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诗全解范文

时间:2023-03-20 12:41: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清明古诗全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清明古诗全解

篇1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2、《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3、《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篇2

关键词:清明;忠实;意境

一、 译文对比与分析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古诗的意思为: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这首小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的雨中问路图。小牧童的热情指引,自然会叫诗人道谢连声;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诗人心头唤起许多暖意!这首诗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1. 译本1

The Pure Brightness Day

It drizzles thick and fast on the Pure Brightness Day,

I travel with my heart lost in dismay.

“Is there a public house somewhere, cowboy?”

He points at Apricot Village faraway.

(吴钧陶 译)

在吴钧陶英译的《清明》中,采用的韵律格式为“aaba”,韵脚分别为“Day, dismay, cowboy, faraway”,韵律优美,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在首句中,译者将清明节翻译为“the Pure Brightness Day”,此处虽然将清明节的字面意思完全翻译过来,但是没有忠实于原文的意思,不能让读者完全明白清明节的具体用途,和这首诗的整体意境没有会很好地融合。“纷纷”是用来形容初春雨滴的“细”与“密”,在生活中,常常会用“细如牛毛”来形容春的雨滴,译者使用动词“drizzle”贴切地形容清明时节的毛毛细雨。同时,译者用“thick”和“fast”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雨滴的“密”与“急”。

第二句中的“欲断魂”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此时此刻愁苦又无奈的心情。清明这个节日,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思归之念,而春雨绵绵,更增添旅途的愁苦和艰辛。译者用“heart lost in dismay”只描绘行人内心中的沮丧,而没有贴切地描绘出行人出门在外的思归之心,以及对天气糟糕的埋怨之情。并且“travelers”的定义为“a person who changes location”,指的是旅行者。而原文中的“行人”,多指“路上匆匆返回家乡,准备进行清明扫墓的人”,而不仅仅是旅行的人或者是迁移的人群。显而易见,译者将“行人”翻译为“travelers”,并没有忠实于诗句的原意。

第三句是诗人在经历了路途的艰险和天公不作美的情况下,希望能够找到一家酒馆,能够借酒消除心中的苦闷。译者将“酒家”翻译为Public house是Pub(酒馆)的意思,然而却不符合中国的文化背景,显然不能够将原诗中的“酒家”的意义表达出来。

第四句中,译者将“杏花村”翻译为“Apricot Village”,意思是那个村庄的名字是杏花村。而原诗中“杏花村”指的是“在那天满杏花的村庄”,因此,译者此处的翻译是不恰当的。并且,译文中的“he”指代并不是非常明确,无法表达出牧童在原诗中的稚嫩、可爱的样子。但是,“point”形象地描绘出牧童给诗人之路的生动画面,诗中描绘的一切景象全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译本2

The Mourning Day

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

The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

Where can a wine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

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 'mid apricot flowers.

(许渊冲 译)

在许渊冲英译的《清明》中,采用的韵律格式为“aabb”,韵脚分别为“Day, way, hours, flowers”,韵律优美,句型工整,使得读者朗朗上口。许渊冲将题目《清明》翻译为“The Mourning Day”,意为“哀悼日”。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也是人们怀念先祖、哀悼逝者的日子,“The Mourning Day”很贴切地表达了哀悼逝者的主题,令读者一目了然。

在第一句中,译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清明时节的毛毛细雨比喻为“tears”(泪珠),将毛毛细雨视为哀悼逝者的眼泪,非常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日常活动,与原诗表达的意思完全吻合。

第二句中的“break”是形容在路上匆忙赶回家的行人的心将要碎了,体现出诗人以及行人心中的哀愁与路途的艰辛,使得读者体会到“断魂”的真实感受。

第三句中的“wineshop”使用确切恰当,与原诗中的“酒家”的意义和用途完全一致。同时,“drown his sad hours”意思为度过他难过的时光。也写出了诗人苦寻酒馆的意图,希望能够借酒消除内心的哀愁。

第四句中,“cowherd ”的选用非常贴切,意为放牛娃儿。在乡村的放牛娃儿给诗人指路,该意象的表达非常“接地气”,更加有助于营造清明时节乡村生活的清幽氛围。同时,诗人在译文中使用“a cot 'mid apricot flowers”描绘出在那开满满杏花的村庄里有一家酒馆的美妙景象。该译本与原诗的意思及意境都十分吻合,译者笔下的译文充分忠实于诗句原本的意义。

译本3

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

It drizzles endles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

Travelers along the road look gloomy and miserable.

When I ask a shepherd boy where I can find a tavern,

He points at 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

(杨宪益、戴乃迭 译)

在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的《清明》中,采用的无韵体诗,句子结构比较完整,句意明了,重在表达原诗的诗意。杨宪益、戴乃迭将题目翻译为“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只注重春季的天气状况,没有将清明节的习俗表达出来,使得译文的重点完全发生改变。

第一句中,“endless”的定义为“seemingly without end”,意思是不知何时停止的,重在描述雨不知何时停止,而没有表达出清明时节的毛毛细雨,从而更无法表达作者心中的苦闷与路途的艰辛。

第二句中,“gloomy and miserable”只是描述了路上行人的沮丧与不幸,没有将原诗中的“欲断魂”的情感基调表达出来,读者将无法体会性热的沮丧和不幸与清明节有何关联。

第三句中,译者将“牧童”翻译为“a shepherd boy”,意思是一个牧羊童。原诗中的“牧童”指的是放牛娃儿。仅仅从意思上来说,译者已经改变了原文中的意象,并没有忠实于原诗中的“牧童”。

