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专业简历范文

时间:2023-03-21 16:5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管理专业简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管理专业简历

篇1

又到毕业季,下面是最新财务管理专业求职个人简历模板参阅,供各位借鉴,希望内容对您有所启示和帮助。具体请看全文介绍。

【财务管理专业求职个人简历模板一】

个人基本简历 简历编号: 更新日期: 无照片 姓

名: 国籍: 中国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广东省 身材: 160 cm 婚姻状况: 已婚 年龄: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应聘职位: 财务类:出纳、会计、 工作年限: 职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2000--35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2001-11 ~ 2008-12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财务部出纳/会计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2000-05 ~ 2001-04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财务部会计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 起止年月:1999-09 ~ 2000-04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财务部出纳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华南理工大学 最高学历: 大专 毕业日期: 所学专业一: 财务会计电算化 所学专业二: 会计学 受教育培训经历: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专 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1994-09 1997-07 广州第二财经职业高级中学 财务会计电算化 高中 1999-09 2002-09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 会计学 大专 2007-02 2009-12 华南理工大学 会计学 本科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一般 国语水平: 一般 粤语水平: 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拥有会计师(初级)资格证书,办税员证,统计证,电算化证,毕业证等证书。  详细个人自传 任职出纳期间职责范围:负责各项现金收付、送存银行、取回单、编制每月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登记现金、银行日记帐、人员工资的发放、办理公积金增(减)员变动事项等。 任职会计期间职责范围:负责费用单据粘贴、审核及凭证编制、往来帐款的核对、时刻催收(对帐、回款)的应收帐款(应收应付的明细帐目记录)核算各部门工资、成本、费用。整理会计凭证(装钉、归档),负责各项税务事项(购买发票、财政收据等)完成税费申报。 任职会计期间职责范围:负责编制、汇总凭证;登记各种账薄(包括明细帐、总帐、费用帐、固定资产明细帐);编写、填送各种财务报表(编制劳动情况表、统计报表等);能熟练安装、使用税控机开具发票。熟悉办公软件(WORD,EXCEL)的操作,特别对EXCEL表格处理熟练,能编制财务统计数据表、出具电子财务报表等。完成年终财务总结(分析盈亏情况)编制年度预算和年终财务报表,完成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编制的各种电子报表、调查表等并及时上报。 熟悉国家财经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能熟练使用财务软件,头脑灵活,善于分析,具有现代财务管理理念,具有一定的行政文职经验,性格开朗、责任心强,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为领导决策、决议提供参考资料我希望能成为贵单位的一份子,贡献自己所长。 月薪:2000-2500元 工作地区:广州  个人联系方式

篇2

关键词:高职 财务管理专业 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110-02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搞好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各高职院校都越来越重视专业建设,高职教育专家也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就如何进行专业建设开展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财务管理专业作为高职教育财经类专业中的一个主要专业,在专业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去思考与探索。在此,笔者就财务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等问题略陈管见,就教于学界学辈和同仁。

一、专业人才业务培养目标应能反映财务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

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对于任何专业来讲都是极为重要的。专业培养目标是现代教育的定向标准,是选择教学内容、设计课程体系、采用教学方法直至确定教育制度的重要依据。由于过去将财务管理长期置于会计学专业之下,致使我国许多高校在财务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之间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错误认识。虽然目前已经将财务管理专业独立出来,但其培养目标却始终是模糊和混沌的,更多的还是套用会计学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使得财务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不能反映出该专业的自身特点。事实上,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本身存在较大的差别,彼此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知识和能力结构差异。两者虽同样需具备管理、经济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但前者的重点是“理财和金融”,后者的重点则是“会计学”。(2)学生就业方向差异。两个专业的学生虽均可服务于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但前者具体的服务方向是“财务与金融管理”,而后者的具体服务方向是“会计实务”。

因此,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除应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反映高职教育特点、适应新形势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外,也应能反映财务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区别于会计等相近专业,否则,财务管理专业的持久生命力就值得怀疑了。为此,财务管理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财务、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管理学、经济学、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财务、金融管理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业务实际工作能力。

二、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应根据财务管理岗位核心能力要求进行设计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过程中,引入核心能力理念,以学生核心能力的形成为前提,以企业财务管理岗位核心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按照“知行合一,双核协同”(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协同发展”)这一思想内涵探讨怎样培养学生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整合出有利于学生核心能力形成的课程作为核心课程。

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派管理及营运资金管理。现代财务管理学通常将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及利润分派决策列为三大财务决策,而营运资金管理亦称日常财务管理,它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时候都无法摆脱的一项经济性的财务管理活动。因此,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可以主要依据财务管理核心内容进行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可考虑作如下划分:财务管理原理(通论)、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管理、营运资金管理,以及财务管理专题(专论)等。

在课程体系基本确定之后,须进一步界定各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在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时应遵循三个原则。

一是紧扣企业财务管理岗位要求,总结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结合财会行业对上岗人员的岗位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

二是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过程,序化知识。紧密围绕典型的企业财务管理实务活动,在选取和组织本课程内容时,注重行业中实际应用经验、能力和策略的习得,即以过程性知识和技能训练为主。同时,将理论知识介绍与职业情景和工作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将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与工作过程中的行动融合起来,从而实现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即根据学生心理认知规律,按照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过程的逻辑展开企业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内容。按照这个原则,应先确定企业财务管理这个职业活动的典型工作过程,然后将其职业活动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搜集、整理、归纳和整合,导出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再由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景使其具体化,同时融入适度的相关理论知识,最后转化为适合于高职学生的教学内容。

三是应注重教书育人,将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等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实行针对学生的全过程职业素质培养,强化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等财务管理行业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三、以培养学生财务管理职业能力为本位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应根据财务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职业能力。

