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狗盗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30 23:0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鸡鸣狗盗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篇2
孟尝君善于结交豪杰,广纳贤才。例如,他对冯谖,可谓一忍再忍,不管冯谖做得如何过分,孟尝君都以容忍的姿态对待。孟尝君的宽厚也赢得了贤才的忠诚,因此,冯谖让他一次次逢凶化吉,总是获得重用,最终有了安全的归宿。
最传奇的例子是孟尝君被困在秦国期间,为了脱身,他手下的门客偷来白狐裘送给秦王的宠姬,从而获得秦王宠姬说情,得到秦王许可离开秦国。正当秦王反悔,孟尝君逃跑到函谷关时,又是门客假装鸡鸣,蒙骗守门吏打开了函谷关,孟尝君从而得以脱身。对于这段传奇历史,王安石做了简单扼要的叙述:“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其意思是:世人都说孟尝君能得人才,天下贤才因此纷纷归附他,最终孟尝君也靠这些人的力量,从虎豹一般凶狠的秦国安全脱身。
接下来,王安石笔锋一转,开始批评孟尝君。王安石将所谓“士”的标侍岣撸不是说有一技之长,能偷东西,能学鸡鸣就算作是“士”。真正的“士”,应该能够安邦定国,抵御侵略,孟尝君如果真的能得到“士”,那么就应该可以让齐国更强大,从而制服秦国,“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这句话可谓击中了要害,让人重新审视孟尝君的那些传奇事迹,王安石确实没有说错,孟尝君所谓的那些“士”,除了鸡鸣狗盗,为孟尝君的个人和家族利益打算盘,对齐国几乎毫无贡献,没能帮助齐国抵御强敌,振兴国力。相形之下,魏国信陵君手下的士,能助他击退强秦,拯救赵国,两者素质根本不在同一个层面。
因为史书上确实没有孟尝君振兴国家,击退强敌的例子,王安石轻轻一句,便很有说服力,颠覆了读者对孟尝君形象的认识,接下来又揭示了孟尝君不能得到真正贤才的原因,门下鸡鸣狗盗之辈太多,真正的贤才就进不去,因为两者是相排斥的。
篇3
寓言故事:狮子睡着了,有只老鼠跳到了他身上。狮子猛然站起来,把他抓住,准备吃掉。老鼠请求饶命,并说如果保住性命,必将报恩,狮子轻蔑地笑了笑,便把他放走了。不久,狮子真的被老鼠救了性命。原来狮子被一个猎人抓获,并用绳索把他捆在一棵树上。老鼠听到了他的哀嚎,走过去咬断绳索,放走了狮子,并说:“你当时嘲笑我,不相信能得到我的报答,现在可清楚了,老鼠也能报恩。”
寓意:这故事说明,时运交替变更,强者也会有需要弱者的时候。
管理点评:一台机器是由很多小器件组合起来,才形成庞大的可以运转的设备。人在社会中,在企业中,就相当于每一个小器件。小溪可以会聚成海洋。人集合起来,可以干成各种大事。鸡鸣狗盗之辈,毛遂自荐之徒,他们在关键时侯所起的作用,都不可小视。赵本山之流,农民而以,一样能登大雅之堂。成龙与刘德华刚出道,不过只是初中还没毕业的半文盲,现在却成为经久不衰的耀眼明星。宰相起自州郡,将帅拔于士卒。所以说,管理者在与员工们打交道时,不要轻视下属与员工们。更不要轻视其他利益相关者。更不能轻视与忽视顾客。强者有优势的一面,也有劣势的一面。弱者有劣势的一面,也有优势的一面。取长补短,人为我用。尊重每一个与你打交道的人,你的事业会很辉煌。帮助每一个需要你帮助的人,当你遇到困难与身处困境时,受你帮助的人,一样也能帮助与报恩与你!骄奢逸与骄傲自满,是取败与取祸之道,慎之!
