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剪窗花范文
时间:2023-03-22 17:2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剪窗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使用这个按键后点击了窗口,就不会再对这个窗口进行操作。
3、wins+d:最小化所有窗口,再次点击还原,到达电脑开始页面。
4、wins+m,最小化所有窗口,抵达了电脑壁纸页面。
篇2
关键词: 班级文化创建和谐“精神家园”
人作为一个社会个体,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实践表明,在同一校园文化中,不同的班级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不但体现了不同班级间的个性特征,还反映了各班级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班主任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那么什么是班级文化呢?班级文化是指本班学生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主要内容包括:物质层方面,如张贴名人名言、悬挂国旗和班训、出黑板报等教室内环境的布置;制度层方面,如一日常规、课堂常规和各种奖罚制度等;精神层方面,如班级目标、班级风气等。下面我就如何创建和谐的班级文化略谈几点体会。
一、规范班级的制度文化
建设班级文化需要制度保障,否则,整个班级就没有约束,如一盘散沙。
1.组建班委会。
班长和班委会成员的产生可以采取民主竞选制和平等轮任制。班长由学生轮流担任,班委会成员由班长提名,全体同学表决通过,形成一种班主任―班长―班委―同学的互相监督管理体制,同学能做的事情,班委不做;班委能做的事情,班长不做;班长能做的事情,班主任不做。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主任的助手,既减轻教师的负担,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多层次、全方位的轮流竞争“上岗”,不仅能加大班级工作的透明度,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民主意识。
2.共同制订班规班纪。
班主任要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和全班同学共同协商制订符合本班实际情况的班规班纪。学生自己制订班规班纪,有利于他们自觉执行,也有利于培养“自由之人格,独立之精神”的现代中学生。
(1)制订岗位责任制。班主任可以和学生一起商定班长、团支部书记、班委具体成员及课代表的具体分工和职责等。
(2)制订班级公约。建立班级公约可以对班级每位学生的行为予以规范。
(3)制订各种常规。班主任可以和学生一起制订一日常规、一周常规、一月常规、学期常规等。
(4)制订其他制度。如考勤制度、班费制度等。
由于班级制度中的每一项内容都是在班主任的正确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来生成的,因此这种制度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二、丰富班级的物质文化
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对教室环境的布置,营造一种外部显性的文化环境。这个文化环境体现着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以及教育教学的主旨。
杜威指出:“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作为一个班集体学习和受教育的重要基地――教室,应当是窗明几净,桌椅整洁有序,舒适、文明的学习环境。
1.教室的整洁卫生是班级文化环境的基础。
干净的教室不是靠打扫的,而是靠保持的。因而每个学生都要具有主人翁的责任感――“教室就是我的家”。
2.教室的布置要有特色。
班主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从而创造出有特色的文化环境。例如,可以在教室两侧的墙壁上贴上一些激励人奋进的名人字画、人物肖像等;把教室的四角安排成自然角、科技角、书法角等活动场;教室前面黑板的上方张贴班级的座右铭,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或其它警句、格言等;黑板报由学生自行参与设计,并定期更换;在黑板的两侧贴上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同时,教室的布置应当和谐统一,如以热爱自然为主题,可以按照四季的变化来布置环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级现有的物质条件,不断开发新的资源,加强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使教室成为体现班级个性的育人场所。
三、培植班级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建设在班级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识谈吐、价值观、精神面貌等直接反映出班级管理理念,直接反映精神文化建设的实际状况,所以在精神文化建设中,班集体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班级工作中,如何进行精神文化建设呢?
