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的时候范文
时间:2023-04-05 17:5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分别的时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分别即在眼前。我不知道当我分别是,是背起书包就走?还是与同学们紧紧抱在一起不肯松开?还是当着同学们的面就大声哭起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未知的,唯一能肯定的就是:我的心里会有一千个,一万个的不舍:那些同学们,那些老师们,那个教室,那套桌椅,都是舍不得。
我不知道未来的路是怎样的,每当我去想的时候,我的心都会隐隐作痛。
篇2
“享受司局级政治、生活待遇”这种用语,不了解详情的同志很容易产生误解,在此之前全国各地有很多同志提出过疑问,贵州省委组织部还就这个问题向中央组织部作了请示,为此,中央组织部老干部局专门下发了《关于行政十四级、十八级以上干部离休后提高待遇问题的电话答复》(老干办字〔1993〕第106号),对此作了明确的解释:“离休干部按中央组织部《关于行政十四级、十八级以上干部离休后分别按司局级和县处级待遇的通知》(中组发〔1982〕13号)规定提高待遇后,享受副司局级或副县处级待遇。”
为便于老同志全面准确掌握文件精神,现将中组发〔1982〕13号文件和中央组织部老干部局老干办字〔1993〕第106号文件全文刊登如下,以资学习、参考。
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各部委党组,各人民团体党组,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组织部:
根据中央关于对离休老干部一定要很好地安排照顾的指示精神,现决定:
一、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未担任司局(地专)级职务的行政十四级以上老干部离休后,一般可享受司局(地专)级的政治、生活待遇。
二、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未担任处(县)级职务的行政十八级以上老干部离休后,一般可享受处(县)级的政治、生活待遇。
篇3
两个孩子的爸爸,北大心理系毕业,花径美德工程创办人,中国生命教育、心灵教育的探索者,开拓者和弘扬者。他所提出的“无分别的爱”“和心在一起”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新时代生命教育、心灵教育的一面旗帜。代表作有《妈妈,我可以这样吗》《妈妈,请这样爱我》《养心书》等。
林巨老师开设了专门回答大家问题的新浪微博:
@花径美德 ,每天回答大家感兴趣的家教问题。
今天,是香宝宝3岁4个月整,很惭愧,一个字都不认识,因为,从来没教过她,可是,香宝宝又“认识”很多字。这是什么意思?还是让故事来说话吧。
故事1:香宝宝想喝酸奶,我家酸奶平时放在冰箱里,妈妈拿出来给香宝宝时,会提醒她:“等一会儿再喝,就不那么凉了!”可是,香宝宝指着酸奶盒子上的字,严肃地对妈妈说:“妈妈,你看!这儿不是写着呢嘛――没事儿的!有点儿不凉,可以喝!好啦,那我喝啦!”话音未落,酸奶已然下肚!
故事2:妈妈累了,香宝宝说:“妈妈我来哄你睡觉吧!我给你讲故事!”说着拿来一本书,开始给妈妈讲故事。翻一页讲几句,再翻一页再讲几句,书翻完了,故事也讲完了,妈妈说:“真是很好听呀!我还想再听一遍!”“好的!”香宝宝一脸的宽容与慈祥。“从前呀……”还是这本书,还是翻一页讲几句,再翻一页再讲几句,只是这一次讲的和上一次没有一句是一样的。
故事3:妈妈下班回家,香宝宝跑过来,递给妈妈一张纸,“妈妈,我给你写了一封信。”妈妈很惊喜,可是,满篇都是莫名其妙的符号,看不懂啊,就问香宝宝:“信上都写什么了呀?能给妈妈念念吗?”香宝宝就开始念:“妈妈,你不在家,我想你了……”念了好长一段。
我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
如果您是冲着怎样让孩子识字来,这个故事可能会让你失望的。
要不要让幼儿识字,识多少字,多大开始学等等,一直是一个争议很大的话题。那么,我又是怎样看待的?