篇4
运斤成风:典出《庄子・徐无鬼》,郢人刷墙时,鼻尖上溅了蝇翅大的白点,就请匠石用斧砍掉。“匠石运斤成风”,削去了郢人鼻尖上的白点,鼻子却毫发无损。“匠石”是一个叫石的木匠,技艺神妙。
目无全牛:典出《庄子・养生主》,庖丁对牛全身的关节、筋骨了如指掌,解牛时“未尝见全牛也”,眼中已没有不可分割拆卸的整牛,刀刃可以在关节间游动而有余地。庖丁是一个叫丁的厨师,技艺达到了纯熟的境界。
滥竽充数:典出《韩非子》,齐宣王喜欢听三百人一齐吹竽。南郭处士就冒充能手,“请为王吹竽”,宣王给他与众人同等的待遇。后来滑王即位,爱听独奏,南郭处士只好逃走。南郭处士没有真才实学,是个不称职的乐师。
鸡鸣狗盗:典出《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逃离秦国,夜半至函谷关,关上规定鸡叫时才可开关放行。紧急关头,孟尝君手下一个门客“为鸡鸣”,结果群鸡齐鸣,孟尝君得以出关逃脱。“为鸡鸣”意思是模仿雄鸡的叫声,就是俗称的“口技”,是古代的“百戏”之一。
易水离歌:典出《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要前往秦国行刺秦王,临别时,众人在易水边为他送行。荆轲合着节拍高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以其悲壮感人的故事,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刺客。
毛遂自荐:典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在平原君挑选门客去楚国时自荐,并以囊锥为喻,“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在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时,毛遂威言并加,才华毕露,使谈判得以成功。毛遂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才华,成为门客中的佼佼者。
舌卷齐城: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郦食其是秦末的儒生,游说齐王,“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郦食其靠游说立下功勋,堪称善谈的说客。
优孟衣冠:典出《史记・滑稽列传》,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靠打柴度日。优孟是楚王的歌舞艺人,知道后“即为孙叔敖衣冠”,讽谏楚王,使孙叔敖之子得到封地。优孟是一个叫孟的演员,擅长戏剧表演。
梁上君子:典出《后汉书・陈传》,有个小偷混进名绅陈家,躲在梁上,想等陈家人睡后偷东西。陈发现后,就把儿孙召来训诫,“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小偷听后,跳下地来叩头谢罪。陈以委婉的方式教育小偷,让他幡然悔悟。
黄庭换鹅:典出《晋中兴书》,山阴道士养着一群鹅,王羲之很喜欢。道士说,“为写《黄庭经》,当举群相赠”,王羲之写完后,就把鹅带走了。王羲之书法高妙,很受世人推崇。
梦笔生花:典出《开元天宝遗事》,李白年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来李白的诗才得到充分发展,名扬天下,成为唐代诗坛上与杜甫并峙的高峰。
有脚阳春:典出《开元天宝遗事》,唐代宋关爱百姓,“时人咸谓为有脚阳春”。宋像长了脚的春天,到处带来温暖,“有脚阳春”就成了有德政的官吏的颂语。
赤绳系足:典出《续玄怪录》,唐人韦固遇到一位老人在月光下翻书,说是掌管天下男女婚姻的幽明之书。老人还说身边袋子里的红绳用来系夫妻的脚,“虽仇家异域,此绳一系之,终不可易”,只要用红绳系在脚上,就会结成夫妻。月下老人是主管婚姻的神,在人间就是媒人了。
篇5
大家都知道我们一开始学习语文时最先是学习拼音、生字、词组、近义词、反义词等。今天我们的投资学习也从词开始,首先来分辨一对近义词。
有人说投资与投机是一对孪生兄弟,长得非常相似,很难分辨。这确实让大家困惑了很久,直到1934年格雷厄姆在《有价证券分析》一书中明确了投资的定义,并教我们区分投资与投机。他提出,投资是指根据详尽的分析,进行本金安全和满意回报有保证的操作。不符合这一标准的操作就是投机。格雷厄姆认为,动机比外在表现更能确定购买证券是投资还是投机。投资者与投机者最实际的区别在于他们参与股市的态度上。投机者的兴趣主要在参与市场波动并从中谋取利益,而投资者的兴趣主要在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和持有适当的股票。
乍一看上面的这些定义和分析还是略显复杂,但其实平常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投资和投机。比如守株待兔的故事,那个宋国的农夫见一只兔子撞死在他地头上的大树上,不费吹灰之力便吃到了一顿野味,便从此不干活,守在树下等着兔子撞树,结果却连兔子影子也没有再见到。
从格雷厄姆对投资的定义,我们来对照这个故事:农夫没有分析过兔子自动送上门来撞死是否经常发生,靠撞死的兔子能否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而心怀侥幸心理,期望通过小概率事件的发生来获利。再者,他放弃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耕作,以致田地长满野草,以此为代价来苦苦追求纯属偶然的“兔子自杀”,与“本金安全和满意回报有保证”背道而驰,是纯粹的投机行为。
而《古文观止》里有篇名文叫《冯谖客孟尝君》,讲述的是孟尝君善待门下众多食客,最终食客冯谖辅佐孟尝君成为齐国一代名相的故事。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尝君为了寻找和培养有才之士,投入大量钱财,供养食客上千,并且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最终他的食客中出现了冯谖这样的人才,帮助他收债市义,游说诸侯,巩固了孟尝君的地位。
篇6
但是在现实的英语教学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忽视英语口语表达的重要性、学生对开口讲英语怀有恐惧和排斥的心理、缺乏一定的语言环境导致学生没机会开口说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个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进行了以下途径的尝试。
