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重阳节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4-08 11:4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九月九日重阳节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九月九日重阳节的诗句

篇1

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之前。当时在中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农民举行祭祀大帝先祖的活动,以谢天地祖先之恩德。及至汉代在重阳节这天,祈求长寿、欢庆丰收、宴请宾客已形成节日雏形。到三国时期,九九重阳节便正式定型为民俗节日,每当节日来临,人们便开展登高、赏菊、佩戴茱萸、放纸鹞等活动和游戏。

登高是重阳节重要活动之一,故又称“登高节”,即在这一天,登临高山高塔,极目远眺,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开阔胸怀,振奋精神;尤其是老年朋友,根据自己体质状况,选好登高地点登高望,对健康养生大有裨益。

重阳节的另一习俗即赏菊和饮酒。又名菊华、秋菊、九华,因其花开于晚秋并具有浓郁的香气,故又有“晚艳”、“冷香”的雅称。它不畏严寒,深秋怒放,历史上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把它视为高风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著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初唐诗人王绩见到吐艳,意识到重阳节的来临,遂咏出“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的诗句。赏菊已成为重阳节节俗的组成部分。

除供观赏外,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它分为白菊、黄菊、滁菊、贡菊、杭菊等多个品种,具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的功效。以为主要原料配制的酒为重阳节的主要饮品。菊酒与九九谐音,相传重阳节喝酒能延年益寿,活得长“久”,故诗人郭元振有“辟恶茱萸裹,延年酒”的诗句,田园诗人陶渊明也提到“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令”。现代科学研究分析,含有菊苷、水苏碱、氨基酸、黄酮类、龙脑、菊油环酮和维生素B1等成分,常饮酒能起到活血行气、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酒的酿制,《西京杂记》载:“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然,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现代酿制酒,无须历经一年的时间,家庭自制十分简便,取白50克,低度粮食白酒500毫升,先将洗净晾干,装入干净的纱布袋内,扎紧袋口与白酒一起置于大口容器中,密闭浸泡7天即可饮用。早晚各服1次,每次饮15~20毫升,有清肝明目、疏风解毒的功效。重阳节饮酒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在山东有民谣曰:“九月九,九重阳,做酒满缸香。”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佩带茱萸香囊袋的习俗。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见,在唐朝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就已十分流行。茱萸为秋季成熟的椒科植物,古代人们习惯在重阳节这天“折茱萸以插头”,传说可以辟恶气,抵御初寒,故给茱萸冠以“辟邪翁”的雅号。九月九重阳,正是疾病容易流行的季节,在重阳节用中草药辟瘟驱毒,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淮南万毕术》中载:“井上宜种茱萸,叶落井中,人饮其水,无瘟疫,悬其子于屋,辟鬼魅。”另外,《五行志》中还说:“舍东种白杨、茱萸,增年除害。”这些都说明茱萸有驱疫防病的作用。

篇2

因在九月开放,有“九月菊”之称。《吕氏春秋》讲季秋的特征是菊有黄花,东汉《四民月令》说九月采菊,成了九月的标志,也成了重阳的象征。王维《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臣上寿》有“无穷节”之句,可知重阳节又称为节。之于重阳如此重要,难怪坡针对岭南气候不齐的情形,提出“开时即重阳”(《岁时广记》卷三四引《提要录》),不须以日月为断。的确是无菊不成节了。

前引曹丕与钟繇书说可辅体延年,有助彭祖之术。彭祖是传说活了800岁的人物,延年有术。成为延年之术,这是想长生不老、求神成仙思想的反映,对的这种认识实际是汉代的产物。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南阳郦(zhí)县有甘谷,谷中水甘美。据说其山上有很多菊水从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三十余家不再打井,饮用此水,上寿能活百二三十岁,中寿活百余岁,活七八十者被认为是夭折。正因为人们相信菊能延寿,所以又称其为“延寿客”。

在重阳节最重要的功能是饮酒之用。《西京杂记》不仅说重阳要饮菊酒,令长寿,还谈到制菊酒方法:“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故谓之酒。”这一记载反映了南朝人的观念。萧梁时代的文献多处提到菊酒,证明其时此俗之普遍。

簪菊也是重阳节俗。唐末《辇下岁时记》说:“九日,宫掖间争插,民俗尤盛。”南宋杭州人重阳日“泛萸簪菊”(《武林旧事》卷三)。簪菊之俗传至明清,如河南的《光山县志》《固始县志》都有“簪菊”的记载。

重阳节必不可少的还有赏菊。陶渊明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名扬千古,重阳赏菊更是其田园生活的重要内容。唐人咏菊之作,不胜枚举。王勃《九日》诗:“九日重阳节,门门有。”写尽唐人爱菊之盛。为何受人垂青呢?除了陶渊明诗体现的孤傲绝俗品格外,元稹《》诗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冬季即将来临,最后的辉煌引起人们无限的爱恋和惋惜。

重阳花糕

隋唐时代的重阳食品,据隋杜公瞻《荆楚岁时记》注中说,北方人食饵。唐代节日食料,九月九日为“麻葛糕”(《唐六典》卷四)。唐朝廷逢重阳节要设宴招待百官。“糕”与“高”谐音,寓意步步升高,是吉祥语。唐代还有了“五色糕”的名称,卢《卢公家范》说重阳日要上五色糕(《天中记》卷五)。

篇3

唐・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这是一首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的诗作。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那忽急忽缓、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手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

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活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我们的眼前;春风、柳枝、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随着“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似谁家的白发老母枯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似谁家的红颜伫立楼头,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怎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怎能不“思”?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对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读者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那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意思是说,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江南歧路洛阳城”,指南北远离,两地相思。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陲海涯。这末两句也许是有感而发吧!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文化常识】