二、译文分析对比

《清明》是一首即景叙情诗,描写诗人清明春的雨中所见所感,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在三首译文中,原诗的动词分别被译为“纷纷”(drizzles, falls, drizzles)、“问”(无, 无,ask )、“指”(points, points, points)。译文1中,吴钧陶的英译本虽然韵律优美,但是没有将原诗中的意境充分表达出来。译文2中,许渊冲的英译本不仅将原诗中的意境表达得非常完美,而且用词得体恰当,充分忠实于原诗所表达的意义。并且译文韵律优美,句式工整,在写诗风格上也与原诗高度一致。然而,译本3中,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本只注重春季的天气状况,没有将清明节的习俗表达出来,使得意象完全发生改变。

三、 结语

通过上述从文体学的角度对《清明》三个译本的对比与分析,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原诗意思的进行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运用翻译的策略与方法,使得译文在忠实于原诗的基础上,能够达到韵律优美、句型工整的“雅”境界,从而使译文达到文体得当,使得读者完全理解译文及原诗所表达的意思。译者需要从文体学的角度审视和度量译文的得体与否,更好地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诗词。

[参考文献]

[1]黄懿. 唐诗省略现象与英文翻译[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报,2007(8).

[2]姜莉. 论唐诗英译的意境传达[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3]唐晓华. 浅论唐诗英译的方法[J]. 读与写杂志. 2009(6).

篇3

一、开课“增趣”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教学,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教杜牧的《赤壁》时,笔者利用诗句中“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二乔”的典故抛砖引玉,拓展了诗的内容,还让学生知道了二乔姐妹美丽爱情故事后的酸楚和艰辛,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在教杜牧《清明》时,笔者引用了介子推的传说,来拓展学生对清明节文化的深层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研究热情;在教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笔者给学生讲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故事。不仅了解诗人写作背景,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诗人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古诗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除了采用上述方法增趣外:还可以采用谜语、藏头诗、藏尾诗、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引发学生兴趣,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添趣”

古诗“文约而意丰”,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何使用多种手段,更好扩展学生的想象呢?美读应该是保持学习古诗兴趣是的方法之一。

美读,也是表情朗读,目的是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入情、入境、会心。在一次又一次的美读中品味着诗词的节奏美,在一次又一次的抑扬顿挫中渐入词境,就会与作者感情发生强烈的共鸣。一字、一顿、一挥手、一顿足,都是一种传递感情的符号,深深印入学生心里。学生们全部神思在美读中飞翔,情感之花随美读绽放。

例如教授《江雪》时,笔者配上忧伤的笛子乐曲,先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诵,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听,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寄蜉蝣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把学生带进一片江雪寒冷的世界中。接着再让学生扮演诗人的角色,配上音乐反复动情美读。最后引导学生畅谈自己仿佛所看到的,借助想象化语言文字为清凉寒冷的画面,还原作品当时的情景,使学生更好地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从而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心灵,修身养性,其乐无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诗词是一方美丽,是一片真情,是一份雅趣,是一种机智与气度。只有通过美读,让学生走进文本美美地赏,细细地品,深彻地悟,才能使课堂教学灵动起来,才能使学生尽赏语文的风光,汲取生命的营养。

三、课末“补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初中生毕竟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课末“补趣”主要是为了将有限的课堂古诗资源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

(一)描描画画,乐趣无穷

常言“诗如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幅大漠特有的塞外风光、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大特点,笔者在教学中也常让学生画画,让他们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们都会异常地兴奋,异常地投入。在画《次北固山下》一诗时,学生用绿粉笔画下了青山、绿水,用红粉笔画出了一轮从海面升起的红日,绿水中,一只挂帆小舟顺风飘行,诗人站立船头,仰望北归的大雁……通过画画,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了,同时他们也喜欢根据所画的画进行背诵,并且效果奇好,真是一举两得。

(二)写写练练,提高很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还应该让学生学写诗词。笔者觉得“身教”大于“言教”,所以我在教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经常让学生仿写,例如,学清照的诗词的课上,同学们非常感兴趣,讲得也非常好,灵机一动,于是我说,既然大家这么喜欢李清照的词,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尝试的学写一下呢!结果大家把头低下了,认为太难,不敢尝试,我说:“清代文人彭端淑在他所作的《为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做一个示范,尝试模仿写一首李清照的《醉花阴》。”于是我把我写的新版《醉花阴》读给了学生们。

篇4

【关键词】阅读 古代诗歌 民俗

一、了解民俗可以消除我们的误解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千古传颂,但其中的“床”究竟是不是我们平日里所认为的坐具或卧具呢?非也。在古代的农村,一般是聚族而居,在打晒庄稼的禾场上,一般都有公用的水井,为了安全起见,于水井四周围以栏杆或篱笆。这水井的“栏杆或篱笆”便是诗中所谓的“床”。每到黄昏,月亮东升,如在夏季,便有老人在井边纳凉闲话。

二、了解民俗可以使我们更透彻地理解诗歌内容

杜牧《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意境迷蒙动人。有人曾说:“这首诗的好处,好在不讲出‘欲断魂’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不说,且叫你去领会。然而,“欲断魂”三字到底该如何“领会”?春雨的意象一般连接着清新、愉悦,生命力,此处却分明透出“行人”的黯然神伤。这正是古代村社生活的风俗所致。福建《建阳县志》中载:“请明日宜晴恶雨,晴则麦熟棉花熟。”湖南《新天县志》中说:“是日宜晴,俗云清明晴,万物成。”又甘肃《宁州志》云:“清明前后,夜雨无麦。”可见,在农人心中,最忌讳清明下雨,认为下雨对农作物不利。若是对古代村社生活毫无了解,自然无法领会诗中唐代农人“欲断魂”的心思:诗中的“欲断魂”与“祭祖”无关,关乎民俗生活。再如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曾两度落第的孟郊看花时为何会有“春风得意”之感?依唐制,在秋季举行进士科考试,次年春天发榜,新进士有雁塔题名、宴集曲江、杏园之殊。这时牡丹正开,新进士策马赏花,自然掩饰不住心中的狂喜。

