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非法传销范文

时间:2023-03-25 13:2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打击非法传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根据《转发教育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开展防止传销进校园工作的通知》桂教思政[2007]41号文件精神,我局从讲政治的高度,认真组织抓好打击非法传销活动,防止传销进校园,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周密组织

贺州市市委、市政府、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门领导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为了进一步加大我市对“非法传销”违法行为的打击。2007年,根据上级部署,并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制定了确实可行的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成立了由市政法委书记李国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

二、严厉打击传销行为,防止传销进校园

市公安局、市工商局等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确保打击非法传销专项整治行动的顺利进行。尤其是和公安经侦支队保持密切联系,一有情况就立即联合出击。在打击传销专项行动中,注意排查参与传销的身份,如发现是学生,加以宣传教育。2007年以来联合公安等有关单位进行了15次打击传销活动的行动,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488人次、车辆96台次,捣毁传销窝点20个,遣散非法传销人员293人次,收缴用于非法传销的书籍资料一大批。没有发现有学生参与传销行为。

三、加大宣传力度。

组织开展防止传销进校园宣传教育活动:

1、印制了打击传销联系卡2000份,联系卡上有工商及公安部门的举报电话,联系卡发到车站、社区及市场和各所学校,使群众、学生和涉嫌传销的外来人员能及时反馈和举报有关传销活动的信息,并及时返回家乡。2、印制了禁止出租房屋给传销人员的通告2000份,告知出租屋主,不得为传销人员提供居住场所及培训场所、货源、保管、仓储等条件。3、出动宣传车1辆,到各社区及街道、市场、学校,宣传《禁止传销条例》和《直销管理条例》,使禁止传销概念家喻户晓。4、加强媒体报道。与市电视台、电台及报社联系,由媒体跟踪报道打击传销的信息。本局通讯员在《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广西电台、广西新闻网等省级主要媒体发表打击传下新闻稿件5篇,腾讯网、新浪网等主流网站转载20多篇。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宣传,引导学生增强识别传销的能力,增强防范意识,自觉抵制传销

四、充分发挥“一会两站”(消费者协会分会、l2315联络站、消费者投诉站)的作用,实现12315进校园。

篇2

非法传销;高校教育;就业形式

[中图分类号]G64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6-0066-02

一、非法传销的定义及特征

(一)非法传销的定义

传销脱胎于直销,即多层次直销。世界直销协会对直销的定义是:“直销是指在固定零售店铺以外的地方(如个人住所、工作地点及其它场所),独立的营销人员以面对面的方式,通过讲解和示范方式将产品和服务直接介绍给顾客,进行消费品的行销。”判断一个企业或组织是不是传销,有没有店铺不是关键,关键看销售方式是不是通过发展一个层次的传销员并由传销向下发展而决定的,只要核心的营销方式是“传人”或者“传物”,而不是由售货员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那么,其本质就是传销。

(二)非法传销的特征

一般来说非法传销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价格虚高。如明明按照一般销售模式销售,售价是100元的,却卖300、甚至500、1000。

2.拉人头。很多非法传销,通过异地邀约等方式人传人,却没有任何产品和服务,就是交钱。

3.洗脑。但凡非法传销都有一套洗脑的方法,他们不是通过传输正确的信息和观念,进行逻辑思维的洗脑,而是用―偷换概念、无中生有、歪曲事实、或拿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蒙骗群众。

二、大学生参与非法传销的成因

(一)客观原因

第一,非法传销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与隐蔽性。非法传销屡受打击后,不断变换形式,披上“直销”、“店铺经营”等各种合法外衣蒙蔽大学生,使得大多数参与传销的学生不认为自己从事的是一种非法的行为,而是在学习和实践一种高超的营销技巧和管理科学。

第二,组织结构更加严密,控制力更强。传销组织在封闭的环境中对成员进行长期不间断的“洗脑”,逐渐地改造了人的思想和行为,转化成死心塌地的非法传销信徒。

第三,大学生涉世不深,经验不足。与以前的低层次无业人员从事传销相比,由于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并且懂得一些经济和网络知识,一旦加入传销活动,他们便具备较强的自我辩解能力和发展下线的能力。

第四,毕业生就业形式严峻。近年来大学生毕业人数增长较快,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传销组织宣扬的“好工作”“高收入”使他们丧失了抵制诱惑的能力。

第五,高校管理存在漏洞。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法律教育不够系统,大学生法治观念比较淡薄;对社会公德教育不够重视,道德防线脆弱;对理想信念的教育逐渐空洞教条化,大学生普遍存在成功观和价值观的误区;就业教育跟不上形势发展,学生择业时因缺乏指导而表现盲目。高校松散的管理模式也为大学生参与非法传销提供了某种“便利”。

(二)主观原因

第一,急功近利,妄图一夜暴富。大学生刚离开父母,独立意识较强,对生活的期望值过高,往往容易收到暴富思想的诱惑。

第二,扭曲的价值观、人生观。现在大学校园拜中金主义横行,生活上盲目攀比,追求潮流时尚。而许多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的目地仅在于将来找份好工作有份高收入。最终被传销组织乘虚而入。

第三,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每个人都有渴望被重视、被关怀的心理需求。而由于互联网的兴起,大学生校园中“宅”文化盛行,人际关系淡漠。很多传销组织根据这点,提出自由、平等、成功等虚幻的概念,刻意营造出大学生团结互助、艰苦创业的气氛,使这些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三、防范对策的思考与分析

(一)加强高校管理,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防患于未然

要认真思索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扭转空洞化、教条化的倾向,针对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切合实际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实际效果,扫除一些学生存在的价值误区,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帮助学生筑牢道德防线,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各种错误思想思潮的影响。

(二)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

高等学校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大学生就业技能的培训,大力宣传国家就业政策,及时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就业信息。大学生要把学校或政府部门组织的正规招聘会作为求职的主渠道,要提高对网络招聘信息的甄别能力,认真核查用人单位信息,增强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完善相关法规,建立预警机制,加大对非法传销的打击力度

高校应该配合司法机关建立一条完善的预警――反馈渠道。如通过学生干部了解各班级学生动态,发现异常立即上报有关部门。而校方也应定期核查在校人员,规范学生管理。加强对宿舍管理人员的培训,避免社会闲杂人员进入学生生活区域,不给传销组织提供活动机会。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在各年级设有辅导老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坚持“抓小打早”,防微杜渐。如设立心理健康热线,针对贫困生的学生、性格孤僻的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大、拜金主义等情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潘嘉浩,林力源.传销学[M].广州旅游出版社,1995年.