1.以校企合作为载体,以工学交替为手段,实现课程教学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导入工学结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注重课堂讲授与行业专家讲解结合,见习与实训结合,理论分析与企业实际案例分析结合,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积极走“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之路,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校企互通模式,实现课程教学的开放性。一是主讲教师到企业财务管理岗位实践锻炼,丰富教师实践经验,积累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二是邀请企业、行业财务管理现场专家到学校讲座或为学生作实训指导,将财务管理专业最前沿的理论与实际做法传导到课堂;三是根据企业财务管理岗位特点,将实训与企业相关业务活动结合,让企业相关人员参与学生成绩评价,建立工学结合的学生评价机制。

教学方法设计应根据高职教育特征和财务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特点,坚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课程教学目标,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做合一”,积极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应该是在每个项目的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学进程的不同阶段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运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用企业案例进行施教。通过对企业典型的财务管理业务活动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真实的财务管理业务案例,并将真实案例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设身处地,置身于情境教学的场景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法,是基于探索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一种模式,其本质是既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一种将工作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即按照工作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知识的相关性组织课程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学设计者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之中,即教学进程由任务来驱动,而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线性讲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相对开放的教学组织方式,以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财务管理专业较为适合采用这一方法,可以将按照企业财务管理岗位要求设计出若干工作项目,再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和若干个技能训练点,使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项目教学法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3.讨论式教学法。财务管理专业各个程序性知识的总结、项目的完成都可采用讨论法。先引入课堂任务,接着将学生分组(一般以4~6人为一组),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进行组间交流和师生互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又提高了解决问题能力和社交技巧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4.现场教学法。师生同时深入到企业财务管理岗位现场,了解企业财务管理岗位要求与职责,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岗位的业务操作,并有主讲教师与现场专家的合力指导。通过对企业财务管理岗位的调查、分析、研究和参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该方法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对企业财务管理岗位环境和企业文化有直观的认识和体验。

5.网络教学法。以校园网与“世界大学城”为平台,建立内容丰富的内容涵盖课堂教学、课后习题、课后辅导与互动论坛等多个方面的财务管理专业高职教育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供学生开展网上欣赏课堂实录、温习课堂要点、课后自练自测、系统自动打分、分析错题等自主学习活动;教师开展QQ在线或是电子邮件答疑等网上教学活动。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参考文献:

1.侯日敬.基于核心能力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J].财会月刊,2010(9)

2.郭琳琳.论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及相关建议[J].新西部,2009(20)

3.钱建伟.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商业会计,2012(9)

篇3

关键词:高职;财务管理;师资建设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近几年来,国家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同时,对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特别是针对我国高职教育师资普遍实践能力偏低、能力结构单一、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等问题。财务管理是我国管理学科中一个新兴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专业,该专业培养能够独立从事企业日常账务处理、成本核算和纳税申报工作,进行财务预测、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分析的综合型财务管理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教师的因素至关重要。

(二)研究的意义

教师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主力军,高职院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建设。国家将加强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表彰一批在高职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二、研究目标

(一)教师素质目标

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培养的是优秀的企业财务管理人才,因此特别需要注意以身作则,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品质;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娴熟的实际操作技能;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合作精神等。

(二)专业梯队目标

从教育教学能力方面来讲,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能胜任本专业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熟悉相关课程的内容,并具有基本教育教学管理力;从专业技术能力方面来讲,具有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等级证书,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能胜任与专业相关的教学的组织与指导工作。明确要求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引进和培养1~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4~6名骨干教师,聘请4~6名企业行业技术专家,制订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逐步形成一体化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双师型”目标具体来讲又可以分成两个具体层次:教师队伍多样性和教师本身素质,具体目标如图1所示。

图1

(三)学历结构目标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号)的规定,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的比例必须达到15%以上。2004年全国高职院校的平均比例为14.6%,2008年达到26.2%。高职教师的学历结构有待大幅改善。

(四)年龄结构目标

年龄结构应为阶梯形。35岁以下、36至45岁和45岁以上的教师以各占三分之一为宜,并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五)职称结构目标

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实质上反映了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具有不同素养和水平的教师按照某种比例进行搭配的状况。寻找其合理结构的目的就在于:在动态发展中,使教师队伍逐步达到并保持某种比例关系,以求得到最低的消耗,取得最佳的效果。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以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践反思法、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为主,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四、研究状况

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无论在职务结构、学历层次、整体素质、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双师型”教师比例和专兼职教师比例等方面,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需求都存在很大的差距。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数量相对不足

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大发展,高职院校的招生数迅速增加,导致各高职院校的师资数量严重不足,这样就造成了教师课时过多的现象,有些教师一周上课达到20节甚至更多。高职院校教师的计划内教学时数大多高于普通本科院校水平。这样的情况,教师的精力就只能集中在教学任务的完成上,而没有更多的时间钻研教学方法和业务能力。在教师构成上,“双师型”教师数量更远远不能满足专业教学需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双师型”的教师数不低于学校专业课教师总数的80%,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仅有30%左右的比例。除此以外,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数量偏少,聘请的行业、企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偏低,受环境制约,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难以展开,兼职教师的积极性不够,这些都对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二)教育教学技能不足

教育教学技能不足由于我国高职教师师资的培养起步较晚,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来源上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占较大比例,因此教育理论背景相对缺乏,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存在较大不足。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积累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财务管理专业教师。一部分教师较少甚至没有动手实践过,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更不要说进行财务分析和管理了。