一、更新观念,重视学生的英语口语教学
传统的英语教学一直都是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传授中,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直接导致了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较差的局面。所以教师应该更新观念,在注重词汇讲解和语法分析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英语口语训练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虽然近年来初中英语在教学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和突破,英语口语交际也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定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大量英语口语“低效教学”甚至“无效教学”的现象,导致了学生英语口语水平难以提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对英语口语教学重视度不够造成的,教师没有真正将口语教学放在心上,缺乏对英语口语教学的研究和学习。所以教师应该将英语口语教学落实到实处,花费一定的精力去仔细研究英语口语的有效性教学,务必要让学生在口语表达上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二、调节策略,培养学生说英语的兴趣
我国着名的心理学家潘菽曾这样说道:“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因此培养学生说英语的兴趣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2.1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任教来,我发现学生在英语口语表达上总是词不达意,或者干脆就是中文直接翻译式的英语口语,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认识而直接用汉语的思维习惯来学习英语所导致的。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渗入一些跨文化交际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此同时奇特的异域文化也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比如“dog”这个词在东西方就有着截然不同文化含义,在汉语里狗经常是用来表达不好的、令人憎恶的情感,是一个贬义词,有鸡鸣狗盗、狗仗人势等;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狗却是忠诚的象征,常常带有褒义色彩。例如“a lucky dog”应该译为“幸运儿”而不是“幸运狗”,“love me,love my dog”则译为“爱屋及乌”。又比如我们说“吹牛”,而西方文化里要表达同样的意思却是用“talk horse”一词,在这里学生就要注意不要把它直译为“吹马”。还比如“白色”这一颜色在中国象征了凶兆、失败、愚蠢等不好的意思,有白事、白旗、白痴等;而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它却象征着高雅纯洁、纯真无邪,如“a white soul”就译为“纯洁的心灵”、“white lie”则译为“善意的谎言”等。
2.2营造一个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操作可行的英语口语练习语言环境,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做到尽量用英语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适应英语口语的表达环境,从而培养学生讲英语的习惯。现在新编的教材每单元都有口语交际的话题,教师可以深入挖掘课本资源,让英语口语落实到每天的教学日程上来。如每天“课堂五分钟”前可以轮流让每一位学生上台用英语进行演讲、讲故事、美文朗诵等,然后再根据上台者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关提问,争取将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口语交际中来。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编排成话剧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这样的做法不仅能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收获快乐,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得到口语的实践锻炼。
篇7
士,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特殊阶层。西周时期,士是宗法制度的产物。把士分为上、中、下三等。那么,什么人可以成为士?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父位仍为卿大夫,其余诸弟则成为士;士的嫡长子仍为士,其余诸子便成为庶人了。在那时,士是一群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群。
到了春秋战国,士的含义再次发生变化,不再与血缘相关,而成为有一定知识与技能的人群。在这个人群中,涌现了一批优秀之士,他们不仅有知识、有技能,而且关心民瘼,热爱国家,有仁者之心。技能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学鸡叫也是一种技能。简而言之,有一技之长的人均可以成为士。这样的士相当于今天的知识分子,但是其范畴要宽广许多。
