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22:4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采购师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采购师论文

篇1

关键词:色彩构成教学模式色彩设计

l色彩构成的概念

在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教学中,论文其构成教学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即所谓三大构成。而色彩构成是继写生等架上绘画训练之后又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认识色彩理论,掌握色彩形式法则的艺术设计专业独立的基础科目。它是探讨色彩物理、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调整色彩关系(对比、调和、统一等)以获得良好色彩组合的学说。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构成体系之一。

色彩构成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审美的判断能力和倡导创新的变革精神。色彩构成的学习和掌握直接关系到今后设计作品中色彩修养和创意水平的高低。

2传统色彩构成教学模式及存在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我们从香港和日本引进了色彩构成课(也有人叫它装饰色彩课)。其色彩构成理论猛烈地冲击了传统的图案色彩教学模式,使我们的色彩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色彩构成教育体系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但与我国的设计实践领域相比,无论观念还是手段,色彩构成仍是一个不太受重视的领地,处在停滞不前的边缘。目前的色彩构成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和单一。通常是教师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授课。学生在你讲我听的方式中接受教学内容,再通过手绘训练,以作业形式呈现出来,最终由教师进行品评。作业过程中,学生将大量精力放在色彩的临摹及颜料调配上,不注重色彩设计意识培养,缺乏创造性,同时还困惑在颜料调配不均等表现力差等现象中。整个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完整性,注重对色彩理论的试验分析,偏重已有理论成果的再现,不注重对色彩运用的感性分析;不明确色彩构成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对色彩的认识、审美、整合和表现的创新能力。学生深感课程枯燥、乏味。当课程结束后,如云里雾里,形成临摹容易创作难的现象,为日后的专业设计设下了障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讲授色彩原理时,教师往往以字代色,致使两种或多种色彩的对比及调和效果,学生只能通过联想加以比较,直观性较差。尤其对一些色彩感觉较弱、对色彩知识了解也较少的学生,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学生在后期的实际应用中,很难把构成中的色彩知识自觉地应用于创作中。出现了临摹不成问题,创作却难上加难的情况。有的学生甚至要求再重新讲解相关的色彩知识。这些都说明前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

3改革措施

3.1注重色彩设计配色能力的培养

色彩,它能改变我们的心情,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心理感觉。毕业论文一组成功的色彩配色与设计,将是传递设计师对作品的设计理念和对色彩的理解,直接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而现代社会所需求的是高效率、高品质的设计作品。由此对设计师来说,无疑是一种配色与设计对审美的挑战。配色与设计,既要考虑传统文化的影响,又要符合个人心理结构的印象。因此,色彩与设计,对设计师一个作品的成功,具有无法抗拒的亲密程度,几乎到了难舍难离的地步。设计配色和个性配色,在设计中的地位,又如何评点呢?一件成功的设计作品,必须具备三个基本元素一个结构,即色彩、图像、文字和构成三个基本元素连接的设计构成。而三个元素中尤为重要的是色彩。因为色彩的敏感,是对首次接触一件设计作品,最先攫取注意力的视觉印象。那就是作品的色彩配色。其次是图像,最后才是文字和整个作品的设计构成。

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即使我们企图通过各种色彩对比来培养学生的配色能力,如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但基本上都是临摹已有的各种色彩对比,而且未加重配色在色彩设计中的教学分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忽略了配色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重配色能力的培养。通过典型实例,运用色彩学的理论分析,讲解色彩配色原理,使学生亲身体验不同色彩搭配带来的不同效果,体会优秀作品配色的奥妙,提高色彩在各类设计中的巧妙搭配,如服装设计色彩配色、包装配色,又如网页设计的10种基本的配色设计:无色设计、冲突设计、单色设计、分裂补色设计、二次色设计、类比色设计、互补设计、中性设计、原色设计、三次色三色设计等能力。另外,通过配色训练,使学生掌握配色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3.2注重色彩在设计中的应用能力培养

自然中、生活中、文化中、美术中、商业中、社会中,优美的色彩俯拾皆是。它呈现着一种未经安排而又像经过安排的秩序之美。而色彩设计,则是指与广泛而普及的生活色彩、自然色彩铺陈有所不同的用色技巧。应用色彩设计,使人类除了领受自然中丰富的色彩外还能致其精髓来创造生活中更精致、更有组织、更符合需要的人工色彩。这不但丰富了原有的色彩世界,也拓展了人类历史、文化领域之美,更进一步地幻化出理想、缤纷的人类新秩序之美的环境。因此,色彩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色彩设计运用培训的很少,尤其在基础课中,导致学生在实际的设计中色彩运用能力非常差。针对此种情况,在授课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强设计用色能力的培养首先,将色彩设计应用贯穿于色彩的基本理论中去。留学生论文如在色相环中,设计成12色或24色同图案不同色相的对比(可以对图案进行各式的设计);或从现实中的生活提炼出基本图案,将明度对比、色相对比、纯度对比、色彩推移运用到图案中。

其次,讲授各种不同设计中的用色原则和技巧。如广告设计中的色彩设计、企业表观色彩设计、产品色彩设计、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设计、建筑的色彩设计、服饰设计的色彩设计等。

3.3紧随时代步伐。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学效益

在信息化、多元化的高科技时代,电脑辅助设计的日益普及,数字化色彩的建立及网络的出现,使我们要重新拟定教学目标,增添新的教学内容,不断在教学上推陈出新,从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色彩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研究为主的互动的教学新秩序。因此,电脑时代新技术新观念是催化剂。

我们应充分利用其对色彩构成教学完善发展的刷新作用,将传统构成教学与先进的多媒体工具相结合,职称论文为传统色彩构成教学体系注入新鲜血液,产生新的活性因子,催化出更加合理和艳丽的教学奇葩。

教学中,我们可借助于计算机这一媒体更加直观地讲解色彩构成的基础知识,充实课堂的学习内容,调动课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轻松地掌握色彩规律。这是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用文字表达、学生靠联想去感受所达不到的境界。以《色彩知觉的视觉残像》这一节为例。如果用我讲你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完全不明就里。而教师把色彩视觉残像的现象借计算机这一媒体制作课件,把现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使学生有了一点头绪。然后他们会带着疑惑,再通过对色组的长时间注视实验,实验结果有了,那么色彩视觉残像现象就一切尽在不言中。学生不但轻而易举地透彻理解了色彩知识,而且在一瞬间也发现了色彩构成的学习原来可以在乐中获取,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而言,表现的手法不再局限在传统的手绘训练上,避免了因把精力放在画面的精工细做上、技法的表现上,而忽略了对色彩关系的研究与探讨,从而削弱了观察、思考和创新等思维方面的训练提高等不良倾向。因此,可以借助一些绘图软件,如AdobePhotoshop(它作为影像处理软件,在色彩的使用及调控方面有着强的优势,快捷的填充,灵活的色彩更换方式。每一项都简便易学)。把Photoshop应用于色彩构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屏幕对色彩间的复杂关系进行形象的讲解。学生通过真实的色彩表现,轻松掌握了色彩搭配规律,在作业的制作上,可免去手工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涂色不均等问题,并可衍生出多个方案,便于比较,扩大练习范围。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除了教师的课堂讲授外,更多地需要借助大量深入而又系统的色彩作业练习去理解色彩原理,磨练色彩感觉,精纯表现技巧,提高自身的色彩修养,为以后与色彩相关的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新时代新技术赋予我们新观念。色彩构成教学必然要与诸多新兴技术和知识发生关系。而快捷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推陈出新的教学思路是实现创新目的重要保障。电脑作为现代高科技处理信息的工具,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摄取、存储和处理视觉形象的功能,为色彩构成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表现形式和巨大的艺术潜能空间。

参考文献

[1]吴卫.从表达色彩介质的转变反思色彩构成教学改革[J].株州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学报,2004(9).