在美国,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1968年,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听后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是“薇拉小姐教的”。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位母亲立即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她的理由是说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然而自从幼儿园教她识读了“O”后,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
诉状递上去之后,幼儿园的老师们都认为这位母亲大概是疯了,一些家长也感到此举有点莫名其妙。3个月后,此案在内华达州州立法院开庭,庭审结果,幼儿园败诉了。法庭上,这位母亲说:“我感到伊迪丝变成了幼儿园里的一只天鹅,他们剪掉了伊迪丝的一只翅膀,一只幻想的翅膀,他们早早地把她投进了那片只有26个字母的小水塘。”这段辩护词后来竟成了内华达州修改《公民教育保护法》的依据,其中规定幼儿在学校必须拥有的两项权利:1.玩的权利;2.问为什么的权利,也就是拥有想象力的权利。
这个故事很著名,因为它强调了教育最重要的,是保护孩子的想象力。但继续深究下去,想象力的后面,又是什么?或者,换一个问题:激发想象力的精神力量的最基本的因子,又是什么?这个问题,才是教育最核心的问题。
在我看来,那就是“无分别”的能力,就是和自己的本心在一起的能力。比如,哭的能力。孩子是有哭的能力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哭”没有不好,那个时候,他们是无分别的。但是他们渐渐长大,一路上无数人告诉他:哭是不好的,于是分别心开始生长出来,到了成年,就没有哭的能力了,生命的情绪垃圾自然就都积压下来,渐渐“臭”不可闻。
在我看来,教育有两种,一种是知识技能类的教育,另一种是心灵价值观层面的教育。无分别的爱,是价值观层面的教育,因为价值感是认识世界的核心。同样,无分别的爱,也是知识技能层面的教育,因为我们同样需要知识和技能,来帮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当然,这两者,最根本最关键的,是前者。
就拿识字教育来说,就有两种,一种是有分别的教育,比如:
1. 认字越多越好。2.要多说某些字,少说某些字。3.一定要这样写那样读,这样表达那样分析。4.要通过识字激发孩子的好胜心,或者,满足父母的好胜心。5.要通过识字培养孩子的某某能力,或者,通过识字发现孩子的好多问题。6.要通过识字确立孩子未来的成功、领先之类的……
这个时候,我们就把我们的孩子,早早地投进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有几百个字几千个字的小水塘。我们就已经成功地剪掉了孩子的一只翅膀,一只幻想的翅膀,不,比这严重得多,是刨掉了孩子无分别的本心,无分别的童真。
如此一来,孩子的分别心越来越重,越来越痛苦,同样,我们自己,也分别心越来越重,越来越痛苦,终究是死路一条。
自然,也有无分别的教育,比如:
1.允许孩子按照个人自然的节奏学习。2.不以数量为目标,自然恰到好处为佳,宁少勿多。3.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情绪情感的真实状态来说话写字表达。4.通过识字,发现小生命内在的美质,更加理解和欣赏小生命。5.帮助孩子领略文字之美,生命之美,帮助孩子发现生活中处处是美。6.告诉孩子真实的就是最好的,帮助孩子唤醒内在的美,帮助孩子更加喜欢自己,喜欢生命,喜欢生活……
这样的生命,对自己是无分别的,他们会深深爱上自己的一切,他们会允许和接纳自己的一切,他们是如此地自由自在,这个时候,想象力自然而然就来了。
其实,他们所拥有的能力,又何止是想象力啊。他们拥有的最高的能力,就是爱的能力。他们会借由喜欢自己,爱自己,自然而然走上喜欢他人、爱他人、喜欢生活、爱生活、喜欢生命、爱生命的阳光大道。
关于“识字”教育,还有一个很大的谬误,就是说幼儿期记忆力好,就应该趁这个机会多学多识字。这个理念的荒谬,打个比方就清楚了:一个人长跑,刚开始跑的时候,精力最充沛,那么,是不是一开始就应该跑得最快?显然不是的。
人生是一趟漫长的旅行,有时,在某个阶段,老天送你一个礼物,是有深远的考虑的,你不要贪心,一下子把它用完。比如,小时候很棒的记忆力。老天送你这个礼物,可不一定是让你来记东西的。也许,他老人家,是为了让你来感受和领悟这个世界的;也许,是为了让你来继续把心拓宽,来吸收这个世界的灵性的;也许,他老人家,是为了让你能成为一条大河,先给你一个海洋的拥抱,他只是想让你牢牢记住什么是海洋,而不是让你装载很多货物。
