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作品范文
时间:2023-04-08 03:0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柳宗元的作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柳宗元;旅游文学;山水文学
一、文学与旅游文学的相关概念
文学主要被看做是审美的语言作品,是指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反映客观的现实、体现作家心理感受的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游记、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心里的感情及再现特定地域和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文学”这个名词也随之出现。现在的旅游文学是指反映旅游者旅游生活的文学,它以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作为表现对象,书写旅游者或旅游工作者的感情、思想和审美情趣。其比山水文学的表现对象要更加的广泛,不仅涉及了山水风景、文物古迹而且包括了风土人情等社会事物。
二、柳宗元文学的旅游价值
柳宗元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他是“唐宋家”之一,是文学上的大家,思想上的伟人。柳宗元被贬到偏远的永州和柳州后,虽然政治理想破灭了,但是远离了政治的斗争,他致力于文学的创作,最终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柳宗元的旅游文学作品主要有游记和纪游诗两大类,一般被称为“山水文学”。
(一)柳宗元文学丰富了永、柳二州的旅游资源
永州和柳州两地比之与国内其他著名的旅游地来说,旅游资源比较贫乏。柳宗元的那些经过精心绘制的描写两地自然风光的著名杰作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无疑是他给予两地的一批非常有价值的珍宝。柳宗元文学不仅使两州旅游地的旅游景观更加丰富,还增加了两州旅游地的历史文化内涵。柳宗元没被贬到这里之前,两州的自然山水风景和人文历史景物的品质是怎么样的,我们很少有人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那时候的山水是没有多少人欣赏的,是寂寞的。柳宗元到了这里之后,它才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并逐渐远离“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位置,是柳宗元发现并宣扬了这里奇山秀水的美丽,使它传扬出去广为人知。
(二)柳宗元文学提高了两地旅游资源质量,增加了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和旅游吸引力
在中国的旅游资源中,因为文学是非物质的,是一种语言,所以,它往往是融入其他的旅游资源之中,增添这些旅游资源的人文色彩,而不是独立存在的旅游资源。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一直是传统旅游的主要参与者,历朝历代因为文人游览而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记游、咏物之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丰富了旅游景观的人文内涵,增加了旅游吸引力,提高了旅游景观的美誉度,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中国著名山水风景和名胜古迹的形成发展,大都和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有着密切的关系。
柳宗元文学是永、柳两地的旅游文化的精髓,而柳宗元文学主要是游记和游诗,这些都是在经过实地的游览之后,融入作者的内心感受而创作出来的。
(三)柳宗元的文学无意识地宣传了旅游景观
依照现代传播学的理解,受众对隐性宣传的信赖程度远远超过商业宣传,文学确实是一种非常好的隐性宣传方法。因为它拥有特别的审美效果和穿越时空的传播作用,使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感受。旅游文学是一种表现美的文学,具有非常强烈的美感。作者在创作旅游文学作品时,是出自内心真挚的感情,描绘山川美景等自然风光,没有掺杂任何商业宣传营销目的,因此更能打动读者的心。再加上旅游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山水风景是自然景观的真实再现,但是又要高于自然景观,是经过作者文学艺术加工出来的,其与自然景观相比更加具有美感,也更能引起读者到此一游的兴趣。柳宗元文学对于永、柳两州的意义,有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他对两州美丽自然风光的宣传这方面。客观的景物美要经过“人”的主观加工作用方能更加显现出来,柳宗元曾经说过:“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与空山矣”。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肯定没有料想到,他对于贬谪之地的永州和柳州来说,恰好扮演了他美学理论中强调的“人”这个角色。正是因为有了柳宗元的存在,他所创作的旅游文学作品流传于世后,才使偏远孤陋的、埋藏于荒山野岭的永、柳两州诸多旅游景观传扬出去,广为人知,成为令人向往的旅游地。
在柳宗元的文学作品中,经过其文学加工,永州和柳州不再是贫穷僻陋的偏远之地,而是处处皆是美丽风景的世外桃源,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泉一石,俱是世上少有的美景。小石潭的奇石、西山的奇与怪、袁家潭的山风、钴镯潭的清澈等等,柳宗元在说起这些景物时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而这些可能本来很普通的风景在柳宗元的妙笔生花下,增添了很多独特魅力,让读者陶醉其中,产生到此一游的兴趣。
(四)柳宗元文学是永、柳二州旅游文化的精髓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已经基本上得到了满足,大家越来越要求享受精神生活。这种现象反映到旅游活动中,就表现为人们渐渐不再满足于一般的纯游览性的观赏自然风景,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逐渐开始追求旅游活动中的审美情趣和享受高品位的文化资源,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
柳宗元的旅游文学刚好能够满足这种需要,它以自身散发的文学艺术魅力和强烈的影响力激发读者的旅游欲望,它是在永、柳两州的奇山丽水之中开出来的一朵奇葩,它理所应当地永柳两州旅游文化的精髓,是两州旅游文化中最具吸引力,最有魅力的一部分。
三、旅游文学在推动旅游业发展中的应用及发展
在文学旅游景观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充分依托景区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背景,利用丰富的旅游文学辅之以多种形式的营销方式、手段,向外界介绍景点,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这种借助旅游文学进行营销,迎合旅游者对文化的追求,是比较有特色的一种旅游发展形势。
(一)文学与传媒相结合的营销方式
现今,湖南吉首的凤凰城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景点,但它在90年代末之前并非如此。虽然凤凰城的旅游资源非常有特色风情,而且还有文学上的大家沈从文先生其著作《边城》的独特魅力,但其还是在90年代末借助当地政府与湖南卫视联手打造出了独特的旅游品牌,使文学与影视的影响相结合。自此,凤凰旅游一炮走红,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营销方案。
由此可见,我们也可以把包装对象放在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突出的文学形象上,或创办一些专门用来做旅游宣传的节目、频道等。通过对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多种传媒渠道融合来对文学旅游资源进行包装和宣传。
(二)将旅游文学作品运用到旅游景点的广告语中
广告语要求朗朗上口,语言精练,讲究含蓄且有意境,要能给人以无尽的遐思空间。对于旅游广告语来说,也要重视名人效应。
坡曾以“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是憾事!”来赞美虎丘,虽然对于虎丘的美丽风景和名胜古迹等只字未提,但是却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激发了读者到虎丘旅游的兴趣。流传到现在,这句话已成为了虎丘旅游的宣传广告语。杭州旅游业的广告语是“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这句就是出自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这一首诗。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到现在,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了,而且还将继续传扬下去。当时,杭州征集旅游广告语,这句词通俗易懂却又意境无穷、有独特的魅力,从众多的广告语中脱颖而出,被杭州市相关旅游部门定为杭州旅游的广告语。因为这句特色的广告语,杭州区别于其他众多的江南旅游城市,在宣传上取得了优势。
这样把文学作品里的某个句子应用作为旅游景点的广告语的例子有很多,而且大部分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深入研究柳宗元文学作品,利用其在文学上的地位及在大众中的影响力,设计旅游广告语,使其在同类旅游中脱颖而出。
(三)模拟文学名著开发景观
