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07 14:3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篇1

六年级的学生有自学能力,但不够强,教师需要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走进文本,阅读课文,品析文本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文章的表达方式。

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可以顺利地迁移和应用知识,从而实现课堂的翻转。

课前,我设计了《跨越年的美丽》在线导学自学卡,学生自主完成自学任务,教师登录平台了解并查阅学生的自学情况,为新课教学明确方向。在课上,我利用“潜能在线,在线导学,虚拟考场”学习平台,设计《跨越百年的美丽》探究学习卡,突出课堂的翻转,老师不是以“教授”为主,而以“启发”为主,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探索者。

过程一“自学反馈,交流评价”:反馈学生完成的自学任务,教师通过课前抽查学生作品,小结评价自学方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针对课前学生提交的问题,汇总梳理,当堂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二“当堂检测,能力提升”:为真正实现课堂的翻转,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教师设计《跨越百年的美丽》测试题,学生进入“虚拟考场”当堂检测,通过测试平台所显示的成像图,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在线诊断、师生评价,为教学提供依据。

过程三“学法指导,品悟美丽”:通过电子白板“屏幕播放器”交互功能调取微课视频,以“居里夫人提炼镭”片段为例,抓文中关键词句品悟居里夫人的美丽,学习作者“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道理”的写作方法。运用百度搜索引擎查找《说勤奋》,进行对比阅读,聚焦写法,巧用电子白板交互功能评价、小结,突破教学重难点。

过程四“学以致用,迁移写法”:充分利用多媒体“人机交互+网络互动+学科应用”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学习潜能,在学生对课文品悟的基础上,由读自然过渡到写,完成“迁移练笔”,实现读写结合。

过程五“整体回归,升华美丽”:教师创设情境,引读全文描写居里夫人美丽的句子,回旋读文,品悟美丽;教学时充分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遮屏”功能,提供给学生一个真实、生动的语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过程六“深层拓展,延续美丽”:利用搜索引擎工具寻找生活中具有“美丽”精神的人,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自学第五单元,进行群文阅读。“翻转”课建立了自主探究和发现平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的理解能力,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二、基于翻转课堂信息技术应用的创新点

(一)基于“微视频”实现高效的课堂辅导

微视频可以通过图像、声音等更直观的途径给予学生适当的感官刺激,如此一来,课文中的意境就变得具体而形象,学生的感受自然更加深刻。课上教师引入《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道理》的微课,通过文章对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的品析,让学生品悟居里夫人的“美丽”,学会文章的写法,以此突破难点。教师不是枯燥地讲解,而是借助直观、形象的技术手段,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微视频的直观播放,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文章的内容,而且有助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微课的翻转教学,可以构建有深度的语文课堂,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基于“在线检测”的“学习成像图”诊断课堂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要想了解学生做练习的答题情况,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逐个统计。“翻转课堂”所配备的在线检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这项任务。学生在“虚拟考场”完成相应的测试题并提交后,系统自动批改客观题的对错,计算每一道题的正确率和错误率,大大节约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

(三)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构建高效课堂

交互式电子白板既承继了黑板的优点,又有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交互式学习、启发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资源共享特性,可以为学习者创设直观情境、结构化情境、协作情境和创造情境,给教学的预设和生成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1.电子白板突出“遮屏”功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幕布功能可任意遮盖教学内容。上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品悟居里夫人的美丽,教师用白板笔把幕布顺序往下拉,使信息一点点呈现,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电子白板突出“写画”功能,给予学生美好的体验。书写的交互功能可以让教师和学生随时能够在白板上操作,并通过标记和书写来说明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对比阅读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请学生调用无源感应笔写下自己的阅读体验,并标注。电子白板的使用,实现了课堂的高度互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愈发强烈,他们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开动脑筋,充分发挥了潜力。

3.电子白板突出“媒体功能”,造就生成式互动课堂。教学时可以运用电子白板的媒体功能,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让学生关注文体特点,指向表达,教师通过媒体播放器调取微视频,使学生通过微视频的学习掌握文章的写法。

