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雪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4-05 03:5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雪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高校教学改革已成为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也是发展之基。只有办出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学校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校。为了促进大学历史教学中教与学的高效性,大学历史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学;历史教学;改革
引言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不仅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而且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适应当前的教育改革,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新一轮历史教学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必须转变,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的发展与要求。
一、大学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一)改革背景
大学历史课程是高等文科院校各专业培养计划中重要的课程,其目的在于文科人才所必备的历史素质,为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服务。在高等文科院校,大学历史的学习,不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充,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对开阔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都有很大地帮助。因此,大学历史教学一直深受重视并且不断提出高要求。
(二)指导思想
大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于2002年启动的“质量工程”计划的精神,以传统大学历史教学内容为主线,辅之以历史训练、历史讨论、历史考察和历史素质培养四条支线,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历史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基本方向
其基本方向是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目标,以教学内容改革为动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建设教材优质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突破口,以教学理论研究为保障,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深化大学历史教学改革,构建并逐步完善符合高校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历史创新教学体系。
二、大学历史课程教学改革成果主要内容
(一)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大学历史教学团队紧跟教学要求的新形势,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各类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实行了新的分级教学模式以来,不断完善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历史班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把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建设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二)实施并不断完善具有特色的探讨教学模式
大学教学团队在教学思路上的改革体现在对新形势下的教学新模式的不断探索,这种教学模式在内容上不仅重视基本知识的讲授,更侧重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启迪,培养学生对学术的旨趣,注重在教学中体现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引导。
1、修订教学大纲
修订的教学大纲应当更加注重基础理论、方法的教学,突出重点内容的理解,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使其更能适应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需要。
2、制定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依照不同分级层次,制定新的教学计划,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对历史综合知识底子好的学生,教学内容适当加深加宽,教学进度适当加快,以保证学生有扎实的历史功底、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分析能力,特别是着重增加有关历史讨论和历史考察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历史学基础。
3、制定并实施后续精英培养计划
针对提高班和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从第四学期开始,增开历史训练课程,连续四个学期,不间断对学生的历史素质进行专项训练。
4、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使用的前提是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与积极探索者,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课堂练习、启发式提问、讨论、介绍有关学科的科研动态或实际应用等多种教学形式,吸引学生参加教学,实现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三、大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过去传统教学方法,是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容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既要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获得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要改进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既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激发出对优秀历史人物的崇敬,从而受到历史人物的优良品质的熏陶和感染,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修养,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健全人格。历史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记住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而且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潜能。因此,把过去重视传授知识为主,转为重视发展学生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方向。
(二)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总是由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要围绕教师的指挥棒转,实行以“教”定“学”的模式,让学生配合或适应教师的教,使学生被动学习,造成学生的主动学习性丧失了。因此,这种以教师的“讲”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开发和身心的发展。例如,在分析历史事件的产生原因和影响时,如教师过多地讲解、分析,让学生被动地听说,这样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的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就是要求教师在上课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不能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在课后还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辅导,与学生进行交流,要把学生适应教师,转变为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认真研究如何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接受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以提高学习效果。
(三)由重教学结果,转向重教学过程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它是让学生走向死记硬背的科学知识,把学生推向应试教育的死胡同角落里,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学过程,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注重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能亲身经历或体验历史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如果强调重学习历史的结果,只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共同的标准答案的方向,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重视教学过程,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历史知识的发生过程,也就是历史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思维中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能增进才干。
我们学习历史科学知识,是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则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感知――概括”,让学生的认识活动,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才能得到历史的结论。第二次飞跃,“概括――应用”,就是把掌握的历史知识的结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真正实现了这两次飞跃,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目标,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要让学生在每一个方面都按照同一规格平均发展,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按照统一模式进行教育,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不符合时展对教育的要求。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形式上,可以综合运用集体授课与活动、分组讨论或互相交流、自学与辅导,搜集历史资料与独立研究等多种学习形式,实行不拘一格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在每堂历史课都应按照实际的需要,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要认真了解分析学生的差异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和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展学生的各种各样的潜能,以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四、大学历史教学改革具体推进策略