模拟文学名著开发旅游景观,通常是以文学名著或以其为蓝本改编的电视剧等在大众中产生了轰动效应为前提。回头看看,这些年来我国模拟文学名著开发的旅游景观,几乎每一轮模拟景观热都与文学名著或以其改编的电视剧等的轰动联系在一起。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我国名著《红楼梦》为蓝本改编拍摄的电视剧播出后,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因此,先后诞生了北京的大观园、上海的大观园和河北正定县的荣国府。国外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被评为“全球第一大畅销书”,它在全球的范围内有数量巨大的书迷。它不仅吸引了读者的目光,也吸引了旅游开发商的目光。华纳公司与奥兰多环球影城携手在奥兰多环球城内建立一个以“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为蓝本的“园中之园”——“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The Wizarding World of Harry Potter),这个“魔法世界”作为环球影城冒险岛主题乐园的一部分于2009-2010年正式对外开放。
以文学名著为蓝本的模拟景观因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再加上影视剧播出后产生的轰动效果,必定会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马波.旅游文化学[M].青岛: 青岛出版社,2001
[2]魏小安.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M].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3]曾金秋.论柳宗元对永州旅游文化资源的提升作用[J].黄岗师范学院学报,2002.22
[4]贾鸿雁.论柳宗元的旅游思想与实践[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
[5]Cevat Tosun. Limits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rocess in
[6]卢宁.论柳宗元山水诗的复与变——兼及佛教对其审美理念的影响[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7]黄云眉.韩愈柳宗元文学评价[M].山东: 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
[8]丁晨.论文学的旅游价值与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J].湖南社会科学,2006.2
[9]曹瑞丽.论柳宗元文学的现代旅游价值[J].华章学报,2011.26
[10]陈雁谷.试论柳宗元的社会旅游思想——兼谈永州市的旅游开发[J].零陵师专学报,1994.1
[11]张佳音.心境与家世——柳宗元与刘禹锡山水诗文比较[J].北方文从,2006.2
[12]蔡梅良.论柳宗元的观游思想[J].船山学刊,2007.4
篇2
关键词:中唐湖南贬谪文学感情基调
贬谪,指封建时代官吏降职,被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中唐时期湖南成为唐代文人主要的贬谪之地。如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柳宗元被贬永州(今湖南永州)、令狐楚被贬衡州(今湖南衡阳)、元结、吕温被贬道州(今湖南永州道县)、戎昱被贬辰州(今湖南怀化沅陵县)等等。此外,也有在贬谪途中经过湖南或在贬谪中联想到湖南风物而抒发感慨的文人,如韩愈、元镇。这些贬谪文人留下的作品中体现出各种各样的情感基调在今天看来值得我们的重视。
一、悲怨
“自古以来,放逐之臣,黄馘之下士,不知其凡几,其托诗以抒哀怨者,亦不知其凡几”(纪晓岚《纪文达公文集》卷九),“放臣逐客,一旦弃置于外,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什,特为酸楚”(周辉《清波杂志》卷四)。贬谪使得文人地位、声誉及生活处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其心情的骤变是不言而喻的,其不平怨恨之感更是产生得十分自然,这些情感投入到文学作品中便形成了悲怨的情感基调,这在中唐时期被贬到湖南的文人作品中随处可见。
元和十五年六月,令狐楚因亲信贪污被贬衡州刺史。从宫廷走向市井,令狐楚无法接受,如他的《夏至日衡阳郡斋书怀》:
一来江城守,七见江月圆。
齿发将七十,乡关越三千。
褰帷罕游观,闭多沉眠。
新节还复至,故交尽相捐。
何时阊阖,上诉高高天。①
月亮已经“圆”了七次,自己已经年迈,“罕”去游玩散心,而“多沉眠”。在夏至他起了乡关之思和暮年之叹,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回故乡,希望能“上诉高高天”。诗歌基调是郁塞的。
中唐时期贬谪诗人的代表柳宗元与令狐楚一样,诗中的基调大多是悲怨的。“永贞革新”失败之前,柳宗元在仕途上颇为顺利。宪宗上台之后,柳宗元就被发配到贫瘠萧瑟的永州。对于自视颇高,处于权力中心的柳宗元而言,这个打击可谓是巨大而沉重的。面对生活在瞬间的巨大落差,柳宗元找不到原因,这使他产生了无限的委屈感与失意感。在永州所做的《永州八记》就是这种情感的体现。柳宗元带着抑郁走进永州山水,永州山水成了他自己的化身。以《小石潭记》为代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②
文章一开始,写发现小石潭时作者的心情是“乐”的。“如鸣佩环”的水声从竹林后传来,清澈的潭水,奇形怪状的石头,清幽美妙。中间写日光下撤时潭鱼的活泼生趣,流露出作者一时开朗明净的心情。然而,“潭西南而望”以下突出石潭的凄清,作者的心境便“忧”了。“犬牙差互”的岸势让人心悸,“寂寥无人”的环境让人突生寒意,作者至于此,方觉“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于是匆匆离去。可以看出,柳宗元被贬后心中是愤懑难平的,因此悲哀和凄凉成为他感情的基⑥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游山玩水的“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加之柳宗元多病、丧亲,重重打击下,境遇不可能不差,心情也就无法舒畅。
尽管柳宗元也试图调整自己的心态,企图从这种感伤、失意、抑郁的状态中突围出来,写下了如《江雪》这样超然的诗篇以及表现出积极抗争的面貌的《捕蛇者说》这样的杂文,然而从他贬谪之后的大部分作品来看,他的这种努力的是失败的,他最终未能冲出这种悲剧氛围的包围。
二、爽朗
可以说,悲怨基调在中唐时期被贬湖南的文人作品中是占主导地位的,但也有一些文人在这种基调外独树一帜,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基调是进取的,态度是理性的。如刘禹锡。
刘禹锡二十岁即考中进十,同年又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又顺利地通过了吏部取士科的考试,贞元年“三登交科”,可谓少年得志。但授官任职不足十年,即因“二王八司马”改革事件遭贬,来到了荒凉僻远的“荆蛮”之地。论常理,他应有无限的穷愁与怨恨,极易沉沦或遁世,可事实并不如此。虽跟遭贬的文士一样用笔墨倾吐心声,但是他有悲而小哀,有怨而无悔,绝不沉沦生命,在贬谪期间的诗歌表现出他独有的诗风,有别于屈原以来骚怨感伤的迁谪文学传统,有别于同时代文人的价值取向。
与柳宗元的山水诗不同,他寄情的山水多是明快清新的,如《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③
湖光月色,绿水青山,相映成趣。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这与“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的柳宗元是大异其趣的。另外,与一般贬谪文人不同的还有,他深信的前途是光明有望的。被贬朗州的第五年,他收到元稹送的一根璧州竹鞭,写了《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④
首四句是接到赠物后感谢、想念的意思,也可以说以孤根自喻,表现了自己在朝的背景和贬后的孤独。五六句借咏赞竹鞭,表达自己坚贞、正直的耿介个性。最后与元稹共勉,寄托重返民安的迫切愿望。
三、理智
与柳宗元的悲愤、刘禹锡的乐观不同,中唐诗人戎昱对于贬谪的态度是理性的。戎昱在建中四年被贬辰州,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在湖南写下了一系列的作品,如《塞下曲》: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⑤
在唐代,边塞诗作很多,或写气候的酷寒,或勾勒山势的险峻,或渲染战斗的激烈等等,以显征战之苦。而此诗着重在描写人物,通过刻画一位戍边老将的形象,表现了经久不息的残酷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寄寓了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在战争岁月,遭殃的又何止是“战马”,而战马尚且如此,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就不言而喻了。
在辰州期间,戎昱的诗也表现出了对国事的关心。如《辰州建中四年多怀》中的“主恩堪洒血,边宦更何心”、“无涯忧国泪,无日不沾襟”写出了诗人的忧国之情。这也体现在另一首诗《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中:
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
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
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
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⑦
在贬谪诗人中,戎昱是个性十分鲜明的一位诗人,他既不像柳宗元那样悲情,也不像刘禹锡那样积极,他只是在诗中表现出自身无法报国的无奈。
值⑧得一提的还有展示戎昱真情流露的《上湖南崔中丞》: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⑦
在诗中,戎昱以“瘦良马”“贫卧龙”自喻,说明自己的卑微和被埋没,对崔中丞对自己的赏识和帮助表示了感激。或许作者不是能言善语之人,怕崔中丞不知道自己的感激之情,于是说“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表达了对崔中丞的知遇之恩。他并没有对崔中丞谄媚阿谀,而是写得不卑不亢,其理性的态度,尽显高洁人格。