[2]姜余.教育信息化环境下色彩构成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3]朱介英.色彩学:色彩设计与配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篇2

在具体政府采购行为实践中,由于公开招标方式没有限制条件,竞争程度最高,因而是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农业科学事业单位要依据政府采购的管理规定选择恰当的政府采购方式,对于单项金额较大的工程项目一般采用公开招标方式,而对于规格及标准相对统一的通用类设备的采购,一般实行协议供货采购方式,即由政府采购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公开招标,确定中标的供应商及产品,采购单位在此范围内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亚所”)属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政府采购主要包括仪器设备类、基建工程类和农业生产资料类等3类,分别采用不同的采购方式。

1.1基建工程类项目

目前,主要来源为农业部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主要为科学事业单位房屋修缮、基础设施改造类项目,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央预算单位年度集中采购目录及标准的规定:“除集中采购机构采购项目和部门集中采购项目外,各部门自行采购单项或批量金额达到50万元以上的货物和服务的项目、6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应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有关规定,南亚所的该类项目主要采用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

1.2仪器设备类项目

主要经费来源为农业部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和科研项目中的小额仪器购置经费。对于此类项目的采购,南亚所全部采用公开招标,将上级部门批复的仪器设备和该年度使用项目经费需要购置的小型仪器设备统一通过招标公司公开招标采购。对于办公设备如电脑、打印机等,则按照中央政府采购网上的协议供货选择合适的供货方。对于农业生产资料类货物的采购,由于各个课题组自行采购数量不大,主要由各个课题组自行采购。

2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面临的问题

2.1对政府采购规定理解有误,造成规避政府采购行为的发生政府采购范围简单划分为货物、工程和服务,集中采购目录内、目录外产品等,对于同一采购项目如果包含家具、设备、物资等,由于均属于货物,是按照类别分开确定采购方式,还是在一个采购项目下合并内容确定采购方式,在这方面没有具体政策依据。对于同一采购项目包含的货物,是按照同一项目的采购来确定还是按照同一单位内所有货物的采购来确定采购方式,也没有具体操作规定。另外,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有特有的核算机制,单位内部的课题组独立发展,拥有自己的课题经费。对于农业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等的采购是按照一个单位所有货物合并采购还是按各个课题组自行采购,值得商榷。

2.2进口仪器设备采购手续繁琐,不利于预算执行工作目前,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资助各个单位采购单价5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主要用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科研工作中,对数据精确度要求很高,稳定性强、抗干扰性强的测试仪器在试验研究中起重要作用,而测试数据的精度高低直接关系到科学试验研究的成败[1]。进口设备在性能上优于国产设备,但是政府采购工作要求尽量采购国产设备,对购置进口设备有严格限制。采购进口产品时,首先方案申报前要做调研和专家论证,并经财政部专家审核后,由财政部门批复。在开展具体采购行为前,仍需再次组织专家论证并向财政部门履行申报审批程序。单位论证基础性工作主要依靠单位的科研人员做,工作量很大,耗时费力,基层单位对此重复工作很不理解,实际上也给上级主管部门增加了重复工作量[2]。项目申报时为进口产品,预算批复后采购前,进行进口产品申报时,如果不批准,就无法采购进口产品,只能采购国产产品,而国产产品在性能上不及进口产品,价格上更低于进口产品,这样造成了预算资金结余,既不利于预算执行,也不利于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2.3专业专职人员缺乏,造成预算和计划编报不够科学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缺乏专业从事政府采购工作的人员,目前从事该项工作的主要是相关科研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并抱有政府采购程序复杂、效率低下,不利于科研工作的错误思想,因此在执行政府采购行为时,积极性不高。在这种错误思想下,政府采购计划与预算结合不够密切,科研人员对计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编制预算具有随意性[3]。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出现采购时预算不足的问题,同时,因项目批复后调整难度大,影响预算执行。

3农业科学事业单位政府采购管理对策和建议

针对在具体政府采购行为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改进,以免影响政府采购工作。

3.1制定符合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特点的政府采购实施细则对政府采购工作,建议按照不同类型单位分别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如对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应该制定符合该类单位自身特点的具体实施细则,以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3.2优化进口设备采购程序针对进口产品采购过程复杂的问题,建议简化审批手续,使采购测算在前,经费预算、政府采购预算、政府采购计划的编制审核同步[4],并建议进口产品申报审批同项目实施方案审批同步进行[2]。

篇3

1.有利于节约资金,缓解县级财政困难。实行公共财政是缓解当前县级财政领域出现的突出矛盾,切实解决县乡难题,确保县乡财政正常运行的根本出路,而推行政府采购恰恰可以成为一个突破口。县级财政收支矛盾一直比较尖锐,而在财源的培植和拓宽上又无法在短期内见效,所以就要在“节支”上下功夫。从我国各省推行政府采购的实践看,节支率一般在10%左右,县级政府采购因为刚刚起步,节资的空间应该更大一些。在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对财力有限的县级财政来讲,财政扶贫资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都是政府采购的范围,对这些项目实施政府采购将会节约大量资金,从而缓解县级财政困难的现状。

2.有利于增强乡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政府采购是一个大的消费市场,不容忽视。政府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来采购价格低、质量高的产品,乡镇企业为了进入政府采购市场,就必然会在降低产品成本、规范经营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完善服务上下功夫,这一过程就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通过政府采购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经受市场的考验,并通过调整政府采购规模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县域经济战略调整,提升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激发县域经济的活跃程度,推动县域经济良性发展。

3.可以抑制腐败,促进县级政府建立反腐倡廉机制。采购过程中没有有力的监督措施,容易出现有意采购价格高的商品,拿提成回扣的腐败现象,使本来就有限的财力更加困难。政府采购作为“阳光采购”,它以公开投标为主要形式,并依托法制来提高采购过程的严密性和公正性,避免了“暗箱操作”和由个人说了算带来的寻租行为。通过制定规范来约束政府行为,提升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意识和高效廉洁的运作机制。

二、县级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有偏差,推行政府采购工作困难。一是有些人认为县乡实行政府采购没有必要。政府采购就是财政拿出资金来购买产品,县级财政大部分处于“吃饭财政”的局面,只能暂保人头费,而不能保证公用经费的支出。既然政府拿不出钱来,各单位购买的物品,大都是本单位自己的钱,也就用不着政府采购了。二是认为县级开展政府采购不大可能。因为县级政府采购规模不大,价格就难以下降,不但达不到节约的目的,反而要政府或各单位拿出资金来供养采购机构的人员,增加了成本,失去政府采购的意义。正是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县级政府采购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2.市场发育不规范,具体操作规则滞后。《政府采购法》的实施促进了我国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化的进程,但政府采购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依赖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地方经济条件发达,市场发育相对健全,政府采购工作就可以顺利推行,反之,地方经济欠发达,市场发育相对滞后,政府采购工作就难以开展。对于供应商来说,由于县级采购规模比较小,又零星分散,再加上政府采购本身要求价格较低,除去成本无利可图。所以县级政府采购市场很难吸引较多供应商,尤其是资质好、业务大的企业,某些项目的采购供应商还达不到法定的三家,无法建立起一套功能齐全、信息畅通、运作规范的政府采购机制。另外由于政府采购实施细则程序滞后,政府采购法对县级没有明确的规定,县级采购还没有可遵循的规范或可推广的成功模式,直接影响了政府采购工作的深入开展。

3.机构设置不明、工作职责不清。根据《政府采购法》的要求,县级财政应设立政府采购办公室,行使监督管理职能,政府采购中心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而定,有条件的可脱离于财政部门,单独设立,无条件的可委托上一级采购中心执行采购业务。但是,实际上,大部分县采购办是挂靠在财政局某个科室,而成立采购中心来实际履行集中采购任务,并规范、制定各种制度,建立信息库、专家库,负责采购的监督管理职责;有的县采购中心和采购办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因为机构设置不合法、不规范,也就失去了开展政府采购的意义,不能体现政府采购的目的和优势,采购单位不理解,采购人不接受,从而制约了采购工作的深入开展。

