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的诗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18:1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春天的诗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春天的诗文

篇1

关键词:古诗文诵读;感受

教学中,我坚持“以诗文辅德,塑造人格美;以诗文践行,引导行为美;以诗文益智,渗透智慧美;以诗文陶情,欣赏艺术美”的主旨,努力探索古诗文诵读与素质教育结合的新形式,推动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一、兴味盎然吟诗词、语言丰富乐体验

(一)每两周推荐

每两周下发一份必会古诗目录,目录上我有选择地列出了各个朝代名家的著名诗篇,学生以每周固定几首诗文的速度吟诵着,背诵着。为了了解学生熟练程度和调动学生诵读积极性,我还绘制了“熟练程度”自测一项,请学生根据自己背诵的情况描画“金星”。利用每周三晨读时间、课间休息时间集中背诵或抽查。对在读书活动中的优秀者,评选为“诵读小能手”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古人在诗词的创作、吟诵中实现安邦定国的伟业,感叹世化的无常,歌颂祖国的大好江山,诠释朋友间的真挚情感。

(二)课外大拓展

春天来了,教材中有描写春天的夜晚的诗――孟浩然的《春晓》,我就根据早春、仲春、晚春等不同时令,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住宅、广场、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以及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然后搜集整理出描写春天的名诗,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杨巨源的《城东早春》、高鼎的《村居》、朱熹的《春日》、志南和尚的《^句》、程颢的《春日偶成》、贺知章的《咏柳》、杜牧的《江南春》。还有关于清明节的诗《清明》、《寒食》等。

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仅受到古诗文的滋养和熏陶,而且增强了对春天、对大自然的感悟能力和热爱之情,懂得了对美好春光的珍惜。更重要的是:扩大了积累,增加了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继承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传承的祖国悠久的文明。这些目标的实现,也正是新课改所积极倡导的。

二、形式多样悟诗情、心灵丰富乐感受

(一)了解诗人

这样坚持不懈地背古诗,学生发现了许多朝代的著名诗人。李白的诗特别多,从《静夜思》到《望庐山瀑布》,从《古朗月行》到《望天门山》,进而猜测李白是最有名的诗人。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并趁机会向学生介绍了唐朝诗人中的“双子星座”――李白和杜甫,用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的话语向学生讲述了他们的生平,他们诗歌的特点和他们写诗中发生的故事,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地兴趣。从学生如饥似渴的眼神中,我感到了班内可能又将出现新一轮的学习,这是伴着背诗词出现的,那就是了解诗人。随后发生的一切证明了我的想法。学生兴趣浓厚地去了解每一位他们知道的诗人,每出现一首新的古诗词,他们就会首先看看作者是谁,如果是以前没接触过的诗人,就会向老师询问这个诗人的概况或自己查资料来交流。“诗仙―李白、诗史―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贾岛做诗斟酌‘推敲’二字;王安石作《泊船瓜洲》多次换字,终得一‘绿’……”这些故事学生讲得头头是道。除了唐朝诗人,他们还了解了宋、明、清各代的著名诗人,苏轼、于谦、龚自珍的名字对他们并不陌生。

(二)归类背诵

让学生背出送别诗,背过的古诗词在学生脑海中一首首闪过。《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赋得古原草送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都从学生的口中说出。学生诗人认识得多了,背诗时有时也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杜牧的诗说是杜甫的诗,白居易的诗说是李白的诗。这种现象用归类法也能很快解决。按诗人来背,李白、杜甫、苏轼、白居易这些诗人,你能背出几首他们写的诗词?以这种方法背诵,既巩固了诗词,又牢记了诗人,这样诗词与诗人就能对号入座了。

(三)开展竞赛

随着学生古诗词积累数量的增多,他们也需要一个展示的舞台,“背古诗大王”得“金星”的小型竞赛便在我班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为了得到“背古诗大王”的称号,每个学生都拼尽全力,课间和同学轮流背,也敢和老师来挑战。这种温故知新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收获颇丰,还受到了家长的欢迎。

三、置身诗词品诗境生活知书乐达理

(一)诗情画意

一首首诗词,如此吸引人,如果配上图画,是不是会锦上添花,配上图画的诗词又是有另一番景象呢?事实上,学生爱给诗词配上图画,他们乐意用彩笔来阐述诗意。

如《宿新市徐公店》一诗,在作画时,对“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两句就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说:“要画蝴蝶,不画蝴蝶怎么说明‘儿童急走追黄蝶’呢?”有的说:“不要画蝴蝶,诗中已经说了‘飞入菜花无处寻’。”有的说:“‘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因为菜花是黄的,蝴蝶也是黄的,分辨不出哪是黄蝶哪是菜花,蝴蝶还是要画的,不过要画在菜花丛中。”有的说:“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分,露出一点翅膀,就更有意思了。”……一双双稚嫩的小手绘出了可爱的美图,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诗意。