[2]潘顺.反传销与大学生公共秩序意识的提高[J].科教文汇,2008年.

[3]试析大学生参与非法传销的成因分析和防范处置对策.华南期刊网.2010年11月.

作者简介:

篇3

全市物业服务企业:

传销活动不仅严重地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阻碍了全市物业服务行业创优质服务、优良作风、优美环境,让业主满意目标的实现。为进一步做好创建无传销社区工作,有效遏制传销活动,合肥市物业管理协会就创建无传销社区,向全市物业服务企业发出以下倡议:

一、把创建无传销社区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之一,制定工作方案、安排工作人员、完善工作机制,密切配合相关部门开展打击非法传销活动。

二、大张旗鼓开展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宣传栏、标语等多种形式在小区内开展宣传活动,将打击传销的通告和标语发放到广大业主手中,提高广大业主对打击传销活动的认识,自觉远离传销、抵制传销、举报传销。号召全体业主绝不给传销分子提供居所和其他便利条件。

三、认真调查摸底,准确掌握动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组织专门人员,对所服务小区住户情况进行摸底,重点对闲置和出租房屋调查摸底,核实租户身份证等资料,加强对出租房屋的日常监管;配合公安机关、工商部门对辖区内出租房屋进行检查,配合做好断电、断水、断气等工作。

四、建立物业服务企业之间联络机制,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加强信息沟通,强化对所辖小区的日常巡查,发现存在非法传销窝点及活动的要立即向公安、工商部门举报。

让我们携手广大业主朋友共同创建无传销社区,打造最优城市发展软环境,为建设幸福合肥,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做出应有的贡献。

创建无传销城市倡议书二:

近年来,随着不法分子欺诈手段日益翻新,传销活动逐渐渗透到社区,严重影响了社区的安定团结和文明和-谐,居民对此深恶痛绝。国务院颁布实施《禁止传销条例》,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打击传销、保护人民人身财产安全的决心,深得广大社区群众的拥护。

从社区现状看,参与传销的人员多是弱势群体和社会闲散人员。他们由于法律意识淡薄,疏忽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法规约束,致使他们误入歧途并蒙受其害。这些人通过传销组织的洗脑,变得极端自私,唯利是图,由受害者变为害人者,严重违背了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传销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毒瘤,已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扰乱正常的生活秩序和经济秩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隐患,必须予以铲除。为此,我们倡议:

一、社区居委会要确保创建无传销社区工作组织健全、制度落实、目标清晰、责任明确,并与办事处、工商、公安等部门密切联系,通力合作,在社区商业网点和居民楼中定期开展巡查工作,对传销行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查处,露头就打,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全体居民绝不给传销分子提供居所和其他方便条件,不给传销分子留下滋生的温床。

二、结合社区实际,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广大居民不听信传销人员编造的致富神话,坚信科学理念,崇尚勤劳致富。

三、加强对辖区内流动人口及出租屋的登记管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及时登记造册,及时督促其办理暂住证,并与出租房主签订责任书,及时掌握租房人的基本情况。并且向他们宣传法律、法规、及非法传销的危害性,有效的预防违法犯罪,告诫外来人员在就业和务工过程中远离传销,以免受害,坚决不参与传销活动。

篇4

关键词:组织、领导传销活动;主体范围;积极参加者;法条重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146-03

一、我国对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的立法

传销为直销的一种具体形式,20世纪20年代起源于美国,90年代初期在中国开始了迅猛的无序发展。由于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市场混乱,管理不足,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制,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各种不规范的直销企业、非法传销组织纷纷涌现。1994年4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明确禁止传销活动。1997年《传销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传销是生产企业不通过店铺销售,而由传销员将本企业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经营方式,它包括多层次传销和单层次传销。此时,经批准的多层次传销和单层次传销为合法传销,未获批准的传销行为被作为非法传销予以打击,但重点依然是欺诈传销。1998年4月18日国务院《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后,仍然从事传销或者变相传销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同时构成刑法规定的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传销正式进入刑事领域。2005年8月国务院颁布《禁止传销条例》,将“拉人头”、“骗取入门费”和“团队计酬”等行为纳入传销行为,一如既往地予以禁绝,并展开各种专项行动进行严厉打击。但是传销活动在我国却依旧愈演愈烈,令人惊心的大案屡见不鲜。2006年,聊城警方一举捣毁“3・01”非法传销犯罪团伙,案件中传销人员涉及20个省市共计50余万人,涉案金额20多亿元,堪称中国第一传销大案;2009年破获的湖北林枫商贸集团传销案,以低廉的服饰、保健品为道具,发展传销会员42万人,涉案资金12.6亿元,涉及26个省市,可谓“规模空前,影响广泛”。这表明传销活动已经对社会经济和秩序造成了重大影响,成了社会的“毒瘤”。2009年2月28日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七)》第4条规定了传销犯罪:“组织、领导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恰恰是对这种局面的有效遏制。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9年10月15日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四)》,正式确立了经济犯罪领域的一种新罪名,即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为了适应实际需要,最高人民检察院与公安部联合颁布的《立案追诉标准二》中则对传销犯罪做了明确的追诉标准:“涉嫌组织、领导的传销活动人员在三十人以上且层级在三级以上的,对组织者、领导者,应予立案追诉。”