4.采购方式单一,采购程序不规范。受财力和采购规模的限制,县级政府采购主要以询价采购和邀请招标采购为主,公开招标采购因要采购信息,增加费用且时间较长而采用不多。这虽然节约了时间和费用,但不能形成规范效益,也有悖于《政府采购法》中“以公开招标为主,其它方式为主辅”的要求。在具体采购操作中,也是由采购单位向采购中心报采购计划,由采购中心来确定采购方式,并具体实施采购行为。由于没有形成规范的运行机制,采购没有计划,形成采购中心坐等采购单位报来临时采购计划的现象,造成了采购活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5.发展不平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由于政府采购是新生事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不仅涉及到财政、财务管理知识,还涉及到商品质量鉴定,招、投标等知识,专业性很强,特别对于科技含量高、技术要求强的采购项目,更是陌生。县级采购中心一般只设3-5人,且都是从财政内部其它科室抽调去的,对于市场知识、法制知识以及政府采购知识懂得不多,对于一些本应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的采购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而未纳入政府采购,例如:一些专用医疗设备、建筑材料、水利防洪工程、交通工程、绿化工程等。由些就大大缩小了政府采购的范围,也为采购单位不进行集中采购找到了借口,不利于财政部门加强管理。

6.监督力量不足,监督力度不够。县级财政由于编制不足,采购办单独设立的很少,采购中心既要组织采购活动,完善手续、程序,又要抽出力量配合监督科室对各采购单位政府采购执行情况检查,力量明显不足。由于财政部门内部对政府采购的职能设置不明确,手续程序不够规范,对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明显不够。例如,对应该纳入集中采购的,由于年初没有采购预算,也没有有效的运行机制,预算科或国库科将资金直接拨入单位在集中支付的账户而不拨入政府采购账户,单位自行采购后,在报销票据或检查时作为问题提出时,单位振振有词,认为财政将资金拨入集中支付账户,单位认为就可以自行采购,致使采购工作始终处于被动,缺乏有效的、全方位的监督机制

三、推进县级政府采购工作的对策

针对县级政府采购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要结合县级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从基础工作入手,建立科学规范的县级政府采购制度,使《政府采购法》真正落到实处。

1.全面推行综合预算,为县级政府采购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县级的采购资金十分有限,不能只在预算内资金上做文章,更需要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将政府采购工作与实行预算外资金管理结合起来。现在的预算外资金管理还停滞在简单粗糙的将资金入财政笼子,在支出时各单位认为是自己的钱,财政无权干涉,正因为财政对他们的支出没有进行深入管理及有效的控制,造成政府采购时没有足够的资金,而预算外资金成了部门资金,改变了资金的性质,使推行政府采购没有了基础,也导致了人们认识上的偏差。

2.制定实施细则规范管理,推动县级政府采购工作。针对县级政府采购资金量少、规模小的特点,上级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出切合县级实际的政府采购实施细则,来规范和推动县级政府采购工作。制定政府采购目录要结合各县的经济状况,认真筛选政府采购商品的范围,既不能项目过于琐细而难以操作,也要防止项目过于简单而使采购单位有空子可钻。实际操作中可以选择几个比较容易的项目进行采购,取得经验,待时机成熟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

3.明确机构设置,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县级政府采购机构设置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既要保证县级政府采购活动规范运作,又要考虑政府采购规模的大小及采购成本、机构人员编制等客观因素。笔者认为县级政府采购设立采购办是非常必要的,主要负责履行监督管理职能,即编制、审批政府采购预算,制定政府采购计划,制定政府采购制度、程序、手续,确定政府采购方式,批准采购资金的支付,保存备案的采购文件,履行对供应商和采购中心以及采购单位的监督检查,受理投诉和质疑。县级是否设置采购中心,应以当地的政府采购规模作为重要的判断标准,并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对于一些集中采购程度高、规模大任务重的县可设置独立的集中采购机构;其它一些采购规模较小的地方,不必县县建机构,这些县区的一般性采购项目可在政府采购管理部门的监督下,实行部门采购或区域联合采购,对于一些大型或比较复杂的采购项目,可以委托上一级集中采购机构和其它机构采购。但县级政府采购的机构无论是设还是不设,都要在管理与执行上形成制约机制,也要在管理机制和程序上与执行的运作机制和程序上形成制约机制。因此研究制定县级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内部制约机制是当务之急。

4.创新采购模式,扩大采购范围。针对县域市场狭窄、选择余地小的劣势,可以采取横向联合采购和纵向委托采购的办法。横向联合采购即临近的县之间互通采购信息,对相同或类似的采购项目,自愿联合组织实施采购,建立起县际之间的协作制度。纵向委托采购即县级政府采购机构根据当年的政府采购预算和计划,向市级政府采购机构报送,委托市级采购机构统一集中采购,对个别技术含量高的大宗商品,还可由省级政府采购机构采购。针对县级政府采购资金量小,规模相对较小、采购零散的特点,打破县、市区界限,建立以经济区为特点的联合政府采购体系。对零散的采购项目,包括一些办公用品、电脑设备、较小的建筑工程、医药药品等采购项目,可以由市级政府采购部门组织县级采购部门,推行跨区域联合采购,提高采购规模和采购资金量,节约采购成本,提高采购资金节约率。对小宗的、经常性的采购项目,要注重发挥市级政府采购规模大、成本低的优势。县级采购部门可以委托市级政府采购部门进行采购,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节约率,扩大政府采购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拓宽政府采购的领域。

篇4

在对象选择上,需要指出的是,此地铁工程并不含有甲供材料,全是自行采购的,材料的购买总费用是124,968,573.07元,其中,圆钢与螺纹钢这两种钢材的总费用是69,561,566.36元,占总材料费55.7%的比重,在地铁工程当中,钢筋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非常关键,对钢筋购买过程进行严格把关,既能够有效地提升材料的功能价值,还可以更好地保障地铁的施工质量等等。通过经验分析法进行对象选择,其中参与材料购买的专家有5位,他们经验丰富,深入分析了工程项目实施地点周边的不同供应商,并最终选定五家供应商。

(二)功能分析

在选购钢筋方面,即应当注重运费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还应当将钢筋质量视为重中之重,因为它对工程的好坏造成直接的影响,另外,厂家的声誉对于材料的购买选择,也具有一定的指导决策作用。所以,对材料购买的选择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即:运费、价格、声誉以及质量等等。(l)各因素的相关权重的计算针对四大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相关负责的专家编号分别是1到5,对这四大因素分别评分,同时计算出各个因素所占的权重系数。(2)计算相关的功能系数

(三)功能评价

(l)成本系数c的计算.对于钢筋的购买量,是通过采购部门以月进度计划为依据进行计算所得到的,在本次,所购买的钢材数量具体地见下:100吨圆钢(Ф16-25),200吨螺纹钢(Ф18-25)。五个供应商所提供的运输费用以及材料单价如表7所示。对于钢筋的装卸,则通过35T吊机来实现,共3个台班,总的装卸费约为7500元。(2)相关价值系数的计算(3)供应商的选择由表8得知,供应商A的价值是最高的,然而,它的价值系数高达1.291,这一数据表明,它的功能存在过剩的情况,并不作为购买钢材的最好选择。对于C、D以及E家的供应商而言,其价值系数都比1低,特别是E供应商,尽管它的购买总费用是最低的,但其信誉上以及质量上的功能均不是很好,因此,总的价值系数是最低的,因此得知,在材料购买的时候,费用不作为最为重要的要素,为了确保工程的质,应当既要选择声誉较好的供应商,还要选择质量较好的材料。其中,供应商B的价值是最为合理的,它的价值系数是1.084,这表明,它的功能与成本的相关匹配性是最好的,而且在运费、价格、声誉以及质量上的综合条件也是比较好的,因此,在本次购买钢材的过程当中,最好应当选在供应商B。