(三)人员结构不合理

(1)人员来源不合理。高学历意味着素质相对的高,科研能力相对较强。但是作为高职院校不能忽略职业教育这个重点,自身所需的更多是专业对口、具有相关实践经验的人才。面对实践教师缺乏的局面还大量引进各高校毕业生,在短期培训后即进入教学岗位,但是实践经验很少。以广东为例,通过抽样调查数据显示,高职院校中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教师比例仍高达70.4%,从企事业单位及其他渠道引进人员的比例较低。

(2)年龄结构不合理。财务管理专业目前师资年龄结构属于三角形,35岁以下的人数最多年龄结构上,缺乏中年教师,没有学术、学科带头人。“双师型”教师年龄在30岁以下的教师比例较低,比专任教师的这一年龄组教师比例低11.7%,75%以上的“双师型”教师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之间。

(四)经济发展限制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区域间、行业间、企业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岗位仍然被传统型劳动力所占据导致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此外,我国的就业市场还不规范,人才高消费,毕业生就业难,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更多的是政府行为,还没有成为企业的迫切愿望。而且,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一些企业也不愿意将自己的财务信息进行分享。

五、研究措施

(一)建立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的主流。首先,工学一体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关键。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财会工作站的建设,积极参与各大中型企业财务方面的活动,积极申报财会类科研课题。其次,没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利用寒暑假等时间到会计师事务所、各大中型企业顶岗实习或是合作共同研发项目。此外,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已具有教师以外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申报高校教师职称;积极帮助有教学职称的教师通过参加其他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社会化考试或职业技能的鉴定,鼓励教师考取对口的职业资格证。

(二)适度引进,不断优化师资队伍

(1)提高高职称、高学历人才比例。从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出发,加大高水平师资招聘力度,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招聘高职称、高学历人才,中年教师一般要求具有高级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2)引进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根据学科和专业建设规划,采取“带头人+团队”发展战略,适度引进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提升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在国内的地位。

(3)建立人才稳定机制。学校将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和管理办法,为各类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和生活条件,力争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

(三)以任务导向为载体,教师团队建设新进展

以教学研究为主线,加强财务管理专业教研团队建设。高职院校要把教学研究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石,教学质量建设的根基,自始至终抓教研,始终不渝促教研。

(四)建立财务管理专业师资培养模式

(1)参与财务工作,就是要让专业教师参与学校财务工作,熟悉学校财务工作,参与学习工作站的建设;校外企业兼职,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去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去兼职,小企业做账等;提供咨询服务,鼓励有业务能力的教师利用业务时间给企事业单位提供会计核算、审计方面的咨询服务。

(2)企业调研:1)专业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第一线调查研究,以此来改进专业培养目标、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等。2)咨询,教师带着教学中的问题向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和有关财务专家请教。3)访谈,与财务工作人员、资深专家进行交流,发现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法。4)专门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有关培训和专门进修,比如可以专门组织教师去用友和金蝶公司去系统学习,掌握财务软件的系统安装、调试和维护和各个模块的操作等基本必备技能。

(五)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实现双赢

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靠人才,高职院校要生存发展必须靠培养出能马上顶岗且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两者要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关键是教师。企业为教师提供实训基地,为师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工作情境。校企合作企业必须和高职院校所设专业相适应,必须是这一行业在这一地区具有先进性代表的企业,否则无法实施校企合作的内容;企业规模应在中等以上,否则难以适应成规模人数的实践教学;以地域分应是距离学校不是很远的企业,否则工学交替实施难,教学成本过高。

师资水平的提升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通过好的规划就能得到改善。为此,研究工作应当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和完善,特别是结合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在以职业为导向的思想指引下对教师素质的更高要求,进一步探索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新的途径和机制,为促进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彭新澧.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研究,2009(5).

[2] 刘向兵,李立国.高等学校实施战略管理的理论探讨[J].科技信息,2010(23).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报告.

[4] 贾少华.德国高职的校企合作及启示[J].职教论坛,2001(7):61.

篇4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 创新教学 案例分析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大力提高创新能力是全面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而高校的现行教学理念授课方式尽管在不断改革创新,但根深蒂固的传统授教仍占最重要地位。教学内容死板,实践环节缺乏或难创新,都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创新教学的落实。教师为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并通过考试,有时不得不进行填鸭式教学,却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教育仍守成有余、创新不足。高等学府,作为知识更新快、来源广的介质,要以创新为价值取向,摒弃糟粕,创新教学。

一、传统VS创新

传统模式下,学生不停复制粘贴教师的思想,思维能力得不到良好训练。因此,要敢于挑战传统教学模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胆教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一)课堂:以学生为本,激发主动的思维。

课堂氛围、师生关系是制胜的法宝。课堂时间是最直接传输信息的黄金期,尽管仅90分钟,但如何把握有限的时间,达到巅峰效果是我们不断追求的。在两节课的时间里照本宣科很容易,但学生真正掌握多少?教师会不会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感?老师讲,学生听,若语调节奏一成不变,无疑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积极思考和提出质疑了。

笔者认为,课程的设置有时需要从学生出发,不仅要达到教学目标,还要符合学生的口味,使学生愿意参与、配合、思考。如积极征求学生对本课程教学的意见、建议,通过开展座谈或以邮件、纸条的形式,及时得到反馈并对症下药,也许看似细微的举措却在无形中收到很好的成效。只有学生愿意把老师当朋友,才会对课堂更亲近。课堂也可采取讨论、案例、角色互换、情景模拟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由此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存在感,逃课、迟到、早退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考核方式:灵活多变,促进学生的学习。