在这一时期,诸侯与卿大夫纷纷养士,出现了许多关于士以及养士的故事,在后者,最著名的是战国四君子: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与齐国的孟尝君。孟尝君,姓田,名文,继承其父田婴的封地于薛(今山东滕县南),孟尝君是其封号。《史记》谓其“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对这些投奔他的士,“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在屏风后面安排一个记录员,记载他与士的对话。孟尝君对这些人很热情,“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士还未到家,孟尝君赠送的礼品已经给他的亲朋家人送去了。
有一次,孟尝君招待一位士吃晚饭,人很多,“有一人蔽火光”,挡住了这个士的视线,看不清孟尝君吃什么,“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看到这个情况,“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这个人见孟尝君的饭菜与自己的并无两样,非常羞惭,觉得自己心胸狭窄,不配称士,乃拔剑“自刭”而亡。士就是如此有羞耻之心且勇于承担,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齐愍王二十五年,孟尝君被齐王派至秦国,秦昭王欲聘为相,但是有人进谗说孟尝君是齐人,如果任其为相,肯定会“先齐而后秦”而对秦国不利,昭王于是把他囚禁起来“谋欲杀之”。孟尝君于是向昭王的一位宠姬求救,宠姬说:“妾愿得君狐白裘。”然而,孟尝君只有一件狐白裘,“值千金,天下无双”,但是已经献给了昭王,再没有可送的。孟尝君乃遍问门下之士,结果是“莫能对”。这时,有一个位居最下坐的士说,他可以做到。他是如何做到的呢?“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把狐白裘偷了回来,献给了那位宠姬。宠姬得到狐白裘后“为言昭王”,释放了孟尝君。然而,昭王很快便后悔了,“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带着门客们匆忙逃跑,“夜半至函谷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惶急之时,又一个位居下坐的士说,他会学鸡叫,那就叫吧!从而引动群鸡皆鸣。不久秦兵追到,但是孟尝君已经出关离开秦国了。“鸡鸣狗盗”的成语便源于此。《史记・孟尝君列传》说:“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在春秋战国时代,士作为一个特殊阶层,已然成为社会中独立的中坚力量。于陵子仲是孟子同时代的士,是齐国稷下学派的重要人物。一次,齐王派使臣去赵国,叩问孝威太后,也就是赵威后。赵威后问:“于陵子仲尚存乎?”使臣说:“在。”赵威后说:“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这样的人,上对君主不敬,下不管大夫之家,中不与诸侯友善。“那该怎么办呢?”使臣问。赵太后说,这样的人对国家没有任何好处,“何为至今不杀乎?”(《战国策》卷二十一《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赵威后的言论代表了当时一部分统治者对于陵子仲这类士的看法,认为他们是国家的危险人物。
于陵子仲这样的士,以道自负,不肯出仕,始终保持士的独立身份,而对当权者保持一种批评的权力。类似这样身份的士,在战国时期并不罕见,《战国策》卷十一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一位齐国人去看望田骈,说:“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田骈说:“子何闻之?”齐国人回答:我的邻居有一个姑娘,“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这个姑娘立誓不嫁,但是三十岁时却生了七个儿子,这是怎么回事?田骈反问:这个姑娘和我有什么关系?齐国人笑道:“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您和这个姑娘一样,说是不做官,但是您比做官的还要富贵,“訾养千钟,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矣”。您虽然没有做官,但是您的富有与排场却超过了官。这则讥讽士的故事,其真实性虽然难以印证,但却说明了士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他们身份独立,生活富足,有些甚至“訾养千钟,徒百人”。
孔子论“士”
作为儒学的开拓者,孔子有不少对士的论述,《论语》中总计有15次。在这些论述里,士有两重含义:一是泛指普通人士,计3次;二是类于今之知识分子,共12次,对这部分人,孔子寄予厚望,将他们视为变革社会、恢复周礼的重要因素,故而提出了严格要求与殷切期冀,他认为士应该具有这样的品德:一是有志于道,不贪图物质享受;二是行己有耻,不辱君命;三是兄弟怡怡,虑以下人;四是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关于士,孔子还有不少论述,分析起来,孔子最为看重的是士的品德,即:对仁的志向。仁是道的核心,一方面体现于现实的社会层面,另一方面体现于理想的终极层面。孔夫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⑸硪猿扇省!保ā堵塾铩の懒楣》)
为了追求仁,士可以献出生命。他的门下曾子对此作了进一步发挥,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弘,指宽广;毅,指坚毅。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士要有果敢坚毅的精神,持之以恒,死而后已。
士的精神价值