(四)方案创造

篇5

摘要:项目管理是当今一个倍受关注的领域,项目采购管理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方向,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从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角度出发,降低采购成本、减少现金流出、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的几条管理措施。

关键词:项目管理成本控制

项目管理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实现项目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1现代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被划分为9个知识领域,包括: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以及项目采购管理。本文所关注的是其中的项目采购管理领域,并从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角度出发,探讨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应该如何降低成本、减少现金流出,并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

项目的执行除了需要必备的人力资源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原材料、零件、服务和其它物质资源,离开了这些物质资源,再高明的项目经理也不可能按要求完成项目的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产品和服务是通过采购活动来实现的。从执行组织以外通过采购取得项目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就是所谓的项目的采购管理。而这些资源的获取又是需要花费一定的项目资金的,如何合理而有效的使用这些项目资金?如何使一笔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是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所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

梅瑞狄斯在《项目管理——管理新视角》中提到:“在采购设备、原材料和分包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的界定出特定的需要,并且还要找到最低的价格和最具竞争力的供应商。”在现实的项目采购操作中,要实现这两个“最”字的目标是十分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却能够通过对项目采购管理中部分环节的控制,来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从而使项目资金达到最优的配置,用有限的资金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这是我们在项目采购管理中所能够实现的成本目标。以下,就将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逐一论述在项目采购管理中降低采购成本的一些措施。

1、制定采购预算与估计成本

制定预算的行为就是对组织内部各种工作进行稀缺资源的配置。预算不仅仅是计划活动的一个方面,同时也不仅仅是组织政策的一种延伸,它还是一种控制机制,起着一种比较标准的作用。

制定采购预算是在具体实施项目采购行为之前对项目采购成本的一种估计和预测,是对整个项目资金的一种理性的规划。它不单对项目采购资金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和分发,还同时建立了一个资金的使用标准,以便对采购实施行为中的资金使用进行随时的检测与控制,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浮动。有了采购预算的约束,能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项目采购管理中资源的调配,查找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一些例外情况,有效的控制项目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从而达到控制项目采购成本的目的。

2、供应商的选择

供应商是项目采购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采购时应该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给所有符合条件的承包商提供均等的机会,一方面体现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另一方面也能对采购成本有所控制,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因此,在供应商的选择方面就有如下两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选择供应商的数量。

供应商数量的选择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供应商份额的分担问题。从采购方来说,单一货源增加了项目资源供应的风险,也不利于对供应商进行压价,缺乏采购成本控制的力度。而从供应商来说,批量供货由于数量上的优势,可以给采购方以商业折扣,减少货款的支付和采购附加费用,有利于减少现金流出,降低采购成本。因而,在进行供应商数量的选择时既要避免单一货源,寻求多家供应,同时又要保证所选供应商承担的供应份额充足,以获取供应商的优惠政策,降低物资的价格和采购成本。这样既能保证采购物资供应的质量,又能有力的控制采购支出。一般来说,供应商的数量以不超过3-4家为宜。

第二,选择供应商的方式。

选择供应商的方式主要包括公开竞争性招标采购、有限竞争性招标采购、询价采购和直接签订合同采购,四种不同的采购方式按其特点来说分为招标采购和非招标采购。我们认为,在项目采购中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可以利用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来压低物资价格,帮助采购方以最低价格取得符合要求的工程或货物;并且多种招标方式的合理组合使用,也将有助于提高采购效率和质量,从而有利于控制采购成本。

3、采购环境的利用

项目的外部环境对采购策略的制定、采购计划的实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能对项目组织怎样及如何采购产生影响的外部变化,包括市场季节性的变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调整、市场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的存在及战争罢工等各种因素。而微观环境则是指项目组织的内部环境,包括项目组织在采购中可能采取的组织政策、方式和程序,即实施采购的过程和程序。在符合微观环境原则的前提下,一个好的项目采购策略应当充分利用外部市场环境为项目整体带来利益。

充分利用采购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熟悉市场情况、了解市场行情、掌握有关项目所需要的货物及服务的多方面市场信息。比如,结合所采购货物或服务的种类、性能参数、质量、数量、价格的要求等,了解熟悉国内、国际市场的价格及供求信息,所购物品的供求来源、外汇市场情况、国际贸易支付办法、保险合同等有关国内、国际贸易知识和商务方面的情报和信息。这就要求项目组织建立有关的市场信息机制,以达到有效利用采购环境的目的,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包括:

建立重要货物供应商信息的数据库,以便在需要时候能随时找到相应的供应商,以及这些供应商的产品或服务的规格性能及其他方面的可靠信息。

建立同一类货物的价格目录,以便采购者能进行比较和选择,充分利用竞争的办法来获得价格上的利益。

对市场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作出市场变化的预测,使采购者在制定采购计划、决定如何发包及采取何种采购方式时,能有可靠而有效的依据作为参考。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才能在项目采购中做到“知己知彼”,并对采购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这使得采购者能处于供需双方的有力地位,获得价格上的优势,不仅取得高质量的货物或服务,也能取得成本上的利益。否则,如果缺乏了对相关信息的熟悉,会造成采购工作的延误,采购预算的超支,失去成本控制的优势。因此,在项目采购管理中充分利用采购环境,建立良好的市场信息机制,同样是有效降低采购成本的途径之一。

4、供应商的管理

基于长期的降低采购成本的理念出发,我们认为,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应该贯穿一个“供应商管理”的思想,也即是把对供应商的管理纳入项目采购管理的一个部分。这样既可通过长期的合作来获得可靠的货源供应和质量保证,又可在时间长短和购买批量上获得采购价格的优势,对降低项目采购中的成本有很大的好处。有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与供应商建立直接的战略伙伴关系。

对于采购方来说,一旦确定了可以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应该与供应商之间建立直接的战略伙伴关系。双方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一种双赢的合作关系,使采购方在长期的合作中获得货源上的保证和成本上的优势,也使供应商拥有长期稳定的大客户,以保证其产出规模的稳定性。这种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能给采购方带来长期而有效的成本控制利益。

第二,供应商行为的绩效管理。

在与供应商的合作过程中应该对供应商的行为进行绩效管理,以评价供应商在合作过程中供货行为的优劣。比如:建立供应商绩效管理的信息系统,对供应商进行评级,建立量化的供应商行为绩效指标等等,并利用绩效管理的结果衡量与供应商的后续合作:增大或减少供应份额、延长或缩短合作时间等,对供应商以激励和奖惩。这样能促使供应商持续改善供货行为,保证优质及时的供货,从而有效的降低项目采购总成本。

篇6

物资采购作为企业物资供应的重要环节,是企业生产活动得以正常有序开展地保证。物资采购管理就是在企业进行物资采购的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组织,并对其过程进行规范控制。由于物资采购管理是企业运行的基本环节,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铁路施工企业每天都会消耗大量的物资,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量庞大。物资数量是否充足、规格质量是否符合要求、供应是否及时等都会对铁路的施工建设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加强铁路施工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正常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先进的物资采购管理模式,不仅可以降低铁路施工企业的生产成本,也是提高铁路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首先,物资采购管理工作可以保障铁路施工企业提高铁路工程的质量安全。质量安全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铁路工程质量的好坏和铁路运输的安全取决于物资质量的好坏。其次,物资采购管理工作是铁路施工企业降低成本的重要环节。在铁路建设过程中物资消耗所占的比例达65%以上,降低物资成本无疑是铁路施工企业控制总成本的重要举措,因此只有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工作,才能有效的控制物资成本。再次,物资采购管理工作也是推动铁路施工企业进行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突破点,监督制度和公开透明的采购制度,可以防止采购中的人情关系等腐败行为,是铁路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总之,加强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的管理工作,不仅对施工企业的经营进行强化管理,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规范,也是发展壮大铁路施工企业的必要手段。

