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黄河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03-28 13:5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黄河的成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黄河上游 水电工程 移民问题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1.黄河上游水电工程移民所存在的问题
1.1黄河上游水库移民中,回族、藏族、撤拉族、土族、蒙古族等人口多,他们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文化、风俗、及生产方式,文化素质有较强的区域性特征,导致他们有不同的适应能力和安置要求,安置点和安置方式的选择难度加大。
1.2青海境内黄河上游处于半干旱地区、农牧业交界地带,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可用作耕地的面积小,单产收入低,人地矛盾相当突出,移民安置环境容量极小,移民长远生计难以保障。
1.3在建及开展建前工作的电站库区自省政府颁布有关禁建公告后,工程占地区抢开、抢种、抢栽、抢建(即“四抢”)现象严重。在电站开展实物指标调查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执法机制,停建令即变成动员令,致使“四抢”现象严重泛滥,实物指标调查演变成了被调查者、地方政府、业主利益的博弈过程,群众投机谋利的侥幸心理无限度地膨胀,从而严重阻碍了实物指标调查工作的进度,导致电站前期可研阶段的工作进展异常缓慢,给电站的建设进度和投资造成巨大影响;
1.4水电项目法人牵头组织移民前期工作难度大,前期工作周期长。现行移民条例明确规定了项目法人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要会同地方政府开展实物指标调查工作,负责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和规划报告的角色定位,且移民安置设计规范规定专业项目迁改建须达到初设深度。这些规定要求项目法人在项目前期阶段需组织协调规划、设计单位、移民迁出地与安置地政府,对施工区、淹没影响区、移民安置区的相关情况,进行全面、认真、细致地普查与核实。这些都需要合理的设计周期和时间,仅实物指标调查一项,从目前开展的在建水电站来看,此项工作至少需要两年至三年的时间。
1.5水电主体工程工期日趋缩短,而移民工程相对滞后,移民工作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随着水电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工艺的不断成熟和进步,主体工程工期日趋缩短,而移民安置工作大部分精力要做人的工作,其工程进度无法通过技术进步来加快。
1.6县级政府的行政手段弱化和执行力降低,其作为征地移民实施主体的职能不能有效发挥。目前,水电工程多属国家或省级重点项目,与县级政府利益相关度不高,且征地移民工作并未纳入县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绩考核范畴,在主观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基层单位从事移民工作的专业队伍均未受过专门的培训,其政策水平和专业素质普遍不高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扭转;加之县乡两级干部大多出自当地,有些甚至自身就是移民,由此基层政府较多考虑群众利益也就不难理解;
1.7单一的移民安置方式,使移民安置工作困难重重。在水电工程移民安置中,青海省以往一直采用传统的大农业安置为主的安置方式,取得过较好的成果,也为水电工程建设、移民安居乐业创造了条件。但是,目前黄河谷地适宜耕作的土地已基本承包到户,水库淹没线以上可开发作为耕地的土地已很少,可供选择的移民安置区普遍存在海拔高,环境恶劣,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发,水资源匮乏等诸多问题,传统的较为单一的以土安置方式已经很难满足移民多样化的安置需求。
2.黄河上游水电工程移民对策
2.1全方位的掌控项目的实施
有关部门要积极了解国家移民监理的政策和制度,实行合理的招标制度。在施工方进行施工时,积极的进行调查。查阅项目的前期计划并对项目进行积极的探究,找出施工方计划的缺陷。同时,也要积极的进行跟踪调查,对于不符合项目建设的地方,下达整改措施,如果其仍然不按计划进行施工,要立即要求其停业整改。直至其保证其按照规定施工方可。有关部门对于资金的投入数目和去向要加大监控力度,对施工方前期的资金预算进行调查,将施工时移民监理的资金使用情况要做到每使用一笔就到百姓中调查一笔。杜绝挪用、克扣、借用移民资金的现象。保证每一笔移民资金都可以为百姓造福。
2.2加大后期监理的重视
国家验收后,再对移民进行评价,这不是质疑国家。有关部门要充分的意识到后期的调查是为了让百姓可以更好的生活,防止因为移民而导致他们的生活水平降低,加大关于后期监理的关注程度。在项目完成后,对百姓的生产生活进行积极的了解,听取他们对目前生活的看法,积极的对他们进行帮扶,妥善的安置他们的生活生产。把他们现有的生活经济水平与移民前进行对比,最后要保持百姓的生活水平可以与以前持平或者是高于以前。巩固国家的验收成果,为百姓谋福利。
2.3移民管理的思考
认真研读国家对于水利监理的有关制度,保证其得以良好的实施。水利监理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关部门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国家的制度基础之上,制定出一套合理有效的水利监理制度。对于可能发生的问题,要做好预案,保证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的治理,保障项目的实施不受阻碍。对于突发的情况,首先要耐心的听取百姓的意见建议,站在他们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积极的找寻办法满足他们的要求。项目建设的过程中积极的倾听百姓的呼声,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了解他们的难处,并积极的想办法进行解决。关于施工团队的专业性要积极的加以了解,保证项目完美的执行。在移民监理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要全程进行跟踪了解,发现其中的不足。积极的探索使得移民监理实施正确的方式方法。
2.4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提高移民工作,首先应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度,在此之前,可由相关部门牵头,成立专门的移民政策研究机构,通过将学术界、工程界以及政府机构的人员引入,集思广益,制定新的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征地、移民的相关管理制度、政策或者实用性强的规范、规程,指导移民工作,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2.5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增强专业能力
加强移民工作的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参与人员的素质,针对移民工作的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加强对干部队伍的教育和培训,重点抓干部思想的转变,培养其科学分析问题的意识,不断提高与移民相关的专业知识水平,为完成后移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6深入开展移民问题的相关研究
应与大学及其它科研单位的相关专家、学者一起,结合我国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开展广泛的调查和有目的的专题研究,其中包括:移民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移民信息管理系统、征地和移民监理办法、移民听证会意见采纳管理办法、新工程征地补偿和移民经费拨付办法、新工程移民安置方式研究等等。将相应的成果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并加以改进,解决制约工作中的难题。对已取得良好效果的措施进行经验归纳、提炼,制定出一套科学完善的政策法规。
总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目的是为百姓造福,只有有关部门加大对于移民监理的重视及执行,善于发现其中的问题并积极的进行解决,保持水利监理可以良好的实践且得到积极的发展,才能为百姓谋福利奠定基础,进而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晓萌、罗强、姚凯文、孙玉贤.水库移民安置效果综合评价研究[j].电网与清洁,2008,24(2)
篇2
一、细致体验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写出来的文章也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是“无病”之作罢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要想在文章中写出真情实感,就要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学会从生活中汲取素材,把作文教学融入富有情趣的生活之中,为学生接通生活和作文的“运河”,这样学生的文章就不会言之无物了。
二、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才的先导,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它以需要为基础,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感染学习对象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他们交朋友。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之后教师还要给学生创造的机会,让学生“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我文表我情”。例如,写作《记一次劳动》,我利用实践课把学生带到我校的植物园,聆听专业技术教师讲解如何栽花,让学生亲手实践后再写作文。实践出真知,实践才能写出好文章。无论学生写得如何,只要是学生亲手采撷的生活“浪花”,发乎心,取之事实,无论“浪花”美不美,都要予以肯定与欣赏。这样学生就会渐渐喜欢作文,对作文感兴趣,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性循环。其次,要指导学生细心观察、真切感受周围的事物,当学生接触的事情多了,感受深了,就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写起作文就会激情饱满,得心应手。当学生兴趣盎然时,教师还会为学生的作文发愁吗?