三、教学成效分析

(一)“可视化技术”化抽象为形象

运用可视化技术将知识转化为视觉形式,降低了认知的难度。课前教师设计《跨越百年的美丽》“在线导学卡”,以“美丽”为主线设计六大环节“自学反馈,交流评价;当堂检测,能力提升;学法指导,品悟美丽;学以致用,迁移运用;整体回归,升华美丽;深层拓展,延续美丽”引领学生探究学习,用文本、图片和图形来呈现概念之间的层次关系,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思考问题,做到“高效学习,突破难点”。在人机交互可视化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在线学习卡、学习成像图,形成一种新型的积极教学平台,体现“先学后教”的课堂翻转,将课内外教学环境融合为数字化系统性空间。思维导图让操作环节简单明了,使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自学能力明显提高。

(二)“人机交互+网络互动”化单一为具体

1.问题疑难在线反馈。学生根据《跨越百年的美丽》课前自学卡的要求,完成自学任务,写下自己的自学收获并提出问题和困惑。这种形式课堂的翻转,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上传平台,教师通过查阅梳理学生问题,以学定教,确定新课教学目标并解决问题。

2.学习成果在线欣赏和评价。学生通过微课的学习,掌握“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一个道理”的文章写法,进行迁移练笔。在传统课堂中,学生只能欣赏最后展示的一两件作品,而翻转课堂利用导学卡的优势可以实现在线互动,让他们看到同学的所有作品,还可以对同学作品进行评价、点赞,针对同学们的练笔内容提出修改意见。欣赏的同时,学生还可以学习优秀作品的写法并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评价、元认知等高阶能力。

3.师生互动在线交流。传统的课堂教师只能一对一地评价、交流,但是在翻转课堂,教师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可以将自身的教与学生的学同步,及时获知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及时获取学生学习需要的信息,从而诊断课堂,实现教学的及时交流。

语文课堂学习的是母语的运用,这一特点使语文教学更适合使用“翻转课堂”这种形式。将“翻转课堂”运用于语文教学,并不能简单套用理科“翻转课堂”的方法,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探求具有语文特色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曲茜美,缪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学习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3).

篇2

各位参评老师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游刃有余,让人钦佩。听他们讲课,那真是一份享受。细细品味,他们的风格虽然迥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全身心地投入,用满腔的激情在课堂上掀起滚滚浪潮。

这次活动既是对温儒敏教授《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和吴忠豪教授《期待“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的深刻解读,又是对如何教语出了引领和示范,使大家在研修后对语文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领悟,是一场及时雨。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对一堂好的语文课的评价有过这样的观点,他说:“评课就是嚼课,好课必能嚼出好味。”“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第二味是‘人情味’;第三味是‘书卷味’。”现在笔者尝试套用这“三味”和大家交流一下听课体会。

一、巧借方法,彰显语文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夏老师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这堂课的语文味主要表现在 “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她重点让学生体会居里夫人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通过男女声合作读居里夫人和其他人的做法不同,让学生体会到对比写作方法的好处。抓住“终日”“烟熏火燎”,让学生感受到咬文嚼字的魅力。在品读“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中,夏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成吨和0.1克这组对比悬殊的关键词,将对比写作方法再一次巩固,并指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去品读句子。

岳老师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的语文味主要表现在“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章所表达的观点,一语中的,“以后写演讲稿时就可以这样写”体会演讲稿的结构。再紧紧抓住演讲稿的目的是打动听众,让学生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那一段,让学生在读与想、体会与理解之间,一步一步地理解了演讲稿这种文体。同时,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段,总结出本文比喻、拟人及反复的写作手法,最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手法写出自己的心声,让双基训练落到实处。

谷老师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中的“自主学习反思卡”让学生学习有的放矢。在预习中解决生字词和理清文章脉络,无疑为课堂教学减轻了负担。抓住文章讲的四件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讨论。看似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但手中的那根“风筝线”却攥得紧紧的。平时总怕学生预习课文时遗漏需要预习的内容,谷老师的自主学习反思卡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自己把预习的成果反馈在卡片上,不仅教会了学生课文,更教会了学生怎样学课文。

二、适度煽情,悟出人情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主要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要以人为本,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赏识其个性……”而这“人情味”要通过“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来展现。

夏老师在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感受人物精神之美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抓关键词、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句子的方法,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体会由四个“变成”组成的排比句,通过教师的引读、分批学生的朗读体会排比句内在的逻辑关系,通过分组递加的方法朗读,声音的渐强效果很有震撼力。在课的结尾处点出这种美丽是跨越百年、千年的、万年的,是一份永恒的美丽。这种高贵品质难道不是一种美吗?“美丽”的含义挖掘出来了,人生的价值铭刻学生心中。