孔孟倡导的士之精神,是儒学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之一。士不仅具有知识与技能,而且关注国家、关注社会与公共事业,从而超越了个人与小团体的私力,所以如此,是因为士承袭了夏商周三代的礼乐传统。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礼乐不再出于天子,而是出自诸侯,因此孔子斥为天下无道,既然统治者不能承担道,那么这个重任便落到士的肩上。就“势”而言,士与诸侯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但是士代表“道”,政权的合法性,只有“势”是不够的,统治者可以凭借武力征服天下,所谓马上取天下,但远远不够,统治者还必须得到“道”的支持,而道则掌握在士的手中,因此统治者要尊重士,从而得到他们的帮助。这就与西方不同。在西方,道是上帝赋予的,通过教会传递人间,教会代表上帝的精神威权,帝王之势的合法性必须得到教会的支持与认可。这是中西文化的重要差异,或者说是研究中西文化不同形态的重要切口。
篇8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变得常见。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传播渗透在语言学习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了解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联系与区别。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胡文仲先生认为“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1]英语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还要进行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关注英汉词汇上的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又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当我们概括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把吉凶、善恶、美丑等蕴意强加给词汇时,便产生了文化内涵。”[2]在英语教学中,要特别关注词汇的文化内涵及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里,龙是神圣吉祥的,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古代的皇帝是“真龙天子”,中国的父母都“望子成龙”。但在西方文化里,龙却是一种怪兽,往往代表着邪恶。汉语里与狗有关的词汇多含有贬义,如“鸡鸣狗盗”,“狐朋狗友”,而西方人认为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英语里的“lucky dog”相当于汉语里的“幸运儿”,英语里说“Love me, love my dog.”相当于汉语里的“爱屋及乌”,英语词汇里的狗跟人是亲密的。“cuckoo”在英语里指的是报春鸟,它的叫声带给人们春天来临的喜悦。“cuckoo”在中国叫杜鹃,相传杜鹃鸟是望帝杜宇幻化而成,“望帝春心托杜鹃”,由于其叫声“声声啼血”,因而也成为文人雅士用于抒发自身凄苦哀怨的代表。
词汇带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词汇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在不同社会环境中使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学到的不能只是词汇的字面意义,还要探究它的来源。中国有本书叫《说文解字》,看这本书就会知道每个字都不简单。英语里也有句话叫“每个单词都有一个故事”。学生应该学会的是活的词汇意义系统,学生应该具备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准确地使用词汇的能力。因为每种语言的词汇以及词汇的运用都与其民族的文化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除了注重词汇的意义和用法,还应该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词汇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二、注重英语听说教学的文化教学
听说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也是最为生动鲜活的部分。听说课上让学生参与的活动也比较多,学生也会比较活跃。在听说材料的学习中,学生有机会切实感受跨文化交际过程,学生能在感受文化差异的同时提高交际能力。
听说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首先要保证所选材料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水平,还要注意材料的趣味性,要让学生感兴趣,喜欢听。英文电影就是很好的听说材料。一些经典影片如《乱世佳人》、《罗马假日》、《简爱》,这些影片不仅有鲜明的异域文化,一些经典台词更是朗朗上口,让人过耳难忘。看这些电影学生不仅能受到文化的熏陶,如果用心去听、去看、去记台词的话,听力和口语水平也会大大提高。英语新闻也是很好的听说材料,新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新鲜的资讯让学生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的大事小事,让学生产生与世界同步的感觉,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
教师还要注意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手段。现在多媒体教学已经非常普遍,信息化教学正在兴起。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各种资源都可以运用到课堂上。多媒体教学是进行跨文化听说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将各种跨文化交际情景真实地展现给学生,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特别有利于从情感和行为层面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注重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篇9
