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范文
时间:2023-04-10 23:3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在整个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语文知识的讲授和学习至关重要,其中小学语文又是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奠定语文学习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对自身的教学能力进行提升,并按照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感知到语文学科的真正魅力。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仍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六年级这么一个关键的阶段,教师要比以往更加有耐心、有信心,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使学生真正有所进步。
关键词:六年级;语文;教学质量
一、了解语文学科内涵
语文作为集文字、语言和文化为一体的、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之一,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课堂中,其主要内容就是教学学生识字、阅读和写作。但是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教学生识字、阅读和写作,这样的课堂将会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以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学习成绩为目的,忽略了对语文更深层次的研究,这对学生健全人格、思维方式的培养是不利的。另外,在小学六年级中,学生会面临“升入初中”的问题,此时某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质量,就会大量采用填鸭式教学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种方式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对后续学习十分不利[1]。因此,在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升,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基础,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这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得到提升,还可以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内涵有较为深刻的体会,认识到语文学习的真正意义。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学质量会直接影响其日常学习和生活,而语文教学内容也不仅仅是字词的认识和记忆,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教会学生体验情感并表达情感,培养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使学生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真正内涵,从思想和意识上改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以使其更主动的投入到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如: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难忘的小学生活》)。
二、坚持因势利导原则
相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更加活泼好动,对情感的认识和感知也更加深刻,在情感表达上会有自己的方式,比如会用日记本记录自己对小学的不舍,会提前跟同学写下临别赠言,这些都是他们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坚持应势利导的原则,采用合适的方法及时引导学生将情感外化,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内心的感情用语文的方式表达出来[2]。同时,教师可以将其与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本中的《写作:有你真好》结合起来,让学对小学生活进行回忆,找出自己记忆中最深刻的人和事,并对其进行讲述和描写。这就需要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将自己在小学阶段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体验描写出来,此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内心的情感得到释放,还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语文和写作的魅力。
三、采用培优补差的方法
对于六年级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小学生而言,成绩好的学生自然不需要教师多操心,只要按照自己平常的学习节奏,有计划的进行复习,调整好心态就可以了。但是对于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而言,其在心理上就会承受较大的升学压力,此时教师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就十分重要。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培优补差的方法,在对学生进行鼓励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建学习小组,使班级内形成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氛围。另外,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习差的学生更多的注意,以便及时发现其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帮助其更好的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最终在各个方面都有所进步。