诗歌与重阳节

“重阳”源出《易经》,该书称九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又称“重九”。屈原《远游》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这表明重阳节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而到唐、宋,重阳节插茱萸、登高、赏菊、饮酒、吃重阳糕等习俗已经很盛行,这也是诗人们在咏重阳诗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重阳登高避灾的风俗,出自南朝梁人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李白在《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诗中有:“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辟川岳,了然楚汉分。”杜甫有《九日》诗云:“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白居易也有《九日寄微之》诗:“去秋共数登高会,又被今年减一场。”边塞诗人岑参在行军途中,适逢重阳节,诗人仍想到要去登高,怀念那故园的:“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另外古代还在重阳节后一日举行宴赏,号称“小重阳”。李白有《九月十日即事》诗云:“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意思是说,昨天初九登高已结束,今天是小重阳,又要举杯宴饮。怎么这样苦,连遭这两个重阳的采摘。

插茱萸是古代民间重阳节的重要习俗。据《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登高”“插茱萸”在古人看来可以避邪消灾,故九月九日一定为之。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重阳登高插茱萸的风俗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诗云:“明年会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孟浩然有诗:“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朱放的《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会有故不得往因赠之》中的“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等,都是描述古代重阳插茱萸的习俗。 赏菊是重阳的节目之一。清秋气爽,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时逢佳节,共赏秋菊,真是别有情味。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王勃的“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范成大“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等等,都道出了赏菊饮酒的情趣,语言隽永,诗意清新。白居易的《重阳席上赋白菊》更是别出心裁:“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流露出诗人看见白菊的无限欢欣,发出了作者人老志坚的心愿。

篇4

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解读;文化视角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12-0022-0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是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诗,产生于唐代,流传至今,经历了岁月的蹉跎,喜爱它的人却是越来越多。不论男女,无论古今,只要是生活中经历了离亲别友、背井离乡,人们都会在思念之中,轻轻地想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古往今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好诗佳作数不胜数,为什么这首诗能够广泛地得到大家的认同,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底?品读本诗,我们是否应该再去寻找一个崭新的角度,从而获取更多的文学价值。

一、“佳节”之论

中国的节日有很多,在诗人王维生活的盛唐时期可能更多(因为有些节日已经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了),如今能称作“佳节”的,起码还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所有炎黄子孙的情结所系,可是,作者在题目中却明明白白地以“九月九日”标示出佳节的指向,于是,有一个问题就产生了――作者为什么在重阳节才会更加思念家乡与亲人呢?

来看一看本诗的写作背景,十七岁的作者才华横溢,为了谋取功名,他背井离乡,只身一人来到繁华的长安。一方面,繁华的对当时正热中于仕进的年轻诗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长安越是繁华,茫茫人海越是热闹,这个少年游子就越感到孤孑无亲。在这样的生活中,诗人肯定会无数次地想念家乡和亲人,任何节日都可能成为他深深想念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诗人最真实的内心写照,这里的“佳节”应该是那些所有让诗人悄然动情的节日,可是,作者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在重阳节才格外凝重呢?那些比起重阳节更为悠久更加热闹更能凝聚骨肉亲情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为什么没有让他写出流传千古的佳句呢?而那个佩带茱萸的节日却为什么能够激发起年幼诗人如此强烈的创作灵感?此处,这个重阳节的魅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在中国大地上燃放多年的爆竹、甜甜蜜蜜的元宵,包括那轮皎洁的明月

选在重阳节写作,或者说在重阳节作者产生创作激情,也许并非偶然,我们是否应该抛开王维的思乡之情,从他的情致爱好来考虑,考虑那个佩带茱萸的重阳节。

二、关于茱萸

在客观世界里,“茱萸”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在诗人的故乡,在重阳节,“茱萸”又代表了什么?在诗人的内心世界,“茱萸”留下了什么印象?在那个秋高气爽,登高望远,美酒飘香的日子里,为什么诗人只对茱萸情有独钟?

通过查资料我们了解到,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古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佩茱萸能祛邪辟恶。三国魏曹植《浮萍篇》:“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西京杂记》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因此,人们又送给茱萸一个雅号――“辟邪翁”。唐代,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除了避难消灾,佩带茱萸也表示一种怀恋之情。

我们是否就可以这样理解,茱萸,在当时人们的眼里就是一种健康、吉祥的象征。而“九”这个数字,在古代中国人眼里包含着永久的意思。在九月九日,佩带茱萸,表示人们对于健康、祥和生活的永远的向往与追求。

可是,盛极一时的大唐长安,在重阳节日想必人们也会遍插茱萸,那诗人为什么还要对家乡的茱萸进行深情的遥望呢?

三、走近王维

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一个多情善感的人;

一个平凡普通的人,一个特殊伟大的人。

王维能诗善画,多情善感,具备了一个优秀诗人的才智与情感。在保留下来的四百多首诗中,最能展示他艺术才能的,是那些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诗。《东坡志林》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在山水诗作方面卓越的艺术成就,使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然而,这个在盛唐时期蛮声诗坛的风云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他也有七情六欲,也经受悲欢离合,远在异地他乡,他同样孤独寂寞。每当夜深人静,他也会思念家园,他有着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具有的基本的情感。但他同时还是个诗人,他又有着平常人所不具备的表达情感的特殊能力,他会写诗,他能用28个字表达出心中的无限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抒发思乡之情的诗不下千千万万,但却再没有第二首诗能与本诗相比,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被人们吟诵了一岁岁、一年年,其艺术魅力亘古不变,历久弥新。就王维个人而言,这七个字所饱含的深情与文学意义也已经超过了那四百多首诗的总和。

于是,我们再来仔细端祥王维,重新品味这诗中的味道,才发现王维的伟大之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敏感地捕捉到了游子心中那一瞬间升腾的情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抒发的时光易逝、故乡难回的感慨;“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也只以来日的欢聚衬托今天的孤独……如此这些,都是从个别角度来表述思乡之情。只有王维,也只有王维,那个既能概括雄奇壮阔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刻画自然事物,既具有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又享有隐居生活的闲情逸致的人,才能够把个人的思乡情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整合在一起,从节日――这个最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的文化现象人手,揭示出人性的共同特征――每逢佳节倍思亲!