目前课程的考核基本以平时、期末卷面成绩为评判依据,但比重悬殊。教材内容是重心,考试范围是重点,由此考前突击风靡一时。许多学生认为只要考前几天啃完整本书,哪怕死记硬背都是优势。这严重打击了平时用功的学生,也彻底将那些本就不愿学的学生打倒。正是这种只求一纸文凭则万事大吉的心态,扼杀了学生努力的动力,限制了个性的张扬。笔者认为,应建立健全评分标准,增加平时考核,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演讲等方式进行评判,鼓励学生特长的发挥、个性的张扬、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保护后进学生,使之明白学习在于时时刻刻,有思想更可贵。

(三)多方借鉴:引用优秀思想,点亮灵感的光芒。

1.定期开展与校内外优秀教师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适时适当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或培训,不搞形式主义,真正做到有需要有响应。

2.利用学生社团组织的平台融合专业知识的吸取。社团是受广大学生认可追捧的属于学生自己的团队,学生参与程度都较高。若通过社团协会作为发起者,策划与专业相关的活动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失为一个好点子。如瓯江学院法学沙龙社团专为学生提供参加模拟法庭的机会,传播法律知识。以不拘束、有创意的课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无疑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适当借鉴外国的教学模式。目前,很多城市已开办中外合作学校,通过引入外国教学理念,以多种学习方式,培养更适合时展的新型人才。

二、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

学瓯江学院经管分院财务管理专业是我院规模最大的专业,而笔者作为专业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深知责任重大,因其学科专业性强,对综合能力要求高,给教学带来很大挑战。如何做到教学创新、有效教学,使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进入专业领域,是头等任务。

(一)实验课的开展。

财管专业所涉准则、方法多,学科压力大。如何使静止的知识充满生气?开展实验课程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如会计手工账,财务管理、税法等课程模拟实验的设置,带给学生更感性的认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为今后择业积累优势。实验课程中,教师可适当结合案例分析,给学生更直观的体会,激发其热情,由“我来教”向“他要学”转型。

(二)学科竞赛的举办。

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促使很多学生忙于职业资格考试,尤其是财管专业,不少学生甚至一入学就准备各种考试。这使多数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应付考试,导致专业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思维方式僵化,质疑意识缺乏。基于此,教师不如多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不仅具有同等权威性,还能让选手爱上本专业,激发斗志。笔者曾指导学生参加财会信息大赛,也许他们起初只是尝试,但在备赛过程中,通过思考获取了新点子新灵感。当取得成绩后,又增强了自信心,获得成就感。这便激发了学生更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业。

(三)完善专业见习、实习。

规定学生进行专业见习、实习,可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能了解专业相关岗位的实际操作流程,帮助其就业。但因学生人数多,专业见习或实习多半采取分散型,即使条件允许,指导教师也只能推荐部分单位或岗位,那有多少学生真实参与了实践?又有多少学生实实在在学到了知识?可能多数学生认为是形式,只要最后能交上一份漂亮的答卷就行。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重视它的实用性,充分利用实践期间,不断地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借此机会培养职业道德和角色意识。

篇5

Abstract:In this paper,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ized vocational training mode analysis, the establishment of logistics enterprises in the grass-roots groups and higher management positions in logistics management capac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based on the proposed construction of the necessary logistics 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nditions, and way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关键词:高职院校 物流管理 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 双师型

Keywords:Logistics Management Vocational Training Courses Double Type

作者简介:李会杰(1967-),男,汉,河南商丘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经济学学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本科教育侧重于专业理论的教育 ,而高职教育侧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本文就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谈一谈笔者的看法。

一、全面确立物流企业管理一线岗位群

现代物流业是兼具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特点的服务行业。物流管理人才属于职业型人才,其就业方向主要面向物流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群。如果把物流企业分成运输型、仓储型、综合服务型三种类型,那么根据物流企业岗位调查结果,物流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群应该包括:业务员、营销员、理货员、报关员、接运员、提运员、采购员、仓管员、审单员、操作员、包装员、运输调度员、配送员、统计员、计划员、网络维护员、预算员、绩效分析员等。

从长远发展来看,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将随着工作的锻炼和自身的成长,逐步过渡到中高级管理员,即成为上述三种类型物流企业中的运输组织管理主管人员、仓库主管人员、配送中心主管人员、客户服务主管人员和网络维护主管人员。而且,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企业更青睐于那些具有较为全面的管理知识和物流操作技能,可以同时胜任多个物流岗位,能够对物流管理和物流作业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控、优化和提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精操作、能管理、懂经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譬如,物流企业要求仓库保管员和理货员,既具备物流作业各环节管理的基本素质,又熟悉作业车辆的驾驶和养护,还要具备物业管理方面的知识。

二、解析和构筑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

(一)基本素质与能力

学生应具备严谨缜密的思维方式、团队合作意识和敬业奉献精神,具备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协调企业内外各种关系的能力,具备异常事故处理能力、紧急订单的应变应急能力、物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

(二)专业基础能力

学生应具备物流作业流程的设计和优化能力,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能力,物流统计分析和预测能力、财务动作能力。

(三)物流管理能力

1.物流服务营销能力。学生应具备物流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能力、客户服务能力、物流服务营销的沟通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2.运输管理能力。学生应具备运输方式 、运输工具的选择能力、运输自营或外包的决策能力、制定运输计划的能力、运输作业的调度和过程管理能力、特种货物运输管理能力、运输保险、安全及质量管理能力、运输站场管理能力、集装箱运输管理能力。

3.采 购、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能力。学生应具备采购与供应计划的制订能力、采购与供应计划组织实施能力、货物储存计划、仓储运作管理、库存控制能力以及库存货物保管养护能力。