关键词:经典;阅读;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7―0100-02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明的结晶,不仅仅影响着中国,也在走向世界;不仅仅贯穿着过去,也将延续到未来。但是,自五四以来,中国人不断批判传统,导致国人漠视古典文化,到如今已直接威胁到民族文化的传续。于是,在中国语文教学界,“传统回归”的呼声日益高涨,对民族经典,特别是传统文化作品的重视,已经成为语文教育专家们的共识。
但是,不容乐观的是这仅仅是教育专家们的共识,却不是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共识。受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教学过程渗透着极端的功利色彩,往往只重视与考试有关的内容,对课本讲透、读烂,而课外阅读却几乎放弃,经典名著更是无人问津。
此外,由于教师引导不够,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在阅读过程中,仅满足于感官刺激,而忽视了道德熏陶与人格升华,人文精神有迷失之虞。因此,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跳出“为考试而学”的怪圈,步入经典阅读的大门,不失为改变学生阅读现状的有效办法。
一、巧用教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带领学生怀着好奇、探究的心走进经典,课文就是最好的切入口。课文只是一个载体,在这个载体的背后还有许多故事需要去挖掘,许多空间需要去填满。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在上好每堂课的同时,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用课内的阅读“例题”去解课外的“方程”,再用课外的营养来滋润课堂的内容,由此实现由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的延伸,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
例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学中,在分析了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精彩情节后,就“鲁达的命运和结局如何”让学生设想,这种“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式的悬念设置,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的兴趣。
另外,课堂教学中的成语俯拾即是,一个成语背后就隐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抛砖引玉,就一定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他们的阅读打开一扇可以眺望的窗。
例如,在《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中,笔者在介绍关于“士”的知识时,提到了“毛遂自荐”、“脱颖而出”、“鸡鸣狗盗”等成语,正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笔者的讲述戛然而止,然后再让学生在《战国策》中找到相关的情节,并告诉他们这样有趣的故事在《战国策》中比比皆是。很快,学生阅读《战国策》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而且阅读效果好得出乎意料。其实,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差,是他们的阅读潜能没有得到开发。
二、巧用活动,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
活动是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必要延伸,教师精心组织的精彩纷呈的语文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最大兴趣,使阅读成为其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其展示自我的舞台。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的实践活动“古诗苑漫步”中,笔者通过让学生“分门别类辑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等活动,使之接触到了我国无数优秀的古典名著,如《古诗文诵读》、《唐诗三百首》、《唐宋诗词选》等,这些古典读物为学生提供了一份经典文化的大餐,让他们从中吮吸到了民族优秀文化的乳汁,从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接受思想教育的双重目的。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我们应不断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以激励学生更好地阅读,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实践发现,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朗诵会、名著导读、名著故事故事会、名著人物辩论赛、开心词典、读书笔记展评等实践活动,都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词句的积累,思想的积累,认识的积累,文化的积累。