三、开展课外阅读
篇3
名利前茅是一个成语。
名列前茅的释义为古代楚国军队行军时,前哨如遇敌情,则举茅草发出警报,后来以“名列前茅”字面意思是指名次排在前面,形容成绩优异。
出处为《左传·宣公十二年》:“蔿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与之有关的典故为春秋时期晋国派大将荀林父做统率援助郑国,还没到黄河边郑国就投降了楚国,他们执行楚国的法典,楚军分右、左、前、中、后五军,由前军拿着茅草当旌旗开路。晋军中军辅佐先不听荀林父的指挥而攻楚,结果大败而归。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乙]
题木兰庙
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丙]
木兰从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丁]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鞲理丝黄。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选自《木兰诗》)
探究练习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黑体词语。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2)赏赐百千强()(3)著我旧时裳()(4)双兔傍地走()(5)少习骑,长而益精()(6)木兰乃易男装()(7)市鞍马()(8)朔风裂人肤()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
(4)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3.体悟[甲][丁]中画横线语句,分别提取一个成语______、______。
4.[甲]文中与[丙]文中的“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意思大致相同的是哪三句?
5.[甲][丙]两文均写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请分别找出有关的句子。
6.[甲]文中的哪句话反映了[丁]文中的“秣马备戎行”这一内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7.选出对[乙]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诗人一开头就用一个“作”字把北朝民歌《木兰诗》的诗意高度概括出来。这个“作”字很传神,它既突出地显示了木兰的特殊身份,又生动地描绘出这位女英雄女扮男装“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要不,“同行十二年”,伙伴们怎么竟“不知木兰是女郎”呢?
B.诗人在诗句“梦里曾经与画眉”中借取《木兰诗》“当窗理云鬓”的意境,运用一真一梦、一主一辅的衬托手法,借助梦境,让木兰脱下战袍,换上红装,运笔尤为巧妙。
C.诗句“几度思归还把酒”刻画了木兰矛盾的内心世界,“几度”二字,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种内心矛盾的深刻性。
D.诗人通过“把酒”“祝明妃”,把木兰对明妃的敬慕之情暗暗地透露出来,把木兰内心的矛盾统一起来,运用对比手法,使木兰和昭君灵犀一点,神交千载,倍觉委婉动人。这无疑也正是本诗值得特别称许之处。
【李国辉/设题】
本期参考答案
篇5
“专啃教材,守在教室,圈在学校,关在家中”,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写照,学生缺乏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生活的机会和时间,这样下去,就不能实现新课改的要求,就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明确的建议,下面笔者结合农村教学的实际情况,谈一谈认识与做法。
一、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兼具素材性和条件性课程资源的两种性质,即教师不仅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利用,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因此,如何更快、更好、更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教师这个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便成为课程资源建设中的首要问题,也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所谓“良师兴国”就是这个道理。
语文学科课程涉及面极广。作为教师,不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做到具有上知天文地理,下知市井风俗,涉猎古今中外,通晓各种文体的篇章教学技能,还要具有深厚的基础理论和教学技能,如了解古今中外教育理论及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密切关注学科学术研究最新成果,善于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因此,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必须培养、提高语文教师的认知能力,更新其教学观念;必须强化语文教师的实践与反思能力,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学习、吸取他人的先进经验和现代教育理念并转化为自己实际的教学技能;必须总结与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不断探求并努力充实自己的教学研究,坚持“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二、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合理综合运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的新教材,在编写设计上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思想。其中综合性学习是这次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最有新意的设置。例如,语文新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而我们使用的教材的编写正体现了这种精神。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祖国”为主题。先设计的是五篇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的课文,分别是:《黄河颂》、《最后一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木兰诗》。然后安排了综合性学习专题“黄河,母亲河”。专题中先布置了以下活动:搜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并与同学交流;收集与黄河有关的常用俗语、谚语、成语,并写出意义和相关故事;然后举办以“歌唱黄河”为主题的文艺演出;调查黄河的缺水断流、水污染以及造成的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生态破坏等事实;召开以“黄河之忧”为主题的调查报告会;设计保护母亲河的公益广告等。这一综合性学习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程资源由教材文本,扩展到课外可利用的所有资源的理念。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以分组交流、比赛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设计活动,培养动手动脑能力。通过这一综合性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收获,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感的体验与升华。
三、开展可行的校外综合实践活动,从课外活动中汲取课程资源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这样明确的表达:“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多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们农村地区教学资源相对贫乏,但我们可以充分发掘出现有的教学资源: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等。除这些之外,特有的自然风光、淳朴的乡村风情、民间风俗、婚丧嫁娶、垒屋砌灶都能成为挖掘的对象。我们要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从而得到情感体验。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家家粮满仓,个个笑开颜。其实,细想想,一户农村家庭,一年下来除去所有开支,真正能挣多少钱呢?就此问题,我校开展了一次“我为家庭算一笔农田收支帐”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也是充分开发日常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亲自咨询父母,从农田总收入、种子开支、农药开支、水电费开支等方面计算,最后用毛收入减去所有开支就是一年中的纯收入。交流时,一些学生根据自己家庭情况说出了真心话。