2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2.1施工特点及采购计划、信息不畅都给物资采购管理带来影响

由于铁路建设一般都是距离比较长,施工的流动性很大且施工的地点不集中,比较分散,这些都在客观上影响了施工企业在物资采购上的管理。施工地点分散,进行物资采购时就没有数量上的采购的优势,再加上流动性很大,就没有办法和当地的物资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供应关系,享受不到固定客户在价格上的优惠,也影响了物资供应商不能积极地去参与施工企业物资采购的竞标。此外,在铁路建设过程中,不能有效地进行整合,“三边”问题仍然很严重,工程施工所需的物资没有比较准确的总量计划,边计划边预定,没有与物资供应商进行价格上的谈判优势。同时信息不畅,不能及时了解物资的市场价格,可以利用的采购信息和供应商的信息只靠采购人员掌握,无法进行信息共享。

2.2铁路施工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体制不健全

二级法人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铁路施工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的进行,施工企业的一个项目部甚至会有几个不同的法人的项目分部存在,各自的利益和需求不同,无法进行统一的协调,使得物资的采购比较分散,无法进行批量的物资采购,这些都对施工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工作造成影响。再加上采购管理机构的不健全,管理职责和权限模糊,使得物资采购管理混乱,物资采购供应渠道泛滥,采购环节增多,物资采购的成本增加但是质量却无法保证。一些单位为了片面追求效益,权利下放,忽视物资供应和采购管理的重要性,物资采购混乱和松散。

2.3物资采购方式不合理,观念落后,物资采购人员素质不高

根据铁道部的规定,施工企业拥有对工程实体的物资采购的自行采购的权利,物资采购范围的扩大,在扩大了施工企业的采购权限外,也使施工企业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需要承担的责任。铁路项目采取低价中标的方式采购物资,这对降低物资的成本是最好的方法,但是供应商的不平衡报价或者以低价中标在操作过程中不能提供质量保证,都使得低价中标没有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不仅影响了工程的施工工期,更是增加了施工的成本。目前,施工企业的大宗物资的采购很少采用招标、议标的方式,对物资的质量和价格缺乏细致反复的比较对比,没有提高物资采购的效益。另外施工企业的物资采购人员不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理念和提高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方法,专业素质的人才不多,造成管理上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最终导致施工企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3加强改进铁路施工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工作

3.1铁路施工企业建立符合需要的物资采购管理体制

针对物资采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铁路施工企业要建立健全物资采购的管理体制,以保障物资采购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使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各级领导阶层都要提高认识,把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真正放到重要位置,以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降低生产成本为发展观念。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以市场经济为依托建立新的物资采购管理体制,强化物资管理机构的职能,各部门既分工合作,又各司其职,保持密切联系,使物资管理工在管理、供应和信息等各渠道的顺畅,这样才能真正地是铁路施工企业的物资采购工作顺利进行。

3.2加强施工企业的项目物资采购管理工作

目前,铁路施工企业在进行铁路建设时更多地采用项目法,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的物资采购管理工作是整个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重中之重,它在保障施工所用材料的质量和降低物资消耗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控制整个施工项目成本的关键点。首先,各级物资管理部门要根据物资采购管理需要,进行明确地分工,确定各自的物资采购权限,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进行有序的物资采购工作,不得越权进行采购。其次,各级物资部门的人员应该具有过硬的管理能力,熟识国家的经济法律法规并且经验丰富,这样有利于管理与调配,更有利于项目物资的采购与管理,切实有效地能够控制成本。再者,项目部在物资采购过程中要增加透明度,坚持运用比质比价的原则,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物资采购的成本。

3.3铁路施工企业制定合理的物资采购方式

铁路物资采购管理工作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铁路施工企业的物资采购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原则,集中采购获取批量的优势。实行公开招标采购方式,扩展物资采购的各种手段。选择什么样的采购方式取决于是否能保证采购成本最低、效率最高且效益最好。铁路施工所需要的物资数量比较庞大是集中采购的优势,数量越大,享受的价格优惠也就越多,使采购成本大大降低。当然要做好采购计划,否则会造成物资的浪费。由于铁路建设所用的物资产品具有共性,不同的铁路单位或企业可以联合起来共同进行招标采购,这样可以更好地降低成本。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大大方便了物资采购,不仅可以及时进行订货,减少库存的积压,还可以节省人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3.4铁路施工企业加强监管力度,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篇7

论文关键词:财务可持续增长并购风险资本决策现金流

一、财务可持续增长相关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RobertC.Higgims教授将公司可持续增长率定义为”在不需要耗尽财务资源情况下公司销售可能增长的最大比率”。根据前述可持续增长的含义,我们不妨作如下具体假设:

(1)公司资产随销售成正比例增

(2)净利润与销售额之比是一个常数

(3)公司股利政策既定

(4)资本结构既定

(5)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股数不变

那么,可持续增长率(SGR)=(不发行新股条件下)股东权益增长率=留存收益瑚初股东权益=留存收益期末股东权益一留存收益)z(留存收益瑚末股东权益)l一留存收益/期末股东权益)=[(净利/期末股东权益)×留存收益率H1一(净利/期末股东权益)×留存收益率]:

[(P×A×T)XRJ-q1一(pxAxT)×R]=ROExI(1一ROExR)

其中:P销售净利率;A资产周转率;T期末权益乘数;R留存收益率;ROE=PxAxT权益净利率上式清晰反映出可持续增长率与公司经营效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和财务政策(留存收益、权益乘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可持续增长是一种特殊的动态平衡增长。企业自身积聚资金的能力成为支持可持续增长的”原动力”。从可持续增长模型和理论可知,影响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关键是经营效率,其动力来自于经营活动创造的利润和现金流量,财务政策的选择对可持续增长率的影响取决于经营效率

二、基于财务增长理论的并购风险分析

一项完整的并购活动通常包括目标企业选择、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并购的可行性分析、并购资金的筹措、出价方式的确定以及并购后的整合,上述各环节中都可能产生风险。从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的角度来看,并购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本投资效应风险

资本投资效应的风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本投资成本风险,主要指并购成本,其中并购企业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对目标企业的估价问题;二是并购后并购企业的经营效率问题。

1.并购估价风险

目标企业的估价取决于并购企业对其未来自由现金流量和时间的预测。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可能因预测不当而不够准确,这就产生了并购公司的估价风险,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并购企业所用信息的质量,而信息的质量又从根本上取决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大小。由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提交的审计报告水分较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够充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资产价值和赢利能力的判断难于做到非常准确。并购估价过高,势必造成并购企业经营收益降低,使企业增长缺乏权益基础,将影响到企业未来可持续增长的能力。对策为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并购企业应尽量避免恶意收购,在并购前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在此基础之上的估价较接近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

2.经营效率的风险

并购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是并购要考虑的第一要素,它要求对并购项目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测算,确定企业的资本成本和潜在的内含报酬率,运用各种资本预算标准对并购项目进行评价以确定最优投资方案,直接影响企业的未来的成长能力,是可持续增长的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驱动因素。

而并购对经营效率的影响可以分为有协同效应和没有协同效应两种情况:(1)不存在协同效应。如果并购公司的增长速度大于目标公司的增长速度,则并购除了满足规模的扩张以外,刺激目标公司潜在的增长能力成为并购的主要动因,如果并购公司的增长速度小于目标公司的增长速度,则并购的主要动因可解释为并购公司的规模扩张和效率扩张并举的意图。(2)存在并购协同效应。此时,并购除了能立即引发规模的增长以外,还因为协同效应带来资本的有效流动和资源合理配置,从根本上支持企业可持续增长能力,由于节约成本、资产重组和减少交易费用、提高规模效应等,企业额外产生一块收益,只要市场环境稳定,这块收益将按照可持续增长的原理以复利增值的规律支持企业的增长,亦即提高企业的财务可持续增长水平。

