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大自然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25 09:5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大自然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大自然的古诗

篇1

描述大自然的古诗精(一):

1、山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海水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写柳树

杨万里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秋天的山树

山行(唐)王维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春天

《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7、春雨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8、夏天

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9、秋天

《秋词》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0、五岳名山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重山小

描述大自然的古诗精选(二):

1、《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3、《青溪》

唐·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4、《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滕王阁诗》

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6、《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颖是银河落九天。

7、《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破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9、《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1、《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2、《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3、《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晴。

14、《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5、《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6、《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7、《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8、《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水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19、《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1、《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2、《绝句》

唐·杜甫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3、《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唐·孟浩然

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24、《秋登万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2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6、《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描述大自然的古诗精选(三):

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幽意无断绝,

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

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

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

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

愿为持竿叟。

王维《青溪》

言入黄花川,

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

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

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

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

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

垂钓将已矣。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但馀钟磬音。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颖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破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刘禹锡《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情还有晴。

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张祜《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水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洲。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经典诗句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

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瞑听猿愁,

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

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

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

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

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

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

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

共醉重阳节。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 ·

· ·

· ·

· ·

· ·

· ·

· ·

· ·

篇2

审美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起着相得易彰的作用,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只有让学生体验语言带来的魅力,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当中,老师一定要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学会观赏和品味美丽的事物。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大自然的美表现在形态上,能给大家带来直观的美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有描写景物的文章,往往都是用一些比较优美的词句,老师让学生在体验大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下文中的语言之美。大自然的景色之美是从多方面细致描述的,让教师从多方面进行引导学生,让他们深刻体会美,从而提高审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蒲公英》一文中,作者通过华丽的词句,从多角度对蒲公英进行描写。让学生多角度去欣赏、去感悟蒲公英成长的过程以及它的形态外貌。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思维对文中的语言和词语进行感受美。

在小学语文的课程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程中互相探讨,通过互动环节促进学生交流,从而体验交流过程中的美妙之处。在授课中可以让学生针对《蒲公英》一文相互探讨,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文中描写的想法和看法,然后再进行学习。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该文章的见地,然后进行更正,把文章的思想内容更进一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描写和自己的观点相结合,更进一步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学生通过审美可以更好地看待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审美的看法,极尽描摹地体现自我。

二、创造优美的教学氛围

在小学语文课中,教师充分缔造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其中。教师在讲文章的时候,可以用语言将学生拉进所学的意境中,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教学中能够把课堂转化为课文中的情境,会使学生学习新知识更加得心应手。所以老师要善于把握,能将课文中的情境带到课堂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培养更好的审美理念。

教师在授课中应该让自己高涨的情绪充分影响学生。教师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教师通过自身的情感带动学生,让学生更好地培养自身的审美观念。首先老师在教学中,应该理解该课文的中心思想,在课堂中利用激情豪迈的语调,带动学生,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感兴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透彻理解。老师要用诗一般的语调进行授课,充分抒发自己的感情。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善于用一些煽情的语调进行教导。也可以用一些优美的形体艺术进行授课,老师生动的表演可以充分感染每位学生。老师出色的表演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专注力,而且还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形象。让无趣的课堂转变为身受其中的意境,从而增加学生对审美的专注。

三、交流体现美的韵律

语言是一种美妙的表达方式,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能够把审美融入是个有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表达能力的提高对审美观念有着增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表述自己的观点。

篇3

在那时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和大自然联系起来的。我们看古诗,仿佛描写月亮的特别多,原来在没有电灯的夜里,月光如水,洒在地上,就如同灯火照亮了夜行人的路。那时侯,月亮好像人们的伙伴一样,如此才产生了王安石“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样的诗句。大自然不仅仅是古代人们生活的伙伴,更重要的是,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大自然用博大和谐的存在,教化着生活在大自然怀抱中的人类。人们从大自然当中获得取之不尽的美的享受,更从中获得了用之不竭的教诲。大自然是人类的一本无字教科书,山川树木,花鸟鱼虫,它的美来教育人们,变得勇敢、真诚、平和。