1.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班主任在带领学生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时,要充分利用教室里的宣传栏、黑板报等传播媒介,让好人好事上墙、上报,久而久之,少部分不和谐的价值观念就逐渐被主流价值观念所取代。班主任还可以利用其他手段来进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例如,利用心理强化手段来引导正确思想的形成等。
2.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和人生态度。例如,开学初,笔者给所带班级提出了一个口号:追求一种理念,追求一种过程,保持永恒而纯洁的友谊。于是师生们把班级变成了舞台,传播知识,传播欢乐,传播友谊,传播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形成优良的“班风”。
篇3
一、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首先,学数学来干嘛?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搞清楚。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例如:在教《100以内的连减》时,一上课,我带着全班同学的作业本进了教室,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作业得"优"的14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作业得“优”的8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数里去掉14,再去掉8,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把学习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阶段是基础,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如何在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例如:在教学《比高矮》,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三、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篇4
关键词:建筑;苏州博物馆;建筑形式;园林设计
“在现代做建筑设计应该是现代主义,不能往后走,要往前走,但是传统的东西也要恰当的使用,我相信持续的艺术,但是创新必须有一个深厚的源头,我在时代,地域和出现的问题中寻找创新。”――贝聿铭
1 设计理念和总体布局
苏州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中国江南地域文化的代表,自然人文景观独具特色,享誉中外的苏州园林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思想的载体。作为苏州古典园林代表的拙政园,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园林的代表。苏州博物馆新馆正是位于苏州古城核心的拙政园历史街区,它北邻拙政园,东接忠王府,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在这样一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环境中,设计一座现代建筑,既需要非凡的勇气、卓越的智慧,更需要创新的理念。
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独特的文化内涵,促使贝老更加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的完美结合。设计中,他很好地遵循了苏州城市发展“双面绣”的理念,按照“既是苏州的,也是世界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的思想,本着“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使新馆建筑与古城风貌和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从而使苏博新馆成为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典范。
新馆建筑整体布局坐北朝南,采用了传统的合院布局形式,自西向东分成三段式布置,中部为主入口、中央大厅和中心庭院,西部是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的一部分,西接次展区,中轴线上的中心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为保护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新馆建筑的高度和体量充分考虑了周边古建筑的因素,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以内,入口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总体布局上,新馆建筑采用了与周边古典园林一致的院落式组合,延续了苏州传统民居的中轴布局模式,同时亦采用了传统园林的不对称、不整齐、不均衡、不规则的造园手法,在设计中力求变化,避免重复,营造幽深的意境。正是这种新老庭院的相互交融,高度、体量上的相互匹配,形式、色彩上的高度和谐,使新馆建筑与周边历史建筑相互呼应,宛若天成。
2 建筑的形式和色彩
苏博新馆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震惊,大面积的玻璃屋顶与石屋顶呈几何形构图,极具现代特征,好像完全脱离了传统,待细细品味之后,方才明白贝老先生通过对苏州传统的飞檐翘角建筑形式的重新解读,将自现代建筑元素中提炼出的三角形和几何体,与江南传统建筑屋顶的潜在三角形、线形的围墙以及建筑的方形空间,通过错落有致的布局,并融入粉墙、黛顶、漏窗等苏州传统建筑的元素,简洁、抽象、富于变化,潜移默化中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新馆建筑在单体设计、建筑材料和室内设计等方面也有独特的创意。
拥有八个角的中央大厅位于入口前庭与中心庭院之间,作为博物馆的门户与客厅,贝老一改传统的四方形空间,将大厅设计成八角形,并通过墙体高度的递增而变换造型,深灰色的花岗岩边饰强调出各个形体的转折,形成了丰富、充满节奏的空间效果,同时传承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内部空间融合了传统园林建筑“厅空间”的要素,相对封闭但又通透,四向不同程度的开敞,正对中心庭院的一整面落地玻璃,使庭院景色一览无余,而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漏窗,分别对着室外的一簇竹林和亭子,以窗框物,像极了两幅挂在墙上的画。大厅的屋顶借鉴了传统的“老虎窗”做法,但窗户开在了屋顶的中间部位,形成一个折角,光影交错,使整个空间简洁大气,现代中蕴涵着古典美。吊灯也是独立设计的,将传统中式花灯取其形,再利用方形与菱形的结构将传统精神完美地与现代材料结合而成。贝老塑造空间的语言是简单的几何形,但这些现代的设计元素通过穿插与组合,创造出的却是充满传统味道的空间气质。
中国传统的古建筑极为看重色彩的运用,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江南,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色彩运用得比较淡雅。苏州作为江南文化的代表,黑白灰的色彩延用了千年,古城的风貌仿似黑白相间的水墨山水画。在新馆的设计中,贝老承续了苏州清秀淡雅的色调,外墙与内墙都以纯净的白色作为主基调,为了追求材质上的统一,传统的小青瓦坡顶和窗框,被颜色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所取代。在高低错落的建筑中,深灰色花岗岩屋面和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完全融入了苏州传统的城市色彩肌理之中,彰显出明净致远而又深远含蓄的江南士风和文化。
3 园林设计的创新
苏州的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文人园林”。他的特色不仅在于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在大的布局上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小的表现手法上,通过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的精美艺术品点缀园林,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在新馆的设计中,贝老通过大的中心庭院和四个精巧的小内庭院,将内外空间相互串联,使建筑融于自然。