(二)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并购后由于债务负担过重,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的可能性。如果采用混合收购(换股加现金)的企业还要支付现金,他们首先应考虑的是资产的流动性,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的质量越高,变现能力就越高,企业越能迅速、顺利地获取收购资金。这同时也说明并购活动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从而降低了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调节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如果自有资金投入不多,企业必然采用举债的方式,通常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过高,使得并购后的企业负债比率和长期负债都有大幅上升,资本的安全性降低。若并购方的融资能力较差,现金流量安排不当,则流动比率也会大幅下降,影响其短期偿债能力,给并购方带来资产流动性风险。由于资产流动性的影响可能引起资产周转率下降,同时影响到盈利能力,从前述可持续增长模型不难看出这些不利影响将会从根本上影响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能力的提高。对策为创建流动性资产组合,加强营运资金管理,降低流动性风险。

(三)现金流量的风险

并购的现金流量风险主要是指能否按时足额地筹集到资金,保证并购的顺利进行是关系到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同时现金流量的充裕与否也是企业实现财务可持续增长的现实保证。这时可以选择资本成本相对较低的短期借款方式,但还本付息的负担较重,企业若届时安排不当,就会陷入财务危机。如果买方是为了长期持有目标公司,就要根据目标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持续经营的资金需用,来确定收购资金的具体筹集方式。并购企业应针对目标企业负债偿还期限的长短,维持正常的营运资金,使投资回收期与借款种类相配合,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尽管资本结构作为一种财务政策是影响财务可持续增长的次要因素,但是,在并购提高经营效率的基础上,合理的资本结构将有利于利用财务杠杆提高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的能力。

三、本文结论

(一)并购的财务风险从根本上是并购后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能力变化的风险,从财务可持续增长的角度分析具体包括:并购资本投资效应的风险,并购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和并购现金流量的风险。

篇8

关键词:纤维沥青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 TV331 文献标识码: A

其工程特点如下:

(1)不需要大的设备、复杂的工艺和较高的技术 ;

(2)虽然建设初期费用增加(原材),但从一定周期来看,其投资与普通混凝土路面相比还要节省许多。

国外的应用与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最初,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首先在沥青混合料中添加纤维材料并开始研究。随后,美国、西欧等国家也相距开始研究应用; 20世纪70年代达到;最近几年来,国外的一些专家和学者大量提倡纤维沥青混凝土。

国内的应用与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同济大学、长安大学等院校先后对其性能进行了大量研究;20世纪90年代,已引起了国内人们的大量关注,并开始引入该技术;最近几年,我国多个省市都开发了自己的纤维产品和纤维添加设备;多个省市开始研究应用,并铺筑了一些试验段,切已证明试验段效果良好。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纤维最佳用量的确定;

2.不同的纤维沥青混合料与普通沥青混合料马歇尔技术指标的比较;

3.不同的纤维沥青混合料与普通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分析比较;

4.不同的纤维沥青混合料与普通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比较;

5.不同的纤维沥青混合料与普通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的比较;

6.纤维增强沥青混合料的作用机理研究。

第2章 马歇尔试验技术指标比较

2.1 试验方案设计

2.2 原材料

2.3 马歇尔试验

试验方案:

方案 掺加纤维名称

方案一 不加纤维

方案二 聚酯纤维

方案三 聚丙烯腈纤维

方案四 80%聚酯纤维+20%聚丙烯腈纤维(混合纤维)

原材料 :

沥青:采用山东淄博的道路石油沥青90A ;

集料:粗细集料及矿粉的产地均为新密市;

纤维:采用江苏射阳强力纤维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聚酯纤维和聚丙烯腈纤维 。

以上原材料所检项目均符合规范要求.

马歇尔试验试件的成型:

对于常规沥青混合料,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

对于纤维沥青混合料,应先将纤维同矿料一起拌和约60s至大体均匀后,再加入沥青拌和90s,最后加入矿粉一起拌和60s,总拌和时间约3.5min,比普通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时间约增加30s;

添加纤维时一定先将纤维束分散,否则拌和时容易结团,且增加拌和时间;

沥青的温度160℃,矿料的温度为180℃。

在混合料中掺加纤维,并不是越多越好,纤维用量不同,纤维在混合料中的分散型式、有效比表面积以及对混合料的加强作用也不尽相同。所以首先应该求出纤维最佳用量。

为此,本试验对掺加不同纤维用量的混合料马歇尔试验结果进行比较。根据纤维材料的用量说明(0.2%~0.35%),纤维用量分别取沥青混合料总重的0.24%、0.28%、0.32%(对每一个掺量,均先求出最佳油石比,在最佳油石比下进行比较)。

聚丙烯腈纤维沥青混合料马歇尔指标:

混合纤维沥青混合料马歇尔指标: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纤维剂量的增加,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沥青用量也在增加,但到一定程度后增加幅度变缓 ;混合料的密度变小;空隙率增大;马歇尔稳定度出现一最大值,而流值则随着纤维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纤维作为一种稳定剂,如同填料矿粉一样,需要有更多的沥青包裹在纤维的表面,纤维越多,其总比表面积越大,所以吸附的沥青也就越多;但当纤维用量过高时,纤维在沥青混合料的分散性就要受到限制,可能会产生结团等现象,这样纤维的总比表面积有可能不增加或者增加不大。

纤维剂量较小时,分散较均匀,且有纤维加强作用,稳定度也有所增加;但较大的纤维剂量下,其分散性受限制,故马歇尔稳定度值随纤维剂量增加而增加,到一定值后反而有所降低。流值同沥青用量有关系。纤维的用量并不是越多越好与普通混合料马歇尔指标的对比:

第3章 水稳定性试验研究

3.1 水损害产生的原因

3.2 浸水马歇尔试验

3.3 冻融劈裂试验

所谓沥青路面的水损害破坏,是指沥青路面在水存在的条件下,经受交通荷载和温度膨胀的反复作用,一方面水份逐步浸入到沥青与集料的界面上,对沥青混合料引起冲刷和侵蚀作用,影响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另一方面由于水动力的作用,沥青膜逐渐从集料表面剥离,并导致集料之间的粘结力丧失而发生的路面破坏过程。

一般认为水损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材料方面:集料的岩性,矿料表面特征,混合料的类型,混合料均匀性等多方面。

(2)路面排水影响

(3)施工工艺影响

本文主要采用了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两种试验方法来比较普通沥青混凝土和不同类型纤维沥青混凝土的耐水害性能。

浸水马歇尔试验:

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评价混合料耐水害性能,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

将马歇尔标准试件分成两组:一组在60℃水浴中保养30―40min后测定其马歇尔稳定度MS1;另一组在60℃水浴中恒温保养48h后测定其马歇尔稳定度MS2,用残留稳定度MS0= MS2 / MS1 ×100%来表征混合料的水稳性能,MS0值越大,水稳性越好。

马歇尔残留稳定度:

浸水马歇尔试验的操作方法虽然简单,但不能较好的反映实际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的水损情况,为了更有效地评价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本文又进行了冻融劈裂试验。

同浸水马歇尔试验试件一样,高度为63.5mm。对符合条件的试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个试件。

将第一组试件(标准试件)放在室温下保存备用,第二组试件(条件试件)经过以下方法处理:

a.室温下浸水20min;

b.在98.3kPa~98.7kPa的真空条件保持15min,恢复常压后,试件在水中保持0.5h;

c.对抽真空试件用塑料袋装好,加入约10ml水,扎紧袋口,放在-18℃的冰箱中冻16h±1h;

d.取出试件,在60℃±0.5℃的恒温水浴中保温24h。

冻融劈裂强度比:

第4章 高温稳定性试验研究

4.1 高温稳定性分析

4.2 车辙试验

高温稳定性分析:

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是指沥青混合料在荷载作用下抵抗永久变形的能力 ,高等级沥青路面中主要发生的高温病害多以车辙为主。

车辙致使路表过量变形,严重影响了路面的平整度;轮迹处沥青层厚度减薄,从而削弱了面层及路面结构的整体强度,易于诱发其它病害 。

由于马歇尔稳定度和流值试验与路面长期使用性能无关,对于控制车辙更是相距甚远,不能全面评价混合料在高温下受频繁车轮荷载作用的变形特性,因此采用车辙(动稳定度)试验作为评价高温稳定性的主要方法。

试验条件:

试件用轮碾仪制成300L×300L×50L车辙板 :

a、试验荷重

试验荷重为700N,试验轮与试件接触压强在60℃时为0.7MPa±0.05MPa。

b、试验温度及试件养生时间

试验温度采用60℃(内部温度60℃±0.5℃),测试前试件放入恒温室(60℃±0.5℃)养生不少于5 h,也不多于24 h。

c、试验轮行走距离及行走速度

试验轮行走距离为230L±10L,往返碾压速度为42次/min±1次/min(21次往返/min),试验轮在试件的中央部位,行走方向与试件成型碾压方向一致。

试验结果:

第5章 低温稳定性试验研究

5.1 低温稳定性分析

5.2 低温弯曲试验

沥青混合料面层低温开裂是路面破坏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各国道路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冬季随着温度的降低,沥青混合料的强度和劲度都会明显增大,但其变形能力却会显著下降,应力松弛赶不上温度应力的增长,超过混合料的极限强度或极限拉伸应变,便会产生开裂,横向裂缝就是这些因温度而产生开裂的主要形式。

本文研究通过试验测定沥青混合料在-10 ℃时弯曲破坏的力学性质来评价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

低温弯曲试验的温度为-10℃。试验加载速率为50L/min。弯曲小梁试件采用300mm×300mm×50mm的车辙板试件切割成30mm×35mm×250mm的棱柱体小梁。一组试验用小梁四根,将试件置于规定温度的恒温水槽中保温45min或恒温空气浴中3h以上,梁式试件支座测点间距为200mm。

从恒温箱中取出试件,立即对称安放在支座上,试件上下方向应与试件成型时的方向一致,安放好位移测定装置,对位移测定装置和荷载传感器进行量程设置和调零处理,开动压力机进行中点加载,同时启动计算机采集测试数据。

第6章 纤维沥青混凝土材料性质分析

6.1 纤维对沥青混合料技术指标的影响

6.2 纤维在沥青混合料中作用机理

对各指标影响:

最佳沥青用量(油石比):因为纤维的吸附及吸收作用,所以最佳沥青用量增大;

密度;纤维的相对密度均较小,体积也较疏松,且纤维有一定的弹性效应,所以纤维会使其密度值减小;

稳定度:纤维在沥青混合料中的分散是连续而均匀的,故有不同程度的桥接加筋和阻裂性能,其混合料的抗破坏能力也就得到增强,所以稳定度增加,

流值:纤维使沥青用量增大时,纤维的抗变形能力和吸附沥青的能力得以充分体现,其流值快速增长;

空隙率:纤维加入均要占一定空间,且在纤维的弹性效应作用下,用相同的击实功能击实时,其密实过程受到阻碍,故纤维加入后空隙率均有增大趋势 。

对各指标影响:

水稳定性:因为纤维可以吸附部分沥青,增大沥青用量,从而使粘附在矿料上的结构沥青膜变厚,降低了水对沥青胶浆的侵蚀破坏作用,增强了沥青胶浆抵抗自然环境破坏的能力,使混合料抗水损害能力增强;

高温稳定性:由于纤维对沥青的稳定、加筋和桥接、应力分散与均衡等作用对混合料后期的侧向流动变形有较大的影响,从而大大地改善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

低温稳定性:由于纤维的增粘,增韧等作用使沥青混合料的抗弯拉强度变大,其破坏时的最大弯拉应变也变大

作用机理:

沥青混凝土是一种靠沥青粘合在一起的散料组合体,可以认为是不承受拉应力的/纤维在沥青混合料中的主要作用分述如下:

主要作用:

分散作用;

加筋作用 ;

吸附及吸收沥青的作用 ;

阻裂作用 ;

稳定作用 ;

增粘作用,提高粘结力 ;

增韧作用

第7章 工程案例

为了验证室内试验的结论,本文开展了纤维沥青混凝土工程应用研究。工程应用选定郑州境的G107线上(K743+566―K743+816)跨越十八里河小刘桥桥面,大约250m的试验段,铺筑了AC-16型混合纤维沥青混凝土路面;

施工后,与普通沥青混凝土相比,路面材料分布更均匀,表面更平整,路面颜色同其他路面相比呈微淡褐色,这主要与纤维加入后对沥青的吸附作用有关。

经过二年多高低温度的交替和行车的考验,2008年4月对该桥路面进行路况检测,试验段表面比普通路面平整舒适,基本没有横缝的产生,且没有明显的车辙现象。在桥两端连接段的普通沥青混合料路段,短短的190m内就有6条横向裂缝,间距约3m~5m,且裂缝全路横向贯通,并有明显的车辙。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结论:

1.纤维的用量有一个最佳值。纤维加入太少,其改善效果不够理想;但如果加入太多,则分散程度不好,不但影响改善效果,而且吸附大量的沥青,增加成本。

2.同一级配下,纤维的加入,使得沥青混凝土的最佳沥青用量增大,且最佳用油量随着纤维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一般情况下,在最佳纤维用量时,沥青混凝土的最佳沥青用量较常规时增加0.25%左右。

3.随着纤维的增加,马歇尔稳定度出现峰值,而流值则单调增大。在最佳纤维用量时,马歇尔稳定度有明显的提高,而流值也在规范规定的范围内。

4.纤维密度较小,且有一定的弹性效应,所以纤维加入后,在相同击实功下,沥青混合料的密度变小,空隙率变大。在实际施工中,应增加碾压遍数,以确保沥青混凝土的密实度。

5.纤维的加入能有效改善沥青混凝土的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和低温稳定性。

6.聚丙烯腈纤维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聚酯纤维的改善效果,但聚丙烯腈纤维的单价也较高,从经济技术统计综合指标来看,将两种纤维混合加入沥青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望:

纤维作为一种高强、耐久、质轻的增强材料,能有效改善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在道路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篇9

化工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基础

浙江工业大学化材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建成数个高水平的学科平台和化工、材料类国家、省级特色专业。学院设有化学工程等7个学科,其中工业催化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3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1个浙江省重点学科。学院建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还有11个硕士学位点。学院建有绿色化学合成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等。学院建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等2个国家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省重点专业等4个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学校设立的第一批本科专业之一。该专业所依托的学科水平高,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已形成了包括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在内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有浙江省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浙江省化学工程研究生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国家级精品课程,《物理化学》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基础化学实验》、《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工艺学》和《化学反应工程》等6门省级精品课程。学院经过多年的专项建设,在化工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科研教学良好互动方面拥有较为优越的条件。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共同研发,由邱均平等编著的《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的排名如下:2008年在所有201所建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高校中排名在第16;2009年在所有201所学校中排名第18;2010年在所有224所学校中排名第18。