(一)制订强有力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从制度上,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术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建设,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和教师考核评估制度。学校要营造重视本科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氛围。一方面,通过宣传使教职工能够切实转变观念,树立精英教育的理念,对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充分的认识。另一方面,学校需要制定政策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如教师晋升中的考核指标体系应充分体现对本科教学的重视,设立核心课程教学岗位,对教师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的鼓励措施等。在制度环境的营造上,学校、职能部门应做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实施保障工作。
(二)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教师。如果教师没有创新意识,不了解学术前沿,没有创新的科研成果,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要使教师树立起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意识,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把学生带到学科的前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对教师要进行教学方面的系统培训,使教师能够了解教育理论的新成果,并运用到教学中。学校、学院应建立本科教学的激励机制,在政策上、资金和资源配置上对教学适当倾斜,鼓励教师教学投入,开设新课,改进历史教学方法。
(三)先试点,后推广。鉴于历史教学改革内容复杂,具体情况各有不同,应当首先进行小范围试点,“精耕细作”,找出具体改革途径和方法,再进行大面积推广。试点中首先应当针对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提出总体培养目标,包括知识结构、综合能力、思想品德、体质状况、艺术修养等方面。对于各方面的培养进行分解,通过不同手段和途径实现培养目标。分解之后应对每一门课程、每一个环节进行具体设计,主要是要对照总体目标进行设计,形成综合总体效果。课程目的的实现手段应当多样化,除了课堂讲授,应当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实践环节,对于社会科学类的课程,应当把社会实践作为课程设计中必备的内容。课程设计应当有助于综合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训练,最终考核也应当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主要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中规定的目标,也应考核学生是否增强了各种综合能力。在试点过程中应当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检验具体课程和培养环节的效果,不断进行修正和改进,以期达到总体最佳效果。
(四)充分发挥基层学术组织在教学改革中的积极作用。在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方面,学校应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这方面,学校是主体。学校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上要发挥主要作用。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上,系是主要的力量。在政策方面,学校有进行教学改革的主动权,根据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每个学校都可以做改革的试验田,如在理顺研究所、系、教研室之间的关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的改进方面,学校层面可以做很多工作,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职责是积极进行历史教学研究,在历史教学模式上进行探索和尝试。学校的职责是负责历史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总体设计,制定制度和政策来规范教学工作,建立健全教学激励机制,做好历史教学的组织协调与服务工作,负责营造重视历史教学、积极倡导历史教学改革的整体氛围。
五、大学历史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效果
(一)学生学习评价
结合各学期教学检查的结果、听课情况、学生的反映情况和其他教师的评议,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环境等多个方面对担任高等历史课程的教师授课情况进行评教。
(二)教学督导评价
教学督导对学校所有担任大学历史系列课程的教师授课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三) 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
大学历史是重要的课程,对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从学校和各个学院反馈的信息看,由于学生历史素质的不断提高,使得各学院专业理论和讨论课的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不断提高,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脱颖而出,他们凭借扎实的历史基础在各种历史竞赛胜出。
总结:
总而言之,大学历史教师要在新一轮的历史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使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要求教师要随着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重新形成自己的教学方式,顺应时展的要求,做到“随机应变”,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不断地创造佳绩,提高教学效果。(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文化系)
参考文献:
[1] 《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赵亚夫,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 《史料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何成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3]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泰勒,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
[4] 《有效教学十讲》,余文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篇2
[论文关键词]生态学 德育 德育管理
20世纪教育思想的发展中,一个显著且重要的表征是生态意识的引入。伴随着文明的进步,生态觉悟已不仅仅意味着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觉醒,追求自然生态的平衡,而且在更深层意义上带来了整个人文精神、世界观、价值观的觉醒,引起对人的精神的重新建构。…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思索将生态意识吸纳到教育领域中,将生态思维模式应用于教育研究。受生态学原则的启示,以生态的视角来考察德育问题,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当前德育中存在的新问题。笔者认为,德育管理概念的重新审视及改革,可能是德育改革另一路径。
一、学校德育管理及其种种困境
一直以来,学校德育的理论研究者把德育管理看作是对德育工作的管理。并把管理学理论视为德育管理的基本理论依据,如“学校德育管理是依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及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进行的”, “现代学校德育管理.即现代学校组织系统中的管理者根据现代社会需要,在现代管理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对德育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价……以达成德育和德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笔者认为,德育管理应把德育过程纳入并以之为核心;德育作为一项教育工作与其它生产领域的活动不同.其根本区别在于德育的一切工作与机制均指向受教育者,因而其管理也指向受教育者且以之为目标归宿。另外,现代管理理论产生于企业,而生产领域的管理虽也包括了劳动者,但其终极目标始终指向利润,所以借鉴现代管理理论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在传统观念中.管理的功能是独立的,管理被人们界定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最小的代价获得最佳的效果,决定了管理只是被视为一个单纯的技术性问题,而伦理、道德及价值观念在其中并不多加考虑。然而在学校范围内.管理服务于教育活动的特性,使得管理与教育不但无法分离.而且处处关涉价值与伦理。综上所述,本文目的在于批判在以往学校德育管理概念下的学校德育的弊端.并讨论改进的可能。
当前,在现代管理理念下,学校德育在管理上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刻板化。现行的德育管理中,体制上惯常是集权化、统一化的,有各种各样的条款,从多方面限制、控制住学生。恰如鲍曼所说的,手段本倒成了关键,学校环境及其严格的规章制度,倒是意想中的教育内容本身。学校讨论的最频繁、最详尽的话题就是如何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如何观察。规范、标准齐全且划一,但学生道德基础却有差异.刻板化管理使学生沦为标准模具的翻版.鲜活的生命个体变成了驯顺的躯体。
其二,规训化。在“科学”管理的理念下,制度更多地体现为对学生的规训和惩戒,而缺失了指引.自我教育与自我约束逐渐淡出.受教育者的行为被规约着但德性并没有培养起来。
其三,封闭化。当前学校德育在管理环境上往往过多地囿于校内.造成了一种封闭的管理体系。而学校德育要发挥管理的效能,需要一个系统工程,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动用各种德育资源,才能完成育人的目的。然而现实情况是,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有效机制无法真正建立,学校既缺乏校外德育途径的参与,又不能与外界进行合理的信息交流,对学生德性培育的合力便难以形成。
二、在生态学视角下探析学校德育问题的根源
“现实的教育问题和现象很难用主客两分的思维方式进行满意的解释,也很难用单一的因果关系或矛盾关系的原则来解决。生态学的方法论与和谐价值观对教育研究有很强的适切性。”在生态学的视角下分析德育问题,将有助于我们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一)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生态学一词源于希腊文.其本意是“研究住所”的学问,1868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将其定义为“研究动物与其无机环境和有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一门科学。但到20世纪初,生态学还只是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学科.此后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人类社会问题的研究上,才使得生态学迅速发展,成为了多学科背景下进行跨学科综合的一个典型代表。
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1935年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明确有机体与其生存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各有机体之间及各环境组成要素之间处于相互联系中。澳杜姆提出,生态学的视角不满足于对系统各部分及其功能的描述,而是着眼于各系统问的相互作用。如果只埋头于各子系统的内部构造和功能解释,无论向前探索多深、测量多精确,永远不可能理解系统的整体行为。由此可见,生态学强调的是“关系”、“适应”、“互动”,“生态系统”、“整体性”、“共同体”是生态观念的核心。
(二)学校德育管理困境的生态学诠释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当前学校德育出现的危机,主要原因如下:
1.生命个体的多样性受到漠视。生态体系的完整、稳定.是因为所有生物体共同作用,每一个物种都发挥了存在的价值。生态伦理学创始人莱奥波尔德认为,一切事物趋于保护生物群落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当的;而当它与此相反时,就是错误的。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耐斯也指出.具有一百个物种的生态系统显然要比仅有三个物种的生态系统具有更大的丰富性和稳定性,这种丰富性和多样性正是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发展的基础。但是,当前的德育管理往往强调了规则的严厉,却淡忘了对生命的关注。管理体制的集权化、刻板化,淡漠了管理对象鲜活的主体性,淡漠了生命个体的尊严。
