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6 14:5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揠苗助长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寓言故事 教学实践

寓言故事指的是那些通过简短精悍的文字来表达一个做人处事的道理。寓言故事是我们都不陌生的,古今中外,寓言故事在文学史上都有一定的代表作,比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伊索寓言》、《掩耳盗铃》、《揠苗助长》等。伊索寓言的教学对象一般为小学生,因为寓言跳不出故事的框架,而对故事存在着强烈需求的往往是心智还不健全的小学生,毕竟对于中学生来说,童年的告别也让他们与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告别了。因此,作为小学语文里面的一个独特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是教师教学反思的一个重中之重。寓言故事在篇幅上是比较短小的,而这就给学生理解故事内涵带来了一定的不便,而寓言故事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故事里面的道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寓言故事的教学困难来进行教学设计

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寓言内容

正如前文提到的,一般的寓言故事在篇幅上都是比较短小精悍的,它不像学生日常阅读的一些课文一样在字数篇幅上比较长,它通过概括性的语句,亦或是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将整个故事所要表达内容和意义表达出来。寓言这样的篇幅文字形式,就给学生的课文理解和学习造成了困难。针对学生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进行课程安排设计时,要注重寓言大意的疏通性讲解,从而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理解寓言中所要表达的内涵和意义。毕竟,如若学生对于寓言所要讲述的内容都不能理解知晓,那么,他对这篇寓言故事的学习是不成功的。那么,教师要如何去疏通文章大意呢?教师可以通过关键字词的解释,固定语句的阐释讲解来进行,例如,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教师可以通过对“揠苗助长”这个名字来进行阐释,揠苗助长首先是一个成语,用以形容那些急于求成而违背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或事,“揠”,又通“拔”,“提、拉”的意思,苗“禾苗”,“助”帮助,长“长大、生长”,揠苗助长字面意思就是通过提拉禾苗来帮助禾苗生长。《揠苗助长》的内容大致为: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二、通过生活实际,来让学生体会寓言故事内涵

寓言虽然篇幅短,字数少,但它要表达的故事内涵绝不输于那些篇幅上,字数多的文章。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道理和内涵往往简单易懂,但又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又会经常去犯错的地方。寓言故事的存在的一个重大意义,就在于它对于人的一个教育意义,尤其是对小学生、儿童、孩子的思想启蒙意义。寓言故事所要表达的内涵往往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比较贴近的内容,比如《揠苗助长》是关于农民种农作物的故事,《掩耳盗铃》是小偷偷东西的故事,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里都见到过,亦或是遇到过的事情,因此,对于寓言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来进行教学,比如教学《掩耳盗铃》时,可以让学生反思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犯过与故事中小偷类似的错误,比如偷吃了零食却忘了擦嘴巴;说完成了作业,却不见把作业交上来,等。

三、注重扩展性延伸教学

小学语文课本里所涉及到的寓言故事往往是有限的,因此,寓言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也是有限的,基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给学生做一些延伸性的教学,比如给学生推荐一些寓言故事书,比如《龟兔赛跑》、《自相矛盾》、《农夫和蛇》、《会飞的乌龟》、《北风和太阳》、《农夫和金鱼》、《东郭先生和狼》、《混水摸鱼》、《狼与逃进神庙的小羊》、《狐狸和樵夫》。此外,还可以改写寓言故事。改写寓言故事的教学环节,可以根据寓言故事的寓意具有深刻的教训性、角色少和形象夸张可笑的特征设计。例如,《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讽刺老虎的凶残、愚蠢和狐狸的狡猾、仗势欺人的可恶行为。因此,利用寓意的多面性可以在故事中增加角色,给人以更多的教育。如在小动物看见老虎来了纷纷逃走时,一只犀牛来了,它建议老虎站在旁边观看,让狐狸自己向前走,结果老虎恍然大悟。因此,可以根据自发的寓言故事编写和设计,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寓言故事的叙述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总结】

寓言故事是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的,它对于健全学生的任何,启蒙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思考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对故事大意的理解,要求学生对故事能够有一个好的掌握,从而让学生在故事中真正的做到东西,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得过且过。

【参考文献】

[1]苗增科 寓言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课外语文,2012,16:12。

篇2

关键词:轻松;和谐;新型;语文课堂

新课程改革要求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成果。

那么,如何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放下架子,亲近学生,营造轻松氛围

罗杰斯说:“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应是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互动关系。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教师应放下架子,亲近学生,努力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的课堂应是为学生设计的。只有转变了观念,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创设积极探究的思维参与,营造和谐氛围

课堂是师生生命经历的重要场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态度,把握有利时机,运用有效策略,使师生互动有张有弛。课堂有了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才会绽放,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才会不期而至。例如,教学“横看成岭侧成峰”这句诗时,我把阅读的第一棒交给学生。你怎么读,怎么想,这是你的权利。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我以为……”“我能不能这样说……”“我想……”“我补充……”“我不同意……”。只有了丰富多彩的“我”,课堂才是美丽的。这样,整个课堂学习研究的设计关注的是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教师是在学生已有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在学习时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感受和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整个课堂以问题为载体,实现了学生带着自己的见解与问题,走进教师建构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情景中。这样,教师就能灵活地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教学资源,集中力量,重点把握,攻破疑点。疑点解决了,整个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新型的课堂

首先,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一方乐土。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其次,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除此之外,还要教会他们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学生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篇3

键词:第一成长期;化学教师;追求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8 002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教师的第一成长期及特点

按照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一个教师历经职初的懵懂、模仿和适应,具备了较为扎实全面的教学基本功后,强烈希望建立自己的教学能力,将进入对教学的主动探索阶段,教学水平呈高速发展态势,我们将此阶段称作教师的第一成长期。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费斯勒(Fessler)教授提出的教师生涯循环论认为,处在能力建立阶段的教师,努力增进和充实与教育相的知识,提高教学技巧和能力,设法获得新的信息材料、方法和策略,都想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体系。

国内学者认为,教师经历上岗适应期(或称作角色适应期)后将进入快速成长期(或称作主发展阶段),从发展速度看,30岁上下是最高点。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第一成长期教师教龄集中在3-10年,年龄一般在26-35岁之间。他们注教学情景,努力寻找教学资料和教学方法,教学比较成熟,处于确认与渴望变革之中。善于接受与吸收新观念,积极参加教学研讨会,有较为强烈的继续进修与深造愿望。