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单单再是教材、黑板、粉笔、语言的简单结合,其已经融合了更多的现代化设备和信息化技术。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更加现代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激发思维,开拓眼界,使学生认识到更加广阔的世界,学习过程相对也会变的简单和快乐。因此,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教师,就需要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自发积极的了解和学习一些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ppt等方式,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到更多信息化技术。教师可以以课程要求、课堂目标和要教授的内容为基础,利用多媒体,将图片、视频、声音进行结合,使一些理论的知识变得更加生活、鲜活,这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对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五、结束语
本文以小学六年语文课堂教学为中心,讲述了提升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四个策略:了解语文学科内涵、坚持因势利导原则、采取培优补差的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希望对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篇2
一、动作背诵法
动作背诵法,就是根据背诵的内容,加上肢体动作,使学生很快地记住作者的写作顺序、写作内容。例如,在背诵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翠鸟》一课的第一段时,我让每一个学生都把自己当成一只翠鸟,随着作者的描写,做出各种动作。我先让学生伸出自己的两只手做出抓的动作,就是课文中描写的“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接着让学生摸摸自己的头,就是课文中“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这个句子,然后让学生摸摸自己的背部、腹部、眼睛、嘴,就是课文描写的“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长又尖的嘴”。通过动作背诵法,学生很清楚地就记住了作者的写作顺序:爪子―头―背部―腹部―眼睛―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下,饶有兴趣地背诵,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背得既快速又准确又牢固。这样的背诵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二、首字串联背诵法
首字串联背诵法,就是把每一个句子的第一个字串联起来,加上丰富的联想,组成一个有意思的事件,便于学生记忆。一般适用于背诵语文课本每一单元的日积月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把这首诗与另一首诗的诗句混淆,有时学生背了前半句,忘了后半句,为此,我采用首字串联法背诵法,不仅把诗句串起来,还能串联作者或者诗句的出处。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日积月累中的内容。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利用首字串联记忆法就变成了“不不庄”,联想为“布布庄”。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利用首字串联记忆法就变成了“诚诚礼”,联想为“城城里”。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袁氏世范》:利用首字串联记忆法就变成了“有有袁”,联想为“有有缘”。
利用首字串联背诵法,学生兴趣盎然,过目不忘,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特别是一些学困生,竟然也能轻松记住,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图画背诵法
图画背诵法,就是教师根据背诵的内容,用简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画出图画,学生根据内容和图画背诵。例如,五年级下册第26课《威尼斯的小艇》背诵第二段内容: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背这一段时,我根据小艇的特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艇,接着画了一弯新月,又画了一条水蛇。学生根据图画背得又快又好。
四、综合背诵法
篇3
一、明确概念,开展集中研训
首先明确国学课程的概念。国学课程是指荟萃国学精华,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分学段实施国学教育的课程。国学课程并不是国家课程,而是以基本的国学内容为开发的对象,服务于本校的学生国学知识、能力和兴趣发展的校本课程。将国学纳入教育体系,最好的方式就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作为现行教学与课程的底色。这也就是说,国学教育的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站在系统整体的高度上,坚持国学教育的整体性、全面性、实效性原则,构建内外结合的大课程体系,不是取代或占用常规教学,而是二者并行,协调发展,总体规划。
接着学习袁行霈主编的《国学研究》第三卷、[美]拉尔夫・泰勒著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陶继新的文章《国学――校本课程的一枝奇葩》等,与港台国学教育的比较,梳理当下国学教育的发展动态。带领教师到山东儒源教育集团观摩国学研训活动,赴陈琴工作室学习经典诵读,就国学校本课程的实施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精心制定《国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二、国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以骨干教师为主体,分年段进行讨论研究,由组长制定计划、讲清要求,全体语文教师分头行动,最后通过集体汇报资料汇总等形式建立资源共享库。课题组成员严格筛选,悉心研究,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修改、扩充。借助出版社的力量,形成了有着深深学校烙印的国学校本教材《经典诵读》。丛书共12册,编排富有特色:按学年段循序渐进,分层设计;每册对应一个学期,每学期设计16周;每周重点选取4-6首(篇)诗文,丛书不仅涵括了“纲要”推荐的诵读篇目,还辑录了一些比较适合诵读的蒙学及经史子集国学经典,从蒙学经典到诗词歌赋,从四书五经到诸子百家,每一首(篇)诗文都辅以拼音、注释、图文并茂,以助学生们正确理解作品意韵,获得情感熏陶和审美体验。