无论大江南北,无论春夏秋冬,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都会有自己的节日。节日是什么,节日是历史文化的延续,是精神文明的传承,是民族特点的浓缩,是个人情感的归依。那个在作者心目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重阳节,最能让作者品味出诗情画意的重阳节,早已在作者心中滋生出无限眷恋之情,无论何时何地,久久挥之不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重阳佳节,在自己的家乡,那些茱萸不只插在了兄弟们的身上,也深深地插在了作者的心中,那种健康、吉祥、而又团聚的生活是作者永生永世都难以忘却的(当然,这也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向往的;当然,这也是任何一个健康人都向往的)。所以,即使长安城内人人插茱萸,遍地是茱萸,也难以替代家乡的茱萸家乡的人,因为,作者爱的不只是那种开黄花结红果的绿色植物,想的不只是家乡的某一个兄弟,而是在九月九日那么一个秋高气爽的好日子里与亲人一起祈求幸福。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王维在本诗中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还包括一种对于健康、吉祥、团圆生活的思念与渴望。

王维抒发的是个人情感,但当这种情感与传统节日纠结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使每一个阅读者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思想震憾与情感共鸣,唤起他们对于自己的节日、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本土文化的思念之情。

篇6

防燥润肺 养阴敛神

燥,是秋令的主气。由于这种干燥的气候,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湿润,人体的津液也容易缺乏,因此可使人感到咽喉干痒、鼻腔干燥、皮肤干涩等不适。肺与皮毛相连,而且非常娇嫩,不耐干燥,若有外邪侵犯,肺脏的清润、宣发、肃降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而出现咳嗽,甚至痰中带血。古人把肺比喻成悬挂着的金钟,若有秋燥犯肺,就会使肺的金钟鸣响而出现咳嗽。这个比喻也可以使我们牢记秋季养肺的重要性。为了防燥,就要补充水分,保护人体的津液。室内过于干燥时,可以适当洒水、拖地,保持一定的湿度,有条件的话,可以用加湿器来保证夜晚睡眠时室内达到一定的湿度。人体补充水分,可以通过多饮水,不要等到口干舌燥再去饮水,要时时记得补充水分。还可以通过多吃如梨、苹果、荸荠、甘蔗之类含汁液丰富的水果,来补充水分。秋凉后,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恢复,脾胃功能逐渐好起来,可以适当选用莲子、山药、扁豆、人参、银耳、燕窝、琼玉膏、二冬膏等补品。此外,中医养生还相当重视内补,就是用口中的唾液来补充水分。唾液又称为“玉液”,是人体宝贵的津液,晨起或空闲静坐时用舌头在口腔中搅动,待口中充满唾液时,慢慢分三口吞下,同时用意念想唾液下输至丹田,并随气血敷布全身。这种方法中医叫做“赤龙搅海”。“赤龙”喻舌头,可谓形象生动。此法简单实用,长期坚持,相信您能收到满意效果。

进入秋季,白昼变短,夜晚提前,晚间凉爽,可以早些就寝,消除夏季暑热难寐遗留的疲倦。但仍要早起,即《黄帝内经》中说的“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起身后可进行一些动作不大、强度较小的活动,一方面顺应秋季“养收”的气候趋势,另一方面防汗出过度,防晨间凉风侵犯人体致病。秋季昼夜温差较大,要注意适时增减衣服。人体从夏天过渡过来,不宜马上添加厚衣服,要给机体一个适应的过程。晚间早睡,可以使意志安宁清静,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不使意志外驰,保持肺气宣降有度。夏季因高温而缩短的工作时间,入秋后也要恢复正常了。秋天,衣着厚薄适宜,人的头脑清醒,活动能力强,与春季一样,也是工作和学习的大好时光。莫让年华付流水,要把握好效率最高的春秋二季。

登高畅情 菊萸相伴

秋天虽然是丰收的季节。但许多人在秋天会对凄风愁雨、草木凋零触景生情,回忆往昔,多愁善感,悲观抑郁,这样容易使人心绪波动不定,寝寐不安,严重者可影响正常的生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指导我们秋季养生要“使志安宁”,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其实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很好的方法。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古人以奇数为阳,九为阳之极数,两阳相重,故曰“重阳”,又名“重九”。相传古人在这一天全家人做香囊盛茱萸,闭门锁户,老老少少一齐登山,饮酒,以避灾难。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重阳节的生动写照。诗中的“登高”、“插茱萸”,还有赏菊、饮酒等都是重阳节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欢快气氛,而且对于秋季的养生保健也有积极的作用。