与中央大厅相对的中心庭院,东、西、南三面被新馆建筑相围,北与拙政园相邻,是贝老在苏州古典园林基础上创新出的现代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传承了苏州古典园林的人文气息和神韵。中心庭院内最吸引人的是北墙下的片石假山,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处理手法,不仅楔合传统园林书画构图的原则,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园林景观,仿似一幅水墨山水跃然纸间,呈现出“平远”的意境,与北墙外的拙政园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一体。“新的建筑不能配老的园林,苏州园林是过去鼎盛时期的产物,现在无论怎么造都无法超越,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谦和的大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在这里为我们展示出独到的匠心,通过对传统园林艺术的不断挖掘提炼,创新出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而又传承于苏州传统文化的园林景观,为中国未来园林设计理念的创新打下了基础。
在造景手法上,贝老可谓独具匠心。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宋代民居――“墨戏堂”,是贝老有感于宋代文化在苏州文化发展中所处的特殊地位,用来展现宋代文人文化之内涵,以及展示宋代传统木结构建筑艺术的。由于宋代木结构的古建筑现已不存在,“墨戏堂”是根据古画,参考《营造法式》建设的。
中心庭院内的池塘作为空间意义上的“留白”,也是取自书画处理的留白手法,通过大面积的水池与周边紧凑布局的建筑,形成统一的画面,在疏密的对比中,水色天光,庭院仿似扩大一倍,水中建筑的倒影随阳光的入射角度而不时变化着,虚实相生,如梦如幻,浑然一体。
漏窗作为苏州园林建筑中的“眼”,被贝老在新馆设计中广泛使用,菱形、海棠形、六方形如同反复出现的旋律,沿着长长地墙而设,令参观者产生远景如画的错觉,体现 “尺幅窗,无心画”的意境。
4 结语
篇5
1.以化学教材为基础,培养学生爱祖国、爱集体、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整个化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发现、发明、创造的历史,其中不乏化学家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顽强毅力及为科学而献身的忘我精神,学习这些态度和精神至关重要。同时在学习新知识时也应紧密结合我国的化工生产以及人类生存生活的实例。例如,结合《绪言》讲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中就有三项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还有许多化学工艺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足以引起华夏人的自豪感。在讲到元素符号时,简述无锡人徐寿的杰出贡献;在讲到盐时,联系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为当代中国人赢得的荣誉。在讲到空气、水污染时介绍天气预报公布的空气质量指标、厄尔尼诺现象、“保护母亲河行动”等,使学生强烈地感觉到为祖国、为人民、为家乡做贡献的责任感。
2.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通过典型化学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同时与思维联系起来,以利于知识与技能素养的形成;再加以拓展和延伸,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其次,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素养教育为契机,全面渗透创新思想。
例如,在学习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正负电荷、阴阳离子、溶解与结晶等内容时,让学生初步认识对立、统一及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在学习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核电荷数不同引起元素种类改变,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同使元素化学性质不同等知识时,说明量变、质变规律,还有内因与外因关系等。在学习过常见酸的性质和酸的通性后,让学生结合教材领悟共性与个性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让学生的创新神经末梢得以充分伸展。
3.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去教”,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课本上的知识,不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不注重用课本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学会“用教材去教”。例如,在学习空气成分时,简述拉瓦锡在重复前人实践的基础上,敢于创新,错误学说,创立崭新的“氧化”学说。该实验如按课本演示,现象不太明显,我们就改在试管中进行,既简单,效果又明显,让学生在刚接触化学时,就“不唯书本”。
二、改进教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
第一,成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激励参与作为切入口,千方百计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进而才能不断创新。我们教师除在教育教学中经常进行细致的思想教育外,在作业批改中,对学生的作业点评也要以激励性批注为主,如“学贵于疑”、“认真学习是你的优点,望能保持”、“专心听讲与认真作业的结合,将使你的成绩更上一层楼”等等,以此鼓励每个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善于创设宽容、理解、和谐的氛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
第三,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
第四,注重与其他各学科的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给创新思维插上理想的翅膀。
第五,重视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和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日后的工作和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探究式学习――学生创新的有效途径
“探究式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知识或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它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因此,“探究性学习”具有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对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探究性学习的实施首先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问题的提出要有新奇性、兴趣性、梯度性,能触及学生的感觉神经末梢,刺激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讨论,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发现隐含的争议问题,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认识、解决问题。
