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环境范文

时间:2023-03-27 03:4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周围环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周围环境

篇1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以下是我和几个同学调查出来的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源头在那里:

1、公共厕所排出的粪便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让人恶心。,2、大街上随处可见人们乱扔的塑料袋、废矿泉水瓶子……。3、各个施工单位上的噪音使人听力受损。4、汽车排放的尾气严重污染了清新的空气5、公园的草坪上常有游人丢弃的垃圾,既不卫生,又影响市容。6、工厂的废水被排放到长江流域中,使原本清澈的河水不再清澈。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是:废水、废气、粪便、腐肉、塑料袋、木筷,垃圾等。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有很大的危害:使空气变得浑浊,对人的肺部有很大危害;生活垃圾处理不好会滋生细菌,严重影响人的健康;污水会影响生活水,直接侵害人体。

篇2

一、时间安排

9月-11月

二、整治内容

(一)医院周边环境卫生及占道经营的整治

由区城管局与洗马路街道办事处采取集中整治与规范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整治。

1、对医院大门前现有占道经营摊点进行规范管理,要求经营户在设置的区域内按时经营。超出设置区域经营的,要求经营户限期整改;逾期未整改或不遵守管理要求的,取消其摊位。

2、对未纳入规划区域的占道经营摊点、流动摊点,一律予以取缔。

3、对各门店设置的骑门摊、店外店等经营行为进行规范整治,一律要求入店经营。

(二)医院周边社会治安及正常医疗秩序的维护

区卫生药监局、公安分局、司法局、维稳办等单位要根据《关于印发区医患纠纷处置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做好医患纠纷处置、交通秩序整治等工作,并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切实维护医院正常社会秩序及医疗秩序。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整治工作的领导,经区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区加强医院周边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四、有关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按照各自分工,认真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做到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亲自安排,同时,还要将整治工作与当前开展的“一建双创”、“整脏治乱”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篇3

1园亭的造型和园亭的种类

1.1园亭的造型

园亭的造型分为很多种类,我国的园亭造型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不断改变,科学的设置园亭造型,能够促进园亭与周边环境的有机统一。园亭的体积并不是很大,决定园亭造型的因素主要是园亭的平面形状和园亭的顶部形状。我国古代的园亭主要由木质结构制成,无论是园亭的平面处理,还是园亭的立面处理,设计人员都可以自由地选取多种设计方案。园亭顶部的造型可以根据人们的喜好自由设计,可以根据园亭周边的景物形式设计园亭顶部造型。如果周边景物的氛围比较庄重阳刚,则要选取直线结构作为园亭顶部的造型风格;如果周边的景物属于委婉柔和的风格,则要采用曲线结构作为园亭顶部的造型风格。

1.2园亭的种类

园亭的体积不是很大,却是园林设计当中的重点,园亭设计的成功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园林的档次。园亭种类的选取是园亭设计的重点,较为常见的园亭种类是正方形园亭、长方形园亭和六角形园亭,而八角形园亭也是很多园林设计人员比较重视的园亭种类。另外,还有很多特殊形式的园亭,有些园亭是扇形的,这种新颖的园亭形式受到很多园林设计者的喜爱;有的园亭是根据植物花卉的形状设计,海棠花形状的园亭是较为常见的园亭种类。设计人员要从园亭常见种类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使园亭能够更好地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尽可能少对园亭基本外观的改造,使园亭与园林中其它建筑形成一组建筑群,使观赏者认为园亭是建筑群的一部分,以便园亭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园亭是比较简单的建筑形式,除了支撑园亭的柱子、园亭的座椅和栏杆以及一些配套设施之外,不存在其它的组成物品。传统的园亭设计也会注重牌匾的设计,有些有特殊作用的亭也会设置一个石碑或者一口井。如果园亭的体积较大,要采用穿过式园亭作为园亭的形式,使用者能够穿过园亭的中心,园亭的风格能够更好地与周边景物相统一;如果园亭的体积较小,则应该采用终点式园亭,使园亭呈现出与周边环境相融合的风格。不同种类的园亭立面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园亭的立面不论是什么类型,必须保证园亭内部与外部是连通的,保证园亭的观赏者能够获得开阔的视野。但也有一些特例,比如,苏州拙政园中就有园亭是有门窗的,这些园亭不仅是为了增添园林的观赏性,也有一定的实用性。园亭的立面种类也很多,园亭的风格特点主要取决于园亭的立面,而西方的园亭立面与中国的园亭立面风格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虽然东西方园亭立面的差异较大,但园亭立面的设计都有固定的程式。中国传统风格的园亭造价较高,施工的流程也较为复杂,我国传统园亭的立柱有的是木制的,也有的是石材制作的,而现代制造的园亭,往往用混凝土代替木质支柱,混凝土会比木材消耗更多的资金成本,而且混凝土的质量很大,往往在加固方面需要消耗一定的经济成本。

2园亭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园亭不仅能够供人们休憩,也能够提高园林的整体美观性,园亭既能够让使用者躲避烈日和大雨,也能够供使用者观赏园林美景,因此,园亭是园林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园亭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关系,能够提升园林的整体观赏性。园亭的设计要从2个方面入手,既要保证园亭的使用者在园亭中能够观赏到园亭外的美景,也要确保园亭的外观能够受到园林游览者的肯定,保证园亭处在风景宜人的园区之中,也要使园亭成为整个园林中重要的景点之一。

2.1山上建造的园亭

山是地势较高的地区,在山上建造园亭,非常容易为园亭的使用者提供观赏美景的机会,要尽可能在山巅设计园亭,这既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符,也能够保证园亭能够观赏到更大范围内的景色,山巅的园亭必须保证使用者的安全,尤其是园亭必须具有抵抗大风的能力。

2.2水边建造的园亭

我国传统的园林都将水池作为重要的设计因素,流动的水可以与静止的建筑完美的结合。另外,水可以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多种色彩,在水边设计园亭应该尽可能将园亭的外观设计成较浅的颜色,以便园亭与水很好地融合,呈现出洁净安逸的文化内涵。

3结语

篇4

【关键词】焦炉气;甲醇;环境保护

0 引言

甲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作为一碳化学的甲醇生产,在整个世界化工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后续产品有甲醛、醋酸等一系列化工衍生产物,同事它也是新一代清洁能源和最基础的化工原料,将其加入汽油混合燃烧或直接代替汽油作为动力燃料,还可以用来生产甲醇蛋白,现在已经成为仅次于烯烃、芳烃的最基本的有机产品。古老的甲醇生产技术有煤炭制取甲醇工艺、天然气制取甲醇工艺等。随着现今先进化工技术发展,使用焦炉煤气制备甲醇已经开始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产业,并且逐步得到全世界广泛认可。焦炉气制备甲醇项目已经被公认为是一项环境保护工程,既可以解决焦炉气的乱排乱放问题,又实现了变废为宝。若将全国每年排空浪费的约350×108m3/a焦炉煤气全用于制造甲醇, 可产甲醇1600×104t/a,可大大缓解我国石油供应的紧张局面,从而带动经济高速发展。随着使用焦炉气制备清洁甲醇的装置在的逐步改进和推广,标志着我国焦炉气的综合开发利用上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为焦炉气的综合合理利用探索出一条超经济、高效益、重环保的新路子。随着石油价格的提升和甲醇汽油、甲醇柴油技术的发展,甲醇的市场前景更加广阔。合成甲醇已成为目前我国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该类项目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剩余焦炉煤气的出路问题,又通过产品甲醇及其深加工产品获得了经济效益。当然,在甲醇生产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环境影响与环境污染问题。