重阳之时,秋高气爽,登高望远,绚丽风光尽收眼底,令人赏心悦目。对缓解悲观情绪、放松心情是极有益处的。我国古代文人因此抒情的作品很多。比如诗仙李白的“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邵大震的“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刘长卿的“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悬楼西”等,都是吟咏登高活动的名句。登高望远,既锻炼了腿脚,对形体健康有利;又开阔了眼界,对精神健康有益。有现代研究表明,登山有益于增强心肺功能,同时还起到减肥和预防冠心病的作用。这也可能是重阳节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现在把重阳节又定为老人节,组织老人们集体登山和秋季旅游,的确是很有意义的活动。需要说明的是,登山是一种强度较大的运动形式,也只能是锻炼形式的一种,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健康状况进行选择。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的人,或者是手术后正在康复的人和体质较差的老年人等,都不是这一运动的理想对象,因此不能盲目追求。

篇7

关键词:宋代;男子簪花;习俗

一、簪花之风的盛行

有宋一代,簪花已经成为上至君主下至平民男子日常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部分了,《宋史・舆服制》甚至为这种现象定义了一个名词“簪戴”。“幞头簪花”,即谓之“簪戴”,幞头为男子首服,可见“簪戴”这个名词是专为男子戴花这一现象而起的。

这场男子服饰审美潮流的变革首先是由统治者的倡导开始的。王巩《闻见近录》记“故事季春上池,赐生花,而自上至从臣,皆簪花而归。绍圣二年,上元幸集禧观,始出宫花赐从驾臣僚,各数十枝,时人荣之。”可见皇帝对于赐花给臣下簪戴是十分热心的。

上有所好,下必从焉,男子簪花渐渐成为一种狂热的风尚。尽管不乏清醒者,如司马光在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科,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也因同列一句“君赐不可违”而勉强簪上一枝。由倡导者是皇帝而引起的这场簪花运动,声势浩大的蔓延开来。据欧阳修所见,洛阳“春时,城中无贵贱者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王观也说扬州不论富贵“皆喜戴花”,洛阳与扬州一北一南一西一东,而风俗无异,足见簪花风气之盛。士大夫阶层更是将其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写出了许多与之相关的诗词,如邵雍“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黄庭坚“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朱敦儒“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等等。簪花这一行为,既诗化了这些文人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又丰富了他们诗词中的意象。

二、簪花源流探析

宋代男子簪花风尚并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渊源,概括来说,有以下三点:

首先是重阳节传统的影响,晋周处《风土记》中写“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葛洪《西京杂记》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荆楚岁时记》“佩茱萸,食饵,饮酒,云令人长寿。近代皆宴设于台榭……今世人九曰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自汉至宋未改,重阳节来源于费长房的典故,费为东汉人,源头止于此。可能最先开始是妇女佩戴。到了唐代,从王维“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牧《九日登高》“须插满头归”,殷尧藩《九日》“强把黄花插满头”……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簪花的对象已经不再只限于女子了,男子亦可簪花。而重阳节,不只可以插茱萸,还可以插。从簪花的对象到簪花的种类都有了一定的变化。

其次是探花宴,《秦中岁时记》载“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皆被罚”,唐懿宗时“宴进士于曲江,命折花一食盒,遣中官驰之宴所,宣口仍唬骸便令戴花饮酒。”簪花的场合已经不再仅限于某个特定的节日了,簪花这种行为也带上了科举文化的色彩,成为文人取得功名的象征。《宋史》中记“赐贡士宴,名曰‘闻喜宴’……押宴官以下俱兴,就次,赐花有差。少顷,戴花毕,次引押宴官以下并释褐贡士诣庭中望阙伫立,谢花再拜……乐止。”说明在宋代,这种象征意义得到了延续,且具有仪式感。

三是华胜,《释名・释首饰》中提到“华胜,华象草木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着之则为胜。蔽发前为胜也。”古代“华”、“花”相通。因此,华胜也可以说是花胜,即一种花形首饰。《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七日……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发鬓,亦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表明至少在晋代,这种经剪彩而来的花形首饰已经很普遍的被人们所佩戴,并作为一种社交手段可以用来相互赠送。而佩戴的对象,从“登高赋诗”句来推断,应该也包括了男子。佩戴华胜的风俗在后世也得到流传,《东京梦华录卷六・立春》提到“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便是例证。

三、簪花背后的意蕴

簪花并不是单纯娱人娱己的审美活动,从其倡导者是君主,便不难看出其中隐含的政治意味。蔡绦在《铁围山丛谈》提到“国朝燕集,赐臣僚花有三品”,《宋史》“罗花以赐百官,栾枝,卿监以上有之;绢花以赐将校以下。”可知赐花并非一视同仁,而是用森严的等级制度来区别戴花者。若是能够得到皇帝特赐的花朵,便可被视作君主对臣下的器重,如千叶牡丹所赐止亲王宰臣,宋真宗特地赐给晁迥、钱惟演两位学士,这种越级的赏赐引起了周围人的艳羡。君主通过赐花给臣子,来表示天子的恩宠,以加强二者之间的感情联系;臣子接受君主的赐花,以得知君主对自己的政治期待。很显然,簪花在此处已经成为一个政治符号。

此外,簪花行为还被确立为一项严肃的礼仪规定,《宋史》记载“庆历七年,御史言:‘凡御大宴并御筵,其所赐花,并须载归私第,不得更令仆从持戴,违者纠举’”,不按礼制簪花,还会受到处罚。并且,簪花行为被贯穿于各种礼仪流程中,如“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銮,臣僚即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簪花作为一个礼仪符号出现在圣节、赐宴、传统节日、下赦犯人等重要场合,来体现礼制的庄严和肃穆,展示天家的威仪与仁慈。

综上,簪花之风在宋代盛行根植于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积淀,也得益于宋代社会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参考文献:

[1]姚瀛艇.宋代文化史[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

[2] 虞云国.两宋历史文化丛稿[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篇8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快乐的重阳节九年级作文600字,欢迎阅读!