篇4
关键词:身份识别,面孔,语音,脑功能成像。
分类号:B842
人们要与他人交流就必须能够再认他人,即识别他人的身份。身份识别使得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具有连贯性、一致性,从而为有效、准确的交流提供了可能。人类在识别他人身份方面具有很高的技能。例如,在缺乏其他线索的情况下,也能够迅速辨别他人身份。
近年来,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和发展,采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以正常人为考察对象)和神经心理学方法(以脑损伤病人为考察对象)对身份识别的研究越来越多,文章将综述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1 概述
人们在看到他人面孔、听到他人声音的时候,就可提取与此人有关的性别、年龄、熟悉性、职业,甚至个性等个人身份信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身份识别。它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作用。目前,对身份识别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研究者们普遍认为,身份识别的典型表现是,同一个人的面孔和语音再次呈现的时候能够得到再认。因此,对身份识别的研究,也主要采用再认的实验范式,包括对身份整体性的再认和对身份亚成分(subcomponent ofidentity)的再认,如性别、种族等。
身份识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面孔身份识别和语音身份识别。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孔身份识别始终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受到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在身份识别方面,语音与面孔有相似性,有些研究称之为“听觉面孔”(auditory face)。Belin发现,类似于对面孔呈现特异反应的梭状回(fusiform gyms),颢上沟(superiortemporal sulcus)对语音有特异性反应。这个研究,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语音的身份识别。
关于身份识别的脑成像研究大都采用了重复启动(repetition priming)范式。在这种范式中,实验者首先给被试呈现面孔或语音刺激,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呈现此面孔或语音。这样,与所呈现刺激加工相关的脑区,会对刺激产生适应性,从而对刺激的再次出现表现出较弱的脑区活动。因此,初次呈现条件相对于再次呈现条件,表现出活动显著减弱的脑区就被认为是与身份识别密切相关的脑区。有些研究采用即时重复启动(immediate repetition)范式,在这种范式中,同一面孔或语音的两次呈现之间没有其他刺激出现;有些研究采用间隔重复启动(10ng-lag repetition)范式,在这种范式中,同一面孔或语音的两次呈现之间还有其他刺激出现。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采用间隔重复启动范式。
2 身份识别的脑机制研究
身份识别不仅包括对一个人身份整体性的识别,而且包括对其种族、性别、熟悉性、自我/他人等身份亚成分的识别。下面分别描述与这两种识别有关的脑机制研究。
2.1 身份整体性识别的脑机制
相对于身份亚成分的识别,对身份整体性的识别更为重要。以下从面孔和语音两个方面分别介绍关于身份整体性识别的脑机制研究。
Winston等对面孔身份识别的研究,采用重复启动范式。他们采用的刺激图片包含4种情况:同一或不同个体的相同或不同表情,实验采用非面孔图片作为控制条件。实验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的任务是,被试看到物体图片时做按键反应;第二阶段的任务是,被试看到女性面孔图片时做按键反应。结果发现,当同一个体的图片再次呈现时,梭状回和颞上沟的激活表现出明显的降低,表明梭状回和颞上沟是与面孔身份整体性识别密切相关的区域。Hoffman等的实验要求被试注意所呈现图片中面孔的个体性一眼神方向(eye gaze),或者是整体性一身份信息。结果发现,被试对面孔身份识别的时候,枕下回(inferior OCtipital gyrus)和梭状回出现了更大的激活。Henson等的实验也证明了梭状回与身份整体性的识别是密切相关的。