选编教材时,针对小W各年级生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差异,力图在内容的选择上呈现出一定的梯度,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具体安排如下表:
一年级上册:古诗共32首,《三字经》《弟子规》《晨读对韵》节选;
一年级下册:古诗共32首,《弟子规》《千字文》《朱子家训》《增广贤文》节选;
二年级上册:古诗24首,《诗经》8篇,《声律启蒙上》《大学》节选;
二年级下册:古诗16首,《诗经》16篇,《声律启蒙下》《大学》节选;
三年级上册:古诗16首,《诗经》16篇,《孝经》《论语》节选;
三年级下册:古诗16首,《诗经》16篇,《道德经》《论语》节选;
四年级上册:古诗16首,《诗经》16篇,《中庸》《论语》节选;
四年级下册:古诗22首,《诗经》10篇,《周易》《礼记》节选;
五年级上册:古诗16首,词16首,《左传》《孙子兵法》《列子》《韩非子》节选;
五年级下册:古诗16首,词16首,《孟子》《庄子》节选;
六年级上册:古诗16首,词8首,古文27篇,《管子》《墨子》《韩非子》节选;
六年级下册:古诗7首,词2首,古文48篇。
三、探索教学方法,打造趣味课堂
经过这两年的探索实践,我校国学课堂已基本形成自己的模式,呈现出这几个大环节:
(1)课前温故大练兵
把孩子们背诵过的内容设计为课前温故大练兵进行复习,有:能者齐背、男女对赛、拍手快板、小组接力、我爱吟诵等形式。记诵最大的敌人就是遗忘,不断复习巩固才能达到记诵目的。
(2)新课进行时
新授课将学习新知与复习旧知有机结合,总结出五步学习法进行国学学习:
①字正腔圆读准音
②重点词语来赏析
在这一步中将国学与识字有机结合,渗透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概念,浓浓国学味让孩子从小喜欢上中国汉字,知道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
③文白对读知其意
在这一步中增设国学小故事环节,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
④多种形式读熟练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采用陈琴课堂的歌诀体和吟诵等方法,多读诵读后背诵就不是问题,除各种形式对读、对背,又开展了争先恐后、此起彼伏、大珠小珠落玉盘等游戏环节。让孩子在游戏中读出快乐,读出趣味。
⑤弦歌不绝吟出味
四、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
除国学课外,为了确保诵读效果, 我校坚持做到六个一――课前一吟、课间一听、闲暇一看、午间一写、放学一诵、期末一赛。
课前一吟:各班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去吟诵,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课间一听:每天早晨、中午上学时,每天下午放学时,走进校园,你便可以听到雏鹰广播站伴随着悠扬舒缓的古典音乐的《三字经》、《朱子家训》、《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朗读,营造了浓浓的经典文化气氛。
闲暇一看:通过举办诗文长廊,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国学经典。
午间一写:利用每天中午20分钟的写字时间书写诗文经典。让经典诵读与规范书写同行。
放学一诵:放学路队时,包括孩子们到餐厅吃饭的路上,乘坐校车的路上,迈着整齐的步伐,一路诗声琅琅。路队文化已成为我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篇4
1.1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取的部分课文过长,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六年级的课文中,长篇课文不少,翻译的外国作品也很多,而且普遍较长。在六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六单元中,《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虽然是中文作品,也达到了全文33个自然段。 而在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中,《“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翻译的课文竟然达到了47个自然段。这么长的课文,让我们成人来理解也要费一番心思,对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就更困难了,更不要说去理清文章的思路,去学习课文。如果教材在编排时能选取一些同样主题但是篇幅较短的文章,或是选取了较长的文章进行删改再做为主体课文,那么,学生就会学得清楚明白,学得轻松愉快,也能学有所获。
1.2小学作文要求应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几年的教学研究,我发现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些作文要求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
比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主题为鸟,单元的作文要求是在①我熟悉的一种鸟;②我见到过的鸟;③我养过的一只鸟;④我想象中的鸟四个题目中选择一个题目进行习作。对于现实中的孩子,虽然都见过鸟,但是对鸟并不熟悉,更没有条件去观察鸟,了解鸟,那么前三个题目会无法下笔,第四个题目,因为欠缺对鸟的了解,也会很难在鸟的特征的基础上去展开想象。
同样的问题,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的主题为马,单元作文要求有三个:①搜集有关马的作品,选出最喜欢的介绍给大家。②如果你生活在农村或牧区,可以写写自己所了解的马的生活,如果你知道马的故事,也可以写下来。③想象作文:未来的马。这三个题目,只有农村或牧区见过马的孩子还能写出一些来,而城市的孩子,很少见到马,那只能写第一个题目或写马的故事,但是这些都只能从网络上摘抄,并不是习作。第三个题目也只有少数极有想象力的学生能写出来。