快乐的重阳节九年级作文600字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家喻户晓的诗句出自诗佛王维之笔,写于九九重阳,于是有了人们在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

那是一次特别的重阳节,我们一家听闻明月山风景秀丽,想去领略一番。那天天气可用“太阳当空照,汗水如雨下”来形容,可这没有动摇我们爬明月山的兴奋。没等妈妈买完票,我就牵着爸爸的手向路口跑去。

来到山上,平整的水泥路,婷婷玉玉的翠竹,天空飞过的鸟儿,旁边商铺的吆喝,使上山的道路充满生机。

可是,突然,前面的路越来越窄了起来,行人越来越多了起来,我不得不越来越放慢脚步。直到一个分岔路,人们才逐渐分开——左边是缆车站,右边是向山的继续前行的路。我意犹未尽,所以选择了右边。

走了大概30分钟,虽然人没有刚才的多,可前面的人们越来越慢了,没想到的是突然停了下来。这令我很烦躁,走得好好的,停下来干嘛呢?我想探个究竟,就凭着自己瘦小的身躯,微曲着身子在人群中蜿蜒地窜过去,直到尽头,我大吃一惊!

一个右腿打着石膏,左手缺失了小臂的中年男子正用右手撑着拐杖,缓缓地移动左脚,向山上走去。他的衣服早已成透明状,紧贴着古铜色的肌肤,背上肋骨也若隐若现,黑白的头发丝上都结满了汗珠,双脸通红,口里喘着大气。转过一个栈道,我看到了他的侧脸,以及他眼中异于常人的眼神——坚定不移!仿佛有种精神伫立在他的心里,我心中的敬意油然彪升了起来。

我望向身后,所有人都伫立在原地,旁边一位士兵大哥也肃然地注视着他……直到那位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人——残疾登山者望向我们嘴角透露出憨憨的微笑说“上来吧”,人们才移动脚步。不久,人们的距离离他快1米远了,于是人们又伫立在原地,凝望着他……

就这样,两小时后,我们到达了山顶,那位残疾登山者撑着拐杖,也伫立着,对着山的那一边,对着缓缓上行和他周围的人们,深情地遥望,遥望,微笑,微笑……

山的那一边,是绵延无尽的山峦。

快乐的重阳节九年级作文600字2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会馆保留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这一天选择较有传统意义的庆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与友好相约到户外活动,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又能够联络亲友之间的感情。

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重阳节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其中最突出的节俗活动是登高,登高之俗始于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已,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将重九与重三相对,并指出了登高驱邪免祸的用意。唐代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九登高,并不仅仅登临饮宴、赋诗作文而已,它还有其他活动。这些活动综合而成为“登高会”。登高会也叫“茱萸会”,因此也被称为“茱萸节”。

快乐的重阳节九年级作文600字3重阳节是我国古代传统节日,人们在重阳节当天佩茱萸,饮酒,登高望远。“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是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亦是重阳。重阳节寓意为健康长久,中华民族向来又有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因此,重阳节又被定为老人节。

今年的老人节将要来临,我们能为老人做些什么呢?我的思绪渐渐回到上年秋天······那天我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刚进庭院,就看到奶奶伫立在风中瘦小的身躯。她的衣襟随秋风左右摆动,仿佛身子也要随之倾倒似的。“奶奶!”我大声喊道。奶奶转过身,我忙走上前去,奶奶花白的头发在风中更显凌乱了,黝黑的脸庞仿佛又多了几条深深的皱纹,高高的颧骨使脸显得更消瘦了,我微微有些心疼。

跟随奶奶进了屋,奶奶要洗手为我做饭,我心里一动,要帮奶奶洗手,她几次推却,我却执意要洗。我打来温水,将水潦向奶奶的手,并用手轻轻抚摸着。奶奶的手指弯曲,手背黒黑的,稍稍有些褶皱。再看手心,几个暗的老茧一下子映入我眼帘,摸上去硬硬的,手指上还有好几个小裂纹······这就是我奶奶的手啊,一双历经几十年沧桑的手!过去的时间里,

奶奶受了多少苦累,而我为什么以前就没有多关心体贴奶奶一些呢?鼻子已有些发酸,我匆匆给奶奶洗完手。奶奶似乎察觉到了什么,脸上写满笑意,紧握着我的手说:“没事孙女,奶奶没事,只要你好好学习,奶奶就很高兴了!”泪眼朦胧中,我紧咬下唇,狠狠地点头,会的奶奶,一定会的!

虽然说,冉冉时光留不住,老人们终究会老去,但只要我们每天都关心老人,哪怕只是一次洗手,一个鼓励的话语,一次满意的微笑,都能够使老人们感动许久,使他们苍老的心灵更欢欣,生活更多彩!夕阳无限好,哪怕近黄昏!