岳老师从资料的补充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非比寻常,尤其是“春天是大地怀孕的季节,印第安人在这个季节不穿鞋子,怕伤害了大地母亲娇嫩的皮肤”,这样的资料补充让学生明白了他们对土地的感情,是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相比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这样热爱土地却又把他们转让出去,因为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离开就是热爱”。让这份悲伤的深情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另一方面,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通过配乐并不同形式地读,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当谷老师出示那《城南旧事》片段时,学生们不仅仅是在看,而是在内化一个个细细的瞬间。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又反复吟诵的“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这如一个不断往复呈现的旋律主题,覆盖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笑谈趣事中,品悟“一去不返”的无奈和伤感。尤其是最后“听听‘林海音’的心声”的那段配乐录音,使学生的情绪和文本的情绪到达了水融的地步,这时,学生的朗读入情入境,将课堂推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三、简约大气,秀出书卷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儒雅、从容、含蓄、纯正;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

篇3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

1.无疑而问,虚假的问。虚假的提问主要指教师在设计教学语言的过程中不够严谨,一堂课往往出现许多看似问题的问题,却无须学生具体回答或根本无法思考。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教师揭题导入的问题为:“同学们,你们认识居里夫人吗?你们对她了解多少呢?谁来介绍一下?”一上来就三个问题,学生到底回答哪个呢,最后落实到介绍居里夫人生平上。实质上,这三个问题都很虚假,不如直接介绍居里夫人。很多教师往往会出现这样的自学提示:“请你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并划下感悟最深的语句,说说你有什么感悟?”细想一下,这边读边想对于学生来说难度系数很大,他们既要解决生字新词,又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要判断哪些是老师需要的语句,还能有感悟吗?真正能好好阅读的恐怕没几个学生,时间上也不允许,这样的问题形同虚设。

2.目标缺失,杂乱的问。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没有通盘的考虑,对一堂课应提几个问题以及为什么要提这些问题缺少深入的思考。课堂提问的目标意识不强或设定目标不清,如我自己在教学《凡卡》一课时,教学到文中一段专门对莫斯科的描写,我提了个问题:为什么凡卡不愿意待在这样的大城市中,而宁愿回到乡下去?我当时考虑到的这个问题的切入是为学习描写凡卡回忆乡村生活中的快乐的片段做准备的。我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知凡卡和爷爷在乡村里的快乐生活。但后来我发现其实凡卡不愿留在大城市,真正的原因是他缺少亲人的关爱。而我当时只是把这个问题当作课文情节导入,没有进一步深化,把一个过程性的问题简单等同于结果性的问题,导致课堂提问没有深度,流于肤浅。

3.约定俗成,无趣的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鼓舞学生去获得认知和技能的一种力量,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动因。而一些教师教学中往往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上课思路,课堂教学过程几乎一致。所提课堂问题都约定俗成,有些问题学生都能背下来了,比如,教学新课时教师必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教学生字词时必问,“某某词语是什么意思?”等等这种程式化的课堂提问已经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教师的课堂提问学生昏昏欲睡,学习状态非常消极。这是教师懈怠教学提问技巧导致的课堂松懈。

4.重教师提问,轻学生质疑。在日常教学中,常常出现两种极端现象,一是教师提问太多,林林总总,不计其数,满堂问,问满堂。二是学生提问太少,常常是一堂课下来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不能将课堂提问视为自己的专利,而让学生学“答”,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从而造成中国学生越学越没问题。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美国学者布鲁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常常是按照老师问学生答的反应模式进行的。这正是我们课题提问中最大的误区。

二、应对小学课堂无效提问的策略

1.以生为本,精心预设提问。“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精心地预设提问是有效的课堂生成的前提。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一切从生本角度出发,在教学前了解学情,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去考虑提问。一位教师在《舍身炸暗堡》一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炸暗堡非用手托不可吗?还有其他办法吗?学生由此提出许多设想,有说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但马上被其他学生否定,因桥太高,炸不掉;有说在桥壁上凿个洞放炸药包,又有学生马上否定因为没工具也没时间。学生在不断的设想与否定的辩论中最后真正意识到什么是“舍身”。显然从学生的角度设计的问题乐于被学生接受,他们更会积极地参与,这样的教学效果比教师强行灌输有效且生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