2.德育共同体的关系遭遇破坏。自然界各种物种生生相息、互生互补,构成一种相互适应、相互需要的平衡共生状态。每一种物种都具有独立性,同时又需要别的物种的支持,彼此之间相互依赖,不可或缺。当学校德育以扼杀个性差异的模式实施时,就带来了教育生态的恶化,破坏了受教育者生存与发展的生态体系,导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制度之间的紧张与冲突。
3.德育生态系出现断裂。在生态学中,环境被看成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所有生物体彼此互动并与非生命物质相关联而构成的生命网络。学校德育的存在和发展不是孤立的.它也离不开依存的环境。在德育生态系中,其构成因素包括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卫生等各个方面构成的社会因素,也包括家庭、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等等因素。学校德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封闭的特点,就造成了德育系统的生态断裂,学校、家庭、社区及其子系统难以做到环境优化和教育协同,道德教育的系统放大效应无法实现。
三、生态视角下学校德育管理的变革
将学校德育管理视为目标、决策、计划、制度等没有学生在场的观念,其弊端昭然若揭。德育的本质是为人的而不是人为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始终围绕着促进人的发展这一目的。单纯以管理为本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德育的要求,传统的德育管理思想应该进行革新,应该重新构筑起符合时代特点的理念。在把握德育的伦理特质的基础上,将德育过程作为德育管理的核心,纳入生态学观念,是今天的学校德育改革的可行之路。
第一,借鉴生态学中“适应”的观念,摒弃管理规训化的做法.注重对学生自我生长的引领。管理不是为了束缚、控制学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并赋予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虽然也应有必要的规章制度,但更应该是从积极的、肯定的角度出发,采取鼓励的、倡导的形式。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适应性.让学生融入德育活动,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得到发展,推动和引导他们自我成长。
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一直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主,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重知识轻能力的应试教育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英语教学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英语教学改革顺利发展。
1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时期英语教学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合小班教授,然而自从大学扩招后,学生人数急速增加,班级规模扩大,课程设计无法做到满足每个学生的要求,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班级交流活动很少,班级规模扩大后,师生交流的机会就更少。教师采取满堂灌的“填鸭式”英语教育,致使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大大降低,课堂效果不佳,严重制约了英语教学的水平。
(2)师资力量薄弱是大学英语教育的一个瓶颈。英语师资力量不足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影响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大学英语教师整体素质不是很高,且教师普遍是超负荷工作,压力较大,缺乏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规模已不能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壮大师资力量势在必行。要改变传统的机械式教育,转变观念,不能再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单词,增加词汇量来达到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目的。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英语教学的质量,成为英语教学发展的一个瓶颈。
(3)教学硬件设施落后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目前,许多学校的英语教学设备设施建设仍不能满足教学实际需要,表现为必备的多媒体室、语言室、外文阅览室等教学设备和资源少。即使有些学校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英语教学设备设施,但有些教师担心浪费时间,或教学方式不灵活,不会操作使用多媒体设备,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2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对策
(1)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传统的英语教学以考试为目的,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也是以考试通过率为主。这样的观念会误导老师和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虑。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主的教学观念,老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实践能力的指导者。课堂教学模式也应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重点应该由语法学习转变为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调动教师改革的积极性。 目前大多数院校英语师资力量队伍不足,缺乏进修和培训的机会,没有时间研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力量队伍建设,引进专业性强、高素质人才,降低教师工作量,加强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增加教师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加大科研和教学投入力度,鼓励新成果、新方法的使用,调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另外,提高教师待遇,完善职称结构,让老师能够安心科研教学,避免人才流失。
(3)实施多媒体网络化教学,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教师要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建立一支能够适应现代化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同时,学校要配备外文阅览室、语音室和外语讲座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现代信息化技术有利于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保证课堂教学的高质量,促进学生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从而保证大学英语教学的高质量、高标准,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3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顺应时代的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调动教师改革的积极性,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使学习朝个性化、自主化方向发展,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 1] 李 欣.浅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及其应对措施 [ J].中国科技信息,2008(4).
篇4
论文摘要:大学考试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手段。现行高校考试仍存在诸多弊端。本文从独立学院考试改革实际出发,探讨了改革考试制度、考试方法、考试内容等方面的问题。?
独立学院是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其培养目标更多的是注重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考试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检查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手段,要实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加强考试改革。?
一、当前高校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等学校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多采用规范性考试方式,通过标准性、规范性的试卷来评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学生,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灌输,忽视智能培养,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从培养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视角来看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考试模式,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一)考试目标错位,阻碍学生素质提高。考试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测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健全的考试制度,不仅能发挥考试的评价和筛选功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发挥其及时分析诊断和及时反馈、矫正的功能,使考试真正成为因材施教、实现教学目标的调节手段。目前考试目标功利化趋向明显,以分数高低为价值评价标准的人才观、教学观未能改变。过份强调分数的价值功能,把课程考试分数作为硬指标,与各项利益挂钩,而把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作为软指标,导致学生一味追求考试分数,而忽视全面素质提高,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
(二)考试内容缺乏科学性和先进性,难以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素质教育思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和较强适应能力与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适应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当前考试内容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缺乏对学生实验、操作、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普遍考查,客观上造成“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现象。?
(三)考试方式单一,难以客观评价教学效果。目前高考考试偏重于闭卷笔试,试题、答案都是唯一的,缺乏考试形式的多元化,缺少平时的考核、检测,缺乏教学过程中的动态信息反馈,造成教与学脱节。总结性考试考定成绩,难以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知识水平和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与综合性能力,抑制学生创新能力,表现为五多五少:即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记多,口试、专题讨论少;理论知识考试多,其它方式少;能力、素质考察少,总结性考试多,过程性考试少;标准化考试多,综合性考试少。?
(四)缺乏“试后管理”, 教师没有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回应,难以实现考试对教学的检测、反馈功能。及时的考试分析尤为重要,它可以让教师通过考试及时把握教学效果,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和不足。?
二、独立学院考试改革的具体实践与思考?