三、关注民俗还可以从诗歌中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

如唐代诗人惯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诗情,因此诗中往往透露当时的市井风俗。如刘驾《上巳日》:“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此时上巳日(三月初三)已演变为市民社会中单纯踏青春游的节日,此诗不仅记录了都人上巳踊跃游春的繁华场面,而且点染出市民人格中热爱生活,肯定生命的昂扬气象。唐代以后,诗歌的描写内容逐渐平民化,由贵族阶层转到了市井生活,市井风情在诗歌领域有了更丰富的展现。明代唐寅的《阊门即事》就以赞赏的口吻歌唱苏州热闹非凡的市井生活:“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买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热闹的集市,华丽的建筑。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流,构成了一幅画图难工的市井图。

四、关注民俗能更深入地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民间以天上月圆为佳节,反映了人们希望团圆的心理。人们于秋高气爽、桂子飘香的中秋时节,食月饼赏月光,以示“天上月圆,地上人圆”之意,天文与人事相合。中秋佳节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和情感结构,其丰富性可能仅次于春节。古典诗词以中秋为题的作品难以胜计。而了解了这点,就能更完整地解读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苏轼时任密州刺史,中秋之日他举首望月,不禁怀念起弟弟苏辙来,中秋月圆,是亲人团聚之日,可此时兄弟二人天各一方,无法聚首,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于是饮酒赏月之际,词人浮想连翩,挥笔写下这首传颂不衰的中秋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本篇历来被推崇为中秋词的绝唱。

总之,了解诗词中的民俗能够消除我们的误解,使我们更透彻地理解诗歌内容,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从而更深入的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诗词赏析应在对民俗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

参考文献:

[1]韩烈文.古诗教学的民俗视角[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01).

篇5

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从宏观来讲,古诗词专题的考查,可能会从以下几个方向命题:

1.对于唐、宋、元三代作品的考查,要引起重视。就文学水平而言,在唐、宋、元三代期间,古诗词达到了一个顶峰,也创造了后人无法企及的成就,其中的典型作品,代表性的作家,虽然经历了千考万考的淘漉,但依然要引起我们大家的重视。

2.对于“非顶级诗人”以及他们的作品,要引起重视。所谓“顶级诗人”与“非顶级诗人”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而言,它是相对于出现在学生阅读视野中的频率以及学生对他们的熟悉程度而言的。

从微观上来讲,还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关键词语的考查。对关键词语的考查又称为“炼字”题,有两种考查形式,一是指定分析某个句子中的某个词,要求分析其表达作用。二是要求考生指出某个句子中哪个词最具表现力,并对其作用进行赏析。从考查形式上看,单纯考查对关键词的语义理解的题目很少,它一般是与表达手法、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查的,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借助一字(词)领悟全篇的能力,具有透过一字(词)弄清作者所采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2.对意象赏析的考查。意象是组成作品的重要元素,诗歌正是通过意象来表达作者的人生志趣、价值情感和思想取向的,所以只有把握作者选取某意象的意图,弄清楚作者在某一意象上的寄寓,才能清晰地看到意象的价值,进而能够准确地领悟作品的意境,领会整首诗的价值。

3.对景情关系的考查。对写景诗而言,景情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关系。作者通过状写景物传达情感,景物色调的晦与明、阴与暗,景物状态的动与静,景物现状的宏大与纤细,景物距离上的远与近等,都与诗人的情感取向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在古诗词鉴赏中,历来重视对景情关系的考查,或着眼于整体设题,或立足于局部设题,或从意趣方面设题,或从写景特点上设题,灵活有致,给人以新颖的感觉。

4.对思想情感的考查。作者写作的最终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阅读鉴赏正是要通过作者笔下的景物看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并从中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与审美上的愉悦。考试命题极为重视这样的题目,千变万化,不离其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5.对手法及语言的考查。作者写景、叙事、状物需要借助一定的表现手法,仔细品味这样的手法同样能让鉴赏者获得美的享受。手法技巧、思想情感等离不开语言,对语言的赏析,在艺术层面上考察诗歌,能够检验出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

我们应当从三个方面加强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1.多读。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如语言文字知识、古诗词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所有这些,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古人也说:“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

2.多赏。要多看名家赏析的文章,或优秀的鉴赏名篇。只要带着分析、批判的眼光去看,对提高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3.多练。清代的唐彪曾经说过:“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因此,每次阅读古诗词时,若能自己坚持写一些眉批、夹批和总评之类的评语,对于训练思维,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一、考查语言

易:解说语言的表层含义

难:分析语言的深层含义

1.炼字型

一般提问: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变式提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指出该字,解释该字的含义(表层、深层),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揭示作者传达的深层情感,评价其表达效果(突出了……作用)。

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2.一词统领全诗型

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答题步骤:该词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上);该词在结构上、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形式上)。

3.分析语言特色

一般提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点明语言特色(明确、简练);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具体);分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具体)。

答题套路: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如( ),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小结:检测语言时,先解说表层含义,即从字面意义入手,描述该字所在诗句表现的景象;再分析深层含义,即揭示作者传达的深层情感,突出主旨;最后评价以上形式所具有的作用,也就是表达效果。答题时依序答出,避免遗漏;依据诗作具体情况适当减少项目,不牵强附会,强加于“诗”。