2 第一成长期化学教师的专业追求

2.1成长目标

全面发展教学基本功,精心设计完善教学,形成教学技巧,初步具备教育研究能力,加快实现教师生涯的第一次蜕变,成为优秀青年教师。

2.2专业追求

2.2.1教学设计的完善

历经适应期教学实践,教师的知识结构逐渐丰富,对中学化学教材内容比较熟悉,但教学设计往往难以超越教材,因此,完美的教学设计成为教师的强烈追求。以下3方面是此阶段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1)问题情境的创设。高质量的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化学问题情境应具备3个要素:未知的化学事物(目的),思维动机(如何达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觉察到化学问题)。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创设高质量问题情境的能力,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使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能力基础,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笔者在原电池(必修)教学中,设置下列问题情境:①展示干电池(1号、5号、7号等)、纽扣电池、铅蓄电池、摄像机电池、手机电池等实物,提出问题:它们的电流从何而来?②利用导线、灵敏电流计、钥匙(铜质、铝质)、西红柿,演示制作水果电池。为什么可以产生电流?③按下列3步骤进行学生分组实验:Cu片、zn片分别插入稀H2SQ中;cu片、zn片平行插入稀H2S04中,并用导线连接;cu片、zn片平行插入稀H2SO中,并用导线连接灵敏电流计。提出系列问题:cu片、zn片分别插入稀H2SO4中,有什么现象发生?当cu片、zn片用导线连接后,现象有何变化?连接灵敏电流计后有什么现象?这个装置可以产生电流,可以把它称作什么?在Cu-Zn-H2SO4电池中,zn为什么会逐渐溶解,cu上为什么会产生气泡?化学反应是怎样进行的?④教师演示用氢氧燃料电池原理装置播放生日贺卡、播放宇宙飞船上氢氧燃料电池提供电能的视频,氢氧燃料电池的电流从何而来?设计意图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电池的展示、水果电池的制作,拉近化学和生活的距离,使化学学习发生在真实的问题隋境中,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通过分组实验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化学科学素养;通过氢氧燃料电池的用,加深学生对原电池的认识,拓宽的视野。贯彻必修模块“生活(生产)化学生活(生产)”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基础化学素养。

在原电池(选修)教学中,笔者设计如下问题情境:①演示Cu-Zn-H2SO4电池产生电流实验,提出问题:C2上为什么会产生气泡?zn上为什么也产生气泡?②zn上产生气泡,对原电池产生电流有无影响,为什么?③怎样可以避免zn上产生气泡?④实验演示增加盐桥的Cu-Zn电池中,锌片上不再有气泡产生,为什么?设计意图是:从必修模块进行“原电池”教学时引导学生注Cu上产生气泡,转移到zn上产生气泡,引发学生思考,逐步转入对盐桥的认识和讨论深化原电池原理的学习,以实验探究和问题探究落实选修模块“生活(生产)或必修模块问题一化学一问题解决”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方法。

同一教学内容的两种问题情境设计不同,源于模块教学要求的不同和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

(2)课堂教学的预设。一个成熟教师的备课不仅有科学的教学设计,还要有对教学的预设,以应对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如:重难点知识突破时一种方法不行,应该换用哪种方法;学生讨论出现卡壳现象的可能原因及调整方案;化学实验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补救措施,等等。只有这些内容的真正落实,才能保证备课的效益;也只有这些内容的真正落实,才能换来教师在课堂上从容自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化学实验功能的开发。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如果缺少了实验,化学教学将会失去色彩。整合不同版本教材实验,挖掘学校、家庭实验资源,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是对化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实验经验的积累,实验的改进,新实验技术和手段(如手持技术)的应用探索等,都是极富魅力和挑战的课题。如果能够积极尝试,不仅可以开拓自己的教学空间,还可以铸就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2.2教学技巧的提升

青年教师要想站稳讲台必须具备娴熟的教学技巧。化学课堂导入技巧、课堂提问与作答技巧、突破难点的技巧、有效课堂组织技巧,等等,涵盖着课堂的方方面面。青年教师只有善于学习他人,才能形成教学技巧;青年教师也只有结合自身优势,才能实现“外在技巧”的内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技巧。而这一切,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付出汗水,用心揣摩。

2.2.3教学经验的积累

(1)建立个人教学档案。搜集、整理别人的教学资料是获取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之一。20世纪90年代电子设备相对落后的条件下,笔者手抄、复印了大量《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杂志刊登的教学设计、教学论文,并按照自己的习惯进行分类、编制目录、采用档案袋管理,极大的方便了教学,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升,这些资料至今还保存在书橱里,依然是我教学的重要资源;进入21世纪,我曾利用Excel整理订阅期

刊上的教学资源,建立目录和内容简介,查找起来更加便捷;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丰富,现在建立电子教学档案成为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我的化学教学资源库日渐完善、更加实用。平时上课,相同课题的教学设计可以直接参考;遇到上公开课、研究课时,阅读别人的教学设计,借以激发备课灵感;研讨会交流发言或进行教学研究时,选用别人的资料可以支撑自己的观点,丰富谈话内容。且不说节约了很多宝贵的时间,最重要的是在资料的整理与使用过程中,能够走进他人的世界,更好地理解智者的教育思想,增长自己的教学智慧。

整理自己的教学资料是升华直接经验的过程。个人教学资料范围很广如课本、备课本、听课本、读书笔记,等等,处处留有你成长和教学的痕迹,是你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备课本,可以作为新一轮教学的直接参考,若将不同时期的备课进行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教学观念变化的轨迹,提炼教学思想。笔者曾对比自己在1990、1995、2000年三次执教“原电池”的教学设计,撰写了“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一一三次执教‘原电池’的实践与思考”,对自己10年教学理念的变化和以后的教学方向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此文发表在《化学教育》2005年第10期上。

(2)书写教学反思。反思的重要性容易被教师所认识,但要坚持写教学反思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学反思仅仅停留在思考层面是肤浅的,只有流露笔端、跃然纸上,才能深化认识、提升水平。青年教师应坚持每节课写课后反思,每周写教学周记,最好能做到每天写教学日记。教学叙事是最适合教师、最容易写好而又最有效的教学反思形式,也最适合第一成长期教师书写。值得说明的是,此阶段教师处在教学技能的完善和教学技巧的提升时期,教学经验有一定的闭锁性,教学反思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策略方面,才是最有效的。

2.2.4科研能力的开发

“教师即研究者”的观点已经被学术界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同,对于教育科研能力,开发越早对教师成长越有利。“小课题研究”以“贴近教师生活、着眼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研究周期短、结题自由、成果灵活多元”等特点,成为教师喜闻乐见的教育科研新形式,它针对教师个体,关注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反思与行为跟进,关注教师自身问题解决与经验提升,成为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诸如“与物质的量相关的概念学生为什么不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学生为什么出错”、“有机化学知识的入门难点在哪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咋这么难”等教学问题都可以作为“小课题研究”的选题,“小课题研究”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适合青年教师学做研究,一定尽早进行尝试。

3 第一成长期化学教师容易出现的问题

3.1急于求成

处于第一成长期前期的教师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急于求成。这表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例如,有的教师因“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我用心讲过3遍学生仍昕不懂”而发火,有的教师因“已经是第5次做分组实验,学生的操作还是一团糟”而懊恼,有的教师为“我很努力,教学成绩也不错,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荣誉”而郁闷……教学是“慢”的艺术,教师成长也是“慢”的过程,必须遵循规律,不能揠苗助长。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科学规划自己的专业发展,按照“大”“小”呼应,“远”“近”结合的原则,做好学期规划和主题规划,避免成长过程中好高骛远、急躁冒进的不良情绪侵袭,在一步一个风景的愉悦欣赏和自我激励中,走近精彩的教学世界。

3.2迷失方向

篇4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9-0063-03

观摩了江苏省第二届小学品德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后,笔者对教学设计有了再思考和再认识。

教学设计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形成的一项现代教学技术,现在早已成为我们教学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把各个教学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我们可以浓缩为3个问题:为何教?教什么?怎么教?