独立学院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其培养目标、学生层次和普通高校有所不同,要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独立学院不能仅仅沿用普通高校的一切教育教学形式和方法,必须开展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和探索。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是一所独立学院,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在考试内容、形式和管理上也都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转变教育观念,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考试制度?
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有什么样的考试观。中南分校首先改变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考试观,推行成功素质教育观念,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和创业成功,使学生能够全面和谐地发展。同时,将考试分为过程性考试和总结性考试两大类,其中教学过程中的绝大多数考试是以了解教学双方活动现状,诊断教学困难,获取改进信息为目的的过程性考试。另外,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专业素质学习和非专业素质学习,专业素质主要由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格构成,非专业素质则由素质表现、素质能力、方法体系等构成,对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学习,基本应用形成性的考试,通过对学生平时各类信息的收集,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运用能力和应变能力。努力树立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内容的教育观、人才观,让学生从应试教育走向自主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
(二)改革考试形式,改变考试成绩构成?
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我校改变当前高校中闭卷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检查评价的需要,实现既有闭卷考试,又有开卷、半开卷考试,既有笔记、口试也有答辩、论文、案例讨论等形式的考试;既有理论考试,也有技能、操作实践、应用能力、成果交流和评价形式的考试;既重视终结性期未考试,也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检测,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使成绩构成多元化。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论文、作业、小论文、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教学信息,指导教学更好地开展,逐步转化由期末一次性考试成绩,变为以平时各种检测为主来确定学生成绩的局面。?
(三)注重考试命题的科学性,纠正考试检测的片面性?
高校考试内容和形式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导向作用,考试方法及相关的命题原则、试题内容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要加强考试命题的科学化、规范化。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注重基础性、创新性和实践性考试内容的合理组合,减少客观性、记忆性考试内容,增加主观性、综合性、实践性考试内容,重点考核学生分析、综合和应用知识能力,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知识的能力,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批判、标新立异。记忆题少而精,试卷难易度有梯度,教考分离,使考试能真正全面测试评价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
(四)重视试后管理,重视试卷分析的反馈?
高等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强调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和教师要把考试的目的定位在检查教学效果、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以及促进教学相长,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能力和素质上,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考核。因此,任课教师要高度重视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和评价。教师应对照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学生考试成绩的分布和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了解进行认真分析,及时反馈。以教研室为单位,分析学生答卷中反映的问题,总结教学工作中的成绩和经验,从而改进教学措施,激励学生对考试结果认真进行自我总结、评价,让学生查明学习中的薄弱点和差距,调整学习方法,使考试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同时,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也要不断修订和完善各种考试规章制度,推进考试改革的发展。?
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我们在致力于教学改革的同时,不可忽视考试改革对深化教学改革的意义和作用,在高等教育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教育的今天,考试将更真实、更客观地测评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学生素质水平。学生通过考试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统一。先进的考试观、完善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是推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篇5
一、构建适切评价机制,变他律为自律,促进师生主动成长
(一)秉承成功教育,激发师生成长动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学校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高中阶段实施成功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身处高中阶段的学生,站在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分岔路口,一方面面临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挑战,另一方面,面临适应社会、整合提升综合素养的挑战,他们急需成功,急需凭借自身努力后的成功来提振挑战自我、驾驭社会的信心和勇气,学校管理工作中的“成功教育”成就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业,更重要的是成就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坚持目标引领,激励主体自主完善
我们尝试通过制定师生发展规划与目标检测,引领师生在完成适切的远期、中期、近期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凝心聚力,立足当下,寻找差距,努力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诚然,目标的制定必须立足于当下的实际,在客观现实与自身努力的结合点上确立标的,这种动态的目标制定,有利于通过阶段目标的实现积聚成长成才的内驱,不切实际的目标反而会适得其反。
(三)树立身边典型,调适主体日常惯习
基于师生主体自主评价产生的身边典型,往往会对师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感召力和向心力。生理学家谢切诺夫曾说:“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一个人的成长,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是由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可见,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往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良好的环境需要营造。我校尝试发动学生评选“学生心目中的优秀班主任”,实践证明,基于学生主体的评价,激活了班主任的自尊,促进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在这一刻,师生的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班主任的崇高职业感得以凝炼,学生对班主任的尊敬得以积淀。
(四)基于成长失误,矫正主体不良惯习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师生的成长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的制约,不可能总是收获成功,在前进的道路上总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种种失误甚至错误。其实,学生在成长中的错误是学生对成长不断理解与建构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失误或错误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关键是如何正确认识和恰当利用。因此,从学生的角度看,尽管某些想法或者做法可能是肤浅的甚至是幼稚的,但确实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客观写照,具有一定的“内在”合理性,符合学生成长的客观实际。只要我们启发诱导学生正确归因,总能找到错误背后隐藏着的误区或认识盲点,进而获得教育学生最有价值的资源。事实上,人们对于自己或同伴成长中出现的错误总存在一种“一探究竟”的迫切愿望,对于这些错误资源的利用,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成长欲,也能最大程度地达成他们的“自我实现”。因此,我们在学校管理中引导一线教师走进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错误,利用学生的“错误”甄别其教育的最近发展区,基于此调控教育的节奏、教育的频率、教育的机制。教学与管理中的错例分析,让我们收获颇多。
二、打造多元发展平台,重构管理秩序,服务引领师生成长
学校管理需要一个能体现民主、平等、合作关系的操作平台,只有这个平台才能更好地激活人气,才能挖掘教师的创造潜能,促进教育生态的形成,实现学校师资的专业化和群体竞争力的提升。
(一)创新学生发展指导,驱动主体成长成才