高迎同学说:“通过这次调查,我知道家里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父母用自己的心血换来的钱,供我们上学。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决不辜负家长对我们的期望。”
李萌同学说:“我家的纯收入是3200元。我认为农民种田太辛苦了。我要好好学习,掌握过硬的科学技术,改变生存方式,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总之,经过这次实践活动,学生从自身经历中,体验到了父母的辛苦,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学生学会了一些处理数据的方法,在实践中学到了不少课本中没有的知识。这些知识确实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通过开发日常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6
“自主探索”就是要求学生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课前和课内的自习,发现课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远东和技巧,通过交流接受新的语文知识和发展学习语文的能力,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学生学习语文与学习其他学科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学生不是从零开始。因为,一方面语文课文都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规范组合来表达一定的内容,都同样渗透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的知识;课文与课文之间有着相当多的可以迁移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已经对许多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为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进行自主探索提供了可能。再加上学生年龄特点,“自主探索”的热情比较高,这就更为语文课的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索”制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自主探索”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显然这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然而,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当今情况下,如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其优势,创设一个愉悦、宽松、合作、共振的学习氛围,就有如如虎添翼。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就得到更好的培养,学生必将成为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
一、借助多媒体手段,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本领
指导学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应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实慰出发。因为他们正处在由具本形象思维向一般形象思维和初步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这就是说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形象的知识,而多媒体呈现知识内容,形成情晰具体的映像,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系统。这样,学生就能依据已掌握、理解的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或新方法,使理性的抽象知识延伸到解决具体问题中,促进知识迁移,使知识得到深化、巩固和扩充。所以对小学生的学法指导,不是进行抽象的讲解,而是应结合具体内容的学习,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手段,逐步进行渗透。
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对比,我不是要求学生去背解释,而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联系上下文,知道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即使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了词、句的本义后,我也总是再要求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这些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然后,借助多媒体手段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词句所描写的意境,通过与同类词语的比较,体会这些课文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如学习《井》一文时,课文中:“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一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了“多远!多远!”后面用感叹号,而“多深?多深?”后面用问号。于是我立刻借助计算机使句中的感叹号和问号不断闪烁,激发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讨论道:前一句是感叹号,句中的“多”是“多么”的意思;后一句是疑问,句中的“多”是“多少”的意思。前一句感叹星星离我们很远,后一句在猜测这井水到底有多深。问题是“发现”的前提,利用多媒体技术首先使学生了现了标点符号运用的不同,通过思索,运用已掌握的有关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能力,继而发现了“多”在不同句型中的不同含义,进而达到对句意的颇有深度的理解。这样学习,就有了“主动探索、主动建构”的内容。因此,我常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想想与学过的课文在表述方法上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想想新课在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并对此提出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提问和答问的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创造机会,锻练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学生初步感知了一种学习方法,并不等于就已经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方法。所以,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我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课文的导入、审题,到初步感知课文,到分析理解课文,到小结归纳,都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进行自主探索交流。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在学生想讲而讲不清,想挖而挖不深,想结而结不了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呈现学习内容,指导学习方向,让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等多种器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听觉能力、视觉能力、注意力、联想力等得到强化。