春夏秋冬的交替,带动了人们的情绪和感受随之变化。过去,北方到了秋天,天气开始寒冷,树叶开始飘落,人们往往要感到一些压抑和伤感,因为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临。但是人们又渐渐意识到,冬天过去之后就是万物复苏的春天,于是心里又重新充满了希望。大自然就是通过自然变迁教会人们宇宙通行的自然辩证法。以前的人们就从大自然的变迁中感悟着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着的,我们伟大的古人也就留下了《易经》这样的哲学思想。通过大自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规律,人们还懂得了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正是从这种教化中,几千年前老子就感觉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直到今天这种哲学思想还在给予东方和西方的人们不断的启迪。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但是人类现代化的扩张将自己与自然母亲的距离越拉越远。马克思说世界上有两种自然,一种未经过人类后天改造的大自然原本的样子,叫做第一自然,另一种是经过人类后来改造过的,有过人类加工痕迹的自然环境,叫做第二自然,或人工自然。现代社会中,严格意义上的第一自然已经越来越少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城市、农村,全部都是人工自然环境,已经被无数代的先辈征服和改造过。柏油路上怎么也闻不到泥土的芳香;摩天大楼如同钢筋水泥建起高大冰冷的城市森林,阻隔了人们去仰望天空的视野;城市里的月亮被层层叠叠的高楼大厦遮挡着,难得露出头来。人们也被繁忙的工作生活驱使着,难得想起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即使看见了,在城市的万家灯火中,月亮也似乎暗淡了它的光辉。这些大量的人工的痕迹阻挡了人们和自然的接触,同时也就无形中阻隔了人们接近大自然的本能。

篇4

【关键词】教学 ; 感恩 ; 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24-01

现如今,感恩教育已成为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

语文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一)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陶冶我们的精神。如,《三峡》让我们领略到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观潮》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让我们心潮澎湃,赞叹不已,《西湖游记二则》让我们感受到西湖之美,得到心灵上的愉悦。

(二)父母之恩

父母不但给我们以生命,而且竭尽全力地养育我们,如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三)祖国之恩

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它的地大物博,更要从中感知它的博大精深,丰厚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众多古诗文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四)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还要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我的老师》等课文中感受师恩,从《金盒子》等课文中感受友恩,从《驿路梨花》等课文中感受他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条件,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远离犯罪。

感恩――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贡献,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是不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苟且偷生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已有之的道理。

感恩――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信息筛选――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等。

(二)情感体验――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让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在想象中体验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大自然之美就会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让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的课文,通过想象,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学生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就更加深刻。

3.在思考中体验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替代的。

(三)倾诉衷肠――报恩

篇5

李白的诗歌在中华历史中成就最高,正是他的性格所致。他笔下的文字放浪不羁,毫无拘束,随心所欲的任他而行,变幻莫测又万变不离其宗,而他又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痛斥黑暗的权贵和残酷的社会,摆脱桎梏,追求心的自由。同时他又乐观向上,坐船荡漾,喝酒吟诗,不同于杜甫晚年的苟延残喘,李白的死也是干净利索,喝醉酒的他不慎坠河,连生命消散也是如此痛快,可见他是怎样一个人。

细品他的文字,像是蜀道难中的“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剑阁中融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夸张手法,凭借李白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就将蜀道之难的险峻高大描绘的淋漓尽致。李白与大自然有着理不清的联系,他充满对大自然的热爱,加上他潇洒的性格,使他笔下的山水超凡脱俗,即使是苏轼对大自然的描写“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似乎也无法相比于李白,诗仙就是这样先声夺人,因为自由,所以他不受拘束,随心所欲的游荡时间,造就他奔放乐观的精神,他的诗句,怎样一个雄奇了得。

李白一生的经历坎坷,他也有过报效国家的理想,但却因为权华富贵的黑暗而漂游江中,游历各地,李白自爱喝酒,一生嗜酒如命,甚至说过“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喝酒的人潇洒,没有杂念,饮酒时酣畅淋漓,下笔如神,纵使再多坎坷曲折,他乐观向上的性格,永远伴随他,选择自由。

篇6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3―0097―01

一、形态为手段

古诗词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其中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其教学手段表现为形态化。

1.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形体化,更易于使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如,在教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通过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

2.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在古诗词教学中,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言、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能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使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在教学“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在丝丝微雨中,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些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

二、想象的借助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一心理作用,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能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古诗词因时空跨越度大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古诗词语言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小学教学古诗词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在教学“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教者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

2.古诗词是诗人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教者教学古诗词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词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在教学《咏柳》一文时,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者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