4.配送管理能力。学生应具备配送中心的选址、功能和设施装备规划能力、配送模式和工具选择能力以及配送作业管理能力。

(四)沟通 、学习能力

学生应具备在物流管理中应用文写作、人际沟通的能力、学习相关知识和扩展服务的能力、学习物流管理专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

三、优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依托产业办学,专业教学规划和课程设置要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要以物流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群和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来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弱化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标准;强化实践课教学,根据本地区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加强实践课教学实用性和针对性,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达到9∶10,以职业通用能力训练为基础,以职业技术能力训练为目标,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迁移能力。通过课程体系开发、校内校外实训和深入企业顶岗实习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通过对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和物流企业岗位群的分析,参照物流职业岗位标准,笔者认为应着重构建“宽平台、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所谓“宽平台”为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职业技术课程平台;“多方向”为四个物流职业方向。第1~2学期学习职业基础课程,第3~4学期学习职业技术课程,第5学期学习职业方向技术课程(学生依兴趣爱好和就业意向,可任选2个职业方向),第6学期在校外订单企业、联合办学企业或其他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和顶岗实习。其中,职业技术课程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方向技术课程满足学生即时就业的需要。上述模式既有助于实现“让学生高兴、家长放心、企业满意”的高职教育特色目标,也有利于培养复合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四、完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要求,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按认知与体验、岗位实训与技能考证、综合模拟实训与生产顶岗实习三个层次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多方向、分岗位、重操作”的实践教学特点,由联合办学企业兼职教师担任校内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与指导工作,将学生岗位训练与综合训练、实践训练和技能鉴定、专业模拟和专业实战有机结合,实现物流信息处理能力训练和物流业务处理能力训练同步进行,提高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并进的局面。

第1学期安排物流认知见习,结合主要职业岗位在第2~4学期安排模拟岗位技能训练,为培养学生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在第3~4学期安排生产性轮岗实训,按职业方向在第5学期安排综合模拟实训,物流专业体验、叉车操作考证、机动车驾驶证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寒暑假完成,在第6学期安排毕业综合实践和顶岗实习,与毕业生就业接轨,以增加学生就业的机会。

五、打造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向是生产流通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公共货运企业等物流一线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了适应物流企业岗位群和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体系的要求,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具体做法是:

(一)选拔部分优秀教师到重点高校对口专业学习深造,或者参加教育部双职素质教师培训班的学习,以解物流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水平不高的燃眉之急。

(二)让物流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的一线企业挂职锻炼,使他们身体力行,切身体验一线企业的经营管理,吸收一线的操作经验。同时帮助企业完善业务流程,实现校企双赢。

(三)聘请相关企业的技术骨干、行业专家走进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使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1:1。

六、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物流管理是一个技术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为了使学生具备物流管理专业的从业能力,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构建是关键环节。

(一)建立校内物流实训中心。根据学校经济能力和地域经济特点,购置安装常用物流设施设备和教学模拟软件,使学生能熟练操作各种物流设备,熟悉各物流管理流程,掌握各种物流信息的汇总、分析与处理技能。

(二)建立校外物流实训基地。学校应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与当地有实力的生产流通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让学生有机会到物流管理第一线实习实训,获得实践操作技能。各企业也应该以实际行动,准备充足的岗位接纳学生顶岗实习,从而为企业物色储备未来的物流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实验室建设

作者简介:佟筱枫(1973-),女,满族,黑龙江嫩江人,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邵立敏(1985-),女,黑龙江绥化人,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黑龙江?绥化?152061)

基金项目:本文系绥化学院2011年新世纪教学改革(课题号:JS2011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94-01

财务管理专业于1998年被国家教育部正式列入工商管理学科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财务管理的理论来源于西方,如何有效地运用到我国企业的实践中去,对教师课堂实践提出了挑战。同时我国高校的教师本身也缺乏企业实践,大多数教师没有理财经验,因此提高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很多要解决的困难。在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置于实践环境,但可以借助于实习基地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训模拟实际决策环境,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等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

在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因才施教的理念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势,高校应该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优势,让他们去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自己做最擅长的事,由专业人士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这是经济学里“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将来发展方向,进行不同的引导,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在就业指导方面,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并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在毕业前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如鼓励英语学得好的学生先通过四、六级考试,再争取考剑桥商务英语等级,将来可以到外企就业;对税务筹划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准备考取注册税务师;喜欢理财的学生可以准备金融理财师的考试等等。

二、备课途径多样化

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备课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还应放眼广阔的社会经济生活,从中获取最新发生的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这样既提高了课程的吸引力,也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让他们懂得财务知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是如何应用的,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各种财经类的期刊杂志、网站、电视的财经频道等,都可以为教师提供最新鲜的教学素材。教师要始终保持这样的敏感,将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与自己的教学联系起来。比如笔者在2011年的5月讲授“税收与筹划”课程时,就向学生介绍了人大会后正在讨论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所得的起征点,并向学生介绍了起征点的含义及为什么要提高起征点。在讲授“财务管理”课程的筹资部分时,向学生介绍了中央二台财经频道播放的民营企业浙江七里港船业有限公司筹资的故事——《陈晓东借钱记》。通过真实案例的讲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民营企业筹资的困境。

同时,教师在讲课前还要备学生,即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比如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都学习了哪些,哪些知识学生还不具备,学生的接受能力怎样,学生在将来考专业资格证书时和就业时对该门课程的要求是什么等等,这类问题教师应在上课前有充分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学生的状况、课程的特点、就业的要求等综合分析,确定最佳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选择

在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中,为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可以考虑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除了对基本的理论知识采取传统的课堂讲授,应广泛地采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专家讲座、典型案例视频观看等形式。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最应下功夫研究的方法。由于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的好形式,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以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把案例教学的思想与方法贯穿于各专业课程之中,这样才会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是一种循序渐进、自然的交融过程。