1 焦炉气制备甲醇的基本工艺流程

焦炉煤气中含有20%以上的甲烷,将焦炉煤气中的甲烷转化成一定比例的一氧化碳和氢气,即可达到制取甲醇工艺条件的合成气组成要求[9]。焦炉煤气合成甲醇的主要反应如下:

甲烷转化反应式为:

CH4+O2CO2+2H2

CH4+H2OCO+3H2

CH4+CO22CO+2H2

防积碳反应:

C+H2OCO+H2

甲醇合成反应式为:

CO+2H2CH3OH

CO2+3H2CH3OH+H2O

焦炉气的主要成分中除了含有制备甲醇所具有的有效成分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外,还含有25%左右的甲烷气体以及少量的焦油、苯、萘、氨还有硫化物等化学成分,要使甲烷转化为有效成分才达到利用的目的,剩余的一些成分是对甲醇的合成是没有作用甚至是有害的,焦炉气的清洁化处理和甲烷的高效转化才是合成甲醇技术难点[15]。

图1 焦炉气制备甲醇工艺流程简图

焦炉气通过初步的净化处理后进入到气柜,再经过焦炉煤气压缩机达到所需要的压力,进行加氢转化,进而使用干法脱硫,最终使焦炉气中的总硫含量≤0.1×10-6,接着使用催化氧化的方法把焦炉煤气中的甲烷、CmHn转化成合成甲醇的有效成分氢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经过压缩机增加压力到5.5MPa后送到合成塔开始甲醇合成生产,生成含有少量水和二甲醚、乙醇等杂质粗甲醇,最后对粗甲醇进行精馏得到产品甲醇[10],其工艺流程见图1。

2 焦炉气制备甲醇产生的环境问题

使用焦炉气作为原料气制备甲醇工艺, 虽然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少焦炉气放散所引起的诸多环境污染问题, 但是在整个甲醇的生产过程中也难免造成了其他一些影响环境的因素。这一类项目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可以划分成以下方面:对周围环境空气、水体、声环境的影响已经产生的尾渣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2.1 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焦炉气制备甲醇项目对环境空气的影响表现为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气污染源,主要包括:

1)精脱硫升温炉以及转化预热炉燃烧合成、精馏弛放气。其主要成分为氢气和一氧化碳,它们经燃烧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由不少于20m高的排气烟囱进行排空,对环境的影响相对比较小。

2)排放预热焦炉的烟道气。从转化工段传递到预热炉,得到甲醇贮罐里面的放散气以及精馏甲醇而产生的不凝气的混合气体,混合气体的主要成分为氢气和一氧化碳,经燃烧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必须使用H20m的排气筒对其进行排空处理,排气的速率可以达到5300m3/h。

3)甲醇经合成使用触媒还原以后放空气。还原后的混合气体主要存在于甲醇合成工序的开车初期,大致的排放时间为3小时,主要成分为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最后可以送到锅炉用来燃烧使用。

4)合成工序排放驰放气。改驰放气出自甲醇合成工段的洗醇塔塔顶,它的排放量为8200m3/h~8400m3/h,驰放气的主要成分为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气等,最后可以送到锅炉进行燃烧。

5)贮罐区的放散气。这部分放散气主要来自甲醇合成工段的闪蒸槽以及粗甲醇减压装置的释放,这些放散气的成分为氢气还有甲烷等,它的排放量180m3/h ,可以送到转化工段预热炉进行燃料使用。

6)冷凝器不凝气。这些不凝气主要出自甲醇的精制工段的冷凝器,不凝气的成分为氢气和一氧化碳等,它的排放总量约45m3/h ,可传送到转化工段的预热炉作为燃料使用。

7)如果发生生产事故,甲醇的生产装置就会变成为间断生产,那么它的原料气即焦炉气必然会实施放散。焦炉气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多、成分非常复杂, 且大部分都具有毒性。

2.2 对水环境的影响

焦炉气在制备甲醇工艺中的各个工段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和不同类型的构成污染的废水排出,其污染的来源及主要的污染物如下:

1)甲醇生产用气柜的水封排水。主要来源为煤气处理气柜的水封系统,以生产规模达到10万t/a甲醇工艺来考虑,气柜水封的排水量为1.0m3/h~2.5m3/h。这种废水的污染物主要是硫化物、氨氮、CODcr、氰化物、悬浮物、挥发酚、石油类等。

2)甲醇转化包括合成工段以及精馏工段均会排放废水。这些工段的排水量为3.2m3/h~3.6m3/h,这种废水的污染物主要是CODcr、氨氮等。

3)脱盐工段水站排水,也可以称为化学工艺处理排水。该工段的排水量大约为10m3/h,这种废水的污染物主要是盐类和悬浮物,污染程度较小。

4)甲醇厂区循环水系统综合排水。这种废水的污染物主要是悬浮物和盐类等,基本为清净下水,可直接排放。

5)厂区内生活产生污水。这种废水的污染物主要是CODcr、氨氮、悬浮物、石油类等,需送至生化处理系统处理。以上工段产生的废水,尤其那些是污染程度较为严重工段的排水,不可以直接排放,否则会污染周边地区的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因而要将这些废水经过污水处理站进行污水处理后方可以循环使用或外排。

2.3 固体废弃物的影响

焦炉气制备甲醇整个工艺流程中,在脱硫工段要使用脱硫剂,脱硫剂含有氧化铁、氧化锌以及氧化锰;在甲醇生产的催化转化过程中将排放出废弃的转化催化剂以及铁钼转化触媒;在该流程的甲醇合成工段会排放出含油铜、锌以及铬的催化剂等。其中,一部分危险废物的废弃催化剂需要进行比较妥善的处置。这些固体废物可以由提供催化剂的生产厂家自行回收也可以送到拥有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资质的企业及部门进行回收处理。另外的固体废弃物还包括了其配套工程的锅炉用灰渣还包括少量的生活废弃物。

2.4 对声环境的影响

焦炉煤气生产甲醇过程中所产生的噪声污染主要由各种机械动力设备的机械振动和空气湍流引起。机械振动噪声主要来源于空分工段的空气压缩机、压缩工段的焦炉气压缩机、合成车间的循环压缩机以及工艺过程中的各种泵类等机械动力设备。若不采取措施,将对厂区工作人员以及厂址周边的居民产生不同程度的噪声影响。

篇5

[关键词]建筑施工;环境破坏;控制措施;环境监督管理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02-0099-02

1 在施工中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

1.1 噪声污染

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建设环境噪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噪音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甚至给周围公众带来健康危害。根据环境监测部门监测,施工现场的噪音高达100分贝,大大超过国家有关施工现场的规定,噪音是对居民反应最强烈和最常见的施工污染问题。现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中的搅拌,运输,浇筑混凝土等环节是建筑施工的主要噪声源。另外,挖掘机,推土机,运输机械,打桩机,切割机等也是施工过程中造成噪声的污染源。