二、考查意象

易:确认意象的特点

难:分析意象的寓意(分析意境型)

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步骤:描绘诗中的画面,概括氛围特点(准确),分析思想感情(具体)。

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三、考查内容和情感

易:检测层次内容

一般提问: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指出具体是几个层次;分别解析层次内容。

难:检测中心意思(分析全诗情感)

一般提问: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变式提问: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请说出理由。

答题步骤: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用原诗句证明此观点(具体)。

答题套路:我认为( ),原因是( )(从原诗中找到理由并分条陈述)。

四、考查表达手法

易:识断表达手法

难:识断并分析表达技巧

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作者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套路: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五、特别注意:以对比鉴赏的形式考查

易:有明确提示的比较

难:无明确提示的比较

一般提问: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方法等方面的对比;或者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变式提问: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答题步骤:确认问题的角度或找出相关的比较点;结合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做答。

菩萨蛮

韦 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①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②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①合:该。②垆(lú)边:指酒家。垆,旧时酒店前放酒瓮的土台子。

赏析

这首词直写江南之美,曲写对家乡的思恋。首句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我”呢?没说。这一点只要与白居易的《忆江南》中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一比较,就很容易察觉韦庄的内心之思。这江南的美是印在白居易的内心深处的,而韦庄只是听他人说的罢了。次句“游人只合江南老”,这游人是谁呢?当然包含作者在内了。“只合”含有无限凄怆,意谓天下丧乱,游人漂泊,虽有乡不得还,虽有家不得归,唯有羁滞江南,以待终老。以下几句,直接夸赞江南之美。“春水碧于天”极写江南的景色之美;“画船听雨眠”写江南生活之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江南人之美。不过,江南是美,可那毕竟不是我的家乡啊。结尾两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急转直下,哀伤之情,感人肺腑。江南纵然美好,那不是“我”的久留之地,“我”的心依然属于故乡。然而,现在是有家不能归,即便回家,那离乱的惨景,也会让人柔肠寸断。

就表达技巧方面说,这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如写江南之美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如正面极力赞颂江南之美,实则衬托了作者滞留他乡内心之苦及对家乡的思念,还有对家乡遭受战乱后荒凉惨状的哀伤。在修辞方面有比喻,如“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从人物形象描写方面说,有两个比喻,一是江南的美女,二是作者。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薰(温暖)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另据《后汉书·蔡邕传》记载,吴地人用桐木烧火做饭,蔡邕从火里抢出一根桐木,用它做了一把琴,因琴尾部的木材被烧焦,故称焦尾琴,琴声特别优美。

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作者通过对根深叶茂、孤高挺直的孤桐的赞颂,表现了自己正直不屈、磨难越多斗志越坚的品格,也表达了报效明主的决心和献身精神。

首联描写了孤桐的茂密和孤高。这种特质虽是外在的,但它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可改变的。为颔联和颈联的描写打下了基础。

颔联由外在的描写过渡到对其内在品质的揭示,突出了孤桐岿然屹立,伟岸不屈,虚心汲取的品性。“虚心”一语双关,既是孤桐内心空通的真实写照,也是自我品性的表白。

颈联继续刻画孤桐的本性,老当益壮,无所畏惧。岁月的磨炼更能彰显它的坚强,骄阳的烤灼更能表现它顽强与旺盛的生命力。

尾联卒章显志,借用典故表达心愿:即愿在清明之世,尽自己所能,甚至不惜粉身碎骨,也要通过变法革新,帮助皇帝消除民众的不满情绪,创造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

整首诗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孤桐,借孤桐来表达自己的心愿。作者对孤桐的描写,既是写实,也是自比。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禅院幽静、空寂、和悦的美妙境界,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向往佛门,厌世嫉俗的情怀。

首联使用白描的手法。一个“照”字,不但描写了光照大地的自然之景,也暗示了作者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所蕴涵的对庙宇的赞美之情。

颔联描写通向寺后禅院幽深的小路,禅房所处环境幽静迷人,这样美妙的意境,给人以纯净愉悦之感,唤起身临其境者的深切回味,让人惊叹、陶醉、忘却尘缘俗情。

颈联精炼扼要,含意深切动人。“悦”字突出了秀美的山色使鸟的性情为之欢愉,“空”字突出了潭水的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这两个字精炼传神,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水光山色相应的纯净怡悦。寓意深长,发人深思。

尾联以动衬静,以钟磬之声衬托破山寺后禅院环境的幽雅、清静。这悠扬而洪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超凡脱俗的境界。显然,作者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着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

这首诗语言风格淳朴淡雅,构思精妙,寓情于景,意境幽远纯净,读来真的是“心也可以清”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宿云梦馆[注]

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注]欧阳修曾因“朋党”之罪出放外任,这首诗是他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第一、二句诗做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的第四句化用了哪位作者的名句,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请简析本诗所营造的意境。

答: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者是如何表现“夜雪”这一主题的。

答: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 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①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②不相顾,临堂空复情③。

[注]①要欲:好像。②了自:已经明了。③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的?

答: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1.请对首联中的“嗟”字进行赏析。

答:

2.后四句用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各从什么角度描写?