相比之下,语音身份识别的研究首先开始于脑损伤病人,这些病人能够感知到实验材料中说话者所叙述的语音内容,但是不能再认说话者的身份。近年来,研究者运用脑功能成像技术也对正常人的身份识别过程进行了考察。在Kriegstein等的一项脑功能成像研究中,实验者向被试播放语句,这些语句由不同的个体读出。在实验中,被试判断是语句重复还是说话者重复。结果发现,与语句重复相比,说话者重复的时候,大脑右侧颞上沟前部(anterior superior temporal)和右侧一部分楔前叶(precuneus)的活动显著,表明语音身份整体性的识别与大脑右侧颞上沟前部和右侧一部分楔前叶密切相关。Belin等也对语音身份整体性识别进行了脑功能成像研究,在实验中,主试向被试播放语音,这些音节由不同的发音者发出。被试听音节而不做任何的反应。结果发现,当是发音者重复,而不是音节重复时,大脑右侧颞上沟前部的激活显著。这一研究验证了Kriegstein等人的研究结果。从上述实验可见,右侧颞上沟前部是与语音身份识别密切相关的区域。
负责面孔身份识别和语音身份识别的脑区虽然有所不同,但研究结果都显示了颞区对身份整体性识别具有重要作用。另外,与语音身份识别相比,对面孔身份的识别,多了一个脑区的参与,这个脑区为梭状回。这是因为,面孔身份识别必然涉及到对面孔的加工,而梭状回对面孔加工具有高度特异性,因此面孔身份识别与梭状回的活动联系紧密。
2.2 身份亚成分识别的脑机制
虽然对身份整体性的识别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对身份亚成分的识别也是不可忽视的,否则人们同样难以与他人进行正常、合理的交流。以下对身份亚成分识别的脑功能成像研究进行介绍。
2.2.1 种族识别研究
当有面孔呈现到个体面前的时候,个体会猜想这张面孔属于哪个种族,是亚洲人、非洲人还是美洲人,是否与自己属于同一种族,这就是种族身份识别。行为学研究已经发现,与对其他种族面孔的识别相比而言,人类对自己种族的面孔进行识别的时候,不仅所用反应时更少,而且准确率更高,即人类对同种族面孔的识别具有优越性。
Golby等对此进行了一项脑功能成像研究。实验刺激材料为图片,这些图片的内容分别为欧洲美国人面孔、非洲美国人面孔、古董收音机图片和
注视点,各种刺激随机呈现。实验被试为欧洲美国人和非洲美国人,在扫描过程中,被试按键以确定自己注意到了刺激。扫描实验结束后,把扫描时呈现的刺激与新刺激混合在一起,然后再次呈现给被试,让他们判断哪些刺激是之前出现过的,以确认其在扫描过程中对刺激的注意。结果发现,与对其他种族面孔的识别相比,识别本种族面孔的时候,梭状回平均信号发生显著改变,说明对同种族面孔的识别具有一定的优越性(superiority)。
人们对不同种族的人的身份识别有所不同,即对同种族的人的身份识别具有优越性,而且在同种族内部这种优越性也与对他人的熟悉程度有关。Kim等人对梭状回的人类种族面孔识别进行了研究。他们的实验被试为高加索美洲人。在实验中,主试向被试随机呈现4种不同的面孔,分别是被试熟悉的东方韩国人面孔、不熟悉的东方韩国人面孔、熟悉的高加索美洲人面孔、不熟悉的高加索美洲人面孔。实验任务让被试对所呈现的图片中的面孔的熟悉性做出判断。结果发现,被试对熟悉面孔的辨认没有种族差异,但对不熟悉面孔辨认时,梭状回的激活有显著差异。实验表明人类对不熟悉面孔的辨认有种族优越性,优先识别与自己同种族的面孔。
从上述研究可见,梭状回对面孔的识别有种族优越性,但实验所采用的刺激材料都是种族差异明显的面孔。面孔间的差异减少到何种程度,人类就不能分辨出这些面孔是属于不同种族的,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相对于面孔种族身份识别,语音种族身份的识别没有脑成像研究。
2.2.2 性别识别研究
当个体听到他人语音的时候首先会感受其性别,这就涉及到性别身份加工。面孔与语音识别的脑成像研究虽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一直没有关于性别身份识别方面的报告,把性别身份识别独立出来进行研究是近年来才出现的,还缺乏比较一致的研究结果。
有些fMRI研究发现,人类在识别男性声音和女性声音时没有显著差别。Orfanidou等向被试播放由不同性别的个体分别发出的真词和假词,并让被试对词的真假性做出判断。结果发现,对真词和假词加工的脑区域存在显著差异,而对不同性别的语音识别却没有显著差异。