1.2 大气污染

空气污染是最直接、最严重的环境破坏。城市建设一旦开始,各种机械设备及配套设施的使用会使HC,TSP大气,烟尘和其他指数明显增加;另外,基本的工程施工现场土方开挖,装卸和运输过程中的粉尘,充满灰尘,管网布局,对开挖产生的扬尘;建筑材料(石膏,水泥,砂,石,砖,等)的现场搬运和堆积的灰尘,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TSP也是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不仅使居民的健康受到危害,引发各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同时,减少城市的空气能见度,对邻近的周边地区的产生更大的影响。

1.3 水污染

城市建设的施工现场一般都是泥,在施工过程是可以使水中含泥沙量增加,污水直接通过城市的地下排水管网,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如果随意排放,会造成地表水的污染,严重时甚至被污染的饮用水。此外,施工人员生活用水也会产生施工现场的污水。此外,由于城市建设需要挖深基础,造成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严重的还可能造成建筑物或道路塌陷等。

1.4 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物污染是传统的污染,包括土地平整,在多余的土,石,砂,建筑垃圾,工程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主体,如砖和水泥基相的建筑垃圾和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每天大量的工作和生活,生产垃圾生活垃圾,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对土壤和环境造成污染。

1.5 光污染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城市高层建筑,室外装饰技术的更新,霓虹灯等设备的话,玻璃幕墙随处可见。这带来了令人头痛的光污染。科学研究表明,光污染影响人体生物钟是非常大的。长期的光污染使居民会生物钟紊乱,引起头痛,失眠等症状;还会引发“热岛效应”的城市。特别是在夜间照明光干扰周围居民。泛光灯给施工现场附近的居民带来了无限的烦恼:大功率的人造“小太阳”,把附近的村庄变成众所周知的不夜城。

2 减少建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应采取 的措施

2.1 科学规范化制定建筑施工方案

对周围的环境和整个工程的正常施工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的影响项目施工计划的制定。因此,在环保项目,制定合理的可行性方案,加强控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施工期间在早上7点至晚上9点,禁止高噪声设备的施工和倾倒砂卵石,尽量安排在白天施工,减少光污染和环境噪声污染。

(2)施工车辆的轮胎必须经过冲洗。为了防止泥浆被进出的车辆将带出现场,产生粉尘污染。

(3)根据总体布局摆放材料,规定工程结束及时清场。

2.2 施工过程阶段降低对周围环境影响的措施

2.2.1 噪声防治

尽量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减少同时施工机械作业噪声大的数量,以降低声源,减少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建立隔音室,作业棚等,以减少强噪声的扩散。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的现场管理,建立施工现场管理和监督制度,严格控制夜间施工噪声施工不得超过环境噪声标准的区域。①针对不同施工阶段,还应按照《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对施工场界进行噪声控制,尽量减少施工期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还需加大建筑施工噪声防治的宣传力度,使得施工单位真正意识到降低噪声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②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尽可能在白天施工,以免影响施工现场附近的居民晚上休息。无特殊批准,禁止公休日作业。

2.2.2 大气的污染防治对策措施

施工组织前充分的准备。工程实践表明,充分有序的施工组织和现场的施工会给企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施工阶段之前确定开挖顺序,进行科学研究的数量分析,精心组织,充分利用开挖的土方回填,减少土方量,减少环境污染;通过区域建设布局研究,土壤挖掘合理的路线,减少运输时间。①为了加强施工现场文明施工管理,主要道路必须硬化处理。采取防尘洒水等措施,定期堆放的土方可能产生粉尘,有必要覆盖或堆放在固定区域。当风速容易产生粉尘较大,暂停工程的土方开挖,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扬尘。②封闭施工区域,利用新技术避免在施工储存,装卸,运输过程中产生过多粉尘。③监督和控制运输车辆。运输车辆不得超载,材料不得超过车帮并采取有效措施,车辆出现场必须在清淤除尘,对车轮进行喷洒除尘。④不乱扔建筑垃圾。施工垃圾应及时清运并在指定的区域处理。不能及时清运时,可建立临时封闭垃圾场。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垃圾应设立一个专门的楼层垃圾运输通道。⑤周边建筑的立面用密目网,阻止灰尘进入现场周围。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缩短施工期,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2.2.3 废水污染防治对策

应将排水系统以雨污分流设计,水活用水经化粪池后,将自动设备清洁水油分离后,进入污水管网。由于施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产生污染有多种因素,污染也是多方面的。最有力的措施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现代化施工水平,工程设计要充分考虑与城市周边环境的融合,只有这样,才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4 固体废物污染预防和控制

固体废物的污染问题也不可忽视,应注重从源头抓起,加强监督检查和服务功能。此外,立法部门应完善法律法规,制定施工灾害防治实施细则,尽量详细、具体、有针对性,使建设单位可方便地执行。

2.2.5光 污染防治对策

合理调整作业时间,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夜间施工时,合理调整灯光的照射方向,以确保现场施工操作有足够的光线,并注意避免对周围居民形成光污染。

篇6

关键词:沉井下沉;影响特征;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U443.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采用沉井结构和施工工艺设置水处理地下结构物已被广泛应用于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市政道路雨(污)水提升泵站等工程中。对于大多设于城郊结合部的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及处于城市密集区的市政道路雨(污)水提升泵站,沉井的施工在从地面沉入地下的过程中,因其对井周边土体造成的变形或失稳,必然会使井周一定范围内可能存在的地下管网、地面建(构)筑物的安全形成威胁并导致破坏。

一、沉井下沉的阶段过程

1、自然下沉阶段

在抽取刃脚下的垫木后沉井依靠自重切入土中至井身自重重力与井身内外壁摩阻力和刃脚下土的抗力达到平衡时停止,在排除施工方法的影响因素以外,其切入深度与井身自重及土的物理力学指标有关。

2、取土下沉阶段

即采用一定的施工方法不断去除井壁内侧和刃脚下的土,卸除刃脚下土抗力和井壁内的摩阻力,井身依靠自重力克服井壁外侧土的摩阻力和进内土的浮力,逐步下沉至重力与外侧摩阻力、刃脚下土抗力及水的浮力(不降、排水下沉时)平衡时,停止下沉。

二、自然下沉阶段对井周土体的影响

在自然下沉阶段,井身以一种切入的方式沉入,依靠较大的自重力对土体产生剪切破坏并挤压井周和刃脚下土体至密实和周围地表隆起。土体在井周隆起的范围及高度视切入的深度和土质状况有关。理论上并没有相应的计算方法来基本确定该阶段土体隆起的状况,实践中的监测监控表明其全部影响的范围在水平向约为切入深度的1/2不足。由于自然下沉阶段的下沉深度占整个下沉深度的比例较小,同时取土下沉阶段对井周土体的影响范围将覆盖该阶段的影响范围,因此该阶段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可不考虑。

三、取土下沉阶段井周土体的受力状况

一)、现有沉井下沉验算中关于井壁与土体摩阻力的计算规定

1、在沉井设计和施工前的专项方案中需进行沉井下沉验算,即须考虑在自重作用下井体能否克服井壁外侧与土间的摩阻力、地下水的浮力、地层对刃脚的抗力,从而安全顺利的沉到设计标高位置。

2、计算参数可通过计算和地质资料得到,而对于T值,其为下沉深度H的函数,可理解为当井身下沉至(刃脚下端到达O点)时土体所受的总摩擦力。

二)、沉井下沉过程中沉井对周边土体作用力的分析

1、为便于分析,假定整个沉井高度范围内为均匀土、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均一。理论上沉井下沉至O点时土体对井壁的总的摩阻力就等于,而其变化状况则是深度的一次函数呈三角形。