四、平和
在中唐被贬湖南的文人中,吕温的诗歌基调也是与众不同的。与很多贬谪诗人不同,吕温在诗中并没有对政治抱有非常大的期望,诗歌的基调比较平和,从而大别于一般的被贬文人。如《岳阳怀古》:
晨飙发荆州,落日到巴丘。方知刳剡利,可接鬼神游。
二湖豁南浸,九派驶东流。襟带三千里,尽在岳阳楼。
忆昔斗群雄,此焉争上游。吴昌屯虎旅,晋盛骛龙舟。
宋齐纷祸难,梁陈成寇雠。钟鼓长震耀,鱼龙不得休。
风雪一萧散,功业忽如浮。今日时无事,空江满白鸥。⑧
诗里写了各个朝代的兴盛与灭亡,“群雄”“斗”,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宋齐梁陈连年战乱,致使“钟鼓长震耀”,连“鱼龙”都“不得休”。激烈的战争意义何在?作者笔锋一转,在“风雪”消散之后,“功业忽如浮”。从中可以看出吕温对于历史的认识是很深刻的,所以他对世俗功名是看得很透的。
而造成吕温诗歌感情基调不直白尽露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与佛道之士交情甚笃。如他在被贬衡阳期间所作的《戏赠灵澈上人》:
僧家亦有芳春兴,自是禅心无滞境。
君看池水湛然时,何曾不受花枝影? ⑨
灵澈是衡阳衡岳寺的僧人,是吕温的好友。这首诗是吕温心态平和的体现:“僧家亦有芳春兴”,僧人与世人一样;禅家不滞春芳,禅家与世人不同。因为在方外之人看来,花开花谢是自然而然的事,不值得高兴或悲伤。然而接下来,世人笔锋一转,借“湛然”“池水”不拒绝“花枝影”来劝诫灵澈上人知道自性本空固然好,但不要过于执着,池水花影相映成趣是妙不可言的,不能因为它会消逝而忽视它的美,而要接受并体会这种禅趣。从中可以看出,吕温的人格修养已经到了很高的境界。正因为如此,吕温才不流连于功名,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吕温的作品中世俗气息不重,诗歌基调比较平和。
参考文献:
[1]曹寅: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刘禹锡:刘禹锡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柳宗元:柳宗元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藏维熙:戎昱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胡可先:论中唐南贬诗人的屈原情结[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03).
篇3
“那榆阴下的一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是现代诗人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诗中喻谭为梦,自有作者的追寻。读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这篇散文《小石谭记》同样让我认识到:一谭如梦!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与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他最拿手的散文是山水游记,“永州八记”是他的代表作品。《小石谭记》作于唐元和四年,即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柳宗元满腔的政治热情及高远的政治抱负横遭恶势力的打击,可知其抑郁愤懑。而他借游遣闷时所见的小石谭,虽位处荒郊,但能得到自然造化,毫无拘束地尽展风貌;其水,潺潺流淌而“如鸣佩环”,清清一泓而纤尘不染;其石,名具个性;其木,风姿迥异;其鱼,随心所欲;其岸,依水而曲......
其实,人世间,朝廷中,若能得此些许,勃勃雄心何愁不展,但人世多桀,与丑恶相对的美梦,实现起来却总是举艰难。其实人也源于自然,也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而不应该把自己囚禁在狭隘的空间里。打开渴望理解的心锁,捅破心灵与大自然的隔阂,挣开一切内心的束缚与压抑,从大自然中寻找生命的真谛,努力去追寻灵魂中那份最纯洁、最原始的净土。
但是柳宗元毕竟是柳宗元,当他在小石谭梦的影子前得到一丝丝快乐时,还是不能彻彻底底地忘却自我,小谭固美,却位处僻野,有怎能给乐众生?
唉,一谭如梦,乐难遣忧!我也只能这样感叹了。
篇4
一、话题宜“覆盖面”宽且有趣味,以促进自主学习
教师的话题是需要的,但是要有较宽覆盖面,以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在教学《江雪》这首古诗时,为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我只设计了一个话题:一首凝练的诗,就是一幅精致的画,如果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你觉得该画些什么,不该画什么?(屏幕上诗的旁边出现大片空白,准备边读边画)小学生年龄小,尤其喜欢形象直观的画画等形式,这个问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有的说从“独钓寒江雪”看出应该画雪;有的说,画一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人;有的说,从“千山”看出要画很多山,“万径”告诉我们要画很多条小路,但随即有同学提出异议说,小路都被大雪覆盖了,应该不画出来……我随着学生的回答不时在画面添加有关事物。
“如果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你觉得该画些什么,不该画什么?”这个问题覆盖了全诗,而且创设了阅读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兴趣,吸引并引导学生统揽全诗,直面作品,自主读书,深究阅读。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抚摸、触及作品,积极讨论,大胆交流着自己的见解,这样就把与文本对话的权利交还给了学生。课堂上没有了老师支离破碎的问题、喋喋不休的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学生阅读发现的兴奋和思维碰撞的火花。为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话题宜“启发性”大而多角度,以开启发散思维
众所周知,知识的更替是瞬息之事,而人的创新意识却终身受用,所以个性化阅读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从文本中悟出点滴新意,而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意识。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个性意识的培养有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无意识的过程。
教学《江雪》这首诗时,在学生疏通字词、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首诗这幅画给了你什么感觉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想象画面,体会诗意,为领悟诗情作铺垫。学生有的说,从“独钓寒江雪”的“雪”字中,“千山鸟飞绝”的诗句中感觉到寒冷;有的说感觉到孤独……
我没有满足于学生至此的个性化感悟,趁热打铁继续启发引导发散思维:同学们从这幅画面中,感受到寒冷、孤独、寂静、凄美、空旷等。不同的感受必然使我们对这个人和这件事的看法也不同,在你的眼里,大雪纷飞的天气里垂钓的老翁是个怎样的人呢?最好能说说理由。学生小手如林,有的说,他很倔强,因为他在冰天雪地里独自钓鱼,猜想他钓不到鱼就不回家;有的说他是个很独特的老头儿,大家都在家里取暖,只有他在冰天雪地里钓鱼……
个性化的阅读要给学生突破作者的一致之思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感悟。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促使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自由、自主的阅读,感受他们眼里的画面,读出他们心里的“蓑笠翁”,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得到拓展,个性化意识才能得到培养,阅读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三、话题宜“穿透力”强且具探究性,以提高思维水平
认同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并在其浅层的阅读兴趣基础上,设计“穿透力”^强的探究性的话题,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作深层的思考,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的目的。
篇5
当真驴就如此不堪,落得个被世人嘲笑的形象?再读这篇文章,从作者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及其个人遭逢出发,不禁产生了新的思考。
柳宗元早年性格刚正不阿,处事正派,执着于“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
为了排遣内心的郁闷和不平,他把悲恸的触角伸向贬地的自然山水,在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又不免透露出寂寞孤愤、高怀傲物的情感。
充满痛苦的贬谪生涯,使作者人格明显发生了变化。荒蛮之地,生存环境恶劣,加上政敌的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残酷的政治迫害,严重损伤了他的健康,着实令人可叹。他落魄于苦闷的现实,频频以罪人自居。忧伤与痛楚溢于言表。即便如此,他仍对朝廷抱有幻想,“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甚至为了重返仕途,他写了很多求援信,乃至在信中写了很多阿谀奉承的话。因而,此时的柳宗元,压抑、困顿,山水不足以解其优,此外又没有东西可供寄托,只有让精神在凄怆哀怨、酸楚无助中孤独漂泊。他不免对朝廷、对自己都有了新的审度,重新定位。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作者创作了《黔之驴》这一代表性寓言。
至此,我们再读文本,虎驴相斗,到底寓意何在?