答:

2.诗的三、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要分析。

答:

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 梅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答: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作者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请简析本词的人物形象。

答:

九、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纪 昀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1.本诗运用了 和 的手法写出了山水翠绿的情趣。

2.本诗有“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王维有“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两位作者都写出了对山水的新奇独特感受。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答:

十、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如梦令

严 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昭君怨

郑 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按照字数的多少分类,这两首词均属于

。《如梦令》和《昭君怨》分别是这两首词的 。

2.仔细品读这两首词,试分析严蕊的词和郑域的词抒写的各是什么事物?并简要说说理由。

答:

3.请分别就这两首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

十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①帆来重,冥冥②鸟去迟。

海门③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④。

[注]①漠漠:水气迷茫的样子。②冥冥:天色昏暗的样子。③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市。④散丝:指细雨,这里喻流泪。

1.诗的题目为《赋得暮雨送李曹》,请结合首联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切题的?

答:

2.请简要分析颈联、尾联如何给我们营造出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

答:

十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野 步

赵 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本诗塑造了怎样的野步者的形象?

答:

篇6

当前的语文教学是围绕落实新课标而展开的,要更新观念,改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必须把语文教学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环境里来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推进语文课改走向深入。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逐句逐段、细嚼慢品的教学模式,找准接触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对文中涉及的传统文化进行合适的拓展讲解。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等主体经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体验、感受,用自己语言表达出来。

二、积极挖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融之于人文教育

孔子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具有某种一致性。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爱国主义精神: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想让民族文化资源鲜活永恒,还必须在外在世俗力量的基础上,寻找孕育内在驱动力的平台———国家层面的国民教育和微观层面的个人修行。国民教育让民族文化资源获得广泛认可的社会价值尺度,并成为国家文化价值观的组成部分;而个人化的修身齐家,则让民族文化的因子潜入百姓日常生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古诗文诵读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都感慨得益于古诗文的诵读。

1.教师精心挑选,也可以由学生推荐古典优秀诗词、散文,内容的安排可根据季节、课文等进行灵活调整。

2.语文教研组在全校开展每周一诗一词或一文的诵读活动。语文组全体教师每学期每人承担一次,利用学校的校园广播和信息设备对学生进行范读、领读、背诵、作家推介、作品赏析等。

3.编写学生早读文本,内容可涉及古代神话、寓言故事、唐诗、宋词、散文、对联、现当代诗歌、国外优秀诗篇等。教师可以利用早读、晨读的时间引导学生诵读、背诵、赏析。

4.每学期可以举行一到两次的大型的全校性的经典诵读活动,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诗经》《楚辞》,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和活动时的隆重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神韵和内涵。

5.把古诗文诵读活动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工程”联系起来,站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理论高度,来认识古诗文诵读的意义,激发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之情,最大限度地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四、传承人文精神要重视提倡快乐阅读

篇7

【关键词】地理与语文地理思维教师素质诗词谚语

【中图分类号】G420

中学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知识综合的学科。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言,是一个“开放的复杂性系统”。多种学科相互联系,影响很大。因此,中学地理课的教学就要求教师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的语文知识比较多,在地理课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挖掘地理课中的语文知识,有意穿插一些生动的语文知识,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地理知识的掌握。

一、在地理课堂教学语言中恰当引用一些古诗文

古诗文精炼的用词、形象的描述,不仅能很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意图,而且以传统文化所特有的亲和性会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流畅而优美的教学语言、活跃而主动的学习气氛,教学的艺术和教学的目标都会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实现。

例如,在讲月相这一内容时可以这样引入:坡在他的词中曾这样写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词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愿望,诗中所提到的“月的圆缺”的变化,我们在地理学中称其为“月相”……又如,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来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气温的垂直变化和自然带的垂直变化;用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来说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快行冷锋之快等等。

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语文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

教育是一项巨大而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各学科的分工与合作,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则是每一门学科每一个教师所负有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在教师的指示下,对教师提出的语文知识从地理角度去分析、思考,去体会和理解其中蕴含的地理现象、地理意义,对培养学生宏观、辩证、缜密的地理思维是大为有益的。并且,原本的语文知识,现在被创新地运用到了地理课堂中,新的接受环境和新的思考角度定会给学生以创新的启示。

例如,在讲中国地理不同温度带生长不同的果树时,可以引用《晏子使楚》中的句子:“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我们能不能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呢?(橘树适宜在亚热带生长,也就是“淮南”,一旦移植到“淮”北,即暖温带,不适宜其生长,所以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学生有熟悉的语文知识,这时又用地理知识解释了这一课本中描述的现象,很有成就感。同时,教师因势利导:地理科和很多学科关系都非常密切,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也能恰当地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一些现象。这样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不仅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联系语文,而且可以在练习中渗透,从而培养学习地理思维。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天上”是指_________,“海”是指________。“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指的地区是:___________

三、在地理教学中渗透语文知识,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师素质

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语文知识,这是对地理教师素质的一个更高的要求。而教师在运用的过程中,会促使自身去关注、研究、积累语文知识,这在无形之中就提高了自身素质,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正如《礼记•学记》中所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知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并且,在人文关怀极其贫乏的当今社会,我们却可以借助地理课堂、借助地理知识的传授过程,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情”有所体悟,其将起的积极作用是可以预见的。所以,我们现在所要做的就是自觉地去留意、发掘诗文、俗语中的地理现象、地理意义,并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使我们的地理教学方式更“儒雅”一些,更“活泼”一些,更“丰富”一些,更“人文”一些。

四、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语文知识要注意的几点

1、所运用的古诗文一般要浅显易懂,最好是学生熟悉的,否则在讲解诗文、解释词意就要费上许多口舌,将影响教学的流畅与进度。

2、运用语文知识必须要适时、恰当、不要刻意牵强,否则有些哗众取宠、故意卖弄之嫌。

当然,如果能以各种方式发动学生去寻找、发掘、收集语文中的地理现象、地理意义,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那将是一个多么令人欣喜的场面!所谓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都将会在这儿得到或多或少的体现。