1.设计一个袋子,引领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我们通过建立健全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引领学生在审视自我发展的轨迹中,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更好地认识和适应社会,培育健康的阳光心态,认识和发挥自身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提高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学生成长记录袋就是一个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抓手。
2.构建两支队伍,落实引领服务两大指导
我们成立了以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毕业生、优秀家长、知名校友、教育专家为核心的导师团,以品学兼优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志愿者协会,两支队伍重在发挥其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引领服务功能。导师团旨在帮助、引导学生在澄清各种错误认识中把准人生发展的方向,培育健全的人格。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方式主要是高年级指导低年级,比如高考结束后,高三学生志愿者协会立即推荐四名学生,用他们自身的体会为高一、高二的学生做暑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立体化的服务指导,引领着不同层次的学生自觉调适自我,端正成长方向,激发成长动机。
3.抓好三个学段,整合建构发展指导体系
我们根据服务对象数量和类型的不同,将指导人员进行了层级、组别划分,以期实现指导效果的最优化。从纵向上,分成高一至高三共三个指导小组,根据不同年级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高一年级侧重初高中的心理衔接、学法衔接以及生活技能和高中学段的人生规划指导,高二阶段侧重意志品质、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高三阶段侧重理想与现实、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个人奋斗与团队协作关系的指导。从横向上,分为发展性、介入性和矫正性三个类别的指导,其中“发展性”指导为早期的预防性指导,由全体教职员工参与,“介入性”指导和“矫正性”指导为中后期的干预性指导,主要由成长指导中心的指导骨干教师负责。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学生发展指导是运用道德的方式让学生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氛围环境中,在身心健康、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发展过程中,努力实现优异学业、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和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学生发展指导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指导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要真正实现引领学生发展的功能,必须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目前我们还在摸索阶段。
(二)创新课堂教学机制,引领师生幸福成长
1.活动单的编写与设计
学校行政蹲点各备课组,强化对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的培训与指导,在个体备课、现场说课、示范引路、集体研讨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把组内的统一要求与教师的教学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在备课组集中研讨的基础上教师个体自主建构,设计出适合班本实际的活动单。
2.学习小组的构建与培育
学习小组本质上是一种学习共同体。我们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建立4-6人合作小组,确定小组长,明确组员分工,定期对小组长和组员进行培训,久而久之,让小组合作学习进入自动程序,进而形成一种习惯。随着教学的展开,小组成员的状况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之中,我们根据一段时间学生发展的具体情况适时适度地调整组员角色,以促进学生广泛参与,增进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能力。
3.备课组的建设与创新
备课组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基本单位,备课组运行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个体的专业素质、备课组的群体教育效应和课程实施的最终质量和效益。我校强化“个—群—个”的备课机制,教师的备课由个体独立备课、集体协商备课、个体反思备课三个环节构成。
个体独立备课:根据学情、学段、学科特征选择备课内容,在精、准、活上做文章。我们主张从全体、基础、问题、能力、情绪等方面研究学生发展需要;从目标、内容、问题、意义、教具等方面开发有效课程资源;从创设问题、思维、活动、环境等情境搭建有效的学习平台;从导学策略、风格、弱点、期望、形象等角度提升教学效益;从过程、方法、时间、方案、拓展等方面系统优化教学过程。
集体协商备课:集体备课每周一次,定点、定时、定位,执行听课、评课、备课、研讨的四步骤。听、评课以探寻同一内容不同操作形式下的学习高效为目标,按照“主体发言—协商讨论—达成共识—二次备课”的程序进行,研讨则主要是针对现阶段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
个体反思备课:侧重关注设计是否能最大程度地切合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是否能最大程度地切合班本实际、是否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优势、有没有观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这样的设计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都会学”“学得好”等方面。
我们根据校情成立了三大学科的核心备课组,核心备课组一般由三人组成,每个人又联系5至6名老师,每次集体备课前先要召开核心备课组的会议,负责计划的制定、活动单的初步设置、专题与练习的审核、过程的监控、质量的把关。
4.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新知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对问题的独立思考,才能主动地为新知的构建提供心理上的准备,才能具备不盲从权威的优秀品质,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在组织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是表达交流的习惯。《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我们要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交流表达的习惯,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他们在小组里说,在班上交流汇报甚至辩论,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路与见解。
三是善于倾听的习惯。学会倾听别人发言,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喜欢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不喜欢听同学的发言。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听的方法,让学生听同学的发言与自己的思路有何异同,领会别人发言的主要思想。
四是动手实践的习惯。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让学生养成敢于动手、善于动手的习惯。学生在自己的切身实验中,在充分的操作中更容易理解实验过程及思想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是质疑追问的习惯。问题是思维的源泉,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内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符合实际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质疑的心理需要,在学中问、问中学,于无疑处生疑,于有疑处解疑,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
六是反思总结的习惯。引导学生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对自我的适切体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一天的学习进行记录,写出得失,或者让学生在每一次作业上用一句话写点自己的感受,在小组里交流自己一节课的体会等等。现在,我们又做了一些尝试,在一个单元结束后,安排一到两个课时让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检测。
“活动单导学”的初步实践,我们收获了许多:学生的学习状态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与此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和评价机制带来了班级管理模式的变革。教师们主动参与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效益明显提升,尤其是年轻教师成长的速度加快了,上一学期省内外有50多个知名学校来校观摩课堂、沙龙研讨,2011年《中国教育报》以《“活动单导学”特色的白蒲样本》为题大幅报道了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
(三)创新德育活动方式,启发主体发展心智
针对多元文化并存、学生思想良莠不齐的客观实际,我校本着“在活动中幸福成长”的价值追求,以活动为载体,致力于“德育工作课程化,德育课程活动化、课程活动主体化”的系统构建,践行生本德育,努力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环境,在实践中形成的“升旗仪式、回访母校、激情跑操、毕业典礼、成人宣誓、主题班会、发展指导、宿舍文化、风华艺术、文化交流”十大德育活动品牌,越来越成为我校特色发展与优质发展的阿基米德支点。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一次次积极的活动体验,往往能活化道德认知、激发道德情感、提升道德行为能力,让学生在心灵震撼中催生终身难忘的教育效果。实践证明,我校十大系列德育活动所形成的道德力量正日渐转化为一种现实的教育生产力,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方面产生的裂变效应正在不断放大。
三、精心营造和谐文化,走进师生心灵,驱动主体精神成长
(一)注重教育理念更新,深化课程理解
在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多元的背景下,如何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取向,是课程改革中一线教师遇到的重要问题。我们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广泛发动一线教师实践感悟,沙龙研讨,整合凝炼,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课程价值的深度认同。