有些研究得出相反的结果。Hunter等的研究采用性别模糊范式(语音的中心频率在135Hz到181Hz之间,其中50%的评估者认为语音是由男性发出的,另外50%的评估者认为是由女性发出的。)和性别清晰范式(男性语音的中心频率在101.09Hz到114.01Hz之间,女性语音的中心频率在197.7Hz到225.84Hz之间)。刺激材料采用的是语句,这些语句的内容分为3个维度,即视觉、听觉和运动。实验过程中让被试对讲话者的性别做出判断。结果发现,女性语音和男性语音相比,显著激活了右侧颞上沟前部,而男性语音与女性语音相比,楔前叶的活动显著。Lattner等也进行了脑功能成像研究,在实验中,主试向被试随机呈现男性语音和女性语音,这些语音按照不同的标准又可分为自然语音和人工语音两种。在实验过程中,被试辨别所播放语音为自然语音或者是人工语音。结果发现,女性语音与男性语音相比,在左侧颞上回(superiortemporal gyms)后部和丘脑(thalamus)有显著激活。在精神分裂症病人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即病人的听觉幻想具有性别差异,他们不考虑真实性别是什么,所幻想语音中的71%被认为是男声,23%被认为是女声。
上述可见,从大多数研究来看,女性语音比男性语音激活更多的脑区,也导致一些脑区更大的激活。相对于语音性别身份识别,还没有面孔性别身份识别的脑成像研究报告。
2.2.3 熟悉性识别研究
对于他人的面孔和语音,个体不仅能识别其种族、性别,而且可以识别其是否是自己熟悉的人,与自己的熟悉程度如何等,这就是对他人熟悉性的识别。一张从没有见过的面孔和从没有听过的语音是新颖的、不熟悉的,而多次见过或听过的就是熟悉的,熟悉的面孔和语音又有不同的熟悉程度,例如有些研究采用的是被试家人的面孔和语音,有些研究采用的是被试同事的面孔和语音,有些研究采用的是名人的面孔和语音。
Leveroni等的研究采用3种刺激材料,分别是名人面孔、不熟悉面孔和刚学习过的面孔。在实验中,被试看到所呈现面孔是刚刚学习过的面孔时做按键反应。结果发现,识别熟悉面孔和识别不熟悉面孔相比,双侧前额叶(profrontal lobe)、单侧颞叶(1ateral temporal lobe)和颞叶内侧(mesialtemporal lobe)的激活有显著差异。Schwartz等对杏仁核(amygdale)的熟悉性识别进行了研究,他们的实验在每个组块中给被试呈现熟悉的面孔或者是熟悉与不熟悉都有的面孔,结果发现,与不熟悉面孔的识别相比而言,熟悉面孔的识别在杏仁核有显著的激活。Pierce等在一项有关自闭症病人的研究中也发现,与自闭症病人相比,正常人对熟悉面孔的加工更多的激活扣带回后部(posteriorcingulate)、杏仁核、前额叶包括扣带回前部(anteriorcingulate)。
相对于面孔熟悉性的研究,关于语音熟悉性的研究主要来自Kriegstein等。在Kriegstein等的实验中,依次给被试呈现语句,这些语句可分为被试熟悉的和不熟悉的。实验由4个阶段组成,相应的实验任务分别是,从每个组块中分辨熟悉语音、不熟悉语音、熟悉语音发出的具有某一特定语义内容的句子和不熟悉语音发出的具有某一特定语义内容的句子。结果发现,相较于不熟悉的语音,当给被试呈现熟悉语音时,梭状回出现显著激活,而呈现不熟悉语音的时候,颞上沟后部、右侧下顶叶(inferior parietal lobe)和杏仁核的激活显著。Kriegstein等在随后一项研究中发现,与对不熟悉语音的识别相比,对熟悉语音识别的时候,梭状回、颞上沟前部和后部激活显著。郝贵峰等的研究结果发现,与接受不熟悉声音刺激相比,被者在接受熟悉声音刺激时,后扣带回、丘脑、右颞中回 (middle temporal gyms)和右前额中回(middle prefrontal gyrus)前部显著激活,在接受不熟悉声音刺激时,左楔前叶、枕叶(occipital lobe)和楔叶显著激活。
从以上研究中可以发现,对熟悉面孔的识别主要激活的是颞区前部。而关于语音熟悉性的研究发现对熟悉语音的识别不仅能够激活颞上沟,而且能够激活梭状回,以及梭状回与颞上沟之间的区域。关于这个现象,研究者们认为,当熟悉的语音呈现在耳边时,人们会自发想到拥有这个熟悉语音的个体,包括这个个体的面孔,所以对熟悉语音的识别激活了对面孔识别有特异性的区域,而不熟悉语音不能使人们想到他人面孔,所以不熟悉语音不能激活梭状回。
目前对熟悉性身份识别的研究虽然得出了一些一致的结果,但是随着被试对刺激材料的熟悉程度的不同又有所差异。
2.2.4 自我/他人识别研究
自我/他人面孔的识别有所不同,人类不能直接看到自己的面孔,但是与他人说话的时候却时时刻刻看着他人的面孔,我们对他人面孔甚至比对自我面孔更加熟悉。
关于自我面孔识别的研究最有影响的是Keenan等的实验,他们发现右半球是自我面孔加工的优势区域。实验采用两种刺激材料,即“自我一著名”面孔(被试自己的面孔和著名人物的面孔合成)和“熟悉一著名”面孔(被试熟悉的面孔和著名人物的面孔合成),要求被试对所呈现面孔是否是自己的面孔做出判断。结果发现,与右手按键相比,左手按键的时候,被试更倾向于把“自我一著名”面孔识别为自己的面孔。Keenan等对癫痫病人的研究同样发现右半球是自我面孔识别的优势半球。Lucina等的研究也发现,自我面孔的加工更多需要的是右半球的额下回和顶下回(inferiorparietal gyms),这就说明了右半球是自我面孔识别的优势半球。