如果这些单元能改为以动物为主题,选几篇写各种常见动物的课文给学生做范文,作文要求设置为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比如猫、狗、鸡之类,那么,学生可写的小动物会很多,对这些小动物也比较熟悉,并有条件去观察了解,写这种作文题就会比较容易。
所以,我认为作文的要求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能在身边找到要写的事物,能亲身去体验,然后写出孩子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样,学生才会有物可写,下笔有据,才能学会怎么写文章,把文章能写清楚、写好。
2.教师、家长要配合,给学生创造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条件
在我们的各级教育部门,经常会组织一些文艺活动或比赛,家长也很重视对孩子的艺术教育,但我们不重视培养孩子了解自然,研究科学的能力,导致我国艺术人才很多,科学人才却很少,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很多人才发现自己知道的科学知识很少,动手操作能力很差。
比如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第四单元的教学主题为植树,在每年的植树节时我们只是组织很多成年人去植树,而给孩子创造了解植树的机会很少,导致在教师教了本单元的课文后,学生对植树还是停留在模糊状态,并不知道怎样去植树,也不知道一棵树它是怎样长大的。我想,学校在每年绿化校园时,可让学生参与一些种树的具体操作过程,或是家长可带孩子在节假日去参加社会上的植树活动,农村的家庭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在房前屋后种一些花草树木。有了亲身体验,学生自然能了解怎样种树,感受到种树的乐趣,树的美感,也会发自内心产生保护树木的感情。这样,在教这一单元的课文时学生才能有实际经验,才能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刻,而不是让老师去给学生灌输怎样保护花草树木的生硬道理,那么,也就让学生从小体会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转贴于
又如,在教学生写桥,写游记这些作文时,教师可与家长联系好,由家长带孩子去看桥,去游览。让学生到现场去感受,从而在家长、教师的指导下写出真实的文章。但是,只有一小部分家长们能在游览,参观时做到给孩子讲解景物的历史,和孩子讨论游览的感受,而大多数家长只是带孩子游玩,孩子回来后对于他去过的地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生活在农村的家长因为经济拮据或是因为生活的忙碌就更谈不上到外面的世界去启迪孩子的智慧了,致使农村部分学生缺乏这些方面的生活体验,从而在写这些作文时难以下笔。
对于从网络上查资料,家长缺乏指导孩子查找所需知识的意识。在一次调查中,老师让学生从电脑上查找为什么地球有吸引力,而飞机却能在天上飞,不被地球吸引。在一个班上,有10个学生家里有电脑,可是只有一个孩子查到了资料。究其原因,是家长重视的程度不够。有些大一点学生的家长因为担心孩子玩网络游戏,不允许家里的电脑联网,更不让孩子接触电脑。对于这一点,作为孩子的家长应该正确认识,科学引导,让电脑成为孩子学习的好工具,使其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广泛,视野更广阔。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增长孩子的聪明才智,让孩子能跟上现代科技的步伐,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3.留给学生充足的课余时间和充沛的精力,让他们去观察、去了解现实生活
为了应对考试,为了考上大学,学生不得不埋头于题海战术,补课,上晚自习,对身边的事物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观察。而我们的很多老师也是整日在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攀比考试成绩,却没有去研究怎样把课本与现实结合,让学生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能够学以致用。
我认为,对于每学期考试的的科目,应当设定一个合理的评分标准,比如及格率达到95% ,优秀率达到百分之85% ,平均分达到85分至90分,就可以评定成绩合格。而不是由于一味追求高成绩,导致出现严重脱离实际的及格率、优秀率,把对老师教学成绩、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只定位在掌握课本知识上。我们也常常强调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为什么就不能允许孩子在考试科目上的成绩差异呢?美国教育家库姆斯说:“教育不该被迫在聪明的精神病患者与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笨蛋之间作出选择。”而应试教育往往把有灵性的人训练成适应环境的庸才。
篇5
王祥连老师在《文本阅读的突破之道:独特的“这一个”》一文中指出:文本阅读有所突破之关键,也是在于基于文本,把握不同文本的特点,教出每篇课文独特的“这一个”。但是,要教出“这一个”的前提就是要发现文本的“这一个”,而老师们最大的困惑也正是在此。其实,我们只要深入钻研文本,用心寻觅,就能拥有一双罗丹的眼睛来发现其独特而精妙的“这一个”。
在具体教学时,我认为,不仅要审视不同文体的特点,还应细辨一种文体不同类别的特点。即使同是以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的散文,也需要我们细品深味才能准确找到教学价值。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大千世界,很多事物都具有可比性,文章也是一样。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同单元、同一类课文之间的异同,从而发现每篇课文在大同之下的小异。这个“小异”往往就是被编者看中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是这篇课文独特的“这一个”。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天火之谜》和六年级下册的《夜晚的实验》都是写实验的叙事性文章,都叙述了科学家通过某一个现象或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得到启发,最后有所发明或应用,从而造福人类的故事。这两篇课文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看,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更多相似的背后一定会有不同之处,在叙述上一定会因学生的年龄特点、年段不同和写作知识的积累而呈现出它们的个性。那么,它们的不同在哪儿呢?为什么一个编排在五上,一个编排在六下?