为何教:明确我们的使命

此次教学设计环节中,组织者特意给所有参赛教师提供了课程标准。这一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却是无声的引领。因为,当下的品德教材是一纲多本,无论是哪一个版本,都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课程标准是本,是源,是魂。

这节课为什么要上?它的意义何在?我们应该到课程标准中去找寻。

本次教学设计的内容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我爱爸爸妈妈》一课。这节课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内容(见表1)。

表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所涉内容

仔细研读,我们可以从中提取出两个核心概念:心、事。心,乃关心也;事,乃行动也。有心就愿做事,行动是我们对父母的无声报答。

由此,教学目标的拟定、教学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的确定也就水到渠成了。

图1 课标指导下的目标、重点、难点图

那么,这篇课文的定位何在?这时我们就应该去研读单元框架了。

《我爱爸爸妈妈》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爱我家》的第2课,前一课为《说说我自己》,后一课是《幸福一家人》,不难看出,这是一个由内而外、逐步扩展的过程(见图2)。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就应该紧紧围绕“我”与“爸爸妈妈”展开,切不可涉及家中其他成员。由此,单元框架帮助我们明确了教学边界。

图2 《我爱我家》单元逻辑关系图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首次旗帜鲜明地提出:“培养公民的良好素质”是德育的目标之一,首次厘清了“品德”与“公民素质”的关系,那就是“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作为品德教师,我们任重道远,使命神圣。只有明确我们所上的每一节课是达成这一宏大目标中的哪一个节点,搭建哪一级阶梯,才能在课前运筹于帷幄之中,课上决胜于千里之外。

教什么:转为编者的视角

教什么?这好像是个挺幼稚的问题,当然是教教材。新课程改革后,我们对教材不再顶礼膜拜,奉若神灵,而是真正将其看作范例、拐棍、话题,让其为我所用了。可是,我总觉得,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一环,那就是站在他者的角度审视教材。这个重要的“他者”就是编者。

当下的品德教材一纲多本,但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教材,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紧密围绕课程标准编写的。只是不同的编写团队,有着不同的思考抉择而已。作为教师,我们固然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但也不能完全抛弃编者的思路。就以《我爱爸爸妈妈》一课为例,我们试着揣摩编者的编写意图(见表2)。

表2 《我爱爸爸妈妈》编者编写意图表

稍加梳理,编者的良苦用心立即显现:从整体上看,前3个环节围绕“爸爸妈妈爱我”展开;后3个环节体现“我爱爸爸妈妈”。在教学时间上,应该是前少后多;在教学比重上,则是前轻后重。关照细节,本课环节3“碰碰车”的用意是突破教学难点:区分“溺爱”与“真爱”;环节4“交流会”是突出重点,因而,这两个环节是本课教学的中心所在。

把握了这一基调,我们再来进行创造,就有本可依,有章可循了,就不会出现以下几种现象。

1.原地踏步式。

师:讲述故事《小兔和小兔妈妈》。

师:(出示书中照片)爸爸、妈妈在干什么?

师:(出示教师全家福)讲述自己的父母如何关爱自己。

师:你们的爸爸妈妈是怎么爱你的?

教师出示自己全家福的这一设计,的确别出心裁,她是希望此举能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通过现身说法进一步激活学生的记忆。可是,这一设计与前后两个环节的目标是同一的,完全是原地踏步。更何况,这里并非本课的中心,讲述故事、书中照片已经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引起学生反观自己的生活,回忆父母的关爱了,此时再添此一笔,实有头重脚轻、画蛇添足之感。

2.喧宾夺主式。

(出示:“碰碰车”中的两幅照片。)

师:在你的生活中出现过吗?当时怎么想的?现在会怎样做?

师:小调查: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父母爱吃什么?你为父母做过哪些事?

教材“碰碰车”环节提供的两幅照片,其实是两个道德两难话题:男孩已经有多辆汽车玩具,但还要买;请爸爸来帮忙完成作业,爸爸不同意。这两件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也是颇让学生们困惑的,他们总认为这是父母有意刁难、不爱他们的表现。如果简单地用“你生活中出现过吗?”等问题一带而过,实际上就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失去了辨析的作用。此处完全可以放慢脚步,仔细倾听学生们的见解:如果你是妈妈,你会怎么做?这位妈妈爱孩子吗?为什么?

3.颠三倒四式。

(出示视频《爸爸去哪儿》片段:游泳时,爸爸为女儿推开木盆。)

师:(出示《爸爸去哪儿》照片)在这档节目中,有没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情节?你想到了什么?

(出示儿歌)齐读。

暂且不说我们面对的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教师如此提问,是否难度过高。我们就看儿歌,编者将诵读角的儿歌放在第5环节,并不是要展现爸爸妈妈爱我,“我是一只小鸟,在两棵大树间快乐地飞来飞去”,描绘了儿童在充满爱的家庭中幸福成长的景象,正是因为彼此深爱着对方,正是因为父母爱我,我也爱父母,生活才如此美妙。没有任何铺垫,直接放在教学开篇,就显得揠苗助长、急于求成了。

教育家夏D尊先生曾说过:“教学书专为学习而编,所记载的只是各种学科的大纲,原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著作,但对于学习还是有价值的工具。”毫不夸张地说,有限的教学素材凝聚着教材编写者的心血,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丰厚的哲理,我们只有转化为编者的视角,才能真正走进教材,读懂教材,进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将教材重塑为属于自己所教学生的学材。

怎么教:卷入真实的生活

刚开始,我总认为教学应该是卷入儿童的生活,但如果这样界定的话,我就硬生生地将儿童的生活从充盈的现实生活中剥离了出来。培养公民素养,怎能仅仅立足于儿童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卷入真实生活。

教材中的“宝典箱”提供的是《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出必告,反必面。”有的选手简单为之:教师解读,全班诵读,而有的选手则做了精心设计。

1.拓展提升型。

师:你们为父母做过哪些事?(指说)

师: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师:我们还可以这样做(出示《弟子规》,自读,指说)

师: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举动,也是在关爱父母。

课堂应该像“登山”,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怎样做才是关爱父母?教师从儿童个人已有经验出发,进而拓展到他人经验,再引申到古人的生活智慧,由己及人,贯穿古今;从耳熟能详的问候、捶背、洗脚,到看似简单却极易被忽视的安静倾听、快速反应、行动敏捷,既大处着眼,又微察秋毫。向宽处拓展,向深处挖掘,可谓匠心独运。

2.归类分析型。

师:(出示交流会的两幅照片)让我们一起行动,带上魔法感应器,去寻找魔法语言、魔法行动。(指说,板书)

师:(出示《弟子规》)这里的魔法语言、魔法行动分别是什么呢?(每组一句,交流讨论)

师:这就是爱,这些都是爱。

品德教育重言还是重行?毋庸置疑,言行一致乃最高境界。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注重语言的表达,而忽略了行动的指导。这位教师就以寻找魔法语言、魔法行动的方式,让学生分类归纳:这样的话语温暖人心,这样的举动感恩于行。短短3个字“出必告”,内涵极为丰富:告诉出去的事由、告诉外出的时间、告诉所去的地点,这些都是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大家分享的。品德教育的根就该深深地扎入真实生活。

3.操作演练型。

师:我们3人小组就是3口之家,1号小朋友是爸爸,2号小朋友是妈妈,3号就是这家的宝宝。宝宝们会怎样关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演一演,好不好?(每组有一个信封,内有一个选自交流会和《弟子规》的情景,各组自由创编,指名表演。)

师:(采访学生)你为什么这样做?