(二)感悟韵律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适合小学生诵读。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在读中感悟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自然感悟诗的韵律美。

(三)体会情感

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于感染性。背诵立意欢快的诗文时,配上一曲轻松活泼的;背诵反映离愁别绪的诗文时,播放一段哀婉低沉的曲子;背诵描述风光无限的诗文,配上优美的大自然画面等等。让学生身临其境,不知不觉进入,带着感受诵读,体会诗人的心情,自主自悟地学习。

(四)净化心灵

篇2

关键词:贺知章;诗歌;风格

贺知章是初盛唐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他的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气度雍容,从容不迫,淡而有味,其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流传千古,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本文将结合作品对其风格进行分析。

贺知章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其生活的时代和个人的遭遇息息相关。公元659-744年,贺知章生活的年代是唐王朝经济繁荣、国力鼎盛的时代。贺知章诗歌中所反映的生活正是国富民强、国泰民安的社会现实,充满昂扬上进的时代精神。如其应制诗《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奉和圣制春台望》等正是反映了“开元盛世”的文治武功和“盛唐气象”。他以一种开放的胸怀,描写积极上进的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

贺知章的一生是顺遂的,少时即以诗文驰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仕途一帆风顺,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贺知章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十三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天宝三年(744),贺知章告老还乡,为道士。离开京师时,玄宗曾赐诗,皇太子及文武百官为其饯行,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不久病卒。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善谈笑,好饮酒,又风流潇洒,为时人所倾慕。当他看到李白的诗文,即赞为“谪仙人也”,后与之成为忘年之交,并把李白引荐给唐玄宗为官。常与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贺知章晚年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又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史称其“晚年尤纵,无复规检”,行事率性而为,无所顾忌,而其实正反映了贺知章率真放旷,不愿受世俗所羁的坦荡磊落胸怀。他仕宦长安五十年,历任要职,豪饮善诗,擅长书法,多才多艺,名重京师。他性格豪放,不拘小节,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由于生逢盛世、仕途顺利的人生际遇和旷达洒脱的个性,贺知章在诗歌中没有愤世嫉俗,身世悲凉的哀叹,即使有惆怅,基调也是乐观豁达的,风格气度雍容,清新潇洒,淡而有味。

《咏柳》是贺知章写景诗的代表作品。唐天宝三载,贺知章奉诏回乡,百官送行。坐船经南京、杭州,顺萧绍官河到达萧山县城,越州官员到驿站相迎,然后再坐船去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其时正是二月早春,柳芽初发,春意盎然,微风拂面。贺知章如脱笼之鸟回到家乡,心情自然格外高兴。忽然他见到了一株高大的柳树,在河岸边如鹤立鸡群,英姿勃发,一时兴发,就提笔写了《咏柳》一诗,成为千古绝唱。名家评说,贺知章的《咏柳》诗,是千百年来最好的一首咏柳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篇3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9题;共47分)

1.

(3分)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云淡________

傍花________

忙里________

2.

(3分)读诗《春日偶成》,解释句中加线词语

时人________

不识余心________乐,将谓________偷闲学少年。

3.

(9分)读诗《春日偶成》,我会填

《春日偶成》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从描写的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从描写的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透露出诗人在春天美好的景色中________的心情。

4.

(4分)按拼音写汉字

chūn

ǒu

chéng

tōu

xián

shào

niá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5.

(8分)把诗句补充完整,并写出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千里莺啼绿映红,________。

莺啼:________

②________,多少楼台烟雨中。

楼台:________

③云淡风轻近午天,________。

云淡风轻:________

④________,将谓偷闲学少年。

将谓:________

6.

(4分)词语搭配

袅袅的________

村庄

傍水的________

炊烟

簇簇的________

柳叶

嫩绿的________

红花

7.

(6分)形近字组词

淡________

傍________

识________

谈________

旁________

织________

8.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云淡②傍花随柳

9.

(5分)解释句中加线词语。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二、填空题

(共13题;共68分)

10.

(4分)看拼音,写词语

tōu

xián

lóu

tái

jiǔ

yā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1.

(10分)古诗文积累。

《江南春》、《春日偶成》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同学们一定积累了不少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吧?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①草长莺飞二月天,________。(高鼎《村居》)

②迟日江山丽,________。(杜甫《绝句》)

③好雨知时节,________。(杜甫《春夜喜雨》)

④野火烧不尽,________。(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⑤不知细叶谁裁出,________。(贺知章《咏柳》)

⑥________,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⑦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⑧________,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⑨________,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⑩________,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

12.