为什么五上习作7已经安排写一次有趣的实验,到了六下习作4又安排写实验?难道仅仅是为了知识的巩固?带着这些问题反复比较两篇课文,发现《夜晚的实验》与《天火之谜》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同是写实验,《天火之谜》写的是一次完整的实验过程,《夜晚的实验》写的却是四次实验,这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正是通过描写斯帕拉捷的心理活动来推进的,而这些心理活动也恰恰更好地表现了斯帕拉捷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根据这个发现,再来看《夜晚的实验》所在单元的习作训练,如果写蚂蚁实验仅是让学生记录一个过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只是停留在五年级的基础上,但如果能适时地加入心理活动描写推进实验过程,以此更好地表现人物,那就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提高,同时也就更好地把阅读教学和习作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了。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上的同类文有很多,但凡同类文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唯有经过细细比较才能发现各自独特的“这一个”,才能领悟编者编排的别具匠心,才能教出不同,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199-02
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使学生在课内习得方法,然后在课外得到发展。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如何将小学的阅读和习作教学结合起来,发挥语文的示范作用,进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技能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重视教学环节,抓好读写训练
读写结合训练,要给学生的思维架起一座知识迁移的桥梁,让学生从读的"此岸"到达写的"彼岸",再回到读的"此岸"。如此不断往返,就能达到提高读写能力的目的。期间,必须抓好不可忽视的三个教学环节:首先是读。阅读课文通过师生双方合作,一般做到读懂题目重点,读懂内容中心,读懂思路详略,读懂词句内涵。
其次是悟。悟就是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连接起来,积极思考。
再次是写。写就是把自己在阅读中悟到的道理及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逐步形成写的技巧。这一环节要突出训练重点,要发挥课文的示范引领作用,要揭示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的联系,教给学生方法,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表达方法。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后,我让学生借鉴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写习作《我的妈妈》。
二、重视单元重点,抓好读写训练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是按照主题组织单元。每篇课文都有一个训练重点。这些重点组成了语文学习中知识结构链条。因此,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抓好阅读和写作的联系点,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就能不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训练重点是: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为了突出单元重点训练,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我除了结合重点抓好"读"外,还有意找读写结合训练点让学生进行写的训练。如:仿照《"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写法,写一写你身边最熟悉的一个人。
三、重视词句教学,抓好读写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小学阶段要"强化词语训练,淡化篇章分析"。词和句的训练是篇和章的基础,而词语的教学要重点引导学生能够理解、积极积累、内化运用。对特别优美的词句要捕捉与发现,还要摘抄和记忆。如教学《再见了,亲人》讲到"雪中送炭"一词时,我先让学生理解字面意思,然后理解其基本含义,最后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含义。这样的词语教学,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提高训练的强度,丰富训练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累词句,人人备好词语的抄写本,随手记上看到、听到、读到的精彩词句,丰富词句的储备。至于句子教学,一般经历学习理解、背诵积累、内化运用三个层次。而理解句子,通过解释词义、疏通句子、弄清句式、了解作用、品读欣赏。对于含义深刻、结构复杂、生动形象、表现中心、地位重要的句子,我会当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和训练。
四、以课本为载体,精选读写结合训练点
读与写要实现两者之间有效的结合,重点要利用好语文课本这个最好的载体,在语文课堂中结合教材的设计,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为学生习作实践提供仿写借鉴的对象,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进而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