师:(采访父母)你们现在的心情怎么样?

师:(采访其他同学)你们还会怎么做?

《品生》《品社》课程标准都特别强调“活动性”,强调“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果只是坐而论道,只是日复一日地进行“项上运动”,我们的德育还是没有走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一怪圈。只有让课堂成为训练场,让所有儿童都成为运动员,走上跑道,生龙活虎地奔跑,才能超越经验,明了并言说行为背后的道理,才能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改变、有所提高。

篇5

关键词:中职田径;教学创新;问题探究

田径运动属于公共体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占有很大比例,而且还是其他体育项目的基础。在体育素质教育当中,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激发其对生活学习的激情,提高不同学习阶段的意志力,养成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帮助学生培养出宠辱不惊、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但是传统田径教学却在教材内容上有一些缺点和不足,比如:内容太过简单,教学模式缺乏新意,教学的考核模式不尽合理等。要弥补好上述缺陷,就要跟上时展脚步,于田径教学当中采取新式教学法,从而提升学生素质,锻炼学生的身体以及意志力。

1中职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落后

中职学校当中,田径课程一般都选用了必修或选修的模式实施,而事实上,许多教师都关注学生的技巧、动作等方面的学习情况,但对学生的运动能力缺乏重视,造成学生总体素质的提升受到阻碍。而且中职学校对学生的田径教育培养并不是为了竞技,所以,形成了老师学生都对田径运动的教育产生一种较为随意的态度,无论是在课堂上的学习还是在课下训练,都不太认真对待,甚至在田径教学的考核中,老师为了保证学生的及格率故意放水,使学生在田径运动中成绩越来越不理想。这种陈旧观念严重制约了田径教学的顺利进行,虽然有些中职学校进行了课程改革,但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没有随着课程的改革而更新,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还是在沿用旧思想、旧观念。使学生在课堂上单纯参与了一部分相对枯燥的耐力练习,却没有接受到足够的专业性教导。这样一来,学生的自我发展就遭遇了瓶颈,并且积极性很难获得提升。有的老师在教导时,也并未结合学生在各方面的个体差别而实施,于是学生的素质提高受到影响,导致教学效果停滞不前。如若长期这样发展下去,就肯定会使得学生积极性大幅度下降,这对于田径教学的效果来讲也是十分不利的。

1.2教学主体模糊

有一些老师在设定教学策略的时候,单纯注重自己在课堂上发挥的效用,但却忽视了将学生当作主体的概念。这样就难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生理、心理状态等,只是安排学生被动接纳知识并实施技能练习,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就容易让学生在练习田径时,习惯于被动吸收知识,如果学生主观能动性一直不能发挥出来,而教师也没有积极发掘学生的潜能,那么自然得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还有上课时间也会受到局限,学生的练习时间明显不够,所以也掌握不到动作的具体技巧等,老师教学的速度很快,学生感到学起来吃力,甚至出现了力不从心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效率自然也跟不上节奏。而有的老师也对学生的身体情况考虑不足,甚至采用了揠苗助长的方式,违背了学生自然发展的规律,导致学生压力过大,乃至于衍生出抵触心理,这对田径教学效果也是没有益处的。

1.3理论教学缺乏,教师的能力不足

在当前的田径教学中,不少教师轻视了对理论知识的教学,并且单纯认为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其余文化生而言更弱,或者觉得田径是项体育运动,理论对于学习田径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鸡肋的东西,并没有实际的用处,从而不进行理论教学。确实,田径理论体系比较庞大,为学生讲解的时候也较为复杂。但是教师不能有畏难情绪和过强的功利心,觉得田径理论难和没有过大的实用价值而放弃田径的理论教学。理论是实践进行的重要前提,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过后,才可能进一步改善田径技能,同时深化对大多数田径项目的理解,这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自我的认知。而且,据调查结果显示,有些体育教师并不属于田径专业,其知识水平不足,对于该项运动的本质和意义难以全面理解,更遑论向学生做出示范。因此,这也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学效果不理想。

2中职田径教学的创新策略

2.1高度重视田径教学,教师要转变观念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要优化田径项目课程,尽可能地实施分项选课策略,大力宣传并引导。田径教育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体质,还有激发、调动每一位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通过练习田径运动,不少学生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身体素质。更关键的是,通过体育锻炼,这些同学慢慢产生了对篮球的感情,并逐渐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教师也应该关注理论教学,于课程初始阶段就要实施理论教学,教给学生安全意识、动作要领、判定规则等。教师也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述一部分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过后,还要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操作,再依照学生的表现对其进行面对面的教导,于实践过程中找出关键问题并予以强调。老师需体现出主导效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主动学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技能技巧指导,使得学生更高效地把握技巧,完成学习任务。教师都要顺应学科的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此外,除上述知识,老师还需传授一部分心理学及生理学的有关常识,使学生在体育课上培养出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理论教学可以协助学生建立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让学生健康愉快地完成学习。

2.2优化教学设计,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学设计是十分关键的一部分,几乎全部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尤其是对于田径教学而言,必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观念。教师要指导学生主动学习,自己从旁引导。老师在此过程中主要需发挥技能技巧和知识理论的指导,促使学生更快速地把握技巧,完成学习。老师都要顺应学科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实际特点,培养学生运动意识,帮助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思想,使其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意义。最后,在课程设计的时候需综合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发展、兴趣爱好等方面,改进教学设计,强调以人为本,使学生稳定度过发育阶段,从而健康成长。

2.3进一步完善田径运动的评价考核机制

在传统考核中,教师更加看重结果,这就使得学生在运动过程当中,出现了追逐功利的心理,也就是为了考试而进行练习,却没有考虑到田径运动中每一个项目都可以构成整体。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必须要转变单一、死板、不科学的考核方法和手段,才可以让体育优势在中职田径教学中得以全方位体现。教师可以运用多元化考察方式,比如过程性评价等,重点考察学生对田径运动的态度和积极性,并检查其完成效果和目标达成情况等。老师还可以把考核分成多次进行,不能以期末考试一次论胜负,而应当在日常的课程当中,开展一系列小型竞赛,把这一成绩纳入考核范围内,以免评估结果不够科学、公平。所以,教师可以树立起分级别的评判指标,依据学生实际情形展开综合评估,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一定区间内获取较大程度的能力水平提升。如此一来,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热情得以激发,渐渐牢固确立起终身体育意识。

3结语

田径教学在现阶段的高职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教师们也在一直改进创新,该文在提出革新方法的同时,指出了一部分正确的途径,相信中职田径教学会走出目前的困境,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让学生在学习与训练中感受到快乐并获得成功。

作者:丘清锋 单位:广东省英德市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金迪.中职田径教学的创新教学初探[J].学周刊,2014(10):36.