二、扩大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主体范围的必要性

《刑法修正案(七)》对本罪犯罪主体的刑法规制仅仅针对传销行为的组织、领导者,而没有针对积极参加者。而现实中积极参加传销者,其社会危害性也很严重,应将积极参加传销活者纳入组织、领导传销罪的规制范围。传销活动的积极参加者是指积极开展传销活动者,他们上交入门费加入传销组织后,通过介绍、诱骗、胁迫等方式积极发展众多下线,牟取高额回报,对整个传销组织的运作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对犯罪主体范围设定狭窄,应当扩大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主体范围,即将传销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入罪处罚。其理由如下。

(一)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在实践中,传销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大多数人是骨干,在传销组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积极参加者主观上具有通过传销非法牟利的恶性,客观上发展扩大了传销组织,骗取参与者大量财产,给传销参与者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同时,传销活动也引发了大量的刑事案件,影响了社会稳定,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二)符合我国刑罚的目的

我国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将传销活动的积极参加者纳入刑罚的调控范围,其直接目的就是对积极参加者予以严厉的惩罚,对传销活动不法行为要求其承担刑事责任,限制与剥夺积极参加者的自由与权利,使他们感到压力和痛苦,从而防止犯罪的发生。将传销活动的积极参加者纳入刑法,运用最严厉的刑罚方式教育和警戒积极参加者,产生较好的震慑作用,有助于发挥刑法的价值导向功能,迫使积极参加者不敢轻易搞传销活动,必然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当代刑法学泰斗马克昌认为“我国刑罚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广大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秩序,保障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通过刑法来规制传销活动的积极参加者的行为,能够有效遏制传销活动,更能体现出我国“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的建设理念。

(三)一些国家有立法先例

传销行为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其作为犯罪行为加以遏制,并设立了相应的刑罚。包括组织、领导者,还包括积极参加者。如,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规定:“任何人在商业活动中,采取下列方法直接或间接引诱一个消费者购买商品、服务、权力,即属于滚雪球销售行为。具体方法是:通过介绍加入,被介绍加入就可以获取产品、服务、某种权利的报偿。对这种违法行为,处以2年以下有期徒刑和罚款”。韩国《直销法》第32条第2项明令:“任何多层次销售组织及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从事金钱经营,或打着经营产品和服务的幌子从事金钱经营,违反者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1亿韩元以下罚款”。日本《防止无限连锁链法》规定,“开设或运营无限连锁会者,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300万日元以下罚金,可以并罚”;“作为职业劝诱他人加入无限连锁会者,处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30万日元以下罚金”;“一般的劝诱他人加入无限连锁会者,处20万日元以下罚金”[2]。

三、对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法条的重新设计

(一)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法条重新设计

通过上述对扩大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主体范围的必要性,即将传销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入罪处罚的分析,相应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法条须重新设计。

我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之一:“ 组织、领导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积极参加者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对于组织、领导和积极参加者在传销活动中,实施故意杀人、伤害、、绑架等犯罪行为的,应当数罪并罚。”

(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构成特征

1.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客体,本罪侵犯的客体为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公民的个人财产所有权,又侵犯了市场经济秩序。本罪的犯罪对象是私人财产,通常是货币,传销常伴随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变相侵犯他人私有财产。

2.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客观方面,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的行为。

3.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主体,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年满十六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能构成本罪,本罪追究的是传销的组织、领导者和积极参加者。本条所指的传销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是指在传销活动中起组织、领导作用的发起人、决策人、操纵人,以及在传销活动中担负策划、指挥、布置、协调等重要职责,或者在传销活动实施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人员;积极参加者是指积极开展传销活动者,他们上交入门费加入传销组织后,通过介绍诱骗、胁迫等方式积极发展众多下线,牟取高额回报,对整个传销组织的运作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4.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主观方面,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具有非法牟利的目的。传销组织最大的目的就是通过各种手段聚揽钱财。组织、领导者和积极参加者明知自己实施的是传销行为,并为国家法律所禁止,但为达到获取非法暴利的目的,仍实施这种行为,且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希望和积极追求的态度。

(三)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解析

1.该法条重新设计包括组织、领导者 和积极参加者,有利于打击传销行为。

2.该法条重新设计明确了对于组织、领导和积极参加者在传销活动中,实施故意杀人、伤害、、绑架等犯罪行为的,应当数罪并罚。

3.该条文将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分别规定量刑档次,主要制裁组织、领导者和积极参加者。对组织、领导者该条文规定了两个量刑档次,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于严重情节,通过司法解释来加以界定,下列几种情况属于严重情节:(1)传销行为中有非法拘禁、非法搜查、侮辱 等行为;(2)传销行为导致被害人死亡,在社会造成恶劣影响的;(3)组织、领导的传销活动人员在五十人以上且非法获利超过20万元的;(4)传销行为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等。对积极参加者规定了一个量刑档次,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4.2010年5月18日,最高检察院与公安部联合颁布的《立案追诉标准二》,对组织、领导的传销活动的人员数量,以及组织、领导的传销活动的层级作了量化,规定“组织、领导的传销活动人员在三十人以上且层级在三级以上的,对组织者、领导者,应予立案追诉。”笔者建议,“组织、领导的传销活动人员在三十人以上且非法获利5万元以上的,对组织者、领导者和积极参加者,应予立案追诉。”

5.单位不能成为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犯罪主体,

《刑法修正案(七)》对本罪犯罪主体的刑法规制仅仅针对传销行为的组织、领导者,而没有针对积极参加者,而现实中积极参加传销者,其社会危害性也很严重,应将积极参加传销活动者纳入组织、领导传销罪的规制范围。通过上述对扩大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主体范围的必要性分析,即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符合我国刑罚的目的,一些国家有先例,传销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应该纳入刑法调整,这样,才能够有效遏制和预防传销行为。最后,对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法条进行了重新设计,明确了对于组织、领导和积极参加者在传销活动中,实施故意杀人、伤害、、绑架等犯罪行为的,应当数罪并罚。

参考文献:

篇5

华丽谎言引人入套

前几天,网民“轻尘”收到一个仅在网上聊过几次天的网友发来的一封电子邮件。在邮件里,这个网友不仅展示了自己的个人网页,还告诉“轻尘”,凭着这个网页,他现在轻轻松松就能月收入过万,并极力怂恿“轻尘”也到某网站上去申请注册一个。真有这样的好事儿?“轻尘”有些心动,赶紧上QQ上询问他具体方法。仔细咨询下来,“轻尘”才知道,要想赚钱,必须通过银行账户汇54元钱给该网站来购买网页空间,然后就拥有了推广网站资格。如果有人在她的直接推荐下,到该网站建网页,她就可以得到一定金额的奖励。推荐的人越多,奖金也就越高。按照网友给的网址,“轻尘”到该网站细细浏览,发现所有网页都大同小异。而拥有数年网龄的“轻尘”心里明白,其实这种网络虚拟空间在其他正规网站可以免费获得。原来“天上掉馅儿饼的好事儿”是变相传销,只不过由从前发展下线卖产品,现在变成“拉人头”卖不值钱的虚拟空间。恍然大悟的“轻尘”断然把那位网友拉入了自己的黑名单。

为了提醒更多的网友不再上当受骗,“轻尘”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贴到了某知名论坛上。没想到,短短几天时间里,帖子引来上万的点击量。很多网友纷纷跟帖表示自己曾收到过类似的邮件,有网友还真汇了钱过去,由于金额不大,也就懒得追究了。一个叫“梦醒时分”的网友回帖说,自己曾脑子发热,相信能分享“中国网络广告市场每年200多亿的人民币”,疯狂地在各大论坛发帖发展下线,结果钱没赚到,时间和精力花了不少,好几个ID还被网站、论坛给封了。

网络安全监察人士曾指出,网上传销打着“网上营销”、“网上创业”、“电子商务”、“高薪招聘人才”的幌子,喊着巨额回报的口号诱人入局。等你交了钱成了会员后,你就进入了他们为你设计好的“美丽”圈套,要么认命丢掉以前交的“会员费”,要么就像他们一样继续发展你的“下线”,继续骗人。而这种“上吃下”的金字塔方式,一旦上当的人不足以供养金字塔上层的人,金字塔就会从底部迅速开始崩溃,受损害的只能是处于金字塔底部的绝大多数参与者。

青年网民受害甚多

不管网络传销打着什么样的幌子,其措词到口号都极具诱惑性和欺骗性。很多搞网上传销的人往往利用青少年网民对网络世界、网络经济的不成熟认识,编织一些美丽的网上淘金梦,动辄就拿比尔•盖茨等成功人士做例子,激发年轻网民的发财欲望,蛊惑他们进行网上创业。这些搞网络传销的通常不会承认自己从事的是非法传销活动,还往往巧言令色地标榜其与传销存在重大区别。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或判断能力不强的网民,往往抱着不劳而获的心态或者试试看的想法轻易地掉入网络传销的漩涡。2006年9月中旬,根据群众的举报,某地执法部门在出租房内连续查获两个涉嫌网络传销窝点。虽仅有2~3个人守着电脑,却通过网络联系着数百名成员,全部是青年网民,其中有多名大学生参加。在接受调查时,他们说是搞直销,还振振有词地说:“现在直销市场放开了,我们这样做有什么错?

网络传销宣扬的“快速致富”,对于当前大学生来说造成的影响无疑是极其负面的。北京某高校大三学生小白对记者说,大学生很喜欢上网,几乎每天有2~3个小时泡在网上。他们在网上经常能看到许多“衣着光鲜”广告,而且需要交纳的入门费也不多,这种低成本投入对于涉世未深、面临就业压力、极想展示自己的大学生来说显然极具有诱惑力。他们往往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这样的网络,一旦深陷其中,毁掉的就可能是自己终身的前程。据她所知,周围加入网络传销的同学也不在少数,而且这些人大多处于“金字塔”的最底层。

来势汹涌屡禁不止

自去年以来,网上传销大案在各地时有发生,涉案人员和资金越来越多。据央视报道,湖南衡东最近刚端掉一个特大传销组织。该传销组织打着买电话卡的幌子,利用网络进行传销活动,涉案金额超过100万元人民币。另据有关媒体报道,山东烟台查处的一个名为“华纳书吧”的网络传销组织发展下线达6000余人,而湖北天门一起网络传销案光会费就高达400万元人民币。2006年底,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了一年来所打击的15起传销重大典型案件,而涉及互联网络,或所谓“电子商务”的就占30%多。

与以前的传销活动相比,网络传销更为隐蔽,发展下线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骗人手段也更多。据一位曾参加过网络传销的网友透露,网络传销发展会员都是在网络上进行,彼此间的联系主要通过电子邮件或即使通讯工具,汇款一律通过银行转账,上中下线彼此根本就不认识,而且大多数传销网站服务器都设在国外,经常更换网址,不是电脑和网络的专业人士,根本不知道他们的行踪。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国家执法部门已经对互联网传销进行打击,可这与网上猖獗的现状相比还微不足道,执法机构查处网络犯罪的技术手段、技术设备“还需改进”。

此外,披上网络外衣的传销产生了许多不同于传统法律规范的新特点,尽管国家相继出台了《禁止传销条例》和《直销管理条例》,但这些法律对网络传销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并赋予工商部门有效的查处手段。一些不法分子就是瞅准了法律的空子而疯狂作案。本月初,央视新闻记者对“Q金网”暗访后质疑其Q金卡业务模式是网络传销,但工商总局经调查却发现无法对其进行定性。

严厉打击刻不容缓

针对传销和变相传销出现的新特点,有关专家认为,首先要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其次,要加强协作,建立打击网上传销的“联网”机制和预警防范机制。除各级工商部门与公安、信息产业等部门密切合作以外,还要加强各省、区、市之间工商系统内部的协作。此外,要在各地乡镇、街道及村委会、社区建立预警机制,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民群众防范意识,形成全社会的监控网络。