篇7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多样性、新颖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图文并茂,直观生动,往往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课堂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和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一方面巧设学习情景,营造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模拟和再现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譬如,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美丽的南沙群岛》时,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课件,适时播放了一些描绘海滩风光、海岛美景以及海底世界的录像及影视片段,通过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动态画面,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感受南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唤起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巧妙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突破重点难点,深化理解
从儿童的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形象记忆能力较强,分析综合能力较弱,对于一些较为抽象和复杂的知识内容不易理解和掌握,这时,巧妙地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从而分散学习难点,便于学生抓住知识关键点,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巧借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释疑解惑,激活思维,深化知识理解。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一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哲理性较强,课本重点:学生能够凭借文中语言体味出寓言故事所说明的道理;难点: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巧妙地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再联系课中的“乘虚而入”“不堪设想”等词,指导学生放飞想象,领悟“眼前利益”和“身后正隐伏着的祸患”的双关之意,领会吴王“恍然大悟”的道理。最后,通过播放视频,展示一些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事例,深化学生理解,把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有效整合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习空间,提升能力
语文学习离不开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淀,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广泛阅读、多方涉猎,然而,这一要求在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难以完成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丰富了学生学习资源,拓宽了学生学习空间,学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充分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自主拓展阅读与交流,自主学习探究,学会搜索、查询、分析、鉴别、筛选、归纳、整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开展学习活动,从而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借助网络信息环境,广泛开展课外学习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空间,通过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延伸,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比如,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梦圆飞天》一课后,教师可以结合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神州八号”“神州九号”“神州十号”的成功发射,以“中国航天科技”“探索太空奥秘”为探究主题,让学生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查阅相关资料,并开展相关专题学习活动,说一说自己的感想和设想。
四、总结
篇8
随着寒冬来临、气温降低,不少家长和学生开始关心什么时间放寒假,那我们知道2022北京中小学寒假放假时间表什么时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北京中小学寒假放假时间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北京中小学寒假放假时间表2022寒假时间:1月22日—2月21日
我的寒假学习计划一、时间安排
1、每天的四个“1小时保障”
每天保障做一小时的语文或数学寒假作业;
每天保障一小时的无负担课外阅读;
每天保障一小时的钢琴练习;
每天保障一小时的户外活动或运动。
2、计划与非计划
如无特殊情况,每天必须完成以上计划;每天的计划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可灵活自由安排;如果因外出旅游、回乡下度假等意外安排,可临时不予执行;可以偶尔睡懒觉,但不要影响当日计划的实施。
二、学习计划
1、不参加语文、数学的培优,不请家教,相关课程自己独立完成。
2、语文课程计划
放假的一周内完成;第三周检查并改正错误;阅读课外读物不少于十本;完成老师布置的5篇日记;背诵完三字经和唐诗五首;预习下册课本,读课文,练字;每天晚上听故事半个小时。
3、数学课程计划
放假一周内完成寒假作业,第3周检查、改正,查漏补缺,并抄错题时常拿出来做一做;完成数学手抄报;预习下册内容,万以内的数的加减法和认识钟表;
4、英语课程计划
自买的寒假作业做完,把原来的英语书和易安德英语书上的课文和单词读一读,早晨听听力。
三、活动安排
1、随父母至少出去旅游一次;
2、至少去乡下亲戚家两次,体验生活,其中爷爷家族亲戚去一次,外公家族亲戚去一次;
3、每天保障一小时的户外活动或运动,散步、找小朋友玩等,要注意安全;
4、每天看电视不超过两个小时;
8、其他: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
小学生六年级寒假趣事作文寒假生活是多么有趣呀!我给大家讲一件我在寒假中最难忘的事吧!