篇6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 创新 档案工作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档案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事业的日益发展,档案信息量剧增,传统的手工管理和单纯的实体管理模式己不能适应和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档案工作要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必须开拓创新,而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创新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
档案信息化建设就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和为社会提供服务,加速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进程。是档案管理模式从以档案实体为重心向以档案信息为重心转变的过程,使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真正做到准确、快捷、高效,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从而极大地提高档案管理和利用现代化的水平。
一、应用信息化建设创新档案工作的意义
(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创新的客观需要。
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档案信息化是传统档案走向现代档案的一个重要标志。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对于创新档案工作十分重要。档案信息化要求档案工作者面对档案管理的新情况,树立新观念,掌握新知识、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的新方法,最终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档案信息化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开展,用计算机管理档案软件的开发、利用为主体的档案现代化管理技术已经在档案管理系统广泛应用。缩微、扫描、光盘技术的应用,存储密度比纸质档案高出许多倍,大大增加档案信息的存储量,开发利用速度快、直观、易操作,促进档案信息化管理。目前档案管理部门信息管理技术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改变当前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利用服务手段滞后的现状,需要研究解决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所需要的经费、手段、技术应用等问题。
(三)档案管理信息化是拓展档案工作的服务领域的根本途径。
档案管理归根结底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发利用的效果取决于开发的时效和利用的广泛程度。档案信息化,可一次投入,多次产出,远程服务,资源共享;可缩短二次文献信息的编著时间,提高档案信息利用的时效性。现代化管理手段储存大量信息,更便于利用和开发,能产生更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计算机调阅各类信息用于工作,对于开发档案资料十分便捷,拓宽服务领域,充分体现现代化管理的优势。
二、应用信息化建设创新档案工作的保障和措施
(一)树立现代化管理观念是创新档案工作的前提。
管理观念现代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灵魂。档案信息化的首要内容是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如果档案人员没有现代化意识,就会影响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的进程。没有档案管理信息化观念,即使有一流的档案管理设施设备,也不能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因此档案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的观念,树立“档案是信息资源的观念”,建立和时代合拍的档案意识,切实转变对档案重管理轻利用、封闭保守等思想观念,实现档案管理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开放式服务。档案工作人员具备新的信息观念,熟悉和使用网络,才有能力利用信息资源,积极主动地去挖掘、搜集、利用有利于档案工作开展的各种信息,敏锐地感受社会信息的变化,认识档案是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为开创档案工作的新局面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是创新档案工作的关键。
档案信息化的基础是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档案部门应具备相应的技术力量支持,能够做好正常维护、安全保护和故障处理等日常工作,还要随时进行技术更新和升级。要有信息技术力量为支撑,才能增强档案信息化成果的高科技含量和标准化水平。另一方面档案工作者不再是传统的档案管理员,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现代档案人员应由传统的“档案保管者”变为“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者和传播者”,不仅应具备过硬的档案业务知识和技能,还应掌握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运用数据库建设、图像处理等方面的知识,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这就需要档案管理部门加强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上岗培训,将信息化管理知识的内容纳入继续教育和上岗资格的考试中,作为一项常规档案教育培训内容,创造条件让档案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档案发展趋势和现代科技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为创新档案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三)丰富档案信息资源是创新档案工作的基础。
档案信息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基本条件和前提,无数字化档案资源库,数字档案馆就没有发挥其职能的物质基础;没有档案资源数字化,档案智能化服务、档案信息网上传递就无从谈起,档案对外开放与信息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档案信息化中的“信息”实质上是指“档案信息资源”,它是档案信息本身和支持档案信息运动的物质基础,需要主动挖掘、搜集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敏锐地感受社会信息的变化;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创造条件,将其视为一种社会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档案信息在活动中的基本资源,通过在积累上达到一定的数量,经过整合之后才能普遍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只有不断丰富和完善档案资源建设,使档案信息不断“数字化”,档案工作才能实现其价值目标,这是创新档案工作的基础。
(四)改善服务机制是创新档案工作的目标。
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后,出现大量的电子文件与数字档案,必须创新管理手段,建设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与服务系统。通过档案信息化,档案的日常管理、分类、查询、利用、编研等工作都可以由信息系统来完成,通过计算机录入大量的档案信息并编制各种专题目录,真正实现档案资料方便快速检索,实现手工检索向计算机检索过渡,大大提高档案检索的效率;全面启动档案馆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档案数据库建设;建设互联互通的现行文件、档案信息平台和查询利用系统,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馆的社会服务功能,成为面向大众服务的信息中心和文化阵地。在档案利用服务模式上,逐步建立起电话咨询、计算机联网等档案利用服务体系,准确、及时、满足利用者对档案信息的不同需求。