因此沉井在下沉过程中不断克服越来越大的摩阻力从而表现出下沉速度由快逐步缓慢的现象。同样理论上井壁上任一单位面积的摩阻应力F应为定值并等于f。

2、因此从理论上讲沉井在下沉过程中,其井壁对周边土体主要的作用力有:

①向下的井壁对土体的摩擦应力F=f

②总的摩擦力对O点以下土体的垂直作用力,在O点处最大,并随着距O点在任何方向上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③土体本身的自重应力 ,―土的重度。

四、井周土体在外力作用下的破坏状况

1、以上F是一个应力定值,不随深度的变化而变化。F产生对土体的一个垂直向下的剪应力,根据布辛奈斯克的弹性力学解答,该剪应力随着距作用点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也就是说:

①当下沉时由摩擦应力F而产生的对土体的剪应力如果小于周边土体的抗剪强度,则井壁沿土壁下沉。

②当下沉时由摩擦应力F而产生的对土体的剪应力如果大于周边土体的抗剪强度,则将周边土体垂直剪断而下沉。

③必须是最紧靠井壁附近的土体最先被剪断并随井壁下沉。

2、下面再看总的摩擦力对O点以下一段已卸除土体的作用力所产生的破坏。弹性半空间体表面上作用一个集中力时,半空间体内任意点土单元的应力共有x(水平向)、y(垂直与x、z方向的纵向)、z(垂直向)三个方向的剪应力和压应力六个分量应力。为简化分析,考虑到剪应力相对又相等,可忽略剪应力的作用。

在和(刃脚下还未除土抗力)两个主应力的作用下,土体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其莫尔园在土的抗剪强度包络线内则土体是稳定的。

但是为使得井身能够下沉,在取土下沉的过程中必然要去除刃脚下一段高度的土以消除地基土抗力,这样则趋向于0(不排水时则接近水的深度压力)。同时随着沉井的下沉不断增加,至一定深度时,当莫尔园突破土抗剪强度线时,土体首先在刃脚处剪切破坏并逐步向土体内延伸,同时发生局部坍塌并导致破坏面上土体下沉,直至井壁再次下沉至未取土面使增加、莫尔园半径减小至抗剪强度包络线内时土体稳定为止。

随着不断的循环取土而且井身下沉速度的减慢则土体不断的破裂,土体沉降的范围越来越大,实践证明该形态与实际施工时的状况是吻合的。

3、以上用简化了的土单元平面应力结合土的抗剪强度理论基本得出土的破坏原因和形态,这样也可根据莫尔―库仑理论的极限平衡条件得出土的破裂面与井壁的角度,即(假定为无粘性土),同时其破裂起点肯定在刃脚下端,则沉井在整个下沉过程中对井周土体的影响范围其在地面上的水平影响宽度为。其中H是一个变量,即随沉入的深度不断加大,B也不断加宽且是出现多道破裂面。对于我们南通地区一般的粉砂土、砂土,其在22~28之间,即可推算出最终的影响宽度B约等于井高的0.65倍。

五、减小井周土体下沉影响范围的措施

当前沉井施工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有些化工厂的环保达标改造工程中,有些沉井甚至必须做在已建厂房内。因此,沉井在下沉时对周围土体的破坏范围内往往都有地下或地上的建(构)筑物,所以在无法对沉井本身移位的情况下必须采取措施。通常一般有:

1、定向注浆,以提高土的内摩擦角和内聚力,达到固土的目的,此法较便捷有效,但在施工过程中需根据土质情况控制好压浆压力,以防破坏地下管线或构筑物的结构。

2、在地下或地上的建(构)筑物内则一定位置压入钢板桩,以隔断土体的破裂坍塌。其深度要经过计算以保证钢板桩下端有一定的深度以防沉井过程中钢板桩土体下沉而带动钢板桩下沉。

3、在地下或地上的建(构)筑物内则一定位置设置水泥搅拌桩,其作用同于钢板桩。

4、在井周采用触变泥浆护套、灌砂、空气幕墙等措施以减少井壁与土间的摩擦力从而减小对土体的外力。

5、由于随着井下沉的不断加深,需克服的摩阻力越来越大,下沉的速度越来越慢,刃脚下载后导致外侧土体部分的破坏则越严重。因此在下沉到下部时一般控制土的深度,以防突沉或过沉。也就是说尽量的减小刃脚下的土深度和范围也是减少土体下沉失稳的措施之一。

六、有关问题

尽管土体的破坏形态通过理论分析并在实践中得到相关应证,但影响的范围并非如此简单,它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1、下沉的阶段性问题,以上分析都是建立在一次下沉的工况基础上的,对于一些大型的沉井必须要进行多次下沉,则其下沉过程中对土体的作用力关系要较一次下沉的要复杂。

2、一般沉井深度范围内的土质并非均质的,可能由不同的土质和层厚组成,这样,所产生的摩阻作用是一个变化的折线。

3、勘测的土的物理力学指标与施工工况不相吻合,是否采用降水或排水施工都对土的有关指标和重度有影响。

篇7

摘要关于直流温排海水因为加氯控制海生物/微生物的研究早在1924美国就开始应用,且随着加氯对环境的各种负面影响的不断出现,针对性研究也不断深入。我国关于余氯对水生生物及其周边环境的影响研究起步较晚,至今没有形成余氯排放的强制性标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强制性排放标准的出台是必然趋势。通过本文论述可以使我们密切关注余氯排放对于杭州湾影响,并取得应对将来可能的排放限制的技术储备,使得秦山二核不仅是一个经济效益的贡献者,更是是一个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的贡献者。

关键词余氯排放环境影响措施

一、海水冷却系统现状

核电海水冷却系统的冷却对象主要是凝汽器,还有少部分作为密闭冷却水的冷媒水,单台机组海水循环量约为30m3/s,海水从引水口经暗渠明渠,到达旋转鼓网,然后送达各用户点。海生物/微生物控制方案由原先的电解盐水,因为诸多集中问题,改为外购次氯酸钠溶液直接投加,投加方式采用在取水口/鼓网前冲击性,每天一次,每周5次,每次每个机组5吨。

秦山二核四台机组由于投运时间的差异,海生物/微生物污染情况有所不同。三四号机组由于运行时间相对短,从大修打开的凝汽器出水穹室看,还不算严重,海生物主要以水螅虫为主,有少量藤壶。一二号机组的情况和三四号类似,但情况相对严重些,在鼓网处就发现较多的贝类海生物,而且打开的凝汽器及管道的情况也要严重些。总体来说,除了一些局部区域,秦山二核的海生物控制是受控的。

秦山二核的海生物/微生物控制得益于两点:1.相对高剂量的次氯酸钠投加;2.海水的高悬浮物。

尽管我国尚未对电厂温排水余氯排放还没有制定强制性标准,但国际上,这种标准却是十分严苛的:氯会影响生物,在海水出水口不能检测到余氯。

二、国际上关于余氯对水生生物及环境的影响研究

海洋生态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食物链交错存在,任何一个种群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种群的巨大变化,余氯产生的影如下:

A.余氯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B.余氯对贝类的影响

C.余氯对鱼类的影响

D.余氯的其他负面影响

1.余氯导致的氯代烃污染

2.余氯对腐蚀的影响

三、对策

从前面部分的阐述我们总结如下:

1.在目前次氯酸钠溶液剂量条件和海水水质条件下,海水冷却系统的海生物/微生物基本可控;

2.3/4号机组由于投运时间短,海生物/微生物控制情况好于1/2号机组;

3.余氯排放将对周围水系的水生物产生诸多负面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实际影响程度需要数据来评估;

4.目前的余氯排放水平从次氯酸钠溶液投加剂量和类似系统的经验来看是过量的。余氯的检测需要常态化;

5.高余氯将导致系统潜在的高腐蚀速率,影响设备和管道寿命

6.高余氯导致高THM,影响环境安全;

7.我们国家暂时没有强制性的余氯排放标准,但我们需要未雨绸缪,为将来面临的瓶颈做好充分的技术储备。

为此,我们我们将来的工作计划围绕着:

A.如何降低余氯的排放

从次氯酸钠溶液实际使用来看,基本满足了对系统海生物/微生物的控制,但我们缺乏对系统各监测点余氯的监测,这种监测是应该常规监测;监测点的设立包括凝汽器海水进水,凝汽器海水出水,海水排放口。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大致了解余氯在系统内的衰减曲线,为次氯酸钠溶液的投加浓度提供依据。

1.海水冷却进水:从加药点5ppm浓度,到凝汽器进水可以考察余氯的基础消耗,主要被系统的COD和悬浮物消耗;

2.海水冷却出水:经过凝汽器的温升,余氯的消耗;

3.海水排放口:这点数据是最重要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对环境的影响,也是未来环保监测点。

现在,我们有了专利的次氯酸钠溶液增效剂技术Act-Brom活性溴技术,通过将次氯酸钠溶液中的氯部分转化成溴,从而显著提升其整体杀菌效率;从另一方面来讲,同等效率的杀菌效率,次氯酸钠溶液的用量理论上可以降低80%。从大量实际使用业绩来看,大约可以降低50%。

我们知道,次氯酸钠溶液的杀菌能力主要是由次氯酸钠水解产生的次氯酸贡献的,pH越高,它的杀菌能力越差,因为次氯酸的产生越少。通过将次氯酸钠转化为次溴酸钠,杀菌效率显著提升是因为次溴酸的杀菌效率明显高于次氯酸,更为重要的是次溴酸根也是有杀菌作用的,而次氯酸跟是没有杀菌作用的。

我们的水体pH一般接近8,在这种条件下,次氯酸钠溶液的杀菌效率几乎已经损失了80%。这是ActiBrom活性溴技术为什么显著提升次氯酸钠溶液效率的根本原因。在实际应用中,氯转化为溴的效率不可能是100%的,这取决于ActiBrom产品与次氯酸钠溶液的配比投加浓度,所以实际使用中,杀菌作用的是次溴酸、次溴酸根、次氯酸的混合物;实际监测中,我们依然测定余氯,即使海水冷却进水的余氯目标浓度降到0.1-0.3ppm时,实际使用经验告诉我们足以满足系统的微生物/海生物控制,可以放心地将次氯酸钠溶液的使用量降低一半。

B.如何对现在余氯排放对水生物的影响进行评估

篇8

作者:周向红 薛美琴 单位: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

本文在梳理以上分析理论和工具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借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3A评估步骤(充分性评估、可行性评估、可能性评估)[5],并结合水和环境卫生服务在中国农村的供给情况,重点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1)水和环境卫生服务是否容易获得?主要从时间成本进行评判,包括取水时间为往返厕所耗费时间等。(2)水和环境卫生服务使用情况如何?主要从设施、服务的质量以及可持续性方面进行评价,涉及问题有饮用水的质量、厕所的质量、以及能否长期使用。(3)水和环境卫生服务能否覆盖目标人群使用。尤其是妇女和儿童等。(4)水和环境卫生服务能否产生预期效果?着重从经济、社会、生活质量,以及人的尊严等方面进行评估。陕北黄土高原梁峁丘陵沟壑区。近年来,该地在各级政府、国际组织的指导和帮助下一直致力改变取水难、环境卫生差的状况。2005-2007年间志丹县改厕受益人口28975人、解决饮水人口7540人、全县卫生饮水的普及率达到52.6%,居民生活饮用水4项指标合格率100%。课题组于2009年10-12月随机选取了4个改水改厕项目村———保安镇张沟门村和沙道子村,顺宁镇百草台行政村和保娃沟门村进行了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问卷和访谈内容包括改水改厕前后情况,村民对于改水改厕的满意度情况等。课题组共发放问卷200份,获取有效问卷192份,问卷样本符合正态分布,问卷对比数据均通过卡方检验。访谈采用结构式访谈的形式,共访谈当地村民7人,其中卫生室医生2人,小学教师2人,家庭妇女1人,学生1人,村干部1人。