案例教学法应成为财务管理专业教师的主要教学方法。采用该方法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发生的经济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各种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经过形成技能这一环节,才能形成能力。由于目前处于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知识不断产生,一个人不能完全记住所有知识,重要的是具备学习能力。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为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训练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在采用案例教学法前,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如报刊、网络、书籍等获得与所教内容相关的案例,并经过分析筛选出最适宜教学采用的案例,设计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通过代表发言等方式,以达到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与式教学法的应用是课前五至十分钟的财经时讯,是财务管理课程中做的一次教学改革试验,旨在提高学生对现实经济生活的关注,又可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研究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奠定基础。

篇7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133

[中图分类号] F230;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244- 02

1 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素质要求

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于2005 年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确立了“双师型”职教师资和企业财务管理人才两个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应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如下素质要求。

1.1 专业知识要求

对于“双师型”职教师资应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加强对其专业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培养;而对于一线财务管理人才而言,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专业基本学科知识体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之外,还要注重拓宽其知识面,使其通晓相关专业和行业的知识、技能、技术,并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

1.2 专业技能要求

对于“双师型”职教师资要求其既要掌握扎实的财务理论与专业技能,又要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与从师技能;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人才,应重视其专业技能的培养,通过多种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其实际操作的能力。

1.3 综合素质要求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无论针对哪一方向,均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树立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观;形成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适应商业环境的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不断创新、持续发展能力等。

2 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果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财务管理专业通过近10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成果。

2.1 设置了与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财务管理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办学需首要解决的问题。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立足地方、突出应用、着眼发展”为人才培养基本原则,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确立两个人才培养方向:一是培养既掌握扎实的财务管理理论与专业技能,又具有先进教育理念与教师技能,能在职业学校教学一线从事财务管理教学的“双师型”职教师资;二是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熟练掌握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与技能的企业岗位一线财务管理人才。

2.2 构建了“模块+平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结构体系

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内容特征,项目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构建了“模块+平台”的课程结构体系。依托“通用课程+专业课程+方向课程+科技拓展”四个课程模块,打造“综合素质平台+专业基础平台+教师教育平台+财务岗位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五个培养平台。课程模块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培养平台与岗位能力需求相一致。

2.3 创立了 “三路径四层次八步骤” 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必须以满足企事业用人单位岗位要求为出发点,强调对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据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的教学实践,项目组以“认识――学习――体验”为路径,将大学四年按学期分为八个步骤,构建四个不同层次的实践工程,即认识实践、操作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工程,概括为“三路径四层次八步骤”模式。

2.4 构建了财务管理专业“双出口四证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两个人才培养方向,依托“模块+平台”的课程结构体系,项目组构建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双出口四证书”人才培养模式。

3 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今后,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3.1 成立学校校企合作办学的组织机构

成立校企合作办学的组织机构,是校企合作有效运行的保证。为了确保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应优先选择经营管理规范,遵纪守法,并能够接纳较多学生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

3.2 打造“教师与专家”的专业教学团队

实施“教师与专家”建设工程,聘请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激励兼职教师参加教育培训、课程建设、教研活动等教学工作,带动专任教师综合职业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

落实教师校企交替工作制度。应要求专任教师5年中累计有两年到企业实践锻炼或兼职,通过有效激励、过程管理和校企共同考核等措施,保证教师领着任务去,带着成果回,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3.3 合理设置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为实现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由合作企业选派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修订教学计划,构建切实可行的且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篇8

关键词:财务管理 课程设置 问题解决

谈起财务管理专业,外界都只是想起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表等报表的制作和审核,但其实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财务报表的制作和审核,还包括着税收申报和风险管理等。而相比于其他方面,风险管理在财务管理中更加凸显出其重要性。而对于一门财务管理学科来说,更重要的是研究如何使企业内部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从而使得资本效益最大化。当前,财务管理专业为了更好的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这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重点,但在这培养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需要及时的解决。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发展,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频繁,企业与企业在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中,不断的完善技术和产品的缺陷,同时对于企业内部管理在市场竞争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财务管理专业的开设,是我国政府考虑到由于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需要大量的专业的人才,能够在我国各个行业的财务岗位中充分发挥有效作用,降低我国由于财务管理的不规范或财务风险而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在金融领域,金融领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在风险控制上要求较为严格,一般而言金融涉及到的财务问题较多,容易在涉及多方的问题上出现无法控制的风险,从而严重影响了金融的健康发展,所以金融领域对于我国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较为强烈。

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在专业素质方面的培养,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技能培训,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一种实际操作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实际技术的操作,熟练掌握这方面的能力,从而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对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能够独立掌握财务管理方面技能,拥有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对于理论要求也较高,在面对经济形势和问题中能够有自身的冷静判断,不仅是需要严谨缜密的思维,还需要能够独立的决断力。由于经济发展中,各种财务问题错综复杂,没有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很难以驾驭财务管理过程的方方面面,容易引发各种问题。通过确定好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才能根据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特色要求,从而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教授的知识存在着时滞性

财务管理专业由于不仅仅包括财务方面的应用知识,还涉及到其他很多方面的知R,所以财务管理专业在培养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更新要求比较强烈,需要能够与时代的发展联系紧密。尤其是在财务管理专业涉及金融和会计等方面的时候,如果仅仅是局限于课本教学的方式,将使得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存在着严重滞后性。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单调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所以包括的科目较多,不仅包括财务方面的知识,还包括管理学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在教授过程中都是很单调乏味的,很容易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使得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尤其是财务方面的知识,仅仅是通过教材的讲解或者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也很难打动学生或者很难使得学生理解。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人才短缺