三、情感的纽带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者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分享美。

篇7

当下在中学生们身上,出现两个颇为引人关注的现象。第一,对古诗文的学习俨然成为了学生的“第二外语”的学习。学生对古诗文的文化认知和情感趋同随着网络时代的大踏步前进而大踏步后退。这一现象不仅是语文学习的悲哀,更是民族传统文化没落而带给我们的思考。由此带来更深远的影响是,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直是止步难前。第二,古诗文的学习一般情况下,学生出于中考的考试要求,考试重点篇目、字词含义、文学常识等会有识记,其余则如走马观花,一过即忘。要激发兴趣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首先应正确认识古典诗文

古典诗文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集中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心性形式、审美情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是我们民族母语的精美之本,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让学生诵读大量的古诗文,既可以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又能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既启迪智慧,培养灵感,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既孕育创新精神,又增强审美情趣。开展这项活动不仅使学生终身受益,而且会影响到他们的子孙后代,可以说是利在当今、功在千秋。人文素质乃是人的总体素质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熟读优秀的古诗文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途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导、激励和帮助学生完成大纲推荐的背诵任务,并以此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

二、明确学习古诗文的重要作用

1.学习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

古诗名篇,以精练的语言深刻地反映生活,抒感,学习古诗文,有利于增强美感,陶冶情操。经典诗文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凝聚着古代文人的智慧,折射着历史和哲理的光辉,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和欣赏。现代的中学生学习积累古代诗文,不仅可以学习知识,陶冶情操,而且可以提高自身的品位和修养。因此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让他们在诵读中理解诗句丰富的内涵,体味其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以《渔家傲·秋思》一词的教学为例。在这首词的上片,以寥寥几句就勾画出边塞秋季异样的美。当学生的想象达到一定程度后,再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展现诗中描写的场景。在画面中突出光影的移动,光色的交织,使诗中表现的美妙意境更形象地呈现于学生眼前。 经典诗文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它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通过古典诗词的积累,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学习古诗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古代诗人大都经历了“入仕——出仕”这样的人生境遇,也有很多壮志未酬之士。在他们的诗篇中往往洋溢着挚热的爱国之情。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向我们倾诉了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热情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经典诗文中有很多描写大自然的优美诗篇,反复诵读背诵这些诗词,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徜徉在美妙的大自然中。如“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没有登过庐山的人,也感受到它的神奇与美好。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瀑布的壮观。读着这样的诗句,学生怎么不对这神奇的山水产生向往之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我们展现在了沙漠的辽阔。

3.学习古诗文可以让学生明白人生的哲理,给青少年学生以人生的启示

古诗词中有很多诗句蕴涵着人生的哲理。反复吟咏这样的诗句,能给学生人生的启迪。从我们的孔圣人的《论语十则》“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到唐宋,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又一村”,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唱出古今共同的心声。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写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我们懂得“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真谛。

篇8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下面浅谈四点: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的动人美景。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篇9

关键词:生活作文教学

叶老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情,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诞生”。这就是让学生走进生活大课堂,去发掘素材,去参与创造生活之美,从五彩的生活中去挖掘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

一、作文教学应感知生活

自然是万物之源,作文教学应向自然界开放,与自然融为一体。应该使学生有机会走向自然,并在感受、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谋求人对自然的责任、保护和关爱。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如:观察大自然的花草树木、日出日落、田野小河、蔬菜瓜果……并尽可能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这样学生习作时就会有话可说,有物可写。如在写春景的习作前,开展寻找春天的活动,让喜欢画画的学生去写生,喜欢古诗文的学生去收集描写春的古诗、名篇,让他们去野外观赏一番明媚的春色,以增加直接感受,激发他们习作的欲望。所以,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回归本真,学生写作文也必须从生活中来,才有真实情感,才能对生活有真的认识,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二、作文教学应思索生活

凡是孩子们所经历的,都是写作的对象,应让学生自由地探索思考,写出真情实感、生活气息浓郁的好作文。我认为,启发引导学生创造充满七色阳光的生活作文素材,再现真实生活中经历过的事,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感受生活,写思索生活的作文,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生活情感,激起学生的满腔热情去拥抱生活。例如,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写作文,而是让学生观看扳手腕表演活动。这时,全班同学把目光集中到了上台的两个同学身上,当表演进入时,我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神情等方面进行观察思考,在表演结束后进行的说话训练中可以看出来,学生由于置身于活动的情景中,有较为深入的思考,都能畅所欲言,而且描绘得栩栩如生。