水和环境卫生服务的获取改水以前,志丹县当地农村的饮用水及生活用水主要是井水以及河水,取水不便,很多农户家庭需要花上大量时间挑水以满足日常饮水及用水需要。改水项目的实施为当地农户取水用水提供了便利,69.1%的问卷调查家庭在改水后,家中有了自来水;不少农户家庭有了自家独立的水井;一些村深水井打造,用水情况有了很大改善。根据陕西志丹县4个改水改厕项目村的问卷统计,改水后,取水时间在10min以内的家庭达到了72.9%,而取水时间在40min以上的家庭仅为0.8%,改水使村民取水时间大为缩短。改厕以前,志丹当地农户家庭使用的厕所主要是简陋的茅厕或是露天的粪坑,70.2%被调查者的家中无独立的厕所。改厕后,被调查者家庭自家有独立厕所的家庭也占到了83.4%,使用无害化卫生厕所的比例达到了72.0%。在访谈以及观察中,课题组成员也了解和观察到,无害化厕所一般都建于房屋的旁边,用厕的便利度相较于以前也大大增加。46.4%被调查者在改水以前往返厕所需的时间在1min以内,15.6%的被调查者在5min以上,改厕后,往返厕所在1min内的比例增加到了59.4%,而需要5min以上的比例降低到了8.3%。因此,水和环境卫生改善工作基本达到预期目的,大大提升了当地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品质。水和环境卫生服务使用情况42.4%和38.2%的问卷调查家庭认为“与5年前相比,所在区域的安全饮用水”有“明显改善”和“有一定改善”,改水后,卫生饮水普及,水质改善,这些都是改水受益家庭所深切体会的。在通有自来水的家庭,或是房屋附近有水井的家庭,取水用水都比较方便。但是通过村民访谈,一些村民也反应,虽然取水便利了,饮用水的水质有所保障,但是一些饮用水还存在异味,需要更好地监测。43.1%和41.5%的被调查者认为“与5年前相比,所在区域的厕所状况”有“明显改善”和“有一定改善”。改厕后有顶、有墙、有门、有便池、有粪便处理设施的无害化厕所代替了以前的简陋的茅厕和茅坑。在改厕以前,当地村民顾虑最多的雨天和夜间用厕不便、污水泛滥、臭味弥漫、不小心会掉下茅坑等问题在无害化厕所建立后都基本得到缓解或解决。使用沼气式厕所的家庭一般使用沼气作为做饭的燃料,给生活也带来了便捷。不过,调查中也发现由于生活习惯等原因,一些村民建成的卫生厕所未得到很好利用。三联式厕所维护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成本,这些都妨碍了水和环境卫生设施的后续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前期资金的浪费。目标人群的使用在问卷调查中,39.47%和48.68%的被调查妇女“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改水后饮用水状况,30.26%和48.68%的妇女“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改厕后厕所环境卫生条件,比例远远高于“不满意”的情况,问卷调查的女性对于饮用水和改厕的满意度达到了88.16%和78.95%,比男性对改水和改厕的满意度86.84%和77.88%还要高。同时,3.8%的被调查者认为改水之后“孩子上学方便”,21.80%的被调查者认为改厕之后“孩子上学比较方便”。在家庭妇女、教师、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水和环境的改善,对于家庭妇女,家务劳动变得轻松,用厕隐秘性得到保障;对于孩子,学校饮用水、厕所卫生方面也有了很大改善。从问卷调查以及访谈来看,当地村民、妇女、儿童对于水和环境卫生的改善都是相当满意的。村容村貌。绝大多数村民认为改水改厕后,村容村貌得到很好改善。61.8%和27.2%的被调查者“非常赞同”和“比较赞同”。改水改厕项目实施后,村容村貌变得更好了,7.3%被调查者“不太赞同”这一观点,而“不赞同”和“很不赞同”的比例仅仅有3.6%。自豪感。在进一步的问卷调查中,79.4%的被调查者在改水改厕后对于自己的村庄“更加喜欢了”,37.6%和45.5%被调查者认为在改水、改厕后,亲朋好友对自家附近环境给予“很高”和“较高”的评价。环境卫生的改善也促进了村民对家园的认可。肠道疾病控制和预防。29.3%和55.0%的被调查农户认为改水改厕后,自己及家人的肠道疾病有“明显减少”和“有所减少”。在问卷和访谈当地的卫生室的医生中也了解到,改水改厕项目的实施,安全饮用水的普及以及粪便处理的无害化,使水质和卫生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从而使得以饮水传播和蚊虫传播为主的肠道类疾病的发生率大大下降。卫生观念及习惯。在调查自己和周边的人卫生习惯改善方面,38.7%和37.0%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明显改善”,55.5%和56.1%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所改善”,5.8%和6.9%的被调查者认为“和以前一样”,而“比以前差”和“比以前差很多”的比例均为0%。这说明,绝大多数当地村民对于改水改厕项目的实施对于其卫生习惯改善的促进持肯定的态度。但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过程中,也了解到当地村民一些落后的卫生观念和不良习惯,仍普遍存在,如:有相当一部分村民还是习惯于喝生水,如厕后洗手的习惯并未完全养成。经济促进。32.8%和42.9%的被调查者认为环境卫生的改善对经济促进“影响很大”和“有一定影响”。对于改水、改厕后,收入是否有明显好转,30.2%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明显好转”,56.6%认为“有好转”,而“比以前差”和“比以前差很多”的比例都为0%。对于改水改厕后村里投资增加的情况,19.8%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很大增加”,27.8%认为“有一定增加”,9.6%认为“增加很小”,25.1%认为“没有变化”,17.6%选择了“不清楚”。在调查及访谈中了解到,虽然一些村的蔬菜大棚经济、旅游业、蓄养业的发展与改水改厕带来的环境卫生的改善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村民对于改水改厕对经济促进作用及带来的机遇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晰。

农村改水改厕推进使农民对于水和环境卫生的服务更容易获取,水质和厕所卫生状况得到良好的改善,妇女儿童等焦点人群对于水和环境卫生服务的使用的满意度提升。同时,水和环境卫生服务提供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水和环境卫生的现状不断改善,农民对于水和环境卫生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不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改水改厕维护工作、农民意识等方面。结合问卷调查数据以及相关材料,课题组认为志丹在今后的改水改厕项目的推进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其一,改水改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应在继续推进改水改厕项目的同时,强调部门之间联动、精简服务供给环节、推进饮用水监测体系的建设、加强改水改厕工程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率。其二,加强卫生宣传与教育促进。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水和环境卫生,在改善过程中不仅能直接减少与水有关的疾病、减少劳动交易时间。各级政府应采取多种方法鼓励群众更积极主动参与到改水改厕项目中,使改水改厕项目成为转变农民健康认知、促进农民公共参与、转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缓解贫困的重要途径。

篇9

论文关键词:校园空间;环境行为理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相互渗透论

0引言

进入21世纪后,环境行为学的影响日益扩大,已逐渐应用到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实践中。作为环境行为学基础理论的环境行为理论成为许多建筑及规划设计的指导理论,在柳州高级中学的校园设计中,环境行为理论得到大量应用,设计人员综合考虑校园内各类空间环境的要素,从师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及行为模式出发,结合学校的文脉与文化性,注重“和谐自然”的意境,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创造出具有独特气质的校园空间。

1环境行为理论的基本理念

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着眼于物质环境系统与人的系统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对环境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方面研究,其基本目的是探求决定物质环境性质的要素,并弄清其对生活品质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环境政策、规划设计教育等手段,将获得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品质的改善中。环境行为学作为跨学科的研究理论,追求的是环境与行为的辩证统一。

环境行为理论是环境行为学的基础理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环境决定论,2)相互作用论,3)相互渗透论。环境决定论是指环境决定人的行为,外在的因素决定反应的形式,即建筑应与周围环境相统一,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相互作用论是指环境和人被独立地客观地定义,相互之间互相作用,其行为的结果是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们不仅能消极的适应环境,也能利用环境提供的要素,改变周围的环境,达到和谐统一。相互渗透论是指人们通过修正和调整物质环境,改变与我们交往的人们,从而改变社会环境。与相互作用论不同的是相互渗透论不是用二元论的观点考察人与环境,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的统一。

2环境行为理论在校园空间建构中的应用

2.1环境决定理论在校园空间建构中的应用

2.1.1‘和谐自然”的总体规划新柳高的基地位于柳江边上,离蜡烛山不远,有山有水的地理环境及柳州高中的历史文化沉淀,使得新校区具有“集自然山水之秀,汇人文气质之灵”的独特气质。在新校园规划中,采用“化零为整”的手段,利用中国传统园林的借景及对景的手法,不拘小节,达成一种建筑与山水无限融合的理想夙愿。通过分析基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建筑的主轴线与柳江平行,次轴线则将蜡烛山、基地与柳江联系起来。见图1.

利用圆弧的向心性,在外围用圆弧走廊将各个分散的教学楼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各功能建筑沿轴线有序展开,即规整又不失活泼。同时教学楼之间的连廊形成一个个相框,移步换景,与周围环境相融合,深得中国传统园林的借景及对景的手法的精髓。见图2.