(4分)词语搭配

招展的________

城郭

依山的________

酒旗

大好的________

烟雨

茫茫的________

时光

13.

(4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偶成

偷闲

春日

少年

14.

(5分)翻译《春日偶成》这首诗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15.

(5分)写出《春日偶成》中写景的句子

16.

(5分)阅读诗《春日偶成》,回答问题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从那句诗可以看出来?

17.

(6分)判断题。

(1)《江南春》和《春日偶成》都是宋代诗人的作品。(

(2)《江南春》和《春日偶成》两首诗中都是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3)《江南春》和《春日偶成》这两首古诗中都抒发了作者春游时的快乐心情。(

18.

(5分)把肯定句改成否定句。

①报纸的诱惑力如此之大,我每日都要读它。②他这样做虽然过分了点,但还是有道理的。

19.

(5分)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姐姐送我一件最有意义的礼物。②激流冲跑了那块人们洗衣用的礁石。

20.

(5分)将下列陈述句改成疑问句。

①我们是学生,应该遵守学校的纪律。②那平静的“湖面”就是被它踩碎的。

21.

(5分)扩句。

①列车奔驰        ②浪花跳跃

22.

(5分)缩句。

①五颜六色鲜花花丛盛开了。②宽阔钱塘江笼罩着层薄薄雾。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9题;共47分)

1-1、

1-2、

2-1、

3-1、

3-2、

4-1、

5-1、

6-1、

7-1、

8-1、

9-1、

二、填空题

(共13题;共68分)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7-2、

17-3、

18-1、

19-1、

20-1、

篇4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小语第四册第二单元由古诗《春晓》、童话《丑小鸭》和儿童诗《春雨》组成。每篇课文都有插图,前两篇是讲读课文,《春晓》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绝句,诗句描写了春天早晨雨后初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思想感情;《丑小鸭》这篇童话讲的是一只丑小鸭,自从出世以后就被人看不起,谁都欺负它,被迫出走,最后才发现自己已不是丑小鸭,而是漂亮的天鹅;《春雨》是自读课文,这首儿童诗描述了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赞扬了小朋友顶着春雨种树,绿化祖国的行为。阅读本单元课文,使人感到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春意,述说着动人的故事。通过学习,使学生接受从小要和善待人、正确认识自己的教育;了解春天大自然的变化和春雨对植物生长的益处,教育学生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如何教好本单元课文,提出如下建议。

1.突出重点,学好生字、新词。本单元两篇讲读课文共有14个生字,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将音、形、义结合起来教学,又要各有侧重,突出重点。如《春晓》中“晓、眠、闻、啼”等字词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识字基础和能力,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让学生掌握字形和字义:“日”出为“晓”,闭目而“眠”,故“晓”为“日”旁,“眠”为“目”旁,“闻”是听,与耳朵有关,所以是门字里边一个“耳”,“啼”为鸟叫,所以是“口”旁。在《丑小鸭》一文的生字中,重点要读准“剩、瘦、除”这几个字的卷舌音,字形分析中要突出“瘦”、“越”两字的难点:“申”和“戊”的笔画笔顺。

2.加强朗读,帮助理解内容。本单元课文的文体是诗歌和童话,因此在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线,朗读训练的重点应放在重音与停顿上。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语言规律,加强学生对课文词、句、段的记忆,使学生不但理解内容,而且能化作者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特别是在古诗教学中,朗读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教学时,要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通过反复诵读达到背诵和默写的目的,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3.借助插图,品味诗文意境。本单元三篇课文都配有相应的插图,教学时要借助插图的作用,诱导学生品味诗文的意境。如《丑小鸭》一文有四幅插图,要引导学生注意图与图、图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联系,弄清故事发展变化的过程。《春晓》与《春雨》两课描绘的一幅是雨后,一幅是雨中春天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这正是诗的意境。教学时可从图入手,图文结合,将学生带入画中,品味诗文意境。

4.运用旧知,学好自读课文。自读课文是供学生课余阅读的文章,没有学习生字的任务,一般不占用课堂上的时间,但教师必须启发诱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自己阅读课文。本单元中《春雨》这篇自读课文,教师可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在《春晓》这首古诗中学到的有关春天气候的特征以及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等知识自学《春雨》中所讲到的内容。