首先,驴是平原川道百姓家中的日常家畜,它的用途多为拉磨和驼人载物。它虽赶不上马的快捷俊美,但也是踏实耐用的工具。百姓爱它唯恐不及。驴本不是“黔”地之所产,唐朝之时的“黔”地所辖范围乃现在的湖南西北部分,包括湖北西南及贵州东北一小部分。这些地区山高路远,阴雨连绵,驴,的确没有在此生存的本领。驴的本事也不在与打架斗殴,争抢闲游。驴的生存环境变化了,它的功用也消解了,由“有用之物”变作“无用的废物”。当真给了驴一记闷棍。显然好事者乃是罪魁祸首,但是人们却把罪名扣在了“驴”的身上。
且让我们再看看在虎驴争斗的过程中,驴的反应。
首当其冲,“鸣”。公驴又名“叫驴”。驴的鸣叫是不一般的。曾经震撼过世界的意大利歌唱家卡卢索,要求他的学生向驴子学习发声,因为在他看来,驴的发声是最合理的。公驴四蹄叉开,驴头高昂,肚子一鼓一扇,声音远至几十里开外;驴叫又是最科学的,口腔、胸腔、腹腔产生了共鸣;驴叫很投入,大叫之后,往往体力消耗很大。有别于先秦诸子的手法,柳宗元的寓言中缺少人物的问答,虎驴接触的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对话,多是心理描写,“驴一鸣,虎大骇”,虎听到驴高亢响亮的叫之后,的确非常害怕。试想,虎乃百兽之王,什么阵势什么场面没有见过,还真是被驴这一鸣吓得够呛,可见驴鸣是有一定的威慑力的。可见,驴的叫声也是具有一定的威慑力的。
俗话说“只有尽其用,方可显其能”。看得出来,驴是有绝招的。但是“好事者”不尽其用,任其被害,实在可悲!所以,透过表面的结论――老虎是个“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英雄,黔之驴是个徒有其表罪有应得的“庞然大物”,更深沉悲愤的,也即作者真正的寓意是――黔之驴是个有才而不得用的典型,正如作者自己,老虎是个残暴的凶手,地头蛇,像极了当地的恶势力,好事者是有眼无珠的愚昧者,当朝皇帝以及那些守旧派。
写作此文时,作者二度被贬,在贬谪途中再次遭贬,其内心的落魄、酸楚又有谁能读懂。像驴一般,可谓短暂的虚张声势、短暂的得势,暂时赢得上风之后,还是免不了要在被观望之后迎来虎的反扑。再怎么垂死挣扎,最后都无力反抗。驴死,是作者心力交瘁之后的心死。柳宗元参与变革时是32岁,其后王叔文被赐死,他有近十年时间在永州度过。从三十而立至四十不惑,本该是人生中最得意最风发的时段,作者一落千丈,跌落谷底。贬谪期间,山高路远,朝中无人,皇帝不念。改革之时,位越高,这样的贬谪所带来的心理落差就越大。改革之时所期望的越大,此时心中的失望就越强烈。作者远离朝廷,无法也无力再度返回,无法企及,没有出路,看不到出路,希望之光已然暗淡,预见了个人悲剧性结局。
《黔之驴》中为什么作者没有让虎驴展开对话?因为说了,也无法改变事实,任何的辩言都是无力的、苍白的,都是无法改变事实。
《黔之驴》中的驴,纵然滑稽、纵然可悲,却恰恰是作者的真实写照。驴且做了一个驴该做的事情,现了驴该现的本领,他且做了一个臣子该做的事,何来讽刺“外强中干”之说。与其这样说,还不如说是柳宗元看透看穿了朝廷、改革和自身,试图用一种辛辣而又令人酸痛的嘲讽,用“驴”这样无奈的荒诞的自我形象来劝诫他人警示同僚,表达内心的悲愤。就像驴,纵然有“鸣”“蹄”这样的技能,也无奈“好之者”随意弃之,也无法阻挡更强大的虎撕咬、吞噬自己,在好事者与虎的合力之下,终究会被“吃”,落得个惨死的下场。
【参考文献】
[1] 高乐. 论柳宗元《黔之驴》新谈,《安徽文学》,2011年第6期.
[2] 郑继猛. 论柳宗元寓言的荒诞性,《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3] 卢松林. 浅析柳宗元“永贞革新”失败前后人格的变化,《文苑经纬》,2009年第10期.
[4] 袁宝. 对执着理想的咏叹――论柳宗元贬谪时期的辞赋创作,《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8卷第3期.
篇6
对一位亡友,韩愈三度深情撰写悼念文章,韩集中独无仅有,而三篇文章既自成系统又别具一格,堪称古今悼念文章之绝唱。
三篇悼念文章情感上深情一律。这种深情,主要表现于贯串三文的哀痛、同情、惋惜种种情绪之中。
柳宗元窜逐南国,中年病亡,尤令人哀痛。《祭文》作于惊闻噩耗之际,“子之中弃,天脱羁”,对柳宗元的中年辞世,《祭文》以天脱羁绊、宇宙崩溃为比,高扬子厚经天纬地之才,表达自己极度震惊之情。柳宗元病逝之时,子女尚幼,“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志铭》对柳氏身后之事的记载,笔墨间流露出深切的悲情。《庙碑》则借柳民之口表述了自己的哀伤:“侯之船兮两旗,度中流兮风泊之。待侯不来兮不知我悲。”正因为柳氏造福一方,才有柳民之悲悯追怀。
柳宗元一生坎坷,才能埋没,尤令人同情。“子之文章,而不用世”,《祭文》的直言诉说,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怜才惜才之感。“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志铭》中的这几句话,是对柳宗元一生命运最简明的概括。“北方之人兮为侯是非”,《庙碑》之歌辞证明,至柳宗元病逝四年多的长庆年间,柳宗元仍不能为北方之当权用事者谅解。柳宗元的一生际遇,令人一洒同情之泪。
柳宗元才高盖世,其志不逞,尤令人惋惜。“子之自著,表表愈伟”,然而,“一斥不复,群飞刺天”。柳氏才华,令富贵达人“血指汗颜”,令能工巧匠“缩手袖间”,然而,多年不受任用。《祭文》表达了韩愈的深深惋叹。《志铭》言其政治怀抱、卓荦才华“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惜其误入王、王叔文一党,“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庙碑》记载,柳宗元至柳州实任刺史,牛刀小试,四年即大治,“柳民既皆悦喜”,然而,却又事业未竟,赍志以没。
韩、柳同为唐中叶古文运动的旗手,早年政治倾向不同,其后有别,这并未影响两人的友谊。韩愈三篇悼念文字,可见手足情深,心心相印。正如林云铭所评,堪称“千古第一知己”②。
三篇悼念文章内容上各有侧重。《祭文》重在抒悼亡友的深情,《铭文》重在写柳子厚的一生,《碑文》重在写柳民对柳侯的追念。
《祭文》多用虚笔,浓墨抒怀。“临绝之音,一何琅琅?遍告诸友,以寄厥子。不鄙谓余,亦托以死。”柳宗元临终向韩愈、刘禹锡托孤,一可见柳氏之心无芥蒂,对韩愈高度信任,一可见韩子之亮节高风,对子厚忠肝义胆:这种难能可贵的相互信赖,表现了肝胆相照的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和高尚节操。“文末述及托孤,肝膈呈露,真能不负死友者,读之使人气厚。”③
《志铭》实笔叙事纵写一生。虽述传主一生事迹,并非事无巨细一一详述,而是精心剪裁,突出重点,“全力发明子厚之文学、风义”④,从为文、为人两个方面为柳宗元画像。父亲柳镇“号为刚直”,见出柳氏风义之泉源,解放奴婢、“以柳易播”两事,见出柳氏风义之典实,观察使河东裴行立、舅弟卢遵营葬,见出柳氏风义之影响。“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凸现柳氏文学之实绩,“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 凸现柳氏文学之意义。