2.1.2简约的建筑设计手法 在建筑形式的处理上,源自于广西的秀美山水赋予的灵感,建筑风格不再是旧有的简单呆板,力求新颖活泼,建筑设计与新区的环境相适应,表现一种腾飞、向上的气氛,同时增加新校园的识别性,在南北入口处,有五层高度上的扇形雨棚。中轴线由一系列的立柱开始,分隔了运动场对入口广场的干扰,并象征学生由此进入神圣的知识殿堂,通过中轴线宽敞的连廊,与辅助的西侧的连廊结合,可以到达主体建筑内部的各个区域,同时可以成为入口街道的标识。主体建筑涂料与混凝土、金属与玻璃的组合,柔和而又具有现代感。采用小尺度划分,以产生亲切感,简约的比例,塑造轻盈的外观效果,既减少了对学生的压迫感,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2.2相互作用理论在校园空间建构中的应用

2.2.1合理分区。整体设计基于人员活动流线和有机整体原理的空间序列组织方法,这是通过分析学校人员活动规律及建筑基地环境得出的结论,是相互作用论最直接的体现。

建筑理论家汤布利(1、w0mbly)对有机建筑给出以下定义:“假如一座建筑是有机的,它所有的部分应是和谐的,是一种连贯的表现,包括与环境之间的统一,它的居住者、建筑材料、结构方法、建筑地段、建筑用途、文化背景以及它所赖以生成的理念,每一个要素都是另外要素的产生的结果,一种有机的结构定义预言了生活,与使用者一起成长,呈现出它自身的基本现实或内在本质”。在该校园空间的建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有机整体的概念。而其内在的本质是基于人的活动流线与活动区域,能最大限度保证使用者的方便性与舒适性。根据功能分区,将体育活动以及绿化区临近新区主干道布置,有效阻隔了城市的噪声。教学区、体育区与位于基地北部的生活区呈三角型布置,分区明确,联系方便,互不干扰,从任何一区到其它两区均为最短距离。在中心校区的布局中,将全部教学楼以及办公楼、图书馆等,以一条贯穿的半室内步行街道相连,来自外部的自然光线和不同标高处的“桥廊”,暗示出城市街道般的空间特征,使空间的使用与发展导向一个良性的走向,使校园空间成为有机整体。见图3.

2.2.2相互作用理论在校园竖向设计中的应用相互作用理论在校园竖向设计中主要体现为在进行竖向设计时“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并且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新校园的设计中,尽量利用原有的地形,降低土方造价,将低洼地带体育场标高降低2m~3m,利用地形边缘的高差作为看台,节约建设成本,并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学生可以在体育场周围的草坡上休憩、玩耍或观赏比赛。在校园西侧,原有地形低洼,建筑避开这里布置,形成的空地作为自然景观,原有的水面保留并加以改造,多层次的绿化、景观形成的诗意校园空间可成为学生课余交流、放松的良好场所,并将成为个性发展的舞台。见图4.

2.3相互渗透理论在校园空间建构中的应用

2.3.1相互渗透理论在创造校园动态

空间序列中的应用动态的空间序列是指人们穿过一组空间的整体感受和心理体验,要获得良好的整体感受,在空间序列设计时要注重空间的大小、高低、狭长或开阔的对比,以及空间中实体建筑界面的变化的联系。在柳高校园的空间序列设计中,特别注重具有“穿越”意义的序列空间的创建。其关键就在于如何理解“穿越”这一空间构造的意义,让人怀着“前方似乎有不少有趣的东西可以一看”的一种期待,同时又不能让人看到全部,而将一些感动留到后面,这就是所谓的“穿越”。为了使柳高空旷的基地成为受人欢迎的环境,设计时以一系列四通八达的,开闭有致的交通空间,将大量的单个建筑联接成集合形式的校园平面。在中央部位创建一个中心校园区,周围用路径环绕,体育馆、报告厅等则像卫星一样在其外围布置,通过贯通连廊,环形连廊,相互连接,形成多层次的空间体系。

2.3.2相互渗透理论在营造“以人为本”交往空间中的应用 “评价一个校园规划好坏与否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与其他学生、教师、游客、艺术作品、书本及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校园规划的功能不仅仅是为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还在于校园规划能具备激发好奇,促进交流的特质,这样的校园氛围才是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校园中师生的交往活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及社会性活动,三种类型的活动是以交织融合的模式发生的。以环境行为理论为依据营造课堂教学之外的,适宜多元化教育模式的“广义课堂”成为新时期设计所关注的问题。相互渗透论是进行交往空间设计的关键。

教室以外的交流大多是以三五成群的模式,这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小群生态。因此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把教室走道尺寸放大,扩大了走道的功能,使之不再是单一的通道,而是具有一定的交流空间的复合空间模式。同时在进行绿化设计时,采用花墙竹墙,群体树本等,围合出大量半围合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通过各种小广场的设置,方便学生进行一些集合活动。并且在连廊中增加了可以休息的长凳,使之成为休息交流的空间。在中心校园内部,设计重视环境地景的对应与融合,加强视觉轴线的塑造,创造借景(远山)、亲水空间塑造及平原地景意象的延续。多层次的建筑布局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与学习群组,而各种形态各异的外部公共空间,围合半围合空间,以视觉的和物质的方式相互联结成网,成为具有自由流通的,不断变化的,动态统一的交往空间。

篇10

关键词:小微企业 融资环境 融资能力 实证研究

一、引言

目前,温州大约有14万家左右的小微企业,为温州贡献了96%的工业产值、75%的税收和95%的外贸出口,并吸纳了80%的人员就业。可见,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有生力量。

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是指能够影响和制约小微企业融资选择与运行过程的各种内外部因素的总和,分为内部融资环境和外部融资环境。内部融资环境是指对小微企业筹资管理有重要影响的内部因素总和,如企业规模、企业偿债能力、企业科技水平、企业经营者的能力、企业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开发、企业对融资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企业信用等。外部融资环境是指对小微企业筹资管理有重要影响的外部因素总和,如法律政策环境、金融环境、经济环境等。而企业融资能力是指在一定的经济金融条件下,一个企业可能融通资金规模的大小。融资能力是企业持续获取长期优质资本的能力,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融资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借着金融综合改革的东风,近几年来,浙江省和温州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法规、政策、措施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小微企业在此利好的外部融资环境下,其融资能力如何?小微企业一般通过两种方式获取资金:一是内源融资;二是外源融资。在经济日益市场化、信用化和证券化的过程中,外源融资将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Barbosa和Moraes(2003)对巴西三类制造业企业(服装、家具和食品)的回归分析表明,企业规模、资产构成和经营周期是企业资本结构三个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企业经营风险、盈利性、增长率、所属行业、通胀率以及所有者的风险容忍度等,企业年龄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则未被发现。因此,本文认为影响内源融资的主要因素有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影响外源融资的主要因素有企业规模、资产担保价值、企业成长性和企业竞争力。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盈利能力与外源融资负相关。生命周期理论与融资次序理论的分析角度和方法虽然略有差异,但两种理论综合起来反映出:企业发展初期通常先使用内部资金,在内部资金不足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外部资金。Titman和Wessels(1998)、Booth(2001)也证明了盈利能力与外源融资负相关。

假设2:抗风险能力与内、外源融资正相关,用速动比率指标来表示,它衡量企业用速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也反映企业抵御风险和利用资金的能力。速动比率对融资的影响有两方面:首先,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强,资产越安全,越容易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任而获得贷款;其次,企业营运资金能力越强,越容易通过自身经营获得内部融资,降低对银行贷款等外源融资的依赖。

假设3:企业规模与外源融资正相关。规模较大的企业较规模较小的企业信息透明度更高,经营风险小,符合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能够获得债权人较多的投资和贷款支持。

假设4:资产担保价值与外源融资正相关。由于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如果企业具有足够的可担保资产,对债权人而言,其所承担的风险会降低。因此,企业资产担保价值对企业外源融资能力具有正向的影响。Joseph E.Stiglitz和Andrew Weiss(1981)的均衡信贷配给理论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在考察银行与企业信贷博弈的过程中,引入了不对称信息和道德风险因素,提出了均衡信贷配给理论: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贷款对象倾向于能够提供充足、有效抵押的企业或项目。而中小企业难以提供足够的抵押和担保,因此较难获取商业银行信贷。