[2]闫俊涛,张首文.趣味田径在中职女生体育教学的实验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2(1):71-73.

篇6

“烽火台”代表典型的“线性设计”。教学依据既定目标预设,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板块,每个板块之间也可能有不同的阶段目标。各个板块有所联系,但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时则显得相对独立。一个板块教学完成之后再推进到下一个板块。教学随着设定的逻辑不断推展、延伸。“烽火台”式的设计是点对点、依次而教的设计样式。前一目标未达成,后一个板块无法启动,板块与板块之间是一种链接、承引、启发的顺序关系,更多依赖教师的教学操作,仰仗教学技艺。烽火传递过程中,信号是容易减弱、受损的。因此,教师在板块推演中要确保顺利,更要注重对课堂的操控,教学效果也变得极为仰仗教师的导控。主导学生的行为、思维,控制课堂的进程,一步步迈向最后点燃的烽火,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此类设计中,优等生的发言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就如同点燃烽火的材料,越多火越旺。教学中,教师和优等生的配合也是课堂进展的核心要素。教师是“点火人”,优等生是优质“燃料”,你呼我应,烧得旺旺的,给“大家”看。线性设计下,我们会忽略那些属于大多数的“看客”。他们沉默寡言,却也无关紧要,因为他们的冷静恰是流程顺利推进的保障。倘若真要出些岔子,拐了一道弯,还真不知道如何回归正道。他们是陪衬,只需捧个人场。所以,课堂上高举的小手总是那几个,而其他学生就习惯性地默默等待他人的发言,鼓掌,下课。不由得想到一位美国教师来中国上课,发给学生的第一张卡片写着:思考好,不要举手,等待点名发言。我们感到奇怪,美国教师解释说:这就是让大家公平享有思考和表达的权利,课堂不要成为快速反应者的独享。

这样的教学就像“漏斗”,最终目的在开始时已经设定,就是统摄思想归为一处。教师身份神圣,是教学的守护神,是整个教学的中心,即便他们一直不承认自己的特殊地位,但最先预设的能够顺利演绎并完美实现就可见一斑。要确保目标达成,教师要付出努力。从设计到执行,无一处不仰仗教师的执行力、控制力,权且称之为教学艺术。但不能忽视的是,教学中教师作为核心权威,决定着一切的时候,学生就是被动的容器,教学过程缺乏最为可贵的思维含金量。目标达成很可能仅仅是灌输的结果,没有真正的经历主动学习的消化,是囫囵吞枣式的填塞。这样的教学导致学习为简单接受型、重复记忆型。成就的是一个又一个“名师”。

20世纪以来,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诞生的第三次理论革命中,我们认识了混沌理论。混沌理论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世界是有序和无序、必然和偶然、确定和随机的统一体,有序运动会产生无序,无序运动又包含并产生更高层次的有序。混沌理论观照下的教学,主张以整体、全面、变换的角度去看待学生和教学过程。教学不再是封闭的、简化的、线性的、程式化的系统,而是非线性的、动态发展、多元组合、不可预测、广阔开放、多层维度的空间,存在着大量的矛盾冲突,同时也蕴含着无穷的创造性解决方案。

教学成为多方不确定因素组合成的多样交合的开放系统,我们形象地称为“互联网”式教学。“互联网”式的教学设计指非线性的,采用交互式关联,具有无尽多元可能的设计。教师制定好教学目标之后,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向着目标进发。这好比是编织“网”的“经”与“纬”。所谓“经”,就是教学目标,而“纬”则是一条条通往目标的路径。在不同学生采用的不同思维路径上,交互产生一个个“网眼”: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教材,学生和目标,学生和学生。每一个“眼”就是学习思维的一个个闪光点,是活跃跳动的一条条思路,是接近目标的一步步足迹。此类设计,学生会呈现无尽的学习结果,生发出不可穷尽的学情,课堂教学就是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演武场。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需要合理设计并组织教学活动;是学习活动的陪伴者,做到不干扰学生的学习思考,只是提供辅助和指引;是达成目标的维护者,要及时依据学情调试,维护教学向目标迈进。

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关键。即便只提供一点信息,也可能经过互联网的传播扩散,经过思维网路的交互,产生更新、更丰富的观点。学生和学生之间是平等互助的,优等生的思考结果代表的仅仅是其中一种。就如上文说的美国教师,他还发给学生第二张卡片:倾听同伴的发言,比你自己表达还重要。这就是典型的互联网式的设计思维,提倡倾听、吸收、借鉴、交互。学生不需要扩张性的发表,不顾一切的言说。话语的霸权就是多元思维的限制。互联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对话,对话的前提是承认师生在话题面前的平等;对话的目的是交换思想,从“无序”中产生新的共识,发现“次序”;对话的目的是实现思维共享,情感共鸣,创意共举,视界融合,教学相长。就像巴西学者弗莱雷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中所述:在对话中,没有“教师的学生”,也没有“学生的教师”。

“互联网”式教学课堂不是教师的秀场,要求教师不能简单考虑“我要怎么教”,重在思考“学生怎么学”。由于其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对教师的知识积累、教学经验、应变能力等方面都是考验。教师在设计此类教学时特别要关注三个空间。其一,课前空间,在了解学情,准备应变上有更多的素材准备。所以,摸清学情成了教学的起点,把握学情成了教学的基础。其二,课堂空间,在关注学情、应对变化上有更多的方案准备。预设在这样的设计中仅仅是方案,是可能性,而不是必然的路径。多方预设会让课堂更加灵动,学生更加主动。其三,课后空间,在促发学情自觉上应有更积极的准备。课后是学习效果递增、学习触角延伸、学习空间拓展、学习获得增值的最佳时机,要有促发的机制,让效果增值。教学历经三种空间的更替,课堂上学生也经历了真正的学情变化,这样的过程是真正有效的学习。学生和教师一起体验,实现了知识结构的重组,发展,更新,丰富。无疑,对于教师的要求比“个人秀场”式的教学更有挑战性。

混沌理论认为:框架组织过多,过于烦琐,系统可能自我封闭,逐渐形成循规蹈矩的僵化处理格式,或者丧失灵活性,或者发育不全,或者加速对自身的破坏。“互联网”式教学并非可以漫无边际,也有应然的“边界”。教学要通过“不确定性”达成“确定”,开放要有度,就要设定合理的互联边界。第一,可以用目标确定边界。一节课的目标要明确且精简。不管途经何种路径,采用什么方法,“条条大路通罗马”,最终都要为达成目标服务,所以,不是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学习活动视为界外,简单而相对专一的目标让教学留有更多余地,让拓展成为可能。第二,可以参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定边界。教学切中最近发展区,才能实现学生有效的进步发展,否则不是揠苗助长就是停滞不前。因此,对学情的把握又成为边界设定时的准绳。第三,可以用不同的学习主旨设定边界。例如,文体的不同学习主旨不一样,散文的教学和议论文教学不同;方向不同,主旨也应有变化,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和品味语言风格的阅读教学不同。最后,可以用学习的容量定边界。学习就是发展,发展永无止尽,不要尝试“一口吃成胖子”。在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树立“学习性课堂”的观念,还课堂给学生,以宝贵的时间进行学习活动,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篇7

关键词:有效教学;高中英语;新课程理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英语学科,已经成为现阶段人们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英语教学不但要保证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更要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习了解西方文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呢?

