功引用古诗名句的文章,还有从自身做起,当堂给学生造一段引用古诗词的小段落,让学生有一些思路。

二、积累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的凝聚,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集中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诗歌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词中的名言警句更是出类拔萃的文学精华,极其凝练地表达和传授许多人生道理。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依然广为流传的古诗词名句,是经过了无数个朝代磨练的,经得起考验的,为人们所接受的文化的典范。古诗词能够作为中华文化传承至今,不仅因为精练的语言,协调的韵律美,还因为它在材料的选择,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极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文章缺乏内容,语言平淡是大部分学生的通病。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积累。学生脑海里没有掌握足够多的古诗、古词以及其他作为素材,无法写出具有丰富内涵的文章来。诗词名句不仅语言经过了千锤百炼,而且也有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内容,有写景的、有记事的、有说理的等等,是学生语言积累的最好素材。有了丰富的积累,有了大量的作文素材,才会有言可发,有情可抒。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扩大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范围,可以每天让学生抄写一些诗词名句,让学生进行吟读和背诵。日积月累,学生慢慢地掌握了不少名句,这为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经常朗诵并积累古诗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自然地消化古诗词的写作技巧,并慢慢转化为实际的写作能力。

三、进行“化用”练习

很多学生虽然积累了相当的古诗词,却不懂如何引用到作文中。在进行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优秀散文,特别是历届中、高考中的满分作文让学生欣赏其中最精彩的文句、片段,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出化用了哪些古诗,并谈谈为何这里适合化用这句古诗,化用的好处。如:“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里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接着,要对学生进行一些关于“化用”古诗基本技巧的介绍,并让学生模仿例句,即兴抒情写出一句话。比如:“那飘逸的太白,可愿为我拉来九天的银河,千尺的飞流。”“窗前明月光永远是思乡的霜露。”模仿例子写出一句话,如写夏景,可供使用的诗句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那大家怎么将诗句化成一句类型例子的话呢?

四、准确把握诗词的意思

中国的诗词,浩如烟海。这些诗歌从内容和材料上分有叙事的,写景的,抒情的,明志的,说理的等等,从写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夸张写实等。所以,要合理地嵌入诗词,除了掌握一定量的古诗词之外,还必须要准确把握诗词的意思,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写作的内容与诗词内容发生意义上的关联时嵌入实词或化用古诗词、名言警句。在给学生讲解古诗词的意思时,首先要结合古诗词出产的时代背景进行讲解,要强调学生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还要结合内容风格讲解,让学生了解古诗词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篇10

一、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起步太晚,训练量小

从课程设置看,低年级教材内容中虽有说话内容的安排,但课程表不单独设说话课,而且我在调查后发现,因缺乏相应的评估机制,农村小学教师对说话练习普遍重视不够,平时课堂教学中从不注重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即使是教材中一个单元结束后才安排少量的说话练习,也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而导致不能很好地运用,5—8周岁这个儿童语言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另一方面,从训练量看,小学阶段要从三年级才开始,开设作文课,每周只有两节,在这两节课内要完成“导、练、卷、评”四项任务,时间紧、任务杂,加之失去低年级说话的基础,使得作文教学举步维艰。

2.读书少,少信息

阅读可以使学生接收到大量的书本外的知识和信息,积累素材,丰富词汇,提高作文水平。但许多农村小学,到目前为止,班级还无图书角,学校也没有图书室,即使有室内图书,数目也较少,品种比较单一,其中还不乏滥竽充数的书,不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另外,由于部分老师受考试排成绩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限制学生的课外阅读,导致学生仅靠一本语文书进行学习。

3.指导乏术,远离生活

部分教师由于忽视了学生缺乏生活经验,不懂观察生活不善于捕捉生活中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的人和事等实际,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也忽视了精心设计,而把指导重心放在研究如何审题、如何批改、如何评讲,因此导致了许多同学只能围着《优秀作文选》和教师泛泛的指导做“无米之炊”,依样画瓢,选材立意,结构安排,遣词造句,都严格模仿、小心翼翼;作文毫无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4.训练断层,缺乏系统性

小学阶段学生的作文训练,往往各个年级“各自为政”。首先,由于农村小学低年级说话训练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使高年级的写作成了空中楼阁,导致训练上的断层。另外,中高年的作文训练也缺乏系统性。比如在三、四、五年级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分别要求学生写景的作文;三年级要求“写一处景物,抓住特点按顺序写”;四年级要求“写一处景色,抓住特点按顺序写”,五年级要求“写景。按顺序写出特点和人的活动”,同一写景的作文在不同年级,要求是绝对不同的,但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不同年级的学生训练同一内容的作文,却不能循序渐进。使得作文于一种随意、盲目的状态。

二、作文改革策略

1.让学生多积累

俗话说:作品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作品的故乡。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都是学生写作的内容,因此,我们应让学生尽量多地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可以描绘、歌颂的事物,这是学生写作素材最基本的积累。作家果戈里就是这样在生活中积累材料的:在日常的生活中,他注意观察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甚至连细节也不放过。经常观察让他的写作素材不断丰富,终于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方面的骄人业绩。

2.让学生多读

读书能拓展学生的生活天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并让学生从中学到写作方面的知识。这样地阅读大量书籍,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写作知识,提高写作技能。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多地读书,我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图书资源,每周抽出合适的时间让学生泛舟书海,让他们在书海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同时我还利用教室的图书角,号召学生把家中的图书拿来与同学共享。这样,弥补了学校图书资源的不足,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做到“厚积”,为学生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让学生多记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让学生将自己碰到的、对作文有用的材料摘记下来,加以归类,这样写作文时,他们就会有意识地去运用。另外,教科书中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教师指导学生记下这些作者的写作思路,并有意去模仿,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完《桂林山水》后,我有意安排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并仿照运用景物对比的描法,写了《校园里的树》。出乎意料,这次学生兴趣盎然,把学校的龙爪槐的特点生动遇真地描绘了出来。写作的成功使学生有了成就感,对习作的兴趣也趁来越浓厚了,这真的要归功于学生的多记。

4.让学生多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