快乐的重阳节九年级作文600字4我的'脑海中,并没有重阳节的概念。是今年国庆节在爸爸妈妈的口中听到这个词的。但具体什么是重阳节,我不清楚。我只知道爸爸妈妈带着我去登山了。

10月5日,是我从江口回到辰溪的第二天,太阳公公老早就起来上班了。一上午,因为我的懒觉,大家没能成行。只好等到下午才向熊首山进发。下午天气热的很,我走到山脚下就已经头冒汗了,好在今天兴致勃勃,第二次登山(第一次是上半年,到半山腰就死活赖着要下山了)我跟妈妈较上了劲,紧跟妈妈的脚步往山上走,爸爸背着重重的背包在后面保护着我。

一路上,我们一家三口一会儿回头看看山脚下的风景,一会儿摘下路边的小刺猬(我家的特有叫法,爸爸说用辰溪话的叫法是尼欧尼欧药)往对方的身上扔,有说有笑又闹,一点也不觉得乏味。爬山的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一些大哥哥、大姐姐、叔叔、阿姨、老爷爷、老奶奶。原来,在重阳爬上的不止我们一家三口,还有不少人呢。有的人健步前行,有的人在半山腰烧烤休闲,还有的人背着水壶到山上打山泉水。山坡上不时传来欢快的笑声。

好不容易爬到山顶,县城的秀美风光让我疲劳全消,我和妈妈又是叫又是跳,爸爸则是不停的换着角度拍照。在山顶,我看见了沅江、辰水宛如玉带绕城,远处风光尽收眼底,有种世间我独高的感觉。

在山顶欣赏完风景,我们没有过多的停留,沿着山顶转播台边上的下山道路顺路而下。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下山的途中,我觉得好累,爬山消耗了太多的体力,我走不动了。爸爸看到了我的勉强劲儿。说笑间就把我举到他的肩膀上,虽说我觉得有些害怕,可是有爸爸的保护,我也就慢慢地舒心的疯笑起来,骑大马,我变成了家里最高的人。

到了山脚下,我休息的差不多了,又要自己走,而且一直走回了家。怎么样,我坚强吧?

重阳登山,好有意思的活动,我喜欢。要是有其他小伙伴一起同行,那就更好玩了。

快乐的重阳节九年级作文600字5一年四季之中,我最喜欢飘香的秋季;一年的许多个节日之中,我认为重阳节是比儿童节和春节更让我快乐的节日。那是因为,金秋的重阳节又是“老人节”、“长寿节”和“敬老节”,一年之中,只有这个节日,是独独属于我外婆的!

在重阳节,人们赏、吃重阳糕、登高祈福,非常开心。然而对我来说,重阳节不光是快乐的,它更多的意义是感恩!

每到重阳节,我总是年年坚持去外婆家拜访。今年我也不例外。今天,我就带着水果、糕点,兴冲冲地来到了外婆家。外婆一打开门,两眼一亮就高兴地把我抱了起来,说:“小外孙女又来看我了吧,真乖,外婆真高兴。”我在外婆的耳边轻轻说:“外婆,今天是重阳节,祝您节日快乐。”“好,好,谢谢你呀!”外婆的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了,好像年轻了不少。

吃完了晚饭,我决定把早已准备的计划实施起来,那就是给外婆洗一次脚,让外婆高兴高兴。于是,我打来一盆热水,把外婆请到床前坐下。外婆疑惑地问我:“你要干什么?”“今天我帮您洗脚吧!”“喔。”外婆没再说什么,于是,我帮外婆脱下鞋子,啊,一股异味直窜出来,我连忙捂住鼻子,唉,洗什么脚呀?

还是别洗啦!外婆见我犹豫了,笑着说:“怎么?要当逃兵了吗?”“我,我……不是的,我正要给您洗呢!”于是我只得硬着头皮给外婆脱掉袜子,啊!这脚怎么和我的完全不一样呢?双脚筋脉突兀,失去了弹性的皮肤已经变成了棕褐色,显得那么苍老,连脚指甲也变了形。我的心顿时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一起涌上我的心头。

抚摩着外婆那双长满茧的脚,我强忍着泪水,陷入了沉思:外婆,平时的您看起来是那么坚强、能干,可这双脚完全显出了您的苍老、瘦弱。是您,为了这个家操劳了一生,直到现在您还整天地劳动,却从不叫累,您是多么辛劳啊!外婆,您给了我无限的怜爱和呵护,就算我做错了事,您也从来不责备我,总是以慈爱的心对待我,时常教育我要努力读书,而我,却还常常嫌您唠叨,辜负了您的一片苦心。外婆,给您洗一次脚算得了什么呢,就算天天给您洗脚也是应该的……

篇9

[关键词]古诗教学;揭题导入;意境感悟;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3-0043-01

古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小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分析理解能力等都不是很高,这造成他们在理解古诗时会感到困难。古诗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古诗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采用生活化的方式教学古诗,能让学生喜欢古诗,有效地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

一、揭题导入生活化

古诗是诗人抒感的一种艺术手段。每首古诗都有它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些古诗从题目中就能发现它要表达的情感。在教学时,教师可以从题目进行分析,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古诗进行理解感悟。揭题导入生活化,不仅有助于完成接下来的教学任务,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使他们对古诗的理解更加深刻。

比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时,我先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这首诗是诗人在重阳节孤身漂泊于长安时写下的,表达作者的相思之情。接下来,我联系生活实际对此进行分析。由于阅历尚浅,学生对“相思”这个词并没有太大的感受。为了激活学生的内在情感,我说:“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过一段时间特别地想家,思念自己的亲人呢?”这时有个学生受到了启发,他说道:“爸爸因为出差经常不在家,只有我和妈妈。那个时候特别想要一家人团聚,那种感觉应该就是思念吧。”这样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和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更能体会到作者的那种思念亲人的情感,这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揭题导入生活化,不仅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而且能轻松地引入正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意境感悟生活化

分析古诗的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情感时,也可以利用生活化的语言对古诗中的字、词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感悟,逐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

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说道:“过节应该是开心的,可是作者为什么不开心呢?”学生回答说,作者不在家乡,思念远方的亲人,所以感到很孤独,就开心不起来。我继续问:“作者思念亲人的程度是怎样的呢?能从诗中找出来吗?”学生说,一个“倍”字体现出了作者的那种极度的思念之情。接下来,我又问:“哪里又能体现作者的孤独呢?”有一个学生答道:“‘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独’‘异乡’ ‘异客’都说明了作者漂泊在外,十分孤独的境况。”