那天,我们一家和妹妹们去普者黑游玩,普者黑位于云南南部,海拔只有150米,属亚热带气候,虽然富源很冷,但普者黑好热,我们先找了一个“农家乐”住了下来,第二天再出去玩。
第二天我们去乘船游湖。上船前我们每人买了一支水枪,上了船,船夫划着船,我们一边欣赏美丽的景色,一边前进,过冬的鸟儿起起落落,伴随着我们的游船前进,湖面小船荡起阵阵涟漪,湖边草木丛生,翠绿的,灰褐的……各种颜色都有,湖水很浅,但却十分清澈,用水枪就可以触到湖底。湖底的水草很多,景色非常美丽,我们不约而同地大声赞叹这美丽的景色。
一会儿,湖中的小船多了起来,大人们在这没有冬天的湖中忘却了平时严厉的面孔,相互打起了水战,不时传来兴奋的笑声和叫声,看着他们玩得那么开心,我们几个小孩子也想去,可他们打得实在太猛了,我们插不进去。正好旁边驶来了一艘船,爸爸叫了一声“开战”,我们也泼起水来,我们用水枪吸了些水向他们喷去,他们想反攻,可是没有机会,我们喷得他们东躲西闪,他们实在打不过,只好投降叫停。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情境
新课改理念倡导教师构建有利于师生双边活动的课堂教学情境。一个为学生创造乐知的老师,应善于发现语文教学中美的因素,精心营造课堂氛围。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上课才能积极参与,通过这种趣味课堂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构建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呢?
一、用恰当的导入引出教学情境
导入新课是语文教学的起始环节,好的导语能迅速提起学生的兴趣势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扣住学生心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用故事导入、图表引入、背景介绍导入,创设出一定的教学情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在讲课之前,结合新课内容,给学生们讲一段幽默的故事,或者猜谜语、歇后语、警句等,巧妙地引入新课内容,这种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知识面,也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三亚落日》时,我让学生打开地理课本,找到带有中国地图的那一页,“同学们,我国南部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叫做三亚。看看谁能从地图上找到三亚?” 学生就会争相指出三亚在地图上的大置,这样的导入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学习情境,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是一把开启课堂的金钥匙,提高课堂趣味性,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用身边的生活营造教学情境
语文是一门鲜活的课程,它来源于生活,处处有生活的影子。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能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教师要善于营造出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联系生活,从已知走向新知,充分开发学生经验世界,使生活与知识有机结合,让课堂教学的形式走向多样化。如我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课时,上课之前,先用录音机播放《童年》这首歌,轻松活泼的音调一下就把同学们带入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接着提问小学生童年时候都有哪些游戏活动呢?你最喜欢哪个游戏?学生们交头接耳地讨论起来,课堂氛围异常活跃。有说喜欢跳绳的、有说喜欢玩老鹰捉小鸡的、有说喜欢捉迷藏的等等。把生活中的小细节带入到语文课堂,在生活点滴中提炼美感,以情动人,情景结合,这种联系生活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的学习激情,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三、用灵活的提问充实教学情境
提问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也是开启思维的主要形式。提问的设计应以能够引起学生的思维冲动、回答的愿望为基本要求,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情境中去,从而使课堂充满情趣。课堂提问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文《烟台的海》第2段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一组问题把学生带入到烟台,去体会烟台海的独特,领略烟台的旖旎风光:①请同学们根据朗读想想这一段除了写海,还写了什么?(海,人)②看看文中的照片,读读文章介绍“海”的部分,体会一下该如何读好这段话。(要读好“气势汹汹、扑向……溅起……发出……掀到……”等词语)③人们在冬天的海边又在做了些什么呢?(抓住“顶着、观赏、不顾、站在、拍照”等词语,体会人们不畏严寒、不怕风浪的勇敢和豪情)④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眼中的烟台的海? ⑤如果有一个机会让你去烟台海边住上一阵子,你会是一个什么心情呢?层层推进的提问,可以鼓舞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使语文课堂情境充满活力,增加课堂趣味。
四、用幽默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教师的幽默应该是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教师的幽默不是备课可以设计好的,是一个教师基本素养的体现。教学中要注重幽默化语言的灵活运用,幽默应该是针对课堂教学中的某个知识点,突发的灵感或是有意的刻画,是一种建立在对教学内容深刻理解基础上的高雅、优美的语言策略。 幽默化的语言,可以带给课堂一个融洽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开朗的性格,引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识字教学“纸”字时,学生经常会在这个字的右下方多加一点,我拿出一张洁白的纸,然后用毛笔在纸上点了浓浓的一个大‘点”,然后我问小学生,“一张洁白的纸点了这么一个黑点,还美观吗?”学生就会若有所悟,在教学饥饿的“饥”字时,根据这个字的左右两片一个‘食字旁’、一个‘几’,我给学生说,放学回家你只吃了几粒米饭就回来上学了,你的肚子会不会饿的啊?这样的小幽默,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感受程度,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情境中学到知识。