篇5

一、花样诵读,激起诵读兴趣

花样诵读就是变换着花样让学生读,如领读、轮读、分角色读、比赛读、配乐读等。传统的诵读法是老师带着学生读,或是老师一词一句地讲解。这种诵读方式实在很单调,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花样诵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诵读热情,提升了他们诵读的兴趣。

(1)领读。每篇文章的题目,让一个学生先大声地读出来,其他人再接下去读;也可以让领读的学生先范读,然后其他学生接着读。这样,担任领读的学生会很有成就感,因为他能像小老师一样带领其他人。为了能当上领读者,许多学生都在家里读熟了要读的内容。(2)轮读。即让学生按段落轮流读,且比一比哪个同学读得最有韵味。(3)分角色读。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如读《论语》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孔子和孔子的学生进行朗读。(4)比赛读。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如男孩组和女孩组,让他们进行PK,看哪一组读得好。我们采用得最多的是男女生对读,即男生读上句,女生接下句,或是女生读上句,男生接下句。这样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起来了,个个摇头晃脑,兴趣盎然地诵读着。被叫到讲台上领读或是扮演角色朗读的学生,精神都为之一振,全身心地投入诵读中。没被叫上去的学生,也争取好好表现,因为表现好就可以当领读者或者扮演角色朗读。(5)配乐读。先让学生欣赏古典音乐,让他们在音乐中诵读。此效果也十分理想。音乐响起时,学生们似乎陶醉了,而后随着音乐开始诵读,别提有多投入了。另外,激励机制在这里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每周我们都评选班级的“诵读之星”,每组一位。对表现最好的学生,我推选他代表我们班参加学校的“诵读之星”评比。我们班的宋巨谱同学就在学校的“诵读之星”大赛中荣获了一等奖。

二、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到诵读的乐趣

内容枯燥是学生觉得诵读无趣的一个原因。天天拿着同样的一本书,日复一日地读肯定会厌倦。利用多媒体扩展诵读内容,就为经典诵读注入了一股活水,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诵读的无限乐趣。

1.利用多媒体整合图文资料,化抽象为形象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具有深刻的内涵。对那些语感、理解能力差的学生来说,真正理解经典还是有困难的。为了让学生加入其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整合图文资料,化抽象为形象。如诵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用课件出示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诵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时,播放美丽的江南春景。黄香温席、祖茔学诗、孟母三迁、大禹治水、囊萤映雪等故事都出自《三字经》。诵读前我先播放有关故事的木偶剧,当那简单的几行字变成有血有肉,会说会动的人物时,学生们完全被吸引住了。他们再次诵读时,脑中不仅有抽象的文字,也有生动的形象。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他们能不喜欢诵读吗?

2.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成为诵读的主人

篇6

一、自然之景怡人

大自然是简单内敛的,它如花蕾般静静地绽放;但又是慷慨热情的,它张开胸怀,热情拥抱每一个走进来的赤子。扑进大自然的怀抱,你会欣喜得无以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惊喜?是悠然?是淡定?是怦然心动?陶渊明只能如是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不是“已忘言”,而是无需言,因为大自然会让人的心灵变得澄澈、洁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还有什么比亲近自然更感到安逸宁静呢?古典诗文中,无处不在的春意美景,荡涤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胸!“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张籍《入若邪溪》),“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再没有任何事物比春天勃发的生命更具影响力了。自然的魅力是无法抗拒的,它能够怡人性情。所以很多古文人喜欢游历山水,去亲近自然,净化心灵,从而也留下了很多不朽的诗作。东晋谢灵运喜欢游山玩水,写下了很多山水诗;陶渊明热爱田园风光,留下了许多田园诗。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之所以能异峰突起,与他们用大半辈子的光阴亲近自然密不可分。作家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色中,是一种巨大的享受。

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会倍感自然之物亲切、有情。事实上,万物和人类本来就有共同的情愫。据科学研究发现,在一个环境优雅、有音乐声的地方,花草长得格外茂盛。相反,在一个尘土飞扬、噪音嘈杂的环境中,花草就显得无精打采。佛教里说:“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大世界,它的变化与人情相通。春暖花开,秋高气爽,景色美好,人的心情也美好。“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也能顺从人意,适时而下。一个情感细腻的人,常常能听到自然之声,感受到万物之情。郁达夫在寓居北京时感受到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抒发了对北国之秋的爱。陆蠡看到了被囚禁的绿枝条的倔强,从中看到了抗日志士的倔强精神。朱自清在清幽、朦胧、柔美的月下荷塘前,自然生出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会从自然界获得无限的情趣,他们也就懂得了写景诗文的奥妙。