教学《黄河象》一文,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课文内容如何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都由学生自己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课题一出现,学生即运用已掌握的审题的一般思路开始了审题交流。有个学生提出《黄河象》到底是重点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还是黄河象的来历?是介绍黄河象,还是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通过观看录像,阅读课文,加上老师适时的步拨: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容易,说明黄河象化石为什么保存得那样完整难,科学业家为了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对黄河象的来历进行了严密的假想,故应着重来探讨作者怎么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至此,学生的交流进入到对课文内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顺势引导:默读课文,以文章的重点内容为基点,可划分为几块?少顷,自主探索交流继续:“我认为文章按主要内容来划发,可发为三大块:先介绍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形象,再写科学家对黄河象来历的严密假想,最后写人们发现了发掘这具黄河象化石。”段落划分好,学生进入理解课文重点内容过程,他们发现问题:“假想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什么?”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利用计算机反复显示主要过程,通过探索讨论,学生一致认为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黄河象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河里,并引申出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此时,却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黄河象会失落水淹死在河里?有的说因为不小心急要喝水,有的说因为石头滑,有的说因为天气热……面对学生零碎、不全面、不系统的答案,我再次利用多媒体,通过看全过程再选词填空,使之变得有条理,引发科学家假想黄河象从(热)——(渴)——(喝)——(陷),最后淹死河里的结论,并指出这个结论是科学业家从已知求未知,以结果推原因,运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推出来的。这样,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主动探索、发现构成教学过程的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环节。学生发现就头号,懂的就讲,老师则因势利导,于学生疑惑处启发,于思维陈列阻塞处引导,于学习关键处点拨,起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而多媒体那创设阅读的问题情境,把矛盾引入阅读过程,为加速思考、探求新知提供内部动因的特殊功能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三、运用多媒体,确切地评价学生,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
篇7
关键词:治黄目标 河床 分洪 水坝
一、前言
“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河床不抬高”这三个新的治黄目标,对治黄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针对黄河多沙、水量欠缺不均、下游为“悬河”这一特殊情况,这又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因此,要按照治河方针,结合实际去实施,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这三个治黄目标,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这里对黄河水的控制,量的问题成为关键:多则决口,少则断流;流量大带来沙多,流量小冲力小,都可能使河床抬高。目前在“宽河固堤”、“上拦下排”、“调水调沙”、“水土保持”和“巩固下游堤防,整治河道,治理河口,建设防洪工程体系,以提高排洪、排沙能力”等治河方针和治黄方略 ① 指引下,已取得了相应成效,确保了人民治黄以来50多年伏秋大汛不决口,但随着时光的变迁,对治黄方针的实施,在巩固已实施项目的基础上,需结合实际进行深入细化,拓宽思路,这里笔者提出“拓深河床,加道分洪,分季蓄排”这一设想治理措施,供专家参考。
二、实现“河床不抬高,堤防不决口”的措施
“水到渠成”这一成语,直意为水流到、沟渠自然就形成了。在水利工程中是否可理解为,水力有其自然的力量,在一般情况下,它有其不可阻挡之势。对黄河之水,在记载中河道变迁、大小决徙达一千五六百次,较大多数集中在下游①,也印证了此理。因此,治水治河,要遵循自然规律,化解水力,使其能千条江河归大海,有其存放或流去的地方。
1、拓深河床的设想
在现有的治黄工作中,固堤、滞洪工程对防汛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如前述,由于黄河的泥沙特性,虽然在大的方面控制了河流方向,但下游河床在逐步升高,减少了过流量,增大了大堤决口的危险性。因此笔者认为,大堤不可能无止境修高,在现有基础上拓深河床,是对应修大堤效果的另一个更长久之计。对此有人工挖深和河水冲深之别,虽说各有其特点,但从长远考虑,应以后者为主,一是利用了水力的自然力量,二是大海的存沙量是庞大的。探讨冲深河床方法,属于治黄的深化,单说修堤可以说是“水来土掩”,这是一从古老落后生产力到现代先进生产力时代都一直沿用的方法,但存在质的变化,因此,对黄河的治理,能控制河流方向,也必定能控制河床的抬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一定能够另辟蹊径,能够实现使黄河水按设计要求冲深河床,输沙入海,防洪减灾。这里根据笔者粗浅认识,设想两种方法用以降低河床,冲沙入海:“活动组合式调水坝,间歇冲淤冲沙入海”、“爆破松动河床,洪水携泥沙入海”,其基本思路、设想效果、依据、实施方案、相关问题等,见设想方案1、2。
2、加道分洪的设想
黄河水虽然说受上中游所修大坝控制,对下游来说,小浪底大坝能防千年一遇洪水,但小浪底以下还有不受控的入黄支流,再者专家也警告,对黄河小浪底工程对下游防洪的作用,不要抱一劳永逸的幻想。做好黄河防洪工作,根据下游防洪工程和河势的现状,一是如前所述做好黄河河道疏浚,提高过水量,二是在发挥现有滞洪区作用的基础上,做好对特大洪水的无害分洪(否则必决堤无疑),也就是在现有工程上加修分洪通道,做到按计划分流,不让黄河自然随机决口。这对于滞洪区以上到郑州的河段,意义更为重大。
分洪作法的基本依据,就是借鉴黄河历史决口,夺海河、淮河入海的事实和根据黄河下游为地上悬河的特点以及具有现代通讯技术发达、计算机技术高速处理数据等技术的支持。设想方法为“连淮河连海河,建广域分洪系统”。对该方法的认识需注意的是仅用于“分洪”,对生态各方面影响是短暂的。具体方案,见设想方案3。
三、实现河道不断流的措施--分季蓄排的设想
黄河下游断流主要是枯水季节没有充裕水源,在这方面有专家学者提出调水方案,这是从根本上解决断流的好方法,但在另一方面,从黄河本身的情况考虑,从黄河“旱涝不均”的角度去考虑,人工控制流量,达到“细水长流”的效果,也是一种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
水源的建造就是修水库,但黄河在下游为平原河流,在河道上修筑水利枢纽会影响防洪,这已经被实践所证实;在河流外修筑大水库,经济损失大,也是得不偿失。因此,利用黄河两岸大堤间距较大,河道本身有一定的贮水量,在河道上修筑若干季节性拦水坝,在丰水期架起拦水坝,贮存一定的水量供枯水期调用,在汛期将拦水坝拆除,以保证洪水通过。拦水坝是季节性的,在建筑材料和建筑方法上,要不同于一般的水坝,要便于拆装,如橡胶等。以此,设想了“用候鸟式水坝,治季节性断流”的方法,详情见设想方案4。 四、具体设想方案
设想方案1:
活动组合式调水坝,间歇冲淤冲沙入海
——治理目标“河床不抬高,堤防不决口”
1.基本思路
1.1黄河河床随大堤的升高而自然淤高,但黄河大堤不可能无止境增高。
1.2黄河改道,会产生新的低河床,但目前黄河下游经济已较发达,改道位置难定。再者除改道后的经济损失外,原防洪设施报废。
1.3用活动组合式调水坝,对所控制河槽在有利时机冲刷,降低河床高度,拓宽河槽宽度,增大过水量。在冲淤过程中,已冲刷的河床不产生新的淤积,克服了固定调水坝下游有淤积的现象。
2.设想效果
在主河槽上布置活动式调水坝(如橡胶坝②、玻璃钢坝等),随要求调整不同方向上的水流量,利用水的冲力冲走淤沙,形成较宽、较稳定的深河槽,增大河道过水量;并利用高含沙量洪水能塑造窄深河槽 ③,利用洪水期来保持窄深河槽,以利于高含沙洪水的长距离输送。为汛期洪水通过形成顺畅河道。
3.基本依据
3.1控导工程可使河水沿控导方向流动,冲刷形成新河槽,但随着新河槽的形成,控导调水坝下游的河槽产生了淤积,主河槽保持基本相同宽度(所知崔家控导工程有此现象)。保持要冲刷河槽在冲刷一边时,另一边不成死水区,不产生新淤积。
3.2非土石坝(如橡胶坝 ②)可以任意升降调整。
3.3保持窄深河槽有利于高含沙洪水输送 ③。
4.实施方案
4.1在设计的主河槽位置,设置组合式调水坝,每节坝体10 m左右,每节坝体可绕一端向下游成不同的角度旋转(可经计算定于固定角度,如:一次变30度),各节首尾相连方向,延向下游,与主冲河槽一致。首尾相接时与一般调水坝相同;每节坝体迎水面,可设计为利于水力集中冲刷河床的曲面。
4.2三种冲淤方式:
A 、坝首、坝中与坝尾可以集中向一端调水(集中冲刷一岸淤沙)。