五、供参考运用的部分诗词、民谣、谚语

作为一名地理老师也要经常多角度地搜集一些富含地理知识的诗词、民谣、谚语等。笔者在多年的地理教学中,搜集了一部分诗词、民谣、谚语,供大家参考。

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上”是指巴颜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2、“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长江的上游地区

3、“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我国春末夏初的时节,其降雨类型属于锋面雨中准静止锋

4、“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

5、“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之一,说明其日温差大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的“阴晴圆缺”指的是月相变化规律

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一词是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

8、“日似金丸,月似金盘”形象地反映了由于日地月三者距离差异,导致日月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

9、“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描绘的是横断山区的自然景观,是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的形象写照

10、“风吹草低见牛羊”,“浅草才能没马吃”,“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茫茫大如天”,描绘的是我国西北从东到西的自然景观,反映的是水平自然带的规律:由于从东到西的水份递减,形成了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的自然带景观

【参考文献】

篇8

鹤咏先生主张以生活滋养笔墨,涵养艺术精神,认为“画者当从心意”,当“澄怀静虑思象外,解衣般 寻高远”,以“悟”“静”求得 “心物融合”、“心中渴望的意境”。青少年时期起,在研习古代大师们传统水墨技法、饱读传统文学艺术哲学的同时,即常常走出案堂,徜徉于大自然,搜寻奇峰逸云、林泉高致,常思于生活,常溺于精神,师从造化,了然于胸,执着于绘画而不以为寂寞枯苦,乃至“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常常提笔一气呵成,画势贯通,水晕墨彰悉有根底,生机气韵沉稳俊逸,节律静穆灵秀外溢。

“稳放扁舟去,江天自有涯”。鹤咏先生从近三年的画作中捡出数十幅画作,在山东省市文联、美协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个展。应该说这是他 “自修心性、自修功德”的“悟墨”功课。因为这三年他带领的剧院创演京剧《项羽》,参加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并荣获“文华大奖特别奖”,他亲自设计的舞台美术荣获了“文华奖舞台美术奖”。“云去空山青,云来空山白”、“云开巫峡千峰出”、“雨后千山”、“雨色峰姿”等等画作,更是先生心志深自外延,以诗点画,以画达意,淡然禅意又不失山水自然的力量,那是一种气势激越峥嵘积淀后的力量。绘一座山峰,承载的是一颗淡泊之心,不喜不怒的自我修养。最爱其中云起苍茫中润透的紫色,烟岚滋养的山峦奇峰有了生命的色彩,与幽谷泉声相映成趣,那是真情真意追逐生命中的一份坦然和积极心绪,淡若无痕、淡久弥香的人生味道。“笔格之高下也如人品,笔墨虽出于手,实根于心。鄙吝满怀,安得超逸之致,矜清未释,何来冲穆? ”(恽寿平《南田画跋》)

古人言画,“远观于势,近观于笔墨 ”。画势是由画面的布局、设色组成的。画面中的每一个“形色 ”、每一组“形色 ”之间的相互呼应、对比所传达出的整幅画的灵性。组成画面的这些“形色”性灵相通,画也就有了灵魂、神韵。用墨、用笔的力度、着色,是否充分准确地表达出画家的心意、画意以及“形意”。前者类似于诗词歌赋中的“纲目”,后者则具体到“造词以达意”,即山水画中的“笔笔达意”,凝练而传神。而无论生机、气韵,还是神韵、化境,终究是通过画中“形色”传达出来,这需要画家具备优秀的观察力、概括力和表达能力,也就是常说的基本功;神韵则“功夫在画外”:画家的艺术修养、人生历练以及天赋。两者完全才能够创作出气质俱盛、形神兼备的作品。

鹤咏先生写意山水好深远,画势清明:画面构图大多简洁,画幅主要以前后两组“景”进行布局,前景“勾画”深入,后景简约抽象,以淡墨渲染;前景常留白,其视觉的虚空感、面积、形体的狭长以及倾斜方向与后景的相对的实、连续、水平相应相合,由此具有了哲学意义上的审美或者智慧。简约的追求、神似的造型笔法,点染皴的音乐节奏般的交互运用,画意诗意悠然而出。古诗有“平仄”,但是诗意却不是平仄工整后随之就有了的。一幅诗意的画,也绝不仅仅有技巧就够了。能够让观者感受到“物我两忘”的“诗意”,更加地需要画家的个人修养和主观表达。简胜于繁,繁复容易,简约难,仿佛诗词的遣词造句,需要持久不断的修为和历练。鹤咏先生以山水为载体,简约而真切、尽情尽意地抒写了或淡泊、或酣畅、或浓郁、或清明的亦入世亦出世的坦荡情怀。看似随意的每一笔墨,每一留白,疏密有间,简练苍劲,皆形色备具、意味隽永。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1、在先进的办学理念指导下,着力打造以物质文化为外壳、制度文化为支柱、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

2、以主题活动为目标,培植学校教育的团队文化、学习文化、教研文化;

3、以班级文化、外部形象文化为切入点,建立学校文化显性外形;

4、以校本教研为途径,以课堂为主阵地,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以美化、绿化、净化、亮化为载体,实现校园环境园林化;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实现教育质量优质化。

三、基本内容

(一)精神文化:

围绕“快乐学习 健康成长”办学育人理念,坚持“让每一位教师身心愉悦地工作,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让学校成为师生学习的乐园、成长的摇篮、精神的家园”的教育理念,强化“崇德、尚学、自强、创新”的校训教育,形成“新 实 活 乐”的良好校风。要求教师树立“爱岗、精业、严谨、求实”的教风,形成“诚实团结 勤奋 向上”学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走科研兴校之路,把桐溪学校办成小而精致、富有特色的学校。