在整合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各方面观点的基础上,通过真诚沟通达成的课程共识,生成的是促进学生主动健康成长的共同愿景,建构的是学校内外、系统内外彼此沟通对话、充满活力的课程共同体,培育的是一种相互信任、支持、成长和革新的良好氛围,催生的是民主、开放、对话、合作和反思的开放型学校课程文化。
(二)整合聚焦教育疑难,生成核心课题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美好愿景与客观现实之间总会存在一些矛盾,我们在愿景与现实的考量中,把教育教学实践中背离课程价值取向的系列问题整合成系列课题,在行动研究中期盼找到合目的、合规律的课程实施特色之路。
为解决农村普通高中学生“成长动力不足”“人生规划缺失”和“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我们由政教处、教导处、教科室、年级组联合开发了南通市规划立项课题“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校本实践研究”,旨在通过学业、生活、生涯等方面的系统指导,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针对农村学生“高分低能”“情智分离”“学力滞后”等问题,我们进行了“‘活动单导学’方式在农村普通高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的研究,旨在通过活动课堂的构建,站在关注生命成长的高度,引领学生在自我成长、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中学会、会学、乐学,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规划课题。
(三)打造课题研究团队,破解教育症结
课程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课堂教学中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而且需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合作、共享的校园文化氛围,需要教育管理策略的跟进。为此,我们从教育、教学、管理三个维度,把志同道合、善于研究、勇于实践的人紧紧团结在一起,努力建构与“学生发展指导”相适切的三位一体的团队研究体系,通过竞聘的方式组成课题研究协商组织,建立了德育研究团队、教学研究团队、管理研究团队三个团队,旨在引领教师成为会思考、会研究、肯实践的现代教育工作者。
在这样的过程中,师生逐步增强了对学校精神的认识、认同,并使学校精神得到强化。对于那些在践行学校精神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正能量的教师,学校给予及时的相应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反之则给予否定性评价,并作出适度的物质和精神惩罚。
篇6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 大学英语教学要求 互动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提出及意义
以“学生为中心”,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杜威提出。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出的改革。目前,在教育界,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界定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课堂的主导者和知识的输入者,转变为课堂的启发者和学生的领路人。对学生的特殊知识需求能够做出有效反映,能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技巧做出评析,能有效组织课堂,安排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锻炼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激励学生学习主动性,是该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2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形式与内容
2.1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在英语课堂上,教师通过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提供思考的指引,引导学生逐渐找到问题答案,并着重要求其掌握问题解答的思路,而不是答案本身。启发式教学能有效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课堂实行“探讨式”、“报告式”、“案例式”等“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以布鲁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为基础,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钻研,着眼于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主动解决问题的技能。
2.2 自主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能对教师的引导做出有效回应,前提是在相关知识点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如果学生没有准备,则可能出现两种结果。其一是如果学生的表现一般或较差,从而整个课堂的设计达不到预期效果;其二是如果学生的表现很好,这就意味着课堂设计的失败。因为学生可以不经过课前的准备而轻易成功地完成课堂任务。由此可见,有效的课堂组织,也是有一定深度并且需要学生课前准备的课堂。
不过,对于自主学习,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大多数学生的自主性较差,如果不通过有效的措施,完全依赖于学生自主,则自主学习便是一句空话。在目前高校教育体制“严进宽出”的基本政策之下,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手段。
3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3.1 过度讨论和过度影音影响有效知识的讲解
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在多媒体和网络的背景下,教师的课堂充实了很多。通过大量的图片、音像来介绍背景知识,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课堂与课外知识,而且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而,过度的影像和图片会严重影响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方法的讲授。信息量庞杂,信息点不集中,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感觉是看电影,但课后除了几个印象较深的画面、几句幽默诙谐的语言能够记住,大多数内容已经荡然无存了。
3.2 变学生为中心为学生主导
《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在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特别提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如前所述,教师在课堂设计方面 “责无旁贷”,为了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他们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备课。但看到的现实是,课堂的主导地位却已经慢慢被学生所取代。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沦为“放映员”,或是“领读者”,其在课堂上所发挥的作用很小。而课堂也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被降格为 “聊天室”。由此,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反倒不如传统教学方式, “学生中心”地位有演化为“主导地位”之势。
3.3 自主学习网络监控管理模式的不足
2004年的改革在学生自主学习上,投入了巨大的成本。然而,自主学习实效的发挥受制于很多因素。首先,学生在英语学习时间上的投入不多。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更多是为了继续深造或是通过四、六级考试,他们会计算学习各种知识的投入与产出。因此,自主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是“自主”的,而是将其作为课后作业来完成。其次,自主学习的设备满足不了学生经常性的自主学习。最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很难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监控。在目前的自主学习软件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监控主要体现在学习时间上,而对于其如何做完网上练习、正确率如何等,缺乏有效的监督。这就进一步给那些视自主学习要求为作业的学生提供了应付的空间。
4 回归本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本质要求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当中国的教育界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全新的理念引入时,他们或许忘记了,这正是我们从事了几千年的教育传统。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主导的问题,从根本上都是为了使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使学生能够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方法。因此,二者实际上是方法与途径的不同。教学质量的提高固然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然而,教学质量的根本在于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时代在变化,那种认为“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观点已经不适合当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中心地位。“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学生要有充足的学习动力。“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可以将马领到河边,但你不能强迫它饮水”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当前,须谨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过犹不及。英语教学的改革,应当避免简单的教学方法的转换,避免只是将枯燥乏味的课堂变为生动活泼的游戏场。没有任何准备的“学生中心”,只是相聚聊天;缺乏评价与指引的“课堂互动”,不过是师生一起游戏。如果我们在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时,忽视了教育本身的合理内核,则有可能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
[2] 何明霞,陈炼.在英语教学中构建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0).