B 、可分主冲区与副冲区,两者冲沙方向不同,主冲区拦水量大,副冲区拦水量小,副冲区用以保证主冲区调水过程中,其下首背水面不成死水,减少其淤积量。
C、 也可根据情况形成扇面过水状态。
4.3沿下游河道根据河势,每10 km 左右建一处(或依河势定)调水坝,形成接力式,经强力调水后使河水沿直线河道走,形成固定河槽。另外,在固定调水坝之间,可利用挖泥船(国家“百船工程”现已经为大江河疏浚建造成若干艘并使用),拖动并安置游动式活动调水坝,作局部重点冲刷。
4.4为满足形成窄深河槽,又要加大过流量,根据情况可布成枢纽状,形成多条河槽,交替冲刷。不冲的河槽上首具有关闭功能,下首设置塑料纺织的网帘,以阻止浑水回流淤积②。也可按逐渐浸蚀方法达到河床整体降低。
4.5分段(如100 km)从上游至下游依次按设计试验结果修建,以免不确定因素使得上游调水后,下游所建工程偏移河槽。
5.相关问题
5.1河槽预计冲刷深度的确定:以便建设时一次把固定埋件预理到位。下游河床一般高出背堤地面3—5 m。④要考虑将来使河床低于堤外地面。
5.2现有险工及控导工程利用。重新规划设计主水槽位置,可利用现有工程,在此基础上附加移动式调水坝。实施接力式调水方案中,要注意到减轻现存险工的危险性。
5.3河槽冲深变宽后可能形成的横河、斜河的预防问题 ⑤。
5.4河槽冲深后,现已建引黄工程的利用问题和现有险工基础加固问题。
设想方案2:
爆破松动河床,洪水携泥沙入海
——治理目标“河床不抬高,堤防不决口”
1.基本思路
1.1黄河河床在随大堤的升高而不断升高,但黄河大堤不可能无止境升高。
1.2利用汛期或水库放水产生大水的动力,把河床泥沙携带入海。但河床有其固有的平稳性,常规下河床泥沙遭洪水冲刷量有限,所以用爆破法将河床全部松动,或者爆破河床关键部位,破坏其平衡性,为河床松动创造条件,增大河水冲刷力度,从而达到降低河床,增大输水量,使堤防不决口的效果。
2.设想效果
降低河床,提高了现有防洪能力,以保堤防不决口。加速沧海桑田变迁,顺应自然规律,把被动防汛变为疏通。利用水力输沙可减少费用,与现行挖河固堤淤背相比,不但减少耕地占用,又造了新的海边滩涂,更具有长久性。
3.依 据
3.1 河水中具有较大的含沙能力,如黄河水携沙量可达901 kg/m3,保持窄深河槽有利于高含沙洪水的输送 ③;黄河多年平均含沙量为35.0 kg/m3 ⑤,有爆破河床形成浑水的时机与形成高含沙水的空间。
3.2 泥沙在浑水中的沉降速度是与含沙量成反比关系的 ⑥。
4.实施方案
4.1 经试验选好实施时间即汛期与非汛期、水流速的大小、水中来沙量多大时最好。
4.2 从河口处依次向上游,用时差法起爆,按流速计算使水中含沙量均匀且符合最佳输沙效果。
4.3 爆破位置,以河弯处作爆破口,按预定的河道形状进行爆破。
4.4 炸药可在非汛期预理,用定向爆破技术使泥沙爆破后均匀散于水中,也可用水下时时爆破。
5.相关问题
5.1 河口承受大量泥沙的出沙量问题;海潮对海口淤沙的影响或海口改道位置与时间 ⑤ ⑦。
5.2 防止河段堵塞措施⑧。
A、作爆破输沙量及爆破位置与时间统一的研究。
B、一旦出现堵塞现象,疏通措施。
5.3 防止横河、斜河的形成,即主河槽的定位。
设想方案3:
连淮河连海河,建广域分洪系统
—— 治理目标“堤防不决口”
1.基本思路
黄河遇特大洪水要人工分洪,否则,就会自然决口;再者,对大洪水分洪后可减轻以下沿线防洪压力。人工分洪比自然决堤损失要小得多。黄河在下游是地上河,具备向两岸的海河、淮河流域分洪的便利条件,另外,三条河的接壤水域不多,同时发洪水的概率不大。现在气象预报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为科学调水创造了条件,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2.设想效果
在黄河两岸大堤上修筑若干排泄一定水量的溢流口或分洪口,可加闸门控制,根据水情预报结果,适时启动闸门进行分洪,通过加修的分水通道进入淮河、海河等支流。
3.依据
3.1 黄河在历史上曾向海河、淮河等流域决过口;黄河在下游相对海河与淮河两流域为地上河。
3.2 气象预报能准确预报48小时的天气,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能及时准确地上报水情。
3.3 计算机能及时算出、模拟出所需知地区的水情,能提供防洪决策所需情报。
4.实施方案
4.1 根据历史上水情,设计出需分洪量,修建分水口,要考虑利用现有的引黄灌溉设施。
4.2 分水通道的修建:向最近的天然河道修筑引水渠,利用引黄渠道时,设计合适的入河位置。
4.3 老支流河道输水能力的整治:一是疏浚,二是在离河道一定距离处修筑滞洪堤,其性能就是满足黄河分洪需要,以保证与设计的分洪量匹配。也可按老支流河道输水能力确定分洪口的大小。
4.4 防汛测报系统的建立:黄河防汛测报系统与海河、淮河的测报系统连接,并增建必要的水情测量站。建立防洪地理信息系统,对分洪的必要性,对分洪量、分洪时间、分洪位置,能及时做出科学的分析。
4.5 对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的利用:在穿黄工程附近,设计与黄河相连接的水道,保证黄河水向调水线路中能输送一定的水量,也可用于非汛期反向向黄河输水。输水线路增设防止向穿黄隧道灌水的设施,以免造成淤泥沙堵塞,在黄河以北调水线路上,遇较大河流时增设分洪排水口,以增大分洪的机动性。
5.相关问题
5.1 准备利用的支流河道水文资料的收集和河势的测量。
5.2黄河与淮河、海河流域发生洪水的相关性的研究。
设想方案4:
用候鸟式水坝,治季节性断流
——治理目标“河道不断流,河床不抬高”
1.基本思路
1.1水坝在当年汛后(或汛末)架起,在来年汛前拆除,这样的水坝是季节性水坝,趣称候鸟坝。(自定义)
1.2黄河下游断流主要是枯水季节没有充裕水源,但建永久性水利枢纽,在汛期发洪水时,不能提供输水通道,再者,高含沙洪水在库区的淤积,也令有限的库容和大堤的防洪能力承受不了。若能建立活动式拦水坝,在低含沙量时的丰水期蓄水,供枯水季调节使用,在汛前排空水库,拆除坝体,复原河道以利防洪。这样用季节性水坝-候鸟坝,既治理了季节性断流,又不影响防洪。
1.3黄河下游水量可由小浪底水利枢纽进行调节,可为拦水坝架设创造一定的条件。
2.设想效果
2.1在黄河下游,修若干低于大堤高度的活动式拦水坝-候鸟坝,在丰水期将低含沙量的总来水的1/3(约60亿m3)⑤存贮,作为调节用水,以保证黄河一定的流量。候鸟坝像候鸟一样,汛后来,汛前走。
2.2沿河阶梯式修筑水坝,多级蓄积水能以增强河水对河床的冲刷能力;在每个坝上,根据情况确定溢流口和排水口位置,达到对整个河床各部位都具有重点冲刷的可能,以降低河床高度,增大人工控制主河槽位置的能力。
3.实施方案
3.1建坝材料与坝型:选用轻型建材,如橡胶②、玻璃钢等来做坝身,整个坝身为组合式,坝基为固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置有固定坝身的装置;另外包含用于固定坝身的上拉下戗的有关建筑。主河槽处设常设溢流口和调水口。重点冲刷河槽处也可建成固定的船闸式闸门,用非提升式闸门以便在汛期开启后减小挡水量。
3.2坝身的安装与拆除:一是可设计为地面导轨与高架导轨,配合起吊架进行工作,水中部分使用高架导轨,陆地部分用地面导轨。二是可建成桥礅式起落架,坝身落下为坝,升起成桥(与大堤顶平)。
3.3坝址位置:可按每隔50 km建一座,也可根据河势与大堤间宽度而定; 可利用1954年后所定的黄河下游河段的12个枢纽位置④,并考虑现实的经济需要。入海口处要考虑接受大量泥沙,要改道等问题 ⑤ ⑦ ,至少修在入海口50 km以上。则者,至河尾部单用于防止断流,坝的意义已不大。
3.4蓄水与排水:一是总的蓄、排水安排,蓄水先从上游开始,排水先从下游排水,以保证与防洪的衔接。也可经计算联合排水,以增强河道冲刷效果。二是每个坝位的排水,按试验结果,设计出冲刷主河槽排水,或冲刷一般河床排水的排水位置、时间和排水量,使具有增加冲淤量,降低河床的效果。
4.相关问题
4.1多级坝拦、排水量的组合与冲沙效果的研究。
4.2低坝限期蓄水,在汛期高含沙量、非汛期低含沙量情况下,淤积量与冲刷量的相关性问题研究。
4.3大堤承载蓄水量的能力,与放水后对大堤的影响的研究。
4.4坝基高度的确定,应考虑河床将来降低后的高程面。从长远看,降低河床高度,增大过水量是黄河下游防洪的根本。
五、结束语
黄河下游治理是个系统工程,按自然辩证法的系统观点,它既自成系统,又存在于黄河、淮河、海河这个较大的水利系统中;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稳定与涨落是两种矛盾关系,矛盾的对立统一实现于一定的条件之下。黄河的河床抬高等现状是一种不利于人类的系统状态,它是黄河系统在现实条件下的一种客观反映。我们治理黄河要从整体和部分去认识其规律性,既要扬长避短,又要创造条件,破坏其不利的状态结构,使其状态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拓深河床,加道分洪,分季蓄排” ,是从黄河的现实情况出发考虑的设想措施,“连淮河连海河,建广域分洪系统”的方法是从大的系统方面考虑的方案,“活动组合式调水坝,间歇冲淤冲沙入海”、“爆破松动河床,洪水携泥沙入海”、“用候鸟式水坝,治季节性断流”的方法,是从黄河下游自身系统结构方面考虑的方案,这些方案是一种初步方案,但可提供一种治黄思路;治理黄河在落实治黄方针时,要从现实出发,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入细化,拓宽思路,从整体和局部来考虑实现新时期的治黄目标。
参考文献
1.主编.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445,2475
2.委会水科所等 .——引黄灌溉泥沙处理技术研究. 水电部黄委会,获奖科技成果选编,1985—1986 :总4
3.齐璞 赵业安 樊左英 .1977年黄河下游高含沙洪水的输移与演变分析. 水电部黄委会,获奖科技成果选编,1985—1986 :总18—21
4.黄委会 勘测规划设计院编. 黄河勘测志. 郑州,河南出版社,1993:270,153