《庙碑》描叙柳宗元在柳州刺史任上的治绩。“生能泽其民,死能惊动福祸之”,是对柳宗元政绩的集中概括。柳侯“生能泽其民”。首先整饬礼法,教化柳民,然后以农为本,发展经济,旋即实行改革,废除陋习。柳州社会大治,柳民受益匪浅。“今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我则非人。”柳民受到感化由衷感激。柳侯“死能惊动福祸之”。卒后,柳民建庙罗池祭祀柳侯,“李仪醉酒,慢侮堂上,得疾,扶出庙门即死”。一则传闻,表现柳侯在柳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韩愈悼柳三文,着眼点不同,读来绝无复沓之感。读韩愈的文字,一个才高气傲、生不逢时,饱含冤屈、信尝艰辛的柳宗元形象卓立于读者心中。后人对柳宗元事迹的了解,多得之于韩愈这三篇文章。
三篇悼念文章写法上异彩纷呈。《祭文》抒情为主,以虚就实。《志铭》叙事为主,议论精辟。《庙碑》散韵结合,既叙治绩,又录传闻,以浪漫主义手法写柳侯和柳州的不解情缘。
《祭文》作于初闻噩耗之际,重在抒发对亡友的一片深情,可谓文简而哀挚,辞短而情深。“嗟嗟子厚,而至然邪”,先从怀疑子厚猝死的疑问发端,叹其已死,却疑其未死。接以“自古莫不然,我又何嗟”荡开一笔,说人死乃人生规律,否定“我”之嗟叹,落实子厚之死。复以“人之生世,如梦一觉”之感慨喟叹慰藉逝者。在嗟叹翻转之中深化了对好友的悼念之情。“凡物之生,不愿为材。牺尊青黄,乃木之灾。”《祭文》以木为喻,状柳氏一贬复贬、埋没不用的际遇,这种以虚就实的手法,是对社会现实的鄙弃、控诉和谴责。时韩愈正离开贬所潮州,这种鄙弃、控诉和谴责之中无疑又包孕着自身的不平之鸣。
《志铭》重在写传主一生业绩,却从叙柳宗元事迹中引发出精彩的议论。从“以柳易播”一事引出“士穷乃见节义”一段议论:“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这种饱含哲理的话语,针砭现实,情绪愤激,寓意深远,耐人寻味,是对世态炎凉、人心叵测的社会现实的愤怒抨击,也是对见利忘义、卖友求荣的之辈的无情鞭挞。又从“斥久”“穷极”际遇引出诗文穷而后工一段议论:文学辞章,必传于后,出将入相,未必留名。韩愈强调柳宗元“必传于后”的文学成就获益于“斥久”“穷极”的遭遇。所谓“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⑤。失意穷愁之人身处社会底层,往往能深触政治的利弊、人民的甘辛,从而写出动人心魄的优秀作品。韩愈在此揭示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规律。这些议论,与叙事融为一体,精辟深刻,增加了文章的深度,绝非多余的笔墨。
《庙碑》以写人为主,而略于记事。此文应柳宗元部将谢宁之邀而作。文字纯用柳民口吻。文章分序文和歌词两部分。序文记柳氏之生前之鞠躬尽瘁和卒后之成神显灵。“迎享送神诗”则写柳民对柳宗元的哀悼和怀念,字里行间流露出韩愈的一片深情。
韩文向有“韩潮”之誉。三篇悼念文章无一语雷同,意蕴丰厚,情感奔涌,然而行文转换却又各逞姿态,各俱妙思。钱基博评《志铭》《庙碑》风格之异:“《柳子厚墓志铭》,长篇浑濒,出以雄沛,陵纸怪发,感慨淋漓,太史公之健笔也。《柳州罗池庙碑》,短语矜练,出以安和,敛气神定,意思安闲,蔡邕之雅度也。”⑥
三篇悼念文章文体上皆有创新。林云铭称:“祭文,志铭、庙碑三篇,皆绝顶出色,不可以常格论也。”⑦
《祭文》打破了传统祭文的凝固程式,事件略去,而以起伏跌宕的情感、摇曳生姿的短语见胜,这是对祭文的创新和发展。融人物际遇命运于情感抒发之中,与韩愈名作《祭十二郎文》同出一辙,不同之处在于,此篇为四言韵文,注重文辞的修饰。“峻洁直上,语经百炼,公文如此等,乃不复可攀跻矣。”⑧
墓志铭是放于墓中刻有死者事迹的石刻。墓志用散文叙述死者世系、岁月、爵里等,墓铭以韵文颂扬死者。《志铭》志详铭略,打破陈法。《志铭》之“志”未按常格依次述及传主之世系、名字、爵里,打破体例,作法新颖。“若篇首不叙姓氏,却于中进士第后,点出柳氏有子;不叙里居,却于归葬时,点出万年先人墓侧,而姓氏里居自见,其作法皆与他篇不同。”⑨《志铭》之“铭”仅“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一句,给人的感觉是“铭若赘疣”⑩,大约在韩愈看来,通常铭文中那种空洞虚无的赞美之辞对柳氏是完全多余的。墓志铭这种文体,六朝以来即有“铺排郡望,藻饰官阶”11的凝固格式,《志铭》的文体及内容突破,受到很高评价:“即令先生自第所作墓志,亦当压卷此篇。”12
《庙碑》于柳州罗池庙本身无一语叙及,绝大部分篇幅用于写柳宗元生前的治绩和死后的灵异,而治人和显神是一致的,突出了柳宗元的民本思想。“此文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13以楚辞体写就的“迎享送神诗”在庙碑中更是别具一格。“楚词文章,屈原一人耳。宋玉亲见之,尚不得其仿佛,况其下者?惟退之‘罗池词’方可驾以出。”14
韩愈一生写过不少谄人谀墓之文,但这三篇悼念文章不在此列。情感真挚,内容剀切,结撰精心,陈言务去,文笔犀利,气势奔放,在古代哀祭类文章中,以其形象性、生动性、哲理性和独特笔法影响深远。
这三篇悼念文章中,有三个问题引起了古代评家的注意,也是值得今之读者思考的问题。
在人物称谓上,定位“亡友”,不称官爵而称字。韩愈所作祭文碑志,一般讳名而称官职,如《祭河南张员外文》,“张员外”指张署,曾任“刑部员外郎”。《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试大理评事”指王,曾任“试()大理评事”。以字相称,惟友情笃深之亡友。如《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樊宗师,字绍述,任左司郎中,其墓志铭以字称。樊宗师为“韩友四子”(另三位为柳宗元、李元宾、欧阳詹)之一,亦为古文运动之健将,墓志铭以字称。《祭文》《碑文》皆称字而不称官爵,乃韩愈视柳宗元为人生知己使然。
在政治分野上,永贞革新之败为柳宗元一生之转捩点,作为传记的《志铭》不可回避。韩愈写作此文,有很大难度:柳宗元是王、王叔文集团的骨干,而韩愈对“二王”深恶痛绝。且柳宗元春风得意之时,正是韩愈远贬阳山之日,两人之政见和遭遇不同。写柳宗元一生,永贞革新不可不提。且看韩愈如何措辞。首先,韩愈坚持了自己的政见。韩愈修《顺宗实录》云:“王叔文有宠,密结有当时名欲侥幸而速进者十数人为死友。”15《志铭》初言柳宗元名声大振,与《实录》所云“有当时名”者相符,末言柳宗元“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与《实录》所云“侥幸欲速进”者相符。可见韩愈对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持批评态度。其次,韩愈为柳宗元婉曲维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这句话尤其重要,是王叔文欲结柳宗元,非柳宗元巴结权贵,柳宗元之依王叔文,是不识其奸,实欲用其材,行其道,非为富贵苟就。韩愈为柳宗元参加“二王”集团辩解,既未抹掉柳宗元参加“二王”集团的事实,又为写柳宗元的品格留有余地。限于篇幅,本文不讨论韩愈的政治态度正确与否,也不讨论韩愈如此行文是否符合柳宗元的本心。但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韩愈用心的良苦和行文的巧妙。