但Turk等用与Keenan等相似的实验却得出相反的结果,即左半球是自我面孔识别的优势半球。实验以割裂脑病人为被试,以“自我-著名”和“熟悉-著名”两种合成图为刺激材料考察自我面孔识别情况。结果发现,当合成面孔图片呈现在左脑时,被试更多地判断为自我面孔;图片呈现在右脑的时候,被试更多地判断为熟悉同事的面孔。
另一些研究同时否认了Keenan和Turk的研究结果,认为左脑和右脑都有自我面孔识别的能力。Kircher等分别进行了两个实验,在第一个实验中,主试把被试的自我面孔和新奇面孔混合,让被试分辨自我面孔和新奇面孔;在第二个实验中,主试把是把新奇面孔和实验中合作者的面孔相混合,让被试分辨新奇面孔和合作者面孔。结果发现,对自我面孔辨别的时候,海马(hippocampus)、脑岛(insula)、扣带回前部有显著激活。这个实验表明,自我面孔识别是大脑左右侧共同活动的结果。Platek等采用图片作为刺激材料,这些图片分别是有关自我面孔、熟悉面孔和不熟悉面孔的。在实验中,被试辨别3种面孔。结果发现,与对熟悉的他人面孔识别相比较而言,对自我面孔的识别显著激活右侧额上回、内侧额叶、下顶叶和左侧颞中回。
从上述研究可见,对自我面孔的识别涉及多个脑区,不能简单地说是哪个大脑半球主导的。
相应的关于语音的自我/他人身份识别方面,Femyhougy等研究发现关于自我语音身份识别的能力与说话者自己在一段对话中说话的频率和发言次数成正比,但目前还没有脑成像方面的研究。
身份亚成分不仅包括上面介绍的种族、性别等,而且包括年龄、身高、体重等,但目前还没有年龄、身高、体重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3 身份识别中面孔和语音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语音与面孔的加工是随时进行的。通常,这两者并不是单独呈现,而是同时呈现的,这就提供了关于他人身份的冗余信息。大脑同时要对面孔和语音做出加工。
有些研究者认为,同时呈现面孔和语音时,对身份的识别不是在原水平上分别进行,而是与其他个人相关信息在更高水平的超模型上得以结合,这些相关信息的结合可能发生在颞叶前部。
Bruce和Young提出的面孔识别模型认为面孔识别经过4个阶段,分别是结构编码、面孔再认单元(FRU)、信息储存和姓名生成。面孔再认单元提供结构编码和个体身份节点(PINs;个体身份节点是用来储存有关个体信息的)的连接,面孔和语音的连接涉及个体身份节点。面孔和语音的结合过程是自上而下的加工,高水平的加工可以通过反馈作用调控较低水平的加工。Snowden等研究发现,无论信息是以面孔还是以语音的方式呈现,对于前颞叶受损的病人,都难以识别个体,所以前颢叶被认为是个体身份信息得以结合的区域。
但是现在大部分研究表明,面孔与语音的结合发生在早期加工阶段,其结合过程是自下而上的加工,不是自上而下的加工,也不存在所谓的超模型。
Kriegstein等进行的一系列研究说明语音和面孔的结合是发生在早期加工阶段的。他们对面孔失认症病人的研究发现,失认症病人对熟悉语音再认的行为表现不及正常人,但是在梭状回和颞上沟之间的区域的激活是正常的;对熟悉面孔反应的区域,激活强度不及正常人的。这个研究从侧面说明,语音和面孔的结合是发生在早期加工阶段,并不依赖自上而下的加工,而是自下而上的加工机制。面孔和语音身份识别之间的联系是神经的自动连接,需要面孔和语音的同时呈现,而不是超模型水平的结合。
4 总结和展望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孔和语音身份识别成为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关于面孔身份识别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不仅包含身份整体性的识别,也包含身份亚成分的识别。相比之下,对语音身份识别的研究却刚起步。在语音身份识别方面,关于自我/他人身份识别、种族身份识别等都还是空白。性别身份识别方面也不很一致。对于语音物理特征等的变化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如语音多大程度的变化人们才可以识别为同一身份等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篇5
记得2008年的9月1日,你我相遇在703班。那时的我们,刚刚告别了金色的童年,也才与母校的老师和同学分别,依依不舍地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学校,有缘被分配到了703班,缘分呐!虽然你我素未谋面,但却慢慢变成知心好友,我们在703这个班级里,一起经历了太多太多,留下了许多美好难忘的回忆!