为了使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我开始联系生活实际去引导学生。我说道:“同学们已经了解到过重阳节时,作者独在异乡时的感受,那你们有过过节时,‘倍思亲’的经历吗?”有一个学生回答说:“有一年因为爸爸妈妈不在家,于是过年的时候我在亲戚家过的。平时没什么感受,但那一刻,我是真的思念自己的爸爸妈妈,真想和他们在一起。”接下来,我又对“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句诗进行了分析,让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精妙之处。同时,联系实际,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不能同爸爸妈妈过节,其实在同一r刻父母也是十分地思念自己的孩子。此时此刻,学生对诗人那种思乡之情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三、主题引领生活化

每首古诗都表现一个鲜明的主题。把握好诗歌的主题,等于对诗歌已经理解了一半。可实际上,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把握能力并不强。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一个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让不容易理解的诗句变得具体生动,提高学生对古诗主题的把握能力。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以描写庐山瀑布为主题的诗。多数学生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没有直观的感受。为了让学生对诗中描写的画面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我说道:“同学们,你们有人去过庐山吗?看到过庐山瀑布吗?”这时,有几个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为大家简单地描绘了自己所见到的画面。接下来,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庐山瀑布一些图片和视频,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利用富有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的情感就能得到激发,他们就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所要表达的主题。

篇10

 

初一传统重阳节登高敬老作文1 登高,吃重阳糕,大家都猜出来了吧?对,就是重阳节。重阳节这天是周六,不巧却还要上课,于是我打算放学后好好为家人过一个愉快的重阳节。

放学了,我跟随着潮流一般的人群涌出了校门。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盘算着要怎么让亲人过个愉快的重阳节,快到家了,我忽然看见了路边卖的重阳糕,眉头一紧,计上心来……

我悄悄地买了重阳糕,带回家后,还是热的,香喷喷的。我又飞快的做完作业,等爷爷回来时,帮他捶背。爷爷终于回来了,我把他拉坐到沙发上,给他捶背,他一时呆住了,但片刻间又恢复了,他对我说:“小东西,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懂事?”我也很调皮的回答了一句:“不告诉你,嘻嘻。”“你不告诉我我就打你!”“就不告诉你。”我立马从沙发上跳了起来,跳到地上。就这样我和爷爷一直打打闹闹,玩到了吃饭。

吃饭时,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当”的一声把重阳糕放在了餐桌上,爸爸妈妈吃了一惊,异口同声的说道:“你买重阳糕干什么呀?”“啊?你们忘了今天是重阳节啊!重阳节啊!”我倒被父母吓了一跳,失声叫道。妈妈笑道:“不是我们忘了,我们都买了重阳糕给大家吃啊!”说着,妈妈爸爸和爷爷都从桌下提出了自己买的重阳糕,我很吃惊,但一会儿又笑了起来:“有四块重阳糕,那么就每人一块,开动了!”这个晚餐我们一家吃的很开心,我们还商量好晚上出去转转呢!

星光点点,月影婆娑,我们一家在桥上散步,我们有说有笑,开心极了,可是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的,总是令人怀念的,我真希望每天都这么愉快、这么圆满、这么快乐……

这个重阳节我过得很快乐,当然,我的家人们也很快乐。

 

初一传统重阳节登高敬老作文2 秋天到来时,又是重阳节。再过几天就到重阳节了。可能还有同学不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吧?重阳节就是农历初九,为什么会有九月初九呢?古老的《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久久重阳因与“久久”同音,九在数中最大,故有长久,长寿之意,故且秋季也是一年中收获的黄金季节,其寓意就更深远了。1889年起,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被国家定位敬老节,成为人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尽孝表孝心,弘扬传统美德的节日。

我们的学校也有活动。有打架子鼓、有跳街舞、跳拉丁舞、有广场舞。第一个表演的广场舞,表演开始啦,大妈们个个都上了舞台,音乐一响起来,大妈们九翩翩起舞的跳起来,大妈们的舞是多么的魅力,让台下的同学们刮目相看,大家一起跺着脚,哼着歌为大妈们欢呼鼓掌。

第二个表演是一个很火的表演,拉丁舞《小苹果》,音乐一放出来,同学们九大声的唱起歌来,拉丁舞表演之后,我看到同学们的脸蛋红的像小苹果一样,把台下的爷爷奶奶笑的合不拢嘴。

第三个表演是我盼望已久的打架子鼓和街舞表演,我心里想要是这两个配在一起演一定很酷,架子鼓表演的鼓声让我跺起来,街舞表演的动作让我身体不由自主的摇摆起来。

最后一个环节是“送拥抱”活动,老师说:“请送拥抱的小朋友起立,去拥抱自己的爷爷奶奶。”同学们个个走到爷爷奶奶身边说:“爷爷您辛苦了,”“奶奶等我长大了,我会带您去个个地方玩,”还有的说:“爷爷奶奶我爱你们。”这些话让我和周围的同学们老师们好感动。

就这样我们度过了一个快乐而又难忘的节日。重阳节一个让长辈绽开笑脸的节日,一个让我们孝敬父母的节日。我希望天下所有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能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初一传统重阳节登高敬老作文3 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也是老人们一年一度的节目,每一位老人脸上都笑开了花,可开心啦!

妈妈告诉我,她去四宜糕团店买重阳糕,还没到四宜,远远的就见在那边等着买重阳糕的人队伍排得像条长龙,把长桥那边堵得水泄不通,连警察都来维持秩序,看来记得这个重要节日的人还挺多的嘛!