5.赵业安 樊贤弟 刘月兰 韩少发等.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情况及1984年至1985年发展趣势估计. 水电部黄委会,获奖科技成果选编,1985—1986 :总9—10,总7
6.寥咸祖等.巴家嘴水库高含沙异重流的初步分析. 水电部黄委会,获奖科技成果选编,1985—1986 :总15
篇8
关键词 修辞;语言;隐喻;文化差异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同时语言本身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隐喻是语言中最生动、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之一,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隐喻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被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认知思维方式。它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概念运用的分析比较,我们发现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但是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还是语言,英汉两种语言作为不同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和不同的文化模式。由于两种思维和文化模式的不同,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一些差异。而这一点,在做隐喻翻译,无论是口译还是书面翻译时,都应该给予充分考虑。尤其是在翻译界很盛行”翻译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 in translation)的当下,作为译者应对隐喻所涉及的两种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并对译文读者的认知状况和他们对某一文化现象或意境的认识水平进行评估。只有这样 ,原文中的文化隐喻才能够被译者有效准确地传递给译文读者。
二、汉英隐喻的文化差异
尽管不同民族文化中有诸多基于实际生活体验的相通之处,形成隐喻形式和意义上相同或相似,然而,隐喻作为语言现象又体现着文化的差异。各民族文化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个性来自于各民族所处的小环境不尽相同,加上人类头脑中的观念系统和思维模式也不尽相似,因此汉英文化在历史传统、风俗习性、价值观念、、地理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重大差异。文化上的差异势必造成语言中隐喻意义及其形象模式各有异同。这种情况可大致归为三类:
1.意同形异
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人们,受各自思维习惯风俗传统的影响,在表达同一想法时就可能使用不同意象。例如,英国是一个岛国 四面环海,在英语中有很多与船、鱼、水、海以及其它一些自然环境相关的隐喻表达。比如:to drink like a fish(牛饮),to 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neither fish nor fowl(非驴非马),all at sea(不知所措),between the devil anddeep sea(进退两难,)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时不待人),there are other fish in the sea(天涯何处无芳草),all isfish that comes to one s net(抓到篮子里的便是菜)。而中国是以大陆为主的农业大国,在汉语中有很多与农业有联系的成语谚语。众人拾柴火焰高(Many hands make lightWork),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is hope)等.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影响着隐喻的联系意义.我们常说,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 而英语中则表达 “All roads lead to Rome” 黄河、长城以及罗马这些不同的地域名词反映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但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还有,生米已煮成熟饭。( 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lit milk. )这两个句子所表达的是同一理念”事已做成, 不能再改”,但汉文化用”米成饭”作为其取象, 这符合汉民族习惯,因为汉民族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米饭是中国人的主食。而英美文化用”milk(牛奶)”这一形象模式,是因为牛奶是西餐的象征,西方人习以为常。
在汉文化中,”虎”被认为是百兽之王,象征着权力和勇猛,同时还有危险之意,而狮子只不过是一种凶猛的动物而已,不见得庄严雄伟。相反,在英民族文化中 lion是英国国家的标志,被认为是百兽之王,象征着权力和勇猛,同时还有危险之意。因此,中国人说”拦路虎”、”虎口拔牙”,而西方人却说” a lion in the way(拦路狮)”、”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 狮穴拔须)”。但它们的隐喻意义是完全等效的。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以动物意象为喻体的隐喻,典型的是英语多以”马”为喻,而汉语用牛对应。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以农耕为主,中国文化中与牛有关的比喻相对多一些,例如,”牛脾气”、”牛气冲天”、”老黄牛”、”孺子牛”,而英国古代耕种主要靠马,赛马活动也比较多,因此英语里有很多和马有关的表达。例如,dark horse (黑马 比喻爆出冷门的优胜者),talk horse (吹牛),a horse of another color(比喻风牛马不相及的事),as strong as a horse (力壮如牛),eat like a horse (食量大如牛),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t make him drink.(牛不喝水强按头)。在中国文化中,虎是百兽之王,威风凛凛,凶猛、勇敢,而在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对”犬”却有不好的态度和情感(谭载喜:1990,134)。所以,”虎父无犬子”这一表达符合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而英语里的对应表达则为:A wise goose never lays a tame egg.喻体不同,喻义相同的例子如下,试比较:
old goat 老色鬼 chicken 懦夫 胆小鬼 four small tigers in Asia 亚洲四小龙
a rat in a hole 瓮中捉鳖 What can you expect from a pig but a grunt.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2.形同意异
由于民族文化心理、风俗习惯及价值取向不同,同一喻体在不同文化中的隐喻意义大相径庭。如,在英语与汉语中,都有大量的与白色(white)有关的隐喻,但却拥有截然不同的含义。在英语中,有关白色的概念隐喻往往或多或少的包含好的含义,如the white collar, a white lie, a white elephant, to whitewash等;而在汉语中,多有贬的意义,如:白丁、白匪、白骨精、白脸奸臣、等。
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图腾形象,在传说中,龙是一种能行风降雨的神奇动物。在封建时代,龙是皇帝的象征,如:龙袍、龙床、龙椅、龙颜大悦等。在汉文化中,龙的形象总是与美好的意思相连,是吉祥、尊贵的象征,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望子成龙、龙腾虎跃、藏龙卧虎、生龙活虎、龙吟虎啸等。与此相对,在英美文化中,”dragon”一般都是带有强烈的贬义,指像蛇一样凶神恶煞、替魔鬼看守财物的怪物。早在中世纪dragon 就被认为是”罪恶的象征”撒旦被称为 “the great dragon” 。因此,old dragon 就有”魔鬼”的喻义。sow dragon s teeth 与此对应就是指”播下罪恶的种子”。