在传闻载录上,《庙碑》写柳侯神灵严惩在庙中对其辱慢不恭的醉客李仪,并咒之以死,韩愈屡被批评指责。《旧唐书・韩愈传》以之为非:“南人妄以柳宗元为罗池神,而愈撰碑以实之……颇为当代所非。”《新唐书・柳宗元传》亦不无微词:“宗元既没,柳人怀之,托言降于州之堂,人有慢者辄死。庙于罗池,愈因碑以实之。”柳侯显灵之事是韩愈根据谢宁的言辞而写的,不是自己杜撰。韩愈记载一则传闻,并不意味着认同这是一件事实。这样写,是为了凸现柳宗元的冤屈和不幸,突出柳民对柳侯的尊敬和祟仰。诚如吴汝纶所言:“此因柳人神之,遂著其死后精魄凛凛,以见生时之屈抑,所谓深痛惜之,意旨最为沉郁,史官乃妄议之,不知此乃《左氏》之神境也。”16载此异事,与韩愈一直坚持的“子不语怪力乱神”17的儒家道统并无冲突。
韩愈为柳宗元树碑立传的三篇悼念文章,是了解韩、柳关系的重要文字。三百年后,苏轼作《韩文公庙碑》,亦对韩愈作一定程度的圣化和神化,显然受到《庙碑》影响。《韩文公庙碑》:“牲鸡卜羞我觞,於粲荔丹与蕉黄。”《柳州罗池庙碑》:“荔子丹兮蕉黄,杂肴蔬兮进侯堂。”“剩有《荔支丹》一曲,至今歌遍楚南人”18,韩碑和苏碑是柳宗元、韩愈的千秋功德之碑,庙以碑名,柳州柳侯祠、潮州昌黎庙遂成为重要的文化纪念地。
注释:
①此据《旧唐书・柳宗元传》。韩愈《铭文》称柳宗元“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系误记。
②⑦⑨林云铭《韩文起》卷十二
③林纾《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
④吴生《古文苑》卷三
⑤韩愈《荆潭唱和诗序》
⑥钱基博《韩愈志・韩集籀读录第六》
⑧13《求阙斋读书录》卷八
⑩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卷十五
11章学诚《文史通义・外篇》
12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昌黎先生全集录》卷六
14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四
15转引自林云铭《韩文起》卷十二
16转引自高步瀛《唐宋文举要》
17《论语・述而》
18袁枚《柳子厚祠》
[附]韩愈两篇文章
祭柳子厚文
维年月日,韩愈谨以清酌庶羞之奠,祭于亡友柳子厚之灵:
嗟嗟子厚,而至然邪?自古莫不然,我又何嗟!人之生世,如梦一觉。其间利害,竟亦何校?当其梦时,有乐有悲。及其既觉,岂足追惟?
凡物之生,不愿为材。牺尊青黄,乃木之灾。子之中弃,天脱羁。玉佩琼琚,大放厥词。富贵无能,磨灭谁纪?子之自著,表表愈伟。不善为斫,血指汗颜。巧匠旁观,缩手袖间。子之文章,而不用世。乃令吾徒,掌帝之制。子之视人,自以无前。一斥不复,群飞刺天。
嗟嗟子厚,今也则亡。临绝之音,一何琅琅?遍告诸友,以寄厥子。不鄙谓余,亦托以死。凡今之交,观势厚薄。余岂可保,能承子托?非我知子,子实命我。犹有鬼神,宁敢遗堕?念子永归,无复来期。设祭棺前,矢心以辞。呜呼哀哉,尚飨!
柳州罗池庙碑
罗池庙者,故刺史柳侯庙也。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三年,民各自矜奋:“兹土虽远京师,吾等亦天氓,今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我则非人。”于是老少相教语,莫违侯令。凡有所为于其乡闾及于其家,皆曰:“吾侯闻之,得无不可于意否?”莫不忖度而后从事。凡令之期,民劝趋之,无有后先,必以其时。于是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四归,乐生兴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园洁修,猪牛鸭鸡,肥大蕃息,子严父诏,妇顺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条法,出相弟长,入相慈孝。先时民贫,以男女相质,久不得赎,尽没为隶。我侯之至,按国之故,以佣除本,悉夺归之。大修孔子庙,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柳民既皆悦喜。
尝与其部将魏忠、谢宁、欧阳翼饮酒驿亭,谓曰:“吾弃于时,而寄于此,与若等好也。明年,吾将死,死而为神。后三年,为庙祀我。”及期而死。三年孟秋辛卯,侯降于州之后堂,欧阳翼等见而拜之。其夕,梦翼而告曰:“馆我于罗池。”其月景辰,庙成,大祭,过客李仪醉酒,慢侮堂上,得疾,扶出庙门即死。
明年春,魏忠、欧阳翼使谢宁来京师,请书其事于石。余谓柳侯生能泽其民,死能惊动福祸之,以食其土,可谓灵也已。作迎享送神诗遗柳民,俾歌以祀焉,而并刻之。
柳侯,河东人,讳宗元,字子厚。贤而有文章,尝位于朝,光显矣,已而摈不用。其辞曰:
篇7
近年来,市面上将图配中国古典诗词的书多了起来,在这林林总总的出版物中,“尔今谁是出群雄”呢?新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名家绘唐诗画谱三百首》(以下简称《画谱》)集观赏、收藏于一身,熔名诗名画于一炉,确是出手不凡、独树一帜之作。
《画谱》选唐诗288首、画315幅,而这288首诗都是中国古代及现当代名画家自己选的。他们平时对唐诗吟诵不辍,久久涵泳,偶有会心,欣然命笔。画家们挑选最适宜入画的诗句,精心构思布局,精心设色作画,将创意与技术发挥到极致。这是一种发自内心要求油然而生的创作冲动,是得心应手自我陶醉的愉快劳动,迥非仓促应命临时急就者可比。
《画谱》中收录自宋代至清末的53位画家的170多幅作品、现当代的41位画家的130多幅作品。古代画家有赵佶(宋徽宗)、马远、仇英、石涛、任渭长、任颐等大家,现当代画家有齐白石、潘天寿、吴湖帆、徐悲鸿、刘海粟、贺天健、傅抱石、程十发、华三川、刘旦宅、范曾、戴敦邦等名家。他们的画风不同,所作诗意画自然呈流派纷呈、万紫千红之态。仅以现当代画家作品而言,其中有刘凌沧、王叔晖、任率英的工笔人物,所绘仕女秋波流慧,顾盼神飞;有刘旦宅、林凡、胡勃构思设色想落天外的诗意画,令人击节叹赏;范曾绘画的线条勾勒,简洁刚劲而又不乏韵致;齐白石的大写意,匠心独运;戴敦邦所绘《宿建德江》,境界全出;傅益瑶所绘《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清冷萧索;陈之佛所绘杜甫《绝句》,暖意烘人;华三川所绘《望月怀远》,画面上不见月亮,但满纸月色……这里只是随手翻翻,略举数例,远非《画谱》全部精华所在。
细品《画谱》编者的用意,也很有意思,他们特意在同一诗题下排列了多幅不同风格的作品。那些长诗如《长恨歌》之类,姑且不去说它,即使短小如柳宗元五绝《江雪》,也配了三幅图画:一是元人柯九思所画,远山近树,布局匀称;一是明人宋旭所画,雪山千仞,寒气满幅,一江斜出,孤舟独钓;一是今人傅抱石所画,寒江空阔无边,小舟独出江心。三幅画都让人领会到柳宗元的诗心。
篇8
唐圭璋、潘君昭在《论李清照的后期词》一文中说道:“在这首词中,作者的思潮是起伏不定的,情绪是对抗不平的,对目前的处境,她并没有表示甘心屈服。……全词虽然迫促愁苦,但仍流露出词人对生活的执着,以及不甘心走下绝望的心情。”[3]这段文字中“屈服”“不甘心”“绝望”等词语,非对李氏其时心境有细腻入微之把捉者不能道,特显评析者的精见卓识。可惜此文是综论李清照的后期词作,对《声声慢》之赏读因体例限制并未展开,是以论说未能深透。前贤之思虽微,但足以启发后学。笔者将沿此思路,依照知人论世的法则,结合李清照晚年的悲惨心境,勾勒出《声声慢》中情感流淌变化的轨迹,试为这首千古妙词提供一个新的理解角度。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而晚年的李清照是极为凄凉悲苦的。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金人大举入侵,北地烽烟四起。战火纷飞中,李清照跟随丈夫赵明诚携带大量金石文物逃难到了南方。三年后,赵明诚病死,李清照独自一人在江浙一带辗转漂泊,随身所带的金石字画等珍贵文物也在逃亡的路上遗失殆尽。不久,李清照又陷入“失节改嫁”的风波中,不仅受到世人的非议,还因牵涉一场官司险些入狱。幸好友朋搭救,逃过了牢狱之灾。这种撕心裂肺的痛苦让人流干了眼泪,也让人心生绝望,但是没有人愿意永远生活在痛苦绝望之中。依照一般人的心理状况,当苦痛极为深重浓厚之时,苦痛者自然想要排遣解脱。李清照的苦痛是如此的沉重,当那些令人泣血的痛苦压得她喘不过气的时候,李清照难道甘心就此淹没在苦痛中?不,她不甘心,也不愿意屈服于痛苦之下;她想要抗争排遣,试图自我拯救悲苦的灵魂,而这自救的心路历程在《声声慢》中有极明晰的展露。