三、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创新档案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实施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档案信息化建设投入较大,包括网络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复印机以及光盘、磁盘、移动硬盘等设备。建设数字化档案馆室,要加强库房建设、馆藏室藏建设、检索工具建设、规章制度建设、档案队伍建设等。加强档案管理现代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和档案信息应用系统建设,推进计算机管理档案,提高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逐步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
(二)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
档案资源数字化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方面。目前大量电子文件的产生推进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现代化管理的重点是对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与管理上,既要努力收集到归档单位以前产生的、属于归档范围的电子文件,又要实现与办公自动化的有效接轨,及时接收各归档单位新产生的电子文件,为归档单位和利用者提供服务。档案管理部门要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加强对收集归档的电子文件进行有效管理。研究电子档案接收、保管、利用的技术方法,对电子文件积累、鉴定、著录、归档等工作进行监督指导,保证各单位产生的有价值的电子文件真实、完整、有效,最后实现档案信息处理计算机化、信息存储数字化。
(三)加强档案信息网络建设。
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缩微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加速实用、通用软件的研制,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处理步伐。通过软件系统对所有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检索、利用、编研等各个方面能够实行计算机的有效管理、控制,实现档案工作自动化。该系统是以档案馆为中心,覆盖归档单位的应用系统。随着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日趋普及,通过信息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四)开展档案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是网络的信息资源,数字档案馆必须加强数据库建设。首先加强文件目录数据库建设,然后开展对重要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全文信息数据库,最后将所有馆藏档案全部数字化。档案工作部门要抓住信息化建设的大好机遇,全面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积极探索信息时代档案工作的新思路,以开创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新局面。
四、结语
档案工作是各项事业的基础工作,起着重要的凭证和依据作用。“十二五”时期迎来档案工作快速发展的良好契机,内容更加丰富,载体形式多样。加快应用档案信息化建设,逐步构建起档案信息平台,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开发利用档案资源信息,提升服务质量,使档案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安徽省望江长江河道管理局,档案馆员)
参考文献:
[1]孟世恩. 对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的理论思考. 档案学通讯,2004.
篇7
关键词:土建工程;施工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建筑业在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上不断发展和提高,建筑技术水平和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一些单项技术已跻身世界前沿。建筑行业正向全新的高度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该行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增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在建筑施工技术和建筑材料上做足功夫,不断采用新技术和新型建材,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创新,加大利用率,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在此,本文从土建工程的施工技术发展的整体态势、高新技术在土建工程施工中的创新与应用等两个方面出发,对土建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做以下简要分析:
一.土建工程的施工技术发展的整体态势
作为土建工程施工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技术创新,与工程设计创新及施工材料创新有着密切联系。且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明显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推动建筑行业发展的同时,还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针对当前土建工程施工技术发展的整体态势,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其做如下归纳:
(一)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提高
结合当前土建企业的发展局面,在面对同行业的竞争中,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其核心在于积极学习及采用新的施工实际,确保施工程序的合理化与科学化,在节省施工成本的同时,还能从根本上提高施工人员的施工效率,科学的缩短施工时间。与此同时,面对当前新颖的工程设计,若没有与之相应的施工技术,无法保证土建工程的审美效果。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开展施工活动时,能够结合着工程设计的实际状况,积极与设计人员进行沟通,加强施工人员培训,确保施工技术与工程设计的完整性。
(二)土建工程施工新技术的经济发展
受土建工程的影响,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的涉及范围较广,除了必要的施工技术及建筑施工材料外,还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建筑施工设计及建筑工程技术等多个方面,再加上土建工程自身的功能性,导致土建工程在施工建设中,还涉及了建筑空间的平面组合及建筑结构等几个方面。在实际应用中,与之不同的是,土建工程建造有着固定的地点,且在开展施工活动时,只有具备一定的地区适应性,才能确保施工技术在施工工程中的合理使用。一般来讲,土建工程单位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离不开该单位的人力资源及设备材料资源部门的指导与帮助,同时结合着建筑物的实际位置需求,对其进行合理安排,在确保建筑设计独特、新颖的同时,还能从根本上避免施工混乱及工程设计“清一色”的现象发生。这就要求土建工程单位在开展施工活动时,能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结合着建筑工程中的实际状况,对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在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还能为工程今后的投入使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土建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实践