又如,中英都有养狗的习惯,但是两个民族对狗的态度却大相径庭。”dog” 一词在英美文化中通常具有褒义,被称为是”man’s best friend”,”a lucky dog”用于指”幸运儿”,be top dog 指”位居要职”。类似例子还很多,如: love melove my dog (爱屋及乌),old dog (行家), Every dog hashi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日),to help a lamb dog over a stile(雪中送炭),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 (有功者受赏),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宁为狗头 不为狮后)。而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狗”通常带有贬义,用于比喻坏人坏事,比如:走狗、狗东西、狗仗人势、狗头军师、鸡鸣狗盗、狗尾续貂、狼心狗肺、狗彘不如、狗眼看人低、狗改不了吃屎、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撤了篱笆狗来钻、人跟势走、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死狗扶不上墙等。
篇9
一、人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概述
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习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社会人生、自然科学、亲情友情、文化积累和方法指导等五个板块,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其中,“人与人”的内容包括:这就是我、成长的烦恼、走上辩论台、背起行囊走四方和我也追“星”等内容;关于“人与社会”的内容包括“让世界充满爱、微笑着面对生活、世界何时铸剑为犁、金钱”和共同面对的话题等内容;“人与自然”的内容包括“感受自然、追寻人类起源、寻觅春天的踪迹”和“探索月球奥秘”等。
人教版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凸显了现代文化的特色。新课标规定:“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能提出、讨论、研究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体现出了文化的多样性,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如“让世界充满爱”、“我爱我家”及“这就是我”等内容;以人文专题编排语文综合性学习。对人文精神进行大力弘扬,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进行综合性学习。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将审美情趣、品德情操和理想信念等渗透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完整性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方法的系统性和学习功能的整合性,它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又不同于以往的语文课外活动。不难发现,传统狭隘的语文教学观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制约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开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
由于很多学校过于重视升学率,没有形成开展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注重学生的语文成绩,针对综合性学习,只把目光停留在试卷中可能出现的试题类型和相关解答知识上。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缺乏重视,不能正确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2.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其他学科性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尽管注重与其他课程相联系,把自然、社会、人类历史等方面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但它首先应该姓“语”,其落脚点在致力于“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在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中,学生极容易把目光放在“奥秘”两字上,借助对地理、物理、自然知识的掌握,了解月球的有关知识及月球的自然现象。如:月貌、月相、月食、地质构造等。或者是了解世界上科学家对月球的探索情况,认识到高科技在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然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古以来人们赋予月球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搜集有关月球的民间故事、传说、谚语、成语等。在科普的同时真正学有“语”成。
3.缺乏创新的学习方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基本上还没有摆脱传统的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框架和活动模式,还局限于某一技能的活动演练,只在提高学生语文某项能力上下工夫。大多数初中生只限于循规蹈矩,学习方式陈旧、单一,基本依赖教师,依赖题海战术,与语文综合性学习所倡导的研究型学习要求相差甚远。
4.评价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评价方面存在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在实施评价的具体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简单化、唯量化等弊端”,导致学校和教师缺乏具体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压力。
三、如何开展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语文综合学习超越了具有严密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社会需要、社会问题为核心,并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1.转变初中语文教育理念,正确定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作为综合性学习的直接实施者和直接责任人,学校和语文教师必须从观念上认识综合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质、扩大知识面、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功能,从而有利于初中语文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从而自觉而主动地进行综合性语文学习。
2.实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渗透。
在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以语文学科为基础,同时,发掘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点和联系点,尽可能地实现学科综合。例如在《雨的诉说》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抓住“诉说”二字,一下子就能进入到“雨的韵味”、“雨的情丝”这些抒情达意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就将重点放在了“语文”上。对于其综合性的特点,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抓住“雨”的本身,联系地理、物理、历史等学科,用科学的语言阐释雨的形成,了解历史上降雨量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促使学生关注“酸雨”等环境污染问题,提出观点,联系社会实际,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3.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安排综合性学习内容和方法。
初中三年正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较快的时期,不同的年级对于综合性学习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相差很大。所以,教师必须在新课标的总体要求框架内,根据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安排综合性学习的比重、学习目标、活动的方式方法。如针对七年级的同学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注意力难以持久等特点,尽可能安排一些主题较为浅显、难度不大的、持续时间不长的学习活动,比如在综合性活动《黄河,母亲河》中,就可以以课文《黄河颂》为切入点,听歌曲《黄河颂》,唱小学阶段学习的《保卫黄河》大合唱,通过这些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增强学习效果。同时,也不能一味地迁就他们的兴趣,不能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而要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贯穿于学习活动中,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筛选、整理、设计成果展示,加深对黄河的了解。利用这些活动,让学生热爱祖国河山,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避免活动搞得热热闹闹,教育目的却没有达到。