2006年11月中旬,在《禁止传销条例》和《直销管理条例》实施一周年新闻会上,公安部和国家工商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互联网网络传销将是下一阶段打击的重点。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副局长高峰在接受采访时也明确表示,针对互联网上以“电子商务”、“网上营销”、“加盟店铺”等名义开展传销的违法犯罪活动日益严重的情况,将联合加强工商、公安、通信管理等部门间的相互协作,并进一步加强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界的相互合作,加强利用强制侦查手段查获非法传销服务器等,共同堵住网上非法传销的“黑洞”。

篇6

一、工作重点与工作目标

(一)严厉打击、坚决取缔以“拉人头”、团队计酬、收取入门费等方式以及通过互联网、假借直销名义进行的传销活动。

(二)重点惩处以介绍工作、从事经营活动等名义,欺骗他人离开居所地非法聚集,并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打着职业介绍、招聘兼职等幌子,诱骗学生参加传销的行为;为传销提供条件的行为。

(三)通过专项行动,使传销活动数量明显减少,传销活动得到有效控制;群众识别、防范传销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被骗往异地参与传销的人员明显减少;防范和打击传销活动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二、主要任务与工作措施

(四)集中力量查处涉及地域广、参与人员多,以及通过互联网传销、利用传销非法集资等社会危害严重的重点案件,严惩从事传销活动的单位、组织者和骨干分子,摧毁传销网络。严厉打击暴力抗法以及传销引发的盗窃、抢劫、非法拘禁、杀人等恶性刑事案件。

(五)强化对互联网的相关监管工作,完善有关规定,坚决取缔为传销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的行为。

(六)建立和完善打击传销的长效监管机制。各乡镇(区)要明确村(居)委会、社区在打击传销工作中的职责,既要打击和取缔外来企业和人员来我县从事非法传销活动,又要制止所辖区域人员外出从事传销活动,要在宣传政策、掌握信息、摸清底子、建立举报奖励制度上下功夫,使传销毒瘤在我县境内无生存土壤。

(七)加强学校防范传销工作,严防传销活动进入校园。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使广大学生认清传销的违法犯罪性质、欺诈本质和危害,自觉抵制传销。对受骗参与传销的学生要及时做好解救工作。

(八)加强房屋出租的管理,加大对违法出租行为的处罚力度,严禁任何单位或个人为传销行为提供经营场所、培训场所、仓储和人员住宿等条件。

(九)依法规范直销行为,查处违规招募、违规培训、违法计酬等行为,坚决取缔打着直销旗号从事传销以及直销企业从事传销的行为,严格执行直销企业市场退出制度。

(十)进一步完善打击传销的联合执法机制,加快打击传销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建立传销组织者、策划者及骨干分子档案,探索建立社会查询制度,健全群众投诉、举报及举报奖励制度。以宣传《禁止传销条例》和《直销管理条例》为重点,重点抓好对农民工、在校学生、下岗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防范传销的意识和能力。

三、工作要求与保障措施

(十一)打击传销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要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点工作和长期任务坚持不懈地抓好。继续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格局和“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方针,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针对传销活动的新特点和突出问题,对专项行动进行全面部署,逐级分解落实具体任务和工作目标,确保抓出成效。

(十二)这次专项行动以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县公安局为主,各有关部门要依据各自职责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密切配合。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加强对专项行动的指导要案。通信管理部门要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对利用互联网传销和为传销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为的监控和查处力度。人民银行汉寿支行和各金融监管部门要依法协助做好对传销组织者或经营者账户查询、资金冻结的协调工作,打击利用传销非法集资行为。县教育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严防传销活动入校园。县监察部门要依法加强监督,对传销屡禁不止、频发的地区和单位,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新闻宣传单位要配合相关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各地在这次专项行动中还要充分发挥社区管理和居委会、村委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十三)要严格执法责任制,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对领导不力、实行地方保护、消极应付甚至失职渎职的,要依法依纪追究其领导责任;对监督管理不力、敷衍推诿、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包庇、纵容、支持和参与传销的,要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十四)各乡、镇(区)和有关部门要加强调研和督办工作,认真研究解决专项行动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及时完善工作方案。要加强对各级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执法水平。县工商、公安部门要积极会同县法院和县检察院,共同研究传销犯罪法律适用问题,提高打击成效。

四、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十五)专项整治行动分三阶段进行:

1.动员部署阶段。各乡、镇(区)及县直相关部门要按照县政府打击传销联席会议精神及本方案制订具体实施措施,月日前报县联席会议办公室。

篇7

入会分等级拉人下水有提成

从上月28日报道见报开始,就有读者陆续打进本报热线,刘小姐得知后十分欣慰。她说,找到一个人,也许就能说服“一条线”。自从加入这一传销组织后,多数受害人跟刘小姐一样,不断地发展下线,推销软件,希望从中获利。而拉一个下线入会,可得到会费10%提成,此外还有极其诱人的利润。

叶先生自称与刘小姐一样误入歧途。2010年4月,他在朋友苏小姐的介绍下成为会员,被拉进会的理由也是“成为会员之后就能很快地赚钱”。他说,对方一直称,这是一支非常专业和正规的从事电子产品的团队,里面有专门的培训课程和网站,只要成为会员并拓展业务发展下线,就可以相应得到公司的分红和提成。在苏小姐“轮番利诱攻势”下,加上对好友的信任,他投入了6000多元。但最终因没有发展下线、没有参加公司培训课程、没有按照公司规定培养“双线发展”,叶先生渐渐远离这支团队,投入的钱也打了水漂。

发展丈夫和妹妹当下线

郭先生、肖小姐与刘小姐可谓是一条绳上的蚂蚱。郭先生说,2009年加入前仍在犹豫,但是因为一时的冲动,才头脑发热加入组织。原来,当晚公司很“适时”地一条促销消息,称只要在当晚12点之前加入会员,就可以优惠数百元。于是,他花了6000元成为E等级会员。自从听说公司与南京某科技公司合作,将所有会员转移到南京的公司后,郭先生开始起疑。2010年底,郭先生与该组织断绝联系。