土石方施工、梁板柱施工、钢筋施工、混凝土施工等是土建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主要方面。
1. 土石方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技术创新实践
土石方工程施工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技术问题主要是出现在对土方的开挖、基坑的支护防排水措施、开挖面暴晒时间的控制等方面。现阶段对土石方工程施工常见的技术处理的方法是在土石方开挖前仔细勘察鉴定基坑开挖土方,也要依次排查基坑的开挖防排水系统。确保开挖土石方土质鉴定与设计的一致性、建筑施工中基坑土石方开挖支护措施方案的合理性。完成基坑开挖后,要严格控制其暴晒时间,与下一道施工工序紧密衔接,在放桩过程中要对定位桩基的标高轴线进行严格的测量,坚决避免桩基出现错位。
2. 建筑上部框架的梁板柱施工常见的技术创新实践
梁板柱施工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其模板加工的质量。现阶段我国建筑施工普遍使用的是木模板,很多企业为了能够在材料上节约成本,扩大利润,对所使用的模板经常周转使用,致使模板出现变形受损,, 拼装的梁 板 柱混凝土构件模板存在封闭不严及大幅度变形等情况,严重影响混凝土成型构件质量。针对以上问题相应的管理措施是:要对拼装现浇混凝土构件的模板进行严格的检查,禁止使用变形、受损的模板;严格检查拼装好的混凝土构件模板,确保其封闭严实、模板支架搭设的牢固性;在浇筑混凝土之前要对拼装模板内部进行彻底清理,清理干净后再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完成混凝土的浇筑后要对建筑结构的梁板柱的定位轴线、标高复查,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混凝土构件达到规定的拆模时间后拆模,拆模时的步骤是“先侧模、后地模”,并且要注意不要对混凝土成型构件的棱角造成损伤,确保其完整性。
3. 钢筋施工中的技术创新实践
钢筋施工的问题体现在:钢筋选材、钢筋加工的工艺、施工现场钢筋作业三个方面。钢筋选材时要避免选取再生钢材,因为其无法到达要求的抗压强度。钢筋加工工艺比较复杂,如果不合格将会直接导致材料浪费和拖延施工进度。钢筋施工问题主要体现在混凝土构件中的搭接布设上,一旦出现错位,就会影响构件的强度。
钢筋作为建筑结构的骨筋,施工单位在选材时一定要把好关。即对严格把关进入施工现场的钢筋质量,检查材料的生产合格证书。对进入施工现场的钢筋材料也要进行力学试验鉴定,实验不合格的钢筋禁止使用。同时要严格检查复查钢筋的绑扎、焊接、搭接、布设,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4. 混凝土施工是现代建筑施工的关键
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好坏与建筑物后期的安全使用密切相关。目前建筑工程采用较多的是便于施工的商品运输混凝土,但是其需要经过一定的距离才能到达施工的现场,在运输过程中有可能因为其搅拌导致混凝土水灰比的变化,不符合混凝土设计的要求。混凝土的施工问题还体现在对混凝土振捣方法不合理、混凝土构件振捣不密实,导致其成型后出现麻面、空洞、蜂窝等问题。
主要解决措施是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合理把握施工现场拌和站对于混凝土的搅拌时间,严格控制外加剂的添加。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中,确保振动器的直上直下,振动器操作时要快插慢拔。振动过程中药避免混凝土出现下沉、冒泡、泛浆等情况,确保混凝土表面的密实、平坦。大体积的混凝土构件的浇筑时要留置施工预留缝,这样可以防止成型后的混凝土构件由于变形对混凝土构件造成破坏。
三、结束语
要提高土建工程项目的质量,就必须重视施工技术,任何一项好的建筑项目的施工,不但要有一个好的设计,更需要有优良的施工技术作为保证,这样才能能生产出高质量的建筑产品,使房屋建筑创出全优的工程质量。在现代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土建工程施工技术及建筑材料对工程规划、进程、完善、监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要不断加强技术研究、建材应用创新,在生产构造多样化、竞争多样化的行业内部增强竞争力,实行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土建施工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我国土建行业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土建工程施工技术大全》2011年5月21日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标准》工学教育2011年5月27日
篇8
一、用简笔漫画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
小学低年级学生用文字记录日常生活的能力相对不高,美术课中,以漫画日记的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而且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自己一天当中发生的特别能表达情感的事情,用画笔记录自己开心的、生气的、难过的、平常的事情。在漫画日记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远比用文字记录高,在创作中对学生进行简笔的训练,通过定时定量的训练,形成良好的创作习惯,同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培养兴趣。通过简笔漫画日记的创作,不仅提高学生漫画创作水平,更能让他们感受到观察生活的快乐。
二、用简笔漫画表现自己眼中的世界
孩子眼里的世界是多彩的,美术课堂中,教师应启发学生用手中的笔,以简笔漫画形式来尽情表现,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及多种教法,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简笔画兴趣。先将简笔画归纳为器物类、植物类、家禽、家畜类、野生动物类、飞禽类、水族类、昆虫类、人物类等,然后从简单的器物类符号造型人手,学习简化、概括物象的方法,掌握简笔画的造型特点和规律。从临写开始到改写、写生、默写逐步达到自己设计的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乏味、厌倦,随时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好学、乐学,从而提高简笔画的教学质量。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具有一双赏识的慧眼,对每一个孩子的作品认真评价,肯定学生的每一幅作品,激发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鼓励学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三、 用简笔漫画表现古诗词意境
文学中的诗歌与美术的渊源最深,关系最密切。中国的国粹“国画”一直以来沿袭着诗画相配的原则,用文字和画面两种形式完整地表达画者的心声。文字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给学生广阔的创作空间。教师可以用一个故事或者一首儿歌、诗歌来调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根据听到的内容设计一个画面,这样不仅对文字有深入的了解,也会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从小学阶段的古诗来看,作者的写法大都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学生为古诗配画更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再现出诗歌表达的空间与色彩形象、诗化,让传唱千年的古诗文在学生心灵的琴弦上跳跃出最美丽的音符。在为《绝句》这首古诗配简笔画时,我一边播放悠扬的轻音乐,一边用语言表述这首诗的诗意来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青山绵延起伏、山脚绿水环绕,柔嫩的柳枝上突然出现两只美丽的黄鹂鸟,在不停地跳动,样子十分活泼可爱,还不时地发出"啾啾"声,远山脚下,一行白鹭展翅,飞向蓝天。学生全神贯注地聆听着我的语言表述,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在感悟了诗的意境,理解了诗的内涵后,学生创作时就一定会胸有成竹,就能创作出一幅幅富有诗情画意的作品来。