1、负责人:大队辅导员、各班班主任

2、时间:贯穿于每学期的具体活动时间[课~件]

3、实施措施:

(1)以正确的班级舆论感染学生。营造一种既相互竞争又团结协作的班级气氛,让班集体内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关系和谐,正气上升,优秀的学生感到自豪,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每个人的创造性、积极性都得到赞扬和呵护,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

(2)融洽的同学关系。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鼓励、互相关怀。

(3)出色的日常表现。学生在礼仪、卫生、纪律等日常管理各方面表现成绩优异。

(4)丰富的班级活动。开展建设班级品牌、富有创新性的班队活动。班级品牌,也就是班级特色,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每一位集体成员都参与其中,反映其共同的愿望,呈现自己的风格。同时在树品牌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师生的人文底蕴,实现班级管理的育人功能。

(二)制度文化

1、负责人:书记

2、时间:2011年2月

3、实施措施:在学校现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重新予以修订和完善。要体现体制、规章、规范、模式及其操作,通过对学校成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和约束,使制度为师生所认可和践行。学校在拟定各项规章制度后,经过教师讨论修订后汇编成册予以执行。近期主要工作:结合《桐溪小学教职工绩效考核实施细则》和《桐溪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要求,修订好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师考评制度、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建立教师学习制度,丰富学校各种岗位职责。

【1】

(三)课程文化

1、负责人:教导主任

2、时间:长期

3、实施措施:按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开全课程,开足课时,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音、体、美、综合实践等学科的教学及活动的开展,注重在学科中挖掘体现学校文化的内容;探索、形成体现学校文化的校本课程体系,内涵不断丰富,发挥良好的作用,重视环境文化开发,体现学校文化特征,突出环境育人功能。

(四)师生文化

1、教师文化:

(1)负责人:工会主席

(2)时间:2011年2月及长期

(3)实施措施:教师服装要整洁、大方、庄重、态度要和蔼可亲,经历充沛,举止适度;当学生向教师行礼问好时,教师要微笑致意,并同时说“你好”;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搭建教师全面成长的活动平台;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定期开展活动。

2、学生文化:

(1)负责人:少先队辅导员

(2)时间:2011年2月及长期

(3)实施措施:根据《桐溪小学一日常规》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成立小记者、文学社等学生社团;成立校园广播站、校报、校刊等学生活动阵地;重大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成立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开展正常化;形成学校具有特色的学生文化气息。

3、师生德育阵地。

(1)负责人: 少先队辅导员

(2)时间:长期

(3)实施措施:规范升国旗、升校旗程序,搭建师生形象展示平台,通过升国旗、升校旗展示师生形象,把我们优秀的教师展示给同学,把名学生展示出来。充分发挥升国旗、升校旗作为师生德育阵地的作用,激发爱国情怀,陶冶师生情操,强化师生的责任意识和荣誉感。

(五)物质文化:

1、外部环境:

(1)负责人:总务主任

(2)时间:2011年2月

(3)实施措施:

一是处室标志清晰美观。多媒体室、电脑室、仪器室、音乐室、图书室等,学校规模虽小,处室齐全,采用三棱柱铜标志,雅致、美观。

二是校园内教育牌、提示牌、提醒牌,醒目美观,处处体现着教育与文化内涵。校园大门金灿灿的铜字校牌,进入大门看到两块明显的教育牌,《小学生守则十条》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入小门台是校宣传栏,进入楼梯看到提醒牌教育牌。如:上下楼梯请勿拥挤,语言文明 礼貌待人,为灿烂明天而学 留一个无悔年华等。走廊文化让墙壁说话,教学楼一楼走廊张挂古诗词,二楼走廊张挂学生优秀字画作品,每年更换一次。三楼走廊张挂名人名言。在食堂张挂珍惜粮食 节约用水,讲究卫生等标语,在教师宿舍楼集中张挂安全教育专题牌,在花坛边树立“红花喜人 手下留情”温馨提醒牌。三是校园净化、绿化、美化突出。校园干净、整洁,师生卫生习惯好,绿化有整体规划与设计,树绿、花红、厕所不臭,在这两个学期教育局对学校开学初工作检查中我校校园环境得到检查组的高度评价。

2、班级阵地:

(1)负责人:少先队辅导员

(2)时间:2011年2月

(3)实施措施:提倡班级自主管理,特色自主打造,教室环境的布置实现“美化”:两侧墙壁张贴字画、人物、守则规范等;每个教室其中的一面墙设置雏鹰争章台,师生书画展示台,经典壁,开设学生规范自我窗口。教室其中的一个角安排成自然、科技、书法等文化角;后面专栏由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下自己排版、策划,做到图文并茂,经常更换;前面黑板上方张贴班训、国旗等,让整个教室充满文化气息,让教室的每个角落、每个墙面都能说话,都能育人;黑板两侧张贴课程表、值日小组、一日常规等;扫除工具定点存放。[2]

3、功能室文化:

(1)具体负责:教导主任

(2)时间:2011年2月

(3)实施措施:结合各功能室特点,布置好主题鲜明的大字、相关励志名言;规划好制度、名人图片;各负责人要各负其责,精心管理,充分发挥各功能室的作用。

四、保障措施

1、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 校长 周xx

副组长:书记 张x

成员:校委会成员 班主任、音体美教师

2、制定方案、分步推进

结合学校文化建设方案,各年级组、各班级拟定出文化建设方案报学校批准后,抓好落实。[课~件]