当前,在聘用教学人才方面,由于很多学校存在着经费紧张的问题,所以在高水平财务管理教学人才不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水平,这是由于目前的教学体制的因素导致的,短期内不容易改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所以相关人才需要拥有多年从事财务管理活动的教学人才才能够真正了解财务管理这一职业,而这种拥有从事财务管理经验的人才并不会有心思真正的投入到教书育人的行列中,只能通过聘请作为讲座教授的方式经常为学校举办一些讲座,但这些所谓的讲座很难对学生起到多大的作用。所以当前经济社会对财务管理类人才需求较为旺盛,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这种大量的人才需求导致教师人才短缺,很难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的财务管理人才。

三、改进财务管理专业的措施

(一)强化教材的时效性

由于财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知识的时效性要求较高,所以学校在制定相关的培养计划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教材的时效性问题,需要及时更新教材知识,从而使得教材知识能够及时反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为学生培养出与时俱进的时代观。

(二)加强财务管理专业的操作性

财务管理专业是与实际结合较为紧密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足的课程时间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在这方面,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系统做出系统的安排,通过与财务管理专业的充分研究做好相关的研究工作,给学生安排合理的操作课程,并给予学生课外训练的机会。在这方面,学校需要为学生的实训提供相应的机会,包括实习等方面,只有充分的训练,才能够提高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张长海,郑姗姗,吴顺祥.基于市场需求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财会通讯,2012,(28):41-43

篇9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职能转变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1. 019

[中图分类号] 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1-0031-02

0 前 言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高速发展的社会。企业想要在现代社会的市场环境当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实力,那么仅仅依靠过去那种一味扩大资金投入、人员投入以及生产销售领域的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企业的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在微利时代的今天,在行业竞争白热化的现在,企业只有不断提升内部管理工作质量、实现管理工作精细化才能在市场当中立足,才能实现进一步发展。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想要获得进一步提升,想要实现精细化和现代化就必须转变职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实现财务管理职能转变已成为当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想要实现财务管理职能转变,必须不断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

1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转变内容分析

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想要实现职能转变,想要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就必须切实加强对财务管理职能转变具体内容的了解。下面就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转变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1.1 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

财务管理工作在我国已经推行了许多年,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不能说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充分体现。因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还没有彻底脱离财务会计基本工作模式的限制,同时在财务管理工作的观念和意识上也未能从被动转向主动。大多数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仍局限于账目记录、收支整理、凭证管理和审核等工作,处于被动管理阶段,这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转变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从被动到主动就是要让财务管理工作从会计相关工作中解放出来,真正参与企业的经营发展决策,通过自身的管理工作为企业经营者、决策者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真正以提升企业全面经营运作质量为目标,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 由粗放向精细的转变

过去的财务管理工作往往只关注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部门,如销售部门、生产部门等,而对于其他不会直接产生经营效益的部门关注甚少,如后勤保障部门、办公室等。但是现代财务管理工作不仅仅需要加强对直接产生经营效益部门的关注力度,更加需要进一步细化财务管理内容,要让财务管理工作渗透到经营运作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要最大限度降低财务管理工作成本,实现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从而帮助企业用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回报。

1.3 由执行向决策的转变

过去的财务管理工作往往就是按照企业经营者与决策者的决策结果进行工作,领导说要抓什么工作就抓什么工作,领导说要关注什么问题就去关注什么问题。虽然在执行过程中也能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这只是对命令的一种执行而非主动的管理。当今社会,企业在迎来更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财务管理工作应该为企业经营者、决策者提供更为及时有效的决策依据,要通过自己的日常管理工作和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为企业的发展规划出谋献策,从而实现财务管理工作从被动执行到主动参与决策的职能转变。

2 信息化建设对财务管理职能转变的促进作用

前已述及,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实现从被动性向主动性的转变、从粗放向精细化的转变、从决策执行向参与决策的转变。要实现这些职能转变仅仅依靠我们坚强的斗志和正确的信念还远远不足,我们还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财务管理工作的职能发生了转变,必然涉及工作任务的增加和工作难度的增大,必然涉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同时财务管理参与企业的重要决策的前提是真正提升财务管理总体质量。但是如何才能实现财务管理质量提升呢?笔者认为,离不开信息化建设这一重要推动力。

2.1 信息化建设能有效提升财务管理效率

财务管理工作的职能转变必须建立在具有更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之上,因为从被动到主动的职能转变意味着财务管理工作所涉及的工作面变得更广,如果没有工作效率提升作为保障,就只会使财务管理工作负担加剧同时难以体现工作成效。信息化建设能够将手工会计工作内容通过财务管理软件进行处理,如凭证填制、账目记录、账目结算以及试算平衡等,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不是人脑所能比拟的,且在正常情况下计算机的运算错误率也远远低于人脑,这就大大提升了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而且财务管理软件的作用还远远不止于此,通过财务管理软件的应用,能够实现所有数据的统一口径、能够提升数据共享的效率与速度,使财务管理系统具有更强的连续性、严密性及整体性,通过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使财务管理职能转变成为可能。

2.2 信息化建设能有效提升财务管理监控能力

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自身的管理来实现对企业经营决策的有力支持,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应该渗透到企业经营运作的各个环节,为有效实现企业的当前发展目标与长远发展规划保驾护航。因此财务管理工作不仅要关注自身本职工作的质量提升,更要实现对其他部门、环节的监督控制能力提升。信息化建设能够很好地实现财务管理监督控制能力的提升。首先,信息化建设中的企业网络建设能够通过对不同等级操作人员的权责设置来实现有效避免越权操作行为发生。其次,能够通过软件的自动化运行实现对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发展的各项异常数据的及时预警与抓取分析,从而实现关键环节的有效监控,不仅降低了人工监控的成本支出,也大大提升了监控工作的实际质量。再次,信息化建设对于提升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监控水平也有积极贡献,通过预算编制的具体内容所制定出来的预算审批、资源消耗及成本支出等各项指标都被自动化系统严格执行,除系统最高管理人员之外,其他人都无权更改信息参数,对于超标数据,系统将在第一时间发出警告或者直接予以拒绝,从而避免超支情况发生。