篇7
新课程改革以来,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固有的诗歌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的效果,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实施快乐教学。
快乐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中把快乐引进课堂,有意识地创造快乐的情境气氛,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知识、进行思维和理解课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发学生智力。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都说明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这不但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记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有利学生创造性学习。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快乐教学的关键有三个要素。
第一,教师是快乐的。教师要有一个快乐的心态。教师就像一个火炬,用自己的热情去点燃希望的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教师激情的带动下,学生也就进入快乐的状态。
第二,学生是快乐的。学生必须是激情高涨的,只有学生保持快乐的状态,他们才能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课堂是快乐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情感交流过程,情感具有动力和催化作用。在愉快情绪的作用下,人的心智活动会更敏捷,更卓有成效。
在诗歌教学中实施快乐学习,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教师要有快乐的教态。
苏联教育家别利钦科说过:“跨进教室门就要记住,您是一堂课缔造者,要是心理状态不佳,不相信自己的创造能力,就会使一堂课黯然失色,没有生气。”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们的情绪情感伴随着人的全部活动。良好的情绪、情感和心境给人以活力,有利于提高活动效能。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保持精神饱满的心态,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觉。让学生在上课时保持一种轻松自由的心态,这样有助于学生消除学习的紧张心态和焦虑心理。教师是课堂的催化剂,是学习的快乐砝码,课堂效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心态,教师要有良好的调控心态,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诗歌教学的课堂。 转贴于
第二,教师要有富有诗意的诵读指导能力。
对于诗歌学习来说,诵读是必不可少的。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教师必须有扎实的诵读基本功,才能对诗歌作品很好的感悟,体会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进而更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内涵。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诵读指导,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学生诵读基本功的练习,教师是可以针对学生诵读现状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然后有针对性地练习。可以一字一句地教,学生一字一句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提高诵读水平。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朗读,可以两个人一组,一同学读,另个一同学听,然后交换,互相指出不足并改正,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可以巡回指导,还可以四人一组进行诵读比赛,教师和其他组同学做评委。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提高了诵读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
第三,教师要有很强的现场调控能力。
篇8
关键词:光学实验 教改 多元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b)-0027-02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特别是近代物理学中每一个重大的进展都是和实验研究工作分不开的,同样光学实验是光学这门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来说,怎么把现代化注入教学理念中,怎么在实验教学理念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能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动手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 包头师范学院物理与技术科学学院光学课程开设现状
现阶段包头师范学院物理与技术科学学院下设4个专业,分别是物理学专业、应用物理学专业、微电子专业、物理学国际班。这4个专业都需要开设光学实验,而光学实验大致分为三大部分:几何光学实验部分、物理光学部分、量子光学实验部分。从近几年光学实验的现状来看,各方面的短缺并不能使光学实验发挥它最大的作用。从笔者所在学校的状况来看,光学实验开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1)从学生现状来看,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高中物理光学部分放到了选修课程中,好多学校不开光学部分,即便有个别学校开设光学部分的课程,对光学实验也是不开设的,造成现在的学生进入我们物理系后对光学仪器及光学元器件非常陌生,对于很简单的光学实验原理也一窍不通,给实验教学带来诸多不便,有时会占用很多教学课时讲授基础知识,从而挤占了学生动手操作时间,实验效果非常不好。
(2)从实验器材来说,虽然今年学校对笔者所在系进行了很大的投入,光学实验室也投入了百万之多,但我们现在是4个专业同时共享一个光学实验室,各种类型仪器由于台套数的限制,一旦损坏无法维修就将影响实验教学。
(3)各个专业研究方向不同,实验的开设内容必须不一样,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光学实验教学大纲,虽然前期我们进行教学大纲的调整,但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仪器的投入购置,对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光学实验题目,从而能从开设的实验题目中体现其专业特点。
(4)加强网络和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建立学生预习制度,不只是提前看课本预习,也可以在虚拟实验室中提前预习光学实验过程,熟悉实验步骤,在虚拟实验中发现问题,这样在正式实验中就可以避免同样问题的发生,从而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预习和学习光学实验平台;另外把不同类型的专业软件引入光学实验,让这些专业软件在图形描绘和数据处理方面发挥作用,从而对提高学生对光学实验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有很大帮助。
(5)授课方式单一,目前我国光学实验的授课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通过教师的板书以及亲身示范来学习知识,尽管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同学们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得出正确实验结果的几率,可是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法突出了教师在实验课程的作用,弱化了学生的角色。同学们缺乏“犯错”与自我探讨的过程,无法深层次地了解实验的本质,只能狭隘地把实验内容禁锢于书本上与老师教授的知识。课后老师检验学生学习程度的标准只是凭借实验报告得出的结果,因为授课模式的单一,实验成为了简单的重复,学生的实验报告出现雷同,教师很难真正地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
(6)实验方法授课内容老套,从实验方法与授课内容来看,光学教材在近几年的更新不具有足够的创新性以及实用性,光学实验大多数都是测量数据以及验证前人结果是否成立,创新性与设计性实验尚未成为光学实验的主流,这种单一重复的实验并不能真正地满足学生未来的就业需求并且教材的改动程度并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需求,实验方法的落后也不能使得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光学技术。
2 探索多元化的光学实验改革模式
(1)针对不同专业设置符合其专业的光学实验题目,修订教学大纲,完善教学大纲;突破旧的模式,把选修实验和必修实验同等对待,完成部分基础性光学实验、部分综合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修够必修的学分即视为完成光学实验课程,后边设置一部分研究性、创新性光学实验题目,不做硬性要求,为考研和有兴趣研究光学实验的同学提供便利条件,让同学们在做光学实验的过程中夯实基础,逐步加深对光学知识的认知,建立循序渐进的光学实验教学模式。
(2)加大光学实验室的投入,淘汰老旧仪器,增加台套数,引进贴近本专业的现代光学实验仪器,比如,多购买关于激光光学和通讯光学方面的仪器,拓宽教学视野,让光学实验课程跟上时代的节奏。
(3)在该系实验室中心建立光学实验教学网络课程体系,将各专业的“教学大纲”以及课程介绍在网上,把每个实验的难点、重点和操作步骤中容易出错的详细标明在光学实验预习题目中,布置同学们提前预习,写出预习报告,记录难点和不懂的部分,这样老师在讲授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讲解,减少实验课的讲解时间,增加同学们的操作时间,在实验题目完成后,教师和同学们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互动,答疑解惑,而且老师可以把实验相关的拓展性问题在网上,让有兴趣儿的同学进一步探究学习。
(4)建立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将仿真虚拟实验与真实操作的光学实验相结合,彼此相辅相成,建立仿真虚拟实验室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仿真实验室提前预习实验题目,提前熟悉实验步骤和解决实验中可能碰见的难点,另外仿真虚拟实验室也可以把光学实验室做不了的某些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题目开设出来,为那些考研和对光学实验有兴趣的同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建立仿真虚拟实验室可以先从几何光学实验开始,循序渐进、由简而繁地逐步建立起来。