三、作文教学应表现生活

在理解“真”的基础上,我又把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美”的事物作为作文讲解的突破点和落脚点。在《我的一家》这个命题作文中,有一位新生写他们家人怀着欣喜的心情把她送到夏令营。但我所掌握的情况却是她没有工作的父母,为她能进夏令营跟同学们旅游,借了别人的钱,且怄了一肚子气。我在批改她的作文的时候,指出作文只有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才会发现“善”,才会产生真情实感。后来她在重写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我离家的时候父亲默不作声。只有奶奶和妈妈、小妹默默地送我到车站。微风吹拂着奶奶的白发,夕阳映着母亲那忧郁的双眼,只有少不经世的小妹面带笑容与我轻轻挥手。当我坐上旅游大巴的时候,回眸远望无垠的阡陌中孤零零的三个身影,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不难理解,学生写作文也必须从生活中来,才有真实情感,才能对生活有真的认识,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总之,要想让学生不断提高写作能力,重要的是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体味生活,锻炼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情感,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让我们的作文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做人,在生活中学习写作。实践证明,把握住这个大方向,学生作文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年月10月.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教学;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2-0056-01

对于处于审美萌芽阶段的学生来说,倘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审美教育,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有正确的审美观,正确地区分美丑、善恶,能以善为美、以德为美,逐步开始感受美、了解美、判断美、创造美、分析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这些,正是审美教学应有的内涵。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情感丰富,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多年实践证明,从小通过语文教学渗透审美教学,比其他各种生硬的审美教学收到的效果要好得多。这里就以苏教版语文教材进行分析。

一、新课标下审美教学的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美育的核心功能是促进诗意人生的形成,其重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强调语文美育教学,是要求语文教师把语文课上成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课,利用各种艺术、生活及自然中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教材与教师的教学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品味美、体验美、享受美。在审美教学中,学生能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感受周围的美好事物,体验美好的感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有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有益于学生认清事物本质,学会正确选择,从而沿着光明之路健康成长。

二、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审美教学方法

1. 置之山河,体会美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秀美的大好河山,在语文教学中或多或少都会有所提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生动形象地感知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审美教育。壮丽秀美的大自然,让人叹为观止,是相对小学生来说最容易接受和掌握的一种审美对象。苏教版教材中《泉城》《九寨沟》这两篇课文,都是对我国大好河山的描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开掘教材中潜藏的美学因素,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可以配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同时,认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之处,并运用于自身的写作中,逐渐提升文字的美感。例如《九寨沟》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用一句话对九寨沟进行概括,然后让同学们一起观看九寨沟的影像照片,领略九寨沟神奇美妙的自然风光,之后才翻开课本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描绘这神奇的九寨的。“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这是原文中对九寨的描写,文字的运用十分灵动活泼,栩栩如生。学生可以通过模仿写作,将这种灵动的写作方式深记于脑海之中,大胆地对自己喜爱的风景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同时提升对美的深刻体会,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2. 回味古典,感悟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艺术描写的对象和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古诗教学中,审美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意境的欣赏能力。经典古诗里许多优美的作品所展示的艺术美,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经验。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找准相应的契机,在阅读材料蕴含情感的关键处着意点拨学生心灵的琴弦,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从而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把学生带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意境传达的,特别是古诗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重进行适当的美学分析,开拓诗歌的意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让同学与诗人的思想感情相互碰撞,相互交流,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中,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句,这明显是对春日将临的描写。这样的诗歌,教师可以让同学通过自我学习了解古诗所描绘的场景,要求学生用现代的语言对古诗进行翻译,当然也要求语言的连贯与优美。将他们体验的意境通过自己熟悉的方式表现出来,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蕴含着感情的描写不仅是普通的翻译,更是同学对美好意境的追求与向往。通过这样生动具体的感悟与描写,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境界,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结束语

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语调铿锵,语言的运用更是美妙灵动。作为语文教师,要精心研读教材,依照学情,精心组织教学,同时,充分发掘教材中潜藏的美学因素,将美育贯穿其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通力合作,将审美教学渗透于点点滴滴的教学行为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课堂实践[J].读与写,2012(12).

[2]段月弟.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考试周刊,2013(07).