苏女士的上线则更会忽悠。2008年朋友向苏女士介绍说,“mycool”比马云、马化腾他们开发的软件还好用,安装在手机里,出差对讲都不用钱,还有免费全球通话和海量短信群发,推销出去还有不菲的介绍费。于是,苏女士在朋友推荐下花1300元买了一台能支持下载“mycool”的手机,还花数十元买了一本介绍书——《互联网金库》。随后,苏女士又投入6600元成为会员,她还把丈夫和妹妹拉进来,前后投入1.8万元。

【相关新闻】

国家工商总局、公安部:

将严打传销犯罪

新华社北京4月6日电国家工商总局、公安部即日起至6月30日,将重点围歼“拉人头”式和网络传销大案,开展严厉打击传销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篇8

一、领导重视,周密部署。常务副市长蔡理多次亲自组织专门会议,分析打击传销工作形势,组织制订专项行动方案并以市府办文件的形式[找文章到文秘站-/-一站在手,写作无忧!]下发。每次打击传销的专项大行动,常务副市长蔡理都和该市工商局何文伟局长等领导亲自研究行动方案,并和工商、公安等职能部门的领导亲临第一线指挥。

二、设立机构,加强巡查和监管。该市专门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府办、工商局、公安局、东镇镇政府、市政法委、民政局、交通局、人民银行、供电局、自来水公司、国税局、地税局、建设局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并从成员单位抽调执法人员27人组成打传办(办公地点设在市工商局),加强日常的巡查和监管。打传办实行每天24小时值班,随时接受投诉,随时出动查处。

三、分片包干,层层落实“打传”责任制。市政府与工商、公安、东镇镇政府等部门,工商、公安、东镇镇政府又分别与下属单位,级级签订了《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责任书》,划定责任区,落实责任人,明确打击任务,做到“守土有责”,在全市建立起市政府、职能部门和工商所、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村委会三级参与的纵横交错、内外结合、上下联动的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工作网络体系。

四、狠卡软肋,强化出租屋管理。对传销人员集中的窝点和落脚点----出租屋,市委、市政府对症下药,采取五大举措加强出租屋管理,从源头上卡住传销的软肋,使出租屋主不想租、不敢租、不能租屋给传销人员,彻底铲除此了传销和变相传销的土壤。(1)停水。凡是市打传办核实并发出书面通知要求3天内遣散传销人员而逾期不行动的出租屋主,由供水部门对该传销活动场所实施停水。待业主书面保证不再向传销人员出租住房后恢复供水。(2)断电。凡是市打传办核实并发出书面通知要求3天内遣散传销人员而逾期不行动的出租屋主,由供电部门对该传销活动场所实施断电。待业主书面保证不再向传销人员出租住房后恢复供电。(3)新闻曝光。对提供场所给传销人员的出租屋主,通过当地的报纸、电视台进行新闻曝光。(4)“三停一限”。对有工作单位且提供场所给传销人员的出租屋主,由市打传办责成其单位对当事人实行“三停一限”,即停薪、停职、停工作,限期改正。(5)不能评为文明单位。凡是有干部职工将房屋出租给传销人员的单位,经市打传办核实并通报有关单位负责人后仍不采取措施制止的,该单位当年不能评为文明单位。

篇9

和《直销管理条例(草案)》一起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的还有《禁止传销条例(草案)》。这两个条例所涉及的具体内容,需要经过一定程序后才正式对外公布。目前各界人士对条例内容的猜测主要围绕以下四点:一是直销企业在一个地区店铺数量的下限,二是直销企业注册资金及保证金数额,三是直销员最高奖金比例,四是国内注册的直销企业的母公司是否必须为生产型企业。

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教授、直销问题研究专家王义对记者说,条例正式颁布后,业内企业将“因法而变,进行调整”,合法运作的企业也肯定会配合政府进行调整。

事实上,直销业内一些企业早已着手进行调整,以期在条例获得通过后顺利拿到“直销牌照”。如直销巨头安利暗自加大对直销员的培训和招募力度,在广州成立了专门的培训学校,对推销员进行产品知识等多方面的培训。如新(中国)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总裁邱锦云说,如新一直在为直销法的正式出台作准备,目前已经在全国开设了150多家店铺,其中上海和广州都超过了30家。

王义同时指出,直销条例出台后,得到批准的企业会是少数,绝大多数的企业面临四条出路:一是与合法的直销企业合作,二是转入国际市场,三是关门歇业,四是转入地下操作。他分析,多数企业可能会选择第四种方式,因为合作可能性不大,转战国际市场需要有实力,关门歇业是企业所不愿意的。所以,未来中国直销市场上可能会出现公开直销和地下直销并存、内资直销企业和外资直销企业并存的一种格局,这是他比较担心的一种格局。

“我们的好日子就要来了,条例对这个行业进行规范和正名后,就不会有那么多人那么排斥我们了。”如新(中国)日用保健品有限公司在重庆的经销商吴小姐告诉记者:“自己出去时腰板硬了很多。”

王义认为,对广大直销员来讲,直销法的出台是期待已久的大事,因为他们需要依法识别什么是正当的直销,什么是不正当的直销;哪些是国家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国家明确这些对他们是一种法律保护。

有直销专家指出,“非法传销金字塔”、“老鼠会”不会因为直销法规的出台而消失,加之法律法规本身的滞后性,这些都对直销立法之后的政府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通过《直销管理条例(草案)》和《禁止传销条例(草案)》两个条例,说明政府表明一个态度,保护正当的,打击不正当的。”王义说,“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摘自2005年8月15日《中国经济时报》)

相关链接

“直销”是指直销企业招募直销员,由直销员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直接向最终消费者推销产品的经销方式。“直销企业”是指依照《直销管理条例》规定经批准采取直销方式销售产品的企业。“直销员”是指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将产品直接推销给消费者的人员。

篇10

为了兑现中国政府的入世承诺,进一步规范直销,打击传销,国务院制定和颁布了《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从立法上规范直销行业的发展,显示了政府对于中国直销行业健康发展的高度重视。

一、中国现行直销立法的指导思想和立法目的

中国现行直销立法的基本法律文件《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从立法形式到立法内容。都秉承着以下立法指导思想:

第一,符合中国政府入世承诺和WTO规则。根据入世承诺,中国政府应当在2004年底取消对外资在无固定地点的批发或零售服务方面的恨制。并制定与WTO规则和中国入世承诺相符合的关于无固定地点销售的法规。这里所称的“无固定地点销售”。其最主要形式之一就是直销,作为国际社会间一个负责任的成员,中国政府一向十分注重履行,自己的对外承诺,制定《直销管理条例》与《禁止传销条例》正是履行人世承诺的一个重要举措。

第二,坚持从严监管。在直销经营模式下,由于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隐藏性、分散性等特点。诚实信用至关重要。在目前中国直销行业自律不能足以承担起更多的市场规范功能、社会诚信普遍缺失、直销行业亟待依法规范的情况下,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交易秩序,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政府必须在规范直销行业的监管中有所作为。

第三,谨慎渐进地开放直销市场。目前。直销在中国还不是一种成熟的营销方式,需要政府和社会的监管。中国的直销立法显然要以中国直销行业发展的现状为依据,从实际出发,认真总结直销在中国发展过程的经验教训,不能照搬国外的经验。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中国现行直销立法的目的在于:“为规范直销行为。加强对直销活动的监管,防止欺诈,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为了防止欺诈,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持社会稳定”。

首先:直销立法的主要目的是规范直销行为。按照《直销管理条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从事直销活动,都应当遵守《直销管理条例》。为此,《直销管理条例》对直销活动做了较为详尽的具体规定,包括对直销员、直销企业,直销企业与直销员关系的规范等等,并通过规范主体。来规范直销行为。应当说,规范直销行为在客观上就是确认直销作为合法经营方式的存在,使直销经营方式在中,国具有了合法性或者正当性。

其次,直销立法的重要目的在于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对直销活动的监管,严防传销行为的发生。《直销管理条例》对于直销企业设立的条件和程序做了强制性规定,对直销企业涉及消费者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具体制度做了相应的规定,对违反《直销管理条例》的行为做了处罚规定。直销立法的政府监管,包括对直销企业从设立到终止的全过程监管,以及对直销企业运营过程全方位的监管。

再次。直销立法的直接目的是防止欺诈,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禁止传销条例》通篇内容都表现了这一立法目的,通过打击传销,为直销行业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最后,直销立法的最终目的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持社会稳定。《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以稳定社会秩序为立法的核心。明确政府监管直销活动的职责,防范和查禁扰乱社会安定的非法传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中国现行直销的立法形式

直销业进入中国以来,中国政府多次试图通过法律形式对直销行业进行规制,其立法形式也几经变革。所谓直销立法形式,是指规制直销业的法律制度所采用的具体表现形态。我国的立法形式分为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从法律的位阶上,由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其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和规章,由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法律效力又高于国务院部门制定的规章,下位法要服从上位法。采用何种法律形式规范中国直销行业,体现了立法者的立法取向。

在直销业引人中国的初期,国家工商总局发出的《关于制止多层次传销活动中违法行为的通告》、《关于查处多层次传销中违法行为的通告》,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停止发展多层次传销企业的通知》,虽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但从立法形式上讲,仅属于规范性文件的范畴。

随着直销业在中国的发展和传销行为的日趋泛滥,国家工商总局颁布了《传销管理办法》,虽把直销立法形式上升为政府部门规章,但还不能适应对当时较为混乱的传销市场环境治理整顿的需要,国务院办公厅又了《关于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此后,中国直销业发展及其立法陷入低谷,直至2005年8月,国务院正式颁布《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将中国直销立法的形式上升到行政法规的高度,这在中国直销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对直销进行集中规制。鉴于中国直销业的发展需要系统的监督管理,因而选择单独制定一部集中规范直销行业的法规,可以保证立法体系的科学性和立法内容的可操作性。

其次,有利于保证中国直销法律制度的实施效力。从法律位阶上看,行政法规仅居于宪法和法律之下,其他低位阶的规章不能与现行行政法规相悖。由于中国当前直销环境较为复杂,所面临的问题较为尖锐,加之中国相关地方性法规、政府部门规章的出台又相对混乱,地方保护主义广泛存在,因此需要一部较高位阶的行政法规予以规制,以减少直销法律实施中可能面临的法律冲突问题。

最后,有利于协调政府部门的监管关系。中国过去的很多直销立法规定都由国家工商总局等政府部门以部门规章形式出台,国家工商总局虽然对直销行业有着重要的监管职责,但根据政府部门权限划分,商务部对直销企业准入、申办等也具有管理职责。如果直销立法采用部门规章形式,就可能造成对直销监管的交叉或空白。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立法较好地解决了执法协调问题,便于明确不同执法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使中国直销业的监管体系更加合理。

三、中国现行直销立法对“直销模式”的规制

《直销管理条例》第3条规定:“本条例所称直销,是指直销企业招募直销员,由直销员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直接向最终消费者推销产品的经销方式。”

由此可知,我国目前允许的直销模式,仅限于直销企业招募直销员,由直销员在固定营业场所之外,直接向最终消费者推销产品的经销方式。在这种模式中,仅仅存在直销企业――直销员――消费者三个环节。直销员作为直销企业的雇员,将直销企业的产品推销给最终消费者,但不得通过继续发展下线的方式伸展销售链条。对此,《禁止传销条例》第2条规定:“本条例所称传销,是指组织者或者经营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销售业绩为

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牟取非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因此,直销员的计酬依据只能是其销售业绩,而不包括其直接或间接下线销售业绩的提成,以及发展下线所取得的报酬,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国外广为采用的多层次直销在中国的合法性。

中国现行直销模式有如下特色:

第一,严格禁止多层次直销。与国外绝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的直销立法对直销模式的规定不仅形式单一,而且态度谨慎。不但不允许多层次直销中的发展下线以及复合式计酬方式,而且即便在单层次的计酬中,也有着严格的限定。例如,《直销管理条例》第24条规定:“直销企业至少应当按月支付直销员报酬。直销企业支付给直销员的报酬只能按照直销员本人直接向消费者销售产品的收入计算,报酬总额(包括佣金、奖金、各种形式的奖励以及其他经济利益等)不得超过直销员本人直接向消费者销售产品收入的30%。”