二、自然之声动人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阳光明媚,山色苍翠;幽静的山谷,回荡着悦耳的绝响。进入如此迷人的声色佳境,怎能不让人陶醉?古人称音乐的最高境界为“天籁”,“天籁”本意是自然声响。可以想见,自然之声更加动人。认真揣摸大作家描写音乐的诗文,不难发现,很多是用自然界的声响来形容音乐之声的。白居易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何以如此?是自然界中沙沙的雨声、清脆的鸟鸣声、百花怒放声、小溪淙淙的流水声和冰块消融摩擦的粗粝声启迪了他。其实自然比音乐更动人心魄,音乐能传达出大自然的声响,却不能传达大自然的形象;音乐能描绘自然界的感情,却不能描绘自然界的色彩;音乐可以戛然而止,大自然却是永恒的。

三、自然之物达理

篇7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就是诗歌教学,我国的诗歌文化灿烂悠久,不同年代的诗歌不仅蕴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还体现了诗人的历史背景与社会背景。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诗歌不仅题材广泛、博取名篇,而且通俗易懂、语言优美、图文结合,有助于加深理解,非常适合低年龄学生。然而,由于应试教育、传统教学观念等的影响,诗歌教学的现状目标并不乐观,文章探讨了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材;诗歌教学;图文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5-0049-02

作为我国古老的文学体载之一,诗歌语言和谐精练,节奏鲜明,寄托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将社会生活集中地反映出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语文教学的目的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与道德修养,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能够继承并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必须认识到教材中诗歌教学的特点,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诗歌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特点

1.题材广泛,博取名篇。我国的诗歌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历经多个朝代交替而经久不衰,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入的诗歌均是古人所传颂的经典诗歌,涉及送别诗、思想诗、讽刺诗、爱国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丰富多样的题材,学生通过了解不同题材的诗作,能够充分体会到我国博大精深的诗歌文化所蕴含的魅力。虽然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诗歌本身感情丰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通读、了解后仿佛融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中,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体会诗中透出的美感。

2.图文结合,方便理解。小学生年龄较小,在获取认知时通常需要从具体、形象的事物入手,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十分常见,特别是中低年级的诗歌内容,基本上每首诗歌都有预期相配的插图。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吸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助于其快速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含义。例如,《江雪》(柳宗元)一文中就配有栩栩如生的插图,学生们目睹大雪虽已下完,但是却覆盖了万物,所有生物的踪迹都灭绝了,自然就理解了诗文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而只有一只孤舟停留在江面上,一个人在上面独自垂钓的画面则让人联想到诗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种图文结合的形式有助于学生感受到单从文字中难以发现的诗人悲凉与孤寂的心情。

3.语言优美,通俗易懂。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识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入的大部分诗歌都比较浅显易懂,而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如《村居》(高鼎)描写了放学后孩子们在村旁放风筝的画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两句先交代了季节和天气,并描写了村子的美丽景色,贴近自然,“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两句则与生活相贴近,学生仿佛可以看到一群孩子在愉快地玩耍,通过自读自悟产生联想,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也愈加浓厚。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教学策略

1.全面介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诗歌虽然精短,但其所表达的内容却极其丰富,每一首诗歌几乎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出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心情等,然而我们所处的社会、平时的生活方式与诗人有着天壤之别,若对于诗人的时代和写作背景缺乏了解,那么深入理解诗歌就会具有很大难度,更加无法把握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对诗歌的题材等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例如,讲解《示儿》(陆游)时,诗文不仅是绝笔,而且还是诗人的遗嘱。在生命即将终结之际,诗人有感而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是他唯一的遗憾,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则是诗人对儿子的叮嘱:“家祭”时一定要告诉他国家统一的日子,诗人对国家深厚的爱很容易感染读者,使人感慨万千。教师在讲解前首先介绍诗歌的题材、背景和作者,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自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在介绍有关背景资料时,教师可以灵活地选择引入方法,为课堂增加趣味性。又如,教授《赠汪伦》时,首先介绍汪伦的资料,接着介绍其和李白间的渊源以及汪伦对李白的崇敬之情,最后再引入诗歌,学生自然会感到情趣盎然,体会到二人间深厚的友谊。

2.多感并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相比,诗歌似乎已经过于“古老”,而且语言比较精练,“文约而意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开始还能集中注意力学习,但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他们就会逐渐失去学习诗歌的兴趣,处于暂时抑制大脑皮层的状态。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当灵活教学,细心观察学生情感、态度、心理的辩护,通过想画面、配音乐、赏图片、放录像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学习兴趣得以维持,并激发其想象能力。例如,讲解《春夜喜雨》(杜甫)时,学生大致了解诗文内容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诗中哪些风景的画面最为优美,待其表达完意见后,利用多媒体播放风景录像,并配上音乐,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美景之中。