好不容易捱到了爸爸妈妈下班,他们带着我来到狼山外婆家。一进门,看到老爷、太太也在,原来外婆也把她的爸妈接过来一起过重阳节。妈妈连忙从包里拿出香喷喷的重阳糕送给老爷和太太说:”尝尝吧,味道还挺不错!“太太推辞说:”不用啦!我们已经吃过啦!“

”啊!吃过啦?谁送给你的,别骗我啊!“妈妈半信半疑。太太笑着说:”是这样的,我们居委会给80岁以上的老人挨家挨户送来了重阳糕,还有油什么的一共有四样慰问品。有的居委会是给老人们直接送的钱,有的居委会请老人们出去吃饭,还有的居委会索性带着老人们游山玩水,现在的人真好啊!

“是啊!现在的政府和社会是越来越关心和重视老年人了,老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充实啦!”我感叹道。

“开饭啦!”外公喊了一声,大家便围坐在一起,感觉温馨极了!全家人吃着美味佳肴,当然也少不了糕点。大家都争着给老爷、太太、外公、外婆夹菜,互相谈论着趣事,屋内不时传来幸福甜蜜的笑声,就连窗外的月亮和星星仿佛是被我们家浓浓的亲情所感染,也显得格外明亮!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起了远在海安的爷爷和奶奶,心想:一到家我就打电话给他们,也祝他们节日快乐!健康长寿!

 

初一传统重阳节登高敬老作文4 从前有一个叫桓景的人,跟随一个道士在外地游学。一天,道士突然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会有灾祸。你快些回去让家里每人都缝制一个香囊,再装上一种叫茱萸的植物,然后佩戴在胳膊上。这一天,你还要带着全家躲避到高处去,喝点酒。”桓景听了,赶紧回到家乡,并全部按道士的话去做了。到了重九这天,桓景家中的鸡狗牛羊果然全部暴死,而桓景和他的家人,则因听了道士的话,避免了这场灾难。从此以后,每到重九这一天,人们便借登高、喝酒来免除灾祸。久而久之,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现在重阳节的活动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边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活动。重阳节作为老年人的节日受到大家的关心,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初一传统重阳节登高敬老作文5 在重阳节那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登高山,我们买了些酒和茱萸。在路上我们看到了许多,那是长的正茂盛,每一朵都有碗口那么大,就像一块块白玉一样,我们便听下来赏花,看着那美丽的我不禁被它陶醉了,便伸出手想把它摘下,妈妈急忙走过来拉住我的手说:“这些花是用来给别人看的,不能随意就摘,更何况花也是有生命的,你摘了它以后就再也长不出花了” 听了妈妈的一番教导,我打消了摘花的念头。

我们继续上山,不知不觉感到有点冷,妈妈让我喝了一口酒,热热身子,妈妈说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刚喝了一口我就被这酒的清凉甜美所陶醉了,硬要妈妈再给我喝一口,妈妈说酒喝多了不好,在我的再三哀求下,妈妈还是让我喝了一口。

在回家的路上我还在回忆着这天赏菊、喝酒的场景,每次想到这我就很想过重阳节,真希望重阳节快点到啊!

 

初一传统重阳节登高敬老作文6 今天的重阳节,也是第x个老人节。登高、赏菊、喝酒、吃重阳糕、敬老祭祖,传统的重阳节是一个诗意又温馨的节日。但在浮躁,匆忙的经济市场生活工作中,重阳节的黄金甲正随着金秋的过去而慢慢的退去。

“重阳节?今天是重阳节?哈哈!早忘记了哦!”

走在中关村市场,不时的询问一些朋友今天重阳节怎么过。大多的'人却陷入了这种惊讶、茫然的状态。说到重阳节我便想起王维的那首“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来。

今天的重阳节,也是第19个老人节。登高、赏菊、喝酒、吃重阳糕、敬老祭祖,传统的重阳节是一个诗意又温馨的节日。但在浮躁,匆忙的经济市场生活工作中,重阳节的黄金甲正随着金秋的过去而慢慢的退去。

在中关村广场我遇到了一位正拿着报纸找工作的小伙子,他对报纸看的很执着,还不时的用笔点点画画。年轻人,有的是活力,有的是精神。登高是不在话下的,可这位小伙子却深深的被失业的圈子套住了。他对我说这么一句话,“工作都没有,吃饭都是问题了,那还有心思登高望远,月饮酒呢?既是对亲人的思念这时也只是深深的埋藏在心里罢了。”

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在家乡,重阳节虽没有什么山珍海味,但插茱萸,吃糍粑是很普遍的。只记得每年重阳节的时候,奶奶就会宰杀自己养的鸡鸭通知所有的姑姑、伯父们前来享用。其实反哺之情,人人都有。但有多少人能体会此时的父母亲自宰杀牲口聚集子女享用的真实用意呢?一对坐在家乐福门口正在歇息的老大爷、老太太,他们携着手,显得无比的亲近。他们对重阳节有这深厚的感情,子女们成天忙于工作,他们只有两个字“理解”。今天购点好东西,晚上等他们回来吃个团员饭。很多人不知道父亲节,也遗忘了母亲节。的人也淡忘了今天的重阳节也是老人记节。一句问候,一个不长的电话他们都会会心的甜蜜一笑的。

中关村,市场里面忙忙碌碌,气温比外面的要高的多,但感觉并不是很舒服。他们有的坐在柜台,有的站着拉客,有的高声吆喝。。。。。。等等的。总之显得格外的匆忙。

“今天是重阳节,没有带孩子,老人出去溜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