4.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
篇10
“怜香惜玉”比喻男子对女子温存爱怜。语见元·贾仲明《金安寿》第一折:“两下春心应自懂,怜香惜玉,颠鸾倒凤,人在锦胡同。”例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以后相处的虽多,都是豪华之辈,酒色之徒,但知买笑追欢的乐意,那有怜香惜玉的真心。”张恨水《啼笑因缘》第八回:“大概是一个贵族女子,很醉心一个艺术家,那艺术家嫌那女子太奢华了,却是没有一点怜香惜玉之意。”周梅森《孤旅》:“赵小枝的凄楚和畏怯,更透出一种无法言述的美,马炳如不禁浮起了怜香惜玉之心,真想走过去一把把赵小枝揽在怀里。”
“香”是香花,“玉”是美玉,古诗文中常用以形容有关女子的事物或喻指女子。例如杜甫《石镜》:“冥寞怜香骨,提携近玉颜。”在成语中这种用法也很常见。例如“香消玉殒”比喻年轻美貌的女子死亡,“香娇玉嫩”形容女子肌肤娇嫩温香,“玉减香销”形容女子容貌消瘦。单说“怜香”或“惜玉”都可以比喻对女性的怜爱。如清·李渔《蜃中楼》:“看他怜香至性,惜玉真情,料不把虚言相诳。”连在一起用,无论“怜香惜玉”还是“惜玉怜香”,都只能比喻男子怜惜女子。而且,从古今的典范用例我们还可以看出,“怜香惜玉”所表达的也不是一般的同情和爱护,通常属于男女之情。有人不了解这条成语的特定含义和使用对象,常常张冠李戴,造成误用。
请看例句:
1.在对阿德尔曼口诛笔伐之时也让人不失时机地想到了他的前任——范甘迪,一个满脸严肃却懂得怜香惜玉的教练。(《华商报》,2008年11月20日)
2.(2010年南非)世界杯三十二支队伍,至少有一半的球队是少有人问津的,也少有人喝彩,少有人怜香惜玉。(《东方体育日报》,2010年7月1日)
3.到目前为止,刘雪华是真正演到了琼瑶笔下女性的精髓……琼瑶一遇刘雪华,将遇良才,爱不释手……怜香惜玉情绪倍增。(新华网,2011年10月18日)
4.当得知我(按,即央视女主持人董卿)的年夜饭是在家独自煮速冻饺子,热心的观众不禁怜香惜玉,有的阿姨写信,让我一定到她的家里尝尝她亲手包的饺子。(人民网,2011年2月28日)
5.有一个镇的集贸市场,看不见人流货流,临街两面有不足30家店铺,大部分……铁门紧锁。记者怀着一颗怜香惜玉之心,采访当地的不少干部和居民,探究古镇衰落的原因。(人民网,2009年6月12日)
例1是说火箭队前主教练范甘迪懂得心疼自己的队员。例2是说有些参加南非世界杯的球队即使吃了败仗,也不会有观众怜惜他们。众所周知,火箭队的教练和队员都是男的,参加南非世界杯的球员也都是男的,怜惜男性显然不能说“怜香惜玉”。例3,刘雪华是女演员,琼瑶是女作家。例4,“热心的观众”可能有男有女,但约董卿吃饺子的“阿姨”肯定是女的。女性怜惜女性同样不能说“怜香惜玉”。以上四例,不仅用错了对象,表达的感情也不对头:即使范甘迪关心、爱护的是女运动员,也不能说“怜香惜玉”;如果把关心女主播一个人在家煮速冻饺子的男观众统统说成是“怜香惜玉”,更未免有自作多情之嫌。至于最后一例,那位记者(无论是男是女),竟然对衰落的古镇“怜香惜玉”,错得就更加离谱了。
不要随意扩大“气宇轩昂”的使用范围
“气宇轩昂”形容人精神昂扬,气度不凡。语见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三:“林中书彦振摅气宇轩昂,有王陵之少戆。”例如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花烛之夜,朝霞见韩生气宇轩昂,丰神俊朗,才貌甚是相当。”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 献忠……换上全副盔甲,背上橐鞬,挂上宝刀,气宇轩昂地大踏步走了出来。”李英儒《女游击队长》:“凌雪晴容光焕发,精神抖擞,姿态潇洒,气宇轩昂。”“气宇轩昂”也作“器宇轩昂”。例如《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清·李渔《玉搔头·缔盟》:“此人姿容俊伟,器宇轩昂,毕竟是个大富大贵之人。”
这条成语是由“气宇”和“轩昂”两个词组成的。“气宇”就是人的气概、风度(“器宇”义同)。如唐·吕岩《七言》诗之十四:“虎将龙军气宇雄,佩符持甲去匆匆。”“轩昂”形容人精神饱满,气度不凡。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高赞一眼看见那个小后生,人物轩昂,衣冠济楚,心中已自三分欢喜。”两个词合起来仍然是形容人的,而且多用于男性,不能用来形容事物。有人没有准确理解这条成语的含义,把它同雄伟壮观、气势磅礴之类的词语混为一谈,不恰当地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请看例句:
1.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亭内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人民网,2011年9月7日)
2.这里的建筑气宇轩昂,庄严肃穆。(《国际先驱导报》,2012年3月6日)
3.“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在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笔下,黄河器宇轩昂,恢弘磅礴的气势跃然纸上。(山西新闻网,2011年9月28日)
4.南吕岭……方圆几十里,挺拔凌峻,气宇轩昂。(《南国都市报》,2011年2月28日)
5.器宇轩昂!海碧天蓝白鸟翔。一曲和平交响乐,岂容走调乱宫商?(人民网,2011年2月1日)
前两例用来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类似的例子近年来出现比较多,但是至今还没有见到哪部工具书收录这种用法。后三例又进一步扩大到形容河、山、岛屿。扩大“气宇轩昂”使用范围的现象并没有就此止步。请看下面的例子:
6.一幅幅形象逼真、气宇轩昂的书画作品跃然纸上。(人民网,2011年7月7日)
7.荣威750气宇轩昂堪比顶级轿车。(人民网,2011年9月29日)
8.资本正以气宇轩昂的姿态进入农业领域。(《每日经济新闻》,2011年11月1日)
9.自紫光华宇公布这个方案以来,其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气宇轩昂地“一”字涨停。(《广州日报》,2012年2月11日)
10.她这话说得干净、说得悲壮、说得器宇轩昂,让人无法拒绝。(人民网,2011年12月12日)
11.在公司高管器宇轩昂的号召下,营销员们铆足了劲,这头与银行拉关系、攀交情,那头在市场上急增援、忙拉人,好生热闹。(《上海证券报》,2011年11月16日)
例6用来形容书画,例7形容商品,例8形容资本,越来越离谱。至于最后三例,已经错得不可思议,纯属滥用了。
“不可一世”是贬义成语
“不可一世”语本宋·黄庭坚《跋范文正公帖》:“苏才翁笔法妙天下,不肯一世人,惟称文正公书与《乐毅论》同法。”(肯:认可、称许;一世人:天下人。)后多作“不可一世”。意思是认为天下没有一个人值得赞许,形容自视甚高(“可”和“肯”同义;“一世”就是一世人)。例如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五:“王荆公少年,不可一世士,独怀刺侯濂溪,三及门而三辞焉。”明·汤显祖《〈艳异编〉序》:“不佞懒如嵇,狂如阮,慢如长卿,迂如元稹;一世不可余,余亦不可一世。”后来完全变成贬义成语,《现代汉语词典》直截了当地释为“形容极其狂妄自大”。例如茅盾《蚀·动摇》八:“不,我不愿见孙舞阳,我讨厌她那不可一世的神气。”陈登科《赤龙与丹凤》:“村民都在骂你们,恨你们,说你们平时欺压老百姓,作威作福,不可一世。”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一章:“去年六月底……(敌人)悍然发动了对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其势汹汹,不可一世啊!”
现在有些人习惯于用“不可一世”形容那些实力超群、成绩突出、难以企及的人或单位,如果不是有意贬损或挖苦,只能是忽略了这条成语的感彩,犯了褒贬颠倒的错误。请看例句:
1.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将发展的重心转向经济方面,并在三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不可一世的成就。(中华网,2012年4月12日)
2.年轻、阳光且富有活力和朝气,意气风发而又不可一世……(环球网,2011年3月16日)
3.(上海队)昨晚战胜排名第一的北京队……既然连不可一世的北京队都能拿得下,那还有什么理由怀疑自己的实力呢?(《新民晚报》,2011年12月26日)
4.这些中超前三的队伍在国内不可一世,但一到亚冠赛碰上日、韩或西亚、中亚的球队就会软下来。(《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11月9日)
5.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天他们战胜的对手是在此前一直保持不败的不可一世的江苏舜天。(搜狐网,2012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