四、用简笔漫画创作成语故事
成语是汉语词汇的精华,它以丰富的内涵和凝练的形式成为中华民族语言中的瑰宝。成语是小学阶段很重要的语文学习内容。创作成语漫画必须要深刻理解语义,并懂得该成语比喻什么,然后寻找题材。教师指导学生应该根据语义的延伸去发挥,把尽量发挥想象,鼓励他们画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创作出许多有趣的作品。像“夸父追日”表现了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坚强决心;“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办事,不但无益,反而有害;“闻鸡起舞”则是对某一历史事件的概括来激励人们珍惜时间勤奋读书;“囊萤映雪”表现了古人克服艰苦条件认真读书的励志故事等,学生在展示美术创作的同时,也起了美术的德育教育效果,可谓一举几得。
五、用简笔漫画创作系列连环画
结合语文课中经典童话和和小小说,在美术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和启发经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和设计童话连环画,我还经常给学生读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歌、童话,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把会读、会背、优美的诗句融化在自己的大脑中,和自己创造的画结合起来,学生有了一定的简笔画造型基础后,根据儿歌、儿童故事、成语故事等作为题材,先选定题目,再构思如何设计形象,最后动手绘制。如为《龟兔赛跑》设计简笔连环画时,首先分析乌龟和小白免的形体结构,让学生记住龟和兔的神态特点,按资料上的形式画出来,再要求学生大胆地进行变形练习,启发学生,或者把脖子增长、或者把形体变胖,或者头部前后转动,并且引导学生再把头部的眼和嘴进行拟人化、儿童化处理,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初步完了龟、兔的形象设计,然后结合构图指导学生设计一幅幅各具特点的龟和兔的漫画形象。
篇9
【关键词】社区文化 主动性 创造力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随着我国特别是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程地日益加快,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整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活力,带动新型农村社区整体发展与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如何创造性地进行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并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转变并确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理念
当今时代,我们正处在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只有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和本领,遵循农村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才是抓住了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根本。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在社区积极培育和践行十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素质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保证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公益性,以政府投入为主,切实把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根本,大力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建立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体制,抢占农村社区文化的主阵地,构建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努力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障。
二、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寻求并拓展社区文化建设的特色
发挥地域优势,寻求社区文化的个性特色,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社区文化,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努力方向。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平等参与,共同发展,是文化发展的趋势,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同样也不例外。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性格、人文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文化都不尽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因此,我们倡导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应注重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点,且凝聚中华民族人文精髓的社区文化。我国农村社区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党的政策、法律、宣传高尚的精神追求,宣传健康与科学的生活方式以及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提高居民素质,这是毋用置疑的,但要注意的是不应把社区变成令人望而生畏的教育场所。新型社区文化建设应紧紧抓住社区居民是“社会人”这一特点,并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作为“社会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满足不同人对社区文化的不同要求,才能丰富社区文化的内容,加深社区文化的底蕴。新型农村社区文化阵地的生命力在于以富有地区特色和传统特色的活动来吸引群众,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开展文化活动,要注重融入当地的文化内涵。
三、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广大农民群众甚至部分干部都还比较陌生。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橱窗等有效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宣传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工作的知晓率,努力增强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其自觉、积极地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中。要注重进行多种形式的、全方位的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积极指导社区创建民间公益性组织,逐步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相结合、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广泛吸收适合广大农民群众的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与文化项目,以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依托,通过开展包括文艺表演、科普宣传、思想教育等在内的多种活动,吸引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并形成社区文化认同,构建适合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特点的文化,改善新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在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应更加注重适应农村形态和农民素质转型的需求,不断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实现农村社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带动地区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社会整体协调发展,进而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进程。