(5)数据处理软件和图形绘制软件在光学实验题目中的引入,如,我们现在引入的“Oringin”“Matlab”“Excel”软件,各软件应用方向虽然不同,但对于光学实验数据处理和图形描绘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软件的应用不只是对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和便利,另一方面通过对数据点的描绘形成图形后,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光学实验中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目的。
(6)优化光学实验的教学内容,目前的光学实验存在着实验单一、不具备创新性、不满足科学技术发展等问题,光学实验的改革在物理学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实验的目的最终是要让每一个同学可以了解物理现象的原理并可以进行进一步创新以满足社会科学发展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材改革是最需要改变的部分,要使得教材做到更加适应当下社会的需求。
(7)建立开放的光学实验室平台,因为实验课时间的短暂,很多同学不能在实验课彻底了解光学实验的步骤及物理现象,光学物理实验室可以定时开放,同学们提前预约,来进行上周做过的实验,让同学们可以在二次巩固中对实验知识有更多的了解,也可以让同学们提出创新型实验,在实验器材允许的情况下,让同学自己设计光学实验题目,自己组装光学实验仪器,提高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结语
“ 物理光学实验”课程改革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系统化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事“光学实验”的教师经年的积累经验努力创新而来,怎么突破旧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光学实验”教学体系,最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光学实验”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性,是教学改革者长期探索、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 新课改改革 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课堂上增加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师生、生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你能行、你最好”等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在合作中学习。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讨论交流要用得恰当,对于那些难度较大,讨论要花费很长时间,最终又得不到定论的问题,就不宜进行讨论。
二、尽量以实际问题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生活情境提出问题.以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的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比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要求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课堂上减少一些繁琐复杂的运算论证,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
新教材减少了老教材中那些繁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复杂数字的计算要求用计算器完成。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对计算器的使用应恰当,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计算器的依赖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后果。其实,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比如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运算、“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
四、注重开放性教学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求异思维。
五、突出创新,重在探究
篇10
全军有十几所院校从过去以招收地方高中毕业生的本科学历教育为主转化为现在以从部队招收士官或准士官为主的士官大专任职教育,招生生源发生的根本性变化,给我们的文化基础课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据生源情况统计,能达到高中和职业中专毕业的学员比例为40%左右,而生源中还有近10%的初中未毕业文化程度,这些学员到院校后,大部分对学习文化课感到困难。
二、士官学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大多数学员基础薄弱,不能直接适应军校数学教学。
由于种种原因,现有的士官学员大都没有接受完整的中学教育,数学基础差,特别是高中数学基础差,底子薄。其主要表现为:①基本计算能力差;②空间想象能力差,无法建立数与形的概念,而培养学员的空间想象能力是《高等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③知识僵化,应变能力差,通过学习,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是教学目的,但不少学员与这一要求相距甚远。
2.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随着军队院校考评机制的逐步完善,学员的培养质量和教员的业务考核以及学员队的考评直接挂钩,从教员到学员管理干部都想方设法来提高学员的学习成绩,随着军队的建设,无论是学习的环境、条件,还是教学资源配置都有了极大地改善,很多学员也非常珍惜军校学习的机会,学习热情高涨。但有些学员为追求学习效果,而忽视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数学定义,夜晚加班过度,疲劳过度,第二天在课堂上打瞌睡,反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
3.学员文化程度差异大,大学生士官出现在军营。
科技强军需要掌握高科技的人才,大批高等院校毕业生踏入军营的大门,在士官学员中也不乏其人,这些学员的政治觉悟较高,学习能力较强,在学员中表现较为突出。常规的、面向大多数学员的教学内容已无法满足其对知识的需求,因此,这些学生表现为感觉教员授课内容太简单、信息量太小,按部就班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观念的转变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高等数学作为高等学校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学科共同使用的科学语言,对学员后继课程的学习及思维素质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数学教育必须改革和发展,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现实需要。多年来,尽管我们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是教学内容以及模式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和体系没变;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以考试为目的。
对于士官大专班的数学,我们既不能照搬中学的注入灌输式教学方法,又不能按照本科教育模式来教学,我们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既要从院校教学的角度出发,又要从部队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做深入的研究,力争做到因材施教。
四、士官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1.优化教学环节,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
就上课的观察,影响学员注意力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员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二是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了解学员的需要,优化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在上课的过程中语言表述尽量做到自然化、通俗化,同时注意语言的艺术性,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开端和,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最好以引导启发式教学为主,营造启发态势,以激发学员学习数学的动机,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2.采取多种手段,打牢学员的中学数学基础。
现有士官学员的文化基础差是学习高等数学的最大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适当开展中学数学内容补习。②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把抽象的内容尽可能的形象化,比如可以采用多媒体把空间图形位置关系、变化过程等演示出来。③通过教具展示出来,让学员看得到、摸得到,帮助学员理解学习内容。
3.弱化理论教学,强化数学的实用性。
高等数学理论体系严谨抽象,而作为军事院校中高数的学习,我们应本着够用和适用的原则,合理调整、压缩目前教材,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设置一些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课程。注重数学思想的引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淡化严谨而抽象的数学理论形式。
4.弱化繁杂计算
对于士官而言,数学课程一定要从部队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来组织教学。比如对于求极限、求导数、求积分和解微分方程等教学内容,只需要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运算即可,对于复杂的计算过程不必涉及。我们可以加强数学实验课的教学,把求积分和求微分方程数值解等内容的程序计算方法教给他们,找一些实际计算案例联系。这样,不但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员感受到高等数学的实用性,还会方便他们将来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