三、精心选择,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
开卷未必就有益,读书要有选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扩大知识面。正如英国诗人柯勒律所说,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捡纯净的宝石。”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时,应本着“有益、有趣、有物”的原则,精心选择,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既要有阶段性,又要保持连贯性,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在锻炼和养成自学能力的同时,也体会到经典带来的快乐与享受。
例如,结合课文、实践活动以及课后名著导读,七年级时推荐《山海经》、《列子》、《聊斋志异》、《世说新语》等;八年级时推荐《西游记》、《朝花夕拾》、《唐诗三百首》、《水经注》、《骆驼祥子》等;九年级时推荐《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
当然,浩如烟海的经典名著,光靠教师推荐是不够的,因此,还要教会学生选择。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逐渐明白,一本好书必须经得起时间考验,经得起人群考验,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具体而言:思想内容深刻而不深奥;艺术手法高超而不玄虚;人物形象丰满而不刻板;语言特色鲜明而不艰涩,才能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思想、发人深省的启迪、身心愉悦的享受。由此,可以说只有走进经典,才能提升阅读的品位。
四、授人以渔,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古人说得好,“授人鱼,供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只有掌握了阅读方法,学生才能尽情欣赏语文世界中的珍品瑰宝。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方法的指导,使之学会自己阅读,其实质是变重教为重学,变被动为主动,变灌输为获取。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就等于获得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篇10
“打工皇帝”唐骏的传奇,奇迹般地演绎了传说中的“穷小子变富翁”、“灰姑娘变公主”的童话故事。现实如同童话一般美好,同时,看上去又是那么真实可信。骗子们之所以能够忽悠成功,也在于利用了公众迷信奇迹的心理。在“成功神话”的光芒照耀下,暗淡的日常生活似乎充满了希望。对于公众来说,他们太需要奇迹来赢得成功了。事实上奇迹并不存在,存在的是欺骗。依靠奇迹成功的人士,跟“骗子”只有一纸之隔,甚至,“奇迹”与“欺骗”往往就是他们的正反两面。
在某种程度上说,唐骏式的“成功神话”,仿佛就是某些地区经济腾飞奇迹的缩影。以牺牲诚信和核心价值为代价,片面追求速度和成功的奇迹。仅就速度和奇迹方面而言,唐骏模式就是一种特殊的“中国制造”。这种中国式的成功人士,如同那些用劣质的材料、粗劣的工艺生产出来的假冒伪劣商品一样。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依靠媒体的鼓噪和推动,把垃圾变成黄金。可以说,他们以极低的成本,赢得了极大的利润。从营销学角度看,他们是成功的,但其内在价值却是一派匮乏和空洞。
这种畸形的“成功学”,也暴露了我们这个社会在制度层面的某些弊端。如果只有奇迹才能够获得成功,那么,这也就意味着社会给公众,尤其是那些出身平凡的公众的机会太少。他们要出人头地,不得不乞灵于奇迹。如果社会不给一个恪守诚信的公民以机会,不给脚踏实地的劳动者以报偿,那么,就等于是在鼓励人们通过不诚实和不道德的手段来创造奇迹。这就必然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所谓“格雷欣效应”。逆向淘汰机制,破坏了社会健康的人才机制,也败坏社会的道德肌体。
公众的势利心理也助长了坑蒙拐骗之徒的胆大妄为。娱乐化媒体的推波助澜,将公众对成功者的尊崇和敬仰,变成了一种“粉丝”式的崇拜。成功人士迅速“明星化”和“偶像化”。只要成功了,只要成名了,无论对错,一律拥护。即使是在文化界,也弥漫着这样一种偶像崇拜的风潮。从“郭敬明抄袭案”和“汪晖抄袭案”中所显示出来的言论倾向,可以看出,学者(作家)明星化,学生(读者)粉丝化,学术不再是求真意志的体现,而是话语权力的争夺和学术圈利益的再分配关系。公共的学术平台也不复存在,只有一个个利益小圈子。知识理性被粉丝化的迷狂所代替。对成功者无条件的崇拜和无原则的追随,暴露了公众内心根深蒂固的权力崇拜心理和利益至上原则。
骗子无所不在,并非当下中国才有,每个时代都有形形的坑蒙拐骗之徒。但当下中国的骗子窃贼却有一种卓然不凡的特殊品格――他们能够在骗局被当众戳穿的情况下,化劣势为优势,变坏事为好事。事实上,无论何时何地,鸡鸣狗盗之徒的行径和手段都大抵相似,而在败露之后却毫无廉耻反而显得理直气壮猖獗一时的,却只在当下中国才有。无论是中国传统的“礼义廉耻”道德规范还是现代所尊崇的“契约诚信”的法则,统统被抛到九霄云外。
监管和惩戒机制的缺失,也是造成当下社会,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等恶劣之风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这也暴露出另一方面的制度弊端。不道德的行径,缺乏公共舆论监督和谴责,也缺乏有效的惩戒机制,以致骗子因道德和利益上的低成本和有可能获得高回报而愿意去冒一下险。即使事情败露,他们也依旧可以蒙混过关。每一年都有许多学术不端行为被揭发,但得到严厉惩处的却很少。一些手中握有权力的人,还可以通过某种利益交换而逃避惩处。惩戒机制的缺失,同时也让其他人觉得不公平,乃至产生了不作弊白不作弊、不偷不骗反而吃亏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