一、关于高中英语新课程理念的解析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关于英语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获得英语知识,提高他们的英语技能的过程,又包括在学习的过程中磨炼学生意志、拓宽学生视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新的教学观念不但符合时展的需求,更进一步促进了我国普通高中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新课标在保证学生学到一定基础知识的同时,又注重培养学

生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灵活开放的教学模式更容易开展有效的教学,教学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纯输入,而是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播将有效信息进行优化处理,通过自身的有效吸收创造更大的效益。可以说新课程理念更具有一定的弹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大的自主空间。

二、关于有效教学策略的理念

有效教学就是要在一定的时间内,使学生吸收的信息量最大化、学习质量最优化。保证课堂教学有效、高效的办法就是要保证教学模式的正确性,要采用正确的教学策略。所谓的“教学策略”就是教师为了达到教学成果、完成教学目标而有意识采用的一系列教学方法。

教学不是将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全部塞入学生的大脑中,学生不是知识的复制工具,有效的教学要求教师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保证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通过自身的吸收和处理,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永久性知识,只有通过内化以后的知识才是长期有效的。所以说,有效的教学策略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采取科学的方法,理解教学的真谛,虽然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但是教师应该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践行高中英语新课标理念的具体措施

1.全面、正确地认知学生

开展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是教师要正确地认知学生,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环境和家庭等诸多因素都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学生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先正确认知自己的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促进有效课堂的进一步形成。

因为诸多因素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学生的智力和情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智力和情感又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是综合能力的统称,包括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等等,情感智力能够有效加工情绪与情感信息,可以说情感是学习和生活的内驱动,是保证师生关系良好的纽带。在英语课堂中,教师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可以有效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学生要接受一门非母语的语言,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教师要正确认知学生,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表达能

力,又要培养学生用良好的情绪带动学习,促进学生智力和情感的

全面发展。所以,教师正确、全面地认识学生,是促进有效教学的

基础。

2.关于课堂的有效设计

一节课的进行是有一定步骤的,比如课程的导入、讲解、小组自主探究、听说训练、课程总结等等,有效的课堂设计是有效教学的首要前提。

首先是课堂的导入部分,这部分相当于前奏,导入部分精彩了就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迅速投入到学习中。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要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还要根据所教学的内容突出重点,通过导入部分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教师采用的是问题导入,那么问题的设计不宜太难,但也不能过于简单,导入属于一种过渡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全方面认知学生的情况下来设计问题;其次导入部分还可以采用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东西,实物、问题或者是一定的场景设计都可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music”这个单元的时候,听音乐是高中生都比较喜欢的一种放松方式,因此在课堂导入部分教师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音乐类型,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入教学主体,很快引起学生的共鸣;或者教师在导入部分播放一首音乐,不但能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神经,而且能够很容易地引起学生注意,由此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这属于什么类型的音乐,从而导入教学主要内容。

其次是课堂呈现部分,这部分教学需要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创建有效的学习时间,这部分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小组探究、适时提问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自主探索期间,教师要保证每个小组、每个学生都是积极参与的状态,教师可以分配不同的任务到不同的小组,这样就能防止学生有不认真或者滥竽充数的现象。其次就是教师的启发式提问,教师的问题具有引导作用,要问得精、问得巧,教师的适时引导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小组自主探究也是有效的学习方式,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以“music”这个单元为例,教师可以让全体学生先快速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概含义,然后布置任务,比如概括文章的大意,大概介绍The Monkees,用图表制作出乐队的发展过程等等,还可以通过海报的展示等等来增加学生的兴趣。

最后就是知识巩固环节,这个环节是对整节课的回顾和整理,帮助学生检验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个部分教师可以设定成学生独立完成的办法,从而培养学生专注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但是这部分需要合理的时间,对于学生的知识反馈,教师和其他同学要给予一定的评价,教师也可以适当地问:“你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地方是你喜欢的?”等,这样的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从内心想消化课堂的学习内容。

3.对于需要帮助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

课堂上教师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态度,特别是对于学习英语能力不强的学生。作为教师一定要正确对待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期望值,可以通过逐步给他们设置小目标来完成大目标。教师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让学生懂得:要想成功,不仅要坚持不懈,更要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的教学要因材施教,对于接触较慢的学生不能用语言攻击,更不能揠苗助长,教师要有适度的期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有效的教学策略是践行高中英语新课改理念的前提,只有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才能彰显出新课改的理念。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新课程理念为教学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营养,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

最近,学习了《以从容的心态追求和谐的教育》一文后,深受启发。特别是文章中关于“打造高效课堂,把学习的权利和责任交给学生”的有关论述,令人耳目一新。文章说,现在有的教师认为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会造成时间的浪费,没有教师讲授的效率高。这种认识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又是片面的。所有的成长都伴随着“浪费”,有些是时间的“浪费”,有些是物资的“浪费”,这是必要的代价。作者举例说,小男孩拆掉了很多家里的玩具,却换来了心灵手巧;爱迪生“浪费”了很多实验材料,却换来了全世界的光明。课堂上“浪费”一定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学会阅读、思考、讨论、发言等,只要教师富有耐心、勤于指导,效果会越来越好。

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不愿意把学习的权利和责任交给学生的课堂:课堂提问题时,绝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深入思考,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叫起一两名优秀学生来回答;学生读课文时,一遍还没读完,教师就会示意他们停下来;课堂发言时,学生提出不一致的观点或教师没有想到的观点时,教师担心讨论这些问题浪费时间而草草收场;课堂练习时,学生还没有全部得出结果时,教师就急切地宣布了答案;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就是一些教师认为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会造成时间的浪费,没有教师讲解的效率高;或是担心自己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无法完成课前预设的教学内容。透过这种“怕浪费时间”的心理,我们看到的是一些旧思想在作祟。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打破旧观念,舍得“浪费”课堂时间,敢于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敢于让学生在课堂上去读、去写、去思考、去讨论、去辩论、去展示。

一、教师要舍得“浪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读。

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法,在很多学科教学中都是必要的,特别是人文学科和语言教学,更要放手让学生去读。反复阅读是学生提高语言素养和写作水平的有效手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读中理解文本,在读中升华情感。不要担心学生阅读中所得到的不及老师课前预设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读中所体会到的远远要比老师讲授给他的要丰富得多、深刻得多、持久得多。因此,教师在朗读、默读等环节上,一定要舍得给学生时间,不要怕浪费。