五、用多媒体技术美化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多媒体设计和选择与教学大纲一致的音乐、图片、影视等资料来美化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在视听享受中提高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情趣。例如:音乐具有极强的抒情功能和影响力,学生很容易受音乐的感染。能起到放松心情、消除疲劳、激趣、促进大脑思维和记忆的作用,还具有及时、鲜明、多向、直观的特点。课堂教学中配合相关音乐的播放,既陶冶学生情操,引起学生共鸣,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教学课文《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以播放二胡曲目《二泉映月》,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理解文章所描述的意境。
篇10
一、巧用课文插图,学会感知,让学生在欣赏中接受德育渗透
现行苏科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多达几百幅,很多插图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子,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用“心”观察,适时恰当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进行《九寨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观看课本插图,特别是课本53页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九寨沟童话般、如诗如画的景色,再结合课本插入云霄的雪峰、五彩缤纷的湖泊和壮观的瀑布的描写,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从而滋生一种愉悦的心情,这种审美的体验,逐渐在学生的大脑中慢慢沉淀为有益的营养,不仅使学生体会了九寨沟旖旎的风光,而且更使学生透过九寨沟的神奇景象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广袤的国土上还有许多这样美丽如画的景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二、创新识字教学,挖掘内涵,让学生在识字中接受德育教育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石,也凝聚着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汉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学习语文之初,就通过汉字教学让学生感受祖先的智慧而产生深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情感。著名社会活动家安子介先生曾经说过:“汉字的每一段转弯抹角,都蕴含着一段美丽的故事。”试想,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踏入语文之门伊始,就能带领学生步入汉字学习的“仙境”,通过指导学生解读每一个汉子背后的“故事”,学生就能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祖先的伟大,体会中华文明的神奇和有趣,他们就会乐学汉字,想学汉字,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汉字的奥秘。如:教学“笑”字,可引导学生想象“笑”宛如一个脸上满是喜悦的小宝宝站在眼前;“孝”字,仿佛 一位“老”人在孩“子”的搀扶支撑下前进的生动画面,这不正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美德的体现吗?再如“好”字的教学,教师可抓住字的组成,进行拓展:男生和女生和谐相处、彼此融洽就是“好”,正像我们大家生活在同一个班集体里,相互帮助,团结友善才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大家才能共同进步。从而将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相互友好,创建良好班集体的意识渗透到识字教学中。
三、感悟重点语段,激起共鸣,让学生在品读中接受德育渗透
大凡美文佳作,作者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往往不会直接呈现出来,而是含蓄委婉,尽可能的隐喻在字里行间,让读者慢慢品味、思索,方能嚼出其中的韵味。正因如此,要想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渗透德育,教师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重点语段进行品评,借助关键语段的分析,激活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生动的人物和鲜活的场景,再通过老师的诠释,渲染,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会如涓涓细流沁入学生心脾,荡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引发学生强烈的思想共鸣,恨作者所恨,爱作者所爱,从而达到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彼此交融。如对于四年级下册《永远的白衣战士》的教学,教师应重点抓住文章中叶欣的话,让学生有感情的仔细品味,在头脑中再现那个舍生忘死、身先士卒的人物形象,从而懂得当遇到危险的时候应该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别人的精神。又如在二年级上册《小鹰学飞》的教学中,抓住老鹰和小鹰的对话,引导学生认真品读、仔细感悟,体会小鹰飞到不同高度时的态度以及老鹰的回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明白小鹰在老鹰的教育下,变得虚心好学,努力上进,明白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才能不断前进,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四、引导有效想象,拓展意境,让学生在感悟中接受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