——属于我们的703
在703的这些日子里,我们曾经一起去军训,一起上下学,放学不想回家就一起跑去喝珍珠奶茶( 嘻嘻,因为喝太多了,所以我现在已经不太喜欢了!),哦,还有,我们还一起上课说悄悄话,一起吃零食,一起抄作业,当然,我们的703可不是一群只会调皮捣蛋的坏学生!(*^__^*) 我们上课说悄悄话这绝对是个坏习惯,可是该认真听的时候我们都会认真听讲,而且是很认真的哦!顺便炫耀一下,我们的语文和政治成绩可是得过全级第一的哦!(自豪)所以,千万别小看了我们!但是,我们似乎很偏科,英语成绩就很差,不过现在还好啦,因为,我们努力过!
——幸运703
与其他班相比,我觉得我们超幸运,因为我们的老师都非常好,倍儿棒!就说我们的英语老师吧,她是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我们是她的第一届学生。真是有缘,她曾经跟我们讲过,原本我们班的英语老师不是她教的。(幸亏有换成她)她对我们真的很好,就像我们的朋友,一位很照顾我们的朋友。下雨的时候,只有她会怕我们着凉,拿纸给我们擦掉身上的雨水,上课的时候知识点讲完了,她就会放些英语的影片给我们看,虽然我们听不懂,但是可以看字幕,内容精彩极了,另外,她布置的作业也是少之又少,这些待遇别的班应该没有,羡慕吧!可是,我们还总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有好几次都惹得她好生气好生气,可是过后她总是会原谅我们。最觉得对不起老师的就是第一学期的前两次学段考,我们的语文考第一名,英语却是倒数第一,这让老师很伤心,可是她并没有太怪我们,后来,每次考试后,她都会问我们觉得这次成绩怎么样,我们就说“不会又是倒数第一吧!”而她总会笑着说,倒数第二,第三,第四……我们在一次次的进步,因为老师总在鼓励我们,她总是会把我们和其他班级的分数拿出来比较,告诉我们每个人只要考多1或2分就可以排到第**名……到了她教我们的最后一节英语课,她问我们有没有什么话要对她说,我们都只对她说了声“BYE-BYE!”,“再见!”,多么简单啊!其实,我心里有很多的不舍……只希望她下一届的学生会更好,不再惹她生气。。。老师,对不起!老师,谢谢你!
——分别703
终于,还是到了分别的日子,大家都不知道初二会被分到哪一班,会遇到怎样的老师和同学,只知道我们即将面对分别!分别!在这里,我们一起创造了只属于我们的703,我们各自将自己的美好回忆珍藏起来,在分别的这一天,大家相互祝愿……一切尽在不言中!