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诗文中所配的插图,使学生对诗中的美景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充分培养其想象能力、例如,讲解《游园不值》时,教师首先要学生欣赏插图,鼓励学生描述插图内容,自己构思一个完整的小故事。画面中主人家满园的景色透出机气勃勃的春天的气息,可能唯恐满园春色被客人破坏,所以主人才久久不开门,但还是无法阻止客人欣赏这美丽的景色,看,墙外有一只伸出的红杏呢!此时再介绍诗文,学生自然很快就能理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3.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意境深远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节奏感强,语言简练,感情丰富,因此我国自古以来诗歌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诵读,学生反复、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可以把握诗歌的形式、韵律和语言,逐渐将诗歌语言向自己的语言进行转换,仿佛身临其境。而融入诗歌的情境后,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就不再是单纯地识记词句,而是对诗歌意境加以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诗歌,“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得多了,自然对诗文的理解也会逐渐加深。与此同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播放适合的背景音乐营造气氛,诵读不同的诗歌时,提出的要求也要相应做出变化,以正确地引导学生。例如,当诗歌主要是写人时,学生诵读的主要目的就是从诗中描写的人物出发和思考,感受诗中情感;当诗歌主要是叙事时,学生诵读的主要目的就是把握诗人记事记人的技巧;当诗歌主要是描写景色时,应要求学生在体会美好的景物之外,感受诗歌中优美的情景。

除了引导学生融入诗歌情境,理解意境与情感之外,通读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语言的技巧,学生对

关键词 语进行反复诵读后,对于全文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通过描写新绿的春日美景外,还抒发了诗人深深的乡愁;“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则将活泼调皮、无忧无虑、天真可爱的小儿描写得十分生动形象,应多引导学生诵读这一类的语句。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认识到诗歌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深入挖掘并灵活运用教材中的资源,以自身教学能力、学生实际情况与诗歌固有特点为依据,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与形式。教师不仅应向学生传授诗歌的文化与精华,还需要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其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积极性,使其热爱学习中华古典文化,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文华.审美能力的培养与创造生活美——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教学[J].美与时代,2014,(3):95-96.

[2]刘春.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主题类型与教学策略研究——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74-77.

篇8

一、诗中的形式美

“图像诗”作为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有趣的呈现,从一出现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诗人会按照诗的内容或描写的对象,把文字排成各种独特的图像,有时是一个串烧:

这首诗,通过诗人精心的排列,成了一个串烧,不仅好看、好玩、形象、直观,亦把自己对成长的理解隐藏在了图像之中:成长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这难道不是拥有综合口味的串烧吗?读着这样的诗,你一定会感到图像给你带来的美的感受。

有时,诗歌会像活泼的孩童上下蹦跳,透露着浓浓的情趣:

这首诗来自台湾诗人叶维廉的《水车》,将打水的画面描绘得如此生动、形象。读着这样的诗歌,我们会有一起一落的感觉,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水桶,正随着水车在打水,带着满桶的星光与满足,这种美感又怎能用语言来形容呢?

二、诗中的音乐美

诗歌,诗歌,从古至今,诗与歌就有着剪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诗和音乐也就成了情迷的朋友。有的诗,它强烈的音乐节奏,比如赵家红的《乡下孩子》: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含一片草叶,/能吹出动听的歌曲。/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逮一串小鱼,/乐坏了馋嘴的猫咪。/哦,/乡下孩子,/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

这首诗歌,虽然长短不一,但读着它你一定能感受到它内在的节奏,就像是跳动的音符。伴随着这轻快的节奏,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活蹦乱跳的乡下孩子在自由、快乐中幸福地成长。

三、诗中的想象美

“没有翅膀,就没有鸟,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没有美的想象,诗就飞翔不起来。想象之闸启动了,立刻就听到了流水的哗哗声。”诗人圣野的这句话生动地告诉了我们想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性。我们只有开启了这想象的闸门,流淌的诗歌才会随之而来。请看,台湾诗人杜荣琛的《春天被卖光了》: 春天是一匹/世界上最美丽的彩布,/燕子是个卖布朗。//他随身带着一把剪刀,/每天忙碌的东飞飞,/西剪剪,/把春天一寸寸卖光了。