当然,有效的指导和督促检查是搞好课堂阅读的关键。老师不能让学生漫无目标地读,也不能“读完算完”,而要设计适当的阅读任务、目标,读完一定要进行检查,看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在学生读书之前,一定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在读的过程中要善于指导,使学生会读;读完后要及时总结,让学生感觉到“读有所得”;课后还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使他们愿意“浪费”时间多读。

二、教师要舍得“浪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写。

这里所说的写,主要指课堂上学生动笔演算和推理,或在黑板上板演。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演算、推理和板演,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更充分、全方位地展示学情和技能。同一题目往往会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做法,精彩纷呈:思维的优劣比较,方法的繁简比较,过程的是非比较,结果的对错比较等等,尽收教师眼底。学生演算、推理和板演之后,在教师的引领中提升,在教师的点拨中拓展。课堂上把动手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动起来、活起来,就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表达、交流、合作、展示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特别是让学生到黑板前板演,可能会“浪费”一定教学时间,但是这种方式,可以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激活学生求知的内驱力和表现欲,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不仅动脑、动手、还动身,解决了部分学生厌学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注意和主动参与的能力,也便于师生互动中的评价、点拨和借鉴。因此,教师要舍得在这个环节上“浪费”时间。

三、教师要舍得“浪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想。

听课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教师提出问题后,就催着学生回答,甚至恨不得自己把答案告诉学生。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便不断重复他的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当时冷清的场面。其实,这是在干扰学生的思考。殊不知,老师过多的语言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无法专心致志地思考。学习是需要进行思考的,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而思考问题又需要一定的时间。虽然有时课堂看上去有点“冷场”,学生不够主动,其实他们正在积极地思考,思维活动非常活跃。如果老师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只会让学生形成恐惧心理,不愿意积极发言。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反应速度比较缓慢,在课堂上他们对于旧知识都是一知半解,怎能对教师的提问马上作出反应呢?我们怎么能要求自己的学生个个都思维敏捷,对答如流呢?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把学生思考的时间延长一点,耐心地等待一会儿,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就会更加全面、完整地回答问题。因此,老师在课堂上要学会等待,舍得“浪费”时间,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四、教师要舍得“浪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说。

学生的课堂发言,是课堂生成的绝好机会。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有的教师害怕浪费时间,把课堂的主体转移到自己身上,以自己的点评代替了学生的观点。这种做法,看上去是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时间,但实际上却是对学生的不信任,剥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学实践证明,不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打断或帮助学生说出答案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需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发言时间,而不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的主观意愿为主体进行教学。课堂教学中,如果害怕学生说得不好而不让他们开口说话和大胆表达,我们的课堂上学生还能学到什么呢?因此,课堂上当学生想说时,就让他们“知无不言”;在学生想说而表达不准确时,教师再加以点拨和引导。总之,只要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表达,让学生尝试着去说,学生就会在属于自己的课堂上学得更加自主、充实和有成就感。

五、教师要舍得“浪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展示。

课堂上学生的自我展示,能有效提高师生信息交流的效率,增强学生参与交流的积极性,不仅不会浪费时间,还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专注于知识点的讲授,面面俱到,但是很少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和实践的机会。表面上看,一节课讲得全面周到,但学生能否在听后“全面周到”地掌握你所传授的知识呢?不一定。学生的课堂展示,会大大拓宽师生间的信息交流渠道,更容易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宁可舍弃一些次要的知识点和教学环节,也要为学生预留一些自我展示的机会,以达到对重难点问题的突破。

篇9

[关键词]句子教学 过程展开 多方整合 知识序列 低年级 语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01

句子,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在交流思想的过程中,词和词组只能表示一个概念,只有句子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此,句子在表达思想中具有重大作用,在语文学习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句子教学贯穿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整个阶段。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处于儿童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句子教学更成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之一。

一、句子教学内容

语用学认为语言的学习要从三大方面研究:一是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 也就是研究“通不通”的问题;二是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管的是“对不对”的问题;三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管的是“好不好”的问题。我们应在语用学背景指导下展开句子教学,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句子的结构

低年级学习句子的首要任务是要树立句子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完整句、什么是非完整句,为学生规范的表达奠定基础。作为学习句子的初级阶段,以学习主谓句的基本句式为主,从二年级开始学习一些主谓句构成的其他简单复句,如连动句和并列复句等。对低年级学生的句子教学,教师切忌讲解语法,要采用生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句子的基本结构,使他们养成规范表达的习惯,为今后的语言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句子内部关系

句子内部间存在天然的意义联系,也称逻辑关系。了解句子内部关系,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意义重大。一方面有助于理解句意,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大有益处,可以避免思维和表达上出现逻辑混乱的现象。教学时,应该选用简单复句或句群为语例,引导学生了解句子前后的关系或者各分句连接的方式。

例如,《数星星的孩子》第一自然段,描写小张衡数星星的句子:“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着头,数着天空的星星。”这是典型的连动式句型。在表达中,学生常用到这种语言形式。教学中,可以先通过圈出写小张衡数星星的动作的词,并引导学生发现同一个对象连续做出一连串的动作,以此揭示连动式句型的规律。

(三)句子的表达效果

句子教学除了要让学生读懂句子“写什么”,还应该引导学生去体味句子是“怎么写的”“写得怎么样”,以便将表达方式积累在心,最终达到厚积薄发的目标。因此,教师实施教学前就要有意识地关注文本句子的表达效果,关注“写得怎么样”,如词语的选择和搭配,句子的锤炼和选择,运用恰当的修辞方式等方面的语言形式。

二、句子教学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才能提高句子教学的质量呢?这就要求教师在研读教材中要做到“心中有他”。这个“他”指的是句子,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句子教学的资源;这个“他”也指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相适宜的内容、适合的方法以及适当的时机开展教学。结合教学观察与研究,笔者认为教学句子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注重过程的展开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是其中重要目标之一。但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并不重视过程,而急于收获“结果”。小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过程中实践习得。观察众多成功的课例,其成功的原因并非因为华美的课件、热闹的场面,而是因为让学生真正从不会到会,从一知半解到充分领悟的过程。

体育学科教师教学生学一种体育技能,总是先把动作分解成一个个动作要领,然后逐步整合成连贯的动作;并通过多次练习,使学生最后达到熟练掌握技能的目标。这种“分解动作”的做法,使学生学得所获。我们可以将此法运用到低年级句子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一般来说,句子教学的过程包含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读懂句子写了什么,也就是句子表达的内容;二是了解句子是怎么写的,包括了解句子的构成、表达特色以及所表达的情感;三是仿写运用(注意:仿写运用可以学后就及时落实,也可延后进行,应视学情而定)。

《画家和牧童》中为了表现戴嵩的画技高超,文中有个重点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这样展开教学:

读句子,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戴嵩的画很好。

然后,教师根据学生交流,锁定了句子学习目标,展开教学:

1.教师引读:“他的画一挂出来――”

学生跟:“就有许多人观赏。”

教师点评:围观的速度真快!