开篇即是寻觅。寻觅正说明不甘心这种孤寂愁苦,想要找到一种依托,找回一些旧日的念想。但寻觅不得,反落得冷冷清清,复陷入凄凄惨惨戚戚之中。这已是秋天,这还是清晨,秋日的早晨最是冷暖不定、乍暖还寒。寻觅不得,心绪也是惨淡,喝酒吧!酒醉或许能忘却愁苦。三五杯酒下去,却发觉酒淡而愁浓,心中的苦痛不曾减去半分。喝酒不行,则举目望天,看能否从苍穹之辽远无边中获取一种阔大的胸怀来冲淡烦愁。可一眼望去,又见大雁。这大雁似曾相识,不禁又勾起对往日甜美生活的回忆,今昔对比,那份深重的痛苦又从心底泛起,悲愁又增添了几分。秋天的最美,赏菊吧,在菊之芬芳清香中陶醉一番也好,只要能将心头的愁苦压下去。天可怜见,原来秋意渐深,早已凋零满地,这份愁苦怎么排遣啊!没法子,干脆坐在窗边,把脑子放空,让自己发会儿呆,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就这样到天黑,只要熬到天黑就可以沉睡入眠,把一切烦恼丢下。可就在心绪慢慢平静下来时,偏偏下起了小雨。小雨滴答,打到梧桐叶上,更打在寂寞人的心里,搅人心神,让人不宁。此境此情,这愁苦分明是愈积愈深了。愁不胜愁、愁上加愁,最后喷薄而出的必然是一个大大的欲说还休的“愁”字。
依上所析,《声声慢》完整鲜明地呈现了李清照在绝望悲苦中试图排遣的心理路向:先是寻觅,继而喝酒,接着仰观,又是赏菊,最后发呆。这五步是层层展开的,前一步无效方转到下一步。但外在景物似乎有意和词中主人公的意绪做对,寻觅却落空,喝酒却酒淡,仰观却睹旧物,赏菊却菊谢,发呆却下起小雨。不甘寂寞愁苦而望排遣解脱,屡屡为之却一一落空。这愁哪里消解得掉?心中愁苦反而在每一次排遣失效后愈积愈深,层层累加。于是乎,从不甘心苦痛而一步步走到苦痛的泥淖中,词中的抒情主人公陷入更深更密的悲苦中。有一个论者的分析极为精当:“这首词在艺术方法上的主要特点,是把握了女主人公内在心绪和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了‘滚雪球’般的推进描写。女主人公的主观情感和心理活动的每一个波澜起伏,全与客观景物的更迭发生密切的配合,一句扣紧一句,一事粘连一事,在心境与物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矛盾的不断扩大过程中,把愁绪愈积愈浓、愈结愈大,最后达到难以遏制的地步,而使人有九曲回肠、愁肠百结之感。”[4]
一个绝望中的女子不甘于苦痛悲愁,不甘于绝望,意图摆脱消解乃至超越。可这份愁苦深入骨髓,外在事物不仅不能帮助化解,反而在化解失效后层层加深,致使抒情主人公陷入一种愁苦之极的境地。显然,就《声声慢》的内容来看,李清照的这次自救心路是失败了,而这又引发出一个问题:处于愁苦中的人到底能否排遣心中的苦痛?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在这篇短文中,我们不可能也不必全面解析之。不妨选择一个心境相似人物的自救之路来比照观察。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录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或可作为参照的例子。唐宪宗时期,柳宗元参与王叔文的政治变革,意在重振大唐。可惜变革失败,柳宗元被贬永州。对于一个胸怀壮志、欲济天下的士大夫来说,政治上的失意是人生极为苦痛的一件事。初到永州,柳宗元极为痛苦,内心“恒惴栗”,常“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心神恍惚,愁苦不堪。失意的他整日游山玩水,东走西看,试图以此来排遣心中的烦闷。永州山水虽多,但大都普通平常,无法盈其心怀,因此柳宗元还是郁郁不乐,未获解脱。在经历多次游玩寻觅后,柳宗元无意中发现了西山。西山之景,奇异怪特。游西山时,柳宗元“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极为畅怀,最终“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这心灵释然的过程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明白详尽的记载。当然,我们不能说柳宗元西山一游后再无悲愁彻底解脱,但至少在游览西山时,他的内心获得了极大的抚慰而变得安宁平和,这是毫无疑义的。柳宗元从“惴栗不安”到“冥合心安”,心中的苦痛在西山之游中得到排遣消解,因此文章的结尾处,我们能读出一种和解、一份释然,心灵也随柳氏一起高蹈超拔起来。柳宗元借西山排遣了个人的苦痛,柳宗元做到了,为何李清照不能?
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以笔者之学识暂无力详论之,但这里可以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笔者认为,李清照自救心路的失败,可能与李清照的女性身份有关。历代文人墨客,不得志者多矣,但迁客骚人们可以走南闯北,游历山河,或在风景秀丽的大自然中抚慰受伤的心灵,或在繁华热闹的都市中忘却一己的悲愁,排遣之法、解脱之径很多。如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所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喝酒不能解愁,那干脆就散发扁舟,自在逍遥去。但是李清照不行。一个女人,一个死了丈夫的寡妇,一个因改嫁风波惹出许多非议的嫠妇,晚年又穷苦潦倒,除了待在家中又能到哪里去呢?即使出行游玩,还得坐在车中,被帷幔所挡,又能赏些什么景?古代女子实在可怜,除了相夫教子,还能做什么?她们活动的空间太狭窄了。李清照丈夫已死,又无子嗣,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能困守在闺房庭院之中,看春去秋来,叹时光流逝,在悲愁浓苦的海洋中头出头没。绍兴五年(1135),李清照避难金华,寄居陈氏宅第,写下另一首名篇《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许多人激赏最后一句把无形之愁写得真切可感。其实这首词也透显出李清照化解愁苦的困窘。在这首词中,“闻说”和“也拟”特别值得注意。“闻说”意谓李清照知道双溪自然风光的佳美,“也拟”说明她想去那里游玩。但事实上一个寄居别人家的流子,哪能随便出游呢?因此终究不过一个“拟”字,出游是不能真正成行的。而双溪春好也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景致,这想象中的景致仅仅是幻象,又怎么可能消去作者心中那千斤重的愁苦?于是乎“载不动,许多愁”,愁,还是愁!