在诗人眼中,有着尖尖尾翼的燕子是“春天卖布郎”,(这是多么形象又奇特的想象)而春天则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上最美丽的彩布”,被“卖布郎”给“一寸寸”卖光。诗人这种创造性的想象让春天的绚烂与易逝变得立体、生动。我们仿佛就看到了一只可爱的小燕子,举着一把大剪刀在一块美丽的大布匹上东剪西剪,由于舍不得,它剪得如此之慢。于是,这块美丽的花布“一寸寸”消失了。“天高任鸟飞”,乘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领略诗歌的美好,与诗歌一起飞翔。

四、诗中的语言美

诗歌的语言是所有文学中最精炼,如果说文学语言是满天繁星的话,那诗的语言一定是其中最亮的那颗;如果说文学语言是满园缤纷的话,那诗的语言则是最美的那朵。有时,一个题目就会带来一份美丽。班上有个孩子,四年级时写了一首题为“钓春天”的诗:老鹰/鸽子/蝴蝶/远了/远了/成了蓝天中的蝌蚪。/我们拉着长长的线/钓春天。

这灵动的题目让我们眼前一亮:春天,迟迟未来,等待了一个冬天的孩子终于忍不住了,拿起了长长的钓竿――风筝线,钓起了春天。把那份期盼与等待都融入了这个“钓”字中,多么精炼,多么传神的表达。

五、诗中的情感美

夜空因为星星而美,草地因为野花而美,大海因为波浪而美,诗歌因为情感而美。请看,圣老的《盲女・阳光》:一个快乐的/盲女/在院子里/晒太阳//盲女说/我看不见阳光/但是我感觉到了/它给的温暖。//

这首诗中,我们读到的不是盲女对生活、对命运不公的埋怨,恰恰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充满自信,对生活无比热爱的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的小姑娘。阳光给盲女带来了温暖,而盲女则为我们送来了感动。这样的诗歌为我们带来的美感不再只是视觉上的,而且是来自心灵最深处的,我们的心灵也因此得到了美的浸润。再看雪野的《月光》:月光/依靠在门框上/看我/静静地坐着/写作业//那深情的模样/真像母亲//

篇9

关键词:古诗 中学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将这些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实施个性化教学,即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技术,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中学语文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的结合,笔者认为主要有三大关注点。

古诗是人类精神文明宝库中极为灿烂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和瑰宝。古代诗歌的特点是朗朗上口,适合于中学生阅读和背诵。下面笔者主要从积累词汇、丰富想象、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四方面介绍古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积累词汇,开发语言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感悟了课文的语言特点后,教师应及时地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自己喜欢的实践方式中去,从而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使情感得到升华。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的语言学习,重要的不在于学了多少语言的名词术语,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学生学到规范精彩的文学语言。诗歌语言,往往又是很精炼的,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作品,语言风格、语言艺术也各不相同,或优美婉丽,或放纵恣肆,或雍容典雅,或朴素自然。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对琵琶音乐作的生动形象的描绘――“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还如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对春雨的细致入微的描绘――“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多读这类诗歌,对于他们模仿、借鉴优美的文学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都是具有直接的作用。

二、丰富想象,拓展思维

思维,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分,文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联想和想象,发展想象力,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这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古今中外,不少伟人对诗歌都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据说,拿破仑出征时,骑在马上还在读歌德的诗。、等都爱读中国古典诗歌,他们还能写作精彩优美的诗词。这些伟人高尚的思想境界,宽广的胸襟富有创造性的思维,跟他们深厚的古诗词素养具有密切的关系。形象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而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学生多读古诗名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从而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高鼎的《村居》描写的是在明媚的春天,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放风筝的欢乐情景。在学习这首古诗时,可以让他们边背边想象诗的意境,并且用手中的彩色画笔画出诗中描写的自然美:在春光明媚的一天,一条小河的两边杨柳随风飘扬,绿草茵茵,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在草地上放起了“小金鱼”,“大蝴蝶”,“小燕子”,“小蝌蚪”等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风筝。这样可使学生在动手画画的过程中感受文学形象,开创他们的创新想象能力。还如学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诗句时,要引导学生想象,把学生带入冰雪冬天的意境。

三、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让他们去说、去读、去讲。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着手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在班上开展每日新闻交流活动,利用早晨上课前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采集到的一条新闻,并且每天请一位学生上讲台讲述。这就促使学生通过观察、看电视、听广播、向家长询问等方式,学会采集每天要闻,并经过处理,选择重要的讲给别人听。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搜集、处理、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个性化发展。

文学教育是一种美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为人们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也非常适宜。学习古今优秀诗文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和语言美。比如,杜牧的《山行》,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在山中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写出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山景,表现了诗人热爱山河的思想感情。在优美的古今诗歌意境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德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好的诗歌同好的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一样,都能陶冶情操。但诗词的作用更为直接。其他文学样式,或侧重故事,或侧重知识,或侧重趣味,直接调节情感的作用都不如诗歌。诗是抒情的,直接诉诸情感,又有节奏,语短意长,易于背诵记忆,使人百读不厌,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四、拓展知识面,健全人格