2.下面的这句话,(“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也写出了围观人群的热烈反应。请你根据下面这句话的内容用上“一……就……”来说说: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

以上教学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了解句子是怎么表达的,所表现的人物情感也只是教师以自己的感悟替代了学生的体验。也就是说,从锁定教学目标到迁移运用,中间缺少了领会句子是怎么写的过程。学生尚未真正吸收,教师就要求进行运用,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所要教学的句子:“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这是连贯式复句,“挂出来”和“有许多人观赏”是连续的两个事件。作者将两个事件用“一……就……”这样的关联词语连接,表现了戴嵩的画技高超。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首次接触这种句式,掌握起来是有些难度的,需要教师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展现句子的形成过程。基于这样思考,我们对教学设计作了修改:

(教师问答式引读句子)

师:这句话里告诉我们,谁的画挂出来?

生:他的画挂出来。

师:告诉我们,谁的画有许多人观赏?

生:他的画有许多人观赏。

(教师出示两句话)

他的画挂出来。

他的画有许多人观赏。

师:谁能把这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出示)

“他的画挂出来有许多人观赏。”

读读这句话,意思完整吗?

生:完整!

师:那为什么课文中要这样写“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读读两句话,你觉得意思有什么不同?

生:加上“一……就……”表示挂出来的时间很短,马上就有人来观赏了。如果没有这样写,就不知道戴嵩的画挂出来多久才有人去欣赏。

师:对!有了“一……就……”的帮助,说明戴嵩的画实在画得太好了,那么受欢迎!一起再来读读课文中的这句话。

修改后的教学方案,展开了两个过程:一是通过引读将句子拆分为两个短句,又由两个短句合成长句,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连贯式复句的特点;二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体会连贯式复句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

展开了教学过程,学生就学得从容,有利于他们习得方法,为之后的表达运用打下扎实的基础。课堂因过程而精彩。

(二)注意多方的整合

句子是由字词组成的,字词运用得是否准确贴切直接影响到句子的表达效果。因此,在学习句子的表达时有,我们要斟酌句子的用字用词。同时,句子又是字、词学习的语境,是识字、学词的“土壤”,因而我们可以依托句子进行识字、学词,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揠苗助长》一文中描写农夫的句子: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我们在教学这个句子时与字词教学整合,展开教学。

1.师: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想想哪个词写出农夫当时的心情。

生:“焦急”。

师:这个词还能换成哪个词?(着急)

师:哪个词语更加急呢?你知道原因吗?

(出示篆体字“焦”和楷体字“焦”)上面的“隹”在古代就表示鸟,下面的“灬”底在古代就表示火。看着这个字猜猜它的意思。

生:一只鸟放在火上烤,小鸟心里着急极啦!

师: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字形来理解字的意思。再读“焦急”。

(指导书写“焦”)

2.感受“焦急”,读好句子。

以上教学片断结合句子语境进行了“焦”字的教学,而对“焦”字的字理分析,又为“焦急”词义的落实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焦急”与“着急”的比较,使学生体会了作者用词的准确,促进了句子的教学。可以说,字、词、句三者的教学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同时,句子教学还应该考虑其所在的语境――段、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意;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总而言之,句子教学不是“孤单英雄”,不可“孤身奋战”,要努力做到与多方合作,打好“群众战役”。

(三)关注知识的序列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这一阶段的句子学习,一般以学习主谓句为主,在此基础上学习特殊单句,如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是字句等;简单的复句,如简单并列复句“一边……一边”“那么……那么”等,因果关系复句“因为……所以”,简单的条件复句“只有……才”“只要……就”等。但观察众多课堂,发现句子教学存在的两大误区:一是教学随意性,教师看到什么就教什么,胡子眉毛一把抓;二是教学缺乏梯度,同一种语文知识,不同年级反复教,而没有提升。要走出误区,我们一定要注意知识的序列性,关注学生的年段特点。

1.选择教学内容,以学段目标为依凭。有教师在教学《鸡妈妈的新房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时,将其中的“鸡妈妈的新房子造好了,既漂亮又牢固”这句话作为教学重点,读了句子之后即让学生用“既……又”说一句话。结果出现了以下几种说法:

生1:小兔子既白又可爱。

生2:鲜花既漂亮又美丽。

生3:花儿既颜色鲜艳又美丽。

出现以上教学现象,原因是教师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年段特点。“既……又……”是并列关系复句,两个分句的内容是并列关系,是不可兼容或重复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这对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儿童来说,显然超越了他们可接受的范围,因此不宜在二年级学习。纵观小学阶段的教材,我们会发现第二次出现这种复句是在三年级上册《赵州桥》一课中:“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到了三年级,学生开始从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在这个阶段,学习这样的复句是可行的,但仍然需要教师的辅助。我们抓住这个时机,分步开展教学:

第一步:将下面的句子合成一句话:(出示)

句一: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

句二: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生: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师:观察发现: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有什么变化?

生:标点有变化;“这种设计”用一次就行了;加了“既……又……”。

师:是的,你们发现了语言上的不同,但表达的意思呢?

生:意思是一样的,但更加简洁。

第二步:将文中另一个句子改成带有“既…… 又”的句子。

河水从大桥洞流过,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河水既可以从大桥洞流过,也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第三步:用 “既……又……”造句。

因为学习内容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也就水到渠成,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教学同一内容,体现训练的梯度。句子的教学,既要关注年段的特点,选择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内容开展教学;又要有全局意识,通读全套教材,了解小学阶段语文知识的分布,以便准确地把握学习目标的序列。切忌“一见它就教”,而教学的要求却无提升,只是平面移动。比如,比喻句,我们看到很多教师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在教,可是要求几乎一样,这是一种无效的教学。正确的做法是:对在不同的学段中经常出现的常用句式,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体现梯度性,螺旋上升。就拿比喻句来说,在小学阶段可以体现以下梯度。

不同学段因要求不同,实施的教学方法自然也就不同。如,对《秋天的图画》(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一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组织了以下教学:

请学生上台移动词卡,将景物词卡和偏正短语词卡一一对应,并说说搭配理由。

生1:因为苹果和小朋友红红的脸颊很像,所以把“苹果”和“红红的脸颊”放在一起。

生2:成熟的稻子金黄色的,连成一片就像大海,风吹来,就像金色的波浪,所以把“稻海”和“金色的波浪”放在一起。

……

师:它们之间样子像,颜色也像。我们就用“像”,把它们连起来读:

苹果像红红的脸颊。

稻海像金色的波浪。

高粱像燃烧的火把。

对低年级句子相关的语文知识的教学,不宜枯燥地讲解语法知识,应该通过各种生动直观的学习活动进行渗透。以上教学就是通过学生摆卡片找对应、说理由、读句子等学习活动,生动直观地揭示比喻句的特点。而中高年级的比喻句教学则更多地在文中鉴赏体味比喻句在表情达意上所起到的作用,并加以学习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