第二,中国法律所允许的单层次直销行为与国际上对单层次直销的通行规定存在差别。根据《直销管理条例》中的相关规定,“直销企业从事直销活动,必须在拟从事直销活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负责该行政区域内直销业务的分支机构(以下简称分支机构)。直销企业在其从事直销活动的地区应当建立便于并满足消费者、直销员了解产品价格、退换货及企业依法提供其他服务的服务网点。服务网点的设立应当符合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要求。”其中,关于“服务网点”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没有固定销售地点”的含义,此规定虽然允许直销员进行无店铺的面对面推销,但至少在其从事直销活动的地区并非实质上的“没有固定销售地点”。另外,根据《直销管理条例》第4条规定,只有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企业方可申请成为直销企业。这也消除了国外公司直接到中国进行“没有固定销售地点”销售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中国现行直销立法规定的直销模式与国外差别较大,体现了中国当前直销业转型与发展的特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直销立法理念与国际通行规定脱节。通观其他各国直销立法,大都经历了一个从严格限制到逐渐放开的过程。中国政府对当前直销模式的选择,是在特殊环境下权衡的结果,是在规范当前中国直销业的发展,稳定直销市场秩序中的理性选择。

四、中国现行直销立法对“合法直销行为”的界定

按照《直销管理条例》第3条的规定,“合法的直销行为”可以解释为:由“合法的直销企业”招募的“合法的直销员”从事的“合法的直销活动”的行为。由此,“合法的直销行为”至少有如下三层含义:一是直销企业应当合法。只有符合要求并获得商务主管部门批准的企业方可从事直销活动,否则该行为属非法直销行为。二是从事直销活动的直销员应当合法。《直销管理条例》第三章对直销员资格的合法做了专章的规定。三是直销行为应当合法。直销行为主要包括进行推销时的行为,以及销售过程中的权利义务等内容。《直销管理条例》第四章对“直销活动”做了专章规定。另外,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的《直销产品范围的公告》中;将直销的范围作了限制,按照规定。对此范围以外的商品进行的直销活动也属非法直销行为。

在《直销管理条例》对“合法直销行为”做出明确界定的同时,《禁止传销条例》从反方向明确规定了法律所禁止的直销(传销)形式:一是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对发展的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滚动发展的人员数量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包括物质奖励和其他经济利益),牟取非法利益的。二是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交纳费用或者以认购,商品等方式变相交纳费用,取得加入或者发展其他人员加入的资格,牟取非法利益的。三是组织者或者经营者通过发展人员,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形成上下线关系,并以下线的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上线报酬,牟取非法利益的。只要符合上述形式之一,部属于法律所禁止的传销范畴。这些规定为《直销管理条例》的正面规定做了必要的补充,以防止对“非法直销行为”规定的遗漏。

与国外相关法律相比,我国《直销管理条例》与《禁止传销条例》对“合法直销行为”的界定明显严格。这种严格限制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中国直销业的发展,但统观全局,这是中国政府在权衡效率与稳定后做出的选择,对中国直销业长远发展有益无害。

首先,这是在借鉴其他国家直销法律制度和总结中国规范直销与打击传销的基础上做出的。《直销管理条例》与《禁止传销条例》中规定的许多法律制度,例如关于直销活动中的冷静期制度。企业设立中的保证金制度、准入限制制度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外相关立法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中国直销立法又根据中国直销业的现实环境,加入了更多的限制条件,如对直销产品范围的严格界定等。可以说,这种严格的界定是国外立法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其次,中国直销业在十余年发展过程中,合法直销与非法传销鱼目混珠。直销市场极不平静,人们对直销业的社会评价普遍偏低。为了直销行业的全局、长远利益,对直销业必须规范、稳定发展,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牺牲部分效率以谋求整个行业的稳定发展。为此,在界定“合法直销行为”时。现行直销立法从直销企业、直销员、直销行为等多个角度进行规制,以防止非法直销行为或其他投机行为危害中国直销业的发展。

第三,有利于创造中国直销业未来发展所需的条件,培育健康的直销市场。《直销管理条例》在界定“合法直销行为”时,设定了较高的直销企业入门条件、强制直销企业培训直销员等等,为中国直销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其长远意义将在中国直销业未来的发展中逐渐凸现。

五、中国现行直销立法中的“监管制度”

从内容上看,《直销管理条例》虽专设“监督管理”一章,规定了工商行政管理等政府部门对直销企业、直销员、直销行为的监管权限和管理职责。但从广义上讲,《直销管理条例》中关于直销企业准入制度、保证金制度、退货制度、信息报备与披露制度等都属于政府部门对直销行业监管的范畴。其中,“准入制度”是对直销企业设立资格的监管,由此可以排除不适合的企业进入直销领域;“退货制度、信息报备与披露制度”是对直销企业经营过程的监管,以预防直销企业或直销人员有损他人利益的行为;“保证金”制度则旨在提高直销企业承担责任的能力,属于对损害补偿的监管。

与《直销管理条例》相呼应,《禁止传销条例》对政府机关查处传销行为的权限和程序做了严格规定,是为配合《直销管理条例》的实施而制定的一部专门法规。

《直销管理条例》与《禁止传销条例》对直销业的监管是“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管。所谓“全过程”,是指政府监管贯穿于直销企业从设立前到清算后的整个过程:所谓“全方位”,是指政府监管体现在直销行为所涉及的直销企业、直销人员、消费者、甚至监管机关等各个环节。虽然《直销管理条例》与《禁止传销条例》属于行政法规的范畴,但其中的一些监管制度体现着明显的经济法思想与理念。如自购买直销产品之日起30日内,产品未开封的,消费者与直销员均可要求退货制度,是在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机制的基础上,政府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要求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政府通过干预和限制直销企业的部分权利,达到追求实质正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