学习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期待”,强化“自读反思”。如教学《火警,119》,我让学生读完每一个自然段都想一想,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读完全文后再思考,为什么说小杰是个了不起的孩子?以此启发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中,逐渐深入,逐步全面。在教完课文后,应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更多、更深的问题走出课堂,去查找资料,去调查访问,去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个性的需要。

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不同的诗歌往往反映了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形象地告诉了人们应该怎样认识生活,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创造生活。诗歌是社会人生的浓缩,可以成为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多读这类作品,能够培养他们从小认识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比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耕耘夜积麻,村庄儿女个当家。”描写农民从早到晚,男女老少都要投入劳动的社会景象,表现了农民的勤劳和农村的生产紧张,使学生懂得社会生活用品是来之不易的,要节约、爱惜粮食,不要浪费的高贵人品。又如,曹植《七步诗》通过描写豆杆煮豆子的过程,告诫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和睦相处,团结诚信,争创一个和平安宁的大世界环境,从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要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人生品格。再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告诫学生要珍惜时间,要趁年轻力壮的时候奋发图强。

参考文献:

[1]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李福灼.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10.

篇10

一、抓住特点,具体描绘

天下的景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各有特点。以花为例,就有牡丹的艳丽多姿,荷花的亭亭玉立,腊梅的清香四溢……写花就要抓住各种花的特点,写出此花与彼花的不同之处。写景,也是如此,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写作时要善于抓住其特点,具体描绘,使所写的景物特色鲜明,形象生动。

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特点呢?除了要善于观察,充分调动我们的多种感觉器官去感知外,亲身体验也是常见的方法之一。有些景物,其特点会表现在形状、颜色、声响、气味、姿态、质地等方面,这就需要我们既观其形与色,又听其音、嗅其味。朱自清的《春》就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去感知春天,敏锐地抓住了春草、春花、春雨的特点,从而把充满生机的春之景描写得细腻精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描写景物特点时,还可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衬托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景物特征更加突出。例如朱自清的《春》中这样写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寥寥几字,就把桃花的红艳、杏花的明丽、梨花的素雅写得十分生动。那五彩缤纷的景象,栩栩如生。再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这样写松:“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小山上青黑的矮松在小雪的装饰、映衬下,显得更加清幽、恬静,活灵活现。

二、言之有序,角度多样

描写景物犹如摄影师摄影,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这就要求合理安排描写顺序和篇幅。顺序的安排可着眼于空间,也可着眼于时间,还可以按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来写。朱自清先生的《春》,就是按春天生物的生长顺序安排的。文中先写春草,是因为它是春的使者,第一个报告春的到来;随后,春色渐浓,春意更加盎然。我们看了文章,就知道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过程,觉得是那么的真实、可信。这样的写景,用前人的话说,也就是“言之有序”。

写景还可以采用分层描述的方法。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采用了这一方法。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先写月下荷塘上的月色,最后写四周景色。在大层次的前提下,各自然段再分层描写。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写荷叶,先全体后局部;写荷花,先个别再整体。忽远忽近,似总又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逐层展开,让人如身临其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地点的景物,由于观察的角度、方位有变化,会看到不同的美景。描写景物时,注意变换写景角度,或俯视仰望,或前后内外,或远近高低,从不同的方位去观察,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描绘,便可全面准确地表现出景物特点。如的《老山界》,文中先后两次描写火把,前一处描写,从山脚向上望,火把“一直连到天上”显示了山的高峻;后一处描写,作者已置身于“之”字形的火把队列中,又以先仰后俯的角度描写景观,表现出山势的陡峭、山路的艰险。令人惊心动魄,如在景中。

在描写景物时,注意及时地、不断地变化描写的角度,可以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也可把近景描写和远景相结合,使景物更有深度;还可把景物的描写和人物的描写相结合,做到景中有人,人在景中,使景物更有活力和生活气息。

三、有感而发,融情入景

写景的文章,不是为写景而写景,写景的目的一般是为了抒发个人的情感,表现作者的喜怒哀乐。景物是骨肉,情感是灵魂,在写景的时候,作者要有感而发,如果在写景中,融入作者的感受和思想,就能使文章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中心明确。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章的第五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植被。江南丰腴的润泽的土地上,芦花、红叶、桕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之下泛出生气。作者将这种富有生气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在写景中融入了作者的感情,使景物变得生动、立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