——永恒703
篇6
一种眷恋
似乎是莫名的一种伤感
也许是无声的一种等待
或许没有结束一种情感
好像说不出
再美的花儿总有凋谢的时候
再深的情感总会有分别的一天
傻傻地眷恋
却是无声地说再见再不舍又能如何
等待的不只是昙花一现
39个人在一起却总有分别的一天
一如蒲公英飘散
在世界的各地
最后一句轻声的
篇7
无法放开的手
你走了之后
只剩落叶陪我
微笑着的泪
让风吹走了
留下忘记的思愁
六年生涯
擦间而过
直到了最后
都不愿放开的手
秋天过了以后
我们都要学会成熟
也许时间
会停留在
每个想你的时候
让我们分别
无法抹去的痛
风继续侵袭着孤单
没有停
内心波动的情绪
环绕着我
舍不得你走
当时光回首
翻开相册
你那笑容带不走
我心中的想念
在每年秋天
这个时候
到最后
分别前最眷恋的理由——
珍惜友谊
秋天的时候
篇8
赠别
今天
我和你
要跨过这古老的门槛
不要祝福
不要再见
那些都像表演
最好的是沉默
隐藏总不算欺骗
把回想留给未来吧
就像把梦留给夜
泪留给大海
风留给帆
显然,这首诗是作者在与友人分别的时候写下的,在诗中,他说“不要祝福,不要再见”因为这些都像“表演”,真情实意并不流露在表面上,而是由心而发。我也认同“最好的是沉默”因为沉默不算欺骗。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相互信任。沉默不仅保留了你的思想,而且还让对方读懂你的情意。
所以有句古话说得好“沉默是金”。有句名言也曾说“在辩论时,沉默往往是最难驳倒的观点”。
垃圾放对了地方就成了宝贝,金子放错了地方就成了垃圾。沉默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适用的,有的时候,我们稍稍一用错,沉默不仅仅一文不值而且还烂的可怜。
篇9
六年,整整六年,这对于人们来说,不是个小数字,因为,这是一个很直接的数字,过去的时光不再倒流,不可能再来,有些人可能很爱惜时间的一分一毫,但是有些人,虚度光阴。有时候我真的以为,我是第二种,对于小学的六年时光,我没有做出什么伟大,就可以说是令我满意的成绩,可以说是偶尔一两次有吧,但是为什么不能持久呢?是不是说明我很虚伪?对于时间的流失,我感匆匆....
我感到匆匆的直接原因就是,时间的飞逝,六年,在我的手中流逝,不可能再重复了,不可能,不可能....今天是美好的,不可能在和今天一样,这就是日子的意义,说到这里,我不禁掩面叹息,一年365天,六年2190天...和同学们玩耍的快乐日子,老师的循循善诱,考试时得到优异的成绩的,这些都不再重来,我恨,我恨这个世界为什么要让人老,要让人死,亲情的割舍,时间的流逝,让我对时间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觉得时间是人类的杀手,它一天一天的过去,就代表人类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死亡,时间的逝去太恐怖,我感匆匆.......
我期待着未来,我考上什么初中,什么中学,什么高中 ,什么大学,因为我怕,我舍不得,我不愿意离开这些让我有着学习的快乐时光的同学,我忘不了我的老师,我想象不了我离开了她们以后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也许,以后联系的会很少,我不要,我不要,这时候,我怨恨,上帝为什么要人类分别,他明明知道离别的痛苦 ,还要让他的子民尝受离别的苦衷,在离开这一群可爱.团结的六3班,我会哭泣,我不要这样的感觉,这样的感受好比是把自己的心放到锅里面去煎熬,我可以想到在分别的那一刻,我的整个身体就像被撕成了两半,一半和同学们一起离开,留下永久的思念,另外的一半在我的身上痛苦....这一切,我感匆匆.....
篇10
今天的清晨,风光无限美丽,宁静的片刻你打来了电话,仅仅是那么一两句的问候,我却感动的要命,你约了我一起去玩,我想,这也许是快乐的一天,有你的每天,都是这么快乐。
你到了我们约好的地方,宁静的连颗针掉地下都可以听见的宁静等待着你的到来,我就要走了,想着想着眼泪掉落了下来,别的地点,别的学校,别的我所不熟悉的人,你来了,我擦干了眼泪。你把我带到了繁华的街道,吃着美味的小吃,看着迷人的书籍,品味着哲理与思想,有你的每天,都是这么快乐。
然后,你悄悄的告诉我,你知道,知道我要说什么,我在想,你总是,总是那么明白,在我华丽的外表下,有一颗脆弱无助的心。你知道我要转走,到来别的学校,我们的联系就会少了,紧跟着抵触就会来了,但你却并没有对我说太多告别的话,却终究只说了一句:“再见,保重”,有你这句话,我心满意足。有你的每天,都是这么快乐。
分别时,我百般挽留,你却只说:“送君终须一别”,我含着泪和你告别了,我忘不了你,忘不了今天。有你的每天,都是这么快乐。
我难过的时候,有你,我感到快乐,有你的每天,都是这么快乐。
我高兴的时候,你会让我更快乐,有你的每天我都充满快乐。
我伤心的时候,你会陪伴我,有你的每天,我不再感到孤单。
我打你、骂你、说你,你总会忍着,有你的每天我真的很快乐。
我回家了,你送我回家,有你的每天都是这么快乐。
回到家,我大哭了一场,真的好想对你说:“有你的每天,真的很快乐。今天,真的特别特别好。
- 上一篇:上学的路上作文
- 下一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