化工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目标

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应基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素质特征定位、教育培养体系特征和工程实践与工程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等开展研究、实践和反思,明确以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三要素理论为指导的化工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的改革实践总目标。高素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具备三个要素:意识、机会与能力。首先是意识,即学生要有成为创新人才的意识和动力,它包括远大的理想抱负、宽广的视野及对科学的热爱;其次机会指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必要的平台和载体;最后是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内涵在于提升大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工程的实践、集成与创新的特征,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建设的目标必须符合过程工业科技创新及化工学科发展规律、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这也是新形势下化工专业的工程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色建设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素质特征和质量保障体系等三方面,也是工程教育培养体系改革与专业建设的最终目标追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创新的理念,不断拓展专业内涵,形成宽口径办学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多模块模式。通过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验技能、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能够成为面向和引领未来的卓越工程师;通过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的讲授、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安排、毕业设计综合训练、各种人文素质及科技讲座、各种竞赛等环节,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现代工程教育培养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应该是在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即:学生能够掌握更扎实的技术基础知识,领导新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与运行,理解研究和技术发展对社会的重要性和战略影响。因此,在培养计划制订、教学方法改革等过程中必须始终强调实现基础知识厚、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浓和适应能力佳等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的养成。

化工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实践

采用理论研究———实践———总结———再实践———再理论研究的思路,推进化工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实践。把工程教育内涵提升的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相结合,建立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和创新特征的教育培养体系;把“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体系优势转化为基于工程实践与创新的化工类专业培养优势,通过国家特色专业平台建设更加有效地提高化工高级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等化工类专业特色凝聚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等化工类专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复合的专业培养模式: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创新的理念,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拓展专业内涵,形成宽口径办学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模式。形成多模块、复合化和卓工班相融合的专业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二是卓越的人才素质特征:立足浙江、面向全国,通过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验技能、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综合素质高、工程能力强、能够成为面向和引领未来的卓越工程师。三是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的讲授、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安排、毕业设计综合训练、各种人文素质及科技讲座、各种竞赛等环节,构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质量保障体系,保证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的实现。由此确立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立足浙江、面向全国,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创新、创业能力;“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上得来”的具有成长为高级化工科技和管理人才、企业家和知名学者的潜力。

(二)专业特色模块和课程体系构建

浙江是资源小省、经济大省,尤以民营经济发达为主要特征,目前正大力发展临江化工和精细化工,在这些领域有相当大的人才需求。而化学工程学科当前以过程工程和产品工程为导向,强调在多尺度的复杂大系统环境进行过程优化和研发绿色化学化工过程。据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模块设置上应实现这两方面的有效结合,除设置传统的化学工程、化学工艺模块外,还应设置适应浙江经济特色和化学工程学科发展的一体化复合双专业。自2010级始,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要求,我们设置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卓越工程师”试点班,重点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与培养体系优化的实践探索。课程体系设置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满足预期的毕业生能力要求。行业企业是毕业生的终端用户,成立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吸纳省内外化工龙头企业或行业专业人士参与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的制订;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完善课程体系。目前的培养计划着力加强学科和专业基础课程、确保专业核心课程,这类课程学分约占40%,并精炼专业模块特色课程,保留2-3门特色课程,鼓励模块之间交叉选课,实现了宽口径和个性化有机统一。上述举措在夯实大学毕业生的工程基础的同时也满足了行业企业对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需求,极大增强了工程教育的内涵。

篇10

【关键词】高等学校;物流管理;课程群建设;设想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物流管理专业在高等学校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从目前学生的就业情况看,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课程设置主要有物流学,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学,配送中心运营管理,商品包装与保养技术,现代物流技术等,另外还有实习类课程,包括物流岗位认识实习,物流管理实习,国际物流综合实训等。目前的课程设置从结构上看,基本符合学生未来工作的需求,从目前学生的就业情况看,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也是符合市场的需要的。但是,高校对于企业的需求还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对于学生的就业方向还需要进一步拓宽。针对以上的情况,笔者对对物流管理课程群的建设提出如下设想:

第一,加强专业的国际化特色,培养国际化人才。

现在很多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都在外代公司,或者国外的物流公司,因此,英语对他们非常重要,目前,很多的物流管理课程还停留在中文教学的阶段,仅有部分高校已经实现了双语教学或者全英语教学,我们应该将双语教学或全英语教学作为突破口,逐步把所有的物流类课程都纳入到双语、全英语教学的行列中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能力,突出物流管理专业的国际化特色。

第二,设置物流师,采购师等培训课程,体现专业的应用性特色。

目前在很多学校的物流专业培养计划中已经加入了物流师培训课程,学生通过这个培训可以直接参加物流师的考试,通过考试就可以得到劳动部的职业资格认证证书,这对于学生就业是非常有利的。但是,采购师的认证现在刚刚开始,目前开展采购师认证的学校还比较少,如果高校可以将其列入学生物流管理课程群,学生的专业视野将更加广泛,学生就业范围将更加宽泛。

第三,校企合作,做好实训工作。

目前各大高校都开设了相关物流实习环节,通过和一些大型物流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学习,配合在学校实验室学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了解物流公司的岗位安排,能够为物流公司制订物流发展规划,在学生学完了物流学课程之后,这一实习可以让学生对物流战略的制定有全面的了解,使学过的知识具有可操作性。国际物流综合实训是一门全面检验学生四年学习的操作性很强的实习,其中包括了营销的知识,物流的知识,国际贸易的知识等等,能够全面检验学生四年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在离开学校前做好工作的准备,因此这个实习是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的。除了以上的实习,在学生的毕业论文环节,笔者建议和物流企业合作,让学生有目的得到企业去实习,目前宅急送等公司就有这样的培训基地,实习的学生也有机会可以留在企业工作,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毕业论文问题,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一举两得。

第四、建设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物流管理课程体系。

在进一步明确专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基础上,大幅度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形成以物流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物流工作流程为主线,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特色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围绕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形成以仓储和配送管理和国际物流方向为重点的项目化课程。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坚持“行动导向”教学观,将“指导优先”与“建构优先”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努力实践“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得教学目标更有效的得以完成。

第五,专业技能与非专业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强化实践环节,努力打造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以锻造学生“吃苦耐劳、拼搏奉献”优秀品格为宗旨,不断推进高校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管理,拓展学生活动空间,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物流大赛,打造出了广为社会认可的毕业生品牌。

仅有设想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有相应的措施保证实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指导和领导保障

高校应该由校长亲自主持制定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发展规划,学校职能部门加强对物流管理专业的业务指导,为专业带头人、系主任提供充分的学习、培训机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建设能力。

第二,加大特色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规划,加快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添置、更新教学设备的投入,保证年均设备投入不低于一定的数额,逐年扩大实习专项经费,设立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项经费,提高教学资料的经费投入,逐年扩大物流管理图书购置费,加快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结合实际情况,加快校内“物流综合实训基地”的建设。

第三,加强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技能结构、双师结构等角度入手,结合专业建设需要,适时、适度地招聘、引进优秀人才,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结合课程建设需要、实践实训需要,多渠道、多形式聘任校外行业专家、高校知名学者。努力形成一支专兼结合、校企合一,具有明确发展目标、良好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

第四,加快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增加并扩大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力度,加快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五,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的改革

以课程群建设为重点,以建设精品课程为驱动,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尤其关注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完善,逐步建立起以培养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积极培植特色课程、校企合作课程,以特色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彰显专业特色。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手段,积极开展考试方法改革。推广现代教育技术,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第六,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高校应设立实践教学部,各系部设立实训教研室,加强对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与指导。从实训、实践、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入手,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从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入手,切实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管理水平、质量监控与评价水平。

第七,加强教材建设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优先选用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保证选用教材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自编专业课程教材、实训指导教材,推进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建设,保障自编教材、讲义的出版、印刷费用。从教材上对物流管理课程群建设进行保证。

物流管理课程群的建设任重而道远,高校应从企业需求的实际出发,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贯彻产学结合思想,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积极跟踪国内外物流技术发展及物流产业发展趋势对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根据先进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认真制订好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计划。要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一个先进实用的物流管理课程群,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戴谷芳,刘大为, 财经类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思考.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 2008年 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