李清照另一首晚年名作《永遇乐・落日熔金》,也极有意味。词之结尾云:“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憔悴的李清照,头发花白,在元宵佳节也怕出去,只能待在家中,听人笑语。怕出去,既是不敢出去,也是不便出去、不能出去。如此这般,整日待在家中,困于楼阁,看来看去都是那些熟悉的物事。活动的圈子既然狭仄,得不到大自然景色的陶冶涤洗,心胸也难以阔大豪迈起来,所以李清照之词多婉约之风,多愁苦之音。由此观之,这一见解――李清照自救心路的失败,与其女性身份及处境有很大的关联,虽不中亦不远矣。
至此,我们可对《声声慢》的情感旨蕴作一总括。李清照晚年遭遇人生至痛,但未屈服自弃,依旧在抗争自救。《声声慢》一方面表现了浓烈的悲苦之情,另一方面在悲苦之下还潜藏着一种执着精神。李清照一次又一次地寻求寄托,力图摆脱愁苦,但为晚年生存处境所限所迫,最终落空,愁苦愈发深厚浓郁。然而这种愁苦不只是泣涕交加的情感悲痛,还有着抗争不屈的生命悲愤。我们在这悲痛且悲愤之愁中深深感受到李清照命运的不幸,是以同情她;也体会到她的执着不屈,是以又佩服她。就《声声慢》的内容来说,李清照的自救心路失败了。但孔子说“诗可以怨”,钟嵘在《诗品序》中对之阐发道:“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也就是说,创作诗歌可以疗救诗人悲苦的心灵。既如此,在写下这首词时,李清照内心那积郁的愁苦或许已得到了些许的宣泄和排遣,那么,从这个意义上看,她的自救之路又算得上是成功了。
参考文献
[1][清]陆以.冷庐杂识(卷五)//徐北文编.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51.
[2][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陈祖美编.李清照词新释辑评[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3:116.
[3]唐圭璋,潘君昭.论李清照的后期词[A].济南社会科学研究所编.李清照研究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4:78.
篇9
《黔之驴》这则寓言,讲的是一只驴被一个好事者带入贵州又放到山下最后被老虎吃掉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一切都起源于好事者的想法。如果好事者没有这个奇怪的想法,驴的命运就不会有这么悲惨了。说不定,驴仍然过着虽然平淡但属于自己的生活。
好事者突发奇想,把驴带入了贵州,却没有让驴去做它擅长的事情,这分明就是不识材、不会用材了!人家伯乐都可以发现驮车之马是可用之材,使驮车之马脱离大材小用的困境,而好事者却没有发现驴的长处,还觉得驴一无是处。这个道理,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道理上是一样的。
我想,柳宗元先生是要通过好事者告诫统治者们不要不识才,而是要用人之长。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他擅长的事情。只有让每一个人都去做他擅长的事情,才是人尽其才。
篇10
1.读课文,把握文意。
2.品细节,欣赏美景。
3.看背景,感受情怀。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青山绿水多妩媚”,山之磅礴,水之灵动,是自然的恩赐,也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折光。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看山山有情,赏水水有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清幽之境,让我们随他一起走进《小石潭记》,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看作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板书课题:小石潭记)
(二)讲读课文
1.指导诵读
随古人共游名胜,我们要走好两条路,那就是读准字音和疏通文意。
读书有三得:一要读准字音;二要读好节奏;三要读出情味。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录音,注意留心字音、节奏,初步感受流淌在文字中的作者的情感。
同学们听得很认真,现在可以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接下来请同学们分段朗读课文,男同学读第1、2段,女同学读3、4、5段,请注意读出节奏。
男生读得很流畅,字音都对,节奏也没有问题,情味――有一点点。女生读出了起伏感,情味也读出来了,声音很悦耳,不过声音――还可以大些。
2.初步感知
同学们再各自读一读课文,注意思考问题:文章哪些部分主要写景?哪些部分主要写感受?
是的,第1、2、3段主要写景,第4段主要写感受,第5段写的是附录部分。大家回答得很正确。
3.疏通文意
疏通文字,用现代汉语翻译文章,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同学们可以借助课文注解,联系上下文推断,可以和前后排同学交流,还可以举手问老师,先自行疏通、翻译课文。
同学们慧眼独具,行动积极,不仅找出了文中较难理解的句子,而且顺利解决了它们的翻译问题。现在我们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赏景探情。
(板书:赏景 探情)
4.赏景探情
(1)品味第1段
请同学们思考:第1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出小石潭的美?它们的特点各是什么?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是的,写了“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这是写的水声,特点是悦耳动听――“如鸣佩环”。
还有“水尤清冽”,写的是水清。(这里有一字用的很好,尤:很,特别。)
还写了小石潭的美,美在“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还美在“青树翠蔓,参差披拂”……
初步展现的小石潭之美,就已经让我们沉浸陶醉了,那再走近一步,我们来看看清冽的潭中,又有怎样的景致?
(2)品味第2段
请同学们读第2段,看看这段话写出了潭中鱼的哪些状态?突出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同学们找得不错,写鱼的句子有“空游无所依”“m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描写的是鱼的哪种情态?
对,游动时的状态。除此以外,还有对鱼的描写吗?
是,“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是说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静静地一动不动。这是对鱼的静态描写。
分析得很到位。作者分别描写了鱼的动态和静态,真的就是为了表现小石潭里鱼多吗?
这位同学说这样写是为了表现水清。请具体谈一谈。
很好,“空游无所依”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鱼儿在水里游,竟像是在空中没有凭依似的。“日光下彻”,写水可以一直照到潭底,把鱼儿的影子都印在石头上,鱼、石、影全都清清楚楚,足见水是多么清澈透明,突出了水的“清冽”。
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可是课文明摆着写的就是鱼呀,你们偏说是水?
是的,这是侧面描写,借写鱼的情态来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让我们一起朗读,边读边在脑海里涌现鱼儿或游动、或安然的生动画面,感受小石潭水的清澈透明。
(板书:水清 鱼灵)
(3)品味第3段
小石潭景美、水清、鱼有灵性,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古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石潭的源头活水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结合第3段,谈谈小石潭溪水、溪岸的特点。
这位同学描述得很好:溪水“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么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溪岸“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这里的小石潭水清、鱼灵、石异、树翠,真是一个旅游休闲的世外桃源,让人抑制不住地乐由心生。
(板书:石异 树翠)
看来,在作者的笔下“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此美景,按理应该乐不思蜀,而柳宗元为何却说“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呢?
请同学们关注柳宗元的生平经历。
柳宗元是唐宋散文家之一,他满腹才华,却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而被发配到了偏远的永州地区,做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司马。他不想把自己蜷缩在悲痛和无助中,于是他遍游山水,寄情抒怀。难怪有人说,读《小石潭记》,就如同品一杯淡淡的苦丁茶,清香在前,仔细品味却有一种悲苦,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全文,品味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作者凄怆、哀怨的心境。
(板书:乐由心生 凄怆哀怨)
(三)拓展延伸
最后,请同学们以导游的身份,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为游客介绍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处景。
(四)收束全文
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感到大家都是合格的小导游。是啊,小石潭清幽秀丽,它的一草一木、一石一鱼,都在柳宗元笔下,散落成字字传情的精粹,让人念念不忘。今天的学习之旅暂告结束,但大家对美文美景的感受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领会古人寄情山水、陶冶性情的潇洒,在欣赏美文中感悟人生。
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赏景 水清 鱼灵
石异 树翠 寄情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