假设5:企业成长性与外源融资正相关。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债权人考察企业信用时,一般认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好成长前景的企业具有较好的信用状况。因此,企业成长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企业外源融资能力的大小。

假设6:企业竞争力与外源融资正相关。企业竞争力往往通过企业品牌竞争力、营销能力(可用市场占有率衡量)和荣誉度等来表现。银行等金融机构较容易获得企业竞争力的信息。可以认为,企业竞争力有助于提升企业外源融资能力。

(二)样本选择。本文以温州50家小微企业2009―2014年连续6年的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将2010―2011年的数据作为金融综合改革前的数据,将2012年的数据作为改革中的数据,将2013―2014年的数据作为改革后的数据,分阶段进行对比分析。

(三)模型构建。本文构建的模型主要为了分析影响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各项因素,并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在金融综合改革前后对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程度的变化。Berger和Udell(1998)的研究认为,英、美等国的中小企业最重要的外部融资渠道仍是银行贷款。此外,根据Bernanke和Blinder(1992)的研究结果:银行贷款在解决中小企业资金不足、融资困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小微企业仍然将债权性融资作为最主要的外源融资方式之一,企业的融资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债权融资比例。因此,本文选取资产负债率(TDR)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衡量企业的融资能力。其他解释变量如表1所示。本文设定的关于资产负债率和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模型如下:

TDR=α+β1ROA+β2QR+β3SIZE+β4CG+β5MBPM+β6GROW+ε

三、实证分析

从以上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总资产收益率由金融综合改革前的显著正相关到改革中的不相关以及改革后的显著负相关,说明改革前盈利能力越强的企业越容易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青睐,从而获得外源融资,因此盈利能力与小微企业外源融资能力呈显著正相关。而改革后随着企业盈利能力的不断增强,可以依靠自身经营的利润积累和留存收益进行内源融资,减少对外源融资的依赖,因此盈利能力与小微企业外源融资能力呈显著负相关。

反映企业抗风险能力的速动比率(QR)指标,不管是金融综合改革前、改革中还是改革后均与小微企业外源融资能力呈显著负相关,即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越强,资金营运能力越好,越倾向于通过自身的经营获得内部融资,减少对银行贷款等外源融资的依赖。

企业规模在三个时期与小微企业外源融资能力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我们的假设相一致,即企业规模越大,越容易获得外源融资。一方面,企业规模越大,可以进行多元化经营,规避经营风险,以获得稳定的资金流入;另一方面,企业规模反映了企业信息的不对称程度,规模越大的企业受到的关注程度越高,信息透明度越好。以上两方面因素都会使规模较大的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增加了企业外源融资的数量。

企业资产担保价值由金融综合改革前、改革中的无显著相关变为改革后的显著正相关。这说明改革前、改革中,资产担保价值对小微企业融资没有太大作用,原因可能在于小微企业整体所拥有的资产担保价值较少,获取保证贷款的资源有限。2009―2012年50家样本企业平均固定资产比例为25.02%、25.75%、22.99%、22.29%,四年的指标值都在26%以下。小微企业一般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资产较少、负债能力较低,寻求担保比较困难,大多不符合银行的贷款条件。据调查,小微企业因无法落实担保而被拒贷的比例高达23.8%,因无法落实抵押而发生的拒贷比例高达32.3%,两者合计总拒贷率高达56.1%。同时,由于融资市场上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尚未建立,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资金出借方不愿意将资金贷给小微企业。而改革后的2013年与2014年,资产担保价值与小微企业的外源融资能力显著正相关,原因可能是随着金融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对小微企业融资在财政、税收、公共服务、融资担保、企业整合重组等方面提供了大量优惠,使得拥有较多资产担保价值的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

反映企业竞争力的解释变量主营业务利润率在金融综合改革前及改革后与小微企业的外源融资能力无显著相关关系,这一结果与我们的理论预期不符。原因可能是借贷双方由于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银行等金融机构仅凭主营业务利润率这一指标不能全面了解企业的竞争力,使得这一指标的信号效应减弱。而改革中的2012年该解释变量与小微企业外源融资在10%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即企业竞争力越强,依赖企业的主营业务获取的利润越稳定,企业对外源融资的依赖程度相对减少。

企业成长性在金融综合改革前与小微企业外源融资能力显著负相关,即成长性越好的企业,往往盈利能力越强,也拥有较多的内部积累,其所依赖的外源融资程度越小。而该解释变量在改革中与小微企业外源融资能力显著正相关,这与我们的预期假设一致,即企业成长性越好,越容易获得外源融资。原因是恰逢2012年金融综合改革的热潮,国家、省、市和地方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和法规来助力小微企业融资。截至2012年末,温州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 706.66亿元,比年初增加191.62亿元,占全市企业贷款增量的30.9%,比年初增长12.65%,高于全部贷款增速2.99个百分点。发展前景较好、成长潜力较大的企业,其盈利较稳定,经营风险相对较小,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愿意向这类企业提供贷款。而在改革后的2013―2014年,企业成长性与小微企业外源融资能力无显著相关关系,原因可能是各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对盈利和风险控制的要求不断提高,同时区域债务危机负面影响持续,银行普遍加强了风险控制,加之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小微企业经营业绩下滑,成长性变差,持续性与稳定性均不足,缺乏中长期发展战略导向和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导致大量小微企业并不符合银行贷款的资质要求,从而严重影响了其外部融资。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在金融综合改革前,对小微企业的外源融资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是企业规模、抗风险能力、盈利能力及企业成长性,改革中的影响因素是企业规模、抗风险能力、竞争力及企业成长性,改革后的影响因素是企业规模、抗风险能力、盈利能力及资产担保价值。无论哪个时期,企业规模、抗风险能力均是影响企业外源融资能力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反映出资金供需双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用资方通过较大的规模、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向外界传递出强烈的正向信号,以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而从外部融资环境来看,融资服务机构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不足,政府改革和监管的措施不到位,尚未建立民间借贷的统一监管部门,对民间借贷的动态掌握、流向监控、预警预防等方面监管缺失。如何改善现有的融资环境,使温州小微企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从根本上增强融资能力,从而走上良性循环的融资轨道,本文建议如下:

一是完善法律制度。Thorsten等人(2002)对54个国家企业层面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法律制度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有一种特殊的运行机制,只有在与企业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要素不断得到完善和强化的情况下,企业才能真正得到快速成长。所以,政府有必要完善法律制度以促进小微企业成长,尤其是通过制度变迁来加快发展小微企业。二是构建多元化的间接融资体系。通过培养壮大中小金融机构、催生和培育民间中小金融机构及组建政策性中小金融机构等途径为各类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建立完善小微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需加快培育社会征信服务机构,规范信用评级制度,强化小微企业的信用观念。四是不断提升内源融资能力。小微企业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等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内部积累,可以减少对外源融资的依赖。S

参考文献:

[1]温州金融体制改革再回首――温州市金融改革试点调研报告[R].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2014.

[2]黄华红.新形势下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2014,(10).

[3]单娇,郭帅.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金融危机前后对比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12,(14).

[4]吴M,魏莎,陈天平.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江苏省中小企业的调查[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