2.3 信息化建设能提升财务管理决策支持质量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不仅要实现对企业决策的有效执行,更要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战略制定。如果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不高,则不仅不能为企业决策贡献自己的力量,反而还会影响企业的全面发展。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提升财务管理决策支持质量,因为当今社会,企业的生存发展都必须依靠及时有效的数据信息,失去了信息,企业也就失去了生存的依据和发展的引导,信息化建设能够加强对各方面信息数据的收集,能够通过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组织的互联互通实现对各项数据信息的实时获取,如现金流向、人员动向、商品销售情况以及市场发展变化趋势等,这样财务管理部门在掌握了大量及时有效的数据信息之后,就能够通过仔细分析和研究为企业决策献言献策,使企业不断适应市场发展,从而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柯明.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实现财务职能转变[R].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报告,2008.

篇10

一、“512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生背景

我校先后对03、05、06级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试行了“5+2”、“3+3”、“3+2”等3种形式的“工学小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受到了学生、企业、家长和社会的好评。但在试点过程中也存在着临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导致部分课程学习目标难以达成、学生每周只有2天或3天的跟岗实习时间无法全程跟进物业服务项目等一些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由此,我校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团队于2006年11月-2007年8月进行的第一轮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期间,与上海世茂、江苏高正等物业服务企业合作,通过人才需求调研、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在认真总结实施“5+2”、“3+3”、“3+2”等“工学小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所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研讨和论证,进行教学分析,构建了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512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了与“512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2007年9月开始在07级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实施,真正地将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到“工学交替、校企合作”的路子上来。

二、“512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512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学校与物业服务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学生在企业参加物业服务实践与在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紧密结合的新型合作教育模式。该模式既克服了学校传统的“4+1”(前4年在校学习,第5年到企业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学生在顶岗实习后岗位适应性差、无法再回到学校充电、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差等问题,也避免了“5+2”、“3+3”、“3+2”等“工学小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学生每周只有2天或3天的跟岗实习时间而无法全程跟进相关物业服务项目等一些无法解决的弊端。它将学生5年(10学期)的培养过程分成起步期(5学期)、发展期(1学期)、提升期(2学期)、成熟期(2学期)四个阶段,并将职业道德教育、专业兴趣教育、企业文化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5年的学习生涯经历一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从而实现专业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形成和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使学生成长为社会急需的高技能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三、“512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512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自2007年9月开始在07级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实施以来,学生、学校、企业三方找到了校企合作的结合点,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过程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达成了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办学目标。

1.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提高

高职物业管理专业“512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把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课堂从学校延伸到了物业服务企业工作现场,尤其是物业服务企业的工作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5年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以“学生”和“职业人”的双重身份实现了校内课堂学习和校外企业岗位实操有机结合、学习生涯与职业生涯提前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潜力。据调查,目前07级物业管理专业学生还有1年半才毕业,但已有25%学生被万科、隽御等知名物业服务企业相中。

2.学校办学声誉和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高职物业管理专业“512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拓展了学校办学空间,实现了工作育人的目的,同时把学生的就业工作关口前移,使就业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声誉,龙湖、万科、世茂等知名物业服务企业纷纷慕名而来寻求校企深度合作。此外,学校教师通过全程参与“512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环节,自觉走出学校,走进物业服务企业,与相关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加强了合作和沟通,丰富了物业管理实践经验,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与学生形成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了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更好地适应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3.企业降低了用人成本并提高了员工素质

在高职物业管理专业“512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过程中,相关物业服务企业一方面根据自身需要与学校一起制定了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标准,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把企业的特殊教育和培训与学校的一般教育和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企业用人与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降低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和培训风险,缓解了企业对高技能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压力;另一方面,在与学校进行深度合作的过程中,利用学校资源开展员工培训等,提高了员工素质,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服务水平。

四、对实施“512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慎重选择合作企业

在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实施“512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合作企业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担负着重要职责,学生在合作企业中的“工学”效果将直接关系到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教育的成败。因此,慎重选择合适、对口的合作企业,是实施“512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关键所在。在选择合作的物业服务企业时,必须选择管理严格、服务规范、社会声誉好的物业服务企业,且该企业有合作的意愿,有用于工学交替的较多数量的空缺岗位,企业相关负责人对“512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较为认同,在此基础上找准校企双方利益共同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2.建立校企“二维”管理机制

建立良好的组织管理机制,切实维护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利益,是“512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必备条件。由学校或企业单方面进行管理,都是不合适的。在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实施“512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必须建立校企“二维”管理机制。一方面,要加强过程管理,由校企双方建立安全管理、规范教学、定期交流、问题研讨等制度,做到管理人员落实(包括校内教师和班主任、企业兼职教师等)、合作内容落实(包括学生管理、教学管理、企业管理、指导教师管理),校企双方齐抓共管,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要重视对“512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进行全程监督考评,建立包括学校质量监控和企业质量监控两个方面在内的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控制机制。

3.加快学校的管理体制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要进一步提高高职物业管理专业“512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学校应建立与“工学交替”模式运行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教师聘用和培养制度、兼职教师聘用制度等等,确保“512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