3、以多元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学校的人文环境。

校园文化活动贯穿于整个学校的教育过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艺术的兴趣,而且对他们了解社会,走向社会十分有益。所以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认真组织和开展好校园文化活动。

(1)古诗词考级活动。共分8级:1级为背诵1-20首古诗;2级为背诵1-40首;3级为背诵1-60首;4级为背诵1-70首古诗和《三字经》选篇;5级为会背、会默写70首古诗(包括作者、朝代)和《三字经》选篇;6级为会背、会默写70首古诗(包括作者、朝代)和《三字经》选篇、初步了解古诗的意思,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7级为背诵规定的15首宋词;8级为背诵规定的15篇古文。考核分基本考核和跨级考核。基本考核为每一年级必须达到相应的等级,考核时间为每学年第一学期的第11周,补测为13周,合格率达50%以上。跨级考核定于第二学期的11周,13周基本考核达通过绿为100%。1-4级,7-8级为面试形式,5-6级为笔试形式考核达到80分为过关。学校为每位学生订一本《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学生兴趣高涨。通过这项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读古诗文兴趣和习惯,积累语言。还使他们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古诗文鉴赏水平,陶冶高尚情操。

(2)开展读书活动。由于校安工程原因,我校图书室、会议室、工会活动室三合一,我们克服种种困难,图书室于每周三中午如期开放,学生借书热情高,丰富同学们课余生活,开阔学习视野,充分发挥图书教育功能,同时也让书香工程真正的“香”起来。

(3)开展好校园系列文化活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少先队的入队仪式,开学典礼、期末表彰等均以庄重的气氛,深深影响学生,做到形式新颖,内容充实,具有时代性和挑战性。我们还抓住凝聚着悠久历史的每一个纪念日开展文化活动。如三月份植树节活动,我校推出“五个一”活动,即出一期黑板报,种一棵树,写一句护绿标语,制一块护绿牌,做一项护绿活动。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学生们想出了许多极具创意的标语,制作出造型不一的标语牌,让校园春意盎然。四月份清明节扫墓活动,带领3-6级学生祭扫了桐溪革命烈士墓,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在六一儿童节前夕,我们举办了庆六一文娱汇演活动,同学们认真准备,精心排练,把自己的才艺充分的展示出来,把活动推向。……

(4)开展与瑞安市集云实验学校结对活动。集云学校是瑞安市一流学校,具有强大的科研水平和文化氛围,上学期集云学校领导、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就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学做了指导,使我们受益匪浅。本学期我们派骨干教师到他们学校参加教研活动、课堂教学,切实提升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我校校园生活充满着文化气氛,使校园文化建设的品质不断提高。  3  

4、强化督导、凝练文化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

良好的育人环境可以将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放大,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校利用国学特色长廊、校园宣传栏等,创造一个极具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

课堂是进行国学经典教学的主阵地。我们努力构建快乐课堂,让学生在“悦”读中培养健全人格。

一、方法灵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反复诵读,激发兴趣

我们以《育灵童小学国学经典教材》为主,以学校已有的校本教材为辅助,通过有效选择与整合资源,与学校人格成长季相整合,确立了“爱国、礼貌、诚信、仁爱、好学、孝顺、谦让”等主题,编写各年段国学经典人格主题教学的校本教材。这些教材有的比较深奥,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采用最多的是诵读。诵读是对文本的感知过程,教师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多种的诵读方法,如自读、对读、齐读、默读、出声读等,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把握经典的内在节奏,在读中整体感知经典的内容,在读中有所感悟古人的心境,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达到和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

2.联想情境,持续兴趣

诵读是国学经典教学的载体,但教学活动并不等同于诵读活动。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呈现其中的形象,从而获得体验和创造。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因此在阅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能力,发展智力十分重要。可以让学生结合图片展示、多媒体呈现等辅助方式来进行,进一步让他们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而感悟形象,理解国学经典的精髓。这样能使学生“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叶圣陶语),让学生在学习中“倾吐自己的蓄积,倾吐自己的消化液”(顾黄初《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思考》)。

3.讲故事,做表演,增添兴趣

经典诵读传承的内容很多,为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有趣、有效,讲故事、表演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熟读、熟背经典内容的基础上,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尝试深入理解经文的内容,他们把经文里的小故事进行改编,设计台词,搬上舞台进行表演,联系生活实际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比如,在教学《元日》的时候,老师让大家搜寻过春节的习俗,再通过表演写春联、喝屠苏酒、放鞭炮、相互祝福等方式了解春节喜庆的气氛和送来的浓浓祝福。当然表演、讲故事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可以是生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还可以针对相应的主题穿插介绍相关的古诗。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还可以加深理解,在表演听故事的过程中将其蕴含的道理、思想等内化。

二、内容创新,让学生在快乐中践行

在校本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结合传统节日,我们开设了节日课程。我国有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关于这些节日,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有很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教育学生从善的经典范例,如清明祭祖、中秋与家人团聚、重阳孝亲敬长等。老师利用活动课程组织大家学习相关的诗文,进行诵读比赛、讲风俗习惯的相关故事,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生活中也要这样对待家人、对待他人。

我们还对国学经典进行创造性的利用。比如,我校一年级有一位钱老师,对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在学习诵读《弟子规》的基础上,创作改编了《新弟子规》,分为课堂篇和课间篇,朗朗上口。在日常生活中,有时看到某个学生做得不好,就会用《新弟子规》中的语言来劝导。慢慢地,学生在诵读中规范了良好的日常行为。

《新弟子规》课堂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