篇10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病历录入;教学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也是医学检验技能竞赛的主要考核部分[1]。在以往对于中职业学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社会的定位以及学校的教学都只是一味追求提高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而忽略对学生解释检验结果临床意义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在检验操作日趋机械自动化的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更像是自动化加工流水线上的技术工人,终日重复简单而机械的劳动。因此,我们要不断尝试,打破现有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不仅要紧抓学生基础操作能力的培养,也要帮助其建立合理的临床思维模式,这样在其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才能独立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教学改革的契机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作为一门以实践为主的重要专业学科,要想持之以恒地提高其教学水平,最好的办法便是借助参加全国检验技能竞赛的契机,不断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及内容,以求高效且与时俱进[2-5]。随着近年全国性的中职院校技能竞赛逐渐加入对临床意义认知的考核,即不仅要求选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样本各项指标的检测工作,并且要求选手能够结合具体的临床病例分析检验结果的临床意义,这一新规的提出促使我们不得不对以往的选拔标准以及培训方案进行修订,即摒弃以往的只要选出本专业中操作能力较好的同学,进行疲劳式反复训练几套竞赛规定考核的操作流程,虽然这曾经为我校赢得较好成绩,但就目前要应战的2017年全国中职院校的医学检验技术竞赛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发现,无论学生自身的实验操作能力如何,他们对于生化检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普遍弱,尽管本专业一直对二年级的学生开设《疾病概要》,但是一直以来成效并不显著,于是我们教研组借与高校合作办学的机会,承担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课题组的病历材料收集录入工作,旨在利用医院庞大的病例资源帮助学生熟悉临床常见疾病的诊治过程及加深对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
2资料与方法
2.1学生的分组与选拔
2015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共78人,根据每位同学在一年级期间专业基础课程的平均分,先把以上人员分为三个层次,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平均分80以上的有16人,80—60的47人,60以下的有15人,而后,分别随机分配三个层次的学生组成实验组(平均分80以上8人+80—60分23人+60分以下8人)和对照组(除已纳入实验组的,其余均为对照组)。
2.2教学安排
对照组的同学,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延续使用传统《疾病概要》教学,实验组则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加入临床病历资料录入培训,培训一律在机房进行,由于病历信息均事先拍照储存,所以学生打开电脑既能看到病历信息,教师一边讲解病历的构成及需要采集的信息,一边在电脑上操做示范,培训共用6个学时,而后会定期组织集中上机录入,每次集中录入均有教师在场进行指导,每位同学在独立完成2个病历录入后,教师会对其录入结果进行评价,并就存在的问题与学生面对面讲解修正,最后全部实验组的同学均能完成指定病历信息的录入。由于每次病历录入均在机房统一完成,其有教师在场,极大程度上杜绝了病案材料中关于患者的个人信息的泄漏、外传。
2.3教学效果评价
本学期结束时,对两组学生进行本课程的理论知识、综合技能操作及检验结果分析三方面的考核,将考核的成绩进行比较分析。
2.4统计分析
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对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进行比较分析。
3结果分析
期末考核评价列表(见表1)显示,实验组同学的考核成绩无论在理论知识、综合技能操作还是检验结果分析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三个方面的比较均表明两组同学的期末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以上结果可以认为,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进行病历资料采集录入的培训能帮助学生熟悉临床常见疾病,借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不仅表现在对化验单结果临床意义的诠释,更能体现在技能操作上。本次教学干预中未对技能操作这一方面进行培训,导致实验组技能操作成绩也有所提高的原因可能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扎实掌握有关,由于在本次实验中未对两组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调查,所以不排除在接触临床病历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起的作用。
4讨论
提高中职生的实践能力不应该只体现在对于某项操作的熟练程度,尤其是对与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随着医学检验方法的飞速更新,如果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和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终将被行业所淘汰,而以上的研究结果就是最好的证明,在不改变原有的操作教学的情况下,通过加深学生对临床相关疾病的认识以及临床思维的培养,帮助其形成最优知识架构,从而最终实现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也进一步说明了,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仅是某项操作练了多少遍,而是对这项操作中每一个步骤所以达到的效果的预知。
参考文献:
[1]曹励欧,牟姗,倪兆慧,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的比较研究——以在泌尿系统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79-80.
[2]李宝栋.关于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开展技能竞赛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7):30+32.
[3]归改霞.基于技能竞赛提高生物化学检验实践教学质量的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16(14):120-121.
[4]吴星禄.保证全国卫生职业院校检验技能竞赛公平性的要求[J].卫生职业教育,2015(2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